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概论论文范文

2023-09-17

遥感概论论文范文第1篇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从远古至今人类便有翱翔天空、俯瞰大地的梦想,并为此付出了诸多努力。曾经创造过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对于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的探索从未停止。如今,地球空间信息科技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经济实力和国家安全保障能力的综合体现。今年6月,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遥感技术与智慧旅游、智慧城市论坛在贵阳举行。论坛上,童庆禧院士建议,将信息化和贵州特色的旅游相结合,以新型空间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空间信息系统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支撑贵州旅游业的发展。

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国遥感技术应用领域的权威—童庆禧院士。童院士详细介绍了遥感技术与数字地球两者的技术特点与广泛用途。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提取和形成所探测对象的信息,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特别是对地球认知的一种综合技术。数字地球则是上世纪90年代末由国际上提出,是以地球坐标作为空间框架,具有多分辨率的海量数据和多维显示的地球虚拟系统,运用遥感技术对地球进行描述分析,使之变成了可视化的虚拟地球,把真实地球变成数字化的地球。遥感技术是数字化地球数据的最重要的来源,通过虚拟的地球人们能更好地对地球作进一步分析,促进对地球的了解和认知。遥感是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利用先进的探测技术,把由地球表面反射到太空的太阳辐射或者由地球表面自行产生的电磁波(红外线或者是微波),通过仪器来接收,进行复原、数据处理,最后变成能看见的影像或非影像信息。对地观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些遥感影像对地球进行分析,判断不同的物质存在状况及其所在位置,并分析各种物质的数量及其动态过程,使人类与地球的资源环境更加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可以说,遥感技术是数字地球的数据基础,数字地球是遥感技术的归宿。

遥感技术与数字地球

的应用领域

遥感技术与数字地球,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比较陌生。实际上,我国的遥感技术与数字地球研究基本与国际同步,能够对地球进行完整的探测、观测和诊断。在促进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中童庆禧院士功不可没。在他的倡导和主持下这一技术的发展被列入了国家“六五”“七五”和“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在一些关键技术体系的发展中更是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童院士介绍,遥感科学与技术是属于交叉类的学科,首先是技术科学与地球科学的交叉融合,是在空间科学、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甚至生物学及其他边缘科学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它在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方面日益显示出独特的战略地位和意义,是国际竞争的一个战略制高点,也是许多发达甚至发展中国家竞相发展的重要领域。

童院士说,在我国,遥感科学与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为国家制定发展策略、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重大工程、国防建设等提供了信息和技术保障。遥感技术与数字地球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遥感技术主要是通过空间卫星、临近空间飞行器、飞机和无人机以及地面平台等新技术对地球的各个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冰冻圈甚至智慧圈,进行调查和监测。以期了解各圈层的状况和变化、它们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它们将来的发展趋势,并研究对这种状态和变化进行预测、预报和预警的可能性。

童院士详细地解释道,比如运用遥感技术可以随时获得准确的观测数据,监测土地利用情况,了解哪些耕地已经改变了利用方式,而哪些土地还可用来补改为耕地,使得国家有关部门便于宏观调控,以确保“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不被突破,保证有效的粮食耕种面积。近十余年来,我国已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土地详查。随着对土地和粮食安全观念的进一步提升,今后每年都要对全国的土地利用情况清查一次,及时掌握我国的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情况,实施对国土的所谓“一张图”计划,警钟长鸣,使得决策者心中有数。这样对遥感技术的要求将会大幅度提高。

童院士特别强调,我国是个多灾的国家,对灾害多发地区的监测与预警是遥感技术的另一重要应用领域。譬如通过气象卫星不断地获取数据,了解台风从发生到发展的动态、强度、运移路径、登陆地点等,从而预测出将可能带来的危害,提前发出警报,提醒人民避险。对于洪水也可通过卫星遥感提前预测暴雨的位置,监测河流的行洪状况、洪水的发展态势,甚至预测洪水可能淹没的范围,为防洪救灾提供信息。灾后通过遥感技术观测地面受灾情况,评估受损程度,为灾后救援和救灾部署提供准确客观的数据。我国的地震往往发生在偏远的地区或山区,通过遥感及时了解进入灾区的道路交通情况,特别是调查和了解沿路的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状况,为保障救援生命线的开拓和畅通提供现实性很强的信息。随着环境的恶化,我国江河湖海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冲击,水体的富营养化、蓝藻、赤潮发生的频率加快,水和大气污染的监测与治理,都需要通过卫星和飞机对各种水体进行遥感监测,了解污染状况、寻找到潜在的污染源,进行源头治理,甚至通过遥感技术还可以对外来物种的入侵及其危害进行跟踪调查。

遥感技术的重要意义

1998年1月美国提出“数字地球”战略,由此在世界上掀起了社会信息化的热潮,在半年时间内,有50多个国家都先后提出“数字地球”战略,我国也在1998年6月提出发展“数字地球”战略。所谓“数字地球”是在遥感技术的支持下,适时采集全球地表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上构建一个虚拟地球,反映现实性很强的地学空间信息,实施经济、政治、科学研究的全球战略。此后,“数字地球”概念又衍生出数字农业、数字林业、数字国土、数字国防等等,社会信息化进程呈现加速的发展态势。遥感技术的发展与普遍应用为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与发展奠定了必要数据和信息基础。在从数字地球向智慧地球的发展中遥感又必将出演新的角色、担当新的任务。

童院士认为,中国政府十分重视遥感技术的发展,自“六五”起直到现在,在国家相关科技攻关、支撑计划、863高技术发展等计划中持续支持了一系列遥感技术与应用研究项目,获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已在资源与能源调查、环境与灾害监测、海洋与大气观测、土地与城市规划和国家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航天领域,遥感对地观测是卫星家族的重要任务。它的发展对于建设包括数据获取、传输、处理、存储与分发服务的业务化运行系统,开展综合性对地观测前沿技术研究,构建专业化、系统化、集成化、标准化、实用化的遥感数据库和遥感信息库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以遥感信息为基础,结合其它信息资源,建设遥感应用系统和数字地球科学平台,进而开展应用示范研究是当前遥感技术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国家空间对地观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遥感承载着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支持的重任。同时遥感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还将在支持空间地球信息科学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为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童庆禧院士在遥感技术和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六五”期间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淮海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中遥感技术应用课题,“七五”期间主持了对我国遥感技术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的科技攻关和系统建设任务。在国家“八五”科技攻关期间,他担任了“遥感技术应用”国家攻关项目指挥长,在自然灾害的遥感监测与评估、主要农作物遥感估产、新型技术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努力。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期间,他不仅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项目的论证,在项目中担任了专家组成员,而且还承担了项目中“新型遥感技术发展”课题组组长。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其科研成果曾14次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包括一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两次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2002年获得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颁发的“国际遥感科技成就奖”,2004年获泰国诗琳通公主颁发的金质奖章,2009年获亚洲遥感突出贡献奖。面对这些荣誉,童院士认为是对他在遥感技术创新发展之中的激励和动力。

面对记者提出遥感技术实现如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问题,童院士耐心地解释道:第一,随着遥感所利用电磁波范围不断扩大,遥感信息、遥感技术对数据获取的分辨能力会越来越高。早期可视化影像就像黑白照片,后来出现的多光谱技术也只有3~4个波段合成彩色图像,随着波段的增加到光谱分辨能力越来越高,由原来的全色或整个可见光范围进行的遥感到现在的高光谱遥感,其光谱覆盖可以跨越紫外、可见、近红外、短波红外甚至到热红外(一次遥感可能达到几百甚至上千个波段),这就可能获得被测物体的光谱响应。光谱分辨率越高就能越体现物体的物理特性或本征特性。第二,随着空间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在遥感影像上所显示的东西越来越细微和越来越清晰,所能分辨出的物体也就越来越细小。遥感技术的创新发展驱动着遥感能力向更高、更快、更准、更精的方向发展。第三,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空间分辨率和几何稳定性的提高,人们可以用来绘制比例尺更大或更为精细的地图,可以对城市、土地、植被、森林进行更为精细的调查,对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作更准确的了解。光谱的差异可以把不同的地物和物质区分得更清楚,如不同的农作物、不同的矿物、不同的树种、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害,甚至不同的建材等,也可以监测水体的富营养化,及早发现蓝藻水华和赤潮。通过创新提高技术水平,使得遥感能力越来越强。第四,技术的创新会加快应用上的创新,例如,在提高遥感影像的时间分辨率或将遥感影像按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可助于提高天气预报水平和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如通过发现违章建筑,违法垃圾的堆放地,城市积水和道路的损坏分析等。雷达影像的干涉测量还可发现和监测城市地面的塌陷等等。总之,遥感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也更受到政府和百姓们的的重视。

童院士表示,遥感技术的提高和不断创新,将极大地丰富地球信息科学的内涵,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也必将为“数字地球”战略的发展提供理论、方法与技术支持。反过来,“数字地球”战略为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会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遥感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也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信息支撑和决策支持。我国正在实施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国家重大科技发展专项和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更大幅度提升我国的遥感对地观测能力和空间遥感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卫星管理和运营基本还在国家层面运行,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体制和机制的诟病。每个卫星实行由国家不同部门按业主制进行管理并各自运营的方式虽有利于我国卫星遥感与管理部门的业务相结合,但容易造成各自为政,国家的完全性的投入对运行部门不构成压力,难于实现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更难于发挥遥感对地观测的商业或经济价值。为此,童院士建议加快在空间遥感领域的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步伐,走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道路,培育和发展从遥感卫星的研制、发射、测控到卫星数据的接收、数据的处理、产品的生成以及遥感卫星的应用和空间信息服务的商业化模式。这是空间遥感卫星,更是航空遥感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

信息时代“遥感技术”应用与“数字地球”的发展必将进一步推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推进信息社会和全球经济的整体发展,为我国带来经济繁荣与国家富强的同时,带动人类科技的进步,更好地促进人们对地球的认知和人类与地球的和谐发展。

遥感概论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在现代化地质测绘保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促进三维矿山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与传统的测绘技术以及遥感测绘技术、直升机测绘技术等相比较,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实现了多方位、多角度拍摄影像的难关,也攻克了不同数据模型下数据运算的难题,使得获取的影像数据中的“留白”问题得到明显改善,提高了测绘精度,保障了地质测绘的基本需求。

关键词: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城市测绘、应用

1城市测绘中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发展现状与优势

1.1发展现状

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发展较快,且在多个领域中被应用,国内很多单位中已经应用了这一技术,且通信与导航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各项技术功能也逐渐完善,无人机再不是靶机,已经变成集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应用设备。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与远程遥感技术的融合,使得技术应用优势愈加明显,具体而言,主要是由飞行平台与地面配套设备组成,飞行平台系统内的控制与子系统在与地面设备组合中就能综合处置摄影图像信息。结合相关研究显示,目前研究无人机的国家数量正在增多,掌握无人机中低空摄影技术对于提升国际综合实力十分有益。现阶段,国内在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明显进步。

1.2技术优势

城市测绘中加强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应用,优势十分明显,具体而言,操作简单,成本较低。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和航天测量相比更加简单,不用对操作人员进行长期培训,再者,无人机体积小,维护管理操作相对简单,成本较低。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应用效率较高,在这一测量技术应用期间与遥感系统应用共同作用下,地面操作人员就能对其进行操作,在此期间所需花费的测量时间较短,测量效率明显提升,灵活度较高,此外,操作过程不会受到天气影响,因此总体看来,测量效率相对较高。城市测绘期间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图像更加清晰,可以获得清晰度较高的图像。测量操作是在距离云层较远的低空中进行,因此不会被云层所影响,这和普通摄影图像相比,分辨率更高。

2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在城市测绘中的应用

2.1 图像数据处理流程

为了使测量数据更加精确,需要将无人机图像处理的数据流应用到目标规划的数字高程模型中。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测量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初步集成并传送给控制器,下载后,控制器采用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处理。

针对处理摄影联合办公的问题,往往采用平差法进行处理,需要应用数据处理站进行计算。各种数据准确后,采用滤波方法滤除冗余数据点。低空无人摄影测量是图像数据处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无人居住区域下摄影测量图像数据处理的关键是图像重叠不均匀、照片数量多、倾斜角度大、方向不一致,使图像匹配自动连接点的选取比较困难。近年来,随着图像匹配技术的日趋成熟,大量的图像数据处理技术的应用效果得到了较好体现,无人区低空图像测量中图像数据处理技术的种类逐渐丰富,为城市测绘带来了极大便利。在UAV低空摄影测量图像数据處理过程中,主要任务是对图像数据进行静态处理并生成DEM/DOM。

通过低空遥感平台数据采集平台,从数据采集平台下载影响数据和GPS/POS数据,对数据进行智能组织和处理,再利用GPS/POS辅助区域网平差得到精确的图像数据。利用稠密匹配技术,对DSM点云进行分类滤波和剔除,结合DEM和图像参数进行图像正射校正,生成DLG图像。通过对图像数据的处理,可以得到精确的成图数据。

2.2 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测绘产品

随着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现阶段规划改造中的城市缺乏大比例尺、高分辨率、高精度的数字测绘成果。当前已经发射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分辨率已经达到了较高精度,但无法满足1:500的大比例尺测绘产品生产要求。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可以为重点区域提供高分辨率高精度的正射影像DOM,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栅格图DRG以及数字线画图DLG等相关测绘成果。

2.3 在智能建筑变形监测的应用

在信息社会背景下,智慧城市发展迅速。将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监测城市建筑变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高层建筑的传感器数据可以有效地检测和监测建筑变形。并利用地面坐标系将其转化为施工图。根据具体的地标数据建立坐标系统和采集工作。若资料的内部变形周期稳定,则施工或工程变形均可正常进行。智能建筑系统在出现新的变数时,会向应急中心传送数据,应急中心会发出警报,提醒城市智能系统自动打开安全通道,实现疏散和应急响应。

2.4 应急监测应用

随着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各部门都对该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投资。类似的无人机也可以应用于土木工程或防洪工程。在另一座建筑物中,无人驾驶飞机可以实地考察当地所有的数据点,将收集的各种数据信息传递给开发人员,开发人员根据获得的数据,可以进一步规划,也可以节省开发人员更多的时间。与防洪类似,无人驾驶汽车和其他技术也能实时监控水位。测出的数据也会在第一时间传给水文局人员,可以根据测出的数据进行有效防洪。

2.5 区域测绘

关于基于三维建模基础设施的无人机技术的操作,该技术可以应用于特殊高度的测绘,对于突破当地建筑的高程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无人机低空摄影技术可以消除地理缺陷,并在某些高海拔地区获得更准确的数据。在数据分析和技术创新中,测绘技术已经可以测量海拔5500米以上的建筑物并保持城乡显示很清楚,以后可以用作测绘数据中介的基础。

同时,借助无人机技术和安装在机身上的摄像头,可以随时收集地理信息,实现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量,为中国的城镇化规划和土地改革奠定基础。借助无人机技术,全面提高了测绘的效率和质量,并且为多区域的建筑提供了更清晰的数据规划图,以减少外业数据测量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

2.6 三维数字建模

通过使用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它可以实时获得城市内部一些重点区域多方向以及多角度的高分辨率的影像信息,有效解决了传统航空摄影和地面摄影在工作时出现某些视角无法拍摄完全等问题。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生成DEM和DOM,还可以直接从图像信息中提取建筑体的纹理,用于三维建模分析和研究。通过该项技术的有效应用,减少了地面拍照人工采集物理纹理的工作流程,真正实现全摄影测量工作模式。

2.7 在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对于一般的对象来说,对象模型可以由数学模型组成,当规则不同,表面粗糙时,对象模型无法通过简单的构造实体模型计算出来。遥感技术的摄影测量、智能建筑、智能透视和应用主要用于确定观测对象周围各点的坐标,根据测量数据的调整建立测量基准点转换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精度处理,确定适当的工具水平,建立复杂的三维实体模型。

结束语: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理念作为摄影测量技术与遥感技术的有效组合。将这一技术应用在空间探测与感知中,可以推动城市测绘工作全面快速发展,进而有效确保城市测绘质量。城市测绘工作期间,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作为一项重点技术,可以进一步提升测绘工作水平。通过加大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方面研究,有助于实现城市测绘保障目标。

参考文献:

[1]肖华,陈玲.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在乡村规划中的应用[J].华北自然资源,2019(06):84-85.

[2]郑安武,张田凤,史晓明,余艺.低空摄影测量大比例尺地形测图关键技术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19,17(11):6-9+27+10.

遥感概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无人机遥感技术;地质灾害;灾害监测

1 引言

在传统的地质灾害检测方面,往往运用航拍的形式。但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航拍技术所需要消耗的时间以及分辨率与无人机遥感技术相比都相对落后。因此无人机遥感技术近年来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将无人机作为飞行平台,在无人机上安装各类传感器或拍摄装置,通过遥感装置控制无人机达到指定地点获取地面信息。通过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更好地掌握地质灾害情况,使人们能够加强对于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降低由于环境破坏带来的地质灾害影响。

2 无人机遥感技术概述

2.1 系统结构

无人机遥感技术主要由无人机以及无人机遥控器构成,其中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地面系统,包括地面上的无人机遥控器等其他辅助设备。第二部分是任务的载荷系统,其中包括火控系统以及探测目标等有关系统。第三部分是无人机部分,主要指的是无人机主机。无人机一般较为轻盈小巧,结构较为简单,因此在飞行时极为灵活,操作较传统的航拍更为简单,并且可以呈现出更加清晰的画面以及分辨率更高的反馈图像[1]。

2.2 无人机遥感技术特征

运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对地面情况最为快速便捷地进行获取。在进行测绘工作时,将无人机作为载体,在无人机主机上安装高分辨率摄像头,可以将地面的情况高精度的传输回来,成本较低,操作简单。并且具有极高的速度以及清晰度,便于使用,和传统的航拍技术相比更具有实用性。和传统遥感相比,无人机机动灵活,快速出击的响应能力,对于应急措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遥感数据缺少准确性,无人机遥感平台可以传输更加清晰的图像,从而进行更加精准的数据分析。目前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景观生态,地质灾害,环境保护,地理测绘领域中都有着广泛应用。

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快速的完成数据以及信息的汇集以及整理工作。通过遥感装置,将数据传输,通过无人机进行数据的测绘[2]。由于无人机分辨率较高,绘制出更加清晰的图像,便于观测。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数据进行处理,整理出最佳的图像,并应用遥感软件对图像进行监督和非监督分类处理,使测绘的结果更加真实准确。

3 无人機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3.1 迅速完成测绘工作

在发生地质灾害时,首先要对地质灾害区域进行测绘。传统的航拍技术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测绘工作,影响地质灾害的处理效率。通过无人机遥感技术,由于其速度极快,精度极高,因此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较为精准的测绘工作。由于快速精准的完成测绘,会给地质灾害的处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以四旋翼类型无人机为例,其结构十分简单,并且较为轻巧,拍摄可以达到71次/秒。因此可以发现,四旋翼类型无人机具备极高的进度,并且可操作性较强。在进行地质灾害测绘工作时,四旋翼类型无人机在十分钟内即可完成测绘工作,测绘范围约十万平方米[3]。并且在如此快速地完成测绘工作情况下,四旋翼类型无人机仍能够保持40mm的高精准度。因此可以看出,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数据信息,使人们能够全方面地了解到灾区状况,从而更加方便地进行后续的方案制定等工作。

3.2 应急救援工作

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可能会造成人员的伤亡。在进行人员的营救工作时,如果没有进行对受困人员位置调查,灾情调查等工作,不仅会降低营救速度,甚至可能会引起二次灾害的发生,威胁到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并且由于常规的救援方式准确度较低,耗时费力,严重影响了救援行动的开展。

通过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救援之前首先运用无人机对于营救地区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解。在得到详细的图像数据后,相关工作人员对营救区域进行分析,确保不会由于营救措施造成二次灾害。随后通过无人机对被困人员进行初步搜查,大致确定被困人员位置[4]。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通过低空飞行,对于地面数据进行更加详细的获取,并且对于地面图像进行实时传输。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快营救工作的效率。传统的航拍模式可能会受到天气以及时间影响,在漆黑一片夜晚能见度较低,航拍技术基本没有任何作为。无人机遥感技术对于天气条件适应性极强,可以根据自身周围管线调整光谱,完美适应周围的光线强度,无论在任何情况都能清晰完好的展示图像。营救人员通过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在营救的同时获得更多信息,对于地质灾害的灾情评估以及救援方案的制定有着较大帮助。

3.3 对灾情进行准确评估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获取到地面的相关遥感数据后,可以根据DOM以及红外信息对于图形进行拼接以及矫正,对于灾情进行更加准确和全面的掌握。遥感技术不仅能够检测地质灾害的表面信息,还可以通过这些数据信息对于地质灾害的体形,位置,程度进行自动分析并统计记录。根据系统自带的GIS软件对于该类数据进行叠加,自动计算出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情况,同时也能根据此次地质灾害对未来该区域可能会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和评估[5]。全方面多角度的对地质灾害近况进行较为精准的评估,这也是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检测中的应用之一。

4 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发展前景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具有高精准度,灵活性极强等特点。与传统的航拍技术相比,无人机遥感技术有着更强的稳定性。因此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可以加强对于无人机拍摄频率的提升,从而使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分辨率,尤其是在不良天气时,目前的无人机遥感技术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对于无人机主机的硬件改良也要加快进程,通过更加轻巧的无人机主机,使其可以携带更多高科技设备,开创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的新功能。现阶段由于无人机遥感技術刚起步不久,在于数据信息保护方面工作目前还没有进行完善,经过无人机遥感技术的深入发展,可能会发生数据盗窃,恶意影响无人机传感信号的事件发生。因此软件的开发还可以朝向抗干扰能力以及数据加密方面进行,保障无人机传输数据的安全性。

5 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人机遥感技术目前已经在我国地质灾害检测中得到了初步应用。通过无人机遥感技术给地质灾害监测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无人机遥感技术由简单的传感装置,任务载荷系统以及无人机主机三部分构成。通过这三部分的工作可以实现最快速度的高精准度测绘工作,应急救援工作以及地质灾害全面评估工作。无人机遥感技术有着巨大的开创潜力,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开创出更加新颖具有实际意义的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付海军.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7,15(7):90-91.

【2】刘媛,刘桂阁.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运用综述[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22(9):00322-00322.

【3】侯恩科,首召贵,徐友宁,等.无人机遥感技术在采煤地面塌陷监测中的应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7,18(6):102-110.

【4】聂鑫路,唐菲菲,朱钱洪.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巡查中的应用[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7,15(10):58-61.

【5】肖武,胡振琪,张建勇,等.无人机遥感在矿区监测与土地复垦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矿业,2017,26(6):71-78.

遥感概论论文范文第4篇

2、地质勘探中数字测绘遥感技术的应用分析

3、无人机摄影测量在韶关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4、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在城市测绘中的应用

5、地理信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6、无人机航测技术在地质灾害应急测绘中的应用探讨

7、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测绘中的应用

8、测绘新技术在房地产测绘中的应用与提高

9、浅谈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中的应用

10、环境遥感 神奇的太空守望者

11、大数据在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的应用

12、地籍测绘中测绘技术的应用

13、探究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14、浅谈\"3S\"技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15、探究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16、浅析摄影测量与遥感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17、公路测绘工程中新技术的应用分析

18、无人机航测精度的影响因素初探

19、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20、测绘工程中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应用分析

21、浅谈无人机遥感技术中的优缺点

22、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

23、测绘新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简述

24、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发展探讨

25、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发展

26、试论当代测绘新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

27、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1)

28、地籍测绘中测绘技术的应用分析

29、地籍测量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30、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水土保持学科的应用

31、浅析传统工程测量中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的应用

32、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33、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发展分析

34、浅析无人机航测在国土资源测绘中的应用

35、测绘地理信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36、浅析无人机航测遥感技术的应用

37、云技术在士官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与探索

38、仿真摄影测量系统在摄影测量教学中的应用

39、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在土地权籍调查中的应用

40、测绘工程中特殊地形的测绘技术方案探讨

41、无人机倾斜摄影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42、城市测绘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43、航空摄影测量在数字化测图中的应用

44、浅谈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45、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46、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在矿山测绘中的应用探讨

47、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研究

48、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治理技术解析

49、三维城市建模中的建筑墙面纹理快速获取

遥感概论论文范文第5篇

2、谈“应急平台二期”电子地图的制作

3、地理科学专业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4、浅析RS和GIS的遥感影像专题地图编制

5、面向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6、GIS专业的系列课程改革探讨

7、名词审定工作要持续不断地开展

8、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测绘工程实践教学创新策略

9、再读新课标,喜看研修放“纸鸢”

10、《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课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11、探讨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建议

12、基于计算网格的三维地理信息模拟仿真系统

1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与改革

14、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测绘工程专业改革研究

15、试论通讯传输与地图信息传输的异同

16、农业信息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初探

17、《地图学》课程改革初探

18、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校园测绘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研究

19、愿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同步发展

20、网络教学在《地图学》教学中的应用

21、林学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验设计

22、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

23、基于创新实践的《地图学》教学内容和教材选用改革

24、本科生《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实验课内容体系设计研究

25、地理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地图的学习

26、3S技术在国土资源测绘中的应用研究

27、浅谈大数据时代地图的新特点

28、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设置及问题思考

29、论GIS应用软件的发展与应用

30、初中地理教科书中的地图类型、特征与实用研究

31、初中地理如何培养学生的图表技能

32、欲知晓地球脾气,咋办?

33、浅谈现代地图制图的发展和意义

34、3S技术在土地整治工程专业中的地位与相关课程改革探讨

35、关于数字地图制图理论方法与运用分析

36、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图学教学方法研究

37、数字地图在绿化市容行业中的应用分析

38、基于转型发展背景的喀什大学3S课程教学体系调整

39、高师院校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40、高校理工科遥感教育被教学替代化问题改革探索

41、“互联网+”背景下高师院校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42、文理兼收招生下的高校地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43、西藏高校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44、地理学,带你去看花花世界

45、论地理信息系统的探索与试验

46、地理学特色学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模式研究

47、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48、有关地球的五大专业解读

49、地方高师院校GIS有效教学途径研究

遥感概论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独立学院,《网络传播概论》是学校网络系网络工程专业电子商务与网络传播方向的基础必修课。课程的理论性强,采用传统的案例教学,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在分析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以学生分组协作为前提,对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互动式案例教学、辩论赛、课程设计任务书等进行详细的设计,探索更适合本专业方向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网络传播;电子商务;互动式案例教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第3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网民生活全面“网络化”,手机上网比例首超传统PC上网比例,移动互联网带动整体互联网发展,支付类应用领涨,推动电商基因渗透更多线下消费场景[1]。电商市场对兼具网络新媒体、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急需的。市场化促进高校相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同时要求开设的课程要与时俱进。《网络传播概论》是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电子商务与网络传播方向的基础必修课。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新闻传播类专业一样,理论性强,采用传统的案例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课程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更好地体现专业特色,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传播概论》课程建设现状

电子商务与网络传播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够从事与企业商务网站设计相关的网站建设、网页设计、网络传播与推广等岗位的应用型人才。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看,课程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的专业特色不突出

《网络传播概论》课程的内容包括实务和理论两部分。实务部分主要包括网络技术、网页制作技术、网络新闻编辑、网络营销等知识。理论部分主要包括:网络的传播形态与形式、传播者、受众、网络传播的效果和社会影响等知识。

随着网购、网上支付等网络应用的广泛使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它和网络传播越来越相互依赖与促进。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课程内容没有突出电子商务中网络传播理念的应用,专业特色不明显。

(二)课程知识点庞杂,教学案例相对老旧

《网络传播概论》的内容庞杂,如复杂的媒介理论、纷繁的传播效果等,整学期的学习停留在介绍层面,学生提不起兴趣,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没有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此外,有关网络传播的案例较为老旧,教师应当争取把最新的、典型的热点传播案例拉入课堂,以提高学生的讨论兴趣。如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网络工具的风靡,传统的社交网络前景不容乐观,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这些传播方式对用户的“使用与满足”,效果会更好。

(三)课程师资水平待提高

课程师资需要既懂得网站建设技术,又懂得电子商务与网络传播知识,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要求较高。教师可以通过培训、参加会议交流等方式,提高自身水平。

二、《网络传播概论》的课程优化设计

(一)教学的内容优化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安排,《网络传播概论》课程在大二上学期开设,每周2课时,共17周。

在网络传播实务部分,大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有《电子商务概论》《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基础》等。学生对网络知识和网页制作技术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程度,这部分课时缩减,重点讲述互联网的应用形式和发展走向,网站设计中的构思等。网络新闻编辑部分讲述新闻的加工整合,网站信息的编辑技巧,阐述新闻专题的应用,以此提高学生的编辑应用能力,这部分课时要增加。网络营销在后续课程《网络营销与推广》会详细讲述,这部分通过案例简要介绍。此外,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要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可以选取一种电子商务模式,分析讲解如何将传播概念、传播手段运用到其运营的各个环节,以达到预期传播效果。

在网络传播理论部分,依照拉斯韦尔的传播学构架——5W理论开展教学。5W即“Who says what to whom in which channel with what effect”,传播者通过哪些媒介渠道,对受众传播了什么内容,从而达到了什么样的传播效果[2]。这是我们认识网络传播的5个要素。课程从这5个要素出发,通过案例展开教学。

(二)考核方式的优化

课程以总评成绩为最终考核成绩,满分为100分。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成绩(70%)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由考勤(10%)、课堂表现(5%)和综合设计大作业(15%)组成,其中综合设计大作业的成果为课程设计任务书,其侧重对学生网络传播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和传播效果的分析能力培养。期末考试成绩以开卷笔试方式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的过程设计

1.教学进度及任务安排。第1周教学安排有:一是介绍课程,包括课程地位和作用、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等。二是做调查,分析学生的上网习惯、知识结构、兴趣话题等,确定教学案例。将设计调查问卷和教师课余和学生面谈两种方式结合,可以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三是分组布置任务,任务有辩论赛和课程设计任务书。四是介绍网络传播的基本理论和发展状况。

第2~7周为实务部分教学共14课时。第8周为辩论赛。第9-16周为理论部分教学共16课时。实务部分和理论部分都采用互动式案例教学方式。17周对学生的课程设计任务书进行点评,同时对课程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2.关键教学环节设计。(1)互动式案例教学。好的教学案例容易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它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案例的选取可以从五个方面判断:首先,理论联系实践。案例能够升华到较高的理论层次。如网络文化案例,关注亚文化发展中的黑客、恶搞等现象,深化到提高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的高度。其次,高关注度[3]。案例具有较高的关注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三,对比性。如网络新闻案例,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比较、各种传播方式及达到的效果比较等,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传播技能。第四,交叉性。案例在知识点上有一定的交叉性,引导学生较为全面的看待问题。最后,前景性。案例要能反映未来的发展前景。如微博和微信每个大学生都在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两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比较两种传播方式的发展前景、同时将传播方式和电子商务联系起来,探讨未来的发展走向。互动式案例教学分五个步骤:第一步,一次课堂结束时,教师给出下节课案例,方便学生课下查找资料,要求学生对案例有一定的熟知程度,在讨论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第二步,教师介绍本节教学任务和目标,讲解基础知识后,简要介绍案例并提出2~3个问题,这些问题之间要层层递进、逐步升华。第三步,每个小组围绕问题分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第四步,每小组对问题进行阐述。最后,教师对讨论进行评析和总结。讨论过程中教师可参与到某些小组中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建立一个平等、活泼的学习氛围,教师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通过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清讨论思路,提高教学效果。课下教师可以利用微信、QQ和微博等工具,将讨论结果共享,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以对案例进行延伸提问,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心理,使学生自主自觉深入挖掘自己感兴趣的知识。(2)辩论赛。辩论赛的辩题要起到“承上启下”连接实践和理论的作用,如微博营销微信营销之比较、社交网络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亲近还是疏远、网络传播中的道德自律与法律约束哪个更有效等。这些辩题可以将热点的网络应用和传播效果紧密连接起来。辩论双方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素材,为辩论赛做准备。其余小组的任务是当评委,每小组在赛后提问并点评。这就要求评委小组在赛前对辩论题目进行深入理解,以便进行精要点评。最后由老师对辩论双方表现和评委组表现做出总结。此外,由学生自荐主持人,主持整个辩论赛。在活跃的氛围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对专题知识的理解会更充分。(3)课程任务书。课程任务书是对学生一学期学习效果的验收,它贯穿教学的始终。课程任务书要求学生在某个项目驱动下,通过调查研究,制定一个合理的网络传播策划方案,分步实施且能对传播的效果从相关的角度进行评价,能够对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给出解决方案。课程任务书首先要确定所做项目,项目要求学生参考网络传播中的热点事件或校园热点事件,通过每组学生的真人秀做一个5~7分钟的短剧。短剧要求选题切入点好、观点新颖及传播正能量。以做好的短剧为项目主题,通过合适的渠道传播,以两个月为期限,对传播的效果进行评价,最终形成一篇文档。在写作任务书的过程当中,有几个环节需要老师适时做出指导。一是项目主题的设定,项目主题是前提,关乎到传播的渠道方式选定、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传播效果。前期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做好项目主题定位。二是能够对受众群的结构、心理、网络行为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传播,这是达到预期传播效果的关键。这一环节,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三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帮助指导学生。四是在对传播效果进行评价时,要求学生分析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给出一些合理的评价标准,避免盲目性。

以上三个关键教学环节的设计可以看出,整个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性很强,学生间的联系更是密切,团结协作的关系会延伸到课程结束至更久。

三、结 语

《网络传播概论》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通过案例教学、辩论赛教学、课外课程任务书指导等实践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在“理论—实践—验证—升华理论”这一不断攀升的螺旋中,提高学生的收集、分析、挖掘、创新等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受益良多,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

[2](美)哈罗德·拉斯韦尔.展江,何道宽译.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3]黄秋尘.网络传播概论课的专题式教学研究[J].今传媒,2011(7).

[责任编辑:思涵]

上一篇:普外科护士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