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论文范文

2023-09-24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本文在深入思考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追求基础上,阐述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中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转变:从内容导向设计向目标导向设计转变;从铸动作之型向育运动之魂转变;从教师单向传授向师生互动的学习指导转变;从脱离学生与运动实际向联系学生与运动实际转变。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一、什么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1.什么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002年3月欧盟的研究小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指示、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2]

经合组织(OECD)尝试从理想教育目的——成功的生活和完美的社会——出发,来回答“每个个体需要什么素养”。经过跨界团队的深入研究,2005年在《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选择》中明确提出三大类核心素养:互动地使用工具、与异质群体互动、自主行动,同时承认,由于国家、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核心素养的选择可以是多样的。[3]

根据国际最新发展和我国教育提出的“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以及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素质教育经验,在林崇德教授团队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本质上是人们期望通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课程教育后,学生形成的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

素养是先天的素质与主要通过教育形成的教养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天性和习性的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则是强调关键的、不可或缺的素养。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更好地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改变仅仅将教育作为一种经济发展工具的观念,真正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平衡,并以此来思考教育、定位教育、实施教育。

2.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通过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4]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通过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加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依据。每个学科都应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做出共同的、独特的贡献。

3.什么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本质观和学科教育价值观的反映,是学生通过学习体育与健康学科后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1)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参加与组织体育展示和比賽活动,体能与运动技能水平显著提高,掌握和运用选学运动项目的裁判知识和规则,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并对练习效果做出合理评价;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具有运动欣赏能力。

(2)健康行为。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逐步形成锻炼习惯,掌握健康技能,学会健康管理;情绪稳定、包容豁达、乐观开朗,善于交往合作,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强;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生活和生存能力。

(3)体育品德。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表现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学生能够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能够正确对待比赛结果,胜不骄、败不馁;胜任运动角色,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追求是对待体育与健康的积极态度;是将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运用于生活之中的能力;是在体育与健康实践过程中的良好体验、个性形成。

二、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如果说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学习目标是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旅程指明了“目的地”,《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是为到达目的地绘制的旅行图的话,那么,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教学过程就是体育教师作为“向导”,根据旅行目的地与旅行图,率领一批学生“旅行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达到目的地的旅程。

作为向导,首先,教师应当了解旅行者——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需求,学生特别希望到哪里去,即旅行者对旅途中特别感兴趣的“景点”。其次,应当明确本次旅行的目的地及到达目的地必须经过的路程;制定旅行路线图;旅行中经过的“景点”和旅途中会碰到的困难与问题,克服旅途中的困难,到达旅途的目的地的行动与策略。

1.从内容导向设计向目标导向设计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首先考虑的是教什么与如何教,即以外在于学生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战术结构等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

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中,学段-模块-单元-课时的教学设计都应一以贯之地以学科核心素养统领的目标为引领和准则。

《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要求:“体育教师应树立明确的目标意识以及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的思想,将课程目标具体化为每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具体明确、难度适宜、可操作性强,综合体现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并设计和选择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等,通过实现每一堂课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形成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设计,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即以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总目标,以及学年、学期、单元、课时等各个层次为具体的学习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适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行为。

“一开始就在头脑中想好结果和目标,这意味着你对自己的目的地有清晰的了解,你知道要去哪里,从而能够更好地知道你现在的位置以及如何走才能保证你一直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5]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是一个具有明确目标追求的“人为”的过程。体育教师就像旅程中的向导一样,必须事先清晰地了解学生“旅行者”对体育与健康文化有什么样的了解与认知,才有可能对整个旅程做出正确的决定与向导。

例如,篮球运动本身只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工具,它本身不是目的,而且学生本身并不了解篮球运动的意义,以及希望他们学习篮球运动完成的任务。如果在篮球运动教学之前,体育教师自己不能认识与理解篮球运动对于锻炼学生身体、学习掌握运动技能以及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能力,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等方面的价值,不能强调某些内容与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不能有意识地教育与引导学生去实现这些目标,篮球教学就可能是没有目的地的“随缘性”活动。

有一句俗话说得好:如果目的地未定,那怎么走都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是以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过程,绝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即应以旅行目的地这一终点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绘制旅行图。

目标导向设计有三个阶段(图1):

第一阶段:确定预期结果。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学习、单元学习、课时学习,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做到什么,改变什么,获得什么?什么内容值得学习、理解、掌握与运用?什么是真正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在设计的第一阶段,设计者应首先在理解课程标准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与建构学习目标,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并以此为依据,去设计第一阶段需要明确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的顺序。为此,本文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体能发展模块为例,阐述目标导向设计(表1)。

第二阶段:找到可以证明学习目标有没有实现,以及实现程度的证据,以便做出推论(表2)。

第三阶段:在体能发展模块教学中,教与学的方法手段以及教与学的情境与活动设计和安排应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理解与展示(表3)。

2.从铸动作之型向育运动之魂转变

以往的体育课程教学强调传授正规运动的标准动作,关注的是学生能否正确完成体育教师所教授的标准动作,强调学习、模仿、练习、做出所教授的“标准动作”。

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中的运动教学,不仅仅是传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还明确提出了达到目标最合适的体验、任务与评价。即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中的运动教学不只是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而且,明确要求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而选择创新教学内容方法。

国际体育联合会主席安德鲁斯在《体育与运动》中明确指出:“既然体育是教育整体的一个部分,那么采取什么体育活动都必须根据教育的准则来选择,受教育目标的指导。体育在教育中既应显示其独特的作用,又应担负起完成其他教育目标的任务。”[6]重新认识身体运动与体育的本质,重构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从运动为本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从过分强调运动技能与体能训练转向强调运用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改善学生体育健康行为。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改变在课堂上孤立、静态地进行单个知识点或单个技术教学的现状,每堂课都应该让学生进行多种技术的学练,参与形式多样的比赛,增强知识点之间或技术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问题导向,注重活动和比赛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在面临真实的活动或比赛情境时能运用结构化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由每堂课单纯的知识点和技术学习向形成学科核心素养转变。”

《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在关注知识技能掌握的同时,关注学生能力,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改善学生体育健康行为,提升道德水平。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转化、整合与优化,确立以学生学科素养发展为指向的跨学科整体育人观念。将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运用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意志磨炼、团队养成、品德陶冶有机融合,实现健身育人的目标。

从仅仅教授旅行途中需要的单个的走路、跑步、攀登、骑自行车等动作转向指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的技能运用于旅程中,并且能够根据旅途中的情境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采取正确的行动,最终实现到达旅行目的地之目的。

3.从教师单向传授向师生互动的学习指导转变

以往的体育教学基于单向的认知传授理论,教师知而学生不知,教师懂而学生不懂,教师会而学生不会,所以体育教学就是体育教师单向传授。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中的体育教学方式方法,从过分强调教师的传授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指导,体育教师的指导表現为为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实践学习创设复杂的、变化的、真实的学习活动与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自觉自主的体验性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学会学习等。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如一个好的向导,不仅仅能把旅行者带到目的地,更重要的是引导旅行者掌握旅行的知识技能,并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等实际运用于旅行过程之中,从旅行者变为旅行家。

4.从脱离学生与运动实际向联系学生与运动实际转变

以往的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教学往往是过多关注学习正规运动的标准动作,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生运动经验与运动能力的实际,导致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与学生当下的运动需求脱节。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一门生命教育和生活教育的课程,理应成为所有课程中最接近学生好动天性,并成为学生健康、快乐、活力、激情的青春生活最重要、最有吸引力的活动。体育教师应更多地创设贴近学生和运动实际的体育活动与健康生活的真实情境,将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与解决真实的生活中体育健康问题有机结合。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设计与实施更多地关注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更多地关注课程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时代性。

体育教师作为向导,在旅行途中应更多地关注与把握旅行者实际情况,引导旅行,将过程变成一次与每个人紧密相关的生活之旅、生命之旅。

体育教师只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发展出发,确定学习目标、创设体育教学活动与情境、设置学习评价标准与内容、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与调动包括体育弱势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体育教师如果能够在正确理解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与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中小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是一定可以期待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褚宏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

[3]崔允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0-11.

[4]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38.

[5]斯蒂芬·R·柯维.高性能人士的七个习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98.

[6]格兰特·维金斯,等,著.闫寒冰,等,译.追求理解的教學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针对这样的一种状况, 我们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体育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第一, 学生对上游泳课动机不够明确, 从而导致的不感兴趣;第二, 学生对游泳课的学习存在。恐惧心理;第三, 教师在教学中, 统一标准, 统一要求, 挫伤了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等。

1 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动机

人类的所有行为, 特别是有目的的行为一定是在动机的推动下完成的。心理学家发现, 人类行为的一切动机都源于需要, 需要是人动机产生的源泉, 而行为是动机的直接结果, 体育运动也是如此。运动动机指的是人们参加运动活动的动力, 其具有启动人的行为, 并使行为以一定强度在活动中保持的特性。一定水平的运动动机使体育活动参加者在运动活动中表现得更加努力, 更能集中注意力, 练习的时间更长, 坚持的时间更长;而低的运动动机则可能使个体放弃并退出体育活动。大学生进行游泳学习的动机是不一致的, 有些同学甚至知识受外部条件的约束和要求, 而没有来自内部的动机和愿望, 这样的动机下的学习的努力程度和持续的时间必然会受到影响。调查结果显示靠语言和文字的形式并没有达到调动学生潜在需要和动机的目的。而情境教学法主张通过情境的设置, 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条件下, 激发其主动去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和知识的内在愿望和需求。

2 通过循序渐进的情境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对游泳学习的恐惧

恐惧产生的原因大致是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身体姿势和身体重心的改变引起的不适应感;其次是水中依靠浮力而无攀附和水中压力增大引起的不安全感。

要消除由这些感觉引起的恐惧感, 必须创造循序渐进的情境。人在尚未出生时就是处在一个液体环境中的, 所以对水应该是有亲切感的。因此在情境创设时, 应先设置让学生回归母体和熟悉水性的练习。如水中抱膝悬浮, 这是最接近人体尚在母体的环境的;或者水中行走, 体会水的阻力、压力和浮力, 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维持身体的平衡等。让学生逐渐消除了对水的恐惧后, 再进行深入的教学, 有利于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

3 情境教学法与动机的交互作用,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的对动机的研究集中在个人目标上, 即当面临一个活动时, 不同人格倾向的人会追求不同的目标, 一种是成绩目标, 一种是学习目标, 两者亦被称作自我参与和任务参与。任务参与下的个体关心是否已经掌握了任务或者是否提高了任务掌握的水平, 自我参与状态下的个体则必须对自己和其他人的努力程度和成绩进行比较。因此, 在游泳课中, 可以通过不同情境的设置, 使两种目标不断转换, 从而达到促进个体和集体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相关知识的目的。如进行分组比赛, 从而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知识掌握慢的学生会不想拖集体的后腿, 而学习较快的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会主动去帮助学的慢的学生, 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游泳课学习的水平, 并形成了融洽的学习氛围;同时, 为了激发学习较快的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愿望, 可以举行个人速度赛、技术赛等, 激发其获得成就的内在动机, 达到促进其积极主动学习的目的。

4 情境教学法推动游泳教学和学生知识掌握的内在机理

4.1 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快乐体验, 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 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 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游泳课中的情境教学法就是通过不同情境的设置,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 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而快乐的情绪体验, 正是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不竭的源泉。

4.2 认识的直观原理, 使学生对具体情境进行感知,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方法论看, 情境教学是利用反映论的原理, 根据客观存在对人主观意识的作用进行的。而世界正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游泳课中的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 是人为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 因此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外界环境, 这种环境设置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 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 不仅影响学生的认知心理, 而且促使人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 从而引起人本身的自我运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 通过鲜明具体的情境的设置, 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 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

4.3 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 融合学生的类似体验

相似原理是进行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游泳课中的情境教学需要和学生生活中知识经验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知对象, 使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增加, 有助于学生学习中灵感的产生,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日后遇到相似情境的思维和行动的能力。

4.4 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 发掘学生的无意注意

意识是主体对客体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综合,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是意识的两种形式。有意注意是有明确目的, 必要时需要意志力, 努力维持的一种注意;而无意注意是没有自觉目的, 不需要任何努力的一种注意。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正在于诱发和利用无意识心理活动从而提供的认识潜能。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是人的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能量源泉。情境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尽可能地调用无意识的这些功能, 也就是强调于不知不觉中获得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4.5 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的相统一, 建立沟通的渠道

人们常言:“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就是指在教学特定的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由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 两者之间相互影响, 彼此依存。在游泳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以及角色扮演等, 都与学生构成了一个交流的通道, 在这交流活动中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为日后顺利沟通和教学提供了渠道。

摘要:游泳课是大学公共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教授大家游泳技术技能和掌握相关知识的责任, 而游泳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项目, 对强身健体有着独到的效果。因此, 学校希望通过游泳课的教学能够达到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游泳技能 (如蛙泳、自由泳) 和相关知识 (如溺水的急救等) , 进而达到应用其进行体育锻炼和健身的目的。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1 青年教师在英语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我国近几十年来的体育理论课英语教学采取的是纯中文的教学模式, 对体育理论课程的英语教学不够重视, 甚至完全忽视, 体育理论课程的英语教学只是作为一门选修课程, 绝大部分体育院校学生没有感受到体育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没有机会接受到系统的全面的社会体育英语教学和日常训练。当前体育院校开设的双语教学主要采用英文教学。部分青年教师毕业后在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中, 对自身英语的学习不够重视, 同时, 作为高等院校从事体育理论课的教师, 部分教师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不必强调英语教学, 只要用中文讲好课, 让学生掌握好中文的社会体育知识, 能够通过考试, 顺利毕业就可以了, 而采用英文教学时, 为了照顾到部分英语水平差的学生, 有时需要在用英文讲授一段内容后再用中文讲解一遍, 这样就影响了教学进度"为了按时完成教学课程不影响教学进度, 势必要延长课时或减少授课内容, 这样就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1.2 青年教师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作为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坚力量的青年教师, 绝大部分都是在以往的纯中文社会体育教学模式下成长起来的, 没有经过系统的体育理论英语教育和训练, 自身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基础较为薄弱, 应用英语甚至英语进行社会体育教学对他们来讲有一定的难度, 许多人需要花费较中文教学多一倍甚至几倍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课和授课, 感觉很吃力。同时, 要用英文讲课对部分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许多教师能用英文书写讲稿, 而要开口用英文讲授则感到很难, 因此, 英语教学给部分青年教师带来很大的负担和压力, 使他们对英语教学的兴趣不大, 积极性不高。

1.3 授课内容和形式单调

目前英语教学尚处于初级阶段, 许多青年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担心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够高, 同时, 缺乏独立用英语口语全程讲授课程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担心学生不能听懂和理解授课内容而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 往往将重点和难点用中文讲授而选择较简单的概念性的内容用英语授课, 如在讲授社区体育概念时, 定义用英语讲授, 而有关社区体育这一定义的形成过程, 以及社区体育的构成要素等重点内容仍用中文讲授, 用英文讲授的部分内容单调, 形式呆板,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这同样也影响了教学质量, 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2 对策

2.1 端正思想认识

青年教师要认识到英语教学目前虽然存在有一定的困难, 在初始阶段的近几年内可能对教学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但从长远来看, 它不但可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和交流能力的新型社会体育人才, 而且对青年教师自身而言, 通过英语教学的训练, 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英语水平, 扩大视野, 并且能够较快地掌握国外的最新社会体育科学进展, 使自己的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水平也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2.2 循序渐进推行英语教学

目前, 英语教学的形式尚无固定的模式, 在初级阶段, 对层次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 用全英文授课并解答问题;对于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或难以用全英文进行授课的教师, 可先将10%~20%的授课内容用英文讲授, 其余用中文讲授, 以后逐渐增加英文授课的分量。也可以采用台湾的教学模式即中英文并用的方式, 重点的内容或名词用英文板书和讲授,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听课的效率, 教师可在课前发给学生一些关键的社会体育英语词汇, 让学生在课前预先熟悉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加强授课的精彩度, 选用一些有吸引力的图片或原版的VCD, 图文并茂。

2.3 尝试编写体育英语校本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 也是影响教学方式、方法选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没有理想的教材, 教学上就会事倍功半, 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目前国内体育院校双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方兴未艾之时, 据报道,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将在国内率先推出体育专业双语教材。这套教材已编出三本, 分别是《运动医学》、《运动损伤学》和《田径》。双语教材的出版, 为双语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条件。让学生在学习体育专业知识的同时, 又能学好英文, 以提高学生的体育专业英文水平。体育类双语教材的出版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空白, 将对我国高级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必须按照体育英语教学的目的、任务和现有的条件, 本着积极开拓, 求同存异,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尝试编写自己的体育英语校本教材。尝试编写体育英语校本教材有助于教师理清工作思路, 有利于形成完整的体育英语教学体系, 使体育理论课程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具层次性、科学性。

3 结语

体育理论课程双语教学绝不仅仅是强化英语的教与学, 必然是一种世界先进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学习, 是中国加入WTO与世界接轨的需要, 是中国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是推进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抓手。创设良好的校园语言环境和增强国际交流活动这样内、外两个环境, 是建设双语学校和搞好双语教学的重要条件。必须在创设英语语言环境上要下大功夫, 拓展国际交流渠道, 双语教育必须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

摘要:双语教学对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体育院校开设的双语教学主要采用英文教学。青年教师作为双语教学的主要参与者, 在英语教学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1) 对英语教学重要性认识不够;2) 自身英语水平不齐;3) 授课内容和形式单调;4) 学生接受程度不同。针对这些问题有以下解决办法:端正思想认识, 理解英语教学的深远意义;努力学习, 提高自身英语水平;摸索多种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体育理论课程,双语教学,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谦.中小学双语教学运作模式的价值取向与理念定位[J].上海教育科研, 2004, (2) :17.

[2] 郁凯元.使用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的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 2002, (6) :26.

[3] 刘战军.关于双语教学的探索, 思考, 发展[J].中国教学战线, 2004, (2) :19.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近年来, 虽然高职高专体育教学进行了系列改革,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和竞技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 教学内容繁杂, 趣味性低, 健身效果差, 导致学生厌学, 不能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健身效果。这样的教学体系、考试体系的内容严重阻碍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淡化了学生健身体育、学后体育、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 现阶段的体育教学已不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

2 研究目的

高职高专体育工作将进入一个全面改革、全面更新的阶段。“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为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学校已经在教学内容、形式和考试方法等方面已经进行了部分的改革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使这样的改革能够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 在此提出了现阶段的体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 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和建议。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办学点部分学生, 共200名。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报刊和杂志, 获取有力的参考资料。全面了解了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有关专家对已进行的改革的总结和体会。

3.2.2 访谈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体育教学模式中的弊端

4.1.1 教学目标单一化

体育教学中限制学生目标追求的广度, 以单一目标确立不同个体的努力方向, 约束个性的发挥, 约束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兴趣爱好培养。

4.1.2 教学内容难度大, 示范效果差

在体育教学中许多动作是在一瞬见完成的, 也有的动作是在连续调整运动中完成的, 如:田径的跳远腾空步技术动作、侧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武术的套路连贯动作等, 这些动作在教学的瞬间中学生很难全部都看清楚, 很难建立完整的表象, 教师只能是通过反复的讲解、反复的示范来指导学生, 有时甚至产生误导, 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4.1.3 体育教师自身能力的不足性

在现实中, 要求每个体育教师完全掌握各项技术是不现实的, 一个失败的示范动作会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这样, 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中, 总会把自己擅长的内容和喜欢的项目安排多一些, 把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项目安排得少一些, 甚至不讲不练, 长此下去必将违反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对体育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

4.1.4 教学评价一体化

在体育教学中, 存在着忽视学生的个体基础差异, 不考虑学生的主观努力, 以笼统的教学评价来对待所有学生的这种情况。一些身体条件好的学生, 他不认真、也不努力就能拿到高分, 使其认为体育课缺乏挑战性而逐渐失去上课的兴趣;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又认为体育课太难, 再努力也是枉然, 从而极大地挫伤了这类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这样的评价方式既显得缺乏激励性, 又显得有失公允性。

4.2 在体育教学中, 改变“应试教育”的观

念, 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及其基本点

4.2.1 改变“应试教育”的观念

就目前的体育课考试来看, 主要仍以考察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状况为主, 考试方法仍然是一个标准, 一把尺子, 在每个学生面前都是“一刀切”, 仅仅注意到体育教学的结果, 而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忽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这种考试方法缺少对学生主观努力因素和技能提高幅度的考虑, 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

4.2.2 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

“健康第一”思想为学校体育提出了更多的人文问题, 这些都使学校体育思想在前进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也是与先前各种体育思想相比较而言, 它具有更先进、更超前的重要因素。

4.2.3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为了改变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提出来的扶正理论, 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体育就是为健康而奋斗, 就是为使我们的学生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得到增强而奋斗。”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成形式。因此, 体育教学也应该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 使学生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并能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技能, 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以下是体育教学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点。

(1)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是关注主体性发展的教育, 体育教学的开放性与活动性为发展学生主体人格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供了客观条件,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法的使用上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把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 发展的主体。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 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体育知识。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 体育教学要围绕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协调发展进行, 全面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塑造个性品格, 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 严格体育课堂常规教育, 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行为, 在户外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比在理论课中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队列队形练习可培养学生严明的组织性、纪律性, “令行禁止”体现得淋漓尽致;耐久跑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等等。因此, 体育教学对学生的道德思想品质教育来得更直接, 更易让学生接受并牢记, 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品质。

5 研究建议

5.1 主要策略

转变育人观念, 端正体育教学思想;突出主体意识, 改革体育教学方式;追求“健康第一”思想, 强化终身体育意识;提倡“以人为本”, 完善学生个性;优化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

5.2 教学目标的实施

根据体育的本质功能, “增强体质”是教学改革应遵循的主要目标, 并确立“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 在促进学生身体和技能发展的同时, 还必须养成体育锻炼意识、能力和习惯, 并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

5.3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为完成课程目标服务的, 选择教学内容要更多地研究它的功能和价值, 既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也能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从而有效地将自己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的轨道上来, 使体育课程真正成为学校教育“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

5.4 体育教师的培养

高等体育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应充分考虑目前体育教学改革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培养一些非传统项目的稀缺人才, 以满足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改革课程设置的需求。另外, 在职年轻教师应该积极参加继续教育, 掌握一两项新型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教学方法, 做到“一专多能”, 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推波助澜。

5.5 改进体育教学评价的对策

5.5.1 建立多元化体育教学评价观念与体系

我们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机能的评价, 更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的运动行为、运动习惯、意志品质、情绪状态、自信心等心理状态和学生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建立起多元化评价观念与体系。

5.5.2 加强和重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的有机结合

打比方说:100m成绩为13s的学生就一定比14s的体质强?显然, 这是很不全面与准确的, 它烙上了竞技运动的痕迹。因此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定位情况, 仅仅采用客观评价显然不能反映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情况。所以从课程目标出发, 加强与重视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的有机结合建立以评价学生健康水平为主的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摘要:对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进行研究分析, 提出应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 努力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及其基本点。对现阶段的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模式以及今后的改革发展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高职高专,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余卫平.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刍议[J].高教研究, 2002, 2.

[2] 周美如.高师的体育课程应注重体育素质与能力的培养[J].体育教学与训练, 2002, 9.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大学体育课程在21世纪突出的特点就是,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 确保人人享受体育与健康的乐趣, 这是大学体育课程标准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大学体育“协同教学”课堂模式, 是一种可操作的教与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大学体育课程“协同教学”模式, 是解决大学体育课程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极佳方法之一。

大学体育课程“协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主要运用协同学方法论原理和心理学原理。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系统来看, 教学外部环境不断对教学系统的提出改革发展的要求;教学系统内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设备、信息等都对教学效果共同起着作用。心理学侧重于心理状态的静态分析, 而自组织规律突出了动态特点, 使发展学生心理工作的理论变为可操作性的方法, 这种可操作性表现在遵循自组织规律提示的心理内在机制的要求, 使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井冈山大学乒乓球选项课4个教学班共163人为实验组, 另外3个乒乓球选项班132人为参照组。

2.2 研究方法

实验法在实验组采用协同教学模式, 在参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比较法收集对照组、参照组的实验材料, 并进行比较分析。

数理统计法对所有实验过程中得出相关数据进行P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大学体育课程“协同教学”教学模式有自己的特点:第一是目标认同绝对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说教, 而是创造使学生清楚理解目标的环境和氛围, 使目标实施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的一种兴趣的过程;第二自主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质疑、研讨、自主获取知识、技能与技术的过程, 同时也是学生人格完善, 形成良好品格的过程;第三评价方法上,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身体练习运用中学会知识、技能与技术迁移和创造性思维, 主要体现学生个体发展;第四总结提高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身认知结构和元认知方面总结提高, 以利于今后学习的同化或顺应能力。

3.1 在“大学生自我实现心理”方面

实验组学生 (实验时间一学期) 发生极其显著变化 (P<0.001) , 而对照组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P<0.15) 。协同课题在强调学生主体性是建立在“自主选择”基础上的。主体性的真正实现, 不仅在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选择, 只有学生自主选择, 才有学生自我实现的行为, 体现出自组织的规律。这种本质特点为师生在教与学的模式中准确定位。

3.2 在“大学生在校心理适应水平”方面

实验组的变化比对照组更大 (实验组变化显著性P<0.001;对照组变化不显著P<0.01) , 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 其一是学校的宏观管理与学生心理发展有不协调之处, 忽视大学生学生心理的接受能力;其二是大学生心理成熟与在学校年限有关系, 表现出个体在外适应能力与心理发展水平与在校时间有明显相关。

3.3 在“人际关系自我评价能力”方面

实验组比对照组表现出出的变化有显著的差异性 (均为P<0.01) , 学生对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认识越清楚, 就越能激发起学习积极性, 从而协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产生协同效应。这说明“协同教学”模式对学生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提高有着突出效果。

3.4 在“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方面

实验组变化 (P<0.001) 比对照组变化 (P<0.05) 要明显, 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因为“协同教学”模式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教师的组织教学的时候, 教学设计必须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和品格养成的规律;当学生认同了目标, 就能激发自己学习的欲望, 产生学习的动力, 形成学习的兴趣, 也就能自主地质疑, 主动地参与练习、探索和讨论;教师在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上适当的点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形成健康的良性循环的心理效果。学生对教学目标和对教学内容的评价认识越清楚, 就越能激发起学习积极性, 从而协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产生协同效应。

3.5 在“创新能力”方面

实验组比对照组发生显著变化要大 (实验组为P<0.001、对照组P<0.01) , 这说明“协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突出作用。这是因为大学生新的需要和已有心理水平之间存在着矛盾运动, 推动着他们心理的发展, 同时也说明创造性水平只有在自主性情况下才能健康向前发展。

4 结语

(1) 学生心理发展只有在客观条件形成学生心理的兴趣和欲望时才有可能。心理健康只有在主动的行为中才能实现。在那种被居高临下的控制状态下, 强求用教材知识作为唯一的标准接受评判, 只能损伤学生心理。大学体育课程“协同教学”模式是双主体活动, 因此, 整体的教学模式必须由学生学的亚模式与教师教的亚模式构成。两个亚模式中, 学生学习的模式规定和制约了教师教授的模式。

(2) 大学体育课程“协同教学”模式是依据心理发展自组织规律的表现特点进行构建。这种特点表现为:学生自主选择而不仅是自主参与;没有外力使学生感到压迫;学生潜能得到发挥, 有成功感甚至高峰体验;个性完美, 得到尊重。实质上表现出自我实现心理的一种行为。这种自我实现不仅是一种生物学、心理学的追求价值, 更表现为追求一种正确人生观、社会价值观。“采用协同策略, 促进和谐发展”是大学体育课程协同教学的本质特征。

(3) 大学体育课程“协同教学”模式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过程。它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状态, 促进合作和互补, 增强自我组织能力, 产生协同效应, 从而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效率, 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4) 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状况、创造条件, 使之有学习兴趣、学习欲望, 并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参与行为, 这是产生协同效应的必要条件。大学体育课程“协同教学”课堂模式对大学生学生心理全面健康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效果, 它具有自主性、和谐性和发展性等特质, 可快速高效的实现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摘要:大学体育课程“协同教学”模式是依据协同论与心理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种可操作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它的运用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程,协同教学,井冈山大学,心理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和钧.协同教学与素质发展[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4.

[2] 孙孔懿.教育失误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 10.

[3]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是为了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健康发展。运动技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学生的健康, 所以说, 身体练习是手段, 增进健康是目标, 而手段是为目标服务的。因此,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将摒弃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 淡化竞技化的教学方法, 无论是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 还是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采用, 都应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来进行。

2 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 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改革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并不是对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全盘否定, 而是摒弃落后的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大胆改革, 锐意创新, 使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和体育教师要尽可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供学生选择, 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 要重视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体育教师要改变灌输-接受的单一教学模式,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要改变过分强调示范、讲解的教学方式, 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练习的空间, 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和练习, 提高学习效果。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改变传统的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 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及学生的模仿和接受学习, 教师仍需要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示范和讲解, 但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 不要满堂灌, 需要的是给予点拨和启发, 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3 重视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新的健康理念给学校体育带来一场革命性变化, 它破除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倾向, 树立全新的健康教育观, 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也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注重启发和引导, 让学生结合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行为表现在对学习目标的认识和追求上, 并用主动的、积极的手段去实现学习目标, 从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到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尽量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习需求和爱好, 充分发挥他们的求索精神。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曾经说过:“强迫是最糟糕的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自己去重新掌握、重新建立和重新发现真理。”

4 建立合理、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这里所说的合理, 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与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个体差异相匹配。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强调的是教与学所覆盖的广度和深度, 各种教育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以及教学环节的相互链接所形成的整体效应。教学内容上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学习所带来得快乐, 让所有学生利用教学舞台淋漓尽致的表现自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只有这样, 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形成。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切忌采用死板的、教条的和过于程式化的教学方法, 努力营造轻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

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意义重大。评价的方法, 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 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体验到体育学习进步所带来的快乐。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依据, 摒弃过去那种单一的、过分强调学生体能的质量评价体系, 适当增加学习过程和学生课堂表现的分值, 充分借鉴其它学科的成功经验, 在质量评价表上开辟“教师评语”一栏, 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用激励性语言进行有效的评价。

5 结语

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之下, 正确理解和把握体育与健康学科性质, 摆正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位置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课程标准》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 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 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四个基本理念。让我们以素质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促进学生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让体育与健康之花在学校体育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的果实。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随现代教育的发展在原有体育课程的基础上而重新构建的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体育课程的改革既是我国学校体育深化改革的需要, 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的需要。那么, 如何在体育新课程标准下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的理解与把握?本文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指导思想、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建立等五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课程基础,指导思想,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教学体系与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任长松.走向新课程[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2.

[2] 李克强.浅析现代体育教育技术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考验与挑战[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 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4] 王建.新课程理念下中国体育教学目标的反思与重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8) .

[5] 刘嘉丽.从2003年我国体育核心期刊载文情况看我国体育科研现状[J].体育学刊, 2004 (6) .

上一篇: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