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监理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交通行业在我国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在这期间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给交通行业的监理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就目前来说,管理粗犷化是交通工程管理常见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通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基于此,本文深入探讨分析了交通监理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为交通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交通行业;有效监理

实际上,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新提出的管理理念,其主要是对社会分工以及服务质量进行一定的精细化管理,这一管理模式也是现代管理理念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是在常规的管理模式基础上经过系统化梳理后形成的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借助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使管理资源配置实现进一步的优化,进而有效促进管理成本的降低。

1关于交通监理工作的具体介绍

1.1交通监理所涉及的具体范围

交通监理工作的内容是由《交通工程监理规范》的相关规定划定的,涉及的内容主要包含三个阶段,分别是交通工程的前期、建设期以及最后的竣工验收阶段。在交通工程的前期阶段,其主要工作是对工程进行评估,并对单位的投标文件进行编制和审查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而对于建设阶段来说,需要做好施工图纸的复核工作,对于项目施工也需要进行一定的监督管理,交通工程的施工招投标工作同样也是交通监理工作的范畴。至于最后的竣工阶段,要做好工程缺陷的整改和竣工资料的编制工作,并出具相关的监理总结和评估报告。

1.2交通监理工作的具体特点

首先,交通工程所涉及的项目的单位工程数量一般是比较多的,而其涉及的专业也总是非常的广泛,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总是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想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其难度还是很大的。其次,交通项目管理所需要的成本是比较高的,交通项目的专业分散性进一步使交通管理的成本增大,与此同时,其监理成本也呈上升趋势。

1.3目前交通监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就目前来说,在开展交通监理工作时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很多的。首先,工作人员之间的协调配合通常都是借助行政命令完成的,虽然有管理规定,都是规定不够系统化和精细化,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建设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其次,对交通工程的建设实施系统化的管理时,往往是难以实现项目总体的有效控制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通监理工作的开展与实施。最后,虽然说已经逐步引进了专业的监理人员开展相关的监理工作,但是个别监理人员并没有意识到监理工作的重要性,消极怠工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这都给交通监理工作的精细化管理的进一步落实造成不利的影响。

2对交通监理工作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第一,實施精细化的管理有利于监理成本的有效降低。如果采用传统的交通监理的模式,那么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支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成本的增加。但是借助精细化管理的方式,能够使管理中的人员以及设备等配置实现优化,从而使管理的成本得以降低。与此同时,精细化管理的方式还有利于工程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借助精细化管理的模式,能够促进管理资源瓶颈问题的有效解决。不得不说,交通运输所涉及的项目内容还是很广泛的,而且项目的复杂程度也比较高,这也就致使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够达到现今的监理工作的需求。而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则是在传统模式上进行一定的加强,就当前的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化的配置优化,从而有效推动交通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可以促进管理效率以及管理效益的有效提升。就目前而言,利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可以使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优化,而且对于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进行及时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够借助信息技术的作用促进现代化监理体系的构建,从而给交通监理工作质量提供一定的保证。

3交通监理工作的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实践

3.1有效促进精细化管理资源瓶颈的解决

在交通工程中,对单一项目进行管理通常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实际中的交通工程的项目都相对来说更复杂一些,而且其分布性又很是广泛,所以受人力资源以及资金等的限制,其管理起来是非常麻烦的。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资源配置进行合理的优化,从而促进交通监理工作的精细化管理的水平不断提升,能够为交通监理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

具体来说,其一就是要注重创新意识。无论是哪个行业,如果想要赢得机会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与时代的需求与发展相适应。其二,就是要注意奖惩制度的落实。对相关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进行培训管理,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他们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工作人员对于施工安全的重视,尽可能地规避问题的发生,从而提升工程项目监管的实战性。

3.2不断推动交通监理工作精细化管理成本的降低

对于交通工程项目来说,想要实现良好的成本管理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包括人员的调遣等。此外,交通监理的工作效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精细化管理的成本。所以,实际开展监理的过程中,人员的调遣工作一定是要做好的,对于这些资源要尽可能地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并需要将实际的情况作为基本依据,进而建立完善的交通工程的项目管理体系,这样做不但有利于交通监理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且还能够促进精细化管理成本的降低。

3.3借助信息技术的作用,实施精细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想要实现交通监理的精细化管理也离不开信息技术。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之下,对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以及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借助大数据建立监理管理平台,并贯穿项目建设和后续的监管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精细化管理的科学性,而且还能够促进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最终促使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实现质的突破。而且,随着项目推进,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也将会更加地容易。

3.4促进完善的交通工程项目的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

对于交通工程的监理工作来说,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操作之一,这将会促进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所以说,相关的管理人员要以标准规定为基础进行制度体系的建立,并且还需要与实际的情况相结合,这样才能够确保监理制度体系制定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相关的制度要求进行各部门的职责的确定以及划分,将责任进行明确化,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监理工作的科学性,更好地发挥精细化管理的作用以及功能。

4结语

总的来说,做好交通工程的监理的精细化管理工作对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随着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其监理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朝着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前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降低交通管理的成本,促进交通监理工作效率的不断提升。这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探究的行列,寻找更加合理化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赵文丕.交通监理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黑龙江交通科技,2018(9):187-189.

[2]高亚楠.交通监理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科技视界,2014(3):249.

[3]白红霞.交通监理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电交通世界(工程技术),2015(7):30-31.

[4]梁晓杰.交通监理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科技经济市场,2017(8):146-147.

[5]王德安.交通监理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江西建材,2018(2):134-136.

监理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如何加强市政工程管理,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本文就市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对从事市政管理方面的人员提供管理理论依据,进而推动城市化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 市政工程;工程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

1.市政工程管理的存在问题

1.1 施工单位质量管理问题

现在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有些建筑企业搞内部项目承包制,项目部只给公司交管理费,这种类似转包挂靠的行为削弱了企业对项目部的质量管理,极易导致质量低劣;有些施工单位不具备相应资质,只好挂靠施工;有的以包代管,质保体系不健全;有的不按图纸施工,擅自变更设计。另外,随着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和结构调整,原来的许多分包企业逐步成长为总包企业,这些新兴的总包企业往往在分包工程的质量管理控制和现场施工质量控制上存在薄弱环节。

1.2 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

市政工程的建设单位多为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委托)的单位(部门),有些单位由于自身的权力,不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不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有的工程开工多日还没有签订正式施工合同、监理合同;有的工程不办理规划许可证、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和施工许可证,检查时才补办,时常出现\"三边程\";有的政府投资工程为追求所谓\"政绩\",一味压缩工期,甚至缩短设计周期,这极易导致工程项目设计上的功能不全或其他缺陷和施工质量隐患,造成工程质量内在品质的降低,运行后出现大量质量问题。

1.3 质量意识不强

由于市政工程的特殊性,有的为了献礼或向媒体交代或应付检查,往往重视工期而忽视质量,有时出现抢干和蛮干。各责任主体不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或对强制性标准不熟悉。有的人认为,道路工程、排水工程与结构安全无多大关系大不了坏了再修,人为地降低了质量。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资料与工程不同步,表格不统一,后补资料、甚至出现假资料。

2.加强市政工程管理的措施

2.1 坚持落实质量责任制

多年的实践证明,提高工程质量必须建立层层负责的质量责任制,说到底,就是工程不论大小,政府和职能部门必须指派专人负责,对工程质量负领导责任。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勘探、设计、施工、材料设备供应、监理等要按照分工,对工程涉及的各个环节负责,并将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人的头上,出了质量问题,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2.2 加强诚信建设,加大市场信誉对质量责任主体的约束力

正是基于加强诚信建设的需要,我们要严格执行建设部《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不良记录管理办法(试行)》,对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施工图审查机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监理单位违反法律 、法规、规章所规定的质量责任和义务的行为,以及勘察、设计文件和工程实体质量不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技术标准的情况记录在案,并提请有关部门将不合格的工程质量责任主体清除出建筑市场,促进建筑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2.3 强化工程质量意识

首先应该增强工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一项市政设施都是城市整个系统的一个零件,若缺了它,城市就像少了一条腿,若质量上出现问题,也将给国家和群众的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二是要学习和运用抓工程质量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质量水平。三是要用反面教材,给建设者们敲质量的警钟,\"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口号应化为参与市政工程建设者们抓质量的自觉行动。

2.4 强化监理公司的监理职能

任何一项工程中,施工单位质量自控是基础,监理单位有效监管是关键。要提高工程质量,监理就要着眼于工程的工期进展和质量,安全客观实际,采用法律的手段控制工程进度、质量、工程造价和合同管理,协调生产过程中各有关单位的关系。

2.4.1 要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市政工程监理队伍

市政工程质量监理是一项难度大、项目多、任务重的监理工作,因为市政工程是综合性工程,既有道桥工程专业知识,又有给排水专业知识,还有园林、煤气管道、热力管道等工程的专业认识,而一般的专业人员只精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很难胜任市政工程的监理工作,因此,监理公司要对市政工程监理人员进行特殊培训,使其一人多能,胜任本职工作,为公司增添技术实力。

2.4.2 要有适应市政工程质量监理的仪器设备

目前,一些中小城市市政工程质检仪器、设备比较陈旧落后,精密仪器几乎是空白,有些监理公司根本就没有市政工程质量检测设备,这给工程监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而市政工程的质量检测主要是靠先进的设备,是靠人与仪器、设备有机的结合才能监理出优良的工程,因此监理公司要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使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器械结合起来,使检测手段逐步实现现代化,从而增强监理公司的质检实力。

3.市政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导致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的原因很多,在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影响质量和安全的因素,如施工材料的质量和安全差异、施工工艺的改变、天气环境的变化、施工设备的磨损等,都会产生质量和安全变异,造成质量和安全事故。因而,分析市政工程项目质量和安全控制因素,把握市政工程项目质量和安全控制方法,对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水平极其重要。

3.1 部分市政项目隐蔽工程和附属工程质量不高

软土地基和回填土处理不到位,致使地面出现纵向裂缝和破损;混凝土路面施工养护不到位,路面成型后出现起砂和脱皮,甚至钻芯取样试件出现蜂窝现象。同时,由于对市政工程的附属工程不够重视,人行道基础处理到位,致使人行道道砖铺砌块出现松动塌陷。盲道下坡道与路口衔接高差较大,不符合高差小于2cm的设计和规范要求。

3.2 同步建设施工质量差

位于人行道或慢车道上的同步设施,各类管线检查井标高与路面标高不同程度存在差异,致使路面平整度差。尤其是部分管线基础未按行业标准和道路设计标准进行回填和处理,使地基基础留下质量和安全隐患,造成路面沉陷。

3.3 施工现场对地下管线设施保护措施不力

一是建设单位提供的管线资料不完整、不准确;二是施工企业对现场未做详细调查或全段面探坑施工;三是管线单位提供的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使施工现场对地下管线的保护措施难以有效落实。

3.4 施工机械和施工用电存在安全隐患

少数施工现场尤其是处在城郊结合部的小型施工场地,施工用电极不规范,仍然使用木配电箱,甚至出现闸刀无保险盒的情况;施工机械带病作业现象较为普遍,检修不及时或违规操作,以致酿成安全事故。

4.结语

在市政工程管理中,工程的管理影响了施工的好坏。要把管理重点放到第一线,特别是抓好工序管理,坚持质量检查制度,增强职工的质量意识。本文从市政工程管理的现状出发,就如何提高市政工程的管理水平给出了一些建议。然后简述了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參考文献

[1] 王伟. 以科学的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2] 胡正华. 知识经济时代的施工管理浅析[J]. 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2005.

[3] 王澜轩. 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途径[J]. 民营科技,2011.

监理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电力工程建设领域,电力施工/监理企业除面临外部激烈的竞争环境外,还要随时应对企业内部的人才流失问题。本文作者结合电力施工/监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经历,对于如何应对人才流失问题进行浅析。

【关键词】人才流失;特征;原因分析;对策建议

受近年来火电企业亏损、融资困难、取得支持性文件周期增长、电力需求增幅下滑等因素影响,去年初以来火电项目建设矛盾十分突出,火电项目建设放缓。同时,由于日本福岛核电事故的影响,国内核电项目审批暂停,电力施工/监理企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一些管理、技术、技能型人才面对外部单位给出的高薪、高职,难免人心思动,跳槽现象屡屡发生。突出表现在:一些培养几年的大、中专毕业生,即将胜任工作或已成为企业的骨干,却因看到企业工作环境艰苦、效益差、与配偶异地分居、无发展前景等,就自动“跳槽”;还有的看到企业管理存在种种弊端而丧失工作信心,刻苦自学考研深造,离开企业。这些流失的人员当中绝大部分是有能力、有拼劲、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他们不仅带走了技术,更有甚者一人出走还带走一批优秀人才,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本来就僧多粥少的电力施工/监理企业除面临完全的买方市场外,还必须承担激烈的人才竞争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冲击,形势相当严峻。因此,对于电力施工/监理企业,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在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已然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电力施工/监理企业人才流失的特征

1、群体性。在电力施工/监理企业中流失的人才最多的是具有一定施工管理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管理人才。这部分流失的人才,有更大的选择范围和发展空间,其就业选择空间更为广泛。流失的人才主要发生在以下这些人员群体:新兴行业需求量大的,思维活跃的,专业不对口的,对企业不满的,业务管理精英,对未来职业生涯不明晰的,认为受到不公平待遇和人际关系不好的。

2、趋利性。人才流失总是趋向于个人利益和个人目标。电力施工/监理企业流失人才的去向主要是更具优势的同行业企业甚至是竞争对手。人才流失的原因多是同行业企业和竞争对手的主动挖掘,这些企业能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薪酬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时段性。人才流失的时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说来,薪水结算及奖金分配后,春节过后,学历层次提高后,职称提高或者个人流动资本进一步提高后,最容易发生人才流失。

二、引起电力施工/监理企业人才流失的常见原因

1、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制度。大多数电力施工/监理企业在绩效考核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只凭印象行事,缺少量化指标,因而汇总出来的考核结果往往不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对企业的指导作用也就变得微乎其微了。另一方面,企业不能以科学的理论来认识员工的不同需求,更无法设计出针对不同需求的员工的激励措施,将薪酬与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硬分离,结果使得员工的士气和忠诚度受到影响。再者,薪酬体系不具有外部竞争性。制定薪酬体系仅考虑本企业经营效益,缺少与同行业或竞争对手的对比,使薪酬水平不具有竞争性。

2、职业生涯规划不健全。大多数企业没有针对员工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员工对自己目前所处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首先,表现在大中专毕业生应聘进入企业后的安置上,毕业生的见习期比较长,从事的工作杂,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大,对工作产生不满而离开。其次是培训,培训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培训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很多培训都流于形式,华而不实,与外界相比,容易产生落后感。最后是不能人尽其才,在电力施工/监理企业里部分大学毕业生学非所用,还有些没有被分配到希望从事的岗位上。

3、人才观念僵化。一是,在招聘过程中没有坚持能岗匹配原则,往往喜欢高学历人才,而不论其是否适合本企业的发展需要;二是,对于一些有技术专长和工作经验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敢大胆启用,或未用到关键的位置,使其心中产生不能实现自己人生理想抱负的想法,致使其工作热情下降,长此以往,其便产生了“跳槽”的想法即造成的人才流失。在内部挖掘潜力上的工作做的不够细,造成了人才埋没,最终导致人才流失。

4、流动性大,工作环境差。电力施工/监理企业工作性质决定其工作地不固定,流动性较大,大部分员工与父母、配偶、子女异地分居,聚少离多。由于项目工期短,办公、生活等没有长远规划,环境较差。部分员工为改变异地分居生活或较差的工作环境,会选择离家较近或工作较稳定、环境较好的企业。

三、人才流失对电力施工/监理企业的影响

1、人才流失会造成企业核心技术和经验流失。人才和技术是电力施工/监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的因素。然而人才流失,会带走企业的商业与技术秘密。如今,技术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凝结在企业物质资本(如生产设备)中,而是更多地储存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头脑中。这时的技术人员已不仅仅是企业雇用的高素质劳动者,更是一个资本的载体。而这些人才和技术的获得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人才流失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人才的流失需要及时补充,人才的补充需要大的投入进行人才资源的开发,这些费用最终会通过生产经营成本反映出来,势必会导致经营成本的上升。一方面是直接成本,主要包括招聘费用、培训费用、实习费用等。另一方面是机会成本,由于人才的流失而造成工作停止或效率下降的隐形损失更是难以估计。

3、扰乱了员工的思想。一些外流人员出去后,大肆宣扬在外的优惠待遇,贬低原来的企业,这对在职技术人员的稳定起到了一种瓦解作用。特别是一些为企业发展献身的技术骨干,他们将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同時,也为本企业重新引进人才制造了障碍,使一些技术人才对这样的企业望而却步。从而导致人心涣散,人心思走,给企业的各项工作造成强烈的冲击。

4、影响及危害企业的声誉。人才流失大多会在本行业内发生,大多是流向竞争对手企业,增强本企业竞争对手的实力,使得强“敌”弱我,形成更大的竞争力反差。然而,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企业经营不善。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管理和控制人才流失的对策建议

从企业的角度对人才的流失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就是要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和留人观念,从企业的文化、制度以及管理方面下功夫,从而达到吸引外部人才流入、控制企人才流出的目的,具体的做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制度建设,管理留人。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推行“法制”而非“人制”的管理理念,尤其在涉及员工绩效管理、培训管理、考核与惩戒、晋升与降职等方面,通过完善的制度规范操作,建立一个良好的依靠制度管理的企业环境氛围。在人事管理的各个方面,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形成职位上“能上庸下”、待遇上“能多庸少”的管理机制,鼓励员工通过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努力工作实现自身价值,为员工提供一个舒心的工作环境氛围。

2、制订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事业留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员工进入企业之后,根据具体个人的条件和知识背景情况,由员工和管理者一起探讨制订的。让员工在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与企业一起成长,一起发展,既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又可让员工为自己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而不愿离开企业。好的职业规划对员工有着重要作用。例如:美国微软公司是全世界最吸引人才,留得住人才的公司。因为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制定有“职业阶梯”文件,其中详细列出员工进入公司开始,逐级向上发展的所有可选择职务,以及不同职务需具备的工作能力和经验,包适相对应的薪金待遇,使员工在进入公司之时就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心中有数,目标明确。

3、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激励留人。金钱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工作动力,也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硬件”。越有能力和经验的员工,他们获得报酬也应当越高。薪金是人才的价值,是员工发挥能力的物质动力。尽管薪金不是决定业务人员留与否的唯一因素,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工资越高越吸引人。一套有效的薪资系统可以不断激励业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创造好的业绩。合适的薪酬体系,应建立在对外对比分析本企业与同行企业之间的薪酬情况、对内比照内部各薪酬岗级之间的薪酬情况的基础上,从而实现留住优秀的员工、淘汰不适应的员工,让优秀的人才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4、重视感情沟通,感情留人。现代的企业对人的管理是核心,由于电力施工/监理企业的特殊性质,人员流动性大,员工长期在外,企业要经常与员工保持联系,加强交流,要了解员工在外的困难和苦衷,关注在外员工的衣食住行情况,尽可能做好员工的后勤工作,尽量安排员工到适合的工作地点,做好探亲及休假管理等,从而在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体现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重视和尊重,用充满关注、温情的方法,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用真情留住员工。

5、准确把握流入员工层次,合理配置员工。电力施工/监理企业的工作性質决定了其所需人员的学历层次。笔者认为,电力施工/监理企业管理人员应以本科和大专学历为主,中专、技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员工应适当配置,但比例不宜过高。同时,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要考虑合理引进部分毕业生,培养企业自己的年轻员工,优化企业员工的年龄结构,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6、对于离职员工,树立正确的态度。人才的流失对于企业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已经要发生的员工离职,企业所能做的工作就是尽可能的减少员工离职给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离职并不意味着背叛。企业对于员工的离职,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做到以下几方面:1)迅速反应,积极应对;2)封锁消息,给员工一条退路;3)倾听辞职人的心声,了解辞职的原因;4)制定挽留方案。

总之,电力施工/监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只有很好的了解人才流失的具体原因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建立起有效的用人机制,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人才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才能有效防止人才流失问题,真正做到招到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

监理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市政公用工程是建设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保证,其中城市给水工程是城市发展与人们生活的基础保障。在目前的市政公用给水工程中,市政单位经常接到水管漏水、水管爆裂、无故停水等问题的反映,市政相关单位也对此做出回应,并给予满意答复。由此可见,在市政公用工程中给水管理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市政公用工程 给水管理 注意事项 质量监督

市政公用工程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方面,而市政给水工程是市政公用工程的主要项目。所以,只有满足城市用户的用水需求,才能有效推动城市化发展。市政单位要做好工程各方面人员的管理工作,针对其中的问题及时整改,保证市政给水工程的规范化。

1、加强市政公用工程给水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给水工程是市政公用工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它的管理工作也应当得到重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离不开生活用水,如果出现较长时间的缺水、停水故障,那么必然会对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由此引发纠纷和投诉等问题的出现,使得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在此种情况下,市政公用工程给水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在市政公用给水工程出现故障的第一时间,安排专门的维修人员对现场进行抢修,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维修,恢复正常的供水。如果遇到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时,需要通过相关渠道对停水区域民众做出通知,让他们知道大概的情况,将有助于安抚人们的情绪。除此之外加强市政公用工程给水管理还能够对日常的设备维护等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市政供水单位应当加强市政公用工程的给水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

2、市政公用工程给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我国当前市政公用工程给水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表现出来的问题仍旧较多,其中最为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管理规范

在我国当前的体制之下,市政公用给水工程的施工建设几乎都是由当地的建设主管部门来完成。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之下使得建设主管部门缺乏竞争意识,对内部存在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相关的管理规范没有进行完善,直接影响到市政公用给水工程的管理工作。

2.2给水管理监督工作存在问题

在我国当前城市快速发展之下,城市之中的供水需求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无疑给市政给水工程的建设增加较大的难度,而当前的市政给水工程仍旧按照原来的方式进行施工,相应的施工管理也达不到当前施工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在施工当中给水管理监督不到位的问题也逐渐地显现出来,使得我国市政给水工程的施工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当前我国市政给水工程的施工建设许多都采用分包的模式来进行,一个大的市政给水工程项目被进行多次的分包,最终使得整个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工作变得十分困难,监督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效果更是十分的低下。

2.3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在市政公用工程给水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将会直接影响到市政公用给水工程的质量,对当前的市政公用给水工程施工的管理人员进行了解,其中许多管理人员都存在着综合素质较低的问题,使得市政公用工程管理的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当前政府在市政公用给水工程中的投入资金实际上比较充足,但是一些管理人员为了自身能够从中获取利益,与一些不法的施工企业进行串通,从中为自己牟取不合法利益,使得整个质量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落实,使得最终施工完成的项目存在较多的质量隐患,直接引起后期的市政公用给水工程质量不良,引发城市居民的强烈不满。

2.4资料管理存在问题

对市政给水工程的现场施工资料没有进行妥善的保管,尤其是初期的设计资料、文字资料以及施工现场的图片等在施工完成之后没有进行归类整理保存,使得其中许多的重要资料出现遗失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为后期的施工带来许多的困扰,影响到施工的顺利进行,使得工期出现延长。同时这也给市政公用给水工程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麻烦,尤其是遇到紧急情况时,不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耽误抢修的时间。

3、市政公用工程给水管理中的注意事项

在市政公用工程的给水管理之中,应当对上述表现出来的问题引起高度的重视,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此来提升市政公用工程给水管理的效率。

3.1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

对于任何的施工项目而言,都应当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这也是施工管理质量的重要保证。而建立和完善市政公用工程给水管理制度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专门针对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管理阶层的所有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保证他们在工程施工管理之中能够做到公平公正;第二,针对市政公用给水工程施工单位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施工单位的资质做出严格的限制和要求,要求必须达到相应标准的施工企业才能够从事市政给水工程的施工建设,利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控制分包和转包的现象,同时也能够对分包和转包后的工程進行有效的管理。第三,在市政公用给水工程施工建设之中,质量监管部门应当制定抽检制度,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进行不定期的抽检,当发现质量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对其立即指出并要求整改,从而实现市政公用给水工程的质量提升。

3.2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对市政公用给水工程的施工建设应当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通过严格的管理工作来约束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的不规范施工行为,从而提升市政公用给水工程的施工质量。将市政公用给水工程施工分成若干个管理单位,每个管理单位负责相应环节的质量监管工作,对各自的责任进行明确,有他们担负起相应的质量监管工作。同时加强对市政公用给水工程的不定期检查工作,当发现某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之后,需要勒令其进行工程的整改,直到达到相应要求之后才能够开展接下来的工作,对于相关的管理负责人也应当进行相应的惩罚。通过这样的质量监管方式,能够让市政公用给水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

3.3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市政给水工程管理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够顺利地做好当前市政给水工程的管理工作,提升管理的效率。因此,市政给水工程施工企业或单位应当重视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工作。首先在管理人员的挑选上尽量选择一些具有豐富经验且专业知识能力较强的人员;其次应当加强在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他们的理论知识和责任意识;最后,设置定期的业务考核,让所有的管理人员都能够感受到压力,自己努力地投入到相关知识的学习之中,让自身的能力不断地提升。

3.4加强资料的管理与保存工作

市政给水工程关乎城市的发展,对于工程资料的管理保存一定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资料管理人员要明确自身职责,熟悉工程中每个阶段的资料存放位置,并能做好相应的图文记录,通过文字以及图片等方式能够对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说明,并列出解决方案。目前的工程资料基本都是利用电子存档,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节省时间,并且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对资料的永久性保存。此外,还要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落实,每个阶段的负责人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并对自己负责的工程环节的资料有全面的了解,与资料员之间相互配合,使工程资料能够完善保存,以确保后期工程量的核对以及决算等程序能够顺利进行。

3.5加强材料检查

市政给水工程对于材料的需求量非常大,并且对材料质量的要求非常高。在科技快速进步的当今,新型材料的管理已经成为市政给水管理的重要方面。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必须做好对材料的检验,保证材料的质量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对材料的生产厂家、规格、质量等方面进行市场调查,必须保证材料符合国家标准以及工程设计规范,并对相同材料的市场价格进行对比,有效控制材料成本。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市政公用工程给水管理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市政公用给水工程的质量,影响到城市居民的正常用水。因此应当对市政公用工程给水管理中的注意事项引起高度的重视,对这些注意事项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提升市政公用给水工程的管理效率,从而让市政公用给水工程的施工质量更加具有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淑莹,马勇,王晓莲,彭永臻. GIS在城市给水排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1):123- 126.

[2] 麦仲文.小型给水管道建设工程项目战略绩效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3] 王晓莲,彭永臻,马勇,高守有.大庆市给水排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4(1):50- 53.

[4] 彭永臻,馬勇,王晓莲,戴晋国,高守有,王亚宜.城市给水排水管网信息管理及分析系统的建设与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木工程与高新技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02:5.

[5] 刘瑶琪.施工现场给水排水技术与管理的研究[J].建设科技,2012(21):78- 79.

(作者单位:河南新恒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监理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市政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城市运行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加强市政设施统筹管理,增强首都超大城市市政设施运行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强化体制创新,强化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和运行管理各环节的科学衔接,才能做好市政设施运行管理这篇大文章,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城市市政设施建设管理的现状分析

北京市是拥有两千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市政设施的更新改造和建设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电力、燃气、供热、照明、环卫等市政设施发展迅速,为实现首都城市高效、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基础保障。但从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权属关系复杂等现状特点看,也还存在着一些绕不开、躲不过的管理难点和问题。

(一)城市管理与规划建设各管一段,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统筹协调不够,制约市政设施承载力提升

当前,大多数城市已经发展到“建管并重、偏重于管”的新时期,城市管理各专业部门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规划、建设、管理三个环节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统筹协调的重要方面。虽然设置了多个与城市管理相关的议事协调机构,发挥了一定的综合协调作用,但由于城市管理是一项需要高度协同化的系统工程,领域宽广、部门众多、职责交叉,这些议事协调机构分别只负责城市管理的一个环节、一个领域,难免出现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情况,导致城市管理中的一些需要跨部门、跨行业联手解决的难点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

市政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管理等环节分属不同管理部门,没有一个综合管理部门进行全过程管理。完工后未及时移交至相关管理部门,特别是在城乡接合部地区成了“三不管”:施工单位已完工——不愿管,管理部门未接管——不能管,开发公司项目部门已撤消——无人管。居住小区配套的市政设施,由于开发商只负责建设,没有提前考虑建成后的管理,甚至主动回避管理,造成很多配套设施无法发挥应有效能。同时,在实际工作中,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极少对建设后的效果进行评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建设和管理脱节。

(二)占路掘路等重复性施工频繁,影响市政设施整体功能发挥

市政设施大都依附着城市道路而建,却又隶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如交通、路政、电信、电力、水务和园林绿化等部门。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每个行业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模式制定计划,你建你的,我挖我的,重复施工,频繁开挖,造成道路时常被“开膛破肚”,广受社会诟病。城市道路和人行道重复开挖,有的甚至是同地段、同方向,人为地给居民出行和车辆通行造成不便和困难,也容易发生损坏、盗窃等问题。占道施工、占道经营、占道停车现象严重,城市道路设施更加显得捉襟见肘,交通堵塞成了各大城市的通病。

(三)市政设施规划设置不科学,规划漏项、建设甩项,给百姓生活带来不便

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环节协同不够,多体现在末端环节(管理)缺乏针对前端环节(规划、建设)的参与机制。一些在规划与建设环节出现的问题,如建设质量不高、开发甩项、规划不合理所产生的责任包袱,往往传递给了末端管理环节。

在更新改造和设计上,缺乏全面长远的规划。受经费、设计等制约,大部分市政设施更新改造,往往只注重恢复原貌和突出实用性,如在局部城市道路的改造和养护方面,考虑到周围环境、工期与资金等限制,大多采用局部地基处理、加铺道路面层的方式,虽然减少了项目的建设费用,但增加了设施运行过程中的维护费用,从项目的全寿命周期计算,无疑增加了总成本,而且工程质量不易控制,容易给设施管护遗留问题。

市政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各自分管一段,分管任务完成后不再过问下阶段工作,造成各阶段衔接不紧密。规划部门的规划方案由于缺少管理部门的参与,得不到来自管理一线的需求信息,出现规划漏项,造成市政设施建设先天不足。建设单位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建设过程中甩项,验收过程中规划、管理部门不参与或参与度不够,使得建设质量难于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四)工程统筹执行不够,由于拆迁、资金、审批等原因,延期现象严重,影响城市供应保障和稳定运行

市政设施建设涉及内容广泛,包括电力、燃气、供热、交通、园林绿化等行业管理部门,在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单位要征得其他行业管理部门的同意及配合协作,往往需经多个部门审批,一个部门审批不到位,就无法进行下一个程序,进而无法开工。比如,掘路审批分散在不同部门,涉及开挖城市道路的,需要到公安交管部门审批;涉及开挖乡村道路的,需要到路政部门审批;涉及开挖道路两侧绿地的,需要到园林绿化部门审批;管线路由需要规划部门审批,施工则由建设部门审批;各部门审批沟通协调时间较长,造成施工进度受到影响,工期延长现象普遍存在。

(五)工程建设信息未存档,给后续的改造施工和运行管理带来安全隐患

市政设施建设经历时间较长,由于建设期间各种条件限制,有些工程建設信息未存档,还有部分工程信息涉密,给后续相关项目建设施工带来很大的盲目性,挖断燃气管线、电缆、供热管线等市政设施的现象时有发生。

由于市政设施建设与管理分离,有些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缺乏上缴图纸集中归档意识,在工程移交给管养单位时部分资料缺失,造成市政设施管理的基础资料零乱,缺乏全面、完整的反映市政基础设施的各类图纸档案资料,给市政设施的管养工作带来困难。而且基础资料大多是传统的文字、图标类纸质资料,影像、电子介质等新型资料较少,不利于今后管养使用和保管。

二、城市市政设施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探因

(一)体制机制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统筹管理滞后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行业改制进程的加快,市政基础设施的投资、运营逐渐走向多元化,逐步由行业管理走向市场管理。但是,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部分供水、供气、供热企业,特别是园林、环卫等行业呈现出行政事业管理和企业化经营管理方式并存的混合管理模式。比如,在许多市政设施建设项目中,政府既是直接的投资者和所有者,又是设施运行项目的经营管理者,还是行业主管部门和监督者。“全能”的角色造成政企不分,基础设施权责利关系不明确,竞争意识薄弱,行业效率总体偏低。有的企业带有行业垄断和行政属性,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公共服务意识淡化,标准不高。

(二)市政设施项目的规划、建设、验收等环节缺乏统筹管理,盲目性较大、效率低下

——在体制上尚未完全理顺,运行机制不够顺畅,市场化运作还未完全形成。目前城市管理仍处于改革和完善阶段,没有一部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市场化运作进展缓慢,如市政道路维护、园林绿化管护、环卫保洁、城乡接合部治理、居民居住区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等,还存在一定的管理盲区。

——市政设施管理系统不完善,全过程监督机制尚未建立。全过程管理欠缺、管理环节不顺畅。建设中,有关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没有得到很好实施,施工监理、财务审计、大型项目后评估等监控机制执行效果较差,多环节的资金流转体系不仅降低了资金的周转效率,同时还增加了滥用资金的可能性。

——市政设施管理整个系统运作不畅,管理主体、责任主体、监管主体三者之间缺乏沟通渠道和协作机制,如例会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协调配合机制、联合监察机制等还没有完全形成。目前实行的分段式管理,分工非常明确,但衔接协调不够,易造成整体系统间衔接环节不畅。

——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协调统筹缺乏。目前城市管理的专业化体制,弱化了综合管理的协调职能,部门之间协调不力、沟通不畅,给城市安全运行带来了隐患。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目前综合管理部门只有安全监管责任,缺乏安全监管手段,由于专业管理不能服从和服务于综合管理需要,制定的年度消隐计划除了少数能随道路大修落实外,大部分隐患得不到及时消除。专业管理和综合管理缺乏联动机制,不能形成管理合力。

(三)多头管理导致部门掣肘、各自为战

市政设施功能需求的多样性、专业性、复杂性,既有的管理体系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如地下管线设施建设和管理,分为职能管理、行业管理、权属管理,各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和内容交叉分割,涉及30多个管理部门和单位,各行业管理的标准不统一,处在同一条道路上的不同地下管线技术要求不一样,当出现利益冲突时,都从自身利益出发,难以满足城市整体利益,导致出现都参与管理、却又都管不好的局面。

(四)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不匹配,影响综合效能发挥

——市政设施种类繁多,建设速度和发展水平较快。每项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都有自己的设计、施工等文件,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处理产生的资料包括文档、图形、统计数据、图像等多种形式,资料的数量也相当巨大。手工方法难以对这些资料进行高效管理,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信息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现状文档信息与图形地理信息分离造成资料的查阅与利用十分不便,给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和决策工作带来障碍。

——资料的时效性得不到保证。对城市基础设施信息资料管理、利用和更新手段缺乏,给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信息一致性问题亟待解决,投资决策科学性有待提高。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手段。管理资源利用不足,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交换手段落后,管理工作安全性很低。

三、加强城市市政设施统筹管理的对策建议

总体思路是:着眼城市市政设施建设与管理现状,坚持以城市总体规划为遵循,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提出“1235”的发展目标建议,即:在统筹协调载体上,建立综合管理平台(一平台);在统筹管理手段上,抓住管廊建设和设施信息化建设“两综合”手段;在投资建设运营模式上,建立“三模式”,即PPP模式、统一受理联合运维模式、建设后评估模式;在统筹管理机制上,构建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五机制”,规划阶段增加建设和管理部门参与规划验收机制、立项环节增加所涉后期管理部门集中联合审批机制、工程移交阶段增加工程竣工图施工单位信息档案交接机制、年度预算申报环节增加市政设施建设领域联合审批机制、管理阶段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力争实现全时程、全方位精细化管理。

(一)建立综合管理平台,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协调

——明确城市主管部门综合协调职能。针对当前存在的重建轻管、城市管理领域统筹不够、缺乏顶层设计和综合协调等问题,按照“规建管并行独立、做实做强管理”的理念,充分发挥城市管理主管部门作用,强化综合协调职能,整合专业管理职能,厘清职责交叉边界,实现对城市管理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

——构建市政设施综合管理平台。从市政设施规划、设计、施工、验收交付到运营管理,全过程参与。统领市政工程各个领域,每个市政工程的改造和建设都要通过该平台进行统一协调,强调横向全面参与协调管理,纵向全过程管理,使得市政设施建设和改造满足城市整体功能要求,满足各市政设施权属管理部门的要求,建设和改造不再重复,不再出现“马路拉链”现象。

——建立有效管用的统筹协调机制。研究制定统筹协调实施意见,健全城市管理部门参与规划、建设实施情况评估反馈机制,防止“规划漏项、建设甩项”。加强对交通、环保、水务、园林绿化等相关领域涉及城市管理内容的统筹协调,做到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标准、统一验收。加强对各区政府、各企事业单位涉及城市管理内容的统筹推进,真正形成“一盘棋”的局面。

(二)建立地下综合管廊和基础设施信息共享系统,提高城市运行综合效能

——提高综合协调职能与手段的匹配度。建立完善综合协调职能与综合协调手段相配套的城市管理工作机制,强化综合协调职能,促进各专项规划的“多规合一”,建立项目储备制度,优化审批制度,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稳定运行。

——加强网格化城市管理大数据支撑。加强“大网格”建设和管理,整合各类监控资源,升级网格化管理平台,加快推进网格化向全时段覆盖和向街道(乡镇)、社区(村庄)等基层延伸,为城市管理形成“大数据”支撑。建立“应发现尽发现、应处置尽处置”的问题处理机制,提高问题处理能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利用现代网络及视频监控手段,建立地下管廊及地下管线监测系统,做到位置、用途、建设年限、材质、年度检测记录、隐患调查等信息在线监测。及时更换补充新的信息,达到实时掌控管线真实信息的目的。利用二维码技术,随时随地掌控管线基本情况,方便隐患排查維修,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高效管理。

(三)坚持问题导向,构建新型建设、运营和管理模式

——开放市场,形成多元化投资结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社会资金流入市政公用事业,解决投资能力不足、资金短缺问题。以投资多元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产业化、运营市场化为导向,打破对政府投入的单一依赖,可借助外力的事业,大胆吸引外资;可通过市场配置进行调配的资源,大胆进行市场调配;可部分退出甚至全部退出的国有资本,大胆退出,进一步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引进建设资金,创新公用事业和企业的竞争机制,从根本上提高设施保供能力。

——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鼓励社会资金、外国资金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对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经营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应公开向社会招标选择投资主体,通过竞争转让部分市政设施的建设与经营权。供水、供暖、供气、供热等管网型公用事业,可参照国际经验,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实行产销分离,形成多个自来水、燃气、暖气生产制造企业竞争的局面,促使其降低成本。综合管理平台和综合管廊建设采用统一受理、联合运维模式,召集地下管线建设企业及权属管理部门,就地下管廊建设规划、设计、建设、验收提出建议和意见。采取市政设施建设后评估模式,对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及规划、设计、建设、验收部门进行打分评价制度,并與企业及管理部门的业绩及诚信度相结合。

(四)在市政设施规划、建设、验收、运营管理等环节实行“五机制”,确保全时程、全方位高效运转和统筹管理

结合城市建设特点和城市整体功能要求,建立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五机制”制度。

——明确市政设施规划、建设、管理职责和责任机制。明确城市管理领域市政设施建设统筹范围,建立市政设施部门联席会制度,在规划阶段增加建设和管理部门参与规划验收制度。完善和强化议事协调机制,负责决策和总体推进城市管理的顶层设计、综合协调、规划计划、目标任务、督查落实,增强城市管理的统筹性、综合性、协调性。

市政设施建设和改造项目在规划阶段,市政设施部门应参与到建设和规划之中,定期沟通协调,提出意见建议。在规划完成后进行联席验收,避免重复建设和一次规划建设不到位,保证后期管理运营工作顺畅,从源头上杜绝“马路拉链”现象。

——在立项环节,应增加相关后期管理部门集中联合审批机制。为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推动建设规划方案的良好实施,在发展改革部门同意立项后,应增加相关后期管理部门集中联合审批环节,确保建设规划满足城市整体发展要求,确保规划实施不漏项。

——在工程移交环节,应增加工程竣工图、施工单位等信息档案交接机制。市政公用信息是城市的基础信息。应建立城市设施建设的预测体系,通过预测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要求,建立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提前量的测算模式;通过建立城市公共资源的评价体系,分析市政公用系统所占有的软、硬两方面的资源状况。工程竣工后,应实施工程竣工图、施工单位信息档案交接机制,确保后期管理顺畅,及时排查隐患。

——在年度预算申报环节,应增加市政设施建设领域联合审批机制。各部门共同参与、协调解决,既可以避免重复申报,也有利于下一年度市政设施统筹协调建设。由建设部门提出建设改造项目内容、规模,管理部门根据隐患排查和市民反映问题,统一提交到年度预算平台,进行统筹协调和可行性研究,提出建设改造重要层次、建设的先后顺序和投资额,保证预算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合理性。

——在管理阶段探索建立考核评估、反馈促进机制。一方面,城市管理部门及时向规划、建设部门反馈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情况的调整完善意见。另一方面,探索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考评机制,科学确定考评对象,科学设置考评内容,建立科学的综合考评体系,考核结果与改造规划设计和经费审批挂钩,促进各类市政设施按标准建设设置,各项服务保障功能配套齐全,为城市安全运行提供可靠保障。

(责任编辑:冷中华)

监理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我国推行工程监理制其本意就是推行工程项目管理,也就是对业主委托的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策划、管理、监督工作。按照市场运行规律,工程监理必然要向工程项目管理发展。文章探讨了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融入项目管理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条件。

[关键词]工程监理 项目管理 关系 发展条件

从某种程度上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代表了工程监理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应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监理企业向工程项目管理企业过渡,以适应自身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相比于建设工程监理在服务对象、业务范围、行业准入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扩展和延伸,是一种较为灵活的操作管理模式,可以根据建设单位的需求提供订单式的服务,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

一、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关系

1.项目范围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内容与范围是在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招标阶段、施工阶段均进行“三控二管理一协调”(即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这与工程监理的内容是一致的,只是现阶段我国工程监理侧重于施工阶段。

2.工程进度管理。项目管理的进度管理与工程监理在项目进度控制方面所提供的方法从总体上看是基本一致的。例如在三峡工程中,工程进度计划分为三个大层次进行管理,即业主层、监理层和施工承包商层。为满足三峡工程总体进度计划的要求,各监理单位控制的工程进度计划还需要协调一致,这个工作自然要由业主来完成,这也就是三峡工程进度计划为什么要分三大层次进行管理的客观原因和进度计划管理的特点。

3.项目成本控制。工程监理对投资控制的主要思路也是将实际支出与计划投资进行比较,再结合项目进度进行调控。这一基本思路与项目管理十分类似,但是,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同,特别是项目财会管理水平的差异,在实际运作中,要与其接轨尚需时间。

4.工程质量管理。在工程建设监理过程中,监理工程师经常把质量控制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从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的高度来控制和规范项目团队中各方的行为。项目管理在关于项目质量管理的内容中指出,其基本方案旨在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9000和ISO10006质量体系标准与指南中提出的方案中相一致。因此,项目管理与工程监理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指导思想是完全一致的,ISO9000与ISO10006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从以上几方面看,项目管理的基本内涵与工程监理的工作职责是基本一致的。但它们又有本质上的区别。与工程监理相比,工程项目管理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阶段更为广泛,对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竞争实力、业务能力、管理水平等要求更高,并非所有的工程监理企业都适合向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发展。

二、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不同之处

1.工程监理的范围仅限于项目施工阶段,而项目管理则强调全过程都可以介入项目。

2.工程监理的工作内容以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为主,投资控制往往由业主自己或委托别的造价咨询单位来进行;项目管理则涉及到业主项目管理的所有方面,即投资、质量、进度控制。

3.与业主关系的定位不同,监理单位与项目法人是委托关系,监理单位是公正的第三方;而项目管理则完全代表业主利益,是业主忠实的顾问和助手。

虽然工程建设监理在目前还有一定的市场,但是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建设监理势必要向项目管理企业转型. 除此之外为了满足业主方获得最大效益,工程监理趋向项目管理也是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建设监理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工程监理融入项目管理发展应当具备的条件

1.高水平的建设监理公司应积极创造条件发展成为项目管理公司。建设部在2003年2月以建令[20O3]30号文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文中指出: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是:深化我国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改革,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以及规范市场管理的需要。我国的建设监理公司本身的定位就应该是为业主方服务的项目管理公司。多年来,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未能全面地实现这个目标,建设部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发布的上述《指导意见》,既为我国建设临理事业的发展指出了方向,也提供了机遇。

2.工程监理业应正确合理地确定企业发展规划,确立自身市场定位和生存空间。对于实力较强的监理业,应力求取得多个甲级专业监理资质,向综合监理方向发展,把工程监理业务做强做大,当好工程监理的排头兵。对于实力一般的监理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监理能力、业务特长、人员素质、市场信誉等,集中力量搞好专业监理,树立一批样板服务项目,将工程监理推向深入;而对于实力较差的监理企业,应当首先解决生存问题,不必贪大求洋,量力而行搞好小型项目工程监理。

3.搞好工程监理是监理单位向项目管理方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完整的工程监理概念包括全面监理和全过程监理。因此,工程监理企业不但要做好施工阶段监理工作,有效控制项目目标,更要尽力搞好其他相关服务工作。工程监理作为强制推行的工程管理制度,在法律法规的强制力作用下,如果能有效控制项目目标,那么工程项目管理就会比工程监理更有把握。所以,无论从工程监理还是从工程项目管理的角度看,工程监理所担负的对工程项目所实施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理都是控制项目目标应完成的最基本的和最基础的工作。搞好工程监理,就能搞好工程项目管理。

目前在我国的建筑市场上不可能将项目管理企业所承担的工作全部交给监理公司来完成,但是作为有实力的建筑监理公司承担这些,则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当工程监理企业把监理业务做强、做大、做足,则必然要向更高层次的项目管理高层空间拓展,这样才能持续稳定健康稳妥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坚勋.浅谈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接轨[J].建设监理,2004 (2)

[2]成龙.工程项目管理(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

上一篇:校风建设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村养老保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