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境问题范文

2023-09-22

全球环境问题范文第1篇

摘要:《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是针对高校非环境专业开设公共环境教育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该课程以当前全球出现的一系列生态和环境危机为主线,旨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提高其环境素养。为了更好地发挥该课程在高校环境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全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目前,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正导致全球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城市、气候紊乱导致极端天气频频发生;生态系统持续恶化,珍稀物种不断消失,人类在地球家园中的朋友越来越少;在周围的环境中,大量有毒化学物质随意排放,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使许多重金属元素随着食物进入人体,威胁公众健康。自20世纪末以来,人类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与环境危机,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因此,为了人类共同的未来,如何解决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问题,也成为人类热议的话题之一。所谓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现代大学生是我国解决环境问题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意识的形成也将决定我国环保事业的成败[1]。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各高校普遍开设了面向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类的通识课,《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是其中之一。该课程以当前全球出现的一系列生态和环境危机为主线,旨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提高其环境素养,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而提高其保护环境的意识[2]。

经过两年该课程的教学过程,结合其他高等院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经验,本文从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总结了自己对该课程的理解,希望能对此类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激发以及对于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科学设置教学内容,保证内容的实时性

(一)课程内容合理化

为了紧跟学科前沿,该课程选择清华大学钱易主编的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版)作为教材。该教材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学科的覆盖面广,本课程涉及生态学、资源学、环境学、伦理学、经济学、治理学等诸多学科,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内容丰富[3]。但教材的更新毕竟与当今发展中不断涌现的环境问题不能同步,且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具有量大,面广,及时的特点,因此,如果完全以该教材作为教案,则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考虑到教材的局限性,该课程教案以本教材中的基本学科理论作为授课的理论基础,以全球最新的环境案例及环境保护形势和政策为主要授课内容,同时,适当结合学生的兴趣,介绍实时性的环境保护技术,缩短课程内容与环境科技前沿的距离。实践证明,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环境学科的基本理论,又不使授课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专题化

由于该课程的设置主要面对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因此将课程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形成小型的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来教授,会更易于被学生掌握,例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物种多样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等。考虑到该课程的授课对象大多数来自非环境专业,因此,此类专题大多比较熟悉,而且是热门话题,例如,全球极端天气的发生,PM2.5的制定及危害等,学生很感兴趣,适当补充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后,学生就能接受,从而使课程内容深浅得当,难易适中。

三、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保证模式的多样性

(一)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是面向非环境专业学生,要求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不高,但知识面广泛,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足以完成教学目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生缺乏兴趣,学习效率也不高。因此,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现代多媒体技术,内容极其丰富,通过生动的图片、动画和视频,从视听两个角度来强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从而与传统的教师传授模式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该课程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例如讲解全球环境污染问题时,单纯地依靠传统的文字板书的教学手段,学生对于全球环境形势的严峻性难以形成直观深刻的印象。在讲授该专题内容时,可以采用图片和视频的手段,介绍历史上以及当前出现的环境事件,如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56年日本水俣病事件、2010年墨西哥湾油田漏油事故、2011年铅酸蓄电池厂污染导致的血铅超标事件等。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实例,给学生提供了图、文、声并貌的信息,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全球环境形势的严重性以及世界各国面对环境危机事件时的处理对策[4,5]。同时,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环保类影片及环保专题的影像资料,如《可可西里》、《美丽的西双版纳》、生态农业、工业生态园等,既贴合课程的要求,内容丰富,寓教于乐,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二)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随着当今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中计算机的普及率也几近100%。因此,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变得可行,而且会促使教学手段的创新性改革。由于环境问题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庞杂,仅仅依靠课堂的短暂时间,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将学生领入环境保护事业的大门。而要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精髓,还要依靠网络教学的补充。

目前,很多高校构建了网络教学平台或精品课程网站,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网络平台可由任课老师进行管理,放入课堂教学的课件,学生可以自主复习,重新学习课堂上没有接受和消化的内容。同时,平台应该增加丰富的教学素材,例如关于各个专题的实时资讯,新颁布的环保政策等。由于环境科学发展的迅速,这就要求网络平台上的内容和资源及时更新,以确保其时效性、典型性和实用性。同时,网络也可以提供师生互动的平台,例如BBS、聊天室或者Email。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发表自己对于一些环境问题的看法,与同学们进行讨论,也可以就某个知识点进行提问,老师们也可以直接在平台上为同学解疑。这样,就形成了课外互动式的学习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加强教学效果。而且,网站应当设置一些题库和试卷库,方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主检查,老师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互动式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素材,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单纯的理论教学会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因此要引用丰富的案例素材,结合理论知识来讲解知识点,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以及学生的兴趣,并适当考虑案例的时效性、典型性、针对性。例如在讲授“水污染状况及其治理”专题时,可以选择我国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作为主要案例,利用图片和影像的形式直观地展现苏州河的变迁以及治理的各项措施。由于整个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对水污染及其整治逐渐形成一个系统清晰的知识结构。在播放影像资料之前,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案例,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另外,还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邀请一些本领域的著名专家给学生做专题讲座。这种形式,既缓解了紧张的课堂气氛,还能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环境案例和理论,也颇受同学好评。例如,本学期,有幸邀请到了加拿大Alberta大学的James R.Bolton教授为本课程的学生介绍了加拿大Edmonton城将其中的一个机场改建为世界级的可持续发展社区的案例。该案例体现了人类居住社区绿色建筑,绿色能源与碳中和(Carbon Neutral)的理念,提供了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人类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图1为James教授与学生讨论的场景。结束后,学生普遍认为一个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变为实实在在的案例更容易为同学所接受。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缺乏双向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这种教学形式上过于呆板,学生得到的知识比较肤浅,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而互动式教学可以克服以上的缺憾,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甚至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6]。因此,案例教学中,还应当加强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在本课程的讲授中,将学生分组,每组同学可以采用大家喜爱的形式展示本组感兴趣的环保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授课老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并计入一定的课堂成绩。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主思考问题,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创新性,同时,也加强了老师与同学及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实施过程中,该形式效果良好,大家积极思考,采用的形式有电视采访,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情景剧模拟,小品等,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图2为以电视采访形式进行活动展示的场景。

(四)实践调查与专题讨论相互结合

理论指导实践,环境保护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践中。但是,大多数课程都缺少实践的环节,为此,结合实际情况,给同学提供一些亲身感受环境保护的实践。例如在讲授“水资源与水污染”专题时,结合我校创建节约型校园的案例,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案例现场,让学生亲眼目睹正在运行过程中的水处理工艺,如我校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学校生活污水以及校内水体的生态处理技术等。这种现场教学不仅填补了实践教学的空白,还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其环保意识。

另外,可以在课后布置少量环境调查项目。选择一些典型性调查项目进行课堂讨论。例如,在授课过程中,有同学看到垃圾围城的图片,就提到了城市垃圾的处理与处置问题。一位来自台湾逢甲大学的学生说,在台湾,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日常习惯性的行为,但来到这里以后,发现自己想分类都很难,因为在我们学校目前还没有分类或者只有很粗略的分类,也缺乏监督管理。其他同学也提出了一些在学校教学楼和宿舍楼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见与措施,学生们都希望,我们能早一天也实行垃圾分类管理,保护我们的环境。就此问题,我们给学生布置了在学校周围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的问卷调查。学生对于调查的结果查阅相关文献或网络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在这种自主学习和分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环境保护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四、结语

当然,《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公选课,也难免有的同学是单纯为修学分而来上课的,通过了解,有的同学也直言不讳的说就是这样的目的,因此,如何结合目前全球环境和生态危机,为非环境专业的同学展现一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课程,让更多为了“挣学分”而来的学生,能为了“知识”而走进我们的公选课堂。前面的实践证明,通过以教材为理论指导,多媒体结合时事,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实地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起到了积极调动同学参与到课程中来的效果,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大增强了选修课程同学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苟帅,徐吉侠,蓝增全.普通高校环境教育公共必修课建设的重要性[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Z):43-45,54.

[2]韩小荣.论高校环境教育的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50-51.

[3]朱光耀,袁飞,等.对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大纲建设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07,22(3):135-138.

[4]曹云萍.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多种教学方法[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4):80-81.

[5]阮俊华,张志剑.高校环境教育促进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社会构建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34-36.

[6]王建英.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环境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8):142-143.

全球环境问题范文第2篇

从1972年至1992年间,世界范围内的重大污染事件屡屡发生,其中著名的有十起,称之为“十大事件”: (1)北美死湖事件

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是西半球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2500多万吨。其中约有380万吨由美国飘到加拿大,100多万吨由加拿大飘到美国。七十年代开始,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面积酸雨区,酸雨比藩茄汁还要酸,多个湖泊池塘漂浮死鱼,湖滨树木枯萎。 (2)卡迪兹号油轮事件

1978年3月16日,美国22万吨的超级油轮“亚莫克?卡迪兹号”,满载伊朗原油向荷兰鹿特丹驶去,航行至法国布列塔尼海岸触礁沉没,漏出原油22.4万吨,污染了350公里长的海岸带。仅牡蛎就死掉9000多吨,海鸟死亡2万多吨。海事本身损失1亿多美元,污染的损失及治理费用却达5亿多美元,而给被污染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3)墨西哥湾井喷事件

1979年6月3日,墨西哥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南坎佩切湾尤卡坦半岛附近海域的伊斯托克1号平台钻机打入水下3625米深的海底油层时,突然发生严重井喷,使这一带的海洋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4)库巴唐“死亡谷”事件

巴西圣保罗以南60公里的库巴唐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死亡之谷”知名于世。该市位于山谷之中,六十年代引进炼油、石化、炼铁等外资企业300多家,人口剧增至15万,成为圣保罗的工业卫星城。企业主只顾赚钱,随意排放废气废水,谷地浓烟弥漫、臭水横流,有20%的人得了呼吸道过敏症,医院挤满了接受吸氧治疗的儿童和老人,使2万多贫民窟居民严重受害。

(5)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

原西德共有森林740万公顷,到1983年为止有34%染上枯死病,每年枯死的蓄积量占同年森林生长量的21%多,先后有80多万公顷森林被毁。这种枯死病来自酸雨之害。在巴伐利亚国家公园,由于酸雨的影响,几乎每棵树都得了病,景色全非。黑森州海拔500米以上的枞树相继枯死,全州57%的松树病入膏肓。巴登??符腾堡州的“黑森林”,是因枞、松绿的发黑而得名,是欧洲著名的度假圣地,也有一半树染上枯死病,树叶黄褐脱落,其中46万亩完全死亡。汉堡也有3/4的树木面临死亡。当时鲁尔工业区的森林里,到处可见秃树、死鸟、死蜂,该区儿童每年有数万人感染特殊的喉炎症。

(6)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 1984年12月3日凌晨,震惊世界的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发生。午夜,座落在博帕尔市郊的“联合碳化杀虫剂厂”一座存贮45吨异氰酸甲酯贮槽的保安阀出现毒气泄漏事故。1小时后有毒烟雾袭向这个城市,形成了一个方圆25英里的毒雾笼罩区。首先是近邻的两个小镇上,有数百人在睡梦中死亡。随后,火车站里的一些乞丐死亡。毒雾扩散时,居民们有的以为是“瘟疫降临”,有的以为是“原子弹爆炸”,有的以为是“地震发生”,有的以为是“世界末日的来临”。一周后,有2500人死于这场污染事故,另有1000多人危在旦夕,3000多人病入膏肓。在这一污染事故中,有15万人因受污染危害而进入医院就诊,事故发生4天后,受害的病人还以每分钟一人的速度增加。这次事故还使20多万人双目失明。

博帕尔的这次公害事件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因事故性污染而造成的惨案。

(7)切尔诺贝利核漏事件

1986年4月27日早晨,前苏联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一组反应堆突然发生核漏事故,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带有放射性物质的云团随风飘到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等国,瑞典东部沿海地区的辐射剂量超过正常情况时的100倍。核事故使乌克兰地区10%的小麦受到影响,此外由于水源污染,使前苏联和欧洲国家的畜牧业大受其害。当时预测,这场核灾难,还可能导致日后十年中10万居民患肺癌和骨癌而死亡。

(8)莱茵河污染事件

1986年11月1日深夜,瑞士巴富尔市桑多斯化学公司仓库起火,装有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毒物随着百余吨灭火剂进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警报传向下游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国835公里沿岸城市。剧毒物质构成70公里长的微红色飘带,以每小时4公里速度向下游流去,流经地区鱼类死亡,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改用汽车向居民送水,接近海口的荷兰,全国与莱茵河相通的河闸全部关闭。翌日,化工厂有毒物质继续流入莱茵河,后来用塑料塞堵下水道。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几十吨含有汞的物质流入莱茵河,造成又一次污染。

11月21日,德国巴登市的苯胺和苏打化学公司冷却系统故障,又使2吨农药流入莱茵河,使河水含毒量超标准200倍。这次污染使莱茵河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

(9)雅典“紧急状态事件”

1989年11月2日上午9时,希腊首都雅典市中心大气质量监测站显示,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318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200毫克/立方米)59%,发出了红色危险讯号。11时浓度升至604毫克/立方米,超过500毫克/立方米紧急危险线。中央政府当即宣布雅典进入“紧急状态”,禁止所有私人汽车在市中心行驶,限制出租汽车和摩托车行驶,并令熄灭所有燃料锅炉,主要工厂削减燃料消耗量50%,学校一律停课。中午,二氧化碳浓度增至631毫克/立方米,超过历史最高记录。一氧化碳浓度也突破危险线。许多市民出现头疼、乏力、呕吐、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市区到处响起救护车的呼啸声。下午16时30分,戴着防毒面具的自行车队在大街上示威游行,高喊“要污染,还是要我们!”“请为排气管安上过滤嘴!”。

(10)海湾战争油污染事件

据估计,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海湾战争期间,先后泄入海湾的石油达150万吨。1991年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空袭后,科威特油田到处起火。1月22日科威特南部的瓦夫腊油入海。科南部的输油管也到处破裂,原油滔滔入海。1月25日,科接近沙特的海面上形成长16公里,宽3公里的油带,每天以24公里的速度向南扩展,部分油膜起火燃烧黑烟遮没阳光,伊朗南部降了“粘糊糊的黑雨”。至2月2日,油膜展宽16公里,长90公里,逼近巴林,危及沙特。迫使两国架设浮拦,保护海水淡化厂水源。

全球环境问题范文第3篇

最近几天,一个听起来非常酷的天文奇观名称“超级蓝血月”开始在互联网上霸屏,很多人一听“蓝血”甚至觉得很有外星人的范儿。北京时间1月31日晚,全球多地的民众与媒体记者一同见证了这一百年难遇的天文奇观。这个“超级蓝血月”到底有多难得,为何引起全球的关注呢? 国考面试热点,华图提供独家解析:

“罕见”成为关键词

所谓“超级蓝血月”,实际上包含着超级月亮、红月亮、蓝月亮三层含义。其中超级是指由于月亮位于近地点所以月亮看起来更大、更亮。红月亮是指发生月全食时,一轮圆月在慢慢被“吃掉”的同时,由亮白色逐渐变成暗红色,最终,一轮红月悬于夜空。所谓蓝月亮并不是指月亮的颜色,而是按天文历法,一个月首尾共出现两次满月时,第二次满月被称为“蓝月亮”。

西方主流媒体都对“超级蓝血月”予以高度关注,不少报道的题目都集中在“罕见”“百年一遇”等描述上,也有不少报道提醒所在国读者什么时间看、在哪里看,同时普及着有关“超级蓝血月”的基础知识。美国《华盛顿邮报》1月31日以“月亮的精彩表演”为题称,这可是月亮的罕见太空秀。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1月31日称,手机、相机——各种拍摄工具都被拿来记录“超级蓝血月”。澳大利亚人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观察这一罕见天象。英国广播公司1月31日称,月亮再次登上秀场。美国天文学者香侬-石默尔表示,此次天文奇观给了人们走出户外,仰望星空的理由。曼彻斯特大学月球专家凯瑟琳-乔伊说,“我们正在见证全球探月活动的复兴,这将为探月以及在月球建立基地打下基础。”

日本NHK电视台在当天晚上7时开始的电视节目中呼吁大家在室外观看之际,注意保暖。在月全食开始之际,NHK电视台和和朝日新闻都在网站上开设直播平台。俄罗斯“消息”网1月31日则称,“血色”月食、超级月亮和蓝月亮这三个天文现象单独出现并不罕见,但同时出现就非常罕见了,上次出现“超级蓝血月”已是152年前的1866年。

在中国形成观看热潮

31日19时左右,在北京城区观看月亮位于正东稍偏南。此时天气良好,月光皎洁,视觉上月亮比平常要大。19时48分左右,阴影开始袭上月亮。随着月亮亮度趋弱,红色显现。20时52分左右,月亮开始完全进入地球阴影。《环球时报》记者用肉眼观测此时的月亮高度已明显升高,视野中的月亮明显变小,呈现暗红色。

22时08分左右,月球就开始慢慢走出地球本影,此时也叫“生光”。月食中最精彩的全食阶段此时结束。23时11分,月球刚好完全走出地球本影,此时称为“复圆”。此后一直到2月1日凌晨0时10分左右,月球仍有近1小时处于地球半影之中。

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31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发自宇宙空间的天文奇观本身就散发着神秘色彩,因此易于引起人类关注。月全食作为一种典型天文现象,几乎半个地球的人类都可以亲身体验并观察,尤其是随着观测手段越来越先进,天文爱好者越来越多,这种关注度在全球范围内散发传播,因此造成舆论声势比较大。

“所谓红月亮、蓝月亮、大月亮的概念一齐亮相,因此吸引了更大范围的关注。”朱进说,本次月全食引发关注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次月全食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发生在前半夜,观看时段比较合适,利于人们观看。

天文奇观会引发“灾祸”吗?

全球对这一天文奇观的态度不仅有点赞,也有一些复杂甚至有些矛盾的声音。

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1月31日报道称,俄国家天文学研究所专家苏尔金称,这种现象对地球上生活在海边的居民影响将很明显,月球接近地球会引起大的潮汐。但这种现象对人的情绪和行为不会产生大影响。

据俄罗斯“消息”网报道,有天文学家警告称,该美丽景象也存在危险,可能让一些人感到头痛和血压升高。但也有俄罗斯专家认为,对人体的影响微不足道。

美国福克斯新闻网称,不久前,有人还说“超级蓝血月”是令人恐怖的不祥之兆,让人们瑟瑟发抖。但今天看来,这是个好事:尽管地球一片混乱,太空还是如时钟那样按部就班运转。

对于外国专家和媒体有关天文奇观 可能引发灾害的说法,朱进认为,上述观点没有科学依据。(环球时报记者林强 任重 柳玉鹏)

简介

红月亮:月全食时,地球大气层将太阳光中波长最长的红光折射散射到月面最多,从而出现“红月亮”。

超级月亮:北京天文馆天文专家寇文解释说,满月时月亮离地球比较近,“看起来”比较大,这就是所谓的“超级月亮”。

蓝月亮:寇文介绍,蓝月亮并不是颜色变成蓝色。月圆周期是29天半,有可能一个月出现两次满月,第二次满月就叫“蓝月亮”。(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王俊)

相关

本次月食有多罕见?150多年来首次

据美国石英财经网站1月26日报道,1月31日,你会同时看到一个肉眼可见的超级月亮和月全食。这种天文上的巧合150多年来没有发生过。这种现象十年内都不会再重现。

报道称,这次超级月亮还是一连三次超级月亮的最后一次——前两次发生在2017年12月3日和2018年1月1日。作为1月第二次满月,这次超级月亮也被称为蓝月亮。

肉眼可见的超级月亮看起来比在月球轨道上距离地球最远的满月要大14%、亮30%。由于种种低概率,1月31日晚上的月亮极为罕见。(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评论

北京青年报:超级蓝血月有多少人在观赏

昨天晚上8点52分左右,一轮铜红色的大月亮高悬夜空,北京城里到处可见仰头望月的人们。这就是特别诱人的自然景观——超级蓝血月。

错过超级蓝血月会不会让人今生后悔,很难说。不过可以猜测一下,会有多少人观赏,情况可能不容乐观,我想不会比玩“旅行青蛙”的人多,这个源于日本的游戏在APP应用商店的下载量已突破1000万次,其中中国占95%,日本仅2%,美国为1%。

超级是指这次月全食时看到的月亮会比普通满月更大,本次月全食在同样是月亮接近近地点的位置,月亮大小接近于超级月亮(比平常看到的大),只是肉眼难以察觉。蓝月亮只是一种天文学的比喻说法,即罕见的月亮。月亮运行周期是29.53天(阴历),太阳运行周期是365天(阳历),两者之间有一个周期时差,会在一个阳历月份中出现两次满月(1月2日和1月31日),第二次出现的满月称之为蓝月。一般蓝月亮并不多见,平均每32个月才会出现一次,同时蓝月亮恰逢月全食,则是极为罕见的天文现象。

血月即红色的月亮。尽管月球躲在地球后面,地球挡住了太阳光,但太阳光线经过地球的折射会使得月亮看上去呈现红色。不过,月全食下的红月亮并非每次都能看到。这几个要素全部结合起来,就使得超级蓝血月特别罕见,上一次出现还是在152年前。同时,本次月全食恰逢月亮位于近地点位置,全食时间为晚上8点51分至10点07分,长达1小时16分钟,很容易观赏。

然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北半球的国家和地区正处于寒冷的冬季,只有南半球的一些国家和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人们才有适宜的户外活动的温度,所以这次的超级蓝血月能吸引多少人观赏它,不容高估。

一般人观赏超级蓝血月这样特殊的天文景观,当然是出于好奇,也是被大自然吸引,并且当成一种浪漫的生活方式。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大自然可能更为吸引人,于是丹麦的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用20年时间观赏、记录和研究星空,由于其用一生的时间仰望星空,获得了“星学之王”的声誉。

德国人开普勒既被星空吸引,也被布拉赫慧眼识才,招其麾下,仰望和研究星空。站在布拉赫的肩上,开普勒总结出星空的三大定律,第一定律是: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第二定律是: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第三定律是:所有行星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由此,开普勒被称为“天空立法者”。

仰望星空当然不只是纯粹的科学上的事,也关乎艺术和生活。梵高最着名的关于星空的画作是《星夜》,里面汇聚了三个元素,新月、繁星与丝柏。在《星夜》的画面上,每一颗大星、小星回旋于夜空中,新月也形成一个漩涡,丝柏从下面伸向深蓝色的天空,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天空充满了动感,显得非常活跃。尽管这被视为作者虚幻的想象,体现出内心极度的紧张不安和烦闷,但是,如果没有长期观看过星空,就不可能画出这样的画面。

全球环境问题范文第4篇

2、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与贡献

3、全球治理:地区主义与其治理的视角

4、基于全球海洋治理的我国蓝色经济发展

5、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冲突与协调

6、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治理:一般路径与中国方案

7、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的中国表达探析

8、我国与周边国家贸易的空间关联研究

9、中国与东盟小多边安全机制的构建现状

10、从“真正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契合与拓新

11、领导权转移与全球治理: 角色定位、制度制衡与亚投行

12、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增长潜力及路径研究

13、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角色责任与任务

14、拉美地区主义视角下的中拉整体合作

15、负责任大国:中国的新身份定位

16、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路径选择

17、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全球卫生治理的转型

18、全球经济治理结构的现状、挑战和演变前景

19、贸易利益、政治关系与中国农产品进口

20、全球环境治理的有效性与国际环境正义

21、日本的全球经济治理观及其实践

22、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建议

23、中国全球气候治理观的要义、基础与实践

24、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向度

25、全球危机治理中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地位与作用

26、全球卫生治理的变化和挑战及对中国的启示

27、《巴黎协定》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转型

28、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机制及其趋势

29、全球治理与中国战略的路径选择

30、全球治理创新的中国智慧

31、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30年:历史进程及角色变迁

32、新能源革命与全球能源治理变革

33、全球治理格局变革视野下的“一带一路”

34、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与中国的角色

35、全球环境治理视角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方案与智慧

36、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合作回顾与展望

37、数字经济时代的全球经济治理:影响解构、特征刻画与取向选择

38、UNEA对MEAs影响与中国对策

39、基于人类安全理念的全球卫生治理升级

40、双重危机下全球治理变革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1、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新形势下的国际责任

42、经济增长方式人口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

43、“人类世”时代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44、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世界经济战略走向

45、解决全球经济治理制度供给不足的中国智慧

46、新时代: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中国实践

47、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48、习近平主持G20峰会的四大亮点

49、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

全球环境问题范文第5篇

2、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全球及中国环境治理的影响

3、东道国营商环境与母国对外直接投资

4、《巴黎协定》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转型

5、新型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发展趋势展望

6、透析全球环境治理的困境

7、经济增长方式人口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

8、全球治理格局变革视野下的“一带一路”

9、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研究述评

10、大数据与全球治理模式的创新、挑战以及出路

11、全球危机治理中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地位与作用

12、中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13、全球治理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14、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与中国的角色

15、全球环境治理的有效性与国际环境正义

16、试论主权国家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地位

17、试论全球治理对我国战略机遇期的影响?

18、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民主化的中国方案

19、环境传播与国家环保形象:建构主义视角的解读

20、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任务与策略

21、美国全球治理战略新转向及其动因

22、世界百年大变局与全球治理大变革

23、全球环境治理和中国的选择

24、法治与全球治理机制的合法化

25、全球环境治理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26、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27、试析全球治理的非正式化与私有化发展

28、新冠肺炎疫情背后:现实主义全球治理观回溯

29、全球治理的五要素及其内在张力

30、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制度竞争

31、格拉斯哥会议后全球气候治理格局、特征与趋势

32、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33、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中涉及中资企业公平竞争问题及应对建议

34、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数据精选

35、国际非政府组织与全球气候治理?

36、中国对美ODI的现状分析与持久力构造

37、日本的全球经济治理观及其实践

38、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升级:困境、动能和前景

39、新能源革命与全球能源治理变革

40、相互建构的全球环境话语与联合国全球环境治理机制

41、论新时期中国对中东国家的整体外交?

42、格局演变 模式嬗变 战略适变

43、“全球政府”:一种根本而有效的全球治理手段?

44、提高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话语权的思考

45、美欧应对中国崛起:理论、战略和互动

46、全球治理转型与中国责任

47、“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战略传播初探

48、构建全球环境利益共同体的使命与路径

49、全球技术治理:多方合作

全球环境问题范文第6篇

2、欧盟气候变化议题领导力变迁研究

3、经济增长目标压力与制造业发展质量

4、实体企业成本控制战略路径研究

5、建设生态文明与发展低碳农业

6、论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修改

7、基于利益视角下东北亚海洋环境区域合作治理问题研究

8、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9、环境规制对地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10、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

11、环境政策在生态旅游管理中的实践

12、中国环境治理的主要成效与思路研究

13、环境规制的实际效果检验: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了吗

14、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建设与全民通力配合

15、优化营商环境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

16、东道国营商环境与母国对外直接投资

17、中国环境法的形成及其体系化建构

18、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浅析

19、我国商业银行实施赤道原则的路径选择

20、欧盟气候变化政策的演变

21、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内涵与核心观点

22、两型社会环境治理的政策设计

23、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变迁、效应评估与制度优化

24、公众参与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效应

25、姜春云: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26、构建“生命共同体”的人类学思考

27、APEC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机制研究

28、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中国环境保护政策效力分析

29、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的SWOT分析

30、中国的环境污染与政府干预

31、我国环保政策绩效评价及其利益格局

32、发展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日能源与环境合作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

33、国家—社会—生态的互动:当代中国的环境政治过程

34、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5、三十年中国环境法治的理论与实践

36、从认识、实践、效果看我国环境保护的革命性变化

37、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效应:最优保护、环境技术溢出与绿色化制度设计

38、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与工业用水强度的脱钩关系与动态响应

39、基于市场的环境政策工具的认知迭代与中国实践

40、聚焦环境议题的绿色智库:内涵特征、发展演变及对中国的启示

41、“十三五”时期中国环境监管体制改革的形势、目标与若干建议

42、国际贸易谈判中环境议题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43、“生态文明与环境法制建设”笔谈(三篇)

44、关于中国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考

45、节能减排、环境规制与技术进步融合路径选择

46、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上)

47、宏观政策分化的理解与中国经济政策取向

48、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与中国的角色

49、反垄断政策的国际协调与中国的选择

上一篇:母亲节简短祝福范文下一篇:网络安全技术的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