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体的形成与培养范文

2024-02-29

班级体的形成与培养范文第1篇

学科素养形成是新时期下对学科建设与学生综合发展所提出的重要策略。它改变了以往以教学为主, 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学科素养形成的尝试正是在这一素质教育改革大环境下, 学科建设和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 它的提出, 对数学教学的含义和目标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数学学习不但是适应社会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基于“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对小学生进行数学学科的素养形成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能力, 去解决生活中、和将来工作中社会上的实际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数学的学习, 能锻炼他们积极探索问题、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只有具有这些素质, 才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理念。良好的数学学科素养, 就是要将数学的品质带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学习数学所建立起来的良好品质, 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良好的数学品质, 让小学生的脑智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并能够开启他们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可以说小学数学学科素养形成, 就是要将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本学科的发展相结合, 达到通过数学去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个人品质习惯的良好目的。

2 小学教师在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形成中的错失

当前, 由于对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提出, 在一定程度上他正逐渐影响着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模式, 但是从整体看来, 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 是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教学思路的影响, 由于学科素养的培养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使得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因为学科素质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的工作, 他需要数学教师长期持久的坚持, 这这些恰恰是需要在短时间内获得教学成绩的教师想违背的, 因此许多教师不愿意花时间去对小学生的学科素养形成进行培养。缺乏对学科素养形成重要性认识。

其次, 是对数学学科素养形成的方法和途径不清楚。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就是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根据他们的思维习惯去引导学生敢于去猜测, 敢于去质疑, 敢于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时还需要教师积极的探索和分析, 通过教学中的工作总结, 根据学生的心理动向, 通过趣味、富有创造力和鲜活的教学方式去吸引学生, 让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数学数学教师并未重视到这一点, 简单的以为学科素养就是学科成绩要好, 没有良好的形成方法与途径。

3 小学生学科素养形成的条件及因素

小学生的学科素养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需要经过一个内在和外在的变化, 要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 笔者认为, 必须经过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数学的认识, 通过对数学的认识以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了解;其次是兴趣的产生, 兴趣是学生对事物专研和探究的保障, 学生要与数学学科建立良好的情感, 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 就必须促进他们与数学学科之间的兴趣;再次是对数学知识的探究, 作为一门逻辑学科, 要学习好数学, 一是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 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善于思考, 敢于猜测质疑和探索, 只有通过这些必要的过程, 学生最终才会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素养, 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4 小学生数学学科素质培养途径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注重小学生心理变化过程、情感需求、认知能力等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中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数学能力。笔者认为, 小学生的学科素养形成,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培养数学对数学的感知能力

学习语文、英语有语感的说法, 同样, 相对于小学数学而言, 善于运用感知去对数学知识猜测也是建立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良好方法。小学生性格单纯, 他们的感知能力往往来源于直觉思维, 他们直觉思维的产生不易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 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直接感知。感知能力也是数学素养的一部分。教师通过是数学知识本质现象的阐述, 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 在脑海中经过简单的思维分析, 对数学知识作出分析与猜测, 这就是他们感知能力的必要过程。相对于计算而言, 感知不通过其他辅助手段, 仅凭学生对客观知识的认识而产生, 是对学生质疑能力和猜测意识的培养。

4.2 思维迁移, 举一反三

许多数学教师经常对学生讲学习数学应当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这是因为数学知识点所具有的特殊性。数学是一门连贯性很强的学科, 认识数学知识的来源, 定理的来源都是具有根据的。在同等的情况下, 任何数学知识之间都具有共同性, 不可能矛盾存在。因此, 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共同性就对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养成提供了条件。在学习数学知识中, 教师应当贯穿知识点, 针对知识点的具体情况, 融会贯通, 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这个知识点隐射到另外的知识中去, 这样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了解, 能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4.3 让学生学会变通思维, 掌握灵活的个性化学习方法

要让学生学会变通思维, 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鼓励他们解放思想, 打破陈规, 不被成见所束缚。指导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分析问题。这样, 不仅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深刻性, 还可达到克服思维惰性的目的, 使学生掌握灵活的学习方法,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我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 通常把分析法、综合法结合起来使用;即从“问题一条件”, 分析问题, 从问题“条件一问题”解决问题, 形成了分析问题的又一方法——分析综合法, 交给小学生分析综合法思考问题, 可以初步培养其变通思维和连续思维的能力。这样, 学生学有法, 思有路, 既善思, 又会思, 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简言之, 培养学生的学生学科素养应当从小开始, 小时候是建立他们数学意识, 培养他们数学思维能力, 开启他们数学探索和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 就应当按照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 对教学体系进行科学的规划, 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善于学习与总结, 以使得学生数学学科能力得到良好的提高。

摘要:学科素养是学科的属性。小学生正处于脑智发展的关键时期, 对他们的数学学科素养的形成进行培养, 是奠定数学学习思维、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文章阐述了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形成的重要性, 进而学习了当前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师在小学生数学素养形成中的误区, 最后还论述了小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素养,形成,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玉玲.学思维和数学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09, 5.

[2] 崔卫.数学素质教育的新思路[J].河南农业, 2007, 2.

上一篇:办公室休假请假制度范文下一篇:北京市社保网上平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