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2023-10-23

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难点分析

1.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教育形式,基本上就是“上大课,开大会,听报告,看视频”,形式十分老套。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重在以认识为主的教学目标,事实上,掌握知识不代表能够学以致用,情感态度和行为无法立刻发生变化。许多学生无法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满堂灌”,气氛压抑,很多学生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心理困惑,也没有畅所欲言的机会。因此,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我们应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实践活动或知识应用的环境来强化知识的习得,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

2.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持久性和影响力

培养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一方面,与心理健康的内涵、接纳者的认识水平以及实践经验有关;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不断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进程,这是其客观规律。但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期望用一两次培训课程就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与客观规律相违背的。但他们却花了大量时间在培训课的主题、形式、验收上下功夫、做文章,短期内可能卓有成效,但急于求成,势必缺乏持久性和影响力。

3.专业心理咨询供求矛盾显现

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复杂,专业心理咨询的供求矛盾日益显现,在这种新形势下,经过培训和督导的学生团队,投入到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中来,能较大程度地缓解专业力量不足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保证专业心理教师集中注意力关注问题严重的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指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由于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数量多,可以深入到班级,在日常生活中能及时发现心理异常的学生,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帮扶,从而解决问题,有利于形成“网格化”心理危机干预管理机制。

二、具身学习理论视域下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具体实施

近年来,在具身认知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一种强调“身心融合”“身体、心智及环境的交互”的具身学习理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诠释提供了一种新视野,并在理论思辨和实证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身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包括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同时要求知识获得、情绪体验、行为操作的有机统一。[1]本次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是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实践过程,聚焦于学习的情境性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问题解决角度,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掌握问题解决的能力。

1.案例的背景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院坚持同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灵驿站”主要负责本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危机干预及防控等工作。“心灵驿站”以“同沐心灵阳光,共逐健康人生”为口号开展各种特色活动,积极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心灵驿站”创办了一个面向学院学生的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心理知识伴我成长”之朋辈心理辅导活动,通过每月心理知识“悦”读分享会、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比赛,以及培育一支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等方式,围绕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技巧,更好地贯彻落实“四位一体”网格化心理危机管理机制,让学生工作效应显现感情和温度。

2.案例的思路与设计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普及化程度,在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中促进学院的整体构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第一,在知识储备上,使学生增加心理知识,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理念,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第二,在问题解决能力上,提升学生心理朋辈辅导员解决学生群体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提高实战经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营造追求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三,在学生干部储备上,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丰富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建立一支素质高、专业强的学生朋辈辅导队伍奠定一定的基础。

3.活动的实施

(1)双向教学互动,组建学习共同体

面向全体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每月举办一期心理知识“悦”读分享会,活动主旨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素养,为学生排忧解难等。《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丰富,排前三的依次是:人际交往、自我调节及职业指导。[2]根据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需求,以专题学习为内容,使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把知识應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与全班学生紧密相连,让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关注,同时搭建教师与学生直接沟通对话的平台。

(2)情景交融互通,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丰富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比赛中各选手运用朋辈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对朋辈辅导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解决“烦心事”,实现自我价值,树立学生生命意义感。

比赛前辅导:①运用朋辈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彼此陪伴、理解共进,通过角色互换、良性比拼等方式进行问题分析与解决。②逻辑分析严谨,说服力强,能准确评估问题,抓住问题关键。③能情理交融,起到疏导情绪的作用,帮助化解冲突和矛盾,达到共赢。

第一轮初赛:比赛采用线上答题的形式进行,限时60分钟,包括单选、多选和案例分析题。主要考查参赛队员对于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知识、原则和技能、危机干预技巧、常见心理问题的应对方式等内容的了解和掌握。通过初赛,评出分数最高、用时最短的50位选手晋级下一轮复赛。

第二轮复赛:比赛采用现场知识抢答和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抢答环节20分钟,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案例分析题限时15分钟。通过复赛,评出分数最高、用时最短的十位选手晋级下一轮决赛。

第三轮决赛:决赛以现场朋辈心理辅导的形式进行谈心谈话。比赛中各选手运用朋辈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彼此陪伴、理解共进,要求通过角色互换、良性比拼等方式疏导情绪、化解冲突,对朋辈辅导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与解决。评委根据评分标准打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评选出优胜选手。

(3)传帮带互建,培育新生力量

在学生情绪失控或者心里难受的时候,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能够第一时间陪伴、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烦心事”,有利于拉近彼此的距离。学生有心理困惑或者遇到困难能第一时间找到班级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形成归属感,增强个人与组织之间的联系,形成安全稳定长期的“心理契约”,更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群体中发挥心理危机干预网格化管理的力量。

(4)活动的成效

第一,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面对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助人自助”观念。第二,提高情绪管理能力。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帮助个体树立健康的人格。第三,辨证看待问题。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能从学生角度帮助转换注意力,找到正确的归因,避免用过于消极或者过于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第四,正确进行自我评价。遇到心理问题时,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愈能力,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内心潜在的自我发挥作用,科学解决问题,形成积极稳定的心理品质。

(5)活动的特色与亮点

第一,互动性好。“悦”读分享会接受一对一的指导,讨论氛围活跃,学生不需要顾虑太多,可积极反馈,创造相互交流的氛围。

第二,实战性强。理论联系实际,在朋辈心理辅导的谈心谈话中,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有助于情绪疏导,增加交集,表达善意,提高自信心,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

第三,陪伴度高。在学生情绪失控或者心里难受时,学生朋辈辅导员能够第一时间理解学生“烦心事”,有利于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学生有归属感,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四,情绪接纳。学生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在开展学生工作过程中,既能激活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身上积极正向的能量,又能让有心理困惑的学生感受到情绪宣泄的安全,所有的倾诉能被理解。

三、将学生“朋辈心理辅导”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导向

1.完善制度,稳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工作

按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建立以二级学院领导主管、辅导员具体负责、学生干部为主的心理健康辅导协会的运作机制,每班设有朋辈心理委员,宿舍设有心理观察员,定期进行心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分享会、朋辈心理辅导竞赛,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网格化的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专业队伍。

2.做实做细,当学生成长成才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思想引领作用,有效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稳定的心理品质。在学习培训中,不断补充专业心理知识,查漏补缺;在工作交流中,发挥“以老带新”的传帮带作用,使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团队成为专业心理咨询的补充力量;在服务管理中,发挥心理危机干预网格化管理的力量,培育专业化和科学化的学生干部队伍。

3.情景交融,心理健康教育立足于强理论重实践

校园文化建设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更好地保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结合学生的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探寻正确科学的问题解决方法,更好地内化知识,达到知行合一。

4.育人育才,打造一支高素质强专业的朋辈心理辅导队伍

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系列活动增强了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普及化程度,成为学院“四位一体”心理危机干预网格化管理的有力抓手,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中促进学院的整体构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朋辈心理辅导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为培养一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学生心理骨干队伍奠定基础。本次活动普及和宣传了心理健康知识,也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结语

高等学校肩负着承继、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多样方式建设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有针对性地推出改革举措、开展教学教育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应该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3]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校,把校园文化、积极心理品质、問题解决能力、情绪体验和行为操作结合起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作为培养人才“高地”的各级各类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广泛地引入课堂内外,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基础,以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为手段,以“四位一体”危机干预制度为保障,加强教风、学风、管理作风和服务作风,建设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教育研究,2015,36(04):104-114.

[2]傅小兰,张侃,陈雪峰,陈祉妍.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3]赵婀娜,张洋,吴月,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在全国教育战线引发热烈反响[N].人民日报,2020-9-24(2).

责任编辑 陈春阳

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在职业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增加。校方应该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合理应用互联网技术,两者有机结合,在职业院校中构建起基于“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而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正确引导其心理健康。主要分析了目前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关    键   词]  “互联网+”;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

在数十年前,职业院校便已针对全体学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家不断颁布相关文件的背景下,日益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以传统教育方法为基础,有机结合互联网,以新形势以及发生的新变化为依据,构建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确保其对学生整体有效。

一、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一)心理机构发展速度快,但建设不规范

长期以来,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因此众多职业院校都逐渐提高自身重视程度,选择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大量职业院校为满足国家需求,成立该机构。不过他们缺乏认知,亟需投资,并且许多管理工作不足,进而对心理咨询机构产生一定影响,使其在各个职业院校中反映出不同的发展水平。部分职业院校并未配备足够硬件,师资力量缺乏。

(二)心理教育队伍庞大,但教师不够专业

在职业院校中,通常对技术相当重视,但是较为轻视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将心理学专业作为必修课,因此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往往由班主任或者心理咨询师等承担,其中辅导员人数最多,而心理学专业的辅导员相对较少[1]。

(三)教育内容单一,学生认可度低

在大部分职业院校中,各个年度均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过往往停留于形式,缺乏多样性以及创新性,因此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难以实现教育目标。从职业院校学生的角度来讲,如果心理出现问题,往往先想到好朋友,并非教师以及心理咨询师,主要原因是教师平常承担着大量工作,只有少数时间能够为学生提供帮助,并且心理咨询师数量较少。

二、“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网络自律精神教育

在浏览网页、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学生需要正确、清晰地认知网络暴力,切忌盲目相信。在职业院校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正确应用互联网的重要性,使其成为一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应该加强对互联网的应用,通过这一平台,有效开展社交活动,并且确保所开展活动的有益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排合适的上网时间,面对上网这一行为必须保持理智的态度,为网络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此学生在健康上网的过程中,方可加强其道德文化修养的培养与提升,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在社会范围内产生正面影响,示范健康上网,积极抵制网络暴力,创设良好的网络环境,确保互联网的健康与安全,逐渐建设社会主义网络强国。通过应用可行性相对较强的一系列措施,能够作用于职业院校学生,使其自我限制与约束,达到自我监管的目的。例如,在班級范围内可组成网络监督小组,采购一定数量的收集收纳袋,在正式开展课堂教学之前收入其中,并且监督职业院校学生。除了自我监督,还需要发挥他人监督的辅助作用。职业院校学生相互监督,促使其发生转变,成为自我监控,并让网络他律成为网络自律。以职业院校学生为对象,在网络自律教育开展过程中,进行合理引导,健康应用互联网,通过自我控制防止沉迷网络,拒绝不良网络信息,逐渐增强自身分析与鉴别网络信息的能力,从而学会选择,长此以往让网络在职业院校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有力工具。

(二)推动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网络化教育

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均需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技能,还需具备高尚的道德。对于国家而言,职业院校学生在未来也承担着重要的建设工作。不过,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其全面素质的提升密切相关,对其产生较大阻碍。仅仅依赖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所以必须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更加便捷与高效。这一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职业院校学生更易接受。可以为学习方面以及生活方面各种心理问题的处理提供帮助。在此条件下,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发生转变,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2]。在“互联网+”背景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帮助,使其选择与整合教育信息资源,并进行平等探讨,从而让教师与学生产生不同感受与体悟。从职业院校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角度来讲,在“互联网+”背景下,他们除了传递教育信息资源,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正确选择并理解教育资源,培养他们的资源选择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加大职业院校学生自我心理健康调节教育

针对心理健康自我调节而言,即通过自我教育,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以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为对象,在自我调节过程中,不断正视、鼓励自己,以此落实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而自我调节是其主要途径。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存在心理问题的职业院校学生积极引导,使其自我调节,让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符合周围环境。为处理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目的。对职业院校学生而言,在其心理健康问题处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给予学生有效引导,使其学会自我调节。职业院校中的全部学生均需合理、有效应用自我调节方式,由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自我调节方式。

第一,倾诉法。即找一个对象进行倾诉,把自己心里的苦闷全部倾诉出来。网络所具有的隐匿性,为专业院校学生释放自己的压力和困惑提供了平台。但是必须理性选择网上倾诉的对象,否则会上当受骗,加剧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第二,激励法。循序渐进,不懈追求,从而塑造优良品德,学习先进,效仿榜样,努力从小事做起。第三,自身训练法。制订适合自己的训练计划,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心理训练,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第四,自我放松法与移情转移法。比如去听音乐会,看电影、戏剧等[3]。

(四)加强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

1.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度融合

从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讲,一定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促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从而围绕学生心理健康,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大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明确职业院校学生身心状况等,还需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特性,一是针对性,二是实效性[4]。职业院校辅导员掌握着学生的真实资料,主要包括思想动态以及身心健康情况等。所以,在更高层次上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以此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现阶段,在职业院校中,需要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因为条件有限,所以职业院校往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不断进修,考取相关资格证,并加强实践,这对职业院校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使其可以开展职业院校学生思政工作,另一方面使其能够承担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且加大培养力度,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从现阶段职业院校实际情况来看,针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非常缺乏的现象,此为最为有效的途径。

2.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职业院校需要构建新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其中将学校作为主导,并发挥家庭以及社会的辅助作用,以此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根据校园网实际情况来看,已经建立了相关心理网站,开辟专栏,全面发挥社会主导价值等,在此过程中不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院校所建立的心理网站以及思想政治网站,不仅需要具有独立的教育学习内容,还需要强化两者之间的兼容性,使其更好地融合,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将两者融为一体,从而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网页,使其独具特色,对职业院校中的教师与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让他们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让全体教师和学生正确、清晰地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需要重视家庭教育方式所发挥的引导作用,主要原因是每一个家庭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至关重要,其他教育方式无法代替。所以,对于职业院校以及学生家庭而言,需要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两者在第一时间明确学生的心理状况,共享资源。职业院校一定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根本任务,切忌将所有责任推给家庭,让社会承受更大负担,而需为其制定更多合适的问题处理方案,供家庭以及社会选择与应用,从而让学校以及社会给予学生更多关心与爱护,并被家庭所理解。面对家庭、学校与社会,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综上所述,在职业院校中,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为探究他们的心理需求,必须有机结合互联网技术,并对其进行有效应用,促使其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重要帮助,第一时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旦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摆脱。

参考文献:

[1]马方琳.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1):94.

[2]贺杏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南方农机,2019,50(12):103,109.

[3]亢慧娟.网络环境下的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心理月刊,2018(11):11-12.

[4]李喜梅.“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1):32-34.

编辑 尹 军

作者简介:薛晓蔚(1985—),女,漢族,山东高密人,工程硕士,就职于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分院,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学生心理。

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心理健康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接受良好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学习、生活、交往都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走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内,学生会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三观、强大的心理素质、完整的人格品质,从而对社会生活、未来工作有更好的适应度,通过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而后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从多个角度探讨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望能为有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教育对策

当前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的主要阵地,所占据的社会地位日渐提升。学校要求学生既要具备专业知识,又要拥有同等的技术能力,学生在不断提高个人素质的同时,迫切希望能通过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但部分高校未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中,导致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较低,很难实现个人抱负与愿望。为了培养出专业出色、人格独立的新时代社会人才,必须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着手,实现学生心理健康、专业能力的同步提升。

一、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一)以自我为中心

当前有一部分高职学生看的问题习惯站在自身角度出发,一旦出现社会性矛盾或交往矛盾,不懂得如何换位思考,也无法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同理心缺失。

(二)思想过于消极

一部分高职学生受到社会环境以及周围因素的影响,会对自身所处的位置以及未来产生消极认知,会抱有不满的状态面对未来的生活[1]。

(三)存在部分心理问题

高职学生在入校前就有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而且近几年来高职新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概率在不断上升。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有焦虑、抑郁、自卑等等,当心理问题达到一定的程度,会有学生出现自杀等消极情绪。

导致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社会、学校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如果放任不管,学生必然会心理问题出现各种人格缺失。高职院校在新生入校后开展心理教育,并将其贯穿到学生学习的整个阶段中,对于学生技能的提升以及品格的养成都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根据人格发展理论能够得知,高职阶段的学生心理正处于成年早期,而成年早期对于学生个体化的完整性发展起到定位作用。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会将对外界的关注转移到对自身,开始经常思考“人活着的意义”“个人的价值”“我成长的目标”等问题。由此可见,高职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选择自我发展方向以及正确认识自我的关键阶段,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成长有非常迫切的需求。因此对高职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需求,也是教学的必要[2]。

(二)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我同一性

一部分高职学生进入学校之后,无法适应学校内的环境,对于自己没有考上本科也会充满着悔恨。这种心理状态会让高职学生出现强烈的自我否定,为了改变现状学生会激发自身潜力,以充分的上进心和学习动力推动自身做出改变。但这并不妨碍学生的自我否定和不接受,在这种极为强烈的矛盾状态下,学生会产生焦虑感、迫切感,他们想要改变现状,但却因为改变所花费的较长时间而感到痛苦。也因此学生无法与周围的同学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缺少同伴的支持与认可,学生的心理状态会逐渐往不健康的方向偏移。高职院校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着手,能够运用专业系统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渐接纳自己,确立自我同一性。

三、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一)学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

对学校缺乏归属感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其实归属感缺失的本质是学生自我认同程度较低。就我国社会现状而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不处于同等地位,教学能力、社会口碑、就业都有较大的差距。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后,若提起自己在哪里读书大多会含糊其辞,认为在高职院校读书似乎是低人一等。这种极为强烈的自我否定感,让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直处于较为平淡的状态。另外,当前我国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重视程度较低,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质量有所欠缺,所有的高中生都想尽自己的努力考过本科院校,凡是进入高职院校的是无法进入本科学生不得已的决定[3]。

(二)就业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是毕业后能否找到好工作。但是根据我国就业市场现状来看,本科生的就业率也极为不乐观,而高职院校内的部分学生会因这种认知性差异,认为自己既然不如本科生,肯定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除了学生自己的认知问题,社会认知也有很大的影响。许多人认为高职院校内的学生进入社会,大多数人都做的是苦力活,只有从最普通的慢慢做起才能发挥作用和价值。

(三)人际交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由于高职院校在社会口碑和教学质量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自卑、小心翼翼的心理和情绪,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低人一等而不愿意和其他人展开交流。

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教师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人,其一言一行和举动对学生造成的影响非常明显。教师如果对学生赋予理解和信任,学生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从而主动与教师展开沟通与交流,树立自信心和认同感。一旦学生与教师敞开心扉,教师要主动增加与学生的交流次数和频率,认真了解和关心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获得学生的依赖和信任。除此之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从一言一行的举动中以及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高职教育

我国的教育改革在不断推进,社会对于人才的技术与能力要求在不断提升,高职院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潜力。因此高职院校要增强宣传,通过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强烈的自豪感,热爱学校,热爱专业。

(三)开展心理健康活动

以合理的活动内容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在交流过程中认识更多的朋友,也能在朋友的鼓励中得到更多的支持与认可。高职院校通过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心理健康活动,能体会到人际交往的乐趣,同时也能逐渐练习过程中,增强社会适应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技术性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内容,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高职院校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定完整的心理健康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万虎,边素贞.“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体构建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9):34-36.

[2]戴晓天.探析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措施[J].山西青年,2021(17):173-174.

[3]任淑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的探究[J].知識文库,2021(17):127-129.

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当前一些医学院校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等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从医学院校的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行分析,强调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必要性,并借由此找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而让医学院校的学生能够在好的健康的心理环境下学习和生活。

[关 键 词] 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目前高等院校在教育过程中的工作重点。医学专业的学生作为广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分支,他们具有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共同趋势和特征,同时也有着医学专业的职业定向的特征与个性。而且,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也是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些学生将来虽然不一定直接从事医疗工作,但是其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也一定会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例如辅助检验及护理等相关工作。倘若这些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致其人格不够健全,心理素质不够优秀,在其以后的就业道路上就很难做好临床与心理相融合的医疗服务的工作。所以,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养成工作十分重要。

一、医学院校心理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师资力量有限

在医学院校,从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一定的心理治疗和辅导的方式方法和基本技巧以及能够对一些基本的心理测试等工具的熟练应用。现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加强了各个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加强了对相关教师资源的培训力度,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医学院校专业素质高、训练有素的心理健康的师资还是比较缺乏。有些医学院校中,虽然建立了如心理咨询室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机构,但是却因为没有合适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致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

(二)专业特性易被忽略

因为主观因素和客观的问题存在,我国的医学院校在不断为社会提供大量人才的同时,也给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因为医学专业的课程科目分类细、专业性强、课余生活过于单调,而且课余时间比较少,再加上学校的严格要求以及就业状况不是十分可观等问题的存在,也就使医学院校的学生无时无刻不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导致了医学院校的学生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严重的还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三)重视理论,忽略实际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日渐提高,很多高校都将心理健康的教育发展作为必修课之一,但是,心理健康与心理学不一样,心理健康的教学目的是实践上的教育而并非理论上的教学,在心理健康的教学上,不用过多地强调专业术语的掌握,这样生硬的教学模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体验性,从根本上来讲,会使教学的效果大大降低。

二、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养成

(一)普及知识

心理健康的教育方式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跟随着学生的成才道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并开设医学专业学生的心理教育课,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及时地意识到问题,帮助学生了解青年的心理特征、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危害,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以及调节和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让医学生了解自己,提高情绪的驾驭能力和方法,适应环境变化,让心理健康教学的讲座能够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强有力的方法。

(二)采用多种教育方法

重视教育的层次感,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并以活动作为载体,发展作为原则,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积极组建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协会,大力发展协会会员,积极开展心理学术上的交流以及专题的讨论,通过校内的媒体积极宣传,扩大影响。在相关的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增加可以操作的内容,并以此配合来搞好医学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建立和完善服务机构,落实工作

心理健康咨询是医学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解决医学专业学生的深层次的思想及心理问题极其有效的方法。心理咨询可以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消除学生因为心理影响带来的潜在的心理危机。尤其要健全心理咨询的组织和结构,抓紧成立心理咨询室。创造良好的工作场所,保证测量仪器齐全、经费开支充足等。还要定期开展相关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和测试的档案,并以此作为了解学生的途径,为开展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提供保证和支持。还可以开通热线咨询,为个别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帮助。

医学院校的学生是我国医学事业的强大后备力量,医学院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关系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增强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所有医学院校和医学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职责。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拥有快乐和幸福的学生时代,也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在离开学校时,能够成为人格和心理都出色的人。

参考文献:

[1]赵龙龙,刘奇麟,李凤杰,等.浅谈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内蒙古中医药,2017(1).

[2]郝春红,崔保华,张晓丽.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新丝路(下旬),2016(10).

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 高职新生主要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问题

作为青年学生, 高职生与其他同龄的在校大学生一样心理发育尚未成熟, 人格特性的可塑性较强, 心理冲突表现明显, 有许多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如世界观和理想的缺失、意志力和耐受挫折力缺乏、内心依赖感和孤独感强、嫉妒心和虚荣心严重、自负与自卑两极倾向严重、价值观和成才观偏离等。但由于高职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及青春期人格发展的局限, 致使低段的高职学生形成了一些自己独有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豪感与自卑感交织, 情感极其脆弱

进入大学学习是令每一个学生感到高兴和自豪的事情, 但高职学生在具有这种情感的同时, 与周围的本科生相比, 感到自己学校的层次较低, 总会有一种无形的自卑感, 且情感上敏感、脆弱, 使刚入校时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受到挫折, 自卑感开始出现。

1.2 新鲜感与恋旧感交织, 孤独感增强

未进入大学前, 对大学生活充满了神奇的幻想, 刚进大学, 与中学时的环境、设施的变化, 新的同学、新的老师等, 都会使他们产生新鲜的感觉, 但一段时间后, 由于远离家乡、父母, 人地两疏, 部分学生自立能力较弱, 加之思想准备不足, 很快感到许多不适应, 大学“宿舍—教室—食堂”的单调生活, 与原来的想象差得很远, 这时往往会产生厌倦、饮食不安、想家、留恋中学生活等情况。

1.3 轻松感与被动感交织, 自信感缺失

经过高中阶段的激烈竞争, 进入大学后, 再也没有升学的压力, 感到无比的轻松, 而大学又把自学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管理也相应松弛, 认为从此终于可以逃避家长的管制、老师盯着学的局面, 觉得该“歇歇脚了”, 原来的驱动力也淡化甚至消失了。但是, 大学和高中又有很大的不同, 大学的学习内容繁多, 随着学习的推进, 课程内容的深入, 感到跟不上, 更加深了学习的畏惧心理, 积极性很难再提升了。

1.4 人际交往是困扰高职新生的一个敏感而又多发的心理问题

大学时代的人际关系比中学时要复杂得多。高职生脱离父母的监控, 开始独立的生活, 常常会觉得很孤独、空虚, 感觉自己交不到真心的朋友。并且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他们习惯了家人的百般呵护, 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不会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但是在他们的内心又有一种强烈的交往需要, 既渴望他人的理解, 又不肯轻易袒露自我, 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等。

2 开展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 精心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团队, 提高整体师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

首先要明确一个观点, 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不单单是做学生管理工作老师的事情, 而是全校老师共同的职责。要正确引导新生, 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必须得提高学院的整体老师的心理素质, 加强他们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因此, 学校应该通过讲座、培训、宣传资料等途径, 教会老师简单识别学生心理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重视提高整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2.2 建立新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为了及时、系统和全面地掌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帮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自我心理健康水平和状态, 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可以利用大学生心理测验系统, 建立新生心理普测制度。可以采用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等问卷, 对新生进行全面的测试, 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后, 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

2.3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可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新生的公共必修课程, 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法, 努力发挥大学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把心理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结合, 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将生活中的典型的实例引入课堂, 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使学生在一定的氛围中真正掌握基本生活的技能, 排除成长中的困惑。

2.4 做好学院校园心理咨询工作

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中心, 并且不能流于形式。对于大学新生来说, 心理咨询可能还比较神秘、陌生, 对自身究竟有什么帮助还知之甚少, 所以, 心理咨询工作前期的工作重点是要让他们充分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 并且在心理上遇到困惑或迷茫时能够主动进行心理咨询等。咨询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直接门诊咨询、电话咨询、邮件咨询、团体咨询等。另外, 在师资力量许可的情况下, 心理咨询中心还可以针对某一特定的时期开展现场咨询, 如, 刚入学时、重要考试之前等等。

2.5 开展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 高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将带给学生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是一种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因此, 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美化、净化、绿化和诗化校园, 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要加强校园文化活动,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有益健康的课外活动, 如新生才艺大赛、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等, 营造温馨和谐、宽松理解的心理环境,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 锻炼学生与人协作的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 在集体活动中感受人际和谐的愉悦, 学会正确认识自我, 改善适应能力, 克服心理障碍, 拥积极、乐观的心态, 健康成长。

摘要:作为当代大学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学生, 出现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如自卑、焦虑、悲观、厌学等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就高职新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 张玲等, 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2] 宋志英,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7)

[3] 段鑫星, 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科学出版社, 2003.

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专业特色上,“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其核心要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文章论述了“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结构,提出了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其重点在多途径培养专职教师双师素质、对兼职教师的有效管理及建立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上。

[关键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双师型”教师队伍

[作者简介]贾俐俐(1964- ),女,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材料加工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江苏南京21118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知识流的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SJB630032)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现有在校生近900万人,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高职院校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高职内涵发展,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其发展在我国仅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更由于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在办学理念、体制结构、办学机制等方面普遍存在着影响其科学发展的问题。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高职院校将面临来自国内本科院校、国内高职同行及境外职教院校的激烈竞争。因此,如何准确判断自己的竞争优势,迅速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关系到高职院校未来的存亡。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概述

核心竞争力是美国管理学教授普拉哈拉德和英国的战略管理學教授哈默于1990年率先提出的一种管理理论。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期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结合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可定义为:在高职院校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不被其他院校所模仿或复制,为自己在竞争中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独特能力。它来源于不易被其他职院效仿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等相互影响的综合因素,具有独特性、价值性、不可模仿性和长期性等特点。

根据对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研究分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主要分为显性竞争力和隐性竞争力,各包括核心资源、核心能力及核心产品三个方面。显性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包括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优秀的教师队伍、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高水平的领导决策层等,核心能力包括领导决策力、教师专业建设与改革能力、管理者的制度创新能力、教师职业教育与科研能力等,核心产品包括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自主性创新制度、一系列项目化教学设计的课程等。隐性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包括地域优势,与各级各类社会、行业、企业的社会关系等;核心能力包括学院对外宣传能力、学生就业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职工的凝聚力、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等;核心产品包括和谐的校园文化、学生社团及综合素质显示度、学院知名度等。

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中,人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技术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发挥整体竞争优势的核心,完善的信息系统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保障,创新则能保持长久竞争力。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最直接的表象就是高质量的生源和高质量的就业,供不应求的社会需求率,强大的社会影响和服务能力,较高比例的毕业生成才率等。支持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则集中体现在专业特色上。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对核心竞争力有不同的要求,研究型大学应该是学科特色的凸现,而应用型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专业特色上。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的重点是专业及专业群。我院在省级示范性高职院建设中确立的目标是:“立足交通,服务行业、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品牌特色专业为龙头,创新专业建设机制,重点建设汽车运用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物流管理、建筑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五个与交通现代化、地方支柱产业直接对应的专业,并带动相关专业群建设,将学院建设成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如果说专业特色是一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那么师资队伍则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证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其办学水平和各项职能的发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其是否具有竞争力或有多大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谁拥有一流的师资,谁就拥有了在高职教育市场上竞争制胜的法宝。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有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高职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客观上要求教师既具备教育教学方面的基础能力,又具备职业技术方面的专业能力,不仅要掌握高等教育基本教学规律,而且应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特别将“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和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政策与办法,聘请一批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兼职,促进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列为示范性院校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双师型”师资建设不仅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院校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双师型”教师队伍既是一个个体概念,也是一个群体概念。以往通常把“双师型”师资作为一个个体概念,认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由多个“双师型”教师个体组成的,“双师型”教师个体不仅具有扎实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教学能力,而且掌握职业实践技能。实质上“双师型”师资队伍既是一个个体概念,教师的个体是“双师型”或具备双师素质,也是一个群体概念,指理论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互补整合构成一个“双师型”团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四、“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作为个体的“双师型”高职教师不仅要掌握高等教育基本教学规律,具备教育教学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还要具备在本专业领域内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即要达到“德高、艺高、技高”的要求。对“双师”教师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与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作为培养“职业人”的高职教师,既要具备教师的职业道德,又要具备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素质与能力。

二是深厚的专业基础与专业能力。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技术能力,能把握专业前沿,具备良好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

三是良好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能力。当前,高职教育肩负打破“学科式”教学体系,重构新的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重任。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借鉴国际职业教育经验,掌握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设计技术,完成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重构。

四是良好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高职教师应该掌握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教育理论与实践方法,如教育心理、课堂管理等。教学方法要适应“以能力为本位”的要求,既注重知识的讲解,更重视能力训练,要由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育为主,转为推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项目化教学等方法。专业教师既能讲,又能做,即能做到“知行合一”,教学场景是“教学做合一”。

五是良好的科研教研能力。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也具备“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周济部长曾说过,“任何一所大学,只要是高等学校,教师要提高水平,要提高业务素质,都得搞科研。”科研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职办学走校企合作之路,科研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抓手。

六是良好的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双师型”教师要与企业、行业、教师进行广泛交流与沟通,良好的社会交往、组织协调能力非常重要。

七是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到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才能称之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高职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吸收、探索高职教育成果与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又要适应资讯、科技和社会经济等快速变化的时代要求,具备良好的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能力。

五、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实行开放式办学,开展校企合作,采取措施在专业教学中增加具有企业界丰富经验的专家,使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通过工学结合的途径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一支由专任教师与来自行业企业第一线兼职教师相结合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支优秀的高职教师队伍由普通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名师以及普通技术人员、技术能手、高级技师、行业领军人两个塔形结构组成。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职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分工协作、术有专攻、各司其职。公共基础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任重道远,建设的重点有两方面,即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和兼职教师的有效管理与培训。

(一)建立高职教师资格标准,完善教师准入选拔制度

高职院校要改变以往只重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准入条件,把有企业实践经验与能力纳入人才引进标准。将专业教师的准入门槛由过去的“学历+职称”标准转变为“学历+职称+实践经历”标准。具有研究生学历或副高职称和企业工作经历成为新进专业教师的必要条件。要结合当前正在推行的高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明确岗位设置、岗位标准,建立双向选择和择优机制,并经严格的面试、试讲、技能操作考核,确保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实践素质。

(二)多途径,重实效,培养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

1.通过社会实践、科技服务和校企合作提高专职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针对各类教师的不同情况,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的生产技术一线进行专业实践,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在企业中担任技术员、技术顾问、访问工程师等,提高教师工程素质。通过开展横向科技服务,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产品研发、运营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强化锻炼教师的科技研发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行业、企业培训工作,走出学校,面向行业企业,面向生产。通过各种方式的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生产过程的新技术、新工艺。要具备“教学做合一”的本领,不仅需要企业经历,更重要的是需要经常化的企业实践历练。

2.通过继续教育与行业培训,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对于理论基础较好、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鼓励考取相应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应的行业特许资格证,促使其通过行业培训等方式接受继续教育,学习行业新知识、新技术;对于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和学历层次欠缺的教师,鼓励其参加学历或非学历的继续深造,夯实理论功底;对于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教学能力不强的教师,通过组织教师职业教学能力培训来弥补不足。安排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资格培训,了解岗位、职业的技术、技能、標准等要求,取得承担技能鉴定的培训资格。通过有针对性地让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达到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双师素质。

3.通过校本培训与研讨,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新进教师或兼职教师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规律,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念是上岗必备的条件。为防止教师岗前培训流于形式,要建立培训考核和培训质量监控制度,由系部和学院人事部门进行考勤、组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共享交流教学研究经验。校本培训要发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4.通过教改教研与实践基地建设,提高职业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要积极参与专业建设与改革、课程建设与改革、教材建设、教学研究、实验室及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教学一线的建设与研究。鼓励教师参与开发教学仪器设备,参与开发实验实训项目,培养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参与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建设,并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实习。通过以上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管理,重团队互补,发挥兼职教师实践专长

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高职教育能够较好地将社会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引进到实践教学中,不仅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有利于学校提高办学效益。如美国社区学院的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3,加拿大社区学院的兼职教师更是达到80%以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在有效管理上,通过有效管理,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使兼职教师的能力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要根据专业及课程建设需要,择优聘请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在对其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进行了解的基础上,重点了解其技术资格、实践技能、表达能力、思想道德素养。兼职教师队伍要求数量适中、结构要合理,并具有相对稳定性。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的比例要高于1∶1。兼职教师的结构类型包括专家顾问类,如专业顾问、校外专业委员会委员、教学与科技创新团队校外骨干等;授课类,如兼职课程教师;技能指导类,如兼职校内外实践教师,包括校外实习基地指导教师、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毕业设计校外指导教师等;以及技术研发合作类等。

2.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和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兼职教师尽管拥有较好的技术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但大多对教学方法和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学校应针对这一问题对兼职教师进行培训,加强其教学能力,培养其教育意识,使其尽快适应实践教学工作。使来源于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真正成为教学团队的重要成员和稳定的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学校还应在其承担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做好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保证教学的效果。

3.建立兼职教师的工作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兼职教师的教学效果反馈渠道,依据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对兼职教师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兼职教师的报酬挂钩。对在师德素质、教学效果、实践能力等方面突出的给予奖励,激发兼职教师的积极性。

4.强化专兼职教师的一体化管理。将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按专业编入课程组或教研组或“工作室”,实施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1+1”发展计划,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和教学建设,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水平。鼓励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应用性课题研究,充分发挥专职教师的科研优势,结合兼职教师的实践优势,创造条件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学校要制定兼职教师遴选、聘任、管理办法,明确工作任务及要求,专职、兼职教师要加强分工合作,专业教师主要承担专业理论教学,兼职教师主要承担专业实践教学,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互相渗透。

(四)建立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的长效机制

首先,学校要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要建立并实施继续教育及培训、社会实践制度,要求教师提高实践能力。如要求教师必须取得工程实践合格证,否则不能晋升职称;教师必须完成现场实习任务,否则待遇降低等。其次,对“雙师”素质教师的考核,要突破以往的“德、能、勤、绩”的模糊考核做法,要改革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并将之与待遇挂钩,将技能证书和生产技术成果纳入评价体系。对获得“双师”资格的教师给予岗位聘用、培训进修、项目申报、提高课时津贴标准等优惠,突出“双师”素质教师的优势地位,调动“双师”素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一个学校必将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其建设过程是长期艰苦的,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探索,持之以恒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样才能为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Z2).

[2]杨群祥.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与师资队伍建设[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丁训言,任爱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4]任东,皮智谋,董建国.高职院校“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5]徐婧.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上一篇:会计报表造假查处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民培训远程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