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的论文题目范文

2024-03-10

审美教育的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美术基础与服装设计专业桥接的教学模式研究

3、从女子服饰看唐代社会意识形态与群众文化审美

4、试论设计艺术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关系

5、浅析《中国星跳跃》和《星跳水立方》奇观景象

6、审美心理结构的动力学

7、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8、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

9、对大学开展啦啦操教学的意义讨论

10、数字化技术在高职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1、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传统美学研究

12、高职女性礼仪教育研究

13、现代汉族女性婚礼服创新设计探讨

14、设计元素在服装陈列设计中的应用

15、论平面设计中的中国元素

16、浅谈美术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17、中华服饰文化发展及中西服饰审美的差异性

18、论审美产品中的非审美因素及其意义

19、现代服装设计中刺绣的运用手法探析

20、基于接受美学的创新式服装艺术设计教学研究

21、职业院校《服装色彩》课程教学改革

22、服装设计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启发

23、基于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资源保护研究

24、从“服装风格”角度探讨服装表演背景音乐的选取

25、对提高高职服装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思考

26、注重实践 搞好美术教材建设

27、开展具有中职特点的审美教育探略

28、面向“服装品牌企业”培养高素质服装制版人才

29、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

30、高校大学生艺术实践管理研究

31、视觉审美元素在当今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32、谈美术基础教学对艺术设计学生的重要性

33、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美学审视与传承

34、杂技艺术的舞台审美浅论

35、浅谈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及教学效率

36、浅谈服装结构设计中装饰与功能的结合

37、浅析音乐在服装缝制工艺实训教学中的作用

38、兴发着的审美过程及其内时间意识的构成

39、论戏剧艺术教育的功能

40、服装设计与材质的整体表达

41、漫谈服装设计人才的素养

42、江户时代“粹”的审美意识形成的社会背景

43、平面广告设计中服装品牌的传播

44、关于服装设计创新问题的思考

45、服装的流行性对高校服装教学的影响分析

46、服装设计制作教育初探

47、浅谈合唱训练对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48、论中职学校推广芭蕾形体训练的必要性

49、女性模特服装表演审美探析

审美教育的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广西 南宁 530031

摘 要:中职文学欣赏课是语文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在中职学校开设文学欣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开阔学生眼界,为中职学生毕业踏入社会的继续教育或自学打下基础。

关键词:中职;文学欣赏;教学

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学包含了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及其作品的统称,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它既是语言又是艺术,它同音乐、戏剧、绘画等并称“美的艺术”。文学欣赏是文化传承、感受的方式,下面谈谈在中职学校文学欣赏课程教学的现状与感想。

一、中职文学欣赏教学现状

1.很多学生不清楚什么是文学审美,不知道文学欣赏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更不用说提高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了。文学欣赏是在对文学作品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评判的过程,文学鉴赏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评价的过程,面对缤纷多彩的文学作品,很多学生不知道哪些是美的作品,即使知道某些作品是美的,却不知道为什么美,不能对作品做出正确的评判,更不用说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文学欣赏了。

2.部分学生对文学欣赏存在着庸俗化的态度,以纯粹的感性快感取代美感。文学欣赏是一个文学审美的过程,要求我们摆脱庸俗、狭隘的观念,以审美感性的直觉心态和科学的理性获取美感和认识。目前,很多同学在进行文学欣赏时,对其评价和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并不能从审美知识的角度去对作品进行一个科学的评判,往往以一种简单纯粹的快感取代美感,从而忽略了文学作品美的本质。

3.对文学欣赏的方法把握不准,不能深层次的把握文学审美的问题。文学审美标准不是个人的尺度,它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其正确与否,归根到底要看是否能够根据作品的内涵,揭示作品的客观属性和审美价值,很大部分同学在文学欣赏过程中,对判断对象的美丑和价值高低的尺度把握不准,自觉不自觉的运用自己的主观感觉去评价作品的美丑,这样往往把握不住作品的本质的东西,收获的只是表层。

4.大部分中职学生的文学知识功底差,对文字或句子都没能把握准确。很多的中职生对于文字性的学习颇为厌烦,加之语文知识功底不强,对词语、句子的一些读音或理解都存在较大的问题,渐渐形成对文学欣赏课程的厌烦。

二、中职文学欣赏教学的思考

(一)提高中职学生文学欣赏的途径

1.开展文学作品晨读,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中职学校开展文学作品晨读,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在学校层面或者专业层面上,由学校或系部统筹计划安排,挑选典型、经典诗歌、散文等作为晨读必须掌握作品。通过班级、系部层面一一要求每个学生能分析欣賞几篇代表文学代表作品,主要持之以恒,中职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和欣赏水平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2.开展文学作品朗诵比赛,强化学生对文学作品欣赏。在中职学校开学文学作品晨读,在期末或期中定期以班级、系部、学校举办文学作品朗诵、赏析,在晨读的后期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总结文学作品晨读,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文学的重要性、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增强学生的文化功底,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3.语文课程中应把词汇、语句理解列入重点内容。基于大部分中职生对常用词汇、语句理解存在较大的问题,加之文学欣赏课程其实是语文课程教育的延伸和补充,那么基于学生存在的基本问题,应当放置于语文课程教育的重点。在语文课程中把基础性的认字、词句理解等基础性问题解决后,在文学欣赏课程中教学可以把更多的文学欣赏进行一一分析,慢慢赏析,细致品读。

(二)教师文学欣赏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中职生学习文学欣赏中,单一的学习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文学欣赏失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方式应由传统的单一方式改革多样化的文学欣赏教学。文学欣赏课程荟萃了诗、词、曲、赋、散文、戏剧、小说等精美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宝贵的素材,可以说,文学欣赏教学和美育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文学欣赏应把文学审美教育作为实现根本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

文学语言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塑造形象的准确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上,拿《孔乙己》来说,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文章精彩部分如“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诸如此类有语言对话类的文学作品,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找几组学生角色扮演,在活跃的氛围中对比、思考、赏析主人公的语言和文学欣赏的妙处。

文学语言的艺术,其次表现在它传达情感的强烈性、浓厚性方面。描述表达物类的文学,采用视频播放、图片等形式形象展示,如《白杨礼赞》“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诸如此类写物的文学,往往是以物喻人,精神的提升,采用视频、图片,从图形、声音展示,给人以视觉、听觉上的刺激,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吸收文学精髓。

语言的艺术,最后表现在优美动听,富有音乐性方面。对于此类的文学作品,很多已经被人们深深喜爱,改编为歌曲,此类作品可以通过它的音乐或歌曲欣赏,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付玉东.对职业院校文学欣赏教学现状分析及思考,2011.

[3]尹缉熙主编.文学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审美教育的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要]设计学与美术学同属于艺术学下的两个一级学科,在审美教育、就业和应用能力教育、创新能力教育方面有近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的自身特点。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少大学的设计学专业教育教学常常由美术学专业教师来承担,尤其是设计基础课,这种方式对完成设计学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成长成才不利。尊重学科规律和各自的特殊性是办好设计学和美术学学科的关键。

[关键词]设计学 美术学 专业教育 近似与不同

[作者简介]左力光(1960- ),男,新疆乌鲁木齐人,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教育。(宁夏 银川 75002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该目录增设了艺术学门类,使原来从属于文学的艺术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第十三个学科门类,包括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五个一级学科。目录明确了设计学与美术学并列,同属艺术学门类,并表明了设计学与工学密不可分。由于设计学与美术学归类于艺术学,本科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又由于属于不同的一级学科,其本科教育的核心内容有本质的区别。多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相当多的艺术教育和管理者的思想里都有这样一个观念:美术学包括设计学,美术学的部分教育、教学内容涵盖了设计学,尤其是在设计基础教育方面。这种观点在西部设计学院和美术学院表现得更为突出。思考和尊重同一学科门类在教育和教学方面的近似之处和一级学科的普遍规律及特殊性,深入研究各学科的相互关系和不同特点,在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教学各环节的实施中落实学科的培养目标,使所学学科、专业的学生真正受益是本文所要阐述的。关于这一点思考的人不多,是设计学高等教育忽视了几十年的问题。

一、设计学与美术学在审美教育方面的近似与不同

中国高等教育艺术学下的三个一级学科: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自恢复高考以来入学考试科目只考美术学的基础:素描、色彩、速写,艺术学理论学科与之相关的专业也要加试这些基础。由于历史、行政意志和惯性思维等多方面原因,不少高等院校设计学教育的大部分基础课程都是由美术学教师承担。因此,在社会上形成了设计学的审美教育与美术学相同,并可以被取代的沉淀性思维。

设计学与美术学在审美教育上的相近之处:首先,这两个一级学科对造型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美术学的专业能力主要是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重复渐进和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来解决造型问题,并终生磨炼造型技术和艺术的深度审美问题;设计学主要是通过专业基础训练课程,使学生能够徒手完成表达思想的设计草图和解决设计项目中的形式美感问题。由于课程总量的限制,设计学要减少类似美术学课程中的长期作业现象,增加短期作业和培养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多画草图和速写,使学生在大脑里储存大量的设计素材和造型元素,并能随时调用。其次,这两个学科对人类长期生活所积淀的美感都需要有一定的认识,能够顺畅地表达。但表达上不尽相同,设计学偏重于能够反映科学技术发展和人们追求“时尚”心理的美感表达;美术学偏重于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和个体思想深度的美感表达。同时,这两个学科都要深入了解相关的专业理论和思想文化,因为,没有一定思想的深度难以成为设计家和美术家。

设计学与美术学在审美教育上的不同之处:首先,设计学是审美和实用高度统一的学科。设计学的下设专业要与工业产品相联系,如视觉传达专业与印刷厂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环境艺术专业与生产各种建筑材料的工厂、销售部门密不可分等。因此,在审美教育中,相当多的内容与工业化批量生产的美感相联系。如基础课程中的“重复”是用来鍛炼学生对循环的节奏美感的认知和体会,“对称”是用来训练学生对规矩和庄重的机械生产所表达出的美感的认知和体会等。其次,设计学不过于强调设计作品的个人审美情感的抒发,更强调设计项目要符合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审美表达。同时,设计学审美教育自始至终强调抽象的、能够批量生产的产品的形式美感,而美术学的审美教育强调具象的带有浓重的个体不同认知的美感表达。

因此,高等教育中设计学的审美教育,训练学生承担设计项目生产的审美思维能力,既不同于职业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注重学生生产性的操作训练,也完全不同于美术学培养个体艺术家特立独行的审美教育。

二、设计学与美术学在就业和应用能力教育方面的近似与不同

设计学和美术学的教育都需要思考和解决学生就业与应用能力方面的问题。美术学在就业与应用能力方面主要训练学生如何成为艺术家,并满足其兴趣与爱好,毕业的主要去向是群众文化单位(群众艺术馆、美术馆、展览馆等)和个体艺术家。设计学在就业与应用能力方面主要训练学生如何成为企业的设计师,学生毕业的主要去向是商品生产企业,大、中、微型设计企业。美术学和设计学的部分本科生在读完硕士、博士和留学深造后进入大学和科研部门,成为本学科的学者和研究型的工作者。因此,总体来说这两个学科学生的就业方向完全不同。国外很多大学美术学、设计学的教师和课程是完全独立的,设计学教师必须在设计行业工作5~10年后才能进入大学当教师。我国设计学的大部分教师是从学生直接进入教师行列,还有不少学习美术学的教师进入了设计学或承担设计学的基础、专业教育教学。这些教师无法深入感受企业设计项目的细节和要求,以及全心全意服务客户的思想。

设计学本科学生一年级的造型和设计基础课,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设计基础等,应该在教学中强调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以及设计应用方向和能力的引导;在二年级的部分专业课中要引入模拟和真实的简单设计项目,使学生明白学习专业课的目的和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的意识,并能够完成简单的企业设计项目;三年级的专业课程要解决学生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并能够熟练掌握设计项目中的关键细节,如包装设计中模切板的制作,图像、图形、排版软件之间的相互切换和各自的优势以及规范的制作方式,图像分色的原理和应用等,能够完成较为复杂的设计项目;四年级的学生应该对设计学的相关专业有系统的认识,能够熟练应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完成较为系统的招标设计项目和各类实践项目。设计学在就业和应用能力教育方面需要不断地进行设计项目应用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并在基础课程中贯穿所学与设计项目的关系和服务客户的思想,学生在毕业前应该完成各类专业设计项目,到企业能够直接投入设计工作,否则教育教学的专业培养目标就没有完成。

设计学在就业和应用能力方面还需要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培养学生养成服从管理、遵守纪律的思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建立起来的现代设计学仅有30多年的历史,学生未来的工作状态与悠闲散漫的传统农业的工作状态有天壤之别,与美术学培养个体艺术家的工作状态有本质区别。现代企业的工作制度是严格和规范的。在设计学本科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关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教育和训练,学生在企业进行的毕业实习仅仅一个月,难以改掉四年积累的不良习惯。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学生有一定的创作才能,毕业后难以适应八小时坐班和常常加班的现实,更不能忍受“指纹打卡”的考勤制度。现代企业的大部分设计项目是由各有特长的设计师组成的团队来完成的,即使是个人承接的设计项目也需要经过很多环节和很多人的配合才能把设计家的作品变成社会使用的产品。这就需要在就业和应用能力方面使学生在学校养成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锻炼学生与别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融入共性中,在共性中又有一定的个性。以上两点尽管与专业课程的内容无关,但对学生人生道路和专业发展至关重要,是每一个设计学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并付诸实施的。没有对这些内容有深切体会,就难以在专业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贯彻落实。当前中国高等院校设计学的专业教育只强调个人设计作品独特性的发挥,对团队意识、交往沟通的能力和服从管理、遵守纪律的职业要求没有贯穿于设计学教育的始终,甚至部分院校用美术学培养艺术家的教育方式来培养未来的设计学应用人才,有悖于设计学的培养目标。

三、设计学与美术学在创新能力教育方面的近似与不同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是设计学和美术学高等教育的根本,也是设计学与美术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设计学的创新能力是基于各种各样的限制基础上的,不少法律、法规涉及设计学所属的各行业。如广告行业的不少设计项目与《广告法》有关,标志设计的项目与《商标法》密不可分。如果这些设计项目采用抄袭的方式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经济赔偿。设计学的创新还基于客户及领导思想的限制和工艺流程、制作手段的限制等。设计学的创新教育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这些限制的基础上,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引导和鼓励。因为,不承认限制就不是设计师。一个好的设计师限制越多,创新欲望就越强烈,设计成果就越独特。同时,设计学中的很多设计项目都要进行全国、省(区)或市级范围的招标。设计项目的中标是设计创新被采用的唯一依据,也是设计师的能力、水平、经济、社会价值的体现。由于设计项目中标的唯一性,设计学的创新能力教育就要不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点子,鼓励出奇制胜的设计思维。由于设计学的工具不断发生着变化,在继续使用铅笔、纸张画草图的基础上,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设计软件等软硬件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取代了原有的工具。设计工具的变化使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创新的思维过程、表达方式和设计成果的展示方式等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应该在设计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地体现。设计学要训练学生对知识、工具、思潮不断变化的适应能力,能够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和引领时尚的变化。美术学使用的工具千百年来基本没有变,下设的大部分专业都在继续使用着纸张、铅笔、毛笔、画布等。美术学的创新能力教育是在系统的造型训练过程中,始终贯彻在藝术作品中融入个人的独特情感,在表现技法和思想深度中建立一种全新的与他人不同的视觉符号。因此,美术学需要教育学生耐得住寂寞,使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工具来不断激发创新能力以展现自己的才华,推动美术学方面的进步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总之,设计学与美术学的高等艺术教育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在审美教育、应用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创新能力教育等方面有部分近似之处,也有相当大的差异性。尽管个别美术学毕业生工作多年后在设计学领域成果颇丰,个别设计学毕业生若干年后在美术学相关领域知名度很高,但都不能用来证明美术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可以取代设计学的方式,或用设计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取代美术学的方式。尊重各学科的教学规律,充分实施并完成各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各学科的专业人才是大学艺术教育教学中需要贯彻落实的。

[参考文献]

[1]林志远.设计教育中的细节问题更值得关注[J].美术观察,2011(11).

[2]刘同亮.审美与实用的统一:设计的双重责任[J].艺术百家,2011(5).

审美教育的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1 语文学科知识的特点适合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语文学科的选文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折射了作者的美感, 从内容、形式到风格都蕴涵着美质。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好材料。

1.1 内容方面

人物美:作者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性格、品质和内心思想情感的美。阅读者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 产生一种向善的内趋力, 达到人格逐渐完善。罗敷的倾城倾国的外貌美和拒绝太守调戏的贞洁美;文天祥拒绝降元的气节美。这些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环境美:山川河谷, 日月星辰, 壮美的三峡, 诱人的桃花源, 桂林山水甲天下, 苏州园林誉满九州。美的人情、关系、事件等。《背影》中的父子情, 《桃花源记》内其乐融融的社会关系美。意境美:是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铸的产物, 情与景和谐的统一。醉翁亭山水之美与欧公心境之乐合拍, 岳阳楼胜景与范文正报国为民之志一致。意境是作者人格心灵美的外化, 透过意境窥见的是作者的灵魂。

1.2 风格方面

阳刚美:表现为雄伟、巨大、刚健、豪放, 是一种阳刚美。《安塞腰鼓》刚健粗犷, 《赤壁怀古》豪放不羁, 给人以崇高美。阴柔美:表现为柔和、精巧、秀雅、宁静、和谐、妩媚之美。《陋室铭》典雅, 《百合花》清秀。以上是总结了语文学科知识具有“美”的特点, 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供了前提条件。

2 语文教育中, 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2.1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的。

(1) 教师创设美的氛围、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教室的环境自然应该美化, 教师的仪表应该注重, 但这只是表态的美。时间久了, 都不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感。所以要想唤起学生的美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教师要尽最大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美”的氛围。教师应当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在教学活动中, 取决于教师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感情, 取决于对教材透辟的理解, 这样方能做到“辞以情发”而不故做姿态。教师或娓娓道来, 或抑扬顿挫, 都应是情不自禁, 油然而生。于漪老师讲《周总理, 您在哪里》这首诗, 为创设一种氛围, 为把学生带入一个悲痛的世界, 教师先有感情的讲述有感周总理生前的感人事迹和那段失去总理的痛苦日子。于老师语言真挚、优美, 未成曲调先有情, 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同学的心, 有的甚至为失去总理而潸然泪下。其实这种氛围也不失为一种美, 这是一种美好的心灵感应, 是人世间最真最美的感情。这种美的氛围的创设, 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2) 加强朗读和背诵, 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是智力结构中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朗读和背诵, 使他们获得尽量多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语文教材中, 诸如《天上的街市》、《海燕》、《白杨礼赞》等课文都是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的极好的凭借。学生具备了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把感知到的表象进行综合、创造、发挥想象在审美判断中的作用。

(3) 结合教材内容, 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

美好的情操能够产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主要方面,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利用现行教材中的有关内容, 以美育人, 以美怡情。古代的诗文都表现出修身养性, 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如《陋室铭》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则表现了一种驰骋疆场、保家卫国的冲天豪情。

只要教师不断对学生进行美的说教、感化、熏陶, 一定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坚定的意志。

2.2 通过课外教学活动积累审美经验, 培养审美意识

(1)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感悟自然美, 培养审美意识。

在自然为人类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审美领域, 以其不惜的运动给人类以极大的审美享受, 使人获得精神解放。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 感悟自然美, 将直接使其人格、气质得到发展和完善。

(2) 把学生引向社会, 试图评价社会美, 以培养审美意识。

社会美同人类社会直接联系在一起。评价社会美, 就必须把学生引向社会, 带领学生向社会实际拓展, 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高尚品德、美好心灵、伟大人格。使学生不断加强自我修养, 塑造美的心灵。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具备评价社会美的能力, 才能增强审美意识。

2.3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可适当传授初步的美学理论知识

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初步的美学理论, 其审美意识也不会得到加强, 甚至会错失方向,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将是盲目的实践。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育中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学理论, 使美的观念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之中。

3 审美意识的形成在语文教育中的表现

3.1 学生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创造性

具有良好审美意识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过程中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创造性地学习知识、领会知识、运用知识、用创造性地劳动给自己带来深刻的美感体验。学生的创造性, 是在教师突出个性审美特征的创造情景下表现出来的“乐学”态度, 他们思维敏捷, 感受力敏锐, 想象力丰富, 观点独特, 与老师心智交锋, 与班集体课堂氛围和谐统一。

3.2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现出较高水平

由于具有良好的审美意识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感受知识能力, 以及较为敏锐的思维能力, 所以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表现出较高水平。在口头表达方面:表现为语言优美, 感情丰富, 音调气势多端变化, 抑扬顿挫, 有张有弛, 似行云流水给人以美感。在书面表达方面: (即作文) 立意既深刻又独特, 能写出“人人身边有, 他人笔下无”的东西。选材能做到典型、真实、新颖。语言生动活泼、文路畅通、布局谋篇合理、紧凑、详略得当、前后照应、过渡自然, 这是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意识的结果。

3.3 学生表现出较高的道德素质和美好情操

具体表现为: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又不失个性;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又不乏个人思索;积极追求世间美好的一切, 又敢于向邪恶挑战。其实这也是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形成表现。

总之, 语文教育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紧密相连, 相互补充协调。培养审美意识脱离了文学教育显得苍白无力;缺乏审美的语文教育是枯燥的, 是没有生命力的。语文教育的独特性昭示我们:要以审美为灵性, 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宗旨, 为人的和谐发展、人类的文明, 做出语文学科应有的贡献。

摘要:语文教育是艺术, 审美与语文教育同在。在语文教学中, 要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塑造学生较高的道德素质和美好情操。

审美教育的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音乐是人文科学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同时, 音乐也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作为审美教育的首创者, 德国近代美学家席勒认为, 人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 由没有灵魂的动物变成拥有灵魂的个体, 在这其中必须架起一座桥梁, 那就是艺术审美教育, 让艺术充当使人恢复健康、具有美的心灵和人性的灵魂之师。通过审美将感性的人转化为审美的理性的人。在这变化过程中, 人在审美状态时的灵魂得到了净化。而在这一过程中艺术教育就显现出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华民族自古就非常注重审美教育。大教育家、古圣先哲孔子就提倡六艺 (即“礼乐书数射御”) , 并把音乐摆在第二位。经过学习教育, 读书人大都能知美丑、辨善恶, 成为洁身自好的君子, 不屑于与贪婪的小人为伍。正如“大乐与天地同和”。这里说的乐, 是音乐欣赏, 也就是审美。

近代, 蔡元培先生首倡把美育列为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他认为教育家的任务就是通过美感教育, 使人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用艺术、美学教育人们陶冶情感, 是人们获得高尚纯洁的习惯, 而一些污浊的思想逐渐消蚀。由此可见, 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美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性、个体心灵净化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当前, 学校音乐教育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首先, 音乐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为了追求升学率, 变相的补课, 很多学校只在低年级开设音乐课, 有的学校甚至取消音乐课。现在很多中学、音乐课有的是两周上一节, 有的更是形同虚设, 都被班主任老师要去, 做了自习, 孩子们唯一的一点轻松快乐的时光也被夺走了。第二, 注重经济利益, 无限制地扩招, 音乐教室、活动室被改造成教室、宿舍。以牺牲学生群体的审美教育来获取经济效益。有些学校领导不重视音乐课, 虽然有专门的音乐教室, 可是里面的桌椅缺失和损坏严重。第三, 音乐教育没有长远的计划和可行的方案与目标。一般是上级有什么活动文件, 下面就搞什么活动, 临时凑数。学校音乐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未来全民审美素质的高低。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审美文化媚俗化与民族文明失落的悲剧。

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培养具有较高审美修养的、综合能力强的社会人才。我们教育的对象处在身心发育的最佳时期, 有最旺盛的生命力, 最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求知欲非常强烈。“美国《音乐教育研究》1993年的一项调查表明, 在中学的角色行为模范比例中, 音乐教师最高, 为36%, 英语教师28%, 体育教师7%, 校长1%”。这一结果显示, 音乐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在青少年身心成长中的重要性, 引导他们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运用高雅的文化去熏陶和感染他们的心灵。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由于音乐它表现情感, 它赋予情感以形式, 它培养能够接受情感形式的感官, 因而, 音乐教育最突出的特征是情感教育和感觉教育, 其最大优势还是表现在人类情感的陶冶、灵魂的净化上, 这一点是任何其他教育所望尘莫及的”。一首优秀的声乐和器乐作品, 不仅让人能从感官上和听觉等方面得到享受, 更多的是唤起人们内心情绪体验。歌曲演唱, 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对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也有着特殊的作用。它通过感受优美的旋律与歌词的意境、通过审美过程的渗透来充实学生的灵魂和思想, 从而影响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且这种情绪是直接的。

在一些校园艺术周或纪念活动中, 合唱通常作为重要的表演形式, 选择的作品往往是一些歌唱祖国、热爱家乡以及一些优秀的中外艺术歌曲和校园歌曲。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积极向上、朗朗上口;节奏或平稳或欢快跳跃;演唱形式丰富多样;歌曲内容健康、清新、感情真挚, 富于时代感和朝气蓬勃的精神。如多声部混声合唱《祖国颂》, 被称为建国以来最优秀的合唱曲目之一。作品结构宏大、旋律优美动听、表现形式多样。如:朗诵、领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混声合唱, 表现了祖国到处都是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展现出我们伟大祖国正走入了社会主义的崭新时代, 整个作品气势磅礴、催人奋进, 唱者听者无不为之感动, 心潮澎湃, 深深激起了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感, 使学生更加勤奋学习, 励志报效祖国。

音乐不仅可以调节情绪, 使人快乐, 另外, 音乐还能够开发智力。这是当下人们普通认同的观点, 也是现在社会上很多家长让孩子学习音乐的主要目的之一。音乐对学生智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即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近几年, 有研究发现, 弹琴的孩子在英语和电脑方面独具天赋, 实践证明在学琴的孩子中, 那些钢琴弹得好的学生更有耐心, 各科的成绩也都很优秀。

最后, 来谈谈音乐教育对美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性的培养。

“音乐是打开人类心灵的窗户, 美妙的乐音能穿透你的身体直抵心灵, 抚慰、感召、激发、震撼着我们;音乐也是最贴近心灵的艺术, 它给我们遐想, 给我们梦幻, 给我们画境和诗意, 给我们淡泊和宁静, 也给我们喧哗和骚动”。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多梦的年龄, 他们爱幻想、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梦想, 经常给学生欣赏一些旋律优美抒情的乐曲, 如舒曼的《梦幻曲》;情绪激昂向上、向往人类和平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等。能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美, 音乐内容的健康向上, 达到净化灵魂的作用。

“音乐是驾驭人类精神的王者, 让我们灵魂升华, 让我们精神净化。一首交响曲会带着磅礴的历史巨响, 引你进入如梦如幻的时空宇宙, 在沉醉痴迷中获得美的享受。一首宗教音乐会使你如闻天上的伦音, 使你肃然、释然。音乐是一种自我解放, 也是一种智慧和良知的呼唤。”

当然也不是说学习音乐就都可以使人变美、变得高尚, 就有那些自认为是学艺术的大学生, 梳着怪异的发型、穿着奇装异服, 言谈举止却粗俗, 上课时发短信, 对自己和他人都是一种不尊重。也不具备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风范, 这说明他们的审美判断出现了偏差。音乐教育工作者, 运用音乐的特殊功能对他们实施审美教育, 将意义深远, 因为面对的不仅仅是这些学生, 而很可能是影响几代人的事情。

音乐作用于人的是精神。一个人审美情趣的培养是长期、渐进而又复杂的, 也是受益终身的, 效果显现于个体每一阶段的成长过程之中。作为教育者和教育部门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民族的未来, 重视学校音乐教育, 为审美教育健康发展尽职尽力。

摘要:音乐教育是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 教育者的任务就是通过美感教育, 使人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用艺术、美学教育人们陶冶情感, 是人们获得高尚纯洁的习惯, 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在青少年身心成长中的重要性, 引导他们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运用高雅的文化去熏陶和感染他们的心灵。

关键词:音乐,学校审美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 余冰.论音乐在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J].中国音乐教育, 2006, 5.

[2] 郭声健.把根留在校园[J].艺术教育的审美品格, 107.

审美教育的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语文课是中专基础学科, 语文学科也是一座绚丽多彩的艺术之宫。语文的美育功能是一种客观存在, 它比起其他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语文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的广博丰富性, 思想内涵的深刻性, 艺术形式的灵活多样性等等, 无不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美育内容。美育的作用, 似乎并不能直接创造什么物质财富, 但它却可以使人因认识了审美规律, 树立了进步的审美理想, 培养了高尚的审美趣味, 加强了对美的感受能力, 提高了创造美的能力, 而使他们一辈子的内心充实, 精神饱满, 于是能不停地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也正是从这个角度, 郭沫若说它“虽然貌似无用, 然而有大用存焉, 它是唤醒社会的警钟, 它是招返迷羊的圣笛, 它是澄清河浊的阿胶, 它是鼓舞革命的醍醐。”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 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恐怕这也正是中国古代美学家所讲的“无用”乃是“至用”。“至用”者, 大用也。它能用美“统一人们的感情, 并引导着趋向同一目标去行动”这不是最大的作用吗?

那么, 如何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成了摆在我们每个中专语文教师面前的严肃课题。下面, 笔者谈谈在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基本方法。

1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

大自然千姿百态, 山川湖泊, 草原大漠, 四季物转, 气象万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孙犁的《荷花淀》, 叶圣陶的《黄山三天》,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等, 描绘了祖国山河绚丽多姿的景象, 或雄伟、或险峻、或秀丽、或幽深、或壮美。大自然的美令人赏心悦目, 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中的景物美。通过审美教育,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 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的美好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日本著名的风景画家东山魅夷曾说“风景之美不仅意味着自然本身的优越, 也体现了当地民族文化, 历史和精神”, 这种对自然美的见解是深刻的, 自然不仅是我们物质财富的宝藏, 也是我们精神财富的宝藏。

分析文学作品时, 尤其是在写景方面比较突出的诗歌、散文、小说, 要特别注意对自然景象的分析, 因为作品中展示的自然景象, 已不是纯客观的自然景观, 而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审美情趣, 是一种入化了的自然美。例如:以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八句为例。这是一首优美的咏雪送人的古典诗作, 它弹奏的是激越深沉的乐章, 描绘的是壮阔瑰美的图景, 抒发的是真挚而豪迈的爱国主义情怀。作者开篇四句极写塞西北的风威雪早:“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一开头就以雄健的笔力, 勾勒出塞西北特有的瑰奇壮阔的雪景图, 将人们引入一种优美的意境之中。虽然北风狂悍, 白草摧折, 大雪飞扬, 自然环境如此险恶, 可是在作者看来却有春意盎然的景象:“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 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 极为新颖贴切、传神。盛开的梨花不仅是一朵朵, 而是一团团, 是层层叠叠, “千树万树”, 如云似海, 与积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 几乎使人忘记奇寒, 忘记戍边生活的艰险而内心充满喜悦。

接下来诗人坦步描绘大西北气候的严酷:“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这四句的意思是:“在珠帘罗幕的中军帐内, 裘皮大衣、锦缎被子都显得过于单薄而不暖身;那么在大漠深处冰天雪地戍边的将领则倍感严寒逼人了, 身上的铠甲奇寒刺骨, 双手冻僵, 角弓难以拉开。这四句虽是写人, 实则写雪。从雪的壮美到雪的威严, 通过人的感受很形象而又真切地刻画出来, 同时, 又突出了戍边将士的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学生从欣赏景物美中, 很自然地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2 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中描绘的人物美

通过审美教育,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塑造人物是文学作品映现实, 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体现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审美思想。人物形象的美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并侧重于内容。因此,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 不仅要感知人物外在形式的美, 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人物的精神美、性格美。例如《荷花淀》中写水生嫂月下编席, 她坐在凉爽干净的院子里, “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跳跃着”, “不久在她身子下面, 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象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作者给我们描绘的是一派和平恬静的水乡风光, 正在编席的水生嫂象圣洁的仙子, 与明月、清风、雾霭, 荷香等优美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 构成了空蒙蒙奇妙的诗意。在这里, 荷花淀清新、纯朴自然景物的美和水生嫂矫健、灵巧劳动身姿的美交想辉映, 揭示了人物的心灵美, 也揭示了生活的诗意。当她得知丈夫已报名参军, 明天要到大部队去的消息时, 她那灵巧的手竟震动了一下, 手被划破了。但她却默默地“将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这个细微的动作非常细腻而真实地揭示了水生嫂缠绵复杂的内心世界, 她深爱自己的丈夫, 不愿与之离别, 但她又深明大义, 理解支持丈夫的选择。夫妻话别, 虽是极普通的家常话, 却字字如铸千斤, 让我们常常感到在祖国和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 这些普普通通纯真善良的白洋淀军民把对亲人, 对故士的爱升华到与祖国命运生死与共的境地。他们的爱早已超越了狭隘的自我, 倾注给了饱受日寇铁蹄践踏的美丽家乡, 倾注给了争限民族解放的祖国。读着《荷花淀》, 没有人不被白洋淀英雄儿女们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所打动, 更能理解这场惨烈的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它给人以感奋、启迪和教育, 是最生动形象的美感教育。

3 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作品中的意境美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的批评中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在“意境”中作家的情、意对自然特征性的选择、提炼起着潜在的指导作用。意境中的“景”浸透了作家的情感, 因而“美不完全在物, 也不完全在人心, 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

在审美教育中, 教师要把学生带进文学作品中的美妙艺术境界里, 去理解作家为我们展示的鲜明、生动、真实的生活图景, 掌握作品的内涵, 理清作家的思路, 从外在的艺术形式中去探寻包含在其中的思想和情感,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受到启迪和教益。如《荷塘月色》和《荷花淀》同样都有描写荷叶荷花的景象, 但给人的感觉却迥然不同。《荷塘月色》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清新、秀丽、超凡脱俗的景象:田田荷叶婀娜多姿地摇曳在荷塘上面, 宛如碧波上的仙女们;荷花零零, 或如粒粒明珠, 或如碧空中的星星, 或如刚出俗的美人;荷香缕缕, 尤如飘渺的歌声。这里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创造出一种幽静而深邃的意境。这正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黑暗现实的不满, 以表达他苦闷、彷徨、希望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而《荷花淀》反映的是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后期, 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时代, “战争和革命, 改变了人民的生活, 改变了民族的精神气质。”面对凶残的敌寇, 冀中人民没有屈服, 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纷纷拿起武器英勇抗战。特别是广大妇女们不但勇挑生产和家务两副重担, 而且毅然送夫送子上前线, 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感于此, 作者满怀激情创作了这篇小说。字里行间, 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英雄人民的崇敬与挚爱, 也传达出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的审美感受:那白洋淀上密密层层的大荷叶如“钢墙铁壁”一般, 那高高挺出来的粉色荷花箭在作者眼中竟幻化出“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 这样刚毅的形象, 这种奇特的比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 注入了浓烈的战斗激情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当学生理解了客观现实最本质的美经过主观思想感情的融铸和艺术加工, 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时, 既可以受到作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之心的感染, 又可获得艺术熏陶, 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增强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心。

“文章不是无情物”, 哪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倾注浓烈的思想感情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作为语文教师, 可以也应该把审美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始终。通过优秀作品的教学, 使学生受到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品德熏陶, 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这样语文教学活动才能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摘要:审美教育在育人成材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和文体结构的美, 多方法、多手段地开展实践和研究活动, 让学生从感悟中体验美, 再现创造中获取美, 增强审美能力, 完善人格素质, 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 文艺对话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64.

[2] 郭沫若.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造上的态度[A].文艺理论学习参考资料 (下) [M].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1:1054.

[3] 鲁迅.论睁了眼睛[A].文艺理论学习参考资料 (下) [M].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1:1050.

[4] 郭沫若.文艺之社会使命[A].文艺理论学习参考资料 (下) [M].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1:1055.

[5]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M].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 2:44.

上一篇:老年高血压预防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好写的犯罪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