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范文

2023-10-11

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很多年轻的父母或许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孩子越大,越难以沟通。“我不要穿这件衣服,太紧了。”“我是对的,你才错了。”“你去哪儿?我也要去。”„„诸如这些事情,日复一日,我们常常被折腾得筋疲力尽。然而细想想,作为父母,我们也许存在一些不恰当的习惯:是否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让他们说出真实感受;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们是否用手指指着孩子;当孩子与自己的想法不一样时,我们是否火冒三丈;最后谈话结束,我们是否会给孩子一个拥抱?亲子间的沟通,作为父母是要有些策略的,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我们都应该考虑。当我意识到这些问题时,我开始反省,并留意自己的言行,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想法、说话方式,并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孩子向你诉说高兴的事,你应该表示共鸣,如他在幼儿园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你可以称赞说,“噢,真棒,妈妈也替你感到很开心”。当孩子向你诉说你不感兴趣的话题,你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你关注他的谈话内容,可以使用“嗯”、“是吗”、“后来呢”等词,表示你在认真地倾听,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

和谐的气氛永远是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添加剂。要专心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一起去吃饭,一起去听音乐会、参观绘画艺术展、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汽车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都是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最佳时机。

不能永远只是你说孩子听,不管孩子对你讲什么,你都应该让他把话说完,给他说话的机会,一定不要在孩子没有说完他的话时,就对孩子发脾气。在讨论一般的家事时,不妨也让孩子参与,不管最后是否采纳了他的意见,应让他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如此,他们也会尊重长辈。

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初中阶段是人生非常重要也非常特殊的一个阶段。在初中阶段,孩子的身高呀体重呀迅速增加,性器官迅速发育和成熟,男孩具有了男性的第二性征,如长胡子,喉结突出等,女孩具有了女性的第二性征,如声音变得尖而细,乳房开始发育等,这都说明初中是孩子生理向成熟发展的最关键的阶段。

身体的迅速发育为孩子心理的独立奠定了基础。伴随着身体的发育,孩子开始谋求精神上的独立,孩子会变得非常敏感,他渴望别人评价自己像个大人,渴望别人像尊重大人那样尊重自己,渴望独立,渴望自由等,初中生心理变化是人生最最突飞猛进的阶段。很多孩子,就是在初中时代确立自己的优势,从而打下很好的学习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高中就会越来越突出,直至考入自己理想大学。

同时初中阶段也是孩子学习压力较大的一个阶段。初中中考的竞争相当激烈,老师家长都倍感压力。

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发展的顺利,就相当于为理想的实现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相反,孩子如果在这个阶段出了问题,以后很可能就要备尝生活的艰辛。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望子成龙,望 女成凤!但很多父母辛辛苦苦的为孩子付出,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甚至还总是引起孩子的反感。有位家长就这样向我抱怨过:对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弄得我都不知道该怎样说话了,说得多了,孩子嫌啰嗦,说的少了,又怕孩子记不住。。。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啦?在生活上可以说要啥有啥,可就怎么不好好学习,理解理解我们呢? 在座的都是初一新生的家长,在与孩子沟通上的矛盾可能还不是很尖锐。但我想你们一定听到别的家长的埋怨“怎么孩子越大越难关呢”“怎么一点都不听我们的话呢?”“回来什么事都不和 我们说”真可谓是十万个为什么。

其实这些都是步入青春期孩子的典型表现,如果我们的家长又不懂及时有效的沟通,就很可能造成孩子回家不愿和父母说话的局面。

下面我将一个真实的故事:

以下是一个叫文文的女孩的哭诉:从我记事起,记住的第一件事就是我被爸爸像拎小鸡一样从饭桌的这一段拎到那一端,然后被爸爸妈妈大骂,因为我没有背下规定的古诗。

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所以爸爸妈妈对我也非常严厉。我觉得爸爸妈妈爱天下所有的人,唯独不爱我。

所有的心里话,我都不敢跟爸爸妈妈说,只能闷在自己的心里。刚上初一的时候,有个男生在班里公开宣称他喜欢我。我被吓得半死,但仍稀里糊涂地经常和他在一起玩。同学们嘲笑我们是在谈恋爱,班主任找了我们。这个男生也不敢和我在一块了。我独自面对指责,没有同学敢和我多说话,我非常痛苦,又不敢给父母说,我整天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

我曾不止一次想到过自杀。我曾经站在马路的中央,希望有一辆车把我撞死。

初二最后一次的期末考试,我考的不好,考了班里的21名。爸爸妈妈极不满意,爸爸骂了我,妈妈打了我。所有难听的话在那一夜间回荡在我的脑海中,我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我用零花钱买了一瓶安眠药,准备第二天爸爸妈妈上班走后吃掉。但第二天爸爸没有上班,继续在家骂我。我大哭着叫道:你们既然这样恨我,杀了我吧!爸爸接着回了一句类似能杀你早杀了的话。我的心冷到极点,无力地说,杀了我吧,我想死,我已经把药买回来了。泪水汹涌而出。爸爸愣了,半天后说到:别哭了,你怎么会想到死呢,我们都是为你好啊!

从那以后,家庭环境相对宽松了些,但我依然困惑。我羡慕我的朋友,他们有什么事都可以与爸爸妈妈商量,而我却不能。我不愿看到他们,和他们说话不到20分钟肯定就开始吵架。我经常梦见依偎在父母身边,撒娇,说心里话,但梦的结尾都是一转眼,爸爸妈妈变成了狰狞的魔鬼,把我吓醒。 为什么会这样?文文的父母不爱文文吗?

爸爸的一句:别哭了,你怎么会想到死呢,我们都是为你好呀。可以说表露了父母的内心。 文文的父母爱文文,但他们只是凭借自己的想法去爱孩子,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他们从来不听孩子的心声,不理解孩子的苦恼,不知道孩子一直有想自杀的想法,甚至当孩子说出了想死的时候,父亲仍然是不以为意,继续以语言相讥讽:能杀你我早杀了。直到孩子真的拿出安眠药时,父亲才大为震惊,仍然弄不懂孩子为什么会想到自杀,自己是这么地爱她。文文的父母与孩子住的很近,父母的心与孩子的心相距的又是多么远啊,这一切皆因为文文的父母和文文缺乏缺乏有效地沟通,

二、初中生父母与孩子有效沟通的建议

要在初中阶段,做好有效的亲子沟通,家长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无条件的爱孩子。

于秀是我国的一名家庭问题专家,在美国讲学期间,她在加你福利亚大学的一个教授家里看到他儿子的房间里摆满了各种奖杯,美式足球啊,篮球啊,于是就说“charke你的儿子是个体育天才,真值得你骄傲”,当时他的孩子不在场,可charq先生纠正了他,“O,NO,NO我的孩子既是不是体育天才,也是我的骄傲。因为他既然来到我的身边,就是上帝赏赐给我的,他的一切都值得我骄傲”

所以无条件地爱孩子这是任何阶段任何父母亲都应该做到的,但在我国却那样的难。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是亲子有效沟通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不用等到初中,孩子在小学,甚至更小的时候,可能就会关上和父母沟通的大门。

比如上面提到的文文。为什么从小到大都无法和父母有效沟通,原因之一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有附加条件,规定的诗没有背下来,孩子就不会感受到父母的爱,学习不好,父母给孩子的感觉就是父母爱天下所有的孩子就是不爱自己。初中考了个班里21名,父母对孩子就无爱可言,打了,骂了,还要说,能杀你我早杀了。只拿成绩说话,截断了文文和父母沟通的所有路径。

(二)了解初中孩子的特点

初中孩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青春期。青春期的年龄一般是10岁—20岁,青春期的特点是逆反。青春期逆反的原因是孩子要独立。

青春期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从这个点开始,孩子开始谋求精神上的独立。和精神相比,孩子的身体独立的比较早,从孩子哇哇落地的那一刻起,孩子的身体就完全脱离于母体而独立于地球上了。到了大约10岁左右的年龄,他们开始谋求精神上的独立。他们要求别人把他们当成成人来看,向尊重成人那样尊重他们。

这时所有的问题都在他们要求独立的需求上,如果家长能智慧放手,满足孩子独立的需求,就能顺利实现亲子之间有效的沟通,及时提供帮助,帮助还有幼稚特点的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相反,如果家长没能满足孩子独立的需求,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三)尊重孩子

首先看一篇初二学生的日记:“今天,又和爸爸吵架了!记不清楚这是第几次了,他除了骂我,就是数落我,对我一点感情都没有,他关心的只是我的成绩,这都是为了他自己在别人面前有面子。我怎么会有这么自私的父亲?我偏不满足他!我现在真的很讨厌他,不愿意看到他!如果可能,真希望永远不要看到他,永远。。。。。。

在日记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父亲的怨恨和不满,读后令人震惊不已。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怎么会对自己的亲生父亲有这么大的仇恨?孩子的母亲宋女士根据日记的日期回忆,那天吵架的起因是丈夫当着亲友的面询问儿子的考试情况,并当场批评了他。事后,丈夫并未在意,但他看了孩子的日记后,伤心、生气,百感交集。他忍不住要去质问儿子,但最终被妻子制止了。“也许我当着别人的面批评他让他丢了面子,可我也是为他好啊!孩子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呢?”这篇日子让身为父亲的李先生很困惑,也很受伤。。。。。。

那么到底李先生什么地方做的不对,导致了孩子冲天的仇恨呢?

他不了解初中孩子的特点,不知道初中孩子因为希望独立,所以渴望被尊重的需求。

初中时期是孩子正努力确定成年型自我的时期。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独立,于是拼命维护自己的成年形象与地位。他们对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十分敏感。他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使他激动,他们喜欢别人尊重自己,喜欢别人评价自己的言行像个大人的样子。如果别人敬他们一尺,他们就会敬别人一丈。一旦别人对他们的言行指手画脚,他们轻者会口出怨言,重者可能引起愤怒,积怨,甚至离家出走。李先生不知道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孩子让他丢面子正是犯了孩子此时成长需求的大忌。

(四)鼓励表达

孩子的独立的渴求,使孩子的心理特点开始具有闭锁性。也就是心里的话有时不愿再对长辈说。有时会出现爸妈问话不耐烦,只愿独居小房间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父母要有耐心和艺术用一个一个的问号来引导交流,鼓励孩子表达。 比如当子女看起来很烦躁,嘟嘟囔囔说一大堆埋怨的话的时候,父母可以这样问他:你似乎有些不开心,是学习上的事吗?刚开始的问话的答案一定要简短,怎样孩子才可能一步一步地开言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冷静下来,转向积极的寻找对策。

再比如:遇到事情讨论时,对孩子开放式提问:你认为。。。。。。你的观点是。。。。。。来引发孩子的交流欲望。这种提问的优点是提问一句话,够他说很长时间。只有通过鼓励孩子充分的表达,家长才能听到他们的意见,理解他们的观点,尤其是知晓他们的需求和顾虑。才能真正担当他们的顾问。

不要孩子一回到家里就三句话:回来了?快做作业。吃饭了。久而久之孩子怎么会跟你有共同语言,怎么会和你说他的心里话。碰到问题、困难怎么会想你求助呢?

(五)耐心倾听,接受孩子的情感 孩子表达时,一定要耐心倾听。

设想一下,如果你想倾诉,你希望你的听众……?没错,首先默默地听,有的时候没有反应是最好的反应,这是一种无声的鼓励,因为它传递了一个最重要的信息——接受。

然后接受孩子当时的状态。孩子诉说高兴的事,父母应表示共鸣;孩子诉说难过的事,父母应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 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她的孩子读初二时,与计算机老师发生了矛盾。刚上课时,老师要求先听理论知识介绍,然后打开电脑自己操作。可是,孩子心切,悄悄把电脑打开了。老师发现后叫她关上,可是孩子很叛逆,偏不关。老师骂道:“你怎么这样变态的?”孩子的火窜上来:“你才变态呢,我开电脑怎么了,我又没有不听讲。”结果两个人在课堂上吵起来。老师让她到教室外面,不让她上课。孩子回来告诉妈妈,妈妈虽然认为老师骂人有错,但考虑到是自己的孩子先不听老师的话,而且,如果袒护了孩子,以后她不听所有老师的话怎么办呢?所以,她还是维护老师的权威和利益,批评了自己的孩子。从此,孩子与她交流日渐稀少。

后来怎么样呢?孩子填报大学志愿时,愤愤不平谈起过去的事:“我其实最喜欢的是计算机,可是,初二的那个变态老师打消了我学习的积极性。真是可惜。我的同学参加全国初中生Flash大赛,得了一等奖。可是我的计算机比她还好,只是我跟老师吵架后不学了。”

我的朋友听了之后非常后悔。如果她一开始对孩子的行为产生认同,慢慢再创造机会沟通,肯定孩子的优点,客观分析老师的不足,赢得孩子的信任。产生认同感后,其余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其实,很多家庭问题都是“沟通”的问题,而“沟通”的焦点又是“倾听”的问题。所以,抓住了倾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的关键。做好了这点,孩子一定会急切地渴望与父母沟通,渴望让父母分享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并乐于接受父母的引导。 从“有效的倾听”开始做起,你将发现一个奇妙的变化:亲子之间有了更多的互相关注,更多的彼此了解。

(六)只帮孩子出主意,不帮孩子做决定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在亲子沟通中,想当将军,处处作出指挥和决定的爸爸不是好爸爸。青春期孩子的自尊心在增强,他们迫切要求被当成大人来看。他们开始拒绝别人强制性的指导。父母提出的意见,即使是好的意见,初中的孩子也不愿意听。所以家长要只做孩子顾问、盟友,而不要做将军。顾问只聆听,帮助选择,提出建议,而绝不插手干预。心理学家伊丽莎白·艾利斯说:“父母只是协助子女仔细检讨整件事情。青少年往往能自行想到叫人拍案叫绝的解决方法。”

遇到事情只替孩子出主意,不帮孩子做决定,留给孩子自己成长的空间,往往能促进父母和初中生孩子的有效沟通。 我们看看董进宇博士时怎样对待女儿的失败的。他又是怎样与女儿沟通的。有一次他去女儿的班级开家长会,因为女儿的数学成绩全班78人考了58名,董进宇当众被班主任训斥“你是如何教育女儿的”而无地自容。但是他从来没有女儿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而批评过女儿,也没有辅导过女儿的功课,每天回来就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有困难爸爸可以帮助你,但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和鼓励在里面,后来他的女儿三年级时进了前20名,四年级进前10名,五年级进前三名,六年级以0.5分之差屈居第二……就这样,成绩一直遥遥领先,直到她考上了大学。

(七)做学习型家长

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学生受教育处于三种环境中,即: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小学生受教育更多是处于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之中。要使小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班主任起着特殊的作用:架设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怎样才能沟通老师与家长的联系,调动起家长关心孩子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地、愉快地配合班主任搞好学校工作呢?本期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教师形象。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正人者必先正己。教师先受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师德修养。师德修养表现在:

1、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团结协作;

4、为人师表。

师德修养最可贵的就是为人师表,勇于奉献。如上期学校开展了"扶贪济困"的活动,作为班主任的我带头给山区儿童捐款捐物,学生在班主任的作用下,纷纷献出自己的爱心。更令人感动的是黄冰竹、林可心、耿子钦等学生家长主动到学校来捐款献爱心。教师的为人师表不仅感化学生的心灵,而且还通过学生作用于感化家庭和社会。

二、信任尊重家长,做到胸襟开阔。

当学生有错时应与家长取得联系,但要理解家长的难处,不能训斥家长,不能把学生的错误转嫁给家长。要尊重家长的情感,对家长做到温和有礼,以商量谈心的方式来交流教育孩子的得与失。对于学生的学习,不给家长增加负担,但必要的检查还是应该的。不歧视差生家长,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家长对班主任或学校工作有意见,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做到宽容大度,胸襟开阔。这样家长会与之同心同德育人教子。

三、听取家长意见,共商育人良策。

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与难以沟通的家长沟通

有些家长,让幼儿教师难以与其沟通。虽然难以沟通的家长数量并不多,但是对幼儿教师的情绪反应、职业成就感与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据调查,如果班级每学年遇到一个难以沟通的家长就会大大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有时甚至成为教师是否在新学年继续带领该班级幼儿的决定性因素。难以沟通的家长也给园长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沟通问题的棘手、沟通情绪的紧张以及沟通效率的低下耗费了园长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幼儿园很有必要主动想些与这类家长沟通的策略。

有一所知名幼儿园为了杜绝与这类家长打交道,在招收幼儿时采用了面试制度,不过面试的对象是家长。该幼儿园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家长回答,比如,“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目的是什么?"“您最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什么?”“您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您怎样看待幼儿园的意外伤害现象?”“您怎样看待小朋友之问的冲突?’’“孩子受欺负了, 您会怎么做?”“您的孩子欺负别的小朋友了,您会怎么做?”等等。幼儿园期望通过家长的回答,来判断家长是否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和容易沟通的性格。最初,这个办法起到一定的“筛选"作用,但是后来由于家长相互传授回答问题的技巧,于是很多家长在面试前相互切磋“正确答案"或者上网查询“最好的答案”,这样对家长的面试就起不到“筛选"作用了。 后来,幼儿园发现,有的家长面试的时候回答得头头是道,等孩子入园后出现相应问题却依我行我素、不依不饶。

由此可见,通过面试“筛选"出难以沟通的家长并不可靠,而且因为家长难以沟通就把孩子拒之门外也不符合幼儿教育的普惠性原则。幼儿园是幼儿、家长和教师共同成长的正规教育机构,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才是面对各种性格的家长的根本途径。

有些家长之所以难以沟通,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家长自身的优越感,另一方面是家长的性格缺陷。有的家长存在地位、权力、金钱或者学历上的优越感,他们自我感觉高人一等,因此待人态度不平和,让教师难以与其沟通。有的家长在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待人处世、思维方式和为人父母等方面不够成熟,存在一定的性格缺陷。

根据以上两个主要原因所造成的具体表现,我们把难以沟通的家长分为八种类型:偏执型家长、冷漠型家长、敷衍型家长、易受影响型家长、护短型家长、自私型家长、告状型家长、积怨型家长,教师可以尝试用不同的策略有针对性地与不同类型的家长进行沟通。与偏执型的家长沟通

幼儿园为庆祝“六一”儿童节需要临时排练一个节目,舞蹈老师就在各个班级挑选舞蹈小演员,晨晨没被选上。晨晨妈妈得知后就带着孩子一起去找舞蹈老师,问为什么没有选上晨晨。老师认为晨晨的舞蹈基础不如其他孩子,但是为了维护孩子和家长的自尊心,就说:“晨晨是挺喜欢跳舞的,跳得也不错,但是这次我们选择的是身高相似的演员。”妈妈说:“你是说晨晨不够高,那可以站在前排嘛。”老师跟晨晨的妈妈耐心交流一番之后,最终还是没有同意让晨晨参与跳舞。晨晨妈妈问晨晨:“晨晨,老师没选上你跳舞,你难过吗?”孩子点点头,没说话。妈妈接着问孩子:“我看你不难过,难过就跟老师说呀?”孩子被妈妈的严厉语气吓哭了。 教师见状对晨晨的妈妈说:“您不能这样对待孩子。”晨晨妈妈急了:“我怎么对待孩子了?你怎么对待孩子的?”接着妈妈就当着孩子的面表达了诸多不满:孩子的自信心受到伤害,谁负责?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就不能得到照顾?即使孩子跳得不如别人,可以回家再练习,为什么老师就不给机会„

最后,经过园长出面协调,晨晨参加了儿童节的其他节目,晨晨的妈妈才罢休。晨晨的妈妈一贯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是她的个性很偏执。她与丈夫的婚姻也出现过危机,她不愿意离婚,曾抱着孩子威胁丈夫:“你敢跟我离婚,我就抱着晨晨从楼上跳下去。”晨晨的心灵因此受到很大的打击,很长时问都缄默不语、郁郁寡欢。 (一)了解家长的言行表现特点

不言而喻,晨晨的妈妈在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待人处世、思维方式和为人父母等方面不够成熟,比较偏执,对孩子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偏执型的家长常常表现为:对已经过去的不良事件记忆深刻、耿耿于怀并得出固执死板的结论;日常生活中敏感多疑、心胸狭隘,对别人的成就与荣誉紧张不安、妒火中烧,甚至出现背后说风凉话、公开抱怨或指责别人的情况;自以为是,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和外在原因;同时,又很自卑、苛刻,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满足自己的意愿;对他人和社会存有偏见,主观片面性大,分析问题缺乏客观性,总认为别人存心不良、故意为难自己。总之,偏执型的家长有主见,但固执己见、偏见严重,通常家庭不和睦,与朋友、同事相处不融洽,周围人只好对其敬而远之。 (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根据偏执型家长的行为特点,教师与他们沟通的重点是以他们可接受的方式与他们进行交流,避免激化矛盾。

1.宽容家长的偏激言行

偏执型家长的性格特点是由其长期获得的负面生活经验造成的。比如,童年时期生活在缺乏母爱、不被信任、常被指责、拒绝和否定的家庭环境中;在成长的过程中连续地遭受打击,挫折、失败、羞辱和委屈的体验非常深刻;自我要求高而力不能及,长期陷入矛盾与自卑的心理困境中。也 有的家长为了逃避异常处境带来的痛苦而变得敏感偏执,如单身父母厌恶别人讨论家庭的幸福、收入较低的人产生仇富情绪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家长产生一些根深蒂固的偏激言行。偏执不但给自己带来痛苦,也给别人带来尴尬和不快。教师遇到这样的家长要把沟通目标定位在稳定家园关系上,宽容对待家长,息事宁人,不要激化矛盾。

2.及时征求家长的具体意见

偏执型家长心胸狭窄、爱计较,对自己是否受到特殊关照很在意。如果一些信息比别人知道得晚了,或者得到的机会比别人少了,他们就很容易牢骚满腹、情绪激动。因此,教师要把偏执型家长作为首要的沟通对象,及时告知相关信息,及时征求他们的具体意见,及时化解与他们之间的矛盾。有的教师可能以为:“凭什么要对个别家长特殊关照?这不是纵容吗?对其他家长公平吗?’’这样的反问有一定道理,但是仅仅通过沟通来促进偏执型家长的人格成熟或者保证家长的公平,是不切实际的。作为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发展。在家长工作和幼儿成长产生矛盾的时候,沟通的策略与目标要让位于幼儿发展。

3.揭示家长自动化的非理性思维

不同家长的偏执程度不同,不同教师的威信和沟通能力也不同。对于一些偏执程度相对较轻的家长,有威信和经验的教师可以尝试与他们进行深层次的观念沟通。在偏执型家长的内心世界里,都会存在一些自动化的非理性思维。如果家长看待与分析问题的思路有偏颇,就会出现一些非理性思维,而且这些非理性思维会反复、自动地呈现在脑海里,指引人的观念、态度与情绪。比如,“社会上处处充满了危险,我必须带领孩子多加小心”;“我不能容忍别人的攻击,必须立即给予反击,孩子从小就不能吃亏”;“我很成功,我的孩子绝对不可以平凡无奇”;“孩子应该尊重我,不可以拒绝我”;“孩子必须听我的话,否则长大以后就更加难以管教了”;“孩子今天竟然没得第一,真是糟糕透顶”等等。这些非理性思维的共同特点是:以偏概全、绝对化、完美主义。家长对自己的非理性思维并不自知,教师需要对其进行适时的点拨,提醒这类家长对自己的过激言行进行反思与调整。

(一)与冷漠型的家长沟通

自从菁菁升入大班以来,姜老师与菁菁的妈妈总共没有说过几句话。菁菁妈妈每次送孩子的时候,都是把孩子放在班里就走,既不带领孩子一起说“老师好”,也不跟孩子说“再见”。一个月以后,菁菁知道班级位置了,妈妈就把孩子送到楼下,让孩子自己进班。这样,姜老师和菁菁家长见面的机会就更少了。

天气渐渐转凉了,孩子户外活动需要穿棉背心了。姜老师把带棉背心的事情写在教室外面的小黑板上,又逐一告知前来接孩子的家长。她还特意交待菁菁:“记着回家提醒妈妈明天给你带棉背心来!”结果,第二天菁菁没有带。姜老师就找了一件其他小朋友的棉背心先给菁菁穿上。晚上回家的时候,菁菁开始打喷嚏、流鼻涕。于是,家长打电话责怪老师给孩子穿的衣服薄了,没有照顾好孩子,导致孩子生病了。姜老师认为早上孩子来园的时候,穿得就很少,并解释说自己已经通知家长给孩子带棉背心了。菁菁的妈妈说自己没听见通知,也没看见黑板上的提醒。姜老师说:“您平时不能接送完孩子就走,对班级的事情不闻不问。”菁菁妈妈不接话,生气地把电话挂了。 (一)了解家长的言行表现特点

冷漠像一面没有回音的墙,堵住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之门。有些家长性格内向冷漠或者清高孤傲,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少言寡语;有些家长则可能是粗心大意、不以为然、满不在乎,认为孩子上幼儿园有人看管就可以了,不把烦琐的班级事务当回事;有些家长的冷漠是暂时性的,可能是由于工作不顺心、家庭生活不愉快导致他们对其他事情心不在焉;也有些家长是对教师工作不满意,对直接交流又心存顾忌,因而采取冷淡的态度。

冷漠型的家长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不利影响。冷淡的态度和缺乏关注危害了孩子的安全感。经常被拒绝或者受冷遇的孩子容易形成否定的、消极的自我意识。冷漠型的家长还加剧了家园共育的难度,导致教师在有些事情和问题上无法及时与之沟通、达成共识,使孩子的健康成长缺少一股合作性的支持力量。所以,为冷漠型家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教师以儿童发展为本的职业体现。 (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根据冷漠型家长的行为特点,教师与这类家长沟通的重点是取得他们的信任,营造轻松交流的氛围。

1.通过孩子了解家长冷漠的原因

如果家长的冷漠态度是由于工作或者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导致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整,教师就可以与其进行正常沟通了。如果家长性格本身就是非常冷漠或者粗枝大叶,教师就要采取相应的策略与其进行沟通。因此,对于一个新班级来说,教师首先要了解家长冷漠的原因。由于这样 的家长不愿意直接和教师面谈,教师只能通过孩子迂回与其交流。教师可以主动与孩子聊天,问孩子一些问题,如“回家后是谁陪你玩呀”、“谁跟你在一起玩的时间长"、“你最喜欢跟哪个家长一起玩”、“你们在一起爱玩什么’’等。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教师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家长的冷漠是一贯性的还是暂时性的,为进一步尝试沟通奠定基础。

2.用渐进策略温暖家长的心

.

长期冷漠的人已经形成习惯,防范和戒备意识强,不但不善于表达自己,而且也羞于甚至畏惧表达自己,所以遇到主动与他们沟通的人,如果他们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就很可能会退却。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渐进的策略与冷漠型的家长沟通。比如,把一些重要的通知或者孩子的个别情况写成 简洁的小纸条,温馨提示家长需要关注的地方。可以把这些小纸条直接交给家长,也可以委托孩子交给家长,让孩子起到敦促家长阅读的作用。第二天,幼儿来园后,教师可以问孩子:“你把昨天的小纸条给妈妈看了吗?妈妈念给你听了吗?"这种询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书面沟通的效果。冷漠的人表面是冷峻的,但内心体验却往往是丰富和深刻的。教师频繁的贴心交流会逐渐温暖家长的心。

3.营造放松表达的心理氛围

教师尽心尽力照顾孩子,但仍会让某些家长感到不满,但是碍于情面,这些家长不愿意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意见,于是表现出对教师的冷漠。如果经过观察与分析,教师发现有的家长是因此产生冷漠,就应该找个时间主动与他们沟通。教师要抱着征求意见和建议的谦虚态度,诚恳地邀请家长放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沟通的过程中,教师的倾听要多于解释,让家长感觉到自己的心声确实得到了教师的关注;而过多的解释会让家长感觉教师是在为自己辩解,置家长的切身感受于不顾。如果不同意家长的意见,教师可以委婉地说:“我理解你的看法,从某个角度来说,你的看法是对的,但是换个角度未必如此。’’或者“我与你有不同的看法,你愿意听一听吗?’’而不宜直接说:“你的看法是错误的。”或者“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在沟通的过程中要始终让家长感觉是在与教师平等地交流,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否则,冷漠型家长很容易又关闭沟通的大门。

三、与敷衍型的家长沟通

俊超是班里个头最高的小朋友,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喜欢跟其他小朋友玩,但也经常招惹其他小朋友,不高兴了就动手动脚发泄情绪。教师多次与其家长交流,家长每次都边点头边道歉:“俊超给老师添麻烦了,对不起老师,我们回家一定好好教育他。"久而久之,教师发现,家长的态度 一直很好,并不为孩子护短,总是代替孩子承认错误,但孩子的状况却一直没有得到改善。教师频繁的沟通与家长良好的态度并没有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教师常想:问题出在哪里呢?还有没有更好的沟通方法呢? (一)了解家长的言行表现特点

敷衍型家长在沟通的时候会表现出心不在焉,神情不集中,不能及时或者有效地搭接教师的话题,只是做出“听”的样子,却没有“听进去”。他们有时用看表、跟过路人打招呼或者其他自然的方式打断教师的叙述,并礼貌、谦和地与教师告别。

敷衍型家长对教师反映的问题表面点头答应,不否定也不反驳,但实际上并没有付出行动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和孩子的行为习惯。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家长并不认可教师反映的问题,但又觉得教师的初衷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不愿意与教师争辩,所以就敷衍回应教师;另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的不良习惯形成已久,要想改变并非一日之功,而且改变孩 子的同时还要改变自己已经习惯的教养方式,这对家长来说是一个挑战,于是有的家长就用敷衍的方式回避问题。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不能采取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孩子的同一问题,产生了“超限效应"。 (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根据敷衍型家长的行为特点,教师与他们沟通的重点是理解他们教育孩子的困难之所在,并根据孩子的具体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教育意识与教育方法。

1.与家长分担、分享孩子在成长中的烦恼与快乐,不宜总是告状与推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希望教师与自己_起分担孩子成长的烦恼,也一起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如果教师反馈的信息都是孩子惹的麻烦、做的坏事,会让家长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奈,导致他们从心理上不由自主地排斥、回避与教师的沟通。此外,有些教师在言谈中透露出推诿心态,即“我 把孩子的问题都告诉你了,你得回家好好教育孩子,否则就是家长的责任’’。如果这种心态被家长感受到,而家长又觉得自己无计可施,只能对孩子听之任之。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天真、聪明、可爱的一面,家长都乐意听教师反馈这样的信息,调皮捣蛋孩子的家长更是渴望听到这样的信息。有些教师虽然也向家长反映孩子聪明、乖巧的一面,但是很快就把话题转到孩子的不良表现,这会让家长感觉到教师并没有完全接纳自己的孩子。因此,教师要注意与家长充分交流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与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从根本上消除家长的抵触心理。

2.倾听和分析家长的教育体会,选择关键问题做重点沟通

孩子是反映家庭生活的一面镜子,孩子的行为习惯与家庭教养环境密切相关,教师要善于抓住其中的关键问题与家长沟通,面面俱到反而不利于提高沟通效率。比如,有些孩子攻击性强,不善于交往,不遵守规则,这与家长平时对待孩子过于严厉或者过于迁就有关,但是家长对此并不自知。即使教师直截了当地指出家长的问题所在,家长也未必反省与认可,相反还容易激起家长的逆反心理。所以,教师不但要抓住关键问题,还要掌握沟通技巧,从关心孩子的家庭生活环境人手,请家长描述孩子的生活细节,再与家长一起分析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比如,教师可以像拉家常一样问:“放学后谁陪孩子在家?孩子在家喜欢做些什么事情?如果家 长不满足他,他会怎样?家长怎样对待孩子的任性与发脾气?’’这些问题都会反映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体会,教师可以抓住重点与这些家长深入沟通。

3.为家长提供观察孩子在幼儿园日常表现的机会或者途径

有些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调皮捣蛋行为比较宽容,觉得这算不了什么大事。但是它给集体大环境所带来的混乱与麻烦是家长在家庭小环境中所难以观察和体验到的。它会导致班级里其他小朋友及其家长的不满,给班主任教师的工作增加负担。因此,教师可以尝试请家长来幼儿园观察孩子的一日生活,促进家长反思自己敷衍的态度对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孩子还有教师的工作都是不负责任的。如果家长没有时间来到幼儿园,教师可以请班里的另外一位教师拍摄孩子的生活,使孩子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表现出真实的状态,然后把录像交给家长看。

新学年,胡老师被分配到大班做班主任。但是还没有开学,幼儿园就收到一封一些家长的联名申请,主要意思是听班里的其他家长说胡老师比较严厉,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建议园长换一个班主任。园领导经过讨论 决定保留现有的分班方案,因为从幼儿园的角度来说,胡老师已经工作1 5年了,是幼儿园信得过的骨干教师,仅凭一些没有客观依据的“听说”,就随意更换教师,是不尊重、不爱护教师的表现。对胡老师来说,新班家长还没有见过她,就直接否定她,对胡老师也是不公平的。最后,胡老师仍 然是这个班的班主任。一年来,胡老师不计前嫌、兢兢业业,对幼儿关心体贴,对家长热情周到。学年末,家长们亲眼看见和感受到了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于是他们又联名写了一封感谢信。 (一)了解家长的言行表现特点

易受影响型家长通常没有主见,容易被其他家长的言行或谣言影响,进而对教师或幼儿园产生偏见。

只要有家长群体存在,易受影响型家长就有可能出现,每个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这样的家长。有经验的教师会事先注意“防患于未然",或者事后善于补救,而缺乏经验的教师则可能手足无措,甚至出现一些冲动的言行,做出让自己后悔、尴尬的事情。 (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根据易受影响型家长的行为特点,们开辟多元的交流途径,同时用自律、尊重。

1.与家长理性地探讨谣言出现的规律

如果像案例中的胡老师那样没开学就听到一些对自己非常不利的谣言,那么开学初的第一次家长会就非常关键。召开家长会的目的既非发泄不满,也非据理力争,而是充分展现教师的理性、宽容与自尊。教师可以事先打好腹稿、组织语言,做到语言简洁、深刻、真诚。比如,在开家长会的 时候,教师可以跟家长这样坦诚交流: 尊敬的彖长朋友:

你们好!

还没见到各位就收到邢封联名信,开蛉我心里确实非常难 过,同时我也意识到它表达了家长对孩手的爱护、对老师的期望。我会用自己7 5年来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孩手,请失冢放心!另外,我也加强了学习,读了一也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书籍,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谣言都是恶意的,谣言的出现与传达和理解信息的模糊性密切相炙。下面与火家一起分享一则无恶意谣言诞生的过程:

小张对小李说:”小王今天怎么没来?她是不是病了?”

小夸对小马诡:“小张担心小王生病了。”

小马对小赵说:“听说小王病了,希望她病得不重。”

小赵对小蔡说:“小马说小王病重,我得去看看她。”

小蔡对小全说:“我猜小王病得很重,小赵去医院看她了。”

小全对小刘说:“听说小王挺危险的,亲戚们都被叫到医院了。”

小刮对小朱说:“你去看小王了吗?她怎么样?还能活多久?”

小朱对小杨诡:“小王伏不行了,我得去参加她的葬礼。”

小杨对小韩说:“你去参加小王的牟礼了吗?听说她前两天去世了。”

小韩对小王说:“我刚听说有关你生病死亡与葬礼的事情,是谁说出来的呢?”

小王说:“啊····”

可见,一条信息的传播的链条越多,就越容易失真。我们一个班有30多个孩子,有至少60位家长,传播信息的链条也很长,希望大家主动关注一手信息,而不是传播二手、三手信息。我们获得真实信息的目的只有一个——齐心协力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下面我向大家交流新学年大班的保教工作计划和幼儿发展目标······

教师举例说明谣言产生的过程,能给家长带来深刻的启发与反思,有助于家长重新认识教师的良苦用心和专业性。

2.用严谨的保教工作为自己“辟谣”

案例中,家长从最初的“更换老师"变为最后的“感谢老师’’,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转变得益于胡老师一年来扎扎实实的保教工作。可见,做好每天的日常工作是证明自己最有力的证据。事实上,最初很多家长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字,属于“随大流"的从众行为,他们对教师并没有成见和恶意,这就意味着教师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可以很快争取到大多数家长的信任,进而奠定广泛的家长工作基础。

3.为家长提供畅所欲言的渠道

对于任何事情,我们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与分析。案例中的胡老师纵然有她的委屈之处,但是也说明胡老师的个性和带班风格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教师本人加强反思并做出相应的调整。通常,被家长认为比较严厉的教师可能存在脾气急躁、武断、给他人表达空间不够的问题,也可能存在工作严谨但不够灵活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培养自己耐心倾听他人意见的温和态度,为家长提供畅所欲言的渠道,不急于下判断,想清楚之后再找时间与家长交流,培养家长与教师之间轻松的沟通氛围。

五、与护短型的家长沟通

夏天,小朋友下午离园的时候,因为离天黑还有很长时间,所以很多孩子会留在幼儿园里玩耍。岁岁玩着玩着就开始拆起一把小椅子,拆掉的一条椅子腿被他随手扔到一边,妈妈则在旁边陪着。这时,老师发现了椅子腿,说:“岁岁,这玩具是你拆的吗?幼儿园的玩具能拆吗?拆坏了,小朋友就不能玩了。”岁岁正要点头承认,妈妈马上说:“岁岁,这是你拆的吗?妈妈怎么没看见!”岁岁看一眼妈妈,又看一眼老师,慢慢地摇着头。老师接着教育孩子:“岁岁,做错了事情没有关系,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妈妈则接上话:“岁岁,别害怕,你跟老师说这不是你拆的。”有妈妈撑腰,岁岁说话有胆量了:“不是我拆的!" (一)了解家长的言行表现特点

人生有两个阶段容易产生护短心理:一个是恋爱阶段——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是初为父母阶段——孩子是父母的眼中宝,这两个阶段产生的护短心理都是因为特别深厚的感情遮蔽了理性的眼光。而幼儿家长的护短行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1.护短的目的是维护家长的面子和孩子的自尊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出现不适宜行为会让家长感觉颜面丧失,特别是优越感比较强的家长,认为孩子就应该像自己一样优秀。他们往往用“放大镜"看待孩子的优点,用“显微镜"看待孩子的缺点。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他们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视而不见。

此外,还有一些孩子已经养成了只愿意听奉迎话、做顺心事,不愿意面对挫折感的习惯,否则就会大哭大闹。为了避免孩子不开心、发脾气,有些家长也会采取护短的方式哄孩子高兴,并误以为这样有利于维护孩子的自信与自尊。

2.护短的情形出自责任扩散现象

在群体环境中,一旦出事,人们的责任意识会下降,会出现观望、等待、希望别人首先站出来的行为,而自己不主动承担责任;一如果事情没做好,会认为这不是自己一个人的错。这种责任扩散的心理会让家长产生护短行为。

离园的时间到了,洋洋老远就看见爸爸往教室方向走来。等到爸爸快到门口的时候,洋洋大叫了一声:“爸爸——’’同时把门口的一只垃圾袋当做皮球向爸爸踢去,但是垃圾袋口没有扎紧,结果垃圾散落出来,于是旁边几个小朋友就踢起垃圾来。正好老师走出来,发现地面一片狼藉,问:“这是谁干的?垃圾怎么弄得到处都是?’’小朋友就互相“指责”起来,你告发我,我告发你,也揪不出真正的“肇事者’’。洋洋爸爸亲眼所见儿子制造的“事端",但他像没看见一样,拉着洋洋说:“跟老师说再见,咱们回家了。"在洋洋的爸爸看来,儿子并不知道垃圾袋没有系紧,再说后来其他孩子也参与制造混乱了,凭什么要单独拎出自己的孩子受教育呢?再说即使当众“供出”自己的孩子,洋洋肯定不服气,因为别的孩子也参与了,洋洋会认为自己对他不公平。于是,不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走为上策! (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根据护短型家长的行为特点,教师与这类家长沟通的重点是对孩子加强正面引导,同时避免家长的逆反心理。

1.用木桶原理向家长传播全面发展孩子的教育理念

护短违背了全面发展孩子的教育理念,但是如果教师直接讲道理,家长们不见得听得进去。现在的家长不喜欢教师生硬的说教和长篇大论,而是喜欢具有启发意义的生动故事和经典实验,因此教师平时应注意多积累这方面的素材,把自己希望传达的教育观念渗透其中。比如木桶原理:即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木板,而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木板。因此,家长应该从小就注意给孩子“补短",这有利于积累孩子发展的后劲,真正实现人生的可持续发展。

2.照顾家长的好面子心理,委婉地教育孩子

大多数人都有“好面子”的心理,注重在自己认为重要的人物面前维护形象,而不太在乎对自己关系不大的人的看法与感受。毫无疑问,在幼儿园里,教师是家长心目中的重要人物,家长很在意教师对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应采取委婉的态度或者单独谈话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比如,在岁岁的妈妈看来,承认孩子拆椅子不但影响了孩子在教师心目中的形象,也让教师觉得家长连“爱护公共财物”的简单道理都不懂,于是干脆来个“不认账",一了百了!可见,教师直接教育孩子“岁岁,这玩具是你拆的吗?幼儿园的玩具能拆吗?拆坏了,小朋友就不能玩了"的初衷是好的,但却因为没有照顾到家长的好面子心理而效果不佳。如果教师能够蹲下来对孩子说:“岁岁在研究椅子吧,你已经把它拆掉了,现在试试还能不能再把它装好,如果装不好,明天小朋友就没有椅子坐了。你说对吗?”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3.避免家长产生教师在告状的抵触心理

有时家长的护短行为与教师和家长沟通时的语气、态度以及方式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教师总是直接跟家长说他们的孩子今天又闯什么祸了、又出现了什么问题,家长的心情自然不好,他们会本能地产生抵触心理,把教师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当做告状甚至嫌弃孩子。为了维护孩子在教师心目中的形象,家长就会对孩子的缺点避而不谈,只强调孩子的优点。事实上,再调皮捣蛋的孩子也有安静、可爱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发现孩子的这些良好行为,然后把“告状"变成谈心,先介绍孩子在班级的良好行为,再与家长一起商量孩子问题行为的原因和教育方法。这时家长就会感觉到教师对孩子的观察与了解是全面的、客观的,是在就事论事,而不是在挑孩子的毛病。

六、与自私型的家长沟通

阿辉和阿秋在建筑区搭积木,因为一块长木板争执起来。争执中,阿秋不小心被阿辉推倒在地上,胳膊肘擦破一点儿皮。老师看见后赶紧把阿秋带到医务室进行了护理。下午,阿秋的爸爸来接阿秋时发现儿子受伤了,就问阿秋是怎么回事。阿秋说:“是阿辉把我推倒的。"爸爸立刻找来阿辉 呵斥道:“你为什么推我儿子?你以为自己个子高就可以欺负人吗?我一下子就能把你推得远远的,你信不信?以后再敢欺负阿秋,看我怎么收拾你!”阿辉被吓哭了。老师闻声过来,对阿秋的爸爸说,不能这样处理孩子之间的事情。阿秋的爸爸说:“你别管,没你的事。’’教师对家长的话并不意外也不生气,因为通过多次与阿秋的爸爸打交道,她知道阿秋的爸爸是一个“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的家长。在同伴冲突中,阿秋吃亏了,爸爸就会替儿子撑腰;阿秋占了便宜,爸爸就在旁边乐,不去制止。教师看不惯家长把自私自利的言行传给孩子,但是这样的家长又挺难沟通的,怎么办呢? (一)了解家长的言行表现特点

家长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有所偏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自私的家长会表现出过度偏爱:处处让自己的孩子占上风,忽视对孩子进行等待、分享、公平、宽容、大度等品质的培养。自私型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1.怂恿孩子占小便宜

这些家长不从正面鼓励孩子为了身体健康要多吃饭,而是从自私自利的角度告诉孩子“不吃白不吃’’;遇到集体活动分发小礼物或者纪念品的时候,怂恿孩子在索要礼物时“多多益善”。

2.要求教师给予孩子额外的关照

有的家长会要求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多给自己的孩子一些机会,这也是一种自私的表现。比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求教师把自己的孩子安排在座位中间,多多提问自己的孩子;在名额有限的朗诵、演出、比赛等活动中,要求教师优先安排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有“出头露面’’的机会。

3.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吃亏’”

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自私型家长会不由分说地偏向自己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吃亏’’的时候,会出面为孩子撑腰,甚至兴师问罪。 (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根据自私型家长的行为特点,教师与这类家长沟通的重点是引导他们坚持正确的导向,发挥孩子带动他们成长的积极力量。

1.经常引导家长换位思考

自私的人常常不自知,或者即使自知也不以为然。教师难以完全改变这类家长的观念,但是可以从思维方式上引导家长。自私的家长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衡量是非,较少站在他人的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所以教师需要常常点拨他们换位思考。比如,针对上述案例,教师可以引导阿秋的爸爸思考:“如果您是阿辉的爸爸,您会怎么想?"“如果阿秋打了比他矮小关文章念给家长听,借别人的口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然,文章不宜过长,以念读时间不超过3分钟为宜,时间过长反而容易分散家长的注意力、降低听的效率。

2.处事公平,学会拒绝家长的不合理要求

”自私的家长永远不会知足,所以教师一味地迁就家长的自私要求,并不能换来真正的和谐关系,而且还可能引起其他家长对教师处事不公的不满。所以,教师要坚持待人平等、处事公平,学会拒绝自私家长的不合理要求。这样可能会导致与这些家长产生矛盾,给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但是有些矛盾和麻烦是无法回避的。学会正确地面对和处理矛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教师要及时与其他教师、年级组长或者园长进行沟通,争取得到她们的帮助。

3.开展“以小带大"的爱心教育活动

教育家长比教育孩子难,但是以孩子为突破口通常对家长有较好的影响作用。教师可以对全班孩子持续组织爱心教育活动,鼓励小朋友积极参与、相互观察,评选“助人为乐小明星"、“谦让有礼小明星"、“团结友爱小明星”等,并把孩子的活动情况拍成照片张贴在教室外面的墙壁上,发挥小孩带动大人关注美德评比的积极作用。教师还可以直接组织以“爱心教育’’为主题的亲子阅读活动,为家长提供关心他人、爱护公物、遵守秩序等方面的故事书,号召家长在家里与孩子一起讲故事,并举办亲子讲故事讲述活动,引导家长注重对孩子的品德培养。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自私型家长的孩子的进步表现,及时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同时有针对性地向其家长反馈孩子的积极变化,用孩子积极成长的力量感化家长。

七、与告状型的家长沟通

魏老师发现自己班级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园长很快就能知道。比如,前一天下班的时候发现班级里的坐便马桶坏了,准备第二天抽时间报修。没想到第二天孩子们刚吃完早饭,园长就来查看马桶,并叮嘱一句:“以后报修要及时。”户外活动的时候,小朋友滑滑梯玩。前面的小朋友还没有站起来,后面的小朋友就滑下来了,结果她的头碰着前面的小朋友,磕了一个小包,没什么大碍,可以自愈。没想到,当天园长就知道了这件事。虽然没有批评魏老师,但是一句“户外活动注意安全’’的提醒让魏老师难受半天。魏老师觉得班里的家长太爱告状了。 (一)了解家长的言行表现特点

告状是指不直接与当事人沟通,而是通过与当事人相关的其他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应以正面沟通为主。但是,有些家长性情冲动,对教师不信任,或者认为教师不能耐心地倾听自己的意见,他们就有可能选择向园长告状以表达自己沟通的需求;也有的家长认为自己与幼儿园领导关系好,可以直接对话,于是不自觉地养成通过告状来反映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引起家长告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种:

◎没有完全掌握事实真相,性情冲动;

◎不喜欢教师的性格或工作方式;

◎不认同教师教育幼儿的态度与方法; ◎向教师反映问题却不见效果;

◎与幼儿园领导关系密切,经常聊天谈论。

总之,家长的告状现象反映了家园沟通出现了障碍,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新的沟通方式调节家园关系。

(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根据告状型家长的行为特点,教师与这类家长沟通的重点是勤于解释坦诚交流,并拓宽沟通渠道。

1.教师的日常工作要细致严谨,勤于向家长解释

细心的家长会随时关注班级的环境和卫生、孩子在园的生活情况及其表现。当他们对教师的做法感到不满时,就可能越过教师直接反映给领导因此,教师的日常保教工作不但要扎实细致,经得起考验,还要勤于向复长解释,耐心地帮助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儿园工作的实际情况。

比如,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不让自己吃完饭,因为自己吃得慢,家长也觉得孩子在家确实吃的慢,于是很容易推断教师没有耐心等孩子吃饭于是一气之下把电话打到园长那里告了状。事实上是天冷了,保育员发现孩子的饭凉了,于是就把孩子的饭倒掉了。可是孩子并不理解老师的想法误以为老师嫌自己吃饭慢不让自己吃了。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要手导保育员改进工作方法:倒饭之前应该向孩子解释“吃凉饭会生病”,并征求孩子的意见“还吃吗?如果还想吃,老师给你热一热饭,怎么样’’,而不能在孩子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生硬地把饭倒掉了事。另一方面,教师还要真诚地向家长道歉,同时勤于向家长解释班级教师平时在孩子饮食、保健生活上的保教方法。家长了解得越多,对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越放心,对教师也越信任,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就愿意直接询问教师,而不是简单地告状了。

2.与爱告状的家长坦诚交流 如果发现个别家长总是去幼儿园领导那儿告状,教师可以坦率地向家长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首先,肯定家长对班级工作的关注和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以及对自己提醒和促进作用;同时,表明自己的心理压力,建议家长有意见直接反映给班级教师。当然,仅仅一次交流还是不够的。教师平时的沟通态度要让家长感觉到建言无妨、交流无碍。如果教师平时让家长感觉急匆匆、没耐心、较武断,家长就会欲言又止,那么告状就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了。

3.设立班级意见箱,及时回复

告状实际上反映了家长渴望沟通的需求,但是由于接送孩子的时间有限,很多家长没有机会与教师沟通,所以建议教师在班级教室门口设立一个意见箱,鼓励家长投递匿名便条反映问题。因为“写"便条会留下个人笔迹,达不到“匿名"的效果,可以让家长“打印"便条,免除家长的担忧。有的教师这么做了,家长却不爱用,原因是教师不及时打开意见箱,也不及时回复家长,导致意见箱形同虚设。对于性格比较急躁、容易情绪化、沟通经验有限的教师来说,班级意见箱给教师预留了调查、分析和思考的空间,有助于教师理性地解决问题。

八、与积怨型的家长沟通

上学期有一天,嘉嘉的算术题做错了,马老师以开玩笑的口气对她说: “你好笨哦„„’’嘉嘉把玩笑当真了,回家跟妈妈说了,妈妈很不高兴,找到了马老师,马老师赶紧向家长和孩子道了歉。可是,嘉嘉再做算术题时就很不自信,对妈妈说:“我的数学很差。”有一次在系溜冰鞋带的时候,她对妈妈说:“我真得好笨哦!"妈妈听了心里很难过。下学期有一天,嘉嘉把“1 O一3=口"算错了,班主任刘老师在她的作业本旁边打了一个叉子。晚上回家后,妈妈发现了。第二天,妈妈怒不可遏地到幼儿园质问刘老师:“你说10减3等于几?你说10减3等于几?”不给刘老师解释的机会,嘉嘉妈妈就把作业本撕碎了,然后扔到刘老师的脸上,扭头就要走。但是刘老师也非常气愤,但是她忍住了自己的火气,大声对嘉嘉妈妈说:“请站住!你作为家长怎么能当着孩子的面这么做事?女孩子本来就很敏感,你这么冲动,以后怎么帮助孩子学会面对问题?你了解真实情况吗?你为什么不给我解释的机会?’’嘉嘉妈妈这才停下来,听刘老师的解释。事后嘉嘉妈妈很后悔,当面向刘老师道了歉。刘老师的忍耐和有理、有力的陈述扭转了教师工作的被动局面。

(一)了解家长的言行表现特点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积怨型的家长对幼儿教师的不良印象产生泛化,随时都有可能因为某一事件的刺激而爆发出自己的怨气。虽然是马老师的教育失误伤害了孩子,但是家长认为刘老师也在伤害孩子,所以才会既不问孩子是怎么回事也不听教师的解释就大发雷霆。

家长的积怨源于教师的一次教育失误,如果后续的教育关怀没有做到位,家长和孩子就会留下心结,成为家园共育的隐患。所以,在教育失误发生之后,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它的潜在不良影响,不但要诚恳地道歉、改正错误,还要在以后的生活中对孩子和家长进行持续的教育关怀,帮助他们及时和彻底地化解心结,重建孩子的自信与家长的信任,不要让孩子和家长把一次不良影响沉淀为持久的不良信念。 (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根据积怨型家长的行为特点,教师与这类家长沟通的重点是以持续的关怀和真诚,帮助他们重建对教师的信任。

1.告诉家长抚慰孩子但又不过度关注

面临同样的消极事件,人们的反应是不同的。其中,大约70%的人能够自己消化心理创伤,其余30%的人则可能或多或少地受到消极影响。性格敏感的人比性格开朗的人更容易受到伤害,嘉嘉就属于敏感内向的孩子。情绪脆弱的孩子受到伤害首先需要成人的接纳和抚慰,但是又不宜过度关注。过度关注会加剧孩子对外在环境的“不安全感”,降低抗挫折能力。因此,班主任刘老师一方面要批评马老师做得不对,另一方面也要联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跟家长分析嘉嘉的敏感个性,指导家长经常对孩子说“没问题"、“小事一桩"、“我不在意”、“我不生气"、“我又高兴了”等话语 引导孩子遇事放宽心,不要过度思考。

2.引导家长在孩子面前保持冷静

家长的情绪、情感和态度是孩子自发模仿学习的重要内容。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乐观、开朗、冷静和大度,孩子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表现出紧张、敏感、冲动和愤怒等消极情绪,孩子的情绪反应模式和行为方式就会受到不良影响。嘉嘉的妈妈当着孩子的面爆发情绪,不但没有澄清问题,还向孩子示范了面对问题的错误态度!并进一步强化了孩子的自卑心理,因为孩子会把妈妈和老师之间的矛盾冲突归结为自己的“笨”。正是刘老师的一句质疑“你作为家长怎么能当着彩子的面这么做事",使家长从冲动中突然清醒,进而表现出正常的家园沟通态度。

3.教师的道歉后的跟.进关注

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一、很多家长都会这样问我:“我们的孩子如果学美术,都能学到什么?”

首先,我们会根据孩子的年龄段进行划分,这里的课程基本上是两岁为一个年龄段。譬如4-6岁是特色少儿美术,6-8岁是多元创意美术,8-10岁是素描入门,而10-12岁是素描提高,色彩提高则是学习素描两年以上的学生才可以报名。现在我们针对家长的强烈要求,还开设了特色的亲子美术班,两岁以上即可报名。

然后我们会让孩子填写一些测量有关能力的表格。因为年龄并不是评判孩子能力的唯一标准,只有摸清孩子最基本的能力,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让他接触知识。譬如孩子测量色盲的表,看看孩子在色彩识别上是否存在缺陷。这是在所有能力测试的表格中最为关键的一项,当然也是必测的一项内容了。

最后,对于想学漫画的孩子而言,我们要进行漫画的班级考试。因为漫画的学习者必须有一定的美术功底才能学好,否则就是耽误时间,也会让孩子自信心下降。

二、还有些家长问我,怎么自己孩子学了一段时间美术怎么没有效果啊,画的一点也不像啊?

那么我首先提问一下家长们,好的标准什么?很多家长不知如何作答。其实我认为,传统的以画的像与不像作为标准的美术评判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现代少儿美术的评判标准已经到来。

首先是有创意的东西。很多家长都以孩子画的东西像不像作为衡量好坏的标准。其实这是家长认识的一个误区。画画技能的优劣,不能用画得像与不像来区分。画得像是一个"技"的问题,绘画一种人文学科,应以画的内容是否真实的反映人的思想来区分优劣。用心所创作的画远比一个画工批量生产的画要有价值得多。

其次是舒服的东西。无论是孩子画的画在色彩上还是在构图上,只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人的视觉感到很舒服,而且还尽可能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这就是一副好的作品。

最后呢,就是在整个学习氛围轻松,愉快,孩子专注热情。在儿童画教学活动中轻松愉快的氛围更为关键。想想,一个死气沉沉的美术课堂,无论教师如何的出色,想必孩子也不会喜欢上的;或是孩子整天在父母功利性的目的下学习美术,也不会有太大的进步,久而久之,还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想象力的开发。

三、三小时是不是太长了?

我们把时间切割来看,本课知识点导入30分钟;学生自己创作1小时;休息20分钟;教师和学生沟通40分钟;艺术欣赏30分钟。总共三小时,其实这样算来,学生创作的时间也不长,不会因疲劳而注意力不集中。

四、手工多?

有家长问我美术课为什么手工多啊?那么我就先请问家长美术的定义和范畴了。

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以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 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类型。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想,为什么清华美术学院要包括如此多的系呢?譬如装潢系,染织系,雕塑系,环艺系,国画系等等,这些系有的从事手工方面的活动,譬如雕塑,那么它就不算是美术了吗?如果不算,那断臂的维纳斯都会黯然神伤。

五、我的孩子在外面画完之后,为什么在家里就再也不画了呢? 当家长问起这个问题时,我们的小刘老师总是以一句幽默的话作答:“画画其实也是孩子内心的发泄渠道,他在美术班上已经发泄完了,到家里自然就不画了。用一个通俗浅显的比方说,你在外面吃完饭了,而且是饱饱的,那到家里你还吃吗?”

六、我们的课程体系?

童乐的课程体系始终遵循10年的链条,根据孩子的年龄段进行设置。我们坚持从培养的人的角度出发。首先让孩子做个快乐的人,做个好人。一个缺乏快乐的孩子就是绘画水平再高生命的色彩也是灰暗的。我们的目的不是培养出多少个梵高,而是培养出一个个天正活泼开朗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以人为本是社会倡导的理念,在我们童乐体现尤为明显。

七、画不出来,没进步,太慢了

画不出来,是因为孩子的思维还没有被打破,传统的意识还在羁绊着他的思想。这时候,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与的,不是一味地批评,相反应该鼓励和赞扬。画不出来只是暂时的显现,没有人永远都画不出来,就如同没有任何人永远都不吃饭一样。

对于没进步,我们依然会请问家长对于“好”的标准的理解。很多时候,是家长的单纯认为没有进步,其实孩子的点滴进步都记在我们的心上,倘若拿出他最初的作品和现在的作品相比较,我们依然会感到明显的进步。

八、考级的问题。

艺术考级是指依照《考级办法》取得考级资格的艺术考级机构,通过考试的形式,对业余从事或学习艺术的人员,针对其艺术水平进行的测评活动,它主要面向非专业人士。主要是对报考人员的自身艺术素养及能力给予相应的界定,从培养兴趣的角度出发,但也不排除通过艺术考级活动从中发掘一些具有一定才华和发展潜力的艺术人才。从总的来讲,艺术考级行为是一个自测行为,艺术考级机构是一个针对艺术类学习人员的自测机构,与各类人员晋升、调动、升学等事宜无关。我们对考级事情呢,是既不反对,也不赞成。

在童乐,美术考级首先保证考级的规范、公平、公正性。杜绝恶性竞争,不搞暗箱操作,所有美术考级机构都应在公平的前提下,遵循游戏规则开展考级工作。其次是以人为本,尊重考生的权益,从考生的切身利益出发,也就是自主自愿原则。最后努力做好与考级相关的一切事宜,如:考级标准、培训、宣传、考风考纪、评审、发证等等。

九、多大的孩子学素描?

很多家长问我是否能教他的孩子学习素描。其实,在很多家长眼中,孩子的画的好坏取决于东西画得像不像。其实这是家长认识的一个误区。画画技能的优劣,不能用画得像与不像来区分。画得像是一个"技"的问题,绘画一种人文学科,应以画的内容是否真实的反映人的思想来区分优劣。用心所创作的画远比一个画工批量生产的画要有价值得多。

当然,素描是一切艺术的基础,在进行专业绘画前必然要学习素描。但一定要在学生心理生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素描的学习。

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1 临床科与检验科室沟通的重要性

作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检验诊断学对临床诊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是临床科开展工作的基础。随着现代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 检验科室的工作内容也逐渐增加, 其内容涵盖了检验工作申请、准备、样品采集、保存、样品处理与检验、报告及建议提出等。而临床科必须根据检验报告进行患者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检验科室的工作内容决定了其必须与临床科紧密配合, 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检验数据与报告, 促进诊疗活动的开展。加强临床科与检验科室沟通有助于检验信息的准确传达、有助于双方合作的有效开展。通过临床课与检验科室的沟通为诊疗水平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2 临床科与检验科室沟通的重要意义

2.1 临床科与检验科室沟通有助于相互间信息需求的了解

临床科与检验科室的沟通有助于提高两科室间的学术技术渗透与结合, 促进医疗活动的开展。在现代检验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新的检测项目与方法不断应用到实际的检验工作当中。而临床科虽然在校期间也接受过相关的学习, 但是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 临床科医生对检验新技术的应用了解越来越不及时。这一现象也将直接影响诊疗活动的开展。而检验科室也需要更够及时了解临床科医生对诊断需求的变化, 以及时为临床科诊疗活动提供详细的、准确的检验信息。这就需要临床科与检验科室加强相互的沟通, 加强相互交流, 是相互间能够了解对方的需求与新技术应用, 为更好的开展相互合作奠定基础。在检验科室引进新的检验项目后, 及时的将检验项目内容、技术等相关资料发送至临床科医生处, 为其了解检验科室的项目与内容提供基础资料。以β-HCG妊娠试验为例, 在医院引进β-HCG法妊娠试验后, 应及时将其相关信息与临床科医生进行沟通, 为医生了解本院检测新项目及相关技术指标的定义等提供信息, 促进临床科工作的开展。

2.2 临床科与检验科室的沟通有助于医疗综合水平的提高

临床科与检验科室的沟通有助于医疗综合水平的提高, 其能够促进检验技术的应用、促进医疗新药与新技术的应用, 为提高医院的综合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以检验新技术应用为例, 新技术的应用需要临床科医生了解检验技术的内容与相关标准, 而检验科室需要临床科提供新技术应用的效果与准确性。而在新药或新技术应用中, 临床科则需要检验科室了解新药、新技术特性, 了解其对检验的影响, 同时临床科还需要检验科室通过日常的检验对新药或新技术应用后的效果进行反馈, 以为临床科新药、新技术应用提供有力的检验证明资料。通过双方的沟通与交流, 以及项目的需求实现能够极大的促进医院综合医疗水平的提高, 为提高本院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3 通过沟通与交流促进诊疗活动的开展

检验科室对临床医生的咨询服务能够为临床科检验项目的选择提供细致的咨询信息, 为如何科学选择患者适宜的检验项目、为更加准则的诊断患者病情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诊治过程中, 临床医生依据患者主诉、症状来决定检验项目, 检验项目的科学选择对病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临床课与检验科室的沟通能够使临床科医生更加及时的得到检验科室的咨询服务, 为医生检验项目的合理性、适用性、经济性提供技术咨询。这一过程中能够使医生针对检验项目的敏感度与特异度为疾病的诊治选择适宜的检验项目, 为诊疗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检验。

4 现代医疗活动的需求要求临床科与检验科室强化相互的沟通

现代医疗活动需要检验工作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技术信息, 需要现代检验技术为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检验。现代医疗活动的需求要求临床科与检验科室强化相互间的沟通, 以促进检验信息、诊疗信息通路的建设, 促进医疗活动的科学开展。同时, 现代医疗技术、制药技术、检验技术的发展也需要临床科与检验科室通过相互的沟通促进彼此的了解, 为各自工作的更好开展提供技术帮助。

5 结语

综上所述, 临床科与检验科室的沟通是现代医疗活动开展的需求、是提高检验与诊疗技术水平的关键, 其对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医院应从体系上对临床科与检验科室的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临床科与检验科室的沟通。通过技术交流、会诊、新技术应用解答会等方式促进双方的沟通, 为提高检验技术水平、临床诊断与治疗水平奠定基础, 为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现代医学检验的发展使得其在医疗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是现代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手段。加强临床科与检验科室的沟通有助于诊疗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助于临床检验与临床治疗的相互合作, 促进诊疗活动的开展。本文就临床科与检验科室沟通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临床科,检验科,沟通,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张春阳.检验科室与临床科的沟通体会[J].医学教育与护理, 2009, 8.

[2] 马志军.关于临床科与检验科沟通工作的分析[J].医疗资讯, 2009, 10.

[3] 周丽华.强化临床科与检验科的沟通—提高医疗综合水平的关键[J].医疗与护理, 2009, 12.

上一篇:英国留学申请三步曲范文下一篇:一年级词语句子训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