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总结范文

2024-03-26

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一、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二)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

3、态度的行为成分

二、品德概述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少、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个体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四)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同化三个阶段

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射虎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2、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表现出阶段性,不断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家庭环境的影响:(1)家庭的气氛(2)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

2、学校教育的影响:(1)校风和班风的影响(2)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 (3)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影响

3、社会环境影响:(1)人才选拔标准及用人机制的影响(2)社会文化和媒体的影响(3)社区风气的影响

4、同伴群体: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

(二)内部因素

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期与评价,进而影响人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识:态度、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及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4、智力因素

5、教育程度

6、情绪因素

四、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一)有效的说服: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给学生呈现榜样时,要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社会背景等特点,尽量与学生相似,避免学生产生高不可攀或望尘莫及的感受

(三)利用群体约定

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探讨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补】利用群体约定的具体操作: (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 (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 (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 (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四)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地奖励物;最后,应强调内部奖励

(五)价值辨析

引导个体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

1、选择阶段:①自由选择②从多种可选择范围内选择③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进行选择

2、赞赏阶段:①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②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3、行动阶段:①按自己的选择行事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第二章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基本观点

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权威阶段,也称作“他律期”(5—8岁)

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尊重顺从和规则,并且把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3、可逆性阶段,也称自律期、自主期(8—10岁)

把规则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如果所有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

4、公正阶段(10—12岁)

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补】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二)教育价值

1、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2、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需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基本观点

柯尔伯格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柯尔伯格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六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习俗水平——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3、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看重法律的效力,法律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

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以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二)教育价值

1、提倡民主化的道德教育

2、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

3、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4、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第三章德育及其主要内容

一、德育的含义★★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部分构成

二、德育的意义

(一)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二)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

(三)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四)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三、我国目前的中学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2、理想和传统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纪律和法制教育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四、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一)生命教育

1、生命教育的意义

(1)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2)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3)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4)开展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 (5)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

(1)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2)专题教育中融合生命教育(3)课外活动中实践生命教育- (4)教师培训是生命教育的关键(5)家庭、社会教育一是生命教育的扩展空间

(二)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

1、生活教育的意义

(1)生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开展生活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 (3)开展生活教育对个体发展有重要意义

2、学校生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1)探究型活动方式(2)交往型活动方式(3)体验型活动方式(4)创造型活动方式

(三)生存教育

1、生存教育的教育意义

(1)生存教育是适应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2)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存观念 (3)有助于学生提高生存能力

2、生存教育的基本途径:生存教育要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干,社会教育为保障

(四)安全教育

1、安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2)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是向全社会普及安全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3)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可以培养社会及专业的后备安全防范队伍

2、安全教育的基本途径

(1)切实提高对中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3)突出重点、注意提高教育实效(4)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 (5)争取相关部门协作,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优化育人环境

(五)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1、就业指导就内容而言包括就业意识指导、就业准备指导和就业具体指导三个方面

2、升学就业指导的意义

(1)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使学生对自己有全面、理性的认识

(2)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了解社会分工的要求,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 (3)激励学生以新的姿态继续学习,走向成功

第四章中学德育过程

一、中学德育过程的内涵

(一)概念: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中学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补】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1、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2、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3、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4、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二)构成要素

1、教育者: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们为德育对象时,是德育的客体;当他们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又成为德育主体

3、德育内容

4、德育方法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1)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2)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3)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4)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全面关心和培养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促进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第五章中学生的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一、中学德育的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导向性原则★★

1、含义: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区别于剥削阶级学校德育的根本标志

2、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1、基本含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贯彻疏导原则的墓木要求是: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基本含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基本含义: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2、贯彻要求

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③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五)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含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2、贯彻要求

①深人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六)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贯彻要求

①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内容 ③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④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七)依输(发扬)积极因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2、要求

①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②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③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要求

①坚持正面教育原则②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③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二、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中学德育的基本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

(二)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1)含义:就是通过摆事实、讲真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2)基本要求:①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②说服教育要有感染性③说服教育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

2、榜样示范法

(1)含义:就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2)注意:①选好学习的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陶冶教育法

(1)含义:陶冶教育法又称情感陶冶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2)注意:①创设良好的情境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4、实践锻炼法

(1)含义: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 (2)注意: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5、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

(1)含义: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6、品德评价法

(1)含义:品德评价法又称奖惩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本次培训班共有学员近百人,分别来自于赣州各大高校的学生,大家怀惴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追求,相聚在赣州教师资格证培训班。

本次培训班所安排的授课教师张老师、 都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研人员,也曾多次担任过培训班教学工作。他们教学经验丰富,教态严谨,兢兢业业地传授知识,热情耐心地解答学员问题,受到了学员们一致好评,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感染了每一位学员,更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让我们实实在在的学到了知识。 学习期间,学员们自始至终坚持上好每一堂课。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认真做好笔记。课后认真练习,互相交流。

下面我想具体谈谈学习完各门课程后的一些心得体会。《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是张老师给我们上的,课程内容很枯燥乏味,很多理论知识,而且重在理解,这让我们很是头痛,可是张老师凭借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和严谨的教学态度,让我们在听完张老师的第一节课后就很适应了,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书上的知识点,让我们很快的接受了这样的方式。他有着很丰富的工作经验,不论是在教学方面还是心理辅导方面,他的课让我们受益匪浅,他举的很多例子都来自现实生活,这也符合考试要求,结合生活。他教会我们多关注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中小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 社会经验与社会阅历较缺乏,在这个人才集中、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很容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甚至心理疾病。这就需要老师在其中发挥其作用,让孩子在学校感受到温暖,尽量不让学生有厌学等不良行为。《教育学》是 老师给我们上的,她是一位很漂亮而且很有内涵修养的一名教师,从她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开始,我就被她身上所特有的气质吸引,一堂课下来,她几乎都是面带微笑的,这让我很佩服,同时也让我对教育学增添了几分兴趣,也让我懂得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她对书上的知识点讲的很透彻,用书上的话说可谓是循循善诱,当然也补充了不少课外知识,让我们对教育学这门课程了解更全面。除此之外, 老师还会讲一些教育小孩方面的知识,也是结合生活中碰到的常见问题。

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 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2、 生产力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5、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权利

4、 政治经理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三、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四、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1、 遗传: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差异对人的人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具有可塑性

2、 环境: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3、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4、 学校教育:在人的人心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原因有:学校教育是有目的、计划、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他规定人的发展方向;通过专门训练的老师来进行,效果好点;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给人影响比较全面和深刻。

五、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的知道。

六、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

七、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1、 观察法: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可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2、 调查法: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去的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实物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有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预测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调查表发

3、 历史法:通过考察实物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事实,从而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4、 实验室法: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控制或者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的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

1 性实验;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八、课程的类型

1、 从课程组织方式来划分: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2、 从对学生学习要求角度来分:必修课、选修课

3、 从课程设计、开发管理主体来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4、 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九、课程内容

1、 课程计划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 课程标准

3、 教材

十、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 体验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十一、对课程类型的调整

1、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2、 初中结算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课程

3、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4、 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十二、学生观

1、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十三、教师观

1、 从教师与学生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的促进者

2、 教师应该是教育的研究者

3、 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 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十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 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十五、教学特点

1、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 教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

2

3、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十六、教学的意义

1、 教学是传授系统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势

2、 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一教学为主

七、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事教学的首要任务

2、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十八、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 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认识的引导性

5、认识的简捷性

十九、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想同意的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两者的关系: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并间接的去体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两者关系: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两者关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理组织者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简历合作、有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两者关系: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为他们积极学习知识奠定基础;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十、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 激发学习动机

2、 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

3、 巩固知识

4、 运用知识

5、 检查知识

二十一、备课的要求

1、 做好单方面的工作,即三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 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二十二、上课是教学工作诸多环节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体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标准:

1、 目标明确

2、 内容正确

3、 方法得当

4、 表达清晰

5、 组织严密

6、 气氛热烈

7、 板书有序

8、 态度从容

3

二十三、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1、 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基本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

2、 作业分量要释放、难易要适度

3、 布置作业要想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 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二十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

1、 观察法

2、 测验法: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核评定学生成绩的最基本方法。测验的质量标准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

3、 调查法

4、 自我评价法

二十五、学生学业评价的要求

1、 客观公正,必须严格遵循评定标准

2、 方向明确,要向学生之处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这事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目的

3、 鼓励学生创新

二十六、教师教学工作的五个环节

1、 备课

2、 上课

3、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 课外辅导

5、 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二十

七、中学教学原则

1、 直观性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

形式的而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有实物直观、摸象直观、言语直观。

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2、 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

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活活泼的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3、 巩固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 久的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 循序渐进原则:教师要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 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寄出知识和技能技巧,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要求: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 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

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方式的进行教育额,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活的最佳发展。 要求: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理解知识, 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求:书本知识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育鳄鱼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事要结合知识,技能中的

4 内在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要求:确保教学的科学性;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藏的教育性因素;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

8、量力性原则: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要求: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恰当的把握教学难度

二十八、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发、

3、 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4、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法、情境教学法

5、 以探究为主的教育方法:发现法

二十九:讲授法定义:教师运用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讲解、讲述、讲读、讲演。 要求:讲授内容要求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组织学生听讲

十、谈话法定义: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势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

要求: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提出问题要明确、具体;善于启发诱导;做好归纳、小结

三十

一、讨论法定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 要求:做好充分准备;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讨论结束做好总结

三十

二、读书指导发定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我能力的一种方法。

要求: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加强评价和辅导;释放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三十

三、演示法定义: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只管教具或者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只是的教育方法。

要求:使学生明确演示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的投入观察与思考;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通过演示,使学生能清楚的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者减少次要因素的影响

三十

四、班级授课(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优越性

1、 有利于经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

2、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 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 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三十

五、教学评价(具有诊断、激励、调节作用)的种类

1、 根据事实功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 根据运用的标准:相对性评价(常模参照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3、 根据评价主体:外部评价、内部评价

三十

六、交往和互动的教学观

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属性:师生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和强弱。

三十

七、新课程背景下学科与学生的关系,提倡一种学生本位论

1、 关注每一位学生

2、 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

5

3、 关注学生的道德与人格培养

三十

八、教学评价多元化主要体现

1、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2、 实现教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 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三十

九、感受性与感受阈限

1、 绝对感受性指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的能力,绝对阈限指刚能引起感受的最小刺激量

2、 差别感受性指刚能察觉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差别阈限指刚能引起差别感受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

十、感觉的特性

1、 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后像

4、感觉的相互补偿

5、联觉

四十

一、知觉

1、 真知知觉

2、似动现象: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四十

二、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1、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标、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实物发生注意

2、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标,必要时需要意志力努力,主动对一定实物多发生的注意。

3、 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四十

三、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四十

四、思维的种类

1、 根据发展水平不同: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 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3、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4、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5、 根据思维过程的一句划分:经验思维、理论思

四十

五、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四十

六、知识直观主要包括:实物直观、摸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概括的措施有几个方面:充分运用变式、进行科学的比较、适当运用正例和反例

四十

七、技能的形成阶段

1、 操作定向

2、操作模仿

3、操作整合

4、操作熟练

四十

八、学习动机的构成

1、 学习需要与内驱

2、学习期待与诱因

6 四十

九、学习动机的技能

1、 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特功能

十、学习动机的分类

1、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2、 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3、 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

4、 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五十

一、成败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活着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维纳认为六个因素可归纳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因素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五十

二、自我效能感指个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管判断。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四种、自我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胜利状态。

五十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

1、 了解和满足学生,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 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

五十

四、学习动机的激发

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 充分利用给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五十

五、学习迁移的分类

1、 根据迁移结果:正迁移、负迁移

2、 根据迁移方向:顺向迁移、逆向迁移

3、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一般迁移、具体迁移

4、 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5、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要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迁移分为同化性、顺应性、重组性

五十

六、学习策略的特征

1、 操作性和监控性的有机统一

2、 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

3、 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五十

七、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帮助有效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主要有: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1、 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者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2、 精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信息一一的深层加工策略。(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决、谐音连想法、关键词法、视觉联想)

3、 组织策略是整个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7 五十

八、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1、 过渡性: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儿童期的特点,又有成熟期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

2、 闭锁性: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他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里一致性而言

3、 社会性:

4、 动荡性:中学生思想比较敏感

五十

九、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变化

1、 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里的变化

2、 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3、 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的处理性冲动,恰当的与异性交往

十、中学生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

1、 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2、 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3、 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4、 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六十

一、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 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2、 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

3、 中学生能主动选色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4、 随着年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

5、 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主导地位

六十

二、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 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迅速得到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

2、 在整个中学阶段,形式逻辑占据主导地位

3、 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六十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 前运算阶段(2-7岁)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

六十

四、情绪的基本分类

1、 快乐

2、愤怒

3、恐惧

4、悲哀

六十

五、情绪状态的分类

1、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2、 激情;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3、 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机情况引起的情绪状

六十

六、中学生情绪特点,青春期是疾风怒涛时期,是人生第二个断奶期,特点如下:

1、 爆发性和冲动型

2、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3、 外露性和内隐性啊

8

4、 心境化和持久性

六十

七、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

1、 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的环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 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引起情绪的刺激作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3、 有良好清楚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4、 良好情绪应符合学生年龄的特点

六十

八、中学生良好情绪培养的方法

1、 敏锐觉察情绪

2、 平和接纳情绪状态

3、 正确调整情绪

4、 有效表达情绪

5、 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六十

九、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1、 双趋冲突

2、趋势冲突

3、多重趋势冲突

十、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1、 才去决定的主动性和计划性不断提高,执行决定的毅力明显增长

2、 意志行动由易受暗示性向自觉性发展

3、 意志行动由草率向果断性发展

4、 意识行动的持续时间逐步增长,坚持性品质逐步形成

5、 意志行动对行为的调节能力增强,自制力逐渐成熟

七十

一、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 生物遗传因素

2、 社会文化因素

3、 家庭因素: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

4、 学校因素

5、 个人主观因素

七十

二、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1、 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义

2、 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

3、 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

4、 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

5、 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和力

6、 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7、 简历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七十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1、 智力正常

2、 情绪适中

3、 意志品质健全

4、 人格稳定协调

5、 自我意识正确

6、 人际关系和谐

7、 社会适应性良好

9

8、 心里特点符合年龄特点

七十

四、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里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集中占据相当地位 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理一个长期的结算,表现出阶段性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品德结构更加完成

2、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

初中结算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高中结算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七十

五、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 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

七十

六、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 有效说服

2、树立良好榜样

3、利用群体约

4、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5、价值辨析

七十

七、德育的意义

1、 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 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

3、 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事先教育目的的重要保障

七十

八、中学教育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

七十

九、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 德育过程具有多种开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里因素构成(知是道德认识,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情是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意是道德意识,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是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

德育过程是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2、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里活动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实际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郭晨个,实际上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3、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4、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十、中学生德育的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2、 疏导原则

3、 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4、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 因材施教原则

6、 知行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 依靠积极因素与客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10

8、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八十

一、中学教育的途径

1、 思想政治与其他学科教学

2、 社会实践活动

3、 课外、校外活动

4、 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 班主任工作

八十

二、中学德育方法

1、 说明教育法

2、 榜样示范法

3、 陶冶教育法

4、 实践锻炼法

5、 品德修养指导法

八十

三、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 共同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

2、 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 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 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 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八十

四、班集体的建设策略

1、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 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 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4、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八十

五、课堂纪律类型

1、 教师促成的纪律

2、 集体促成的纪律

3、 任务促成的纪律

4、 自我促成的纪律

八十

六、课外活动的特点

1、 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 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 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八十

七、课外活动的意义

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

2、 促使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个性化

3、 课外活动给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

4、 课外活动在发挥学生特长方面也有重要作

八十

八、教师的角色构成

1、 家长代理人的角色

2、 学生楷模的角色

3、 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4、 严格管理者的角色

5、 心里调节或者心里医生的角色

6、 学生朋友和知己的角色

八十

九、教师成长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

1、 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是新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2、 关注情境阶段,当老师感到自己完全适应时,便把焦点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

3、 关注学生阶段

十、教师实践训练

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

3、 进行专门训练

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1. (单、判)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以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

2. (判)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俗的总和,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自身的岗位上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

3. (多)职业道德的特征:稳定性、具体性、适用性

4. (判)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5. (多)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鲜明的继承性、强烈的责任性、独特的示范性、严格的标准性。

6. (多)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伦理价值。

7. (判)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所应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提出的最根本的道德要求。

8. (单、判)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9. (简P25)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关系。

10. (多、简)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指导作用、统帅作用、裁决作用。

11. (判)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对整个教师道德体系中的一切具体规范和范畴都具有约束力,是评价教师道德行为的最高道德准则。

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双语教学 教师资格认证 指标

一、双语教师资格认证的必然性

(一)资格认证是双语人才质量提高的必然需求。

自2004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试行)》发布以来,双语教学改革在我国本科院校全面铺开。高校双语教学虽然经历了10年改革与实践,但是仍然处于探索、实践阶段,高质量双语人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何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切实保障人才双语素质培养,是高校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学质量=(教材+环境+学生+教法)*教师,教师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素质与双语教学质量正相关,且倍数影响双语教学质量。因此,开展资格认证,保证教师双语教学资质,是双语人才质量稳定、提高的必然需求。

(二)资格认证是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明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单就汉语教学而言,双语教师无论从语言能力和专业素质,都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但是,双语教学不是汉语教学,它不仅面临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挑战,更是两种语言、文化、习惯的冲突和融合。教师是否具备双语教学理念、用英语传授专业知识和交流沟通的能力、文字表达观点和倾听能力、丰富的教学模式与技巧等亟待权威认证。

(三)资格认证是双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方面,从国际双语教学发展规律层面,双语教师资格认证是双语教学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切实提高双语人才质量的有效手段。北美、亚洲、欧洲许多双语教学较为成功的国家,都利用国际双语教学资格证书(IBTQ—International Bilingual Teaching Qualifications)对双语教师资格进行认定。虽然我国双语教学和师资培养尚未形成统一的、科学的、权威的规范体系,但是尽快建立双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规范教师教学资质是双语教学发展的迫切需要[1][2]。

另一方面,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双语能力要求层面,英语应用能力正成为众多涉外职业的准入条件之一。具有涉外业务的大型公司、企业在人才招聘时,除了专业知识、技能外,英语应用能力是考察的重要项目。显然,“买方市场”对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高要求与现阶段高校双语教师“鱼龙混杂”、教学质量不高形成尖锐的矛盾。为此,高校迫切需要研制双语教学准入标准,开展教师资格认定。

二、双语教师资格认证的意义

(一)资格认证有利于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双语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资格认证一方面能指导职前双语教师培养,即准备从事双语教学的学生和预备从事双语教学的青年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培养,另一方面能从师德、专业素养、英语能力、授课艺术等各方面规范现有双语教师,去劣存良,推进双语教师队伍建设。此外,资格认证有利于教师双语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保持职业生涯和高校双语教学可持续发展。

(二)资格认证有利于树立双语教师的权威性,提高双语教学效力。

双语教学有别于汉语教学,目前国内尚无专门的官方鉴定或认证机构,且有学者质疑双语教学合法性[3]。因此,从官方或高校层面开展双语教学资格认证,可鉴别教师对某个学科或课程语言能力、教学模式、课堂组织等是否达到双语教学要求,做到持证上岗,能对双语教师的权威性、合法性给予肯定。

(三)资格认证有利于转变观念,提高双语教学管理效率。

资格认证让高校领导和教师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双语教学,从形式上重新定位双语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转变教学观念,规范双语教学管理,提高效率。并且,资格认证有利于双语教学研究、改革项目投放,提高有限教研资金投放的针对性和使用效率,为高校教师对外交流、学习、培训提供依据,培养现代化双语教学的专家、大师,提高社会声誉。

(四)资格认证有利于缓解“教学”矛盾。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日益增加的综合素质需求同高校双语教师良莠不齐、教学质量不高的矛盾逐步显现。资格认证促进教师提高英语文化修养,加深对英语承载的优秀文化、文明的理解,完善英语素质,提高双语教学能力,培养高素质双语精英人才,提高普通大学生综合素质,缓解“教学”矛盾。

三、双语教师资格认证对象

有效的双语教学,师资遴选是重点环节之一[4]。教师是英语、专业知识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合格的双语教师关系到双语教学的成败。所以,深入研究双语教师构成特点,科学选择认证对象,才能保障双语教师资格认证顺利开展。

我国高校双语教师主要有本土专业教师、英语转岗教师、外聘教师、客座教师、外籍教师、海归教师[5],其中海归、外籍教师、外聘教师和客座教师无需资格认证。因为,前两者英语能力毋庸置疑,而专业素质招聘考核已经保证,重复认证无论是从人格尊重,还是国际惯例上,都不是上佳举措;后两类教师一般是学科或课程双语教学能力得到认可,或有一定声誉的专家或学者,教学能力也可保证。而专业教师和转岗教师长期从事单语教学,无论是教学理念、英语水平还是授课模式,都是经过短期培训或自学强行上马,且基本是兼职,教学能力难以从制度上保证,所以是资格认证的重点对象。

四、双语教师资格认证指标

较强英语应用能力、双语、多元文化者、特殊教学策略等是高校双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6]。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国社会形态、双语教学目的、实施阶段等的特殊性,笔者发现:双语教师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英语的传授者,更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培养者、塑造者。因此,从人文素质、英语素质、业务素质三个维度综合构建双语教学资格认证指标,符合我国双语教学实际和国情。

(一)人文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一方面,指教师须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坚定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要有积极、主动投身双语教学研究和实践,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2.心理素质。英国教育学、心理学博士戴维·方塔纳(D.Fontana)认为情感成熟、稳定是成功的教师的重要品质之一。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遇到困难、挫折、失败时,不气馁、不苦闷、不灰心丧气;在获得成功时,不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故步自封。

3.个人魅力。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师个人魅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积极的。因此,教师要有健康、阳光的仪表、仪容,着装得体;宽严适宜、民主、合作、平等对待的性格;有丰富的教学语言,生动、活泼、严谨、幽默、机智、诙谐、夸张、娱乐等,灵活应用,恰如其分;态度亲和,关心学生疾苦;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及其自信心、自尊心,能理解学生好奇心、进取心和成就成就感的宽容气度;真心热爱教育事业。

(二)英语素质。

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对学生是“给予一滴水,要有一片海”。衡量教师英语水平的标准是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虽然大部分双语教师在学生阶段基本通过了CET6级和学位英语考试(转岗教师除外),具备了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文献阅读与学习的能力,但就是否具有用英语教授专业知识的能力问题,绝大部分答案是否定的。因此,资格认证须全方位、多角度整体考核教师英语素质。

1.听。不仅要能听懂纯正发音的英语,还要能听懂学生不同口音、不同句式,正确的或不正确的表达。

2.读与说。发音纯正、准确,能根据问题或情景组织地道的句式流利表达能力,有合理分解长句为短句的能力。

3.写。要博闻强识,能正确、流利地书写,文笔清晰、工整、赏心悦目。

4.译。要有丰富的词汇积累,熟悉英语语法与修辞,能准确、地道、规范地表达知识含义。

5.英语文化修养。要有较高的英语文化修养,熟悉英语国家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6.思维与思考习惯。能在教学活动中,灵活切换汉英,且保持语言的独立性,保证英语的原汁原味和汉语语义。

(三)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主要指教师有明确教学目标,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技巧和用英语诠释、教授专业知识的能力。

1.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定位。能否根据教学目标计划、组织、开展教学计划制订、教材选择、大纲制定、教案编写、教学方法选择等让双语教学讲实效,而不讲形式。

2.熟练掌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否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图像、动画、色彩变化、链接等直观、形象、变化多端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功能,增强教学趣味性、生动性、灵活性。

3.课堂组织模式。能否将指导者与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合,构建多样化交流、对话平台,根据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变换教学技巧。

4.用英语进行学科或课程教学的能力。用英语流畅描述、介绍、讲解学科背景全貌;用英语准确、规范诠释专业知识概念、定义;用中文或英文总结、归纳、梳理英文教材知识重点、难点;用英语指导学生实验实践和学习实践手册。

五、资格认证措施

教师和课程是双语教学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双语教学资格认证要将教师和课程有机结合。一方面,课程是专业知识、技能的载体,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课堂组织等要求不同;相同的双语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所有课程。另一方面,能从事某门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代表能对该学科相关课程或其他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因此,双语教学资格认证模式应以课程为基础,实行一课一认证模式,即教师在开课前对该门课程双语教学能力进行认证并颁发课程双语教学资格证书,确保教师在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的资质和权威性。

当然,由于高校双语师资数量、质量、学科专业结构、课程复杂性等问题,资格认证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提高教师和课程的认证数量。如:教师可对某学科多门相近课程进行资格认证,甚至可跨学科课程认证;允许不同教师对相同课程进行资格认证;允许外校教师对校内课程进行资格认证等。

资格认证还应对资格时效进行规定。不可否认,学习、使用频率会潜移默化地提高教师英语熟练程度,课程教学连续性能提高教师对课程结构、内容的掌控力。因此,资格时效要根据课程发展、教师学年课程安排等实际情况具体落实,一般3-4年为宜。如果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英语国家进修、学习除外),教师缺少1年以上的双语课程教学,应主动对该课程进行重新认证,否则自动取消资格。

应当承认教师问题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水平总体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开展资格认证、持证上岗,对规范双语教学实施,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有重大意义。双语教学资格认证无论是从现实还是从预期来看,都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有赖国家、高校、教师统一认识,积极研究,逐步制定、完善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兆平,张胜,何虎.我国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思考[J].高教探索,2007,(6):194.

[2]宁晓洁.双语教学中的师资队伍现状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4):146.

[3]彭泽润.“英汉双语教学”跟“国家汉语战略”矛盾_语言学家、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马庆株教授访谈录[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4-27.

[4]李同艳.浅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三大瓶颈及其解决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51.

[5]谈多娇.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J].教育研究,2010,(10):91.

[6]张丽娟.我国高等院校师资建设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65-266.

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总结范文第6篇

前言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电子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基础、交直流调速技术、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及应用、复杂机械设备电气线路故障检修、电气设备修理工艺及培训指导。主要作为企业培训部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教材,也可作为高级技术、技师学院、高职、各种短训班的教学用书。

前言

第一章 电子技术基础

第一节 模拟电子技术

第二节 数字电子技术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电力电子技术基础

第一节 电力电子器件

第二节 晶闸管整流电路

第三节 逆变电路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交直流调速技术

第一节 直流调速基础知识

第二节 交流调速技术及应用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及应用

第一节 可编程序控制器概述

第二节 FX2系列PLC简介

第三节 FX2第列PLC指令系统及编程方法

第四节 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能训练实例

第五节 PLC改造C460型卧式车床电气控制系统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复杂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电路故障检测

第一节 复杂机械设备电气控制原理图的识读与分析

第二节 B2012A型龙门刨床电气控制系统

第三节 数控机床的组成、调试与维修

第四节 X2012型龙门铣床电气控制电路的测绘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电气设备修理工艺及培训指导

第一节 电气设备修理工艺知识及编制方法

第二节 培训指导

复习思考题

试题库

知识要求试题

技能要求试题

模拟试卷样例

附录 部分金属切削机床设备修理复杂系数

内容简介

《维修电工(技师、高级技师)》是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维修电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按照岗位培训需要的原则编写的。《维修电工(技师、高级技师)》的主要内容包括:电气传动与自动控制、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复杂机械设备的电气测绘与设计、复杂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电路故障检修、新技术应用、电气设备的计划管理及大修丁艺编制、论文答辩及培训指导。书末附有与之配套的试题库和答案,以便于企业培训、考核鉴定和读者自测自查。

《维修电工(技师、高级技师)》主要用作企业培训部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教材,也可作为高级技校、技师学院、高职、各种短训班的教学用书。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电气传动与自动控制

第一节 电力电子器件

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二、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

三、智能电力模块

第二节 晶闸管可逆调速系统

一、晶闸管有源逆变工作原理

二、品闸管电动机驱动器中的环流及控制

三、有环流可逆调速系统

四、逻辑无环流可逆调速系统

第三节 变频凋速系统

一、通用变频器的工作原理

二、通用变频器的基本结构

三、变频器的娄别

四、变频器的额定值和频率指标

五、变频器的主电路

六、通用变频器的控制电路原理

七、变频器参数的设定和功能选择

八、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

九、变频器的安装与调试

十、变频器的维护

第四节 常用传感器

一、自整角机

二、旋转变压器

三、光电编码器

四、感应同步器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

第一节 西门子可编程序控制器概述

一、S7—200系列PLC的系统构成及性能指标PLC内部可编程元件

二、西门子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指令系统

四、编程注意事项及编程技巧

第二节 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一、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的步骤

二、提高PLC控制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第三节 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能训练实例

训练1 PLC在相交流异步电动机控制中的应用

训练2 PLC在自动洗衣机控制中的应用

训练3 PlC在机械手控制中的应用

第四节 PLC变频器改造继电器控制系统技能训练实例

一、R2012A型龙门刨床机械工艺对电气控制系统的要求

二、B2012A型龙门刨床Plc变频调速系统改造

三、龙门刨床刨台运动的控制改造

四、采用变频凋速的主要优点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复杂机械设备的电气测绘与设计

第一节 复杂机械设备的电气测绘

一、机械设备电气控制技术的发展

二、复杂机械设备电气测绘的基本分类

三、复杂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测绘

第二节 复杂机械设备的电气设计

一、复杂机械设备的电气设计方法

二、经验设计法的一般原则

三、复杂机械设备的电气设计实例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复杂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电路故障检修

第一节 复杂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电路故障分析和处理方法

一、高级电气维护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二、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的分析步骤

三、大型自动化生产线电气控制电路的分析方法

四、复杂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电路故障的般检查和处理方法

第二节 复杂机械没备电气控制电路故障检修实例

一、B2012A型龙门刨床电气控制电蹄故障榆修

二、XN2010A型龙门铣床电气控制电路故障检修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新技术应用

第一节 数控系统技术

一、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概述

二、数控系统的安装

三、数控系统的调试

四、数控系统的维护

第二节 工业控制技术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

二、现场总线技术

三、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技术

第三节 电气柃修与诊断技术

一、电气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

二、电气设备检修的基本方法

三、电气设备检修的一般步骤

第四节 电气抗十扰技术

一、干扰的基本知识

二、抑制干扰的措施

三、消除干扰的方法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电气设备的计划管理及大修工艺编制

第一节 电气设备的计划管理

一、计划预修制度

二、计划预修的类别

三、修理计划的编制

四、设备事故处理

第二节 电气设备大修方案的制定

一、龙门刨床简介

二、大修项目的制定

三、大修方案的制定

四、大修力案的执行

第三节 电气设备大修的工艺编制

一、确定修理项日

二、编制修理要求

三、大修准备工作

四、修理施工安排

五、试车与完工验收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 论文答辩及培训指导

第一节 论文编写与答辩

一、论文编写的月的和要求

二、论文编写的一般方法

三、论文评阅和答辩

四、维修电工技师论文范例

第二节 理论培训与指导操作

一、培训与指导的方法和要求

二、培训与指导教学的基本环节

三、培训与指导的注意事项

复习思考题

试题库

知识要求试题

一、判断题试题(292)答案(320)

二、选择题试题(297)答案(320)

技能要求试题

一、双闭环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的接线、调试及维修

二、编制用PLC控制的车辆出入库管理控制程序

三、检修B2012A型龙门刨床的电气控制电路

四、数控车床电气控制系统的调试与故障排除

五、测绘数控机床的电气控制电路

六、自动凋速系统工作原理的分析

七、B2012A型龙门刨床电气控制系统检修工岂计划的编制

八、论文撰写及答辩

模拟试卷样例

培训学习目标 掌握晶闸管直流可逆调速系统的安装、调试方法;熟悉变频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变频器的安装、接线及参数设定方法;熟悉变频器的应用及维护方法。

一、绝缘栅双极型型晶体管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简称IGBT,集MOSFET和GTR的优点于一身,具有输大阻扰高、开关速度

快、驱动电路简单、通态电压低、能承受高电压大电流等优点,已广泛用于变频器和其他调速电路中。IGBT的图形符号及等效电路如图1-1所示。

二、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

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IGCT)是一种中压、大功率半导体开关器件。该器件将门极驱动电路与门极换流晶闸管GCT集成于一个整体,门极换流晶闸管GCT是基于GTO结构的电力半导体器件,不仅有GTO的高阻断能力和低通态压降的特点,而且有IGBT的开关性能,集GTO和IGBT的优点于一身,是理想的中压(用于6kV和10kV电路)、大功率(兆瓦级)开关器件。另外,IGCT开关过程一致性好,可以方便地实现串、并联,进一步扩大功率范围。IGCT的图形符号和门极驱动电路如图1-2所示。

上一篇:驾驶员年度培训计划表范文下一篇: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