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改革开放工业发展

2023-04-10

第一篇:苏州改革开放工业发展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变化发展的调查报告

苏州自古以来就有“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丝绸、刺绣之乡”等的美誉,在人们的映像中苏州就是这样一个有山有水,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人文古城。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在“保护古城、发展新区”的城市规划下,依然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成为中国保护得最好的古城之一,但更为重要的是,苏州重视创新发展,变得更加强大,更加现代化。

苏州变大了。今天的苏州,拿唐朝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来形容已不准确,寒山寺早已到了姑苏城内。过去,来过苏州的人都感觉苏州很小,幽幽古韵的小桥流水,小巧玲珑的园林亭台。可是现在的苏州已不仅仅是一个小园林城市。

白天,当你登上苏州工业园区的国际大厦,远处,古城区粉墙黛瓦,苏州园林绕梁千年的曼妙余音似乎仍然听得见;近处,金鸡湖湖光潋滟,楼宇鳞次栉比,现代化的大企业错落有致。看苏州的市容,会勾起你联翩的怀想。

苏州变强了。谁能想到,过去被称为“上海后花园”的苏州,今天已发展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根据党的十六大,苏州提出了“率先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两个率先”目标。敢提出“两个率先”的目标,是因为苏州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些年,苏州作为一个地级市,其综合经济实力已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比如,苏州直接利用外资居全国大中城市的首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列第2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列第3位,外贸出口额列第4位,GDP列第5位,财政收入列第6位。2004年,苏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50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6%,进出口总额1032亿美元,其中出口507.7亿美元。此外,苏州所辖的5个县级市均居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前列。2004年,苏州入围“中国十大最具活力城市”,并获大奖。

一、“开发区经济”引领经济国际化迈向新高地

回望16年前的金鸡湖,围绕在渔歌水声中旧时光影依历历在目。娄葑镇的茭白、芡实清香满面,唯亭的阳澄湖大闸蟹唇齿余香,胜浦的水乡服饰也是韵味无穷„„传统产业与悠久文化却掩饰不了在蓬勃市场经济大潮下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水平的落差;传统农村、农业与现代工业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让昔日园区所在地的很多农民依然徘徊在传统与现代的边缘地带。

1994年,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一声号角,将园区的农村和农民彻底“唤醒”,园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烈序曲也是自此拉开„„16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乡镇工业企业向工业区集中,优化工业布局,加强招商引资,全面提升工业集中区的新型工业化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农村主要经济指标每年保持30%左右的增幅。园区不断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内资外资双向互动,在提升农村经济实力的同时,为更多失地农民等提供上岗就业、发展创业的机会。2008年,园区农村新增注册内资完成211亿元,其中民营企业注册资本101亿元,累计注册资本达397亿元,户均注册资金365万元,列全省首位。

苏州工业园区各镇村(社区)级经济实力也是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08年底,村(社区)级集体资产达22.3亿元,村(社区)级总收入达22686万元,村(社区)均412万元。实现2000万元以上收入的村19个,实现1000万元以上收入的村19个。全区55个村(社区)全部完成了股份合作社改革,成立了5家富民公司、1家大闸蟹专业合作社。开发区在十多年建设发展中总结出的“昆山之路”、“亲商理念”等宝贵精神财富更是苏州城市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倡导实践“绿色GDP”

“只有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苏州提出和实施的是这样的发展口号。

苏州是一座美丽的水城。今天来苏州旅游的人发现,苏州的水越来越清了,臭水沟几乎见不到了。这得益于苏州下大力气的治水工程。近几年,苏州耗资3.5亿元专门修筑起一条18公里长的全封闭清水通道——西塘河,每天有200万立方米的长江水引入古城,还投入10亿元为该市2万多条、总长约2万公里的河道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肠清胃”。

绿化,苏州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在古城区,他们采取见缝插针、拆房补绿的方法,植草种树。2003年,苏州出台了一则地方法规,推出了“城市绿线”,规定“绿线”内每一块土地都不得随意改作他用,不得随意开发建设,只能用于绿化。目前100多个小公园星罗棋布于古城区的各个角落。在高新区和工业园区,浩荡的绿色环抱着园区,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

环境是资源,也是资本,改善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增强竞争力——这一观念在苏州已经深入人心。这一观念的背后,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正确理解。

虽然苏州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工业化,但苏州考核干部并不都看工业经济指标,还要考核环境保护、空气与水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指标。比如,苏州把“绿色GDP”、“人文GDP”都列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苏州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有高速增长的经济指标,也有“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国评定的“国际花园城市”的称号。透过这些称号,苏州老百姓感受到的是环境的优美,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注重提高百姓生活质量

近期一项调查表明,2009年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969元,比上年增长了10%,总量、增量均位居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量比全国平均值高7816元,比全省平均值高4965元;增幅比全国高1.5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354元,增长10.8%。

1、工资性收入仍占了大头收入不平衡呈缓解趋势。

随着农村经济逐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多元化,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趋于下降。但从这份分析报告可以看出,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体,占比达67.1%,不过已呈下降趋势;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达20.7%,近几年逐步上升;伴随着政府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和相关政策的出台,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非经营性收入大幅增加,在总收入中占比均达到了6%。

从去年我市农民纯收入增长的情况来分析,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增幅都超过了工资性收入。不过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去年工资性收入达到了8704元,较上年增长8.9%。同时,苏州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农村家庭小工厂、农家乐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家庭经营性收入快速增长,由此也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2009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2681元,增长10.7%。

2、首饰消费支出涨46.6%每百户购买汽车3.3辆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和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苏州农村居民生活消费能力逐步增强,生活质量逐步提升。据全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354元,比上年增长10.8%。

2009年,农民人均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1499元,同比增长15.7%。特别是受国家对汽车消费的引导性政策影响,每百户购买家用汽车3.3辆,比上年增加了2辆;人均购买交通工具支出752元,同比增长46.5%;百户家庭手机拥有量230部,较上年增加13部。同时,我市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消费不断提升,2009年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1696元,同比增长16.7%。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农民也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享受,农民旅游消费232元,同比增长19.4%;休闲娱乐消费122元,同比增长32.6%。

3、健康也更加为农民所关注。

2009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491元,同比增长13.2%。其中,保健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 24.4%,医疗费同比增长14.0%,看病问题仍然是农民关注的热点。此外,农民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211元,同比增长了24%,其中用于购买首饰的消费支出同比增长46.6%。

让普通百姓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苏州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始终秉持着以人为本这一信念,坚持可持续发展,为改善人民的生活,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而努力前进着。

第二篇:苏州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调研报告

2009年9月,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国家发改委体改所与中澳管理项目办公室相关专家联合调研组就苏州市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组与苏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对相城区、昆山市等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对苏州市经济社会基本情况、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调查了解,研究探讨了苏州市进一步深化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重点和突破点。本报告就以上调研情况进行整理汇报并就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相关建议。

一、苏州市基本情况

苏州市位于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既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也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市国土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国土面积1650平方公里。全市户籍总人口624.43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35.31万人。全市下辖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市五个市,吴中区、相城区、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虎丘区六个区和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两个开发区。200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6701亿元,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668.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38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789元 。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令人瞩目,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在长三角州乃至全国已经成为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苏州市不仅在城市改革与发展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在农村改革与发展方面同样处于领先地位,苏州模式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指导性。上世纪

八、九十年代的“苏南模式”,通过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镇化,为全国农村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足可借鉴的经验。近年来苏州市充分发挥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在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农业现代化几个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党的十六大以来,苏州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坚持“三农”(农村、农民、农业)和“三化”(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国际化)互动并进,整体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政策制度创新、新型集体经济、农村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城乡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二、苏州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做法

苏州市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苏州市统筹城乡也在不断深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奠定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九十年代后期和本世纪初,开发区建设带动了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为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国际化创造了条件。近年来,苏州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确定了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从观念更新、制度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探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苏州市的做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确定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苏州市地处东南沿海,改革开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十七大以来苏州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在战略的高度进一步确定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明确了全面推动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

苏州市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苏州农村既保持鱼米之乡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呈现先进和谐的现代文明,逐步建设成为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区域分明、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社会文明、组织坚强有力、镇村管理民主的苏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形成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动力机制、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制度环境、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体系、城乡一体行政管理体制,率先实现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

按照总体目标,苏州市制订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三年实施计划。2009年是重点突破年,着力推进23个先导区的先行先试工作。2010年是整体推进年,整体推进“三形态”、“三集中”、“三置换”工作。2011年为“全面提升年”,建立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机制,全面提升“三形态”、“三集中”、“三置换”工作水平。

(二)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制度框架

苏州市以构建政策制度框架为关键,强化改革的整体设计和系统安排,制定出台了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一系列政策安排,形成了基本的综合配套改革的制度框架。

十七大以后,苏州市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基点,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三年实施计划》等规范性文件,在政策层面构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框架,为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完善了制度安排。概括而言有十个方面。

1、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2、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动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

3、鼓励和支持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等三大合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壮大新型集体经济。

4、统筹城乡就业、创业机制,引导农民进城,减少农民,致富农民。

5、加快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保的衔接,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

6、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7、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制度。

8、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9、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探索县级市设区、中心镇区镇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

10、健全城乡一体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三)基本建成了城乡一体化工作机制

城乡一体化发展事关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全局,是一项城乡联动,多部门协作的系统工程。苏州市在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机制上开拓创新,探索和完善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争取把苏州市列为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取得了先行先试权,为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2、 制订了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和三年规划,明确了改革发展的方向和任务。

3、建立了城乡一体化专门工作机构,协调部门之间,上下之间动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畅通了工作通道。

4、建立四套班子领导联系试点区的工作机制,强化了领导职责。

5、明确了相关部门工作任务,形成了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四)“三农”与“三化”互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是农村发展。苏州市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战略方向,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1、坚持富民优先原则,发展“三大合作组织”,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苏州市一直把“富民强村”、增加农民的收入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苏州市农民的收入一般由几部分构成:传统农业收入、工资收入、政策性收入和财产投资性收入,其中财产投资性收入是改革开放以来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部分。苏州市在稳定增加农业收入、工资收入、政策性收入的同时,创新机制,不断增加农民的财产投资性收入。增加财产投资性收入主要途径是推进“三大合作”。“三大合作”指“社区股份合作制”、“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种农村新经济组织。苏州市推进三种股份合作从2001年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现在苏州全市三种股份合作组织累计达2768家,持股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0%,2008年收益分配24亿元。三种新经济组织既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投资性收入,又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规模。2008年底,全市农村集体总资产665亿元,村级集体总资产303亿元,村级总收入48亿元,村均收入339万元。全市84.5%的村收入超过100万元,79个村超过1000万元。张家港永联村、长山村,相城渭西村、灵峰村、采莲村和吴江盛泽渔业村村级可支配收入超3000万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六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08年达11789元,其中财产投资性收入比重已达30.5%。吴中区木渎镇在全市率先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革,去年村均收入超1000万元,金星村户均股份分红达1.6万元。以三种股份合作为载体,苏州市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农民开始走上一条“户户有资本、家家成股东”的新的共同富裕之路。

2、因地制宜推进“三形态”,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换代。

苏州市以城乡规划一体化为载体,打破传统城乡分割规划旧格局,强化城乡联合和市域整体意识,在农村产业布局上,因地制宜,突出推进三种形态。第一类是地处工业和城镇规划区的行政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融入城市化进程。第二类是工业基础较强、人口较多的行政村,以新型工业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就地城镇化步伐。第三类是地处农业规划区、保护区的行政村,以现代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推动一次产业与

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通过几年的推进,苏州市农村三种产业形态已经初步奠定了基础,产业布局趋于合理,正在形成村村有产业,产业有特色的格局。

3、推动“三集中”,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实现土地资源的整合优化。“三集中”就是在总体规划框架下,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因地制宜,推进“退二进三”、“腾笼换鸟”,或“退二还一”、异地置换工作;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鼓励农户间规范自由流转,推动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发展规模现代农业;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换房进城进镇,或就地集中居住。目前苏州全市已有75%的农村工业企业集中到工业园,有近40%的承包耕地实行了规模经营,有近35万户农户搬迁到860个集中居住点居住。“三集中”使农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三集中”是一种有效的城镇化运作模式。

4、实行“三置换”,保障农民利益和长效收入。“三置换”就是:集体资产所有权、分配权置换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土地承包权、经营权通过征地置换基本社会保障或入股换股权;宅基地使用权可参照拆迁或预拆迁办法置换城镇住房(或二三产业用房,或置业股份合作社股权),或者直接进行货币化置换。通过置换机制,建立土地资源增值收益共享效益,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最终保障了农民的长期收益。

5、打造农业示范区,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苏州市突出“优质粮油、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业”四大特色,启动实施了四个百万亩“现代农业规模化示范区”建设工程,建成了3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高效农业163.2万亩,设施农业31.7万亩,农业规模经营比重达到52.8%。示范区和规模经营农业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以绿色无公害为特征的特色农产品快速发展,总数达到1295个,苏字号精品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正在明显提升。2008年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44亿元,其中23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0亿元。规模农业带动了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已建成全市生态观光农业基地150多个,2008年乡村旅游人数超过1000万,直接经营收入17亿元。

(五)着力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发展上提升新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首先,2003年以来,苏州市打破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建设体制,以解决交通与环境基础设施为重点,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在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推进了城乡交通、环保、林业一体化进程。其次,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重要载体,为农村、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教育方面,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两方面消除城乡差别。医疗卫生事业,一方面推动乡镇医疗机构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一方面实施大医院与乡镇医疗机构合作,提升医疗水平,为农村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再次,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城乡社会保障对接机制。目前苏州市已经基本建立起医疗保险、就学保障、就业帮扶、创业扶持、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等针对农民的社保体系,为农民提供了与城市居民基本均等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制度,突破了农村合作医疗框架,走在全国前列。

(六)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先导区,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随着苏州统筹城乡各方面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张家港市永联村、常熟市蒋巷村、太仓市伟阳社区、昆山市晟泰村、吴江市新乐村等30个新农村建设典范,以及一大批示范村和现代农业园区,有效提升了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苏州市决定张家港市金港镇等23个镇(建设片区)为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先导区。各试点工作先导区在原有基础上,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班子,明确试点工作职责。力争实现“一年一个样、三年象个样”的目标,为苏州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三、苏州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总体判断

(一)苏州市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经济发达地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有益探索

苏州市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经济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始终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城乡经济社会获得了迅速发展。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苏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三农”与“三化”互动,在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结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面貌、农民权益保护和基层政权建设等方面都发生了积极地变化。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苏州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和战略选择。苏州关于综合配套改革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探索为经济发达地区积累了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是经济发达地区扩大发展空间和解决“三农”问题两个方面的必然要求

苏州经济发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空间不足。苏州市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到半亩,农户分散居住,土地规模经营不足。有限的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城市发展空间受限。城市要发展,必然要求拓展发展空间,统筹城乡,通过土地集约,扩大城市发展空间是必然的选择。另一方面,尽管苏州城乡居民的收入比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城乡收入差距仍在1倍以上,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还很明显。而且在农村耕地资源日趋减少和财政政策性转移基本到位的前提下,农民持续增收的潜力不足,解决“三农”问题仍然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的战略任务。两个原因决定了苏州市统筹城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性。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拓展城镇发展空间不仅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必然要面临的问题,也是欠发达地区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苏州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所采取的“三形态”、“三集中”、“三置换”可以较好的解决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集约利用,既能够解决城市发展空间不足问题,也可以较好的解决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问题。这些措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三)经济发达地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明显的操作优势

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要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作用。经济发达地区可以依靠较好的经济实力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所必须推进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农民就业、社会保障等事项,提供较强的资金支持。苏州市经济发达,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具有明显的操作优势。经济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一方面要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另一方面还是要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才有坚实的基础。

四、苏州市深化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几个问题

苏州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很大成效,无论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还是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但深层次分析,苏州城乡空间布局不到位、资源配置不完善、政策法律不配套、农民增收相对缓慢仍然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和难题,需要通过深化综合配套改革,逐渐加以克服和消除。

(一)发展的不平衡性比较突出

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有差距。尽管苏州城乡居民的收入比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1倍以上。而且,在农村耕地资源日趋减少和财政政策性转移基本到位的前提下,农民持续增收的潜力不够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拉大趋势。第二,城乡社会事业建设还有差距,公共服务相对滞后。近年来各级财政加大了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环境、卫生等方面相对滞后,难以提供与城镇相同的公共服务。第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差距。主要是部分偏远或纯农业地区的农村,路、桥、电、燃气、公交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较薄弱。在一些规划编制需动迁的非保留村庄,基础设施老化和不配套,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生活。

(二)农村规划相对滞后

苏州市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突破城乡地域分割,规划延伸到镇村,基本实现市域规划全覆盖。但是规划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是规划的协调性差。比如,全市各地都按向城镇集聚的原则,规划编制了集中居住点,但由于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没有有效衔接,致使除项目动迁农户可以向规划居住点集中外,其他需要建房的农户难以向居住点搬迁,不仅影响了农民生活,也影响了城镇化发展。第二是规划严肃性不够。有些地方因领导变动或招商项目,随意变动规划。比如,有些地方近几年仅农民集中居住点规划就数次变动。还有,农业产业规划往往让位于

二、三产业发展,造成基础设施投入的严重浪费。第三是规划整体性不足。主要是市与各市区域之间、各建设领域之间的规划仍缺乏整体性。在产业布局上,缺乏全市宏观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缺乏配套性,重复建设比较普遍。

(三)二元制度设计依然存在

苏州市把消除二元结构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在制度建设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一些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二元制度设计还有表现,特别是一些瓶颈性制度依然存在。第一是农民的“三大产权”。宅基地的使用权、集体资产所有权、承包土地经营权,其产权关系尚未明晰,农民还不能将其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和流转,限制了农民进城就业和居住,影响了城镇化的推进。农民“三大产权”不能合法处置,农民就难以减少,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目标就难以实现。第二是户籍制度。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没有革命性突破,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政治、经济、社会待遇的二元性也将继续存在。

(四)农村居民分散居住制约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

苏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既已具备了一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但是农民居住分散严重制约着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苏州全市共有自然村庄20914个,平均每个村庄不到40户,近40万户农户经营耕地,平均耕种土地在3亩左右。苏州在全国已成为村庄规模最小、农民居住最分散、耕种土地最细碎的地区之一。由于农民土地分散,经营面积过小,农民难以实现规模经营,资源难以得到有效配置,影响了农民有效增收,难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是由于农民居住分散、村庄规模偏小,道路、水电、网络、管网污水等基础设施投入成本大、利用效率低,造成多数农村难以享受城镇相等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农民居住分散,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相对集中,一部分农民难以就近享受医疗卫生、文体活动、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务。农民居住过于分散,已客观上影响了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提升。

五、在苏州进行项目试点的建议

苏州作为中澳管理项目的试点之一,在综合配套改革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在下一步推进项目试点和更长远的实际工作中,应当重点从土地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进行创新和突破。

(一)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为目标,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苏州地少人多是现实,必须要通过土地的集中利用,既要能保证城市发展、又要发展现代农业,更要保证农民利益。结合目前苏州在土地制度方面已有的探索和经验,试点改革可在以下方面开展。

1、建立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用土地流转机制,保证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制度获得稳定收益。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户将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进一步加快土地股份合作改革步伐,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组织化水平。

2、完善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农村非农集体用地使用权流转范围、程序和方式,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将非农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全面纳入土地有形市场。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参与和共享集体建设用地收益合理分配机制。

3、继续试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办法。在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前提下,加快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步伐,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促进城乡用地布局更加合理。

4、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换商品房工作。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户将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社会保障和城镇住房,通过建立置换机制,探索宅基地退出机制,促进城乡之间土地要素的流动,改善村镇用地结构,优化各类用地布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二)以实现全民社会保障为目标,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建设

苏州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覆盖城乡居民及全体劳动者,在此基础上,应加快将劳动年龄段被征地农民及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养老保险,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衔接,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具体工作可以在以下方面开展。

1、完善农村居民和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障的政策体系。第一,加快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将劳动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一元化。第二,将在城乡各类企业务工并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村居民,全部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第三,鼓励农户将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社会保障、商品房,对置换社会保障的农村居民,在劳动年龄段内的,通过采取免费培训、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其就业创业,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2、建立养老保障待遇标准的正常调整机制,逐步完善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各类保障对象的待遇水平。

3、建立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按照覆盖范围、保障项目、待遇标准、医疗救助和管理制度“五统一”原则,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稳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三)以实现社会充分就业为目标,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量的农民将脱离土地和农业生产,转变为城镇生活生产方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必须以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为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工作,具体可

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1、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就业、失业登记制度。

2、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包括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对招用农村就业困难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补贴,为失业登记的农村居民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服务,用地企业按比例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以及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和失地农民用人单位给予税收优惠等内容。

3、建立完善安置和鼓励农民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的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创业推动工作机制和协调机制,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及被征地农民进行免费创业培训,提供政策咨询、专家评析、项目推介、创业孵化、融资服务、开业指导、后续服务。农村劳动力自办实体的,享受与城镇人员同等的扶持待遇,安排农村劳动力创业的创业孵化基地,给予减免租金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居民灵活就业。将公益性岗位的范围延伸至行政村,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援助安置,安排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符合条件的公益性岗位,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

4、完善城乡统一的职业培训制度。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纳入城乡社会培训体系,完善城乡一体的职业技能培训普惠制;建立企业内部外来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岗位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机制,开展农村劳动力岗位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试点的企业,可享受政府相关培训经费补贴政策。增加地方财政对本地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

(四)关于中澳管理项目试点选点

根据项目要求,经和地方领导、专家充分沟通,改革试点将在苏州市全行政区推开。在此背景下,课题组将选择区域内一到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重点跟踪和问卷调研。我们为使跟踪和调研所得数据更具代表性,除苏州市外,在其所辖五市八区中,选择了一市一区,分别是相城区和常熟市。在相城区内,将主要对其下辖渭塘镇进行重点跟踪,渭塘镇靠近苏州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社区普遍,而且城乡统筹工作开展较好,有代表性。在常熟市内,将主要对其下辖经济开发区进行重点跟踪,常熟经济开发区地处苏州远郊,开发区内聚集大量来自苏州各区县的农民工,有利于降低调研对象的区域集中度。在苏州市主要关注当地政府机关公务员对苏州统筹城乡发展的看法和意见等。

第三篇:苏州国家开放大学的学习模式

国家开放大学致力于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具备学分认证、转换、存取等功能的学分银行系统,为每个学习者建立个人终身学习档案。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苏州国家开放大学的学习模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州国家开放大学的.学习模式

1、苏州国家开放大学可以在线上学习也可以在线下学习。

2、线上学习登录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根据课程内容安排,随时随地在线观看。

3、线下学习根据学校安排进行。

拓展:

一、报名方式

现场报名方式:报名者持毕业证书、身份证原件、复印件及相关费用,至各教学点办理报名手续。

二、报名条件

1、本科专业(专科起点):具有国民教育系列相同或相近专业高等专科(含专科)以上学历者。

2、专科专业:须年满17周岁,招生对象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药学专业招生对象仅限于在职卫生、医药行业技术人员(报名时需要提供在职证明原件)。

3、“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专科专业: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农村青年。

三、报名所须材料。

1、免冠小一寸蓝底相片两张+电子版。

2、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两张。

3、国民教育系列大专学历毕业证。

4、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中心认证报告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

第四篇:苏州园林票价介绍开放时间之明细

拙政园

位于娄门内东北街178号,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也是最著名的一座。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王献臣是该园第一位主人。他在嘉靖、正德年间官居监察御史,晚年仕途不得意,罢官而归,买地造园,借《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句意,取名为拙政园。园内主要景点有:兰雪堂、芙蓉榭、秫香馆、放眼亭、远香堂、小沧浪、留听阁、浮翠阁等。

交通:游

1、

2、5线,

2、3路拙政园站下,往东步行100米即到。

门票:旺季(3.1-5.31;9.1-11.30)70元;淡季(6.1-8.31;12.1-2.29)50元。两个旺季分别举办免费杜鹃花节、荷花节。

开放时间:8:15-17:30 购物:拙政园门口的东北街和园林路上有很多工艺品商店,当地的土特产、苏扇、苏绣等在此都可以买到。

提醒:

1、拙政园使用手持式电子导游机,在入口可以租用。

2、出拙政园后,向西走100米,可到太平天国忠王府、苏州博物馆、苏州园林博物馆,沿园林路步行百米左右可到狮子林、苏州民俗博物馆。

虎丘

是苏州城的标志性景观,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

苏州在春秋时是吴国的首都,吴王阖闾死后就葬于虎丘。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时,曾凿山引水,修七里堤,使虎丘景致更加秀美。宋代诗人苏轼曾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古人在评价虎丘的特色时,曾提出:“九宜”之说,称虎丘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

现园内主要景观有:世界著名斜塔——虎丘塔、“天下第三泉”、断梁殿、憨憨泉、试剑石、剑池、拥翠山庄、万景山庄等。

交通:游

1、2路,公交

8、49路车可达。从火车站去虎丘可乘游1东线或游1西线。

门票:旺季(3.1-5.31;9.1-11.30)60元;淡季(6.1-8.31;12.1-2.29)40元。两个旺季分别举办花会、庙会。

小贴士:在入口可以租用手持式电子导游机,每次10元

留园

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末年被刘恕所得,扩建后改名寒碧山庄,时称“刘园”。光绪初年,官绅盛康买下此园,吸取苏州各园之长,重新扩建修葺,改名为留园。

留园共分中、东、西、北4个景区,景区间由700多米长的曲廊连接,长廊两壁上嵌有历代名家书法石刻300多方,人称“留园法帖”。廊檐下有粉白花墙漏窗,图案精美。从花墙望去,山池亭台在花树中若隐若现,有如丹青画卷,别有情趣。

交通:游

1、2线,11路可达。 门票:旺季(3.1-5.31;9.1-11.30)40元;淡季(6.1-8.31;12.1-2.29)30元。旺季免费提供“吴歈兰薰”表演。

开放时间:7:30-17:00 狮子林

位于城东北的园林路23号,是元代僧人天如禅师为纪念他的教师中峰神僧而创建的。狮子林拥有国内尚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群。湖石假山玲珑众多、出神入化,形似狮子起舞,被誉为“假山王国”,有“桃源十八景”之美誉。

园中最高峰为“狮子峰”,另有“含晖”、“吐月”等名峰,建筑有“立雪堂”、“卧云室”、“指柏轩”、“问梅阁”等。

提醒:可与苏州民俗博物馆、钱币博物馆同游。沿园林路向北百米即是拙政园。

交通:游

1、

2、5线,

2、

3、

4、40、701路可达。

门票:旺季(3.1-5.31;9.1-11.30)30元;淡季(6.1-8.31;12.1-2.29)20元。

寒山寺

寒山寺位于姑苏城外枫桥边,始建于六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唐贞观年间改名为寒山寺。

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庑殿(偏殿)、藏经楼、碑廊、钟楼、枫江楼等。

大雄宝殿右侧有一口日本友人送来的铜钟,它是1906年由小林诚义等一批工匠铸成的。此钟一式共铸两口,一口在日本馆山寺,另一口就在寒山寺,至今保存完好。

提醒:可顺路游附近的枫桥、铁岭关等景点。

交通:乘游3线、

3、

6、

9、

17、

21、

31、301路车枫桥站下。

门票:10元,登钟楼敲钟5元(3下)。

gusuwuyu 2004年3月7日

我是苏州的,来苏州旅游的朋友注意了,寒山寺的大门是朝西的,出我是苏州的租车司机带你们去的那个朝东的门是假的(门票还贵很多),千万别上当受骗。要从这个门的南面一条路继续往西走约200米。

5.去"枫桥夜泊",公交车下的地方的"江枫桥"和江枫园,不是知名的"枫桥".得转弯再走上5分钟,在寒山寺外过"江上桥",进"枫桥风景区",25元,看着新建的"风景"包围着古老的"枫桥",极大的破坏了原本免费时"枫桥"的沧桑味道.不看更好, 网师园

位于带城桥路阔家头巷11号,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宅园。“网师”是渔夫、渔翁的意思。全园面积5400平方米,由东部的宅第、中部的主园和西部的内园三部分组成。园内主要景观有:轿厅、大厅、梯云室、月到风来亭、殿春庭院等。1981年建成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的中国庭院“明轩”,就是以该园的“殿春”庭院为蓝本设计建造的。

网师园最特别的是夜花园部分,昆曲、评弹、江南丝竹、古筝、笛子等曲艺节目轮流在花园中不同的厅堂演出。由于表演有中国江南特色,环境又是著名的苏州园林夜景,对游客了解吴地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帮助,因此极受海内外游客的喜爱。

交通:游2线,

2、

4、

14、31路可达。

门票:旺季(3.1-5.31;9.1-11.30)30元;淡季(6.1-8.31;12.1-2.29)20元。

开放时间:8:00-17:00 夜花园门票:80元

夜花园开放时间:19:30-22:00

ssy441 2004-07-09 09:05 在苏州,夜游网师园,从几点到几点呀?具体有什么好玩的呀?谢谢!! shuxiao 2004-07-09 09:23 欣赏苏州评弹、品茶 yiling 2004-07-09 09:29 苏州网师园“古典夜花园”特色活动自1990年开展至今,共接待国内外贵宾、中外宾客30多万人,深受海内外游客的欢迎,已经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国际旅游保留项目。

古典夜园共有八个节目,每晚开放时间为19:30—22:00,遇有结束前才进园的团队,则延长闭园时间。上演的八个节目,平均每个节目10分钟左右。每位客人门票费现为80元,客人随到随演。客人多时每个节目要演出近10场以上。节目表演是演员和观众共处一堂,没有舞台间隔。便于客人近距离观赏。

每到夜晚,小巧玲珑的网师园内,典雅柔和的轮廓灯、宫灯勾勒着临水而建的亭台楼阁,灯光为淡黄基调,高雅、气派,是江南豪富风格,处处显示出一种大户的风范。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身穿古戏装的评弹、昆剧、笛萧、古筝、民歌民曲、民族舞蹈等演员,在各厅、堂、斋、阁为游人表演,形成一个厅堂一出戏,游客移步换戏的场面 门票

苏州景点基准价格6月20日起已涨价: 6月20日----8月31日(淡季基准价格) 虎丘原30 现40 拙政园30 50(此阶段“荷花节”免费) 留园20 30(此阶段“吴歈兰薰”免费) 网师园15 20 网师园夜花园60 80 狮子林15 20 沧浪亭8 15 耦园7 15 艺圃3 10 盘门20 25 以上门票9月1日起执行旺季价格还要涨价。

2月14日上海,13日14日晚住上海汉庭宾馆 2月15日早去苏州,晚住苏州汉庭宾馆

2月16日早去周庄,晚去乌镇,住乌镇,2月17日早游乌镇

2月18日下午或晚去杭州下午返回上海。

第五篇:苏州物流发展情况

关于苏州市物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副标题:

作者:未知 来源:2006-4-5 物流世界网 人气:

2078 时间:2006-5-20 15:20:49 进入论坛

深入了解我市物流业发展情况,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物流产业的整体水平,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增强我市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我们开展了现代物流业调研。

一、我市物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大中城市中跃居前列。伴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跨国公司的纷纷进入,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我市社会经济生活中日益增长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目前我市物流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有较大的物流需求规模。根据资料测算,2000年我市物流业增加值约为243亿元,占GDP比重15.8%。我市的物流需求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较大。2000年全市GDP为1540.7亿元,全年货运量完成7815 .5万吨,虽然近几年货运总量和货物周转量有所下降,但货值不断攀升,货主对货物流转的时效、安全等要求越来越高。二是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外向度高,而且两头在外,去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00.7亿美元。三是货物水陆转换面广量大。我市沿江三个港口每年3000多万吨的货物吞吐量,80%以上为来自或流向上海、浙江、山东、苏北等地以及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中转货物,物流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四是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比较发达。2000年末全市共有商品市场878个,成交额达798亿元,仅常熟招商城和东方丝绸市场两个大型交易市场的年交易额就达250亿元以上。

2、有比较完备的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全市基本形成了城郊成环、县乡成网、连江带湖、水陆并进的立体型、开放式大交通框架,沪宁、苏嘉杭、沿江、环城等高速公路已经或正在建设,青平南高速及苏通大桥将陆续开工。市域公路网初步实现“市县一级,县乡二级,村村通达”的目标。航运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苏州市区为中心,江湖相通、干支相连,以长江港口为门户、大运河、申张线为主轴、五级航道网为主体,内河中心港口为集散地的水运网络体系。

全市仓储资源丰富,仅物资系统的仓库面积就达12万平方米,仓库占地面积高达110万平方米。

张家港、常熟、太仓三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港口,现有万吨级码头29个,最大的为5万吨级,各类吊车、叉车、卸船机、牵引车等通用和专用装卸机械650余台,堆场77万平方米,各类公共仓库10万平方米,其中保税仓库4万平方米。

铁路苏州西站是沪宁铁路干线上的货运一等站,拥有15条装卸作业线,9条专用线,9个露天货区和8000平方米仓库以及各类装运机械100余台。为适应现代物流需求,年内还将完成铁路货物实时跟踪系统。

航空通过快速公路,凭借上海虹桥、浦东机场,为我市航空运输提供了便捷条件。

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的信息通信方面,我市在国内处于比较先进的地位,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75.5万门,电话普及率73.16部/百人,全市光纤长度118万芯公里,环路总带宽400G,出口通道带宽达到2.5G,计算机互联网用户36.25万户,“十五”期间将达到135万户。

3、具备一定的物流服务功能。公路货运在我市的物流中起着重要作用,截止2000年底,全市从事公路货运的持证运输业户共有13518户,其中13072户是个体户;全市拥有营运性货车40084辆,总吨位110191吨,平均单车吨位2.7吨,平均每户拥有车辆3辆。

集装箱车在现代物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市现有集装箱车332辆,吨位4218吨,平均单车吨位12.7吨,集卡车占运输车辆总数的7.8%。在全部39368辆普通营运货车中,2吨以下小型车占53.2%,2-5吨的中型车占20.5%,5吨以上大型车占26.3%,8吨以上重型车占4.3%。

全市现有经批准的国际货代企业40家,外地国际货代企业在我市设办事处的有50多家,国内货代企业有607家。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出口代理84.3万吨,进口代理182. 5万吨。

全市现有多式联运企业28家,共56个联运站点,2000年货物联运量285.8万吨,集装箱联运(含铁路)1.1万多箱。

目前全市有仓储企业358家。冠以物流名称的企业57家,其中,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4家。

港口的集疏运功能不断增强,到发港的外贸货物已遍及全球122个港口。今年的吞吐量预计可达3500万吨,仅次于南京,居省内第2位。张家港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木材进口港。以集装箱为主的远洋物流发展较快,去年集装箱吞吐量近20万标箱,港口物流正在逐步形成和提升。铁路白洋湾货运站年到发货运量330多万吨,在沪宁线位居2-3位。

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功能得到加强,华润、美佳、百润发等超市公司建立起自己的配送中心,并在满足自身需要基础上正逐步向社会开放。

4、外资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要求迫切。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规模较大的外资企业一般都采用第三方物流,并且方式灵活,如狮王啤酒、纳贝斯克等企业委托国内较大的宝供物流公司来做,常熟夏普公司就由日新中外运公司专门为其提供货物保管、仓储、包装、到港区及协作企业间集装箱运输等物流服务,旭电、安德鲁等公司就物流服务进行公开招标,豪利士等公司也在积极寻找国内物流服务商。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外资企业中尤其是IT产业的企业对原材料、产成品的进出都有严格的时效要求,据力捷公司、旭电公司等公司反映,苏州公司在接到总部指令后,一般要求在48小时内进行供货或72小时内完成从零配件配送到生产包装到分销商这样一个流程,都很想找到一个就在他们附近的符合要求的物流企业,以求长期合作。

5、物流货物品种结构随产业结构调整而变化。近年来,我市一般产业得到控制,极大地改变了我市物流中的货物品种结构,如原来在货运中占比很大的煤炭等原材料大幅减少,96年苏州西站煤炭到达量为152万吨,2000年只有54万吨。体积小、重量轻、价值高的电子通信类货物在物流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一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对现代物流服务的需求是十分强烈的。

6、各具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在形成。我市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还比较低,但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目前,正在形成的是几种初级的第三方物流形态。

⑴依托开发区的物流企业。工业园区的苏州市物流中心,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苏州高新物流中心,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华东物流公司、吴江开发区的吴江市物流中心等都是属于此种类型。

⑵货运市场形态的物流企业。如昆山市交通局下属交通物流有限公司建办的昆山市道路货物运输交易市场,通过配载运送,开展物流服务。

⑶以大型批发市场为基地的物流企业。如东方丝绸市场的储运中心,开辟了30条线路,发往78个城市;常熟招商城设有直达线路41条,辐射100多个城市;蠡口国际家具城仅仓储用房就达16万平方米。

⑷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物流企业。如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区总投资达10亿元,目标是建成面向苏南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昆山东方首席电子商务公司是全省引进的首家电子商务企业。还有象设在吴中区的苏州商友商务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商品订货系统的一个分支机构,自身建有信息平台,具有市场信息、商品交易、货款结算、仓储配送四大服务功能。

⑸内资在我市投资的物流企业。如来自广东的宝供物流企业集团决定在我市吴中区郭巷镇投资建设物流基地,总投资达4. 3亿元。中海集团也正在苏州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在苏州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中心。

⑹外企对外企性质的物流企业。如常熟日新中外运运输有限公司,除主要为常熟夏普提供物流服务外,还为十多家日资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又如正在审批中的苏州全运通物流有限公司由台商独资,在辛庄占地120亩,总投资750万美元,主要为台资企业提供国内运输、仓储、中转和配送等物流服务。

我市的物流业近年来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提高,但是还属于起步阶段,从这次调查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苏州的物流业无论是组织结构、运作规范,还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离现代物流业的要求和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发展现代物流业缺乏科学的认识,观念上存在“重生产、轻物流、重自给、轻外协”的思想。

2、社会物流需求水平不高。国内企业对现代物流无迫切需求,多数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自购自储自运部分过大,而且忙闲不均,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另外,由于我市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外资企业只能自建仓储等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

3、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难度较大。特别是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面临着改革和转型的双重任务,由于历史原因,市场经营主体长期处于分散、割裂、单

一、低效的状态,难以形成综合、高效、便捷的社会服务网络。

4、技术装备落后。运输车辆车型偏小,车种陈旧,大部分是一户一车。仓储设施陈旧落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水平低。尤其是普遍缺乏发展现代物流所必需的先进的网络信息设施。

5、现代物流企业发展不快。目前我市很少有完全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有实力、信誉好的物流企业也不多,这一状况的存在,已导致我市近70%的进口,近90%的出口被上海等地的物流企业或货代公司做去了。能够提供全国性或全球性物流服务网络的企业更是没有。

6、人才短缺。目前我市的物流教育还是空白,物流培训才刚刚起步,企业普遍反映缺少物流专业人才,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瓶颈”

二、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条件分析和趋势预测

㈠有利因素

1、地理位置优越。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位于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带与长江经济发展带的交汇处,是沟通苏北、江浙的交通走廊,是距上海最近的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显著;沪宁高速、沿江高速及苏嘉杭高速均经过苏州,距上海虹桥机场不足80公里,离浦东机场135公里,到吴淞港口100公里,具有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基础条件。

2、具有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的体制环境。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基本实现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我市对国内外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包容性很强,这为把苏州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提供了必要的体制条件。

3、有巨大的物流市场潜力。“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把苏州建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基地,产业结构将继续调整升级,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GDP比重超过40%,外贸进出口总额平均增长15%左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40%以上,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重点的新兴主导产业,将使产品结构向短小、轻薄、小批量、多品种和高新技术方向,高附加值货流将会越来越多,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潜在的驱动力。

4、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随着现代物流概念被大家逐步接受,发展物流会得到各方面的重视。我市已成立发展现代物流业工作领导小组,将加紧研究和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性文件。近期海关“长江流域、沪苏陆路”通关改革又减少了通关环节和费用,进一步加快了货物周转和通关速度。

5、加入WTO的机遇。加入WTO将对我国物流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我市的物流业也将从中得到发展的机遇。加入WTO以后,一方面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将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物流业的发展又将降低企业仓储、运输等费用,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效率提高,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加速我市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而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扩张的大好机会。

㈡制约因素

1、运输结构的制约。物流的交通节点涉及海陆空、铁公水,我市几乎没有空港,定期国际海运航线也比较少,航空运输全靠上海,海运也基本在上海,由此引出进口货物需经过所谓“两代两报两仓两运”这样的故事。进出口物流受制比较明显。

2、车船结构的制约。我市散装车船多,集装箱车船少;小吨位车船多,大吨位车船少;一户一车的多,集约型车船公司少,不能满足工商客户的需求,有碍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3、外企业态结构的制约。我市外企以生产车间型企业居多,物流的两头在外,原材料采购和产成品分销均按总部或采购中心、分销中心的指令行事,除一部分本地配套产品的物流外,许多苏州外企在物流供应链的选择上没有自主权。

4、体制性制约。苏州有两个关区,4个陆路通关点,3个港区,1个保税区,相互间以及内部各机构间的不协调动作时有发生,行政干预的情况也有发生。同时,条块分割、部门分割,自成体系,也给综合物流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5、政策性制约。目前,在第三产业用地地价仍高于工业性用地地价的情况下,物流园和物流企业优惠用地的问题很难解决;由于物流企业的经营涉及到多个行业、多种方式,在税种和税率的确定上也缺少扶持依据。 按照国际上常采用的做法,很多外企习惯于以箱代库,物流企业一般采取拖走一个箱子,再留下一个箱子的做法,以提高双方的效率,但我市现在对集装箱卡车执行的仍是“一车一箱”的规定,即一个车头只能载一个固定的集装箱,即使特批也不能超过两个,被调查者反映,台湾“一拖十”的都有。

另外,香港、深圳等地超市的配送车均可加装尾板,以提高配货效率和卸货速度,但在我市却受到限制,即使装了尾板,每次验车时也要卸掉。

上海方面的政策性限制也不少。比如,苏州的集装箱进入上海要有上海发出的箱运证和准运证,而上海却发得很少;苏州车辆进上海所交的道路通行费要比上海本地车高200元左右;苏州的货代企业不能在上海开展货代业务,必须在上海重新注册实现本地化以后才能承接哪怕是在苏企业的货代业务;另外还有类似出口商品要提前进仓24小时后才可发运等五十年代的老规定等等。

此外,苏州铁路站反映,312国道长青收费站摆位不当,使市区以北及常熟、张家港的进出货物舍近求远,物流跑到无锡去了。

近年来上海非常重视现代物流业发展,把现代物流列为今后发展的四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政府有6位市长参与该项工作,并着手大力提高物流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发展流通加工配送中心,已经初步形成顺畅、快速辐射国内外的现代物流业,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省内南京、无锡等地也提出了要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并着手物流中心建设。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合理布局和定位,就一定能够尽快地把苏州建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物流中心之一。

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服务业市场准入领域的不断扩大,物流市场的竞争也将更趋激烈。在物流业的市场准入方面,将在3─4年内取消外资在租赁、速递、货物储运、货仓、广告、包装等方面的准入限制,货代、船代、分销等原来不允许外资控股的行业和领域都将对外开放,并允许建立100%的全资拥有的分支机构。这意味着在加入WTO以后,大型跨国物流企业将会迅速进入中国的物流市场,只要我们积极寻求合作,苦练内功,我市的物流产业将会很快融入全球性物流产业链,争得全球物流市场的一席之地。

三、加快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1、提高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认识。现代物流业内容广泛,涉及面广,是全社会的服务行业,并覆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产业,单靠某个行业、某个部门“单枪匹马”难以构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因此,提高对现代物流业的认识十分重要,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各级政府、各部门和企业深入了解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意义并化为自觉行动。

2、抓紧做好《苏州市物流规划》的编制修订工作,一经审定,要坚决付诸实施。在指导思想上,要遵循“开放带动,市场引导,企业运作,政府扶持”的发展战略,按照规划先行,扶持重点,提高起点的原则,以港口、开发区和商业中心为依托,以区域物流为重点,以国际物流和市域物流为重要补充,提高物流信息化、网络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大力构筑物流运输和物流信息两大平台,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培育,形成布局合理、配置高效、功能齐全的现代物流体系,将苏州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物流城市。

3、加快制定有关配套政策措施。要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把物流业当作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加以培育。由于物流产业具有投资大短期回报率低的属性,要从实际出发,尽快制定包括准入、用地、税收、价格、融资等方面内容在内的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健全行业法规,制订标准用语,积极筹组物流行业协会或同业公会,规范市场秩序和企业经营行为,指导物流行业健康发展。

4、鼓励多元投资,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目前需求,要适当鼓励多发展一些进出口物流企业、保税货物配送中心、原材料采购中心、加工型物流配送中心、实时定位跟踪物流企业、在货代、报关公司基础上转型的物流企业等;传统运输、仓储企业的改造困难较大,可采取外引内联、优势互补、存量盘活、资产重组等做法,同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将内部物流功能剥离到社会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去,引导民间资金向物流业分流,加快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对于国外物流企业和由外企投资兴建的物流企业应因势利导,在充分利用外资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市物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5、建立政府主导下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与信息流是息息相关的,要推动政府相关部门、中介机构、物流园和物流企业的相关系统与信息平台有效连接。信息平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技术认证体系为保证,采取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策略。在物流信息平台上,建立标准化的数据系统,促进电子商务、社会化配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加快引导物流企业进入国际物流网络。

6、制定物流企业地方标准。建立物流企业的审批制度,目前我市挂物流企业牌子的单位越来越多,不论企业大小、规模如何、实力强弱,在物流热潮中,即使几辆车的运输公司或一般规模的储运公司也都纷纷要求冠以物流公司、物流中心之名,扰乱了物流的概念,影响了现代物流业的规范发展。应对物流企业的规模、人员、设备、经营管理和信息技术等方面设立最基本的审批条件,规范企业名称,这样,也有利于对有发展前途的物流企业的扶持。

7、与上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苏州发展现代物流业,必然要以上海为依托,我们应该与上海结成经济融合、优势互补、合作竞争的关系。现在我市物流业发展中遇到的政策性限制,一部分来自上海方面,建议由市政府出面,组织相关部门与企业就物流方面的相关问题与上海有关部门相沟通,争取得到理解和支持,以利我市现代物流业特别是国际物流的发展。

8、加强物流研究,培养物流管理人才。我国即将加入WTO,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市物流企业要想争取加入国外成熟的全球性物流网络,就要利用先进的物流研究成果,要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人才,不断提高我市的现代物流水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实验学校校务公开制度下一篇:试用员工转正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