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史研究范文

2023-11-24

英国史研究范文第1篇

摘要:国内外在英国政党内部斗争研究方面有不少可喜的成果,但在具体的逼宫原因等细节方面留有一定的空间有待完善。尤其是近期发生的逼宫事件,研究余地较大。本文在汲取前人的成果基础上,力求能在此研究领域增砖添瓦。

一、 逼宫现象

逼宫的形式有直接和间接,有成功也有失败,关键在于形势的变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权力结构,逼宫的代价和内容稍有不同。二战后的英国,政党政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45年大选,工党斩获393个议席,第一次赢得议会实质意义上的多数席位,以146席的绝对优势组成单一政党政府。二战后,自由党日益边缘化,其议席位一直在10席左右。工党取其而代之,由此确立新的两党制格局,保守党和工党轮流执政。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阶层的分化,中产阶级队伍得以不断壮大和发展,并深入两党内部,影响力与日俱增,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两党的民主化进程。逼宫政治,本质就是权力斗争,其发生发展实是党内权力平衡系统由打破到重新平衡的过程。二战以来,两党内斗几乎从未停息。在利益的驱动之下,党内派系不惜铤而走险直向首相逼宫。受困于党内压力,首相被迫辞职。本文主要是以成功的逼宫事件为对象进行探讨。以下是世纪之交两场成功的典型案例。

(一) 撒切尔下台的经历

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在政界素有“铁娘子”之称,1925 年出生于林肯郡格兰瑟姆镇的一个杂货商家庭。1943 年,年仅 18 岁的她便进入颇负盛名的牛津大学。1946 年任该校保守党协会主席。毕业后,获得律师资格。与此同时,她积极参加政治活动。1959年 10 月 20 日在伦敦芬奇利选区成功当选议员,辩才出众,在与工党反对派辩论时效果甚佳,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同时博得保守党前座议员的高度赞赏。1964 年至 1970年,保守党在野期间,她先后出任了影子内阁 5 个大臣职位。1970 年大选胜利后,希思入主唐宁街,撒切尔夫人担任教育大臣。1974 年两次大选,希思领衔的保守党接连败北,地位岌岌可危,党内倒希思的人暗潮涌动。领袖改选工作势在必行。1975 年撒切尔夫人在前公共事务大臣基思• 约瑟夫和党主席爱德华•杜坎的鼎力支持下向希思宣战。在 2月 4 日第一轮投票中,撒切尔夫人收获 130 票,领先希思的 119 票,令后者大失颜面,知趣地退出第二轮投票。

在接下来的次轮投票中,撒切尔夫人继续成功,获得 146 票;希思的盟友威廉•怀特仅得 79 票。由此也开始了保守党女领袖领导的先河。1979 年 5月 4 日大选,撒切尔夫人领导下的保守党一举击败由卡拉汉领衔的工党,由此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但女首相的执政生涯并不平坦,她所幸安然度过 1981 年和 1986年内阁危机,并在 1983 年借助马岛战争的胜利在大选中大获全胜。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大力奉行货币主义政策和供给学派理论,鼓励自由竞争,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实行减税政策。且不忘削弱工会实力,减少政府支出,限制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改革福利制度。不容否认,女首相的这些妙方一度接近治愈经济顽疾。1980 年后经济进入持续增长的 8 年,年均达到 3.8%,是二战以来最高增长率。1984—1988 年英国经济增长比法国快一倍,比西德快 50%,并且在 1987—1988 实现 18年来首次盈余,达 35 亿英镑;1988 盈余高达 140 亿英镑,1989 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但仍有 70 亿英镑的盈余,委实令人刮目。英国再度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成为英联邦国家的楷模。

外交上,女首相穿梭于美苏两大帝国之间,并与戈尔巴乔夫和里根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使英国凌驾于西欧和日本等国之上,宛若成为仅次于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第三大国,这是自丘吉尔以来的第一次。更重要的是,她在捍卫英国利益上表现强势,在马岛战争上,一举击败阿根廷军队,迫使其军政府下台,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的士气。11983年趁马岛战争胜利举行大选,保守党大获全胜。在对欧政策上,她成功地削减英国在欧共体中的费用,并争取到不少利益。

(二) 布莱尔辞职的经过

布莱尔出身爱丁堡的中产阶级家庭,牛津大学毕业后从事律师职业。他于 1975 年加入工党,1994 年 5 月 12 日,工党党魁史密斯驾鹤西去。布莱尔在妻子切丽的快速动员之下,谋策竞选党魁。他还取得另一位党内权贵戈登•布朗的支持。1997 年大选,受钟摆效应影响,和保守党党内分裂的配合下,工党大胜而归,破天荒地获得 419 个议会席位。布莱尔上台后,成功处理戴安娜事件,推动北爱尔兰和平进程,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业人员,颇得民心。2001 年大选,工党斩获 412 个议席。这也是布莱尔首相生涯的巅峰。2003 年布莱尔追随美国人发动伊拉克战争。该事件成为布莱尔首相生涯的分水岭。布莱尔的被逼宫呈三步曲走势。即 2003 年伊战后至赫顿报告;之后至 2005 年大选前夕;大选后至 2006 年 9 月。

二、 逼宫原因

英国当代逼宫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根源又掺杂浓厚的个人因素等。在这些因素中,政治是前提,经济不可或缺,文化不可忽视,个人因素至关重要,丑闻是导火索,它们激化党内斗争,促使支持者倒戈,迫使首相腹背受敌,终因孤掌难鸣,走向辞职之路。

(一) 政治原因

在西方民主国家,政治体制是实现党内逼宫的重要前提条件。不可否认,党内权力制衡机制,为逼宫政治的发展提供平台。首相政策受挫,民怨四起,则是党内逼宫的动力所在,进而激化党内派系斗争。首相任期过长,影响到党内权力的有序交接,则是逼宫政治发展的一大诱因。正是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政治因素在逼宫中发挥重要作用。

1. 政治制度国家

英国史研究范文第2篇

摘要:国内外在英国政党内部斗争研究方面有不少可喜的成果,但在具体的逼宫原因等细节方面留有一定的空间有待完善。尤其是近期发生的逼宫事件,研究余地较大。本文在汲取前人的成果基础上,力求能在此研究领域增砖添瓦。

一、 逼宫现象

逼宫的形式有直接和间接,有成功也有失败,关键在于形势的变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权力结构,逼宫的代价和内容稍有不同。二战后的英国,政党政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45年大选,工党斩获393个议席,第一次赢得议会实质意义上的多数席位,以146席的绝对优势组成单一政党政府。二战后,自由党日益边缘化,其议席位一直在10席左右。工党取其而代之,由此确立新的两党制格局,保守党和工党轮流执政。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阶层的分化,中产阶级队伍得以不断壮大和发展,并深入两党内部,影响力与日俱增,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两党的民主化进程。逼宫政治,本质就是权力斗争,其发生发展实是党内权力平衡系统由打破到重新平衡的过程。二战以来,两党内斗几乎从未停息。在利益的驱动之下,党内派系不惜铤而走险直向首相逼宫。受困于党内压力,首相被迫辞职。本文主要是以成功的逼宫事件为对象进行探讨。以下是世纪之交两场成功的典型案例。

(一) 撒切尔下台的经历

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在政界素有“铁娘子”之称,1925 年出生于林肯郡格兰瑟姆镇的一个杂货商家庭。1943 年,年仅 18 岁的她便进入颇负盛名的牛津大学。1946 年任该校保守党协会主席。毕业后,获得律师资格。与此同时,她积极参加政治活动。1959年 10 月 20 日在伦敦芬奇利选区成功当选议员,辩才出众,在与工党反对派辩论时效果甚佳,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同时博得保守党前座议员的高度赞赏。1964 年至 1970年,保守党在野期间,她先后出任了影子内阁 5 个大臣职位。1970 年大选胜利后,希思入主唐宁街,撒切尔夫人担任教育大臣。1974 年两次大选,希思领衔的保守党接连败北,地位岌岌可危,党内倒希思的人暗潮涌动。领袖改选工作势在必行。1975 年撒切尔夫人在前公共事务大臣基思• 约瑟夫和党主席爱德华•杜坎的鼎力支持下向希思宣战。在 2月 4 日第一轮投票中,撒切尔夫人收获 130 票,领先希思的 119 票,令后者大失颜面,知趣地退出第二轮投票。

在接下来的次轮投票中,撒切尔夫人继续成功,获得 146 票;希思的盟友威廉•怀特仅得 79 票。由此也开始了保守党女领袖领导的先河。1979 年 5月 4 日大选,撒切尔夫人领导下的保守党一举击败由卡拉汉领衔的工党,由此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但女首相的执政生涯并不平坦,她所幸安然度过 1981 年和 1986年内阁危机,并在 1983 年借助马岛战争的胜利在大选中大获全胜。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大力奉行货币主义政策和供给学派理论,鼓励自由竞争,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实行减税政策。且不忘削弱工会实力,减少政府支出,限制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改革福利制度。不容否认,女首相的这些妙方一度接近治愈经济顽疾。1980 年后经济进入持续增长的 8 年,年均达到 3.8%,是二战以来最高增长率。1984—1988 年英国经济增长比法国快一倍,比西德快 50%,并且在 1987—1988 实现 18年来首次盈余,达 35 亿英镑;1988 盈余高达 140 亿英镑,1989 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但仍有 70 亿英镑的盈余,委实令人刮目。英国再度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成为英联邦国家的楷模。

外交上,女首相穿梭于美苏两大帝国之间,并与戈尔巴乔夫和里根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使英国凌驾于西欧和日本等国之上,宛若成为仅次于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第三大国,这是自丘吉尔以来的第一次。更重要的是,她在捍卫英国利益上表现强势,在马岛战争上,一举击败阿根廷军队,迫使其军政府下台,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的士气。11983年趁马岛战争胜利举行大选,保守党大获全胜。在对欧政策上,她成功地削减英国在欧共体中的费用,并争取到不少利益。

(二) 布莱尔辞职的经过

布莱尔出身爱丁堡的中产阶级家庭,牛津大学毕业后从事律师职业。他于 1975 年加入工党,1994 年 5 月 12 日,工党党魁史密斯驾鹤西去。布莱尔在妻子切丽的快速动员之下,谋策竞选党魁。他还取得另一位党内权贵戈登•布朗的支持。1997 年大选,受钟摆效应影响,和保守党党内分裂的配合下,工党大胜而归,破天荒地获得 419 个议会席位。布莱尔上台后,成功处理戴安娜事件,推动北爱尔兰和平进程,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业人员,颇得民心。2001 年大选,工党斩获 412 个议席。这也是布莱尔首相生涯的巅峰。2003 年布莱尔追随美国人发动伊拉克战争。该事件成为布莱尔首相生涯的分水岭。布莱尔的被逼宫呈三步曲走势。即 2003 年伊战后至赫顿报告;之后至 2005 年大选前夕;大选后至 2006 年 9 月。

二、 逼宫原因

英国当代逼宫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根源又掺杂浓厚的个人因素等。在这些因素中,政治是前提,经济不可或缺,文化不可忽视,个人因素至关重要,丑闻是导火索,它们激化党内斗争,促使支持者倒戈,迫使首相腹背受敌,终因孤掌难鸣,走向辞职之路。

(一) 政治原因

在西方民主国家,政治体制是实现党内逼宫的重要前提条件。不可否认,党内权力制衡机制,为逼宫政治的发展提供平台。首相政策受挫,民怨四起,则是党内逼宫的动力所在,进而激化党内派系斗争。首相任期过长,影响到党内权力的有序交接,则是逼宫政治发展的一大诱因。正是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政治因素在逼宫中发挥重要作用。

1. 政治制度国家

英国史研究范文第3篇

在“商南同乡网”看到网友发的一个帖子讲述在陕西省的南部地区流行的一种方言与陕西大部分地区的语言大相径庭,如“569”意思是指“鹅卵石”、“瓜固儿”意思是“河蚌”、“孩(鞋)篮簸”意思指“针线篮子”、“夹肢窝”意思指“腋窝”、“开踢坡”意思指“膝盖”、“水鸡儿”意思指“田蛙”、“讲(读赶)奶奶” 意思指“谈对象、找老婆” 等等、,这些方言在陕西商南县尤为流行,被当地人称为“商南方言”。

在长江中下游北岸有一座城市安庆市,这里的方言与“商南方言”完全一致,其实两地的方言语系是同一种语系,即所谓的“商南方言”就是“安庆方言”。为什么相距千里的两个地方会说同一种语言,这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原因。

在清朝盛世时期,政府推行的是按户按丁纳税的税收政策,因此,地方人口的多少决定了地方政府的税收数量。清朝初期,陕西南部地区人口稀少,其原因是因为明末李自成起义根据地在商洛地区,起义失败后,清军在当地实行清剿起义农民的军事行动造成了当地人口损失极为严重,以至于在清政府成立后一段时间在陕西南部形成了地方上“有官可置、无民可治”的现象,地方政府税收寥寥无几。为改变这种现象,清政府借鉴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经验,便继续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向陕西南部山区实施强制性移民,这次移民始发地除了湖南湖北外,安徽省安庆地区的居民也成为这次移民的主力军。

安徽省安庆地区是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最大的地区,辖一市八个县,历史还曾管辖长江南岸的池洲市和至德县和东流县(东至)。安庆在清朝历史上大部分时间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这里人口众多。当清政府从安庆向陕西实行移民初期,采取的是“三丁抽

一、五丁抽二”的强制手段,移民在迁徙路线上,沿途各州县政府采取接应和监督措施以防移民私自回老家。(这个事实在《安徽潜阳王氏家谱》和《商南县志》上有所描述)此次移民的起始时间大概在乾隆前期,在安庆的一些家谱中描述于乾隆初年就有安庆人被迁徙到陕西(《安庆福六堂刘氏家谱》记载族人于乾隆初年迁居陕西),而且当时被迁徙的安庆居民相对来留在老家的兄弟们而言是一些强壮的劳力,因为当时陕西南部相对于安庆地区其生存条件要艰苦一些,可以说这些移民为家族作出了相当大的牺牲。这些移民达陕西后逐渐站稳脚跟,艰苦创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以至于在清乾隆后期当安庆地区遭遇大水和大旱而发生饥荒时,早期到达陕西的安庆移民已经有能力接纳了大批安庆的兄弟和老乡,为他们提供避难所。由此看来安庆人迁徙陕西的时间不是集中在某一个时间点上,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至于在这次移民中安庆地区究竟有多少人去了陕西,由于历史记载很少,已经很难推断,安庆地区官方史志上已没有丝毫记载安庆人迁徙陕西的文字,这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只能从一些相关的信息中我们才能获知这次移民是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安庆市桐城县(现已经改制为桐城市)文史馆的一位工作人员曾在研究桐城人口变化时惊奇地发现清初期的桐城人口居然与现在的桐城人口相持平,按照中国人口发展规律,近三百年时间人口数量不变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如今看来,这种现象与安庆人移民陕西结合起来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复旦大学曹树基教授撰有专研《清代安庆移民迁往陕南资料汇编》,通过研究陕西南部一些地方志和文献得出结论,陕西商州、兴安州、汉中府在乾隆期间吸纳了来自于赣楚粤皖川等地的大量的移民,且移民前的人口数与移民后的人口数比例达一比十,来自于安徽省安庆地区的移民则集中在商州,其中商南县、山阳、镇安等县安庆人最为集中,《商南县志》记载“乾隆二十年后,江南安庆数县人襁负迁商、爰得我所,闻风兴起,接踵者日众,此商南有‘小太湖’之名也”,这说明迁入商南的安庆人在当时人口中已占大多数。这里的太湖是指安庆地区太湖县。这里再讲一个小插曲,上个世纪末,曾经有商南王姓人到江苏无锡太湖去寻根问祖毫无收获,后辗转到安庆太湖,一到太湖,此人就确定此处是其老祖宗的祖居地,因为这里的语言与商南话完全一致,后来果然不出所料在安庆太湖找到了祖居地。

曹教授通过对部分府志的研究得出一个移民人口的保守估计:陕西商州、兴安州、汉中府在乾隆期间移民人数在300万以上,其中兴安101万、汉中141万、商州68万,而根据商州数据推算,陕南(包括镇安等地)则有移民120万以上。我们通过对安庆一些家谱的研究表明,这次安庆人移民最终目的地不仅仅是陕西,而在湖北的郧西、河南的淅川也有大量的安庆移民,这说明发生在乾隆年间的移民数量要远远大于曹教授的保守估算。

虽然目前无法得知安庆人迁居商南县的有多少人,但从语言传承关系可以推断,现在商南人的大多数应该是安庆移民的后代,所谓的“商南方言”就是“安庆方言”。 方言

普通话

解释

开踢坡

膝盖

坡在安庆话中有骨关节的意思,读音为bo,安庆话中B和P常混用。

板牙

门牙

旧安庆民居正门无墙,有一扇扇活动木板组合而成,称之门板。延用。

耳刀

耳朵

安庆话“朵”DUO读DO少了中间的“U”,“耳刀”为“耳朵儿”联读音。 谬

没有

MIU,没有的连读音。 夹肢窝

腋下

加读GA(嘎)。

下巴角

下巴

读HA4(哈)PA2(爬)GUO(国)。安庆语中常有XI=H、JI=G、B=P。

头毛、狂毛(卷发)。

眼睛罩

眼镜

读EanEingZHao,其中E发音为鼻音,为现代汉语音标所没有。

拐子

瘸足人

安庆话中拐子也指拐卖儿童的人。

安庆话中JIAO读JUO、GUO、GAO三种声,如嚼、角、觉。

沟积

皮肤汗腺排泄物。 鞋

XIE读HAI,同序2。 光头

男孩

脖子

淬子

烧水壶

淬字读音准确为CEI平声,安庆口语中UI发音多为EI 排刀

菜刀

569

鹅卵石

典型的安庆土语

吊子

放在灶中煨汤的陶罐,又称吊罐。

靸 sā子

拖鞋

又称鞋踏子、踏子 舌条

舌头

口条

猪舌

水鸡儿

青蛙

又如:田鸡、石鸡(石蛙)等。 手帖子

手帕

有发音为“手捏子”。 水焐子

热水袋

菜秧儿

小白菜

六谷子

玉米

安庆人认为玉米为五谷杂粮之后的第六种粮食,“六”安庆话读LOU 癞头鼓子

癞蛤蟆

因其叫声和形象而称之 冻疱子

冻疮

BAO读成PAO疱 不好过

生病

背心

脊背

纷皮

皮屑

皮读第三声

侉饼

一种烧饼

与北方烧饼不同,侉饼油条为安庆特有的早点之一

板笏

同侉饼

桐城市将侉饼读成板笏,取其形状象过去大臣上朝时手捧的”笏”.之意。 混子

青鱼

鲲鱼KUN读成HUN 手妈子

手套

妈指儿

手指

“拇指”的安庆音

手爪

手指

手爪在安庆口语中仅指人类的手指

烧锅的

老婆

还有“屋里的”“家里的”,“的”音为DI,安庆人“的”、“地”音不分

老板

老板、老公

老板有“自己的男人”之意,同意思的还有“老的”。

爹爹

爷爷

与北方人对“爹”的理解不同 伯伯

父亲

读“北北” 大大

父亲

“大大”读第一声

家公

外公

家JIA读GA,又如家婆=外婆 佬

佬佬为叔叔,与普通话“姥姥”为外婆同音

讲奶奶

讨亲

讲奶的们,托人找对象的意思。“讲”安庆话读“GANG” 到婆家去

女子出嫁

小伢

小孩

伢读A的鼻音 光头

男孩

草狗

男孩

泼皮

指小孩身体好能吃苦,好养活。“皮”为轻声。

上人

长辈

顺手

右手

古语中左为上右为下,到安庆话演变成顺和反。反手=左手

指嘎

手指甲

手拇虫儿 哪个

个读GUO或GO 炆蛋

茶叶蛋

么落地

哪里

什么省去什,又如:么事、么话、么会等

麻石条

青石板路

安庆盛产花岗岩,其色白带黑斑,如芝麻。用花岗岩铺路,故称之。 搭小锅

过家家

围颈

围巾

楼梯坡

台阶

条把

扫帚

条帚

茅厕

厕所

又有称:登缸、一号 告状

拉屎

角子

硬币

JIAO读成GUO=GO 挑子

调羹、勺

锅荫

厨房

堂荫指客厅、天井 房间里

卧室里面

间读成GAN 肫

禽类的胃

“肫”读Jun,四声,即为北方的“胗子”

蓠蒿芽

安庆的一种名菜,香脆可口,春季上市,与咸肉(安庆人称之腊肉)炒。 落子

垃圾

低头猛走

擂读第一声,同义的还有“驼” 高头

上面

头读兜 底下

下面

下读哈,四声。同时作动词,如:把货下下来

兜在安庆话中为根部的意思,如树兜、菜兜等

包被

小被子

婴幼儿用的被子

背褡儿

背心

褡为古语常用字,安庆话中古用语常见

来事

事读SI,同英文nice义。 掸水

抄水

把蔬菜等放在沸水里略煮捞出 囊[niang3] 洗

清洗

在旺火上略。 [例]小菜秧~几哈兹就熟了,很炒还吵老了哎!

做汤

汤铺了,漫了。炖肉汤漂起的杂质;漫溢。把~舀掉;汤~出来了。

把液体和固体分离,把汤逼出来。

堂灰

灰尘

同义的有:腾灰 落脚货

剩下的

白天

安庆话常用古语“昼”指白天,如上昼、下昼

炸肉

粉蒸肉

炸娘子

知了

炸读第一声 茶壶炉子

开水房

转、打眼

车,古语。例:把头车过去、在木头上车个洞。

小包车

小轿车

玩、戏

雪子

几多

机司

强嘴

清儿八早

以小儿

一阵

于是

巷道

后着

朝儿=大后天,昨朝啊西

乖乖隆冬等 叫喊

冰雹

多少

司机

顶嘴狡辩

清晨

从小

一起

合适

胡同

后天

=昨天、前朝 感叹词

古汉语,读XI,如:清嘶鬼叫

犟嘴,JIANG读QIANG

有古语“从×××时起”的含 我们~到迎江寺去玩

满意、顺当等意思

他还~我一顿饭呢!

明朝=明天、后朝=后天、大后=前天

与之同义的有:啊嗟、乖乖,

上街

玩、戏

JIE读成GAI 裤兜裤头

短裤

电石

电池

痴(嗤)

可能是“驰”或象声字“嗤”。如:哦绰着平底还,地哈滑,痴搭倒着

痛嘴

接吻

经典!听起来很过瘾。例:乖,两个痛着直炸地。

把屎、把尿 屙

读窝WO 赖尿

尿床

啊介

语气助词

表示惊讶,很传神助词 (啊嗟,“嗟”在安庆话中常单独使用) 撑瞌子

打盹

撑读成岑 作兴

时兴

流行的意思

自作自受

一国人作嘛,要不然早考着大习哟(连读) (大习哟:大学。学读成XO) 走时

走运

扎zā

有“系、插、缝”等意思 老逼

厉害

BI指女阴部,安庆话常有用BI骂人的,有重男轻女之意思

轧钢

厉害

扎干,不知从何意引申而来 跎

同义词有:骇(读黒HEI3),[例]:那个扒手看到公安局的,~起来跑。

很多

[例]该上有一~地人。街上有很多人

射出

液体从狭小的孔眼迅速射出。嗯窝尿,能标几米远?

翻膘

翻身

尺鱼

剖鱼

来不彻

来不及

吮吸

困觉

睡觉

打平伙

AA制分摊

摔倒、跌

躲猫

捉迷藏

张开

溜骚

敏捷

(SUO4)有快的意思

撩俏

利索、爽快

回潮

返潮

便宜,刚好

就多买。

嗯晚上困告,高低~。

如:老鼠药(读哟)~死人

读SUO1或SO 也含XX意,觉读GAO

跌古语中多音字也读DA

音,字不确定

用筷子搛菜

指人身手敏捷的意思!骚会办事

经典口语。如:菜卖巧一点,

去掉多的

划不来

损失更大

谬感头鸟

没有讲的,不要再提了。谬:没有,安庆话常用词,讲读成GAN 摸

磨蹭

烫饭

水煮饭

堵塞

读ZHU,气著着心 肘

转,拧

故意肘着搞

郁闷

做动词、形容词。呕人的事情,心里呕着。读四声

暗了

天暗、迟到

古汉语“晏”---日之将落的意思。

鬼画婆

乱讲话

鬼画符

卡(KA1)夹

[例]牛肉气多了~牙齿 开先

开始

起先,开头,起头等 SAI3

同义气词有:揹 掼

读KUANG4 捶

来回地砸

音夺 眡

眯看、斜视

音CI1 杪

尖梢

树杪子、菜杪子 孬子

傻子

如:兀伢皮耶(那小孩调皮) 渠

读KEI1 嚼蛆

嘴不干净

英国史研究范文第4篇

摘 要:把数学文化融入到学习内容中,做好数学发展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是我们一线的教学工作者必须要高度关注的问题。搞好数学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回归生活;教学误区;

一、 调查背景

(一)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国际研究小组(HPM)的成立

1972年,在第二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成立了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国际研究小组(International Study Croup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History &.Pedagogy of Mathematics),简称HPM。HPM主要指,如何利用数学史及文化资源来更好实现数学教学,依据历史相似性原理,通过历史与文化资源的利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促进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高考,以数学发展史材料为背景,融入数学史的考题屡见不鲜,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究其原因,从数学学科角度来说,历史上的“问题”与“问题解决”过程正是数学发现、发展和创造的真实写照。从教学角度来说,了解数学发展史,渗透数学文化,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概念进行进一步理解,实现完整的知识体系建构,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育人角度来说,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爱国热情,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根本上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新课程标准的改革

新的课程改革中,数学史被看作理解数学的一种途径,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融入已被作为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建议的教学与评价中明确提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将数学文化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认识数学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感悟数学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应用意识和人文素养,将数学文化融入教学,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一步理解数学,开拓学生视野、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提出“实现内容与数学文化的融合,体现时代性。教材应当把数学文化融入到学习内容中,可以适当地介绍数学和科学研究的成果,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课程内容’在相应的地方给出了数学文化的提示,供编写者参考。希望教材编写者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数学元素” 。

因此,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把数学文化融入到学习内容中,做好数学发展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是我们一线的教学工作者必须要高度关注的问题。搞好数学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为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并引导广大数学教师重视数学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关于数学文化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为此,课题组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拟定了问卷调查的内容,多管齐下,从学生、老师两个方面进行调查。

二、调查的范围

我们共发放学生问卷630份,回收621份,其中男生302份,女生319份,回收率98.6%。教师问卷210份,回收204份,其中男教师96份,女教师108份,回收率97.1%。

调查主要涉及学生对高中数学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及文化的了解程度、态度、获取途径、作用及意义、学习难度,教师对高中数学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及文化的处理方法、掌握程度、获取途径、教学的作用及意义、相关资源开发的需求等方面。调查样本覆盖全区东、中、西部地区的高一至高三年级学生、老师,数据全面翔实可靠。

三、结果分析

(一)学生层面

1.学生对数学史知识及文化的需求(4题)。

有近60%的学生对数学家遇到的问题和有趣的数学史故事比较感兴趣,只有40%的学生对数学家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知识形成过程比较关注。这充分说明学生对相关数学史知识及文化在自身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感受不深,也说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在相关数学史知识及文化渗透的教学中还停留在讲故事的阶段,而没有真正上升到一种文化的境界,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学习,没有成为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脚手架。

2.当前对教材中相关知识的处理方式(3题)。

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接受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的讲解,有46%的学生靠自己阅读来完成,20%的学生根本不去理睬。这反映了关于教材中的“閱读与思考”内容,近七成的学生不是在教师的指导或讲解下学习的。

3.学生获得数学史知识及文化的途径(5、6题)。

从问题5和6的调研结果分析,有九成以上的学生仍然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教材阅读和同学间的交流获得的,由此可以看出,数学史知识及文化获得的主要途径还是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从问题6来看,有一半的学生还是希望通过影视途径获得相关知识,这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一定关系,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对相关知识的讲解处理还不足以满足学生需求的问题。另外,也间接地提示我们在开发这方面的资源时,能否考虑以微电影的形式做些工作。

4.学生对数学史相关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8、9题)

本次问卷中考查了两道具体的数学史知识问题,这是中学期间的数学学习中必须要涉及的,基本是常识性问题,但从学生作答情况来看,近30%的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不准。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从卷面反映出的情况,有50%以上的学生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抄袭他人的结果给出正确答案的。

5.数学史相关知识内容对学生学习的作用(7、10、12、14、15、题)。

问题7、10、12、14、15的设计主要想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关内容的数学史资源及文化的融入对学生学习的帮助与作用。从调查结果来看,有六成的学生认为,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会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可增进学习的效果,给同学之间提供一起讨论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其他科目如物理、地理的学习等都有帮助。

6.学生对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相关知识的态度(13、16题)。

这是针对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应该融入数学史的相关知识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三分之二的学学认为应该将相关的数学史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7.学生对相关数学是内容学习难度分析(11题)。

此项调查说明,只有15%的学生认为在学习相关数学史知识及文化时存在障碍,感觉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数学史知识及文化的融入是不会给学生的学习理解造成负担。相反,结合以上其他问题综合分析可得,数学史知识及文化的融入对学生的学习是有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的。

8.有关数学史的融入与渗透现状(17题)。

本题是问答题,有不少学生没有作答,但在作答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知识;融入数学史知识及文化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各学校教师在把数学史知识及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做得还不够到位。

(二)教师层面

1.教师对教材中相关知识的处理方式(3题)。

从结果来看,有近三成的教师对教材中的“阅读与思考”不做讲解,完全依靠学生自己阅读学习;有六成的教师选择性地讲解,但选择多大比例的内容还是未知数。结合日常的调研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中的“阅读与思考”内容的重视程度不足,处理方法自然不会很科学、很到位。

2.教师对数学史知识及文化的需求(4题)。

从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对相关内容的数学史知识及文化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数学家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有趣的数学史故事和知识的形成过程三个方面,显然,这三个方面在创设情境,揭示数学本质规律及还原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是非常有帮助的。但从侧面也不难看出,目前我们的教师对相关的数学史知识的掌握和了解仍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3.教师获得数学史知识及文化的途径(5、6题)。

问题5、6反映出,教师获得数学史的相关知识的途径是多方面、多渠道的,但最理想的途径是教材、教师用书和成体系的校本课程,因此,开发课堂教学中相关内容的数学史校本课程或资源包是非常有必要的。

4.教师对数学史相关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8、9题)。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保守估计(问卷中看出有不少教师是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结果)有近20%的教师对基本的数学史知识及文化掌握都存在问题。因此,强化数学史知识及文化的学习,开发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及文化的教学资源包或校本课程迫在眉睫,而且非常有必要。

5.数学史相关知識内容对学生学习的作用(7、10、12题)。

从这三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来看,教师对数学史知识及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意义和作用抱有肯定态度,近95%的教师都认为,把数学史知识及文化融入课堂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甚至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有积极的作用。

6.教师对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相关知识的认识(13、14题)。

从调查结果来综合分析,70%多的教师认为,把数学史知识及文化融入课堂对教学没有太大的作用,是浪费时间。这与上面的结果存在一些矛盾,但如果从其他的选项来分析,发现有70%多的教师存在自身对数学史知识及文化了解不多,或不能很好地把数学史知识及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等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效果不佳或无法很好地把数学史知识及文化融入课堂的尴尬局面。

7.教师对教学中相关的数学史资源需求分析(11题)。

可以看出,有近九成的教师认为通过专业的团队做系统的资源开发并共享是有必要的,反映出绝大部分教师对这方面的资源需求是强烈的,研究并开发这方面的资源是必要的。另外,也能从中看出上面认为“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知识及文化是无用的”这一结果的产生是表面性的,其真正的原因还是教师在这方面知识的欠缺或资源不足造成的。

8.有关数学史的融入与渗透现状情况(15题)

从总体的作答情况来看,把有关的数学史知识及文化融入或渗透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等认识,还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对相关的数学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数学文化的理解也很不理想,对相关资源的需求极其强烈。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我们现在开展“高中数学HPM案例开发与教学实验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非常必要,也迫在眉睫。

基金项目:自治区“十三五”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2018JGH285).

参考文献:

[1]张伟.浅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7).

[2]苏金福.谈高中数学课堂如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7,(27).

[3]孙琳琳.浅谈高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J].高中数学教与学,2018,(24).

[4]马双喜.浅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0).

[5]王向众.优化课堂教学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J].成才之路,2011,(19).

[6]祁小维.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J].学周刊,2012,(7).

[7]肖亚.让高中数学课堂兴趣起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21).

[8]陈建青.新课程理念下浅谈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数学教学通讯,2014,(15).

[9]余智华.三自课堂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践行[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3).

[10]潘久清.让数学课堂充满和谐快乐[J].长三角(教育),2012,(12).

[11]彭刚,汪晓勤,程靖.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意义与方式[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6,(1).

[12]沈丽莉.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1).

[13]左林.中国传统数学衰落之内在因素[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14]李彬.  对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1).

[15]任淑红.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2013,(35).

[16]夏慧琍.数学开放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上海中学数学,2006,(10).

英国史研究范文第5篇

摘要:1980至2000年是我国档案实践迅速发展,档案理论创新极为活跃的一个历史时期,本文从档案学史角度追溯了引发这一时期档案理论发展的实践因素,择要分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创新理论,认为档案实践既是档案理论创新的现实基础,也应成为档案创新理论转化的目的地,指出应以档案理论的实践转化作为档案学研究的最高追求,

关键词:档案学史 档案实践 档案理论

综观近年来我国的档案学研究,创新已成为响亮的主题。如何站在时代高度,立足于中国实践,以创新的视野挖掘和阐发档案学的当代价值,进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档案学新形态,业已成为我国档案学研究的总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近年来的研究都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区别仅在于方法和重点的不同。本文截取1980年——2000年期间的档案学作为研究对象,从档案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档案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因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加速以及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引发档案实践领域和重心发生重大变化: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问题。又带来了档案学理论的关注与回应,致使这一时期的档案学表现出极具活力的知识创新和理论变革局面。所以,回眸档案学这一时期所走出的这条技术革命与理论创新并行的学术轨迹,希望能帮助我们从档案学史的角度,客观真实地反映我国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揭示档案实践领域一次重要的拓展,记录档案思想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1、溯源——1980年以来引发档案理论发展的实践因素

首先是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和数字档案馆等在内的数字化档案实践的快速发展。从1980年开始,我国档案实践的发展首先在档案编目领域出现突破,带动了《档案著录规则》、《档案分类标引规则》和《档案主题词表》等国家规范的颁布。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电子政务的迅速崛起,对档案实践中电子文件管理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论证成为热点,数字化档案实践在全国展开并逐步深入,以深圳、青岛、杭州、天津泰达等数字档案馆为代表的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引发了相关学术研究的热情。同时。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和国家档案局《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标准和指导性文件的发布与贯彻,不仅进一步激发了许多地方和政府机关数字化档案实践的规模扩张,而且也带动_,些地区开始了由分散管理模式到集中管理模式的转变。这些实践上的变革,不仅引发了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巨大关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传统档案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其次是国外相关技术实践在国内相同领域的快速渗透和融合。各发达国家数字化档案实践起步更早,很多对电子文件形成的机理及其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在某些方面也发展了档案管理的领域。在实践上,体现为通过制定政策、确立原则、提供标准等方式。在高技术的支持下全面提升档案管理的功能。在管理制度方面,澳大利亚颁布了《作为文件的电子信息政策》、英国制定了《电子文件管理指南》、美国国家档案文件管理局发布了《电子文件管理规范》等。在基本原则上,以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长久保存和公众利用为宗旨,以数字文件的永久保存为目标。在技术标准方面,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针对文件证据性原则和长期可读性的要求,长期致力于确立与推广电子文件形成与管理的统一标准体系,制定了详细的文件保管模式、数据交换模式、数据结构信息及数据背景信息等标准。国外的这些实践模式和研究成果对我国同期的档案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们在国内或被借鉴,或被移植。或者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2、管窥——1980年以来我国档案理论的几个重要发展

如果对1980年以来我国异常活跃的档案理论研究进行简单的分类,我们认为这些研究大致可归纳为经验问题研究和概念问题研究两大类。前者主要涉及档案管理现象的归纳、解释、分析等;后者主要涉及档案管理普遍性理论及其所引申的具体档案理论。本文择要列举几个方面,挂一漏万,希望能略窥这一时期的档案理论发展概貌。

2.1 电子文件管理理论。这是一种貌似颠覆实则继承的理论。电子文件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保证问题,我们理解为是档案属性问题在实践上的一种延伸,体现在以下一些基本问题的讨论上:基于元数据的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文件信息安全保障、电子文件归档方法、电子文件管理技术、电子档案利用等。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来源原则被广泛应用,成为超越整理范畴的一般性管理原则和根本途径。在这一点上,国内和国外的研究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因此,这一时期对来源原则的重新认识和广泛讨论,主客体全宗理论的创生,以及关于来源原则概念化的发展,我们都可以理解为新型实践对传统理论的继承。这当然是一种发展的继承,是经过分析、综合和提炼后建立起来的更加进步和更具合理性的档案理论。

2.2 数字档案馆理论。数字档案馆理论是档案学研究搭上信息化这辆快车后快速拓展的一个研究领域。虽然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带有较大程度的技术描述性质和经验总结特征,研究范畴也多集中在数字档案馆的功能、管理及建设等一般性问题上,其学术性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这个研究领域的开发意义重大。数字档案馆的研究将促使传统档案馆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以完成自身形态的转变,从而构建数字化时代新型的档案馆模式。它是使档案这坛美酒走出深巷、香飘万里的绝好历史平台。

2.3 文件运动理论。这一理论具有比较典型的由表及里的科学认识特质,它将档案学的三大基础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全宗理论和档案价值理论融为一体,将相互分离的、零散的认识发展为规律性的认识,由局部的认识形成为整体的认识。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在文档一体化管理中体现出来。文件运动理论是档案理论研究从现象的、分散的认识,到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的坚实一步。

2.4 二元档案理论。这一被称为具有原创性质的档案理论具有与生俱来的实践性特征。二元档案理论对档案物质结构双重构成的发现,源于电子档案整理。在厘清了“电子档案整理”与“档案信息处理”的关系之后,该理论指出档案是一个由文件实体集合和文件历史关系记录共同构成的双重结构。这种结构特性不是电子档案所特有的,而是档案的一种共性。档案双重结构的阐释,对于在新的实践环境下确立具有普遍意义的档案管理方法,在各个层面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具有一定的意义。这一研究成果也使我们看到,新的档案实践对档案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3、探究——档案实践变化与档案学理论创新的辩证关系

首先,档案技术实践发展是档案理论创新的现实基础。我们知道,只有通过一定的实践环境,才能接触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认识论的普遍规律。数字化档案技术的尝试和推广,为档案工作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和巨大的实践空间,对传统档案管理方法产生了强烈冲击,加之同期外国档案技术手段的变革和技术体系的传播,引发档案管理新问题不断产生。这些问题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档案管理原则和方法,而且还进一步促使我们去反思和批判我国传统管理体制在当前实践环境下所面临的挑战。而对这些问题的发现、认识、讨论和解决,又构成了档案理论发展的物质条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的管理模式的成熟,我们再透过这些具体问题去发掘其本质和规律,因此新的档案理论得以产生。所以纵观1980年以来我国档案理论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一条明显的与实践发展互动的轨迹,反映了实践发展是档案理论创新的主要根源和基本动力,也再一次印证了实践是理论源泉这一亘古永恒的真理,

其次,档案创新理论的实践转化是创新的最大意义。档案学理论创新的结果必须通过在新技术手段、新技术体系下的档案实践环境中的应用得到检验和发展。创新档案理论对档案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与档案实践相适应的结果,另一种则不适应。前者对指导档案实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在档案工作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成果。支持和保障档案工作实践的稳定发展:后者则会对档案实践带来迷惑,阻碍档案实践的进步,限制新技术在档案实践中的功效。因此,各种创新档案理论能否实现实践转化,能否应用于档案实践从而改良和变革现实的档案管理问题,是这一理论真伪的试金石,也是其意义的试金石。

分析1980年以来档案实践发展对档案学多种创新理论的影响,不仅强化了我们对档案学应用学科地位的认识,更应启发我们,档案学的根基建立在现实的档案管理实践活动之中。作为应用学科的研究,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基本路径,是从现实历史的档案工作出发、从物质的档案实践出发来解释一些档案观念的形成,把思辨的问题转变为现实的问题,并在档案实践中予以解决。所以应改变我们档案学研究中一些从观念出发、以某种抽象的范畴为原则、以形成特定时期的某些概念体系为目标的研究方式。总之,应以档案理论的实践转化作为档案学创新研究的最高追求。

英国史研究范文第6篇

最近已经发表的全面文献回顾研究 (沃克, 2008) 表明会计历史已经在世界各地达到了成熟的标准, 新的会计历史需要会计研究在新的背景下运作, 并期望会计史研究有助于社会将会计理解为一种社会实践。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好处, 但是对于新会计历史调查结果和结论, 无论其发表在哪里, 都应该要及时, 以评估是否有足够的研究成果, 从而有说服力地将会计描绘为社会的公共关系。历史行为或会计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实践, 它有时被大众接受, 有时常常只是一种技术实践。传统会计与新会计历史的区别在于实践中是真实的还是离真实有很大的距离?如果进行这种真实形式的研究, 我们希望新一代的会计历史学家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同时, 在这项研究中, 需要注意到隐含的会计史重要性或明确的概念化会计和这些概念化的相互作用对传统和新的会计历史流派的影响。

二、未来会计历史学家面临的挑战

一些研究分析了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进行的会计历史研究 (沃克, 2008) , 这些研究强调了在会计史领域研究数量得到了增长, 会计史研究解决了特定的研究方法和主题, 并已被不同的作者使用, 他们确定了未来的会计史研究途径。20世纪90年代在所谓的传统会计和新会计历史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争论突出了差异和相似性, 争论中有时还存在极端的立场, 争论导致了两种观点之间的合流 (纳皮尔, 2006) 。在会计史研究发展和评价的不同阶段, 会计史研究的不同角色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会计实践和会计变革的认识。

当前会计史研究正处于沃克 (2008) 所描述的“过渡阶段”, 因为“辩论已经冷却并被寻找新定位和新方向所取代”。沃克 (2008) 认为“会计历史学家不应该进行更加持久的争论, 或允许会计史上的中心问题‘萎缩’, 并强调了历史辩论在会计研究中的优势, 指出“历史辩论是生命的力量。”这门学科是通过在新舞台上发现新的争议而充满活力的, 但它也带来了新的来源、新的理论和方法, 从而承担历史的既定主题。唤醒这场辩论的一个初始步骤是反思我们对新会计历史的认识和贡献, 并思考是否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会计在其社会和制度背景下的承诺。会计史上未来研究的途径是丰富而有前景的, 但现在我们要做得是:对会计历史文献进行新的评价, 并对会计知识的发展和对现代会计认识的贡献进行评估。

一位匿名审稿人评论说:“历史的会计文献已经成熟了, 它开始挑战会计史上一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地位”。这种有帮助的评论引起了马特对一些问题进一步的思考。这些问题包括:通过对会计过去的文献进行全面的评价而不是回顾, 充分了解会计史的状况。特别是, 在过去20年左右的时间里, 关于会计过去的文献中存在的传统和新会计历史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吗?这些差异, 如通常所知, 在写作时仍然存在吗?另一方面, 这些差异缩小到传统和新学派融合的地步了吗?更重要的是, 超越新会计历史的是什么?

会计史研究的未来路径并不是一个直截了当的问题, 正如一些问题似乎暗示的那样。现在是及时反映和评估研究的时候, 评估已经进行和出版的在近年来价值驱动下的新会计历史研究的影响, 而不是对最近的文献进行进一步的评论。这些文献虽然是翔实的, 但似乎有必要对最近出版的文献进行评价, 以确定新会计历史学家所使用的话语和修辞是否一贯并起作用。在一系列地方性的、特定时间的情境中, 应用于历史分析中。这样的评价可能允许以下具体问题得到回答:我们真的能更好地理解会计是如何牵涉到监视或监视历史参与者的生活以及过去会计如何影响个人和他们的社区的?新会计史研究的结果清楚地表明过去的会计是如何普遍的, 并能在不同的组织和社会背景下实现吗?尽管提倡不同地点和不同时期的会计研究, 我们是否仍然享有西方会计史的特权?尽管一再呼吁交叉学科, 会计历史学家是否变得内省?我们是否有效地将会计技术从会计和专业实践的研究中撤回到会计作为一种技术的观点, 这是否被边缘化甚至可能丢失的观点?目前, 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最近出版的关于会计的历史文献中是未知的。

三、沃克 (2008) 在写作时对会计历史的现状进行了评述

会计作为一种“社会和制度实践”, 已成为从技术核心出发的历史论文中的一个强制性的绪论。这一描述, 连同对语境化的要求以及在边缘上追求新的会计, 在解开新的研究领域 (米勒, 1998) 方面有巨大的价值。虽然它们在提供帮助引导未开发的研究方面没有那么有用, 但是一些作者似乎认为仅仅定义会计概念为“社会实践”就足够了。这一断言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分析, 没有说明会计是如何以这种方式运作的。会计史学家如何以及在哪里寻找和定位会计在社会中的作用, 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沃克, 2008)

至少对于一些作者来说, 仅仅承认会计概念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不可接受的, 难道会计概念不产生任何关于会计在历史背景下对组织和社会功能的影响的有力证据吗?还有一个明显的研究需要, 即在更为模糊的条件下评价历史会计研究中的“社会”的潜在含义或鉴赏力 (波特, 2005) 。对于这些, 新会计历史学家是否都给出了明确的案例?

最近公布的历史会计研究的评价, 更好地了解了并突出了会计假设, 并且突出了新会计历史研究的倡导者, 从而证明了会计史范围内研究的有效性, 即会计是否至少应被宣布为一种社会实践。这一研究流派的行为可能会给未来的会计历史学家带来新的挑战, 也提供一种手段, 可以帮助确认当前对会计史研究的理解是否基于可靠的基础, 而不只是部分可靠甚至只是修辞上的平衡。

四、结论

技术与社会的会计概念映射了传统会计与新会计的历史。会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概念, 对会计过去的研究采用了解释性和批判性的观点, 这为会计史研究及其学者以及新兴领域的学者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会计史研究从对会计实践所处的背景的考虑和采用多种理论观点和方法论的角度进行了拓展, 从不同的学科中汲取了丰富的洞察会计的维度、计数和历史视角。此外,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共识, 传统和新的会计历史是不相容的, 但这两者都可以有助于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不同学派的支持者之间的合作被学者们接受和考虑, 然而, 如沃克 (2008) 所述, 可以认为, 在某些情况下, 两个学派的会计历史学家之间的调和虽然一直被追捧, 但是鉴于历史研究和写作的内在本质, 共识可能既不可能实现也不可取。

会计史研究在会计概念中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和纯粹的技术实践以获得新的有用性, 历史研究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 有助于增进对会计在组织和社会中的作用的理解, 特别是会计变更的过程, 这成为会计概念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研究课题。泰斯在会计史上已经采用了新的主题和理论, 而在这一多样性中, 泰斯的意图是“提高我们对会计在社会中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的理解, 以及会计作为专业人员或简单地作为工人的性质的变化”。

希望这一贡献有助于增进对当代会计研究者所接受的会计概念与历史会计研究者所采用的思想学派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一些学者还试图拓宽现有的会计史文献的概念, 要求对最近的文献进行评价, 并可能需要普遍认同的概念, 这些概念可能需要刷新或重新定位。

不同的研究, 包括会计史研究, 已经表明, 有不同的范式, 不同的观点, 不同的方法和研究主题在会计史上被接受。无论是传统学派还是新学派, 都在会计史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它们有助于扩大我们对会计和会计过去的认识。

这里汇集了各种呼吁:用不同的尝试调和传统和新的会计历史学家和不同观点的作者, 这些人分析了会计史研究的趋势和未来的研究可能性。目前还不清楚甚至未知的是:近几十年来会计史学家对会计政策制定者、标准制定者和监管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对会计在组织和社会中的显性和隐性作用作出了何种贡献, 会计改革对组织和社会职能的影响以及会计职业的责任。

摘要:在过去的二十年中, 会计概念区分了“传统”和“新”的会计史研究学派。将会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 而不是单纯的技术实践, 将历史研究者牢牢定位到新会计历史的舞台上。研究考察了历史会计文献中会计概念与学派的相互作用, 试图增进对当代会计研究者所接受的会计概念与历史会计研究者所采用的思想学派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由于会计史研究的现状似乎已经变得有点可预测, 因此对于未来的会计历史学家来说是挑战。

关键词:会计史,学派,未来,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一产三产化范文下一篇:烟服务营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