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发展前景范文

2023-09-23

银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为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推动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地区。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并以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六省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2007年1月22日,中国银监会进一步出台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规范了试点地区村镇银行的设立、公司治理及经营管理等问题。2007年10月12日,中国银监会把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市区。为了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2010年5月18日,财政部颁发了《中央财政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当年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年末存贷比高于50%且达到银监会监管指标要求的村镇银行,按其当年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补贴。2010年9月25日,财政部又颁发了《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财政部门对县域金融机构当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按2%的比例给

予奖励。对年末不良贷款率高于3%且同比上升的县域金融机构,不予奖励。2011年7月25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完善村镇银行组建的相关规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都开始积极设立村镇银行,截止2011年第一节度末,全国开业的村镇银行已达400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

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分别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1],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2]和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3]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李晓健根据广西农业特征、从拓展东盟市场的视角,提出要加快村镇银行的发展,从而支持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增强广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4]同时,他还对广西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促进广西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5]

一、 广西村镇银行发展概况

随着全国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广西也积极地进行村镇银行的组建,满足农村地区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2008年6月30日,广西首家村镇银行——平果国民村镇银行的开业拉开了广西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序幕。平果国民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是由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发起组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它的成立为广西农村金融市场带来了挑战、竞争和活力,并对广西农村金融改革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具有重大的意义。同年,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由桂林银行作为发起人成立的兴安民兴村镇银行于11月26日开业。

截止2011年第二季度末,广西已有13家村镇银行,分别为:平果国民村镇银行、兴安民兴村镇银行、田东北部湾村镇银行、柳江兴柳村镇银行、东兴国民村镇银行、临桂国民村镇银行、钦州灵山泰业村镇银行、田阳兴阳村镇银行、桂林国民村镇银行、横县桂商村镇银行、南宁江南国民村镇银行、容县桂银村镇银行、宾阳北部湾村镇银行。其中,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发起成立的有5家,桂林银行发起成立的有3家,广西北部湾银行发起成立的有2家,柳州银行发起成立的有1家,广西兴安农村合作银行发起成立的有1家,东莞银行发起成立的有1家,如图1。

图 1 截止2011年第二季度末,各银行在广西发起成立村镇银行的数量(略)

至今,广西村镇银行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拓宽了农村地区的融资渠道,为三农、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务。比如,平果国民村镇银行始终坚持村镇银行“小额、分散、流动”的原则,根据该县的经济特点来开发贷款产品,先后开发了农户联户担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业企业担保贷款、林权证质押贷款、个体工商户抵押贷款、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可循环流动资金贷款等产品,并根据产品特点采用不同的担保方式,有效解决平果县域的“三农”、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资金需求,增加了企业和农户的经济收入。2011年,平果国民村镇银行获得全国首届“十佳村镇银行”称号。截止2010年12月末,平果国民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20611万元,贷款余额22935万元,实现净利润856万元。户均贷款余额为34.82万元,其中贷款余额在50万元以下的有462户,占全部贷款余额的

73%;个体工商户贷款、农户贷款、小企业贷款占总额比例分别为44.23%、16.08%、14.26%,如图2。[6]广西兴安民兴村镇银行截止2010年12月31日各项存款余额6.41亿元,较年初增加3.31亿元,增幅106.96%;各项贷款累计发放742笔,贷款余额4.2亿元,较年初增加2.19亿元,增幅108.95%;其中涉农贷款余额2.98亿元,占贷款总额70.84%,贷款市场占比跃居全县第四位。[7]据《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金融稳定报告》中公布的数据,截至 2010 年末,广西村镇银行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7.86 亿和 13.37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86.18% 、和 135.47% ,存贷比为 74.86% ,同比下降16.17 %。

图 2 2010年末,平果国民村镇银行贷款余额构成情况

二、 广西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社会信誉低,吸存能力差

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公众对其了解还不够,部分人认为村镇银行是“私人银行”,缺乏信誉,不愿到村镇银行存款,而更愿把钱存到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这导致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的业务上处于劣势,竞争力不如其他农村金融机构。

广西村镇银行的社会信誉低究其因,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广西村镇银行2008年才成立,成立时间较短,还未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实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二是,宣传力度不够,公众对村镇银行的定位、意义及其金融产品缺乏足够的认识;三是,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比较低,各出资人均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这与以国家信用为后

盾的商业银行相比缺乏“安全感”。另外,村镇银行主要设立于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造成了村镇银行筹资困难。目前,村镇银行还存在支付清算渠道不畅通,网点少等问题,这导致其便利性不足,对潜在存款客户的吸引力下降。

(二) 经营成本高,盈利水平低

广西村镇银行的客户主要是农民,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较多,利润率本身较低,而风险较高。农民居住比较偏、散,客户贷款具有频繁、额度小等特征,导致经营成本高,影响村镇银行的经济效益。村镇银行机构的小型化、分散化,在应对储户提现和其他日常运营问题上,所需的高流动性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相对较高,形成活期存款、各种汇兑头寸较少,资金成本相对较高。与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相比,广西村镇银行经营规模偏小,缺乏规模效应,盈利水平比较低。

(三) 面临情况复杂,经营风险较大

广西村镇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农业自身的风险政策风险和政策风险农业自身的风险。信用风险是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村镇银行的主要客户是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这些对象的信用记录不完善,大多未纳入征信系统,因此无法运用传统的评估方法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这使村镇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高于一般商业银行。政策风险主要是由于村镇银行的成长时间比较短,相关的政策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比如,人民银行对村镇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是否放宽这一问题并未给出明确的规定。2010年5

月,财政部在《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中规定“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然而其有效期为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不具有可持续性。在组建村镇银行的挂钩政策方面,中国银监会在2011年7月25日下发的《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规定“在地点上,由全国范围内的点与点挂钩,调整为省份与省份挂钩”,也是政策不确定性的表现。农业对自然环境依赖程度比较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具有较大的风险。另外,广西在农业生产方面还缺乏科学的规划,未能按市场的需求进行规模化生产,农业发展存在盲目性趋同性,而且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这些特定因素都将会对农民按时还款的能力产生影响,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风险。

(四) 贷款投向难以保证,偏离目标定位

在《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第三十九条中指出:“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已满足当地农村资金需求的,其富余资金可投放当地其他产业、购买涉农债券或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这并未对村镇银行的资金投向给出强制性的规定,很难保证村镇银行的资金流向。村镇银行的目标定位是为“三农”服务,缓解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但同时它也是以盈利为其经营目标,由于农业具有收益低、风险大的特点,因而这两个目标是存在一定矛盾的。作为村镇银行的股东,他们的目标就是赚钱,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村镇银行他们将会把贷款

投向悄悄转向城市地区,从而背离了村镇银行设立时的目标定位,支农效应被削弱。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以使村镇银行有足够的内在动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保障实现其目标定位。

(五) 业务种类单一,缺乏吸引力

根据银监会的规定,村镇银行拥有许多与普通商业银行基本相似的功能。 但在实际中,与一般商业银行相比,村镇银行的业务种类还比较单一,其业务处理系统还是基于简单的内部网络。目前,广西的村镇银行还没有接入中国人民银行的清算系统,现代银行的结算方式还没有形成,信用卡及电子银行等业务都很难开展。另外,村镇银行的网点也比较缺乏,无法给客户带来便捷的服务,这些都使村镇银行的吸引力减弱,无法跟普通商业银行竞争。

(六) 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素质较差

广西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管理水平与业务素质是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村镇银行在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方面与一般商业银行有一定的差距,。以广西柳江兴柳村镇银行为例,今年8月12日其在网上发布的招聘信息中对学历的要求为大学专科(含)以上学历,而一般商业银行大多要求要本科(含)以上学历。然而,农村金融问题比较复杂,这对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与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使村镇银行无法根据其市场定位和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进行金融创新和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

三、 促进广西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 结合广西特色农业,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自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当年广西与东盟贸易双边额达到65.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9%,这将给广西带来巨大的商机。广西拥有丰富的农产品,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越条件,这也为村镇银行在广西农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基础。因而,广西村镇银行应努力结合东盟市场、结合特色农业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增强广西农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形成金融、经济之间相互促进式的发展。在日常经营管理中,村镇银行要“以市场为主导,以客户为中心”,结合特色农业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以灵活的方式提供更能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服务。

(二) 提高吸存能力、扩展资金来源渠道

政府和村镇银行要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加大宣传力度,介绍村镇银行的性质及其开展的相关业务,增进社会公众对村镇银行的了解。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从而使客户能放心的把钱存到村镇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银行的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制度。它指的是由各类存款机构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建立保险准备金,一旦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困难或倒闭时,即可受到存款保险机构的救助,从而起到保护存款人利益的作用。该制度对不同规模、性质、背景的存款机构的保护程度都是相同的,因此提供服务的优劣,将成为客户选择存款银行的主要因素,这更加有利于促进存款银行的良性竞争和健康发展。另外,为进一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人民银行可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在资产业务方面,村镇银行应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积极与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竞

争,争夺市场份额。同时,村镇银行应当培养自身优势,重视其他银行所不擅长的小额贷款业务,填补市场空白。

(三)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由于村镇银行起步晚,实力有限,盈利水平低,因而政策支持在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在税收政策方面,国家应给予村镇银行的营业税率与农村信用社的优惠税率相同,即3%,从而减少村镇银行经营成本。同时,政府还应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政策来提高村镇银行开展农村业务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对完成目标的银行给予奖励和补贴,另一方面对有违规行为的银行进行处罚,建立一套完整的奖、罚激励机制。中央银行可放宽村镇银行的利率政策,使其定价更加灵活,帮助其拓展市场。针对农村金融高风险、低收益的特征,政府通过建立这种风险和收益相称的激励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励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的开展。

(四) 健全风险监控机制

借鉴平果国民村镇银行的成功经验,村镇银行可以用农户联户担保贷款、农业企业担保贷款、林权证质押贷款、个体工商户抵押贷款等多种方式控制农村信贷风险。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应结合本地区的实践情况,建立符合实际的担保机制,进一步扩大农村抵押担保品范围。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明晰产权,建立公开透明的农村土地使用权、牧场及其他不动产的抵押登记、交易制度,扩大抵押品的范围,从而使农村的金融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另外,为了分散农村地区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可以引入保险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为农业提供保险服务,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最后,要完善

农村地区信用记录,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资金需求者的信用风险评估、监控奠定基础。

(五) 切实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机构应按照2007年银监会出台的《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中提出的“宽进入、严监管”的标准,严格根据其中规定的监管内容对村镇银行进行监管。村镇银行的经营具有高风险性和较低抵御风险能力的特征,监管部门应要求村镇银行建立起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对村镇银行发展中出现的偏离“三农”目标的问题加强监管,保证村镇银行将绝大部分的资金用于农村建设,保障辖区内的农户、个体工商及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六) 加强员工培训

银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第一个不足就是我们的服装制造系统。到目前为止,我们只完成了整个制作周期的三分之一,也就是只完成了制造的前期——论证、设计、生产加工、经营,而制造中期和制造后期——维护保养、管理以及服装报废、回收基本上没有做。所以这不能说是一个完整的制造系统。(服装英才网)

第二个不足是服装企业的制造模式不配套。任何一个国家的服装制造业都是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大批量生产,二是大规模定制,三是高级成衣定制。对于这三种模式来说,大批量标准生产和大批量定制生产应该是各有千秋,在大多数服装制造业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是各占一半的,少量是高级成衣定制。

第三个不足是服装企业基本都依赖于本地网的集成,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视联网、无线网等多网交叉融合技术,为服装集成制造服务。现在互联网发展很快,因此服装企业以RFID为核心技术的集成制造,已经具备了条件。

对于制造前段产业链的完善,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利用网络形成一个联盟制造。未来的世界是扁平的世界,对所有服装制造环节来讲,从市场信息、设计、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到分销、物流配送,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是扁平的,而且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核心技术。网络联盟制造绝对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制造本身很复杂、数据很多,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制造方式,我们现在称为云制造或者云服务,这两者是通过云计算服务获得的。所以未来的制造实际上只有三部分,一个是制造云,制造所有的资源,也称为云端化,然后必然出现云制造商,下面才是一个真正的制造商。

制造商要利用知识、网络,要从制造云、运营商和服务商那里取得制造资源,完成服装产品的制造和服务。(服装英才网)

未来的制造就是这种形式,服装企业要达到这个程度,必须经过各类服装制造资源的云端化,比如服装软件资源的云端化、硬件资源的云端化,以及信息和知识的云端化。服装软件云端化很好做,但是车床、缝纫机等服装硬件怎么云端化?这就要靠虚拟云端技术解决,但这些都是很难的。当然,还要运用各种知识,才能形成云服务平台。

银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人才全面需求

虽然快递行业的入行门槛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降低。资深行业人士认为,快递行业其实是一个特殊的、十分讲究信用的行业,但是目前行业内合格人才的缺乏制约着行业健康发展,也使得快递行业成为客户投诉率较高的行业之一。

某快递企业的管理人员谢先生认为,目前,快递行业的“标准化”是各大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在没有建立起标准之前,凭的是良心,这绝对不是什么管理企业的好法子。”谢先生认为,下一步快递业的竞争将是科学化、系统化、职业化的竞争。而这也加强了快递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无论是一线揽收、投递的业务人员,还是市场策划经营类中层管理人员,抑或是高级管理人员,快递企业的整个组织架构中,人才几乎全线告急,北京邮电大学、浙江邮电技术职业学院等专业高校的相关专业人才,近两年供不应求。

该行业具有区域管理经验的人才格外受欢迎。此外,包含质量管理、计划工程、路线优化、客服、时效对比、网络班车、区域管理、标准化操作等在内的管理体系的全面建立,也将使得相关人才受到行业的青睐。

前景吸引投资

统计数据显示,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快递企业已经达到2000多家,而分支机构更多达5000多家,此外不少物流、运输企业也涉足快递业务。“如果把所有的企业都加起来,估计全国将有上万家具有营业资格的快递企业,如果算上那些未注册的小作坊,那数量可能会有几万。”资深咨询顾问范先生表示,虽然国内快递行业的增速惊人,炙手可热的网络经济更是不断催生全新的民营快递企业建立,但是目前快递行业也存在着产业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

目前,快递行业内部的价格竞争日趋激烈。“原来同城快递一单收费5元,现在变成了8元,虽然看似价格涨了,但其实快递的成本涨得更疯狂,我们快递员的收入也只能靠多接单,才能有所增长。”某民营快递公司的快递员叶先生说。

快递行业在轰轰烈烈的价格竞争背后,面临着不少尴尬问题。价格战后,快递行业将可能迎来技术、品质的竞争,包括时效、安全、特色等,甚至是企业文化,客户有可能因为接受企业文化理念而选择其服务。

从业人员胡小姐表示,目前已经有不少海内外的投资者看好中国快递行业的发展前景,并注入大量资本。

法规抬高门槛

提到中国快递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新《邮政法》和《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实施,是一个绕不开的坎。据统计,目前中国邮政企业从业人员有70多万,再加上民营与外资快递企业,预计我国快递业有上百万从业人员。而随着新《邮政法》和快递企业出现积极要求许可准入,并加快加大硬件建设投资势头,快递业务量的增长也许将会迎来新一轮行业洗牌,行业格局也将进入修正阶段。

在本次新实施的《邮政法》中,新增有关快递业务的规定,配送,装卸,空车配货并对邮政、快递行业的资费、赔偿与罚则等进行详细规定,引来不少规模较大企业的赞同。某著名快递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陈先生表示,新《邮政法》对快递行业的明确规定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在他看来,低准入的行业门槛造成目前行业内部鱼龙混杂,法律规定不仅能够规范行业、抬高入行门槛,公路运价,公路货盘,挂靠更是对使用快递服务的客户的一种保护措施。

快递业:完全竞争之下行业整合势在必行

又到年终,国内众多劳动密集型产业诸如餐饮、家政服务等行业的“用工荒”、“招工难”的问题如约而至。

而当前,国内快递行业也陷入用人困境。国内某快递公司打出万元月薪招聘快递员的“悬赏令”依然难以招到员工,该公司副总裁直言,“高薪不是问题,问题是高薪也留不住人才。”

行业发展迅速 市场竞争激烈

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快递行业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国营、外资、民企三方在快递业展开激烈角逐,成为国内市场竞争最为充分也最为残酷的行业。

2011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5.8亿件,同比增长52.8%,为2010年全年的67.5%;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35.2亿元,同比增长26.5%,占2010年全年收入的58%。

从业务总量看,我国快递日均业务量突破1000万件,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列世界第三。

从快递业的业务结构上看,2011年上半年,同城、异地、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收入分别占全部快递收入的8.9%、57.9%和26.5%。与上年同期相比,同城快递业务收入的比重上升2个百分点,异地快递业务收入的比重上升3.6个百分点,国际及港澳台业务收入的比重下降了5.5个百分点。

2011年上半年中国快递业务量结构图(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快递业市场研究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2011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快递服务业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调研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快递企业已经超过一万家,其中民营快递企业数量最为庞大。目前,全国民营快递企业法人超过两千多家,分支机构达七千余家,主要聚集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三大区域内。民营快递企业不仅控制了九成左右的同城业务,而且还占据异地业务的半壁江山,与国有快递企业的竞争趋于白热化。

数据显示,在当前的快递行业中,民营快递企业吸纳数量最多,容纳的就业人数已经超过100万人,预计到2013年,直接就业的人员将达到210万,而间接带动的就业人员可达240万。

此外,随着我国互联网用户和电子商务货运量的快速增长,也推动我国快递行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目前,电子商务每天产生的快件量已超过500万件,占全国日发送快件总量的一半左右,也带动了快递业务收入每年约20%的强劲增长。

我国的快递业发展较晚,然而行业发展迅速,对快递人才的需求量大。然而现实情况是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专业快递人才相对缺乏,从而导致了“高薪留不住人”的尴尬局面。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快递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良机,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快递行业已从暴利时期进入微利时期。而民营快递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市场,纷纷采取价格战。行业竞争已从良性竞争进入恶性竞争,其竞争程度非常激烈。“谁先涨价谁先死,谁不涨价谁等死”成为国内快递行业残酷竞争下挣扎的真实写照。

但应该看到,虽然我国快递行业竞争激烈,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快递行业的发展空间依然广阔。

我国快递行业虽然业务总量已经跻身世界三甲,但从人均量来看,我国不足2件的人均量远远低于国际上4.1件的水平,更远低于美国人均26件、日本人均25件的水平。目前,美国三亿人口每年产生的投递量约为80亿件,而我国13亿人口包括4亿网民每年产生的投递总量为20亿件,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

群雄逐鹿

目前,中国的快递市场存在三大竞争主体——中国速递服务公司(EMS)、外资快递巨头及民营快递企业。

中国快递市场主要企业市场份额图(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快递业市场研究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2011版)》

作为国内资本和实力都最为雄厚的快递业巨头,EMS从1985年成立以来,不仅雄踞国内快递业务榜首,还以绝对优势主导着国内快递企业的国际业务,并长期保持国际业务50%以上的市场份额。随着新《邮政法》的颁布实施,EMS凭借自身覆盖全国城乡的众多网点及政策扶持的优势,其市场地位有望进一步加强。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EMS几乎是国内快递业务的惟一经营者。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化,我国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不断壮大,企业对商务文件、样品、目录等传递的时效性、方便性、安全性产生更高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以上海申通及深圳顺丰为代表的民营快递企业应运而生,并在短时间里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快递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民营快递企业占同城快递市场份额的75%以上。这是目前中国速递市场上竞争最充分的市场。近年来随着进入该行业的企业增加,竞争日趋激烈,价格迅速下降,近两年价格降幅达到了40%。

民营快递企业是经营同城快递业务的“主力军”。2010年,全国同城快递业务量达到5.36亿件,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22.90%,业务收入达到41.37亿元,占全部快递业务收入的7.20%。2011年上半年,同城快递业务收入占全部快递收入的8.9%,业务量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22.8%。

民营快递企业有着相对比较低廉的价格,相对灵活的服务和较高的效率,为其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产生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营快递企业。

现代快递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项利润丰厚、市场规模及潜力巨大的产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UPS、FedEx、TNT、DHL等国际快递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在全球具有实力和影响的跨国公司,四巨头牢牢占据着全球快递市场的主要份额。

随着我国经济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全球快递业“四大”巨头先后登陆我国,给我国快递业带来了全新的经营理念。“四大”巨头领跑的快递业不是简单的门到门、户到户的货物收取和运送,而是集电子商务、物流、金融、保险、代理于一身的综合性、多元化企

业。“四大”巨头除主营快递服务外,还发展了包括库存、运输、配送、货代及售货服务等多项物流服务。

外资快递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基础、强大的技术支持、优良的工作团队、丰富的管理经验。目前,UPS、FedEx、DHL、TNT已经占据了中国国际快递业务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且业务量及营业收入均保持20%以上增长。

前瞻产业研究院物流行业调研报告中刘瑞柏指出,目前我国的快递业还处于发展阶段,以EMS、宅急送、顺丰速递、申通快运等为代表的中国快递业,还局限于点到点、门到门的单一快递模式,尤其是众多私营个体快递公司,服务范围更是狭窄,在很大程度上充当着“跑龙套”的角色。

行业整合势在必行

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快递业已成为社会商品流通的重要通道。面对国内快递业服务质量差、核心竞争力低的局面,运用并购手段推动快递业整合重组将成为快递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家邮政局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下大力气优化快递发展环境,计划到2015年,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快递企业,初步构成便捷高效、安全有序、技术先进、布局合理的快递服务体系。

而新《邮政法》的颁布施行,将有效推进快递行业的整合,持证上岗、资金规模、服务能力、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限制,也将促进快递行业的大洗牌。行业整合给EMS及UPS、FedEx、DHL、TNT带来发展良机的同时,也为国内数以千计的民营快递企业敲响了警钟,促使它们不断提高自身实力,积极参与行业调整升级,在新《邮政法》及EMS、UPS等国内外巨头的夹击下谋求出路。

前瞻产业研究院物流行业调研报告员刘瑞柏认为,作为市场化竞争最为充分的行业之一,快递业顺应新技术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属于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服务行业,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快递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瑞柏指出,在快递业行业整合势在必行的潮流之下,民营快递业应重视品牌建设,优化业务结构,以“品牌先导,规模发展,优胜劣汰,优化重组”作为今后发展的指导方向。

银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未来的家居饰品行业会怎样?发展的好吗?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日前的财经中国2013年年会上向记者表示。随着“十二五”国家力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经济战略由出口主导型调整为内需主导型。深圳市家具协会秘书长侯克鹏预计,家具产业也迎来了转型的最佳时机,未来5年其市场产值增幅有望超过汽车产业,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

中国品牌策划联盟副会长、家具委员会主任曹洪福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家居产业在过去三十年经历了幼稚期、成长初期,现在处于成长中期,到2015年以后,才会真正进入成长成熟期。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比上一年增长了15.5%,家居产业超过建筑、装饰材料、汽车增长,增速是35.5%。2013年前三季度,其中社会零售消费总额增长18.3%,其中家居产业贡献了38.4%,是增长最快的行业。

银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摘 要:针对目前区域金融协调中观研究的不足,构建衡量区域银行业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为区域金融产业的协调发展比较提供较为客观、全面的衡量标准。通过数据的横向与纵向比较,揭示不同区域银行业的竞争力和效率,为中部地区银行业的协调发展提出相关建议。研究表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存在区域的不平衡,这体现了金融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基本规律。中部地区银行业发展应加长短板、适度差距、金融合作、协调发展与系统优化。

关键词:银行业;金融协调;协调发展

引言

协调发展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和价值观,是一种整体优化状态,一种具有整体性、结构稳定性、功能优化性的稳态。国外学者对协调(Coordination)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层面:宏观层面、微观层面与技术层面,而较少对某一国家内部各区域的协调发展展开论述,缺乏空间维度的考察。孔祥毅(1998)最早提出了金融协调理论,新的理论和范式为进一步深入探析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昭示了新的研究路径。尽管后金融危机时代,诸多学者意识到金融系统的内外协调决定了金融的安全与效率,也做了一些实证研究,但是很多学者未对金融协调概念进行明确界定,或者不同学者界定的内涵外延存在交叉和冲突,导致金融协调的诸多层面尚未达成共识,其理论体系还比较杂乱。此外,相关文献多致力于全国视角,对中观区域视角的研究还很不够。

所谓金融协调是指在充分把握经济发展变迁中普遍存在的互补性和报酬递增的现实条件下,以金融效率为中心,运用系统分析和动态分析的方法,研究金融及其构成要素的发展变化规律,它们的收益、成本、风险状态和运动规律,并研究由此决定的内部效应与溢出效应,揭示金融内部构成要素之间,金融与经济增长,金融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构造金融协调运行的政策调控体系,以促进金融与经济高效、有序、稳定和健康发展。各区域的协调发展,既包括区域自身的微观金融行业的协调,也涵盖了其金融、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金融协调的层次复杂多维,导致其研究内容的模棱两可及相互交叉;大部分学者从金融系统自身而非区域角度出发考察问题,导致其空间维度研究的薄弱,无法针对具体区域提出操作性强的协调发展战略。

金融产业是金融功能的核心载体,其演进能够通过双重效率的改进,促进金融功能的扩展与提升,进而促进经济发展,金融产业的区域协调是金融协调的重要层面。现存文献大多从中国整体来研究金融产业的协调问题,较少涉及对区域内和区域间金融各个层面的深层次分析。尽管有部分学者意识到空间的重要性,但是在分析过程中很难有效贯彻该理念。因而对区域金融协调的研究不能仅停留于整体宏观层面,必须深入到中观层面才能得出符合各地实际的研究结论。区域金融中观协调作为一项相对前沿和边缘性的研究工作,中国案例的研究将丰富国际学术界的相关讨论。金融产业包含的范围很广,涵盖了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保险业、基金业等五大行业。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实质是金融资源在区域协调配置的效率与程度,即提高区域金融业的竞争力与效率。本文尝试弥补金融产业中观研究的不足,将主要对各个行政区的银行业竞争力进行横向比较,同时结合历史数据的纵向比较(2009年数据与2001—2003年平均数据的比较研究),进而为中部地区银行业的协调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一、区域银行业协调发展的衡量指标体系

1.指标纳入。在衡量各区域银行业竞争力与效率时,要考虑区域金融数据的可得性,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综合全面地考察。因为只有某方面指标的先进还是不够的,而其他诸如金融组织结构、技术装备和银行业务创新等方面跟不上,那么,“木桶原理”、“窄桥原理”的短边决定论和经济学上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必将很快发生作用,因此,采用定量和定性指标来衡量银行业竞争力的成长。前者包括银行业务指标(存款总量、存款增长率、贷款总量、贷款增长率、私人企业银行贷款、中间业务)与银行业自身发展指标(区域银行覆盖率、银行部门资产所占比重、金融组织机构);后者包括区域信用评价、银行创新能力(产品开发、规模扩展、电子化发展)与金融风险指标。指标定义如下:

私人企业银行贷款:假定私人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效率更高,因此贷给私人的贷款量越多,其银行业务可以保证一定的利润,这个指标与银行竞争力呈正相关的关系。2008年该指标用小企业贷款余额近似替代。

银行部门资产占GDP的比重。反映某区域间接金融的发展程度,特别是银行部门的发展程度。2008年以金融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及其发展速度、金融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似替代;2001—2003年以银行工作人员劳动报酬、银行利润和贷款来替代。

区域内银行覆盖率=区域内总银行数目/千人,2008年数据来自于中国银监会农村金融地图集,将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村镇银行计入;2001—2003年银行的分支机构则分别统计了城市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

金融组织结构=各区域银行数目/全国银行总数目,用于衡量金融部门的网点设置和地域集中度。

中间业务主要考虑汇兑业务与保险业务;2001—2003年主要考察银行卡业务与保险业务。

区域信用评价:参考实际利用外资额、外资金融机构数目以及区域的形象得分加以衡量。

产品开发:参考银行电子商务应用的网络金融统计相关数据,考虑域名分布和站点分布状况,为金融创新创造便利。

规模扩展:主要用金融保险业的从业人数、劳动报酬(千元)、平均劳动报酬(元)的变化情况来衡量。

电子化发展:2008年参照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相关指标,包括互联网普及率、电话普及率、互联网接入端口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来替代;2001—2003年主要以四大国有银行银行卡的发卡量、交易额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程度来衡量。

金融风险主要参考各区域的不良贷款率情况来评分。得分越高,金融风险越小。

根据分析的需要,银行竞争力模型中的权重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层次分析法(Ana1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它是一种对较为模糊或较为复杂的决策问题使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段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根据目前国际上银行考核对于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权重通行的“八二原则”,本文设定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总体权重分别为0.8和0.2,则考核得分Y= A×0.8+B×0.2。

2.权重的设定。对综合考评体系中每个指标权重的设定,根据不同指标数量的组别采用不同方法。对一个层次中,指标个数小于3个的,直接赋权重;而对于指标个数超过3个的,严谨起见,采用了计量经济学中的层次分析法(AHP)。具体程序如下:对于各个层次的指标都按照先构造判断矩阵,然后进行层次单排序,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的方法来确定各自的权重。第一层次中,有2个指标(2<3):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可以直接赋权重,按照“八二原则”分别赋予80%和20%的权重;以定量指标为例,第二层次上,有2个指标(2<3),所以也可以直接赋权重,这里假定银行业务指标和银行自身发展指标同等重要,因此二者的权重各取50%。接下来,对于同层次中指标数目大于或等于3个的情况,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该层次上的指标权重值进行计算,得出各指标权重:存款总量(5.4%)、存款增长率(5.4%)、贷款总量(3.08%)、贷款增长率(6.38%)、私人企业银行贷款(12.54%)、中间业务(7.2%)、区域银行覆盖率(8.8%)、银行部门资产所占比重(24.8%)、金融组织机构(6.4%)、区域信用评价(10.8%)、产品开发(1%)、规模扩展(0.6%)、电子化发展(1.6%)与金融风险(6%)。在数据的选择上,为了能更好地反映各区域的银行业发展现状,并且兼顾数据的可获性,采用了2009年数据与2001—2003年平均数据进行分析。在数据的无量纲处理方面,采用线性变换法进行无量纲处理。

二、区域银行业竞争力差异与中部六省的协调短板

根据银行业发展指标权重,可以计算出全国31个省区各项指标的得分以及各区域银行业竞争力综合得分。就银行竞争力而言,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存在区域的不平衡。2001—2003年东南沿海城市银行的发展占绝对优势,排在全国前六位的是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六省,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湖南、山西、安徽和江西的排名依次为第九、十一、十四、十六、十七和二十三位,河南省居于中部六省首位。2009年,银行业排名前十五位的省区中,东部省份占8个,东北3个省份,中部占3个省份(山西、安徽和江西)。西部占1个省份。可见东部银行业发展依然相对领先和完善。中部六省的银行业竞争力排名依次变为第十七、十八、十九、四、十三和十五位。河南省在存款总量、贷款总量、中间业务、金融组织以及区域信用指标上均位于中部六省之首,然而由于其过多的人口导致区域银行覆盖率指标的大幅度缩水。另外该省的不良贷款比率过高,排名居于全国第二十七位,严重阻碍其银行业的协调健康发展;在存款增长率、私营企业贷款以及金融风险指标上,安徽、山西与江西表现较好;在中部六省中,湖北省不良贷款最低,而其银行资产总量最高;湖南、湖北的银行的创新能力较强,分别位于全国第十三和十四位。与2001—2003年相比较,中西部省区在存款、贷款增长率方面有落后趋势,如山西、河南在贷款增长率分别位于全国第二十七和二十八位,表明其资金运用的低效率;中部省份的中间业务得分相对于2001—2003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如2001—2003年广东省的中间业务得分高达6.527,而大部分中西部省区此项得分在1~2之间,中部六省中间业务平均得分只有1.96,远低于东部六省5.08的平均得分,即使是中部地区金融业相对发达的河南省其中间业务也只有2.777分。2009年这一状况发生了根本改变,河南中间业务得分为3.558,仅低于广东省;2001—2003年,东部地区很多省份的创新能力得分在1.5~2之间,而中西部省份除了四川省,其他省份的银行创新得分都在1以下,河南省该项指标只得到0.857分。2009年,尽管湖南、湖北的金融创新能力提高较快,但是安徽、江西、山西、河南银行业的发展主要还是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缺乏创新能力,科技水平低,信息网络不发达,金融基础设施落后。从区域银行的覆盖率指标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股份制银行选择在中西部地区拓展业务,但其占全国银行总数目的比例仍然不高。

截至2006年底,湖北、河南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总数分别达172家与127家,要远远高于中部其他省份。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绝对数量来看,2007年末,江西省和山西省相对落后,河南以11 924家居于中部地区第一位,比网点最少的山西省高出一倍多。然而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河南省银行机构的总量又是微不足道的,如东部的广东、上海、北京、江苏和浙江2006年底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数量分别为684家、435家、319家、538家和416家。银行类金融机构数量的不协调性,使得落后省份金融功能无法充分发挥,整体金融运行效率低下进一步制约资金吸纳能力与资源配置功能。如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在河南尚无一家分支机构,除了交通银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河南省所设的分支机构也非常有限。从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种类来看,中部六个省份都是国有商业银行占据垄断地位,除了湖北省具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的金融格局,其余五省到2007年末都没有外资银行的进入。

在银行业资产方面,显然东部省份处于绝对的领先,排在全国前十位的均位于东南沿海省份,而中部排名第一的湖北该项指标得分也只有12.252分,且居于第十八位,处于全国中下等。说明相对于其他省份而言,东部省份银行业自身的发展比较完善。区域信用方面,中部省区有了一定改善,如2001—2003年河南、山西、安徽的区域信用得分只有0.758、0.624和0.757,而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同一指标的得分分别为9.464、6.233、7.062、6.015和4.050,大大高于中部省份;2009年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得分提高到2.461、2.146、2.062与2.025,与东部省份差距逐渐缩小,中部省份的区域形象和信用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也吸引了部分产业的集聚。可见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制约着一区域商业银行的创新与发展,浙江省打造“信用浙江”的成功经验也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借鉴,如浙江省的不良贷款率在所有省份中最低,且得分高达6分,远远领先于其他省份,其银行业良好的金融监管和资金利用的高效率促成其金融业的良性循环和发展。因此,中部地区只有规范监管,构建良好的区域诚信体系,才能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结论与建议

按照演化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不平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形态。平衡与不平衡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就社会金融系统来看,由于非平衡和差异性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导致系统非线性的耦合,因而能够实现金融活动的自组织。区域金融差距与区域经济发展是一种辩证的关系,金融的内生成长规律往往自主地保持区域金融差距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合理张力,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区域金融成长差距的长期存在。在银行业发展方面,首先,要正视这种差距,防止区域差距拉大的同时遵循适度差距的原则发展各区域的银行业,不强求各地区发展的绝对同步,然而对有条件的省区要积极促成其加速发展,发挥金融对经济的导向作用,如河南省经济区位优越,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具备银行业做强做大的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可以利用中部崛起的良好机遇促进其金融创新,拓展中间业务,塑造区域形象,完善金融服务,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银行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其次,倡导金融合作,协调发展。2006年底国内银行业对外资的全面放开,外资银行在内地设置分支机构的地点选择上也不再满足于上海、北京、广州等大中城市。除了频频有外资银行在江浙一带设置分行外,中部地区也逐渐成为外资银行的关注点,今后仍需继续加强与外资银行的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逐步同国际金融业接轨。同时为增强本土银行业的竞争力,各区域金融系统也需要加强金融合作与交流,逐步实现中部六省的金融信息与客户资源共享等,打造中部金融合作区,充分利用各省份在资金使用方面的时间差或空间差,通过各金融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沟通信息,融通资金,发展区域金融市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从而增强本土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中部地区银行业的协调发展与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Marshall D A.,Financial crises and coordination failure:A comment.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6,2002:547-555.

[2] 孔祥毅.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 杨大鹏.金融体系协调发展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4] 郭金龙.金融复杂系统演进与金融发展[D].沈阳: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5] 刘刚.发展金融学研究框架[D].沈阳: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6] 邵国华.金融系统协调论[D].成都: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

[7] 蔡则祥.中国金融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8] 王威.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协调发展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9] 尹优平.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0] 田霖.区域协调发展的金融地理学探析与现实应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5):51-56.

[11] George M.Von Furstenberg,Michele Fratianni. Indicator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conomics & Finance7(1),1996:19-29.

[责任编辑 陈丽敏]

银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6篇

定价:两千元

第一章 国际银行业

1.1 国际银行业概况

1.2 美国

1.3 欧洲

1.4日本

1.5 香港

第二章 国内货币运行分析

2.1我国货币市场概况

2.1.1 我国货币供应量情况

2.1.2 国内货币市场的现状

2.1.3 国内货币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2.1.4 货币市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

2.2 货币信贷状况分析

2.2.1 我国货币信贷结构变化的基本特点

2.2.2 货币信贷及金融市场运营形势

2.2.3 我国货币信贷运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3 国内货币政策分析

2.3.1 我国货币政策回顾分析

2.3.2 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影响与困境

2.3.3 我国货币政策发展的对策

2.3.4 的金融及货币政策展望

第三章 国内银行业概况

3.1 中国银行的概念及分类

3.1.1 银行的概念

3.1.2 中国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3.2 中国银行业现状

3.2.1 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

3.2.2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3.2.3 中国银行业运行状况

3.2.4 我国银行业概览

3.2.5 银行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3.3 银行业概况

3.3.1 银行发展现状

3.3.2 银行业发展回顾

3.3.3 银行业信息化投资建设增长

3.4 银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4.1 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特点

3.4.2 中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

3.4.3 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策略

3.5 银行业改革与资产组合分析

3.5.1 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历史进程回顾

3.5.2 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的三个环节

3.5.3 商业银行资产组合结构的调整措施

3.5.4 商业银行资产组合结构调整的趋势

第四章 银行主要业务发展分析

4.1 负债业务

4.1.1银行负债业务

4.1.2 我国银行存的款现状与对策

4.1.3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将不断攀升

4.1.4 银行间同业拆借交易数据分析

4.2 资产业务

4.2.1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4.2.2 银行贷款的种类

4.2.3 中国银行业资产业务要创新

4.2.4 我国银行资产业务突破的三个方面

4.2.5 银行信贷风险分析及对策

4.3 中间业务

4.3.1 中间业务的分类及定义

4.3.2 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建议

4.3.3 中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

4.3.4 国内银行中间业务面临的机遇

4.3.5 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3.6 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存在的障碍及趋势

第五章 其他热点业务分析

5.1 票据业务

5.1.1 票据业务的作用和种类

5.1.2 国内银行票据业务状况

5.1.3 国内银行票据业务存在的问题

5.1.4 国内银行发展票据业务的建议

5.2 网上银行业务

5.2.1 网上银行业务介绍

5.2.2 全球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

5.2.3 我国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5.2.4 网上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3 银行卡业务

5.3.1 我国银行卡业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5.3.2 银行信用卡业务状况分析

5.3.3 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策略

5.3.4 银行卡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5.3.5 我国持卡消费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5.4 国际业务

5.4.1 银行国际业务概述

5.4.2 国有商业银行国际业务模式

5.4.3 国际业务网上银行开发的分析

第六章 银行业竞争与挑战

6.1 银行业竞争力分析

6.2 商业银行的挑战

6.2.1 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五大挑战

6.2.2 国内银行的挑战和机遇及对策

6.2.3 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及潜力

6.2.4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

6.3 城市银行业的挑战

6.3.1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6.3.2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六大挑战

6.3.3 城市商业银行的挑战与机遇及对策

6.3.4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策略

第七章 银行不良资产分析

7.1 银行不良资产概况

7.2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分析

7.2.1 商业银行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7.2.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实可行性分析

7.2.3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及其意义

7.2.4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

7.3 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及管理分析

7.3.1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

7.3.2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治理结构及风险分析

7.3.3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管理和风险控制

第八章 外资银行现状与竞争

8.1 外资银行在国内的现状分析

8.2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竞争分析

8.2.1 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竞争策略

8.2.2 外资银行竞争对我国的影响

8.2.3 外资银行在我国业务竞争的发展趋势

8.3 外资银行竞争力及前景

8.3.1 中、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分析

8.3.2 中、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竞争分析

8.3.3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途径及前景

8.3.4 外资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发展未来展望

第九章 国有商业银行分析

9.1 中国银行

9.2 中国农业银行业

9.3 中国工商银行

9.4 中国建设银行

第十章 股份制银行介绍

10.1 招商银行

10.2 深发展银行

10.3 中国民生银行

10.4 浦发银行

10.5 华夏银行

10.6 中信银行

第十一章 其他银行现状分析

11.2 农村信用社

11.3 邮政储蓄

第十二章 银行业投资、前景与趋势

12.1 银行业投资分析

12.2 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12.2.1 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12.2.2 国际银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12.2.3 欧盟银行业发展的新趋势12.3 银行业发展趋势

12.3.1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前景

上一篇:学生期末考试总结范文下一篇:课后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