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期末复习重点范文

2024-04-10

经济法期末复习重点范文第1篇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软件工程 软件11A 沈艳 1112800133

1、新一波怪物来袭 ! ——关于《保卫萝卜2》的分析

《保卫萝卜2:极地冒险》是一款超萌的休闲塔防游戏,在保卫各种萝卜的基础上增加了包括雪地、天际、冰河在内的6个主题场景,101个全新的关卡以及包括冒险闯关、BOSS限时、怪物堡垒、终极对决等6个模式,还增加了全新的“分体怪”,而且每关还有特殊任务,这对追求完美的人来说,增加了游戏难度。本文将从人机交互方面来解析该游戏。

一、 画面:清新依旧,灾难临头也要将卖萌进行到底!

众所周之,在《保卫萝卜1》中,由于画面走的可爱路线受到许多少女玩家们的喜爱,而《保卫萝卜2》也依旧走的此路线,各种萝卜以及各种怪物都非常的萌,扑面而来的依然是一股小清新的微风。

画面:

在卖萌路上 一条道走到黑!

1、摇摇晃晃卖萌耍贱的小胡萝卜

2、那些恍如饿死鬼投胎、偌大个世界只盯着这一根小萝卜的敌人

3、连怪物堡垒也开始走上了卖萌的不归路!

画风:

走的是奇葩怪异的恶心萌路线,相较于超硬的写实派显得不那么严肃,跟纯粹的Q版软萌系相比又不那么低龄化,符合当今大众娱乐一切的心理。

画质:

《保卫萝卜》一直保持这可爱加超萌的画面风格,而新作在保持原有画质的基础上,画面精简了很多,不会让玩家在出现眼冒金星的感觉。

音效:

在保卫萝卜2之极地冒险里为了和极地冒险的主题有所呼应,在配乐上不再使用那种闹腾的以鼓点为主要配器的电子音乐,而是转换成了风格较为轻快的电子琴音效,和重低音贝斯搭配在一起有种儿童舞曲的感觉。

同时,在《保卫萝卜2》中,场景也选在了冰天雪地的极地冰川里,满眼的冰川雪地,炎炎夏日,想不清凉都不行啊!

二、操作:大屏给力,小屏坑爹

《萝卜2》的玩法非常简单,只要通过合理的摆放炮塔,抵抗怪物的攻击并消灭它们就可以了。操作方面同样很简单,只需要在地图中闲置的区域中防止炮塔并升级即可,新作中的炮塔会变大并且火力也会变的更强。

1、可建造炮塔位置不难找

游戏中的某些关卡挑战性比较强,一方面是前期可建造的炮塔位置非常少,另一方面又有限时完成的额外任务,这个时候有不少玩家在游戏开始时就混乱了,不知道哪里可以建炮塔,白白耽误时间。因此,在开始游戏前的倒计时阶段,《萝卜2》将建造炮塔的位置用虚线标出来的,避免玩家找不到位置,思维混乱。

2、“一指点天下”:

只需要点击空地建造、升级炮塔或是指定攻击对象。这样的操作方式是触控设备所通用的,实际操作起来比鼠标更为顺手。

3、问题:点击准确度

过小的屏幕导致经常会出现误操作(炮塔修错位置、本想升级却卖掉了炮塔或是本想卖掉却误点成升级等),特别是对于手指较粗的玩家来说,小屏幕上的操作体验是很糟糕的。

三、数值设计:

1、重复挑战性

平衡的数值,让玩家愿意不断的重复挑战。

2、适当的随机性

部分关卡的障碍物被打碎之后,会随机出现一些炮塔。(而某些关卡的是固定)

3、节奏感

塔防的游戏节奏感很重要,N波小兵送钱,然后马上来一波强势的,一般初次都较难守住。

4、战略性

玩家需要重新制定战略(简单战略),将炮塔位置、等级、搭配重新部署,并迎接挑战印证自己的战略是否有效。

四、关卡设置:

1、取消主题模式 引进大地图

森林、海底、沙漠、云层,多样性的地图,以及每一个地图中的小场景,《保卫萝卜2:极地冒险》将关卡设置成了地图的形式,这样的设计使游戏更加人性化并将每个区域用地图的方式连接起来,能够给玩家们带来更加直观的体验效果。

2、新增模式:

“双出口”模式:在一个关卡中会有两个出口同时出现怪物,这种难度极大的玩法让玩家在体验中异常的抓狂,玩了几次都以失败告终,也刺激了玩家的好胜心,增加游戏乐趣。

“怪物堡垒”模式:怪物堡垒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会有一个怪物堡垒源源不断的冒出怪物,玩家不仅要保证萝卜不被吃掉,还要在防守的同时消灭这个讨人厌的怪物堡垒

“随机炮塔”:在关卡中玩家无法自主选择搭建的炮塔,只能通过花费200金币进行随机抽奖。不得不说,这个模式让一些完美党抓狂不已,甚至有点败笔之嫌——原因在于随机关卡同样有额外任务,并且坑爹的是,这些额外任务往往要求玩家使用/升级特定炮塔,毕竟人品这玩意属于不可控因素,如果人品不好很可能挑战数次也抽不到想要的炮塔。

“分裂怪”:人见人恨的“分体怪”是怪物们在与保卫者漫长地对抗中神奇地进化了,每一个分体怪在被消灭的最后一刻会瞬间放出5个极速飞奔的小怪物叽叽喳喳地扑向萝卜,这对于保卫者而言无疑是可怕的挑战。

3、炮塔解锁 :

游戏里有14个炮塔需要每过一关,解锁一个,每个炮塔都有特色功能,比如“便便”,不但名字有趣,而且战斗能力强大,拥有减速特技。这样的设置保持着玩家好奇心,期待下次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炮塔出现,同样也增加了游戏的乐趣。

4、额外任务:

类似《植物大战僵尸2》星星设定的过关附加条件,使得游戏过程更加富有战略性,比较良心的是,本作中的额外任务并不需要玩家将同一关卡反复挑战4次,只要你有能力,完全可以在攻关同时取得完成三个额外任务。这种设计既让玩家不会觉得游戏过于简单,又满足了玩家的成就感。

五、社交:

如今是个手机游戏都要加入点社交要素,彷佛你的游戏是个纯单机都不好意思出门和人打招呼。《保卫萝卜2》作为本土游戏开发商制作的产品,社交要素自然也和国内流行的社交平台新浪微薄挂钩。在游戏中只要在设置中用自己的新浪微博账号登陆游戏,就会发生游戏的界面产生了变化,可以在大地图上直观的看到自己和好友的游戏进程,并通过排行榜炫耀自己的游戏成绩(根据金萝卜和水晶萝卜的数量排行)。

不过《保卫萝卜2》毕竟是一款单机游戏,社交系统无可避免地处于较弱的部分,在游戏中社交功能仅仅是查看朋友的进度和游戏排行榜,远远无法和其他以网络要素为主的游戏比肩,最致命的部分是好友之间无法形成互动,可以说玩家登陆后对游戏没有产生任何实际性的影响,不处于Wi-Fi环境时很难让人产生登陆的欲望。

六、小总结:

1、 对比性:

很明显,《萝卜2》的对比性十分强烈,不论是每个关卡上的地图设置,还是怪物以及炮塔,元素与元素都截然不同,整个界面看起来十分有意思。

2、 重复性:

《萝卜2》中,怪物、场景中的物体都比较重复,场景中物体也都类似,但风格统一,仅仅稍微改变一下,从而改变玩家的视觉效果。这样可以让玩家的思路清晰,不易产生紊乱情绪。

3、 对齐性:

个人认为,《萝卜2》本身的设计的对齐性仅仅体现在游戏界面的顶端和低端,而界面中间部分,杂乱无章,但也是因为这样,整个界面看起来才会更加有意思。

4、 亲密性:

《萝卜2》中,场景里的物体摆放看似杂乱,但是却形成了一个视觉单元,而不是单个的个体,炮台建立完成后,玩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摆放,充分考虑了玩家的心理。

2、浅谈去哪儿网手机App人机交互设计

一、 初始界面:

打开去哪儿网手机客户端,初始界面设计很简洁、友好。进入首页,各模块排列整齐,并且图标等设计业很简单、大方,让人一目了然。

二、机票预定:

机票搜索界面设计简单明了,让用户能很快上手,使用简便。去哪儿网还提供了特价机票、价格趋势、低价提醒、航班选座、机场服务、航班动态等服务。值得一说的是,去哪儿网的用户定位系统做的很好,无论你在哪里,都能快速找到你的位置。

1、 特价机票:进入特价机票界面时,仅仅提供显示出发城市的所有机票的功能,不能筛选目的城市,这样用户用起来就不是很方便了。

2、 价格趋势:机票价格趋势图让用户能很快清楚最近机票的价格波动趋势,方便用户聪明的选择出行日期。

3、航班选座:航班选座可以让用户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位置,例如靠窗等,但办理略显麻烦,需要填写各类数据,有点鸡肋。

3、 语音订票:去哪儿网客户端采用语音课识别固定条件搜素(如航空公司、时间以及起始),机票的预定,可以通过语音来实现。在机票搜索界面下,点击语音图标,即可使用语音功能代替选取方式。语音预定的好处就是,用户免去了传统模式下的,选取起始点、日期以及航空公司的麻烦,而一步到位将目标机票查询到。

4、 低价提醒:可以称得上是去哪儿旅游客户端中,最为人性化的功能之一了。因为普通用户不可能时时刻刻都会打开客户端去查看自己所关心的机票信息,而当去哪儿旅游客户端在更新了这些低价折扣机票之后,能自动地通过手机来提醒用户。

三、酒店预定:

进入酒店预订界面,可以发现,界面都是保持一样的风格,都是以简约为主,同时,酒店预订也支持语音预订。酒店预订的筛选条件也是十分齐全的,让用户可以选到称心如意的酒店。

另外,在特色服务方面,去哪儿旅游客户端推出了夜销酒店功能项,即是用户在每晚6点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103座城市,从五星级豪华酒店到经济连锁酒店和公寓式酒店三折起销售。这可以让用户花最少的钱,享受最高档的服务。但该业务也仅仅提供城市的选择,而不能直接筛选出用户想要的酒店,这一点用起来不是很方便。如果能够加上如同机票的低价提醒一样的功能,设置酒店的低价提醒就更加完善了。

四、打车业务:

去哪儿网客户端提供打车业务,在特定的时间,例如,深夜较晚、凌晨较早的时间,根据用户当前所处的位置进行定位,结合用户需要到达的目的地,输入联系人信息(联系人电话),就可以预约出租车,操作简单快捷。

同时客户端还提供接送机功能,被叫出租车所提供预约或者是包车业务。进行手机端的在线预约,那么无论是用户到了哪里,都可以随时完成预约或者是包车业务。在最顶端的位置上,很容易找到“快速送机通道”。点击进入,此时系统将自动跳转到预约界面,手机的定位功能打开之后,去哪儿系统还能自动判断用户当前所处的城市,并找到当前城市所在的飞机场,非常的快捷简单。

六、去哪儿旅游客户端景点、门票业务

去哪儿旅游客户端景点门票板块,系统将国内主要的热门旅游城市列示出来,下方位置上,用户当前所处的位置也会被定位出来,直接点击即可查询用户周边的相关景点。

1、身边搜索

去哪儿旅游客户端身边搜索功能强大,包括美食、景点、休闲娱乐、生活服务、美甲、配镜等等,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全面信息。身边搜索同时还精选推荐和城市特色多维度旅游城市推荐。如果信息过多,还可以进行条件筛选,方便用户能快速找到想要的信息。

2、门票业务:

去哪儿网客户端将所有信息汇总,用户通过选择城市可以查看景点的门票信息,并且可以直接在客户端购买门票,在线支付。支付方式也多种多样供用户选择。

七、火车票服务

去哪儿网客户端提供火车票预订业务,让用户可以直接在上面预订火车票,而不用再登录到12306网站上去,避免用户在手机上安装各类证书以保证12306的正常运行。同时,客户端还提供了各类不同的筛选条件,方便用户能选到合适的车次。在列车信息的顶端,还有显示特价机票的价格,方便用户进行对比选择。火车票预订业务的操作也不复杂,添加乘客信息只需要填写身份证号码即可。但是这有个弊端,就是不能再这里购买儿童票和学生票,这对于学生用户来说,很不方便,也没有使用这个功能的意义了。

八、退出功能

左手拇指接触客界面左上角位置快速返回,但有的手机屏幕太大,左上角的返回键就显得很不方便了。去哪儿旅游客户端在每一个功能服务板块内,都可以通过左右滑行的方式来实现进入、退出的操作。

九、小结:

去哪儿旅游客户端的操作简便,用户能很快上手,不用花费过多的时间学习使用,也提供了一定的操作提示。界面设计简洁大方,让人一目了然,不会产生混乱,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的感觉。按键摆放合理,值得一提的是,去哪儿手机客户端的按键反馈是以指纹的形式显示的,让人感觉很真实。

去哪儿网客户端通过加载条显示的文字来告诉用户当前所处的位置以及当前在做什么,尤其是在响应时间较长时,让用户时刻清楚每一个交互动作的含义;通过使用列表选择、简化对话步骤、对共同输入内容设置默认值、系统自动填入用户已输入过的内容等方法,尽可能减轻用户记忆。

去哪儿旅游客户端,是去哪儿网整合了平台资源后的一个浓缩移动产品,在用户面前,这个手机客户端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网页端所能实现的功能,几乎都可以在本手机客户端中实现。这样,去哪儿网,等于说将一个国内主打旅游搜索、机票酒店预定服务为亮点产品网站的服务,搬到了手机上,完美实现了用户的时刻需求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经济法期末复习重点范文第2篇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发展事业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依然明显

(2)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加速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

(3)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上具备了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应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2简述税收支出的主要形式

(1)税收豁免

(2)纳税扣除

(3)税收抵免

(4)优惠税率

(5)延期纳税

(6)盈亏相抵

(7)加速折旧

(8)退税

3简述我国财政收入按形式分类

我国财政收入形式包括税收,社保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回收和债务收入

4简述价格对财政收入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价格总水平升降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二,现行税收制度

5简述课税对象和税源的关系

课税对象和税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税源是指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从根本上说,税源是一个国家已创造出来并分布于各纳税人手中的国民收入。由于课税对象既可以是收入,也可以是能带来收入的其他客体,或是仅供消费的财产,因此,课税对象与税源未必相同。 6简述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的区别

(1)全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高,超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低,在税率级次和比例相同时,前者的负担重,后者的负担轻

(2)在所得额级距的临界点处,全额累进会出现税额增长超过所得额增长的不合理情况,超额累进则不存在这种问题

(3)全额累进税率在计算上简便,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复杂

7简述起征点和免征额的区别

(1)所谓起征点,即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数额。课税对象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应就征税对象全额依率计征。

(2)所谓免征额,即税法规定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免征部分一律不征税,仅就超过免征额的部分依率征税。

起征点和免征额虽然都属于税收优惠照顾措施,但两者优惠政策的重心不同。其中,前者体现税收的重心照顾政策,后者体现税收的普遍优惠政策。

8简述税负转嫁机制的特征

(1)税负转嫁是和价格的升降直接联系的

(2)税负转嫁是各经济主体间税负的在分配

(3)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也是主动行为

9简述各固定税率,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的优缺点

(1)固定税率优缺点:计算简便,主要适宜于流转额的课税,缺点是在调节收入水平的作用上不如累进税率

(2)比例税率优缺点:优点是具有鼓励生产,计算简便和利于征管,缺点是有悖于量能负担原则

(3)累进税率优缺点:有较强的调节收入水平的作用,但计算较复杂,透明度不如固定税率

10简述税负转嫁的方式

前转,后转,消转和税收资本化

11简述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1)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2)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课税范围较窄的商品的课税难以转嫁

(4)垄断性商品税负易转嫁,竞争性商品税负难转嫁

(5)从价税税负易转嫁,从量税不易转嫁

12简述研究税负转嫁的现实意义

(1)研究税负转嫁问题,有利于税收负担的合理安排

(2)研究税负转嫁问题,有利于制定正确的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

(3)研究税负转嫁问题,有利于揭示税收分配关系的真相,找到税负的归宿,把纳税义务人与实际负担人真正区别开来

13简述增值税的类型

(1)生产型增值税:计税依据中不准抵扣任何购进固定资产的价款

(2)收入型增值税:计税依据中只准抵扣当期应计入产品成本的固定资产折旧部分

(3)消费型增值税:计税依据中准许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固定资产价款

14简述表示国债相对规模的指标

三个基本指标:

一 国债负担率,用当年国债发行额或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

二 国债收入比 以当年发行额占应债主体收入水平的比重来表示,或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居民储蓄的比例来表示

三 债务依存度,即用当年国债发行额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来表示,称为中央依存度,或用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来表示,称为全国债务依存度。

15简述李嘉图的国债等价定理

李嘉图定理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李嘉图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国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当前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的国债本息在将来必须通过征税偿还,而且税收的现值与当前的财政赤字相等。李嘉图认为政府是选择征收一次性总量税,还是发行债务为政府支出筹措资金,对于居民的消费和资本的形成(国民储蓄),没有任何影响。

16简述当前我国中央和地方债务依存度的状况

目前中央财政国债依存度偏高,全国财政支出的国债依存度偏低这个矛盾现象,反映了我国财政结构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不仅反映中央财政支出比重偏低,而且反映国家债务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都集中在了中央财政一级。

17简述单式预算的优缺点

单式预算是指将全部的财政收支汇编在一个预算总表内形成一个收支项目安排的对照表而不区分各项财政收支性质的一种预算形式。

优点:1综合了预算的完整性原则,从整体上反映了政府财政收支情况 2便于立法机关审议和批准,便于公众了解

缺点:没有将全部预算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别汇集平衡,不便于经济分析和选择的宏观调控 18简述单是预算和复试预算的区别

单:是指一个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

复: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

19简述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的区别

增: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状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

零:是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

20简述进一步完善我国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思路

(1)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只能范围,为建立科学规范稳定的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创造前提条件

(2)以事权划分为基础,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范围

(3)完善中央和地方的税收体系,规范政府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4)在规范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的收入划分的同时,积极实施省一下各级政府的分税制。

(5)中央财政和省市财政要继续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21简述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路

(1)完善预算体系,为合理确定转移支付标准提供依据

(2)根据我国国情,选择合理的政府间转移支付模式

(3)规范转移支付方式,逐步扩大按“标准收支法”计算的转移支付的范围

(4)进一步提高中央财政的收入比重,加大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

22简述我国1994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1)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

(2)合理调节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

(3)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想结合的原则

(4)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想结合的原则

23简述1994年中国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

(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4)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24简述我国分税制的成效

(1)“两个比重”逐步提高。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逐步提高

(2)中央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3)地方财力进一步壮大

(4)中央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25简述我国现行分税制存在的问题

(1)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财力差距还是有所扩大

(2)省级及省以下纵向,横向财力差异较明显

(3)省级下财政体制调整不够及时和到位,转移支付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25简述分级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下各级预算财政的划分

(1)国防费和外交支出划归中央支出

(2)行政管理费分别由各级本身负担

(3)央预算已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为主

(4)地方预算以文教,卫生保健和市政建设为主

26试述分税制的内涵

(1)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2)在明确划分各级政府职责的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范围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划分方法主要按税种划分,也可以对同一税种按不同税率分配或实行共享制

(4)对预算收入水平的差异通过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加以调节

计算题:

1钢坯

销项税额=(242+20+0.56)/1.17*17%=38.1497万元

进项税额=【80+4+(2.4-0.5)+600*0.015】*17%+3.2*7%=16.34万元

2饮料

销项税额=102000+(8+35)*200*17%=103462元

进项税额=25500元

应纳增值税=77962元

3某演员

工资薪金应交所得税:3000<3500不交税

未考虑捐赠的劳务报酬应税所得额=80000*(1-20%)=64000

捐赠限额=64000*30%=19200>10000

考虑捐赠的劳务报酬应税所得额=64000-1000=54000

劳务报酬应交所得税:54000*40%-7000=14600

4王某

(1)18000/12*0.03*12=540

(2)25000不需要交税

5某商店

10300/1.03*0.03=300元

6中国公民王某

(1)12000*80%20%70%=1344元

(2)20000*20%=4000

7某企业

(3000-2800-15)*0.25=46.25万元

8某增值税

(1)100*13%+2*7%=13.14万元

(2)800*17%+2.34/1.17*17%=136.24万元

(3)136.24-13.14=123.1万元

9某工业企业

(5600+800+40+100-4000-660-300-760-200-250-40)=330万元

330*0.25=82.5万元

10大学周教授

(4500-3500)*3%=30

(90000-40000)*30%-2000=13000

共计13030元

11大学周教授

4500*(1-20%)*14%=476

财产转让:免税

当月应交个人所得税476元

12某演员

20*(1-20%)*40%-0.7=5.7万元

13中国公民张某

(1)(5000+3000)*(1-20%)*20%*70%+(1000+1000+1500-800)*20%*70%=1274元

(2)1274+24000=25274元

14某公司居民企业

(200-20)*0.25=45万元

15 08债务负担率

债务负担率=53300/314045.3*100%=16.97%

债务依存度=8558.21/62427.33=13.7%

债务依存度=8558.21/49052.72=17.45%

16A地区

(1)A地区标准收入=10000*25%*1.3=3250万元

(2)A地区标准支出=1000000*0.5*1.2=6000000万元

(3)A地区应得转移支付拨款=该地区的标准支出-该地区的标准收入=6000000-3250=5996750万元

(4)A地区实际可得的转移支付拨款=50/60*5996750=4997292万元

17A地区

(1)R1994=消费税+75%的增值税-中央下划收入=50+75%*200-100=100万元

(2)R1995=R1994(1+0.3*1%)=100*1.003=100.3万元

(3)R1996=R1995(1+0.3*1%)=R1994(1+0.3*1%)*(1+0.3*1%)=R1994*1.003^2万元

(4)R2011=R1994*1.003^17=100*1.003^17万元

案例分析:

1土地转让

要点:

(1)主要措施:土地出让要全额纳入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并规定了明确地用途。

(2)意义:规定地方土地收益管理,遏制地方用地冲动。

2住房保障

(1)具有一定竞争性和排他性的混合物品

(2)解决一部分地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

经济法期末复习重点范文第3篇

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系统和输入已知,求输出并对动态特性进行研究,称为(

)

A.

系统综合

B.

系统辨识

C.

系统分析

D.

系统设计

2.

惯性环节和积分环节的频率特性在(

)上相等。

A.

幅频特性的斜率

B.

最小幅值

C.

相位变化率

D.

穿越频率

3.

通过测量输出量,产生一个与输出信号存在确定函数比例关系值的元件称为(

)

A.

比较元件

B.

给定元件

C.

反馈元件

D.

放大元件

4.

ω从

0

变化到

+

∞时,延迟环节频率特性极坐标图为(

)

A.

B.

半圆

C.

椭圆

D.

双曲线

5.

当忽略电动机的电枢电感后,以电动机的转速为输出变量,电枢电压为输入变量时,电动机可看作一个(

)

A.

比例环节

B.

微分环节

C.

积分环节

D.

惯性环节

6.

若系统的开环传

递函数为

,则它的开环增益为(

)

A.1

B.2

C.5

D.10

7.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

,则该系统是(

)

A.

临界阻尼系统

B.

欠阻尼系统

C.

过阻尼系统

D.

零阻尼系统

8.

若保持二阶系统的

ζ

不变,提高

ω

n

,则可以(

)

A.

提高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

B.

减少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

C.

提高上升时间和调整时间

D.

减少上升时间和超调量

9.

一阶微分环节

,当频率

时,则相频特性

为(

)

A.45°

B.-45°

C.90°

D.-90°

10.

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增益越大,其(

)

A.

振荡次数越多

B.

稳定裕量越大

C.

相位变化越小

D.

稳态误差越小

11.

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则此系统

(

)

A.

稳定

B.

临界稳定

C.

不稳定

D.

稳定性不确定。

12.

某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当

k

=

(

)时,闭环系统临界稳定。

A.10

B.20

C.30

D.40

13.

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则此系统中包含正实部特征的个数有(

)

A.0

B.1

C.2

D.3

14.

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当输入为单位阶跃时,则其位置误差为(

)

A.2

B.0.2

C.0.5

D.0.05

15.

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则它是一种(

)

A.

反馈校正

B.

相位超前校正

C.

相位滞后

超前校正

D.

相位滞后校正

16.

稳态误差

e

ss

与误差信号

E

(

s

)

的函数关系为(

)

A.

B.

C.

D.

17.

在对控制系统稳态精度无明确要求时,为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最方便的是(

)

A.

减小增益

B.

超前校正

C.

滞后校正

D.

滞后

-

超前

18.

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的奈氏曲线为(

)

A.

B.

上半圆

C.

下半圆

D.45

°弧线

19.

开环传递函数为

G

(

s

)

H

(

s

)

=

,

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

A.(-3

,∞

)

B.(0

,∞

)

C.(-

∞,

-3)

D.(-3

0)

20.

在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中,霍尔传感器是用作(

)反馈的传感器。

A.

电压

B.

电流

C.

位移

D.

速度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21.

闭环控制系统又称为

系统。

22.

一线性系统,当输入是单位脉冲函数时,其输出象函数与

相同。

23.

一阶系统当输入为单位斜坡函数时,其响应的稳态误差恒为

24.

控制系统线性化过程中,线性化的精度和系统变量的

有关。

25.

对于最小相位系统一般只要知道系统的

就可以判断其稳定性。

26.

一般讲系统的位置误差指输入是

所引起的输出位置上的误差。

27.

超前校正是由于正相移的作用,使截止频率附近的

明显上升,从而具有较大

的稳定裕度。

28.

二阶系统当共轭复数极点位于

线上时,对应的阻尼比为

0.707。

29.PID

调节中的“

P

”指的是

控制器。

30.

若要求系统的快速性好,则闭环极点应距虚轴越

_

_

越好。

,

计算题(第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41.

求图示方块图的传递函数,以

X

i

(

s

)

为输入,

X

0

(

s

)

为输出。

42.

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3.

欲使图所示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的最大超调量为

20%

,峰值时间为

2

秒,试确定

K

K

1

值。

44.

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由实验求得,并已用渐近线表示出。试求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

设系统是最小相位系统

)。

自动控制原理

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系统已给出,确定输入,使输出尽可能符合给定的最佳要求,称为(

)

A.

最优控制

B.

系统辨识

C.

系统分析

D.

最优设计

2.

与开环控制系统相比较,闭环控制系统通常对(

)进行直接或间接地测量,通过反馈环节去影响控制信号。

A.

输出量

B.

输入量

C.

扰动量

D.

设定量

3.

在系统对输入信号的时域响应中,其调整时间的长短是与(

)指标密切相关。

A.

允许的峰值时间

B.

允许的超调量

C.

允许的上升时间

D.

允许的稳态误差

4.

主要用于产生输入信号的元件称为(

)

A.

比较元件

B.

给定元件

C.

反馈元件

D.

放大元件

5.

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

,则该环节是(

)

A.

比例环节

B.

积分环节

C.

惯性环节

D.

微分环节

6.

已知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

A.

B.

C.

D.

7.

引出点前移越过一个方块图单元时,应在引出线支路上(

)

A.

并联越过的方块图单元

B.

并联越过的方块图单元的倒数

C.

串联越过的方块图单元

D.

串联越过的方块图单元的倒数

8.

设一阶系统的传递

,其阶跃响应曲线在

t

=0

处的切线斜率为(

)

A.7

B.2

C.

D.

9.

时域分析的性能指标,哪个指标是反映相对稳定性的(

)

A.

上升时间

B.

峰值时间

C.

调整时间

D.

最大超调量

10.

二阶振荡环节

乃奎斯特图中与虚轴交点的频率为

(

)

A.

谐振频率

B.

截止频率

C.

最大相位频率

D.

固有频率

11.

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则此系统中包含正实部特征的个数为(

)

A.0

B.1

C.2

D.3

12.

一般为使系统有较好的稳定性

,

希望相位裕量

为(

)

A.0

15

B.15

30

C.30

60

D.60

90

13.

设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且容许误差为

5%

,则其调整时间为(

)

A.1

B.2

C.3

D.4

14.

某一系统的速度误差为零,则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可能是(

)

A.

B.

C.

D.

15.

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当输入为单位斜坡时,其加速度误差为(

)

A.0

B.0.25

C.4

D.

16.

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则它是一种(

)

A.

相位超前校正

B.

相位滞后校正

C.

相位滞后

超前校正

D.

反馈校正

17.

确定根轨迹大致走向,一般需要用(

)条件就够了。

A.

特征方程

B.

幅角条件

C.

幅值条件

D.

幅值条件

+

幅角条件

18.

某校正环节传递函数

,则其频率特性的奈氏图终点坐标为(

)

A.(0

j

0)

B.(1

j

0)

C.(1

j

1)

D.(10

j0)

19.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

A.(-2

-1)

和(

0

,∞)

B.(-

∞,

-2)

(-1

0)

C.(0

1)

(2

,∞

)

D.(-

∞,

0)

(1

2)

20.

A

B

是高阶系统的二个极点,一般当极点

A

距离虚轴比极点

B

距离虚轴大于(

)时,分析系统时可忽略极点

A。

A.5

B.4

C.3

D.2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21.

“经典控制理论”的内容是以

为基础的。

22.

控制系统线性化过程中,变量的偏移越小,则线性化的精度

23.

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

,则系统的时间常数是

24.

延迟环节不改变系统的幅频特性,仅使

发生变化。

25.

若要全面地评价系统的相对稳定性,需要同时根据相位裕量和

来做出判断。

26.

一般讲系统的加速度误差指输入是

所引起的输出位置上的误差。

27.

输入相同时,系统型次越高,稳态误差越

28.

系统主反馈回路中最常见的校正形式是

和反馈校正

29.

已知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其最大超前角所对应的频率

30.

若系统的传递函数在右半

S

平面上没有

,则该系统称作最小相位系统。

三、计算题(第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41.

根据图示系统结构图,求系统传递函数

C(s)/R(s)。

42.

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3.

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

,试分析系统由哪些环节组成并画出系统的

Bode

图。

44.

电子心率起搏器心率控制系统结构如图所示,其中模仿心脏的传递函数相当于一个纯积分环节,要求:

(1)

,对应最佳响应,问起搏器增益

K

应取多大。

(2)

若期望心速为

60

/min

,并突然接通起搏器,问

1s

后实际心速为多少?瞬时的最大心速多大。

自动控制原理

3

1.

如果被调量随着给定量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控制系统叫(

)

A.

恒值调节系统

B.

随动系统

C.

连续控制系统

D.

数字控制系统

2.

与开环控制系统相比较,闭环控制系统通常对(

)进行直接或间接地测量,通过反馈环节去影响控制信号。

A.

输出量

B.

输入量

C.

扰动量

D.

设定量

3.

直接对控制对象进行操作的元件称为(

)

A.

给定元件

B.

放大元件

C.

比较元件

D.

执行元件

4.

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

,则该环节是(

)

A.

比例环节

B.

惯性环节

C.

积分环节

D.

微分环节

5.

已知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函数是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

A.

B.

C.

D.

6.

梅逊公式主要用来(

)

A.

判断稳定性

B.

计算输入误差

C.

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D.

求系统的根轨迹

7.

已知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呈现出等幅振荡,则其阻尼比可能为(

)

A.0.6

B.0.707

C.0

D.1

8.

在系统对输入信号的时域响应中,其调整时间的长短是与(

)指标密切相关。

A.

允许的稳态误差

B.

允许的超调量

C.

允许的上升时间

D.

允许的峰值时间

9.

设一阶系统的传递

,其阶跃响应曲线在

t

=0

处的切线斜率为(

)

A.7

B.2

C.

D.

10.

若系统的传递函数在右半

S

平面上没有零点和极点,则该系统称作(

)

A.

非最小相位系统

B.

最小相位系统

C.

不稳定系统

D.

振荡系统

11.

一般为使系统有较好的稳定性

,

希望相位裕量

为(

)

A.0

15

B.15

30

C.30

60

D.60

90

12.

某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当

k

=

(

)时,闭环系统临界稳定。

A.2

B.4

C.6

D.8

13.

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

A.(

-

4

∞)

B.(

-

4

0

)

C.(

-

,-

4)

D.(

0

∞)

14.

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当输入为单位斜坡时,其加速度误差为(

)

A.0

B.0.25

C.4

D.

15.

系统的传递函数

,其系统的增益和型次为

(

)

A.5

2

B.5/4

2

C.5

4

D.5/4

4

16.

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则它是一种(

)

A.

相位滞后校正

B.

相位超前校正

C.

相位滞后

超前校正

D.

反馈校正

17.

进行串联超前校正前的穿越频率

与校正后的穿越频率

的关系,通常是(

)

A.

=

B.

>

C.

<

D.

无关

18.

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则与虚轴交点处的

K

*=

(

)

A.0

B.2

C.4

D.6

19.

某校正环节传递函数

,则其频率特性的奈氏图终点坐标为(

)

A.(0

j

0)

B.(1

j

0)

C.(1

j

1)

D.(10

j0)

20.A

B

是高阶系统的二个极点,一般当极点

A

距离虚轴比极点

B

距离虚轴大于(

)时,分析系统时可忽略极点

A。

A.5

B.4

C.3

D.2

21.

对控制系统的首要要求是系统具有

22.

在驱动力矩一定的条件下,机电系统的转动惯量越小,其

越好。

23.

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

,则系统的时间常数是

24.

延迟环节不改变系统的幅频特性,仅使

发生变化。

25.

二阶系统当输入为单位斜坡函数时,其响应的稳态误差恒为

26.

反馈控制原理是

原理。

27.

已知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其最大超前角所对应的频率

28.

在扰动作用点与偏差信号之间加上

能使静态误差降为

0。

29.

超前校正主要是用于改善稳定性和

30.

一般讲系统的加速度误差指输入是

所引起的输出位置上的误差。

41.

求如下方块图的传递函数。

Δ

42.

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3.

设单位反馈开环传递函数为

,求出闭环阻尼比为

时所对应的

K

值,并计算此

K

值下的。

44.

单位反馈开环传递函数为

(1)

试确定使系统稳定的

a

值;

(2)

使系统特征值均落在

S

平面中

这条线左边的

a

值。

自动控制原理

4

1.

系统和输入已知,求输出并对动态特性进行研究,称为(

)

A.

系统综合

B.

系统辨识

C.

系统分析

D.

系统设计

2.

开环控制系统的的特征是没有(

)

A.

执行环节

B.

给定环节

C.

反馈环节

D.

放大环节

3.

主要用来产生偏差的元件称为(

)

A.

比较元件

B.

给定元件

C.

反馈元件

D.

放大元件

4.

某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则该可看成由(

)环节串联而成。

A.

比例、延时

B.

惯性、导前

C.

惯性、延时

D.

惯性、比例

5.

已知

,其原函数的终值

(

)

A.0

B.

C.0.75

D.3

6.

在信号流图中,在支路上标明的是(

)

A.

输入

B.

引出点

C.

比较点

D.

传递函数

7

.

设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且容许误差为

2%

,则其调整时间为(

)

A.1

B.1.5

C.2

D.3

8.

惯性环节和积分环节的频率特性在(

)上相等。

A.

幅频特性的斜率

B.

最小幅值

C.

相位变化率

D.

穿越频率

9.

若保持二阶系统的

ζ

不变,提高

ω

n

,则可以(

)

A.

提高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

B.

减少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

C.

提高上升时间和调整时间

D.

减少上升时间和超调量

10.

二阶欠阻尼系统的有阻尼固有频率

ω

d

、无阻尼固有频率

ω

n

和谐振频率

ω

r

比较(

)

A.

ω

r

>

ω

d

>

ω

n

B.ω

r

>

ω

n

>

ω

d

C.ω

n

>

ω

r

>

ω

d

D.ω

n

>

ω

d

>

ω

r

11.

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则此系统中包含正实部特征的个数有(

)

A.0

B.1

C.2

D.3

12.

根据系统的特征方程

,可以判断系统为(

)

A.

稳定

B.

不稳定

C.

临界稳定

D.

稳定性不确定

13.

某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当(

)时,闭环系统稳定。

A.

B.

C.

D.

任意

T

1

2

14.

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当输入为单位阶跃时,其位置误差为(

)

A.2

B.0.2

C.0.25

D.3

15.

当输入为单位斜坡且系统为单位反馈时,对于

II

型系统其稳态误差为(

)

A.0

B.0.1/

k

C.1/

k

D.

16.

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则它是一种(

)

A.

相位滞后校正

B.

相位超前校正

C.

微分调节器

D.

积分调节器

17.

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的奈氏曲线为(

)

A.

B.

上半圆

C.

下半圆

D.45

°弧线

18.

在系统中串联

PD

调节器,以下那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

A.

是一种相位超前校正装置

B.

能影响系统开环幅频特性的高频段

C.

使系统的稳定性能得到改善

D.

使系统的稳态精度得到改善

19.

根轨迹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公式为(

)

A.

B.

C.

D.

20.

直流伺服电动机

测速机机组(型号为

70SZD01F24MB

)实际的机电时间常数为(

)

A.8.4

ms

B.9.4

ms

C.11.4

ms

D.12.4

ms

21.

根据采用的信号处理技术的不同,控制系统分为模拟控制系统和

22.

闭环控制系统中,真正对输出信号起控制作用的是

23.

控制系统线性化过程中,线性化的精度和系统变量的

有关。

24.

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则频率特性

25.

一般开环频率特性的低频段表征了闭环系统的

性能。

26.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

G(s)=4/(s

2

+2s+4)

,其固有频率

n

=

27.

对单位反馈系统来讲,偏差信号和误差信号

28.PID

调节中的“

P

”指的是

控制器。

29.

二阶系统当共轭复数极点位于

45

线上时,对应的阻尼比为

30.

误差平方积分性能指标的特点是:

41.

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2.

求如下方块图的传递函数。

Δ

43.

已知给定系统的传递函数

,分析系统由哪些环节组成,并画出系统的

Bode

图。

44.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l)

求使系统稳定的开环增益

k

的取值范围;

(2

)

k

=1

时的幅值裕量;

(3)

k

=1.2

,输入

x

(

t

)=1+0.06

t

时的系统的稳态误差值

e

ss。

自动控制原理

5

1.

随动系统对(

)要求较高。

A.

快速性

B.

稳定性

C.

准确性

D.

振荡次数

2.

“现代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以(

)为基础,研究多输入、多输出等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

A.

传递函数模型

B.

状态空间模型

C.

复变函数模型

D.

线性空间模型

3.

主要用于稳定控制系统,提高性能的元件称为(

)

A.

比较元件

B.

给定元件

C.

反馈元件

D.

校正元件

4.

某环节的传递函数是

则该环节可看成由(

)环节串联而组成。

A.

比例、积分、滞后

B.

比例、惯性、微分

C.

比例、微分、滞后

D.

比例、积分、微分

5.

已知

,其原函数的终值

(

)

A.0

B.

C.0.75

D.3

6.

已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函数是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

A.

B.

C.

D.

7.

在信号流图中,在支路上标明的是(

)

A.

输入

B.

引出点

C.

比较点

D.

传递函数

8.

已知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函数是

,则系统的稳态误差是(

)

A.0.5

B.1

C.1.5

D.2

9.

若二阶系统的调整时间长,则说明(

)

A.

系统响应快

B.

系统响应慢

C.

系统的稳定性差

D.

系统的精度差

10.

某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它的对数幅频率特性

L

(

)

K

值增加而(

)

A.

上移

B.

下移

C.

左移

D.

右移

11.

设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则其频率特性幅值

A

(

)=

(

)

A.

B.

C.

D.

12.

根据系统的特征方程

,可以判断系统为(

)

A.

稳定

B.

不稳定

C.

临界稳定

D.

稳定性不确定

13.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

,其阻尼比

ζ

是(

)

A.0.5

B.1

C.2

D.4

14.

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其特征方程式的所有根均在根平面的(

)

A.

右半部分

B.

左半部分

C.

实轴上

D.

虚轴上

15.

一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该系统为(

)

A.0

型系统,开环放大系数

K

2

B.I

型系统,开环放大系数

K

2

C.I

型系统,开环放大系数

K

1

D.0

型系统,开环放大系数

K

1

16.

进行串联滞后校正后,校正前的穿越频率

与校正后的穿越频率

之间的关系,通常是(

)

A.

=

B.

>

C.

<

D.

无关

17.

在系统中串联

PD

调节器,以下那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

A.

是一种相位超前校正装置

B.

能影响系统开环幅频特性的高频段

C.

使系统的稳定性能得到改善

D.

使系统的稳态精度得到改善

18.

滞后校正装置的最大滞后相位趋近(

)

A.-45

°

B.45

°

C.-90

°

D.90

°

19.

实轴上分离点的分离角恒为(

)

A.

45

B.

60

C.

90

D.

120

20.

在电压

位置随动系统的前向通道中加入(

)校正,使系统成为

II

型系统,可以消除常值干扰力矩带来的静态误差。

A.

比例微分

B.

比例积分

C.

积分微分

D.

微分积分

21.

闭环控制系统中,真正对输出信号起控制作用的是

22.

系统的传递函数的

分布决定系统的动态特性。

23.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

G(s)=4/(s

2

+2s+4)

,其固有频率

n

=

24.

用频率法研究控制系统时,采用的图示法分为极坐标图示法和

_____

__

图示法。

25.

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则频率特性

26.

乃氏图中当

ω

等于剪切频率时,相频特性距

-

π

线的相位差叫

27.

系统的稳态误差和稳态偏差相同。

28.

滞后校正是利用校正后的

作用使系统稳定的。

29.

二阶系统当共轭复数极点位于

45

线上时,对应的阻尼比为

30.

远离虚轴的闭环极点对

的影响很小。

41.

一反馈控制系统如图所示,求:当

=0.7

时,

a=

?

42.

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3.

某单位反馈开环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1)

画出系统开环幅频

Bode

图。

(2)

计算相位裕量。

44.

求出下列系统的跟随稳态误差

和扰动稳态误差。

自动控制原理

6

1

.

系统已给出,确定输入,使输出尽可能符合给定的最佳要求,称为(

)

A.

系统辨识

B.

系统分析

C.

最优设计

D.

最优控制

2

.

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指(

)的数学表达式。

A.

输入信号

B.

输出信号

C.

系统的动态特性

D.

系统的特征方程

3

.

主要用于产生输入信号的元件称为(

)

A.

比较元件

B.

给定元件

C.

反馈元件

D.

放大元件

4

.

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

,则该环节是(

)

A.

比例环节

B.

积分环节

C.

惯性环节

D.

微分环节

5

.

已知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

A.

B.

C.

D.

6

.

在用实验法求取系统的幅频特性时,一般是通过改变输入信号的(

)来求得输出信号的幅值。

A.

相位

B.

频率

C.

稳定裕量

D.

时间常数

7

.

设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且容许误差为

5%

,则其调整时间为(

)

A.1

B.2

C.3

D.4

8

.

若二阶系统的调整时间短,则说明(

)

A.

系统响应快

B.

系统响应慢

C.

系统的稳定性差

D.

系统的精度差

9

.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时间响应只能分析系统的瞬态响应

B.

频率特性只能分析系统的稳态响应

C.

时间响应和频率特性都能揭示系统的动态特性

D.

频率特性没有量纲

10.

二阶振荡环节

乃奎斯特图中与虚轴交点的频率为

(

)

A.

最大相位频率

B.

固有频率

C.

谐振频率

D.

截止频率

11.II

型系统对数幅频特性的低频段渐近线斜率为(

)

A.–60

(

dB/dec

)

B.–40

(

dB/dec

)

C.–20

(

dB/dec

)

D.0

(

dB/dec

)

12.

某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当

k

=

(

)时,闭环系统临界稳定。

A.0.5

B.1

C.1.5

D.2

13.

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所有根均在根平面的左半部分是系统稳定的(

)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以上都不是

14.

某一系统的速度误差为零,则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可能是(

)

A.

B.

C.

D.

15.

当输入为单位斜坡且系统为单位反馈时,对于

I

型系统其稳态误差

e

ss

=

(

)

A.0.1/k

B.1/k

C.0

D.

16.

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则它是一种(

)

A.

相位超前校正

B.

相位滞后校正

C.

相位滞后

超前校正

D.

反馈校正

17.

常用的比例、积分与微分控制规律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是(

)

A.PDI

B.PDI

C.IPD

D.PID

18.

主导极点的特点是(

)

A

距离虚轴很近

B.

距离实轴很近

C.

距离虚轴很远

D.

距离实轴很远

19.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

A.

(

-2

-1

)和(

0

,∞)

B.

(

-

∞,

-2

)和(

-1

0

)

C.

(

0

1

)和(

2

,∞)

D.

(

-

∞,

0

)和(

1

2

)

20.

确定根轨迹大致走向,用以下哪个条件一般就够了(

)

A.

特征方程

B.

幅角条件

C.

幅值条件

D.

幅值条件

+

幅角条件

21.

自动控制系统最基本的控制方式是

22.

控制系统线性化过程中,变量的偏移越小,则线性化的精度

23.

传递函数反映了系统内在的固有特性,与

无关。

24.

实用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具有

的性质。

25.

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则其频率特性

26.

输入相同时,系统型次越高,稳态误差越

27.

系统闭环极点之和为

28.

根轨迹在平面上的分支数等于

29.

为满足机电系统的高动态特性,机械传动的各个分系统的

应远高于机电系统的设计截止频率。

30.

若系统的传递函数在右半

S

平面上没有

,则该系统称作最小相位系统。

41.

求如下方块图的传递函数。

Δ

42.

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3.

已知某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绘制奈奎斯特曲线,判别系统的稳定性;并用劳斯判据验证其正确性。

44.

设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试绘制该系统的根轨迹,并求出使系统稳定的

K

值范围。

自动控制原理

7

1.

输入已知,确定系统,使输出尽可能符合给定的最佳要求,称为(

)

A.

滤波与预测

B.

最优控制

C.

最优设计

D.

系统分析

2.

开环控制的特征是(

)

A.

系统无执行环节

B.

系统无给定环节

C.

系统无反馈环节

D.

系统无放大环节

3.

ω从

0

变化到

+

∞时,延迟环节频率特性极坐标图为(

)

A.

B.

半圆

C.

椭圆

D.

双曲线

4.

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它的开环增益为(

)

A.10

B.2

C.1

D.5

5.

在信号流图中,只有(

)不用节点表示。

A.

输入

B.

输出

C.

比较点

D.

方块图单元

6.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

,其阻尼比

ζ

是(

)

A.0.5

B.1

C.2

D.4

7.

若二阶系统的调整时间长,则说明(

)

A.

系统响应快

B.

系统响应慢

C.

系统的稳定性差

D.

系统的精度差

8.

比例环节的频率特性相位移

(

)

A.0

°

B.-90

°

C.90

°

D.-180

°

9.

已知系统为最小相位系统,则一阶惯性环节的幅频变化范围为(

)

A.0

45°

B.0

-45°

C.0

90°

D.0

-90°

10.

为了保证系统稳定,则闭环极点都必须在(

)上。

A.

s

左半平面

B.

s

右半平面

C.

s

上半平面

D.

s

下半平面

11.

系统的特征方程

,可以判断系统为(

)

A.

稳定

B.

不稳定

C.

临界稳定

D.

稳定性不确定

12.

下列判别系统稳定性的方法中,哪一个是在频域里判别系统稳定性的判据(

)

A.

劳斯判据

B.

赫尔维茨判据

C.

奈奎斯特判据

D.

根轨迹法

13.

对于一阶、二阶系统来说,系统特征方程的系数都是正数是系统稳定的(

)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以上都不是

14.

系统型次越高,稳态误差越(

)

A.

越小

B.

越大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15.

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则它是一种(

)

A.

反馈校正

B.

相位超前校正

C.

相位滞后

超前校正

D.

相位滞后校正

16.

进行串联滞后校正后,校正前的穿越频率

与校正后的穿越频率

的关系相比,通常是(

)

A.

=

B.

>

C.

<

D.

无关

17.

超前校正装置的频率特性为

,其最大超前相位角

为(

)

A.

B.

C.

D.

18.

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

A.

(

-2

,∞)

B.

(

-5

2

)

C.

(

-

∞,

-5

)

D.

(

2

,∞)

19.

在对控制系统稳态精度无明确要求时,为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最方便的是(

)

A.

减小增益

B.

超前校正

C.

滞后校正

D.

滞后

-

超前

20.PWM

功率放大器在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中的作用是(

)

A.

脉冲宽度调制

B.

幅度调制

C.

脉冲频率调制

D.

直流调制

21.

一线性系统,当输入是单位脉冲函数时,其输出象函数与

相同。

22.

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之间的比较结果称为

23.

对于最小相位系统一般只要知道系统的

就可以判断其稳定性。

24.

设一阶系统的传递

G(s)=7/(s+2)

,其阶跃响应曲线在

t=0

处的切线斜率为

25.

当输入为正弦函数时,频率特性

G(jω)

与传递函数

G(s)

的关系为

26.

机械结构动柔度的倒数称为

27.

当乃氏图逆时针从第二象限越过负实轴到第三象限去时称为

28.

二阶系统对加速度信号响应的稳态误差为

。即不能跟踪加速度信号。

29.

根轨迹法是通过

直接寻找闭环根轨迹。

30.

若要求系统的快速性好,则闭环极点应距虚轴越

越好。

41.

求如下方块图的传递函数。

42.

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3.

已知具有局部反馈回路的控制系统方块图如图所示,求:

(1)

系统稳定时

K

f

的取值范围;

(2)

求输入为

时,系统的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

K

a

;

(3)

说明系统的局部反馈

K

f

s

对系统的稳态误差

e

ss

的影响。

44.

伺服系统的方块图如图所示,试应用根轨迹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自动控制原理

8

1.

输入与输出均已给出,确定系统的结构和参数,称为(

)

A.

最优设计

B.

系统辨识

C.

系统分析

D.

最优控制

2.

对于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输入信号进行(

)的元件又称比较器。

A.

微分

B.

相乘

C.

加减

D.

相除

3.

直接对控制对象进行操作的元件称为(

)

A.

比较元件

B.

给定元件

C.

执行元件

D.

放大元件

4.

某环节的传递函数是

则该环节可看成由(

)环节串联而组成。

A.

比例、积分、滞后

B.

比例、惯性、微分

C.

比例、微分、滞后

D.

比例、积分、微分

5.

已知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

A.

B.

C.

D.

6.

梅逊公式主要用来(

)

A.

判断稳定性

B.

计算输入误差

C.

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D.

求系统的根轨迹

7.

一阶系统

G

(s)=

的放大系数

K

愈小,则系统的输出响应的稳态值(

)

A.

不变

B.

不定

C.

愈小

D.

愈大

8.

二阶欠阻尼系统的性能指标中只与阻尼比有关的是

(

)

A.

上升时间

B.

峰值时间

C.

调整时间

D.

最大超调量

9.

在用实验法求取系统的幅频特性时,一般是通过改变输入信号的(

)来求得输出信号的幅值。

A.

相位

B.

频率

C.

稳定裕量

D.

时间常数

10.

设开环系统频率特性

G

(

j

ω

)=

,当

ω

=1rad/s

时,其频率特性幅值

A

(1)=

(

)

A.

B.

C.

D.

11.

一阶惯性系统

的转角频率指

(

)

A.2

B.1

C.0.5

D.0

12.

设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其中

K

>0

a

>0

,则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

)

A.

K

值的大小有关

B.

a

值的大小有关

C.

a

K

值的大小无关

D.

a

K

值的大小有关

13.

已知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呈现出等幅振荡,则其阻尼比可能为(

)

A.0.707

B.0.6

C.1

D.0

14.

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所有根均在根平面的左半部分是系统稳定的(

)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以上都不是

15.

以下关于系统稳态误差的概念正确的是(

)

A.

它只决定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

B.

它只决定于系统的输入和干扰

C.

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输入和干扰有关

D.

它始终为

0

16.

当输入为单位加速度且系统为单位反馈时,对于

I

型系统其稳态误差为(

)

A.0

B.0.1/

k

C.1/

k

D.

17.

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则它是一种(

)

A.

相位滞后校正

B.

相位超前校正

C.

微分调节器

D.

积分调节器

18.

在系统校正时,为降低其稳态误差优先选用(

)校正。

A.

滞后

B.

超前

C.

滞后

-

超前

D.

减小增益

19.

根轨迹上的点应满足的幅角条件为

(

)

A.-1

B.1

C.

±

(2

k

+1)

π

/2

(

k

=0,1,2,

)

D.

±

(2

k

+1)

π

(

k

=0,1,2,

)

20.

主导极点的特点是(

)

A.

距离虚轴很近

B.

距离实轴很近

C.

距离虚轴很远

D.

距离实轴很远

21.

对控制系统的首要要求是系统具有

22.

利用终值定理可在复频域中得到系统在时间域中的

23.

传递函数反映了系统内在的固有特性,与

无关。

24.

若减少二阶欠阻尼系统超调量,可采取的措施是

25.

已知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其最大超前角所对应的频率

_

_

__。

26.

延迟环节不改变系统的幅频特性,仅使

发生变化

27.

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

,则系统的时间常数是

28.

在扰动作用点与偏差信号之间加上

能使静态误差降为

0。

29.

微分控制器是针对被调量的

来进行调节。

30.

超前校正主要是用于改善稳定性和

41.

系统方框图如下,求其传递函数。

Δ

42.

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3.

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

,试分析系统由哪些环节组成并画出系统的

Bode

图。

44.

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求

:

1)

系统在单位阶跃信号输入下的稳态偏差是多少;

2)

当系统的输入信号为

,

系统的稳态输出?

自动控制原理

1

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C

2

.A

3

.C

4

.A

5

.B

6

.C

7

.B

8

.B

9

.A

10.D

11.A

12.C

13.C

14.C

15.D

16.B

17.A

18.B

19.C

20.B

二、填空题

(

每空

1

,

10

)

21.

反馈控制

22.

传递函数

23.

时间常数

T

(

或常量

)

24.

偏移程度

25.

开环幅

频特性

26.

阶跃信号

27.

相位

28.

45

29.

比例

30.

三、计算题

(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

41.

解:

(

5

分)

42.

解:

(

2.5

分)

(

2.5

分)

43.

解:

(

2

分)

(

2

分)

(

2

分)

(

2

分)

(

2

分)

44.

解:

由图知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2

分)

其中

T

=

(

1

分)

由低频渐近线与横轴交点为

,得

(

2

分)

修正量

,得

(

2

分)

故所求开环传递函数为

(

3

分)

或记为

(

)

自动控制原理

2

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A

2

.B

3

.D

4

.B

5

.

C

6

.A

7

.C

8

.B

9

.D

1

0.D

11.C

12.C

13.C

14.D

15.A

16.A

17.D

18.D

19.B

20.A

二、填空题

(

每空

1

,

10

)

21.

传递函数

22.

越高

23.0.5

24.

相频特性

25.

幅值裕量

26.

匀加速度

27.

28.

串联校正

29.1.25

30.

零点和极点

3)

离虚轴的闭环极点对瞬态响应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

1

分)

4)

要求系统动态过程消失速度快,则应使闭环极点间的间距大,零点靠近极点。即存

5

)在偶极子;(

1

分)

5)

如有主导极点的话,可利

用主导极点来估算系统的性能指标。(

1

分)

五、计算题

(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

41.

(

5

分)

42.

解:

(

2.5

分)

(

2.5

分)

43.

解:

系统有一比例环节:

(

1.5

分)

积分环节:

(

1

分)

惯性环节:

转折频率为

1/T=10

(

1.5

分)

20Log

G(j

ω

)

40

[-20]

20

[-40]

0

0.1

1

10

ω

-20

-40

G

(

j

ω)

0

0.1

1

10

ω

-45

0

-90

0

-135

0

-180

0

直接画出叠加后的对数幅频图(

3

分)

直接画出叠加后的对数相频图(

3

分)。(若叠加图不对,但是画出了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惯性环节的对数幅频图各给

1

分,画出积分环节、惯性环节的对数相频图各给

1.5

分)

44.

解:

(1)

传递函数

(

4

分)

(

2

分)

时,

K

=

20

,ω

n

=20

(

1

分)

(2)

由以上参数分析得到其响应公式:

C

(

1

)=

1.0

次每秒,即

60

次每分钟,

(

1

分)

时,超调量

,最大心速为

69.78

次。

(

2

分)

自动控制原理

3

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B

2

.B

3

.D

4

.C

5

.A

6

.C

7

.C

8

.A

9

.B

10.B

11.C

12.C

13.C

14.A

15.B

16.C

17.B

18.D

19.D

20.A

二、填空题

(

每空

1

,

10

)

21.

稳定性

22.

加速性能

23.0.5

24.

相频特性

25.2

ζ

/

n

(

或常量

)

26.

检测偏差并纠正偏差的

27.1.25

28.

积分环节

29.

快速性

30.

静态位置误差系数

五、计算题

(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

41.

:

(

5

分)

42.

:

(

2.5

分)

(

2.5

分)

43.

:

(

2

分)

=

10

=

0.5

,得

K

=

500

(

2

分)

=

0.24

(

2

分)

=

0.16

(

2

分)

=

0.36

(

1

分)

=

0.6

(

1

分)

44.

:

(1)

得特征方程为:

(

2

分)

S

3

1

30

S

2

12

10a

S

1

(360-10a)/12

S

0

10a

:(360-10a)>0

10a>0

,从而

0<

a<36。

(

3

分)

(2)

d-1=s

代入上式,得

(

2

分)

d

3

1

9

d

2

9

10a-19

d

1

(81-10a+19)/9

d

0

10a-19

同理得到

:0.9<

a<10

(

3

分)

自动控制原理

4

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C

2

.C

3

.A

4

.C

5

.C

6

.D

7

.C

8

.A

9

.B

10.D

11.C

12.B

13.B

14.B

15.A

16.D

17.B

18.D

19.D

20.D

二、填空题

(

每空

1

,

10

)

21.

数字控制系统

22.

偏差信号

23.

偏移程度

24.

25.

稳态

26.2

27.

相同

28.

比例

29.0.707

30.

重视大的误差,忽略小的误差

五、计算题

(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

41.

:

(

2.5

分)

(

2.5

分)

42.

:

(

5

分)

43.

:

系统有一比例环节

:K=10

20log10=20

(

1.5

分)

积分环节

:1/S

(

1

分)

惯性环节

:1/(S+1)

转折频率为

1/T=1

(

1.5

分)

20Log

G(j

ω

)

40

[-20]

20

[-40]

0

0.1

1

10

ω

-20

-40

G

(

j

ω)

0

0.1

1

10

ω

-45

0

-90

0

-135

0

-180

0

直接画出叠加后的对数幅频图(

3

分)

直接画出叠加后的对数相频图(

3

分)。(若叠加图不对,但是画出了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惯性环节的对数幅频图各给

1

分,画出积分环节、惯性环节的对数相频图各给

1.5

分)

44.

:

1)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2

)

由劳斯阵列得

:0<

k

<1.5

(2

)

2)

:

(2

)

(2

)

3)

(2

)

286134801

控制工程基础

5

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A

2

.B

3

.D

4

.B

5

.C

6

.B

7.D

8

.A

9

.B

10.A

11.A

12.B

13.C

14.B

15.C

16.C

17.D

18.A

19.C

20.B

二、填空题

(

每空

1

,

10

)

21.

偏差信号

22.

零极点

23.2

24.

对数坐标

25.

26.

相位裕量

27.

单位反馈

28.

幅值衰减

29.0.707

30.

瞬态响应

五、计算题

(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

41.

:

(

2

分)

(

3

分)

42.

:

(

2.5

分)

(

2.5

分)

43.

:

1)

系统开环幅频

Bode

图为:

(

5

分)

2)

相位裕量

:

(

5

分)

44.

:

(

5

分)

(

5

分)

自动控制原理

6

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D

2

.C

3

.B

4

.C

5

.A

6

.B

7

.C

8

.A

9

.C

10.B

11.B

12.B

13.C

14.D

15.B

16.A

17.D

18.A

19.B

20.D

二、填空

(

每空

1

,

10

)

21.

反馈控制

22.

越高

23.

输入量(或驱动函数)

24.

低通滤波

25.

26.

27.

常数

28.

闭环特征方程的阶数

29.

谐振频率

30.

零点和极点

五、计算题

(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

41.

:

(5

)

42.

:

(2.5

)

(2.5

)

43.

:

(1)G(j

ω

)=

该系统为Ⅱ型系统

ω

=0

+

时,∠

G

(

j

ω)

=

-

(1

)

a

时,∠

G

(

j

ω)

=

-

(1

)

a

时,∠

G

(

j

ω)

=

-

(1

)

两种情况下的奈奎斯特曲线如下图所示;

(3

)

由奈氏图判定:

a>0

时系统稳定;

a<0

时系统不稳定

(2

)

2)

系统的闭环特征多项式为

D

(

s

)

=s

2

+as+1

D(s)

为二阶,

a>0

D

(

s

)稳定的充要条件,与奈氏判据结论一致

(2

)

44.

:

(1)

三条根轨迹分支的起点分别为

s

1

=0,s

2

=-2,s

3

=-4

;终点为无穷远处。

(1

)

(2)

实轴上的

0

-2

-4

-

∞间的线段是根轨迹。

(1

)

(3)

渐近线的倾角分别为±

60

°,

180

°。

(1

)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σ

a

=

=-2

(1

)

(4)

分离点

:

根据公式

=0,

:s

1

=-0.85

s

2

=-3.15

因为分离点必须位于

0

-2

之间可见

s

2

不是实际的分离点,

s

1

=-0.85

才是实际分离点。

(1

)

(5)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

ω

1

=0,

K=0;

ω

2,3

=

±

2

,

K=48

(1

)

根据以上结果绘制的根轨迹如右图所示。

(2

)

所要求系统稳定的

K

值范围是

:0

(2

)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

7

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

每小题

1

分,共

20

)

1

.C

2

.C

3

.A

4

.D

5

.D

6

.A

7

.B

8

.A

9

.D

10.A

11.B

12.C

13.C

14.A

15.D

16.B

17.A

18.C

19.A

20.A

二、填空题

(

每空

1

,

10

)

21.

传递函数

22.

偏差

23.

开环幅

频特性

24.225.

s=jω

26.

动刚度

27.

正穿越

28.1/K

29.

开环传递函数

30.

五、计算题

(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

41.

解:

(5

)

42.

:

(2.5

)

(2.5

)

43.

:

1)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

)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2

)

由劳斯稳定性判据

(

)

得:

(2

)

2)

(2

)

3)

由上式可知:只要

>0

,系统的稳态误差

e

ss

就增大,说明利用局部负反馈改善系统稳定性是以牺牲系统的稳态精度为代价的。

(2

)

44.

:

1)

绘制系统根轨迹图

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将其变换成由零、极点表达的形式:

(1

)

(

其中,根轨迹增益

K

*

=2

K

K

为系统的开环增益,根据上式可绘制根轨迹图

)

(1)

根轨迹的起点、终点及分支数:

三条根轨迹分支的起点分别为

s

1

=0

s

2

=-1

s

3

=-2

;终点为无穷远处。

(1

)

(2)

实轴上的根轨迹:

实轴上的

0

-1

-2

-

∞间的线段是根轨迹。

(1

)

(3)

渐近线

:

渐近线的倾角分别为±

60

°,

180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

σ

a

=

=-1

(2

)

(4)

分离点

:

根据公式

,得:

s

1

=-0.42

s

2

=-1.58

,因为分离点必须位于

0

-1

之间,可见

s

2

不是实际的分离点,

s

1

=-0.42

才是实际分离点。

(1

)

(5)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ω

1

=0,

K

*

=0;

ω

2,3

=

±

1.414,

K

*

=6

根据以上结果绘制的根轨迹如下图所示。

(2

)

2)

由根轨迹法可知系统的稳定范围是

:0<

K

*

<6。

(2

)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

8

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

每小题

1

分,共

20

)

1

.B

2

.C

3

.C

4

.D

5

.A

6

.C

7

.C

8

.D

9

.B

10.D

11.A

12.C

13.D

14.C

15.B

16.D

17.C

18.A

19.D

20.A

二、填空题

(

每空

1

,

10

)

21.

稳定性

22.

稳态值

23.

输入量

(

或驱动函数

)24.

增大阻尼比

25.1.25

26.

相频特性

27.

0.5

28.

积分环节

29.

变化速率

30.

快速性

五、计算题

(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

41.

:

(5

)

42.

:

(2.5

)

(2.5

)

43.

:

系统有一比例环节:

K=10

20log10=20

(1

)

微分环节:

转折频率

1/10=0.1

(1.5

)

惯性环节:

转折频率为

1/T=1

(1.5

)

20Log

G(j

ω

)

20

0

0.01

0.1

1

10

-20

直接画出叠加后的对数幅频图

(3

)

直接画出叠加后的对数相频图

(3

)。

(

若叠加图不对,但是画出了比例环节、微分环节、惯性环节的对数幅频图各给

1

分,画出微分环节、惯性环节的对数相频图各给

1.5

)

44.

:

(1)0

型系统

(2

)

(2)

(2

)

频率特性为

(1

)

幅频特性

(1

)

(1

)

相频特性

(1

)

系统的稳态输出为

(2

经济法期末复习重点范文第4篇

名词解释(5个 十分) 单项选择(20个 20分) 简答(6个 40分) 论述(2个 30分)

1.管理的概念:

管理就是由一个或多个的人协调他人的活动,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2.管理的职能:

计划与决策(决定组织的目标以及如何最好的实现目标) 组织(组织活动和资源以促进目标的达成)

领导(指挥员工并将其引导向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方向) 控制(监督和调整组织的活动以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3.管理者的技能:

技术技能(与从事工作或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人际技能(与他人相处、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概念技能(归纳、总结、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4.成功的管理中什么是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

管理的效率(组织资源优化利用的程度——是否正确的做事)

管理的有效性(组织资源用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程度——是否做正确的事) 5.科学管理理论

(1)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泰罗 (2)主要管理思想:

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发展生产力

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泰罗的管理制度)代替旧的经验式管理

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是要求劳资双方在思想观念上来一次彻底的变革 (3)泰罗管理制度:(科、制、科、刺、管) 科学的制定工作定额

制定并实施标准化的工作方法 科学的选择并培训工人

刺激性的报酬制度——差别计件工资制 管理职能与操作职能相分离

6.法约尔的十四条原则(分、权、纪、统、统;个、报、集、等、秩;分、权、主、集)

分工、权威、纪律、统一命令、统一行动;

个人服从集体、报酬公平、集权、等级链、秩序;

1 平等、人员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

7.霍桑实验的结论:(工、存、提、要)

工人是社会人(作为复杂的社会系统成员、金钱并不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的动力,社会和心理因素等方面构成的动力,如安全感、归属感、相互尊重和友情,对劳动生产率有极大的影响)

存在“非正式组织”(工人中的非正式组织具有特殊的感情倾向和领袖人物,以一种默契左右着工人的行为)

提倡新型的领导风格(新型的领导风格就是通过满足工人的合理需要,加强正式组织内部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从而鼓舞工人的“士气”,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要关心工人(管理人员应该设身处地的关心下属,沟通感情,让工人能心情舒畅的工作、提高生产效率) 附:霍桑实验的意义:

为管理学者揭示了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组织中人的因素可能产生积极作用也可能相反

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位置,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际关系的因素,这无疑对管理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意义 8.需要层次理论:(生、安、社、自、自)

生理的需要(人类维护自身生存的最基本的要求)

安全的需要(包括心理、劳动、职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要求,如希望解除生病、失业、破产、意外灾难及养老等经济生活的担忧。)

社交的需要(包括社交和归属的欲望,希望得到别人的安慰和支持,离群独居会感到痛苦)

自尊的需要(尊重需要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情,也包括别人对自己的赏识或尊重。如成就、声望、地位和晋升机会)

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目标是自我完成,或者是实现一个人的潜能,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9.社会系统学派的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彻斯特.巴纳德

正式组织的协作基础是:成员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

经理人员的职能是:选拔并用好人员、建立组织的目标、建立和维护组织的信息系统

10.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

决策工作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即决策 决策有程序化和非程序化之分

人是有限理性的,决策的标准不是最优而是满意 11.权变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弗里德.菲得勒

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有效的管理方式应与具体的环境相适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

2 附:管理科学学派的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斯宾塞.布法 组织是“经济人”

管理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模型来刻画,且存在最优解 计算机是重要的工具

12.组织的任务(行业)环境

行业现有的竞争者(同业竞争的态势和程度、自身的行业地位)

行业潜在的进入者(进入壁垒的大小:规模经济的大小、技术壁垒、政策壁垒) 替代品的生产者(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替代品的出现;产品被替代程度) 产品和服务的用户(用户讨价还价的能力:用户的集中程度、发展新用户的难度) 生产资料的供应商(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的竞争程度、选择新供应商的难度)

13.计划的目的与作用(方向、风险、效率、标准) 为组织行动提供方向

减少未预测变化的影响——降低风险

减少浪费和冗余——优化资源的利用并提高工作效率 为控制工作提供标准

14.影响计划制定的因素:(目标、环境、资源、时间)

目标的确定(战略目标的确定、目标的层次分解:子目标的确定)

环境的复杂与变化(信息的不充分和不确定、人的有限理性:影响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

资源的限制(人、财、物各项资源都是有限的) 时间的限制(计划周期的长短、计划工作的时限)

15.(决策)按所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划分:(知道那些属于哪类) 确定性(环境是稳定的或变化不大。企业组织中确定状态下的生产计划、分配方案、库存计划等决策)

风险型(概率确定型,能够确定为各种自然状态的概率。当决策问题的一方为自然状态且自然状态所发生的概率能确定)

完全不确定型(概率不确定型,不能确定各种自然状态的概率。当决策的一方为自然状态,且自然状态所发生的概率不能确定)

16.影响决策的因素:(环境、文化背景和组织文化、经验、能力、风险态度、认知和价值观、时间) 环境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决策者的文化背景和组织文化 过去的经验 决策者的能力

决策者的风险态度 认知观和价值观 时间的限制

17.组织工作的本质:

以合理的方式对各项活动和资源进行组合安排的过程

3 工作设计 工作分配

权力、责任分配 人员配备

18.组织类型按组织的灵活性划分:(掌握二者区别)(工作分工和角色、部门划分和规章制度、上级对下级、基层人员自主权)

(1)机械型组织(组织的工作分工和角色都比较明确,部门划分和各种规章制度比较严格。上级对下属实行严密的监督,强调严格的纪律和命令。基层人员拥有较少的自主权,主要听从上级的命令,按照规章制度行事,以确保组织的运作有序和高效率。例如麦当劳)

(2)有机型组织(组织的工作分工和部门划分以及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易于随时调整。权力被下放、分散到中层和基层管理者手中,以鼓励他们承担责任。基层人员拥有较多的自主权,以及时地应对环境的变化,从而确保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

19.组织设计的原则:

因事与因人设计相结合(职位的设立必须与具体的工作相对应,但也要考虑人的特点和人与工作的相适应)

责权对等(权力必须有对相应的责任的约束)

命令统一(一个下级只能接受来自一个上级的命令和指挥) 20.组织设计的依据: 组织的环境 组织的规模 组织的发展阶段 组织的技术 组织的战略 附:

(1)对于多变的环境,组织应更具灵活性和柔性,即有机型组织 对于稳定的环境,组织应更规范和更具有刚性,即机械型的组织 (2)技术类型与组织结构间的关系 (单件小批量,大批大量,连续生产)

(管理层次、高层管理幅度、基层管理幅度、经理人员的比例、技术人员的数量、规范化程序、集权程度(基层自主性)、书面沟通的数量、结构类型) (3)战略对组织设计的影响 (保守型战略、风险型战略)

(集权与分权、计划管理、高层管理人员构成、信息沟通)

不同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组织功能,不同的组织战略要求组织要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业务活动,从而影响管理职务的设计,并需要相应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安排来支撑。

组织的设计要为组织战略的实施服务,必须服从组织所选择战略的需要。设计适应战略要求的组织结构,是战略实施和实现组织目标的前提。

4 组织的设计要为组织战略的实施服务,必须服从组织所选择战略的需要。设计适应战略要求的组织结构,是战略实施和实现组织目标的前提。 21.部门化:(概念)

定义:将组织的活动或人员划分为可管理的部门 职能部门化(按活动的相似性划分)

产品部门化(将有关同一产品的生产经营的所有活动放在同一个部门中管理) 区域部门化(将不同区域的活动放在不同部门管理) 22.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概念) 管理层次(组织中权利等级的层级数)

管理幅度(向一级主管直接汇报的下级人数) 附: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上下级的工作能力

工作的内容和性质(主管所处管理层次、下属工作的相似性、计划的完善程度、下属的工作难度)

工作条件(助手、辅助办公手段) 工作环境(工作环境的稳定性)

23.基本的组织结构:(各自的优缺点) 职能式结构 事业部制结构 矩阵式结构

(1)职能结构的优缺点 优点:

实现管理的专业化 维护组织的统一性 缺点:

各部门的贡献不易区分 部门间难以协调 (2)事业部制结构 优点:

有利于组织活动的调整 有利于促进组织内部的竞争 缺点:

不利于统一指挥

过分的分权可能导致难以控制 (3)矩阵式结构 优点:

增加了组织的灵活性

提高了组织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缺点:

违反了组织命令统一的原则

24.人员选聘的来源:(各自优缺点)

5 外部招聘(由外部的人才市场选聘合适的人员,配备在需要的岗位上) 内部提升(从组织内部选拔合适的员工,安排在需要的岗位上) (1)外部招聘 优点:

为组织带来新的冲击、新的理念、方法、经验,有利于提高组织活力 缺点:

选错人的几率高

对组织不熟悉,需要有适应期 对内部成员的打击 (2)内部提升 优点:

提高正确选择的概率

较短的适应期,有利于工作的迅速开展 增加了组织成员的发展空间,鼓舞士气 缺点:

近亲繁殖,不利于组织的创新与保持活力

25.人员考评的目的和作用:(确定报酬、人事调整、人员培训、内部沟通) 为确定报酬提供依据 为人事调整提供依据

为人员培训提供依据(通过考评可以了解哪些人员在哪些方面不满足要求,从而知道哪些人在哪些方面需要培训和改进)

促进组织内部的沟通(考评的结果可以使组织了解自己的成员,同时也使成员了解自己可组织的要求,从而促进了信息的沟通) 26.培训的目的和作用:

传递信息(通过培训可以传递组织对成员的要求,使其了解什么才是合格的成员) 改变态度(培训不仅使成员增加知识、提高技能,更重要的是改变工作行为和态度) 更新知识 发展能力

27.领导的影响力:(区别) (1)职位影响力

由于拥有职位所赋予的强制性权利而可以影响他人的能力 法定权力、奖励权力、强制权力、专家全力 (2)非职位影响力——个人影响力

与职位无关,在群体内自然形成的可以影响他人的能力 28.影响职位权力和非职位权力的因素 (1)影响职位权力的因素

传统因素(下级要服从上级的观念)

职位因素(职位权力的强制性产生的敬畏感) 资历因素(管理者的资历和经历所形成的权威)

(2)影响非职位权力的因素(品、才、知、感、作) 品德因素(领导者的品格、道德)

6 才能因素(领导者的能力、才干) 知识因素(领导者的知识和专长) 感情因素(领导者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作风因素(领导者的领导风格) 29.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管理者拥有职位所赋予的合法的强制性权力,可以对下属进行命令、指挥并影响其行为

领导者的权力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影响力和模范作用的基础之上。领导者可能没有正式的职位和职位所赋予的合法权力,其主要依靠个人影响力影响他人 管理者不等同于领导者,一个领导者也不一定是管理者 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该同时是一个领导者 30.管理方格 两个维度

形成不同的组合——领导方式 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1)1.1型—贫乏型管理 最差

(2)9.1型—任务型管理 士气低落,独裁式领导 (3)1.9型—俱乐部型管理

纪律松散、效率低下,放任式领导 (4)5.5型—中间型管理

没有全部投入,只求两方面都过得去 (5)9.9型—群体合作型管理

努力使部下个人利益的满足与企业目标的实现有效的结合起来,因而士气旺盛、关系和谐、工作出色,是最有效的领导方式 31.领导的权变理论中的生命周期理论:

(1)领导者应随着下属的不同和变化,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 (2)下属的成熟度:能力和工作意愿 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工作 有意愿但没有能力

有能力但不愿被指挥工作 有能力并且愿意工作

(3)命令型(高工作低关系)—>说服型(高工作高关系)—>参与型(低工作高关系)—>授权型(低工作低关系)

32.领导的权变理论中的菲得勒的权变模型 (1)领导风格(任务导向、关系导向) (2)LPC问卷关于最不喜欢的同事的问卷 (3)情景因素:

上下级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否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喜欢 任务结构——下属的职责是否明确划分并被理解

7 职位权力(领导者所处职位的职权和组织支持)——权力的强调 (4)中间以人为中心,两边以工作为中心的指令性 (5)基本的解释:

有利的环境可以促进任务完成,但改善环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环境不利时,难以通过在短期内改变环境,来促进工作和目标的完成。 33.领导的权变理论中的路径目标理论 (1)路径目标领导过程:

辨别下属的需要——设置合适的目标——与目标相关的奖励——对下属提供实现目标的协助——下属满意、受到激励、接受领导——产生有效的工作绩效——员工与组织都实现自己的目标 (2)理论框架

目标的设置——领导要为下属设立合适的目标

路径的改善——领导要为下属实现目标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领导风格的选择——根据下属的特点,要运用相应的领导方式 (3)可行的领导行为:

指导型领导(让下属知道期望他们的是什么,完成工作的时间安排,并对如何完成任务给予具体的指导)

支持型领导(关心下属的需要,营造愉快的工作环境)

成就取向型领导(领导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期望下属实现自己的最佳水平) 参与型领导(领导与下属共同嗟商,在决策前充分考虑下属的建议) (4)权变因素

环境的权变因素(任务结构——工作任务划分的明确程度;正式权力系统——权力关系明确和层级分明的程度;工作群体——是否存在激烈的内部冲突)

下属的权变因素(控制点——内控和外控;接受他人影响的意愿;自我认知的工作能力)

(5)理论的引申假设

与具有高度结构化和安排好的任务相比,当任务不明或压力过大时,指导型领导会带来更高的满意度。

当下属执行结构化任务时,支持型领导会带来员工的高绩效和高满意度。

组织中的正式权力关系越明确、越官僚化,领导者越应表现出支持型行为,降低指导性行为。

当工作群体内部存在激烈的冲突时,指导性领导会带来更高的员工满意度。 内控型下属对参与型领导更为满意。 外控型下属对指导型领导更为满意。

当任务结构不清时,成就取向型领导会提高下属的期望水平,使他们坚信努力必会带来成功的工作业绩。 34.理论的核心和关键点

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他们各自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总体目标相一致。有效的领导者应通过指明实现工作目标的途径来帮助下属,并为下属理清路程中的各种路障和危险,从而使下属更顺利的完成工作

8 35.关于领导理论的新观点 (1)魅力领导论

该理论将领导者的成功,归因为其所具有的领袖气质和个性特征。House认为,魅力领导有3各重要特征:高度自信、支配他人的 倾向、坚定不移的信念。 关键特点:

自信:领袖魅力的领导者对他们的判断和能力充满信心。 远见:有理想的目标,对未来充满希望。

清楚表述目标的能力:明确地陈述目标,并使他人明白。 对目标的坚定信念:具有奉献精神,敢于冒险和自我牺牲。 不循规蹈矩:行为新颖,反传统,反规范。

变革的代言人:激进变革的代言人,不是传统和现状的卫道士

环境的敏感性:能够对环境的制约和变革所需的资源进行现实的评估。 (2)交易型领导

交易型领导者通过明确角色和任务要求来指导或激励下属向着既定的目标活动。领导者的奖励是下属的服从的交换条件。

权变奖励:努力与奖励交换原则,良好的绩效是奖励的前提,承认成就。 通过例外管理(主动):监督、发现不合规范与标准的行为,并加以改正。 通过例外管理(被动):只有在没有达到标准时,才进行干预。 自由放任:放弃责任,回避决策。 (3)变革型领导

变革型领导者是鼓励下属为了组织的利益而超越自身的利益,并能对下属产生深远的影响。

变革型领导者与交易型领导者有本质的区别,交易型领导者聚焦于领导的管理方面,业绩监控、纠正错误和奖励等。变革型领导则是要将追随者从自我中心的个体变成忠于群体的成员,激发其取得超出预期的成绩。

领袖魅力:提供远景和使命,灌输荣誉感,赢得尊重和信任。

感召力(愿景激励):对追随者寄予很高期望,激励他们投身于实现组织愿景的事业中去。领导者利用信条和情绪感染力来凝聚组织成员,以取得比个人利益更大的成就。

智力激发: 激发追随者创造和革新的意识,对已有的信念和价值观提出质疑, 支持 尝试新理论、新方法来解决组织的问题。

个别化关怀:关注每一个人的需要,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给予培训、指导和建议。

36.激励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同8. (2)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外在因素):不满意—>非不满意 ;个人生活、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工资薪水、公司政策、管理监督

激励因素(内在因素):非满意—>满意 ;工作本身、责任、成就、承认、发展机会

9 37.期望理论

(1)激励力=效价×期望

效价:(某种需要的心理价值)个人对自己所采取的行动将会达到的某一成果或目标的估价(有正值有负值)

期望:(某种需要得以满足的可能性)某一特定行动导致预期结果(或目标)的可能性大小(或叫概率)(介于0~1之间) (2)理论解析

付出的努力是否能有良好的绩效; 良好的绩效是否能得到应有的奖励;

得到的奖励是否符合和满足自己的需要; 38.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概念)

正式沟通(通过组织正式设计的方式和渠道进行的信息交流) 非正式沟通(依赖于私人间的关系所进行的信息交流) 39.(1)正式沟通的优缺点: 优点:

沟通方式比较规范、有保证、约束力强、形式严肃、易于保密等,可以使信息沟通保持权威性。 缺点:

中间环节多、传播路线刻板、缺乏灵活性、沟通速度较慢、信息易损耗和失真等等。 (2)非正式沟通的优缺点 优点:

沟通形式不拘,信息传递直接明了,沟通速度很快,容易及时了解正式沟通难以提供的“内幕新闻” 缺点:

沟通过程难以控制,信息常常不完整,可能导致小集团、小圈子,影响组织的凝聚力和人心稳定等。

40.有效沟通的障碍&41.有效沟通的管理 选择性接收——学会倾听 沟通的技巧——了解对方

沟通者间信任程度——建立彼此平等、信任的关系 沟通者间的相似程度——沟通的制度化 沟通者间职位的差别——减少沟通的层次 信息传递的链条——多渠道沟通 42.有效控制的原则 及时性 准确性

经济性(收益和投入之间进行比较) 标准合理 重点控制

强调例外(控制反常现象,有效而不忙碌) 43.组织变革的原因

10 竞争环境的变化

社会文化因素的变化 政府管制的变化 技术的变化 战略目标的变化

44.组织变革的内容:

组织结构——权力关系、协调机制、部门调整 工作任务——工作的重新设计

管理和运行技术——工作过程、工作方法、生产技术 人员——态度、期望、认知、行为 45.组织变革的阻力 (1)来自个人的阻力 认知、观念和习惯

对未知的恐惧和不确定性风险 利益的调整

(2)来自组织的阻力 权力的重新划分 资源的重新分配

原有结构和关系的打破 46.组织诊断

(1)组织需要变革的征兆 决策失误——坐失良机

沟通不畅——不协调、人事纠纷

业绩不佳——无效率、得不到正常发挥 缺乏创新与活力——组织停滞不前 (2)诊断重点 组织目标 组织结构 领导方式 控制系统 权力关系 集权与分权

47.组织发展(概念)

通过系统地运用行为科学技术,有计划地、整体范围地促进组织的健康和运作效率

11 1. 管理的概念: 2. 管理的职能 3. 管理者的技能

4. 成功的管理中什么是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 5. 科学管理理论 (1) 代表人物 (2) 主要管理思想 (3) 泰罗管理制度 6. 法约尔的十四条原则 7. 霍桑试验的结论 霍桑实验的意义 8. 需要层次理论 9. 社会系统学派 (1) 代表人物 (2) 观点 10.决策理论学派 (1) 代表人物 (2) 观点 11.权变理论学派 (1) 代表人物 (2) 主要观点 附:管理科学学派 (1) 代表人物 (2) 观点

12.组织的任务(行业)环境 13.计划的目的与作用 14.影响计划制定的因素

15.(决策)按所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划分 16.影响决策的因素 17.组织工作的本质

18.组织类型按组织的灵活性分为 19.组织设计的原则 20.组织设计的依据 附:

(1) 多变的环境、稳定的环境

(2) 技术类型与组织结构间的关系

(单件小批量,大批大量,连续生产)

(管理层次、高层管理幅度、基层管理幅度、经理人员的比例、技术人员的数量、规范化程序、集权程度(基层自主性)、书面沟通的数量、结构类型)

(3) 战略对组织设计的影响

12 (保守型战略、风险型战略)

(集权与分权、计划管理、高层管理人员构成、信息沟通) 巴拉巴拉

21.部门化概念及分类 22.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附: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23.基本的组织结构及各自优缺点 24.人员选聘的来源及各自优缺点 25.人员考评的目的和作用 26.培训的目的和作用 27.领导的影响力及区别

28.影响职位影响力和非职位影响力的因素 29.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30.管理方格

31.领导的权变理论中的生命周期理论

32.领导的权变理论中的菲得勒的权变模型 33.领导的权变理论中的路径目标理论 (1) 过程

(2) 理论框架

(3) 可行的领导行为 (4) 权变因素

(5) 理论的引申假设 34.理论的核心和关键点 35.关于领导理论的新观点 36.激励理论 (1) (2)

37.期望理论及理论解析

38.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的概念

39.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各自的优缺点 40.41.有效沟通的障碍及管理 41. 42.有效控制的原则 43.组织变革的原因 44.组织变革的内容 45.组织变革的阻力 46.组织诊断

经济法期末复习重点范文第5篇

一、 国内生产总值

A. 国内生产总值 GDP ——名词解释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其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是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 B.GDP 统计注意事项:

第一,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第二,GDP 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第三、GDP 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包括过去生产的,当前重复交易的产品。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是指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第

四、GDP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特定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存量是流量的积累;流量则是存量的改变量。 GDP度量的是一定时期内的产出价值量,所以是一个流量指标。 第

五、GDP按国土原则计算,是一个地域概念。

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都计入本国的GDP。

六、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二.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支出法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C+I+G+X-M 其中:(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X-M)净出口 X=出口 M=进口

2.收入法——把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 收入代表供给,收入法也就是供给法,又称要素支付法

收入法计算公式 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三.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1.国内生产净值:NDP 公式: 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不是新创造价值,是以前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转移。 NDP反映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净成果。折旧占GDP的比例一般相对稳定, 用GDP,还是NDP,表示经济总量变动,没有本质差别。 国内外,一般都更习惯采用GDP。

2.国民收入:NI 广义:泛指GDP、NDP等经济总量。或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 狭义:指一国一年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的总和。 公式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国民收入要加上折旧、间接税等才形成GDP。政府给予企业的补贴,虽然不记入产品价格,但是成为企业收入,然后成为要素收入。

3.个人收入: PI 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

PI=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4.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 DPI: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个人收入DPI用来消费C和储蓄S。从长期看 DPI= GDP-Z-T,Z代表折旧基金收入,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 DPI=PI-个人所得税-非税社会支出 5.综合 GDP-固定资产折旧=NDP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 均衡产出的概念

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厂商想要有的支出。

均衡,不再变动。总产出=总需求,厂商生产稳定 :产出>需求,厂商非意愿存货增加,减少生产:产出<需求,厂商库存减少,增加生产 公式:y = c + i = E 如果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计划储蓄,是一个前提条件。是宏观经济战略要考虑的前提条件。 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A.、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诸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广义上的概念).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消费品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预期、消费信贷、利率水平等等。其最重要的是个人收入。 a.凯恩斯消费函数

凯恩斯消费函数: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凯恩斯消费函数。凯恩斯消费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消费倾向。 公式:简单线性消费函数:c=a+βy(1>β>0)a-常数, b.消费倾向

消费倾向:消费与收入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 APC :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比例。 APC<1,消费总量<收入总量(产生储蓄);

=1,把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储蓄为零);

>1,消费总量大于收入总量(负债消费,即产生负储蓄)。

c.边际消费倾向 MPC MPC = dc/dy M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 不论MPC是常数还是变数,总是一个小于1的正数。有: 1 > MPC > 0 边际消费倾向 定义——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变化。 d.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函数为非线性状态) 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占收入的绝对比例也呈递减状态,APC也有递减趋势。APC>MPC线性中,APC>MPC APC=c/y=a+βy/y=a/y+β随收入增加APC趋于MPC B、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广义上的概念)

影响储蓄的因素很多,如收入、分配状况、消费习惯、社会保障体系、利率水平等, 最重要的是收入水平。

a.凯恩斯储蓄函数:储蓄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这种关系称之为凯恩斯储蓄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储蓄倾向。 储蓄函数公式

s-储蓄,y-收入: s=s(y) (满足ds/dy>0)

线性储蓄函数 c = a + β y,代入s = y – c;s = y -(a + β y), C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1. a.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 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消费函数假设为c =α +β y (α> 0,1 > β > 0 ) c、y 分别为当期消费和收入,β为边际消费倾向。

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Y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也随着收入的增加有递减趋势。

注意 :凯恩斯理论的局限 只考虑当期收入影响 没有考虑家庭拥有的财富对当前消费的影响 2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a.定义: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的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的决定地。

b.示范效应:家庭消费决策主要参考其他同等收入家庭,即消费有模仿和攀比性。

c.重点:棘轮效应:家庭消费既受本期绝对收入的影响,更受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收入变化时,家庭宁愿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稳定。 理论核心:消费者易于随收入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即上去容易下来难.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3、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假说:生命由两期构成:年轻期和年老期

收入由两部分构成:财富收入和劳动收入,期初不拥有财富,期末不保留财富。在给定现在和将来收入的情况下,决定现在和将来的消费,从而使自己的跨时效用达到最大。一个人的储蓄状态取决于他所处的生命周期的具体阶段。尽管收入在一生中的变化很大,但消费始终相当平稳。 假说:

1)人在一生过程中,收入将会有规律地波动。

(2) 家庭会通过金融资产市场以理性的方式统筹安排一生的资源,实现一生中最平稳的消费路径。

结论:人们偏好平稳消费,工作年份储蓄,退休年份动用储蓄。如果中年人比例增大,消费倾向会下降。反之会增加。遗产的存在,会使得储蓄增加。遗产税很高会降低储蓄。想及时行乐,储蓄减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储蓄会减少。人生安全风险加大,储蓄减少。

提出生命周期假说的意义 揭示了一个国家的国民储蓄与该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关系:一国的中壮年人口大于青年和老年人口时,国民储蓄率有可能上升。 储蓄率还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备与否有关,完备的社

会保障体系,可能降低储蓄率。

重点:货币幻觉:物价与货币收入同比例提高,实际收入不变,消费者只注意到货币收入增加而忽略物价上升,误以为实际收入增加,平均消费倾向提高。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三、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1.消费函数决定的均衡收入 假设i固定,为自发计划投资。联立y = c + i , c = a + β y.,得均衡收入:y = (a+i) /(1- β) 知道消费和投资,就可求得均衡国民收入

2、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 储蓄函数:

s = y – c = -a + (1- β)y 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知道储蓄函数和投资,也可求得均衡国民收入

四:几个重要乘数

A. 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1/(1 – β ); 政府购买乘数(三部门的):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B. 三部门中的税收乘数,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例。公式——K=– β/(1 – β ) C.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公式——K= β/(1 – β ); D.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等数量增加和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此时,政府预算是平衡的。此时:政府平衡预算乘数 kb=1。 五. 三部门的收入决定及其乘数 1.三部门收入决定

三部门经济:两部门+政府部门,考虑进税收和政府支出 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是财政政策工具。

2.三部门经济 均衡收入公式:

. 定量税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

假设消费函数为c =α +βyd,yd 表示居民可支 配收入,定量税为T ,投资为 i ,政府购买为 g,试求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 方法1(总需求---总供给法)

解:因为yd= y –T,根据均衡方程式,有:

y=c+i+g=α+βyd+i+g=α+β (y–T) +i+g 到: y= (α+i+g–βT) / (1–β) 方法2(投资--- 储蓄法) 根据消费函数,我们可以知道,储蓄函s = yd – c = –α +(1–β) yd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总储蓄函数

S=sp+sg=–α+ (1–β) yd+ (T–g) =–α–g+βT+ (1–β) y 由储蓄和投资均衡方程式,得到:

i = S = – α – g +βT+ (1 – β ) y 解得: y = (α + i + g – β T ) / (1 – β ) 六.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1. 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公式:y=1/1–β+γ (a+i+g-βt+β tr+x-m0) Y=c+i+g+x-m c=a+βy Yd=y-t+tr t,i,g, tr,x都假定是外生变量,和收入无关。 其中m0表示自发性进口,γ表示边际进口倾向,即收入增加1单位时,进口的增加量。

2.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对外贸易乘数:是指出口变动 1 单位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量。K= 1/1 – β+γ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资本边际效率

定义:MEC ,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资本品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的贴现率。 资本边际效率曲线 二.IS曲线

1.IS曲线及其推导

IS曲线就是说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二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条件是总供给=总需求, i = s s=y-c,所以y = c + i ,而c = a + by. 求解得均衡国民收入:y = a+i/1-b i= e-dr 2.IS曲线及其斜率

斜率的含义: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斜率越大,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反之,越敏感。 IS斜率:取决于投资函数和储蓄函数的斜率 IS 曲线的斜率

d 是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如果d 值较大,即投资对于利率变化比较敏感,则IS 曲线的斜率就较小,IS 曲线越平缓。

β 是边际消费倾向,如果β 较大,则IS 曲线的斜率就较小,则 IS 曲线也较平缓。

在三部门条件下,IS 曲线的斜率还与税率有一定关系,此时IS曲线的斜率公式:1-β(1-t)/d 当d和β一定时,税率t越小,IS曲线的斜率越小,IS曲线就越平缓;税率t越大, IS曲线的斜

率越大, IS曲线越陡峭。 4.IS曲线的经济含义

(1)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即i=s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3)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化。利率提高,总产出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总产出趋于增加。

(2)处于IS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i=s,偏离IS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没有实现均衡。

(4)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右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大于储蓄规模。 5..IS曲线的移动

利率不变,外生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增加,IS水平右移 利率不变,外生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减少,IS水平左移 如增加总需求的膨胀性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购买性支出。减税,增加居民支出。 减少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增税,增加企业负担则减少投资,增加居民负担,使消费减少。 减少政府支出。

6.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和税收如何使IS曲线移动:

1.当政府支出(g) 增加或减少△ g时,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量为: △y=1/1-β(政府购买乘数) x △ g,即IS曲线右移或左移1/1-β x △ g; 2.当税收(t)增加或减少 △ t时,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量为 △y= β/ 1-β(税收乘数) x △ t ,即IS曲线左移或右移β/ 1-βx △ t . 7.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

储蓄不是决定于利率,而是决定于收入。 利率不是由储蓄和投资决定的,而是由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共同决定的。 货币供给是一个外生变量,一般由国家控制的。货币需求是内生变量,需要着重进行研究。

三.利率的决定

1..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

流动性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由于货币是流动性和灵活性最大的资产,随时可作交易之用、预防不测之需和投机。 2.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

(1)交易动机:消费和生产等交易所需货币。取决于收入。

(2)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为应付突发事件、意外支出而持有的货币。个人取决于对风险的看法,整个社会则与收入成正比。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的动机

假定:可供人们选择的金融资产只有两种:货币和有价证券。人们心目中对于利率的看法都有一个正常值水平。结论:利率越高,即有价证券越低(该价格已降到正常水平以下),人们会及时买进有价证券,因此人们持有的投机货币量就会减少;而利率越低,即有价证券越高(该价格已涨到正常水平以上),人们会及时卖出有价证券,因此人们持有的投机货币量就会增加。

(3)投机动机:为了抓住有利时机买卖证券而持有货币的动机。是为了准备购买证券而持有的货币。人们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货币保留在手中的情况,就是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向变动的关系。

3.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手中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要留在手里,不会去

购买证券。此时,流动性偏好趋向于无穷大。

当处于流动偏好陷阱时,银行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供给,也不会使利率下降。

流动偏好陷阱: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可能再降低,或者证券价格不再上升,而会跌落,因而将所有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以免证券价格下跌遭受损失。 凯恩斯陷阱

结论:

1.收入的变动对货币需求曲线的影响表现为:当国民收入增加时,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2.货币需求量与利率的反向变动关系是通过每一条需求曲线都是向右下方倾斜来表示的.

四. LM曲线

.LM曲线的推导—— 定义: LM 曲线是指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时,利率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

1..LM曲线的经济含义

(1)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 L=m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3)LM曲线上的任何点都表示 L= m,即货币市场实现了宏观均衡。反之,偏离LM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 L≠m,即货币市场没有实现均衡。

(2)货币市场上,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总产出增加时利率提高,总产出减少时利率降低。

(4)LM 右边,表示 L>m,利率过低,导致货币需求>货币供应。LM左边,表示 L

h 是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如果h 值较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比较敏感,则LM 曲线的斜率就较小,LM 曲线就越平缓。

k 是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如果k值较大,即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化比较敏感,则LM 曲线的斜率就较大,LM 曲线就越陡峭。 LM 曲线斜率: k / h 经济意义: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斜率越小,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敏感;

反之,斜率越大,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 3..LM曲线的移动

LM曲线移动是由于实际货币量m变动; m=M/P,因此造成LM曲线移动的因素有两个:y r% LM曲线的水平移动: 右移 左移

一、名义货币供给量M变动,价格水平P不变: M增加,则m增加,LM右下方移;反之左上方移。

二、价格水平P变动,名义货币供给量M不变: P上升,则m减少, LM左上方移;反之右下方移。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 财政政策效果

一.经济萧条时的感性认识(膨胀性财政政策)

(1)减税,给个人和企业留下更多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需求、增加生产和就业。但会增加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影响到私人投资。

(2)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税负,低收入者减少负担。可以刺激社会总需求。

3)扩大政府购买,多搞公共建设,扩大产品需求,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也会导致货币需求增加。

(4)给私人企业以津贴,如通过减税和加速折旧等方法,直接刺激私人投资,增加就业与生产。

财政政策效果:变动政府收支,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 财政政策乘数:货币供给量不变,政府收支变化导致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

二.财政政策效果 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

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曲线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财政政策的效果大小与支出乘数有关(与税收 乘数也有关); 财政政策效果还与IS和LM的斜率有关。 三.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私人投资(及消费)的现象、 四.货币幻觉

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收入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的名义收入作出反应。幻觉:短期内,当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下降时,人们感觉不到工资下降。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价格上涨,存在挤出效应,但由于工人存在货币幻觉,企业劳动力成本相对产品价格下降,企业增加用工,国民收入增加。短期内,在非充分就业状态中,由政府支出增加而导致增加的国民收入会大于由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价格上涨而存在挤出效应导致的国民收入减少。 五.货币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如果能够使得利率变化较多,并且利率变化导致的投资较大变化时,货币政策效果就强。 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水平IS和垂直LM相交,是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货币政策十分有效,财政政策无效。 古典主义极端下的货币政策十分有效 古典主义的观点

古典主义认为,货币需求仅仅与产出水平有关,与利率没有关系,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几乎为0,LM垂直。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 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四大目标的内在矛盾:

1.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

2.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增长,却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居民有钱后购买外国商品,会形成逆差压力。 3.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 A、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它在广泛的意义上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通常用失业率来衡量充分就业与否。 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劳动力)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 失业的种类

1.一般分类: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没有适当技术或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因而也可看做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

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2.凯恩斯分类

自愿失业 : 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 : 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凯恩斯将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三种。 3.失业的经济损失 对个人来说,

一、自愿失业减少收入但却给他带来闲暇的享受;

二、非自愿失业会使得他的收入减少,从而生活水平下降。精神上带来莫大的痛苦。

对社会来说,一是损失了本应有的产出量;二是失业会增加社会福利支出,造成财政困难;三是失业率过高也会影响社会安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 二.奥肯定律

该定律说明了实际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稳定关系。 这一定律表明:实际GDP每增加 2%,则失业率大约下降1% ;反之,实际GDP每减少2%,则失业率约上升1% 。

三、价格稳定

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

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已无法完全消除,把存在一般轻微通货膨胀视为基本正常的经济现象。*

四、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三个目标。如何维持较高的增长率以实现充分就业,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目标。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衡量。

五、平衡国际收支

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 总之,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时应整体考虑及安排。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保持在社会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经济要适度增长;国际收支则既无逆差也无顺差。 六.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一般定义是 : 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政府支出:政府购买 转移支付:政府收入:税收 二. 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重点)

A. 自动调节指西方财政制度本身有自动抑制经济波动的作用,即自动稳定器;主动调节指政府有意识地实行所谓反周期的相机抉择的积极财政政策。

B.自动稳定器 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行动。自动稳定器是调节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适用于轻微经济波动。 自动(内在)稳定器

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三项制度得以发挥

一是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衰退时,产出下降,个人收入下降,税率不变,税收会自动减少,可支配收入会自动少减少一些,使得消费和需求下降的少些。 累进所得税,衰退使得收入自动进入较低 纳税档次,税收下降幅度超过收入下降幅度。反之,如此。

二是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主要指政府转移支付经济衰退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社会转移支付增加,抑制可支配收入下降,抑制需求下降。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等福利开支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

三是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要维持农产品价格,就必须按支持价收购农产品,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政府要抑制农产品价格上升幅度,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抑制农民收入的增长,减少总需求量的增加。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由于政府支出中转移支付和税收乘数的效果比政府购买和投资支出所产生的效果要小,即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毕竟有限。因此,西方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当总需求水平过低,产生衰退和失业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等多手段刺激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当总需求水平过高,产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提高税率、减少开支等手段抑制总需求。

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萧条时,总需求< 总供给,存在失业。政府采取增加支出、减税、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需求的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繁荣时,总需求> 总供给,存在通货膨胀。政府采取减少开支、增税等措施,以刺激供给、抑制需求的政策。

七、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扩张性财政政策造成预算赤字,紧缩性财政政策产生预算盈余,加剧通胀。 功能财政

功能财政:政府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反对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它的提出,是对原有财政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 八.货币政策

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活期存款,是指不用事先通知就可随时提取的银行存款。 存款准备金,是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资金。 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在存款中占的比率。

法定准备金:由政府(中央银行)规定,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一部分是银行库存现金,另一部分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帐户上。

货造乘数:公式;M/H=rc+1/rc+rd+re=(Cu/D+1)/Cu/D+Rd/d+Re/D 其中:re 代表 超额准备金率,rc代表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rd代表法定准备金率.。Cu表示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Rd表示法定准备金,Re表示超额准备金,H表示基础货币。 十.货币政策三大基本工具

A.再贴现率政策: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整货币的供应量。往往做为补充手段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结合运用。

缺点:

一、满足商业银行临时准备金不足,是一种紧急求援手段,平时少利用;

二、是一个被动政策,中央银行只能等待商业银行向其借款,而不能主动要求。

B.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优点:

一、操作灵活:便于为中央银行及时用来改变货币供给的变动方向和时间和规模;

二、政策反应快速,没有政策时滞,且能迅速纠正某些错误决策;

三、政策温和,没有法定准备率政策那么凶猛。

C.法定准备率:

降低法定准备率,实际上等于增加了银行准备金,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就等于减少了银行准备金。变动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给最简单的办法。但不轻易使用。

缺点:一存在政策时滞;

二、政策作用十分猛烈,会导致所有银行的信用扩张和收缩。

AD-AS模型

一.实际货币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得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固定货币价值衡量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的相对贫穷,消费水平相应减少的现象。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一.奥肯定律

A.奥肯定律的内容:

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反之亦然。 结论: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增长,以防止失业率上升。 奥肯定律的意义:

揭示了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之间的联系。可以根据该理论互相预测。如实际失业率为8%,高于自然失业率2个百分点,则实际GDP比潜在GDP低4%。 B.奥肯定律公式

y-yf/yf=-a(u-u*) 其中:y: 实际产出; yf:潜在产出; u:实际失业率; u* 自然失业率。 二.通货膨胀的描述

A.通货膨胀的定义: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指一般价格水平持续的普遍的上涨。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称该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B.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 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指全面、持续的上涨。 三.通货膨胀的分类

1.按价格上升的速度分:

A.温和通货膨胀,年物价上升水平10%以内。

B.严重通货膨胀,10%-100%;奔腾式的通货膨胀。 C.恶性通货膨胀,100%以上,超级通货膨胀。 2.按人们的预期成度分:

A.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价格上升速度超乎意料。 B.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物价有规律的变动。 3.按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

A.平衡型通货膨胀:每种商品的价格都同比例上升

B.非平衡型通货膨胀:各种商品价格上升比例不完全相同。

四.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货币供给的过度 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A.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超额需求、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过多的钞票追逐过少的商品”。 B.几种类型

水平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增加,不会导致价格上涨,此时资源充足。

中间的常规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增加,价格上涨,是由于劳动、资本等不足,导致成本提高。即供给瓶颈。该区域的通货膨胀被称为瓶颈式通货膨胀。

垂直的古典总供给曲线:充分就业。总需求继续增加,导致价格上涨,产量不变。 C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的解释

当产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潜在的产量)以后,由于生产能力的制约,总需求增长不再引起产量的增加,而只导致物价水平按同一比例增长,凯恩斯称之为真正的通货膨胀。 三.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A.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B.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三种情形 1.工资成本推动:

个别部门工资增加导致整个社会工资水平上升。工资与物价互相推动,形成通货膨胀。 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劳动市场中,工会组织、工资刚性等原因,工资过高,工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导致成本过高。 2.利润推动:

垄断利润推动产品销售价格上升。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中,少数大企业可以操纵商品价格,定价很高,价格上涨超过成本上涨的速度。 3.进口成本推动:

进口原材料价格上升而引起通胀。如世界性商品价格上涨。

工资-价格螺旋: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进一步导致工资提高的这种螺旋式上升。 混合型的通货膨胀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

1.结构性通货膨胀:指经济结构不平衡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假设:

经济结构中仅有两个部门(先进部门和落后部门); 两个部门在生产增长速度或世界市场联系及市场需求状况上存在差异;两个部门的名义工资是一致增长的,并由增长更快的部门来决定; 2.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机制

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一般不容易使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的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 要保护所谓的基础产业。 3.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形成:

由于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的快慢也应当有区别,但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结果使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 五.通货膨胀的持续

通货膨胀螺旋:大多数人预期到通货膨胀,这种预期会变成现实,使通货膨胀产生一种惯性,具有不断持续下去的趋势。这种情况被称为通货膨胀螺旋。如通货膨胀时期,个人要求工资提高,以保证实际工资不降低;银行贷款要求提高名义利率,以获得一定的实际收益率。只要通货膨胀一发生,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就同时发挥作用。 六.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不利于依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如领取救济金、退休金、依靠转移支付和福利支出的人最显著。

依靠工资生活的长期被雇佣者,工资变化缓慢。牺牲债权人的利益,债务人获利。发行公债的国家,获利丰厚。对于储蓄者不利。各种形式的储蓄、存款的实际价值下降。有闲置现金的人损失最大。 依靠变动收入的人受益,如企业主。其货币收入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甚至要早于通货膨胀。 二.产出效应 有3种情况 A.有利论:

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可缺少。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使产出增加。存在闲置资源、通货膨胀未被预期且较温和的情况下:促进了产出增加。物价上涨扩大了厂商的利润空间,促进投

资扩大再生产,减少失业。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起失业,产出下降。不存在闲置资源。

超级通货膨胀,产出减少,经济趋于崩溃。当人们对于信用货币失去信心时,货币的交易和储藏等作用丧失,等价交换难以实行,投机盛行。 B.有害论通货膨胀政策是饮鸩止渴。 七.菲利普斯曲线

A.定义: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工资上涨率)成反向关系的曲线。工资上涨意味着物价水平上涨:通货膨胀总是可以通过忍受较高的失业率加以解决。失业率可通过承受较高通货膨胀率得到降低。 B.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π= -ε(u-u*)π=通货膨胀率,ε=价格对于失业率的反应程度; u=失业率; u*=自然失业率 C.经济意义: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价格水平下降。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价格水平上升。 升降幅度,取决于ε。 D.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

即:通货膨胀率的增加可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的减少; 反之亦然。

E.几种菲利普斯曲线

1..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工人对通货膨胀有预期。工人关注的是实际工资。 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工资增加越快。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现代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π= πe -ε(u-u*)

2.实际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附加预期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西方学者看来,在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方面是成功的。

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

3.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从长期来看,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实际通货膨胀率。

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水平。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与自然失业率重合。

垂直于自然失业率,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

经济法期末复习重点范文第6篇

[基本内容] 绪论内容有:

(一)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

(二) 经济法学的学科地位

(三)经济法学的研究方法

(四)经济法学的体系和经济法学教程的体系

[本章重点及难点] 绪论部分的学习,应以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为重点;对学界就此问题存在的分歧做全面介绍并作出评价和分析。

一、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

对此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层次加以阐述:

经济法学作为法学的重要支柱之一,同其他法学学科一样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特定的研究对象。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经济法学的研究内容、方向和体系安排。因此,探讨和研究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法学的首要任务。

对于什么是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在我国经济法学界大体上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经济法律、法规现象;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经济法律、法规,这两种观点都不足以概括经济法学研究对象的全部。

我们认为,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经济法律、法规现象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现象。

二、经济法学的学科地位

经济法学的学科地位,是由经济法作为一个部门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所发挥的调整作用决定的。

经济法学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国家教育部等部门将其定位于法学的十四门二级学科之一。

三、经济法学的研究方法

经济法学的发展与其研究方法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研究经济法学必须重视其研究方法。

经济法学作为一门全新的、蒙发未久的法学学科,其发展规模和速度相对于其他传统的法学学科是前所未有的。正因为如此,在发展中便暴露出了诸多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其研究方法的落后。因此,我们在建立我国经济法学体系时,必须对传统的研究方法进行反思,寻求一种有利于建立符合我国经济体制要求的经济法学体系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阐述时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研究方法。阐述时,应简要引述马克思辩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观点,客观地论述和评价我国过去和现在的经济法理论研究和实务,积积引导学生对经济法学的研究方向等重大原则性问题进行思考。

(二)大胆吸收西方法学流派中科学的法学研究方法。讲解时,即要全面、准确介绍西方各主

要法学流派的相关研究方法,还应对此分别给予简要地、客观地评价。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即不偏执于崇尚西方法学流派的研究方法,又不盲目否定或轻视我们很多传统但却必须的法学研究方法。

(三)把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引进法学研究领域。应简要阐明系统工程学的含义及相关理论原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研讨热情,扩展其研讨视野。

(四)遵循适合性与移植性、实证性与假设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简要阐述适合性与移植性、实证性与假设性等概念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敢于冲破法学禁区,积极置身于经济法学理论的学习和探索之中。

四、经济法学教程的体系

对此问题,仅从以下方面简要作以说明: 经济法学的体系通常是指经济法学研究对象的各组成部分依其内在的规律性所进行的排到 与组合。经济法学教程的体系是为了教学的需要,以易教和易学为目的,对经济法学体系所作的融通。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实践。

第一章

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章是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旨在使学生对经济法产生直观的认识。教学中应通过对经济法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介绍,以及对经济法概念诸说的分析介绍,阐明经济法概念应有的含义。结合时代背景阐明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诸方面原因,并总结出有规律性结论。

学习本章时,应了解经济法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情况,熟悉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以后的新诸说,主要了解和掌握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各因素分析。

[主要内容] 本章共分二节。

第一节 经济法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经济法产生发展的轨迹和一般规律

[本章重点及难点] 本章教学中应侧重于突出经济法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并依此分析和总结经济法作为法的一个部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一节 经济法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一、经济法概念的由来

(一)摩莱里对经济法概念的最初提出

1755年,法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在他出版的《自然法典》一书中首先使用了“经济法”这个概念。这是“经济法”最早的语源。

摩莱里主要针对当时社会产品分配上的弊端,提出运用“经济法”(也称分配法)来调整社会分配关系。摩莱里所谓的“经济法”仅限于分配领域,但已经含有国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思想主张。

(二)德萨米对经济法概念的使用

1843年,法国的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德萨米在他的《公有法典》一书中再次使用了“ 经济法”的概念。

德萨米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摩莱里的经济法律思想,并有自己的创见。德萨米主张的“经济法”也主要是对社会分配关系的调整。与摩莱里一样,他的“经济法 ” 主张包含了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法律思想,但这也仅仅是个人的法律设想,当时并没有这类立法实践。

(三)蒲鲁东关于经济法概念的认识

蒲鲁东在他的《工人阶级的政治能力》一书中说“经济法是政治法和民法的补充和必然产物 ”。 蒲鲁东提出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政治法和民法调整不了的经济关系。他列举的十大经济范围所表现的社会关系,并非政治法和民法所能全部调整的,这就是经济法的调整范畴。

(四)赫德曼对经济法概念的认识

赫德曼于1916年的《经济学字典》中使用过“经济法”概念。他认为经济法是经济规律在法律上的反映。他将有关保护、监督卡特尔的法律称为经济法。赫德曼关于经济法概念的认识,尚不具有严格的科学的含义,但已经是对现实经济法律制度制的概括。这时,现代意义上经济法概念基本形成。

二、经济法概念发展及有关经济法流派的界说

(一)西方国家经济法概念的学说

简要介绍德国、日本经济法概念发展及其不同的主张。

1、德国关于经济法概念的学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恢复时期,德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国家干预私人经济生活的法令,引起了德国法学家们的注意,他们在对经济法的研究中,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法概念认识,主要包括:(1)集成说;(2)对象说;(3)机能说;(4)世界观说;(5)方法论说。

2、日本关于经济法概念的学说

日本与德国在意识形态领域有许多相通之处,因此,其经济法研究深受德国影响。二战前有三种观点:(1)对象说;(2)否定说;(3)经济统制法说。

日本在二战后的经济法概念界定比较多:(1)规制垄断为中心的经济从属关系法说(正田彬);(2)规范市场支配法说(丹宗);(3)维护经济体制说(今村);(4)适应社会协调性要求法说(金泽);(5)经济统制法说(高田)等等。

(二)前苏联关于经济法概念的学说

简要介绍这几种观点:(1)两成分法;(2)战前经济法;(3)战后经济法;(4)综合部门法;(5) 经济—行政法。

(三)中国经济法概念学说

侧重于介绍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的新诸说。

1、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已前的经济法旧学说。结合八十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注重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经济发展流派关于经济法概念的认识:(1) 纵横经济法说;(2)综合经济法说;(3)经济行政法说;(4)纵向经济法说;(5)学科经济法说。

一九八九年以后,又出现了管理协作关系说和密切联系关系说。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法新诸说。主要有:(1) 新经济行政法说;(2)经济协调关系说;(3)平衡、协调结合说;(4)宏观经济调控经济关系说;(5)国家需要干预说;(6)国家经济管理关系说;(7) 行政隶属经济关系说。

第二节 经济法产生发展的轨迹和一般规律

本节介绍经济法作为部门法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以及未来趋势分析。主要对经济法部门的产生与发展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有规律性的结论。

一、经济法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阐述时,主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环境描述入手,介绍资本主义发展中各阶段的经济立法特点,特别是经济法的立法情况。运用历史考察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经济法出现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助于学生对经济法产生直观的认识。

二、我国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介绍我国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并分析不同阶段经济法立法的特点。

三、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各因素分析

应主要从几下方面予以阐述和分析:

(一)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原因

从经济角度考察,可以认为,社会大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经济法的产生。

(二)经济发展产生与发展的政治原因

从政治角度去考察,国家出面干预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导致了经济法兴起的客观必然性。

(三)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法律文化原因

从法律文化的角度去考察,人们渴望以法治化国家为其生存空间的心理,促进了经济法的兴起。

(四)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法学原因

从部门法作用的角度去考察,行政法和民法难以解决现实经济中存在的所有问题,这为经济法的兴起提供了可能。

(五)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原因

从理论角度去考察,经济学和法学中国家干预主义的产生并占主导地位,加速了经济法的兴起。

四、经济法发展的前景展望

对经济法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非常重视对市场秩序的规制,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又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出现了二者并重的趋势。

上一篇:教孩子学会尊重别人范文下一篇:节假日安全应急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