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农业论文范文

2023-03-19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1篇

长期以来,英国中学的历史课程属于较为传统或保守的形式。一是采用传统的编年体,内容即王朝体系;二是英国通史、欧洲史和世界近代史的体量较大,学校内容较多;三是没有国家统一标准,教学十分自由。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这样的课程、教学体制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人们要求学校教育在提升国民素质、国家活力和竞争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其中,对历史课程的诟病更是尖锐,就连历史学科作为独立科目的现实也被动摇,许多人主张用“综合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取代单科的“历史”。理由是,如《政治学》《社会学》这类新进入学校的社会科学课程,内容鲜活,学习方式多样,与学生生活或日后工作有直接帮助,历史课程则恰恰相反,学生普遍认为它非常无聊,这就是所谓“历史科的危机”。面对危机,半官方的“学校委员会”②针对历史课程投入“学校委员会历史科研究计划(13~16)”③并取得相当成果后,英国历史课程改革潮流凝聚成一项大范围的“新历史科”教学改革运动。与此同时,英国历史教学界出现了所谓“传统历史”与“新历史”的纷争,关心历史教育的学者和教师围绕着历史学科的改革进行激烈的争论。主要论题包括:历史学科(教育)的特质是什么?历史学科该教些什么?学生是否应该有如“学习当一个历史学家”一样的素质,诸如注重筛选史料、解释史料的技能?学生理解历史应该掌握哪些认知概念等问题。到了80年代中后期,许多学校的历史课程已经与传统大不相同。1988年,随着国家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通过进一步落实,5~16岁在校学生的历史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地位受到了法律保障。

英国中小学现行国家课程是在1988年国家课程基础上形成的。在国家课程中,义务教育阶段被划分为四个关键阶段:关键阶段l(KS1),5~7岁;关键阶段2(KS2),7~11岁;关键阶段3(KS3),11~14岁;关键阶段4(KS4),14~16岁,由核心科目和基础科目组成,历史科(课程)隶属于基础科目之一。1991年,英国第一个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出炉。作为里程碑式的国家课程标准,它无疑是强化了历史课的地位。之后,英国于1995年又修订了《国家课程标准》,历史是排在英语、数学、科学三门学科课程之后的第四门核心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学级阶段的“历史学习大纲”“课程成就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三部分,其中三个阶段的“学习大纲”是其核心。1995年的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主要是以修正历史必修课为出发点的,其重要的一个改变在于规定历史科必修年限缩短至14岁,第四阶段(15~16岁)变为选修课。①

直到跨世纪之际,为应对新世纪的挑战,1999年英国推出以“追求卓越”为目标的国家课程标准,首次增设了理论基础的阐释部分,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学习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和文化方面的发展,削减不必要的内容,在结构上更趋完整性、严密性。但是,该标准在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数据显示,有“近1/5的英国15岁学生阅读能力低于经合组织认为的接受进一步教育或进入就业市场所需要的最低要求”。②根据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以及学校考试与评价委员会的调查研究,“认为英格兰11岁以上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多年来停滞不前”。③英国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的排名也呈逐渐下滑趋势。

为此,英国在2007年对国家课程标准进行修订,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处理史料、辨别史料、运用史料的能力,继续以能力目标体系作为主线,特别将原有的五项基本能力改为“核心概念”和关键过程,并对学习历史的五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when,where,who,what,why)都有具体要求。目的在于着重培养学生理清历史线索与探究思维,也使得能力目标更加详细具体,操作性更强。

综上所述,从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看,英国在历史教育认识及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方面依然在探索中。目前,他们更倾向历史学习目的不是填充史实,历史教学也不再把教授史实作为核心目标,而是强调直面史料,鼓励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或者强调学生应该学习的是“我们如何而能够知道过去”这类的历史知识,掌握一些理解历史知识所必需的关键概念与技能,真正认识历史成为一门“知识类型”。经过1995年、1999年、2007年三次修订与完善,英国的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已经有了自己的体系。

英国自1988年实施统一的国家课程至今,已经陆续进行了三次较大的调整与修订。但总体来看,国家课程标准改革的力度还是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速度,满足不了社会各界对它的期望。中小学学生学业成绩出现明显下滑,教育不均日益加剧,原有课程结构不合理,核心科目与必修科目几乎没有明显区别,关键科目规定不够细致,基础科目规定过于冗繁,学生负担过重且缺乏效率,英国学生在关键阶段结束的学业水平同比其他发达国家偏低,这些问题使得新一轮的国家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2009年6月,英国颁布了《你的孩子,你的学校,我们的未来:建立21世纪的学校制度》的教育白皮书,要求在课程方面“通过宽泛、平衡、灵活的课程,为每位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所需的技能”,①为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修订做了前期的探索工作。5个月后,英国教育部又颁布了《教学的重要性:学校2010白皮书》,在课程方面明确指出:“国家课程并非是所有学校都必须实施的大一统课程,而是确保所有能掌握成为合格的受过教育的公民所必备的知识基准。”白皮书具体要求:给予教师更大的自由和权利去为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做贡献;现行国家课程包含太多不必要的知识,而且对教师如何教学规定过多;英国国家课程逐渐变成一个严格的基准供教师参考与评价。②2011年,卡梅伦政府上台,面临国际教育激烈的竞争及国内教育发展严重失衡的双重挑战,其内阁将教育列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决定对英国的学校教育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开启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修订。1月,时任英国教育部长戈夫要求对英国现行国家课程的具体实施情况开展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和评估。同年12月,教育部聘请的专家团队提交了一份题为《国家课程框架:一份来自专家团队的报告》。该报告指出,国家课程是英国教育系统中的关键角色。该报告对于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内容和结构的修订都提出了具体和详细的建议。

对于历史课程来说,2012年历史与档案议会组织就现行历史课程标准所作的报告指出,该课程标准的教学进度与内容偏于简略,难以让学生全面地学习历史并具备时代感。该组织的副主席克里斯·斯基德莫尔(Chris Skidmore)认为,课程内容应涉及本地、国家与世界等不同方面,以使学生认识到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的自由国家的。③2013年2月,英国教育部发布了《英国国家课程:协商文件》,历史科对原有课程标准三个阶段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向社会公开征求修改意见,并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大卫·斯塔基(David Starkey)与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等历史学家表示支持,认为依照年代顺序教学是中小学历史教学一直欠缺的部分。④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克里斯·赫斯本兹(Chris Husbands)则对年代史教学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提供给学生一个能够应用的历史蓝图,如果依照年代来学习历史,那么特定年纪的学生只会认识到特定年代的历史。⑤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新的课程标准过于强调事实和数据而不是对历史的真正理解”。历史学会(Historical Association)媒体发言人认为初稿课程内容设计不够完善,透过叙述英国文明进展的方式来教导学生,将会过于强调过去英雄的丰功伟业。据此,方案做部分调整,但仍坚持时序的做法,认为该方法能让学生学习到重要的人物与事件,并了解其前后的关联性。⑥

2013年9月,英国教育部颁布了一份《英国国家课程:关键阶段1和2框架文件》,也就是小学阶段的国家课程标准。同月,教育部又将这两份文件合并为《英国国家课程框架文件》,2014年12月,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学阶段的国家课程标准:《英国国家课程:关键阶段3和4框架文件》,也就是最终的英国国家课程标准(The National Curriculum in England: Framework Document),并对每个关键阶段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时间做了一个详细的路线图规划。

在秉承英国传统教育观念基础上,新的国家历史科课程标准对现有的课程进行全面提升。不仅顺应未来发展重新定位课程的总体目标,提升课程的能力要求,使得历史课程成为英国的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基础课程。

1.新历史课程标准的设计特点

(1)对历史课程的新定位

“历史有助于学生认识人们生活的复杂性、变化的过程、社会的多样性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身份和面对时代的挑战。”①我们可以看出英国期望历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全球视野,它强调英国同广泛世界的联系,从历史认识中建立一种时间观联系过去和今天,并且连接和跨越不同的时期和社会。希望通过对历史学习和探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维。同时,英国的历史教育希望通过对历史上个人、地方、国家和世界的理解发展个性,能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他们要学习历史,鼓励对种族的历史起源和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帮助学生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这也是符合其国家课程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成为有教养的国民所必需的基本知识的入门,引导学生成为最优秀的人,并且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成就感。”

(2)课程标准的新体系

从英国1991年国家课程标准开始,文本结构基本采用相同的框架,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的核心概念、学科特性、学习能力水平的评估。特别是设置一系列操作性极强的能力目标体系,是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的特色。2013年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删除了知识“技能与理解”中五项基本能力及“核心概念”“关键过程”的表述,文本主体变为分为课程目的、总体学习目标和成就目标三部分。成就目标包括三个学段的能力要求及学科内容,删除了严格的能力目标体系,无论文字篇幅和学科内容,均大幅度“瘦身”,更加清楚地规定了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裁减了大量非基础性的知识,使得文本更加简明清晰。

(3)新的课程评价体系

原有国家历史课程标准采用九个评价水平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每个关键阶段都对应相应的评估水平,这种难度水平评估体系被取消了。“目前的评价系统是复杂的和难以理解的,尤其是对于父母。它只鼓励关注学生的当前水平,而不考虑更广泛的学生能做什么的问题,设定一个唯一的详细的评估办法不符合我们让学校课程自由化的原则。”②新的课程标准仅仅规定在每个关键阶段学生应该学会什么,学校将可以自由设计他们自己的课程及评估系统,充分赋予学校课程设计的自由度。此外,从2015年9月开始,原来阶段性的单元考试和持续考核完全取消,只以最终的一次考试定结果。③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GCSE)也将取消,代之以英国文凭证书考试(EBacc)。④

2.新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特点

课程内容体例基于“编年”还是“主题”,是英国历次修订国家课程标准重要的争论话题。支持者认为依据时序教学,才能使学生理解历史的变迁和因果关系。反对者则认为,基于“主题”的发展史,避免编年史架构的松散,能够从延续与变迁出发,使学生得以更有效的学习。编年式重在“以古证近”,但内容广而空泛;主题式以重在沿革与变化,但思维跨度大。那么,课程内容体例如何能保持在传统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平衡,如何能够呈现历史的纵贯演进,同时保持历史的厚度,避免流于单面的解释,如何能均衡知识的“广度”和能力“深度”教学的教学需求呢?新的课程标准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1)“基于编年的时代发展史”的课程内容体系

长时段、涵盖层面更广的新形态“编年发展史”课程架构,辅以培养学生思考“主题取向”课程,兼顾历史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有如骨架与血肉,是发展宏观图像的历史意识所不可或缺的门径。①新的课程标准尝试了主要一种基于编年的时代发展史,辅之地方史、主题取向的单元,要求教学集合概述与深入的研究,帮助学生认识长时段的历史发展与课程特定内容的复杂性。这样的体例设计,既依从编年时序,按照时代划分,又介绍本时段内各个层面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课程的连贯性与整体性。例如在课程关键阶段2的历史学习中,主体课程内容分为了四个时代(不列颠岛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发生的变化;罗马帝国及其对不列颠的影响;盎格鲁-撒克逊人和苏格兰人定居不列颠;维京人入侵和盎格鲁-撒克逊人为英格兰王国的抗争直到忏悔者爱德华时代),在不列颠岛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发生的变化这一时代模块中,课程内容包括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狩猎采集者和早起农民、青铜时代的宗教、技艺和风光、铁器时代的城堡:部落王国,农业,艺术和文化。盎格鲁-撒克逊人和苏格兰人定居不列颠这一时代学习内容,包括公元410年罗马军队从英国撤离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苏格兰入侵从爱尔兰到不列颠北部(现在的苏格兰)、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定居和建立王国:地名和乡村生活、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与艺术、基督教的圣地坎特伯雷,约纳和林迪斯圣岛。②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课程内容是将某一层面的历史(或时代)划分为若干重要时段,各时段按照时序排列基本内容,基本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社会、文化、艺术等多个学习范畴。这是一种长时段学习方式,但时段内的学习内容又具有主题特征。因此,总体看其学习内容,具有贯穿全局、首尾衔接的特点,既有宏观线索,又有具体细微的历史事件,学生容易通过这样的内容阐发学习意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神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达到较深层次的历史认知。

(2)赋予教师自由的课程权力

纵观全球教育的发展,教育水平高的国家一般学校的自主权、教师的自主权都大。“课程是一种发展过程,而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因而课程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课程目标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可以根据实际加以调整。”③这样的课程实践设计,需要教师更多扮演咨询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面对问题、如何反省等过程,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

课程自主权,也是本次英国国家课程修订重点关注的问题。教师是专业的、第一线的课程专家,长期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特质、兴趣、能力,专业自主的教师在教师实施中,可以顺应社会时代的脉络,适时将重要议题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得更多学习意义。

因此,修订后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建立的课程体系并不是强制性内容,仅仅旨在为全国提供一个共同参照。教师和学校有权依据各自实际,设计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如此,教师就可以采用更为多样的教学方式,有选择地教授课程内容,灵活组织教学活动,将课程科目与学生的需求相结合,为教师改进和发展专业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

(3)重视学生历史思维“螺旋渐进”的发展

英国传统的历史教学可以说是围绕着“使学生知道许多英国过去的事物”的目标进行的。“历史不是你所思考的,而是你所记得的东西”。如今的英国历史教育则导向建构知识,认为历史不仅是对已确立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要对其做出诠释,着眼于让学生在理解历史词汇、辨析观点的基础上发挥历史想象力,打破历史与现实的隔膜,应用历史概念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他们认为,好的历史教育必须是引用资料的,讲究精细的,速度缓慢且透彻的学习。“快速的历史课就会说谎,因为所描绘的历史并不是真正的历史。精深探究、细致徐缓的学习,才能让学生体会历史的复杂性。”①新的国家课程历史标准对各个学段学习能力成就目标规定如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新的英国课程标准能兼顾认知、情意、态度、技能等,且重视学生的各种能力。各关键学习阶段以历史的概念和技能为基点,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就目标”的标尺。学生在不断积累历史内容知识的同时,对历史概念与技能的掌握也在逐步提高。三个阶段的能力要求呈现逐级提高,螺旋上升,力图在渐进中逐渐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但每一个关键阶段又都有各自的逻辑重点,符合学生对历史的认识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促进学生的学习、强化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扩展学生全面的智能发展。

(4)倡导基于史料的探究式教学

“历史的有用是在于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改变我们对现实、对于人类是什么及可以是什么的看法,因而使我们能够有去改变想达成的结果的机会。”②从教育宗旨而言,英国看重的是学生能够借历史的学习而扩大所看到的世界以及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理解能力,能够去理解人事、思考人事之种种可能。而历史教育之所以有此种教育效果,乃是因为“历史”本身涵括了以人事为对象之理性探索与理解的过程。“一个高水准的历史教育会帮助学生获取对英国史和世界史的连贯认识和理解,在于能够激发学生想要更多地了解过去的好奇心。教学中应使学生学会提问敏锐的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判断证据,筛选论证,并制定观点和判断。”③因此,新的课程标准将强调对历史探究方法与过程的理解。学生必须认识我们如何得到关于过去的知识,而不只是知道过去曾经发生过一些什么事,是要习得这一门知识的结构,认识知识内在的概念和技能。所以,英国倡导“以探究为基础的”问题解决型教学模式。透过这样的历史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历史所处理的对象是过去的人们,所关注的是他们的行动和他们对于事物的理解,需要去“神入”对于不同时空的人们的思想和感情,了解其因果和动机,学生并借以接触“从证据中重建过去”的概念。④要落实此种历史教育理念,使学生真正理解历史这一门知识类型,就必须要在教学中引入史料,使学生练习用历史的方式,运用史料,理解过去,重建过去。因此,英国学校历史课堂中使用史料的核心意义在于:学生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透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

从2001年正式实施到现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改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在这个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还有很多改革的障碍和瓶颈。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所遇到的一些教育问题并不是中国独有的,而是世界性的难题和困境。因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必须立足中国,环顾左右,放眼世界去寻求成功的经验和方法。英国同时期的国家课程改革正好能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

历史教学方式必须从过去的强调史实的直接传授转变为互动式教学,采用不同的策略,配合不同的内容、学习重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鼓励学生从讨论、对话中建构知识,协助学生成立独立自主的终身学习者。我们认为:未来历史课程标准实施应将历史课程的公民教育、文化传递等目标落到实处,课程标准应该成为一线教师案头的实践操作指南。为此,我们应在以下几方面尝试做些努力:

1.历史课程标准必须建立一个学与教的基本架构,生动的呈现了其对教学与学习的渐进理解,对怎样学(通过学习社群的建立,达到有意义的学习)和学什么(通过知识结构学习,达成共通能力)作出了清晰的界定。

2.“课程衔接”理应是课程标准教学实施关注的焦点,其不单关注课程纵向连贯性,还应涵盖课程组织的顺序性、继续性和统整性,强调不同教育阶段的学习秩序和安排,以及内容联结的逻辑性。

3.为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课程标准文本应强调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促进学生的学习、强化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扩展学生全面的智能发展。

4.要求课程实施中融入资讯科技的学习环境与相关的活动,启发学生多元化的学习,培养学习多元化的能力。

5.文本制定应能充分兼顾认知、情意、态度、技能等各种能力的平衡。

这些理念是我们需要加以借鉴与学习的,值得我们未来持续思考。

【作者简介】郑士璟,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讲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教育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教育学与国际历史教育比较。

【责任编辑:李婷轩】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2篇

去年冬天,我们赴英国考察特殊教育,先后访问了伦敦、布列斯特尔、曼彻斯特等市的特殊学校(班)和师资培训单位。英国的特殊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与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据了解,过去英国特殊教育的对象,仅限于生理有缺陷、学习有严重困难的残疾儿童,如盲、聋、肢体伤残者等。而近几年来,特殊教育的对象已发展到对一些在学习上有暂时性特殊需要的儿童,如病弱、行为问题、孤僻症等。这种在学习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约占在校中小学生总数的20%。其中,因生理缺陷,学习上有严重困难的约占在校中小学生总数的2%左右。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政府实行一体化教育的政策,要求学校必须针对他们的特殊需要给以相应的帮助。对因有生理缺陷、学习上有严重困难的学生,仍然可以进入特殊学校或普通中小学附设的特殊班学习,并要求学校尽可能采用各种形式,使他们有机会多和普通学生进行交往。例如,对普通中小学附设特殊班的学生实行上课和普通学生分开,活动合在一块;定期组织特殊学校学生到普通学校参加活动等,借以促进了解、培养特殊儿童的生活与社交能力。

为了实施一体化教育政策,英国政府对师资队伍建设制订了一项规划,要求在十年内为每所小学配备一名,为每所中学配备二至三名特殊教育顾问教师。规定所有的师范院校都必需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培训课程。如果教育行政当局和师范教育资格委员会发现某个师范院校没有按规定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有权提出批评意见。如果在提出批评后的一年内仍未开设,有权将学校关闭。

第二,英国残疾儿童享有受教育权利。对残疾儿童,按照政府规定,和健康儿童一样实行五至十六岁的义务教育。国家为残疾儿童上学提供必要的帮助。例如,特殊学校每天有交通车接送残疾学生上学,午餐减、免费供应,给学生配备必需的学习辅助用品如助听器等。英国现有特殊学校(班)的学生共十五万四千九百多名,占在校中小学生总数的2.5%。这个数字表明,英国残疾儿童已经实现了义务教育。

第三,教学组织灵活,工作细微,对师资要求较高。英国特殊教育重视个别教学,因材施教,因而班级人数较少,最少的一个班只有两三人,多的不过十来人。课堂教学形式很灵活,在特殊学校的小学教室里,课桌椅不是一排排地排列,教师和学生都围着一张桌子随便就坐。也有在一个教室里,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从一二人到二三人不等,老师巡回到组讲课、指导,这种形式不仅便于个别教学,而且使学生感到亲切,较易沟逋师生感情。特殊学校的教学内容,除语文、数学使用普通学校教材外,其它各科教材由教师自己准备。教学计划由教师制订后报校长批准实行。教师每学期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作出课程设计,定出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教师要作出教学评价,修订课程设计,使教学工作更适合学生要求。

一般说来,英国特殊教育的师资质量较高。政府规定,所有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都必须是大学毕业并经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取得合格证书的。特教师资培训分两大类:一类是脱产的全日制培训,考试合格后发特教证书。这种培训分三个层次:一是初级培训,对象主要是师范院校特殊教育系的学生:二是证书级培训,对象主要是已有教师证书的普通中小学教师或特殊学校尚未取得特教证书的教师:三是高级培训,授予硕土、博士学位,对象主要是有经验的特教教师。获得高级特教证书的教师可以担任特殊学校的校长、教务主任或从事特教的科研工作。各级培训都很重视特殊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各种形式的见习与实习占教学时数的40%。因此,学生尚未毕业即已接触实际业务,毕业后就能独立进行工作。另一类是在职培训,形式很多,有全日制的、半日制的,还有一学期、一个月甚至一周的。根据不同形式的培训要求,有的结业后经考试合格可以发给特教证书。不发证书的培訓内容很灵活,只要教师需要就可以举办讲座等。

第四,英国特殊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很多社团,如残疾儿童家长协会、医帅联合会、教师联合会、心理学家联谊会、社会工作者协会、盲人聋哑人团体及财团、基金会等,都从不同方面给特殊学校以支持、帮助。我们在参观中,曾遇到一些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到特殊学校进行咨询帮助。现代科学技术也进入特殊教育领域。曼彻斯特市设立了“特殊教育微电子研究中心”,专门为特殊学校的教学工作研制计箅机软件。这种社会风气,使特殊教育成为一项颇有吸引力的职业。据介绍,近几年来,大学某些专业的报考人数下降,而特教专业的报考人数是上升的。正在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很热爱,丝毫没有歧视残疾儿童的思想。因而师生关系极为融洽。我们在参观中看到一个盲幼儿班的学生,在听见老师和我们谈话的声音时,这些学生象发现了自己的亲人一样高兴地叫起老师来,有的还跑到老师身边拉着老师,老师也很亲热地把学生抱起来。还有一次在参观曼彻斯特米兰德学校时,接待我们的女校长,看上去只有三十多岁,衣着整洁,风度翩翩,已取得硕士学位,并正在总结经验,准备著书立说。她对学生和蔼亲切,极有感情,主动搀扶学生,毫无校长、专家的架子。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英国;快捷学位;学位课程;本科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英国高等教育已经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主要的关键词包括公平、竞争、多样性与学生选择。在大学的办学经费筹措方面,从由政府向高校直接拨款转变为政府向学生提供贷款,间接支持学校发展,学生毕业后基于收入水平门槛还款;高等教育的规模持续扩大,学生人群多样化;高等教育的教学空间和时间模式、教与学的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基于这些因素的高度关联,学生势必对高等教育进行投资决策考量,他们希望在如何学习、学习什么以及在哪里学习方面有更多的选择。在多样性与学生选择方面,从宏观体制上包括降低高等教育市场准入门槛,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在微观领域,一项重要的改革就是《高等教育与研究法(2017)》(The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ct 2017)中涉及的变革传统的三年制本科教育,引入二年制的快捷学士学位(下文简称“快捷学位”),为学生提供更加快捷的高等教育通道,满足多样化的学生群体的个性需求。

一、快捷学位的由来与发展

(一)快捷学位的界定

在国际上,作为一种全日制本科课程,快捷学位(accelerated degrees)并没有统一的称谓,也有压缩学位课程(compressed degrees)和密集型学位课程(intensive degrees)的提法。就英国而言,也称为“快速通道学位”(fast-track degrees)或“两年快速通道”(two year fast-track)或二年制学位(two-year degrees)。2016年,英国政府教育部就认为:“快捷学位课程没有统一的定义。”[1]《高等教育与研究法(2017)》对此类课程的定义,即课程同等但学年数至少比标准学位课程少一年、授予相同学术资格的高等教育课程。[2]原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EFCE)曾尝试对此类学位课程进行描述,归纳出在结构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学分数与传统的三年制学士学位相同,都是360学分;二是教学总周数与三年制学位课程相同,但通过对教学时间安排的调整,利用传统的暑假时间进行教学,从而减少教学时间的跨度,使教学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三是快捷学位课程全日制学习时间减少到两年,非全日制学习时间减少到四年。[3]

(二)快捷学位的由来

在英国,快捷学位并不是一个新现象。二战结束后不久,退伍军人就接受为期两年而不是三年的学位课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也曾广泛讨论过快捷学位的可行性问题。1991年,英国政府发表白皮书《高等教育:一个新的框架》,提出对传统的三年制或四年制学位课程进行评估,并呼吁运用不同的、灵活的方法,更好地使用学校校舍和设备。1993年,弗劳尔委员会发表的《弗劳尔委员会报告》(Flowers Committee Report)提出要对英国大学的学年教学组织进行改革,改变“暑期不教学”的传统做法,并建议英国大学利用暑期时间进行教学。[4]1992年至1995年之间,HEFCE资助10所高校的11个专业开展高等教育“快捷与密集路线计划”(Accelerated and Intensive Routes initiative)实验。[5]根据计划,每学年由45个教学周组成。通过利用传统的暑假时间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两年内获得荣誉学位,从而在两年内涵盖了与三年常规课程相同的教学周数。

·比较教育·快捷学士学位:英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探索

2003年,英国政府教育与科学部发表白皮书《高等教育的未来》(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灵活性(Flexibility)是该文件的一个重要主题,政府将它与进一步扩充高等教育規模,促进终身学习密切相关。政府认为,要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要适应不同的学习者的需求,满足不同的学习方式,并提供新的学历资格。例如,基础学位的灵活选择,包括兼职学习、网络学习和压缩两年荣誉学位;提出高等教育应该关注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采取灵活的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对弗劳尔(Flowers)提出的利用暑假作为第三学期延长教学年,以使学生通过两年学习获得学士学位的建议表示肯定;正式提出了可能的灵活形式是通过减少假期天数,对学期结构进行调整,以满足那些打算接受高等教育但无法花费3年时间的人的需求。因此,教育部提出继续开展二年制荣誉学位试点,并进行认真评估。随后,HEFCE利用“战略发展基金”(Strategic Development Fund),对8所开展二年制快捷学位改革的试点高校项目进行立项资助。这就是2005~2010年间进行的所谓的“灵活学习探路者计划”(Flexible Learning Pathfinders Project)。每所高校获得了至少25万英镑的经费资助,但此次改革试点影响不大,据统计,2008~2009学年,参加试点的在校生只有390名,涉及20个专业领域,大多数参与高校的做法是利用传统的暑假来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自主学习。[6]英国原高等教育学会(Higher Education Academy)在对这个改革计划进行分析时指出:在某些情况下,选择快捷学位课程的学生成绩明显超过标准学位课程学生的成绩。[7]总的说来,这次试点的成果并没有得到推广。

(三)快捷学位的发展推广

快捷学位的发展推广是英国高等教育对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特别是教育信息化所做出的回应。从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看,快捷学位在英国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但近年来才真正成为英国政府高等教育政策的重点,这并非偶然的现象。它与近年来英国政府推进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鼓励高等教育多样化,注重学生选择,扩大接受高等教育对象的群体范围,强调高等教育要让消费者和纳税人认为“物有所值”等做法具有密切的关系。政府认为,推广快捷学位将有助于政府实现对社会流动、扩大参与和终身学习的高等教育承诺。2016年,英国商务、创新与技能部在白皮书《作为知识经济的成功:卓越教学 社会流动和学生选择》(Success as a Knowledge Economy:Teaching Excellence,Social Mobility and Student Choice)也指出:课程缺乏灵活性,以传统的三年制本科模式为基础,缺乏创新,没有开设二年制学位课程和学位学徒制。白皮书的建议将有助于确保每个有潜力在高等教育中获得成功的人,无论他们的背景如何,都能从高质量大学中做出选择,获得相关信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从优质教学中受益,为未来做好准备。另外,与政府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鼓励支持提高学费,非全日制学生人数急剧减少的状况也有密切关联。例如,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8~2009年的高点以来,到2016~2017年度,大学水平的非全日制课程参与数量下降了67%。为了解决非全日制学生的减少和促进职业学习,政府推出了向兼职学习者提供生活费用贷款的政策。除此之外,快捷学位对那些可能没有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特别有吸引力,尤其是那些想要比传统课程更快地接受再培训并进入工作场所的成年学生,以及那些不选择传统的A-level途径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8]

快捷学位对传统模式的大学学位教育构成挑战。快捷学位是国外高校“弹性教学”(flexible provision)的一种类型,是“从传统的以生产为导向的学习模式(production-led model)向更具活力和响应性的学习模式的转变。后者的学习过程和相关的制度结构是由学习者或学习赞助者的要求和偏好驱动。”[9]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各种灵活教学的形式和途径。特别是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促进了此教学模式的推广。包括慕课在内的各种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方式已经成为大学教学的常态,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但我们不能把快捷学位与信息技术划等号。快捷学位最重要的特点是对教学组织进行重新整合。快捷学位实际上是在本科教育的制度层面对弹性学习的一种回应也不是英国所独有的,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其他国家提供的快捷学位课程要多得多。相关文献表明,快捷学位在许多国家以多种形式出现,但通常在学生支付学费的国家更为普遍。

(四)快捷学位课程的发展瓶颈与应对

快捷学位课程的发展存在一个重要的发展瓶颈,即本科生中学习该种类课程的人数比例不到1%。快捷学位课程规模太小,难以适应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二年制的快捷学位课程之所以难以大量推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收费问题。按照英国政府的规定,大学学费是以学年为单位收取的。这样一来,实施快捷学位课程后,大学只能收到标准学费的2/3,这对于大学来说,显然是无法接受的。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过去15年来只有很少高校开设快捷学位课程。且主要集中在会计和法律等所谓的职业学科(vocational subjects)范围内。规模小造成了学生、雇主和许多高校要么不知晓快捷学位课程,要么对这种课程存在误解。2016年,英国政府教育部就快捷学位的需求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达73%的对象认为学生或雇主都有这方面的需求,特别是成年学生希望通过快捷学位课程进行再培训和就业。[10]因此,英国教育部估计,参加快捷学位课程的其他学生将包括“交换”学生(先前选择标准学位的学生)、根本不会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以及希望通过申请大学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毕业来重新培训或升学的学生。[11]

长期以来,英国高校一直允许有能力的学生提前修完大学课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大学学业,获得学位。但此次快捷学位改革是制度化的要求,规定可以制定专门法规为快捷学位课程设置不同的费用限额。2019年1月29日,英国议会通过了关于快捷学位的学费收费规定,即2019学年秋季学期开始,将学费标准调整为学年学费上限的1.2倍,将学年学费提高20%,调动高校举办快捷学位课程的积极性,以弥补因为暑假教学所导致的人员和行政经费支出的增加。此举措为快捷学位的发展扫除了重要障碍。大学部长斯基德莫尔(Chris Skidmore)指出:这项法律的通过是当今学生选择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它打破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们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对于成千上万的未来学生而言,他们希望以更快的学习速度和更快的途径,以更低的总体成本进入职场,二年制学位将改变他们的选择。[12]

二、快捷学位的现状分析

(一)发展现状

1.發展规模

快捷学位不是为了取代现有的传统学位课程,而是为了增加学生的选择。目前,大多数高校这种课程只是占居极少比例。据统计,英格兰地区有16所公办高校和12所私立高校开设快捷学位课程,学生人数为4470名,仅占160万本科生人口的0.25%。[13]这些高校主要是1992年之后整并的新高校,通常是教学型,比较注重教学规模的扩充。另一类就是私立院校,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白金汉大学(University of Buckingham)。白金汉大学开设的大部分课程都是二年制的,该校自1976年起提供了大约40年的二年制快捷学位课程。它的学生定期就教学质量和学习体验提供反馈。斯塔福德郡大学(Staffordshire University)提供快捷学位课程也有十多年了,其同龄人中有很大比例的成年和通勤学生。英国的其他高校,包括BPP大学和阿伯泰大学(Abertay University)也开设了快捷学位课程,其中一些获得专业认证。尽管如此,快捷学位的学科范围和举办者的数量仍然很小。从总体上看,举办快捷学位课程的参与院校规模小,私立高校的参与比例较高,主要原因是私立高校的学费不受政府的限制。到目前为止,快捷学位依旧被看做是“小众化的”(niche),且发展不平衡。

2.学科专业

以职业教育和应用学科为主。根据英国政府对20所公办高校和5所民办高校的调查,有一半的高校开设了管理学科快捷学位课程,其中有一所专门开设管理学课程。其它较为集中的专业包括法律、旅游、新闻等。[14]大多数开办快捷学位课程的高校没有提供任何理科快捷学位。许多教师受访者表示,理科快捷学位可能更难。一位受访者报告了数学系教师的想法,对于一些数学知识模块,学生在开始下一个模块之前理解前一个模块内容是很重要的,因此他们不确定在压缩的程度下这是否可能达到教学目标。阿伯泰大学开设的快捷学位专业包括:食品与消费科学、商业与管理、游戏设计与生产管理、道德黑客(Ethical Hacking)。斯塔福德郡大学开设的快捷学位专业则有:会计与财务、企业管理、英语文学、活动管理、新闻、法律、足球教练与表现、运动强度与体能。

3.教学组织与课程编排

快捷学位的学年结构是每年三个15周的教学单元(45周),二年制学位课程总共90周。其总周数与大多数传统的三年制学位(每年有30个教学周)总周数相同。因此,“快捷”不是课程的持续时间,而是数年的学习时间。快捷学位也获得了与传统学位相同的学分(360),但每年提供180学分,而不是120学分,在比平常更短的时间内完成。

就学年结构看,快捷学位课程具有共同点: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是采用有别于传统2学期课程安排的做法,即3学期课程安排模式。典型的做法是每学年3个学期,每学期15周,全年课程总学分为180学分。例如,德比大学开设的几门快捷学位课程称为“三学期制”(trimesters)课程。第三学期被塞进传统的暑期中,以便将6个学期的课程纳入两年时间内进行。在南安普敦索伦特大学,快捷学位学生的一学年包括三个15周的学期。每学期包括七/八周以课堂为基础的学习,接着是带薪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采取的是混合学习的方式,学生边工作边学习。在整个快捷学位课程中,学生们花了48周时间进行顶岗实习。[15]但是,有些快捷学位课程是专门设计的,没有教学共享。此外,也有个别高校采用四学期制的做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快捷学位课程以大学提供的三年同等“母体”(parent)学位为基础,快捷学位和标准学位的学生可以共同听课。快捷学位课程并不一定包括以更快的速度学习,但利用了标准学位学生通常有长时间休息的暑假。总的来说,快捷学位课程和标准课程的学生都完成了六个学期的学位课程教学时间,但是为了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他们的学位,学生们利用暑假时间进行学习,因此加快了学习的进程。两类学生在大学第一年两个学期的学习进度基本是一致的。在五月份传统学年结束的时候,标准课程的学生就开始了漫长的暑假,而快捷学位课程的学生在放假一个月后便开始了第三学期,一直持续到8至9月。在9月份开始第二学年之前,他们通常放假一至二周。

4.教学方法

快捷学位课程教学往往是与其它的灵活学习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虽然总体结构安排基本相同,但夏季学期使用的教学模式差异很大。采用传统的讲授和研讨的教学方式。大多数高校采用混合学习的方式,暑期学期开始后学生在大学里听取二到七周的课堂讲授,剩余学期通过网络或远程学习。有的高校采用顶岗学习等工作本位学习(work-based learning)作为快捷学位课程的必修课程。就此而言,快捷学位课程模式比传统高校课程安排更具创新性。高校一般允许传统三年制学位和二年制学位课程的学生进行转学,通常是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结束后进行。

5.学生结构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看,快捷学位学生中成年学生的比例比标准学位课程学生的比例要高。据统计,2016~2017学年,快捷学位中的成年学生(21岁及以上)占57%,明显高于成年学生就读标准学位的37%比例。在20岁及20岁以下的大学生中,选择标准学位的占63%,选择快捷学位的占43%。从性别看,英国高校大学生中女性的比例为55%,但快捷学位课程学生中女性的比例仅为41%。[16]

(二)快捷学位的优缺点分析

2018年夏季,学生贷款公司(Student Loans Company)分别针对快捷学位课程学生和标准学位课程学生就快捷学位进行了两次调查。对快捷学位学生的问卷表明:92%的参与者很高兴自己选择了快捷学位而不是标准学位。参与者给出的主要理由包括:毕业和进入职场更快,总体成本更低,学术效益更好,更快获得学位。主要缺点包括:学习要求与压力,学年之间的间隔较短,暑期要做好费用的财务预算。对标准学位学生的问卷表明:55%的受访者没有听说过快捷学位。在这些受访者中,60%的人表示如果他们是新来的学生就会考虑快捷学位课程,理由是让他们更快地完成学业。41%的参与者说他们听说过快捷学位。接近一半的人说他们没有选择这类学位是因为他们更喜欢标准学位课程而不是快捷学位课程。3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考虑转学,只要他们能在同一所学校继续学习同一门学科。受访者认为快捷学位的主要好处是加快学习速度,降低整体学费成本;其主要的缺点是对学习、财务和时间管理的要求更高。[17]

第一,减轻学生的财务负担。二年制学位比三年制学位更低廉。提供三年制学位的大学平均每年收取9000英镑的费用。新的提议意味着大学可以对二年制学位收取每年11000英镑的费用。如果选择学习三年制学位,则需要支付大约27000英镑的学费,学习二年制学位的人仅需支付22000英镑。另外,如果减少额外一年的生活费,那么选择快捷学位就可以为学生节省超过10000英磅的费用。因此,与标准的三年制课程相比,选择二年制学位的学生将节省至少20%的总学费。而对高校来说,20%的快捷学位课程学费增长将使提供者能够满足暑期行政人员的工资和资本开销。

第二,快捷学位可以将3年学位课程每年30周的教学时间压缩为2年学位课程每年45周的教学时间。除了节省学费外,学生们还将从压缩的一年时间中受益,使他们更快地进入劳动力市场。由于课程跨度较短,因此有加速能力的学生比普通学生提早有机会开始赚取毕业生的薪酬。

第三,有助于扩充高等教育规模,让成年学生受益。选择快捷学位的学生仅放弃两年的收入就可以获得学位,而不是普通学生的三年,这种相对优势对于希望迅速回到职场的成年学生特别有吸引力。

第四,节约公共开支。对纳税人而言,这意味着学费贷款支出将大大降低,偿还率更高,从而降低了公共高等教育的成本。快捷学位的学生中,更高比例的人将全额偿还贷款。[18]

快捷学位改革给高教界带来了不少冲击,引发了不少谈论,英国教育部分析了改革存在的不足,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快捷学位学生不能在暑假里做全职工作。选择标准学位的学生有这样的机会,可以用他们挣来的钱抵消学习的费用。相比之下,快捷学位学生获得额外收入的选择就比较有限。快捷学位要求的学习水平更高,不能吸引所有学生。有些学生可能会喜欢较长的课程,这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体验高等教育。[19]

三、探讨与展望

推广快捷学位是英国政府经过数年时间多方论证,根据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改革实踐基础上做出的重要改革决策,已经正式写入《高等教育与研究法(2017)》中,使之从过去的政府改革试点和部分高校的自主探索方式转而成为英国政府高等教育改革的既定政策。2019年关于快捷学位收费政策的新立法的出台,为高校实施快捷学位课程扫除了财务方面的障碍。虽然政府无意强制性推广该学位课程模式,但打算通过资源配置方面的政策倾斜来鼓励更多的高校参与其中。快捷学位改革已经成为英国高等教育本科阶段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新亮点,势必对未来英国乃至其它国家高等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关于快捷学位的含金量

快捷学位正式推出引发的最大反应还是其二年制的学习年限。这对长期以来习惯了固定化修业年限的人们的观念带来较大的冲击。学士学位与大学本科修业年限的关系已经被固化了,从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来看,人们将大学本科教育3~4年的学制看作是天经地义的,尽管在英国现行的三年制学位课程制度下,学生实际上大约有一年半的时间是在假期中度过的。但快捷学位的出现还是颠覆了传统的观念。这意味着在3年时间内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成为现实。为此,英国社会对这个新的尝试也存在质疑。就连高等教育内部,也存在不同的意见。例如,英国研究型大学联盟——罗素集团(Russell Group)就表示:鉴于学士学位一般预期为3年或3年以上,因此向二年制课程的过渡将偏离这一国际规范,可能会对此学位的国际声誉产生重大影响。[20]

英国政府认为,快捷学位是与传统的三年制标准学位完全等值的本科教育。英国大学事务大臣萨姆·吉玛(Sam Gyimah)指出:快捷学位几乎在所有意义上都是标准学位。它们涵盖与标准学位相同的学习内容,通常以与标准学位相同的周学习速度学习,由相同的教师授课,并具有相同的认证教学质量。它们只是在时间表上有所不同。通过增加学习周数和缩短学期间休息的时间,快捷学位学生可以完成三年制学位毕业生的全部内容,只需2年时间。

更为重要的是,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表示鼓励所有高校开展包括尝试快捷学位在内的改革,如兼职学习、线上与远程学习等。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认为,在“欧洲地区承认高等教育学历认可公约”(又称“里斯本公约”)的原则上没有理由认为二年制课程不应获得国际承认。[21]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指出:“英国注重学生的成绩,而不是学习的持续时间,这意味着在我们看来,快捷学位课程可以完全满足英国大学学位的要求标准。一些举办快捷学位的高校已经通过了QAA审查,这表明他们确实可以达到对质量和标准的期望。二年制课程也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体验,并为学生提供一个受欢迎的额外选择。”[22]

(二)关于快捷学位课程的质量

如果说关于含金量问题的质疑可能是基于观念上和习惯的定势思维的结果,那么缩短本科教育的年限所带来的现实问题同样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学习年限密切相关的是对于快捷学位课程质量的担忧。首先,对快捷学位课程标准的担忧,有人提出快捷学位课程可能会造成较低的学位等级,教学人员将没有时间研究或保持自己的学术发展。受访者强调了将必要的课程要求缩短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国际高等教育界如何看待快捷学位表示担忧。[23]根据《高等教育与研究法(2017)》的要求,学生办公室(OfS)已在其监管框架中发布了高等教育提供者要满足的注册条件,包括与所提供的高等教育的质量和适用标准有关的条件。这些质量和标准条件适用于所有课程,包括快捷学位。《高等教育与研究法(2017)》还要求学生办公室评估已注册的高等教育提供者和寻求注册的机构是否符合已发布的质量和标准条件,以确保与所有高等教育课程相比,快捷学位课程保持相同的质量标准和保证。

出于多种原因,学生在快捷学位课程上的体验将不及标准学位课程水平。确实,有些年轻人需要更多时间来发展毕业所需的学术技能。大多数学生将无法承受工作量且深入学习,他们将错过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更广泛的机会和经验,包括兼职工作的机会。但是现实情况是,快捷学位的学生通常每周以与标准学位同学相同的速度学习,而不是每周增加几个小时。许多快捷学位的学生从事兼职工作。与全职工作相比,成年学生发现每周学生时间表相当容易管理。正如众议院所知,个人的学习速度不同,一些学生在快捷学位学习中茁壮成长。当前一些快捷学位提供者会与申请人进行面谈,以确保他们了解快捷学位的具体特征,例如需要保持稳定的工作节奏。考虑为快捷学位提供资金的大学认为这是互惠互利的一步,尤其是在教学规模对于充分利用可用预算至关重要的早期阶段。

代表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的大学和学院联盟(University and College Union)也表示了关注,报告说:快捷学位课程存在教育风险,即快捷课程将使学生更难以把学习与反思、批判性思维和深度学习相结合,这也将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更难以赚钱,并使那些试图兼顾育儿等其他职责的学习者更加困难。

(三)关于快捷学位的发展前景

一是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经过相关调查发现,对快捷学位的需求与对快捷学位的认知相互矛盾。在2016年要求举办快捷学位的提供者中,有73%的提供者表示看到學生或雇主对快捷课程的需求。但有证据表明缺乏学生意识:2018年学生贷款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55%标准学位在校学生甚至从未听说过快捷学位。显然,需要加大宣传工作,以充分提高快捷学位的公众意识。特别是对于渴望用合适的时间提高就业技能但不确定如何做的年轻人来说,把快捷学位作为他们接受高等教育选择之一来考虑。

二是快捷学位在研究型大学的推广前景。罗素集团表示有很多原因导致在研究型大学中提供快捷学位困难重重,概括为3点理由:快捷学位课程要求教师在通常指定用于研究的时间内进行教学,研究型大学难以安排教学工作;快捷学位也可能会限制学生独立学习和反思的时间,减少参加旨在学习提升就业能力课程的机会;将三年的教学压缩为两年,而不改变每年学费上限规定的财务模式,导致学校在财政上的不可持续。[24]高等教育智囊团百万加(Million Plus)和大学联盟(University Alliance)在其中看到了机会,同时也察觉到一些威胁,表示对市场潜在规模的一些怀疑。但对这一提议,大学联盟(University Alliance)表示欢迎。罗素集团代理总监布拉德肖(Tim Bradshaw)博士就政府的举措表达了保留的意见:支持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和创新,并欢迎政府为确保快捷学位课程提供适当资金的承诺。全日制三年制学位课程通常最适合研究型大学的原因很多。需要对快捷学位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以免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或损害整体本科学习体验。[25]

三是快捷学位相关的政府配套政策。英国最大的高校组织——高等教育机构协会(GuildHE)就表示,政府的调整举措对学生选择快捷学位课程是有帮助的。但由于此类学位课程投入成本高,仅靠提高20%的每年学费标准是不够的,政府还应通过高成本学科基金提供补助,而不是继续提高学费来解决。此外,政府对学生的生活费贷款标准也应相应提高,因为学生全年度投入学习,无法通过兼职工作赚取生活费。

四是快捷学位是否所适合的本科专业。有分析指出,快捷学位不太适合那些要求一定的实习时间以满足外部监管要求的课程。例如护理、教师培训、带实验时间的课程和建筑課程。[26]原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曾指出,如果暑期是“实践”的重要时间,例如写作或与体育相关的科目,或者在暑期内希望学生为来年做准备或撰写论文的学科专业,则快捷学位可能不适合。[27]

快捷学位课程是英国本科教育的一项改革尝试,为不同需求的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更为灵活的选择,但该做法目前仍存在争议和质疑。快捷学位课程所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职场与社会的需求,快捷学位课程的质量和成效如何,其发展前景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10][23][26]Department of Education.Findings from the Call for Evidence on Accelerated Courses and Switching University or Degree[EB/OL].[2019-11-21].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579 438/Findings_from_the_Call_for_Evidence_on_Accelerated_Courses_and_Switching_University_or_Degree.pdf.

[2][11][16][17]Department of Education.Equality Analysis:Accelerated degrees[EB/OL].[2019-11-21].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815155/Accelerated_degrees_equality_analysis_final_July_2019.pdf.

[3][4][27]Emma Pollard,Kari Hadjivassiliou,Sam Swift,and Martha Green.Accelerated degrees in Higher Education:Literature review[EB/OL].[2019-11-22].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595637/Accelerated_Degrees_Literature_Review.pdf.

[5]HEFCE.Diverse Provision in Higher Education:options and challenges,Report to the Department for Business,Innovation and Skills[EB/OL].[2019-11-25].https://dera.ioe.ac.uk/2003/1/Diverse_provision.pdf.

[6]Will Foster,Liz Hart and Tony Lewis.Costing study of two-year accelerated honours degrees[EB/OL].[2019-11-25].https://dera.ioe.ac.uk/2002/1/rd03_11.pdf.

[7][21][22]QAA.QAA Viewpoint Accelerated Degrees November 2017[EB/OL].[2019-11-27].https://www.qaa.ac.uk/docs/qaa/about-us/qaa-viewpoint-accelerated-degrees.pdf?sfvrsn=923cf681_6.

[8]Department of Education.Accelerated Degrees Government Consultation[EB/OL].[2019-11-29].https://consult.education.gov.uk/higher-education-accelerated-degree-courses/widening-student-choice-in-hig/supporting_documents/Consultation%20document%20on%20accelerated%20degrees%20publication%2011%20December.pdf.

[9]Tallantyre Freda.Flexible Learning Summit Report,Higher Education Academy[EB/OL].[2019-12-05].https://www.heacademy.ac.uk/sites/default/files/resources/FL_summit_report_final.pdf.

[12][18]GOV UK.Parliament Passes Accelerated Degree Proposals[EB/OL].(2019-01-23)[2019-12-15].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accelerated-degrees-approved-by-mps.

[13]Department of Education.Accelerated Degree Courses:Assessment of Impact[EB/OL].[2019-12-15].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760257/Accelerated_Degree_RIA__RRC_.pdf.

[14][15]Department of Education.Accelerated Degrees in Higher Education Case Study Report[EB/OL].[2019-12-15].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595638/Accelerated_Degrees_Case_Study_Report.pdf.

[19]Department of Education.Accelerated Degree Courses:Consultation Assessment of Impact[EB/OL].[2019-12-16].https://consult.education.gov.uk/higher-education-accelerated-degree-courses/widening-student-choice-in-hig/supporting_documents/Accelerated%20Degree%20Consultation%20RIA.pdf.

[20]Russell Group Response to Accelerated Degrees Consultation[EB/OL].[2019-12-17].https://russellgroup.ac.uk/media/5684/rg-response-to-accelerated-degrees-consultation-final.pdf.

[24]Russell Group.Russell Group Response to BIS Call for Evidence:Accelerated Courses and Switching University or Degree[EB/OL].[2019-12-18].https://www.russellgroup.ac.uk/media/5449/russell-group-response-accelerated-courses-and-switching-university-or-degree-july-2016.pdf.

[25]Two-year Accelerated Degree Courses[EB/OL].(2017-02-24)[2019-12-20].https://russellgroup.ac.uk/news/two-year-accelerated-degree-courses/.

(責任编辑赖佳)

收稿日期:2019-12-22

作者简介:许明,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校长,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黄孔雀,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华侨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通讯作者。(福州/350202)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4篇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创意理念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利用公共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

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上具有标杆作用。伦敦是全球第三大最繁忙的电影摄制中心,在过去的两年里,英国电影已经多次获得奥斯卡奖,如《角斗士》、《艾里斯》、《高斯福大宅谋杀案》和《指环王》;英国的音乐产业占全球音乐产业的15%,音乐销售市场位列世界第三,它的保留节目资源量仅次于美国;英国视频游戏的销售额占全球的16%,占据了英国和欧盟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和美国10%的市场份额。英国的作曲家创作了许多高质量的曲子,并获得了2004年艾美奖7个项目中的6个;英国的动画片在托尼奖中占有一席之地,歌剧也在百老汇上演,而且是美国音乐剧目的第二大来源国。①

虽然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却走在世界前列。这与政府的重视以及实施相关的产业政策有关。

从“世界工厂”转化为“世界创意中心”

20世纪80年代,英国失去了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如何调整产业结构,获取高附加值产品,为国内劳动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成为英国政府的重要任务。1992年,英国首次将文化相关事务及部门整合,设立国家遗产部(Department of National Heritage),负责艺术、文化遗产、体育、传播与观光等事务。中央有一个核心内阁为文化事务争取经费,开始关注文化产业所产生的经济价值。

上个世纪90年代,英国的制造业等某些产业的发展濒临危机,而在此时,澳大利亚、美国等国非常重视知识产权,政府鼓励通过文化投资促进经济发展与就业。证明文化创意与经济发展具有密切关系。1994年,澳大利亚以“创意的国度”(Creative Nation)为目标,公布了澳大利亚的第一份文化政策报告。英国政府立刻派团赴澳大利亚考查,回国又相继建立组织管理机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指导小组,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1997年布莱尔当选英国首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CITF: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并亲自任主席,他提出要“通过英国引以为豪的高度革命性、创造性和创意性来证明英国的实力”,使英国从一个几个世纪以来传统的“世界工厂”蜕变为当今的“世界创意中心”,全方位提高了英国的核心竞争力。

英国政府一方面加强民众对创意产业的认识,使创意产业的规模具体化;另一方面,又强调文化活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与大多数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规划不同,布莱尔政府1997年提出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不仅从概念上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区别,同时试图从国家政策的制定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英国工党政府发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多方面好处,提升了民众福利的施政纲领,同时有利于工党作为一个创新型政党的形象被重新树立起来;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积累财富和扩大就业,此外,对于推动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首先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界定

英国是全球第一个提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定义与范围的国家。1998年CITF1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活动。”①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英国政府强调个人的创造力、个人的灵感、理念、技能是创造价值的核心。在范围的界定上,英国政府将文化创意产业就业人数多或参与人数多、产值大或成长潜力大、原创性高或创新性高三个原则作为标准,把13个产业纳入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见表1)

从表1可见,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上与古迹、运动、观光及旅游部门紧密相关。“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相比较,不仅扩大了产业范围,而且更加注重以政策引导带动产业型附加价值,将文化部门直接转型成产业部门。

“创意产业”概念在英国被正式命名后,短短几年内迅速地被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香港与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加以调整后采用,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创意产业发展成为英国新的增长点

据英国官方统计,以文化为主体的创意产业是英国发展最快的产业。英国财政部2006年财政报告指出,目前英国的服务业产值占所有产业总产值的73%,解决了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数的80%,而20年前的比例分别仅为55%和68%。值得指出的是,在服务业各部分中,金融服务、教育、创意产业和健康产业的产值占到总产值的25%,它们解决了32%的就业人口。①其中,在1997年—2005年,创意产业平均年增长率达到6%,比英国整体经济增长速度高出一倍多,相关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占整个就业人口的十二分之一,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多。②创意产业成为英国雇用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更是该国产值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著名管理咨询公司毕博公司估计,1995-2015年间,英国创意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将增加46%,产值增加幅度将高达136%。③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了英国出口,有效地抵补了货物贸易逆差,成功实现了英国经济从“制造型”转型为“创意服务型”。

从表2可知:1.软件、计算机游戏和电子出版是营业收入的第一位;出版业则是第二位,并非弱势产业。2.英国出版业的出口总值很高,仅次于软件、计算机游戏和电子出版。3.软件、计算机游戏和电子出版公司很多,但是雇用人数较少,营业收入也很高。可见,在英国,出版(包括电子出版)、软件和计算机游戏属于强势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志在成为全球“创意文化中心”

2005年6月16日,英国政府提出要把英国建设成为全球“创意中心”,为此,英国政府有步骤地推进整个计划。2005年11月4日,文化传媒体育部(DCMS)发布了创意经济计划(The Creative Economy Programme),意在对创意产业的支持、发展及提高生产力方面建立一个更好的框架。该计划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七个领域,每一个领域都将有一名专家领衔,这是英国完成“全球创意中心”要走的第一步;2006年2月7日,英国DCMS成立专家组,让七名专家负责创意产业的七个发展方向。并主要从四方面的工作入手。

进行大量基础科研工作

英国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科研工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份报告《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s》,1998年出版的《Exports: Our Hidden Potential》研究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出口政策与做法;1999年发布的《The Regional Dimension》研究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问题;2000年出版的《The Next 10 Years》从教育培训、扶持个人创意及提倡创意生活等三方面研究如何培养公民创意生活意识及享受创意生活;2004年的《Creative Industries Economics Estimates》公布了文化创意产业产出、出口、就业等统计数据,介绍了该产业的发展现状。这些研究为英国政府制定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数据资料,保证了政府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科学性、连贯性和一致性。

规划数字化发展途径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文化创意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数字化技术缩短了创意产品的创作周期,降低了创作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如数字出版、按需印刷、数字电影的制作等),数字技术还使文化创意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在线交易,在线阅读等)。为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98年,政府针对下议院特别委员会提出的“多媒体革命”,开始积极规划数字化发展途径;2000年,Consumers Call the Tune研究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以及数字化对音乐消费的影响,CITF在研究互联网的影响后提出若干意见,政府于同年做出响应并提出具体措施;2002年,Screen Digest Report on the Implications of Digital Technology for the Film Industry研究了科技对电影生产和销售的影响并提出电影产业政策以应对数字化发展趋势。

提供世界上最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

英国政府的创意工业政策,是目前国际上产业架构最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英国的文化创意企业不希望政府干预太多,只希望政府协助建立优质健康的环境,帮助产业的未来发展。所以,英国政府的推进举措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政府就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有关方面加强机制建设,对创意文化产品,从研发、制作、销售到出口,实施全方位的系统性扶持。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文件,通过出口推广、教育及技能培训、协助融资、税收减免及开放规则、保护知识产权和容许每个地区保留本地文化发展的自主权等政策,大力推动创意产业。其次,规划创意产业蓝图(Mapping Document),倡导创意产业的概念,培养公民创意生活与创意环境,发掘大众文化对经济层面的影响力。再次,建议各地政府与民间广泛合作,以伙伴关系推动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对创意产业提供补救对策,如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文化产品输出,提供从业者教育和训练等。

推动提供强大的财政援助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多为中小型企业,甚至是以个人工作室方式存在。资金是中小型创意企业创办与发展的关键。在面临国内创业环境中金融及投资问题时,英国政府协同金融界和有潜力的民间投资者为他们提供资助,逐步推动强大的创意工业财务支持系统。以奖励投资、成立风险基金、提供贷款及区域财务论坛等方式作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财务支持。如英国科学、技术及艺术基金会(NESTA: National Endowments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Arts)为具有创性能力的个人或业者提供发展资金;政府的小型公司贷款保证计划(Small Firms Loan Guarantee Scheme)为苏格兰企业连续五年共提供2500万英镑作为创意种子基金。对于表演艺术团体来说,这笔基金虽然很少,但是英国人认为这在将创意延伸为产业的过程中很重要。①文化媒体体育部(DCMS)也曾经进行有关资金的研究计划,针对英国的唱片业者的资金来源做调查,出版“Banking on the Hit”②,提供各地可供给创意产业者资金的机构联络方式,指导相关企业或个人如何从金融机构或政府部门获得投资援助。政府的专案研究和研讨会的开展,使投资者了解到创意产业,也使创意产业者明白各种资金的来源。

(作者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英国农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工业革命;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世界历史”时代;中国工业发展经验

文献标识码:A

二、实践人本主义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趋势,做出了大量阐释。作为那个时代的产物,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构成了主要的精神文明成果。马克思摈弃了仅仅对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进行一般抽象理解的做法,从现实的人的实践出发,把抽象人本主义转化为实践人本主义,把抽象理性主义置换为科学的理性主义。在他看来,正是在现实的活动中,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性的社会存在物。这体现了存在的先在性意义,同时高扬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决定作用。这种实践人本主义,不属于唯物主义,也不属于唯心主义,甚至不属于抽象的原理性哲学,同时又吸收了两者的合理因素。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2]3在这里,马克思把实践提高到了对社会存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地位。这些思想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正是基于实践人本主义立场,马克思逐渐建构起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性原理的社会发展理论体系。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包括基于实践人本主义的社会发展一般机理即人的实践理论、劳动异化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三个层次。人的实践理论主要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劳动异化理论旨在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做出解释,而历史唯物主义则体现为人类社会作为具体整体的内在关系。前两个层次属于社会机体和社会关系的发生机理,第三层次属于社会机体整体联系和生命发育发展原理的抽象概括。

人的实践理论是社会发展最基础的理论,是社会存在的发生论。社会存在的生成以现实的、感性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人类社会作为一种生命机体,个人成为社会的“细胞”,社会存在以及整个社会关系是无数个人在现实环境的实践中生成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物化的结果,这同时也是自然的人化、主体化。人的物质生活环境,最先表现为单纯的自然环境,随着人的实践的不断发展,自然不断人化,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外化为社会存在,形成另一种自然,即人创造出来的强大的对象世界。在这种人与物质生活环境的关系中,知识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随着知识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由于自然越来越人化,环境不断改变,处于环境中的人也不断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但人跟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则是始终存在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3]37处在一定的物质生活环境中的人,总是要追求自身需要的满足,可是,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又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他想要获得自身需要的满足,而外在环境却制约着他的满足。这样,人和客观的环境就必然产生矛盾。由于这种矛盾,人会产生受抑制的感觉,同时又会产生摆脱环境束缚的动力和激情。在马克思看来,这种“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4]由于这种激情,人有一种通过实践满足自身需要的创造性冲动,人的智慧因此萌芽、发展,进而积极寻找、发掘外在客观存在对人所具有的潜在意义,并经过探索获得特定的知识,接着再次通过新的实践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发展获得推动。这种基于人的实践的社会存在的生成理论,从人与现实环境的矛盾运动角度说明了人的认识的动力及其认识水平如何确定的问题,说明了人类知识的发生问题,因而确切地回答了人们在现实环境中的实践为什么是“有目的”的活动,解答了生产力如何发展的问题。这实质上是对生产力生成的最本质把握,也是對人和社会的生成发育的最本质把握。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2]5需要指出的是,生产力的这种生成论,同时还包含人们的革命实践,在生产力发展受到社会关系的严重制约时,人们通过革命实践改造特定的社会环境,生产力才能得到解放。

马克思这里关于实践的思想,也就是他对劳动的理解。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基于实践人本主义思想,对劳动异化和私有制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论证,对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进行了说明;在《资本论》中,他再次运用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解剖了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典型对象,深度分析了劳动的异化和消除。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异化首先是历史进步的内在要求,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异化和异化的消除都是通过知识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来实现的。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从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以人的经验的感性活动及其现实条件为基础,把劳动异化和异化的消除当作一个历史过程。人在现实环境中的实践活动引起存在系统的内在矛盾运动,这种运动首先是社会存在作为生产力的生成运动,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分工,从而引起劳动异化,这种异化由于部落冲突而加深,诱致家庭和私有制的产生。马克思指出:“分工和私有制表达的是同一件事,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13]28这种把分工等同于私有制的思想,就是劳动异化的思想。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异化等于私有制,而家庭内部的分工发展为社会分工是劳动异化的开始。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达到最典型的状态,人与人的关系完全表现为商品之间的物的关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劳动异化理论科学化,克服了以往经济学家将抽象人本主义作为理论前提和价值立场的错误做法,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异化劳动本质和典型表现。如果说人的实践理论着重于生产力的生成问题,那么,这里着重的则是从根本上理解生产关系。劳动异化理论是基于实践人本主义对生产关系的一般的本质的把握。

马克思对劳动和人的理解不同于黑格尔的抽象精神,也不同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抽象,他对劳动异化的说明始终是跟人的感性活动和唯物史观联系在一起的。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社会机体整体联系和生命发育发展原理的抽象概括,它以人的实践理论和对生产关系的科学剖析为基础,不能离开前面两个层次把它当作一种教条。如果说人的实践理论是对社会生命机体的发生学把握,它突出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显示了人化自然和社会的主体化特征,那么,唯物史观更多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体现了它作为生命机体超越个人的客观发展方面。只有将这种唯物史观跟人的实践理论结合起来,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其理论特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的发展以人的个性发展和自由的逐步实现为轴心,因而不同社会的发展遵循着一般的趋势。但是,不同社会的发展轨迹、发展进程“怎样”,总是受到偶然因素的影响,任何偶然可能会影响其发展轨迹。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把握历史发展及其具体进程的科学理论,是把握不同条件或不同历史背景下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因而直接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是我们历史地具体地考察特定问题的方法论思想。恩格斯晚年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5]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与思想方法是一体两面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的实践理论与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当然,这里说的人的实践理论,虽具有某种本体论意义,但不是传统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更不是唯心主义的本体论,而是基于实践人本主义的人与社会的生成论。这种“本体论”“认识论”从属于社会发展原理,而不属于抽象的原理性哲学,它以自然和社会存在为前提,强调了认识对象、认识材料和工具以及整个外部环境的先在性。马克思的思想方法尽管包含着工具意义上的含义,能够包容和统摄以往人类文明成果的科学成份,但从根本上说,他关于人类社会的一般原理和较为具体的规律,方是其思想方法的灵魂所在。因此,对经济关系、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的考察,依其原理,必须放在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和背景条件下予以观察,必须放在社会发展的有关整体性联系中加以考量。

三、生产力进步、欧洲市场的发育与英国工业革命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表明,人的需要与环境对需要的满足所引起的制约作用,形成一种矛盾和张力,激发着人们改造环境的激情,促进人们认识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活动获得的知识一旦转化为技术性或制度性社会存在,生产力必然因此发展起来。具体到英国工业革命,这是人类生产力的一次质的飞跃,它使人类社会开始逐步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这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尤其是人的实践理论即生产力如何发展的问题息息相关。可见,从这样的社会发展理论来把握英国工业革命,必须把它放在欧洲尤其是西欧的整体历史演化中来考察,必须从知识进步和基于现实需要的市场的发育入手,必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欧洲的特殊历史条件以及英国在欧洲国家的产业分工链条上的特殊地位进行具体的考察,其源头可追溯到11—14世纪的欧洲中世纪盛世。

欧洲封建制确立之后,随着秩序的稳定和相对和平局面的持续,人口逐步增长,人与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提供的生存资源逐步形成一种张力,生产力因此出现新的突破。自10世纪末开始,马耕逐步推广开来,几头牛牵引的重犁日益得到广泛应用,三圃制得到普遍推广,人们掌握了作物轮种的技术,大片土地得以开垦,生产力得到发展,农业发生了巨大进步。一方面,生产力的这种进步,使得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开始有了更多的剩余,这使封建贵族能够得到的剩余产品大幅增加,他们不再满足于多个庄园轮流供奉种类有限的实物剩余产品,而希望以货币地租取代传统的实物缴纳,以便更加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财富,满足自身多方面的需要。由于欧洲土地制度实行各级贵族分级所有,领主拥有领地独立的行政、司法和征税权,土地交易受到很大限制,因而,随着货币地租的增加,动产成为贵族可以自由支配的主要财富,而奢侈消费则成为贵族显示身份与地位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这种发展和人口进一步增长,这使作为农奴的劳动力出现剩余,农奴的逃亡一定意义上得到农奴主的默许,工商业城市因此复兴起来。初期逃亡的农奴并非终日耕作的农夫而大多是手艺人,他们逃亡到一些便于获得原料、能找到固定买主的地方,逐步发展成西欧第一批工商业城镇。由于农业增产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贵族的奢侈消费和多元化需求,导致社会对商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城乡的分工成为可能,大多数手工业逐渐脱离了农业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且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封建贵族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地租,以解放农奴身份为条件,鼓励“剩余”的农奴开垦荒地,一些骑士和教士也往往招徕“逃亡”的农奴开垦荒地,获得更为独立的地位。这就是拓殖运动和“解放运动”。随着工商业城市的发展和拓殖运动的开展,欧洲农奴制趋于解体,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所造成的市场条块分割逐渐被打破,从而为更大范围的市场发育和分工发展提供了可能。欧洲市场的初步发育,生产力发展和剩余产品增加是市场发育的基础,贵族的奢侈消费以及对货币的渴求,則是商品交换、市场发育、工商业城市兴起、城乡和整个社会分工发展的促进力量。这种奢侈消费在促进分工发展的同时,也使不断增加的人口转变为具有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当然,这种市场发育起初还是一种量的发展,还不足以引起整个社会的质变。由于更多依赖贵族的奢侈消费,工商业对封建贵族具有依赖性,行会制度的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也是模仿着乡村的封建制度。但是,随着这种基于分工和交换的生产关系逐步发展起来,生产力便必然要摆脱传统的政治统治模式,作为异化劳动,越来越成为独立的力量,并作为资本的生产力改变着封建时代的生产关系。它促使分工和市场进一步发育,并在某些国家的制度方面、法律方面不断解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生产力的质变提供条件。然而,我们不能把英国的工业革命简单地归因于这些条件,因为这些条件本身又是更深层因素不断发展的结果。

至14世纪,欧洲形成了南北两大主要贸易区,即南方地中海地区的德意志南部和意大利诸城市、北方北海和波罗的海地区的佛兰德尔。南方贸易区主要面向贵族的奢侈消费,垄断着贵族消费的高端市场,北方贸易区则主要经营除毛皮外的大宗廉价商品,面向大众消费为主。南方工商业者还垄断着对东方的贸易,他们将东方的香料、胡椒贩运到欧洲,以满足贵族的奢侈消费,并获取巨额利润。因此,意大利和德意志南部一些地区,商品经济似乎更具活力,在几个世纪内主宰了欧洲的主要贸易。随着分工和贸易的发展,这期间西欧的人口出现加速增长。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逊指出:“在公元1000—1500年期间,西欧的人口增长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快。其中北部国家人口增长又明显快于那些靠近地中海的国家。” [16]据估计,这期间西欧的人口从1 000多万增加到了6 000多万。人口的增加和越来越多的家庭参与到日益扩展的分工中,这必然引起大众消费的低端市场的发育。这一市场由于商品价钱低、利润薄,它必然受到那些面向贵族奢侈消费的行会手工业和南方贸易区的忽视。这一市场的供给,是由波罗的海的贸易和英国的生产来满足的。因此,在欧洲最初的市场格局中,英国处于欧洲产业链条的低端。

到了16世纪,富裕工商业者的崛起打破了欧洲身份型社会关系的固化模式,他们逐渐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激励着那些不甘“平庸”的人,这些人到处追求财富,以便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这样,作为欧洲典型的西欧经济就一步一步走上了良性循环发展道路,并形成了一个商品经济体系,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之前的“价格革命”也强烈地刺激了西欧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莫定基础的变革的序幕,是在15世纪最后30多年和16世纪最初几十年演出的。”[17]

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掀起一场广泛的殖民活动。到18世纪,英国通过战争称霸海上,成为最强大的海上强国,并控制了主要航道和殖民地市场。殖民活动将欧洲的分工关系进一步国际化,也使商品市场进一步全球化,可以说,英国遍布全球的殖民统治是它能够在工业革命中取得领先的重要保证。与此同时,由于西班牙、葡萄牙从美洲大量输入金银,引起欧洲的价格革命,使那些依靠长期租约和固定地租维持收入的贵族趋于没落,欧洲的市场结构遂发生巨大变化,贵族的奢侈消费趋于萎缩,而随着分工的扩展和海外殖民活动的深入,大众消费市场则迅速成长起来。这样,更多地面向大众消费的北方英国等地,市场经济和商品交换得到持续发展,那些曾经垄断高端消费市场、商品经济活动较活跃的意大利北部、德意志南部等地则趋于没落,欧洲发生了范赞登所说的“小分流”。[11]113

由于英国的商品生产与世界性分工和大众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它不仅通过农业革命推动了国内农业生产的转型,还依靠波罗的海的粮食贸易以及跟殖民地的贸易保证了粮食安全。因此,这时候的英国已经形成一种面向国际市场特别是大众消费市场的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此时,在世界范围内,人口的持续增加、国际分工的扩展和大众消费的持续增长引发了大众商品的规模化生产需要,而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这种需要,这就形成了市场不断增加的需要跟生产能力不足的矛盾。这种矛盾使英国生产者充满着扩大生产的渴望,从而孕育了技术革新的内在需要。这是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发生机理表明,英国工业革命的突破口发生在棉纺织业而不是原本更为发达的羊毛纺织业并不是偶然的,因为棉纺织业跟大多数人的现实需要和成长中的大众消费市场联系更为紧密。当然,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也可以考虑其他一些因素。例如,红白玫瑰战争和国教运动对教士和贵族力量的削弱、相对安全的地理环境、君主立宪政体、充足廉价的煤炭资源等。但根本原因还是英国出口导向、更多地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起作用。由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国王和贵族都从中获得巨大利益,这样,资本的力量就能够起主导作用,进而才能够实行有利于资本活动的各项制度。这些制度当然有利于创新,但不足以解释工业革命的发生。另外还需指出的是,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政府在保障海外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类社会一旦进入工业社会,就可以说真正进入了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时代。马克思指出:这种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状态。”[13]60在这样一个时代,占有财富的欲望会迫使资本家把一切潜在的现实的社会需求挖掘出来,而追逐财富的内在动力和竞争压力,必然最大限度地促进知识进步,反过来,知识进步又促进着人类需求的升级,它们是一种相互决定的关系。随着世界性分工的扩展和深化,导致商品生产的多样化和单个商品的市场规模的扩大,资本逐利的本性,必然强烈刺激和有力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升级,以迎合不断增加的人类需求,这种不断逐高的需求和技术升级一旦达到临界点,必然引爆新的工业革命。总之,人类社会一旦进入资本主导的“世界历史”时代,知识进步特别是技术革命就进入了一种自我驱动状态,市场就会通过经济的运行自我开辟前进的 道路。因此,资本尽管在这个时代作为异化劳动来发展自己,充分利用资本力量的市场经济却又是导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它为人的最终解放创造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所以,马克思指出,人的异化和异化的消除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它们是同一条道路的不同阶段。[18]

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取决于国内外大众消费的发展,而多样化的商品要获得规模化的需求,又需要发达的分工。由于大众消费及分工扩大才可能诱发工业革命,因此,在身份和阶层被固化的农业社会,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基于内生原因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即便是人口众多的大国,只要停留于农业社会较为单调的生产和消费,就难以摆脱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英国工业革命作为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转型的开端,是欧洲市场发育和社会分工逐步发展且通过殖民活动扩展开来的产物,一开始就跟“世界历史”时代联系在一起。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还表明,从市场经济的发育发展过程看,明晰的产权、自由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市场发育的结果,而不是市场发育的前提。在欧洲,市场机制能够成为商品经济的基础,起初正是由于欧洲主要生产资料   土地难以自由交换,以至封建贵族不得不把动产当作主要财富来追求,且在剩余产品大量增加的条件下形成奢侈消费的风尚,这对欧洲最初的市场发育是至关重要的。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欧洲的土地转手才逐步发展起来。西方经济学往往把自由市场和产权当作理论前提和历史起点,这实际上是对更为发达时期的经济发展进行总结得出的认识,从而形成一种“固定不变的”“理想化的”观念,然后“忘掉”自身发展的历史,倒果为因,不切实际地向后发国家推广。从这种“理想化的”观念出发,一些经济学家热衷于从要素价格的差异来说明英国首先实现工业革命的根源。他们认为,英国较高的工资和便宜的煤炭价格促使生产者使用机器。可是,他们忘记了,首先进行工业革命的纺纱生产大多是家庭生产,最初的机器也跟能源价格无关,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及其在生產中的运用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而对于被彭慕兰称为“工业革命早期景观的中心”的煤炭,在工业革命的早期,实际作用甚微。事实上,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的煤炭产量才显著增加,之前的煤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家庭取暖。作为工业革命爆发风口的棉纺织业,前期主要靠风力和水利驱动,对煤炭的需求并不高,真正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的蒸汽动力直到工业革命即将结束时,始得以广泛使用。即使煤炭资源相对不够丰富,价格并不便宜,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发生仍然不可避免。英国照样可以通过强大的贸易和运输能力,从附近的法国或其他地方进口煤炭,就像不生产棉花却可以通过从遥远的北美和印度低价进来并最终做大做强棉纺工业一样。19世纪末,日本工业化急需的煤炭就主要进口于其他国家,“荷兰病”甚至证明了“丰富的资源有时不是祝福反而是诅咒。”因此,要素价格的因素最多是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但绝不是工业革命启动的原初力。当然,在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的完善、产权的明晰又会反过来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是一种嗣后的相互推动关系。而对这种相互推动的考察必须结合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特殊的国情,不能把历史发展结果得出的“模型”当作抽象的绝对真理。

四、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工业化的成功经验:英国工业革命发生机理的一个例证

通过以上运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对西欧的历史演化进行整体考察所作的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机理获得了合理说明,但这似乎还不够。在彭慕兰的“大分流”之后,对于英国工业革命成因的研究,学界多从中国工业化经验和英国工业革命对比的视角来进行观察。这些研究大都是通过在二者中间“找不同”进而用“中国式例外”去反驳他人的主张。而事实上,改革开放时期计划经济的转型和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业化,反而恰恰可以看成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生机理的一个例证。这是因为,从长期分析的眼光来看,两者都是在缺乏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这样的所谓“前提”下实现的,换句话说,它们都是伴随市场和市场主体的发育实现了工业化,而不是从完善的市场机制这个“前提”出发。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工业化的成就,自然离不开前30年打下的基础。不仅前30年初步建立的工业体系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基础,就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是跟前30年的集体企业息息相关。鉴于笔者研究的主题,这里对前30年的工业成就无法展开说明。从改革开放时期的工业化历程看,其成就和速度似乎都超出了设计者的最初预想。可以说,中国用40多年的时间基本上达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花了两三百年才能达到的工业化水平;在仅仅一代人的时间里,就创造了比过去几千年所有朝代所创造的总和还要多的生产力,从一个贫穷国家转变为世界上最大和最具活力的制造业强国。从工业化历程看,尽管一直充满成长的“烦恼”,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最初的15年至20年的乡镇企业繁荣中,中国成功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20世纪90年代末引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目前已经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和开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门口。对于中国这一时期的工业化,同样可以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加以解释,它跟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机理颇有些相通之处。

首先,农业生产力的提高释放出大量劳动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并使农民收入迅速增加,而这个时候,农药、化肥等生产性知识已经成熟稳定,由于具有后发优势,一旦农民收入增加,新的生产手段就可能迅速运用于农业生产。当然,此前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也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自主创新对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突出例子是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除了释放劳动力外,农业生产力提高也为乡镇企业的最初发展提供了原材料和市场。中国农民工对工业化的作用,就其基本作用而言,与作为廉价劳动力的“爱尔兰人”对英国工业化的作用是颇为类似的。并且,无论是当时的英国,还是今天的中国,土地产权都没有完全落实给农民,这不但没有阻碍工业化进程,反而促进了工业化进程。而反观法国,拿破仑为了获得农民支持,使农民真正获得了土地,而客观效果反而迟滞了法国的工业化进程。

其次,对外开放抓住了“世界历史”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时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始终是出口导向,国内基础建设投资很大程度上也是服务于出口导向的生产需要。这种出口导向是基于发达国家的高福利背景,高福利、高成本导致发达国家资本外迁发展,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这样,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产业不断空心化,大众消费品的供给越来越依赖进口,这对中国工业化提供了持久的需求拉力,中国乡镇企业因此异军突起,国内分工和国内市场也因此快速发育、深化;另一方面,中国内地廉价的要素价格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到中国内地投资设厂,其不但带来资金,还源源不断地输入了技术和管理,并提高了我国的人力资本。总之,对外开放、与世界市场的紧密联系,从知识进步、分工发展和现实需求方面对我国工业化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这是因为,依照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知识进步(生产力发展)、分工發展和现实需求的扩大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更是工业化不可或缺的动力和条件。正是这种对外开放,使我们能够充分吸收利用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

与英国工业革命的对比研究表明,无论是当时的英国,还是今天的中国,工业化历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持续满足国际市场的过程。它们都是由于各种因素形成的合力而成为国际性大众消费的供给方,因而发展成为世界性制造中心。没有不断成长的国际市场持续拉动英国大众消费品的生产,英国的工业化革命很难出现。没有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和大众消费市场对进口的依赖,中国的工业化也不可能如此迅速。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后发国家发展工业那么艰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没有建立高福利制度,因而资本输出更多的是占有国外市场,制造业不可能空心化。因而后发国家的制造业总是在更为不利的条件下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进行竞争。

最后,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得益于地方政府举办乡镇企业的热情和大力招商引资,他们的作用在市场发育过程中是无法替代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既没有成熟的市场机制,也没有完善的市场主体,这些都有待培育,而培育市场和市场主体都离不开政府的作用,等待它们自发成长是天真的。并且,地方政府发挥强大的经济职能,还是以私有产权不发达为基础的,正是由于私有产权还不够发达,各种要素才能在强而有力的行政体制调控下得到迅速配置。相比市场对要素资源的配置,这种方式节约了巨额的交易成本和大量时间成本。在1978—1988年,中国乡镇企业从150万个增加到1 890万个,增长了12倍;农村工业总产值从515亿元增加到7 020亿元,增长超过13.5倍。到了2000年,农村工业总产值达到11.6万亿元,是1988年的16.5倍,1978年的225倍。[1]35如果不考虑中国特殊的国情,拘泥于西方经济学教条,这种快速发展是完全无法理解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作为英国工业革命前提的欧洲市场的发育,起初也是得益于土地市场的不发达,而不是所谓明晰的产权制度。

五、结语

我们对英国工业革命发生机理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和社会转型,必须在思想认识方面明确以下几点:第一,一个国家要实现赶超式发展,必须要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取决于大众消费需求的拉动。而在“世界历史”时代,对生产和需求的考察,都必须着眼于国际性分工和经济关系。因此,必须把对外开放、融入国际市场放到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二,虽然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清晰的产权和自由化的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我们既不可能重走这种理念在历史上走过的自然演进之路,也不能片面地教条地把其当作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产权制度和市场机制自身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历史发展的前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必然存在一些局限。它们是随着分工和大众消费发展起来的,却又因资本的本性限制着人的发展。第三,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尽管需要尊重市场规律,但由于市场和市场主体还处于发育之中,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政府在工业化过程必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市场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必然不断增强,并最终成为资源配置和后续工业化进程的主导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政府在市场和市场主体的培养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而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理念来看,政府还担负着节制资本、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使命。第四,英国和中国的工业革命的经验还表明,提高农业生产力、保证粮食安全,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第五,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市场的发育和扩大,是促进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全球化时代发展工业,就要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 文一.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发展政治经济学”一般原理批判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M].史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6.

[3]【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3.

[4] 【英】E.A.里格利.延续、偶然与变迁:英国工业革命的特质[M].侯琳琳,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20-121.

[5]【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M].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275-276.

[6]【美】 王国斌,罗森塔尔.大分流之外:中国和欧洲经济变迁的政治[M].周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9-10.

[7]【英】埃里克·霍布斯鮑姆.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M].梅俊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36.

[8]【荷兰】皮尔·弗里斯.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M].苗婧,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15.

[9]【美】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M].关永强,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95.

[10] 【英】罗伯特·艾伦.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视[M].毛立坤,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430-437.

[11]【荷兰】扬·卢滕·范赞登.通往工业革命的漫长道路:全球视野下的欧洲经济,1000—1800年[M].隋福民,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3]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7.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6.

[16]【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伍晓鹰,许宪春,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9.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86.

[18]罗雄飞.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9:265.

责任编辑:李金霞

On the Occurrence Mechanism of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from

Marx's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Concurrently On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Zhu Gefeng,Luo Xiongfei

(School of Economics,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China)

Marx's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based on the practical humanism,regards human society as a living organism,and grasps its occurrence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principle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human practice theory,labor alienation theor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is theoretical analysis,the mechanism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Britain can be reasonably expla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deepening and worldwide expansion of European market,the refinement of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continuous growth of mass consumption have led to the large-scale production demand of mass commodities,and then form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rket demand and insufficient production capacity. This contradiction movement breeds the internal demand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wh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first occurred in Britain.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road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shows that  a country must hav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if it wants to achieve catch-up development, which depends on the pull of mass consumption demand. In the era of "world history",the inspection of production and demand must focus on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economic relations.

Key words:

industrial revolution,  Marx's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the era of "world history"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

上一篇:农业区位论文下一篇:农村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