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区域地质勘查范文

2023-11-09

遥感区域地质勘查范文第1篇

摘  要:在现代地質灾害监测与治理理念和技术深化发展的背景下,地质灾害开始利用现代遥感技术,围绕监测与治理工作,搭建地质灾害现代技术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不仅实现了实时监测、科学监测,还提升了地质灾害治理效果,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当然,要想实现地质灾害中遥感技术的提质增效,还应对其相关内容有更深的了解。为达到这一效,果文章在遥感技术于地质灾害监测与治理中的应用价值、特征为基础上,探究其监测与治理应用路径,望对相关人员在该领域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启发。

关键词:地质灾害;遥感技术;监测与治理;应用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受到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崩塌、泥石流等现象,这种灾害具有突发性、暴力性的特征[1]。若某地发生地质灾害而相关单位未监测到数据的变化情况,除了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还有可能会带来难以预估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而通过遥感技术则能助力地质灾害相关单位突破这一藩篱,即在该技术支撑下,能快速、全面、精准的监测地质灾害变动情况,或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于此,文章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现实价值。

一、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与治理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构建自然灾害数据库

相关人员可以借助遥感设备呈现出的图像信息,对地质灾害区域的地形在色调、形态、影纹构造和平常的地貌、地形结构的现状予以关注[2]。遥感设备可以帮助相关人员第一时间了解受灾情况以及灾害大小情况,以便于研究人员利用卫星获得的信息对受灾位置予以确定。在严密监控受灾区的过程中,整合受灾区的数据,对受灾的分布情况和出现灾害的原因、发展过程进行研究,进而合理推导出变化趋势,地质灾害监测研究人员梳理受灾区全部的数据,对地质灾害数据库予以构建,用地质灾害预测报告表的形式呈现出数据库存储的数据,对灾害及灾后进行全方位预测评估。

(二)可提升地质灾害监测和治理效率

第一时间提供信息,以便于迅速制定切实可行的地质灾害抗灾、治灾应急措施。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往往令人措手不及,人们不能第一时间预测何时发生灾害和波及范围。因此,只要发生了地质灾害,人们难以采取准确措施有效应对。同时,救援人员也不能第一时间获得地质灾害灾后信息,立足于遥感技术得到的影像图,通过分析得出地质灾害分级、分类,同时对相关的影视模型进行构建,结合相关判断,可以加深救援人员对灾情报告的了解,以迅速展开救援工作。

二、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与治理中的应用特征

通过梳理地质灾害监测与治理过程中遥感技术的应用方式和管理办法发现,其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成本低,效益高。目前在地质测绘工作中,相关技术人员利用遥感技术能提升工作效率[3],即将高清摄像头装在无人机上,可获得更加全面的、高清的地质图像、视频。这样不仅可更加合理的控制人力、财力资源输出,还能降低工作难度,提升测绘精度;其次,灵活度高。实践证明遥感技术能适应各种环境,其拥有非常高的灵活度,如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等环境的应用。同时遥感技术也可适用于一些必要的极端环境,如高山、高寒等地区的地质环境监测,尽管一些极端环境可能会造成无人机载体损坏,但可通过查阅其存储设备,也能获得预设的监测内容;其三,拥有较大的探测范围,通过梳理我国现有遥感技术可以发现,遥感技术可依据地质探测实情,控制探测范围,如高达10KM的飞机,或高达910km的陆地卫星等;其四,信息获取速度快,通过相关遥感技术,能提升地质监测资料获取速度,如Meteosat每30分钟获得同一地区的图像,或NOAA气象卫星每天能收到两次图像。

三、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具体应用路径

(一)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1.应用于地质灾害发生源监测

在地质灾害工作内容中,监测工作是基础,其不仅能挖掘地质变动情况,还能及时将所获得的信息反馈于相关人员[4],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利用遥感技术,监测人能及时定位地质灾害的“诱因”,并在该原因基础上结合地区实情,预警即将发生的地质灾害。比如,当地降水量指标等。以2020年国家气象局地质灾害预警为例,自然资源部在遥感技术基础上,快速定位地质灾害发生源是降水量,并对四川东北部、广州东部、江苏西南部进行了提前性预警,具体如图3-1-1所示。

2.在地质灾害区规划上的应用

由于地质灾害极大的破坏性,严重威胁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如泥石流、滑坡等,这些地质灾害拥有较广的分布范围[5]。由此,有必要将其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区域,然后围绕需求进行适应性治理,以提升地域宜居性。对此,利用遥感技术能达到这一效果。具体而言: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地区地质环境特征,研究其已经出现的地质灾害和分析其可能会发生的地质灾害,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地质灾害破坏性,将其划分不同的等级区域,如可能会出现塌陷、崩塌等地域。这样除了能够较好预防地质灾害发生,还能提前依据划分区域进行预设性治理。

3.动态监测地质灾害

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原因可以发现,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地质在运动过程中,所累积的能量受到多个外界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具有破坏性的灾害。而遥感技术在其平台支撑下,能用其系统构成中的成像光谱仪、侧视雷达、多光谱扫描仪及紫外摄影机等技术与设备,并在数字图像处理和光学处理基础上,获得地质变化规律和情况,然后得到精准的地质灾害数据,最后监测人员在实际工作基础上,对相关地区发出预报,以提升地质灾害动态监测效果。

4.灾后损失上的评估

众所周知,地质灾害拥有非常大的辐射范围,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而若用单纯计数方式,或现场一一评估,会影响灾害评估的全面性。在此基础上,利用遥感技术则能对灾害所带来的后果,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评估。简而言之,相关评估人员利用遥感技术高清摄像和拍照技术,可及时了解地质灾害发生地资源、设备等的损失情况,为后续恢复性工作奠定一定数据基础。需注意,遥感技术并不能精确计算灾害中人员伤亡情况,其仅能对地表建筑等要素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评估。

(二)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

1.治理滑坡地质灾害

滑坡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会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需予以重视。将遥感技术运用到滑坡地质灾害上,具体而言:首先,搭建遥感应用环境,即在滑坡区域搭建相关的遥感技术应用体系,如搭载遥感设备的无人机载体、埋设相关标志点等;其次,围绕已建遥感技术体系,获得地形模型,同时结合已获数据,分析治理方向。然后依据遥感体系动态数据,为治理或救援工作提供相关预警信息,以保障治理工作有序、稳定的开展。

2.治理泥石流地质灾害

泥石流主要是指在水、山区等因素影响下,所形成具有较高危害的地质现象,尤其在暴雨发生下形成的泥石流,不仅拥有极强的破坏力,移动速度还特别快。一般情况下,该灾害发生区拥有以下三个维度显著的特征:第一,发生地地质较为松散,或拥有丰富的地貌环境;第二,发生地拥有陡峭的环境,如纵坡、沟床等;第三,发生地出现较大的暴风雨。事实上,目前对于此类地质灾害并未形成有效的治理措施。而由于遙感技术本身具有良好使用优势,能在保障治理人员安全情况下,获得发生地详细数据,所以该项技术的应用,可提升泥石流的治理效果。

3.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是预防泥石流的主要方式,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通常是因为水力、风力、重力共同作用下才会出现的。水土流失已经是发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通过使用遥感技术,能够合理估计可能发生的土壤坡面侵蚀度,进而实施具体的修复措施,避免发生其他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不被损害,为人们营造更为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水土保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综上,在遥感技术支撑下,地质灾害的监测与治理得到了适应性发展,如更加精准的测绘数据,更加有效的治理措施等。尤其在一些特定环境下,遥感技术还能更加直观而系统的将地质灾害情况展示在监测或治理人员面前,提升该项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因此,相关人员需对其予以一定重视。

参考文献

[1] 刘筱怡. 基于多元遥感技术的古滑坡识别与危险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20.

[2] 赵志远,葛超英,刘德卫.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日喀则地区城市周边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中的应用[J].科技风,2020(14):20-21.

[3] 刘猛.遥感技术在地质防灾与矿产勘测中的应用和发展[J].世界有色金属,2020(09):29-30.

[4] 杨波,孟现忠.遥感测量在地质灾害治理方面的应用与创新[J].当代化工研究,2020(07):143-144.

[5] 赵安文,刘奕含.遥感影像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治理方面的应用[J].科技与创新,2020(07):151-152.

遥感区域地质勘查范文第2篇

摘 要:在铁矿地质勘探中,要确定地质勘查类型,从实际出发,追求最佳效益,研究铁矿地质勘查的技术和方法。

关键词:铁矿;地质勘查;技术方法

1 铁矿地质勘探类型和探矿工程密度

在铁矿地质勘探中,首要的是确定地质勘查类型,一个矿区勘查类型的确定要遵循从实际出发,追求最佳效益的原则。根据矿体的分布、大小、形状、结构复杂性和矿石质量的变化等,按照控制矿体的程度可分为简单、中等和复杂的矿石(Ⅰ、Ⅱ、Ⅲ)三种类型。

中国铁矿石的地质勘探工作,通常通过经验法、类比法、勘探线剖面精度分析,数据比较法来确定勘探工程的类型和程度。近年来开始与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确定矿床勘探程度,地质类比法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在中国的铁矿石,Ⅰ类型南芬铁矿石由变质作用、海洋沉积的起源彭日成堡铁矿石;第Ⅱ类型的岩浆成因的攀枝花铁矿,通常接触交代型和火山岩型铁矿床;Ⅲ型铁矿石形式是复杂的,变化大,不稳定,矿石质量和数量不连续分布等。

2 铁矿地质勘探程度和深度

铁矿石勘探基于矿山建设和生产的深度来确定实际需求。根据我国当前的铁矿石开采技术条件勘探深度是300米,500米。确定铁矿石勘探深度的规范,它是根据10米深挖掘,下降的高度计算服务勘探深度。矿床的勘探深度。大型矿床勘探分阶段进行,以防止早期勘探和导致浪费。

3 铁矿勘探技术要求

①基本分析。主要的铁矿石组件需求根据矿石类型分段连续取样,样本一般长0.3米到2米,轴和隧道抽样一般通过开槽方法,截面规格5厘米×2厘米到10厘米×3厘米。磁铁矿石或其他类型与磁性铁矿石、矿体是Tfe分析项目,mFe、赤铁矿、褐铁矿、菱铁矿Tfe。有用的相关联的矿石、复杂成分的有害杂质,如要求的变化和工业指数根据其内容、基本分析是确定或投资组合分析来完成的。

②投资组合分析。找出有用的和有害成分的含量和分布,并计算相关的有用的资源/储量组成。复合试样群矿体,矿石类型等根据工程的结合,体重100-200克,一般从消极的基本分析样品根据样本长度成比例。分析项目通常根据光谱分析和化学分析的结果,分析项目主要是二氧化硅、硫、磷等。

③光谱分析和化学分析。前者是了解矿石和围岩中的元素和它的一般内容和完成项目的化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矿体的不同部分的样本和不同类型的矿石样本。定量找出主要元素在各种矿石类型和成分,确定铁矿石的性质和特点,在全面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从组合分析提取的样品或副样品,或单独的代表性样本的集合。每个矿石类型通常需要1-3块,所有的分析结合应该在99.3%到99.3%之间。

④阶段分析。主要物理化学相分析方法用于确定发生的铁矿石的内容和分配率,确定矿物天然成分、矿石矿物冶炼和加工提供了依据和条件。鐵矿石相分析和磁铁的一般分析两种方法,主要含铁、铁碳酸盐、铁硫化物和硅酸盐红褐铁矿等五类。

⑤单矿物分析。找到铁矿石矿物化学成分、赋存状态相关的有用的组件和分布,主要用于工业使用确定矿物冶炼和过程。简单的单矿物分离样品的重量2-20克。

铁矿石样品处理进行按照公式,价值通常使用0.1-0.2,在3%- 5%,并检查样品,样品进行分类误差不超过3%。化学测试必须进行内部和外部的质量检验,确定基本的随机分析和系统误差。内检数量分别为基本分析数量的10%和组合分析样品数量的3%-5%,外检数量分别为基本分析数量和组合分析样品数量的5%,样品数量少时,内、外检数量不得少于30件。铁矿石的化学分析和阶段分析随机误差不得超过允许的“规范”的规定。

4 矿区水文地质勘探技术要求

铁矿地质水文地质勘探阶段需要执行。普查阶段基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结合特定的水文环境以及地址检查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详细勘察相应的矿井水文地质调查和简易水文观测;矿业勘探阶段需要详细的部署矿井水文地质调查和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是基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确定矿床的成因,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各种各样的特征和开采含水层。通过特殊水文地质工程和抽水试验,获得可靠的水文数据。正确计算涌水量,采取正确地采矿方法和矿井水和防水措施。

5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要求

根据地质勘探和地质数据,探明储量和资源,技术和经济条件和产业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系统、准确、全面地评价,证明矿山建设的合理性,确保铁矿山基础设施有可靠的投资,再预测未来矿床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铁矿石的技术和经济评价,必须充分考虑共生矿产和伴生矿产的综合利用使得矿产资源保护与环境污染平衡地发展。

遥感区域地质勘查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地质勘察 水文地质 环境监测

1 水文地质情况概述

工程建设特别受水文地质的影响,要是前面勘查得不到位,也就没有办法施工,并会加大施工难度,还有非常大的生产质量的隐患。在工作的时候地质勘察对地下环境的勘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地下水能够影响岩土的结构还有理化的性质,在进行地下工程操作的时候,更要做到对地下水文地质的有效的勘察,才能避免勘查没有到位从而直接影响了工程正常操作。在地质勘探中,通常地下水的运动会出现两种影响,一种是对人们有利的,而另一种是对人们不利的,其中有利部分可以细分为下面三点:第一,提供充足的水资源。要知道,我们人能够食用的水都是淡水,但在地球上淡水资源是很稀少的,仅占总水量的一小部分,而在这之中,地下水却占淡水总量的很大一部分,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们生活中的地下水运动为人们提供了特别充足的水资源,促进了区域间的水平衡;第二,我们要对水资源保护做到纯净。在大自然之中,地下水不仅能够供动植物饮用,还能通过太阳光的照射形成水蒸气,再通过降雨的方式流入河流,或者流入地下,努力做到水资源充分循环利用,从而实现自我净化的目的;第三,改善局部气候。通过降雨方式,来完成局部气候的改善。而不利部分可以细分为下面两点:第一,在对使用较多的地下水资源的的地区,对水质有着不好的影响,同时还会造成塌陷情况的发生;第二,之前落后的灌溉方法直接影响现代当地及以后的环境。

2 水文地质在地质勘察工作当中的重要性

工程地质勘察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近年来受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而水文地质勘察作为其中主要组成部分,对岩土体工程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另外也是基础工程的主要环境,对于建筑稳定性、耐久性影响极大,认真分析和评价地下水文情况,能够对地下水给岩土工程地质性质产生的不良影响有个准确的了解,还能够更加全面的进行评价和预测,这对建筑工程正常施工以及其持久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还可以精准地预测建筑应用期限,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因此提高水文地质勘察水平意义重大。由此,勘察人员必须全面了解项目所在区域范围内的水文地质条件,深入分析和评价水文地质条件所带来的工程问题和危害,为施工提供精准的水文地质资料和实验数据。[1]

3 水文地质问题对工程地质勘查的影响

3.1 地下水动力作用对工程地质勘查的影响

在水文地质问题中,一定会存在地下水影响的问题。地下水的水位会在岩性、水层结构、降雨量等地质水文气象因素以及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上升或下降的变化 ,无论是哪种水位变化,都会给工程地质勘查带来一定的影响。水位发生上升变化时,对于工程地质勘查来说,可能会发生地质沼泽化,引发地下水对于勘查设备的破坏和腐蚀。除此之外,若水位上升量多、速度快,位于丘陵山地地区的工程便有面临灾害的危险,严重则会发生土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下水的水位下降时,则会发生地面 开裂、下沉。

3.2 影响到工程区域的土质

基坑里面渗入地下水是特别严重的,因为水的增多,地基土壤结构的稳定性还有强度会将大大的降低,要是地下水多非常可能出现管涌和流砂的现象。现在地下水不停地积在基坑里面,这样会导致周边的岩土层出现软化的情况,会让基坑周边的岩土强度降低,严重的话还会使基坑的侧面墙壁发生变化,影响到工程的安全性。工程开展区域的土质要是受到很严重的影响,也会让在建工程的进度受到很大的阻碍。[2]

3.3 地理环境对工程地质勘查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工程地质勘查影响特别大的就是地基部分,地基是整个安全施工中的第一步,对工程后面的影响很大。在水文地质条件中,对地理环境进行严格的勘查,再结合地理环境的真实的情况,断定这个工程是不是可以在这进行施工。要是有条件施工,还得结合工程概况,对这个地基的类型进行选择,也是为工程建设提供很好的基础。地质工程的勘查工作要是没有完成好,这也会损害施工人员的个人财产和人身安全,工期时间比较长,工程的地质勘查中水文的地质施工的水平变低,质量也不会有保证。

4 如何解决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

4.1 做好环境监测

要做好环境的监测是为了减少水文地质变化对建筑工程影响,其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1)严格监测环境中的雨量变化。就实际情况而言,雨量不仅会增加地表水流量,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地下水的流量,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所以在地质勘察中,一定要严格监测环境中的雨量变化,并做好相应的记录。(2)严格监测环境里面岩石土层的变化。就实际情况而言,岩石土层的裂缝、移动、滑坡、塌陷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加重水文地质问题,所以要做好相应的监测工作。(3)严格监测环境里面的水文污染和土質污染情况。就实际情况而言,水文和土质任意一个受到污染,都会导致整体受到影响,进而对建筑地基造成腐蚀。

4.2 充分重视水文地质勘察工作

只有充分重视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地质勘查过程当中各种水文地质问题。然而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很多建设单位,对于水文地质勘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工作开展过程当中,未针对水文地质展开全面而又细致的勘察工作,以至于很多隐患被埋下,最终对工程项目整体质量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必须要打破这种局面,将水文地质勘察作为重中之重。具体工作当中应当将以下几点充分做好:如通过宣讲会等各种形式扩大水文地质工作宣传力度,同时聘请高素质专业勘探人员,提高勘察效率和质量。而且还要对工程遭受水文地质问题危害充分明确,以便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施工方案。

4.3 测定水文地质参数

在地质勘查的时候,勘查的人员需要对有水的地层地下水的水位进行测定。在进行静止水位测定的时候,需要地下水位平稳以后对它进行一定的测定,稳定时间的长短也是需要根据含水层的渗透性去确定。有用的话勘查的人员也可以勘查结束以后,进行测定,测定地下的水位用多少泥浆钻,在钻进的时候,勘察人员需要把测水管打进去到待测水层里面,要是对多层的含水层进行一定的测定,还需要把其他的含水层隔开,做好止水的措施,然后进行测定。[3]

4.4 优化水文勘查评价体系

水文勘查的评价体系对于人们研究的水文地质信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想水文勘查的体系得到一定的升级完善,需要把这个评价的重点落到水文情况的变化对周边的岩体结构和建筑物结构受到的影响上,才能帮助人们推测并了解水文的变化带来的潜在影响到底有哪些,才能帮助人们制定一定的预防措施。在勘查人员开展水文勘查的时候,首先要对富水段的地质进行一定的勘查以后才能把水源地作为勘查工作发展的基础,通过一些科学有效的地质勘查的方法进一步查明探测地区地下水的基本情况,才能分析出地下水对周围的岩体还有建筑物的影响,并做好预防措施。评价体系的制定可以把水文勘查的重点表现出来,也会让水文勘查的价值得到提升。对水文勘查的评价体系进行提升优化的时候才能推动水文勘查发展,把水文勘查的意义展现出来。

此外,要知道水文地质勘查能够更加具体的了解到地下水的类型和水位变动幅度,隔水层和含水层也有着特别复杂的联系,通常土层和岩层中的渗透系数还有渗透强度都是直接影响工程中的地质勘查重要因素,必须要加强对地下水充分利用的研究,才可以得知道水文地质中的地质勘查一系列具体內容。根据水文地质勘查提供的相关具体有用的资料,制定一些处理及预防方案等,这样才能把地下水的问题减少,降低地下水对工程开发的影响,同时也能够降低地下水对工程建设自然环境的破坏,要利用一些基础设计还有施工措施,对地下水出现的危害做出一份详细完整的评价。

5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工程地质勘查之前跟现在都没有对水文地质问题的勘查和调查足够重视,使得一些项目参数的准确度降低。本文通过分析了水文地质问题对工程地质勘查的影响,明确了水文地质问题对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重要程度,对于工程建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也在不断地发展建设,工程地质调查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建设的基础工作,水文地质的问题也是影响地质勘探工作的重要因素,相关的部门更应该看重水文地质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还要做到不断提高质量及后续我国地质勘探工作的整体水平,在做工程勘查的时候,必须要确保人员的自身安全。

参考文献:

[1] 贾方建.工程地质勘查中的水文地质问题分析[J].新疆有色金属,2021,44(05):74-75.

[2] 刘思军.水文地质问题对工程地质勘查的影响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21(09):147-148.

[3] 徐金梁.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问题分析及灾害防治[J].中国金属通报,2021(02):179-180.

遥感区域地质勘查范文第4篇

一、初勘

1查明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查明岩土类别、层次、厚度及物理力学性质;

2查明各种岩溶洞隙的形态、分布范围、规模、埋深、围岩和岩溶充填物的性状,提出岩溶洞隙的处理建议;

3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对建筑材料的侵蚀性,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及规律,人孔开挖后渗水速率,建议施工降水的措施;4评价场地的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提供设计所需岩土参数及基础方案建议;提供桩基按两类极限状态进行设计所需用的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值。提供设计比较用的各种桩型的力学指标及其实施的可能性。勘探深度范围内各土层的各项力学指标,探讨该工程采用浅基础的可能性。

5提供整治不良地质现象的地质资料、危害程度及建议。特别是涉及边坡开挖的稳定的评价报告,并有明确的判断、结论和防治方案。 6测试项目为:土样:天然含水量、天然重度、比重、液限、塑限、常规压缩试验、直剪试验。

7岩样:块体密度、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测试项目满足规范要求。

勘察院提供的技术要求;

①收集拟建工程有关文件、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资料。

②初步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分布、规模、发展趋势; ③初步查明场地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工程物理力学特性、地下水埋藏特征;

④对场地的稳定性和建筑适宜性作出评价;⑤初步判定水和土对建筑物的腐蚀性;

⑥对场地抗震条件作出初步评价;

⑦对边坡及基坑稳定性作出初步分析、评价;

二、“详勘阶段”即指“岩工工程详细勘察阶段”。

岩工工程勘察工作是根据不同的目的,由浅及深分阶段地进行的。包括

1、可行性研究勘察:应符合选择场址方案的要求;

2、初步勘察:应符合初步设计的要求;

3、详细勘察:应符合施工图设计的要求;

4、施工勘察:场地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宜进行施工勘察。 场地较小且无特殊要求的工程可合并勘察阶段。当建筑物平面布置已经确定,且场地或其附近已有岩土工程资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进行详细勘察。

由上可见,详细勘察的成果应满足施工图设计的要求,所以它应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

初步勘察

初勘是在批准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建设方案的基础上,在初步选定的路线内进行勘察,其任务是满足初步设计对资料要求.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优选路线方案,在路线基本走向范围内,对可能作为隧道线位的区间进行初勘,重点勘察不良地质地段,以明确隧道能否通过或如何通过.提供编制初步设计所需全部工程地质资料.初勘工作步骤:可按收集资料,工程地质选定隧道线位,工程地质调绘,勘探,试验,资料整理等顺序进行.

(1)收集资料:初勘也应收集已有资料,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取得隧道所在位置的初步总平面布置地形图及有关工程性质,规模的文件.

(2)工程地质选定隧道线位:初勘工作的任务是选择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最优隧道位置方案.当测区内的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如区域地质的稳定条件差,有不良地质现象,尤其应注意工程地质选线工作.首先应从工程地质观点来选定隧道线位的概略位置,然后充分研究并掌握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尽可能提出有比较价值的方案进行比较,将隧道选定在地质情况比较好的区间内,以避免在详测时因工程地质问题发生大的方案变动.

(3)初勘资料整理:工程地质勘察的原始资料,包括调查,测绘,勘探,试验等资料,并按有关规定填写,并进行复核与检查.提交的资料包括图件,文字等资料,要求清晰正确,并符合有关规定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的规定.

详细勘察

详勘的目的:是根据已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中所确定的修建原则,设计方案,技术指标等设计资料,通过详细工程地质勘察,为线位布设和编制施工图设计提供完整的工程地质资料. 详勘的任务:是在初勘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校对,进一步查明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以及重点工程与不良地质区段的工程地质特征,并取得必需的工程地质的数据,为确定隧道位置的施工图设计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

详勘工作步骤:可按准备工作,沿线工程地质调绘勘探,试验,资料整理等顺序进行.由于详勘工作需在初勘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隧道中线两侧的工程地质条件和不良地质区段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因此详勘工作更为详细|深入.最后提交的资料深度应满足施工图设计的需要. 初勘--点数少 费用低 用于初步了解地质概况,一般做总平面前做初勘;价格一般按整个项目收费;详勘--点数多 费用高 用于单体建筑施工图设计 地基处理 基坑处理,一般只做岩土勘察费用不是太高,需根据具体地质条件确定,大概50-70元/延米。民用建筑的工程地质勘察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

1. 选择场(厂)址勘察(简称选址勘察);

2. 初步勘察(简称初勘),应满足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的要求;

3. 详细勘察(简称详勘),应满足施工图设计要求。

初步勘察是在场(厂)经批准后进行的。工作前要掌握选场(厂)报告书,要了解到建设项目,类型,规模,建筑面积及建筑物和工艺设施的有关特殊要求,包括主要建筑物名称,最大高度,最大荷重,基础的一般与最大埋深及主要设备等情况;要取得1/1000—1/5000带有坐标的地形图。图上标明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的预计分布范围与初步勘察边界线。

初步勘察的目的是对场地内各建筑地段的稳定性作出评价,并为确定建筑物总平面布置,主要建筑物地基基础工程方案及对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提供资料和建议。

初步勘察的主要任务为:初步查明地层,地质构造,岩石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初步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及冻结深度;查明场地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分布范围,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及其发展趋势;对设计烈度为7度或7度以上的建筑物,应判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详细勘察在初步设计完成后进行,它是为了施工图设计提供资料的。除此,对于有建筑经验的地区,小型工程或现有项目的扩建工程,一般的作法是直接进行这一阶段的勘察工作。勘察前应取得下列资料作为布置工作的依据:附有坐标及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布置图;各建筑物的地面整平标高,上部结构特点及地下设施情况等;可能采取的基础的形式,尺寸,埋置深度,单位荷载或总荷载,以及有特殊要求的地基基础设计,施工方案。上面的朋友都说得不错,我来补充几点:

1、尽可能地了解周边的地质情况,尤其是搞到地质勘探报告或基础竣工图;

2、不要轻易相信物探,那玩意就是发点类似地震波的东西,出入很大,遇一小石头也会反映是岩石;

3、多钻孔(即钻探),在基础没有开挖前,钻探是最好的办法;

至于费用,市场价都是透明的,在价格悬殊不大的情况下,找对场地情况熟悉的单位搞地质勘探,避免走弯路。

初步勘察跟多的是侧重于对项目总体地质情况的了解,比如某一处的地形地质是否适宜做人工挖孔桩,如果可以,中风化基岩可挖多深才能有足够的抗压强度;而详勘则侧重于具体的各个局部范围内是否适合施工某一特定的施工工艺。

岩工工程勘察工作是根据不同的目的,由浅及深分阶段地进行的。包括

1、可行性研究勘察:应符合选择场址方案的要求;

2、初步勘察:应符合初步设计的要求;

初步勘查是在场(厂)址经批准后进行。其目的是全面查明选定场(厂)址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场地内各建筑地段的稳定性和工程地质问题作出定量评价,并为确定建筑工程的形式、规模、主要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方案及对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提供足够的工程地质数据资料。其主要任务是:

a.初步查明场(厂)址地层岩性、构造、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冻结层深度; b.查明场地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及其发展趋势; c.对设计地震裂度为七级及其以上的建筑物,应判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d.对水工建筑物场地区附近的天然建筑材料进行初查。

3、详细勘察:应符合施工图设计的要求;

详勘即指详细勘察。经过选址勘察和初步勘察之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已基本查明,

详细勘查目的是补充初勘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使每个建筑物下的地基条件完全明确,以便为地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与加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提供设计数据和资料,即对具体建筑物地基或具体地质问题进行钻探,为施工图设计和施工提供工程地质资料对于单项工程或现有项目扩建工程,勘察工作一开始便应按详勘阶段进行)。

其主要任务是:

a.查明场地内的地层结构、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并对地基的稳定性、压缩性及容许承载力作出

评价;

b.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和侵蚀性,必要时还需查明地层的渗透性、水位变化幅度及其规律;

c.提供不良地质现象的整、防治工程所需资料和数据;

d.判定和查明地基岩土和地下水在建筑物施工和使用中可能产生的变化和影响及其防治所需的资料;

e.对水工建筑区附近的天然建筑材料进行详查。

场地较小且无特殊要求的工程可合并勘察阶段。当建筑物平面布置已经确定,且场地或其附近已有岩土工程资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进行详细勘察。

详细勘察的成果应满足施工图设计的要求,所以它应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详见工作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要求。

4、施工勘察:场地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宜进行施工勘察

工程勘察工作是根据不同的目的,由浅及深分阶段地进行的。包括

1、可行性研究勘察:应符合选择场址方案的要求;

2、初步勘察:应符合初步设计的要求;

初步勘查是在场(厂)址经批准后进行。其目的是全面查明选定场(厂)址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场地内各建筑地段的稳定性和工程地质问题作出定量评价,并为确定建筑工程的形式、规模、主要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方案及对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提供足够的工程地质数据资料。其主要任务是:

a.初步查明场(厂)址地层岩性、构造、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冻结层深度;

b.查明场地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及其发展趋势;

c.对设计地震裂度为七级及其以上的建筑物,应判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d.对水工建筑物场地区附近的天然建筑材料进行初查。

3、详细勘察:应符合施工图设计的要求;

详勘即指详细勘察。经过选址勘察和初步勘察之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已基本查明,

详细勘查目的是补充初勘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使每个建筑物下的地基条件完全明确,以便为地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与加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提供设计数据和资料,即对具体建筑物地基或具体地质问题进行钻探,为施工图设计和施工提供工程地质资料对于单项工程或现有项目扩建工程,勘察工作一开始便应按详勘阶段进行)。

其主要任务是:

a.查明场地内的地层结构、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并对地基的稳定性、压缩性及容许承载力作出

评价;

b.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和侵蚀性,必要时还需查明地层的渗透性、水位变化幅度及其规律;

c.提供不良地质现象的整、防治工程所需资料和数据;

d.判定和查明地基岩土和地下水在建筑物施工和使用中可能产生的变化和影响及其防治所需的资料;

e.对水工建筑区附近的天然建筑材料进行详查。

场地较小且无特殊要求的工程可合并勘察阶段。当建筑物平面布置已经确定,且场地或其附近已有岩土工程资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进行详细勘察。 详细勘察的成果应满足施工图设计的要求,所以它应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详见工作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要求。

遥感区域地质勘查范文第5篇

摘 要: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快速提高,为建筑工程行业也带来了飞速的发展,并且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所以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也成了工程进行过程的重中之重。而地質勘查是工程建设的基石,关系到工程的整体进度、完成的质量以及工程作业中的完成效率,因此,地质勘查作为工程建设的先驱,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大部分地质勘查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在地质勘查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简要概括,并列举出了若干对于问题的解决对策,确保地质勘查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质勘查;问题与对策

0 引言

对于各种地质构造比如地质构造、水利条件、岩石条件等进行研究和勘察工作就是地质勘查的主要任务。工程建设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地质勘查、结构设计和最后的施工工作。为了确保后两个阶段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地质勘查在第一阶段的位置就是关键,只有第一步走好,后面的工作才能进行。但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危及工程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的问题,这就给整个施工整体造成了不小的困扰,所以在地质勘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1 什么是工程地质勘查

1.1 地质勘查的含义

在工程学理论的基础上,在施工之前,为了确保工程建设整体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能够有机的结合,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场地的地质条件以及其他地质构造进行的勘察和研究就是地质勘查,其目的是能够让工程能够顺利地进行设计、计划以及施工。在整个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地质勘查是首要阶段,连接着后续阶段的每一个程序,是工程的安全保障,为工程建设提供了理论与实际的依据。

1.2 地质勘查的具体工作

调查工程建设场地岩土的地层时代、岩土的类型、地质结构、岩土的性质、水质的情况以及地下水的类型和分布规律等是工程地质勘查的具体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就是工程进行前期,对选址周围的地层、水文和地质环境进行有效的分析研究与勘查,查明一些能够威胁到工程建设施工的不稳定因素,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并且能够迅速做出调整。

工程地质勘查可以分三步来进行:第一步是选址勘察,即对建设地段土质情况的调查,选定适合施工建设的场地;第二步是初步勘察,对所选定的施工场地土质的稳定性情况进行调查与判断;第三步是详细勘察,也就是按照工程的施工图来进行详细的测量、实验和对比分析等任务。

1.3 地质勘查工作的方法

工程地质勘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测绘、地质勘探、地质检验、观测等方面。对于勘察方法的选择,应该注意其实用和高效,使得勘察工作高效顺利进行。使用这些方法时应该注意地区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并且结合遥感等现代技术,辅助勘察工作。

2 地质勘查存在的问题

2.1 地质勘查的特点要全面关注

完成好工程建设这个国家高度重视的重点项目工程,要对地质勘查的特点进行重点关注,要不断总结工作中的方法,吸取过去的经验,将技术进一步的提高,还要正确认识地质勘查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注意到它的困难度,不能掉以轻心,避免出现成本价格过高,以至于投标价格不及成本。在工作量布置方面也要特别注意,不能过分要求工作量,也不能让工作量太轻,一定要满足规范的要求,而且不能让特殊实验项目过少甚至降至没有,要重视起其重要性。还要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调动其积极性,让因为对勘查现场的难度没有正确估算导致的工期拖延、现场管理人员不能尽职尽责、勘测报告不准确、甚至退标等现象不再发生。

2.2 缺乏科学高效的勘察方法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不能够正确的使用地质勘查方法手段。做事只要找对方法就能够事半功倍,因此,勘察方法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导致整个勘察过程都是白费力气,对勘察结果产生不利的直接影响。比如有些勘察人员采用静荷载实验来作为确定土层承载能力作业的评判标准,但是由于压裂深浅不同的土层两侧的压力也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在地基承载压力的时候按照哪种压力值来确认计算出现分歧,造成勘察结果的不同,并且也不能够确定此压力值就是地基承载力的竖直压力值;其次,就是地质勘查所用的设备技术未达到先进水平。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会导致竞争,竞争激烈的结果就是择优选取,这就导致了成本的高低起决定性作用。有些需要成本比较低的勘察团队就能够接到更多工程,但是这也造成了价格低的勘察队伍技术也相对落后,因为为了节省成本,勘察单位的地质勘查设备并没有跟随这个时代发展而与时俱进,依旧保持着比较落后的设备水平,所以在进行勘察任务的时候不能满足勘察任务的根本需要,造成勘察过程中的数据不可靠,为勘察工作后期造成困难。

2.3 地质勘查团队缺乏技术人才

在勘查过程中,对勘察任务影响最重要的就是参与地质勘查的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态度。在人才辈出的现今社会,不免出现滥竽充数者,有些员工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课程教育和技术培训,更没有进行过实践操作,因其自身能力的原因,导致其无法对专业设备和技术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操作和处理。另一方面,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态度不认真造成人为的严重后果,更是得不偿失了。

2.4 地质勘查工程施工过程存在问题

地质勘查施工中的问题会导致勘察结果的错误,无法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例如,在对既含有潜水层,又含有承压含水层的地层进行勘察作业时,不对承压水头和分层量测水位进行测量施工,会使得建设人员对地下水质模糊,无法进行地下水相关的施工工序,进而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质量。

3 地质勘查问题的解决对策

工程地质勘查的质量与项目建设的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将会对日后的投入使用的安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必须有效地解决地质勘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涉及的几点问题,现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3.1 加强地质勘查过程的管理监督

最近几年,地质勘查工作不再是一个整体作业了,分出了几个标段,但是因为各个标段的工作任务、工作重点以及工作方式不尽相同,这就导致工作的结果对不上号,出现较大的差异,对使用过程产生不利后果。要想妥善的解决这类问题,就要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勘察管理系统的建立能够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在地质勘查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有条不紊,还要建立监管机制对勘察工作进行监督,在施工的过程中就能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完工后的麻烦。

3.2 完善地质勘查规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质勘查的技术提升也今非昔比,各种专业技术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规范问题,因此,要注重完善地质勘查工作规范的修订,将地质勘查工作的流程和具体措施加以规范,能够达到安全、快捷、高效地完成任务的目的。

3.3 重视勘察人员技术素质的培养

随着工程建设项目成长得越来越迅速,地质勘查工作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地质勘查部门要尽快加强对勘察人员的技术和专业素质进行培养。在地质勘查的工程中,因其不是一个小规模的技术性项目,所以在工作中只要出现人员的不合格,就会导致整个工程进度缓慢,就更不用说当多个地质勘查项目进行时,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是有多重要了。另一方面,因为勘察人员在地质勘查的工作中不是每天进行,并不会有机会长期作业,难免技术会有些生疏,这也是导致勘察工作者中出现技术不足的问题了。还要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做到文明施工,具有高责任感,保证施工的安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地质勘查工作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与技术支持,形成了特有的地质勘查技术,有了自己的特色,由于地质勘查的难度较大,安全系数较低,对于地质水文和城市道路建设的要求较大,因此,在地质勘查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流程办事,做好三个阶段的工作,结合各地的地质特点,对地质状况进行勘察,要不断总结新方法,吸取新经验,加强对勘查技术的研究与更新,做到工作量小,完成质量高。还要加强相关规范的制定工作,制约地质勘查工作的各种不文明行为,让地质勘查工作顺利进行。还要合理构建数据勘查系统,完善各类数据的统计与应用,对于地质勘查内在存在的风险加以控制,确保整个过程安全顺利地进行,为我国工程建设贡献一分力量。

參 考 文 献

[1] 王燕.工程地质勘查中的水文地质危害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09:255+277.

[2] 庞莉,王璐.建筑工程地质勘查与基础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城市地理,2016,06:112.

遥感区域地质勘查范文第6篇

一、名词解释

灰体

(gray body )又称消色体,一般系指具有黑色、白色,或者介于黑白之间不同深浅的灰色的物体。

某种物体的辐射光谱是连续的,并且在任何温度下所有各波长射线的辐射强度与同温度黑体的相应波长射线的辐射强度之比等于常数,那么这种物体就叫做理想灰体,或简称灰体。实际物体在某温度下的辐射强度与波长的关系是不规则的,因此不是灰体。但在工程计算上为了方便起见,近似把它们都看作是灰体。

辐射传热学中的一个名词。对热辐射能只能吸收一部分而反射其余部分的物体。例如一般的固体和液体。

辐射光谱曲线的形状与黑体辐射光谱曲线的形状相似,且单色辐射本领不仅小于黑体同波长的单色辐射本领,两者的比例不大于1的常数,这类物质称之为灰体。

灰体对可见光波段的吸收和反射在各波长段为一常数,即不具有选择性吸收和反射的物体,如黑色物体其吸收系数为1(反射系数为0),白色物体反射系数为1(吸收系数为0),而灰色物体则反射系数和吸收系数在各波长段皆为常数,因此呈现出或黑或白或灰的颜色。

在热辐射分析中,把光谱吸收比与波长无关的物体称为灰体。

方向反射

实际地物表面由于地形起伏,在某个方向上反射最强烈,这种现象称为方向反射。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结合。它发生在地物粗横度继续增大的情况下.这种反

射没有规律可寻。

太阳同步轨道

太阳同步轨道(Sun-synchronousorbit或Heliosynchronousorbit)指的就是卫星的轨道平面和太阳始终保持相对固定的取向,轨道的倾角(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接近90度,卫星要在两极附近通过,因此又称之为近极地太阳同步卫星轨道。为使轨道平面始终与太阳保持固定的取向,因此轨道平面每天平均向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转动0.9856度(即360度/年)。 图像锐化

图像锐化(image sharpening)就是补偿图像的轮廓,增强图像的边缘及灰度跳变的部分,使图像变得清晰,亦分空域处理和频域处理两类。

图像平滑往往使图像中的边界、轮廓变得模糊,为了减少这图像锐化的相册 类不利效果的影响,这就需要利用图像锐化技术,使图像的边缘变的清晰。图像锐化处理的目的是为了使图像的边缘、轮廓线以及图像的细节变的清晰,经过平滑的图像变得模糊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图像受到了平均或积分运算,因此可以对其进行逆运算(如微分运算)就可以使图像变的清晰。从频率域来考虑,图像模糊的实质是因为其高频分量被衰减,因此可以用高通滤波器来使图像清晰。

在水下图像的增强处理中除了去噪,对比度扩展外,有时候还需要加强图像中景物的边缘和轮廓。而边缘和轮廓常常位于图像中灰度突变的地方,因而可以直观地想到用灰度的差分对边缘和轮廓进行提取。

构象方程

《微波遥感原理》是为适应国际上微波遥感的迅速发展,为尽快培养我国在微波遥感方面的专业人才而编写的。本书可作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研究生或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可供从事于测量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及环境资源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微波遥感原理》在原版基础上增补了一些新的内容。其一,增加了一节有关雷达影像干涉测量原理的介绍,以说明微波遥感数据重要应用的一个侧面。其二,有关雷达影像成像几何的描述,在有关雷达影像构像方程一节之后作了一些补充。其三,雷达影像的信息分析方法是近年来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有了一些深入研究的成果,为此,本书在有关计算机分析方法一节之后,作了较多的补充,介绍了一些新的方法。本书从主动遥感方式(成像雷达)和波动遥感方式(微波辐射计)两个方面介绍微波遥感的成像原理和成像系统、两类微波图像的几何特点和信息特点,微波图像的校准定标、构象方程和几何矫正方法、雷达图像的测图方法、目标定位方法和干涉测量方法,微波图像目视解译和计算机分析、微波图像的应用等知识。本书可作为研究生用书。

推扫式传感器

安装在极轨卫星上的一种传感器,其前端有一个CCD光电阵列和可摆动的反射镜,当卫星向前运动时,反射镜左右摇摆,将地物信息通过反射镜反射到CCD相机的感光单元上,CCD相机在通过光电转换将信息记录在存储磁盘上,TM影像就是典型的采用推扫式传感器成像的遥感产品,其边缘程锯齿状,推扫式传感器成像是连续的条带状,成像范围是其星下点附近区域,是极轨卫星普遍采用的一种传感器。

光谱特性曲线

光谱特性曲线。 英文: spectral characteristic curve。 释文: 光谱波长与其他变量间的关系曲线。例如,波长与发射能量、波氏与光电池(管)的灵敏度、波长与染料吸收量等。若以物体的发射能量为纵坐标,发射波长为横坐标绘图,此曲线又称“光谱能量分布曲线”。遥感技术中若已知地物的光谱反射特性曲线、遥感器的光谱响应曲线及光敏元件的光谱响应曲线,即可建立数学模式以选择最佳谱段和建立地物解译的量化模式。 哈达玛变换

FHT 哈达玛变换

离散沃尔什-哈达玛变换(WHT)

1 一维离散沃尔什-哈达玛变换

沃尔什函数是1923年由美国数学家沃尔什提出的。它是一个完备正交函数系,其值只能取+1和-1。从排列次序上可将沃尔什函数分为三种定义方法。在此只介绍哈达玛排列定义的沃尔什变换。 2n 阶哈达玛矩阵有如下形式:

一维离散沃尔什变换及逆变换定义为

若将Walsh(u, x)用哈达玛矩阵表示,并将变换表达式写成矩阵形式,则上两式分别为:

式中,[HN]为N阶哈达玛矩阵。

由哈达玛矩阵的特点可知,沃尔什-哈达玛变换的本质上是将离散序列f(x)的各项值的符号按一定规律改变后,进行加减运算,它比采用复数运算的DFT和采用余弦运算的DCT要简单得多。

2 二维离散沃尔什变换

二维WHT的正变换核和逆变换分别为

式中:x, u=0, 1, 2, „, M-1; y, v=0, 1, 2, „, N-1。 例7.2 有两个二维数字图像信号矩阵如下,求这两个信号的二维WHT。

解:根据题意,M=N=4,其二维WHT变换核为

从以上例子可看出,二维WHT具有能量集中的特性,而且原始数据中数字越是均匀分布,经变换后的数据越集中于矩阵的边角上。因此,二维WHT可用于压缩图像信息。

二、判断题

1.在微波波段,固体的微波辐射亮度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2.卫星轨道在空间的具体形状位置,可有六个轨道参数来确定 3.对于中心投影图像,其成像点的位置取决于地物点入射光线的方向 4.可见光图像距其灰度与辐射功率成函数关系,因此也就与温度和发射率的大小有直接关系

三、选择题

1.对于spot产品,没做任何改正的图像,被称作() 0级产品 1A级产品 2A级产品 3A级产品

2.按比例拉伸原始图像灰度等级范围,被称作() 直方图均衡 线性变换 密度分割 3.全景投影的影像面是一个() 平面 斜面 圆柱面

4.植物的反射陡坡主要位于() 蓝光 绿光 红光 近红外

四、简答题

1.说明被动遥感主要辐射源的特点

2.斜距投影对图像的几何特点有什么影响

3.轨道间能进行立体观测的卫星对时间分辨率有何影响(举例说明) 4.光学图像转变为数字图像的实质是什么 5.简述辐射误差

6.举例说明先验知识在计算机分类中的作用 7.说明最大似然法分类的实质

8.多波段影像与光谱响应曲线有什么关系

五、论述题

1.介绍你所熟悉的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系统 2.就你熟悉的领域,说明大气窗口的应用 3.叙述遥感平台的现状与趋势 08年

一、名词解释

电磁波谱 轨道参数 几何变形 推扫视传感器 漫反射 构象方程 图像灰度直方图 分类后处理

二、判断题

1.潮湿的沙丘地在近红外波段有一个反射的陡坡

2.在常规框幅摄影机成像的情况下,地球自转不会引起图像变形

3.遥感数字图像是一个二维的连续的亮度函数,相对光学图像,它在空间坐标(x,y)和亮度上都已连续化

4.对于中心投影图像,其成像点的位置取决于地物点入射光线的方向

三、选择题

1.如果物体在各波长的光谱发射率不同,被称作() 选择性辐射体 灰体 黑体 白体 2.植物的反射陡坡主要位于() 蓝光 绿光 红光 近红外 3.图像锐化是使()

高频成分消退 高频成分增强 高频成分不变 4.测试雷达图像属于()

中心投影 全景投影 斜距投影 平行投影

四、问答题 1.举例说明landsat系列卫星轨道特点及其在遥感中的作用 2.传感器特性对判读标志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3.简述相干雷达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 4.举例说明遥感图像增强的目的和实质 5.说明遥感图像的粗加工处理 6.说明辐射误差的主要来源

7.举例说明入射角对策是雷达图像色调的影响 8.绘图说明最大似然法分类的错分概率

五、论述题

概述高分辨率陆地卫星的现状与主要应用 如何利用知识改进遥感图像自动识别效果 论述遥感图象的空间特征及其应用 09年

一、名词解释

光谱特性曲线 等效温度 生物量指标 瞬时视场 方向反射 特征变换 地面分辨率 全景畸变

二、判断题

1.同一地区不同时间获取的影像一定可以进行立体观测 2.侧视雷达图像和中心投影成像有地形引起的变形大小相同

3.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4/5上搭载的TM传感器是多光谱扫描仪 4.法国sport4卫星搭载的HRV传感器是推扫视成像

5.清晨和傍晚我们看到太阳的颜色是红色是由于大气对红光吸收少的原因

三、选择题

1.在太阳照射到月球表面时,站在月球表面观测天空,我们看到天空的颜色是() 和地球表面一样颜色 白色 黑色 不能确定

2.下面哪种电磁波的特性只在SAR成像中应用得到() 电磁波衍射 电磁波叠加 电磁波多普勒效应 极化

3.我国嫦娥1号月球卫星探测月球表面三维信息是采用哪种方式() 激光扫描技术 同归立体观测 异轨立体观测 INSAR技术 4.面阵推扫式成像方式的传感器是()

成像雷达 成像光谱仪 框幅式摄影机 多光谱扫描仪 5.下面哪种影像灰度值的大小与后向散射有关() TM影像 HRV影像 RADARSAT影像 IkONS影像

四、简答题

1.简述卫星传感器的辐射误差来源 2.简述侧视雷达图像的几何特点

3.简述最大似然法与最小距离法的区别与联系 4.简述进行地面光谱测量的意义

5.简述卫星图像之间的匹配与航空影像之间匹配的不同点 6.描述传感器特性的参数有哪些 7.资源卫星的轨道特点有哪些

五、论述题

从现代遥感技术组成的角度出发,论述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遥感技术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它是60年代在航空摄影和判读的基础上随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渐

卫星遥感技术

形成的综合性感测技术。任何物体都有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辐射特征。航空航天遥感就是利用安装在飞行器上的遥感器感测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特征,并将特征记录下来,供识别和判断。把遥感器放在高空气球、飞机等航空器上进行遥感,称为航空遥感。把遥感器装在航天器上进行遥感,称为航天遥感。完成遥感任务的整套仪器设备称为遥感系统。 航空和航天遥感能从不同高度、大范围、快速和多谱段地进行感测,获取大量信息。航天遥感还能周期性地得到实时地物信息。因此航空和航天遥感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军事的很多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例如应用于气象观测 、资源考察、地图测绘和军事侦察等。

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

卫星云图

红外线结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例如航空摄影就是一种遥感技术。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大大推动了遥 感技术的发展。现代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完成上述功能的全套系统称为遥感系统,其核心组成部分是获取信息的遥感器。遥感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照相机、电视摄像机、多光谱扫描仪、成象光谱仪、微波辐射计、合成孔径雷达等。传输设备用于将遥感信息从远距离平台(如卫星)传回地面站。信息处理设备包括彩色合成仪、图像判读仪和数字图像处理机等。

任何物体都具有光谱特性,具体地说,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吸收、反射、辐射光谱的性能。在同一光谱区各种物体反映的情况不同,同一物体对不同光谱的反映也有明显差别。即使是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由于太阳光照射角度不同,它们反射和吸收的光谱也各不相同。遥感技术就是根 据这些原理,对物体作出判断。

遥感技术研讨会

遥感技术通常是使用绿光、红光和红外光三种光谱波段进行探测。绿光段一般用来探测地下水、岩石和土壤的特性;红光段探测植物生长、变化及水污染等;红外段探测土地、矿产及资源。此外,还有微波段,用来探测气象云层及海底鱼群的游弋。

遥感仪器在探测中

由遥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传输设备、接收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遥感器装在遥感平台上,它是遥感系统的重要设备,它可以是照相机、多光谱扫描仪、微波辐射计或合成孔径雷达等。信息传输设备是飞行器和地面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图像处理设备(见遥感信息处理)对地面接收到的遥感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几何校正、滤波等)以获取反映地物性质和状态的信息。图像处理设备可分为模拟图像处理设备和数字图像处理设备两类,现代常用的是后一类。判读和成图设备是把经过处理的图像

遥感技术

信息提供给判释人员直接判释,或进一步用光学仪器或计算机进行分析,找出特征,与典型地物特征进行比较,以识别目标。地面目标特征测试设备测试典型地

[1]物的波谱特征,为判释目标提供依据。

发展简史

初期发展1839-1857

1858年用系留气球拍摄了法国巴黎的鸟瞰像片

1903年飞机的发明

1909年第一张航空像片

一战期间(1914-1918):形成独立的航空摄影测量学的学科体系

二战期间(1931-1945):彩色摄影、红外摄影、雷达技术、多光谱摄影、扫描技术以及运载工具和判读成图设备

现代遥感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射了TIROS、ATS、ESSA等气象卫星和载人宇宙飞船

1972年:发射了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1(后改名为Landsat Landsat-1),装有MSS感器,分辨率79米

1982年Landsat-4发射,装有TM传感器,分辨率提高到30米

1986年法国发射SPOT-1,装有PAN和XS遥感器,分辨率提10米

1999年美国发射 IKNOS,空间分辨率提高到1米

中国遥感事业

1950年代组建专业飞行队伍,开展航摄和应用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5年11月26日,返回式卫星,得到卫星像片

80年代空前活跃,六五计划遥感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第一颗 “风云1号”气象卫星 1999年10月14日中国成功发射资源卫星1

遥感技术

应用范围与划分

卫星遥感反射图

遥感技术广泛用于军事侦察、导弹预警、军事测绘、海洋监 视、气象观测和互剂侦检等。在民用方面,遥感技术广泛用于地球资源普查、植被分类、土地利用规划、农作物病虫害和作物产量调查、环境污染监测、海洋研制、地震监测等方面。遥感技术总的发展趋势是:提高遥感器的分辨率和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研制先进遥感器、信息传输和处理设备以实现遥感系统全天候工作和实时获取信息,以及增强遥感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遥感按常用的电磁谱段不同分为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多谱段遥感、紫外遥感和微波遥感。

1、可见光遥感: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遥感方式。对波长为0.4~0.7微米的可见光的遥感一般采用感光胶片(图像遥感)或光电探测器作为感测元件。可见光摄影遥感具有较高的地面分辨率,但只能在晴朗的白昼使用。

2、红外遥感:又分为近红外或摄影红外遥感,波长为0.7~1.5微米,用感光胶片直接感测;中红外遥感,波长为1.5~5.5微米;远红外遥感,波长为5.5~1000微米。中、远红外遥感通常用于遥感物体的辐射,具有昼夜工作的能力。常用的红外遥感器是光学机械扫描仪。

3、多谱段遥感:利用几个不同的谱段同时对同一地物(或地区)进行遥感,从而获得与各谱段相对应的各种信息。将不同谱段的遥感信息加以组合,可以获取更多的有关物体的信息,有利于判释和识别。常用的多谱段遥感器有多谱段相机和多光谱扫描仪。

4、紫外遥感:对波长0.3~0.4微米的紫外光的主要遥感方法是紫外摄影。

5、微波遥感:对波长 1~1000毫米的电磁波(即微波)的遥感。微波遥感具有昼夜工作能力,但空间分辨率低。雷达是典型的主动微波系统,常采用合成孔径雷达作为微波遥感器。

现代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由紫外谱段逐渐向 X射线和γ射线 扩展。从单一的电磁波扩展到声波、引力波、地震波等多种波的综合。

优越性

中科院运用遥感技术勘测分布图

探测范围大:航摄飞机高度可达10km左右;陆地卫星轨道高度达到910km左右。一张陆地卫星图像覆盖的地面范围达到3万多平方千米,约相当于我国海南岛的面积。我国只要600多张左右的陆地卫星图像就可以全部覆盖。

获取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实地测绘地图,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重复一次;陆地卫星

4、5为例,每16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

受地面条件限制少:不受高山、冰川、沙漠和恶劣条件的影响。

遥感技术

手段多,获取的信息量大:用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遥感仪器,取得所需的信息;不仅能利用可见光波段探测物体,而且能利用人眼看不见的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波段进行探测;不仅能探测地表的性质,而且可以探测到目标物的一定深度;微波波段还具有全天候工作的能力;遥感技术获取的信息量非常大,以四波段陆地卫星多光谱扫描图像为例,像元点的分辨率为79×57m,每一波段含有7600000个像元,一幅标准图像包括四个波段,共有3200万个像元点。

用途: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地理、海洋、水文、气象、测绘、环境保护和军事侦察等许多领域。

发展趋势

1 进行地面,航空,横天多层次遥感,建立地球环境卫星观测网络. 立足于小飞机的应用,卫星星座的形成,建立多层次,多轨道的立体观测系统。

2 传感器向电磁波谱全波段覆盖.

3 图象信息处理实现光学-电子计算机混合处理,因入其他技术理论方法,实现自动分类和模式识别.

4 实现遥感分析解译的定量话与精确化.

5 与GIS和GPS形成一体化的技术系统.

遥感技术

上一篇:员工的执行力培训范文下一篇:駧因父之名观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