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的诗歌艺术范文

2023-09-23

戴望舒的诗歌艺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戴望舒;诗歌;语言特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现代派,是我过现代文学史上一支重要的诗歌流派。它有一个庞大的诗人群有戴望舒,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冯至,施蛰存等等。这支由新月派和象征派演变而来的诗歌流派,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每个作家几乎都受法国象征主义,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影响,都有着相似近乎相同的审美原则和艺术追求。特别是在语言方面,他们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诗歌美学。其中,戴望舒诗歌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

一、音乐美

戴望舒诗歌语言最为突出的艺术成就就是它的音乐美。音乐性的表现主要体现在节奏和音调上。如《雨巷》,叶圣陶先生曾认为它的出现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戴望舒也由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首先,全诗气节,每节有六行,且每行长短不一,有五言、七言一行,也有三言一行,五言、七言又有标点断开,使全诗有一种缓慢多停留的特点。其次,韵脚的使用使全诗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第一节的

二、

三、

六、句押“ang”韵,第二节的

二、六句也押“ang ”韵,第三节的

一、

三、六句押韵,第四节的

三、六句押韵,第五节的

三、

五、六句押韵,第六节的

三、

五、六句押韵,第七节的

二、

三、六句押韵。像这样押韵的位置变换不定,仿佛是诗人内心情感错综复杂的体现。再者,排比句的方式造成首句重叠,像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等构成了节奏低缓深沉,反复回响的艺术效果。再加上“抛词法”(即把下句的某个首词抛入上句句尾)的运用更是使全诗语意似断还连,给人以绵延悠长的美感。如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最后标点符号的运用,首节末节的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周而复始回环复沓的节奏感。这种内在的音乐性与诗人孤寂迷惘的心境相结合,“创造出迷离恍惚,低回

【1】杳渺的氛围,从而谱写出了一曲朦胧而神秘、轻柔而沉思的寻梦曲。”戴望舒

诗歌的音乐性在其他诗歌中也有具体体现。如《致萤火》,全诗七节,每节行数不同。一句一节,三句一节,四句一节,节奏由急促而舒缓,每节大体押韵,节节韵脚不同,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形式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再如《寻梦者》整

1体上,全诗共八节,三行一节,“节奏大体整饬,每节一二句或重复或排比,三

【2】行中大体取‘aab’的韵脚,甚至两字完全重复”。在《寒风中闻雀声》里,第

一节的“叹”、“残”、“感”押“an”韵,第二节的主要韵脚是“en”,第三节“鬓”、“尽”押“in”韵,第四节的“境”、“命”押“ang”韵。这四个韵脚发音嘴型由宽至狭,舌位由前到后。再加上诸如“萎残”,“寒风”,“寂寞”等低沉的词,营造出一种凄清悲伤的韵律。

总体来讲,节奏与音调的完美结合,标点,格式,韵脚等匠心独运的使用让戴望舒的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乐感。读他的诗便如在听一曲曲美妙而富有情感的歌。

二、散文美

(一)自由的语言形式

戴望舒创作成熟时期的诗歌采用无束缚的现代口语,打破传统格律诗的创作方法,使诗句排列自由化,或两言成句,三言成行,完全依据自己内心情绪的需要。这些诗“在亲切的日常说话调子里舒卷自如,敏锐,准确,而又不失它的风

【3】采,有节制的潇洒和有公里的淳朴。”如《雨巷》,像“她是有”三言成行,一

行中用标点隔开的“冷漠,凄清,又惆怅”,像这样随心所欲地安排诗句使这首诗完全自由化,像散文一样,能使作者的心情得到充分而自由的抒发。

1、极富情感的语言

戴望舒曾经说过“诗应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而使人感到一种东西,诗本

【4】身像是一个生物,不是无生物。”所以在作者的诗中,大多追求诗情的流动。

如《我的记忆》,纯现代的口语,将作者内心复杂的,微妙的现代人的感受不露痕迹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

忠实得甚于我的友人”

“它是胆小的,它怕着人们底喧嚣,

但在寂寥时,它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

“人们会说它没有礼貌,

但是我们是老朋友”

在这首诗中,记忆是忠实的,亲切的,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老朋友。但记忆毕竟只是记忆,与现实相距甚远。当理想破灭时,爱情受挫时,“我”只能靠记忆来排遣孤独寂寞。因为“记忆”这一意象的存在,让整首诗字里行间流露的都是对过去痛苦生活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流露的是无法言喻的孤寂伤感。再如《我用残损的手掌》,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暗”

这些表达了对山河破碎的切肤之痛。而接下来,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 寄予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跳动着诗人按耐不住的激动,表现出对光明未来深切的向往和礼赞。“与前半部分意象快速流动的抒情相比,后半部分则显得安静而舒缓,使整首诗在感情的哀

【5】怨与欢乐上得到完美的统一,抒情风格显得变幻多姿。”

2、意象优美

戴望舒的作品大多受法国浪漫主义派作品的影响,运用通感、隐喻、象征等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作者自身的感受情绪,所以读他的诗我们像是在看一幅优美的画卷,想在聆听一首旋律优美的歌,像在品尝一杯香醇诱人的佳酿,是一种美的享受。

“园中野草渐离离,

托根于我旧时的脚印,

给他们披青春的彩衣,

星下的盘桓从兹消隐”

“日子过去,寂寞永存,

寄魂于离离的野草”

“我今不复到园中去,

寂寞已如我一般高:

我夜听坐风,昼眠听雨,

悟得月如何缺, 天如何老”(《寂寞》)

诗人将“野草”拟人化,将“野草”当做寂寞的喻体。“寂寞”十一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心感触而已,而在诗人眼中却是一株长得如他自己一般高的野草。

【6】诗人自己也说过:“诗不是某一官感的享乐,而是全官感或超官感的东西。”比

如说《灯》,有一节写到:

“太阳只发着学究的教训,

而灯光却作着亲切的密语,

至于交头接耳的暗黑,

就是饕餮者的施主了”

原本作者眼中“青色的灯”,“桃色的灯”,最后却是在“作着亲切的密语”,“由

【7】视觉转化为听觉,又把两种感觉对比,构成活的情绪”,美的享受。

三、法国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意象的完美结合

法国象征主义是起源于十九世纪中叶并于二十世纪初扩及欧美各国的文学流派,影响一直持续到今。主要涵盖诗歌、戏剧两个领域。象征主义者们主张发掘隐匿在自然界背后的理念世界,凭个人的敏感和想象力来创造超自然的艺术。在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强调用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此外,象征主义者们更注重音乐性韵律感。

戴望舒是带着中国晚唐温李那一路诗的影响走上诗坛的,但他同时也接受了法国浪漫主义的洗礼,所以他早期的作品绝大部分是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但后来随着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他开始向现代派转变,转变的同时,他将这些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融入到民族传统艺术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那便是法国象征主义与中国传统意象完美结合。

说到两者的结合,我们不得不提到两者融合的一个成功的典范——《雨巷》。诗中出现了江南城市特有的典型风貌——“雨巷”和中国传统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丁香”。丁香是一种娇艳却易凋谢的花。古代诗人眼中的丁香是愁的载体,是美丽、高尚、脆弱事物的象征。这里有诗歌佐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沙》),“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撑着油纸伞”,“像丁香一样的姑娘”,在“雨巷”里走着,这是中国江南独具的一道风景线。“雨巷”在作者眼中就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失败的人生境遇的象征,而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在作者眼中也是人生理想的幻化。再加上富有音乐美的节奏音调和“雨巷”这一意象不仅隐秘含糊,还给人一种朦胧美。现代象征主义创作手法的运用,再融入像“丁香”,“雨巷”这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两者完美的统一使戴望舒的《雨巷》轰动诗坛,广受好评。再如《致萤火》,“萤火”也是中国传统诗中常见的自然意象,而在《致萤火》中却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有自我意识的独立存在。又如《白蝴蝶》,

“给什么智慧给我

小小的白蝴蝶

翻开了空白之页;

合上了空白之页 ;

翻开的书页:

寂寞 ;

合上的书页:

寂寞 ”

“蝴蝶”也是中国古代诗人较为青睐的意象,如“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等等。《白蝴蝶》中的“蝴蝶”被诗人看作是焦灼、惶惶不安的载体。自古以来,“蝴蝶”在人们眼中是美的象征,是脆弱的象征。所以,该诗整体渗透着脆弱的个性生命无法把握自我、把握人生的悲剧意识。《寻梦者》也是一首非常富于民族色彩的诗。“金色的贝”“桃色的珠”“大海”“冰山”“天水”都经常出现在古典诗歌中。“金色的贝”是人生的意义,“桃色的珠”使他们九死不悔所追寻的人生价值。“类似民歌的夸饰、复沓与

【8】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一体”,让这首诗成为典型的现代

东方象征诗。

对法国象征主义创作手法的成功借鉴使戴望舒成为中国式的象征诗人。又由于他对中国传统诗歌的完美继承,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使他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派的著名代表。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是一座宝库,是一座我们可以源源不断地借鉴开发的宝库。

参考文献

【1】 龙泉明.中国新诗六变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336

【2】 孙玉石.中国现代诗歌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363

【3】 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戴望舒诗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250

【4】高玉琪.戴望舒经典作品选.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133

【5】 吴玉兰.中国新诗诗艺品鉴.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7

【6】 高玉琪.戴望舒经典作品选.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135

【7】 朱栋霖等.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19

戴望舒的诗歌艺术范文第2篇

0

1、听歌曲《雨巷》。

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听一首歌。听歌的时候请同学们一起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歌曲的旋律和意境。

听完歌曲,教师提问:这首歌给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画面?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

这首歌曲《雨巷》是根据我国现代的著名诗人戴望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歌,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通过这首诗歌到底要表达怎么样的感情,看看与同学们的理解到底一不一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走进戴望舒的内心世界……

0

2、听歌曲《你说你最爱丁香花》

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它 多么忧郁的花, 多愁善感的人啊, 花儿枯萎的时候, 当画面定格的时候, 多么娇嫩的花, 却躲不过风吹雨打, 飘啊摇啊的一生,

多少美丽编织的梦啊 就这样匆匆你走啦, 留给我一生牵挂。 那坟前开满鲜花 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 你看那漫山遍野, 你还觉得孤单吗? 你听那有人在唱 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 尘世间多少繁芜, 从此不必再牵挂. 院子里栽满丁香花, 开满紫色美丽的鲜花, 我在这里陪着她, 一生一世保护她。

每当听到唐磊演唱的《丁香花》,感受着弥漫着淡淡哀愁的歌声,我总会想起一位诗人,他说,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他——就是因为写了这首《雨巷》而著称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二、诗歌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竹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这首诗发表在1928年8月的《小说月报》上。1926年,作者在上海震旦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宣传革命,散发张贴传单,鼓动工人罢工,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侵略。1927年,蒋中正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进行大肆屠杀与追捕。诗人戴望舒也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追缉而被捕。从狱中被放出后隐居杭州,松江避难。在当时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革命转入了低潮。戴望舒和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一样,感到大革命失败以后幻灭的痛苦。心头沉重的忧郁,极度的苦闷,使诗人写下了这首抒情诗。

三、整体感知

0

1、请同学朗读诗歌。注意难读字整音

彳亍 :(chi chu)慢步走,走走停停。

圮(pi) :毁坏、崩塌。

太息(tai xi):叹气。

0

2、听课件中的朗诵或教师示范朗诵。

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美。学生齐声朗读,再一次感受诗歌的美。

明确: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富有美感却又充满着浓重忧伤的抒情意境。现在让我们走进这首诗歌,一起感受诗歌的意境。

首先第一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梅雨季节小巷深处的阴沉图景:悠长寂寥的巷子,绵绵不尽的细雨,灰蒙蒙雨帘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抒情主人公。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心中怀着一点朦胧的希望,想遇上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这究竟是怎样一位姑娘呢,我们继续往下看,她既有丁香一样的色彩和芬芳又忧愁抑郁。她与诗人一样“冷漠,凄清又惆怅”。哀伤的心情和寂寥的雨巷相融合,使诗中凄凉的意境更加突出。(

2、3)终于,诗人期待的姑娘如梦幻般的出现了,她美丽结着愁怨。,默默地“走近”,投出了“太息一般的眼光”(4)等诗人跟踪而去,姑娘却象梦幻一样消失在雨的哀曲里了(5,6)在最后一节里除将“逢着”改为“飘过”之外,诗句与音节与第一节完全一样,诗人低回咏唱中叠往复,一个失意者的孤独和惆怅跃然纸上。作者的感情是低沉的,感伤的,但他并没有放弃追求,仍在继续希望着,追求着。(我希望……)

四、分析诗歌意象

1、找出意象。

这首诗歌写的比较朦胧,诗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具体鲜明的景物和人物,一切都是朦朦胧胧,飘忽不定的。但诗人的情感,内心情绪总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来宣泄,而这些载体就是我们需要找出的意象。

意象 背景道具 油纸伞 雨巷 丁香 篱墙

人物道具 我 姑娘

2、分析意象。

0

1、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0

2、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0

3、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愁品。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冷艳、哀婉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

李商隐《代曾》诗: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许邦才《丁香花》诗:苏小西陵踏月归,香车白马引郎来。年曾绾同心结,此日春风为剪开。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0

4、篱墙: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3、讨论分析丁香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教师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五、主题

0

1、《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

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

时间:暮春------ 悠长 幽深 寂静 颓圮

情景:细雨------复古 怀旧 神秘

故事:我在雨巷想逢着一个丁香姑娘

人物:丁香姑娘------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

我铭记你遗憾时的忧伤

0

2、探讨这首诗歌的不同角度的解读

爱情诗 哲理诗 政治诗

场景 悠长寂寞的雨巷 同前 同前

人物 冷漠、凄清、哀怨的“我” 同前 同前

对象 丁香般的姑娘 美好的事物、理想 时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作者:五四时期的热血青年

情绪 失恋 欲求而不得,可望而不可即 苦闷、彷徨

基调 哀怨 无奈 困惑、幻灭

六、原因探究

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

1、失恋的痛苦: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蜇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2、现实的黑暗: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 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七、艺术特色

1、象征手法:丁香一样的姑娘

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

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的难以实现

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2、优美的音乐旋律:舒缓悠扬

0

1、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0

2、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

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0

3、复沓式的妙用

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0

4、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

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0

5、押韵的位置错综变化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使得音节舒缓悠扬。

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0

6、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小结

这首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就学完了,戴望舒的另一首《我用残损的手掌》也被认为是他最优秀的诗篇之一,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阅读一下。

八 作业

1 背诵全诗。

戴望舒的诗歌艺术范文第3篇

其实,面对二位天才级的诗人,我们后人这样的比较实际就存在着不适当,他们所代表的二种的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在历史的长河里,经过了几千年的栓选已经证明了他们二人共同所代表的一座后人无法仰及的高峰,对于我国的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无法替代的贡献。 一. 李白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非凡

的自负和自信,狂妄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人士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至今还是个谜。大约五岁时,随家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其家非常富有,因而他早期受过很好的教育。少年时代,游历青城、峨嵋等地,可想道教给他的一生是有着深刻的影响。18岁时,他往来旁郡,游剑阁、梓州。20岁游成都等地,就是在漫游,任侠中李白度过他的一生。

李白诗歌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李白诗歌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或个人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写愁“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作者的愁不是停留在伤秋悲春之中,而更多的是作者的积极的态度上的基础上的一种豪迈之愁,愁中更有豪气十足。

在诗体上,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言七绝,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李白推崇“清真”。“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古........风·其一》)。这种“清真”,应该是一种自然朴素而又炉火纯青的美。“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王安石评价道:“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渔隐丛话》)与之相对,李白反对字雕句琢的模仿,认为那样便丧失了诗歌的“天真之气”:“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古风·其三十四》)因此,李白的诗作多为感情真挚随口道来之作,读李白的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李白的古诗喷薄而出,一泄不回;李白的近体诗清新朴素,了无杂质。这些都是对他“清真”的美学追求的体现。

二. 杜甫

杜甫则是由盛唐转衰的一位伟大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人(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生于巩县官宦之家。其家庭有奉儒守素的文化传统,给他很深的影响。他经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使他历尽人生辛酸,看尽生民疾苦,因而关心国家安危。

杜甫的诗歌表现为格律严谨、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以及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特征。他的风格逐渐在苦难的生活中形成,特别是安史之乱时期和晚年的生活。杜甫终身的愿望是“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愿望有如“葵藿倾太阳、物性固未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使他有博大的圣人情怀和济世救民的执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揭露,对百姓有深切的同情。他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和《兵车行》都是这样的作品。《兵车行》为历代所推崇,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艺术上寓情于叙事,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诗体上,杜甫的诗歌各体兼工,以律诗和绝句为主,另外的一方面杜甫突破了乐府旧题的束缚,创造了不少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例如“三吏”“三别”。杜甫的律诗的代表作有《月夜》《春望》《望岳》《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诗文无不以沉郁稳健建昌,凝重精美著称,杜甫善于用充沛的感情驾驭精炼奇绝的文字,同时,与李白的浑然天成,不讲究炼字相比,杜甫始终坚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其诗歌讲究的是遣词造句,语句常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诗歌精炼严整非常人之能所几页及也。

杜甫则强调“传神”。这个“神”,很多文论家思想家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庄子》讲“神.........遇”,刘勰讲“神思”,而杜甫则明确把“神”的概念用到了诗歌创作上。杜甫的“神”当是指诗歌所蕴含的深厚的精神风韵:“将军善画盖有神”(《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书贵瘦硬方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罗宗强也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为这个“神”定义道:“惊警而不流于刻板,在惊警中流露神韵”。杜甫讲传神,同时也讲究写实,他最推崇“形神兼备”的境界。为了实现这种传神之美,杜甫一方面强调锤炼,炼字,炼句,苦思,苦学。“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黄庭坚则赞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另一方面,从自然和生活中提炼真实而自然的素材,在作者辛勤的钻研锤炼之下,方能写出传神之作。此外,杜甫讲传神,也讲写实;讲苦学与功力,也不反对一蹴而就的天赋;既赞成感情的自然抒发,又提倡比兴规整;既赞美自然清新的美,也追求悲壮的美。可见,杜甫的诗既反映了盛唐人追求壮美和风骨的倾向,又表现出了中唐人关心时弊提倡美刺比兴的要求。罗宗强的《文学思想史》就认为杜甫总结盛唐,开启中唐,而李泽厚在他的《美的历程》中则认为杜甫的“盛唐”不同于李白的“盛唐”,李白和张旭的盛唐冲决了旧的范式并形成了内容上的创新。

李白与杜甫分别代表着盛唐诗歌浪漫派和现实派的二座高峰,无分伯仲,至于其艺术风格的不同也不是一篇文章所能阐述得清楚,他们的政治理想,生活态度,表现技巧,所受思想的影响等等都存在着很多的不同.

总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古长。

—— 模具092班

戴望舒的诗歌艺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言风格李白诗歌修辞手法语法手段

引言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高尔基曾说过:“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因此,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诗人对语言的使用都十分的注重,从而自成一派,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李白的诗歌的语言风格是浑然天成的,他的诗歌的语言与他自身的性格是有着非常大关系的[1]。李白一生放荡不羁,他的诗歌也饱含着豪迈之情。尽管李白的诗作是多变的,但其中蕴含的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是不变的。本文就李白的众多诗作中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旨在对李白的诗作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韵味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一、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诗歌是一门文学艺术,在诗歌中有着鲜明的个人独创的奇异色彩。在诗歌创作上,李白达到了众多诗歌难以达到的艺术的高峰,同样的在语言的运用上,他也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

(一)运用夸张的语言表达情感

李白诗歌的语言特色便是他善于在诗歌中运用恰如其分的语言来对其强烈的感情进行表达[2]。在他的诗歌中,通常都具有一定的鞭策性,同时夸张的成分也是非常大的,最关键的是感情色彩非常的强烈和鲜明。李白个性不羁,他的感情非常的浓郁,在进行诗歌表达的过程中,主观的情绪非常强烈。因此,在李白诗歌中,其个性特征非常鲜明,从而使得他的诗歌中蕴含着他强烈的个人气质和特点。

(二)追求自然美

对于中学生而言,李白的诗歌是非常常见的。在他诗歌中语言总呈现的总体的特色就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他的风格就是追求自然美。关于这一点,李白在他的诗作中就有所体现[3]。李白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写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两句诗表现了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想要达到的目

1

标和境界,同时也是其在语言塑造方面的追求。事实上,李白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所努力。因而,他的诗歌中的语言大都是明丽自然的。

(三)自由洒脱,孕育散文美

李白诗歌中的语言风格的另一特点就是巧妙的运用散文的句式[4]。诗歌一般都以精炼为主,同时在诗歌中,通常的主流趋势都是整齐、有节奏感。这样才会赋予诗歌强大的力量,从而能够更加顺畅的来表现思想和情感。而相对的散文的语言都是较为自由的,没有特别的要求和规则,因而散文的表现形式是非常多样的。而李白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能够巧妙的运用散文的句式。在汉乐府诗歌中,通常会将散文句式运用到诗歌中,实际上,巧妙地在诗歌中运用散文句式,不仅不会使诗歌散文化造成诗歌表达的阻碍,还会对内容的表达和感情的抒发有所助益。李白就是在汉乐府民歌创作的其地下,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使用了一些散文句式,从而使其诗歌的体裁更加的多样,也更充满艺术特性。例如在《灞陵行送别》中,李白写道“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这是非常典型的散文句式,同时这些诗句也有着极强的概括能力。在诗句中表达了诗人在灞陵亭送别友人的时候,看到友人走过的道路,对其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有所感触,并联想到自身在朝堂上的遭遇,更添离愁情绪[5]。在诗句中“无花之古树”映衬出了一种凄凉的情景。“伤心之春草”更表现出了诗人的离愁别恨。根据本诗可以看出李白运用散文化的句式,更好的创造了意境,也更好的进行了情感的抒发,从而使得诗句不仅仅没有松散拖沓,还有着极强的节奏感。

二、李白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与他一生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他一生满腹才华,却没有得到赏识。他生于盛唐时期,文章风采天下有名,可奈何朝中权贵小人当道,李白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6]。他的理想生活与现实发生了非常尖锐的冲突,因而他时常陷入痛苦与愤懑当中。因而,在李白的众多诗作当中,表现自己壮志未酬、情怀难遣的著名诗篇也不在少数。

另外,在李白的一生中,有大半生都在过着流浪的生活,因而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也是非常多的。李白具有迎风好奇,同时也有着单纯高洁的心境,并且他的文采卓著,善于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到语言当中,从而赋予他的诗歌以理想化的色彩。李白的一生可谓是悲剧的一生,但是他的乐观精神使得他总能够以满腔的热情来面对整个世界,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

因而李白的诗歌中大多是对景物的描写以及感情的抒发,因此他的大多数诗歌的语言风格都是清新明快的,明丽爽朗是其基本的色调。总体而言,李白的诗歌的语言风格可以用他

2

自己的诗句来表达,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也就是李白的诗歌是其真挚感情的抒发,不做作,在语言形式上朴实无华,不雕饰虚伪,从而达到一种炉火纯青的自然之美。事实上这也是李白这一生的终极理想。

三、李白诗歌的语法手段的运用

(一)炼句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炼句指的是炼动词,这一点在李白的很多诗歌中都有所体现。李白性格豪迈,因而,豪迈、清新、自然也是他的诗歌给人的感觉,除此之外,李白诗歌中的语言给人一种字字千钧的感觉,尤其是在李白的绝句中[7]。在李白《塞下曲》第一首中,他写道“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随”字和“抱”字就是谓语动词的典型使用。鼓一般指的是在打仗的时候,用于指示战士们进军的信号,因而“随”字的使用是非常恰当的。而“抱玉鞍”也更好的显示了战争时期,时刻准备打仗的紧张的情况。而“伴玉鞍”则无法表现出这种感觉。在《北风行》中诗人写道“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在这首诗中,“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系列的动作来表现了思妇思念丈夫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这些动词塑造了一个满肚愁肠、思念、牵挂丈夫的思妇的形象。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在炼句方面的风格独树一帜,并且其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提炼的,也是极为恰当的。这也展现出了,李白在诗歌创作上的天分,同时表现了一种信手拈来的感觉。

(二)语序

在语法运用上语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般语序分为正序、倒装、插入等。在李白的诗歌中也存在着对语序的特别的运用[8]。李白一生创作了几百首诗歌,在其大多数诗歌中对语序的运用都是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的,当然有部分诗歌是与现代汉语规范不相符的。在《把酒问月》中,诗人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关于该诗句,正常人们在进行表达的过程中都会写道,“青天明月几时来”而李白的倒装的语序更加强调了“把酒问月”的内涵,倒装句对明月来的时间表示了强调。另外,“我今停杯一问之”也运用了倒装的句式,并且从“把酒停杯”的动作可以表现诗人醉意情浓的感觉,并使得诗句更有韵味。除此之外,这种表达方式也使得诗句更富有气势感。一句“青天有月来几时”写出了一种把酒问月的气概,同时垫定了全诗的意境。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写道“我欲因

3

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在“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显然是将月夜这个时间状语分开,将定语进行后置,进而增添了语言表达的趣味性。

四、李白诗歌的词语手段的运用

李白诗歌的体裁多样,通常有古诗、律诗、乐府诗、绝句等。李白好酒,并且也游历过各大明川、江海。因而在李白的笔下“山、水、月、酒”是非常常见的[9]。在李白笔下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道山,还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天门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天姥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庐山等。当然,从这些诗句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笔下山和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李白寄情于山水,因而山与水都是李白所钟爱的事物,因而,在李白的诗歌中,山水也便是非常常见的词汇的。李白一生游历祖国各大山川,山和水是他一生得意与失意的见证,同时李白也崇尚于山的伟岸、坚毅和水的飘逸、潇洒,并且李白的人格也是与之相契合的,从而散发出无尽的魅力。对于山水,李白向来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艺术嗅觉,从而将这种艺术和思想流传至今。

五、李白诗歌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夸张

在李白使用的众多修辞手法中,夸张是使用频次最高的。李白是内心情感非常丰富的诗人,同时他拥有着极强的想象力,因而在运用修辞手法的过程中,夸张是其最拿手的武器。在李白的诗歌中,他通过使用极度夸张的艺术,来表现出其眼中大气磅礴的气势,同时还表现出其热情豪放的个性特征。在《李白诗选注》中就指出,在李白独特的诗歌语言风格中,夸张是最为突出的。

在李白的诗歌中,运用夸张创作了可谓是众多的世界之最。如“黄河之水天上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世界上最高的河流。“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出了非常凶险的道路。“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了最为壮观的瀑布。“燕山雪花大如席”写出了世界上最大的雪花。“白发三千丈”写出了世界上最长的头发。可以说李白的夸张艺术创造了很多世界之最,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想象力。

李白诗歌的夸张艺术有着其非常强烈的个人风格,并且夸张的艺术在诗歌中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使用力度也非常大。也就是在他的诗歌中,它可以在时间、空间、事物、动作等等方面运用到夸张的手法。形容时间流逝快,李白可以用“朝如青丝暮成雪”来表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夸张的表现了风的速度之快以及天山

4

和玉门关中的距离之远。关于行为的夸张可以用“举手可近月”来表示。表示极端思念可以用“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根据以上诗句描述可以发现,在李白的诗歌中,可以在任何情况、任何事物中运用到夸张。

(二)用典

在诗词创作中,用典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很多诗人的诗歌创作中,都运用到了用典。李白诗歌的用典呈现出了很多的特点和风格,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用典艺术。

在运用典故的过程中,众多诗人会选择明用典故或者暗用典故的方式。而李白在使用典故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的灵活,他能够根据表达的内容的不同而采用明暗结合使用典故的方式。如在《田园言怀》中写道“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何如签白犊,饮水对清流?”在前两句明确的运用了贾谊和班超的典故,从而更好地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另外,在《在浔阳非所寄内》中诗人写道“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将具体的典故事件以及具体典故人物都明确的指出来,从而表达了诗人希望权贵能够开脱宗室夫人的罪过。暗用典故一般是将典故中涉及的人和具体事件用暗喻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赠从弟冽》中写道“他年尔相访,知我在磻溪”。其中磻溪实际上是一个典故,但是在诗句中诗人并没有明确的指出磻溪所代表的具体的事件,从而表现出了一种话虽暗而其意明的感觉。

李白诗歌的创作与其生活的时代以及人生经历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李白的作品将盛唐时期的社会现象展现的淋漓尽致。李白对诗歌创作怀揣着无限的激情,同时又富含想象力。在他的笔下气势浩瀚、明丽清新的意境数不胜数。在众多唐代诗人当中,李白在语言风格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张彬,燕丽红. 2011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4,02:99-205. [2]梁吴芬. 例说诗歌的语言风格[J]. 考试(高考语文版),2010,Z1:103-105. [3]赵朝芳. 李白儒学思想与诗歌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4]王腾飞. 李白诗歌用典研究[D].暨南大学,2010. [5]苏健. 李白诗歌意象的概念整合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 [6]王竞. 试论李白诗歌的修辞艺术特色[D].安徽大学,2007. [7]常铖. 李白漫游期间诗歌论略[D].华东交通大学,2012. [8]张华. 安史之乱中李、杜诗歌创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0. [9]王腾飞. 李白诗歌用典研究[D].暨南大学,2010.

戴望舒的诗歌艺术范文第5篇

1、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说明该诗的意象美和古典美。

3、.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体味意象与意境对于诗歌的表达效果。

4、反复朗读该诗,具体感受诗中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

1. 分析诗中的丁香、雨巷等意象,并赏析这几种意象所营造出的朦胧凄美的诗歌意境。

2、 感悟诗歌意境

3. 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今天上课前,我们先来了解一种花。丁香,木犀科,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故名。又称洋丁香。开在暮春时节,花为淡紫色或白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它不仅是美的象征,也代表了高洁、愁怨。所以说,丁香总是和“愁”联系在一起,而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作品《雨巷》也成功的运用并发展了丁香花意象。《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与1929年出版)《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成名作《雨巷》被叶圣陶先生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作者也由于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三、时代背景

1926年,戴望舒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投身于国民革命的浪潮中,从事革命宣传工作。1927年,曾因宣传革命被上海法租界当局拘捕。“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的通缉,诗人被迫离开上海,住在江苏松江。正是在当时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国家前途堪忧、个人出路难觅的情况下,诗人陷入忧郁彷徨的苦闷中。《雨巷》一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写出的。《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中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暗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霞。《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四、朗读、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②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

③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 ④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⑤这首诗讲了个怎样的故事?

细雨春日,一位青年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撑着油纸伞向他走来,走过他的身旁,走尽这雨巷,最终他还是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这雨巷。

五、研读诗歌,把握意象。

1、我们的忧伤、惆怅等感受来自语言,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意象来表现某些情感。说说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征是什么?(小组交流)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诗人诗歌里选取一些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明确:意象 特征

雨巷 悠长、寂寥

油纸伞 古朴

我 惆怅

丁香姑娘 美丽、惆怅、寂寥 篱墙 颓圮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明确与朦胧并存,也就是说它的意境是明确于朦胧并存。意境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所以要把握意境就得从意象入手,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5个意象,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意象是如何集明确与朦胧于一身的:

第一个是雨巷。明确:下着雨的江南小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朦胧: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二个是油纸伞。明确:这是件真实的雨具。朦胧:油纸伞不比自动伞,它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 第三个是我。明确:“我”就是指诗人自己。朦胧:指像诗人那样迷失方向,处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的先进青年。

第四个是丁香姑娘。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朦胧: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姑娘。明确:一个女孩子。以花喻人,可以想见她的美丽。朦胧: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第五个是篱墙。明确:一堵墙。朦胧:(这个篱墙是颓圮)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2、这些意象中哪个意象是主意象?共同探讨作者选择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作用。 (1)作者为何选择丁香来描写姑娘?

明确:丁香的特点是高洁、美丽,古人常用丁香来表现愁思,而本诗开头就定下了这样凄凉、忧伤的基调。

(2)读完全诗,你认为丁香姑娘出现了吗?哪里看出? 明确:没有。开头“我希望逢着”,结尾“我希望飘过”,表明丁香姑娘并未出现,她只存在于作者的心中,存在于他的想象中。

(3)这种并未在诗歌中实际出现的意象我们一般称为虚笔,这种手法称作象征。 (4)诗人戴望舒将这些不同的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呢? 《雨巷》这首诗所营造出来的是一种朦胧而又凄美的意境。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镇的阴沉画面,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意味的抒情意境。忧郁、孤独的“我”似乎有满腹的心事,却又无人倾诉,于是独自彷徨在这条小巷;这是怎样的一条小巷啊!悠长而且又寂寥,望不到尽头,偏又下着淅淅沥沥的雨,怎不使人心生惆怅?突然,我的眼前飘过一个女郎,但是转瞬即逝,飘逝而过,仿佛从来就不曾存在过。那么,女郎又是象征着什么呢?我与女郎擦肩而过,又有什么深意呢?

内容理解。意象和象征。

1、《雨巷》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原来诗人有着这样的情感和经历。因而,他会在诗歌里选取一些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下面我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其他的同学找一找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 ①"雨巷" ②"丁香般的姑娘" ③"我" ④"油纸伞" ⑤"颓圮的篱墙" ⑥"太息一般的眼光" 明确:诗歌的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形象,它是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因此,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三个"我""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而其余几个形象则属于诗歌的细节。

2、在描写姑娘这一意象时,诗人为什么把她比喻为丁香般的姑娘,而不用其他的花作比喻? 明确:丁香类似于百合,是纯洁、美好的象征。(美丽、高洁)。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看图片)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词,

3、同学们了解在古诗词中丁香的象征含义吗?请同学们看到课后习题第四题。

明确: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王景)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首《雨巷》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忧郁、空灵之感,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相符合。

4、大家讨论分析丁香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教师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5、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每个人,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限制,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参考:

①:"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②:"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③:"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④:"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我"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⑥:"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⑦:"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⑧:"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⑨:"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⑩:"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⑾:整首诗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⑿:整首诗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总结:

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刚才同学们的理解合乎情理而又富有创意,同学们对诗歌的主题有多种理解,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以及被通缉的经历一定会在诗作中得以体现。因此,有同学将这首诗理解为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我认为这样认识更 为准确、合理。

六、三种视角赏《雨巷》

上一环节的赏析中,我们谈到不同的意象。我们如何理解这首诗歌的涵义,如何解读《雨巷》的寓意,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如何解读“丁香姑娘“这一意象。

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第一种视角:爱情诗

将“姑娘”理解为现实生活中的女郎,诗人所钟情的女子。我们不妨做以下解读: 场景——悠长、寂寥的雨巷 基调——哀愁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 情景——偶遇即逝

这种解读纯粹基于文本,对诗歌进行最浅显却也是最通俗的解读,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且这种解读方式似乎也能找到事实支撑。我们从关于戴望舒现有的传记材料中,虽不能得到确切的印证,但他的第一次爱情的到来,有书可查的是在1929年前后。他对一位名叫施绛年的姑娘展开追求。因此将它理解为一首爱情诗是可以的。 第二种视角:政治诗

这种解读方式是将“姑娘”理解为革命理想和革命希望。可能同学们会有些不解,为什么这首看起来是那么明显的爱情诗歌竟然会是一首政治诗呢?其实在中国诗歌历史上,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经常喜欢用“香草美人”来比喻他的政治理想。那么戴望舒的这首《雨巷》作为一首政治诗又要怎样理解呢?

明确:落款时间为1927年,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大肆“清共”,迫害进步的革命者,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 我们不妨作如下解读:

场景——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象征黑暗的时局) 基调——困惑、幻灭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象征革命青年)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象征新的希望) 情景——似有似无

这种解读遵循的正是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将《雨巷》这首诗歌投至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之中,并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探讨这首诗作为一首政治诗的解读方式。 第三种视角:象征诗(哲理诗)

这种视角将“姑娘”这一意象理解为象征“美好的事物”或者“美好的理想”,然而这种事物、理想虽然美好,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雨巷》就是现代版的《诗经•蒹葭》。解读如下: 场景——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象征漫长的人生追求历程) 基调——无可奈何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追求理想的人)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美好事物、理想的象征)

这种解读所包含的范围更为广泛,不再局限于将“姑娘”的象征意义理解为某个具体的事物或者人物,而是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高屋建瓴,从中提炼出了具有广泛共性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我们大家想必都有过这种苦苦追求却又追求不得的情感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无奈与失落等情感体验。美好的事物总是那样让人艳羡,让人想去努力追求,但是我们却似乎总是追求不到,这种美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仿佛前一秒她还停留在我们前方,倏忽之间,已经飘然而逝了,只留下惆怅失落的我们,伫立在原地。

七、欣赏音乐美

《雨巷》作为一首经典的现代诗歌,其音乐美是非常突出的。这种音乐美首先表现在它的形式非常齐整,每节分为六行,每行又长短各异,这样形式上错落有致,整体上又不失严整。诗歌的风貌是整体齐整,齐整中又有变化。

它的音乐美还表现在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例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悠长”就是诗人重叠手法的运用。这种重叠手法具有独特的音乐效果,那就是使诗歌的节奏变得舒缓,令人回味。又比如“丁香一样的”这个短语就反复出现,“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惆怅”,同一章节内反复出现,使得诗歌的形式颇为整齐,韵律感极强。

音乐美当然也离不开押韵。《雨巷》这首诗分为六节,大体上是每一节的第三行和第六行押韵,如“巷”和“娘”;“悠长”和“芬芳”,词组之间在声律上也互相呼应,读起来自然就琅琅上《雨巷》这首诗歌的音乐美,是它一直为人称道并广为传诵的一个重要原因。

八、艺术特点:

1、朦胧含蓄的意象美。诗中最突出的意象是那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和“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些意象都不是单纯地反映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中的场景,而是有着浓厚的象征色彩,同时又无法完全排除诗人感情生活体验的影子,因而该诗显得朦胧含蓄,耐人回味。

2、格调清新的古典美。这首诗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技法,以“丁香”与“愁”联系起来,正是古人诗词中常用的写法。除了“丁香”,还有“油纸伞”、“雨巷”、“篱墙”等均构成为典型的诗意化的江南雨中景致,烘托出含蓄、深沉的情感氛围,使诗歌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体现出一种古典美的魅力。这在当时的新诗创作中还是很少见的,所以特别能够给人以清新之感。

戴望舒的诗歌艺术范文第6篇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同时他也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早年他以一首象征派的《雨巷》闻名于世,被冠为“雨巷诗人”;然而他“最有意义”的诗作,却被认为是表达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是戴望舒在1942年春,因主持《星座》副刊“对抗皇军”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用自己的一腔爱国热情,深入浅出的文字,在不见天日的牢狱中,在暗淡无光的铁窗里,寄托了一位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的狱中成名之作。

现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这首诗:

 诗的内容:“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将“祖国的大好河山”比作“广大的土地”,将残损的的手掌展开想象,作者用自己的手去摸索着这辽阔的土地,这生他养他的家园,体现作者身在监狱仍不忘关心国家的强烈的爱国之情。“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反映了作者在监狱中,身心被日本人侵略者残酷摧伤下那种坚贞不屈的意志。“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真实写照。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及“四光”政策,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流离失所;家园的支离破碎,成了一片废墟,这惨不忍睹的情况,亦是国家的命运,也是诗人的命运。“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在这几句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虚拟性的总体形象之中,又对现实事物作了直观式的细节描绘,作者从触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角度,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运用幻觉和“虚拟性想像”的手法,“手掌”由北向南,将家乡的美景呈现在眼前:长白山的冷到彻骨、黄河的夹泥沙、荇藻和水的微凉、江南的水田……这一切是多么美好,然而在敌人的铁蹄之下遭到百般蹂躏,家园的美好已经成为过去的炊烟,不复存在,无不教人痛极而泣。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作者将家乡的美景用一幅幅画串联起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从侧面反映了诗人对家园沦落的惨状的哀痛及对日寇的愤恨。“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在之前的感情基调上再次升华,手掌所到之处,无不是一片惨景,敌人践踏的痕迹。诗人内心对敌人的憎恨更是到了极点。到这里,便是诗的前部分。这一部分写了作者用自己已经残损的手去触摸祖国的土地,却是“血和灰”,为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而深感痛心。“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由上部分的的消极感伤到此时的乐观积极,残损的手去抚摸那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如同轻抚恋人的柔发般温柔,“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自己对解放区的热爱之情,让作者受伤的心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让人倍感亲切温暖,包含丰富的感情。这两部分并列在一起,恰构成鲜明对照。使用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诗人对敌人恨之切,对祖国爱之深,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了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与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两种不同感情基调的对比,更突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和真挚感情。接下来的“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作者用“太阳”和“春”比喻充满光明的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不仅突出诗中主题,而且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最后一句“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是作者对祖国美好的幻想和热衷的歌颂,“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永恒的中国”更是体现诗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

 诗的艺术手法:运用幻觉和虚拟是创作这首诗的主要手法,再用细节描写,通过幻想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渔船的苦水„„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眷恋、热爱之情,用比喻手法,将祖国比作广大的土地,作者用残损的手温柔地抚摸这片他思念的土地,将解放区比作太阳和春,抒发自己对解放区的无比向往,即使作者没去过。将作者对解放区的热爱及感觉比作用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般的温暖亲切。再者,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将残忍不堪的家乡即被敌人统治的沦陷区与蓬勃向上的解放区作对比,反衬出作者两种截然相反的感情:对家乡的伤痛,对解放区的歌颂。对敌人的痛恨,对红军的赞美。作者用自己残损的手去触摸祖国的每一片土地,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每触摸到一处,作者的情感就发生强烈的变化,由伤感到憎恨,欢喜,向往,再到歌颂,坚信。又从不同角度对事物做了直观上的描写,如从触觉(长白山的“冷到彻骨”,黄河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掠过无限的江山”“ 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 视觉(“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嗅觉(“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味觉(“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而这里面包含了作者的真挚情感。这首诗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保持着的爱国精神的升华。作者虽身受敌人的严刑拷打,平时执笔的手也成了残损,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但是诗人并没向恶势力低头,反而抬起了头,与敌人做生死的较量。这丝毫不减少作者对祖国以后强盛的明天的热情向往,热切期盼。他坚信:中国终有一天也会拥有同解放区一样明朗、光明的天,日本侵略者终有一天会被我们中国人赶出国门,而这一天即将到来。

上一篇:文言文倒装句题目范文下一篇:五年级语文作业布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