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化范文

2023-09-22

英国文化范文第1篇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2.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

3.吸收外来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纳一切优秀人类文化,,创造出具有新特质的新文化。/

z

英国文化范文第2篇

近年随着留学生群体不断壮大,但同时也暴露出留学生的劣势和不足。由于,英国与国内教学体制的不同,由于国内高中比英国高中少一年,所以国内高中生毕业之后是没有办法正常申请到英国的本科课程的,要么申请读一年的预科课程,或是读一件的国际大一,然后才能正常申请本科。然而,由于留学准备不充分、自主学习意识不断不强、独立能力缺乏等。在愈发明显的年龄留英趋势下,低龄留学群体逐渐暴露出无法及进适应新的环境造成考试挂科的情况。这源于留学生在低龄趋势下,培养独立自主能力的困难性,以及在英国文化和教育体制认识不足的前提下,融入英国校园学习及生活的艰巨。 对于留学生而言,出国留学原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突然远离家人和熟悉的环境独自一人来到陌生的国度,而对新的环境,学习方式各方面都需要去适应。有些适应能力差的留学生可能就会出现学术不达标,考试挂科从而导致被学校劝退的处罚。

英国根据不同的院校规定,一些院校在第一次考试挂科之后是有一次补考的机会,如果第二次补考不过那么就永远挂科了。虽然大部分都认为大一只是适应阶段,并不会真正把大一成绩算进最终毕业考试成绩里,但近年来随着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大一出现挂科几率也逐渐增长,学校为了提高学生毕业率,不得不采取措施,针对大一挂科者采取取消签证的做法。

在学校取消了留学生的签证之后,正常情况下是会上报给移民局,那么留学生最后也只好回国。回国之后,面对父母又不知道怎么交代,那么,对于大一或是大二考试挂科的留学生来说,在这里也面对不小的问题。 对于这类留学生来说,挂科被学校取消了学生签证,也不是不可能再继续留学梦。 周先生,国内高中毕业去英国留学。由于高中毕业不能直接申请本科,所以应该先读了一年预科课程,预科通过之后,顺利进入了大一。由于英国学制短,除苏格兰的荣誉学士学位需要四年时间,其他地区院校学士学位都需要3年,所以,英国本科是从大一就开始进入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但由于出国留学之前,父母只考虑到了毕业后好就业的问题,所以选择了金融专业,但真正在学习的时候,周先生发现这个专业并不适合自己,学习起来也没有任何兴趣,所以尽管自己已经非常努力了,最终大一结束考试的时候还是挂科了。由于平时成绩也不是很好,周先生,也是性格比较内向的,也从不与导师交流,所以也没有给导师留下好的映象,最终由于考试挂科太多,被学校取消了签证。

被开除之后,周先生,也无法跟父母交代,因为自己之前原本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然而,现在却因为挂科被取消签证,心里也不是滋味。所以通过朋友介绍找到世游教育帮忙申请了大二的课程,并且也保了签证,回到了英国开始了新的学习。

英国文化范文第3篇

Iberians, 3000 BC Stonehenge before 2000 BC]

Beaker Folk, 2000 BC

Celts, 700 BC

Roman Britain (55BC-AD 410) (罗马人统治时期)

J. Caesar invaded for the fist time in 55 BC.

The successful invasion by Claudius, AD 43.

Queen Boadicea rebelled in AD 61.

The Roman built the Hadrianl’s Wall and the Antonine Wall, and they also brought Christianity to Britain.

The Anglo-Saxons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

Heptarchy, 449-828

Augustine became the first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in 597.

Egbert Egbert became the fist king of England in 829.

Viking and Dane attacked England from the 8th century.

Canute, the Danish leader, became king of England in 1016.

House of Normandy (诺曼底时期)

William, 1066-1087

Norman Conquest, 1066

Domesday Book was completed in 1086.

William II, 1087-1100

Henry I, 1100-1135

Stephen, 1135-1154

Henry II married Eleanor of Aquitaine in 1152, thus acquiring all western France from Normandy to the Spanish border.

House of Plantagenet (金雀花王朝,又称 House of Anjou,安茹王朝)

Henry II, 1154-1189

Thomas Becket was murdered in 1170.

Richard I, 1189-1199

John, 1199-1216

John was forced to accept Magna Carta in 1215.

Henry III, 1216-1272

Simon de Montfort summoned the Great Council to meet at Westminster in 1265, which is seen as the earliest parliament.

Edward I, 1272-1307

Wales came under the English Crown in 1284.

Edward II, 1307-1327

Edward III, 1327-1377

1 / 3

Black Death swept through England in 1348.

Hundred Years’ War, 1337-1453

Richard II, 1377-1399

The Peasant Uprisiing of 1381

House of Lancaster (兰开斯特王朝)

Henry IV, 1399-1413

Henry V, 1413-1422

Henry VI, 1422-1461

England was defeated in the Hundred Years’ War in 1453. (Wars of Roses, 1455-1485)

House of York (约克王朝)

Edward IV, 1461-1483

Edward V, 1413-1483

Richard III, 1483-1485

Richard III was defeated by Henry Tudor in the last battle of the Wars of Roses in 1485.

House of Tudor (都铎王朝)

Henry VII, 1485-1509

The end of Wars of Roses in 1485 & the beginning of English Renaissance

Henry VIII, 1509-1547

Henry VIII established Church of England in 1534 and became its Supreme Head in 1535.Mary I, 1553-1558

Calais, the last British possession on the Continent was lost to France in 1558.

Elizabeth I, 1558-1603

The destruction the Spanish Fleet “Armada”

House of Stuart (斯图亚特王朝)

James I, 1603-1625

Gunpowder Plot, 1605

The Authorized Version of the Bible in 1611

Pilgrim Fathers founded New Plymouth in America in 1620.

Charles I, 1625-1649

English Civil War, 1642-1649

The Commonwealth (共和制王朝)

Council of State, 1649-1653

Oliver Cromwell, 1653-1658

Cromwell became Lord Protector of the Commonwealth of England in 1653

Richard Cromwell, 1658-1660

House of Stuart (continued) (斯图亚特王朝续)

Charles II, 1660-1685

Restoration in 1660

James II, 1685-1688

Glorious Revolution, 1688

William III and Mary II, 1689-1702

They jointly accepted the Bill of Rights in 1689. Thus the age of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began.

Anne, 1702-1714

The name Great Britain came into being when in 1707 the Act of Union united England and Scotland.

House of Hanover (汉诺威王朝)

George I, 1714-1727

George II, 1727-1760

John Kay’s flying shuttle in 1733

George III, 1760-1820

Industrial Revolution, 1836-1848

James Watt improved the steam engine in 1765.

George IV, 1820-1830

William IV, 1830-1837

Chartist Movement, 1836-1848

Victoria, 1837-1901

William Booth founded the Salvation Army in 1865.

Queen Victoria became Empress of India in 1877.

House of Saxe-Coburg-Gotha (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Edward VII, 1901-1910

Labour Party became a major party after the election in 1906.

House of Windsor (温莎王朝)

George V, 1910-1936

The Parliament Act was passed in 1911, establishing the Commons as the supreme legislative body. The First World War, 1914-1918

Edwards VIII, 1936-1936

George VI, 1936-1952

The Second World War, 1939-1945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was established in the U.K. in 1948.

Elizabeth II, 1952-

A full member of the EEC in 1973.

英国文化范文第4篇

长期以来,英国中学的历史课程属于较为传统或保守的形式。一是采用传统的编年体,内容即王朝体系;二是英国通史、欧洲史和世界近代史的体量较大,学校内容较多;三是没有国家统一标准,教学十分自由。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这样的课程、教学体制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人们要求学校教育在提升国民素质、国家活力和竞争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其中,对历史课程的诟病更是尖锐,就连历史学科作为独立科目的现实也被动摇,许多人主张用“综合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取代单科的“历史”。理由是,如《政治学》《社会学》这类新进入学校的社会科学课程,内容鲜活,学习方式多样,与学生生活或日后工作有直接帮助,历史课程则恰恰相反,学生普遍认为它非常无聊,这就是所谓“历史科的危机”。面对危机,半官方的“学校委员会”②针对历史课程投入“学校委员会历史科研究计划(13~16)”③并取得相当成果后,英国历史课程改革潮流凝聚成一项大范围的“新历史科”教学改革运动。与此同时,英国历史教学界出现了所谓“传统历史”与“新历史”的纷争,关心历史教育的学者和教师围绕着历史学科的改革进行激烈的争论。主要论题包括:历史学科(教育)的特质是什么?历史学科该教些什么?学生是否应该有如“学习当一个历史学家”一样的素质,诸如注重筛选史料、解释史料的技能?学生理解历史应该掌握哪些认知概念等问题。到了80年代中后期,许多学校的历史课程已经与传统大不相同。1988年,随着国家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通过进一步落实,5~16岁在校学生的历史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地位受到了法律保障。

英国中小学现行国家课程是在1988年国家课程基础上形成的。在国家课程中,义务教育阶段被划分为四个关键阶段:关键阶段l(KS1),5~7岁;关键阶段2(KS2),7~11岁;关键阶段3(KS3),11~14岁;关键阶段4(KS4),14~16岁,由核心科目和基础科目组成,历史科(课程)隶属于基础科目之一。1991年,英国第一个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出炉。作为里程碑式的国家课程标准,它无疑是强化了历史课的地位。之后,英国于1995年又修订了《国家课程标准》,历史是排在英语、数学、科学三门学科课程之后的第四门核心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学级阶段的“历史学习大纲”“课程成就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三部分,其中三个阶段的“学习大纲”是其核心。1995年的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主要是以修正历史必修课为出发点的,其重要的一个改变在于规定历史科必修年限缩短至14岁,第四阶段(15~16岁)变为选修课。①

直到跨世纪之际,为应对新世纪的挑战,1999年英国推出以“追求卓越”为目标的国家课程标准,首次增设了理论基础的阐释部分,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学习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和文化方面的发展,削减不必要的内容,在结构上更趋完整性、严密性。但是,该标准在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数据显示,有“近1/5的英国15岁学生阅读能力低于经合组织认为的接受进一步教育或进入就业市场所需要的最低要求”。②根据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以及学校考试与评价委员会的调查研究,“认为英格兰11岁以上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多年来停滞不前”。③英国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的排名也呈逐渐下滑趋势。

为此,英国在2007年对国家课程标准进行修订,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处理史料、辨别史料、运用史料的能力,继续以能力目标体系作为主线,特别将原有的五项基本能力改为“核心概念”和关键过程,并对学习历史的五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when,where,who,what,why)都有具体要求。目的在于着重培养学生理清历史线索与探究思维,也使得能力目标更加详细具体,操作性更强。

综上所述,从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看,英国在历史教育认识及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方面依然在探索中。目前,他们更倾向历史学习目的不是填充史实,历史教学也不再把教授史实作为核心目标,而是强调直面史料,鼓励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或者强调学生应该学习的是“我们如何而能够知道过去”这类的历史知识,掌握一些理解历史知识所必需的关键概念与技能,真正认识历史成为一门“知识类型”。经过1995年、1999年、2007年三次修订与完善,英国的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已经有了自己的体系。

英国自1988年实施统一的国家课程至今,已经陆续进行了三次较大的调整与修订。但总体来看,国家课程标准改革的力度还是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速度,满足不了社会各界对它的期望。中小学学生学业成绩出现明显下滑,教育不均日益加剧,原有课程结构不合理,核心科目与必修科目几乎没有明显区别,关键科目规定不够细致,基础科目规定过于冗繁,学生负担过重且缺乏效率,英国学生在关键阶段结束的学业水平同比其他发达国家偏低,这些问题使得新一轮的国家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2009年6月,英国颁布了《你的孩子,你的学校,我们的未来:建立21世纪的学校制度》的教育白皮书,要求在课程方面“通过宽泛、平衡、灵活的课程,为每位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所需的技能”,①为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修订做了前期的探索工作。5个月后,英国教育部又颁布了《教学的重要性:学校2010白皮书》,在课程方面明确指出:“国家课程并非是所有学校都必须实施的大一统课程,而是确保所有能掌握成为合格的受过教育的公民所必备的知识基准。”白皮书具体要求:给予教师更大的自由和权利去为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做贡献;现行国家课程包含太多不必要的知识,而且对教师如何教学规定过多;英国国家课程逐渐变成一个严格的基准供教师参考与评价。②2011年,卡梅伦政府上台,面临国际教育激烈的竞争及国内教育发展严重失衡的双重挑战,其内阁将教育列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决定对英国的学校教育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开启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修订。1月,时任英国教育部长戈夫要求对英国现行国家课程的具体实施情况开展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和评估。同年12月,教育部聘请的专家团队提交了一份题为《国家课程框架:一份来自专家团队的报告》。该报告指出,国家课程是英国教育系统中的关键角色。该报告对于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内容和结构的修订都提出了具体和详细的建议。

对于历史课程来说,2012年历史与档案议会组织就现行历史课程标准所作的报告指出,该课程标准的教学进度与内容偏于简略,难以让学生全面地学习历史并具备时代感。该组织的副主席克里斯·斯基德莫尔(Chris Skidmore)认为,课程内容应涉及本地、国家与世界等不同方面,以使学生认识到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的自由国家的。③2013年2月,英国教育部发布了《英国国家课程:协商文件》,历史科对原有课程标准三个阶段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向社会公开征求修改意见,并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大卫·斯塔基(David Starkey)与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等历史学家表示支持,认为依照年代顺序教学是中小学历史教学一直欠缺的部分。④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克里斯·赫斯本兹(Chris Husbands)则对年代史教学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提供给学生一个能够应用的历史蓝图,如果依照年代来学习历史,那么特定年纪的学生只会认识到特定年代的历史。⑤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新的课程标准过于强调事实和数据而不是对历史的真正理解”。历史学会(Historical Association)媒体发言人认为初稿课程内容设计不够完善,透过叙述英国文明进展的方式来教导学生,将会过于强调过去英雄的丰功伟业。据此,方案做部分调整,但仍坚持时序的做法,认为该方法能让学生学习到重要的人物与事件,并了解其前后的关联性。⑥

2013年9月,英国教育部颁布了一份《英国国家课程:关键阶段1和2框架文件》,也就是小学阶段的国家课程标准。同月,教育部又将这两份文件合并为《英国国家课程框架文件》,2014年12月,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学阶段的国家课程标准:《英国国家课程:关键阶段3和4框架文件》,也就是最终的英国国家课程标准(The National Curriculum in England: Framework Document),并对每个关键阶段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时间做了一个详细的路线图规划。

在秉承英国传统教育观念基础上,新的国家历史科课程标准对现有的课程进行全面提升。不仅顺应未来发展重新定位课程的总体目标,提升课程的能力要求,使得历史课程成为英国的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基础课程。

1.新历史课程标准的设计特点

(1)对历史课程的新定位

“历史有助于学生认识人们生活的复杂性、变化的过程、社会的多样性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身份和面对时代的挑战。”①我们可以看出英国期望历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全球视野,它强调英国同广泛世界的联系,从历史认识中建立一种时间观联系过去和今天,并且连接和跨越不同的时期和社会。希望通过对历史学习和探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维。同时,英国的历史教育希望通过对历史上个人、地方、国家和世界的理解发展个性,能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他们要学习历史,鼓励对种族的历史起源和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帮助学生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这也是符合其国家课程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成为有教养的国民所必需的基本知识的入门,引导学生成为最优秀的人,并且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成就感。”

(2)课程标准的新体系

从英国1991年国家课程标准开始,文本结构基本采用相同的框架,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的核心概念、学科特性、学习能力水平的评估。特别是设置一系列操作性极强的能力目标体系,是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的特色。2013年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删除了知识“技能与理解”中五项基本能力及“核心概念”“关键过程”的表述,文本主体变为分为课程目的、总体学习目标和成就目标三部分。成就目标包括三个学段的能力要求及学科内容,删除了严格的能力目标体系,无论文字篇幅和学科内容,均大幅度“瘦身”,更加清楚地规定了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裁减了大量非基础性的知识,使得文本更加简明清晰。

(3)新的课程评价体系

原有国家历史课程标准采用九个评价水平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每个关键阶段都对应相应的评估水平,这种难度水平评估体系被取消了。“目前的评价系统是复杂的和难以理解的,尤其是对于父母。它只鼓励关注学生的当前水平,而不考虑更广泛的学生能做什么的问题,设定一个唯一的详细的评估办法不符合我们让学校课程自由化的原则。”②新的课程标准仅仅规定在每个关键阶段学生应该学会什么,学校将可以自由设计他们自己的课程及评估系统,充分赋予学校课程设计的自由度。此外,从2015年9月开始,原来阶段性的单元考试和持续考核完全取消,只以最终的一次考试定结果。③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GCSE)也将取消,代之以英国文凭证书考试(EBacc)。④

2.新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特点

课程内容体例基于“编年”还是“主题”,是英国历次修订国家课程标准重要的争论话题。支持者认为依据时序教学,才能使学生理解历史的变迁和因果关系。反对者则认为,基于“主题”的发展史,避免编年史架构的松散,能够从延续与变迁出发,使学生得以更有效的学习。编年式重在“以古证近”,但内容广而空泛;主题式以重在沿革与变化,但思维跨度大。那么,课程内容体例如何能保持在传统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平衡,如何能够呈现历史的纵贯演进,同时保持历史的厚度,避免流于单面的解释,如何能均衡知识的“广度”和能力“深度”教学的教学需求呢?新的课程标准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1)“基于编年的时代发展史”的课程内容体系

长时段、涵盖层面更广的新形态“编年发展史”课程架构,辅以培养学生思考“主题取向”课程,兼顾历史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有如骨架与血肉,是发展宏观图像的历史意识所不可或缺的门径。①新的课程标准尝试了主要一种基于编年的时代发展史,辅之地方史、主题取向的单元,要求教学集合概述与深入的研究,帮助学生认识长时段的历史发展与课程特定内容的复杂性。这样的体例设计,既依从编年时序,按照时代划分,又介绍本时段内各个层面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课程的连贯性与整体性。例如在课程关键阶段2的历史学习中,主体课程内容分为了四个时代(不列颠岛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发生的变化;罗马帝国及其对不列颠的影响;盎格鲁-撒克逊人和苏格兰人定居不列颠;维京人入侵和盎格鲁-撒克逊人为英格兰王国的抗争直到忏悔者爱德华时代),在不列颠岛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发生的变化这一时代模块中,课程内容包括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狩猎采集者和早起农民、青铜时代的宗教、技艺和风光、铁器时代的城堡:部落王国,农业,艺术和文化。盎格鲁-撒克逊人和苏格兰人定居不列颠这一时代学习内容,包括公元410年罗马军队从英国撤离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苏格兰入侵从爱尔兰到不列颠北部(现在的苏格兰)、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定居和建立王国:地名和乡村生活、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与艺术、基督教的圣地坎特伯雷,约纳和林迪斯圣岛。②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课程内容是将某一层面的历史(或时代)划分为若干重要时段,各时段按照时序排列基本内容,基本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社会、文化、艺术等多个学习范畴。这是一种长时段学习方式,但时段内的学习内容又具有主题特征。因此,总体看其学习内容,具有贯穿全局、首尾衔接的特点,既有宏观线索,又有具体细微的历史事件,学生容易通过这样的内容阐发学习意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神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达到较深层次的历史认知。

(2)赋予教师自由的课程权力

纵观全球教育的发展,教育水平高的国家一般学校的自主权、教师的自主权都大。“课程是一种发展过程,而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因而课程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课程目标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可以根据实际加以调整。”③这样的课程实践设计,需要教师更多扮演咨询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面对问题、如何反省等过程,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

课程自主权,也是本次英国国家课程修订重点关注的问题。教师是专业的、第一线的课程专家,长期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特质、兴趣、能力,专业自主的教师在教师实施中,可以顺应社会时代的脉络,适时将重要议题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得更多学习意义。

因此,修订后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建立的课程体系并不是强制性内容,仅仅旨在为全国提供一个共同参照。教师和学校有权依据各自实际,设计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如此,教师就可以采用更为多样的教学方式,有选择地教授课程内容,灵活组织教学活动,将课程科目与学生的需求相结合,为教师改进和发展专业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

(3)重视学生历史思维“螺旋渐进”的发展

英国传统的历史教学可以说是围绕着“使学生知道许多英国过去的事物”的目标进行的。“历史不是你所思考的,而是你所记得的东西”。如今的英国历史教育则导向建构知识,认为历史不仅是对已确立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要对其做出诠释,着眼于让学生在理解历史词汇、辨析观点的基础上发挥历史想象力,打破历史与现实的隔膜,应用历史概念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他们认为,好的历史教育必须是引用资料的,讲究精细的,速度缓慢且透彻的学习。“快速的历史课就会说谎,因为所描绘的历史并不是真正的历史。精深探究、细致徐缓的学习,才能让学生体会历史的复杂性。”①新的国家课程历史标准对各个学段学习能力成就目标规定如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新的英国课程标准能兼顾认知、情意、态度、技能等,且重视学生的各种能力。各关键学习阶段以历史的概念和技能为基点,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就目标”的标尺。学生在不断积累历史内容知识的同时,对历史概念与技能的掌握也在逐步提高。三个阶段的能力要求呈现逐级提高,螺旋上升,力图在渐进中逐渐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但每一个关键阶段又都有各自的逻辑重点,符合学生对历史的认识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促进学生的学习、强化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扩展学生全面的智能发展。

(4)倡导基于史料的探究式教学

“历史的有用是在于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改变我们对现实、对于人类是什么及可以是什么的看法,因而使我们能够有去改变想达成的结果的机会。”②从教育宗旨而言,英国看重的是学生能够借历史的学习而扩大所看到的世界以及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理解能力,能够去理解人事、思考人事之种种可能。而历史教育之所以有此种教育效果,乃是因为“历史”本身涵括了以人事为对象之理性探索与理解的过程。“一个高水准的历史教育会帮助学生获取对英国史和世界史的连贯认识和理解,在于能够激发学生想要更多地了解过去的好奇心。教学中应使学生学会提问敏锐的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判断证据,筛选论证,并制定观点和判断。”③因此,新的课程标准将强调对历史探究方法与过程的理解。学生必须认识我们如何得到关于过去的知识,而不只是知道过去曾经发生过一些什么事,是要习得这一门知识的结构,认识知识内在的概念和技能。所以,英国倡导“以探究为基础的”问题解决型教学模式。透过这样的历史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历史所处理的对象是过去的人们,所关注的是他们的行动和他们对于事物的理解,需要去“神入”对于不同时空的人们的思想和感情,了解其因果和动机,学生并借以接触“从证据中重建过去”的概念。④要落实此种历史教育理念,使学生真正理解历史这一门知识类型,就必须要在教学中引入史料,使学生练习用历史的方式,运用史料,理解过去,重建过去。因此,英国学校历史课堂中使用史料的核心意义在于:学生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透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

从2001年正式实施到现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改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在这个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还有很多改革的障碍和瓶颈。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所遇到的一些教育问题并不是中国独有的,而是世界性的难题和困境。因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必须立足中国,环顾左右,放眼世界去寻求成功的经验和方法。英国同时期的国家课程改革正好能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

历史教学方式必须从过去的强调史实的直接传授转变为互动式教学,采用不同的策略,配合不同的内容、学习重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鼓励学生从讨论、对话中建构知识,协助学生成立独立自主的终身学习者。我们认为:未来历史课程标准实施应将历史课程的公民教育、文化传递等目标落到实处,课程标准应该成为一线教师案头的实践操作指南。为此,我们应在以下几方面尝试做些努力:

1.历史课程标准必须建立一个学与教的基本架构,生动的呈现了其对教学与学习的渐进理解,对怎样学(通过学习社群的建立,达到有意义的学习)和学什么(通过知识结构学习,达成共通能力)作出了清晰的界定。

2.“课程衔接”理应是课程标准教学实施关注的焦点,其不单关注课程纵向连贯性,还应涵盖课程组织的顺序性、继续性和统整性,强调不同教育阶段的学习秩序和安排,以及内容联结的逻辑性。

3.为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课程标准文本应强调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促进学生的学习、强化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扩展学生全面的智能发展。

4.要求课程实施中融入资讯科技的学习环境与相关的活动,启发学生多元化的学习,培养学习多元化的能力。

5.文本制定应能充分兼顾认知、情意、态度、技能等各种能力的平衡。

这些理念是我们需要加以借鉴与学习的,值得我们未来持续思考。

【作者简介】郑士璟,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讲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教育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教育学与国际历史教育比较。

【责任编辑:李婷轩】

英国文化范文第5篇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440120.html

英国国家概况

英国国旗

英国国徽

国名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面积 24.41万平方公里(包括内陆水域)。英格兰地区13.04万平方公里,苏格兰7.88万平方公里,威尔士2.08万平方公里,北爱尔兰1.41万平方公里。

人口 6140万,其中英格兰占83.6%,苏格兰占8.6%,威尔士占4.9%,北爱尔兰占2.9%(2008年)。官方语言为英语,威尔士北部还使用威尔士语,苏格兰西北高地及北爱尔兰部分地区仍使用盖尔语。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兰教会(亦称英国国教圣公会,其成员约占英成人的60%)和苏格兰教会(亦称长老会,有成年教徒59万)。另有天主教会及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犹太教和佛教等较大的宗教社团。

首都 伦敦(London),人口756万(2008年)。最热月份为7月,一般气温在13-22℃;最冷月份为1月,一般气温在2-6℃。

国家元首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1924年4月21日出生,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

简况 岛国,位于欧洲西部,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岛东北部和一些小岛组成。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海岸线总长11450公里。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通常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10℃。北部和西部的年降水量超过1100毫米,其中山区超过2000毫米,中部低地为700-850毫米,东部、东南部只有550毫米。每年2-3月最为干燥,10月至翌年1月最为湿润。

公元1-5世纪,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受罗马帝国统治。后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人相继入侵。7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829年英格兰统一,史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兰,建立诺曼底王朝。1536年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为共和国。1660年王朝复辟。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1921年爱尔兰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北部6郡仍归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开始衰落,其世界霸权地位逐渐被美国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经济实力。随着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继独立,英殖民体系开始瓦解,但英仍是英联邦53个成员国的盟主。目前,英在海外仍有13块领地。1973年1月加入欧共体。

政治 2010年5月英国大选后,出现“无多数议会”,议会第一大党保守党与第三大党自民党组成英二战后首个联合政府,保守党领袖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担任首相,自民党领袖尼克·克莱格(Nick Clegg)担任副首相,主要负责宪政改革。新政府上台后,积极采取措施,削减公共开支,降低财政赤字,防范主权债务风险,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复苏;推出“大社会”计划,动员民众充分参与决策,进行教育、医疗、养老等改革。外交方面,强调加强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协调,成立由首相直接领导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张保持英核威慑力量;将阿富汗问题列为外交第一要务;巩固英美“特殊关系”;积极推进英在欧盟的利益,重申英不加入欧元区、未经公投不向欧盟让渡主权的立场;加大与中国、印度等新兴力量的接触力度;呼吁推动通过“两国方案”解决巴以冲突;重视国际发展问题,坚持将国内生产总值的0.7%用于海外援助目标。

【苏格兰和威尔士地方议会和政府】1999年5月,苏格兰和威尔士选举成立地方议会,分别设129和60个议席。7月1日,两地议会和政府正式运作。苏格兰议会在地方政务、司法、卫生、教育、经济发展等方面享有一定的立法权和行政权,并享有部分征税权,可将所得税的基本税率浮动3%。威尔士议会主要在就业、卫生、教育和环境等问题上拥有决策权,但没有调整税率的权力。此举被视为工党政府实施权力下放的标志性成就。现任苏格兰首席部长亚历克斯·萨蒙德(Alex Salmond),威尔士首席部长卡因·琼斯(Carwyn Jones)。

【北爱尔兰自治政府】1998年4月10日,英国和爱尔兰政府及北爱冲突各方签署和平协议,后选举产生北爱地方议会。1999年11月,北爱议会推举成立由北爱多党分享权力的北爱自治政府。英向北爱移交地方事务管理权,爱尔兰放弃对北爱领土的主权要求。12月,北爱自治政府正式运作,行使除国防、外交和税收之外的立法和行政权。南北爱部长理事会、英爱政府间会议、英爱理事会等机制也正式启动。这是北爱新教派与天主教派首次共享北爱管理权,也是自1972年英对北爱实行直接统治以来,北爱首次拥有自治政府。但是,北爱各派在缴械等问题上的争执使和平进程屡遭挫折,2002年10月14日,英政府被迫第4次中止北爱政府的运作。2003年11月,北爱地方议会进行选举,强硬派民主统一党和对立的新芬党得势。经过英爱政府的艰难斡旋,2004年12月8日,英首相布莱尔和爱总理埃亨宣布一揽子重启和谈的新建议。同年12月20日,北爱发生历史上最大的银行抢劫案,爱尔兰共和军被指控为主谋,和平进程再度搁浅。2005年2月,英、爱政府确定爱尔兰共和军策划了2004年12月北爱银行抢劫案,爱尔兰共和军的政治组织新芬党承认对此事知情,但否认参与银行抢劫案。7月28日,爱尔兰共和军发表声明,宣布从即日起放弃武装斗争,不再从事任何非和平活动。承诺将同解除武装国际独立委员会合作,并邀请新教和天主教代表共同监督声明执行情况。29日,英北爱事务大臣海恩宣布,英军开始拆毁在北爱的部分军事设施并制订分阶段撤军计划。2006年4月,英首相布莱尔和爱总理埃亨在北爱阿马郡举行会谈,就北爱议会恢复运作达成协议并设定时限。2007年3月9日,北爱地方议会举行选举,民主统一党和新芬党得票总数过半。2007年3月26日,民主统一党和新芬党领袖在贝尔法斯特举行历史上首次会晤。2007年5月8日,北爱各方经过艰苦谈判,就权力分配达成妥协,北爱地方联合政府宣告重启。现任首席部长为民主统一党的彼得·鲁宾逊(Peter Robinson),新芬党的马丁·麦吉尼斯(Martin McGuinness)任副首席部长。

【宪法】英国宪法不是一个独立的文件,它由成文法、习惯法、惯例组成。主要有大宪章(1215年)、人身保护法(1679年)、权利法案(1689年)、议会法(19

11、1949年)以及历次修改的选举法、市自治法、郡议会法等。政体为君主立宪制。君主是国家元首、最高司法长官、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圣公会的“最高领袖”,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军官、各属地的总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国圣公会的高级神职人员等,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宣战媾和等权力,但实权在内阁。苏格兰有自己独立的法律体系。

【议会】最高司法和立法机构,由君主、上院(贵族院)和下院(平民院)组成。上院议员包括王室后裔、世袭贵族、终身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大主教及主教。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获得通过,除92人留任外,600多名世袭贵族失去上院议员资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议员将由专门的皇家委员会推荐。2003年2月,英政府提出七项上院改革案,但均遭议会否决,改革上院的计划暂时搁浅。2003年6月,内阁改组后,撤消大法官事务办公室,成立宪政事务部;2007年5月,宪政事务部并入新成立的司法部。2006年7月首次经过选举产生了上院议长海曼女男爵(Baroness Hayman)。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采取简单多数选举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提议提前大选。本届下院于2010年5月选出。在650个议席中,保守党占307席、工党占258席、自民党占57席、其他小党和无党派人士占28席。下院议长为约翰·伯科(John Bercow)。

【政府】实行内阁制。由君主任命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出任首相并组阁,向议会负责。现政府为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联合政府,于2010年5月大选后组成。现任内阁主要成员为:首相兼首席财政大臣、文官大臣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副首相兼枢密院大臣尼克·克莱格(Nick Clegg),首席大臣兼外交大臣威廉·黑格(William Hague),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司法大臣兼大法官肯尼思·克拉克(Kenneth Clarke),内政大臣兼妇女和平等事物大臣特里萨·梅(Theresa May),国防大臣利亚姆·福克斯(Liam Fox),商业、创新和技能大臣文森特·凯布尔(Vincent Cable),就业和养老金大臣伊恩·邓肯·史密斯(Iain Duncan Smith),能源和气候变化大臣克里斯·休恩(Chris Huhne),卫生大臣安德鲁·兰斯利(Andrew Lansley),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Michael Gove),社区和地方政府大臣埃里克·皮克尔斯(Eric Pickles),交通大臣菲利普·哈蒙德(Philip Hammond),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大臣卡罗林·斯佩尔曼(Caroline Spelman),国际发展大臣安德鲁·米切尔(Andrew Mitchell),北爱尔兰事务大臣欧文·佩特森(Owen Paterson),苏格兰事务大臣迈克尔·摩尔(Michael Moore),威尔士事务大臣谢里尔·吉兰(Cheryl Gillan),文化、奥运、媒体和体育大臣杰里米·亨特(Jeremy Hunt),财政部首席大臣丹尼·亚历山大(Danny Alexander),上院领袖兼兰卡斯特公爵郡大臣斯特拉思克莱德勋爵(Lord Strathclyde),不管部国务大臣沃西女男爵(Baroness Warsi)。

【行政区划】分为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四部分。英格兰划分为43个郡。苏格兰下设32个区,包括3个特别管辖区。威尔士下设22个区。北爱尔兰下设26个区。苏格兰、威尔士议会及其行政机构全面负责地方事务,中央政府仍控制外交、国防、总体经济和货币政策、就业政策以及社会保障等。

伦敦也称“大伦敦”(Greater London),下设独立的32个城区(London boroughs) 和1个“金融城”(City of London)。各区议会负责各区主要事务,但与大伦敦市长及议会协同处理涉及整个伦敦的事务。

【司法机构】有三种不同的法律体系:英格兰和威尔士实行普通法系,苏格兰实行民法法系,北爱尔兰实行与英格兰相似的法律制度。司法机构分民事法庭和刑事法庭两个系统。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民事审理机构按级分为郡法院、高等法院、上诉法院民事庭、上院。刑事审理机构按级分为地方法院、刑事法院、上诉法院刑事庭、上院。上院为英最高司法机关,是民、刑案件的最终上诉机关。

1986年成立皇家检察院,负责受理所有由英格兰和威尔士警察机关提交的刑事诉讼案。总检察长和副总检察长是英政府的主要法律顾问。现任总检察长多米尼克·格里夫(Dominic Grieve)。

2007年5月,英内政部改组,分为内政部、司法部两个独立部门。内政部专责安全、反恐、移民,打击犯罪、毒品、反社会行为及建立身份证制度等事务;新成立的司法部取代宪政事务部,并接管原内政部监狱、缓刑及审判等事务。

【政党】政党体制从18世纪起即成为英宪政中的重要内容。现英国主要政党有: (1)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 议会第一大党。领袖戴维·卡梅伦,2005年12月当选。保守党前身为1679年成立的托利党,1833年改称现名。1979-1997年间曾4次连续执政18年。2010年5月英国大选后,保守党重获执政地位,与自民党组成联合政府。支持者一般来自企业界和富裕阶层。主张自由市场经济,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减少公共开支,压低通货膨胀,限制工会权利,加强“法律”和“秩序”等。近年来,提出“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关注教育、医疗、贫困等社会问题。强调维护英国主权,反对“联邦欧洲”、欧盟制宪及英加入欧元区,但强调英应该在欧盟内发挥积极作用。

(2)工党(Labour Party):议会第二大党。1900年成立,原名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改用现名。1997年至2010年间连续执政13年。2010年5月大选失利,成为反对党。原领袖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在大选后引咎辞职,由副领袖哈丽特·哈曼(Harriet Harman)代行领袖职能,新领袖将于2010年9月年会前选举产生。近年来,工党更多倾向关注中产阶级利益,与工会关系一定程度上有所疏远。主张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建立现代福利制度。外交上主张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视与美和欧盟关系为两大外交支柱,支持欧盟一体化建设,主张在经济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加入欧元区。

(3)自由民主党(Liberal Democrat Party):议会第三大党。1988年3月由原自由党和社会民主党内多数派组成,领袖尼克·克莱格,2007年12月当选。自民党政治主张居中偏左,在很多问题上与工党立场相近。主张通过减税还富于民,提高个税起征点;呼吁限制金融城过度扩张,对银行家薪酬课以重税;承诺公平教育,保护公民权利和自由;倡导宪政改革,提出减少议员议席,在选举制度上采用比例代表制;支持欧洲制宪,主张加入欧元区。2010年英国大选后,与议会第一大党保守党达成协议,组建联合政府,获得5个内阁位置,首次成为执政党。

英国其他政党还有:苏格兰民族党(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尔士民族党 (Plaid Cymru)、绿党(Green Party)、英国独立党(UK Independence Party)、英国国家党(British National Party),北爱尔兰一些政党如:北爱尔兰统一党(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统一党 (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社会民主工党(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党 (Sinn Fein) 等。

英国文化范文第6篇

摘要:国内外在英国政党内部斗争研究方面有不少可喜的成果,但在具体的逼宫原因等细节方面留有一定的空间有待完善。尤其是近期发生的逼宫事件,研究余地较大。本文在汲取前人的成果基础上,力求能在此研究领域增砖添瓦。

一、 逼宫现象

逼宫的形式有直接和间接,有成功也有失败,关键在于形势的变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权力结构,逼宫的代价和内容稍有不同。二战后的英国,政党政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45年大选,工党斩获393个议席,第一次赢得议会实质意义上的多数席位,以146席的绝对优势组成单一政党政府。二战后,自由党日益边缘化,其议席位一直在10席左右。工党取其而代之,由此确立新的两党制格局,保守党和工党轮流执政。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阶层的分化,中产阶级队伍得以不断壮大和发展,并深入两党内部,影响力与日俱增,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两党的民主化进程。逼宫政治,本质就是权力斗争,其发生发展实是党内权力平衡系统由打破到重新平衡的过程。二战以来,两党内斗几乎从未停息。在利益的驱动之下,党内派系不惜铤而走险直向首相逼宫。受困于党内压力,首相被迫辞职。本文主要是以成功的逼宫事件为对象进行探讨。以下是世纪之交两场成功的典型案例。

(一) 撒切尔下台的经历

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在政界素有“铁娘子”之称,1925 年出生于林肯郡格兰瑟姆镇的一个杂货商家庭。1943 年,年仅 18 岁的她便进入颇负盛名的牛津大学。1946 年任该校保守党协会主席。毕业后,获得律师资格。与此同时,她积极参加政治活动。1959年 10 月 20 日在伦敦芬奇利选区成功当选议员,辩才出众,在与工党反对派辩论时效果甚佳,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同时博得保守党前座议员的高度赞赏。1964 年至 1970年,保守党在野期间,她先后出任了影子内阁 5 个大臣职位。1970 年大选胜利后,希思入主唐宁街,撒切尔夫人担任教育大臣。1974 年两次大选,希思领衔的保守党接连败北,地位岌岌可危,党内倒希思的人暗潮涌动。领袖改选工作势在必行。1975 年撒切尔夫人在前公共事务大臣基思• 约瑟夫和党主席爱德华•杜坎的鼎力支持下向希思宣战。在 2月 4 日第一轮投票中,撒切尔夫人收获 130 票,领先希思的 119 票,令后者大失颜面,知趣地退出第二轮投票。

在接下来的次轮投票中,撒切尔夫人继续成功,获得 146 票;希思的盟友威廉•怀特仅得 79 票。由此也开始了保守党女领袖领导的先河。1979 年 5月 4 日大选,撒切尔夫人领导下的保守党一举击败由卡拉汉领衔的工党,由此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但女首相的执政生涯并不平坦,她所幸安然度过 1981 年和 1986年内阁危机,并在 1983 年借助马岛战争的胜利在大选中大获全胜。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大力奉行货币主义政策和供给学派理论,鼓励自由竞争,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实行减税政策。且不忘削弱工会实力,减少政府支出,限制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改革福利制度。不容否认,女首相的这些妙方一度接近治愈经济顽疾。1980 年后经济进入持续增长的 8 年,年均达到 3.8%,是二战以来最高增长率。1984—1988 年英国经济增长比法国快一倍,比西德快 50%,并且在 1987—1988 实现 18年来首次盈余,达 35 亿英镑;1988 盈余高达 140 亿英镑,1989 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但仍有 70 亿英镑的盈余,委实令人刮目。英国再度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成为英联邦国家的楷模。

外交上,女首相穿梭于美苏两大帝国之间,并与戈尔巴乔夫和里根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使英国凌驾于西欧和日本等国之上,宛若成为仅次于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第三大国,这是自丘吉尔以来的第一次。更重要的是,她在捍卫英国利益上表现强势,在马岛战争上,一举击败阿根廷军队,迫使其军政府下台,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的士气。11983年趁马岛战争胜利举行大选,保守党大获全胜。在对欧政策上,她成功地削减英国在欧共体中的费用,并争取到不少利益。

(二) 布莱尔辞职的经过

布莱尔出身爱丁堡的中产阶级家庭,牛津大学毕业后从事律师职业。他于 1975 年加入工党,1994 年 5 月 12 日,工党党魁史密斯驾鹤西去。布莱尔在妻子切丽的快速动员之下,谋策竞选党魁。他还取得另一位党内权贵戈登•布朗的支持。1997 年大选,受钟摆效应影响,和保守党党内分裂的配合下,工党大胜而归,破天荒地获得 419 个议会席位。布莱尔上台后,成功处理戴安娜事件,推动北爱尔兰和平进程,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业人员,颇得民心。2001 年大选,工党斩获 412 个议席。这也是布莱尔首相生涯的巅峰。2003 年布莱尔追随美国人发动伊拉克战争。该事件成为布莱尔首相生涯的分水岭。布莱尔的被逼宫呈三步曲走势。即 2003 年伊战后至赫顿报告;之后至 2005 年大选前夕;大选后至 2006 年 9 月。

二、 逼宫原因

英国当代逼宫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根源又掺杂浓厚的个人因素等。在这些因素中,政治是前提,经济不可或缺,文化不可忽视,个人因素至关重要,丑闻是导火索,它们激化党内斗争,促使支持者倒戈,迫使首相腹背受敌,终因孤掌难鸣,走向辞职之路。

(一) 政治原因

在西方民主国家,政治体制是实现党内逼宫的重要前提条件。不可否认,党内权力制衡机制,为逼宫政治的发展提供平台。首相政策受挫,民怨四起,则是党内逼宫的动力所在,进而激化党内派系斗争。首相任期过长,影响到党内权力的有序交接,则是逼宫政治发展的一大诱因。正是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政治因素在逼宫中发挥重要作用。

1. 政治制度国家

上一篇:领导演讲稿范文下一篇:艺术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