实习与就业工作总结范文

2023-10-11

实习与就业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本年度,我校实习就业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了"巩固、提高、指导、拓宽"的思路,认真实施了"实习就业指导专业化、实习就业服务日常化、实习就业管理规范化、实习就业推荐系统化"的工作机制。经历了国家示范校评估及全国教学质量评估对于实习与就业工作的考验,综合性的提升了实习与就业工作的质量。现将2014年度实习与就业情况汇报如下:

一、有序化

首先,学校党委书记亲自挂帅,成立了由主管行政领导和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实习与就业办公室、系部、班主任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小组,成立了企业、行业及学校人员共同参与的实习就业工作小组,确保实习就业工作有序化开展。

其次,为了全方位一体化进行实习就业指导工作,自学生进校入学教育便进行职业指导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2014年度共举行23次职业指导讲座,邀请合作企业专家来校为学生开讲座,与学生座谈,加强合作企业与学生的联系;并投资建立建设了职业指导中心,确保实习就业有步奏,常规化、有序化开展。

二、多元化

我校实习就业工作多元化,具体有以下几种:

1、顶岗实习:我校本着“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的理念,不断摸索经验,在建立工作长效机制上下功夫,确保顶岗实习工作教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基地化的方向发展,我校已建立实习基地194家,其中2014年度增加32家,2014年7月、12月分别为2012级及2013级春季班实习生召开校园招聘会,参会企业达327家,提供岗位近万个,提供岗位与参加顶岗实习学生比例大于2:1。

2、工学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在2005年提出的,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2014年度我校根据专业需求组织了636名学生到合作企业参加工学结合,并建立了完善的工学结合工作体系,确保工学结合安全、有序、有效。

3、冠名班:冠名班是实习就业的切入点之一,是推行校企共同育人的重要模式,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为提高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我校积极推行冠名班工作,精心挑选合作企业,实现定向培养,使学生入校即解决就业问题。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人才,共同商定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见习、实习,工学结合,2014年我校开设了十二个冠名班。

4、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学生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部分时间在企业培训技能,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学徒享有低于成年工人的学徒工资,企业和学校共同确定培训内容,2014年我校开设了康惠电子与信息技术航天科技液晶光电显示技术学徒制班。

三、立体化:

我校的实习就业指导工作呈立体化态势,不仅学生到企业实习、工学结合、就业,而且要求教师到企业挂职深造, 2014年共有19位教师下企业;同时我校还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来校担任客座教授、特聘教授、特聘讲师、特聘技师、企业公民、职业公民等职,这些企业专家定期来校为学生开讲座、座谈,参加学校各类文体活动,2014年1月举办了“2014校企新春联谊座谈会暨企业公民、职业公民培养聘任仪式”,实现了学生、教师、专家全方位立体化的合作模式。

四、高端化:

为了给学生提供最优的就业、职业服务,我校合作企业都经严格筛选,既要符合学生专业需求,又要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能代表本专业的领先水平。如2014年物流专业就与快递业龙头顺丰快递合作。

五、2015年工作展望

在新的一年里我校就业办将根据学校整体工作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提高服务意识与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创新工作方法,拓宽就业渠道加大与用人单位合作力度,研究相关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稳定就业率,具体做法:

1、注重收集整理相关实习就业政策,重点学习高职院实习就业政策法规,适应学校新发展的需要;同时加强与兄弟单位的交流、学习,为我校大专毕业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2、认真做好实习生、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重点完善“校企无忧”系统,更好的为学生、企业服务。

3、加大与校企合作单位的联系,巩固合作关系。

实习与就业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1 高校教育招生问题

近年来, 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进一步扩大, 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之前, 我国高等学校与社会在学生培养与需要之间的协调主要由国家完成,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 原有的平衡打破了, 学生缴费上学, 选择专业、学校的范围扩大;企业自负盈亏, 用人的自主权扩大。但现行的招生制度和教学管理方法基本上还是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和方法, 或者只是局部的改革, 并未按市场的规律和机制运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教育结构的调整。同时, 重学历轻素质的观念依然存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以经义和抽象的理论为内容, 教育水平的评价尺度必然是试卷的得分, 无论是入学考试还是入学后的学业课程考试都是以得分的高低来衡量学生成绩的优劣。这就和当今所倡导的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教育所应具有的人才评价标准形成了反差。

2 我国高校教育就业问题

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众多, 其中包括定位不准、社会观念束缚、政策导向不利等。由于在高校教育招生难的外因分析中已经涉及, 在此无须赘言。下面, 将从我国总的就业形势和用人机制以及高校扩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近年来, 随着改革的深入, 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调整, 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又直接影响到就业结构的变化。就目前而言, 在我国的就业结构中, 第一产业占总数就业的49.8%, 第二产业占23.5%, 第三产业占26.7%。基本趋势是农业部门持续下降, 工业部门与服务部门持续上升, 就行业分布情况来看, 我国农林牧渔业的就业人数目前仍占近50%。在第二产业中, 制造业和建筑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 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12%与5%左右, 服务行业中, 批发、零售及餐饮服务部门所占的就业比重约7%, 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电通讯业约占3%, 社会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的1.24%。我国目前总的就业形势不好, 高校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在这种大环境下不可能有太好的表现。造成就业困难的原因很多, 主要是一方面我国的人口太多, 每年新增就业人口数目庞大, 另外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也加剧了就业形式的恶化。

2.2 高校扩招愈演愈烈

经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与《中国教育绿皮书·2000年》都明确指出, 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到2010年高校入学率要达到适龄青年的15%。这一目标的确定, 标志着中国到2010年将由现在的“精英型”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那么, 随着招生人数不断增加, 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这意味着毕业生人数也将逐年增加。200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115万人, 2002年为145万, 预计2003年上升为210万, 2004年即达250万人。然而, 容纳高校毕业生的主要部门——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充分, 再加上近年来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整体需求呈下降趋势, 加剧了供需矛盾。

2.3 用人机制盲目攀高

就业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人才使用的高消费现象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产生较大影响。我们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市场化, 人才使用高消费现象非常普遍。例如, 就金融行业来说, 人员结构上看是需要大量的普通院校和高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 但是通常得到的信息反馈是只要本科重点大学和研究生学历的大学生。这给很多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大压力。

3 招生与就业之间关系分析

在我国, 高校招生与就业历来是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两大关键问题。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招生、统包统分, 到市场经济下的自主招生、双向选择, 高校招生与就业制度的改革带动了高校教学、管理、服务等一系列制度的变化, 进而推动了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招生与就业工作是高校系统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 新生报到率是高考考生对学校声誉和影响力的肯定, 就业率是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肯定。新生报到率和毕业生就业率都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是招生与就业工作的重要保障。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将直接危及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这就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需要相适应。从今后长远的发展来看, 通过进一步解放高校自主招生, 实行多元化的人才考评测量体系, 营造人才发展的多样性机制是招生改革的必然途径。而将就业进一步与市场接轨, 把附加在大学生就业上的很多行政管理因素逐渐剥离, 使就业真正成为一个市场化的行为, 成为评价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一方面, 可以使得高校从户籍管理、人事管理等复杂的关系中解放出来, 专注人才培养;另一方面, 也能够激发高校对就业质量的关注, 投入更大精力使培养的学生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当前, 由于旺盛的教育需求和市场经济逐利动机的双重拉力的存在, 某些科类专业, 尤其是应用科类专业低水平重复设置现象严重, 盲目扩大了招生规模, 不仅影响了培养质量, 而且还会导致科类人才培养的结构失衡。因人设专业在一些学校也普遍存在, 为了消化某些教师, 一些学校开设了一些社会需求很少或根本无需求的专业。很显然, 这也必将导致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的不确定性。就教学方式而言, 教学方式的封闭性, 造成了高校毕业生走上社会后, 发现在校学的某些知识已过时, 有的甚至早已被社会淘汰。以理论学习为主、轻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的教育方法所造就的人才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使许多用人单位不愿为应届毕业生买单, 宁愿招有经验的社会成员, 从而加重了大学生就业的严峻性。

高校要做好学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信息反馈工作, 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状况, 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意见, 了解社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学校根据反馈信息和对人才需求调查, 及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增设新专业,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缩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差距, 不断增强学校对高考考生的吸引力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教育质量, 克服教育和社会脱节的弊病, 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增强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针对性。

摘要:高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是高校两项重要的工作, 特别是当前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严峻, 更增加了高校招生就业工作的压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校教育招生问题和就业问题, 最后对招生与就业之间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招生,就业,关系

参考文献

[1] 朱凯峰.新时期高校招生就业工作探析[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07 (2) .

实习与就业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在治安案件中,据统计表明:发生在学生中失窃和上当受骗案件占学生中发生治安案件的75%以上。而这些案件绝大多数是由于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思想麻痹、财物保管不当,轻信他人,交友不慎,由此发生的案件,有些造成学生的财产损失有些甚至危及学生的生命安全。如:宿舍没有养成随手关门、锁门的习惯;夏季开门休息;高档贵重物品如掌上电脑、手机、MP3等随意乱放;现金不及时存入银行或将存折密码告诉他人,存折与身份证放在一起等等这些一方面可以诱发犯罪,另一方面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这是导致校内失窃发生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进入校园,一些学生通过上网结交朋友,由于缺乏识别能力有的上当受骗,尤其个别女生交友不慎,不仅被骗钱财,还为此遭到强暴或性侵害,甚至惨遭杀害。还有一些学生在勤工助学或毕业求职中急于求成,不通过合法机构求职,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使之合法利益受到侵害甚至有些学生发生被拐卖现象。 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但忽视交通安全也会给人留下终身遗憾。

还有的个别学生法制观念不强,违犯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宿舍内使用违章电器,酿成火灾事故。有的放松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养成小偷小摸的恶习,久而久之,滑向犯罪的深渊。还有的学生政治立场不坚定,在政治问题上迷失了方向为敌所用,有的误入传销,荒废学业,走上邪道,酿成人生悲剧。以上等等表明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和养成良好的自觉遵纪守法意识对当今学生完成学业刻苦成才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希望同学们能够提高警惕,树立安全防范意识,以防上当受骗。

安全需要伴随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安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是人们历来关注的重点。学校中的学生也难免面对各种危险:或是潜在的,或是明显的;或是因无知造成的,或是由于明知故犯带来的,等等。同学们对于安全教育不能不重视,学习和掌握一些安全知识将会使同学们终生受益。

学生要通过多种形式学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要学法懂法,能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国家财产和自己的人身、财产不受侵害。另一方面,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不去侵犯国家、集体的财产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危害社会,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一、安全法律知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6月29日颁布,2002年11月1日实施。在这部法中,第三章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规定

第四十九条 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第五十条 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五十一条 从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接到报告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于2003年10月28日公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在第四节行人和乘车人通行规定中

第六十一条 行人应当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

第六十二条 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或者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应当在确认安全后通过。

第六十三条 行人不得跨越、倚坐道路隔离设施,不得扒车、强行拦车或者实施妨碍道路交通安全的其他行为。

第六十六条 乘车人不得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不得向车外抛洒物品,不得有影响驾驶人安全驾驶的行为。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五条规定 任何单位、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任何单位、成年公民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

二、学生校外实习期间安全要求:

一是同学们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厂纪厂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习,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实习生。进入新环境,首先观察安全出口,对不熟悉的机器设备不要因好奇心理而动手,要尽快适应新环境的安全要求和岗位工作要求,自觉参加实习单位的各类培训(安全)。

二、在交通安全上,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违规骑车、走路。骑自行车要严格遵守“各行其道”的规定,严禁在马路上玩耍。过马路时注意观察,要走人行横道线。上、下班时以及回家和返校的路上要注意交通安全,不乘路边不明情况的黑车。

三、在防止意外伤害上,工作时要集中精力,注意观察。业余时间不追逐、吵闹,不做危险性游戏和违法事件,上下楼梯要靠右行。平时要不打架、不吸烟、不酗酒,遭他人敲诈、威吓时要及时向学校老师报告,也可及时报警。遇有台风、暴雨、大雪天气更加要注意。

四、在安全生产、实习劳动过程中,要尊重师傅,要服从专职实习老师的管理,并严格按照有关要求进行,不得擅自盲目行动。

五、在饮食安全上,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烂变质过期的食品,不要到路旁无证小摊贩上买食品,在商店、超市购买食品时要注意保质期,严防中毒和疾病交叉感染。

六、在消防安全上,要注意防火,在单位或居住地方不得私自使用电热棒、电热毯等电器设备,不要吸烟,熄灯后严禁使用蜡烛。在发现火情时,首先要逃生,打“119”报警,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用消防器材,进行灭火。

七、在防盗安全上,个人钱、卡、贵重物品要妥善保管,做到随身携带,并做好宿舍的安全防范措施,人离开宿舍要及时关闭上锁。

八、业余时间,要有是非观,加强法制学习,增强法制观念,多看看书、报,巩固专业知识,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要自尊自爱,不参赌、观赌,不看黄色书刊、录像及不健康网站,拒绝毒品,不结交社会上的坏人,不进网吧,不去酒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

九、在防止触电上,不私拉乱接电线,工作时要看工作场所的电器设备、导线必须绝缘良好,带电部分不得外露。必须保持工作场地干燥、清洁。在操作未明电路前必须验电,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方可操作。

十、要遵守岗位实习安全规定的要求。在校外生产单位实习时,自觉参加单位组织的学习和活动,要经常与班主任或其他老师联系,报告实习学习、生活等情况。同学之间也要保持沟通,互相团结、帮助。执行实习单位的劳动纪律时,做到不迟到、早退,离开单位外出时履行手续,节假日回家时要告知单位部

门领导及班主任,不得以任何理由而擅自离开实习单位,遇到难以处理的事情,要与班主任或实习巡回检查的老师联系。

实习与就业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一、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 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处事方式等内容组成, 并具备独特的文化形象, 换句话来说就是指企业在日常运行过程中, 所呈现出来的各方各面。其中企业文化的体现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第一, 统一企业内部员工的目标, 并提高员工彼此之间的凝聚力。第二, 企业文化中的硬性管理制度, 不仅是约束内部员工日常行为举止的有效手段, 同时也是提高企业自身办事效率及质量的重要环节。这也是因为这种良好的企业文化引入员工大脑中, 会促使员工进行自主的约束自身行为举止。第三, 良好的企业文化也是激发员工内在潜力的重要内容, 进而使优秀员工能够为企业所用。第四, 也是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让广大群众与顾客所接受。第五, 良好的企业文化也是帮助企业较好的适应当下时代的发展进程, 以及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进而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融合点

(一) 二者的对象存在相同性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深入, 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工作, 二者在融合过程中, 也有很多相同点, 虽然其在概念上存在差异, 但是他们在实际教学指导过程中, 依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中他们在指导对象上存在相同性, 其工作主旨都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 都比较注重培养人们集体意识、提高人们整体思想素质, 因为只有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 才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新性。与此同时, 企业文化的主要工作方向是以人的共同价值取向为出发点, 并十分注重对人灵魂、精神世界的换发, 进而在人民群众面前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形象。[2]除此之外,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 教师的首要教学任务应为,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 并时刻“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核心内容, 这也是因为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内容, 是为我国培养人品良好、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同时也能使毕业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与社会。

(二) 二者的目的存在相近性

随着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工作有效融合, 二者之间除了在指导对象上存在相同性, 他们在教育目的上也存在相近性,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首先,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不断增长, 各行各业的企业内部, 都已经建立起相应的完善管理制度, 而这个举动的最终目的, 也是想通过这些管理制度, 进一步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进而促使人们时刻都能够持有一颗充满热情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 最终全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有效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其次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变化, 就业政策也相应的发生变化, 政策进一步指出, 为了全面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丝绵薄之力, 学校必须要根据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当下社会职业所要求来帮助学生较好的发挥自己的职业技能, 进而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使其与相关岗位进行有效结合, 最终实现学生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总而言之, 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工作, 二者之间的共同点, 都是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企业生产力, 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

(三) 二者的社会价值存现相同性

在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工作相互融合与创新过程中, 除了在指导对象、教育目的上存现相同性之外, 他们还在社会价值存在相同性,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首先, 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 往往十分讲究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 其中, 它的本质是为了全方位挖掘企业内部员工的内在潜力, 进而使他们能够依照企业的整体发展需求, 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及思想素质, 最终实现全面推动企业在未来发展道路中, 能够稳固、长久的进步与发展。其次, 以往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 不仅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思想素质的重要环节, 同时也是对学生人生指导的重要内容, 而就业指导工作往往隶属于教师的教学活动, 同时教师加强对学生化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 进而将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工作有效融合, 这也是因为对学生的教育指导工作, 它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教师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 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进一步使学生能够正确使学生处理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进而将自身所学的专业、特长与当下社会需求有效结合, 最终使学生满足当下社会的发展需求及实现自我价值。

三、运用企业文化创新就业指导工作

(一) 以企业文化为载体, 丰富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入手。首先, 基于企业在开展相应的社会活动时, 会将无形的企业精神、企业理念、道德赋予在各种有形的物体载物之上, 进而使企业社会活动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这种良好的活动效果也进一步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强有力且内容丰富多彩的借鉴, 因为随着我国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 每当毕业生走出校园, 步入社会的各个工作岗位那一刻, 中间过程中, 往往会经历一系列的过渡期, 进而帮助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从学生向员工的转变。[4]其次, 由于很多学生是在家长的呵护下、教师的关怀下长大的, 这也使得他们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学校中, 都是处于一个人际关系相对复杂、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所成长, 为此, 在当学生初入社会时, 每当遇到小小的磕碰就会产生很大的不适感, 进而不利于学生开展工作。

而此时教师应发挥自身的最大作用与价值,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较好的适应当下的时代发展趋势, 并注重学生心理上的调整, 进而使学生能够及时对自身的价值观、行为认知重塑, 最终学会服从与责任, 融入组织文化和工作团队。

(二) 同企业文化相结合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

所谓企业文化, 它倡导的主要是企业精神, 其中包括企业竞争精神、企业创新精神、企业奉献精神、企业服务、诚信精神等, 它的增添不仅有效丰富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同时也对就业指导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因此, 笔者认为为了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教师还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入手。首先, 在教学过程中, 应将企业文化融入就业指导, 它的引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专业思想意识,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自身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及自身未来所从事工作的方向, 同时也有效帮助学生, 提前感受参与到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乐趣, 进而促使学生努力学习, 并将自身所学的基础知识逐步拓宽, 进而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及综合能力, 最终使学生在未来就业中, 能够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与价值。

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应将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工作有效结合, 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 来端正学生的工作态度, 同时加强对学生诚信教育的力度, 这也是因为诚信是一个企业稳固、长久发展的重要前提基础, 由此可见, 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认真履行就业劳动合同是多么的重要。[5]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 各大人才市场中也充斥着大量的资源, 其中世界各地的毕业生也相应的涌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同时也加大了学生的就业难度。因此, 笔者认为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应将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工作进行融合, 并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 进而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从而实现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和不断进步。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变化, 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工作, 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所关注, 其不仅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 笔者认为为了全方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教师应加强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融合及创新。

关键词:企业文化,就业指导工作,融合,创新

参考文献

[1] 胡立.主体与环境: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系统的平衡[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6.

[2] 王锡军.就业指导要注重企业文化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44) :243-245.

[3] 徐雯, 叶雯, 吴伟涛.从企业文化透析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以IT企业为例[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 2014 (09) :88-89.

[4] 赵小丽.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研究[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 2014.

实习与就业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实习;困境;原因;建议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研究背景

当前社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下热点话题,各种“就业难”新闻层出不穷,许多高校大学生面临毕业后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情况。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安徽省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31.5万,其中蚌埠各高校毕业人数也有数万之多,每年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增长,形势严峻。数据显示蚌埠各高校考研人数占10%左右,除了极少部分出国群体,其余群体均加入到就业大军之中,再加以当前企业对求职人员的素质要求颇高,如实习经历、在校成绩、相关证书等硬性条件,广大高校毕业生为了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在就业之前纷纷投入实习之中。

在当前的劳动力供求市场之中,市场对求职人员的素质要求等各方面都制约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多数就业岗位看重大学生的素质和工作能力,这也正是当前毕业生所欠缺和有待提升的,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所以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除了加强在校学习和校外个人培训之外,实习就是解決毕业生自身能力的不足的一个重要方式。由于很多大学生对自身定位模糊,对未来工作方向考虑不足,在实习的过程中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实习工作。再加上很多公司在对于大学生实习并没有给予过多的重视,很多实习生在公司里做的都是零碎的杂活,大学生实习花费了高昂的时间成本后并没有获得相对应的实习经验。这些问题都形成了目前巨大就业压力之下实习与就业之间的矛盾。

(2)选题意义

本文以“大学生实习对其就业的效用分析——以蚌埠各高校为例”入题,首先通过文献,统计年鉴,网络等渠道了解大学生实习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并进行总结;其次通过各渠道深入了解分析当前就业形势,以蚌埠各高校为例,采取调查问卷、实地采访等方式搜集并整理蚌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以及实习对其效用等内容;最后针对提出相关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可行性分析。这对于解决大学生实习和就业之间的阻碍问题有着重要理论和参考意义,便于广大高校毕业生能够认清实习对本人就业的影响,积极推动实习良性循环。

(二)相关理论综述

从一定程度上讲,大学生就业即指劳动者就业,在本文中的大学生主要指的是蚌埠地区的高校毕业生。本文中所述的大学生成功就业指的是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就业目标,经过三年或四年的就业准备,在获得毕业证书前后的一段时间内解决本人的就业愿望。初次就业率指的是截至9月1日,教育部根据各高校每年上报的统计数据获得的已就业大学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即毕业生离校时的就业率。其中,“已就业人数”包括已经找到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继续升学或出国留学的毕业生。国家相关单位就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出台了不少文件,如在2015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5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此外国家号召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到边疆地区、到农村,到中小企业中去,加强就业意识,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但是由于毕业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大学生实习现状分析

(一)就业形势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然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使得大多数毕业生遭遇了“毕业即失业”的困窘境地,年年规模庞大的毕业生人数,使得就业难局面难以打破,就业被戏称为“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再加上之前没能实现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大学生就业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另一方面,学生为了追赶经济发展的步伐,过度追捧热门专业,使得企业所需人才数量与高校的供给数量相矛盾,大学生数量供过于求,加剧了就业难的境况。

在如此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大学生为了能提早的适应高压的社会生活,在毕业之前都会通过实习来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一方面,实习是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具体实践运用,通过实习可以将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更好的付诸于实践中,同时也可以通过在实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实习,可以预先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提前适应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此外,通过实习可以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确定方向。实习作为当代大学生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提前预演,它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是沟通大学生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企业为了能让毕业生能更好的融合到职场中,对于毕业生的实习经历也有相应的要求。所以实习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校期间有实习经历的人比没有实习经历的人更有机会获得具有职业发展潜力的工作。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采访了解到,去除一部分考研,考公务员的人员外,多数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有银行,证券业公司,基金公司和中小型企业,就业范围覆盖广。在直接就业的这部分学生中,大多数人在校期间都有过实习经历,他们表示,就业前的实习对于寻找工作和工作的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在实习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大学生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多数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

大多数学生表示,实习机会是通过家人、朋友的关系获得,稀缺的就业机会使得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满意的实习单位。从大学生方面来看,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的心理问题,存在着错误的择业心理,不愿意去一般的小企业实习,吃不了苦,希望找到环境舒适的工作;此外,多数学生自身能力不足,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缺乏工作能力;从实习单位来看,由于大学生实习属于暂时性就业,大多数企业没有合适的岗位提供,此外,招收实习生使企业的内部管理复杂化,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实习生的培训费用和工资也增加了企业的管理费用,所以多数企业都不愿意招收实习生,是因为企业觉得实习生既无法创造收益反而浪费了企业资源,得不偿失,导致实习单位的供给数量较少。

(二)实习生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大学生为了获得实习机会累积工作经验,往往不在意工资报酬,企业利用大学生这样的心理,让其充当廉价劳动力,多数大学生表明,实习期间工资少,甚至没有工资;大学生作为尚无工作经验的职场新人,对相关的法律制度缺乏了解,没有与企业建立合法的劳动关系,使得自身的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障。

(三)实习工作对自身的能力培养作用甚小

大学生由于缺乏工作能力和技巧,大多数企业都不会委以重任,在实习期间只是做一些打杂或者助理的琐事,不会接触到实质性的工作,对于自身工作能力的提高和工作经验的积累作用不大。

(四)学校和学生自身对实习工作缺乏重视

由于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学校对学生的实习方面投入不足,实习培训的师资配备也不合理,由于高校对学生的实习没有高度的重视,学生不能通过学校这个高效的媒介寻求到合适的实习岗位,使实习缺乏有效的保障;此外,学生自身尚未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认为实习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或者因为实习工作難找或者不满意而放弃实习机会。

四、对策建议及可行性分析

目前大学生就业已引起广泛关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需要大学生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实习态度,还需要国家、社会和企业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建立相关的就业实习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合适公平的实习工作。对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实习意识,正确定位就业方向

大学毕业生在实习之前应树立正确的实习态度,有着自己的实习计划和安排,在选择实习单位之前应该考虑好自己的就业方向,避免盲目实习。实习一方面是检验自己学习的水平,另一方面是提高自己综合能力的契机。大学生在找到实习单位之后,要严格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不能做出有损企业利益和学校形象的事。在单位实习时,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学会职场上与人交流的技巧。每位大学生都要不断明确个人的职业定位和目标,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高校加强实习服务和管理

学校应采取相关措施,确保大学生实习质量,加强实习服务和管理。学校一方面应建立与实习相关的实习服务中心,统筹学生实习工作,协调学校与实习单位的关系,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实习渠道,提高成功率,并且严格对大学生实习进行必要的考核。另一方面学校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实习的相关知识培训和实习单位的介绍,根据大学生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制定合理规范的毕业实习内容,并且在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争议时给及必要的援助,维护本校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企业加强实习生工作的人力资源安排

企业应该积极对待大学生实习工作,这是互利互惠的工作,这同样也是一份社会责任。招聘实习生可以为企业选拔优秀的人才积累丰富经验,从企业自身发展角度而言,企业应该积极与学校进行必要的沟通,可以通过诸如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提出意见或提出实习计划等方式来有意识地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同时大学生实习也是宣传企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且大学生实习生对于收入的期望不高,这对于企业来说,并无坏处,企业可以在不涉及公司机密的其他方面给及实习生力所能及的工作安排,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其实,在当前很多企业缺乏和亟需专业性人才,而有效的人力资源安排则可以通过接纳实习生来实现低成本、计划性、大范围的选择人才。

(四)完善立法,以法规切实保护实习生权益

政府在对待大学生实习上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保护,建立相关的政策服务体系,如人身权,基本薪酬保障等,切实为大学生实习提供法律援助。对于当前中国的就业环境下,实习生就是一类“弱势群体”,他们在遇到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多数情况下只能不了了之,无法得到必要的援助,所以在这个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多的就业环境中,政府理应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大学生实习单位,制定出相应的实习政策,促进学生更好的实习以及学校和实习单位更好的发展。政府在对待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的问题上,应该对于那些实习单位给予一定政策上的优惠,为大学生实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大学生实习的顺利进行。

总之,大学生实习制度的建立需要各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要理性看待就业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要认识到就业实习的重要性,政府也要把就业实习提高到事关就业问题的高度来认识。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自身工作素养,提高与人交流技巧与能力。(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宏梅.校企联合培养提高学生实习效度[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

[2] 李帆.从当前大学生就业供需矛盾分析就业观念的转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

[3] 张金英.经验歧视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浅析[J],经济师,2008

[4] 戴欢,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问题研究—企业视角[D],中国计量学院,2012.

[5] (美)加里·贝克,吉蒂·贝克,生活中的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6] 朱平.大学生首次就业期望收入的调查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实习与就业工作总结范文第6篇

2.加强招生市场调研,积极开拓生源,做好全校招生工作。

3.走访相关企业事业单位,摸清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及需求规律。不断开拓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有关业务渠道,建立相对稳定的生源及就业基地。

4.负责学生外出实习的安排、组织和管理。严格执行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做好外出实习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检查、督促外出实习学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5.负责新生的基本信息的登记工作,要建立规范的实习学生档案工作,定期收集、整理并移交有关部门。

6.积极开拓市场,主动扩大社会培训服务面,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为经济建设作出努力。

上一篇:三维目标的教学设计范文下一篇: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