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十三五规划范文

2024-04-20

党建十三五规划范文第1篇

受县政府委托,现将全县“十三五”规划编制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情况

我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于2014年10月份正式启动,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及时确定全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县政府于2014年10月印发了《关于做好全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明确了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基本导向、主要内容、工作步骤和组织保障,同时围绕规划体系的构建确定了总体规划1个、重点专项规划22个、乡镇规划14个。 二是强化规划编制的组织推进工作。及时成立了五河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委托安徽省经济研究院进行《五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经过多次调研和集中研究,起草了五河县“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和《规划纲要》初稿。

三是积极推进“十三五”重大项目库建设。为了有效支撑“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县政府谋划、储备、编报一批“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和推进的重大项目,分为农林水利、工业、商贸服务业、道路交通、城镇基础设施、保障房建设、社会事业及民生工程行业领域,共x个项目,总投资规模x亿元,“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x亿元。

目前,我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总体顺利,具体进展情况如下:总体规划委托安徽省经济研究院编制,主要包括规划基本思路、规划建议和规划纲要起草三个阶段,已相继完成了规划基本思路讨论稿和《规划纲要》初稿,并征求了县直有关部门及相关企业意见。现处在《规划纲要》初稿修改完善阶段。专项规划正在推进。县直各部门承担的专项规划和各乡镇、开发区承担的规划编制工作已启动,少部分已形成初稿。

二、“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

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相关精神,县政府研究提出了“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形成了《规划纲要》初稿,主要包括“十二五”发展回顾、形势判断、战略构想和主要任务等。

(一)关于“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十二五”以来,我县深入推进“工业强县”、“统筹城乡”、“投资拉动”、“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深化改革,加强创新,推进转型,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扎实基础。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每年跨越一个10亿元台阶,县域经济发展实力全面提升。预计“十二五”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亿元,年均增长x%;完成财政收入x亿元,年均增长x%;固定资产投资x亿元,年均增长x%;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亿元,年均增长x%;人均GDP达到24672元。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41.4:26.3:32.3(“十一五”预计38.4:31.8:29.8)调整为31.2:34.0:34.8(“十二五”规划纲要预计为21.4:48.3:30.3)。预计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4.2亿元,年均增长x%,工业化率达到26.7%;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传统主导产业稳步发展,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金融、商贸、物流、房地产等快速发展,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x亿元,年均增长x%。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蔬菜产量均达到近x万吨,土地流转占比达到x%。

生态水城展现新貌。坚持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以城市大建设为重点,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为保障,着力增强中心城区和小城镇综合承载力,城南新区建设加快,老城改造成效显著,中心城镇稳步发展,“一心三轴”城镇空间布局基本形成,皖北水乡的城市风貌初步显现。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6%,比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2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19万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保障房建设成效显著,城镇人居环境大幅提升。 项目建设取得突破。以省“861”和市“3461”重点项目为抓手,坚持扩大有效投入,狠抓项目带动,强力推进一批涉及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重点产业的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徐明高速、104国道改线、五蚌路大修改造、园集大桥、漴河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顺利竣工,蚌五高速顺利开工,现代牧业、华芳纺织、富士控股、欧塑科技、皖商物流园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村村通”、农村安全饮水、美好乡村建设、淮干行洪区调整等一批涉农工程成效显著。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坚持民生优先,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群众幸福感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5年城镇非私营在岗职工人均工资达到4500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79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3.0%、16.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新农合等参保率均达到95%以上,14个乡镇卫生院和228个村卫生室建成。县规划馆、城南中小学和五和医院建成,龙河公园、新浍河公园等惠民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全民健身计划顺利实施,数字电视投入使用,县图书馆、老年大学、乡镇文化站等陆续建成。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和计生工作水平稳中有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6‰以内。社会救助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灾有所救、困有所助的目标基本实现。

改革开放有效推进。加强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行政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取得重大进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水利林业产权市场化改革、农村“两权”抵押融资试点等相继开展,设立政府新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小圩、申集引进市场主体进行小型水利管护办法在全市推广。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15年个体工商户突破x户,私营企业达到x家,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超过63%。招商引资提质提效,五年累计实际到位县外资金x亿元;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x万美元,年均增长x%,外商直接投资达到x万美元,年均增长x%。

(二)关于“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加快发展、转型提质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稳中求进,着力推进“双轮驱动”和“四化”同步,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着力改善民计民生,着力强化生态文明,着力加强法治建设,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争当蚌埠重返全省第一方阵排头兵。

(三)关于“十三五”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转型发展。围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主线,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二是坚持创新发展。积极营造创新氛围,进一步完善创新体制机制;研究制定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努力形成全社会崇尚、支持和参与创业、创新的风尚。三是坚持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工促农,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四是坚持共享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促发展、惠民生,富民强县同步推进。

(四)关于“十三五”发展的战略。

工业强县战略。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推进产业协作配套,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一批中小企业,不断提升工业化水平,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

城镇化提升战略。顺应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趋势,突出县域主体功能,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功能,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提高美好乡村建设水平,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镇文化品位和内涵。

项目带动战略。牢固树立项目优先发展理念,抢抓国家扩大有效投入政策机遇,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和引进,发挥产业项目对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作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投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项目投资提质增效,保持和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动力支撑。

创新创业战略。倡导创新创业精神,积极引进培育创新主体,大力引导全民创业,集聚创新要素,健全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打造创新载体平台,鼓励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利用,鼓励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强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

(五)关于“十三五”发展主要目标安排。立足我县县情,设计三套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预测方案。 1. 方案分析。

方案一(GDP年均增长11%):基于对经济形势的保守预期。更多考虑我县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园区发展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大、区域竞争压力大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适度考虑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的不确定性风险,降低城镇化对经济增长推动力的预期。在此背景下,我县“十三五”GDP以11%的增速估算,到2020年达到268.6亿元,人均GDP达到38620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至21.7:41.1:37.2;投资和消费年均增长14%和13%;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工业化率、城镇化率分别达到34.7%和56%;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8.5%和11%,分别达到67665元和19700元。 方案二(GDP年均增长13%):基于对经济形势的较乐观预期,研究认为“十三五”时期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源等优势进一步凸显。在此背景下我县“十三五”GDP增速有望达到13%,到2020年总量达到293亿元,人均GDP达到42232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至19.9:42.8:37.3;投资和消费年均增长15%和13.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工业化率、城镇化率分别达到36.4%和58%;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9%和13%,分别达到69240元和21500元。 方案三(GDP年均增长14%):基于对经济形势的乐观预期,基于“十三五”时期我县产业实力显著增强,重大项目取得突破,发展潜力持续发挥,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国家和省宏观政策适度宽松。在此背景下我县“十三五”GDP以14%的增速估算,到2020年达到306.1亿元,人均GDP达到44231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至19.1:43.6:37.3;投资和消费年均增长16%和14%;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工业化率、城镇化率分别达到37.2%和60%;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9.5%和14%,分别达到70840元和22500元。 2. 方案选择。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县政府研究认为,“十三五”时期GDP年均增长13%的方案二更符合县情和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具备现实基础,这一目标是稳妥的。“十二五”时期,我县GDP年均增长预计13.6%,2015年达到165.3亿元。“十三五”时期,我县加快发展的条件更加成熟,工业化、城镇化处于中期加速阶段,工业化主导作用将更加凸显,城镇化对拉动效应将显著提高,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预计GDP年均增速13%是稳妥的。二是对接省市目标,这一目标符合加快发展的现实要求。方案确定的13%的经济增速目标,约比全省预测的9%的平均增速高4个百分点,比全市预测11%的增速高2个百分点,既体现了发展目标的客观性,也能更加体现我县加快发展的现实要求。把发展目标定的相对积极一点,也有利于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发展信心。三是反映经济发展的趋势,这一目标适度留有余地。我县经济总量基数低,尤其“十二五”后期受区划调整的影响,进一步拉低了基数,因此“十三五”经济增长的潜在空间大,提出更高的经济增速也有可能实现。 3. 方案二主要指标增长情况。

经济总量:GDP年均增长13%左右,到2020年达到293亿元。产业结构:三产比重调整为19.9:42.8:37.3,一产比重继续下降,二产比重大幅上升,三产比重小幅上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到202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06.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20年达到x亿元,五年累计超过11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5%,到2020年达到110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x%,到2020年达到28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分别年均增长9%和x%,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初步预计,“十三五”时期,城镇非私营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2%,2020年分别达到x元和x元。

(六)关于“十三五”发展的重点任务。按照确定的“十三五”发展原则、战略及主要目标,我们提出了九项重点任务:

一是全力推进产业升级发展。强调产业发展核心,全力推进工业优先发展,实现服务业新突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二是统筹推进城乡发展。重点围绕城乡统筹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明确提出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县域和统筹城乡发展、构筑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三是继续深化开放合作。强调对内、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打造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深入推进区域合作发展,促进园区转型升级,强化对外贸易合作,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提质增效。

四是持续扩大有效投入。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扩大有效投入,促进项目提质增效,促进社会投资,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 五是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引作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六是加快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七是全面建设法治五河。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完善社会政策体系,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和监管,建立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健全社会风险预警和应对体系。 八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不断提升环境综合质量,努力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三、关于下阶段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安排

下一步,县政府将在继续完善、深化思路的基础上,跟踪衔接国家和省、市“十三五”规划重要战略部署和重大举措,加强力量、集中精力做好规划纲要编制工作。

(一)持续推进“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认真总结好、宣传好“十二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切实利益。“十三五”发展规划思路要谋深、谋细、谋实,充分调动全县上下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广谋良策、广集众智、增进共识和汇聚能量的过程。

(二)建立健全规划编制工作机制。在全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下,进一步加强力量,加快工作进度,全力抓好规划编制工作。县发改委作为总体规划牵头负责单位,将集中全委力量,继续深化与规划编制单位的合作,确保按期保质完成规划建议、规划纲要和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三)增强规划编制公众参与度。坚持“开门编规划”的工作原则,采取座谈会、研讨会、论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增强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根据规划纲要编制进程,适时安排好相关座谈会,充分保障规划编制内容和形式上的广泛性、科学性、合理性。

党建十三五规划范文第2篇

湘潭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15年9月

目 录

一、 “十二五”回顾 .......................................... 5 (一) “十二五”取得的成就 .................................. 5

1、 基础网络 ............................................. 5

2、 电子政务 ............................................. 5

3、 社会民生 ............................................. 6

4、 两化融合 ............................................. 6

5、 信息产业 ............................................. 7 (二) 存在的问题 ............................................ 8

1、 顶层设计缺位,统筹协调乏力 ............................ 8

2、 重应用系统建设,轻数据分析利用 ........................ 8

3、 机制完善滞后,深层次问题突出 .......................... 9

4、 行业和企业间信息化水平不均衡 ......................... 10

5、 产业带动性和支撑能力明显不足 ......................... 10

二、面临的形势 .............................................. 10 (一) 转型关键时期信息化的客观需求 ......................... 10 (二) 新一代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 11 (三) 大数据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 ..................... 12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 13 (一) 指导思想 ............................................. 13 (二) 基本原则 ............................................. 13

1、 突出特色、创新发展 ................................... 13

2、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 13

3、 整合资源、系统推进 ................................... 14

4、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 14

四、 建设目标 ............................................... 14 (一) 信息网络设施 ......................................... 15 (二) 电子政务 ............................................. 15 (三) 两化融合 ............................................. 15 (四) 社会与民生服务信息化 ................................. 16

第1页 (五) 农村农业信息化 ....................................... 16

五、总体架构、技术路径 ...................................... 17 (一) 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 ................................... 17 (二) 信息化建设技术路径 ................................... 19

1、 创建综合云平台 ...................................... 19

2、 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 ................................... 20

3、 整合提升现有业务系统 ................................. 20

4、 创新信息化应用 ...................................... 20

六、主要任务 ................................................ 20 (一) 完善新一代基础信息网络 ............................... 20

1、 加快 “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 ........................ 20

2、 加快提升通信网络服务能力 ............................. 21

3、 加快推进“三网融合” ................................. 21 (二) 大力推进智慧湘潭“一中心、两平台”建设 ............... 21

1、 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 ................................... 21

2、 政务云建设 .......................................... 22

3、 工业云建设 .......................................... 22 (三) 加快政府智慧化应用,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 ............... 23

1、 提升政府信息公开能力 ................................. 23

2、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系统 ................................. 23

3、 加强政府智能监管水平 ................................. 23

4、 提供政府智慧决策支撑 ................................. 24

5、 提高政府智能办公效能 ................................. 24 (四) 积极推进民生服务普惠化平台和应用体系建设 .............. 24

1、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 24

2、 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 ............................... 25

3、 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 ......................... 25

4、 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 25

5、 推进智慧社区(小区)建设 ............................. 26 (五) 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 26

第2页

1、 培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 26

2、 提升工业产品智能化程度 ............................... 27

3、 大力推进工业智能应用示范 ............................. 27 (六)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智慧物流 ........................... 28

1、 加快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 28

2、 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 28

3、 构建区域特色电商平台 ................................. 28

4、 推进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信息化 ......................... 29

5、 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 ............................. 29 (七) 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夯实城市发展软实力............... 29

1、 强化创业创新支撑 ..................................... 29

2、 积极发展众创空间 ..................................... 30

3、 发展开放式创新 ...................................... 30 (八) 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30

1、 推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 31

2、 加快“数字乡镇”建设 ................................. 31

3、 促进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融合 ........................... 31 (九) 实施“中国制造2025”,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 32

1、 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 ................................... 32

2、 推进产业模式转型升级 ................................. 33

3、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 33

七、重点工程 ................................................ 34 (一) 信息基础设施 ......................................... 34

1、 “宽带中国”示范工程 ................................. 34

2、 云计算数据中心 ...................................... 35

3、 智慧湘潭云平台 ...................................... 36

4、 智慧湘潭运行管理指挥中心 ............................. 37 (二) 政务与城市管理 ....................................... 37

1、 智慧政务 ............................................ 37

2、 智慧公共安全 ........................................ 38

第3页

3、 智能交通 ............................................ 40

4、 数字城管 ............................................ 40 (三) 民生服务 ............................................. 41

1、 智慧教育 ............................................ 41

2、 智慧医疗 ............................................ 42

3、 市民一卡通 .......................................... 43

4、 智慧社区 ............................................ 44 (四) 产业发展 ............................................. 45

1、 智能制造 ............................................ 45

2、 智慧农业 ............................................ 47

3、 智慧物流 ............................................ 48

4、 智慧旅游 ............................................ 50

八、保障措施 ................................................ 52 (一) 加强信息化建设统筹管理 ............................... 52 (二) 加强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 52 (三) 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 ................................... 53 (四) 建立决策咨询和评估考核体系 ........................... 53 (五) 建立和完善安全保障系统 ............................... 54 (六) 加快建设人才支撑体系 ................................. 54 (七) 加强宣传和合作交流 ................................... 55

第4页

一、“十二五”回顾

(一)“十二五”取得的成就

1、基础网络

“十二五”期间,通过“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建设,电信、移动、联通、国安网络等通信和广电运营企业,累计投入近20亿元用于构建新一代基础信息网络。截至2015年底(预计数),湘潭市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5%,3G网络基本覆盖城乡,到2015年底移动基站总数将达6000多个,其中4G移动基站约3100个, 3G用户数149万户,4G用户数68万户,3G/4G移动电话人口普及率达到70%,城市家庭20Mbps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到75%,农村家庭4Mbps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到98%。市、县两级城区有线电视网双向网改率均达到95%以上。全面推进光纤到户,按照FTTH国标及省标要求完成城区新建小区100%覆盖,推动既有住宅建筑FTTH改造工作,到2015年底全市FTTH覆盖家庭数达到87万户。农村宽带接入端口达到49万个,目前行政村固定宽带网络和移动宽带网络已基本实现全覆盖。

2、电子政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内网平台逐步完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总体框架已基本建成,结合湘潭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启用,着力推进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了包括基础版电子地图、政务版电子地图、公众版电子地图、多版本遥感影像图、地形图、现状管线等基础空间数据库,完成了智慧湘潭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市城乡规划一站式服务与三维辅助审批系统已正式运行。在智慧公共安全方面,基本完成了公安云计算数据中心、多轨联动情报中心和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的建设。完成“数字环保”工程平台建设,实现对污染源进行动态监测。湘潭市水资源监控系统和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设施已建设完成,有效提高了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山洪灾害防御能力。智慧九华综合平台已正式运行,实现了全区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管理,达到了对公安、交通、城管、应急、民政、环保、劳动、计生等社会管理的统一集中指挥调度,为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提供以人为本

第5页 的优质服务奠定了基础。

3、社会民生

“十二五”期间,我市社会民生领域信息化取得较快发展。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已上线运行,覆盖城乡的卫生计生业务专网全面建立,以临床应用和电子病历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卫生计生服务和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社会保障卡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通过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应用和服务体系建设,为持卡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建立了社会组织管理信息网、婚姻登记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区域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灾害信息系统、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和福彩销售网络系统等六大民政业务信息平台,提高了为民服务水平和效率。我市成功获批“第二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智慧旅游云信息服务平台已步入试运营阶段,来潭游客和市民足不出户便可通过互联网、手机等移动客户端等形式,查询我市旅游信息。已启动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ppp项目。

4、两化融合

2011年,长株潭三市获批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两化融合”工作成效显著,2013年4月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通过了工信部组织验收。共推选出50家重点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创建活动,这些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等主要流程上数字化建设覆盖达到80%以上。湘电集团在设计研发方面广泛应用二维CAD软件,三维设计软件,机电专业分析软件Ansoft,机械结构分析软件Ansys,风电整机分析软件GHBLADE,并实现与PDM系统的集成。公司产品设计研发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江麓集团成功将信息化与企业发展战略、产品研发、企业管理、生产制造融合,在提升军品智能化程度的基础上,成功开发智能塔机、全液压式压路机和液压挖掘机等新产品。平安电气将物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在新产品“矿井智能局部通风系统”、“在线监测系统”等新产品中,大大提高了新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华菱湘钢集团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持计划“钢铁企业集团生产管控数字化应用示范”课题,开发了湘钢在线,板材自动组板、外委项目管理等系统,并于2013年9月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湘钢销售在线系统上线后有效地提高了客户

第6页 服务水平和业务协同效率;板材自动组板系统上线后,有效提高了组板效率和成才率,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华菱湘钢、湘电集团、江麓机电集团、华菱线缆、迅达集团先后获批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示范企业。

5、信息产业

“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201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按工信部统计口径)4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6亿元;软件和网络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亿元;电信运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我市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湘潭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园随着基础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至2014年,该园区共引进电子信息项目30个,合同引资200亿元,正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洼地,蓝思科技、威胜电气、全创科技、兴业太阳能、开启时代、华拓数码等一批有技术、有实力的信息产业企业相继入园。我市电子信息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至2014年,全市电子信息企业共有有效发明专利126件,占全市有效发明专利的六分之一。

(二)存在的问题

1、顶层设计缺位,统筹协调乏力

我市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条块分割、孤岛丛生、重复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等主要问题,其原因与信息化的建设模式息息相关。信息化一般会经历一个从分散到集中、从构建满足部门需求的孤立系统到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信息孤岛”。经过若干年建设了一堆仅能满足部门任务的孤立系统,虽然实现了部门效率的提高,但组织的整体效率并没有随着IT投资的增加而同步提高,既不能保证数据的有效共享,也不能支持业务运营的一体化。同时,由于各自为政、投资分散,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没有建成统一的数据中心和支撑平台,严重制约资源的整合和应用系统的综合集成,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严重不足,无法满足部门协同和智能化决策的需要。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创新建设模式、做好顶层设计,强化统筹协调和前瞻部署。

2、重应用系统建设,轻数据分析利用

第7页 信息化建设初期,人们更加重视有形的硬件,更多的人力、物力投资到网络、服务器等硬件设备上,而对软件等则相对忽视,出现了“重硬轻软、重建设轻应用”现象。到“十二五”阶段,这种现象在政府和企业中已基本不存在,大家对软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软件与业务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但此阶段却出现了“重系统轻数据”的问题,对数据的分析、利用重视不足。在许多人眼中,信息化建设与系统实施可以直接划等号,反倒忽视了最最宝贵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化仅能满足最基本的业务流程电子化需求,难以满足领导层的决策需求,总体的效益和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同时,由于存在数据资源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利用程度低和信息安全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加剧了“重系统轻数据”现象,严重制约了部门行业和单位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系统的建设,影响了信息化系统综合效能的发挥。

3、机制完善滞后,深层次问题突出

到“十二五”末期,我市信息化体系仍然存在很多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一的城市信息化标准体系,信息化与城市发展战略,与政府和企业业务一致性不够,信息化投资的业务价值难以衡量,信息化建设和运营成本难以持续降低。同时由于信息化管理机制不完善,虽然在项目立项、审核备案、论证评审、行政许可、招标投标、政府采购、资金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验收、项目绩效评估等方面建立了一些管理制度,但执行难度大,难以确保信息安全,管控信息化投资风险。这些制度层面的问题不解决,信息化应用就难以持续深入。信息化建设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同步完善治理机制,优化制度和流程。从信息系统本身来看,现有的信息系统建设方式成本高、周期长,难以适应业务的快速变革;系统架构缺乏灵活性、变更困难、可扩展性差,也导致在业务发生变化时系统难以随之优化。

4、行业和企业间信息化水平不均衡

区域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行业之间、企业之间信息化应用条件和能力有明显差异。有些部门系统建设比较完备,有些部门系统建设才起步。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基础条件较好,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差距较大,可承担的信息消费能力不同。这无形中造成了短板效应,制约了我市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升。

第8页

5、产业带动性和支撑能力明显不足

目前,我市信息化建设以单体项目形式招投标方式为主。对当前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趋势把握不够,也没有结合我市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对我市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作用不大,离应用促进产业发展,构建信息产业和产业转型新生态还有相当距离。我市信息产业以小型企业为主,形成集群、集聚效益的能力较弱,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资本金不足,缺乏电子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务龙头企业,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互动发展不够,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撑能力不足。

二、面临的形势

(一)转型关键时期信息化的客观需求

世界经济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复苏和变革时期,全球经济总体态势趋缓,国家分工格局加速调整,欧美加快推进再工业化进程,吸引高端制造业回流,低收入国家凭借成本优势加速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抢占产业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正在引发深远的产业变革。我市面临要素成本上升和产业同构趋势增强的双重压力,在总体上看,目前呈现“三个转型期”特征:一是产业转型进入关键期。土地资源与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现有产业竞争力下降,新技术高速发展,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先机和制高点竞争日益激烈。二是城市转型进入加速期。城市空间承载能力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市民需求差距较大,城乡均衡发展、统筹发展压力增大,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与水平面临更多挑战。三是社会转型进入深化期。社会利益格局和需求日益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社会治理体系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转型关键时期对我市信息化的理念、思路、方法、手段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二)新一代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目前,一场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智能控制技术为核心的“新IT”浪潮风起云涌,在“十三五”期间的几年内,它将重塑传统的信息化应用模式。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正在演化为一场作用广泛、影响

第9页 深远的颠覆性革命,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形成倒逼机制。如何利用移动信息化进行业务或商业模式跨界创新,未来的想象空间巨大。近几年,云计算基础资源加紧布局、核心技术逐步完善、云服务意识日趋深入人心。IT基础构架是由标准化的底层(IaaS)加上抽象化的中间层(PaaS)构成,抽象化的中间层包裹标准化的物理层形成的新IT基础构架,支撑最上层的个性化应用,实现应用的快速开发和部署,最终支持业务的个性化、快速化变革。未来几年,物联网及智能管控技术将取得更深入的应用,基于传感技术的“物物互联”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人人互联”以及它们的集成应用,将使政务、民生服务、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和城市现代化走向更高水平,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三)大数据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

大数据正日益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政府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正成为趋势,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大数据应用能够揭示传统技术方式难以展现的关联关系,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促进社会事业数据融合和资源整合,将极大提升政府整体数据分析能力,为有效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手段。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将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社会治理模式进步,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逐步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将深刻影响社会分工协作的组织模式,促进生产组织方式的集约和创新。大数据推动社会生产要素的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可显著提升经济运行水平和效率。大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正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发掘和释放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有利于更好发挥数据资源在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作用。总之,大数据持续激发政府社会治理模式、经济运行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催生新业态,已

第10页 成为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各领域促进业务创新增值、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我省“四化两型”战略部署,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系统推进。围绕“政务治理、民生服务、产业经济”三大主题,整合资源、集约建设,大力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充分运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精准高效、多方协作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建立运行可靠、安全平稳的经济运行新机制,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城乡的民生服务新体系,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的新格局。大力推进信息化、智慧化应用建设,同步带动信息产业、智慧产业发展,打造具有湘潭城市特色和产业特色的智慧化应用体系、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全面建成和完善智慧湘潭总体框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政务、社会经济、民生服务、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城市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二) 基本原则

1、突出特色、创新发展

要把握自主创新的机遇,大力推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增强创新能力。要创新建设和运营模式,打破行业和部门壁垒,改变传统观念和习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鼓励和支持各区域、各行业、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探索符合自身特点、体现自身特色的推进方式与途径。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从服务“四个全面”和“四化两型”建设和发展的大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行业信息化发展,统筹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两个层面,节约资源,提高效率,防止重复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建设。

3、整合资源、系统推进

把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作为我市信息化和“智慧湘潭”建

第11页 设的重点和难点来抓。整合资源,建设全市统一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构建并不断完善政务云平台和产业云平台,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抓手。推进信息化,建设“智慧湘潭”不能为技术而技术,为应用而应用,一定要结合城市发展,结合部门和行业的特点系统推进。

4、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在国家信息化战略、“中国制造2025”、“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指导下,强化政府在整体规划、整体推进、政策保障等方面的作用,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用于我市信息化和“智慧湘潭”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建设。理顺、协调政府、企业和公众相互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市场主体的作用,加强沟通合作,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构建、巩固、发展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建设局面。

四、建设目标

到“十三五”末,覆盖城乡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形成精准高效、多方协作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建立运行可靠、安全平稳的经济运行新机制;打造以人为本、惠及城乡的民生服务新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政务、经济、社会事业、民生服务、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信息产业成为先导性支柱产业,“智慧湘潭”框架基本形成,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0.85以上,最终实现“富裕文明、生态宜居、美丽湘潭”的总目标。

(一)信息网络设施

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下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无线城市和网络融合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城区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光纤到村,城乡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100 Mbps(兆比特/秒)以上,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50Mbps。各种形式的宽带接入用户达到50万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80%,3G/4G用户普及率达到95%,县级市有线电视网双向网改率达到70%,市级达到90%。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500G。

(二)电子政务

打造高效、廉洁、阳光政府,全面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政

第12页 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企业和居民享受到更加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服务。市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100%,县(市)区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超过90%。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平台基本建成,政府网站在线服务能力大幅增强,信息公开、在线办事、政民互动得到普及并富有成效。建成较为完备的基础数据库、综合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机制。

(三)两化融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程度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培育建成50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形成。先进装备、汽车、电子和国防军工等行业产品智能化程度大幅提升,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汽车制造、矿山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工业、国防军工等重点产业领域的骨干企业智能制造模式基本形成,出现一批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市级工业云平台和区域特色电商平台建成运行,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率达到65%,信息化覆盖80%的主要业务过程,装备数控化率达到50%以上,80%以上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两化融合”综合指数达到0.90以上。

(四)社会与民生服务信息化

大力推进社会和民生领域的数字化、智慧化应用,全面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人民生活居住环境,市民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医疗保健卡和电子健康档案覆盖85%城乡居民,电子病历覆盖100%医院。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建成,手机电视用户达到50万户,数字交互电视用户达到40 万户,IPTV整合超过5万小时点播节目内容资源,用户达到20万户。远程教育网络覆盖100%的学校,劳动就业公共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持有人数达到150万以上,惠民一卡通用户数达到100万,逐步实现办事出行消费“一卡通”、形成“一卡通用、一卡多用”的数字化民生服务体系。

(五)农村农业信息化

农村农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向纵深领域

第13页 推进,信息化对现代农业决策、管理和服务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提高到50%,数字村镇建设达到60%,农村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覆盖全市所有农户。

五、总体架构、技术路径

(一)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

总体架构设计框图

湘潭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如上图所示,可以划分为“四横两纵”。“四横”按照功能划分为城市感知网络层、数据层、平台层和行业应用层。“两纵”是标准规范及法律规范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城市感知网络层是基础。通过构建感知全城的传感器网络和高速泛在的城域互联网,对湘潭全城的运行状态进行实事监测,获取第一手原始信息,并由高速城域网络向上传递,为数据加工及行业应用提供原始数据积

第14页 累并负责信息传输。

数据层和平台层是支撑。主要由云计算中心、数据汇聚平台构成。云平台将构建一个跨行业、跨各主要职能部门、可异地分布资源,可进行高性能计算、海量数据存储、数据共享、数据分析,面向政府、企业、公众的云环境。利用城市感知网络收集、传输的来自城市中主要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资源,通过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为各类行业应用提供支撑。引导湘潭市新建业务系统直接使用云计算中心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并对已有数据中心、机房逐步向云计算中心对接、迁移。实现城市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建设,互通互联。同时,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加工,存储后,形成支撑各类行业应用的标准格式和统一支撑平台,便于行业间数据的交换共享和深加工,为各类行业应用的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行业应用层是重点。在城市基础保障的支撑作用下,各类行业应用是服务于具体行业领域的主要角色。在专业化的系统和海量标准化数据的支撑下,各行业领域将会获得科学有效的指导,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和产业提升方面有积极作用。

标准规范及法律规范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贯穿湘潭市智慧城市架构的各个层面的行业规范、技术标准、法律法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规范,用于指导各层面建设并保障信息安全,与各层面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良性互动关系。

(二)信息化建设技术路径

1、创建综合云平台

建设智慧湘潭综合云平台,重点搭建政务云平台和工业云平台,支持电子政务类业务、城市管理类业务、企业服务类业务、民生服务类业务等。包含城市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应用支撑共享平台及虚拟化平台三部分建设,以满足未来对IT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城市基础数据信息整合、城市行业应用互通与共享三个层次的需求。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需要利用面向服务的理念进行构建,以XML为信息交换语言,基于统一的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和数据交换协议进行数据封装,利用消息传递机制实现信息的沟通,实现基础数据、业务数据的共享交换,最终达成各部门智慧应用间的资源共享。全市的人口数据、企业数据、宏

第15页 观经济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需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上统一进行共享交换。

应用支撑共享平台需要提供数据支撑组件和能力引擎组件。数据支撑组件包括搜索引擎、报表引擎、数据分析引擎等模块,可以用于快速开发数据检索及分析类的应用模块。能力引擎组件包括工作流、门户框架、离线/在线流程设计器、表单设计器等模块,基于这些模块,云平台可大幅提升上层应用的开发效率和质量。此外,应用支撑共享平台还需提供完整的开放环境,用于将整个系统内部的数据和业务能力封装为服务,并对第三方业务系统和应用开放,实现跨系统的数据和业务的无缝集成。

资源虚拟化平台对IT基础设施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管控、动态调度、弹性增长、按需使用的IT资源池,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重复和浪费。

2、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

从提升湘潭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的角度出发,初步建成融合3G、LTE、WiFi及宽带固网的城市高速网络,达到全城区高速安全、多层次、立体化网络覆盖。加快建成云计算中心、数据支撑平台,电子政务数据交换等公共信息共享平台,避免各部门重复建设。加强各类外场感知设施建设,包括视频监控、道路信息采集装置、空气、水质监测设备等,实现对城市状态的全面感知。加强各部门业务基础系统框架建设,实现与城市中心平台的互通对接。

3、整合提升现有业务系统

依托现有信息化基础以及计划建设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工程,对现有业务系统进行功能提升、信息梳理和整合,达到现有资源的高效复用,避免重复投资和浪费。对缺少信息化建设的领域加快建设,有序推进。同时加强业务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培训,充分发挥现有和新建系统的使用效率。

4、创新信息化应用

深化信息化应用建设,实现管理、服务、产业的信息化延伸和社会化拓展。基于现有信息化设施和共享信息资源,充分集合政府和社会智力,在应用功能设计、建设、运营等环节积极创新,将信息化应用拓展到城市的各个领域,实现智慧湘潭的持续创新。

第16页

六、主要任务

(一)完善新一代基础信息网络

1、加快 “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

以多种方式推进光纤向用户端延伸,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宽带接入网络的建设,逐步建成以光纤为主、同轴电缆和双绞线等接入资源有效利用的固定宽带接入网络。加大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力度,扩大3G网络覆盖范围,提高覆盖质量,协调推进TD-LTE商用发展,加快无线局域网重要公共区域热点覆盖,加快推进地面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推进城域网优化和扩容,加快接入网、城域网IPv6升级改造,探索宽带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合作新模式。大幅提高网站接入带宽,优化空间布局,实现互联网信息源高速接入,同步推动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外网网站系统及商业网站系统的IPv6升级改造。

2、加快提升通信网络服务能力

促进网间互联互通,大幅提高网络访问速率,有效降低网络资费,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建设和运行维护,使互联网下沉为各行业、各领域、各区域都能使用,人、机、物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增强北斗卫星全球服务能力,构建天地一体化互联网络。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商用部署,加强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地址管理、标识管理与解析,研究部署工业互联网网络架构体系,构建开放式网络创新试验平台。

3、加快推进“三网融合”

进一步加快数字电视网络整合改造,积极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和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业务运营相互准入、对等开放、合理竞争。开展“三网融合”和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试点,创新模式,探索经验,逐步推广。

(二)大力推进智慧湘潭“一中心、两平台”建设

1、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

加快云计算数据中心、共享交换平台及基础数据库建设,完善信息公共服务体系,为“智慧湘潭”应用系统提供强大支撑。加快建设和完善人口、法人、地理空间和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大力拓展相关应用服务。

第17页

2、政务云建设

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的目标,充分发挥云计算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等优势,充分整合现有电子政务基础资源,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云平台。为全市各级各单位提供基础设施、支撑软件、应用功能、信息资源、运行保障和信息安全等服务,形成大数据、大共享格局,优化政府业务流程和工作模式,降低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成本,增强电子政务安全保障能力,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推动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云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大安全可靠的软硬件产品应用力度,带动信息产业发展,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保障政府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推动电子政务向集约、高效、安全可靠方向发展。

3、工业云建设

工业云平台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枢纽和工业大数据的载体。引进战略投资者,构建和运营我市工业云平台,面向宏观管理,建设工业经济管理数据库,构建工业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和基于信息集成的决策支持系统;面向企业服务,建设工程机械、矿山装备、海工装备、新能源装备、分离机械装备等行业的物联网平台,建设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云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设计、制造、管理和服务提供支撑。支持和鼓励大中型骨干企业构建企业私有云,建设面向企业或行业的全数字化协同设计平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和经营效率。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推进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的无缝对接,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促进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

(三)加快政府智慧化应用,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

1、提升政府信息公开能力

根据国家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求,政府将借助云平台和信息化手段,积极推动政府行政执法信息公开。 其中涉及规划、卫生、建设、环保、安监、食品药品等领域,将作为首批公开的目录体系。信息公开保持日常更新及时,确保公开内容规范到位。

第18页

2、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系统

通过PC平台、智能终端APP等渠道,为市民提供一站式便捷公共服务。市民可以轻松获得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以及衣食住行等各类公共服务信息;为市民/企业提供办事流程咨询、办事指南、表格下载、在线预约、在线申报、办事进度跟踪等办事服务。智慧公共服务以市民一卡通为核心,为市民提供身份识别、综合缴费、公交刷卡、门禁、小额支付等服务。

3、加强政府智能监管水平

采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对政府监管对象进行自动感知、自动识别、自动跟踪、自动监管。围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市场监管、质量安全、质量诚信、节能降耗、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旅游服务等领域探索开展一批应用试点,打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合作开发和综合利用。实时采集并汇总分析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市场监管、检验检测、违法失信、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物流、投诉举报、消费维权等数据,有效促进各级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4、提供政府智慧决策支撑

以人口、法人、地理空间和宏观经济等四大数据库信息资源为基础,充分挖掘经济运行数据和国税、地税、工商、统计、财政、贸易等部门数据,有效利用数字城管、公安、水利、交通、环保、旅游、食品药品监督、卫生、教育等部门已有的社会监管数据资源,采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知识库系统等技术手段建立智能决策平台,对数据资源进行多维分析,利用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的知识挖掘,开发和整合相关应用系统,并根据领导需要自动生成统计报表,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客观反映当前经济运行态势和社会管理情况,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趋势,为政府领导提供决策支持。

5、提高政府智能办公效能

围绕优化再造政务流程、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拓展深化网上办公,运用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文件密级标志等技术,实现公文、信息、简报等电子文件的上传下达和横向传递,以及公文办理、信息采编、会议

第19页 组织、值班管理等日常工作的信息化。积极开展视频会议、移动办公等应用。

(四)积极推进民生服务普惠化平台和应用体系建设

1、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推进网络教育的普及应用,创新数字文化和网络教育发展模式,开放公共教育资源,构建面向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环境。建设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库及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和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和区域教育水平差距,促进教育公平。鼓励各类院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通过电脑、手机、电视等各种形式,多层次、多方位展现智慧校园各类管理信息、生活信息,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2、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

以健全医疗智慧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完善市、县(市)区两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整合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五项功能及应用。加快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引导医疗机构面向街道、社区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加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

3、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

推进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和数字文化馆建设。加强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建设一批数字内容素材库,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文化、媒体和旅游等服务,培育形式多样的新型业态。

4、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与省对接的、全市统一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平台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异地居住退休人员管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和结算等服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信息服务向街道、社区和乡

第20页 镇村延伸,加快全面覆盖和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等农村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建设惠民“一卡通”工程,整合通用就诊卡、社保卡、医保卡、农保卡、公交卡、健康档案、公用事业缴费、小额消费支付等功能,逐步实现多领域跨行业的“一卡通”智慧便民服务。积极推广基于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城市服务,开展网上社保办理、个人社保权益查询、跨地区医保结算等互联网应用,让老百姓足不出户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

5、推进智慧社区(小区)建设

结合物业管理建立社区(小区)综合服务中心,整合物业管理、停车管理、门禁系统、安防监控、生活配送、电子支付、智能家居等系统,为业主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捷、节能、高效的生活环境。建设小区公共信息管理系统和业主家居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小区内信息互动和共享。发展社区经济,在餐饮、娱乐、家政等领域培育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

(五)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培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大力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规模工业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工艺(CAPP)、辅助制造(CAM)应用水平,普及财务管理、进销存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应用。推进先进装备、新能源装备、汽车、电子等行业骨干企业的计算机辅助技术的集成应用,普及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应用,普及和深化企业资源计划(ERP)应用,推进PDM、财务系统与ERP的集成应用。加快钢铁、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信息化改造,促进节能减排。推进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的信息化,建立安全生产新模式。按分批推进工信部企业两化融合管理贯标工作,促进企业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应用发展,提升两化融合环境下企业的关键能力。用3年时间打造50家行业领先的两化融合标杆企业。

2、提升工业产品智能化程度

在机械设备、工程机械、汽车制造、港口机械、矿山装备、新能源装

第21页 备和国防军工等行业加快装备智能化步伐。大力培育和发展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鼓励智能制造装备研制企业向产品设计、工程承包、远程故障诊断、专业维修维护、备品备件供应、设备租赁、再制造、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等多元化、服务化发展,促进智能制造装备企业由产品制造型向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工程总包、全程服务型企业转变。

3、大力推进工业智能应用示范

加快工业智能在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汽车制造、矿山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工业、国防军工等重点产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推动自主研发成套智能制造装备在企业设备更新换代中的应用与推广,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推进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的智能化,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结合行业发展特点,在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集成、管控衔接、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领域,开展关键环节集成应用示范。创新政企合作模式,建立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六)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智慧物流

1、加快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鼓励B2B、B2C电子商务平台从产品销售和广告营销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渗透,促进生产和消费环节对接,形成个性化定制生产新模式。鼓励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创新电子商务与制造业的集成应用模式。大力发展先进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精品钢材、医药食品、电子、轻纺、新能源产业集群和行业电子商务,构建行业网上商城。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引导传统商贸流通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整合资源,积极向供应链协同平台转型。

2、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农资批发市场对接电商平台,积极发展以销定产模式。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着力解决农副产品标准化、物流标准化、冷链仓储建设等关键问题,发展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开展生鲜农产品和农业生产

第22页 资料电子商务试点,促进农业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发展。

3、构建区域特色电商平台

立足城市产业发展特点和优势,引导各类电子商务业态和功能聚集,推动电子商务产业统筹协调、错位发展。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特色农产品、医药食品电子商务,构建具有湘潭产业特色和人文特色的区域电子商务平台。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大数据资源,提升企业精准营销能力,激发市场消费需求。鼓励企业利用移动社交、新媒体等新渠道,发展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网络营销新模式。大力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拓展全球经贸合作。推进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检验检疫、结汇等关键环节单一窗口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4、推进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信息化

鼓励制造业企业和专业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对接,推进制造业物流服务外包,推动区域性、行业性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电子标签、自动识别、自动分拣、可视服务等技术在物流企业、物流园区推广应用,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建设智能仓储体系,优化物流运作流程,提升物流仓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实现仓储设施与货物的实时跟踪、网络化管理以及库存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货物调度效率。加快应用智能化物流装备提升仓储、运输、分拣、包装等作业效率。

5、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

加快推进货运车联网与物流园区、仓储设施、配送网点等信息互联,促进人员、货源、车源等信息高效匹配,有效降低货车空驶率,提高配送效率。加快发展社区自提柜、冷链储藏柜、代收服务点等新型社区化配送模式,结合构建物流信息互联网络,加快推进县到村的物流配送网络和村级配送网点建设,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七)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夯实城市发展软实力

1、强化创业创新支撑

引导互联网企业、各类平台服务商、基础电信运营商利用技术优势和产业整合能力,向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开放平台入口、数据信息、计算能力等资源,提供研发工具、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提

第23页 高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培育和孵化具有良好商业模式的创业企业。构件和完善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集聚创业创新资源,为小微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的服务。

2、积极发展众创空间

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创新优势,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社会实验室、智慧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充分利用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商贸企业集聚区、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等现有条件,通过市场化方式构建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实施新兴产业“双创”行动计划,建立一批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

3、发展开放式创新

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把握市场需求导向,加强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促进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及时转化,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推动各类创业创新扶持政策与互联网开放平台联动协作,为创业团队和个人开发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加快发展创业服务业,积极推广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引导建立社会各界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动跨区域、跨领域的技术成果转移和协同创新。

(八)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推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农业服务平台,支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产销衔接,实现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科技化、组织化和精细化水平,推进农业生产流通销售方式变革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值空间。规范用好农村土地流转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土地流转透明度,保障农民权益。深化和普及农民、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健全农业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实施农村信息化民生服务工程。促进城乡社会管理和服务等系统的对接和协同,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

第24页 化。

2、加快“数字乡镇”建设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加快农村村镇信息化建设,构建农村村镇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面向家庭的电子社区网络,推动电子政务、科技普及、网上购物、网上教育、网上健康指南、网上防灾减灾指南、网上互动智能气象台等各类便民信息服务。建设数字村镇,数字家园。

3、促进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融合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完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在基础较好农业龙头企业和乡镇,普及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网络化农业环境监测系统。构建天地一体的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实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作业。在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推动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等智能设备的应用普及和互联互通。

建立农副产品、农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构建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制度标准建设,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加快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不断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

加快农业龙头企业信息化进程,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合作,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农业信息监测体系,为灾害预警、耕地质量监测、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市场波动预测、经营科学决策等提供服务。促进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九)实施“中国制造2025”,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

第25页 制定工业互联网整体网络架构建设规划与布局,建设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深化物联网、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创新要素配置、生产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加快工业生产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业态。在塔机、挖机、桩机等工程机械行业、风电、海工装备、矿山通风、矿山机车等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组织开展试点示范,重点支持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制造供应链跟踪、远程诊断管理等物联网应用。

2、推进产业模式转型升级

从设计研发、生产过程、企业管理多环节积极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采用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知识库和模拟仿真技术支持智能化设计系统,并行、协同实现产品的全数字化设计,结构、性能、功能的模拟与仿真优化;推进智能化生产,大幅度提升生产系统的功能、性能与自动化程度,打造智能工厂和企业;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管控模式发展,使企业运行各环节各要素各业务协同规划与优化管理。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普及应用,促进制造业由流水线生产向定制化规模生产,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催生产业模式转型与创新。

3、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加快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应用软件、新型显示、云计算、物联网等核心技术创新,重点突破应用电子、工业控制系统、工业软件、三维图形等关键技术。加快面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工业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工业企业战略合作,增强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一代通信和计算机产品。加大宽带网络核心设备、高端光电子器件、智能终端等高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着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及系统。围绕打造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通过嵌入式软件等技术提升和改造现有制造业,开发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产品。加快先进矿山装备、海洋装备、新能源装备等行业嵌入式系统发展。推进汽车电子集群发展。大力发展汽车安全系统相关电子产品如ABS、ESP、TPMS等,GPS导航系统相关电子产品如车载GPS导航仪、电子地图存储设备、导航软件等,其他通信娱乐系统相关电子产品如后座

第26页 影音系统产品、车载音响、车载电视、车载DVD、车载MP3等,形成汽车电子产业集群。培育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产业。积极把握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总体发展趋势,着力引进领军企业和新兴潜力企业,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向特色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到2020年,建成1-2个省级移动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培育3-5家移动互联网骨干龙头企业。以智慧湘潭建设为契机,引进和培育并举,大力发展物联网及相关产业。

七、 重点工程

(一)信息基础设施

1、“宽带中国”示范工程

宽带提速。投资20亿元,用于宽带骨干网、接入网和城域网的建设,提升网络流量疏通能力,优化网络架构,扩容网间带宽,保障连接性能,增强网络安全可靠性,到2020年底,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1000Gbps。加快推进以4G网络为主移动互联网建设,投资30亿元,新建4G基站2万个,到2020年,4G信号覆盖区域达95%以上,4G用户突破150万户,4G移动电话人口普及率超过60%。加快农村地区光纤接入和宽带无线网络建设进程,因地制宜采用光纤、铜线、同轴电缆、3G/4G、微波、卫星等多种技术,提高宽带网络覆盖范围,丰富宽带网络接入模式。投资10亿元用于IPv6升级改造和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推动互联网与下一代广播电视宽带网的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和支撑系统的IPv6改造进程,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和完善IPv6商用网络,加快形成IPv6为核心的全新互联网架构。 光纤到户。新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必须按照国家《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湖南省住宅小区和商住楼通信设施建设标准》建设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的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切实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光纤到户宽带设施工程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新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不得接入公用互联网。加快推进既有住宅小区及商住楼光纤到户改造,到2020年,光纤接入用户达到50万户。

三网融合。投资10亿元,用于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升级

第27页 改造,确保网络设施满足三网融合业务发展需求,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丰富三网融合业务应用。

2、云计算数据中心

云计算数据中心包括云计算中心、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公共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主要整合政府各部门与社会各行业的信息资源实现业务联动和信息共享的功能。制订全市统一的数据交换目录体系,统一的业务集成规范。数据交换部分包括数据交换服务系统和数据整合服务系统。公共基础数据库是由业务数据仓库、多媒体数据仓库和共享数据仓库组成,公共基础数据是基础且变化频率相对较低的信息资源,是城市公共数据的“纲”。结合湘潭市目前实际情况,公共基础数据库内容如下:共享数据仓库:人口、法人数据库,地理空间信息库(GIS系统)。业务数据仓库:城市公共交通数据库、城市基础设施数据库、城市市民卡数据库、城市智能建筑数据库、旅游业数据库、水资源数据库,人口、经济、社会管理数据库等。多媒体数据仓库:城市可视化视频信息库等。

3、智慧湘潭云平台

智慧湘潭云平台包括“智慧湘潭”门户、重点领域的云计算服务。 “智慧湘潭”门户包括移动终端、PC端等类型的城市门户,全面整合公共事业、电子政务、就业信息、消费购物、金融服务、生活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校园、交通物流、地理旅游等等十大类信息化应用,是物联网应用的展示平台、移动信息化的应用平台、信息惠民的服务平台。

重点领域云计算服务包括“政务云”、“工业云”、“公共云”、“私有云”等,实现全市政府、产业、民生等领域信息化向云端转移,实现动态构架打破数据中心、服务器、存储、网络、数据和应用中的物理设备障碍,集中管理和动态使用物理资源及虚拟资源,提高弹性和灵活性,减低成本和管理风险、改进服务,促进政府和企业减少成本,为环境保护提供更高的可行性。

平台应用系统主要包括支撑技术、科学管理工具套件库以及公共基础服务,为整个综合信息平台的业务功能实现,提供支撑。平台系统上实现城市管理、应急指挥、资源调度和民生服务等业务功能。基于整合、共享区域内公共资源数据,承载“智慧”要素,全面拓展公共信息服务。依托

第28页 目录管理与服务体系,提供共性问题的统一处理,解决某一个部门或机构难以独立完成的公共能力,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各类应用及其协同提供基础性支撑。利用专家系统、仿真等“智慧”的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工具、模型,支撑湘潭息化建设的“智慧”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

4、智慧湘潭运行管理指挥中心

利用云计算数据中心、智慧湘潭云平台强大的数据抽取、清洗、存储、分析处理、共享交换和数据管理等功能,建设“智慧湘潭”运行管理指挥中心。中心能准确地搜集、分析和处理有关城市管理运营、经济运行、突发事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信息。包括公共安全、应急调度、交通、城管、消防、卫生防疫、经济运行、水电气资源、公共服务等信息的利用,整合来自多个城市系统的实时信息,加以分析处理,制定有效合理的决策方案,快速响应和处理各类事件和事务。实现城市管理运营、经济运行的全面感知和“管、控、营”一体化。

(二)政务与城市管理

1、智慧政务

建立起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服务体系。规范我市政务内网、政务外网、政务专网建设,整合资源,逐步构建一个覆盖面广、带宽高、稳定性强、安全可靠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使办公、审批、服务最大限度地“网络化”。

建设统一的市、县(区)、乡(街道)、村(社区)四级网上政务服务信息平台。全市各级政务服务、便民服务机构依照“依法履职、用心服务、规范高效、马上就办”的要求,以“一窗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个口收费”的模式开展审批和服务,建立起统

一、规范、高效的四级政务服务体系。

建设我市移动政务服务APP,打造全天候在线、不间断服务的网上政府。通过移动数据网络、WIFI、二维码、云计算等技术手段,让市民在手机等智能终端上就能得知最新政务要情、翻看权力清单、了解办事指南、查询企业信用和办理各种缴费,提高市民的各项政务服务体验。

建设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统一为市、县(市)区、乡(镇)政府和各级机关单位部门提供网站基础平台服务,搭建金字塔型的三层网站平台

第29页 体系,实时监控管理全市各级政府、部门网站,改变政府、部门网站服务散、乱、无标准的现状,建设统一规范的政府网站体系,更加及时、准确、有效的发布政府信息,开展互动交流、提供公共服务,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积极作用。

建设政务信息基础数据库。进一步加快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共建共享,有序推动基础信息资源库分别在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上部署。围绕重点应用领域,开展基础信息资源应用试点,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扩大应用范围,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实时更新的基础信息数据服务。

通过建立覆盖全市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有效连接和共享所有的政务应用和数据资源体系,并为访问者和管理者提供一个统一一致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打破信息孤岛,大力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

2、智慧公共安全

夯实“金盾工程”二期建设成果,推动传统警务向现代警务、技术保障向资源服务的转变,深入实施全市警务顶层设计,优化完善公安信息化整体架构,提高各警种、各层级和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程度,提升公安机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完善优化公安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为全警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提供公共技术环境和服务支撑,优化图像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搭建集视频联网、图像侦查、指挥研判为一体的图像综合应用平台,推进警用数字集群(PDT)窄带无线通信专网建设,推进湘潭本地化移动警务通建设。加强对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导航、智能警务、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组织实施我市公安部应用创新研究计划项目,为湘潭公安机关打击破案、维稳保安、服务社会提供有力工具与手段。

构建公安大数据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着力深化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优化完善全市警务信息中心,整合各业务警种、部门的信息资源,特别是人员、车辆、通讯等各类动态轨迹信息,整合政法机关、政府职能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提升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水平。

第30页 完善公安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网络安全建设,逐步提升公安信息网硬件国产化率,着重解决云计算、大数据及互联网的公安应用安全问题,为公安工作提供安全稳定的运行环境。开展全市信息中心容灾中心、备份中心建设。

加快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落实完成省公安厅部署的完成省、市、县三级视频联网共享平台升级改造,建立跨部门、跨地域视频图像信息采集共享体系。推动视频监控联网共享平台与卡口查缉布控、电子信息采集等系统的对接,建设全市视频联网应用平台。推进深化视频分析研判与应用,加强对机场、车站、码头、公交站、地铁站、公安检查站、治安卡口等目标和部位,实时监控,强化对群体性事件的预警预测,提升预警和发现能力。

构建一体化、扁平化通信指挥体系,为提升公安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处置效率,提供畅通、高效、高质的通信保障服务。以《公安科技信息化标准体系》为基础,结合湘潭市公安信息化建设实际,构建湘潭市公安科技信息化标准化体系。

3、智能交通

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及计算机软件处理技术等有效的集成运用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高效、便捷、安全、环保、实时、准确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它有助于最大程度的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效能,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公众提供高效、安全、便捷的出行服务。

建设交通基础工程。包括对市区路口进行交通渠化;对路段、路口的行人过街提示、警示、安全设施进行完善,保障行人过街安全;合理分配路权,合理分配左转、直行、右转的车辆行驶车道数,提升路口的通行能力;建设中央、机非隔离设施、提示、减速、警示、指引标志等安全设施,保证道路车辆的安全。

优化交通组织。包括大货车行驶路线规范、停车设施规范、公交设施、单行路径的规划。协调交通管理,协调医院、学校、体育场馆等场所,协调货车集散地停车、行车问题,合理设置出入口,避免对道路交通秩序的

第31页 干扰。

建设交通科技设施工程。包括智能交通管控中心、交通信息资源平台、智能交通管控平台等内容。

4、数字城管

建立高效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建设湘潭特色的数字城管信息系统,实现城管业务办公审批业务信息化,实现数字城管与警用信息系统信息共享、数据交换。

建设标准体系规范。将湘潭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各类信息进行有序整合,使之服从于统一的标准和规则,实现系统建设和未来扩展有章可循。

制定城市管理运行流程。城市管理流程是在监督、指挥、执行管理体系下的具体办事流程,这一流程的主要参与者是信息采集员、指挥监控中心(受理员、值班长)和专业部门(包括街道(镇)、社区等),形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闭环流程。

制定数字化城管指挥手册。事部件分类和指挥手册是数字化城管的管理依据和处置标准。根据住房和城乡住建部标准制定湘潭市城市管理问题的大小类标准,并梳理各项小类问题的责任部门和处置时限等内容,使得建成后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能够顺畅运行。

建立评价体系。数字城管的评价体系通常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内评价和外评价,内外评价体系综合后的得分将作为各级政府、各专业部门和监督指挥中心在城市管理中的工作评价成绩。将评价结果进行合理化的利用,将对各部门、单位进行考评,保证系统长效的运行。应用方面可采取一点查询、多点评价。

开发信息系统。按照湘潭市城市管理体制特色,建立“统一指挥、统一监督、统一网络、多层次服务”和“部件先属主后属地,事件先属地后属主”的管理模式数字城管组织体系,设立城市管理指挥监控中心。

(三)民生服务

1、智慧教育

加快“三通两平台”示范城市建设,加快教育均衡化进程,着力构建覆盖全市城乡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实施 ““三通两平台”工程,

第32页 包括基于IPv6/IPv4技术的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校校通”为“班班通”提供基础网络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市内教育城域网、市信息中心网络,以及市直与四区122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园网的改造;将所有学校及市教育网络中心通过专线打造成一个市级教育城域网;学校通过不低于20M光纤接入到教育城域网;市教育网络中心作为“校校通”网络的核心节点,通过光纤分别接入到城域网、互联网。

实施“班班通”建设,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内容通到每个班级,并系统、有效地应用于备课、课堂教学、学习以及其他教育业务之中,解决信息化环境与资源的创造性应用问题,解决优质资源在课堂上有效应用问题。

建设教育平台,打造教学信息充分共享、社区化学习性质的教学生态系统;资源持续更新,获取途径高效便捷;以校园空间为载体进行信息传递、分享和交互;多角度授课,多模式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提升综合教学水平。

2、智慧医疗

以业务和管理需求为导向,全面建成实用、共享、安全的人口健康信息网络体系,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卫生计生服务与管理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提供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和保障。

健全制度和统一标准体系。结合我市实际,健全人口健康信息化管理制度,完善居民健康卡普及应用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完善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库建设和运维管理的工作机制。

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电子病历建设和应用。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支撑区域内基层卫生计生机构间信息动态共享及业务协同,提升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应用服务水平。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实现医院内部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加强公立医院行为监管。

统筹建设卫生计生各项业务领域的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涵盖公共

第33页 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六大应用系统,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视联网、智能卡等新技术,提升人口健康信息化业务应用水平。

合理构建市、县两级信息平台。建设标准统

一、融合开放、有机对接、分级管理、安全可靠的市、县两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建设人口健康信息网络。实现卫生计生各项业务相向协同,同时集中数据信息资源,发挥大数据应用优势,有效提升人口健康科学决策和服务管理水平。

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与应用。以居民健康卡为联结介质,依托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有效共享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信息。

3、市民一卡通

市民卡是集社会保障、日常消费、银行业务、公共服务、行业管理、商业应用等应用于一体的载体,主要应用范围包括三大领域:政府服务、公共和社区服务、消费支付与商业应用。市民卡将传统的社会保障卡、公共卡、银行卡、商业卡集于一身,将政府服务、公共服务、金融支付、商业应用四大主体功能的高度集成,真正实现 “多卡合

一、一卡多用”,实现社会保障卡跨业务、跨地区、跨部门的通用,为广大单位和城乡居民提供全面、便捷、高效的各项政府公共服务。

建立社会保障“一卡通”应用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卡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领域全面应用,通过市级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人社信息系统与各类政府公共服务系统以及金融系统的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支撑社会保障卡在其他政府公共服务领域以及金融业务领域的全面应用。

建立社会保障“一卡通”服务体系。为广大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支持与湘潭市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的无缝对接,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事项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办理。

建设湘潭市社会保障“一卡通”信息系统。根据金保工程(二期)和社会保障“一卡通”要求,结合省人社厅统一规划,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提升湘潭市各级人社部门的业务经办能力、管理服务水平和服务均等普惠程度。

第34页

4、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是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

智慧物业管理。建设社区物业的智能化集成系统,包括停车场管理、闭路监控管理、门禁系统、智能消费、电梯管理、保安巡逻、远程抄表,自动喷淋等相关社区物业的智能化管理,实现社区各独立应用子系统的融合,进行集中运营管理。

社区电子商务服务。针对社区住户,依托实体店和电子商务平台,以提供服务为经营理念,满足社区居民日常消费。包括传统标准化产品,同时也包含家政、教育、医疗、生活等服务性产品。从而实现社区业主更方便廉价的购物体验。

智慧养老服务。引导和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参与养老服务事业,整合IT产业优势资源,建设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完善老年人信息数据库,同时,充分借助移动互联网、云服务和物联网技术,建立智能化呼叫救护服务,居家养老和老人健康远程监控系统等,使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健康状况得以有效管理,专业医护团队、养老服务团队及时为老人提供优质服务。

智能家居系统。借助现代物联网、电气控制、网络通讯等先进技术,打造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为一体的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环保的现代化居住环境。智能家居不仅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交换功能,还能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帮助人们有效安排时间、节约各种能源,实现家电控制、照明控制、室内外遥控、窗帘自控、防盗报警、定时控制以及网络远程遥控等功能。

(四)产业发展

1、智能制造

推进数字化设计平台建设。提高规模工业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工艺(CAPP)、辅助制造(CAM)应用水平,推进先进装备、海工装备、新能源装备、矿山装备、汽车、电子等行业骨干企业的计算机辅助技术的集成应用,普及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支

第35页 持湘电、江麓、泰富重工、吉利汽车等大型企业构建全数字化设计平台,广泛应用二维CAD软件,三维设计软件,各类分析软件,并实现与PDM系统的集成。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运用具有丰富设计知识库和模拟仿真技术构建数字化智能化设计系统,从产品虚拟设计、概念设计、产品样机及工程设计和产品工艺设计全过程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与协同设计。依托工业云平台并对接骨干企业数字化设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探索建立设计软件云服务模式和协同设计模式,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设计研发能力。

推进生产过程数控化智能化。针对装备制造离散型生产、冶金、化工、建材流水型生产以及各类混合型生产的特点,根据现有生产条件,积极推进生产过程和关键工序数控化和智能化。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0%,培育数字化车间和智慧工厂。

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业。大力提升机械装备、工程机械、新能源装备、海工装备、先进矿山装备产品智能化程度。鼓励智能制造装备骨干企业向产品设计、工程承包、远程故障诊断、专业维修维护、备品备件供应、设备租赁、再制造、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等多元化、服务化发展,促进智能制造装备企业由产品制造型向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工程总包、全程服务型企业转变。瞄准市场需求,重点发展焊接机器人、搬运机器人产业,促进3D打印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构建CPS推进产业模式转型。支持智能装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食品医药、新能源装备、海工装备、精品钢材及深加工、新材料等特色支柱产业龙头企业综合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嵌入式系统装备技术构建工业互联网和信息-物理系统(CPS)。将互联网、物联网可供利用的数据和服务与嵌入式系统相结合,实现产品生产、远程服务的实时感知、动态控制和信息服务。逐步实现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向定制化规模生产、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依托工业云平台,探索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云设计、云管理、云制造、云商务服务模式,实现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精制造”模式转型。

2、智慧农业

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与应用,大幅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促进农

第36页 业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生产,加快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搭建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综合应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3S技术,依托部署在粮油、湘莲、水果、蔬菜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建设农产品溯源系统。现代信息技术贯穿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全过程严格控制,实现农产品追踪、清查功能,进行有效的全程质量监控,确保农产品安全,增强用户对食品安全程度的信心,并且保障合法经营者的利益,提升可溯源农产品的品牌效应。

建立完善农业科技网络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农业科技,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够远程学习农业知识,获取各种科技和农产品供求信息,专家系统和信息化终端成为农业生产者的大脑,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彻底改变单纯依靠经验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模式。

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大力发展农村淘宝,湘莲、肉制品、茶叶、茶油、竹木制品单品网店等多种农业电商业态。推动电子商务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构建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体系。对村镇传统商业网点升级改造,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网络。推进农产品“生产基地+社区直配”示范,带动订单农业发展。

打造智慧农业谷。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依托湘乡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构建包括特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农科总部园区,依托昭山、法华山等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打造美丽乡村高端休闲体验区。依托伟鸿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智慧猪场和智慧养殖农场。

3、智慧物流

搭建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依托智慧湘潭云平台,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技术,整合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的物流信息、技术、设备等资源,搭建物流电子政务、物流电子商务和物流智能三位一体的智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电商物流、农产

第37页 品物流和冷链物流业务流程再造、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平台集仓储、运输、配送、在线交易、支付、监管、信息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打破行业限制,协调部门利益,实现集约化高效经营,优化社会物流资源配置,加快我市物流产业发展。加强平台间互联互通,对接省内外实现全网联网调度,线下线上同步整合。通过平台对物流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用户管理、运作、决策和竞争能力。通过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制造、商贸企业与物流企业信息互通、联动发展,提高生产、流通和物流企业的及时响应能力,促进精益生产和服务,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

创建物流信息采集跟踪系统。信息采集跟踪系统是智能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RFID射频识别系统和Savant(传感器数据处理中心)系统组成,为企业产品物流跟踪系统提供数据来源,从而实现物流作业的无纸化。而物流跟踪系统包括产品生产物流跟踪、产品存储物流跟踪、产品运输物流跟踪、产品销售物流跟踪,以保证产品流通安全,提高物流效率。建立内容全面丰富、科学准确、更新及时且能够实现共享的信息数据库是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智能物流的基础。尤其是数据采集挖掘、商业智能方面,更要做好功课,对数据采集、跟踪分析进行建模,为智能物流的关键应用打好基础。

建立智慧化仓储管理系统。支持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将订单运营、分拣加工、客户服务等功能进行整合,建立智慧化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自动化物流仓储中心。利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感知技术,提高货物信息在仓库管理流程中数据录入的效率和准确性,确保企业及时准确地掌握货物流转情况,合理保持和控制企业库存。通过商品编码技术,提高各类订单需求的出入库处理能力,对库存货物的批次、保质期等进行管理,实现智能盘点。利用信息系统的库位管理功能,及时掌握所有库存货物所在位置,提升物品拣选、传送、识别等设备的自动化水平,推广高性能货物搬运设备和快速分拣技术,提高仓库管理工作效率。加强仓储管理系统与生产制造企业和终端零售企业信息系统有效衔接,促进供需信息精准对接,提高货物调度效率。

建设智慧物流配送体系。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的融合,物

第38页 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融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与车联网的融合。重点提升物流设施设备智能化水平,物流作业单元化水平,物流流程标准化水平,物流交易服务数据化水平,物流过程可视化水平。加强物流企业订单处理、需求分析、数据安全管理;推动物流业线上线下结合,电子商务与物流协同发展。促进物流园区、仓储中心、配送中心货物信息的精准对接,加强人员、货源、车源和物流服务信息的有效匹配。优化配送路线,加强与智能交通系统对接,依据实时路况动态调整配送路线。实现自动调配,鼓励运用北斗等导航定位技术,实时记录配送车辆位置及状态信息,利用云计算技术,做好供应商、配送车辆、门店、用户等各环节的精准对接。加强流程控制,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对物流配送车辆、人员、环境及安全、温控等要素的实时监控和反馈。

创建智慧物流企业和园区。着力建设一力公路港、湘钢洪盛工业智慧物流园区,步步高商贸智慧物流园区、高新区电商智慧物流园区和天易农产品智慧物流园区。培育发展天士力医药物流、星宇电商物流、时代金阳和伟鸿冷链物流等20个智慧物流示范企业。大力发展“仓配一体化”、冷链物流、生鲜物流、供应链物流、平台型物流等新兴物流业态。发展电子商务“极速物流”、“精准物流”,实现“当日达”、“半日达”等更快速、便捷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服务。

4、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是在新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通过信息技术和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的融合,使旅游资源和旅游信息得到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应用,并服务于公众、企业和政府等的旅游发展形态。围绕“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打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以湘潭“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将“大旅游、大产业、大融合”观念融入旅游信息化发展中,打造湘潭旅游信息服务中心,运用信息化手段发展旅游业,促进湘潭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建设智慧旅游数据体系。建设基于旅游信息标准的旅游信息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系统,实现按照统一的旅游信息采集规则、统一的数据标准集中存储、统一的交换标准平台发布,最终实现旅游信息的智慧化。

第39页 建设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旅游信息获取、旅游计划决策、旅游产品预订支付、享受旅游和回顾评价等全新服务,提升旅游体验和旅游品质。通过科学的信息组织和呈现形式让游客方便的获取旅游信息,帮助游客安排旅游计划;通过基于物联网、无线技术、定位和监控技术,让游客旅游过程更顺畅,提升旅游舒适度和满意度,为游客提供旅游安全保障和旅游品质保障;推动旅游公众服务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推动传统的旅游消费方式向现代的旅游消费方式转变,引导旅游习惯,创造新的旅游文化。

建设智慧旅游管理机制。及时准确地掌握游客旅游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经营信息,实现旅游行业监管从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和实时管理转变,实现传统旅游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通过与公安、交通、工商、卫生、质检等部门形成信息共享和协作联动,形成旅游预测预警机制,保障旅游安全,有效处理旅游投诉,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主动获取游客信息,积累游客数据,了解游客需求、意见建议及旅游企业信息,增强游客、旅游企业和旅游主管部门的互动,推动旅游产业整体发展。

建设智慧旅游营销体系。包括旅游舆情监控分析、旅游营销效果评价和旅游自媒体营销,成为湘潭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助推剂,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成为全省智慧旅游的发展先行先试,作为全国智慧旅游建设的新样板和典范。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统筹管理

强化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策与协调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立科学的信息化建设绩效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组织实施和牵头协调、监督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项目及相关工作。加强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职能,促进市与区县之间、各部门之间信息化工作的协同配合。

第40页 建立信息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各部门对本系统、本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职能,避免重复建设,推动资源共享与深化应用,加强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制定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负责指导、协调、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信息化工程项目实施;使用财政性资金新建、改建、扩建的信息工程需经同级经济和信息化部门的前置审查和设计方案审查,发展和改革部门立项(或核准、备案)以及财政部门的投资审查,特殊行业按照法律法规由主管部门进行审查;使用非财政性资金建设的信息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将工程设计施工方案报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备案。

(二)加强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坚持和国际标准技术接轨,关注国际信息化标准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事实上的工业/行业标准),宣传贯彻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的指导下,研究制定信息技术标准(如网络技术标准)、信息接口标准、信息产品标准(如信息家电标准)以及信息服务标准等。采用国家标准,对接国际标准,制定满足信息化项目建设、推广应用和运行管理等各环节需要的标准和规范,重点抓好电子政务信息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社区和城市终端信息服务、信息安全技术和应用等领域标准规范制定工作。加强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战略研究,鼓励企业和相关行业协会在我市优势领域先行制定技术标准,并积极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

(三)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

健全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有助于信息化发展、创新能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的政策法规及配套政策体系,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信息安全、公共信息系统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信息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完善信息基础网络建设环境,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构建,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网络基础。

(四)建立决策咨询和评估考核体系

成立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咨询指导。联合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成立信息化规划标准研究组织,履行智慧城市发展

第41页 战略与规划、各应用体系建设方案、标准与政策研究制订等职责。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和重点企业建立相应的决策咨询机制,集中民意民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做好规划滚动实施的管理,以本规划为基准,每年对规划目标任务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制定下一年实施计划,确保本规划得到落实,搞好滚动衔接。要设计和把握好规划实施的重点和时序,为规划的有效实施和计划的制定创造条件,保障信息化建设实施计划和规划目标的有机衔接,保障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

建立信息化建设评估考核体系,定期对信息化建设按责任分解要求进行评估,向社会发布评估信息。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应当会同发展和改革、财政等有关部门,对使用财政性资金建设的信息工程进行绩效评价。加大考核力度,检查和督导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和计划的落实情况。对未实现批复的建设目标或未达到预期效果的项目,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将对项目建设单位下达限期整改通知,对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进行通报批评,项目审批部门暂不批准项目建设单位其他建设项目。

(五)建立和完善安全保障系统

主要综合利用法律、政策、管理、技术手段提供系统的安全保密管理服务。根据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依法定义安全等级。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使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满足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需求的信息技术产品。开展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制定并落实符合本系统安全保护等级要求的安全管理办法。依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等技术标准,定期对信息系统安全等级状况开展等级测评,定期对重要信息系统和工业控制系统开展安全检查。充分重视信息资源的安全与保密工作,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防范。严厉打击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犯罪活动,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

(六)加快建设人才支撑体系

大力培养、引进和高水平使用复合型高层次信息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网络设施与商业应用经营管理人才。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措施,重点抓好各级领导、机关干部和企业家的培训。加快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动专业和学科调整,着力培养信息化人才。依托

第42页 高校院所、园区、企业和社会办学机构,联合建立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提供教育、培训和执业资格考试等服务。以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为依托,建设信息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软件开发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以湖南软件学院、湘潭职业技术学院等为依托,建立网络数据中心、商业运营应用中高级职业技工教育培训基地。

(七)加强宣传和合作交流

加大舆论宣传力度,积极宣传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总体目标和工作部署,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积极开展以信息化建设为主题的国内外合作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科研院所和电信广电运营商等单位的合作,定期举办以展示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新范例、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与应用产品交流会、展示会”,宣传推介最新研究成果、产品和成功应用案例,促进更宽领域、更广范围的合作与交流,更好地汇集各方智慧和资源建设“智慧湘潭”。

党建十三五规划范文第3篇

一、“十三五”期间主要工作成效

(一)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一是扎实开展主题教育,进一步抓实“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深化教育成果,聚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紧扣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线,全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体要求,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彻始终,有机结合,一体推进。深入开展“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和党的十九大以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__的学习宣讲活动。通过不同渠道多次举办了全系统干部职工能力提升培训班,对系统干部职工进行廉政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

组织全体党员革命老区和廉政教育基地开展党性教育。通过学习教育,全系统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进一步提升,干事创业、服务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忠诚实干、干净担当的作风进一步树牢。二是深入推进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了系统机构合并,职能和人员的转隶,规范了股室和二级机构的设置,理顺了关系,保证了工作正常开展。三是按照省厅要求,积极争取县纪委监委支持,设立了局纪检组。四是强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成立了机关党委和机关纪委,完成机关党委、机关纪委和机关各支部的改选工作;

以支部达标升级为目标,推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五是将基层国土资源所、林业站进行整合,对基层站所人员进行了考核,加强系统内人员统一交流使用,配齐配强了局机关股室负责人和乡镇基层所负责人。六是加强干部使用中的考核监督,出台了《x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严格中层干部任用考核监督的通知》《个人签字背书制度》等相关制度体系,实行干部试岗、交流制度。增强了干部的危机意识。八是认真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压实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推进党组织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常态化。狠抓中央和省委巡视问题的整改落实。针对中央在生态环保、扶贫、x等领域的巡视和省委关于征地拆迁补偿领域巡视“回头看”问题,我们积极主动地配合相关部门制定整改措施。九是扎实推进系统内作风效能建设。支持派驻纪检组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十是关心关注群团组织和老干部工作。支持工会等群团组织开展活动,丰富干部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关心干部职工和退休人员的生活和福利待遇。

(二)发展用地保障持续有力。十三五以来,我县共报批建设用地x个批次,合计征收总面积x亩,累计完成土地供应x亩,成交金额x亿元。我县共发行土储专项债项目x个,涉及x宗地块,取得专项债券资金x亿元。先后被评县委、县政府评为服务工业经济发展先进单位,招商引资先进单位。

(三)耕地保护成绩斐然。一是牢牢把握耕地红线,根据《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指标调整方案,调整后x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x公顷。依据最新的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县目前耕地面积x公顷,超出上级下达指标x公顷。上级下达我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面积不低于x公顷,实际划定面积为x公顷,超额完成指标任务。二是大力实施土地复垦整治项目,“十三五”期间,实施土地复垦面积x亩,有效保障了耕地的占补平衡。x年,土地复垦受到市政府的表彰奖励。三是提前完成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十三五”期间,省厅共下达我县国土部门承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x万亩,已通过市级验收并备案。

(四)基础保障齐头发力。一是编制完成了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城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和全县其余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并严格按照调整方案执行。二是组织实施《x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并报送市政府审查。三是扎实推进“三调”工作,“三调”成果通过国家审查。四是推进自然资源管理法制和执法保障,积极办理各类行政复议、应诉案件。抓好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办理和群众来信来访以及网上受理咨询投诉。x年被县政府命名为政协提案办理先进单位。结合卫星遥感监测图斑和日常巡查,加大对违法用地的查处力度,“十三五”期间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x件,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x件,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x件,下达《行政处罚告知书》和《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各x件,下达《履行行政处罚决定催告书》x件,向县法院邮寄送达《强制执行申请书》x件,向财政局送达《非法财物移交书》x件,向纪检监察机关、乡镇纪检部门发出《行政处分建议书》x件,党政纪处分x人,涉嫌犯罪移送公安机关x件,已宣判x人,另有x人正在公诉期。五是持续推进自然资源管理月度卫星监测量化考核工作,落实常态化的考评奖惩机制。我县国土资源量化考核工作经验做法在全市进行推广。通过量化考核,“十三五”期间,违法用地发生率约为x%,x年仅为x%,远远低于控制上线的x%。六是加大林业执法保障力度,抓好林业违法卫片图斑的整改,确保自然资源管理秩序持续稳定。

(五)服务环境不断优化。一是推深做实不动产确权登记改革。自x年x月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以来,共受理各类不动产登记x万件(含外网办理及查询事项),发放不动产登记证书x万本,不动产登记证明x万份。办理各类不动产抵押面积x万亩,涉及抵押金额x亿元。二是积极推进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工作。我县共受理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x件,调查组卷上报x件,解决多年遗留问题x宗,其余问题正在逐件协调办理。三是加强存量数据整合,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针对存放在房产、土地等部门的档案、数据信息,推进不动产登记存量数据整合,已完成x条房产数据与宗地信息的挂接,并完成此部分数据的整理、入库,提升了不动产登记工作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四是加强统筹协调,精准做好农村不动产登记基础工作。完成全县x个乡镇(城关镇、开发区未开展)x个行政村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工作,其中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计x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计x宗。完成测绘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统一登记x万宗地,其中权籍调查宗数已完成x万余户。

(六)湿地保护利用成果卓著。据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全县面积x公顷以上的斑块x个,湿地总面积约x公顷,湿地率x%,湿地资源相对不足。湿地类型主要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x种,其中河流湿地x公顷、湖泊湿地x公顷、人工湿地x公顷。“十三五”期间新增湿地x公顷,全部为人工湿地。

“十三五”期间新增是自然保护地两处,一是茨河湾省级湿地公园,规划面积x公顷;

二是太临河市级湿地公园,规划面积x公顷。湿地保护率有初期的x%增加到x%。x年x月,x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授牌,x年x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被评为首届是十佳景区。

(七)林业工作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完成成片造林x亩,x年,我县被命名为省级森林城市,共创建省级森林城镇创建x个,分别为……x年x乡x村创建为国家级森林村庄。“十三五”期间,我县共创建一家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四家市级林业示范区;

创建省级龙头企业x家,市级林业龙头x家企业,林业产值每年x%以上递增,x年我县林业产值达到x亿元。连续三年我县贴息贷款均达全市第一。x年被命名为全省森林防火和抚育补贴先进集体。

(八)党的重大决策落地生根。一是不断助力脱贫攻坚。局系统共承担x个乡镇x个村x户扶贫双包任务,局系统x名帮扶人员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对贫困村和贫困户采取精准施策,精准帮扶措施,被县评为优秀帮扶单位。二是深入推进x专项斗争。按照中央x专项斗争会议精神,以及县扫黑办有关x的工作部署,按照“落实要快、措施要实、标准要高”的要求,及时对上级交办、同级转办、群众反映的涉黑涉恶问题,逐条分析,认真核查,截止目前,共接转线索x件,已核查办结x件,剩余x件正在办理中。认真履行国土资源、矿产资源的监管责任,积极开展涉土涉矿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重点围绕小产权房开发、x个疑似违法用地图斑的跟踪排查、非法采砂、砂石场、搅拌站、加油站专项清查等开展专项整治。

二、“十四五”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局在聚焦主业主责推动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需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加以解决,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作风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部门配合不协调,服务不够主动,工作能力不佳,创新意识不优,担当意识不强,团结氛围不浓,懒政、怠政、乱政等现象在一些部门和干部身上存在。二是在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执行力上还需进一步强化。廉政风险点还没有完全做到监督到位。三是推进土地节约集约的措施还不够完善,批而未供、城镇低效闲置土地存量大。四是由于规划初期预留开垦区空间不足、布局不够科学,造成可复垦的地块不符合规划,符合规划的地块复垦难度太大,土地复垦资源越来越少;

五是城乡二元化矛盾突出,镇村规划要素保障不足。镇、乡、村庄规划落后于实际发展需要、体系不健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尚在编制中,建设发展缺少规划指导及审批依据。六是历史上因征地拆迁补偿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突出,行政复议、诉讼量多,信访压力大。七是湿地资源相对不足,纳入湿地保护管理体系的湿地面积相对较少,我县湿地率仅为x%,保护率为x%,远远落后于全省x%和x%的平均值。

三、“十四五”工作主要工作思路和措施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县党委政府及上级自然资源部门的决策部署,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两统一”职责,抓实抓好各项工作。

(一)坚持永远在路上的决心,持之以恒地推进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一是始终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作为永恒的课题。立足党组中心组学习、干部集中学习、集中培训、自学和廉政红色基地教学等方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为主线,把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重要指示精神以及自然资源部门有关决策部署贯穿学习教育的始终;

持续推进“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常态化,定期开展党组织书记上党课、专家上党课活动,以灵活的方式方法抓好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创新。二是全面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坚持“一岗双责”,进一步压实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建立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季度清单制,落实季度考核、半年检查、年终综合考评机制,正确运用考核结果;

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落实定期党内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制度;

切实加强巡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财务定期委托审计制度。三是配齐建强班子。按照干部任用条件和任用程序,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积极向县委和市局党组择优推荐局党组班子和科级二级机构领导班子,全面配齐配强局领导班子和科级二级机构班子。四是带好带活队伍。坚持用感情感化人,用制度约束人,用机制激励人的用人机制,畅通干部选拔任用渠道,不拘一格选贤任能,深化干部统一调配,统一交流,上挂下派,竞争试岗制度,形成量化施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拘一格选人用人格局。五是完善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党组会议、局长办公会议、党组扩大会议的议事程序和规则,推进民主决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完善财务、考勤考绩、公车管理、公务接待、住宿差旅、政府采购等制度,出台制度汇编,切实把规矩和制度挺在纪律的前面。六是扎实开展作风建设提升。针对系统内不动产登记、建设工程规划项目审批、执法监察、国土量化考核等执法服务方面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征求乡镇、相关县直单位、企业、基层服务对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

科学制定系统内作风效能建设监督、举报、评议、奖惩、整改反馈等方面的措施,把服务优质、业务精通、能力过硬、廉洁高效作为作风效能建设的总目标,把“能办的事马上就办,暂不具备条件办的事创造条件办,不能办的事坚持原则坚决不办,把服务对象找我办事变成我主动找服务对象解决问题”作为系统内人员的行动要求,根治“推、托、懒、慢、散、乱”和“吃、拿、卡、要”等现象,全面推进全系统作风效能的改进和提升。七是强化基层所人员的使用管理,建立上下、横向交流调配双向选人用人机制,注重从基层一线锻炼和选拔人才,注重充实一线工作人员;

将基层所必要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通过工作环境的改善、干部的交流任用、业务工作的下放、经费的保障,使基层人员工作舒心充实、提拔有望、干劲十足,进一步筑牢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的根基。八是切实加强对群团组织和老干部工作的领导。加强党对群团组织的领导,配齐配强工、青、妇群团组织班子,支持工、青、妇依法按彰开展工作,重视丰富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关心关注干部职工和老干部的生活福利待遇问题。九是支持监督执纪问责。加强与派驻纪检组的沟通,主动接受监督;

坚决支持局纪检组监督执纪问责,围绕全系统内执法服务等重点领域,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切实把问题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依法依纪查处系统内违法违纪案件,全面提升系统内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水平。

(二)坚持高质量引领发展,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一是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实施、监督体系;

二是完成x县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乡镇国土空间编制,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规划应编尽编,扎实推进各专项规划及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三是初步形成全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加强国土空间信息平台建设;

四是到x年,全面实施国土空间监测预警和绩效考核机制,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五是加强规划实施监督体系建设。加强批后监管、过程监督。建立规划监管队伍,加强规划批后监管执法工作,严厉查处擅自变更规划的行为。六是健全规划决策机制。进一步提升规划管理水平,充分尊重专家和公众意见,健全县规划委员会人员组成和议事规则,并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询问,逐步实行票决制。探索建立政府规划专家顾问制度。

(三)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持续加强用地供给。根据我县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用地计划需求,十四五期间完成x万亩各类项目土地用途转用的审核、报批工作,重点保障我县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的用地需要;

用好政策,用活政策,积极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多种途径保障项目用地需求,积极做好“抓项目、稳投资、增动能”,进一步强化市场对土地资源的调控机制,以线带面,促进我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构建我县自然资源交易和监管平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管理,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市场规则,规范市场建设,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并完善自然资源价格体系,定期更新城区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开展制订城镇标定地价工作;

促进自然资源资产集约开发利用,既要发挥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在严格保护资源、提升生态功能中的基础作用,又要发挥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四)坚持耕地占补平衡,全面推进耕地保量提质。一是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管理,压实耕地目标管理、属地管理责任,以国土规划为引领,实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综合保护;

加大对设施农用地的审批和管控力度,支持农业生产,严防农地非农化现象。二是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工作,进一步落实管护措施,加强管护责任。乡镇政府要加强项目区后期管护工作,所有土地整治项目经验收确认为新增耕地后,一律纳入基本农田管理范围,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五不准”制度,在遥感影像核查或项目巡查中,一旦发现在项目区违法占地建设,将按有关法律法规追究所在乡镇、村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三是充分利用“三调”和下一轮规划编制的有利时机,科学预留土地整治空间,为下一个规划期间的土地综合整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坚持依法治理,持续强化自然资源管理执法保障。一是不断提升自然资源法治建设水平,积极开展系统内国土、规划、林业、湿地、不动产权登记等行业法治宣传教育。二是抓好重大事项、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深化法律顾问制度和律师代理制度,扎实推进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三是落实信访属地管理和责任考核机制,依法分类调处化解信访积案。四是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法律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五是认真贯彻实施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森林法》,做好学习培训和宣传,加强土地制度改革过渡期有关工作的衔接。六是压实县乡村三级国土资源管理责任,继续推进国土资源管理月度卫星监测考核工作,严格考评奖惩,全方位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七是深入推进执法监察力度,继续严格落实动态巡查工作责任制,认真抓好日常巡查,充分发挥基层国土资源所和执法中队的执法监察前哨作用,切实将执法“关口”前移到基层一线。同时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与以往的执法监察工作无缝对接,以便更及时地发现、制止和查处自然资源违法行为,彻底将各类违法用地、毁林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力争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

(六)坚持优质服务,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一是积极探索不动产登记下移乡镇办理试点,解决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减小不动产登记窗口压力。二是扎实推进农村不动产房地一体登记、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农村不动产“三权”登记工作,实现农村不动产登记工作常态化。三是持续做好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工作。按照既定方案计划和程序要求,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四是加快不动产数据整合项目的实施,建立不动产大数据平台,实现基础数据融合共享。五是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和“四送一服”工作,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六是深入推进档案电子化管理,提高档案的对外服务能力。

(七)坚持生态优先,持续推进林业资源管理。一是以林长制为抓手,推进造林奖补、长江防护林、退化修复林等项目实施,统筹做好全县国土绿化,力争完成人工造林x亩;

退化林修复x亩;

森林抚育x亩;

规划新建农田林网x万亩,规划更新改造农田林网x万亩,计划完成长防林工程x亩;

退化林修复工程x亩;

森林抚育及林下经济工程x亩。二是抓好“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和创建工作,积极创建国家级森林村庄x个,创建省级森林城镇x个,省级森林村庄x个,森林长廊示范段x公里。三是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对全县一级古树x株,二级古树x株,三级古树x株进行挂牌保护,实施修复养护,明确责任人。四是做好义务植树工作。积极推进以乡土树种为主,多树种混交的造林模式,义务植树x万株,开展“巾帼林”“青年林”“工会林”等多种形式纪念林。五是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划定湿地保护红线,进一步扩大湿地保护面积,把黑茨河、西淝河、界洪河等生态资源与景观效果较好的湿地,逐步纳入到湿地保护范围。启动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全力推动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十四五”期间新建湿地保护小区x个。新增湿地保护面积x公顷,湿地保护率提高到x%以上。

(八)坚持决胜三大攻坚战,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目标。一是持续助力脱贫攻坚。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持续推进系统扶贫“双包”工作,强化资金项目帮扶,落实土地复垦、林业生态扶贫等政策,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问题的整改工作,推进贫困村、贫困户持续脱贫。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加强沙颍河沿线等生态红线监管力度,依法打击非法乱占乱建行为;

加大对违建砂石厂、塑料加工厂、加油站等重污染企业的打击力度;

持续推进矿山企业的修复治理,加大废弃矿山修复治理进度,进一步压实在生产矿山“边开采,边治理”责任,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三是稳妥做好行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加大对野生动物人工养殖、经营、观赏企业的监管力度,依法规范办证许可,落实监管责任,切实加强野生动物传染疫情的监测防控工作,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加强对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的风险防控,推进导向编制,完善专家论证,强化法规制约,落实领导决策,减少规划实施中的后期风险;

党建十三五规划范文第4篇

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多少? ——预期性目标14.2亿左右

对于未来的总人口数量,此次出台的《规划》提出了预期目标,即到2020 年,全国总人口在14.2亿人左右,年均自然增长率在6‰左右。另外,到202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预期将从2015年的1.6左右提高到1.8左右。

根据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2015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数约为13.75亿,这也就意味着,“十三五”时期总人口数量预期增长空间在4500万左右。

出生人口性别比将有什么变化?

“十二五”时期,中国计划生育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出生人口性别比从117.94下降到113.51。依照《规划》,到2020年,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将进一步下降到112以下。

据了解,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量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应该保持在103—107之间。

《规划》提出,要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建立全国集中整治“两非”( 非法性别鉴定和非法人工流产)专项行动、部门配合、区域协作长效机制,依法打击“两非”行为。

另外,还要加强执法监督,健全监管制度,建立“两非”违法机构和人员信息库,研究建立联合惩戒制度。健全考核评估办法,加大对重点省份的督查指导力度。继续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两孩政策实施如何保障?

——合理配置妇幼保健等资源 妥善解决延长生育假待遇保障 《规划》将“实施好全面两孩政策”列入了主要任务。

《规划》提出,要加强部门协同,合理配置妇幼保健、儿童照料、学前和中小学教育、社会保障等资源,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妇女儿童医院、普惠性托儿 所和幼儿园等服务机构。增强社区幼儿照料等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母婴服务设施建设。

在休假制度方面,《规划》也提出,推动落实产假、哺乳假等制度,妥善解决延长生育假、配偶陪产假等奖励假的待遇保障。

生育服务水平有何改善? ——将加强再生育技术服务保障

在提升妇幼健康计划生育服务水平方面,《规划》提出,将加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孕产妇与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

《规划》还强调,要全面推行住院分娩补助制度,向孕产妇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控制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提高母乳喂养率。

此外,《规划》中还特别提出,将加强再生育技术服务保障,鼓励全面两孩政策目标人群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置再生育或高危孕产妇门诊。

计划生育家庭能享受啥政策?

——在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等方面予以倾斜

《规划》提出,要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力度,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政策,在社会保障、集体收益分配、就业创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

另外,《规划》还强调,要建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信息档案,全面落实联系人制度,协调完善经济扶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精神慰藉等扶助关怀政策,不断提高这些家庭的生活水平。

未来计生工作怎么干?

——加强村级专干队伍建设 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

对于强化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规划》也制定出了详细的路线图。

《规划》提出要健全乡级计生办或设立卫生计生办,按照常住人口比例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强化计划生育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体系。

另外,要加强村级专干队伍建设,协助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做好人口信息统计以及承担健康教育等相关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工作。妥善解决好村级专干报酬待遇、养老保障等问题。

党建十三五规划范文第5篇

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之基石。长期以来,钢铁工业为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有力支撑了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了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三步走”建设制造强国的开局阶段,也是钢铁工业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制定并落实好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对实现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建成世界钢铁强国,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编制,作为未来五年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行业现状

“十二五”时期,我国已建成全球产业链最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提供了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绝大部分钢铁材料,产品实物质量日趋稳定,有效支撑了下游用钢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与此同时,我国钢铁工业也面临着产能过剩矛盾愈发突出,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环境能源约束不断增强,企业经营持续困难等问题。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

1.支撑经济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在需求的带动下,我国粗钢产量由2010年的6.3亿吨增加到2015年的8亿吨,年均增长5%,并在2014年达到8.2亿吨的历史峰值。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9%,基本满足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钢材的需求。2015年,钢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万亿元,利税2416亿元,为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提供了重要保障。

2.品种丰富质量提升。“十二五”期间,关键钢材品种生产取得突破,以百万千瓦级核电用钢、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第三代高强汽车板、高性能海洋平台用钢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用钢实现产业化。量大面广的建筑用钢实现升级换代,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400兆帕(Ⅲ级)及以上高强钢筋生产比例高达99.6%,达到“十二五”规划“80%以上”的目标。钢材质量大幅提升,达到国外先进实物质量水平的钢材产品497项,产量占全部品种的40%。

3.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我国钢铁企业主体装备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拥有一批3000立方米以上高炉、5米级宽厚板轧机、2米级热连轧机和冷连轧机等世界最先进的现代化冶金装备;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占炼铁总产能72%,100吨及以上转炉(电炉)占炼钢总产能65%。高效低成本冶炼技术、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一贯制生产管理技术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广泛应用,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在新建成企业中得到应用。

4.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共淘汰炼铁产能9089万吨、炼钢产能9486万吨。以干熄焦、干法除尘、烧结脱硫、能源管控中心为代表的节能减排技术在行业广泛应用。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折合标准煤)由605千克下降到572千克,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由1.63千克下降到0.85千克,吨钢烟粉尘排放量由1.19千克下降到0.81千克,吨钢耗新水量由4.10吨下降到3.25吨,达到“十二五”规划目标。钢铁能源消耗总量呈下降态势。

5.产业布局日趋完善。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引导下,我国钢铁工业布局日趋完善,宝钢湛江一期、武钢防城港等重大沿海基地项目建成投产和启动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钢铁“北重南轻”的总体布局。青钢、芜湖新兴铸管、广钢已完成搬迁和转产,石钢、贵钢、杭钢等城市钢厂搬迁改造或转型发展正在实施。

6.两化融合水平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信息化技术在生产制造、企业管理、物流配送、产品销售等方面应用不断深化,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65%,企业资源计划(ERP)装备率超过70%。开展了以宝钢热连轧智能车间、鞍钢冶金数字矿山为示范的智能制造工厂试点,涌现了南钢船板分段定制准时配送(JIT)为代表的个性化、柔性化产品定制新模式。钢铁交易新业态不断涌现,形成了一批钢铁电商交易平台。

7.资源保障取得新进展。国内铁矿石价格指数、现货交易平台、期货交易的联动作用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铁矿石成交价格更加公开透明。利用境外铁矿资源的能力不断提升,已投产的权益矿产能累计1.2亿吨,较“十一五”末增长114%。国内铁矿勘探力度不断加大,新增查明铁矿石资源量133亿吨。废钢资源利用不断推进,“十二五”期间累计利用废钢4.4亿吨,较“十一五”增长14%。

(二)主要问题

1.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产能达到11.3亿吨左右,重点大中型企业负债率超过70%,粗钢产能利用率由2010年的79%下降到2015年的70%左右,钢铁产能已由区域性、结构性过剩逐步演变为绝对过剩。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前十家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由2010年的49%降至2015年的34%,没有达到“十二五”规划“60%”的目标。全行业长期在低盈利状态运行,2015年亏损严重。

2.自主创新水平不高。我国钢铁行业自主创新投入长期不足,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有1%左右,没有达到“十二五”规划“1.5%以上”的目标,远低于发达国家2.5%以上的水平,创新引领发展能力不强,尚未跨越消化吸收、模仿创新老模式。创新载体分散,资金、设备、人才等创新资源重复配置,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不足,部分关键高端钢材品种还需依赖进口。

3.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我国钢铁行业装备水平参差不齐,节能环保投入历史欠账较多,不少企业还没有做到污染物全面稳定达标排放,节能环保设施有待进一步升级改造。吨钢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量虽逐年下降,但抵消不了因钢铁产量增长导致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总量增加。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等钢铁产能集聚区,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极限,绿色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4.企业经营亟需规范。我国钢铁企业良莠不齐,违反环保、质量、安全、土地法规的违法违规产能仍然存在,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监管处罚及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不健全,低效产能和僵尸企业难以市场化退出,行业自律性差,市场竞争无序,加剧了市场恶性竞争。

二、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步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进入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阶段。钢铁工业既面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结构调整和需求升级等方面的重大机遇,也面临需求下降、产能过剩及有效供给不足等方面的严峻挑战。

(一)总体形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展中国家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我国钢铁行业广泛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市场机遇。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消费升级、四化同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了钢材需求空间。制造业强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正处于关键阶段,对钢铁品种、质量和服务需求不断升级。政府职能转变,逐步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将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为我国钢铁工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粗钢需求增长乏力与钢铁产能过剩矛盾加剧了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复杂。全球铁矿石等原燃料供应及价格大幅波动对钢铁工业运行不确定性增大。我国经济正从靠投资驱动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向以质量、效益提高和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方向转化。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产能过剩已不可能通过历史上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来消化。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结构性的,不是周期性的,是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是环境资源等发展条件的变化决定的,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或U型反弹,将经历一个L型发展阶段。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对钢铁工业有效供给水平提高将提出迫切需求,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对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提升质量将提出更新要求,企业对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机制提出了更多期盼。全力推进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实现钢铁行业脱困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二)需求预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大于6.5%的预期目标,并考虑了经济发展速度区间、下游产业需求变化、区域发展平衡和钢材进出口等因素,结合钢铁工业发展面临的总体形势,规划综合采用钢材消费系数法、地区消费平衡法、行业消费调研法等方法,对粗钢需求和产量进行了预测。

从国际看,预测2020年粗钢消费量和产量基本维持在16亿吨左右水平。从中长期看,随着全球经济逐步摆脱危机影响,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带动下,粗钢消费将呈稳定和小幅增长态势。

从国内看,“十三五”我国钢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将呈双下降走势,生产消费将步入峰值弧顶下行期,呈波动缓降趋势。国内粗钢消费量在2013年达到7.6亿吨峰值基础上,预计2020年将下降至6.5亿-7亿吨,粗钢产量7.5亿-8亿吨。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推动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全面提高钢铁工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化解过剩产能为主攻方向,促进创新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推动智能制造,提高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结构调整。以化解过剩产能为核心,积极稳妥实施去产能,以智能制造为重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兼并重组为手段,深化区域布局协调发展。

2.坚持创新驱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力,以破解钢铁材料研发难题为突破点,全面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3.坚持绿色发展。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为目标,全面实施节能减排升级改造,不断优化原燃料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研发、推广全生命周期绿色钢材,构建钢铁制造与社会和谐发展新格局。

4.坚持质量为先。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以提高产品实物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为核心,加强质量提升管理技术应用,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实现质量效益型转变。

5.坚持开放发展。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坚持“优进优出”,积极引进境外投资和先进技术,全面推动国际钢铁产能合作。

(三)目标

到2020年,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全行业根本性脱困。产能过剩矛盾得到有效缓解,粗钢产能净减少1亿—1.5亿吨;创新驱动能力明显增强,建成国家级行业创新平台和一批国际领先的创新领军企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全面稳定达标,总量双下降;培育形成一批钢铁智能制造工厂和智能矿山;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一批关键钢材品种有效供给。力争到2025年,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自主创新水平明显提高,有效供给水平显著提升,形成组织结构优化、区域分布合理、技术先进、质量品牌突出、经济效益好、竞争力强的发展态势,实现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四、重点任务

(一)积极稳妥去产能去杠杆

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的原则,突出重点、依法依规,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办法,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

严禁新增钢铁产能。停止建设扩大钢铁产能规模的所有投资项目,将投资重点放在创新能力、绿色发展、智能制造、质量品牌、品种开发、延伸服务和产能合作等方面。各地一律不得净增钢铁冶炼能力,结构调整及改造项目必须严格执行产能减量置换,已经国家核准和地方备案的拟建、在建钢铁项目也要实行减量置换。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地区按不低于1:1.25的比例实施减量置换。2015年(含)以前已淘汰产能、落后产能、列入压减任务的产能、享受奖补资金和政策支持的退出产能不得用于产能置换,列入产能置换方案的企业和装备必须在各地政府网站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依法依规去产能。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对达不到标准要求的,要依法依规关停退出。2016年全面关停并拆除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符合《铸造生铁用企业认定规范条件》的铸造高炉除外),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30吨及以下电炉(高合金钢电炉除外)等落后生产设备。全面取缔生产“地条钢”的中频炉、工频炉产能。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举报作用,积极利用卫星监测等技术手段,全面开展联合执法检查、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等专项行动,重点排查未列入钢铁行业规范管理的钢铁生产企业和项目。

推动僵尸企业应退尽退。将连年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靠银行续贷等方式生存的企业实施整体退出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僵尸企业和低效产能,停止财政补贴,停止银行贷款,妥善安置职工,促其退出市场。支持地方和企业通过主动压减、兼并重组、转型转产等途径,退出低效产能。发挥专项奖补资金等激励政策作用,鼓励产能规模较大的地区主动压减钢铁产能。

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行业和企业应立足于质量效益为先,通过各种手段大幅降低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较高的企业,要把降低负债作为重要任务。已经核准和备案的拟建、在建结构调整、城市钢厂搬迁项目,要结合当前形势,在减量发展基础上重新评估建设可行性,经济效益差、资本金比例低于40%的要坚决停下来,防止产生新的高负债企业。资不抵债、债务违约的企业要通过破产重整、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多种方式加快处置,要严厉打击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依法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由市场主体自主选择,严禁僵尸企业作为债转股对象。

(二)完善钢铁布局调整格局

统筹考虑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环境容量和资源能源支撑条件,结合化解过剩产能,深化区域布局减量调整。沿海地区要转变将区域内钢厂一味转移到沿海建设的思路,不再布局新的沿海基地,立足现有沿海基地实施组团发展、提质增效;内陆地区要以区域市场容量和资源能源支撑为双底限,坚决退出缺乏竞争力的企业,立足现有龙头企业实施整合脱困发展。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在已有沿海沿江布局基础上,着眼减轻区域环境压力,依托优势企业,通过减量重组,优化调整内陆企业,大幅化解过剩钢铁产能。位于河北境内首都经济圈内的重点产钢地区,要立足现有沿海钢铁基地,研究城市钢厂整体退出置换,实现区域内减量发展。中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依托区域内相对优势企业,实施区域整合,减少企业家数,压减过剩钢铁产能。东南沿海地区:以调整全国“北重南轻”钢铁布局为着力点,建好一流水平的湛江、防城港等沿海钢铁精品基地。

城市钢厂:对于中心城市中的现有钢厂要服从和服务于城市发展的需要,综合平衡所在城市整体定位、环境容量、土地资源价值、税收占比等因素,确定关停转产、搬迁转移、与城市协调发展等多种选择。对不符合所在城市发展要求,改造难度大、竞争力较弱的城市钢厂,实施转型转产,退出钢铁行业;符合所在城市发展规划的城市钢厂实施“绿色发展、产城共融”战略;正在实施的城市钢厂搬迁项目必须实施减量搬迁,要坚决落实减量置换产能,并在政府网站上向社会公示。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低能耗冶炼技术,节能高效轧制技术,全流程质量检测、预报和诊断技术、钢铁流程智能控制技术、高端装备用钢等升级需求,支持现有科技资源充分整合,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设计单位的桥梁和推广作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基础先导作用,实施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和多元化合作模式,在钢铁领域建设国家级行业创新平台,提高原始创新、自主集成创新能力,开展行业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创新工作,每年取得标志性创新成果。推动建设国家技术创新示范钢铁企业,支持以钢铁为主导产业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鼓励优势钢铁企业与科研院校、设计单位和下游用户的协同创新,加大创新投入,实现创新引领发展新局面。

(四)提升钢铁有效供给水平

推动服务型制造。全面确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理念和服务意识,推进钢铁企业由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变。鼓励钢铁企业与下游用钢企业主动对接,围绕用户需求,结合先期研发介入、后期持续跟踪改进(EVI)模式,创新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提供材料推荐、后续加工使用方案等一系列延伸服务,创造和引领高端需求。支持企业重点推进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电力

、航空航天、机械等领域重大技术装备所需高端钢材品种的研发和产业化,力争每年突破3-4个关键品种,持续增加有效供给。

(五)发展智能制造

夯实智能制造基础。加快推进钢铁制造信息化、数字化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支持钢铁企业完善基础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制造执行、企业管理四级信息化系统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建立大数据平台,在全制造工序推广知识积累的数字化、网络化。支持钢铁企业在环境恶劣、安全风险大、操作一致性高等岗位实施机器人替代工程。全面开展钢铁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和评定工作,推进钢铁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

全面推进智能制造。在全行业推进智能制造新模式行动,总结可推广、可复制经验。重点培育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4种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试点示范,提升企业品种高效研发、稳定产品质量、柔性化生产组织、成本综合控制等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鼓励优势企业探索搭建钢铁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钢铁生产企业、下游用户、物流配送商、贸易商、科研院校、金融机构等各类资源,共同经营,提升效率。支持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在汽车、船舶、家电等重点行业,以互联网订单为基础,满足客户多品种、小批量的个性化需求。鼓励优势钢铁企业建设关键装备智能检测体系,开展故障预测、自动诊断系统等远程运维新服务。总结试点示范经验和模式,提出钢铁智能制造路线图。

(六)推进绿色制造

实施绿色改造升级。加快推广应用和全面普及先进适用以及成熟可靠的节能环保工艺技术装备。全面完成烧结脱硫、干熄焦、高炉余压回收等改造,淘汰高炉煤气湿法除尘、转炉一次烟气传统湿法除尘等高耗水工艺装备。全面建成企业厂区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环保在线监控体系。研发推广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开展焦炉和烧结烟气脱硫脱硝、综合污水回用深度脱盐等节能环保难点技术示范专项活动。在环境影响敏感区、环境承载力薄弱的钢铁产能集中区,加快实施封闭式环保原料场、烧结烟气深度净化等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在钢铁产业集聚区,积极探索和实施物流集中铁路运输方案,系统优化物流体系,减少物流过程中无组织排放。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随着我国废钢资源的积累增加,按照绿色可循环理念,注重以废钢为原料的短流程电炉炼钢的发展机遇。鼓励产业耦合,建设绿色工业园区,推进钢铁与建材、电力、化工等产业及城市间的耦合发展,实现钢铁制造、能源转换和废弃物消纳三大功能。加快钢铁行业资源能源回收利用产业发展,加强冶金渣、尘泥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加快废钢加工配送体系建设,推广城市中水和钢铁工业废水联合再生回用集成技术。

引导绿色消费。加快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支持钢铁企业主动参与钢结构示范产业基地建设,研发生产与钢结构建筑构件需求相适应的定制化、个性化钢铁产品,推广390兆帕及以上高强钢结构用钢,研发防火、防腐高性能钢结构用钢,探索生产标准化程度高的钢结构构配件,建立钢结构构配件统一配送中心,力争钢结构用钢量由目前的5000万吨增加到1亿吨以上。继续深入推进高强钢筋应用,全面普及应用400兆帕(Ⅲ级)高强钢筋,推广500兆帕及以上高强钢筋,探索建立钢筋加工配送中心。结合汽车轻量化发展、高技术船舶建造、超高效电机推广等工作,鼓励钢铁企业主动加强与下游产业协同,研发生产高强度、耐腐蚀、长寿命等高品质钢材。

(七)促进兼并重组

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结合化解过剩产能和深化区域布局调整,进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形成若干家世界级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在不锈钢、特殊钢、无缝钢管等领域形成若干家世界级专业化骨干企业,避免高端产品同质化恶性竞争。支持产钢大省的优势企业以资产为纽带,推进区域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形成若干家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改变“小散乱”局面,提高区域产业集中度和市场影响力。兼并重组要实施减量化,避免“拉郎配”。

(八)深化对外开放

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发挥我国钢铁工业比较优势,顺应国际产业分工调整趋势,推动钢铁企业深化国际产能合作。以“一带一路”沿线资源条件好、配套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国家为重点,不断完善与相关国家投资合作机制,加强协调,发挥好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有序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防止一哄而上、无序竞争。以高铁、电力等大型成套设备走出去为牵引,鼓励优势钢铁企业到海外建设钢铁生产基地和加工配送中心,带动先进装备、技术、管理对外输出。

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吸引外资的水平和档次、推进贸易优化升级。鼓励境外优势企业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我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布局调整等合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支持国内企业通过境外并购、股权投资等方式,建立全球营销研发服务体系。鼓励国内企业与境外企业合作,发挥互补优势,共同探索开发第三方市场。按照满足内需为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原则,营造和维护公平、有序的钢材出口秩序。

(九)增强铁矿资源保障能力

按照公平、公开与共赢的市场化原则,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构建铁矿石供给保障新格局。充分发挥我国铁矿石价格指数、现货交易和铁矿期货的作用,推进客观反映供求关系、符合各方利益的铁矿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或联合体采用独资、合资等多种方式,稳步推进优质、低成本的矿产资源境外生产基地建设和海外优质矿山资源股权投资。持续推进国内重点成矿区带勘探工作,进一步摸清我国铁矿资源家底。支持一批竞争力强的现有国内铁矿企业,通过规模化、集约化开发,提高矿山管理水平和生态环境,强化国内矿产资源的基础保障作用。鼓励不具竞争力的国内铁矿企业停产退出。

(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严格环保执法,统一执法标准,重点打击伪造数据、偷排偷放、严重污染环境等违法行为。严格质量执法,持续打击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严格能效管理,加强节能监察,贯彻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和产品能效标准。严格安全执法,坚决对吊运钢水铁水与液态渣的起重机等不符合相关要求、人员聚集场所设置在高温熔融金属吊运影响区域内、煤气柜与周边建筑物的防火间距不符合规范标准要求等行为,实行停产整改。严厉打击不开具增值税发票销售等逃避缴纳税款行为。将钢铁行业规范管理与环保、质量、能耗和安全执法紧密结合,对存在问题的企业撤销其规范公告资格,对未纳入规范的钢铁企业列为各地整改和去产能的重点,在行业内形成诚信守法的公平竞争环境。

推进行业有效自律。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着眼共同利益,维护行业间的公平竞争。鼓励行业组织及成员发挥监督举报作用,督促钢铁企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要求。推进行业协会在电工钢、镀锡板、汽车板等重点产品,加强预警预测信息服务,引导企业理性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要严格遵守《反不正当竞争法》,加强协商自律,避免无序低价恶性竞争。鼓励钢铁企业建立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优质规范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落实好去产能重大政策

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发挥好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的引导作用,结合地方去产能完成情况、财政困难程度、职工安置人数等因素,对地方进行梯级奖补。落实去产能的职工安置、债务和不良资产处置等配套政策,通过内部分流、转岗就业创业、内部退养、公益性岗位托底帮扶等方式,做好职工安置工作,运用市场化手段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对不符合行业规范要求和改造未达标的企业,引导金融机构严格信贷审查、严控新增授信。对违法违规新增产能,未按规定落实产能置换的,要严肃问责。

(二)完善财税金融政策

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鼓励地方探索多种方式配套措施,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等,支持规划的重点任务。对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银行要继续保持合理信贷需求。推进铁矿山税费改革,清费立税,研究推动降低矿山税费负担。落实公平税赋政策,推动取消加工贸易项下进口钢材保税政策。适时调整重大技术装备所需钢材进口税收减免政策。

(三)加强行业管理工作

实施钢铁行业规范经营动态管理,持续督促企业规范化生产经营,逐步探索规范企业分级分类管理,更好发挥产业政策靶向作用。发挥标准的指导和规范作用,注重钢铁标准与用户使用标准、规范衔接,抓紧制修订一批行业急需的现有标准和新产品标准,推进优势标准国际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知识产权环境和氛围,有效促进知识产权运用。

(四)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党建十三五规划范文第6篇

文化是医院的血脉,是医务工作者的精神家园。先进的医院文化是医院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优质医院最核心的内涵。为全面加强我院文化建设,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特制定此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1. 扩大对外宣传,提升医院品牌形象。起草《文化建设方案》,确定文化建设目标,加强与主流媒体的沟通合作,加大对“名医、名科、名院”的宣传力度。在各媒体发表涉及文化建设的新闻稿件2万余篇,在省市级电视台进行专家健康养生类讲座500余场,开办院内健康大讲堂200余场,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主题义诊活动100余场,发放科普材料100000余份。

2. 坚持文化导向,扩大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完成院区绿化美化,建立以各种中药种植观赏为主的百草园,建设凉亭和休闲花园,以中医名家命名了部分楼宇;对标示进行统一规格设计;在扁鹊楼新建中医药文化长廊;开通“爱心巴士”,并修建古色古香的站牌;开设健康道德大讲堂;运用现代化手段,定期推送中医药文化科普微信;积

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活动,创建全国科教文卫体模范教职工之家;组织专家参加参与“中医中药中国行”系列宣传活动,不断扩大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

3、以建院60周年为契机,举办系列文化活动,进一步推动医院文化建设。二次创作了院歌《山东省中医院之歌》;建设院史馆、出版文化丛书、拍摄医院宣传片;与《齐鲁晚报》面向社会联合举办征文大赛;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大型义诊及“院士之声”、“名老中医讲坛”活动;举办国医国学交流书法笔会;为全院2800名干部职工拍摄了全省医疗卫生系统最大的一张全家福;将英模文化有机融合到医院文化中,与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共建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并为当地老党员、老军人、烈军属等进行义诊。通过院庆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医院凝聚力,提升了医院形象。

“十二五”期间,医院先后荣获“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全国教科文卫体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直文明单位”、“全省职工体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面临的形势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总书记在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

康服务;要重视重大疾病防控,优化防治策略,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中医药以其传统特色和低廉的成本,可以发挥较大作用,其“治未病”理念在防病、治病方面,能发挥较大作用,并随着医院发展和对外交流以及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逐步走向世界。

回顾“十二五”,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文化建设工作尚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医院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文化育人、文化激励作用不够突出,中医药科普宣传队伍还需完善,中医药文化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十三五”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文化建设工作要深入挖掘中医药内涵,宣传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理念,大力倡导“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形成良好行业风尚。加强中医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等机构文化建设,塑造中医药行业特有的人文环境。把握“五个发展理念”内涵,紧紧围绕提升医院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不断需求这个根本,实现从量变向质变的跨越,达到三个目标:

1. 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我院发展战略、反映我院优势特色的文化体系。

2. 强化内涵,从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自身医院文化特色,使人民群众从就医环境、诊

疗方式、服务态度上能够切实感受到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服务。

3. 通过医院文化的创新和建设,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实现医院文化与医院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医院发展与职工发展的和谐统一,医院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为医院的改革、稳定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四、“十三五”期间的主要任务

(1)加快构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弘扬“团结严谨、继承创新、乐群敬业,厚德怀仁”的文化建设发展理念,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的实施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医院精神内涵,促进医院文化的传承与践行。依托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和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等平台,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内涵、核心理念、价值观念等,深入探讨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容和方法,初步建立具有医院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

(2)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一是争取2—3个中医药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是建立3—5个体现我院学术特色的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三是系统研究中医药典籍、文物、古迹和古今名医学术思想及其文化内涵。

(3)加强中医药队伍的中医药文化素养和技能培训。

一是强化中医药文化和医德医风教育;二是加强经典经方和学术精髓的传承和培养,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技术能力;三是在中医药继续教育、师承教育和学术交流中,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优势,树立未病先防的理念,重视养生保健的推广普及。

(4)加强中医药文化阵地建设。贯彻和落实国家、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有关政策和要求,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和普及工作,坚持面向行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社会,将中医药学的精髓融入医院文化建设,使中医药文化覆盖全院。加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行为规范、形象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建设工作,创建全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力争用3—5年时间,建成氛围浓厚、内涵丰富、科普性强、辐射带动作用好的中医药文化示范基地。

(5)加大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普及力度。完善激励机制,丰富宣传手段,广泛普及中医药文化。把中医药文化题材的作品纳入文化艺术创作以及院报、图书出版计划。积极参与“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和“中医大讲堂”、“名中医讲坛”等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开展“针推大赛”、“中药识别大赛”等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中医特色的文化活动,精心打造“健康大讲堂”等文化学术品牌,逐步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长效机制,不断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引

导力,扩大影响面。充分利用新媒体,广泛宣传和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增强人民体质方面的作用。加强院内宣传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全媒体通讯员,全方面做好医院宣传工作。

(6)加快中医药文化机构设施建设。申报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并以该基地为依托,进一步打造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的建设重点在于引入中医药健康养生理念,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养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融合时代文化特征,体现中医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把中医药文化素养提升工程建设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充分利用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等各种场合与途径,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诊治原理以及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方法、观念,使群众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氛围,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陶冶。

(7)加强中医药文化队伍建设。一是对职工进行中医药文化素养培训和提升;二是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教育培训计划,加强对学术中医药文化教育,巩固专业思想,树立事业信心;三是建立健全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组,对中医药文化建设进行研究、指导、咨询和评价;四是遴选并培养100名中医药文化传播专门人才,力争选拔造就10名中医药文化传播高层次领军人才,建立起一支中医药文

化传播活动的专业队伍;积极参与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项目,弘扬中医药国粹,推进中医药文化和学术传承、研究与发展;编写中医药文化传播教材,引导开发富有中医药特色的文化传播精品;五是对高水平中医药文化创新团队和个人给予支持和表彰,激发中医药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8)推动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紧抓省政府加快推进健康服务也发展的大好机遇,创建省级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使之成为中医药文化内涵丰富、特色显著、示范作用强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场所;开展中医药特色鲜明的药膳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推拿按摩保健以及中药辨识、中医知识休学独家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药旅游文化活动,开发一批集中药保健、养生休闲、修学旅游于一体、富有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产品。

(9)扩大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

积极参与、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孔子学院建设等对外交流合作项目,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服务外交、建设民生、促进人文交流等领域的独特作用。加强与日本、韩国、俄罗斯等海外知名文化传播机构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开展一批有影响的合作项目,促进国际交流纵深发展,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五、“十三五”期间重点项目工程

申报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根据《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要求》,集合全院和社会力量,争取利用两年时间建设成为基础条件好、主题和特色突出、发展潜力较强,在传承、宣传中医药文化方面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邀请中小学生、市民进医院,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亲身体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喜爱中医。充分利用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和针灸学会等学术组织,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等活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

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全院要在医院党委和行政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规划要求,对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形成医院文化建设的合力。通过构建协调有力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医院文化建设水准。

(二)制定配套制度,认真组织实施

各部门要围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提出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分阶段、分步骤认真组织实施。按照规划的任务要求,认真制订工作计划,作为规划的细化和延伸,分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建立规范的中期评估和修订机制,及时总结分析规划进展情

况,随着环境变化,及时对医院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项目进行适度修订、充实完善,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促进医院文化建设成果的巩固与发展。

(三)鼓励探索创新,完善评价机制

上一篇:倒霉的一天日记范文下一篇:第四期简报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