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范文

2024-04-05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范文第1篇

兴产业有

做强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巴州培育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有

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

一、调查课题名称: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发展情况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方式:实地考察,企业访谈、问卷调查

四、 调查意义: 重点对财政关于产业培育的实际具体 措施、效果、存在问题等展开了详细的了解,通过调查客 观的了解目前县市财政在产业培育方面的实效和存在问 题, 并结合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对科学合理的发挥 财政功效,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调查正文:

(一)市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 产业在我市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趋势, 通 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数据统计等形式,仅 2010 年,我 市产业开票销售总额达 亿元,入库税收 亿元, 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达 %和 %,产业已成为促进 我市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刺激了我市经济的总体发 展。

目前,我市产业具有代表性的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新 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产业,全市已拥 有

各类产业企业 50 多家,其中一些产业(企业)在国内

外(行业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如:宏大特钢厂自主研 发的球团链蓖机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项目、 圣达铜业的合 金接触线等。

(二)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发展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 我市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已取得了如 下成绩。

一是目标方向明确。

我市产业的发展目标基本明确, 即是力争将四大产业园打造成全市产业的集聚区、 自主创 新的示范区、发展方式转变的先行区。

到 2015 年,力争 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 30 家, 其中, 超 50 亿元以上企 业 1 至 2 家,30 亿元以上企业 2 至 3 家,10 亿元以上企 业 8 至 10 家。

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园、 化工新材料产业园、 虹桥园区产业园和城东环保科技四个特色产业园。

二是组织机构基本完善。

在结合我市发展实际情况的 基础上, 成立了推进产业倍增发展领导小组, 小组主要负 责研究解决规划布局、政策引领、要素整合、扶持措施等 重大问题。

三是力度措施逐步加大。

近年来, 我市在结合产业发 展实际的基础,逐步加大了对产业的扶持政策执行,如: 将产业的发展作为对园

区、 乡镇考评的重要内容。

制定出

台了《加快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产业发展倍增计划》 和 《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意 见和若干政策》等一系列规划文件,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重点和扶持政策及保障措施。

(三)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目前县市财政在新形产业培育方 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政资金扶持额度有限。

近年来, 产业逐渐在我 市经济中占据的比重加大, 产业属于高投入, 高产出企业, 目前, 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 很多企业都面临 着资金困难,尤其是融资难的问题,年,全市投入在产业 的扶持资金额为万元,年,为万元,从扶持资金的角度来 看,扶持资金的额度总体偏少。

二是财政资金申请的审批流程繁琐。

对于企业而言, 效率是其生存的重要法则,目前,从调查情况来看,市县 财政资金的审批流程繁琐,步骤较多,时间也较长,对于 帮扶促进企业的发展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是财政资金的监督力度不足。

我市市县财政扶持企 业, 在财政资金方面的监督力

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尤其是

对财政资金使用的事先预防, 事中跟踪, 事后审计体系并 没有完全建立,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四)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的建议 通过调查, 在汇总并分析相关问题的基础上, 我们认为在 加快产业培育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多渠道帮扶产业发展。

除去市县财政专项帮扶资金 外, 在面对企业融资困难的实际环境下, 市县财政可以与 银行、各类风投企业联合,共同帮扶企业的发展,一方面 可以缓解政府资金压力,也可以降低风险,共同承担,另 一方面, 也可以优化企业的融资平台。

对于双方而言无疑 是双赢的利事。

二是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效率。

作为政府财政部门而言, 要结合实际情况, 进一步优化企业申请财政补足的审批流 程,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提供一站式服务,一些可要可不 要的流程改减即减。

三是加大对资金的监管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范文第2篇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与构成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目前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

主要构成有新医药,新材料,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农业生物育种,高端装备技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原因与条件

世界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仅使不到10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但资源和生态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再也不能延续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的永恒主题,人类文明进步呼唤着可持续发展和新科技革命,中国面临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要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依靠科学技术形成少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方式和少排放、多利用的消费模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让中国这块美丽古老的土地,成为炎黄子孙世代繁衍生息的绿洲和乐园!当今世界正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正处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核心的物理学革命,加上其后的宇宙大爆炸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板块构造理论、计算机科学,这六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共同确立了现代科学体系的基本结构。自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尽管知识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基本表现为对现有科学理论的完善,没有能够出现与这六大革命性的科学突破相提并论的理论成就或重大发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沉寂”至今已经有六十余年了。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经初显端倪。这场新科技革命,将依赖现代化进程强大需求的拉动,将源于知识与技术体系创新的驱动。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中国经济要想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想要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必须在战略决策、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产业化这四个方面的储备努力。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这些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安排,体现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我国科技发展战略方针。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关键。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

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与措施

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 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1 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生物农业、生物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共性基础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

2 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以掌握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引领支撑作用,依托优势企业、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环节,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拓展,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

3 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支持新产品应用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培育和拓展市场需求创造良好环境。

四 战略性新兴产业现阶段发展情况

1 新兴产业发展开局良好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元年,也是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元年。这一年,中央和地方政府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在编制发展规划,强化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国内外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了良好开局。

过去的一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在信息产业领域,我国自行研制的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成为全球计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之一,以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为代表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和下一代互联网开始规模应用。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对接,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为代表的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

为破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拓展难题,有关部门着力培育市场需求,为新兴产业和服务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受益于政策的东风,我国新一代信息、生物、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例如,全国IPTV用户已经达到1177万户,手机视频用户达到4375万户,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超过350万千瓦,是2010年的近3倍。

2 发布战略规划 增强发展牵引力

在回顾2011年工作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说,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编制完成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修订了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制定了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开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大力支持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云计算、智能制造装备、基因库、卫星应用等专项和重大项目建设。新设立了41只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

此外,工信部、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还组织编制了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7个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以及物联网、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一系列细分领域的专项规划,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素分解指南和产业地图。

为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还相继出台了有关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等一系列产业政策。

与此同时,已有22个省区市发布或即将发布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6个省区市发布或即将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开展区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机制研究。

3 加大财政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

为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去年中央财政积极引导社会资源,采取参股创投基金,组织实 3

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和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等方式,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全国20多个省区市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发展。例如,广东省政府决定“十二五”期间集中安排财政专项经费,采用研发补助、创业投资等方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支持。

为利用债券等融资渠道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去年,有关部门支持14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类企业发行229只、4536.1亿元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 去年,我国高校增设了25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各类人才。

4 加快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为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去年组织了第一批12个地区(城市)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建立了当地三网融合协调机构,制定了试点方案。有关部门还研究制定了年底前将试点扩大到全国各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扩大试点工作方案,并已启动第二批三网融合试点工作。

为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我国出台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和配额交易方案,制定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和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

我国还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工程,支持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强化科技创新,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力。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范文第3篇

一、我国新兴产业群发展的原因

(一) 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

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是新兴产业群出现的主要原因。在20世纪90年代,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新兴产业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而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是社会技术创新, 只有不断出现新兴技术才能催生出大量的新兴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不断引进先进国家的新兴技术并与自身的发展状况相结合, 催生出一批符合当代中国发展国情的新兴产业, 并经过多年的集聚耦合, 形成了诸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新兴产业群, 为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新兴产业群, 也为产业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二) 收入提高与需求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加速, 我国人民的整体收入呈跨越式的增长, 日益美好地群众生活提出了更高水平的消费需求, 也提出了更为多样化的消费种类。需求发展直接推动了技术革新的发展, 使整个社会涌现出一批个性化的新兴产业。

(三) 分工细化与工作深化

分工的细化与深化是新兴技术不断涌现的主要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技术革新、分工不断深化与细化的催生下, 我国的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通过碰撞与融合形成了逐渐稳定并不断运动的新兴产业群体, 并反馈给新兴产业发展, 推动整个国家新兴产业群的创新进步。

二、我国新兴产业群的特点

(一) 梯度性

我国新兴产业群呈梯度式发展主要是因为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必然导致两个地区之间的消费水平出现巨大的差异, 从而给新兴产业群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经济基础。在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大相迥异的情形下, 新兴产业群逐渐适应并呈梯度式特征, 给不同地区的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不同的产业服务。经济发展不均衡还会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技术发展出现差异, 给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的新兴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带来剧烈的波动。

(二) 体制性

体制性是我国新兴产业另一大特征, 我国产业发展是受政府宏观调控影响较大的发展模式。新兴产业出现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国家政府特有体制的影响,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一大批新兴产业涌现的过程中, 国家采用制定政策、合理规划等模式对新兴产业发展做出调控, 从而使新兴产业的出现能够与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相结合, 与西方的自由市场引导经济发展不同, 我国由国家政府自行宏观干预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新兴产业发展体制性特征。

三、新兴产业群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 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新兴产业群的出现为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经济载体, 随着多年的发展与集聚耦合, 新兴产业群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与我国其他产业形成了一个良好交互关系, 并与其他产业进行经济互动, 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新队伍, 新兴产业群通过三种力量的共同推进, 以自身产业群发展为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体社会经济的进步。

(二) 经济跨越的基础保证

新兴产业群的出现能够实现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研究, 诸如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能源技术产业能够很好的为缩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供有力的保障。在不断发展过程中, 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我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新兴技术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保证, 也是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经济的最优战略选择。

四、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目前, 我国产业经济学发展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上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产业经济学研究倾向于产业结构的研究, 很少从产业组织的角度对新兴产业进行分析, 导致我国产业经济学研究过分依赖产业政策。为此, 强化产业组织方向的研究可以为我国新兴产业的产业经济学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结语

我国在新兴产业群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也遇到了一系列困难, 为我国产业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实力。为此, 如何针对产业实践成果, 针对发展存在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已经成为当下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技术革新速度加快、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以及社会需求的共同拉动作用下, 我国出现了一大批新兴产业, 为建设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更为有利的产业支持。作为新时代新局面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新兴产业群对国家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也为我国产业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为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解释新兴产业群所决定的经济学科范式以及研究内容, 本文就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的发展流程进行论述, 并针对相关主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新兴产业群,发展讨论

参考文献

[1] 佚名.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J].中国商论, 2018.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范文第4篇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 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些精辟论断,深刻阐明了发展文化产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结合湖南实际, 我想谈谈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不仅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物质载体,而且在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现实的客观需要。

首先,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文化产业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既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又有力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进入21世纪,文化产业将成为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文化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20%左右。我国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文化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大,但其发展前景令人鼓舞。文化产业对传统经济乃至整个 经济起着十分明显的优化、改造、刺激和拉动作用。它的市场潜力之大,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和反哺作用,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来。可以说,它是推进经济结构调 整和产业升级的战略产业。

其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 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文化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 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既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同时必须看到,加入WTO以后,国外文 化资本、文化产品和服务将进一步进入我国市场,我们只有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抢占战略制高点,才能与之进行竞争,并使中华文化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走向世 界。总之,我们要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第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要求日益高涨。发展和维 护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文化产业作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 化产品和服务的经营活动,有着复制性、批量化和标准化的生

产特征,有利于发展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有利于继承、丰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早在1989年,湖南省委就作出了“发展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引起了文化界、经济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10多年来,湖南文化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2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08亿元,增长9.4%,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电视、 出版、文艺等文化品牌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广播影视业一个品牌栏目带出了一串精品节目,一个品牌频道激活了一批节目生产单位。出版业打造了“湖南人能吃辣椒 会出书”的整体形象。连续三届全国“五个一工程”评奖,湖南都有两种以上图书获奖。连续三届全国书市上,湘版图书订货码洋名列前茅。一大批文化优秀人才脱 颖而出。在近20万文化从业人员中,中级职称以上就达4万人,占23%,还涌现了不少颇有影响的创作、出版、主持等文化名人。这些都说明湖南文化产业发展 到了一个新阶段,并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把中央的精神与湖南实际结合起来。一是理顺思路。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十 五”期间湖南文化产业要适应加入WTO和市场竞争的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完善结构、提升档次,逐步形成“一区三带”和“四轮驱动,两翼齐飞”的产业布 局。以长沙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中心区”,以旅游业和会展业的发展为“两翼”,着力建设京广线、潇湘流域和大湘西三个特色文化产业带,做到广电、出版、报 业、娱乐“四轮驱动”。二是科学规划。在《湖南省文化产业2001—2010年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了整体目标、主要发展方向、主要建设任务和主要措施。 三是完善政策。我省相继出台了三个文件,即《关于落实文化经济政策的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湖南省“十五”期间发展文化 产业的若干意见》,在土地、税收、分配、人才培养等方面,给文化产业以鼓励和支持。四是增加投入。各级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投入力度。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 来,全省文化产业投资额近300亿元。长沙金鹰影视文化城经过近几年的配套建设,现已形成整体规模,完成投资近25亿元。湖南出版科技园已完成投资5亿 元,建成了占地1400多亩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世界之窗、毛泽东文学院、湖南大剧院、田汉大剧院、新闻大厦等一批先进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有力地改善了文 化产业的硬件条件。五是整合产业。在尊重客观实际和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我们适时推动文化经营单位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从1998年开始,先后组建 了湖南影视产业集团、湖南出版集团等4个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改善了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提高了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当然,湖南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人们的文化意识还比较滞后,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还不完全一致,社会平均文化消费水平偏低,拉动作用不 大;文化产品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有些脱节,出现了盲目追求“贵族化”的文化经营现象,致使一些地方高档次文化产品无人问津,而中低档次文化产品又不能满 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创新严重滞后,

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僵化的文化管理模式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 的桎梏。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认真加以解决。三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真思考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问题。

第一,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和主攻方向。根据湖南省资源特点、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思路是:努力把长沙建成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 加快发展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体育竞技业等四大产业;集中力量建设影视产业、出版印刷、体育竞赛和出版物流等四大基地,加快培养壮大湖南 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出版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等十大产业集团;高水平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开发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力争到2005年,全 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5%,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80万人。到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占GDP的7%。文 化从业人员达到150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4%。通过10年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主导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把湖南建设成为文化事业繁 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市场活跃、竞争力强、影响面大的文化大省。

第二,加快文化产业体制创新。按照“精简、统

一、效能”原则,强化文化行政部门宏观调控、公共管理和行业管理职能。切实抓好监督、评估、执法和服务,坚决 克服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弊端,扩大文化产业单位的经营自主权,进一步确立文化产业单位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与事 业单位分开、经营性机构与非经营性机构分开的原则,对现有文化单位进行科学分类。对文化公益事业,如图书馆、博物馆,重要的新闻媒体,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 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等,政府要予以支持和保障,切实加强管理;对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要逐步改制为企业或实行企业 化管理,向市场要效益,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加快各类国有文化企业体制和运行机制转换,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 企业制度和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内部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积极进行体制创新试点,创办文化产业开发试验区,提高试验区自身造血功能,实行滚动 开发,增强发展后劲。

第三,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首先要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发展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提高干部群众对发展文化产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 识,消除一部分同志对文化产业的疑虑和误解,把思想和行动真正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发展文化产业的正确决策上来。在市场环境方面,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 市场管理机制,采取专项治理的办法,坚决消除腐朽的、有害的文化毒品和文化垃圾,坚决打击盗版、造假等侵权行为,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整顿和规范文化产业市 场秩序。在政策环境方面,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现有政策的作用。在加快政策扶持、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文 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在法制环境方面,主要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理顺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分工,避免多头管理、

重复审批、完善和加强文 化市场监管,集中打击走私影片放映和非法出版物,依法保护文化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四,切实加强文化产业队伍建设。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收入分配机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对现有的文化经营骨干不仅要给予应 有的政治待遇,而且要给予适当的经济报酬。对有突出贡献的,可试行年薪制、承包工资制、奖励工资制等多种形式,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抓紧培养一批熟悉市场 经济规律,懂经营、会管理的专门人才,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造就和引进懂科技、会管理的创新人才、策划人才、外向型人才和网络科技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 发展积蓄人力资本。要改进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建立规范的人才流动管理机制,全面推行聘任制、签约制,积极推广文艺人才代理制。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 业,促进管理的社会化和科学化。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产业;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F59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1―7740(2009)07―0005―02

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同时,旅游产业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个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日渐庞大的产业,它正以我们所不曾预料的速度快速发展,一个规模巨大、发展迅速、充满机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旅游大市场正在形成。在我国旅游产业高速发展、旅游需求持续增长、社会经济和人民收入水平稳步上升的今天,发展旅游,是一个需要仔细思考和认真实践的大课题。

一、当前我国旅游产业的新趋势

当旅游逐渐变成一种大众的生活方式,当旅游者开始从近途走向远途,从国内走向国外,当饭店从简单的住宿接待转变成特色鲜明的主题服务,当国外旅行社与国内社开始在同一个餐桌上抢蛋糕……旅游产业的需求在不断提高,一个又一个的新问题不断涌现。

(一)我国旅游者的新特点

旅游者对旅游的要求已经从能看,转变为能玩,能讲,值得回味。我国成熟、理性的旅游者群体已经形成。我国旅游者的新特点:一是旅游者的多元化。与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我国的旅游者呈现的是多层次共同发展的特点。已经具有比较丰富旅游经验的旅游者,开始寻求出境旅游和具有特色的旅游方式,刚刚步入旅游者行列的旅游者则对观光旅游更感兴趣。二是旅游者消费的多样化。当前的旅游市场中既有团队旅游的需要,有自助游、自驾游的要求,还有会展旅游的蓬勃发展,也有修学旅游,体育旅游等主题旅游的不断出现。三是旅游者行为的动态化。旅游者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旅行社的行程安排,希望更多地参与到旅游地的各项活动中,亲身体验,甚至亲自设计自己的旅游活动。四是旅游者的休闲化。我国的旅游者已经从最初的跑景点,单纯追求到过、见过,逐步转变为追求对一种生活,一种文化,一个环境的体验。五是生态化的观念。旅游者开始日益关注健康、关注环保。近年来,养生保健为主题的旅游活动日渐兴盛。

(二)我国旅游供给的新特征

一是从重单体吸引到重整体形象。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越来越成为决定旅游者流向的重要因素,所以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与营销开始逐渐转向对整体形象的建设。二是从重硬件建设到重环境营造。在对于旅游服务设施的选择中,旅游者会将某个酒店完善的硬件放在,周边环境,交通便利程度等系统中去选择。三是从重数量增长到重内涵提升。更多的旅游经营管理机构已经从单纯的统计旅游的人数,开始关注旅游者的人均消费水平,旅游者的平均滞留天数。四是从只要经济效益到要综合功能。政府已从只关注计算旅游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转向了关注由旅游所带来投资,旅游所带动综合经济效益的提升,旅游地形象的转变,旅游地文明水平的提高,以及发展旅游所带来的对当地社会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五是从重政府主导到重资源整合。很多地区从一地政府的旅游发展,转向了旅游资源整合下的旅游发展区域合作。六是从旅游目的地的供给来看,旅游的竞争已经从产品、服务的竞争转化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人们正在赋予旅游更多的意义和内容。

(三)我国旅游需求的新变化

一是旅游主体,从少数的公务体验到大众百姓的日常消费。而今,旅游已经成为大多数小康之家的基本生活需求之一。在有闲,有钱的时候去旅游成为了一种大众的需要。二是旅游动机从只求经历到重视体验。三是旅游目的地从热点到新点、奇点。四是旅游方式从盲目到自主。人们对于旅游活动的安排从听命于旅行社的安排,到开始自己策划安排行程。五是旅游时间从集中到分散。随着带薪假期的增加,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避开旅游高峰期出游,更有人选择反季节旅游等方式出行。旅游的时间正逐步从集中到分散。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旅游业尚处于井喷的初期,一个规模巨大、潜力可观、追求多样、日益挑剔的市场逐步形成。

(四)我国旅游形式发展的新趋势

短途旅游和长途旅游需求同时发展,高消费旅游和低消费旅游都有需求。国内旅游市场即有短途的如农家乐、一日游等休闲旅游市场的持续,又有长距离的观光、度假游的不断升温。

观光旅游是主体,度假旅游将蓬勃发展。我国旅游群体庞大,国内旅游目的地众多,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国内的旅游市场仍将以观光旅游为主。与此同时,度假旅游正随着我国带薪休假制度的不断完善而不断发展。

文化和生态旅游是近阶段热点。随着对健康的逐步关注,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新的旅游概念被各旅游目的地广泛开发、使用,旅游者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旅游者对文化的体验与寻求逐步成为旅游的新热点,而对文化内涵的开发与宣传也正成为不少旅游目的地的新卖点。

个性化旅游需求推动旅游业走向主题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正向如探险游、生存游、极限运动旅游等主题化方向发展。

从旅游形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不同层面的旅游需求同步快速发展,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要求不断提高,一个趋于理性和成熟的经济产业初步形成。

二、当前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我国具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上彰显旅游资源和文化优势,建立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规划与机制,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出路所在。

(一)明确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要秉承“市场+政府"的原则,从市场标准出发定位旅游产业发展基调,从市场需求出发确定旅游发展格局,在政府的主导下发展旅游产业。在对市场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定位,针对客源市场的要求,对不同的市场应用不同的开发形式。对旅游发展的研究要超前,从而对旅游发展形成指导和修正。从资源出发,集合资本家的财力、知本家的智力开发、设计旅游产品,实现主题化、生动化、现代化的旅游产品供应体系。强化宣传推广,选择最合适的途径、形式,将硬宣传与软报导结合,推广旅游形象。着重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以旅游经营服务留人、留钱、留心,提升赣州旅游的品质。

(二)发展区域旅游经济联盟

随着越来越多的区域旅游经济联盟的建立,旅游一体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地区已经认识到发展旅游靠一己之力是事倍功半的,协同起来共同发展是实现地区旅游发展的优选路径。旅游的区域一体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取消旅游社地接的限制(可以建分社)、给予旅游大巴市民待遇、区域联盟内的各地区旅游规划相互搭接、联盟内各政府信息的沟通渠道顺畅、共同出版区域性的专业旅游宣传资料、共同研究旅游形象塑与开发、联盟内的各个政府联合进行共同的推广活动。事实上对于旅游者出行的选择来说,旅游者希望在一个旅行周期中能够以最舒适的方式、最节省的开支体验最有特色的景色与风情。各区域相互封闭的格局显然不能适应这样的要求,共同发展是一种共赢的最佳模式。

(三)深度开发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是旅游活动中的最根本的吸引力所在。将旅游吸引物开发成可以供旅游者消费的旅游产品,是一个非常具有专业性的工作。深化产品开发就是将旅游资源构建成可供旅游者消费的旅游产品,将只能进行几十分钟参观的展示型的旅游产品做成一个可看、可听、可参与的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赋予一个旅游产品不断发展的生命力,就是深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产品开发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旅游地的吸引力和赢利能力。事实上就是安排好旅游者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用多长时间做什么,之中可以看到听到尝到闻到参与到什么,旅游经营者可以在哪些环节中获得旅游经营的收益。目前,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不仅是旅游者的需要,更是旅游地的目标,同时也是旅游产业向更深发展的新要求。一是加强旅游产品的立体开发。将一个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放到最大,从各个不同层面开发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就能使旅游产品实现最大的效用。以三峡大坝为例,在三峡大坝人们可以远观,看“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色,也可以到坝上走走,亲身体验这个伟大工程的宏伟壮观,还可以到坝里面看看现代化的机组是怎样利用滚滚长江水发出了具大的电能……这样的一个设计,使得一个单一的大坝变成了一个丰富的旅游产品。二是推进旅游服务的立体延伸。通过对旅游服务的深化,不断延伸旅游的供给,扩大旅游者的消费。使旅游者对在旅游的过程中看到、听到、体验到,同时还可以将旅游的心情感受寄予于旅游产品带回去。使旅游的服务也变成对地方形象的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宣传。旅游产品的科学规划和不断创新。研究旅游者在消费旅游产品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和现实需求,是规划好的旅游产品的前提。对线路的规划、活动的安排、兴奋点的设计、对旅游者各种感官的合理调动,会对旅游者形成较大的吸引力。同时对已有旅游产品的继续创新,也是保持吸引力的重要内容。三是政策性的引进外部资金。在开发中保有一定的开发权限,是在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进行调整的基础与保证。有的项目出让几十年的经营权,对于政府来说控制力会下降,收益也会降低。所以,在旅游的开发与引资中既要放也要收,要以适当的尺度找到收放的平衡点。四是建立经营体系。旅游的经营是地方经济运行的一部分,建立一批有活力的旅游企业,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经营运行构架,是旅游经济运行的根本保障。不同类别企业的数量构成,外部企业的进入渠道,完善的竞争机制的建立,适当的政府调控体系是旅游经济良好运行的关键。五是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青山绿水,是旅游最根本的环境构成与吸引力所在,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是保持长久吸引力的重中之重。六是开发持续推广阶段。对于众多旅游资源,要在旅游规划的指导下分阶段开发,结合市场的需求逐步推出新的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旅游供给,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调整与创新。与开发不同的,对旅游的推广是应该是持续的,超前的,在统一规划之下按步骤进行的。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范文第6篇

针对云南旅游产业现状和当前乡村旅游现存的典型问题探讨未来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围绕通过实地走访, 并与云南多地乡镇干部交流探讨, 对当前云南省农村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干部的认识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调查发现,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下, 部分农村基层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农村旅游发展也总结出了先进的发展经验和合适的发展道路, 但是同时也存在文化、生态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资金、景区产品开发、市场开发、游客吸引上等问题上仍然存在疑惑。因此, 在乡村旅游上还需要攻坚克难, 找准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子。

2 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问题是主要制约因素

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一直是旅游开发的瓶颈。在云南省很多乡村的旅游规划批准过之后, 设施款项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跟进, 规划仍然只是规划, 没有任何进展。其次, 在政府主导方面, 投资建设的资金很难争取, 项目建设过程中并不是想要多少资金就有多少资金, 而是给了多少资金以及如何最大程度的去利用, 这就局限了我们的道路。另外, 云南的红色教育旅游品牌比较多, 比如在云南曲靖, 每年七一前后, 会有很多人组织到曲靖罗平听当地的老同志讲述革命历程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相关介绍和讲座, 但是却对当地没有经济资源的作用。近年当地县委县政府想要发展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 但是由于资金的问题, 红色旅游、红色文化从哪几个方面去打造等问题。

2.2 游客吸引、景区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困难

如何将周边的要素通过本地的生态优势与乡村旅游开发相切合。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是“坡芽歌书”的发源地, 早年在比赛中获得了中国“青歌赛”冠军, 先后在俄罗斯获得了金奖, 在美国的夏威夷还有维也纳的金色大厅都进行过展演, 在外面很有名气, 现在跟北京东方园林公司签订“PPP”的项目。现在想要打造“4A”级景区, 但是目前那里只有散客, 还没有旅行社的进入, 产品推广很吃力。所以存在的问题就是, 如果当地的景点很小, 要到哪里去找合适的合作方式?

2.3 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生态保护区对旅游开发管制严格,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难两全。案例为云南昆明的云龙水库, 自从云龙水库向昆明主城供水之后当地的撒营盘镇就不能再发展工业, 和以工业和其他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养殖业, 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 但是老百姓的收入没有了相应的产业发展来支撑, 生态保护的相关政策也成了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绊脚石。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我们思考了很多年的问题, 我们要如何在时实践中找到一个方法, 让经济能够既高效又能可持续发展。

2.4 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虽然通过领导关心支持对文化做了保护和开发, 但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也破坏了我们的风俗文化。有个乡镇的花鼓舞文化在当地比较源远流长, 不管是民祀活动还是喜庆活动、婚俗嫁娶等那里的风俗都是跳花鼓舞, 但是这几年随着殡葬改革逐步落地, 从去年三月在当地都全面实行火葬, 从而导致当地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挑战。还有一个乡镇当地有一处名人的建筑物, 李和才在抗战期间为解放军提供训练部队的军事基地等, 为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建筑群富有特色。目前他的一些完好的建筑, 仍有部分建筑还有农户居住。但是却也不知道从何着手来进行旅游开发, 因此对于建筑群的开发和保护不言而喻。

3 云南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建议

3.1 找准游客辐射区域, 降低政府介入的程度

第一步, 考虑游客辐射区域以及如何吸引游客, 降低旅游景点距离远和分散程度大带来的负效应, 思考如何把景区串起来。等到“乡村旅游”渗透的深度再增加的时候该景区就能内部自我脱贫, 所以要借助辐射来保证规模。

第二步, 景区农民要保持半商半农的状态, 以增加农民抗风险的能力, 因为农民全部从商, 如果没有一定的资本、有效的经营方法可能就扛不住经营淡季、竞争等风险。所以要也工也农, 在旅游旺季的时候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建设, 淡季的时候以农业为主, 这也能够起到经济支撑的作用。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乡村旅游景区单纯从农业来讲, 发展没有进步, 单纯从商业来讲在发展阶段也很难存活, 所以两者结合, 农民会更加轻松。

3.2 形成以村集体合作社的旅游发展新模式

许多学者认为, 农村的贫困与收入分配等制度设计高度相关, 贫困村民不能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中获利也是由于不合理的制度安排造成的, 具体来说就是社区居民赋权不够所致。建立以村集体合作社的旅游发展新模式, 合理配置资金分配问题, 按照一定的模式让农户参与入股, 按股分红, 不仅形成了规模经济, 也规范了红利分配问题, 透明化的制度也增加农户积极性, 提高效率。

云南的景区应该按区域来发展, 如一个景区或者是一个片区作为一个整体, 整个过程由单个农民来做的话, 单打独斗农民可能很难获益, 所以要发挥集体经济的主观能动性。集体经济可以通过一种组织形式作为一个载体, 搭载企业和农户一起经营。所以要找到一个载体, 成立公司或者合作社, 每个村成立旅游合作社, 每家农户都是合作社社员, 以村集体的公共资源, 企业出资, 制定相对应的发展规划, 产生的所有经济效益除了集体积留外按照原始的方式每家分红, 调动农民积极性, 发挥集体经济效应。

3.3 找到生态保护的标准, 利用好被限制的资源

应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与保护乡村生态兼具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要确定以惠农利农为主的乡村旅游利润分配机制, 让农民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受益者。因此,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考虑拓宽其他的农民增收渠道, 如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种植绿色无公害瓜果蔬菜等, 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多样化、高品质的旅游性农产品。毕竟, 只有农民的收入增加了, 才能自觉、自律、自为的去保护和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生态的问题和发展的问题已经是很久以来的矛盾了, 可以从一些技术手段上找方法, 比如说与有关生态研究部门合作, 请科研机构规划, 从技术层面出发, 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相对江浙等地的生态云南还是原初的状态, 云南也应该以一种新时代的观点来看待生态发展的问题, 要用生态文明的观点看待生态开发和旅游发展的关系。

4 结语

云南是一个旅游大省,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带给云南人们发展的新方向。特别在精准扶贫、旅游扶贫的大背景下, 云南要正视乡村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结合已有的旅游资源, 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通过招商引资带领乡镇走出去, 打响旅游品牌;调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吸引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出谋划策共同建设乡镇。

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发展, 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 给农村经济注入新血液, 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本文立足于云南省几个典型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问题, 提出了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但仍然存在不足, 首先总结的建议不够全面解决云南省的乡村旅游发展问题, 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 有的建议可能在实现起来不具有可操作性等。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提升, 中国乡村环境的改变, 以及各个地区在乡村旅游发展实际中的特殊性, 乡村旅游对带动中国经济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摘要:十九大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把振兴乡村放到实现中国梦的首要地位, 通过利用大自然的生态资源, 开发乡村的经济价值来带动中国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云南省是旅游大省, 生态资源丰富, 物种类型多, 具有良好的生态系统。本文通过调研走访多个云南乡村旅游村镇, 对比分析各个旅游特色村镇的发展模式, 研究探讨出适合云南省各地乡村旅游的先进模式, 为云南旅游产业提出借鉴经验。

关键词: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 孔英丽.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影响的两面性及其应对[J].农业经济, 2014 (5) .

[2] 胡柳.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武汉大学, 2016.

上一篇:监控系统设计选型范文下一篇:加快推进园区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