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一体化范文

2023-09-22

社区治理一体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性特区;社区治理;过渡型社区;新市民社区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青年基金(11CZZ038)

作者简介:沈承诚,博士,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215000

所谓经济性特区是统指国内各级各类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港区、旅游度假区和边境贸易区等主要肩负经济建设与体制改革使命的区域。当前,由于人口大量聚集,经济性特区逐步在空间上演化为新兴的城市,而这种空间形态的演化给城市管理、特别是城市社区的治理带来了许多现实挑战。要有效回应这一现实挑战,就必须完善经济性特区社区治理体制,提高社区治理的效能。然而,囿于经济发展为主导功能的经济性特区显然未能从理念和体制上做好社区治理的准备,一方面表现在片面依赖以企业为管理单元的单位制管理,往往既面临企业赢利逻辑与社区治理公利逻辑的天然冲突,又面临现代企业员工的高速流动带来的现实治理困境,另一方面表现在模糊传统城市社区与经济性特区社区的差异,不加区别地将传统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移植到经济性特区社区治理上,治理高成本与低效能孪生出现。因此,要实现经济性特区的高效社区治理就必须首先厘清经济性特区社区的复杂治理生态,明晰不同社区形态,设计不同治理模式,实现针对性治理。

一、经济性特区的社区治理情境——二元社区形态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经济性特区逐步从单一经济发展功能区演化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以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为典型代表。这种发展趋势既是经济性特区自身发展周期规律使然,又是经济性特区城市化社会生活形态的塑造过程。这一塑造对经济性特区功能系统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育与经济发展功能相匹配的社会治理功能,实现社会控制与社区自治的协调统一。

那么,从全国经济性特区普遍意义上看,其具体治理情境如何呢?通过对我国经济性特区的抽样调查,二元社区形态是经济性特区治理情境的重要特征。二元社区主要是经济性特区中的过渡型社区与新市民社区。过渡型社区是经济性特区创建与发展进程中,伴随城郊土地征用或城中村改造进程中,逐步从农村自然村和行政村过渡到城市居民小区的社区形态。而新市民社区主要是伴随经济性特区产业扩张与产业升级而吸纳的拥有资本与技术背景的外来人口,一般已购买商品住宅拥有当地户口,因而就被称为新市民,社区又被称为新市民社区。

从国内经济性特区社会管理现状看,不仅存在经济性特区社会管理与普通城区社会管理的同质化现象,而且存在将经济性特区两种不同社区治理理念与模式的同质化现象。根据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相互作用理论,经济生活与社区的其他社会生活是连接在一起的,经济生活的维持与变迁会受到种种社会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和限定,同时,经济生活及其变迁也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产生影响。因而,化解上述两种同质化现象的路径基本一致,即针对过渡型社区和新市民社区不同治理情境,秉承不同治理理念,设计不同治理模式。对于过渡型社区,应该秉承管理与服务的双重理念,实现管理与服务的协调统一,称之为管理式服务,主要强调基层政府行政管理权在社区过渡阶段的深度介入,逐步建构社区管理机构,完善相应制度规章,配备人员与资源,促成过渡阶段的有序和稳定;对于新市民社区,应该秉承自治与服务的双重理念,实现自治与服务的协调统一,称之为自治式服务,主要强调政府基层行政权与社区自治权的合理界分,以公共服务与社区自治为依归,促成新市民社区治理的高效性。

二、过渡型社区治理情境与“管理式服务”治理模式

过渡型社区虽具一般城市社区的外在形态,但由于社区人口形态及传统村委会模式延续等原因,在管理体制设计上应区别于一般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以过渡型社区治理情境为切入点,下文探讨过渡型社区治理的基本模式。

1.过渡型社区治理情境

过渡型社区的过渡性表明过渡型社区的形成不是原生性的社区孕发,更多是外力作用下的短期塑成。从过渡型社区人口结构看,一方面,由于经济性特区的土地需要旺盛以及园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低质劳动力需求,经济性特区的失地农民与外来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由于区位优势与居住成本考量,外来流动人口日益集中到失地农民安置小区。因此,过渡型社区的人口结构主体为失地农民与外来暂住打工人员。外来流动人口既为经济性特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又给经济性特区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在空间层面又主要集中于过渡型社区中。当然,失地农民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符号认知与认同问题也较为突出,安置过程中的利益补偿与分配公正问题始终是激发经济性特区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因素。从居民对社区治理的参与意愿来看,受传统农村行政村治理文化和模式的延续,过渡型社区的“自治”和参与理念缺乏传承,也难以积淀,如无直接利益关联(集体财产存续与分配),失地农民社区参与度并不高,更不用说“归属感”缺失的外来流动人口。

2.“管理式”服务治理模式

社区自治与社会控制的互动协调依赖于合理界分居民自治权与基层政府行政管理权,以便实现上述两种权力之间以及政府精英与社区治理精英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统一。一方面,如果基层政府行政管理权过度渗透于社区自治场域,必然会引致社区治理精英的集体性退出,从而导致基层治理的高成本与低收益孪生的悖论之中;另一方面,由于过渡型社区的“过渡性”特征,过于强调社区自治本态,排斥基层行政权的介入与引导,又可能引发“散沙状”社会形态下的集体行动困境,且无法有效监督和抑制社区治理精英向“赢利型”经纪的角色转变与行为异化。因此,过渡型社区要赋予基层政府行政权在社区自治场域的存在空间,并通过相关机制建构,实现两种权力间的良性统一。另外,还要保留并发挥传统农村行政村社会资本(如熟人社会)与乡村治理精英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并创造合法过渡程序实现乡村治理精英向社区治理精英的角色转换。因此,过渡型社区的“管理式服务”模式应主要包括如下治理主体或者说治理要素:街道政府、原村委会、现社区居委会和外来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中心。具体来说:

(1)街道政府的角色与功能。街道政府在过渡型社区的角色与功能自然应根据过渡型社区的现实状况进行动态变化。但基本的角色与功能可以加以确定。从角色来看,街道政府要从过渡型社区的“管理者”逐步变化为“指导者”和“服务者”。当然,这种角色转换的大致趋势无法回避特殊时期或现实问题面前的回归式调整。譬如,群体性事件、自然灾害等等。街道政府的上述角色转换自然也规约了其相应职能:制度供给职能、资源支撑职能和行为引导职能。从制度供给职能看,街道政府应通过相关政策宣传塑造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居民的自治能力,并通过相关制度建构将社区自治纳入制度化轨道(特别是要促成社区权力监督体制与机制的建立)。社区自治的制度化建设也是基层政府行政管理权最终“离场”的前提条件。从资源支撑职能看,相比普通城区的街道政府,经济性特区的街道政府一般拥有较强的经济资源,应赋予社区一定的资源支撑,创造社区自治的物质基础。譬如,办公用房、公益设施和人员经费等;从行为引导职能看,街道政府应以科学引导行为协助社区自治机构实现对社区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特别是社区自治机构无力管理,但又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譬如,环境污染、社会治安和日常生产、生活需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组织化是从农民向市民的现代转型的必要过程,在社区自治的基础上,发展各种社区自治组织,使居民习惯于以组织形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是建构过渡型社区现代治理结构的重要目标”。

(2)原村委会移植或者说嵌入到新的社区居委会之中,促成过渡型社区治理的稳定和有序。不可否认,相较一般城市社区和新市民社区,基层政府在过渡型社区治理中角色以及基层政府行政管理权在过渡型社区治理的介入深度与强度均明显不同。但基层政府在过渡型社区治理场域的退却与社会自治组织的功能彰显是一种此消彼长的长期趋势。如何实现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的社会自治组织较好较快发挥功能,是促成上述趋势生成与演化的前提条件。过渡型社区的主体人口是同属一个或多个自然村、行政村的失地农民,基于“熟人”社会属性及现存治理需要,将原村委会组织结构及人员移植到或者嵌入到新社区居委会是合理之举。另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行政村存在大量集体资产,对这一部分资产的有效管理和经营是政府、原村委会、现居民委员会、原村民(现社区居民)多方密切关注的问题。“管不好”极易引发上访乃至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在从行政村过渡为城市社区过程中,环境、结构与人员变革使集体资产面临管理“真空”,持续性实现对原集体资产的有效管理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将原村委会移植或者说直接嵌入新社区居委会既是承接传统行政村治理资源,促进过渡型社区有效治理的现实要求,又是对传统行政村集体资产管理问题的有效回应。

(3)培育与城市社区配套的新型社区管理组织,实现公共服务。社区公共服务是指“现代社会为了社区的需要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以及社区本身为满足自己的需求自行安排的共有服务”②。过渡型社区管理体制的重建,关键在于构建与城市社区一致的新型社区管理组织,以替代原来的资源与体制结合一起的农村地域管理形态。除了将原来的村委会转换为社区居委会,村民自治组织转型为居民自治组织之外,还需要建立一系列与城市社区对接的新型社区管理组织。主要包括:社区服务站、物业管理公司、社区服务机构、社区民间组织。当然,要实现作为社区自治组织主体的社区居委会与政府事务代理人的社区工作站之间的互动协作关系,既要保持一定界分,又要避免内耗,促成组织合力的实现。如下图所示:

(4)设立外来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针对管理。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的多元化社区治理组织架构,虽然能够基本实现对过渡型社区的治理,但这一管理模式忽视了作为过渡型社区人口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的外来流动人口的治理问题。事实上,不能怀有“鸵鸟”心态,忽视外来流动人口在过渡型社区的现实存在,将其排斥在社区治理之外。而应该创造外来流动人口的社区参与机制,将外来流动人口从社区治理难题变为社区治理的有效资源。从根本上讲,过渡型社区如“能够处理好与外来居民以及社区单位的关系不仅可以反映出社区特征从农村封闭性向城市开放性转变,而且还反映出区域的城市形态”。上述治理示意图有以下重要信息:①外来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中心的设立。可从地市到各过渡型社区设立纵向外来流动人口治理组织,即在地市层面设立外来流动人口领导小组,配备相应人员编制与财政资源,各区、县、街道及社区设立相应对口机构,实现纵向一体化管理。过渡型社区的对口机构可以“外来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中心”命名。②整合与下沉政府职能。纵向设置相关机构后,要系统梳理、整合与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相关政府职能,并逐步将这些职能下沉到社区一级的外来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中心,从而为社区外来流动人口打造便捷式的服务。另外,从中央到区县的各种惠及外来流动人口的政策实施也可由外来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中心承接或者说组织实施。譬如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外来流动人口医疗保障、培训、就业信息发布、劳资纠纷的法律援助,等等。③外来流动人口自治组织的培育与发展。从根本上讲,社会自治是最好的社会控制形态。那么,最好的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形态就应是外来流动人口的有效自治。组织化依然是外来流动人口有效自治的前提条件。而培育与发展外来流动人口自治组织成为政府和社区应然的工作责任之一。

应该说,在外来流动人口管理中,建立明确组织机构并实现相关职能整合,就可以通过细致便捷的服务感动外来流动人口,实现对外来流动人口“锁定”式管理,最终从“政府和社区要管理外来流动人口”变为“外来流动人口要被管理”的局面。外来流动人口自治组织的培育与发展既有利于外来流动人口的有效自治,节约政府治理资源,又有利于实现组织形态的协商交流,节约交易成本,加速外来流动人口融入社区的进程,使外来流动人口不但不是社区治理的难点,反而成为社区治理的有效资源。

三、新市民社区的治理情境与“自治式服务”治理模式

新市民是经济性特区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且随着经济性特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性特区新市民聚集趋势将日益明显。如何实现对新市民社区的有效社会管理,拓展新市民参与社区治理过程,实现公共服务与公共需求的契合,是新市民社区治理的基本依归。

1.新市民社区的治理情境

西方学者认为区别于前工业社会那种小规模的、相互熟识的、同质性较强的人口聚集形态,城市是经济专门化和交通运输技术创新的产物,城市居民在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社会认同感不足,进而形成城市社会的异质性。“从个人层面来讲,面对大规模、高密度和多样化的城市环境,人们唯一的选择是适应各种‘规范的’行为,从而使得城市居民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时变得冷淡、粗暴和不讲人情。这种适应性行为过程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的淡化,一方面会使在遇到危机时感到孤立无援,另一方面又会使人无所顾忌地追求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上述城市社区生成逻辑片面强调外在技术与制度对社区的塑造作用,忽视了社区居民的社会属性和主观能动性。相应的个体行为模式则放大了居民的经济人理性,忽视了城市社区共同利益的规导作用。事实上,新市民一般拥有较为类似的社会经济地位,因已购买当地住房、拥有稳定工作,流动性也较弱,通过日常互动交往就会形成类似的社区经历、情感与共同利益,这些均成为社区公共契约精神的生成元素。在参与渠道通畅、良好组织协调和充分沟通的条件下,只要存在一定的利益关联,新市民就会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实现社区治理的“集体行动”。毕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个人和其自治社区及团体是维护、实现其权利和利益的有效行动者”。

2.“自治式服务”治理模式

“自治式服务”治理模式强调以自治与服务为基本价值理念,塑造街道政府、社区工作站、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社会服务机构等社区治理组织的协调联动平台,并通过相关机制建构,实现多组织治理的互动合力。具体来说:

(1)街道政府角色与功能。在中国政治领域中,基层政府最为贴近公共需求,其合理的职能设计与运行机制将能保证其对公共需求信息的有效回应,化解可能引发的社会冲突。当然,各基层政府的职能设计与运行机制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地域治理隋状,加以针对性调塑。在新市民社区治理中,新市民社区的人口特点与现实治理资源规导了街道政府的角色与功能,即街道政府应遵循公共服务供给者为角色安排,着力避免其行政管理权在新市民社区的“越位”现象,应努力通过平等对话的协商机制和自发的市场机制为手段,实现对新市民社区治理的引导。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政府在基层社区工作中的角色,由直接的组织实施者转变为指导者和扶持者,社区的管理与服务主体转变为社区中的组织。而既要实现街道政府的这种角色转换,又避免政府退场引发的服务“真空”,就必须实现社区自治组织的孕育与多样化发展,以便“不同的相关利益集团聚集在一起,通过反复磋商,达成协议,共同行动。”

(2)社会共建联盟的生成:业主委员会、社区工作站与委托服务公司。新市民社区的业主委员会的组织形态较为成熟,虽也存在代表性不足的现实问题,但从本质上看,业主委员会的组成逻辑和职责体系完全符合社区自治机构的要求。虽然所肩负职责可能相对琐碎,远不具备“民主和自治”的宏观政治意义,但对各位业主来说,前者更为贴切和重要。然而,现实情况也不容乐观,新市民社区也存在普通城市社区“鸽子笼”式的居住现状、业主间互动交往意愿缺乏和现有制度局限等现实困境,从而使业主委员会难以有效发挥组织功能,促成社区居民的“陌生人”形态。这就需要完善业主委员会成立程序,监督并纠正房地产开发商和物业公司的不当行为,促成各新市民社区成立具有代表性的功能性的业主委员会。

塑造社区组织的独立性就是要厘清社会组织与基层政府间关系,应通过资源配置、机构设置与机制设计来化解社区组织对基层政府的“依赖”,同时规约基层政府的行为。当社区组织与政府采取完全分工的方式时,政府将不得不降低其身份意识,它们之间便形成平等的契约关系。应在新市民社区普遍设立社区服务站,对接政府职能,还原业主委员会及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本态,恢复其自治功能。社区服务站的基本职责是协助基层政府处理与社区居民相关的公共事务。由社区议事机构聘请一家专业的委托服务公司,再由委托服务公司负责与其他各类具体的服务公司购买服务,具体服务由政府或其他的社会服务部门提供。

为了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资源整合与利益协调机制,在社区中还可以考虑建立更大范围的社区共建联盟,参加者为所有在社区的或者与社区某些特定问题相关的组织。运作逻辑如下图所示:

另外,在新市民社区治理中,应借鉴公共事业民营化的方式,实现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公共事业民营化作为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在西方国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已逐渐成为西方公共事业改革以及治理模式变革的基本潮流,并对后发展中国家的行政改革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经济性特区的民营经济本就相对较强,民营资本充裕,政府可通过相关政策创新与行为引导促进民营资本有序进入公共事务供给领域,构建政府、民营、第三部门多维互动的公共服务供给新秩序,实现供给高质量和低成本的现实结果,回应新市民对公共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四、结语

事实上,有序而又理性的社区自治本身就是更高形态的社会控制。从现实与学理的双重逻辑看,治理模式的变动节奏应在细致梳理治理区域的具体情境的前提条件下,包括社区人口结构、收入水平、工作性质、文化习俗等特征,实现社区自治与社会控制的协调统一,既避免可能的“过渡自治化”现象,又要规避政府职能的“越位”和“错位”。当然,无论哪种社区治理情境与治理模式,均要构建高效的多元监督体制与机制,促成对权力行为的有效监督。既要动态完善监督考核内容,又要实现监督考核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要增强居民在评估体系中的权重分值,“一票否决”是值得称颂的做法。

(责任编辑:杨嵘均)

社区治理一体化范文第2篇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xxxx年以来,x街道办事处以全面落实《x市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规范》为基础,着眼新时期 “大安全”、“大应急”和“全灾种”的应急管理内在要求,立足于基层一线操作实际,围绕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根本任务,强化风险管理理念,着力解决 “安全防范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通过整合资源、协同治理、破立并举、大胆创新,充分借助科技和信息化手段成功构建了“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城市安全风险智能管控平台。该平台在xxxx年x月x日x市落实街道安全监管工作规范示范单位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向市应急局、现场观摩的xx个区(市)县推广平台经验,x月xx日接受省、市应急管理部门的联合调研受到好评,并在市委办公厅每日要情xxx期上刊登了经验做法。

二、亮点工作

(一)建强安全工作组织领导。

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联系分管安全生产工作区领导有x名,区长全面负责,x名常委联系协调,x名副区长直接分管。

区党政班子例会每半月进行安全形势分析,区长办公会每月进行预警通报,区政府安委会及下设的x个专业委员会每季度召开工作会议,分析解决城市安全重大问题,区政府安办每周发出生产安全事故风险预警信息,对近期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具体防控措施。

(二)风险巡查前移,强化专业发现。

一是创新城市安全隐患发现机制。制定《消防隐患发现处置机制工作方案》,明确区级领导、行业监管、属地监管、企业监管、应急监管五类责任。建立完善职能部门专项整治、社区网格日常巡查、社会企业专业巡查、物业入户引导、居民有奖举报、科技创新应用等“六位一体”风险隐患发现机制,相关经验和方法在全市进行交流和推广。

二是开展隐患巡查排查市场化服务。今年,区政府投入资金xxxx余万元,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方式,依托多个专业技术机构组建安巡队xx支,队员总数达xxx余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和注册安全工程师共xx余人,消防退役人员xxx余人),实施全天候的安全风险隐患专业化检查。安巡队组建以来,区级巡查队共出动巡查人员xxxx余人次,检查各类场所xxxxx个,共发现各类安全隐患xxxxx个。

(三)问题整改前置,消除安全隐患。

一是聚力整治消防隐患。针对专业市场、老旧线路、“三合一”“多合一”、仓储物流、自建房及消防通道等消防隐患重点场所,积极开展专项隐患整治。推进专业市场规范化管理,试点推广“保险兜底”管理模式。完成xxx个小区、xxx个社会单位消防车通道标识划线,关闭和清理非法物流企业x家、住改商(仓)及仓储物流场所xxxx处、闲置厂房xxx处、“三合一”“多合一”场所xxx处。对全区xxxx栋自建房划区分片,探索房东安全管理自治模式,积极引导房东开展自查自纠、加强消防安全规范化管理,切实把各类火灾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排查特殊困难群体xxxx人,投入经费x万余元更换使用x年以上老旧过期电热毯xxx床。

二是聚力整治建筑施工隐患。定期组织全区xxx个(xxx个区管、xx个市管)在建工地安全负责人召开专题会,签订安全承诺书xxx份;联合区住建交局、属地街道开展建筑工地专项整治,出动检查人员xxx人次,排查整治隐患xxx余条;通过督办、约谈、通报等方式,给市管工地法人及区级相关部门推送隐患告知、督办函xxx份,集中约谈企业xx家。

三是聚力整治餐饮行业隐患。积极推进小型餐饮行业及夜间消费场所液化气罐改天然气行动,从源头上遏制餐饮行业液化气安全事故的发生。组织开展打击“非法气罐”利剑行动,目前关闭非法销售窝点x个,收缴非法气罐xxxx余支,行政拘留涉事人员x名。

(四)群众参与引导,构建共治局面。

一是整合应急资源,常态化开展应急“双盲”演练。目前我区共有消防、燃气、电力、通信、民兵、社会救援等各类应急救援队伍xxx支(xx支有应急抢险经验),共xxxx人。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xxx余次(街道每半月x次,区级每月x次)。

二是开展居民安全隐患有奖举报活动。积极引导辖区群众参与隐患发现,提供隐患线索,办理信访案件xx件,群众信访举报案件办结率和回复率是xxx%,营造全民讲安全,查安全的氛围。

社区治理一体化范文第3篇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1989年,(

C )发表的一篇题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的报告中,首先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

A. 联合国开发署

B.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C. 世界银行

D.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 社区的第一个基本要素是(

A )。

A. 人口

B. 地域 C. 社会互动

D. 乡村

3.(

C )是指社区内有目标、有计划建立起来的、以满足一定需要的各种团体和机构。

A. 社区治理

B. 社区建设C. 社区组织D. 社区工作

4.(

A )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社区公共事务方面的活动或管理机制。 A. 社区治理

B. 社区建设C. 社区组织 D. 社区工作

5. 学者( A

)于1995年发表题为《没有政府的治理》的专著,并撰写了题为“21世纪的治理”、“面向本体论的全球治理”等文章,为治理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A. 詹姆斯·N·罗西瑙

B. 罗纳德•J•格罗索鲁 C. 保罗·韦普纳

D. 奥利弗•E威廉姆森

6.“社区控制”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

D)提出的。 A. 美国学者桑德斯

B. 美国学者华伦 C. 美国学者希拉里

D. 美国学者罗斯

7. 德国社会学家( A

)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社会的分别。 A. 腾尼斯

B. 迪尔凯姆 C. 韦伯

D. 帕森斯

8. (

D

)创建了系统功能主义理论。 A. 美国学者桑德斯

B. 美国学者华伦C. 中国台湾学者徐震D. 美国学者帕森斯

9. (

A

)提出了三种社区类型,分别是基于地理或空间属性的社区、基于身份或利益属性的社区和基于个人网络的社区。 A. 美国学者法林

B. 社会学家亨特和沙特斯 C. 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

D. 美国社会学家贾尔宾

10. (

C )总结了有关社区定义的文献后,提出了构成社区的人口、地域、社会互动、共同的依附归属感四个基本要素的观点。、 A. 美国学者桑德斯 B. 美国学者华伦

C. 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 D. 美国学者法林

二、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促成“全球性结社革命”的原因包括( A BCD

)。 A. 现代福利国家的危机

B. 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危机 C. “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危机

D. 世界性环境的危机

.现代福利国家的危机 2.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危机3.“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危机 4.世界性环境的危机

2.( CD )提出了社区的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 A. 美国学者桑德斯

B. 美国学者华伦C. 美国学者希拉里

D. 美国学者威尔士

满分:3 分

3.系统功能主义学派主要代表者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社会系统从低到高的层次包括(

ABCD )。

A. 有机体系统

B. 人格系统C. 社会系统

D. 文化系统

4.全球性包括(AC DB

)。 A. 经济全球性

B. 社会和文化全球性 C. 军事全球性 D. 环境全球性

5.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

ABCD )。 A.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

B. 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原则C. 责权统

一、管理有序的原则 D. 扩大民主、居民自治的原则

6.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转变的必然条件是( ABCD

)。 A. 单位体制弱化使得单位的社会职能外溢

B. 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单位体制外的社会空间日益扩大

C. 居民的社区性公共需求、邻里关照和互助需求,以及社区共同利益聚合与表达的需求日益增长

D. 政府机构改革与城市管理任务加重 7.社区服务具有的特点是(

ABCD )。 A. 福利性

B. 群众性 C. 服务性

D. 互助性

8.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所提出的社区定义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

)。、 A. 一群人

B. 地域或地点C. 社会互动

D. 共同的依附归属感、心理认同

9. 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转变的迹象表现在(

ABCD

)。 A. 社区服务活动大力开展

B. 社区志愿者活动蓬勃兴起C. 社区民主选举走上轨道

D. 自治型社区的建设进入摸索阶段 10. 中国当前城市社区面临的独特挑战和转变是( ABCD

)。 A. 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一部分后勤服务的社会化

B. 是建立国家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

C. 是改革和加强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实现依法行政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D. 是加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标签理论认为,社会问题和偏差行为的定义过程和定义标准才是构成社会问题和偏差行为的关键所在。B. 正确

2.全球化首先是指政治全球化。A. 错误 3.社区是一个新生的事物。A. 错误

4.社区功能其实就是人类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所发挥的功能。B. 正确 5.个人网络社区是指基于个人的客观连接的群体而形成的社区。B. 错误

6. 社区治理可以理解为是治理理论在社区层面的运用,或者说是对社区范围内的公共事务进行治理。B. 正确

7.所谓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B. 正确

8.我国农村社区管理在1958年前实行的是乡(行政村)管理体制。B. 正确 9.村民委员会的性质是农村基础的经济组织。B. 错误 10.最早提出社区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华伦。A. 错误

四、简答题(共 1 道试题,共 10 分。) 1.简述社区问题的类型。 答:社区问题的类型: 第

一、群体偏差和越轨类问题。它是指社区中存在的部分群体主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过程导致的群体群体对社区主流价值、利益和行为方式的偏离和越轨行为。比如色情、偷盗、吸毒、赌博、抢劫、强奸、打架斗殴、黑帮势力等。

第二、社会排斥和孤立问题。主要指社区中存在的对少数群体的孤立和社会排斥、把他们限制在主流生活之外的现象。比如对城市农民工的排斥和孤立、对少数名族的歧视和排斥、对妇女儿童的排斥和孤立、对残疾人的孤立和排斥、对艾滋病人的排斥和孤立等。

第三、社会结构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的缺乏问题。比如收入两极分化、社区贫穷问题、失业问题、社区医疗缺乏问题、社区教育缺乏问题、社区福利服务的缺乏等。

第四、社区环境问题。它是指社区的物资环境污染、肮脏、社区治安环境的混乱、社区经济环境的萧条、社区的社会环境孤立矛盾等现象。

第五、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丢失的问题。比如家庭暴力,遗弃老人、孩子,邻里关系冷漠,群体间的过度竞争、互不关心等。

第六、社会解组的问题。它是指社区组织严重的分解、社区秩序剧烈变动、社会行为严重对抗、社会生活的破坏等问题。

五、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 1.论述当代社会城市社区功能的特点。

答:当代社会农村社区功能的特点:

第一,经济功能的市场化和行政化。现代农村的经济活动也不再是纯粹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到外部市场经济体系之中,或者要融入国家行政组织体系之中。

第二,社会交往和参与功能的向心性。在农村社区中,社会交往和参与活动主要还围绕着本村社区展开,比如邻里家的拉话家常、孩子的早期社会化。朋友间的休闲娱乐、文化庙社活动的开展等大都在一个村落或延伸到较大范围的乡村地区开展。在这种社会交往和参与活动中,乡村百姓获得他们的归属感和对社区的认同感。

第三,社会团结和控制功能的情理性。在乡村社区,社会团结和控制的基本措施是围绕一个农村社区展开的,虽然上级权威机构会给它施加一些外在的法律秩序和规范,但是内在文化道德规范和群体间的社会纽带关系仍然主要在乡村社区内部产生。。

第四,社会身份分化和显现功能的日益冲突。随着现代化过程的展开,乡村社区中的精英阶层开始脱离乡村进人城市,使乡村社会阶层间的差距拉大,阶层间的关系不再是带有道德义务的家长式剥削和统治关系,而是蜕化成赤裸裸的经济契约关系,阶层间的矛盾尖锐,乡村社区中身份显现变成了阶层间的对立和反叛。

第五,社会互助和保障功能的继续维持。对于农村社会的农业生产者,一般认为农民的土地资源可以作为基本的生存保障基础,同时强调家庭责任和社区互助系统对农民的保障作用。

社区治理一体化范文第4篇

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工作部署会,更是一次加压鼓劲的动员会,主要目的是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安排部署2021年城乡建设工作任务,动员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振奋精神、鼓舞斗志,以崭新的面貌投入到新年度的各项工作中去,确保新一年的工作开好局、起好步,为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回顾2020年城乡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局上下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很好的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成绩斐然。特别在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集中供热和清洁取暖改造、农村环境提升、建筑市场管理等重点难点工作上,取得了很多突破,解决了很多问题,拿下了很多第一。

道路基础设施方面,完成了×条共×公里新建改建道路,实施了群众反映多年的光荣路改造工程,改善了周边环境,完成了城区东部大班额配套道路建设,没有因为道路不通,影响学生按期入学。

棚户区改造方面,在2020一年内,2018年度所有棚户区改造项目全部清零扫尾,×月×日,2020年度棚改项目实现了签订协议、拆除房屋、渣土清运“三清零”,在全市率先完成征收任务,开工率名列第一,“担当、忘我、创新、协作”的棚改精神在2020年棚改征收工作中再次得到凝练,大放光彩,获得了县委、县政府等领导的高度评价,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认可。

集中供热和清洁取暖改造方面,在最后关键时刻,采取断然措施,按期完成了阳城电厂至城区供热二期工程,按时通暖供热,城区集中供热实现零燃煤、零排放,每年减少燃煤×万吨,为全县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实施完成了×户清洁取暖改造,超额完成市下达的任务。

农村环境提升方面,农村改厕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共改造×万户三格式无害化厕所,并顺利通过省×厅的全覆盖验收。成功申报×镇古城村为全省第一批×个美丽村居示范点之一,为美丽村居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在全省组织的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成绩在全省名列第×名,是×市所有县市区最好成绩,在全市组织的上半年群众满意度调查中名列第一,在下半年名列第×,预计全年成绩在全市将连续两年名列第一。

建筑市场管理方面,所有建设手续全部纳入窗口统一办理,坚决落实“一站式服务”,流程精简了×%,办理时限压缩了×%。建筑市场管理更加规范,严格履行建设工程法定程序,有效遏制了未批先建、违规施工等违法违规行为,为安全质量管理、扬尘治理、民工工资清欠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还有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税费征缴、质量安全管理、扬尘治理、民工工资清欠、绿色节能建筑推广,等等工作,我们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就不再一一列举。

这些工作成绩的取得,是全体干部职工同心协力、努力奋斗的结果,更是大家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务实苦干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局党组向一年来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的谋划未来,为开创新局面,干出新业绩积累经验、坚定信心,但我们不能满足于获得的成绩和经验,面对新问题和新形势不能凭着老经验,走老路,更不能浮于表面,沉不下心,搞不懂政策,看不见问题,想不出办法,最后就会完不成任务。

我们要清晰的注意到,城乡建设管理工作面临着新形势:一是机构改革带来的新形势。根据县委《机构改革实施意见》,部分重要的行政审批权限转隶至行政审批服务局,下一步建设项目的如何管理,税费如何征缴,如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成为一个新课题;原房管局的行政职能和人民防空办公室职能划转到×局,新的职能如何履行,如何规范房地产开发行为,也将成为我们绕不过的问题。二是群众需求带来的新形势。群众法律意识、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对新时代城乡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三是上级政策要求带来的新形势,中央、省、市出台一系列新的政策和工作要求,“大气污染防治”、“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战略”、“放管服改革”等等,都带来新的工作要求和任务,工作侧重点、工作措施方法同样面临新形势。

我们要明确的认领到,城乡建设新一年的新任务:“全委会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县“三重工作”,提出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功能设施建设,加强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要求,明确实施老城提升、功能完善、水系贯通、绿化美化四大工程。这是我们下步工作的中心,是指导今后城乡建设工作的总思路。会上,我们也印发了《2020年城乡建设重点工程、重要工作责任分工》,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再梳理、再细化、再分工。小城镇和美丽村居建设方面,要继续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机制,加快城镇驻地配套建设和环境整治,培育新一批美丽村居试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农村“七改”,启动实施“十个一”创建工程,争创镇驻地提升试点。建筑市场管理方面,要着重抓好建筑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加细加严;要做好大气污染防治暨建筑工地的扬尘治理工作;“放管服”改革也将进一步深入,重点做好事中事后监管工作。

一、强素质,提升处理问题、破解难题、答好命题的能力

城乡建设领域的复杂程度在全县也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我们应该反思、自问,面对复杂局面和新课题、新矛盾,有没有能力做到达标、干好。俗话说的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每一名城乡建设者都要有“本领恐慌”的危机感,自觉加强自我学习,切实增强政治素养、法律素质、业务能力,以适应新时代要求。

一是要坚定信念、提高站位,补足思想上的钙。工作主动不主动,根源在思想主动不主动;干事的层次高不高,根源在境界高不高。我们常说,人没有点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虽然通俗,但也能折射出我们每个人从内心里是想干事、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坚定信念、提高站位不是一句口号、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每个人都需要补的精神上的钙。作为国家公务人员,不断地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两个维护”是最基本的必修课,特别是党员同志,更要锤炼忠诚于党的政治品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按照党员标准规范言行,提高党性觉悟,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不忘初心,勇于担当作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学法、懂法、用法,提高依法施政能力。我们作为建设者、监管者、执法者,必须强化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自觉学法、懂法、用法,在想问题办事情时,首先想到的应当是合法性、合理性,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确保程序合理、公平正义、执法公正,坚决消除执法中存在的霸道作风、特权思想。

三是提升业务素质,增强抓落实的本领。今年,省、市、县将开展“工作落实年”活动,怎么去落实、会不会抓落实、能不能真落实,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抓落实的真本领。这个本领一个靠学、一个靠做,做到善学、善谋、善做、善成。

二、严肃纪律、转变作风,树立干事创业的正气

责任和纪律是工作落实的保障,干好城乡建设工作,必须们要答好“干净”和“干事”这两份答卷。

首先一个,也是最基本的保障,就是要“干净”。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是我们想干事、干成事的首要条件。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严肃“四项纪律”、 “ 20个严禁”,认真执行县委转变作风“十条规定”,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在廉洁纪律落实上,我们将从严管理、从严落实,没有廉政建设的满分,其他一切工作都等于零。要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一岗双责”,分管领导和科室负责同志既要管事、更要管人。局党组也将加强党风党纪的学习教育,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监督,始终把廉洁自律作为第一红线。

其次一个,是我们工作的根本,就是要“干事”。我们的队伍能不能干事,就在于我们的作风硬不硬。好作风是管出来的,也是带出来的。分管领导和科室负责同志是抓落实的关键,要亲力亲为,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难点问题亲自调研、落实情况亲自调度。好作风要有干事创业的好氛围。良好的精神状态,既要自觉自行,也要靠环境氛围,一个部门、一个科室最好的状态就是让每名同志置身事中、参与其中,主动找任务、找差距、主动想办法,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变“催着干”、“推着干”为“争着干”、“比着干”。在这一点上,各位分管领导和科室负责同志要深入思考,怎么创造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怎么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好作风要强化监督,加强教育。今年,我们仍将定期组织各级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进行廉政教育,组织各类活动,通过亲耳聆听、亲眼观看、亲身体会、亲受教育来推动作风建设。局党组也会将担当作为、干事创业作为评价一个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尺,在用人上,突破唯学历、论资排辈、只上不下的情况,把努力奋进的、有想法有能力的、有办法善落实的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培养。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大家要时刻绷紧纪律和作风这根弦,思想上主动、行动上迅速,做到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

三、建机制、求实效,马上就办、狠抓落实

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担当作为、狠抓落实,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记程表,让蓝图成为现实。如果我们不能扑下身子抓落实,一切只能是“空中楼阁”“镜中水月”。说一千到一万,归结到最后就是“落实”两字。我个人认为,在落实上,我们局里不缺抓落实的思想动力、不缺抓落实的拼劲干劲、不缺抓落实的办法措施。但也存在问题年年找、问题年年有,打开了局面、守不住局面的情况,有的工作我们辛辛苦苦完成了,但事后又有反弹和新矛盾出现,有的工作每年都搞突击、每年都被动应付,有的工作周而复始没有突破。出现这些问题,说明我们在抓落实上缺少工作的“细致”、碰硬的“胆量”、有效的“机制”、马上就办的“状态”。

社区治理一体化范文第5篇

按照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暗访组对我县开展“进机关”活动进行抽查的情况通报》(×××发„2010‟15号)和《关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自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现将我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开展情况自查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为美化机关环境、改善机关面貌,提高机关干部文明卫生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创建清洁、整齐、优美工作环境,积极参与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我局认真规划全面部署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工作。2009年6月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研究制定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工作方案,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工作进行了统一安排部署,使局机关卫生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时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列入目标考核。由于领导高度重视,我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工作做到了机构人员、工作和经费三落实。

二、明确任务,采取措施,狠抓落实。

我局为了切实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

动,确保实现治理目标,一是全局职工统计签订马边彝族自治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门前三包”、“院内四自”责任书。二是与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机关”活动作为促进机关作风转变、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创造和谐政务环境的有力抓手,要求广大干部积极带头参与机关环境治理,改善机关面貌,营造良好的工作、政务环境,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良好的内外部形象。三是广泛开展机关节能降耗活动。围绕机关节能降耗工作,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反对铺张浪费。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做到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度电,树立节约型机关形象。四是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文明新风、创优美环境、做文明职工,做到“三美、六不”,即工作环境美、居住环境美、家庭环境美;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乱倒污水、不乱贴乱画、不乱放养宠物家禽、不乱停乱放,努力做到不留死角,养成文明、健康、有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五是针对会上提出的卫生“死角”问题,结合本局机关卫生管理制度,进一步查找办公室卫生“死角”进行清洁,坚持做到常洁常清。

社区治理一体化范文第6篇

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取得了重要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以及利益诉求的多样化,给基层治理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和积极稳妥地推进新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的建设,鼓励它们发挥好在社会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的特殊优势。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好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努力强化社区党建引领,探索社区治理创新模式,做好党、群众、政府之间的传递者。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基层党组织备受重视,突出党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群众生活实践,精准把握群众需求,是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基础要求。

多方参与,凝聚社会治理的整体合力。2020年年初,一场疫情来的措不及防,社区工作竟然成了主要的防疫战场,但是社区人员有限,力量不足,于是利用在职党员回社区报道补充了社区的防疫力量,卡口执勤、测量体温、园区巡视,党员的身影坚定的站在抗役的一线。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叔叔阿姨、回社区报道的团员、党员,都积极的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宣传中,张贴海报、发放宣传页、参与宣传活动、参加桶边值守,社区的每一个工作都有大家的身影。这就是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居民群众和社区工作者多方参与、紧密结合、共同治理,共绘美好的生活蓝图。

联系群众,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社区党组织会对社区内存在的有实际困难的空巢老人由党员同志进行一对一的帮扶,为他们送上温暖,体现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

建立体系,强化群众需求的网格管理。社区建立完善的网格体系,实现地毯式全包围全覆盖,每个社区工作者都进行包楼包片制的管理,及时了解群众诉求,逐层逐级上报问题并反馈问题。将网格当成一个大家庭,作为大家庭的管理者,社区工作者应深入倾听居民的心声,收集居民的意见建议向基层党组织汇报。

基层党建引领,引领的是思想、是意识、是制度、是体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把服务群众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在哪里,党就在哪里,建立为人民服务的体质体系是基层党组织需要切实研究决定的重要内容。

上一篇:聘用干部合同书范文下一篇:党员转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