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上范文

2024-04-19

小城镇建设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城镇;农村;城镇化

小城镇处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加强城乡联系的“中转站”。目前,小城镇已成为城乡经济活动中最强有力、潜力最大、发展最快的区域。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小城镇得以迅速兴起,它为我国农村城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建制镇数量增加,乡镇(即政府驻地小城镇)数量减少,基层政府驻地小城镇总量减少。我国的小城镇主要由建制镇和乡镇组成,此外还有少部分非政府驻地小城镇。从1988年到1999年,建制镇从10,609个增加到19,184个,乡镇从45,393个减少到25,557个。由于乡镇减少的数量大于建制镇增加的数量,建制镇和乡镇的总数从1988年的56,002个减少到1999年的44,741个。乡和镇是我国的基层行政区划单位。由于行政中心在我国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有一些村庄发展成了小城镇,但基层行政区划的变动和乡、镇数量的减少还是导致了我国小城镇总数的减少,这与人们通常的想象正好相反。我国小城镇的发展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已逐渐进入以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为主的阶段。

2.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与农村非农化不相适应,但近年来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的趋向已经出现。我国小城镇的规模普遍较小,1997年建制镇的平均非农业人口有6,618人,并且有很多建制镇的非农业人口在2000人以下。乡镇的规模就更小,1992年乡镇的平均人口为1,77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只有398人。目前乡镇企业已有8%分布在建制镇,12%分布在集镇,80%分散在村落。虽然大部分乡镇企业分布在村落中的基本格局未变,但比起1992年来,更大比例的乡镇企业集中在了小城镇。随着改革的深入,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善,乡镇企业实力的提高,这种集中的趋势还会加强。

3.随着建制镇数量的增加,建制镇平均非农业人口在减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展迅速,建制市、镇的数量增加,单个市、镇的规模扩大。就建制镇而言,除少数例外,绝大多数建制镇的非农业人口或城镇人口都在增加,这种例子俯拾即是。但是,虽然已有的建制镇规模的扩大会导致建制镇非农业人口规模的扩大,新设置的、规模小于原有建制镇平均非农业人口规模的建制镇,却会使全部建制镇的平均非农业人口减少。从1990年到2000年,全部建制镇的平均非农业人口从7044人减少到了6870.5人。2000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将“严格限制建制镇的审批”。这一政策将促进建制镇发展方式的转变,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将成为发展的重点。

4.市域内建制镇发展迅速。如果把全国面积划分为市域(不包括市辖县)和县城两大部分,我们发现近10多年来,建制镇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市辖建制镇的数量增长远快于县辖建制镇的数量增长,市域内建制镇的分布密度比县域内建制镇的分布密度有更大的提高。由于市辖镇的数量增长比县辖镇快,市辖镇占建制镇总数的比重迅速增加。1984年市辖镇占建制镇总量的比重仅为9.0%,2000年增加为38.5%。由于市建成区的规模一般都比县城大,上述情况说明,在较大的城镇周围,小城镇更易生长。

5.大城市周围及城市群地区建制镇分布密度高。大城市周围及城市群地区建制镇的分布密度又比市域内建制镇的平均分布密度高,这进一步证实了“在较大的城镇周围,小城镇更易生产”的结论。目前我国较为成熟的城市群有:沪宁杭地区城市群、京津唐地区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辽宁中部地区城市群、四川盆地城市群。此外还有若干近似城市群的城镇密集区如武汉地区城镇密集带。大城市周围建制镇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显然与大城市的辐射带动有关。反过来,大城市周围建制镇的发展,对于缓解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对于大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只有重要作用。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城镇化

1.通过改革和加强管理,促进小城镇发展。

第一,积极培育小城镇的经济基础。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要因地制宜,把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根据小城镇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充分发挥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各类服务业。

第二,改革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当前,乡镇企业存在着布局分散、浪费土地、污染环境等问题,而乡镇企业的社区属性与其空间布局的分散化有着很强的因果联系。因此,要促进乡镇企业向镇区集中,除采取完善服务设施、减轻企业负担等措施外,关键要弱化乡镇企业的社区性质,变乡镇企业与乡村社区之间的全部联系为单纯的经济联系,其核心就是改革乡镇企业产权制度。要探索和完善资金、带动、技术、土地等多种要素的产权多元化制度创新,为生产要素的空间集中和跨社区结合创造条件。

第三,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搞好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深化小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开兴办公用事业的限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采取BOT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个人及外商参与投资,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政府要摒弃那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只是城市的事情,完全不考虑农村地区的思想。

第四,强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有效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产生,并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大量转移。但农村剩余劳动力并非与农业全面脱离,仍然保留着自己的承包田,享有土地的使用权。这种不完全的转移,制约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完整转移,形成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必须进行以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为核心的制度创新。

第五,做好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工作。2000年7月中央在《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已明确,凡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县以下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于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当前,必须大力落实这一政策,从而有效地吸引乡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解决小城镇人口规模小、居住分散而不稳定等问题,最终使农民职业转移与空间转移同步。

2.建设具有可持续性的小城镇。

一个小城镇能否称之为可持续性的小城镇,主要看其在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是否只有可持续性。而维护小城镇的可持续性,关键是保护小城镇的资源环境,提高小城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通过加强需求管理,采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限制和防止对资源环境需求的过度增长,以使其供给与需求保持适当的平衡。具体措施有:(1)积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大力提高全民环保意识。(2)支持生态友好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应用,减少对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污染。(3)采用低能耗的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有限的资源。

3.建立可持续的农村城镇网络。

要做好区域城镇网络体系的前瞻性规划。我国要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就必须改变过去以中心城市为主体、城乡单向辐射的城乡布局,加快建立以小城镇为主体、以广阔乡村为依托、通过高密度、高强度的相互作用连接起来的组团式、开敞式的城乡布局。要在城乡布局的总体背景下考虑,立足各自实际情况,加强总体分析,确定小城镇建设在空间密度上的合理定位,形成小城镇发展的梯次分布。

要建立可持续的农村城镇网络,健全农村县级市—建制镇—农村集镇—中心村等多级城镇体系。一方面要纠正目前一哄而上的“撤县设市”和“撤乡改镇”的建市热,采取差异发展,重点扶植经济基础较好、条件具备的县级市和建制镇逐步升级;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有发展前途的农村集镇和中心村,使之成为农村非农化、城镇化的支撑点。

(作者单位:西南财大行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刘学侠

小城镇建设上范文第2篇

陈进

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了我乡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缩小了城乡贫富面貌差距,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目前我乡的小城镇建设主要是在原有发展基础上的集中整合,坚持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原则,将我乡的小城镇健康发展作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努力把小城镇建设成为促进农村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基地。

一、因地制宜,长远规划,准确把握小城镇建设的科学定位

(一)小城镇发展的空间定位。在小城镇建设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确定和控制小城镇空间尺度,小城镇空间尺度的确定问题,由小城镇所处的空间位置决定的“体量”空间。一个小城镇的体量空间,也就是这个小城镇对人口的容纳空间和扩展的边界空间。由于小城镇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连接带,由此决定了小城镇在容纳人口和发展的规模上,不可能超过其比邻的中心城市。

(二)小城镇建设的产业定位。在小城镇建设规模中,必须同小城镇的产业结合起来考虑。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个小城镇未来发展的空间有多大,除了小城镇与大城市的关联空间这一因素外,其决定性的因素是小城镇的产业发展规模和潜力。

(三)小城镇建设的文化定位。文化特色是小城镇建设不可忽视的无形资产。一个城镇没有自己的特色与文化内涵,等于没有灵魂。不论在城镇建筑、生活方式方面,还是在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方面,小城镇一直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保存空间。对于这份文化资产,一旦开发成功,就会变成小城镇发展的宝贵财富。

二、统筹协调,夯实基础,有效发挥乡镇企业的载体作用

(一)发展乡镇企业可为小城镇建设积累资金,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乡镇企业是小城镇集聚人口规模的主要载体,发展小城镇、加快推进农村化,使周边地区的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小城镇,头等重要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当只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才能为小城镇建设积累较多的资金,小城镇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乡镇企业必然加快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坚实,有助于提高人口素质合管理水平。乡镇企业发展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坚实的驱动力。小城镇“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在小城镇谋求发展的乡镇企业,必然要求小城镇的功能设施和管理水平与之相适应。这主要表现在: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并在小城镇谋求发展必然要求小城镇有繁荣的市场、便利的交通、灵通的信息。以及为商品生产与交换服务的其他有利条件,就是引导先进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进而从根本上强化和完善小城镇的整体功能。

三、突出特色,培养产业,不断增强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

(一)要紧紧抓住基础硬件建设这个重点。经济落后地区最大的困难是经济实力较差、农业弱质低效。目前,我乡推进小城镇建设必须把发展生产作为首要任务,努力夯实基础,从而加快村乡一体化的建设进程。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对小城镇进行改造,才能完成基础设施的改造,才能在此基础上提升并促进农村

二、三产业的发展。

(二)要牢牢把握特色优势产业培育这个关键。推进城镇化的实质是发展城镇经济,而城镇经济的发展,必须有产业做支撑。因此,在建设小城镇的同时,必须把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条件,各打各的特色仗,各走各的特色路,来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建立主导产业。

小城镇建设上范文第3篇

姓名:林威雄

学号:1035004403891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效也日益明显。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以下五个关键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一、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二者绝对不能混淆,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所谓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目标。比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是现在的薄弱环节。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不管在什么时期,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

小城镇建设上范文第4篇

基本概念

团队建设主要是通过自我管理的小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由一组员工组成,负责一个完整工作过程或其中一部分工作。工作小组成员在一起工作以改进他们的操作或产品,计划和控制他们的工作并处理日常问题。他们甚至可以参与公司更广范围内的问题。团队建设应该是一个有效的沟通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和推进者都会彼此增进信任、坦诚相对,愿意探索影响工作小组发挥出色作用的核心问题

团队精神

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也就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后而推动团队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所产生的真正的内心动力。没有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奉献精神,就不会有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与群体、集体主义有何区别:团队精神更强调个人的主动性,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 集体主义则强调大家共同性。两者具体区别如下:1:在领导方面。群体应该有明确的领导人;团队可能就不一样,尤其团队发展到成熟阶段,成员共享决策权。2:目标方面。群体的目标必须跟组织保持一致,但团队中除了这点之外,还可以产生自己的目标。3:协作方面。群体的协作性可能是中等程度的,有时成员还有些消极,有些对立;但团队中是一种齐心协力的气氛。4:责任方面。群体的领导者要负很大责任,而团队中除了领导者要负责之外,每一个团队的成员也要负责,甚至要一起相互作用,共同负责。5:技能方面。群体成员的技能可能是不同的,也可能是相同的,而团队成员的技能是相互补充的,把不同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综合在一起,形成角色互补,从而达到整个团队的有效组合。6:结果方面。群体的绩效是每一个个体的绩效相加之和,团队的结果或绩效是由大家共同合作完成的产品。 重要性

团队建设的好坏 ,象征着一个企业后继发展是否有实力 ,也是这个企业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充分体现。团队建设首先应该从班子做起 ,班子之间亲密团结 ,协作到位 ,管理着心里始终要装着员工 ,支持员工的工作 ,关心员工的生活 ,用管理者的行动和真情去感染身边的每位员工 ,平时多与员工沟通交流 ,给员工以示范性的引导 ,扑捉员工的闪光点 ,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沉下身去和员工融为一体 ,让员工参与管理 ,给员工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氛围 ,让员工感到家庭的温暖 ,在这个家庭里面分工不分家 ,有福同享 ,有苦同担 ,个人的事就是团队的事 ,团队的事就是大家的事。

建设团队六条建议:

第一:人才是团队最宝贵的资源。热忱投入、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人,是团队最宝贵的资源和资本。

第二:尊重人,为优秀的人才创造一个和谐,富有激情的工作环境,是上至老总下至部门主管一切工作的核心和重点.

第三:我们尊重每一个员工的个性,尊重员工的个人意愿,尊重员工的选择权力,所有的员工在人格上人人平等,在发展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倡导简单真诚的人际关系.

第四:打造培养自己的管理团队,是公司人才理念的具体体现,持续培养专业的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队伍,让每一个员工都成长为全面发展,能独挡一面的综合性人才,是企业一项重要使命.

第五:我们倡导健康丰盛的人生,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工作本身应该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成就感,在工作之外我们鼓励所有的员工追求身心健康,追求家庭的和谐,追求个人生活的极大丰富.

第六: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希望每一位员工,以空杯的心态,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迅速提升自己各方面的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我们鼓励各种形式的沟通,提倡信息共享,反对思想黑箱操作,反对任何形式的官僚主义

以神州数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来谈谈如何进行团队建设

(案例来自教材43页)

班级:09人力资源管理姓名:谈世伟学号:0903131012摘要:团队建设是指有意识地在组织中努力开发有效的工作小组。每个小组由一组员工组成,通过自我管理的形式,负责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或其中一部分工作。团队建设是这样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和推进者都会彼此增进信任,坦诚相对,愿意探索影响工作小组能创造出不同寻常的业绩。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也就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后而推动团队的高效率运转.关键词:团队建设事业愿景激励考核团队目标

通过神州数码与惠普的团队较量以及神州数码公司里发生的感人故事,我们知道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小成功靠个人,大成功靠团队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壮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而必须要靠组织的力量,团队的力量,高效而有执行力的团队组织成了未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筹码,那么,企业如何才能做好团队建设,从而打造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一流的企业团队呢?以下是我的的六条建议:

优秀的组织领导。大到一个企业集体,小到一个职能部门,或者是一个工作小组,要想组织有力,使团队成员拥有较高的忠诚度,那么,优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团队领导人至关重要。案例中郭为作为神州数码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裁(领导者)对公司的团队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优秀的组织领导一般应具有如下素

养:

一、品德高。品德即人才,一个优秀的人才拥有良好的品格,可以让组织成员众望所归,可以成为组织的精神领袖,可以带领大家克服困难,迎来一个又一个成功。历史上的三国刘备以及水泊梁山“及时雨”宋江都是因为具备了较高的人格魅力,而吸引一大批英雄人才相伴左右的。

二、能力强。要想保证组织团队的同心同德,让大家心平气和地工作战斗在一个有效的平台上,这个企业或者组织优选出来的团队负责人,一定要具备某一专长,也就是要有突出的能力,突出的能力必然带来突出的业绩,只有在能力、业绩上,而不是学历上超越属下,大家才能心服口服,才能避免出现内讧或者内耗,让下属能够安心地工作与处事,这个负责人也许是技术型的,也可能是管理型的,甚至有可能是从低到高发展起来而属于实干型的。

三、多领导,少管理。作为一个团队领导,如何仅仅依靠组织授予的职权来去管理下属,这个是治标不治本的,通过组织授权是团队建设与管理的基础,但通过“领导”的方式,也就是通过个人内在涵养提升,展现自己的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等等人格魅力,才能摈弃由于通过组织授权而采取“高压管理”带来的缺乏人性化的弊端。比如,蒙牛集团牛根生,依靠他的组织团队,仅仅经过八年的时间,就打造出中国液态奶第一品牌,凭的是什么呢?就是他“小胜靠智,大胜靠德”的个人魅力上。由于他的无私,带来了大家的无私,由于他的无我,带来了大家的无我,从而创造了中国企业史上的奇迹或者神话。

共同的事业愿景。一个组织能否一起走的更远、更久,归结于这个团队是否有共同的远景,也就是团队信念,组织信念是让团队成员排除万难,风雨同舟,以及上下同欲的前提,共产党为何能够在“白色恐怖”下立场坚定,甚至抛头颅、洒热血,归根结底,是因为大家都有一个为人民大众“谋福祉”,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这种信念促使大家一往无前而无所畏惧。共同的事业远景,包括如下方面:

一、找到组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走在世上一遭,总有留下点什么,一个找不到活着理由的人,注定犹如行尸走肉,而空虚度过一生。因此,组织的成员要想同仇敌忾,就一定要给大家展示未来的前景,即要在阶段时间内,给组织、给社会、给世界留下什么,比如,微软公司愿景:让计算机进入每一个家庭,并使用微软的软件;福特公司愿景:汽车要进入家庭;中国移动通信: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等等。

二、实现事业的组织分工与责任。为了达成企业的事业远景或者使命,团队成员要有各自的组织分工,要明晰自己承担的事业责任,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更好地达成组织的长远规划。清晰的团队目标。团队制订了明确的愿景或者使命后,要想更好地去实现,作为团队负责人,还要进一步规划与落实团队的目标。包括如下要素:

一、制定组织的经营目标,比如,销量目标、行业地位目标、品牌建设目标甚至利润目标等,这个目标应该包括组织的长、中、短目标,包括更小组织单位的阶段目标,比如,三年、五年、十年目标,包括每一部门、每个工作小组、每个人的目标。

二、组织成员个人的利益目标。组织目标是个人目标的根本,但为了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团队成员的利益目标,也就是团队成员的“动力”目标也不可缺少,它是组织目标实现的保障。因此,组织要为团队成员规划未来的职业规划,要为属下描绘未来的“前景”和“钱景”,让大家心有目标,身有行动。

互补的成员类型。要想保证组织团队的有效有力,组织成员的组成非常关键,很难想象,一个组织都是性格暴躁,或者性格柔弱,或者都是某一块面的高手,他们组合在一起能够给团队带来什么,因此,互补型的成员类型,才是“粘合”组织的基础。包括如下两点:

一、团队成员的个性互补,就象这个世界有男有女,方为和谐一样,一个组织的成员个性类型,一定是互补型的,性格都较强、或者都较弱,会让团队成为“争吵”的平台,或者让团队成为“绵羊”,而缺乏活力或者柔性,因此,团队的性格类型应该强、弱、柔互补的。

二、能力互补。战国时期平原君赵胜,为何能够顺利解除“邯郸之围”,跟其所养拥有各类能力的“门客”有关。因此,一个组织,一定要有各类能力的人才组合在一起,才能更有力量。比如,有的人善管理,有的人懂经营,有的善外交,有的偏技术等等,只有因材施用,因人制宜,团队才能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合理的激励考核。人都有惰性,一个团队组织要想保持持久的动力与活力,就必须要引入竞争机制,同时,一个团队在从不稳定到稳定发展过程中,必须通过激励考核,来优胜劣汰,来奖优罚劣,包括如下

方面:

一、建立合理而有挑战性的薪酬考核体系。在具备竞争力的前提下,按贡献大小予以合理分配,只有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公开的薪酬体系,大家才能在同一套制度下,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二、团队组织建立阶段,要多奖励,少惩治。奖励是激扬人性,惩治是压抑个性,因此,为了避免大家离心离德,甚至分崩离析,就必须采取多正面激励,比如,多奖励,要不断地树立榜样和标杆,让组织形成一种学、赶、帮、超的氛围,少处罚,即使处罚,也要采取人性化的处罚,比如,联想的柳传志对于开会迟到者,不罚钱,但“罚站”的做法,效果就很不错。

三、团队成长、成熟阶段,要多规范,要用制度来管理与约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组织的快速成长、成熟,促使企业必须要摈弃“人治”而走向“法治”,必须要靠流程、组织、制度来做管理,要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真正地做到法治化。

系统的学习提升。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一个组织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当一个团队以经验作为工作的依靠时,这个组织就有可能陷入“经验主义的”的怪圈,就有可能会陷入“僵化”,就有可能“死在自己手里”。一个组织要想保持基业长青,要想永葆青春活力,就必须要依靠系统的学习提升。包括: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决定未来。只有打造学习型组织,保持决策的先进性、前瞻性,企业的流程才不会“僵死”,才会实现“大企业的规模,小企业的活力”,这种学习型组织,一定是自上而下的,组织成员每一个人要有有一种学习的动力与渴望,确保让学习成为企业的“驱动力”。比如,海尔为了创建学习型组织,而成立了“海尔大学”,让大家都积极学习,从而提升技能,增强企业与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二、打造学习型个人。作为组织要想方设法,为团队个人提供学习和成长的平台,打造学习的良好氛围。比如,有的企业每年给员工报销书籍、培训费用,每年送员工外出进修,免费给优秀个人提供高级研修班等等,从而营造一个人人学习的好风尚。

小城镇建设上范文第5篇

根据XX镇《创先争优活动方案》和《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实施方案》,结合XX镇城镇建设目前现状,本着“厉行节约、操作实际、面貌改观、居民满意”的原则,提出近期工作方案:

一、镇内街路维修

全镇需整修街路27处,总面积1105平方米,其中XX街13处、龙山街7处、沿河西路3处、东岭路303国道交汇处1处,303国道放牛沟口1处、商业城门口1处、城信门口1处。全部为油碴路面。

维修预算:

第一方案预算:混凝土填充补修,翻浆处用石料填充后混凝土砂浆。

水泥94.6吨×325元/吨=30745元

碎石 299立方米×50元/立米=14950元

沙子99立方米×40元/立米=3960元

清理基层(含运出)人工费及车工费=297立方米×50元/立米=14850元

C20混凝土(30cm厚)1105平方米×30元/平米=33150元。

合计:97,655.00元,此预算为现行价格。以上用料均可在镇内水泥厂、石场、沙场取材。

第二方案预算:以上路段均为油柏路,混凝土维修易损,应以油碴填充补修。沥青市场价格为800元左右,价格较高。

二、公厕维修

全镇共有公厕15个(含镇政府厕所),其中危厕3个。具备维修价值的12个。采取地面水泥罩面,蹲位补修,房顶串瓦,粉刷内、外墙面。

维修预算:鉴于修缮厕所人工较贵,平均按照每厕维修3500元计算,15座维修费需52500元,粉刷内、外墙面(按36平方米、8元/平方米计算)每厕350元/座×15座=5250元。

合计:57,750.00元。

三、清理占道经营、违规匾牌,规范经营秩序

1、坐商禁止在自家门前或街道两侧摆摊设点;

2、街道两侧实行早、晚市,规定摆摊时间,即早市截止7:30分前,晚市4:00以后,早7:30—晚4:00不允许沿街摆摊,早、晚市地点为XX街国税局至老电影院路段。

3、各商业网点及店铺严禁在户外摆放落地灯箱、匾牌,严禁悬挂横街条幅,要求一店一匾。

措施:计划在9月23日至26日进行集中清理,需城建、公安、司法、安监站、商贸城、工商联合进行,集中清理后由城建保持日常管理。

四、街路、居民区垃圾集中清理及日常管理

1、集中清理:计划在9月18日至22日,对街路、居民小区内沉积的垃圾进行集中清运,计划临时雇用1台铲车、1台翻斗车,将堆积的垃圾全部清理完成。

2、日常管理:实行早、晚定时定点清倒垃圾制度,规定早6:00—7:00,晚4:00—6:00定时定点清倒垃圾,规定各居民区、散居

民民点、企事业单位垃圾清倒地点。

实施措施:

(1)入户宣传推广。通过城建宣传车向广大居民宣传制度规定,通过宣传单入户宣传,保证家喻户晓。

(2)有单位的职工家庭落实单位包保。通过召开会议,与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签定《卫生包保责任书》,凡本单位职工违反规定的,由城建通知该单位,由单位负责对职工进行教育,屡禁不止的通过城建宣传车全镇通报职工所在的单位。

(3)散居居民家庭落实社区居民小组长包保。各居民小组长落实管护责任,违反规定者通过城建宣传车予以点名通报。

(4)沿街商户落实“门前四包”,即包卫生保清、包绿化看护、包门前占道经营清理、包冬季清雪。此项由工商分局配合,凡违反规定者责令整改,情节严重者停业整顿。

(5)落实垃圾卫生管护包保责任。日常管理由卫生队清洁工分段负责包保,实行考评机制,增加奖励工资,包保责任与奖励工资挂钩。

通过包保措施强化责任,利用移动广播通报营造全民清洁氛围。

五、重型运输车辆及出租车监管

1、重型水泥运输车辆一律停在城镇区以外,严禁在街道、居民区门前停放。运送石料的重型车辆指定通行路线(东岭路—交警队—三商店—塔山路—水泥厂),其余街路严禁石料运输车辆通行。此路线需与监狱、运输队业主商议。

长远规划:由监狱和运输业主出资修建老303国道至马市专用运输通道,彻底解决该难题。

2、出租车管理。镇内出租车分三类,一类为跑线出租车,一类为“压地头”镇内出租车、面包车、小型运输车,一类为人力方箱车和恒力三轮车。出租车停放管理问题是我镇城镇居民最为关注,因此提出如下两项方案,由镇政府协调相关部门解决:

第一方案:(1)鉴于跑线车都是电话联系客源,将跑线出租车规划到铁路车站门前广场,比照XX镇、XX市管理方法排号接人,汽车站处规划两台跑线出租车位保证临时客源乘降,不能突破两台,每车客满立走,空车补齐。(2)镇内出租车、面包车、小型运输车规划到东北亚商场门前及粮库家属楼下,划定停车位进行管理。(3)方箱车和恒力三轮车规划在老电影院门前、药材、商业城门口,划定停车位进行管理。

第二方案:选定一处停车场,将所有车辆全部进行集中管理。但由于镇内面积较大的空地均由个人占用或集体产权空地租用,需协商解决。

此问题需由城建、交警中队、公安、运管所、客运站联合进行,规划完成后由城建进行日常管理。

XX镇人民政府

小城镇建设上范文第6篇

摘要: 我国正处在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选择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目标取向并以凯里市小城镇建设为例,对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进行初步探讨,为加速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服务。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农村人口城市化;发展战略

我国至今仍是一个拥有9亿多农民的农业大国,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政治的根本问题,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恰是农民问题的一个关键。农民作为能动的社会政治角色,农民安则社会稳,农村的现代化又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随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们把目光投向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和农民,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他们关注并反思我国城市化政策,努力探索积极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建立广大农村分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新机制。因此,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这一要求,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应当从加快市场经济进程,实现农村经济繁荣,推动中心城市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小城镇建设在整个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下大力气搞好小城镇建设。目前,学术界对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还方兴未艾,研究成果为数不多,由此,本文拟以处于西部民族地区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为例,从凯里市人口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的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对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以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

(一)民族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与新增人口不断增加的矛盾。

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农村人口过多,在城镇建设、交通建设、水利建设和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征占了农民的土地,农村成年人口每年都在不断地增加,地少人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必须向城镇转移求生存、求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城乡经济显得非常迫切。以处于西部民族地区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为例,2006年全市总人口46.4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0.78万人,劳动力资源人口数为181189人,全市土地面积1306万亩,耕地总面积20.25万亩(田:14.02万亩,土:6.23万亩),果园61公顷,菜园2公顷,人多耕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根据每个劳动力可负担耕地2亩计算,全市20.25万亩耕地需要劳动力约10万人,劳动力资源人口数减去实际从事第一产业所需的劳动力即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此得出2006年该市剩余劳动力总数约为81189人,这就为凯里市的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口条件。同时,也体现了民族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与新增人口不断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农村大量过剩劳动力对城镇化战略的影响

首先,由于农业自然资源的相对稳定性,建设占地使耕地逐年递减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农村人口逐年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我们仍然以西部民族地区的凯里市为例分析:据有关资料统计,2006年该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人口数为181,18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按10‰递增,那么10年以后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人口数将达到约199,308人。假设该市耕地仍然保持在2000年的水平上不变即20万亩,耕种20万亩耕地实际需要劳动力约10万个,那么届时该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接近10万人,如何安排,吸收、消化这批剩余劳动力,对农村的稳定、发展和繁荣,对加快凯里市的城镇建设步伐,推动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将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应提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早进行决策。

其次,大量过剩的劳动力如果不能实现有序转移和流动,不仅会成为制约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而且还会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我们仍然以西部民族地区凯里市为例分析:目前,这种转移和流动正遭受到来自两个相对方向的压力:其一表现为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势头持续减弱、规模缩小,并且减弱的趋势今后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这其中的原因是由于随着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内部结构,精简冗员,企业的约束机制趋硬,使得国有企业大量隐性失业问题浮出水面,下岗职工增加,农村劳动力进城找工作难。此外,近年来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再加上政府限令“三小”企业进行压产和转产,使得一部分劳动力从乡镇企业中回流出来。其二表现为农业劳动力又不断地从土地上被排挤出来。这是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同时,耕地面积也在逐年减少,而每年又不断有农业人口成为新增的劳动力,并从一开始就具有过剩的性质。正是在这样两种压力下,加快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大影响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三)乡镇企业现状对小城镇建设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证明,没有高速发展的乡镇企业,小城镇的崛起和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主体,是小城镇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应该看到的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乡镇企业传统发展模式中固有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这就使得乡镇企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从而影响到小城镇的结构升级和素质的提高。在西部民族地区,乡镇企业的现状对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形成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乡镇企业一度对繁荣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起到过重要作用。以凯里市为例:由于凯里市地处山区,乡镇企业布局过于分散,社区特征明显,“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状况造成了乡镇企业在运输、信息交流、物资聚散等方面的成本增加,阻碍了乡镇企业向纵深层次的进一步发展,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凯里市的乡镇企业和当时全国的乡镇企业一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曾异军突起,一枝独秀,有过辉煌时代。但随后乡镇企业的发展走的是一条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相分离的道路,许多风光一时的乡镇企业都逐渐垮掉了。凯里市乡镇企业的这种现状更是印证了这一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因此,通过小城镇对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促使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合,使农民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镇,是一条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战略举措的重要途径。

(四)规划工作滞后与基础设施落后对小城镇建设的影响

西部民族地区的城镇规划普遍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做出的,乡镇规模小比较利于管理。但随着改革的深化,这种规划工作滞后与基础设施落后的小规模乡镇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规划滞后与基础设施落后的小城镇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小城镇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其次,镇域规模小,但行政人员并少不了多少,必然加剧财政的负担。规模与财政负担的关系可见一斑。再次,这种规划比较僵化,缺乏弹性。有些地方小城镇发展很快,早已突破了原来的规划,有的地方有两个或多个相邻的乡镇已经联在了一起,形成了具有一定的城镇化水平的经济区域,但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这些经济区域的基础设施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各镇各自为政,在同一经济区域争市场、争资源,其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其结果是都形成不了规模,造成很大的浪费,并阻碍了人口和其它资源的进一步集聚。以凯里市为例:凯里市城镇规划建设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已经历了两个阶段,对指导小城镇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体系规划比较宏观,可操作性不强,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一是小城镇在整个区域的中心地位难以界定,以镇为单位编制规划实际上只考虑自身的发展,而不考虑与周围地区的联系和城镇间的分工,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重点和特色难以体现。出现了产业结构雷同,城镇性质相似的现象,体现不出不同城镇的特点。二是规划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基层干部规划意识淡薄,不执行规划要求,搞短期行为,得过且过,导致“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的不良现象随处可见,规划形同虚设。三是凯里市小城镇基础设施仍然很薄弱。受资金困扰或规划不到位,城镇中心区的供水、供电、排水、电讯等设施建设滞后,遇上赶集马路市场导致交通拥挤的现象仍然很突出。从总体上说,凯里市小城镇目前的现状,使其对人口和企业的迁入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五)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管理手段落后对小城镇建设的影响

在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城镇规模普遍偏小,聚集的人口也达不到必要的规模,多数人集中在有限的土地上搞饭吃,其产业结构必然单一而且不合理,加上管理手段粗放落后,对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根据建设部、农业部的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一个小城镇只有当镇区人口达到1万人时,才能够发挥经济中心对镇域经济的集聚和扩散作用;2万人时作用比较明显;超过5万人则可以对周边若干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小城镇规模小,管理手段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对资源的集聚能力就小,不仅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无法起到促进作用,对镇域经济也法起到辐射作用。

以凯里市为例:据贵州省黔东南州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测算,凯里市8个镇镇中心平均人口才248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45人,如此超小规模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经济,对人口和企业的集聚效应十分低下,对带动城镇建设起不了多大作用。从产业结构看,8个镇镇中心区平均非农业人口只占34%,镇区人口仍以搞农业为主,这与小城镇应以二、三产业为主的要求很不相符。由于城镇缺少工业支撑,加之乡镇企业发展滞缓,使小城镇人口聚集较为困难,因此也未能带来三产的发展和城镇的繁荣,反过来又制约了小城镇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从而使小城镇缺乏足够的辐射能力。从管理层面上看,存在的问题有二:一是为二、三产业和城镇建设服务的力量薄弱,不能从体制上促使小城镇成为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村区域经济中心。二是小城镇建设投资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完善及相对滞后,使小城镇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总之,凯里市在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综述以上五个方面对小城镇建设的影响,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制约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和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进程的种种不利因素,做到未雨绸缪,先行一步,争取主动。这样,既有利于我们在工作中认清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扬长避短,事半功倍,也有利于促使我们做好不利因素的转化工作,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和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速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

(一)坚持走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

在西部民族地区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要按照小城镇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首先,各级政府要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流动的政策。城市化的过程,也是人口流动的过程。人口的集中导致城市化的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要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化发展,就要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因此,要转变过去长期实行的农民“离土不离乡”的观念。离土不离乡,是指农民可以在家乡办乡镇企业,经营非农产业,而不能离开家乡。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战略实施以后,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加快小城镇建设,就是要促使农民离土又离乡,在小城镇寻找生机和出路。

其次,各级政府要实行进城人口的市场化安置。分散于自然村的居民向小城镇集中,一部分人是转移居住地,一部分人还要在小城镇工作,实现工作性质的转移。不论是居住还是工作,都不能用行政的方法安置,即进入小城镇的人口,什么都由政府管起来,政府是不堪重负的,小城镇也发展不起来。可行的办法是实行市场化安置,即由进入小城镇的人口自费安置。这样做不仅不会形成政府的沉重负担,而且还会形成小城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为进入小城镇的人口市场化安置创造了条件:第一是粮棉油等供应市场的放开,为进入小城镇人口提供了衣食条件;第二是房地产市场的形成,为进入小城镇的人口提供了居住条件;第三是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为进入小城镇的人口提供了寻找工作的便利;第四是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为进入小城镇人口提供了多方面的保障。目前,西部民族地区的一些小城镇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再次,各级政府要降低农民进入城镇的门槛。农民进城与否,归根结底是一种利益的选择,无利可图,或者进城还不如当农民收益大,农民是不会选择进城的。因此,各级政府对于农民进城要有优惠政策,以此来降低进入小城镇的门槛。降低进城门槛的核心问题是应当取消不合理的收费,必要的收费也应当规范标准。比如有的地方收取的城市增容费,就应当取消;有的城镇实行高价卖户口的政策,也属于不合理收费;对进城学龄人口的入学,有的学校收取赞助费,也是不合理的。

最后,各级政府要为进城农民就业创造条件。农民进城,能否最后立足,还要看能否在城镇找到合适的工作,不能立足还是要回到农村去。当然,一定的回潮是不可避免的,但回潮过多,小城镇的规模就难以确定下来,应当以降低开业条件,低税费的方式,鼓励进入小城镇的农民自谋职业,这是解决民间投资不足的重要措施。另外,降低过高的开业条件还可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形成有利于吸引投资的政策环境,彻底改变那种持币待投的状况,这不仅是增加对小城镇投资的途径,也是吸引外来投资的措施。以凯里市为例:现在该市的8个小城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下岗职工,再加上新增加的进城人口,如果投资不足,就业压力过大,小城镇建设就难以为继。此外,该市的小城镇建设还涉及土地政策方面的问题,如进入小城镇人口原来作为农民承包的集体耕地和进入小城镇后所占用的土地等问题如何处理,都需要各级政府认真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人口城市化即农民进入小城镇创造条件。

(二)强化宣传教育,搞好科学规划,正确界定小城镇的经济功能

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人口城市化,首要的问题是解决干部和群众的认识问题,搞好科学规划,正确界定小城镇的经济功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城市化的实质和作用,为城市化工作创造好思想基础和舆论环境。同时要严格管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凯里市为例,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进一步搞好全市城镇体系规划,构建合理的城镇结构,逐步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三棵树、鸭塘、龙场三个卫星镇为主体,其它建制镇为框架发展的三级城镇体系。规划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满足近期发展的需要,又为远期发展留有充分余地;既要有利于居民生产、生活和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又要有利于协调指导城镇建设因地制宜,根据自然条件及经济基础的差异,立足当地资源,突出特点,选准符合自身的发展重点和路子,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不照搬一个模式,搞一刀切、一哄而起,确保农村人口城市化有序进行和小城镇既好又快地发展。二是在执行规划时,要严肃对待,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不得随意变更,着力强化小城镇建设的组织和管理,逐步将凯里市的小城镇建设纳入正常的管理轨道。三是改革小城镇宏观管理体制,优化配置小城镇内部的管理机制。小城镇的发展应以二、三产业为主,其管理体制应围绕这一功能来设置,如在市级政府中明确专门人员和机构管理小城镇的各项事务,精简小城镇的政府机构,增强为二、三产业服务和其他必要的社会服务机构等。

(三)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和结构优化工作

西部民族地区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必须注意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和结构优化工作。小城镇产业结构调整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发挥各地扰势,并且要从有利于增加就业,节约资源,提高农业增加值和保护环境着眼。为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走农业产业化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路子,强化农业与小城镇工业的关联度,培植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开辟产业空间,因为小城镇绿色资源的生态环境相对中心区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绿色产业领域大有作为;三是大力发展各种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样做不仅能壮大自身实力,而且还能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四)完善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

西部民族地区在实施城镇化建设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始终注意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建设就业和生活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凯里市为例,目前可操作的措施可以考虑:第一,积极开发和引进人才、科技,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小城镇人才紧缺,技术落后是其经济发展的巨大制约因素。解决人才、技术问题,一靠开发,二靠引进。为此,必须实施有利于成才,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吸引人才和技术的政策措施,如增加对人才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积极同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合作联姻,鼓励人才和技术入股等等。第二,健全城镇投资融资机制,将土地出让金从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费中分离出来,通过土地批租,熟地开发,配套共建等途径扩大筹资渠道,逐步实现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和市场化运作。同时,要逐步建立成熟的还贷机制,鼓励金融部门加大对小城镇的投资力度。第三,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允许农民种养结合和土地使用经营方式的自由调整,允许土地指标在村镇间流转的方式来引导“农业向大户集中,工业向区域集中,居住向中心集中。”第四,建立社会保障机制,逐渐推进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障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保险事业,稳定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减少他们进入城镇发展的后顾之忧,实现社会保障的现代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使凯里市的小城镇建设尽快步入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的轨道,顺利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

(五)加快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中的户籍制度改革

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发展战略要顺利实施,要求各级政府要把户籍制度改革早日提到议事日程,加快已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户籍制度改革,大力引导农民和鼓励农民向城镇聚集,打破农与非的界线,逐渐平衡居民户口对农民户口的相对优势,最终取消户籍城乡二元化的管理模式,建立公平自由的户籍管理制度。今后,凡在城镇有固定合法住所,有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或生活保障的农村人口均可申请在城镇落户,同时也允许农民进城镇落户不转非。以凯里市为例:在小城镇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原有户籍管理造成了很多矛盾,例如给计划生育的管理,流动人口的子女入学,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等带来了许多困难。从长远来看,户籍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行住地管理原则,即人在什么地方住,就在什么地方将其户口管起来,这样就做到户口随人走,而不是目前的人跟户口走。当然,要在全市这样做,难度还比较大,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方式,即在小城镇先做起来,待条件成熟后,即在全市范围内推开,为在西部民族地区全面实现这一先进管理模式作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实际上,当粮油市场在全国放开以后,户口观念已经大大地淡化了,加之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逐渐成熟,已经基本形成了人口流动的条件。

(六)加大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合理利用和保护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具有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构成了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自然基础,要把这种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必须坚持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的原则。要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内容,合理利用和保护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搞好开发建设的环境监督管理。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要切实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老路。一定要进行合理开放、利用,既要注重其经济价值,更要注重其生态价值,特别是如森林资源、水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西部民族地区实施城镇化建设的战略中,在充分利用西部民族地区资源优势的经济价值同时,要加强其环境生态价值的建设和保护,对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

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小城镇的最大问题之一便是资金障碍,无论是合理利用和保护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还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都需要国家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建设的财力扶持力度。中央财政预算应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建议国家从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切出一块资金专门用于民族地区城镇的公用设施建设,发挥国家投资对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拉动作用。要改革转移支付制度的办法,保证支持资金专项用于西部民族地区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调节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要研究生态补偿的方式,以争取东部和沿海地区对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建设的支持。

三、结束语

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一项涉及到其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这一宏大战略构想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必然涉及多项价值目标的选择,如以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取向,或以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为目标取向,或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目标取向等等,对之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对策措施都是很有意义的。对本人来讲,都是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着眼点在于研究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以凯里市为例:笔者以为,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贯穿于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战略各个目标的一条红线,把它作为推进城镇化战略的价值取向,加快凯里市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小城镇建设,特别是重点小城镇建设,建成一定数量的万人集镇。同时,要在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加快形成以区域中心,区域次中心,重点小城镇并举为特色的黔东南城镇体系,实现全州城镇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也符合凯里市客观实际的要求,较之其它目标在实践上更具有可操作性。

总之,要通过小城镇转移和配置农业劳动力资源,以此带动各种要素的配置和产业的协调发展;要把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牵引线头,抓住这个线头搞好小城镇规划,合理进行功能定位;要避免城镇建设中容易出现的功能滞后效应,着眼于提高小城镇对人口增量的发展弹性,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避免短期行为;要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和要素价格较低的条件,发挥劳动力替代资源的优势。因此,笔者认为,西部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战略规划要加强二三产业的设计定位,在小城镇中形成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服务体系,为形成一批万人以上城镇打下坚实的基础,顺利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黔东南州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N]. 黔东南日报,2006-03-2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N]. 贵州日报,2006-03-17.

[3]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N]. 黔东南日报,2006-03-30.

[4] 贵州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N]. 贵州日报,2007-01-30.

[5] 黔东南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N]. 黔东南日报,2007-02-16.

[6]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而奋斗,中共贵州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报告[N]. 贵州日报,2007-05-08.

[7] 赵苑达.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 陈晓芳,方 明.城市化发展存在的总是问题及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3).

[9] 余明侵.区域经济学经济利益分析[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0] 刘耀彬,等.中国省区城市化水平差异原因分析[J]. 城市问题,2005 (1).

[11] 王行伟.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城市化道路选择[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12] 佟景春.建立农村城市化发展机制[J]. 吉林农业,2002(5).

[13] 高 强.美国农村城市化历程及启示[J]. 世界农业,2002(5).

[14] 石扬令.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思路和对策[J]. 生产力研究,2003(4).

[15] 温铁军.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与相关制度问题[J]. 开放导报,2000(5).

(责任编辑:周真刚)

上一篇:新城投资模式范文下一篇:校辩论赛策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