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范文

2024-02-25

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范文第1篇

一、基于项目教学包装设计工作室创建的必要性

(一) 我国包装产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发展, 对于包装产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可以说包装产业发展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情况。我国包装产业发展势头不断增强, 发展成为世界包装大国, 而与发达国家相比, 包装产业质量、品种、经济效益及新品种研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我国应该重视影响包装产业发展的因素, 强化包装设计研发, 投入更多方面的支持, 培养包装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 必须建立包装设计工作室, 才能从细节出发, 发挥专业人员自身优势, 保证实际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 推动我国包装产业整体发展。

(二) 目前高校的迫切需求

我国一些艺术专业类高校为了提升包装设计综合实力, 也逐渐创建了设计工作室, 但是应用于包装设计教学的工作室十分少。高校包装设计专业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 强调学生独立学习和完成任务, 具有承担产品包装设计的能力。但是我国高校包装设计教学模式较为传统, 通常以理论为重点, 课堂教学中以文字讲解为主, 并不利于学生真正消化课堂知识, 缺乏实践训练和企业观摩。高校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 需要更多设备的支持, 但目前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操作的教学设施受到限制, 不利于课程内容的有效推进, 例如设计场地、器材等不足, 影响教学质量。此外, 目前高校包装设计专业的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不合理, 理论知识讲解完成后, 应该及时针对课程内容安排实践训练, 但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实践操作通常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两三天才开始,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不够连贯, 不利于深化知识内容细节问题。为了保证高效包装设计专业教学顺利进行, 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投入, 帮助学生提升自身专业技能, 有助于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因此, 高效必须建立教学模式下的包装设计工作室, 通过高效多年努力, 进一步解决教学问题, 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 就业岗位的需要

经济发展带动各个领域的快速进展, 包装设计目前已经作为一个独立行业发展起来, 推动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近年来, 包装设计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大, 培养优秀的包装设计人才成为高校重要任务, 能力强的专业设计人员能够为企业带来很大利润。企业需要更具综合实力的优秀设计人才, 帮助企业顺利发展, 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艺术设计修养和团队意识, 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创新能力, 人才与企业应做好共同成长[1]。

二、包装设计课程的设置及职业需求分析

(一) 增强教学设计力度, 适应职业发展需要

课程设计应该以职业需求为主, 包装设计课程内容需要在了解相关行业、岗位基础上, 根据工作详细流程, 进而在课堂中进行深入讲解。通过更具实践的教学内容讲解, 可以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专业知识的现实意义, 进而储备更多的专业性知识。要重视包装设计的专业性, 结合企业需求有效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进而促进学生课程基本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在理论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训练, 不断巩固理论知识, 增强技术操作技巧。高校应该重视实践训练投入, 设置便利的实训基地, 为学生有效的进行实践训练提供平台, 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职业技能。

(二) 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及课程目标设定

高校包装设计教学过程应该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不断完善课程目标的设定, 保证学生技能与教学质量共同提高。要重视各个高校之间的合作发展, 相互借鉴优秀的培养方式, 符合社会对人才技术、素质的综合需求。在包装设计授课过程中, 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重点讲解有关包装创意课程内容, 激发学生自身更多创造潜力, 详细分析工艺、材料等内容, 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了解有关包装设计的知识。包装设计教学过程中, 应当重视人才综合能力的发展, 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以满足当下社会发展需求。

(三) 教学成果应满足就业需要

随着社会对于设计人才的需求, 高校不断开设设计类专业课程, 但是学生在校学习的设计专业性很窄, 不利于明确就业方向。在包装设计教学实践中, 教师除了需要将课程内容讲解透彻, 还应该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知识面, 帮助学生拓宽就业选择的机会。信息化时代下, 各个行业得到创新发展, 这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选择, 让包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教师需要加强新技术知识渗透, 进而保证教学成果的有效性。

三、工作室制下包装设计教学模式特点及教学策略

(一) 工作室制下包装设计教学模式特点

1. 创新教学模式

工作室制下的包装设计教学模式的基础知识培养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差不大,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实际性训练, 使得学生能够对课堂知识进一步巩固。通过实践训练有效发挥理论知识, 让学生对于包装设计的理解得到升华, 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提高教学效率。学生通过实际训练, 发挥自身创造力和操作能力, 进而将学习成果表现在作品中, 实现知识的应用价值[2]。

2. 激发学习兴趣

高校包装设计专业教学结合工作室形式, 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企业产品设计流程, 通过对现实市场情况的分析、认知, 让学生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听讲。深入了解包装设计的制作过程, 可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践应用中发挥自身实力。

3. 优化教学资源

通过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应用, 能够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升级, 教学内容更加具体、详细。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能够利用优秀的作品案例, 进行深入分析、讲解, 让学生体会更具创意和流行的作品含义,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通过工作室制教学资源深入分析, 让学生提升设计创意及专业能力, 为企业和自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走向实际设计应用, 整合教学资源, 让学生能够接触更多创新设计理念。

4. 提升技能

工作室制下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 才能保证包装设计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特长, 并引导学生快速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困难, 重点培养学生兴趣, 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加强校企合作,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接触到更流行的设计理念, 从现代市场需求中获得发展启发, 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率。教师也通过接触到的先进设计理念, 将其准确地进行把握, 并在课程实践中凸显出来, 提高学生创新理念及技能。

(二) 工作室制下包装设计教学策略

1.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即由企业设计师和高校的教师共同完成教育, 随着社会对包装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 高校加大力度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双师型教师团队需要具备很强的理论基础, 同时教师专业技能也应达到更高水平, 进而推动包装设计教学顺利开展。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立需要合理应用激励机制, 给教师教学带来信心, 并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提升教学质量。为了保证包装设计专业课程有效进行, 高校应该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 可以聘请外校优秀教师前来讲解教学心得, 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2. 实施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应用, 已经在包装设计教学效果中看到了成绩, 能够帮助教师完善传统课程内容。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 高校应该促进多方合作, 为学生实践提供条件, 重视工作室的创意性发展。创立包装设计工作室, 强化学生的设计技能, 增强学生对于包装设计专业的理解, 使得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质的飞跃。

3. 加强课程实训与大赛项目的对接

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具有一定实际性, 为了达到教育目的, 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实训中。高校可加强与校外大型赛事的合作, 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在活动中提升学生自身综合能力, 深化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注意将教学目标与比赛相结合, 引导学生发挥更多潜能, 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实训, 有助于快速适应职场生活。

总体而言, 我国高校包装设计课程, 需要完善教育体制并创立工作室制, 进而使得理论与实训有机结合, 优化教学模式。包装设计专业学生能够通过工作室制的有效引导, 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 进一步认清自身发展方向, 激发学习热情。因此, 工作室制下的包装设计教学模式, 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推动企业经济有效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对于包装设计人才需求增加, 高校应该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改善传统教学模式。高校为了培养更优秀的设计人才, 通过创立工作室强化实训基础, 让包装设计专业学生接触到更先进的设计理念。基于工作室制下的包装设计教学模式, 能够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且可更清楚地了解当下市场需求, 有助于学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工作室制,包装设计,教学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 万剑.艺术设计工作室制包装设计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9) :146-147.

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范文第2篇

一、高校《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的教学现状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师在教授《外贸单证实务》的课程时往往只重视课本知识的讲授, 而不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不但使学生与工作脱节, 还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 使学生不能满足现在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但是, 高校也及时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对《外贸单证实务》的课程教学模式也做出了一定的改变, 加大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和重视程度, 但这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 比如:教师仍然是在照本宣科地讲解课本上的知识, 而且不能用实际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仍旧不重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现如今, 《外贸单证实务》教学模式的改革变得尤为重要, 已成为大势所趋。

二、高校《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特点

(一) 英语语言能力要求高

现如今, 我国外贸事业发展的越来越快, 单证人员在进行大量的外贸业务中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语言挑战, 因为外贸业务一般都需要单证人员阅读大量的英文资料, 而这些资料中往往会有很多的专业性词语, 而单证人员的工作就是要处理这些英文单据, 这就对单证人员的英文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对于学习《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的学生来说, 要想处理好众多的单据, 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 从而能够对英文单据应对自如。

(二) 实践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

在《外贸单证实务》中, 含有很多国际货物买卖、外贸单据等内容, 对学生对于外贸单据的处理能力和交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外贸单证实务》的过程中, 要重点讲述在面对单据的处理与操作方面的知识, 能够让学生通过对《外贸单证实务》这门学科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审核、处理、操作等实践能力, 从而能够更好的满足单证工作的需求。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后面参加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只有学好这门学科, 才能在单证岗位更加出色。《外贸单证实务》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与很多学科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 还需要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 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这门学科。除此之外, 这门学科也需要其他的基础课辅助, 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这门学科在学习过程中, 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具有很多的专业名词, 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 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三、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措施

(一) 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一般有两种教学模式:第一种就是不管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交流都在普通的教室中进行, 这时, 教师一般会演示制作单证的流程和方法, 还有进出口的流程等, 并通过让同学们手绘单据的方式进行联系, 而且教师一般只重视出口的制单, 而不重视进口的, 不但浪费时间, 效果不好, 还不能让学生全面的掌握相关的知识。第二种就是在普通教室完成理论知识的教学后, 在机房中完成制单的训练。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锻炼学生的软件使用能力, 加快制单速度, 能够让学生在同等的时间内有更多的练习, 但是这种训练方式的弊端就是学生不能在课下进行及时的练习, 因为机房并不是全天对学生开放, 而教学软件也只能在机房中能够使用, 使得学生的练习时间受到限制, 而且不同的外贸公司的操作流程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而教学软件中的单据存在限制。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很少有实践的环节, 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只有理论知识的学习, 学生不能掌握单证业务的操作方法, 学生在毕业上岗后, 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能熟悉单证业务工作流程, 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外贸单证实务》考核方式也比较单一, 最常见的方法就是闭卷考试, 这种方法很容易受时间和题型的限制, 这种方式的测试内容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职业能力。

(二) 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传统的《外贸单证实务》教学模式存在大多的不足, 与实际的岗位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别, 学生进入岗位后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 所以, 教学模式的改革非常有必要。教学模式的改革有以下四个措施:第一, 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操作的训练, 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深入理解单证业务, 学生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模拟单证业务准备、合同的订立和履行。例如, 在交易前需要做好市场的调研准备, 老师可以创设模拟的展销会, 让同学进行角色扮演, 推荐指定的产品。通过角色扮演, 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知识, 并且熟悉贸易中各环节的操作, 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加以实际的应用, 这种活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也为学生的业务知识奠定基础, 在上岗后可以快速的适应业务。

第二, 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的实用化, 在教学过程中, 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要把单证员考试的内容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做到有目的的学习, 并且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单证员的考试试题, 使教学课堂更加的丰富,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课堂上要结合《单证员考试大纲》, 要根据考试大纲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于单证员行业有关的知识, 让学生提前了解这个行业, 并且做好准备。教学内容还应该涉及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证的内容, 让学生在结束学校学习后, 能够顺利通过单证员考试, 在毕业后能够拿到单证员证书, 这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就业。

第三, 真正教学与岗位要求要相互联系起来, 首先, 外贸单证员要负责贸易的开证和收证, 收单和制单的制作等工作, 所以教学的内容要突出这些知识点, 让学生能够很快的适应单证员工作。其次, 外贸单证员要熟悉外贸单证业务的各种流程, 熟练的操作每种业务, 以确保单证的质量和条款的正确性, 这对刚入岗位的单证员来说, 具有巨大的挑战性,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这些内容, 为学生后面参加工作提供准备, 让学生能够高质量的完成单证员业务。接着, 外贸单证员还负责订单的追踪, 跟踪订单生产的速度, 制作清关等资料, 如果学校不设置这些教学内容, 学生刚入岗位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些任务, 所以教学内容应该也包括这些内容, 例如, 安排海运运货物出口单证流程, 出口货物报关单的要求, 学生在学习了这些内容之后, 可以很快的熟悉工作流程, 提高工作的质量。最后, 外贸单证员还需要熟悉处理货物出口的退税, 单证员要负责整个进出口的流程, 对应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涉及这些, 出口收汇核销单的制作和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的讲解流程。

第四, 教学做要相互结合起来, 老师与学生应该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目前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单证知识的讲解过程中, 也需要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状态, 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融入实践的环节, 在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要融入理论知识的讲解, 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在《外贸单证实务》教学模式的改革中, 要不断进行研究, 这样学生才能达到学以致用, 为毕业后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在进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的过程中, 将课堂与实际的工作环境融合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单证岗位的重要责任还能准确地明白单证岗位的素质要求,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在模拟工作的过程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能够让学生在熟练掌握、深刻理解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现如今, 在对这个知识普及程度要求越来越高的社会中, 企业除了对知识水平的要求, 还对实践能力更为重视, 但是现如今的教育手段往往更重视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掌握, 而不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 现如今的教育模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本文在《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的特点和现如今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对“模拟工作过程”的《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模拟工作过程,《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欣.项目教学法在《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 37 (03) :169-170.

[2] 黎宇华.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研究——以九江学院为例[J].决策探索 (下半月) , 2016 (10) :65.

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主要以文献法、访谈法、归纳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以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部分初高中师生代表为研究对象,以双基背景下物理初高中衔接兴趣培养为研究重点,对促进物理初高中衔接兴趣培养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在新高中生原初中物理知识、兴趣基础上,发挥高中物理课程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优化教学措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物理初高中衔接。

关键词:双减;物理;衔接;兴趣

1 研究背景

中学物理课程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存在已久,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重拳整治教培机构,一个崭新的问题呈现在教育工作者面前。初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一脉相承,相互衔接,与初中物理课程相比,高中物理更加抽象,学习难度增大。在校外培训机构助力减弱的背景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现象尤为突出。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今日之物理,明日之技术,物理学科的发展将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中学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2019年教育部颁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高考层面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1]。高考对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2011年版)》将物理课程内容划分为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2]。《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分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3]。兴趣是中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动力,也是学生物理学科素养培养的基础。

关于兴趣在心理学中目前有多种表述,具有代表性的有兴趣是积极探求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的。《辞海》教育学分册定义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由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在情绪体验上得到满足而产生,与需要相联系。“双基”背景下物理初高中衔接兴趣培养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培养中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以中学生生活中已有的实际经验、实际实例、物理知识为起点,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通过实验、借助数学工具,运用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发生、发展起来积极探索事物表象背后本质特征与普遍规律的心理活动倾向。这种心理活动倾向,由学生进行高中物理课程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情绪体验得到满足而产生,与中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心理相联系。

高中物理课程与初中相比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幅度提升,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要求显著提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高考考查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均做了相应要求,学生学习难度随之提高。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物理初高中衔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高中物理课程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2 调查分析

怀着物理初高中衔接教学学生为什么普遍缺乏兴趣的疑惑,笔者于2021年暑假期间对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城关镇、栾川乡若干初高中师生代表进行了访谈。

部分初中学校长期缺乏物理专职教师,物理学科教学工作由其他学科教师、物理学(师范)专业实习生或应届毕业生担任,对教情、学情把脉不准,教材分析不彻底,设置教学目标较高,与学生前知识、前概念差距较大,学习难度加大,致使部分学生自接触物理课程就产生畏惧心理,对中学物理课程失去兴趣。

部分物理教师教学观念未转变,物理教学中缺乏师生、生生互动,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选择物理问题情境不合理,设置有效问题链目的性、逻辑性、顺序性不合理,致使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不够明确,缺乏物理学科逻辑性,思维面过大、深度过深,加重了学习负担。

部分物理教师对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中阶段学生进物理实验室做实验的机会普遍少于初中阶段,而初中阶段物理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教师做实验演示物理现象比较少。中学物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与掌握理论知识同等重要,能实验不播放视频,能播放视频不图片展示,能图片展示不仅靠文字讲解描述。学生动手实验经历物理探究过程,与教师口干舌燥单纯讲解物理探究过程对比,前者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初中阶段的物理情境分析对中学生的数学素养的要求较低,数学作为工具学科的关联性不明显;高中阶段的物理情境分析对中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大幅提高,一部分初中数学不扎实物理成绩不错的学生,发现高中物理课程与高中数学存在较强的关联性,高中数学素养不扎实学不好高中物理。

教师普遍侧重物理知识的讲授,忽视物理学史在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的作用。

3 问题解决策略

3.1 做足做细教材分析,科学设置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是物理师范生教育实习、从事物理教学教师的基本功。狭义物理教材,即教科书;广义物理教材还包括习题集、需要阅读的书籍、电影、录像、网络声像资料,及其他辅助物理教育教学的材料[4]。教师在进行教材分析时,应以学生的前知识、前概念、前经验为教学设计的物理核心素养起点,以课标、学业水平测试说明、考纲等的要求为教学终点,教学起点与教学终点之间的差距,是教师设置教学目标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学目标的设置应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例如,在学习高中物理第1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时,以初中物理第2节运动的描述为基础,初中物理中的参照物是表示另一种物体在这种物体上的物体;参考系是研究物体运动时所选定的参照物体或彼此不做相对运动的物体系,参照物是参考系的组成部分。高一所需要学习的牛顿运动三定律,则是在初中牛顿第一定律上的深入和延续,牛顿第二定律阐释了物体受力与加速度的关系,而牛顿第三定律阐释了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在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对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是学生兴趣培养的重要环节,哪些知识点是初高中物理教材中共有的,哪些知识点是高中教学中独有的,哪些物理方法与物理思想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掌握,哪些方法与思想是高中阶段从头学习的……教师必须了如指掌,依据精准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

3.2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物理教学是教师、学生、教学载体、教学媒介、教学环境多边互动的过程。课堂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平台,多媒体技术等教学设施是实施教学的工具,物理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应在具体情境中训练学生理解物理知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否则学生未深入思考理解透彻的知识将致使学生学的越多越迷茫,影响学生在初中物理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作为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查载体,“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務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5]。例如,教师在进行高一位移概念教学时,学生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已学过路程这一概念,教师以同一名学生在操场环形跑道运动一周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该学生运动路程为多少,思考该学生的初末位置分别在哪里、距离多少及运动方向;引导学生思考该学生做何种运动时,路程、位移数值相等,做何种运动时,路程、位移数值不相等。教师在学生已掌握路程前概念的基础上,构建学生在操场环形跑道运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成位移的概念,实现高中位移概念的衔接教学。

3.3 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直观展示物理现象

物理学核心的本质之一是实验,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物理定律、定理是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获得的。通过实验可以直观的展示物理现象,启发学生思考物理问题。例如:对于物理基础较为薄弱的班级,教师在讲授物理概念位移时,教师可以以指针式钟表、儿童玩具轨道火车为教具,引导学生观察钟表秒针、儿童玩具轨道火车车头转动一周的路程是多少?秒针、火车车头初始位置分别在哪里?它们的位移是多少进行思考;教师在讲授参考系的概念时,可以取三根毛衣针在泡沫板上分别构建一维坐标轴、二维直角坐标系、三维直角坐标系,使学生直观体验通过坐标系描述物体位置、物体运动状况的方便。

3.4 以问题链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物理知识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设置问题链,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对深层次思考后获得物理知识,体验探究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深层次的提问能体现完善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充满活力与生机。例如:高一学生在学习速度物理概念时,已具有位移、初中物理速度定义的前概念,教师创建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分别讨论分析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物体运动位移相同,位移时间不同;物体位移不同,位移时间相同;物体运动位移、时间均不相同。在教师层层递进的提问下,引导学生得出高中物理速度的定义,鼓励学生写出速度是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比值的数学表达式,并对位移的方向、数值进行复习,得出速度是矢量的结论;教师启发学生继续思考,当物体位移时间取足够小时,可以用所求速度表示物体在该时刻的速度,即瞬时速度。学生在教师深层次有效提问下,通过自我探索获得速度、瞬时速度的物理概念,提升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兴趣。

3.5 结合数学思想方法,深度理解物理问题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解答物理问题的过程,往往需要经历将情境问题转换为物理问题、将物理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两个环节。数学作为工具学科,其思想、方法和知识始终渗透贯穿于整个物理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6]。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必要的数学推导和运算处理规范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准确运用数学语言、规范数学运算步骤,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数学思想方法对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运用物理知识解题,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图形表的建立与应用、三角形知识、圆知识、极限法、转化与化归、微元等数学思想方法,是建立在初高中数学素养基础上的。例如:经过初中阶段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头脑中已有发电机发出电流大小和方向是变化的、交变电流频率数值等于电流每秒周期性变化次数的前概念;高中阶段要求学生达到观察电流/电压波形图,理解交直流电流概念,运用数学方法表示交变电流、描述其变化规律,知道其周期、频率的含义和关系,会计算交变电流有效值。

3.6 有机融入物理学史,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在教学中融入物理学史,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形成,大都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教学中融入物理学史,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科学家的探索历程,掌握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习科学家不畏挫折、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科学探究精神。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历经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笛卡尔、牛顿等几代科学家在曲折中孜孜不倦地探索。亚里士多德尝图以世界本来的面目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是第一个研究物理学并给出“物理学”这一名称的人;伽利略是科学革命先驱,通过理想斜面实验,为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探索了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伽利略研究基础上笛卡尔等科学家,深入研究后得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会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的重要成果;牛顿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初中阶段,教师讲授该节新课时,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发展历时两千多年中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不同时代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体会科学是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完善,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与精神。高中阶段讲授该节新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学史过程中重点关注物理思想的提出、变化,并指出其时代局限性。

3.7 分层布置检测习题,使全体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

通过螺旋式上升的检测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对于习题难度系数的设置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依据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性,分层布置作业,使全体学生不断获得战胜自我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步产生“我要学、我愿学、我乐学”的学习心理。螺旋上升式的检测习题,将教学大台阶分解为若干教学小台阶,不仅有助于降低教师的教学焦虑感,而且可以较为客观真实地检测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效果,对中学生物理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形成良性循环。

4 总结

本文针对“双减”背景下的物理初高中衔接兴趣培养,从教材分析、教学情境设置、重视实验教学、深层次提问、数学思想方法、融入物理学史、螺旋式上升习题检测等七方面提出了问题解决策略。学生自身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培养学生中学物理学习兴趣的内在学习动机,教师运用教学理论结合教学资源,所构建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中学物理学习兴趣的外在动机,起辅助作用。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对双减背景下物理初高中衔接兴趣培养,符合学生学习与认知规律、容易达到教学效果的策略,才是合适的策略。中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规律并非一成不变,教学、教研理论不断发展,中学物理教材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师应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为中学物理教学工作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吉日嘎拉.中学物理教材分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6〕张茂昌.走出高中物理教学难的误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范文第4篇

改革开放30年, 教育改革成绩斐然。在教育部相关政策的鼓舞下, 近几年职业教育也后起直追, 发展迅猛。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院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形势喜人。但不可否认的是北京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较差, 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最近几年, 随着高中后学生的加入, 一些高中后学生自认是高考失败才落到职业院校, 从心理上有一种失落和挫败感。外在的表现是:缺乏学习动力, 人生和学习目标都不明确;喜欢独往独来, 不愿与人交往;上课时精神恍惚, 注意力不集中;迟到、无故缺课;不交作业等。以我院数控08-1班为例, 该班是我校首招的高中后班, 开始人们对之抱以厚望, 认为高中后的学生怎么也应该比三职生强, 但结果确令人大失所望。以英语为例, 统计分析表明 (为了直观起见, 已经将分数按照100分制标准进行核算) :该班最低分为15分, 最高分为80分 (唯一的英语及格生, 该生为河北生源) , 其余有32人分数在47分以下, 占受访者82%的比例。更主要的是一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方法欠缺, 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对于此类学生,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很难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2 解决的问题的方法

在充分调研和反思的基础上, 我们提出了以任务为导向,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英语教学研究。其主导思想是:将传统的教材式授课改变为基于工作过程的场景式教学;将教师传授式英语教学改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任务式教学;将传统的考核方法改变为项目过程评价的方法。该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程度, 让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场景式教学中, 每堂课的学习目标都是明确、具体的。学生通过某个具体目标的实现可以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最主要的是, 每一次进步都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我不比别人差, 我能学好。此外, 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浓烈的学习氛围, 会融化每一颗冰冷的心。冬天到了, 春天还会太远吗?

3 理论依据

近几十年来, 在众多的英语教学法流派中, 交际法教学对中国的英语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与一直沿用的以语言形式结构为主体的教学法相比, 交际语言教学在听和说方面产生了更好的效果, 但其弊端——过分地强调语言意义的教学, 忽略语言形式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暴露出来。Skehan (1998) 认为, 语言的准确性、流利性和复杂性三方面都非常重要, 它反映了能力的增长和有效使用语言的能力。为了使语言能力的三个方面 (accuracy, fluency and complexity) 都得到发展, 任务式教学法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兴起, 并显示出其巨大影响力。任务式教学法是交际教学法的一个新发展, 通过让学习者完成所设计的交际任务的方式, 将语言形式教学与语言意义教学接合在一起。任务式教学法的研究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任务的类型, 二是任务的完成条件。前者指出任务是双向的还是单向的, 开放的还是聚合的, 信息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 静态的还是动态的, 参与的人数多与少等等, 都将影响语言行为的不同方面 (accuracy, fluency and complexity) 。后者提出了完成任务的三个步骤 (pre, durin g an d po st-t ask) , 以及这三个步骤的设计对语言准确性、流利性和复杂性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 能产生更多互动和沟通的任务以及哪种任务会产生更多的互动和沟通, 已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因为语言的互动和沟通将产生更多的使用语言的机会, 其结果是促进了学习者interlanguage的发展。许多研究开始探索语言意义与语言形式的结合途径。在此基础上, 任务式教学法得到发展。任务式教学法可以被看成是更加十足的交际教学法的翻版, 它对语言形式的关注表明在语言的准确性、流利性和复杂性三方面都取得不断进步是可能的 (2002) 。任务式教学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和进步, 认知学习理论是其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skehan (1996) 指出, 不同任务类型的选择将影响注意力的分配, 在任务完成的各个阶段, 学习者注意力的分配将影响语言的准确性、流利性和复杂性的发展。

4 教学实验

常规的英语教学一般分为听、说、读、写、译五部分。由于职业院校的英语课时有限, 不可能将任务划分得过细。因此, 在确定任务之前, 首先根据五种技能的内在联系, 将五种技能合并为三项任务:听说、阅读和写作。这种合并实际上是将翻译分为英译汉和汉译英两部分, 分别并入阅读和写作任务中, 三项任务内在关系图示如图1所示。

实际上, 在教学中5种技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对任务的进行分解仅仅是为教学提供一些便利罢了。每项大任务拟设计10个子任务, 共计30个子任务, 任务的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并注意任务的知识性、文化性和趣味性。各项任务的设计不但考虑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要注意和英语应用能力水平考试相衔接, 使学生逐渐熟悉水平考试的题型, 增强应对考试的能力。学生通过独立或小组完成这些任务, 可以产生兴趣、扩展知识、增加词汇、提高水平。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学生, 教师要进行表扬, 树立典范;对有明显进步的学生要及时鼓励, 强化学生学习的信心;对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的学生, 教师要耐心指教, 分析原因, 帮助他们尽快地融入课堂任务之中。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沟通。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场景式教学, 还可以解决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场景式教学方法, 学生不但可以学到知识, 更主要的是掌握了必要的学习方法, 有助于其未来的可持续性学习, 乃至终身学习。到学期末, 学生开始进入“看影视片段”听说的高级任务级别阶段。本阶段, 让学生看影视资料, 通过提问、讲解、课堂活动等, 让学生在看懂资料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提高口语和表达技能。影视资料的片段一般应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有一定的趣味性并兼顾知识、文化等方方面面, 难度应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长度一般为15~20分钟。

阅读和写作课依此类推, 均分出了具体的任务目标和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任务实施步骤。在整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任务式课堂教学实验当中, 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教师充当了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

5 结语

以上实验是笔者在任教的两个平行班进行的。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 从成绩及问卷调查结果看,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卓有成效。平时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 勇于发表见解, 参与积极性高, 合作意识较强, 口语表达能力大有提高。笔者认为以任务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优点:

(1)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中, 教师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 学生的活动目的明确、操作要求具体。教学活动中, 学生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 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的规则, 更获得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2) 有意义的任务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 可以引起学生共鸣, 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 使学生有话可说。 (3) 小组讨论、小论文答辩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大量回头操练的机会, 而且是集思广益和互相学习的过程, 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个性, 提高其智力水平。 (4) 任务完成的结果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评价的标准, 并使其产生成就感, 转化为后续学习的动力。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能够也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 同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大胆实践、积极探索, 使该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上发挥最大的效用。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英语教学和任务式教学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 以应用为目的, 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本文根据目前高职院校传统英语教育存在的不足, 尝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 用英国语言学家JaneWillis的任务教学模式来指导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公共英语课教学, 探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目标, 通过项目任务锻炼学生能力”的实用型职业教育模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学生,任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楼光庆.现代英语教程 (英语语音)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 刘钲, 平宗德.中级英语语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3] Foster P Task-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Z].1999.

[4] Prabhu N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Z].1987.

[5] Breen M P.C.N Candlin The Essen-tials of a Communicative Curriculum in Language Teaching[Z].1980.

[6] Long M.G.Crookes Three Approaches to Task-based Syllabus Design, 1991.

[7] Willis J A.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Z].1996.

[8] Harmer 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Z].2001.

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范文第5篇

摘要:学校体育工作管理要认真贯彻国家有关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按照青少年的生长规律,解剖生理特点,组织各项体育工作的实施。加强学校体育教研组的建设和管理,有助于建立學生的体育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道德观以及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做好体育教研组的管理工作,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是促进学校体育活动和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

关键词:教研组;加强建设;管理;专业化发展

学校应该要非常重视体育管理工作,尤其应该制定完整的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并且定期评选先进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可以以规则制度严格要求教师,另一方面能够以评价促进教师教学管理积极性,从而更积极地投入于教学事业,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除此之外,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加强体育教师教研组的建设,不断完善体育教师教学改革和教研组织,从而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教研能力,提高体育教师教学的专业水平。

一、加强体育教研组建设的必要性

(一)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的要求

随着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和地方对学校的体育教学越来越关注,政府下达了诸多政策推动体育教学活动的监管措施,不仅要求各个学校加强对体育教学的管理和监督,强化体育教研组的职能,也是为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做了保障。

(二)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

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前提是教师对这门课程的知识十分了解和熟练,只有教师的专业知识到位才能要求学生学好课程。这些专业知识包括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适合他们的体育锻炼;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并向他们进行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正确使用教材,合理安排教学;搜集学生锻炼信息,把这些信息转化为专业的语言;针对学生的实际锻炼情况信息表撰写教学论文等。

(三)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体育教研组的建设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是现代体育教研最关注的要点。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知识教给学生,还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吸收这些知识,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懂得随机应变,采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授知识,如把死板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创新,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根据学生们的差异性改变不同的教学方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并理解教学内容,如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分组,各小组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进行锻炼。

二、如何加强体育教研组的建设

(一)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管理,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

所谓管理,其实主要针对的是人的管理。因此,在建设体育教师教研组的过程中,相关管理者应该重点落实体育教师的管理,端正体育教师教学教研态度,具体而言,笔者以为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进行:

一是要做好体育教研活动的宣传工作,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待遇。

二是要严格落实体育教研管理的制度,有计划和组织地协调体育教师队伍,落实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力争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素质化的体育教师队伍。

三是科学制定体育教师授课技术,并且允许体育教师参加课外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等工作,以此来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

(二)加强教研组制度建设,实现专业化进步

在现代化课程标准下,教研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并且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是学校体育工作良性开展最重要的事项之一。体育教研组长应该吸引体育教师把精力投入到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组织阅读、听讲座、听报告以及同课异构、看课、评课、议课和训练比赛上来。鼓励体育名师和骨干教师积极发挥“师带徒”的作用,推进体育教研进入积极主动的状态,完善教研组的能力结构。这样一来,不但保证了教研组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体育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还构建了和谐的教研组氛围,也促进了体育教师专业的成长和教研组的科学管理和发展。

(三)加强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管理

1.加强课间操管理

课间操(早操、眼保健操)是学生每天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体学生都应参加。特别是眼保健操是保护学生视力、预防近视的重要组成措施。做操质量要有专人监督,经常开展广播操比赛,班主任带头和学生同时到操场做操,以身作则去感动学生认真做操的意义,锻炼好身体。

2.加强班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管理

学校要重视课外班级体育锻炼的管理工作。所以,合理地安排体育活动场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提前准备好体育活动所需要的教学器材和设备,这些都是保证体育活动安全的前提。另外,我们也应该以班级为单位,将一个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班主任和体育教师为引导者,由学生体育骨干带领进行体育活动,活动时间安排在学校课程表内,没有体育课的日子里,每周三课时。在学生中培养体育骨干的作用,树立责任感和荣誉感,真正发挥骨干作用。

3.加强运动竞赛管理

运动竞赛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竞赛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集体意识,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能力。针对此,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提高自身的组织领导能力。运动竞赛一定是在体育教师的组织下完成的,缺乏良好的组织能力很容易导致竞赛活动场面失控,或者发生不可控的安全事故。所以,组织领导能力是开展竞赛项目必备能力。针对学校运动会这种大型竞赛活动,可以成立由教务处、总务处、医务人员、共青团等相关人员组成的竞赛组织。而针对球类比赛、跳绳比赛等单项活动,则可以有体育教研组全权负责。

二是落实体育竞赛活动的宣传工作。通过宣传提高学生、教师的安全意识,比如利用广博、黑板、学校板报等工具来宣全竞赛活动注意事项、安全要求,报道运动员的顽强斗志和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

4.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管理

学校要认真制定好各类体育场地、设立体育器材保管室,体育器材室分类整理好。对体育设备和器材进行定期检查,对破损或不牢固的器材及时维修,无法维修的器材以报废处理。并进行财产登记。建立体育器材借用及归还制度。课堂上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体育场地设备及器材,要教育学生爱护体育器材与设备,同学之间互相监督,共同爱护公物。

(四)利用互联网+,加强体育信息管理

一方面,“互联网+”利于教研组共享资源。当前,许多学校体育教研组建立了相关的“体育组网盘”,设置相应的使用密码,体育教师便能将教学信息上传到网盘中,实时保存,方便对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学生训练效果等进行反复查看。而组内各项计划总结、外出学习资料,以及教研组的优秀教案、案例、论文也可以上传到网盘中,实现了资源共享。目前,学校网站、微信、公共邮箱、QQ群等都有上传和分享教学资料和素材的工具,体育教研组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各类平台进行资源共享。

另一方面,“互联网+”利于教研组检查指导工作。当体育教研组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采用实名制的账号信息,及时发出教学研究信息,真正实现了“互联网+”为教学服务的功能。同时,各个教师高效公开的教学教研信息,便于组内监督和检查指导,对教师们的监督管理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也会(使)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都提供了一定的方向。

体育教研组肩负着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体育教研组的工作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要确定体育教研组工作的方向与目标,教研组每一位成员要开拓视野,立足教学,自主创建符合学科特色,提高教研组活动成效,不断探索改进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方法与策略。构建和谐的教研组氛围,促进体育教师专业的成长和教研组的科学管理和发展,为中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孙汉超,秦椿林主编.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李跃生,肖桃芬生编.中小学体育管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3]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编.教育法律法规汇编[Z].1998.

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范文第6篇

一、工作室制和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

工作室制雏形诞生于现代设计的摇篮——包豪斯,其提出“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教学理念,开创了现代艺术教育的先河。当现代工业进入4.0时代,已经和包豪斯教育体系的作坊式不同,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相继通过“工作室制”进行教学改革。国内现代工作室制借鉴了国外工作室的设置,更加突出对学生的设计素质和创造制作能力的培养,通常是以1-2名负责人和5-6名教师共同组织专业团队,以校内实训基地为载体,把专业训练与职业素养共同纳入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工作室制开拓了师生的专业眼界,丰富了教学内容,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建设提供了发展的思路。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置

室内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是由专业系部组织实施,其教学内容有别于普通的人才培养课程,是在着眼于社会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岗位责任目标,并据此来确认实训的实训工作模块内容。结合室内设计员的行业资格标准,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方面可从三个内容进行落实,一是基本从业素质,包括对于室内设计教学中传统和现代建筑装饰元素的功能及特点,二是专业能力,在掌握室内设计原理、室内空间造型设计及人体工程学、装饰材料的选择和应用等这些理论基本知识之外,还要有手绘效果图的能力,以及使用Auto CAD、3dsmax等辅助设计软件完成设计方案、施工图设计和效果图设计。第三就是工作能力,具体包括是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运作规范,具有团队协作意识,有和客户沟通交流的能力。根据对企业和设计公司调研可知,公司对室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尚有以下工作能力的期许:室内空间规划、室内陈设设计、施工工艺指导与质量管理等能力,这些实际经验和能力在课堂的教学中很难有机会实践提高,可以借助于工作室的学习和培训来完成,通过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完善规模和培训、科研等,真正达到工作环境、真实设备、真实项目的训练学习。教师也可以在工作室课程体系的设置中,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以《专题设计》的形式分别从室内空间、办公空间和餐饮空间等多项内容以项目实训的方法组织教学,同时要注意开发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的工作室配套课程,保证素质稳定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健全的校企合作质量保障体系,

三、学习工作化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已经证实,最能体现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本质的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进入工作室学习,。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主旨是应用,其生命力在于校企资源均得到最大程度的合理利用,也是践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并行的需求。传统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对独立的体系无法形成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职责的整体认识,而工作室制则是学习工作化的模式,把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作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专业教师不但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传授者,同时兼具工作实景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在不断更新自己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同时,开发完善基于工作室的实训项目课程体系,学生在工作室化的教学环境中体验仿真的工作过程,完成从设计到产品再到商品的整个工作流程,他们提取信息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机地整合入学习过程。这种强化了工作过程的学习经验和体验,提升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四、室内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中的产学研结合

工作室依托于校企合作,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工作室可以采取双导师制,既以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为主的双师型教师和企业中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共同担任,由企业引入产业化运作模式,突出行业特点。行业企业的设计师会把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前沿的科技动态带入工作室,紧跟行业技术发展潮流,并把社会项目细分转化为具体任务与实训项目相结合,借助企业的工艺和技术优势,结合专业教师的扎实理论基础,共同做好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工作。

五、工作室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创新教育

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使当前客户追求个性化的室内设计,室内设计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也需要设计师具有前瞻性的专业素养,课堂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授很难培养学生适应这种要求,因此要在工作室的人才培养体系中突出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构建以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师生、生生关系,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兼顾他们的职业发展。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研究创新课程,通过模块化的项目实训,把室内设计的方向和最新材料及技术应用进行应用和创新,并追求形式和内在功能的统一。

摘要:工作室制对于高职室内设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习工作化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分析了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置,研究了室内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中的产学研结合,并对工作室中的创新教育提出展望。

关键词:工作室,人才培养,职业岗位,课程体系,产学研

参考文献

[1] 吴建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06)

[2] 杨文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室项目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5(04)

上一篇:贵州省金沙县沙土镇范文下一篇:工作后考研经验分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