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念教学探析论文范文

2024-01-26

历史概念教学探析论文范文第1篇

一、中学历史知识结构体系特征

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注重对历史事实和规律性知识的教学,却忽视了历史学科的概念教学,结果使学生只是了解了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而对历史事实的本质特征却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新形势下,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建立在“史料”基础上,更要发挥“史论”的作用,使学生从历史学概念的高度理解历史,用“史论”去分析历史学中的现象和问题,让学生对具体的历史形成深刻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实施概念教学,可使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揭示历史规律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历史观。

二、中学历史概念的分类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概念,从历史史料和史论的角度出发,通常分为史实性概念和理论性概念两种。史实性概念主要是针对历史学中的事件进行概括和评价。比如我们在学习“九一八事变”时,单纯地掌握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发生时间、发生地点、过程等,还不足以将中日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而只有从史论的角度,从中日矛盾出发,才能认识“九一八事变”的实质。理论性概念则主要表现在对众多同类事件进行高度的理论概括。比如封建专制、新民主主义革命等,都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的归纳和总结。理论性概念不仅有“史”,还有“论”,而且是以“论”为主。鉴于此,学习中学历史中的理论性概念,对于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中学历史概念教学的现状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历史概念的教学还处于尝试阶段,很多教师仍然以历史事实讲解为主,只注重历史知识的识记,而忽视了历史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在把握“农奴”和“奴隶”之间的区别时,要认识到他们都属于被奴役的对象,但又具有各自的群体特征;又如在把握“地主阶级改革家”和“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区别时,则需要分别从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斗争中去总结其概念差异。

四、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概念教学的策略与思路

1 结合课程标准、教参来强化历史概念教学。

我们要以课程标准和教参为基本依据,来强化历史概念教学。比如,对其明确要求掌握的剥削、私有制、阶级、奴隶、民族、部落、掠夺战争、正义战争、文化、宗教等概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并从中将历史学知识上升到理论概念的基础上,从而为学生构建比较完备的历史学认知体系打下基础。

2 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

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在思维认知上还不够完善,对历史的评价还缺乏必要的实践性,因此,在历史课堂开展概念教学必须要遵循以下一些教学规律。

一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历史思维训练。如初中阶段学生对史实的逻辑概括能力相对比较弱,对问题的阐释就需要教师来引导。譬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可结合鸦片的入关和对中国人民的伤害程度来引导学生认识鸦片输入不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人民的侵略和伤害。如此从具体的历史事实抽象出比较复杂的概念性理论,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的意义和作用。

二是对中学历史知识进行分类。对一般性史实在概括时要做到简明和全面;而对于理论性概念的概括,则要从具体的史实和理论高度给予深化和升华,通过一定的分析和总结,归纳出具有一定理论价值的历史学概念知识。

三是注重历史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清哪些是史实性概念、哪些是理论性概念、哪些是基础性知识、哪些是规律性知识。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借助于历史知识的认识规律来对史实进行概括,并建立历史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性概念奠定基础。

四是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性概念的有效途径。就是让学生自己运用理论概念来分析历史事件,在学生表达和叙述后,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阐释,通过对历史理论概念之间的比较和探讨,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升学生对史实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总之,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历史概念的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及其影响,有助于训练其思维能力,使其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分析各种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联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本质。因此,中学历史教师要将历史概念教学贯穿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全过程,这不仅是培养中学生历史素养的要求,也是实现中学历史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历史概念教学探析论文范文第2篇

《易经·上经》中曾说:“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 以畜其德。”邓小平同志也曾说过:“要懂得些中国历史, 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可见, 历史教育是极富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德育功能将有助于学生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师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既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 同时也要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要把学生培养成一种什么人, 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因此, 教师由于教书育人实践的需要, 品德高尚是必备素质。教师必须为学生做出榜样, 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表里如一的教师, 才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要想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 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 成为他们崇拜和模仿的对象, 才有可能达到“以德育人”的目标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我充分运用这一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为了教育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我上课时总是生龙活虎, 说话声音宏亮, 脚步稳健, 动作有力, 腰板挺直, 绝无半点颓废之态, 哪怕生病都是如此;为了教育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观, 我除了重视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外, 还身体厉行, 从不穿奇装异服, 从不佩戴首饰、染色发, 努力做到每天很清爽的出现在学生面前;为了让学生尊重知识, 产生学习的动力, 我广泛的涉猎丛书, 在讲课的过程中引经据典, 旁征博引, 让学生崇拜老师多才, 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 把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强化情感教育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只起主导作用, 不能一味的灌输, 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教师可以紧靠课文内容, 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 并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老师, 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 平等的对待他们, 让他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技能和做人的准则, 进而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情感, 触动他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他们长大后会对国家、自己、家庭更加有责任感。如在教学必修一《夏商两周的政治制度》中讲授到宗法制时, 我给学生们声音并茂地朗读了一段文字:巍巍桥山, 泱泱沮水, 陕西黄陵桥山轩辕殿前广场庄严肃穆, 2009年4月4日, 来自海内外八千多名中华儿女聚集在黄帝陵前, 共同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皇帝, 缅怀我们共同的祖先。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夫妇也到场敬献花篮, 清明时节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祭祖, 体现出中华民族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足以反映由宗法制形成的宗族制度对我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 再配以声情并茂的画外音渲染气氛, 学生感触很深, 收到了良好的传统道德教育之目的。在必修一《抗日战争》时讲到七七事变, 我特意花一节课进行了《历史·永恒的苦忆》——七七事变七十二周年即兴演讲比赛, 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们鱼贯上台, 踊跃发言, 气氛异常热烈。在教学的同时, 同学们也接受了一次震撼心灵的情感洗礼, 让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 担负起社会责任, 从而达到教育的终极目的。

3 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情感教育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可以多方位的施行, 不必拘泥于某种一成不变的形式。当然, 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道德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也是必须重视的环节。如我所任教的学校所在地是一个名人辈出的地方:毛泽东、刘少奇、曾国藩、罗盛教……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以《我家乡的名人》为主题, 收集他们的生平事迹、贡献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周以后进行成果汇报, 并组织学生开展《我向名人学什么》的演讲比赛。这样的情感教育效果, 远比干巴巴的说教好得多。另外, 还可以借助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进行情感教育, 如组织学生观看影视片《南京》、《我的一九一九》, 让学生通过历史再现的方式获得爱国主义教育。这种简单方便的模式学生便于接受, 是中学历史教师可以运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模范人物进行情感教育。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 我们可以选择《铁人王进喜》、《雷锋》进行榜样教育, 也可以紧跟时代, 选取榜样进行教育。如2009年长江大学三位为救两落水儿童而壮烈牺牲的年轻英烈, 为了小岗村繁荣而永远留在了那里的沈皓, 为农村留守儿童自费办学欠债累累的中国最美女校长李灵, 牺牲整个家庭只为保护滇池还一方静土的张正祥……通过我们身边这些活生生的事例, 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与熏陶,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总之,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一部震撼心灵的电影, 一次促膝谈心的交流, 一次震动人心的演讲, 一段低婉悲伤的历史陈述, 都可能让学生铭记终生, 回味无穷, 即达到明智, 又达到明理的目的, 可谓一箭双雕。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处处渗透情感教育, 可以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升华, 也有利于为祖国培养有用的人才。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爱憎分明的活生生的人。作为历史教师, 我们在实施教育时, 要想达德智全面发展的目标, 就应该很好的利用情感教育这个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这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情感发展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来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历史概念教学探析论文范文第3篇

(一)历史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因此,我们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发挥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随着能力培养要求的深入,历史概念的重要性就显得日益突出,因为让学生掌握历史概念,既是发展智慧的核心,也是解决问题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教学的中心任务。

从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的安排来看,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在“单元导入”和“课文导入框”中明确了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掌握的核心概念和重点概念。据统计,人教版教材必修(Ⅰ)(Ⅱ)(Ⅲ)三个学习模块明确要求掌握的概念分别达到88、71和74个之多,选修(Ⅰ)(Ⅳ)在导入语中提到的重点概念分别是61和52个,考虑种、属概念及其他未列概念估计要三、四倍于这个数字。高中历史新课程和初中教材相比,明显减少和简化了历史基础知识,强化了历史概念和历史理论分析,突出了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倡导促进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思维能力。这一点是与课程标准规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的理念是一致的。

强化历史概念教学也是高考命题导向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考试题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在加大已是不争的事实,而由于历史概念便于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问题本质和自主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在高考历史试题的能力题中占绝对大的比重,因为它可以有效避免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理论从教材中寻找文字拼凑答案的应试策略,可以这样说,如果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不准,是很难正确作答的。

从历史概念在高中历史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来看,往往根据中学历史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将其划分为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三个层次。显然,历史概念在其中处于中间层次,在以上三个层次的历史学习中,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分析归纳、综合概括形成历史的基本概念。历史概念的产生,是历史认识过程中的质变,表明人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学生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深刻分析,进而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可见,历史概念是历史知识认识上的升华,又是历史规律形成的基础,所以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的中心环节。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历史史实很容易从记忆中消失,而概念、规律却可以保持长久,甚至这些自主归纳概括并理解掌握的概念和规律性东西可以终身受用。所以,历史概念尤其是理论概念由于抽象程度高,其智力价值也较高。

(二)历史概念分类策略分析

历史概念反映了历史现象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是人脑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本质特性的反映。历史概念的一般分类是:

一是按其所反映的历史事物的范围,可以分为专指性历史概念(史实性历史概念)和泛指性历史概念(理论性历史概念);

二是按其所反映的历史事物的内容,可以分为历史人物概念、历史事件概念、历史名物概念和历史现象概念;

形成历史概念的基本方法有:定义法;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对比;实例论证(先下结论,然后对得出结论的途径进行分析,从而论证这种结论的正确性)。

[案例](以实例论证法为例):展示概念和结论: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延伸:完全独立的国家、主权、殖民地、半殖民地、封建社会、半封建社会。事实论证:引导学生回顾《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内容,后归纳为:由此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及贸易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我国的领土不再完整;主权不再独立;封建的自然经济也开始遭到外来资本主义的破坏。从

而证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三)历史概念教学的过程策略分析

这里的历史概念教学过程策略指的是教学者遵循学习者的认知心理规律和新课标的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地、科学完整地学习领会历史概念,藉此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提升的学习活动。它包括:①原则提示:教学者提供学习者历史概念学习活动进行的原则,藉以促进其掌握历史概念学习活动的进行。②问题引导:教学者提供学习者细步的引导问题,逐步地引导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

基于此,历史概念教学的过程性控制主要体现在教学原则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1.确定历史概念教学教法的基本原则。

(1)渐进性原则。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和概念的复杂程度。

(2)选择性原则。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班级或同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求。

(3)主体性原则。

(4)系统性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遵循教育规律,把概念教学落实在每节课、每单元、每个专题、每个学期的教学和练习过程中。

(5)目的性原则。即思考“为什么使用这个方法教”和“怎样使用这个方法教”的问题。

2.历史概念的教学方法(模式)。

(1)从理论层面上分析。①根据概念的复杂程度对历史概念进行分级。三级概念含有较多较复杂的历史知识,构成了历史的主干知识,宜采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对比、实例论证等方法。如“君主专制”这个概念可分为“奴隶制君主专制”和“封建君主专制”,而封建君主专制的上一级概念是“封建制度”,同属一级的概念有“封建文化专制”等,分级之后就可以选取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对比、实例论证等方法进行分析。②根据概念的能力级别对历史概念合理分类,不同的历史概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史实概念可用定义法、讲述法,史论概念多用分析综合法。③根据概念的结构把历史概念内部的共同要素(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或影响等)和特殊要素(历史人物概念的“经历”要素,历史事件概念的“过程”要素,历史名物概念的“内容”要素和历史现象概念的“状况”要素)指定出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分析综合法得出概念。④根据概念之间的种属关系,让学生通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分析,正确区分相近或相似历史概念,多采用比较对比法和逻辑分析法。如不可以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只能讲“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因为封建制度是种概念,君主专制制度是属概念,君主专制制度是封建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2)从技术层面上分析。①运用多媒体技术建立直观感受的方法。②运用概念图表达历史概念结构及其关系的方法。概念地图最早是20世纪六十年代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教授通过研究基于教育心理学知识理解的案例而提出的,初级的概念地图包括节点、连线、层级和命题四个基本要素,节点是指感知到的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连线表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连接从而形成的意义关系;层级表示同一知识领域中的概念的层次关系。如“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这个上位概念之下“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地主阶级改革”、“百家争鸣”三个并列的下位概念,“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等又是“地主阶级改革”的下位概念,“地主阶级改革”则是三者的上位概念。“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地主阶级改革”、“百家争鸣”三个并列概念的节点是经济属性、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其中经济属性决定政治属性,文化属性则是前二者的表现。③整合其它学科知识的搭桥法。如哲学常识搭桥法、地理知识图示法、语言文字破解法、数学集合图示法等。④历史学科内部知识整合法。联系古今中外、分解概念结构,如“闭关锁国”从背景方面分解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⑤利用网络、图书资源等引导学生学习的自我探究法。建立历史概念档案、学习袋等。⑥采用美国H·林恩·艾里克森“概念为本的课程标准”设计教学。

[案例]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核心概念:百家争鸣

重要概念: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仁政,民本,克己复礼,有教无类,性善论,性恶论,王道,法治

基本概括(理解):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文化)。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孔子仁政思想具有阶级局限性,同时是不断发展的,其中蕴涵的民本思想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王道和霸道相融合说明荀子时期儒家思想发展有了重大突破。

基本问题: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如何评价孔子的思想?

·归纳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指出其继承性和发展性。

·儒家思想在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建议活动

·列一个表格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从儒家人物的代表作品中搜集一些格言警句,研究讨论它们在上述相关概念中的体现。

行为表现任务:

做什么:把性善论与性恶论进行比较。

为什么:目的是理解二者的本质区别以把握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创新。

效果如何:撰写一篇条理清晰、富有见解的小论文。

其他形式的评价:

·对于上述基本概念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客观测试和考查。

(四)当前历史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把握的几个环节

当前历史概念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讲解历史概念,草草勾划了事。二是不会讲解历史概念,绕来绕去不知所云。三是重史实概念讲述,轻理论概念阐释。四是史实概念缺少理论分析。

鉴于此,历史学科概念教学应把握的几个环节:

1.根据历史概念内涵不断拓展的要求,处理好概念教学的发展性与阶段性的矛盾(如“统一战线”)。

(1)在概念教学的每一个阶段,给学生一个确定的概念,让学生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

(2)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给学生明确地指出该历史概念是发展变化的;

(3)当下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对该历史概念在前后两个阶段的变化进行研究,找出异同。

2.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的要求,处理好概念教学由浅入深的关系。

(1)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教学史实概念和理论概念时选取的方法应有所不同。低年级到高年级一般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2)针对人认识规律的顺序,一般情况下要使学生在掌握足够的具体史实的基础上再分析概括而形成明确的概念。

3.研究不同层次概念的特点和教学方法,处理好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1)史实概念是理论概念的基础,理论概念是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的深化和升华,要注意归纳、总结、分析、评价;理论概念是概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各种概念、各个概念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讲述单个概念,必须使众多的历史概念系统化、条理化。

4.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处理好概念教学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1)概念的引入要注意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可采用直观引入、旧知识引入、生活常识引入、时政引入等。

(2)概念的讲解要注意运用正反例的辨析(遵循概念获得模式的教学策略),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剖析关键词、分析概念的正反例证、变换本质属性的表达方式、对近似概念进行辨析等)。

(3)概念的运用要注意抓好课内和课外两个阵地,让学生在实践中达到熟练掌握,融会贯通。可采用课上学生自举实例、教师典型例题解析、错题反思、课后巩固练习、单元练习等多种形式。

历史概念教学探析论文范文第4篇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 是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 包括对发生各种历史问题原因的解释, 对同一类历史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等。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 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它是对具体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 介于史实和线索、规律之间。一方面, 源于史实, 具有确定的时间、空间和事实特征。另一方面, 高于史实, 揭示了史实的内在联系和本质, 构成了体现历史发展线索和规律的基本因素。因此, 概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历史概念可以分为史实性概念和理论性概念。史实性概念按照历史事物本身的类型可以分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献、历史典章制度与历史物品、遗迹等概念。其基本特征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组成, 也正是高考考察关注的细节所在。理论性概念是对众多事件概念, 主要是同类事件概念共同特征的进一步理论概括。如“封建专制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按照所涉及的学科性质, 分为政治学概念、经济学概念、文化概念、哲学概念以及历史学科概念等。这些理论也正是高考应试能力的方法论基础。

二、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历史概念教学

当前, 在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 历史概念教学确实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重视史实, 忽视本质。复习的时候, 教师比较关注历史知识的梳理——背景、原因、结果、意义, 只追求事件认识的完整或学习任务的完成。但引导学生开展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和概括等认知活动不够。

2、重视理论分析, 忽视概念形成。老师或将教学引向一些自认为“正确”的理论或观点结论, 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说明……在中国走不通”等, 但由于学生掌握的学科理论概念太少, 根本无法对这些观点是否正确进行独立的反思, 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分析和所有结论。这使原理和理论教学徒有其表以上问题,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在高三复习中重视概念教学。

首先, 在历史复习中强调历史概念学习、形成的重要性。复习伊始, 将往届高考试卷分发给学生, 指导学生了解高考试题考察方向和对历史概念的要求, 以便于在今后的学习中重视历史概念的形成。同时在结束相关知识学习后, 再回过头去认识高考试卷, 加深对高考知识和能力方向的把握。

其次, 在复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能够从教材中发现问题的同时, 也从教材中解决问题。在第一轮复习中, 依据大纲要求, 指导学生紧扣教材, 发掘自己不理解的名词。例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节中学生提出“西方基督教义”, “儒家大同思想”, 教师将概念一一板书, 在讲授本节知识结构的同时予以解决。对学生不能及时发现的问题, 讲授完毕后予以重点提醒。最后请学生归纳出本节认为重要的历史名词。例如:“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圣库”、“北伐”等, 实际上就简要的归纳出本节知识要点。

再次, 要历史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注重能力培养, 史论结合。对于史实性概念的解释过程中注重纵向和横向的深入挖掘, 便于全面把握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对“湘军”的考察, 横向的可以从其兴起的时间、目的、状况等方面来挖掘, 纵向的可以比较“淮军”、“洋枪队”、“新军”等, 最后初步形成对“军事武装力量”的专题认识。总之, 适度的拓展和比较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专题意识的增强。

最后, 还必须通过有效的练习, 及时的反馈, 提高认识。往往精选精练的试题有助于历史概念的认识, 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三、历史概念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是两种基本的概念获得方式

1、概念的形成: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过程实际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属性的过程。同类事物的关键属性可以由学生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事例中独立发现, 这种概念获得的方式叫做概念形成。

2、概念的同化:也可以用定义的方式向学生直接揭示, 学生利用已有的有关知识来理解新概念, 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做概念同化。

(二) 在用概念形成方式对学生复习历史概念时, 必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办事

我们在进行教学中, 一定要充分利用形象资料, 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完成概念形成的每一个步骤, 否则学生很难全面正确地理解概念。

1、在复习中, 注意防止和克服死记硬背的教学。空洞的、孤立的、简单化的让学生死记历史史实和理论概念, 违背强调概念教学重要性的初衷。历史概念教学的出发点是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史学方法的提高, 应该源于学生对历史 (尤其是教材) 的发现和学习的需要, 因此更加需要教师予以积极的引导, 从而服务于历史的再学习过程。

2、运用多维的感性材料来解释历史概念。单纯的用文字来解读材料是枯燥乏味, 同时也违背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发展的趋势 (虽然我们还在使用老教材, 但高考肯定要涉及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 。在历史概念教学中, 教师能够运用文物、模型、图表、诗歌、地图、视频多媒体等更为感性材料解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例如一幅《时局图》描述二十世纪末期中国的现状, 一首《沁园春·雪》来放映红军长征的胜利后的豪迈气概。多角度, 多层面地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 深化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3、在复习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概念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典故解析历史概念。例如在帮助学生区分“封建制度”和“封建君主专制”时, 却图文并茂的上着数学课集合概念。教师还可在学生掌握一定历史知识的基础上, 让学生展开讨论, 表述概念内涵;也可让学生对历史概念作纵横分析, 教师从中起点拨、总结作用教师还可设置适当的专题, 来讲解、剖析、归纳历史概念及其涵盖的历史知识。

摘要:在高三历史复习中,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历史概念意识, 通过有效例题巩固提高, 最终有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形成, 更有助于其学科能力的提高, 切实落实高三历史复习对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历史概念,教学实践,思考

参考文献

[1] 翟锦银.历教史学概的念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 2005, 3.

历史概念教学探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生物是在初中阶段新接触到的一门学科,包含的概念性知识十分广泛,核心概念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可以在向学生传授大量知识的同时,提高生物课堂中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生物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活力,本文重点论述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一定解决方案。

【关键词】核心概念  初中生物课堂  教学质量

在课程改革之后,为学生减负的理念被逐渐提上日程,傳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教育教学的需要,急需教师进行一些转变,核心概念的思想主要阐述了生物中包含的生物特点、运动和变化状态以及生命现象和规律,对生物的整体的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1]。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初中生物课程中,运用核心概念进行教学的方式存在明显不足,无法形成较为系统、科学的生物知识体系,长此以往,学生在生物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有所下降,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存在这样的问题,即重视对概念的讲解,学生只能接受教师的讲授内容,在进行课堂练习中采用的方式也是千篇一律,缺少创新性,学生只能机械的背诵和记忆学习过的知识,而教师也是将学生对概念和定义的掌握程度作为判断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带给了学生错误的认知,学生认为掌握概念性的知识就可以,没有认识到自身已经脱离了教学目标,以至于学生在学习完之后不能将学习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实际应用能力较差,学生学习能力和分数常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二、运用核心概念教学激活初中生物课堂的策略

(一)以核心概念为基础,设计和组织课前教学活动

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自身应用的方式和方法,利用科学方式设计课前教学活动,课堂的学习氛围、学习质量和设计的课前活动有直接联系,也对整体的教学目标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和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存在着紧密联系,优秀的课前设计是完成核心概念教学的重要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教师在进行课前设计之前,应该对曾经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定认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处于从属,在教学中也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对于教师讲授的内容只能被动接受、机械记忆,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极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打消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2]。教师在认识到有这一问题的基础之上应该及时调整自身教学方式和理念,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也可以得到显著增强,为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教师在设计之前应该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以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为自身的导向,让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学习热情可以得到提高,学习能力和水平也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具体来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核心概念的引导作用,使自身学习水平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加强对实验的重视程度

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实验的作用,让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知识和具体的实际生活内容有效结合在一起,加强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认知,提高学生对于核心概念的学习质量[3]。例如在学习《血液循环》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模拟血液循环的运动方式。并且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小组成员之间观察和讨论,学生可以在观察当记录实验的结果,当出现不同的观点的时候,可以将实验重新进行一次,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一旁进行观察,对于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促进对学生核心概念的培养。

(三)实现平台的多样化

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拓宽生物传播的渠道,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运用核心概念进行教学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教师除了为学生讲授课本中的知识以外,也应该积极为学生拓展课外学习内容,加强学生对生物课程的理解和认知,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自身较为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究,将现代科学技术充分运用到学习当中,可以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或者观看相关的视频,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核心概念的内容,也能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得到了提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学习内容,使生物知识变为相对直观、动态的形象,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教学平台的多样化不仅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丰富了学生学习内容,使学生的生物学习可以取得更好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核心概念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有利于提升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形成相对完善的生物学习体系,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对教学目标和任务有明确认识,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核心概念引导下逐渐提高自身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探究水平,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水平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海波.运用核心概念教学激活初中生物课堂[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2):103-104.

[2]陈宽.运用核心概念教学激活初中生物课堂[J].新校园(中旬刊),2016(6):129-130.

[3]闵敏.运用核心概念教学,活力初中生物课堂[J].教育艺术,2016(2):35.

历史概念教学探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数学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基于问题设计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助于突出小学生在概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概念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就问题设计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夠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问题设计;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和符号化的特点,对于以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讲,理解和记忆存在一定的难度。利用问题驱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能够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对数学概念的本质具有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概念的教学效率。

一、数学问题在小学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一)数学问题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

小学生在数学概念学习中通常遵循着从问题到理论,再到过程的循环、螺旋式上升的程序,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也将会逐渐加深,因此,数学问题对学生数学概念的学习具有引导作用。而且,数学问题能够让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数学概念加以思考,从而提高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学习效率。

(二)数学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数学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走向数学的纵深,让学生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改善自身的思维品质,逐渐实现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加快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进程,从而对具有抽象性和符号化的数学概念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在问题驱动下逐渐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三)数学问题有助于构建思维情境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中离不开环境带来的影响,在教师构建的问题环境中,学生将对问题进行分析,借助问题的引导,学生将会激发探索兴趣,增加学生对数学概念深入挖掘的动力,从而对数学概念的本质具有深入的理解,达到数学概念教学的目的。

二、基于问题设计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一)设计问题情境

1.结合生活实际

数学概念是对数学规律的高度概括,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和抽象性。小学生年龄尚小,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不断发展中,因此,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需要借助于教学情境的影响,加以形象化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构建问题教学情境,利用问题对学生加以引导,从而提升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教师利用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对数学概念加以形象化的说明,并用提问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将学生引导到本课的教学主题中,引导学生对生活化的事物进行观察,对数学概念加以理解,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结合已有经验

小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概念时,往往需要将原有的经验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和认知特点,注重在概念教学中将新老知识的结合起来,设计问题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进行“直线”概念教学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概念,了解了线段的特点,因此,“线段”已经成为小学生已有知识。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线段”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学习“直线”的概念。

教师:刚刚我们已经学习到了“线段”的概念,哪位同学能够说出“线段”的特点?

学生:“线段”有两个端点,是一条直的线。

教师:回答的非常好,线段具有两个端点,那么直线具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在引导学生找出原有知识“线段”的特点之后,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直线和线段进行比较,从而找到已有知识和新概念之间的区别,进而加深学生对“直线”的理解。

(二)设计问题串

基于问题设计基础上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概念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一连串的问题,让每个问题贯穿起来,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进而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的思考过程中,对数学概念加以理解和掌握,突破概念教学的难点。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图片,利用问题方式引导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回顾。

教师:“在这些图片里,有我们学过的图形码?”

学生:“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正方形和长方形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四个角都是之间,对边平行。”

教师:“你们看另外两个图形什么特点?”

学生:“一个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一个虽然对边平行,但是四个角不是直角”

教师:“你知道这两个图形都叫做什么图形吗?”

学生:“梯形和平行四边形。”

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用到了一连串的问题,利用问题方式,将学生从已有知识层层深入地引导到新概念上,而且,每一个问题都直指概念的关键词,都能让小学生距离新知识更进一步,这样的问题串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保持连贯性,让学生在逐层解答问题中体验到概念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探究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数学问题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能够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重生活元素和原有经验在问题设计中的合理运用,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层层深入,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蒲汉.基于数学概念的本质设计问题串[J].数学教学通讯,2018.

[2]徐良平.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问题分析[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7:42.

[3]李华萍.基于问题驱动教学的小学数学概念问题设计策略[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105-105.

上一篇:采煤概论课程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诊断学实验课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