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学申请三步曲范文

2023-10-11

英国留学申请三步曲范文第1篇

一、课前:放手发动学生, 思政回归生活

课前这个序曲要是唱好了, 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 更重要的是, 这个“序曲”可以让思政课堂回归生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分组并布置明确的任务

这样的分组一般在开学的第一次课完成。分组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它不仅涉及到课堂学生的具体表现, 还要能在组别之间形成竞争与协作的关系, 每一小组内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合作, 每一小组的人数还要多少适中。

笔者在教学中一般的小组每组是6-7人, 一般采取这样拼图的方式进行, 即将一个完整的图片分解, 然后每人领取其中的一块, 最后将这个图片完整拼贴在一起的就组成了一组, 在拼贴的过程中还要通过竞争看哪个组最快最好的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样的分组的好处是:学生在拼贴的过程中本身就体现协作与竞争。自动分组完成后, 教师再根据各班情况对各个小组的组成人员进行适当的“微调”。在以后的课堂中, 按照每一次课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积分, 积分越多的组可以优先领取课后老师布置的任务或者作业。在期末的总评还可以做适当的倾斜。

(二) 协助教师收集相关资料

短短45分中的一节课往往需要教师收集大量的资料, 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 而且教师一个人的信息渠道也是有限的, 更重要的是教师收集的资料涉及的内容未必是学生关心、关注的, 更多的是教师所关心的或者是教师假想为学生关心的。因此, 可以让学生来收集资料。这样做起码有三个好处:一是让学生感受资料收集的不容易, 从而更加尊重教师的劳动;二是人多力量大, 资料全面;三是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可以真正反映出学生真正关心的一些热点和兴趣点, 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走进课堂, 增加思政课堂的实效性;四是课堂当中老师能关注学生的关心点或疑惑点, 会让学生更加的投入, 深切感受自己的主体地位。

当然, 学生收集的资料多而杂, 教师应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筛检, 这个标准很简单:资料与授课内容的一致性, 资料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三) 参与或组织一些活动

课堂教学如果有一些活动穿插其中, 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 提升教学的效果。一般来说, 有以下三种活动是学生容易并愿意参与其中的。一是设计调查问卷或者采访提纲。教学的有些内容如果有来自学生本身的一些数据统计或者现场采访做支撑, 会很大增强学生对老师教学内容的认同。二是制作PPT或者展板, 内容可以来自学生自己拍摄的照片或者收集的资料。在一次讲授“树立科学消费观”时, 笔者让学生自己到食堂拍摄了一些照片, 当这样的照片被制作成PPT在课堂出现时, 学生的表现可谓是精彩纷呈:有的惊讶、有的气氛、有的羞愧, 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上, 教师再来谈适度消费、勤俭节约, 效果要好的多。三是排练小品或演讲。很多学校的思政课堂都是两节课连上, 时间较长, 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倦感。在适当的时候安排一些小花絮, 可以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 还可以让一些较抽象或者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形象和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接受, 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到“质量互变规律”时, 有一个内容是:构成事物的总体数量不变, 但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和排列组合上的变化也会引起事物质的改变, 对于这点内容的讲解, 笔者让学生排练了一个小品剧《小狐狸卖刷子》, 我给了这个故事的蓝本, 由学生自己进行改变再创造、角色分配及表演。课堂上学生兴致勃勃的演出, 让课堂增色不少, 重要的是将这一教学难点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将深奥的哲理形象化、直观化。

二、课堂:教师适时转换身份, 用心陪伴学生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 其角色、身份在课堂应进行适时地转换。大致的转化有以下几种:一是认真的讲授者。传道、授业、解惑历来是教师的传统身份定位。讲授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传授大量的知识, 而且比较有系统性。对于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经常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来进行。教师的讲授应遵循以下原则:精讲, 要简洁流畅, 并且有选择地讲, 学生自己能轻易弄懂的知识点不讲或者简单地讲。其次, 间隔地讲, 不要长篇大论、喋喋不休。在讲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 绝不能“对牛弹琴”。再次, 要有互动。这既有情感的交流, 又换有价值观的碰撞, 在交流与碰撞中才能彰显正确思想的光芒。

二是用心的倾听者。既然课前让学生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 学生是带着问题、迷惑和自己的思考进入课堂的, 他们的这些问题或者想法也许很偏执也很幼稚甚至是错误的, 但是教师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好为人师, 一定要做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当学生在讲述他们的想法时, 也不要做出任何是非的判断, 只有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迷惑、思考倾诉出来, 老师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想法, 从中才能找到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切入点——学生的需要, 而不是我们的需要, 更不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学生的需要。教师不但要倾听, 还要对学生的倾诉做出适时的反映:一个激励的眼神, 一个微笑的赞许, 会让倾诉者增加很多信心, 有利于师生间形成平等信任的合作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然后才能信其道。

三是平等的对话者。对话是沟通的重要方式, 课堂空间虽然很小, 但是教师应该抓住机会与学生进行适当的对话。这种对话主要是以问答的方式进行的, 但是这个问答, 不仅是学生问老师, 还应允许学生问老师, 也就是说这个对话渠道应该是双向的, 而不是单向的, 这样才能体现平等性, 这样的渠道才能是顺畅的。

四是明确的引导者。学生的一些疑惑需要教师作出明确的引导。当学生有迷惑而又无法释怀时, 教师应该以明确的态度告诉他们对与错、是与非、善与恶。因为思政课堂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笔者认为教师在引导时, 态度应该非常明确, 不要让学生感觉教师本身对这个问题也是模棱两可, 学生会觉得无所适从。因为当学生在将这些迷惑告诉你的时候, 他往往是在在是非间徘徊的, 如果你不能给他指出正确的方向, 他也许就会走错路, 错过他们人生旅途上的一次正确的选择。

五是公正的评价者。学生的在课前、课堂和课后的表现需要得到及时的反馈, 教师公正的评价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方式之一。评价分为两个方面:对小组的评价, 这可以放在小组活动结束以后, 按照事先师生共同约定好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评出本次活动的最优小组, 给予加分奖励, 积分越多的组可以优先领取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 并在期末的考评中给予适当的倾斜, 这样做在课堂上就引入了竞争机制, 激活你的课堂。另一方面是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总的原则是赏识和鼓励, 找出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让他们树立自信。

课后:牵着学生上马, 挥鞭再送一程

在写这个标题是笔者用的是“牵着”, 因为笔者觉得“牵”也包含着鼓励和方向。等学生上马了, 为了让他们走的更有信心、更有动力, 老师应该挥鞭再送一程。也就是在课后这块空间里, 教师依然可以大有作为。这是课堂的延续和拓展, 是尾声, 尾声唱好了, 会让人觉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一) 作业的布置

很多学生是不愿做作业的, 如何让学生乐意做,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从作业中有所获。这就需要老师花很多的心思。对于布置作业我有两点体会:一是作业的分层次布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是多元的, 作业的布置不能千篇一律, 也应该是分层的, 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 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权。二是除非是涉及到基本概念和知识的解读, 作业答案应具有开放性。教师应该做的是方向性的引导。三是作业的多样性。作业不仅应是多层次的, 还应体现多样性。不仅包括基本知识的巩固复习, 还应有可实际操作的作业, 如:可以让学生结合本次课的内容作一些调查、做一次体验、做一次志愿活动等等。让学生在实践真正做到知、行的统一。这也是思政课的价值回归点, 如果学生仅仅知道了怎样做, 而不去行动, 正确的价值观永远完不成内化的过程。

(二) 教学的评价

传统上, 评价往往只是单向的, 教师可以评价学生, 学生不能评价教师, 即使有的话, 那也是学校有关的行政单位做的, 对老师的实际意义不大, 而且行政单位往往只是看分数, 对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并不能反馈到老师那儿。因此, 有时不能真正促进老师教学的改进。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帮助教师成长很好的途径。这个评价教师可以自己做。一开始为了打消学生的顾虑, 可以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进行。等师生间那种平等、信任的关系确定以后教师可以进行灵活的变通, 而且现在的师生交往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QQ、微信、各种信息化课堂平台都是很好的途径和方式, 教师可以利用00后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途径和方式, 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对于老师的评价众口难调、甚至是苛刻的, 但是, 里面一定会有很多可取之处, 教师应慧眼识英雄。如果教师不做这方面的努力, 也许你的教学永远不会贴近你的学生。

(三) 任务的分配

下一次课的精彩程度, 一部分取决于教师对下次课课前任务的分配及任务的实现程度。任务的分配可以概括为:简, 即简明扼要;公即公正公平;分即因人而异;行即具有可行性。

上课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 一堂让学生能有所获的课应该是师生共同承担完成的。这样的思政课堂不仅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还课堂给学生, 还思政课堂给生活, 让鲜活的生活呈现在我们的课堂。课前、课堂、课后这三步曲, 师生共同谱曲、共同演绎、共同谢幕, 才能谱出思政教育最和谐的乐章!

摘要:思政课堂不仅是老师的, 更是学生的。思政课堂三步曲, 要师生共同来承担。在课前, 应放手发动学生, 让思政课回归生活, 在课堂, 教师应适时转换角色, 用心陪伴学生, 在课后, 教师还用牵着学生上马, 挥鞭再送学生一程。只有如此, 才能谱写出一首和谐思政课堂的乐章。

英国留学申请三步曲范文第2篇

1、自我认识

这三个问题不是按时间顺序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而是从现在到将来再到过去。其奥妙在于:如果你被雇用,雇主选中的是现在的你,他希望利用的是将来的你,而这将来又基于你的历史和现状。

所以,第一个问题,你是干什么的?现在是干什么的?回答这个问题,要点是:你是你自己,不是别的什么人。除非你把自己与别人区别开来,在共同点的基础上更强调不同点,否则你绝无可能在众多的应征求职者中夺魁。对于这第一个问题,自我反省越深,自我鉴定就越成功。

随后,着手回答第二个问题:你将来要干什么?如果你申请的是一份举足轻重的工作,雇主肯定很关注你对未来的自我设计。你的回答要具体,合理,并符合你现在的身份,要有一个更别致的风格。

然后,再着手回答最后一个问题:你过去是干什么的?你的过去当然都在履历上已有反映。你在面试中再度回答这个问题时,不可忽略之处是:不要抖落一个与你的将来毫不相干的过去。如果你中途彻底改行,更要在描述你的执着、职业目标的一贯性上下些功夫。要做到这一点,又要忠实于事实和本人,最简单的方法是:找到过去与将来的联系点,收集过去的资料,再按目标主次排列。用这样的方法,以现在为出发点,以将来为目标,以过去为证实,最重要的是加深了你的自我分析和理解。其实,在面试的时候不一定有机会或者有必要照搬你的大作,但这三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点一定会体现在自我表述的整体感觉中,使你的形象栩栩如生。

2、投其所好

清楚自己的强项后,便可以开始准备自我介绍的内容:包括工作模式、优点、技能,突出成就、专业知识、学术背景等。

好处众多,但只有短短一分钟,所以一切还是与该公司有关的好。如果是一间电脑公司,应说些电脑的话题;如是一间金融财务公司,便可跟他说钱的事,总之投其所好。

但有一点必须紧记:话题所到之处,必须突出自己对该公司可以作出的贡献,如增加营业额、减低成本、发掘新市场等。

3、铺排次序

内容的次序亦极重要,是否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全在于事件的编排方式。所以排在头位的,应是你最想他记得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一般都是你最得意之作。与此同时,可呈上一些有关的作品或纪录增加印像分。

信息来源:塑料英才网(http://)是一览英才网旗下网站招聘成员,是专为全国的塑料企(事)业单位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人力资源网站。自2004年创办至今,由销售部、市场部、客服部、猎头部与技术部等组成的高效专业团队专为行业企业量身定制招聘服务方案,成为全国最权威、最专业的塑料人力资源提供商。

小贴士:夏季养生常识

立夏已过,炎热的夏季来了。夏季是充满生气的季节,但同时也要特别注意养生保健。我们该如何保持在炎热的夏季保持身体健康,从而享受这个夏季呢?让我来告诉大家几个夏季养生保健小常识吧。

1.夏季养生保健之多喝温水

每天要喝七八杯白开水,身体要随时保持水分和补充水分,水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明,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器官、肌肉、血液、头发、骨骼、牙齿都含有水分,夏季失水会比较多,若不及时补水就会严重影响健康,易使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加速人体衰老。另外矿泉水、冷茶,牛奶,苹果汁是理想的解渴饮料。

2.夏季养生保健之补钾

暑天出汗多,随汗液流失的钾离子也比较多,由此造成的低血钾现象,会引起人体倦怠无力、头昏头痛、食欲不振等症候。热天防止缺钾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吃含钾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较多的钾,可多吃些草莓、杏子、荔枝、桃子、李子等;蔬菜中有大葱、芹菜、毛豆等也富含钾。茶叶中亦含有较多的钾,热天多饮茶,既可消暑,又能补钾,可谓一举两得。

3.夏季养生保健之尽量穿浅色衣服

深色衣服会吸收阳光,使人体温升高燥热;同时蚊子有趋暗的习性,深色容易吸引蚊子,特别是黑色。

4.夏季养生保健之福自“苦”中来

苦味食品中所含有的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热天适当吃些苦味食品,不仅能清心除烦、醒脑提神,且可增进食欲、健脾利胃。苦瓜:取其未熟嫩果作蔬菜,成熟果瓤可生食,既可凉拌又能肉炒、烧鱼,清嫩爽口,别具风味。苦瓜具有增食欲、助消化、除热邪、解疲乏、清心明目等作用。此外,苦菜、茶叶、咖啡等苦味

食品亦可酌情选用。应注意的是,食用苦味食品不宜过量,否则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

5.夏季养生保健之皮肤瘙痒注意事项

英国留学申请三步曲范文第3篇

1培养学生的听力水平 ,要 以 “趣 ”为前提

对于小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是一项繁重的任务,它既要识记大量的词汇,又要掌握大量的语法,还要进行大量的运用,稍不努力,英语就会难以参透的“天书”。无数的实践证明,英语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到中高年级,或者初中阶段,他们就“放弃”了英语的学习。为此,在小学阶段,尤其在刚开设“英语教学”的年级,一定要关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以此化解英语学习的困苦。

首先从“内容”入手,提升学生对英语听力的兴趣。由于年龄的特点,小学生专注力是短暂的,故而使得他们很难“长 时间”的对某一学习内容产生兴致。或许正是这一特点,教材的编写者们常常将“说说、唱唱、演演”等内容融入其中,以便用不同的内容来刺激学生“专注”于学习方面来,为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听力时,也要通过“做游戏、听歌曲、讲故事、看动画”等形式多样的内容,来激起学生“听”的兴趣,来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译林版的《小学英语》教材,在每一个单元中都留下“Cartoon Time”环节 ,如果我们教师抓住这个环节 ,或让学生听故事,或让学生讲故事,或让学生表演,就一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听力水平。

其次从“方法”入手,激励学生对英语听力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旦呈现复杂或者是有难度的听力内容时,或者语速较快时,或者出现陌生的单词时,学生就会皱起眉头,渐渐地出现不耐烦的情绪,进而会产生心理上的障碍。为此,我们教师要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多种策略帮助学生化解听力的障碍,给学生降低学习的难度,以便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译林版的《英语(三下)》“Unit 7 On the farm”和四年级上册Unit 1“I like dogs”两个单元 中 ,都是介绍 “动物类”的单词。为了培养学生的听力,笔者在教学时,一会儿将单词教学与动物表演结合起来,一会儿将单词与动物叫声结合起来,一会儿将单词与绘画结合起来,让学生快乐的氛围感知单词的可亲可感。

2培养学生的听力水平 ,要 以 “技 ”为手段

当我们领着学生在英语海洋中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去总结英语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以便让学生通过这些策略与方法产生“触类旁通”的学习快感。

首先是“听前准备”,预知未来。由于“英语”还没深入到学生的思维中去,故而他们在刚听英语的时候,会有一个“迟顿”的现象,这种会阻碍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与分析。为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听力时,不妨让他们先接触听力内容,让他们产生一个大概的“轮廓”,继而再进行听力的训练,这样学生就会因这个铺垫,而倍感轻松。

其次是“听中捕捉”,抓住关键。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在语句中,总有一些起着关键要素的词语或短语,我们能抓住这些关键词语与短语,就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培养学生听力时,引导学生去捕捉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

再次是“听后回顾”,梳理贯通。当我们指导学生捕捉关键词语、感知大意后,还要领导学生去回顾所听的内容,对所听的内容进行梳理贯通、查漏补缺,从而获得完整的听力信息。

3培养学生的听力水平 ,要 以 “思 ”为目标

听,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手段。我们只有时时刻刻地关注“听”,分析声音背后的意图,才能真正有效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听力”水平时,还要将培养学生“听的思维”作为重要目标,以此养成以“听”获取信息的能力。那么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听教师的发声、听同伴的发言,将成为锻炼听力的最好契机,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关注。

首先,要细心辨析教师的发声特点。由于英语的拼读规则与汉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故而常常导致我们难以清晰发出英语的口音,进而也导致学生难以有效的掌握英语的发音。为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英语听力训练时, 一定要引导学生去仔细辨析、思考梳理教师的发声特点,了解单词的发音规则,从而获得准确的发音,如单词“autumn”,如果不去辨析,学生就有可能发成“奥特·曼”。

其次, 要认真聆听同伴的发言信息。课堂是学生交流的场所,是训练英语听力的最佳契机,我们应创设合适的氛围,让学生与同伴进行“英语模拟环境下”的交流,让学生在聆听同伴的发言,思索他们不同的观点,以此获得有效的信息。

总之,听,既是能力、又是一种思维。我们只有充分把握“听力”的内在生成规律,和与“说、读、写”之间的关联,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

摘要:在中国,或许是因为我们对“笔试”的形式过于关注,或许是因为我们教师口语能力的良莠不齐,以至于我们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非常低下。为此,我们要充分把握“听力”的内在生成规律,和与“说、读、写”之间的关联,从三个方面有条不紊的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

英国留学申请三步曲范文第4篇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与法律信任是什么关系? 本文认为法律信任是法律信仰的初级阶段。法律信仰是我们的终极法律情感, 但就我国的具体社会环境和文化基础而言, 建立法律信任就比建立法律信仰更为实际, 也更加适合我国当下的法律现状。

一、法律信仰与法律信任的关系

在阐释法律信仰与法律信任的关系之前, 我们必须理清信仰与信任的关系。信仰就是你的信任所在, 但与信任不同, 信仰同时也是你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信任是产生信仰的前提, 而信仰是对信任的进一步升华。信任的产生相对信仰是比较快, 也是比较容易的。这种信任可能仅仅需要若干次满意的交易或者服务就可以建立, 同样, 这种信任也可能因为几次甚至于一次瑕疵交易而瓦解。这就说明信任是相对不牢靠的一种心理依赖。而信仰就会有所不同, 它的建立绝对不是简单的几次交易就可以做到的, 它需要经过人们反反复复数年、几十年甚至于上百年的思想确信。同样, 信仰的改变和瓦解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只有在人们产生新的信任之后反复强化这个信任, 长此以往将这种信任上升为信仰。

因此这里所说的法律信仰不仅仅是信仰的问题, 更是一个理性选择的结果[3]。理性的选择是经过批判性反思后的肯定和认可。理性选择信仰的过程是借助于一系列的社会实践、生活经验和个体感知, 从而不断强化某种真理感, 以至于大家都认为这种真实感就是真理本身, 从而谁也不会再去怀疑这个过程、质疑这个结果。树立法律信仰具有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法律认同; 第二阶段法律信任; 第三阶段法律信仰。这三个阶段虽然具有时间上的先后性, 但是它们在空间上是并存的, 不存在绝对的割裂。以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关系为例, 一方面, 只有在法律认同的基础上才会产生法律信任, 法律信任是在不断加深法律认同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另一方面, 在形成法律信任后会进一步加深对法律的认同感, 强化法律认同。

二、法律信任的构成要素

法律信任主要包含以下三个要素:

第一, 法律知识。这里的知识既包含现有法律条文也包含法律基本概念、原则、理念等。但这绝对不是说让每一个公民都做到一个专业的法律人这样的水准, 但是人们必须对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有所了解, 至少在面对法律时不是一种无知的状态。就像现在很多的法学专业生一样, 他们并不是对于所有的法律条文和法律理念都烂熟于心, 但即使面对他们不知道的法律条文, 他们不会感到茫然无措。讨论至此, 笔者不免想要呼吁, 法学绝不只是一门专业学科, 它是人类共有的学科, 我们每个人不论专业、家庭、教育程度如何都应该将法律视为一门基础学科, 就像我们需要学习语文、数学一样, 我们也要学习法律。只有具备了一定科学的法律知识, 对法律具有科学、系统的了解才能为建立法律信任奠定知识基础。

第二, 法律感情。法律感情就是主体对于法律的依恋感、信任感和崇敬感。任何人都不会对一个陌生的事物产生信任感, 只有在获得一定法律知识并对法律有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之上才会对法律产生所谓的依恋感、信任感和崇敬感。

第三, 法律意志。意志, 指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常以语言或行动表现出来。所以法律意志就包含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 主体希望遵守法律的心理状态; 第二个层面是, 主体在尊重法律的心理驱使下所做出的守法行为。

三、法律信任产生的基础

第一, 确立法律权威, 这是树立法律信任的观念基础。确立法律权威是我们树立建立法律信任的目的, 同样也是树立法律信任的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方针政策的指引下, 树立法律权威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 那么就是何是法律权威呢? 法律的权威性是相对于其他社会规范而言的, 一方面当法律和其他的社会规范有冲突的时候要确保法律的优先性, 即优先适用法律规定; 另一方面法律的适用主体具有普遍性, 任何机关团体以及个人都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作为或者不作为, 任何单位或个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确保法律的至高无上性。

第二, 追求自身利益, 这是树立法律信任的物质基础。我国强调人们当家作主, 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 所以国家的法律自然也应当服务人民。产生信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信任者相信被信任者对于自己是有益的或者至少说是无害的。法律信任亦是如此, 法律要想让广大人民群众产生信任就必须保护人民的利益, 也只有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法律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广大群众都能参与到法律之中, 使法律变成全体人民的法律而不是个别群体的法律。

第三, 保障法律正义, 这是树立法律信任的价值基础。正义是法律价值论中一个非常基础的价值, 我们常说“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4]虽然每个人对正义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无论如何公平都决不能被排除在正义之外。而公平就要求相同的行为给予相同的对待, 这也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要求。“恶法非法”是当今法学界公认的法律评判标准, 也就是说法律必须是正义的法律。

四、法律信任在我国的培养途径

法律信任是一个很中性的词汇, 任何国家都会有也都可以用, 所以很多学者在宣扬法律信仰的西方专属性时是非常武断的。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发展现状, 所以在建立法律信任时决不能一而概之, 要树立起符合自身实际状况的法律信仰。

第一, 法律必须体现和谐理念。“和谐”是我国从古到今都在赞美和追求的一种状态。例如《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汉郑玄笺: “后妃说乐君子之德, 无不和谐。”; 李商隐《杂纂》: “诸妇和谐, 不嫌麤辣。”; 《晋书·挚虞传》: “施之金石, 则音韵和谐。”。当代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一次被广为应用, 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再到家庭之间的关系, 再到社会、国家的关系等等。

第二, 强化立法的协商机制。我国人口众多, 民族的多元化和社会阶层的多元化并且社会物质条件不充足的情况下使得我们国家的法律很难满足所有人群的利益需求, 那么究竟谁的利益该得到保护就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只有在立法的过程中充分听取各个民族和阶层的利益诉求, 在充分的协调下中和各方的利益, 才能弱化这种利益冲突, 将矛盾降到最低, 为法律的实施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第三, 注意法律的多元化。如上所述, 我国的人口现状较为特殊和复杂, 且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 各种社会矛盾频发, 仅靠在立法过程对各方利益进行协调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应该结合各地或者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 在宪法法律的指导下, 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规范性文件, 更加切实际有效的维护人们群众的利益。

摘要:法律信任是法律信仰的一个初级阶段, 法律信仰是法律信任的终结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而法律信仰正是依法治国的精神核心所在。但是法律信仰的树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法律信任就是法律信仰在当下社会的表现形式, 只有先行建立法律信任, 才能为最终的法律信仰奠定基础。

关键词:法律认同,法律信任,法律信仰

参考文献

[1] [法]卢梭著, 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73-74.

[2] 亚里士多德著, 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5:199.

[3] 许娟.法律何以被信仰?—兼与法律信仰不可能论者商榷[J].法律科学, 2009 (5) .

上一篇:幼儿园办园基本条件范文下一篇: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