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心范文

2023-09-21

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心范文第1篇

1、 掌握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2、 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标志,分析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

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由于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加之南方

自然条件较好,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获得长足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从此转移到江南地区。

本课内容分三目,第一目“南方农业的发展”,着重讲述了农业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第二目“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发展;第三目“南方商业的繁荣”,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盛和纸币的出现。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接触过经济方面的内容,对古代经济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便于教师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但本课有一些抽象的知识,对初一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应提供相关的图文资料,并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以便于学生学习本课。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1、采用了热点问题导入的方式,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将大家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

2、在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时,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对比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论丛史出。

3、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学习,教师要把握好时间,采用形象生动的叙述和刺激视觉的图片,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商业的发展用材料分析法步步深入,使学生理解深刻。

4、用列表格的方法进行小结,知识梳理会更加清晰。

六、教学过程 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组人民币的图片。

导语: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大家天天见、天天用,可以说非常熟悉。但是你知道最早的纸币是什么样子的吗?它出现在何时何地?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宋代的历史,看你能否找到答案。

讲授新课

一、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五代之际,黄河流域政权更迭,战乱不已。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二:吴越王弘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国人皆悦。

材料三: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问题:对以上三则材料进行分析归纳,说说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师总结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二、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创设情境:假如你是生活在宋代的一个普通百姓,你向现代人介绍一下你的生活是怎样的。

1、农业——吃的方面

学生:在宋代我们的主食是稻米,叫占城稻,我来给大家介绍下。出示下列资料: 大约在北宋初年或更早些,福建引进占城稻。这种稻耐旱涝,生长期短,生命力强,稻穗长。受到农民欢迎,得到广泛种植,成为当时老百姓的主要食粮。水稻是宋代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问题:从中你能得到有关农业生产的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接着补充讲解)

2、手工业的发展——用的方面

生一: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的丝绸吧。(屏幕展示图文资料)

问题:谁能说说宋代丝织业发达的地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归纳)

生二:大家都知道我们主要吃稻米,那我们用什么器具来吃饭呢?请大家看看当时的几件瓷器。(图片展示)

问题:请你判断以上三件瓷器中哪件是浙江哥窑生产的?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哥窑所产瓷器的特征,从而作出判断) 教师讲解

生三:老师说的“南海一号”就是宋代的船只,那么我们当时的造船技术怎样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多媒体展示当时海船的照片)

(介绍)这是我们当时的海船,这艘海船分隔成13个各自密封的船舱。你知道这种做法有什么优点吗?

学生回答:具有较强的抗御风浪的能力,适宜在较深的水域中航行。这说明当时的造船技术已经很高了,居世界首位。

3、商业的发展

创设情境一:多媒体出示西汉都城、唐朝都城和宋都城的布局图。

问题:仔细观察市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教师强调:东京和临安市当时发达的商业都市,临安在南宋时成为最大的商业都市。

创设情境二:多媒体展示泉州市舶司的图片以及今天的遗址

问题:你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吗?这个机构的设立,说明宋代海外贸易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以及政府对海外贸易是怎样的态度?

创设情境三: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

宋朝皇帝曾让他手下一员大将潘仁美到国库里任意取钱,潘夸下海口要背80贯钱走,但他只背了不到40贯,因为80贯钱有两百斤重。80贯钱尚如此,成千上万的交易需要的铜钱就更不可想象了。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三、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北宋时北方经济还占上峰,南宋时南方经济发展已全面超过北方。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教师讲解)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一、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劳动力:大量增加并带来先进技术 自然环境:条件优越

二、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发展:水稻、棉花、茶叶 手工业兴盛:纺织、制瓷、造船 商业繁荣:城市、贸易、货币

三、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

巩固练习(略)

教学反思

本课的可取之处:

1、正确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2、精心构思问题,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能够涵盖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3、课件制作精心,史实材料丰富,充分运用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做到课件为教学服务。

4、重视引导、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本节课暴露出一些问题:

1、教学中思想上存在一些矛盾与困惑,如教学还是以中考为指挥棒,课堂上循规导矩,创新不足。

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心范文第2篇

2、概括唐朝中晚期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二、前置自学

1、为提高粮食产量,从______引进的优良品种__________,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太湖流域的______、_______,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_______,_________”的谚语。_______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_______。棉花的种植,由____、______扩展到长江流域。

2、宋时,南方丝织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________。宋时棉织业由发展到东南沿海。

3、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浙江______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_________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宋时,地区已成为制瓷业重心。

4、宋代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和。出现了和。

5、宋朝时,_______、______是世界闻名的大商港。宋朝的海外贸易,近至和,远达和。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管理对外贸易。

6、前期,地区出现的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时,纸币发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叫。纸币的产生。

7、从_________开始的经济中心南移,到__________最后完成。

三、展示交流

四、合作探究

1、材料一:

材料二:朝迁在故都(东京开封)网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1)上述材料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3)网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五、达标拓展

1、宋朝时,优良品种占城稻是从哪里引进的?()A、日本B、越南C、朝鲜D、阿拉伯

2、如果你回到了北宋东京,可能会遇到下列哪几种情况?()①使用交子买东西②吃上太湖流域的大米③用上景德镇的瓷器④晚上盖棉被睡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

3、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A、开封B、广州C、临安D、泉州

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

A.北宋的四川地区B.南宋的四川地区C.北宋的汴梁地区D.南宋的临安地区

5、北宋兴起的()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A、杭州B、苏州C、景德镇D、明州

6、经济中心南移到何时最后完成()A、唐朝中后期B、北宋C、南宋D、元朝

7、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办理有关手续应到

A.蕃市B.市舶司C.蕃学D.蕃坊

8、在一次拍卖会上,人们见到了一件珍贵的拍品,专家鉴定它是出自当时浙江范围内的一个名窑,距今近千年。它应该出自()A.越窑B.哥窑C.邢窑D.景德镇

9、北宋末年,一个大商人从四川到南方采购货物,他会携带的货币是()

A.交子B.铁钱C.信用卡D.支票

六、构建知识网络:

1、“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心范文第3篇

人口分布反映了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的人地关系, 是维持区域常态化演进的根本推动力, 经济增长则是可以有效测度地区发展, 也是吸引人口迁移聚集的内因。通过借鉴力矩平衡思想, 国内学者引入了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概念, 区域内的人口、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轨迹能直观地反映出各地区发展差异的变化, 对区域内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人口等相关政策的制定等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对大区域的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

杭州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 尤其是在G20峰会之后,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常住人口已经接近1000万。但与此同时, 杭州主城区出现了环境污染、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等“城市病”, 亟待解决。近年来, 杭州一直用“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战略, 但坊间多有流传“政府向东、百姓向西”, 因此本文以杭州市九个下辖区 (截止2016年) 为研究对象, 基于重心模型、耦合性分析等研究方法, 探究近年来杭州市人口和经济重心的时空演变情况, 阐释杭州市近年来的空间发展方向, 以期为杭州市人口及经济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为城市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将杭州市截止到2016年的九个下辖区作为研究对象 (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拱墅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 临安区由于是2017年才设立的, 暂不考虑) , 基于研究目的以及目前杭州市的经济现状, 同时考虑到数据的代表性和可获得性等因素 (如2010年以前老六区的经济数据并不分开统计) , 本文综合选取2010-2016年杭州市各区的GDP来代表其经济发展水平, 以年末人口总量来代表人口规模, 文中所用数据均来源于《杭州统计年鉴》。

将杭州市各区区划图通过投影转换将成原本以经纬度为单位的球面坐标系转换为对应的西安1980平面坐标系, 以下坐标数据均为西安1980平面坐标系内的数据。

2.2 研究方法

2.2.1 重心分析模型

重心原本是物理概念, 指一个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产生的合力的作用点, 学者将其引入到地理学中, 以均质区域中低级别的区域中心点的属性值加权之后的平均值来代表高级别的区域属性[3]。计算方法比较常见, 限于篇幅不予赘述。

2.2.2 耦合性测度

耦合性主要从两者空间距离以及变动方向是否一致两个方面来考察。

(1) 空间距离。其计算公式如下:

(2) 变动一致性。使用相同时间内人口和经济重心两者移动轨迹起始点连线的角度θ来体现, θ越小说明变动一致性越大。由于余弦值与角度变化性质一致, 且取值更易表示, 所以使用其余弦值C来表示变动一致性。Δx和Δy分别表示某一时间段里重心横纵坐标的变化量。计算公式如下:

在上述两个公式中, GE (xE, yE) 和Gp (xE, yE) 两个坐标表示某一年的人口和经济重心的坐标值。

3. 杭州市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演变轨迹分析

根据杭州市各区的年末总人口数和当年生产总值, 利用重心分析模型得到了2010-2016年杭州市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及其移动方向和距离 (表1) , 并利用Arc GIS软件制作出分布图 (图1) 。

人口重心方面, 从图1、表1中可以看出, 杭州市的人口重心位于其几何中心的东北方向, 位于西湖区内靠近上城区的位置。2010-2016年间人口重心迁移轨迹基本呈现向北稍偏西发展的趋势, 且移动速度不断变快, 在2016年到了最大值, 移动了121m。说明人口向北流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人口分布差异逐渐增大。

通过查阅相关的年鉴资料, 可以发现, 近年来人口增长率一直比较快的是滨江区, 其次是江干区、余杭区、拱墅区。虽然滨江区位于人口重心的南方, 但其体量较小, 而其它三个增长率较快的区均位于人口重心的北方, 形成了促使人口重心向北迁移的共同拉力。江干区是杭州市政府所在区域, 是城市东扩的桥头堡, 目前已经成为了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吸引了人口集聚。余杭区从2001年撤市设区, 成为了杭州市的新下辖区, 特别是从2013年杭州未来科技城的成立, 余杭区之后还打造了一大批特色小镇, 并在2016年被国务院确立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入驻, 对人口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

经济重心方面,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 杭州市的经济重心位于其几何中心的东北方向, 位于上城区内靠近西湖区的位置。2010-2016年间人口重心迁移轨迹基本呈现向西北发展的趋势, 在2010-2012年间, 经济重心小幅度向东移动, 但从2012年之后, 经济重心呈现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 经济发展呈现出北向优势, 在2012年以后, 尤其是位于杭州西北角的各区经济增长优势度较强, 而西北角主要是余杭区。

通过查阅相关的年鉴资料, 可以发现与人口增长率类似, 滨江区的生产总值增长幅度也一直较高, 但同样因其体量较小, 且城南的其它各区均表现平平, 总体拉力不够。而余杭区的增长率一直维持在15%左右的较高水准, 且其体量较大, 同时, 西湖区的增长幅度也相对较大, 和余杭区形成了合力, 拉动了经济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在上一小节中提到过, 余杭区最近几年发展势头较猛, 其中还有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不少知名企业, 为其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也较人口的增速更为明显, 导致了整个杭州的经济重心在最近几年呈现出明显的向西北发展的趋势。

4. 杭州市人口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对比及耦合性分析

4.1 人口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对比

由图1可知, 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移动方向都呈现出向北的趋势, 其中经济重心的移动方向更加偏西, 人口中心始终位于经济重心的西南方向。从移动幅度上看, 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明显较大。一般来说, 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相比, 限制人口流动的因素较多, 因此人口重心的变动相对较慢, 幅度较小, 存在一定时滞性。

4.2 人口与经济重心的耦合性分析

将人口与经济重心的坐标代入公式, 得出2010-2016年杭州市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空间重叠性与变动一致性 (图2) 。

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 经济与人口重心的空间耦合性呈现出增强的趋势。空间重置性逐渐扩大, 重心之间的偏移距离逐渐减小, 耦合性不断增强。尤其是从2012年开始, 两类重心间的距离急剧减小, 人口与经济重心的集聚状态非常明显。空间重置性在2010-2012年虽有稍稍减弱, 但2012年以后增大的变化趋势非常明显, 表明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重叠状态更加显著, 空间集聚效应趋向一致。大部分年份的变动一致性为正值, 说明变动方向比较一致。尤其是从2012年以后变动一致性均为正值, 虽然在数值上略有波动, 2014年以后呈现下降的趋势, 但总的来说, 在2010-2016年间, 杭州市经济与人口重心的变动基本一致, 空间耦合性增强。

5. 结论

杭州市人口重心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部, 位于西湖区内靠近上城区的位置。变化方向整体向西稍有北移趋势, 与几何中心距离不断加大, 说明杭州市人口分布不均衡的趋势逐年增大, 重心偏移速度随年份变动更大, 人口迁移越来越快, 向北偏的趋势明显, 可能受到市政府所在地、钱江新城的较大影响。

杭州市经济重心的位置与人口重心相近, 发展态势类似, 但更加向西发展, 因此其东西差异减小, 但南北差异变大, 明显向北倾斜。迁移速度在2012年以后一直保持持续高速地向西北迁移, 可能是余杭区的经济快速发展起到较大作用。

人口重心始终位于经济重心的西南方向, 且迁移幅度较小, 因为人口流动的限制性因素较多, 与经济重心变动相比经常存在一定的时滞性。两类重心的空间重叠性不断增大, 空间耦合性有增强的趋势。说明人口和经济重心在不断的集聚, 两者的发展相辅相成。

摘要:采用重心理论模型及相关公式, 探索杭州市2010—2016年间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迁移轨迹, 在此基础上计算两者的空间重叠性和变动一致性, 分析其耦合态势。结果表明:两类重心均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北方向, 在上城区和西湖区的交界边缘。人口重心持续向北偏移, 与几何中心的距离逐年增大, 人口分布更向北聚集;经济重心向西北偏移, 在东西方向上矫正了差异, 在南北方向上增大了差距, 杭州北部发展速度更快;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耦合性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 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增强。

关键词:人口重心,经济重心,迁移,杭州市

参考文献

[1] 杨宁, 邹逸江, 陆阳.浙江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耦合性演变研究[J].科技与经济, 2017, 30 (01) :96-100.

[2] 季必发.加快疏解杭州城市非核心功能的建议[J].杭州:生活品质, 2016 (5) :30-31.

上一篇:石油化工安全技术范文下一篇:餐厅服务礼仪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