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范文

2023-10-11

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2011年11月27日我们博学班在团支书的带领下参观了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是由享誉海内外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同样出自大师之手的还有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其非凡的艺术性体现在其布局、其内饰、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来到这里,可以从现在与古典美的交融中感受苏州这座古城的悠悠韵律。所以选择此处作为团日活动的举办地,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布局,虽然在苏州博物馆新馆门前广场,从南到北先是小河码头,接着门前广场、主门楼广场、中央大厅主庭园假山群,最后以拙政园界墙为终点,这条空中走廊显得各部可见,且相当通透和宽畅,在馆内游览始终有一个诺大的主庭园环绕着尤其是这假山属于原创,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它打破一峯一谷一脉的局限性,远看似崇山峻岭,侧看如群马奔驰,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有片状有块状,色彩还有微差。主庭园的布置也有新意:假山群静躺在一泓清水里,中有长长小桥,南是大片水塘,加上一只凉亭,似乎有网师园的神韵,水面用大手笔处理,从大厅外平台上看,犹如一幅有时代感的山水画卷。我们置身其中,无时无刻不感受着美得熏陶。

新馆与拙政园仅一墙之隔,而忠王府其实是拙政园之一部分,是世界文化遗产。零距离相连,自然视觉上不允许反差。光有“不高不大不突出,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在特定环境中是远远不够的,如反差大了,自然是无法让人接受的。然而我们走进园林之后才惊讶地发现新建筑已在环境中生根,并且与历史文化遗存相协调。同学们欣喜地看到两组年代悬殊的建筑物,正在进行着古今对话、新旧拥抱和二元渗透,从而使两者相得益彰。洛易斯埃迪说得好:“保存古迹非常重要,但更只要的是创造未来的古迹。”尊重、服从、融汇于环境、甘当配角,不喧宾夺主,不顽强表现自身的个性,追求始终如一的整体环境。而博物馆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在博物馆里走着,面前一件件艺术瑰宝展现出绚丽的华彩。秘色瓷的古朴,远古玉的大方,青铜器的厚重都让我们心中充裕着难以言表的激动。

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班级:平面1021 学号:1030309129

姓名:倪兆玉

2006年10月建成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博物馆成立46年来,通过多种途径扩充藏品,目前收藏的各类文物约3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近236件,二级文物为1146余件,三级文物为13657余件,以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印章和古代工艺品见长,新的苏州博物馆共有各具特色的大小展厅32间,设施先进、功能齐全,为目前苏州地区最大、最先进的博物馆。新馆建筑用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开放式钢结构既是建筑的骨架,又成为造型上的特色,它带给建筑以简洁和明快,更使建筑的创新和功能的拓展有了可能和保障。新馆建筑将三角型作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在中央大厅和许多展厅中,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像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给人以奇妙的视觉感受。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几何形态。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源于传统建筑中木梁构架,不同的是木梁已被现代开放式的钢结构所取代。玻璃与石材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架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阳光

位于中轴在线的八角形中央大厅位于博物馆入口内的前庭与后庭山水园之间,其大圆孔造型的检票口以及向东西两侧伸展开去的天窗廊道,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区的枢纽。这里还设有茶室、贵宾室、图书馆和商店。

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五分之一空间。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石片假山。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析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通过中央大厅西侧的天窗廊道,进入西部主展厅区。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室内水幕墙和荷花池。水在苏州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通常是灵气和文气的象征;荷花也表示着圣洁。这个大型瀑布迭水的水幕墙是按照空气自然分解水分子的原理,巧妙设计的室内人工“瀑布”,按照流水张力的原理使水流横向拉伸,沿着横向或斜向凸起的黑石墙面,翻卷出几何造型的条条白色水花,欢跳着流入荷花池中,如粒粒珍珠在荷叶上滚动。富于动感和几何线条的水幕景观所带来的是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和大自然的音色之美。它不仅可以调节室内的空气湿度,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也是一处可供欣赏的重要室内景观。

馆藏国宝级文物真珠舍利宝幢。1978年,在苏州瑞光寺塔第三层天宫中发现,为北宋遗物,距今一千年左右。真珠舍利宝幢外形精美,选材名贵,工艺精巧,是北宋人民智慧的结晶。她静静地端坐在玻璃罩内,仿佛诉说着吴地的千年辉煌。

同样身为国宝级文物的五代秘色瓷莲花碗则给人以神秘感地多。这种瓷莲花碗,碗为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如浅浮雕状突起。它的釉色滋润内敛,捩翠融青,呈现出玉一般的温润感。所谓秘色,各人说法不一,有的说是青瓷统称,有的说是翡色之意„„。究竟是何意也不是你我所能讲得清楚的。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接下来的文物更是层出不穷,馆藏吴江梅堰、吴县草鞋山、苏州越城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批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良渚文化时期出土的一批陶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和虎丘东周墓出土的一批青铜器;真山出土的吴国玉器、原始青瓷等,这般精美的东西,今生得以一窥,真乃人生一大幸事也!

考虑到苏州工艺在全国地位斐然,苏州博物馆中以明清工艺为主的展品更是小巧玲珑、精细绝伦,因此,在贝先生的设计中,展厅不采用大开间,而是对展厅进行巧妙地分割,根据每个展厅及展品的特点量身定做。展厅的设计采用了1.35米的模数,为展厅大小和不同的展示功能要求带来了灵活性。如位于二层的两个八角形空间内的书画厅,巧用九宫格,中间贯通,展厅顶部为玻璃天顶,高大的墙面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利,展厅内部简洁、素雅。墙面由木边镶框,地板由石边镶围。

除了字画之外,苏州博物馆的收藏多为小件藏品,贝先生认为“小件的东西你放在大的柜子里看,好象是友谊商店一样,摆满了,不对的,所以,我做了很小的,给每一个宝贝有一个柜子,有它的照明,这是新的,这是美国、欧洲都没有,他们的收藏跟我们不一样,适宜苏州自己的收藏。”?这些细节中处处体现着建筑大师的风范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新馆的东部次展区。廊道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其南北两侧安排有图书馆、贵宾厅、博物馆商店和现代艺术展厅等公共空间。地下西南角有一部分博物馆的公众服务功能,游人可以通过西部主展区首层荷花水池处的悬臂楼梯进入地下展室。此处有特展厅、为影视厅和多功能厅等。地下中部为藏品储藏库,库房位于地下中部,强调了库房在博物馆的中心地位。地下部分还设有适应博物馆现代化发展需求的信息中心、各种机器设备用房和博物馆各部门业务用房等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文物展示面积3600平方米。文物展品超过1160件(组),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明清及近现代,多为历代佳作和精品。主展区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等四个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系列常设展览。其中位于地面一层南侧的“吴地遗珍”系列蕴涵深邃,元气淋漓,包括史前陶器、玉器;春秋青铜器、玉器;六朝青瓷、五代秘色瓷;元娘娘墓、明王锡爵墓随葬品等主题展室。地面一层两个如同八角塔身内部造型的展室展出的“吴塔国宝” 系列,充溢着圣洁的宗教情怀,如昨夜星辰,依然烁烁生辉,分别为虎丘云岩寺塔佛教文物陈列和瑞光寺塔佛教文物陈列。一层北部的“吴中风雅” 系列千姿百态,玲珑剔透,包括明书斋陈设、瓷器、玉器、竹木牙角器、文具、赏玩杂件、民俗小摆设、织绣服饰、休憩、宋画斋陈设等十个主题展室。设在主展区二层的“吴门书画” 系列意趣灵动,韵味无穷,主题为《“吴门四杰”书画典藏展》,荟萃了苏州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馆藏“吴门四家”书画精品。

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1061710225郑文强

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建于1960年,在2006年10月建成新馆,由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

新馆占地不大,约10700平方米,但整体布局及空间处理却独具匠心,由传统园林的精髓中提炼出饶有新意的造景设计,有池塘、小桥、亭台、假山、竹林等,空间处理使新馆倍觉自然、深远、空灵,也让人感觉景致多变,观之不尽,光景常新。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硬朗而明快的线条,黑、白、褐三色搭配的主体色调,既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营造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韵味。

刚一进入门,就听到“隆隆”的声响,抬头一看,一帘瀑布飞泄而下,汇入池中,池中浮着些许睡莲,一些红鲤在睡莲旁游来游去,自由自在,煞是好看。

进到博物馆之后,馆内的珍藏物品内容更是包罗万象、令人惊叹。许许多多悠久的历史文化成果都凝聚在保存众多的文物身上,它们有体有形,可捉可摸,形象的表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以及不断进取,艰苦奋斗的革新精神。许许多多的文物,还以它们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艺术形象,为人类的生活更添风采。

馆中各类型的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文物排列有序,它们之中,有不少已具有数百年、上千年、上万年的历史,无论是瓷器还是金器再或者木雕象牙雕等都精致到极致。我认为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总是离不开内容题材与艺术形式的高度完美和统一,就其艺术表现,也离不开敏锐的感觉和熟练的技巧这两大元素。

馆中的珍贵物件虽多,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两件镇馆之宝——真珠舍利宝幢与五代秘色瓷莲花碗。这五代秘色瓷莲花碗,是国宝级文物。这件越窑秘色瓷莲花碗,碗为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如浅浮雕状突起。莲花碗构思巧妙,造型精致,端庄有姿。我最喜爱它的釉色。它的釉色滋润内敛,并不浮夸,捩翠融青,呈现出玉一般的温润感。真不愧为一件镇馆之宝。

另一件镇馆之宝便是真珠舍利宝幢,它的造型优美,选材名贵,工艺精巧,举世罕见,被定为国宝级文物。最令我难以忘却的还是宝幢顶部那颗珍珠,圆润精致,夺人眼眶。真珠舍利宝幢巧夺天工,精美绝世。从这镇馆之宝的身上,体现了苏州工艺美术的繁荣和精美,同时也可见北宋时期吴人高度的审美水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博物馆内还有汉代的绿釉陶牧圈、农舍;晋代的越窑青釉贴花双目盖壶;唐代的白釉器、黑釉器等藏品。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绚丽多彩的清代陶瓷。

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1061710225郑文强

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建于1960年,在2006年10月建成新馆,由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

新馆占地不大,约10700平方米,但整体布局及空间处理却独具匠心,由传统园林的精髓中提炼出饶有新意的造景设计,有池塘、小桥、亭台、假山、竹林等,空间处理使新馆倍觉自然、深远、空灵,也让人感觉景致多变,观之不尽,光景常新。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硬朗而明快的线条,黑、白、褐三色搭配的主体色调,既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营造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韵味。

刚一进入门,就听到“隆隆”的声响,抬头一看,一帘瀑布飞泄而下,汇入池中,池中浮着些许睡莲,一些红鲤在睡莲旁游来游去,自由自在,煞是好看。

进到博物馆之后,馆内的珍藏物品内容更是包罗万象、令人惊叹。许许多多悠久的历史文化成果都凝聚在保存众多的文物身上,它们有体有形,可捉可摸,形象的表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以及不断进取,艰苦奋斗的革新精神。许许多多的文物,还以它们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艺术形象,为人类的生活更添风采。

馆中各类型的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文物排列有序,它们之中,有不少已具有数百年、上千年、上万年的历史,无论是瓷器还是金器再或者木雕象牙雕等都精致到极致。我认为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总是离不开内容题材与艺术形式的高度完美和统一,就其艺术表现,也离不开敏锐的感觉和熟练的技巧这两大元素。

馆中的珍贵物件虽多,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两件镇馆之宝——真珠舍利宝幢与五代秘色瓷莲花碗。这五代秘色瓷莲花碗,是国宝级文物。这件越窑秘色瓷莲花碗,碗为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如浅浮雕状突起。莲花碗构思巧妙,造型精致,端庄有姿。我最喜爱它的釉色。它的釉色滋润内敛,并不浮夸,捩翠融青,呈现出玉一般的温润感。真不愧为一件镇馆之宝。

另一件镇馆之宝便是真珠舍利宝幢,它的造型优美,选材名贵,工艺精巧,举世罕见,被定为国宝级文物。最令我难以忘却的还是宝幢顶部那颗珍珠,圆润精致,夺人眼眶。真珠舍利宝幢巧夺天工,精美绝世。从这镇馆之宝的身上,体现了苏州工艺美术的繁荣和精美,同时也可见北宋时期吴人高度的审美水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博物馆内还有汉代的绿釉陶牧圈、农舍;晋代的越窑青釉贴花双目盖壶;唐代的白釉器、黑釉器等藏品。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绚丽多彩的清代陶瓷。

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贝聿铭, 1917年4月26日生于中国广州, 祖籍苏州, 是苏州望族之后, 美籍华裔建筑师。他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贝聿铭的童年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 这也造就了其承前启后的建筑风格, 他注意纯化建筑物的体型、尽可能去掉那些中间的、过滤的、几何特征不明确的组成部分。同时, 幼年在中国成长的经历让他怀念故土, 因而苏州园林对其影响极深, 他的设计无不存在中国建筑的身影。

2. 苏州博物馆与苏州园林

2.1 苏州园林的风格特色概述

苏州园林历史悠久, 现存的十几座园林主要分布在老城中心。园林以其古、秀、精、雅的特色而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 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其中, 园林内装饰的大量楹联、匾额、雕刻、碑石和书画展现了古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苏州园林作为典型的中国园林, 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建筑基本上是木制框架结构的个体建筑;其另一主要特点是:这种建筑的内墙和外墙可有可无, 可隔可透, 空间可虚可实, 这更容易使它与周围的山水植物融为一体, 彼此协调, 互相补充, 构成一个富有诗意的画面。此外, 借景造园的手法也是其另一大特色, 游园时最大的看点便是借景, 而中国园林又十分讲究“步移景异”, 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需要设计的非常巧妙, 不论是利用借景、远景或是互借的造园手法, 还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 都试图用以景衬景的方式, 把园外的美景收纳到园林中来。

这三种特点使得面积有限的苏州园林拥有了丰富的景观、深远的层次, 还极大地延伸了欣赏者眼中的园林空间。透过格子窗, 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 而苏州园林也在四季中变幻着它独特的美。

2.2 苏州博物馆的基本概况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 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 博物馆占地107, 000平方英尺 (10, 000平方米) , 总楼面面积为183, 000平方英尺 (17, 000平方米) , 除了展览区域外, 还有32, 291平方英尺 (3, 000平方米) 的公共设施区域[数据来源:菲利普·朱迪狄欧, 珍妮特·亚当斯·斯特朗.贝聿铭全集.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在功能分区方面,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功能齐全, 包括一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览馆, 一个容纳200个座位的礼堂, 一个古物商店, 行政办公室和文献资料图书馆和研究中心, 以及一些储藏空间。在设计风格方面, 苏州博物馆仿照苏州园林的风格, 其设计本身充分体现了贝氏建筑设计建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与周围的环境色彩相调和、空间处理独具匠心、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的特色。

3. 传统元素在苏州博物馆中的表达

3.1 传统馆内构建元素的表达

3.1.1 平面布局

贝聿铭为使处于园林旁边的博物馆与周围环境互相融合, 在平面设计上也颇为用心,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 博物馆的平面图与传统中式园林的平面图相差无几。

中式园林讲究以有限的面积造无限的空间, 因而园内必有湖房屋皆依湖而建, 所有建筑皆背朝外而面相内, 由此构成一个较大的庭院空间 (图1) , 且湖上必有观景亭。此外, 苏州博物馆的布局与狮子林布局也十分吻合, 狮子林的产权也是贝家所有, 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 (公元1342年) , 是汉族古典私家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 属于苏州四大名园之一。

此外, 博物馆在平面上功能分区也十分明确, 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而西部为主要展区;东部为行政管理功能等。其整体布局既有传统园林的特点, 又不缺少现代博物馆空间大气磅礴、功能分区明确、展厅布置合理、多方流线顺畅的特点。

3.1.2 室内设计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实体部分虽没有大量开窗, 馆内的亮度却并未受到不利影响, 这正是由于建筑师完美的利用了自然光:用色彩柔和的遮光片过滤, 再进入展厅, 如诗如画, 十分梦幻。在保证了良好采光的同时, 也体现了现代的环保理念。

另外, 园林设计往往会采用欲显而隐的手法, 将更为精彩的景观藏于偏幽之处, 隐于树梢群石之间, 总之是要避免开门见山的。博物馆的室内设计就引用了苏州园林的这一点, 入口处半遮式的屏风, 又像是借景手法中的空窗, 将室内的精彩含蓄的表达, 将游人“拒之门外”。

3.1.3 建筑选材

中国历代建筑的墙体都十分质朴却又醒目, 苏州博物馆也不例外, 灰色的屋顶, 朴素的白墙, 形式上简单大方, 又富有中国元素。加工成菱形的“中国黑”花岗岩取代了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 以隐喻“瓦片”。

贝聿铭向来善用玻璃与钢材, 而这一次的运用也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将传统建筑用现代形式表达。此外, 贝老还十分巧妙的运用了南方常见的花岗岩和片石等妆点建筑, 使其不单调乏味, 蕴含生机。灰色石材的勾边处理使色彩效果更加明显, 也使建筑更加硬朗, 更具可塑性。室内的楼梯选用木材, 又能一下将人带进古典与原始中来, 就连园内的亭也没有采用传统的木材、竹材和石材, 而使用了较为现代化的玻璃、金属和有机材料。

3.2 传统园林设计元素的表达

3.2.1 窗与亭

窗是苏州园林中的“眼”, 苏州园林的窗有多重功能。新馆中菱形, 海棠形, 六方式漏窗, 如同反复出现的旋律, 参观者产生远景如画的错觉, 体现“尺幅窗, 无心画”的意境。

传统亭的材料多以木材、竹材、石材、钢筋混凝土为主, 苏州博物馆内亭的设计则是将玻璃、金属及有机材料等新兴元素运用到这种建筑小品上, 使得亭子这种古老的建筑体系有了现代的时尚感觉。这种新型的尝试也贝聿铭建筑的一大特色, 既体现了他设计方面的特长, 同时又展现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美, 完美地诠释了传统元素的现代表达。而在亭的取景方面, 贝聿铭将亭选在了较为空旷的地方, 能够四面取景且景各不同, 最为特色的便是能清晰欣赏“米氏云山”的浮雕。博物馆的湖心亭是建筑的一大亮点, 是整座建筑展现传统的最好形式。

3.2.2 景与径

苏州博物馆中随处可见的是传统的造景手法。“新的建筑不能配老的园林。苏州园林是过去鼎盛时期的产物, 现在怎么造都无法超越, 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更好的实践这种设计理念, 贝聿铭大胆的采用了对景、框景、实借和隔景的处理手法。

苏州博物馆的主庭院是以古典园林元素为基础的创意山水园, 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竹林、直曲、小桥、片石假山、八角凉亭组成, 运用现代设计的点线面构成法、结构分明、结实有力, 与整体十分和谐, 虽不同于苏州园林散淡自然的造园法, 却不脱离于中国的人文气息和神韵, 现代而又传统。

在造景方面, 苏州博物馆借拙政园白墙作画, 用曲桥来进行隔断, “片石假山”呈现清晰的剪影和轮廓效果。“以壁为纸, 以石为绘”, 以现代平面构山水景观, 这不仅是传统基础上的尝试和创新, 更是新型园林设计理念扩展和提升。

3.2.3 檐与墙

苏州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精致入微的建筑细部。当然, 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 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馆中玻璃屋顶与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 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

纯白的墙, 呈现给人干净而美好的印象, 不加修饰, 增加了整个建筑的立体感, 清晰条理, 更显大家风范。白墙虽不是苏州博物馆最大的特色, 但它无形中支撑了建筑整体的美, 可以说, 若没有这面白墙, 苏州博物馆的风采则将大打折扣。

此外, 在这座建筑群中, 也有不少地方采用了传统徽州民居的天井形式, 由此, 传统中国式院落形制在馆内被彰显的淋漓尽致。

4. 总结

传统是现代的源泉, 是现代的文化根基, 正是依托了传统文化元素,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才有了中国韵味。现代化的构架, 加之传统元素的妆点, 让这座建筑承前启后, 苏州博物馆不仅是当今苏州的一个标志性公共建筑, 也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座桥梁, 更为中国建筑的传承与创新翻开了新的一页。

摘要:在我国现当代建筑设计中, 如何巧妙地融入传统文化艺术精华, 在现代设计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将传统元素传承到现当代, 并灵活运用和表达, 既是对前人的尊重, 也是对后人的一种负责态度。本文以贝聿铭大师的作品苏州博物馆为例, 首先概述了其背景及概况, 而后通过馆内建构元素、园林设计元素这两个方面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该馆内的表达。

关键词:传统元素,园林,现代,融合,表现

参考文献

[1] 王其钧.中国园林图解词典.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 菲利普·朱迪狄欧, 珍妮特·亚当斯·斯特朗.贝聿铭全集.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3] 金磊, 李沉.中外建筑与文化.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

[4] 沈福煦.建筑概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5] 金学智著.苏州园林/苏州文化丛书.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9

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考察地点:北京、苏州、上海

考察目的:公共艺术主要通过参观各城市规划馆、城市规划、博物馆藏品、古代园林设计、现代公园广场设计了解现代建筑、古代建筑、以及各种公共场所的规划、策划原理,通过这些认识把已经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巩固与加深,同进补充新的知识点,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封山之作,选址位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该地块被贝聿铭先生称为“圣地”,在这一地块上设计博物馆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既要有传统的东西,但又一定要有创新,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就是要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

苏州博物馆给我的印象就是在光和水的处理上很到位,当然还有中国古园林建筑的窗。

1

一、 灵动的光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2

二、 精致的景

苏州博物馆把苏州园林借鉴了江南圆领的立窗借景,窗外的美在一个不露声色的刻意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贝聿铭先生在此展现得更加为妙,光影结合虚实并用尤为巧妙。

此外凡是有休息之处都有大块的落地玻璃,窗外翠竹成荫,老树虬枝,池鱼游曳,可谓几步一窗,一窗一景,移步换景,景随人动。

3

三、 恬静的水

在中国园林中,水是最为活跃的,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水体景观的成败,最终会影响整个园林的成败。我国造园学者陈从周先生曾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凡是成功的园林,都能注意水的应用,正如一个美女一样,那一双秋波是最迷人的地方。”在苏州博物馆里更可以看到平静之水的魔力。

小结:这是我们到苏州的第一站,苏州给我的第一映像真的很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不是吹的、苏州博物馆

苏州园林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我们这次参观考察的是苏州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拙政园和虎丘。

拙政园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拙政园占地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住宅是典型的民居,东部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中部为拙政园是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状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西部主题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呈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

4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虎丘,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写意山水的艺术思想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

5 苏州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其特征是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加以人工的布置提炼,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富有自然情趣的意境,这便是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自然风景式园林”。从园林艺术的匠心方面而言,有以下特点:

一:“巧”

中国园林艺术之“巧”,主要是结构、造型、空间的处理上,讲究整体与布局、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灵活多变,和谐一致,无论是小范围内的私家园林,还是大范围内的自然风景区,都必须作到“景到随机”,“得景随形”,即通过对园林的自然风景区,建筑布局和园林整体氛围的考察设计,在每个景上都能创造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形象来,依据这些特点要求,配置各种组园要素,自由组合,灵活多变,错落有致。苏州园林的小景布置上更见“巧”的匠心独具。尤其突出的是,中国园林对空间处理的“巧”表现更佳,在中国园林中赏玩游乐,决非轴线变动,多半是在曲折变幻的道路回廊,景点中穿插运行,给人造成戏剧性变化,幻觉和空间审美意识的兴奋。

二:“宜”

“宜”不仅是指情于景,物于境相宜,而且还指人处于任何一种审美心理都能从园林的布局中觉察出这种布局组合的和谐美,显然,它与“巧”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园林建筑的理论史上,一直讲求,“精在体宜”、“格式随宜”、“各有所宜”。这些“宜”,其中心点还在于人的审美感觉上,人于园中,觉若画中,这是“宜”才是一种审美境界。

6 三:“精”

中国园林艺术之“精”体现在从整体到布局的涵咏中不因时代、心境的变迁而有一种缺乏感,相反,在任何时代、任何心境下,置身于园林中都能够发觉出结构上的精心,装饰上的景致,设置上的精巧。这样,就不可能有堆砌、炫弄的矫揉,气造成的景致,无论是视觉感受,还是触觉,还是听觉,给人造成总有不同以为的亲切感,造园艺术家所要竭思殚虑的追求目标。

四:“雅”

雅的意味是从园林的格调、境界上而言的。中国园林艺术对雅的追求表现在很多方面: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而言要“幽雅”;从建筑的造型、装饰、细部处理上应“雅致”;从色泽、景物的视觉感受上讲,要“淡雅”;从整个园林的综合效果而言要“高雅”。这些雅的意味很大程度上要求的是含蓄,要使人工景点涵融到大自然中去,造成曲径通幽的氛围,即使是画梁雕栋,也不追求严厉华新,总是使色泽与周围景观相映。其实,这也是中国民居与园林都具有的特色,要求从整体形象到细部装饰都应简朴而有风韵。另外,就园林艺术中所用材料及色彩而言,都讲求充分发挥组园要素自身所具有的质美,不求雕饰而追求庸雅的俗味。一般都以白粉墙、雅朴味,欣赏层次上达到高雅淡泊的境界。

7 金鸡湖景区

登上吴中胜地虎丘山朝东远眺,只见一泓碧波在阳光下闪现着迷人的光彩,这就是位于苏州东部的金鸡湖。传说有金鸡落于湖中船上而得名,湖面面积10768亩,水深平均2.5至3米,为一浅小湖泊,有河道与周围水系相通。比杭州西湖大一点八平方公里的金鸡湖,原先只是万倾太湖的一个支脉。目前中国最大的城市湖泊公园。

区域功能

金鸡湖的规划目标是打造以游憩活动为主的大型城市湖泊公园,并作为苏州市未来现代化城市景观的重要体现。与此同时一方面需要表现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另外一方面帮助其实现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的目标。他的区域功能分区有:文化会展区、时尚购物区、休闲美食区、城市观光区、中央水景区。

8 金鸡湖景区的优点

·创造各种不同用途、大小不一的开放空间。

·将岸线空间与已建成的环境融合起来,精心处理开放空间和建筑地区交界的边缘线,使之富有变化,以创造一个充满趣味的空间和生动的湖滨环境。

·将商业和公共建筑融入重要的开放间区域,以带动空间的流动性和开放性。

·在开放空间系统中提供各种娱乐性和教育性的场所。

·针对每个不同的小区塑造特色,同时在视觉及建筑语汇上,保持一定程度的连贯性。

·限制开放空间中的车流量至最低程度,提倡利用公交车到公共公园和水边.尽量减少自用车流量。

·所有街道的朝向面向金鸡湖,使每个住户皆有良好的视野。 ·留心水质改善的最新科技,从生态的角度改善金鸡湖水质。

设计原理

金鸡湖的设计原理是通过采用最少的景观设计元素,来提升人们对于天然景观元素的感受,而不是像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一样,用各类丰富的景观元素在狭小的空间中表达主旨。设计当中鼓励使用本地出产的材料,如花岗岩和木材,并通过传统的技术进行加工。对本土材料的选择主要是为了与苏州旧城相呼应,对苏州旧城所具有的风格、材质以及色彩用一种国际化的现代手法进行诠释。金鸡湖设计中所采用的技术要求为中国的景观设计设立了一个全新的标准,目前国内很多地区的公共空间设计也以此来做衡量与评估。在金鸡湖的景观设计中,细部设计都非常简洁,而且易于维护、保养与建设。植栽设计也尽可能采用乡土品种,并结合色彩和季相的变化进行植栽设计。通过对天空、水体以及开放空间的巧妙构图,使放空间的重要性与总体的开阔感都得到了加强。

9 景观设计涉及到的设计方向非常之广.从节庆广场到亲水步道,从滨水大型步道到地形起伏的景观公园,以及繁茂的樟树林.包罗万象,变化繁多。这些公园与开放空间将会以全昼夜开放的形式面向公众,并根据季节的变化设计不同的特色与主题,在设计当中同时考虑了景观的安全性与易维护性的因素。互动性的喷泉设计提供了人们更多的亲水机会。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向来很注重公共开放空间元素,金鸡湖岸的大量公共场所再次激发起人们对于土地的热爱。每个周末,来自苏州旧城区与上海地区(距金鸡湖只需一个小时的车程)的人们蜂拥而至,在此享受周末的休闲时光。

金鸡湖的雕塑节点安全警示措施

景观雕塑是环境景观设计手法之一。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环境景观都是采用景观雕塑设计手法。有许多环境景观主体就是景观雕塑,并且又景观雕塑来定名这个环境。所以景观雕塑在环境景观设计中起着特殊而积极的作用。世界上许多优秀景观雕塑成为城市标志和象征的载体。金鸡湖的景区的雕塑很多有现代的也有各种融合于景的雕塑。

10 金鸡湖安全警示措施

安全警示措施应该简介明了,一目了然。金鸡湖的安全警示标志也格外的突出,湖旁边有大量的标示牌。还有在湖周围有一圈黄色的灯,以防晚上光线昏暗时候的安全。还有有很多有灯光效果的。在晚上起到很好的作用。

总结: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次考察我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认识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从实际观察,及老师的讲解中得到了更多的宝贵的经验。此次考察,不仅拓展了我的专业视野,学到了许多关于建筑和视觉的知识,对建筑的结构、园林的造型和传统元素的运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特此感谢老师,谢谢大学三年来的教导,老师您辛苦了,祝身体健康合家欢乐。

姓名:

指导老师:

学号:

上一篇:实习与就业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摄影展活动策划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