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论文范文

2023-09-16

普通地质学论文范文第1篇

内力: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固体地球内部,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地球个层圈相互作用

外力: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作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风化作用、重力滑动作用、各种地壳表层载体的剥蚀作业、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青藏高原,西北黄土高原,大别-秦岭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云南澄江动物群,辽西热河动物群,陆相生油盆地,滇黔桂喀斯特地貌,华南花岗岩

克拉克值是地壳元素的丰度,用质量分数表示,地壳中:氧45.2%硅27.2%铝8%铁5.8%钙5.06%镁2.77%钠2.32%钾1.68%,共98.03% 解理:晶体抽到外力打击时能哦股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为平面(解理面)的能力 端口:矿物受打击后所形成的、不沿固定结晶方向的破裂面,总是不平坦的 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岩浆:含有挥发性成分的高温硅酸盐为主的熔融体。超基性岩浆,小于45%,基性岩浆,45%~52%,中性岩浆,52%~65%,酸性岩浆,大于65% 中心式喷发:喷发沿地壳中的管状通道发生,常形成火山锥者

裂隙式喷发:岩浆喷发沿地壳中的巨大断裂发生,不形成明显的火山锥者

泛流是指平铺式的流动铺开,泛流玄武岩就是泛流式喷发形成的玄武岩,一般就是形成平平的玄武岩层。 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洋脊火山带、红海沿岸与东非火山带 侵入作用:深层岩浆向上运动,侵入周围岩石,在地下冷凝、结晶、固结成岩的过程 侵入岩:侵入作用形成的,被周围岩石封闭起来的岩浆固结体 围岩:包围侵入体的原有岩石

火成岩的结构:火成岩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态及晶粒间的相互关系,反映岩浆结晶的冷凝速度、温度、深度

火成岩的构造:火成岩中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大小及相关关系。形成条件和环境的反映

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是大气(大气成分是许多地质作用得益发生的物质因素;大气圈是生命的保护层;由于大气圈的存在地球表面才具有适宜的温度;风的作用)、水(水圈中各部分水体是相互联系和转化的;水是重要的外动力因素;水是构成生命的物质)、生物(生物是形成煤、石油、天然气及石灰岩、硅质岩、磷块岩等矿产和岩石的物质之一;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岩石起着破坏作用)

科里奥利效应:地球上一切物体的运动,包括水的运动,同样都会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而发生偏转,其偏转方向在北半球者向右,在南半球者向左

沉积岩: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作用、生物物质、宇宙物质等,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层理(成岩性),波痕(沉积介质动荡的标志),泥裂(确定岩层的顶、底面),缝合线(判断层面),结核,印模和重荷模(沉积变形构造,只见于碎屑岩层)

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硅质岩;铁、锰、铝、磷沉积岩;石灰岩;白云岩

1 变质作用:岩石基本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构造的变化,形成新的结构、构造(和/或)新的矿物与岩石的地质作用

因素:温度(地热、岩浆热、地壳岩石断裂)、压力(静压力、流体压力、定向压力)、化学活动性流动 角岩、斑点角岩、大理岩、石英岩、矽卡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麻粒岩、榴辉岩

基体:混合岩中的变质岩,一般是变质程度较高的各种片岩、片麻岩和斜长角闪石,颜色较深

脉体:变质岩中由外来的或内生的熔体和热液注入、交代而新形成的长英质(石英、长石)岩石,颜色较浅。(长英含量极高时,形成混合花岗岩)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演化P68 相对地质年代:地址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切割律或穿插关系 绝对地质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时间

标准化石:具有演化快速、特征显著、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等特征的化石。(鉴定地层的年代)

切割律:对相互交切的地质体或地质界线而言,被切割者老于切割者;对具有包裹关系的两地质体而言,被包裹者老于包裹者 国际地质年代表P74 生物大爆发:寒武纪初期,此时间段之前,主要生命形式是较低等动物,此时间段大量海洋无脊椎动物突然涌现,小壳动物群繁盛,紧随之后的是澄江动物群生物大灭绝:奥陶纪末期,泥盆纪后期,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末期,白垩纪末期

正是生物大爆发和生物灭绝时间的出现,使显生宙地球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使生命繁衍和生物地质作用成为可能,使标准化石与标准化石带种类繁多且全球广泛发育,使人类的诞生和显生宙地质演化史的标准编年成为现实。

构造地震,断裂地震,地下岩石突然发生错断所引起。火山地震,火山爆发时由于气体的冲击所引起的地震。陷落地震,地表发生塌陷引起的地震。

纵波,推进波,P波,质点做前后运动,物质呈疏密交替,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一致,速度快,破坏性较弱。横波,剪切波,S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破坏性较强。面波,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沿面传播,波长大,振幅大,波速比横波小,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印尼地震带,洋脊地震带,陆内变形带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点。等震线:同一地震在地面引起相等破坏程度的各点连线。地震序列:发生在同一地质构造带或同一震源体内,具有成因联系的一系列地震。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12级。地震震级:衡量地震大小的一个量,地震的基本参数,通过测量地震波中的某个振相的振幅来获取。地震图:由地震仪记录下来的振动曲线构成的图件。地震仪:记录地震波的仪器(能够指示地震发生的时间、不同性质地震波所达到的时间和振动强度等一系列信息)。

岩层产状要素:走向(层面与假想水平面交线的方向,标志着岩层的延伸方向)、倾向(层面上与走向垂直并指向下方的直线,称为倾斜线,水平投影所指的方向)、倾角(层面与假想水平面的最大交角) 褶皱:岩层受力变形产生的一系列连续弯曲。背斜;向斜。褶皱识别P106 根据轴面产状:直立;倾斜;倒转;平卧。横剖面:扇形;箱形;单斜。枢纽产状:水平;倾伏。长宽比率:线状;短轴;弯与盆。组合方式:复背斜与复向斜;隔档式与隔槽式。

2 根据相对滑动方向: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断层走向与被断层走向: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向断层。组合形式:地垒、低堑。特殊类型:低角度正断层。断层识别P110 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岩石性质与生物演化连续而渐变,沉积作用没有间断。 假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分界面是沉积作用的间断层(剥蚀面)。 不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其间有剥蚀面想分隔。 侵入接触:侵入体与被侵入围岩之间的接触关系。

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P120第10题

大陆漂移说:距今3.6~2.5亿年前的石炭纪-二叠纪,地球表面有个统一大陆,称为联合大陆,从2亿年前的侏罗纪开始,联合大陆被分裂成若干块体,并各自漂移,最终变成现今的洋陆布局。(主导思想正确,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大陆漂移机制存在明显缺陷)

海底扩张说:①洋底不断在洋脊裂谷带形成、分离,分裂成的两半分别向两侧运移,洋底不断扩张。同时,老的洋底随对流圈在海沟处潜没消减。这种过程持续不断,因而洋底不断更新。②洋底扩张速度平均每年数厘米,3亿~4亿年洋底便更新一次。③洋底扩张表现为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之上运动,起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④洋脊轴部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如果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导致大陆的分裂和新生大洋的开启。

深海钻探,海底最老岩石年龄不超过2亿年,且从洋脊轴部向两侧,岩石年龄一次对称逐渐变老。此结果和根据海底地磁条带建立的海底磁性地层年龄非常一致。

板块构造含义:岩石圈分裂成许多巨大块体——板块,他们驮在软流圈上做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相互作用。

离散型边界,聚敛型边界(俯冲;碰撞),剪切型边界

物理风化(热胀冷缩,冰劈作用,层裂,盐分结晶的撑裂作用);化学风化(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生物风化

三类风化相伴而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物理风化能扩大岩石的空隙,使岩石碎裂,增加表面积,有利于水、大气以及生物的活动,促进岩石的化学风化;而化学风化则改变了矿物和岩石的性质,进一步破坏岩石的完整性和坚固性,为物理风化的深入进行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生物风化与物理及化学相伴相随。 P156第2题

下蚀,底蚀,河水垂直向下侵蚀、加深河谷的作用。(侵蚀基准面)

旁蚀,河水冲刷河道两侧以及谷坡,使河床左右迁徙,谷坡后退,河床及谷底加宽的作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弯道发展,河谷变宽,横剖面由V变U直至碟形)

溯源侵蚀,河流向其源头方向侵蚀而加长的作用。(由小变大,由短变长,由单一的河流连结而成同一的水系) 河流侵蚀作用:河流侵蚀其流经的岩石与沉积物的过程。

河流沉积作用:河流的溶运物及部分悬运物,往往要待搬运入湖、海以后,通过湖、海水的作用才会发生沉淀。河流底运物及部分悬运物可通过侵蚀、沉积的反复过程不断想河口方向移动,并在河谷的适当部位最终沉积下来。

大陆冰川:面状展布,山岳冰川:分布在中低纬度高山地带的山谷之中(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

3 剥蚀作用/刨蚀作用(挖掘作用;磨蚀作用);搬运作用:将刨蚀的产物以及坠落冰面的岩块一并冻结在冰体中向前搬运;沉积作用(原因:冰川消退、融化,搬运物数量增加,塑性降低,搬运能力减弱) 冰川作用:气候寒冷时期,冰川大规模发生,冰雪覆盖面积迅速扩大。 透水层:空隙大,水能自由透过的岩石层。 隔水层:空隙细微,含水,但难于透过水的岩层。 含水层:饱含地下水的透水层。

地下水面或潜水面是饱水带的顶面。此面以上为包气带。包气带中充填有空气,液态水不饱和,不能自由流动。此面以下为含水层。P192图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排泄口。水流具有向上运动能力者为上升泉。水流仅受重力驱使而向下运动者为下降泉。 包气带中如有局部性隔水层存在,其上覆透水层中可以蓄有局部性饱和水,这种水称为上层滞水,是局部性水源。

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的饱和水称为潜水。

位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为承压水,有向上运动的能力。 孔隙水,裂隙水……

海进:海平面上升,海水向大陆漫进,海岸线向陆地迁移。 海退:海平面下降,海水后撤,海岸线向海一侧迁移。

构造湖、火山口湖、河成湖、冰川湖、海成湖、溶蚀湖、陷落湖、风蚀湖、堰塞湖、人工湖、冰盖湖 沼泽:陆地上潮湿积水、喜湿性植物大量繁殖并有泥炭堆积的地方。(湖泊沼泽化,海岸带沼泽化,河流泛滥地沼泽化)

泥炭:沼泽中典型沉积物。温度与压力不断增加条件下,可转变为褐煤、烟煤直至无烟煤。 我国主要成煤期: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新生代。

荒漠:年降雨下雨250mm或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地区(气候干燥)。 沙丘:横向沙丘、纵向沙丘、新月形沙丘、星状沙丘 黄土:粉砂为主的第四纪沉积物(典型黄土是风成的) 板块运动:崩塌、滑坡、泥石流 防治措施:预防、预警、治理

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通过对月震震波的研究发现月球具有层圈构造。月壳、月慢、内核

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事物——大气、水、土地、岩石、矿产、森林、山脉、动物和植物等的总称。 地质环境:指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科学技术研究可及的岩石圈之总称。

普通地质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程地质 岩土工程 地质工程 区别 联系

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增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工程地质学的基础上,与土木工程结合产生了岩土工程学和地质工程学两门学科。而三者之间既有它们各自的特性,又有紧密的联系,只有认清它们各自的知识结构、相互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学习、掌握以及研究它们。

1 工程地质概念及发展历程

工程地质学是工程科学与地质科学相互渗透、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应用性学科。

《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JGJ 84-92)中将工程地质学定义为:调查、研究、解决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79-98)中这样定义工程地质学:研究与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环境及其评价、预测和保护的科学。

工程地质是一门认知工程与地质相互作用规律和过程的科学,它的使命是保障人类工程活动的安全,核心内容是解决与工程相关的地质体变形与稳定性问题[1],从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和地质现象等方面作出分析评价。其研究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上世纪60年代,以工程地质条件研究和质量评价为主,主要内容为地质体质量评价和工程建筑环境的质量评价;第二阶段,大体上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以开展地质体稳定性分析为特征的工程地质灾害预测研究阶段,研究内容主要是稳定性评价;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许多新技术,推动着工程地质发展进入以地质改造为主要课题的工程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防治和施工、地质超前预报为特征的地质工程研究阶段[2]。

2 岩土工程概念及发展历程

岩土工程是在工程地质基础上和土木建筑工程结合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性学科,它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的各项工程实践中。

《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JGJ 84-92)中将岩土工程定义为:以土力学、岩体力学及工程地质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各种勘探测试技术对岩土体进行综合整治改造和利用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79-98中定义如下: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土的利用、处理或改良的科学技术。

在谢定义教授等出版的我国首部岩土工程学专著[3]中指出,岩土工程学应是以岩体、土体和水体为对象,以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作为指导,研究岩土体的工程利用、整治和改造的一门综合性技术科学。

虽然岩土工程学科的建立距今只有短短几十年,但岩土工程这门技术的存在却有悠久的历史。岩土工程的发展可归纳为四个历史时期。

第一历史时期:在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岩土技术仅是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零星的工程经验。第二历史时期:从工业革命开始,岩土工程进入了理性发展的时期,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经典的土力学理论,如摩尔-库伦强度理论,土压力理论等。第三历史时期:20世纪初,铁路、大坝和高层建筑的兴建为岩土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以太沙基提出的有效应力原理为代表,在试验技术和计算方法方面形成了完整的土力学体系,岩土工程取得辉煌的成就。第四历史时期:20世纪末开始,随着工程规模和范围的扩大,由于岩土条件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工程類型的多样性等,岩土工程新的技术问题不断出现,岩土工程将在充满矛盾和挑战中得到新的发展。

3 地质工程概念及发展历程

地质工程是工程地质与土木工程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个重要生长点,是工程地质继岩土工程之后的一个新拓展[4]。

孙广忠教授1984年在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上首次提出地质工程这个命题,提出工程地质、岩体力学和地质工程三位一体,以期解决地质与设计和施工相互脱节问题。90年代初,中国开始出现地质工程公司、地质工程勘察设计院等机构,实际上已经出现了地质工程行业[5]。1993年孙广忠教授出版了《工程地质与地质工程》[2]专著,对地质工程的定义、特性、工作内容、工作方法进行了述论;1996年出版了《地质工程理论与实践》[6]专著,系统地论述了地质工程的概念、定义、理论和方法,明确提出地质工程的基本原理是地质控制论,阐述了地质工程的理论体系。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在联合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里正式提出了地质工程学,现在地质工程已经不仅是一个行业,而且已经形成为一个学科[7]。2004年孙教授出版《地质工程学原理》[6]专著,完整地提出地质工程的定义:以地质体做建筑材料、以地质体做工程结构或以地质体赋存环境做建筑环境建筑起来的一种特殊工程,如地基、边坡、地下工程、钻井、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整治等统称为地质工程。

地质工程自提出以来,不同学者对其定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但共同点都是强调其研究对象为地质体。简而言之,地质工程就是以地质体建造起来的工程[8]。

4 三者相互关系

(1)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一个延伸。从事工程地质工作的是地质专家,侧重于地质现象、地质成因和演化、地质规律、地质与工程相互作用的研究;从事岩土工程的是工程师,关心的是如何根据工程目标和地质条件,建造满足使用要求和安全要求的工程或工程的一部分,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岩土技术问题[7]。岩土工程学并不能包括工程地质学所研究的领域,如地质体的结构、活断层、地震地质、区域地质稳定、工程地质力学等,这些问题与地质紧密相关,岩土工程学科是难以解决的,它不得不依靠工程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8]。

(2)工程地质与地质工程。前者研究地质体与工程体适应性,而后者则上升为用工程措施对地质体进行改造和利用。孙广忠教授认为[6],从工程实践来说,工程地质工作是认识世界,地质工程工作是在认识世界基础上改造及保护世界,工程地质工作是地质工程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地质工作需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并依据工程地质条件对岩土体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地质工程工作不仅要查明地质条件,更需要针对地质体的特点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控制地质体的变形和破坏。

(3)岩土工程与地质工程。二者都以工程地质为基础,都是工程地质的拓展。岩土工程以工程为中心,侧重于工程设计与施工;地质工程以地质为中心,侧重于地质体的认识、控制与改造。地质工程的研究对象是地质体,包括地质体赋存环境;而岩土工程研究对象是岩土体,以及与岩土不可分割的水体。地质体与岩土体是有很大区别的,岩石加结构面构成岩体的主体,岩体加地质环境是地质体的主体,地质体要比岩土体复杂得多。岩土工程规模一般并不是很大,而地质工程的处理对象已经上升为山体稳定性和区域地壳稳定性的改造与控制(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整治)[9],弥补了岩土工程对这些方面评价、控制和改造的不足[10]。

尽管三者的研究对象、范围和侧重点等有差异,但三者最首要的都需以地质条件为基础。地质条件的获取是否充分、准确合理,是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和地质工程三者解决问题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与先决条件。

5 结语

三者既有各自的特性,又有它们之间的共性。文章从概念、发展历程等方面总结了三者各自的知识体系以及它们的联系与区别,认清了三者的关系,这样对三者的学习、工作和研究才更具有方向性或目的性,同时三者互相渗透、结合、嫁接,相互依存,取长补短,并借鉴吸收其它学科的成就,不断促进它们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伍法权.谈工程地质的学科价值与学科发展[J].工程地质学报,2009,17(2):175-179.

[2] 孙广忠.工程地质与地质工程[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3] 谢定义.岩土工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孙广忠.地质工程学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5] 孙广忠.地质工程[C]//任燕.孙广忠地质工程文选.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1-2.

[6] 孙广忠.地质工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

[7] 顾宝和.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J].工程地质学报,2004,12(4):343-345.

[8] 孔宪立.工程地质专业发展及其岩土工程方向[J].工程地質学报,2000(8):623-627.

[9] 靳德武.现代工程地质学的演变与发展[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3,24(3):38-41.

[10] 殷跃平,等.地质工程设计支持系统与链子崖锚固设计[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普通地质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质环境;灾害;突出;严重;问题研究;分析

1 我国地质环境和灾害突出和严重性

我国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极为突出和严重,而且有日益恶化之势。例如我国在经济调整增长的同时,灾害的损失也日渐增大。1989年,灾害损失525亿元,1990年为616亿元,1991年达105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如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增长1990为17.33%,1991年高达70.45%,问题严重,不容忽视。

要把保护地质环境,减轻地质灾害工作看作是创造财富的工作,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矿勘查工作相同。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合理调配是今后我国值得注意的重大问题。此外,地下水日益短缺,水质不断下降,过量开采还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土地利用不当,带来了水土流失、石漠化和沙漠化问题。一些跨世纪的重大工程,对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也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开展地下水资源和地质环境研究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要围绕重要经济区和国土整治区、重要城市、重点工程项目、重要交通干线和重点矿山,开展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水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区域地壳稳定性、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地质—生态环境效应、污染的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和保护环境、减轻地质灾害、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是加强区域地质—地球化学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生态效应与系统控制,为人类健康与发展农业服务。

2 我国地质环境和灾害问题研究分析

由于我国地质环境和灾害问题突出,除继续密切结合国土开发整治和国民经济建设需要,进行完善地质环境区划和区域评价,加强发展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控—预报—减轻系统以外,要重点开展以下几个领域的工作:

2.1 干旱地区水资源的调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 我国干旱区面积占全国面积1/4以上,主要包括新疆大部,内蒙古、甘肃、青海西部、宁夏等,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这里,土地资源、矿产资源飞能源和气候资源都比较丰富,农业、工矿业发展潜力比较大,但发展中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水资源问题。因此,加强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具有开发西北超前的战略研究意义。

2.2 我国西南岩溶石山生态环境治理与农业持续发展试验基地研究 我国西南六省岩溶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联片裸露岩溶区,是我国重要能源和有色金属基地。然而近年来石漠化发展速度很快,生态恶化,人民生活贫困,是我国当前最贫穷的地区之一,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甚至还会威胁到长江、珠江中下游的生态平衡和发展。西南岩溶地区又是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带(黄土、沙漠、红壤土、岩溶)之一,过去国家对其它三个类型的研究,已有较大持续的科技投入,有力地推动了对它们的治理。但对岩溶区,仅“六五”期间组织过一次以治水为主题的攻关,而在基础问题上无重大投入。

为了尽快改变岩溶山区落后面貌,要在这一地区选出的基础问题和应用问题开展多学科、多部门的综合治理试验基地研究,为岩溶石山治理、资源的合理评价开发、促进西南地区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基础,对全区乃至全球岩溶石山治理都可起示范作用。

①岩溶地区四层圈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碳、水、钙及其它元素环)。②西南岩溶石山的形成演化与人地协调发展关系研究。③岩溶地区资源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④岩溶生态系统的类型、展布规律与经济开发关系。⑤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形成条件飞机理和演变过程。⑥岩溶石山区人口、粮食、环境、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战略。

2.3 东部沿海地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系统研究 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窗口,近十几年来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我国一个重要而又独特的经济区域。但是,不能不看到,随着沿海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对海洋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灾害的激发,自然环境正在进一步恶化。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只有零星的地区发生海水入侵。随着沿海开发,大量超采地下水、海水入侵范围不断扩大,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广东等省的沿海城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北方城市尤为严重,如胶东湾海水入侵速度已从每年数十米增加到每年401米,入侵范围达627平方公里。海水入侵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更加剧了水荒。同时,使大片土地变成盐荒地,仅山东莱州地区因海水入侵造成的工农业损失累计就高达50亿元。

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另一灾害是地面沉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近20座城市出现地面沉降,上海、天津两城市最大累计沉降量达到263厘米左右,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无锡、常州、嘉兴、肖山地区已发展成数千平方公里的沉降带,沧州、保定等地的城市地面沉降达2000平方公里。地面沉降使一些民用建筑破坏,地下管道断裂,加大了海水入侵和内涝积水的危害。

人工采砂、淡水截流、乱采乱挖珊瑚礁和砍伐红树林造成海岸的侵蚀,如海南清兰港沿岸,近十年来海岸线后退了150~200米。海岸侵蚀使海岸建筑、土地资源、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威胁到港口、码头的安全。

在我国海岸带上的一些城市、港口、海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有的地区甚至相当严重,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污染不仅给渔业、盐业、旅游业造成损失,而且诱发赤潮灾害的发生。近年来,我国赤潮发生频率增高,每年数十次,给生态环境、渔业生产带来破坏,也威胁到人民身体健康。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沿海地区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日益增长的势头。据统计,由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不足1亿元,80年代初期平均每年5亿元,1992年则高达100多亿元。在某种程度上,海洋灾害已成为制约沿海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沿海地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沿海开发正显加速发展态势。而我国海岸带从北向南跨越了不同的古板块,地质环境相当脆弱复杂,一旦遭到破坏,要花很大财力和物力才能恢复。面对这种情况,除了加强对沿海地区开发的综合管理,建立健全资源、环境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保护的法规体系,处理好资源、环境和建设的关系以外,要加强对该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系统的研究程度,力求控制重大地质灾害的突然发生和严重危害,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各类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发展规律,研制和推广主要地质灾害的调查方面的监测、防治技术。通过这一地区的研究,为全国各地区环境、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为减轻地质灾害积累经验提供依据。

2.4 地表过程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最近国际地科联为了参与并推进《21世纪议程》的开展,成立了环境规划和管理地质学专门委员会(COGEOENNIRONMENT),以便更充分地发挥地质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公众和决策者对地学在有效地管理和保护环境及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最近,该委员会向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提出开展《地表过程与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建议,作为地科联参加持续发展工作的一个项目,以便在国土利用和规划中发挥地质学家的作用。

最近一系列研究表明,地表过程对土地状况有着极大的影响,它们可以限制或增强土地利用变化和工程建设的可能性。据国际地科联主席W.S?法伊夫(1993)研究,全球表层土壤的年损失率达0.7%,水土流失产生严重地质生态后果甚至已超出粮食供应本身的问题。我国不少地区水土流失的情况日趋严重,不仅使土壤厚度变化剧烈,而且造成土壤养分降低,土质变差。为了协调和持续发展,我们应从对各种地表过程研究入手,并定量评价水土流失现状,进而提出地质上的治理措施和方案,以便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地表过程与生态系统和农业持续发展的关系,使土地能为人类的繁荣和社会发展而得到持续的发展。

2.5 城市废物的地质安全处置研究 目前,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集居密度不断提高,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城市人口由0.6亿增加到2.2亿,城市废物迅速增长。据1985年粗略统计,仅我国城市垃圾量年产已达5188万吨,其增长率超过10%,预计现在年产量已达到1亿多吨。我国城市废物排放量大,而且集中,不但至今基本上未得到妥善处置,而且其数量有大幅度增长趋势,对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非常严重。此外,我国核废料的安全地质处置,特别是高放射性核废物的安全隔离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此,地质学家要与其它自然科学家一起,研究城市废物的地质安全处置技术和方法,实现废物的安全处置。

2.6 化学定时炸弹与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因此,协调人地关系,探讨人地作用机理,揭示人类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已成为维护人类继续繁荣和不断发展的关键,并开始成为人类认识地球新的出发点和突破口。

根据最近国内外的许多研究,人类作为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所引起的环境剧变,特别是化学定时炸弹效应,不仅超过自然变率,而且已危及到人类本身的健康和生存发展。许多专家认为,当今人类疾病90%以上与微量元素有关,许多疑难绝症和大面积的地方病都与人体微量元素失衡有关,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只能由体外汲取。因此,地球化学环境背景对人类生存的健康至关重要。对它的研究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处于经济建设大发展时期,已发生的和潜在的环境突变问题都极为突出。为此,建议从地球化学、生态学、水文学、医学与社会学综合研究入手,通过对地球化学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口向与约束,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影响的过程与机理,全球与区域水系统循环机理及人类对它的影响的研究入手,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健康的效应。

普通地质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地质学;专业英语;教学质量

Analysis on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Geology English Teaching

LUO Chao, YIN Nanxin, CHEN Cen, WANG Yumei, TAN Jingyao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331)

隨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对地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旺盛,[1-3]对地质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4]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对于地质学相关专业而言,[5]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良好的专业英语水平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武器。[6-7]

地质学专业英语是重庆科技学院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三的上学期,是该专业学生在完成了地质学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大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后,修读的一门旨在培养学生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英语课程。笔者以重庆科技学院地质学相关专业的专业英语学习情况为例,分析了地质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论证了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改善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若干建议。

1 地质学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地质学专业英语是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为地质学相关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照授课、专题两个部分开展,课时安排共32学时。授课部分通过12个单元的内容对地质学专业英语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涉及构造地质学、矿床学、沉积岩石学、储层地质学、地史学、古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课堂上让学生朗读、翻译,随后由老师完成生僻词分析、长难句解剖和地质内涵的解释,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主要专业词汇和专业概念的英文表达。专题部分,是提供给学生一小段专业文献,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安排学生自己动手查阅、翻译、记忆乃至背诵,完成对文献中出现的长难句的剖析,总结文献内容,制作多媒体答辩。

通过多年来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太理想,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 地质学相关的专业词汇生僻,记忆难度大

与大学英语相比,地质学专业英语中出现的词汇主要是地质专业词汇,这些词汇与学生们在上大学以前常用的英语词汇截然不同,是在专业英语中使用的单词。这些单词,往往较生僻,例如关于古生物中的井场使用的单词,往往字母多,学生记忆起来难度较大。

由于地质专业英语词汇多,这就给很多初学者造成误解,认为地质学专业英语学习难度大,难以攻克。日常碰到的地质专业英语文献中,专业英语词汇占比约30-40%,而其他大部分词汇都是普通英语。而这部分英语专业词汇,大部分是矿物名称、岩石种类、化石种类。

1.2 内容涉及广,有一定学习难度

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地球的演化过程,囊括地质调查、资源开发、地灾防治等方面,包含有普通地质学、地貌学、地层学、地球化学、石油地质、工程地质、地史学、火山学、煤田地质等三十多个分支学科。地质学内容涉及广,使得专业英语学习过程中需要较深的地质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了专业英语学习的难度。

1.3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部分学生对于大一、大二阶段需要掌握的大学英语学习效果较差,未能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未能完成日常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有效积累,使得在大三阶段面对更高难度的专业英语学习时,产生畏难心理,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

2 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随着地质研究的技术水平普遍提升,行业内国际化合作交流愈发频繁,地质学专业对精通专业英语的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掌握专业英语技能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

2.1 就业、考研

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的全面复苏,国内外石油公司业务增多,特别是国内石油公司海外业务不断增多,对掌握地质专业英语的人才需求不断提升。

考研升学过程中,一般在复试环节,导师对面试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十分看重。由于研究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生力军,专业英语能力突出,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一大利器。

2.2 从事科学研究

现代地质学的经典论著大多来源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地质学系统学科形成较晚,由于地质研究的对象特征与国外不同,例如我国的页岩气储层,在川渝地区广泛发育,但地质条件与国外已成熟商业化开发的页岩储层条件差异较大,如果照搬国外页岩气开发模式,会造成页岩气开发经济效益差。因此,就必须通过国外已发表的相关科研文献,了解国外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相关研究前沿,对比国内外储层地质条件的差异,为我所用,将好的方法和建议用在我们自己的页岩气勘探开发事业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地质人才具备查阅英文文献的能力,学好专业英语,让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为科学研究服务。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可以让地质专业学生掌握阅读和翻译相关地质外文文献的能力,了解相关科学问题发展的前沿,避免走弯路,同时能够使用网络计算机工具查阅最新科研成果,撰写英文摘要和英语科技论文。

2.3 后期学习

除地质学专业英语课程以外,关于专业英语紧密相关的专业英语学习环节还包括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环节,有外文翻译要求,老师提供一篇与毕业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要求学生查阅书籍、词典,将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

从近几年毕业设计环节外文翻译的结果来看,部分同学的完成情况较差,往往采用直接使用翻译软件翻译的结果,并不考虑专业词汇特有的地质含义,造成格式混乱、逻辑不清、句意错误等情况。说明,部分同学在地质学专业英语的学习效果不好。假设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就掌握了常见专业英语的词汇、使用方法,就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

3 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3.1 掌握地质学专业英语构词法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地质学词汇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学习地质学专业英语词汇,可以采用词缀法(affixation)、合词法(composition)以及缩略法(shortening)。针对专业词汇的学习,应该多讲解一些词根、词缀构词法,在学习材料中向学生深度解析碰见的单词的词根、词缀组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记忆、背诵各种专业词汇,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如讲解geo前缀的科学内涵后,可以让学生很快记住geo与physic组合的geophysics(地球物理学),类似的与ology后缀(…学)组合后成为geology(地质学)、geomorphology(地貌学)等词汇就很容易记住了。后缀ology更换其他的前缀组合成了新的单词,如petrology(岩石学)、hydrology(水文学)。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普通词汇,放在地质学的语境中,往往意思会发生变化。例如fold原意是折叠、打包的意思,但是在地质学中表示褶皱这种地质构造。

3.2 精选授课内容,提升教学手段

由于地质学专业英语涉及的专业知识点较多,通过一门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要想完全解决专业英语的学习问题,往往存在较大困难。本门课程的学习,应该更多的让学生认识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培养他们学习专业英语的主动性。注重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尽量从学习兴趣强的知识点入手,由易到难,增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在有限的学时范围内,尽量采用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新颖的图片、视频资料,选择有典型代表性的素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展示。这过程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互动,巧妙地设计游戏、问答等环节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讲授地质历史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加入古生物部分,各類恐龙图片、视频的展出,让同学们把相关的英语翻译成中文,参与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3 小班化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大班课堂教学人数多,而学生们英语基础差异较大,不考虑这一实际课堂中的特殊现象,容易出现课堂教学走两个极端。课堂授课过程中,如果考虑基础较差的同学,容易造成教学进度拖沓,教学内容过于简单,而无法提高英语基础较好的那部分同学的学习兴趣,难以引导他们实现更多的知识体系的扩宽、知识点的深化;而如果过多考虑基础较好的那部分学生,会导致原本基础差的同学跟不上,会逐步产生厌学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因此,坚持小班化教育,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给出差异化的授课内容和进度,有的放矢,才会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小班化差异教学,也同样会可能出现考核方式不一,考核结果不公平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探究小班化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3.4 注重专业英语的实用性

专业英语的实用性是重中之重。然而,当前大学校园内针对地质学相关专业的英语使用场合、机会少之又少。这需要教研室与学生会等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建设一些地质专业英语学习的社团,通过增设部分地质学相关的英语学习平台、放映一些高质量的地质纪录片、举办地质学专业英语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创造学习专业英语的环境,增加学生使用专业英语的频率,营造学习专业英语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应用地质专业英语的能力。

同时,逐渐以国际高水平英文期刊投稿的要求,来对专业英语的使用进行训练。当前,国际上著名的《Annual Review of Marine Science》《Nature Geoscience》《Reviews of Geophysics》《Earth-Science Reviews》《Gondwana research》《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Precambrian Research》《Geology》《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Geostan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AAPG》《Tellus Series B-chemical and Physical Meteorology》《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等高水平英文地质期刊,通过开展讲座等形式,对高水平期刊的投稿要求进行详细解答,结合毕业设计的论文选题,可以让指导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从文献的调研、国内外研究进展、图件的编绘等方面,开展系统的专业英语应用训练。

基金资助: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页岩储层自然返排缓解水相圈闭损害机理研究”(编号:KJQN201901531),重庆科技学院校级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井场漫游与钻井岩心分析虚拟仿真实验”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史浙明.“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文汇,2020,491,73-75.

[2] 张宪国,张涛,林承焰.“小班”改革下的石油地质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索 [J].中国地质教育,2023,03:79-83.

[3] 李忠建,王连国.地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 [J].教育现代化,2017,4(23):43-44.

[4] 吴馨,牛红亚,赵存良.地质类专业研究生专业外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J]. 大学教育, 2017, 4: 184-187.

[5] 陆瑶,杨春梅.地质专业英语的英汉翻译技巧 [J].中国矿山教育,2018,47(6):61-65.

[6] 刘延锋.关于水文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8,12:10-11.

[7] 董淑欣,許秀妍.任务型教学法与形成性评估在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听说课教学中的综合运用[J].语文学刊,2011,09:132-134.

普通地质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是一对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的矛盾统一体。地质灾害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孕育发展的,它的发生受到其所处地质环境的制约。反过来,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又具有改造作用,经常会导致产生新的、更大的地质灾害,形成恶性循环,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好地质环境是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

0.前言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心和注意。我国政府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对此非常重视,正式把控制人口,保护环境列为国策,并已取得明显效果。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地球岩石圈的一切物质和作用的总和。它包括各种岩、土及所含矿产资源、地质地貌景观和由内、外动力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及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

1.地质问题的提出

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或岩、土碎屑及其与水的混合体的移动事件。“地质灾害”一词一经被提出,先行者就考虑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地质技术因素、相关立法社会保险方面的需求。今天,地质灾害不但是科学界研究的课题,也是公共管理和社会建设共同关注的涉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2.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相关性

2.1地质环境对地质灾害的制约作用

无论何种类型对地质灾害必然涉及到地质体, 既要以地质体作为地质灾害的载体,又将地质全作为灾害作用的对象。而任何地质体均存在于特定的地质环境中,是构成地质环境要素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地质灾害的发生必然受到其所处的地质环境的制约。

2.1.1地质灾害赋存于特定的地质环境

所谓地质灾害即指那些对地质环境造成劣化影响,对人类生存构成危害的地质事件,而这些地质事件的本质就是地质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改变如地壳应力的释放产生地震, 反映形式为地壳震动与地表破裂,形成地裂缝、砂土液化及软土震陷, 表现形式是地表岩土的运动和移位; 其他灾害如崩滑流、地面沉降、塌陷等也均以岩土体的移位或状态改变形式完成成灾过程。

2.1.2地质环境制约地质灾害的发生

如前述,地质灾害是在特定地质环境条件下孕育发展的,若环境条件不具备,则灾害难于形成。即地质环境一方面构成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另一方面又限制其发生, 起制约作用如泥石流灾害有其发展阶段性,对应于地质环境条件则在沟谷发育的成熟期为泥石频发期, 此前,随着沟谷地貌形态的发育和地质环境的变化,泥石流处于孕育发展阶段,并不成灾.由此可见地质环境对于地质灾害的制约作用。

2.2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的改造作用

2.2.1地质灾害的发生伴随地质环境变化

我们说地质灾害是某地质体相对于所处环境的运动变位及状态改变。那么地质灾害发生的过程也同时完成了地质灾害对于相关地质环境的重塑即改造过程。随着岩崩、滑坡的发生一部分岩体失去势能, 由不稳定而达到暂时稳定。这时完成移位的地质体—灾害载体得到了新的环境条件下的平衡。而地质体的周界—崩塌后形成的临空面及滑坡后壁则改变了原始的应力状态及在環境中所处的地位而构成新的灾害载体,重新孕育下一次地质体的运动变位. 在整个过程中,一部分地质体经过运动变位达到稳定, 另一部分地质体变成了新的灾害载体构成不稳定因素。此间地质体所处的环境相应产生变化。

2.2.2两类灾害环境效应的共性与异性

由前述地质灾害的成灾特性可知两类灾害都具有后效性,对环境产生劣化影响,此为其相同点.突发型地质灾害对环境的改造明显直观,灾害突发,地貌改造均为一次性完成, 缓变型地质灾害对环境的改造不明显。要经过一个累积过程, 灾害长期作用的累进影响反映为环境的变化, 其长期效应明显,且环境效应渐次增强。

3.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与防范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系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避让搬迁与治理、应急体系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支撑等。

3.1调查区划体系

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程是为了建设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基本目的是查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评价其危险性,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确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为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工程提供依据,为省级和国家层面决策管理提供支持。

3.2监测预警体系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包括技术和行政2个方面,是防灾减灾成效突出的重要手段。一个运行良好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能够在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捕捉前兆信息,针对不同对象及时发出防灾减灾警示信息,为地质灾害避险决策或应急处置提供依据。搬迁治理工程体系根据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结果,对确认危险性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经过地质勘查评价,采取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措施,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在条件具备时,治理工程可以和灾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质环境合理利用结合考虑,以实现防灾减灾与土地资源再开发的双重目的。

3.3应急处置体系

坚持以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需求为导向,立足于现有科学技术资源集成整合,逐步建成适应公共管理需要的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支撑机构、信息网络系统平台、技术装备体系和应用技术系统,科学、高效、有序地做好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服务。

3.4科学技术研究支撑体系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研究,对重大地质灾害成生的典型地质环境、内在机理和成因模式进行研判,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监测预警、防控方法和防灾减灾技术标准等研究,建立应急响应与模拟仿真研究体系。

由此可知,我国地质环境利用的无序性与有组织的地质灾害减轻行动之交叉与矛盾,即战略层面的被动和战术意义上的主动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因此非常需要树立更加主动地为人居环境建设的地质安全服务,更加主动地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与安全运营提供地质服务,更加主动地为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推动和支撑各级政府科学管理地质环境的理念,以实现地质环境利用效益最大化,地质灾害风险最小化。

4.结语

为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风险,就必须树立持续利用地质环境的科学观,把人与地质环境和谐共存放在第一位,把规范人类自身的行为融入到顺应与改造自然过程之中,跳出单纯工程地质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的习惯性思维,突出立足地质环境变化研究建设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变保护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为持续利用地质环境和主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风险管理,从而避免出现地质环境的不可持续利用现象和减轻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刘传正.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刘传正,刘艳辉,温铭生等.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3]张咸恭,王思敬,张倬元等.中国工程地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普通地质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城市建筑行业愈发火热。在进行建筑之前,设计师们需要对建筑地点进行勘测和调查,通过对水文资料的仔细阅读,可以得知在具体地点及范围内有无地下水的开发。地下水是现代社会重要的资源种类,也是当今社会下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水资源。但如果地下水经过了开发和利用,那么在地下水矿脉行方进行工程建筑就会有风险。因此在工程建筑的设计之初,进行工程地质勘测十分有必要,究其原因就是为了分析当地的土质是否符合工程开发的条件。水文地质勘探对于工程地质勘探来说起到一个基础的作用,对工程进展和安全程度又有相对应的参考效果,因此在工程勘探的时候应当尤其注意水文资料中的地下水开发。本文将从地下水的危害开始,对工程勘探中水文地质的作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地下水;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勘探;评价分析

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正值我国改革开发浪潮的顶端,一大批地质学者投身到地质勘探的工作中,我国的建筑行业以及工业发展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为了保证建筑行业的良好竞争和发展,国家对于建筑的质量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因此在进行工业设计和勘探的时候,对原本的土地性质勘测就显得格外重要。因地下水的特殊性质,导致上方有工程建筑的时候既有可能带来风险,所以在工程地质勘测的过程中对地下水的了解异常重要。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建筑已经不仅是人们居住的房子,办公的地点,更是居民生活的保障和基础,也正是因为这样,对基础建设的重视才能促进我国工业建筑更快发展和前进。

一、基本定义

1.地下水

地下水(ground water),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在国家标准《水文地质术语》(GB/T 14157-93)中,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

国外学者认为地下水的定义有三种:一是指与地表水有显著区别的所有埋藏在地下水的水,特指含水层中饱水带的那部分水;二是向下流动或渗透,使土壤和岩石饱和,并补给泉和井的水;三是在地下的岩石空洞里、在组成地壳物质的空隙中储存的水[1]。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但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沼泽化、盐渍化、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自然现象。

2.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是地质学分支学科,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又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近年来,水文地质学与地热、地震、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领域[2]。

3.工程地质

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把地质学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工程活动实践,通过工程地质调查及理论的综合研究,对工程所辖地区即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评价,解决与工程活动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预测并论证工程活动区域内各种工程地质问题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提出其改善和防治的技术措施,为工程活动的规划、设计、施工、使用及维护提供所必需的地质技术资料。

二、地下水对工程建设所带来的危害

众所周知,水文资料对工程地质勘测开说非常重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勘测该地区是否存在地下水开发的情况,也正因此,地下水的存在给施工單位带来了很大的压力[3]。

1.水位上升带来的危害

当前环境背景下,我国的大多数地区处于季风型气候,都会有梅雨季节的存在。而雨水恰恰是地下水的来源之一,通过大量的雨水降临后,地下的水位开始暴增,而因为水位暴增的原因,导致原有的岩石层受到挤压而开裂,开裂后大量的积水就会涌入沙土层,也就是我们建筑时见到的地基层面,地基层被雨水浸泡,很容易导致地基的开裂和硬度降低,也就会导致建筑物产生危险。

同时,在长时间的浸泡下,建筑物底层的地基有腐烂溃败的风险,会渗出大量的水分将防水层破坏,建筑物的底层也会被水浸泡,从而造成底层居民或是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变差,并且在长时间阴暗的环境下,极其容易造成细菌的滋生,届时还有可能会有传染病的风险发生[4]。

2.水位下降带来的危害

通过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很多地区的地下水都直接连接了城市供水的管道,通过对水流的改向,引导水流往水厂方向运输,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过滤后,成为了人们日常的居民用水。但过度的地下水开发会导致平流层的水位降低,众所周知,地下水资源的成长环境是处于地下的溶洞或河流,其内部构造是中空的。而地下水位下降带来的是岩石层中更多的空隙,这也会导致地面下凹,如果地面还存在着高大的建筑,那么地面下陷的速度将会更快。同时也会对建筑中的人和财产产生威胁。

另一方面,如果因为长时间的干旱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那么在干旱的过程中,表层土地的水分被蒸发,变成了干燥且硬质的土地,这也会进一步地拉低表层土壤的弹性,导致土壤会在极快的速度中断裂和下沉,同样也会对地表建筑造成极大的威胁。

3.水位变化对土地的破坏

我们脚下的土地是由不同层面的地质组合成的,而地下水一般处于岩石层的夹缝中,水文地质的工作人员们通过对土壤水分和岩石层的侵染情况推断出地下存在地下水,在地下水的产生过程中,雨水和一些河流是主要条件,通过地表渗透的水分一步步形成地下河流或是地下存水。而随着地下水的水位增长和下降,岩石层内部的容积也在不断地被挤压,而岩石层具有弹性变形、脆性破裂、摩擦滑动及蠕变等变动特点,随着一步步的挤压和下落,岩石层会发生下降甚至是断裂。岩石层作为地表最主要的支撑结构,断裂的后果非常严重,可以波及极大范围内的地表建筑[5]。

通常,地下水的活动性并不高,自身的流动一般是很缓慢的。造成地下水水位反复无常的情况则大部分原因是对于地下水的开发过于严重,改变了地下水的流向和速度,导致地下水存在地在短时间内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岩石层和沙土层难以支撑地表压力,发生了坍塌和断裂。

三、工程地质勘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完善勘测制度

现阶段,很多的工程勘测队伍并不专业,甚至一度没有专业的人员带队,这就导致了很多情况下无法对地址进行客观精准地分析和判断,也就造成了很多工程地面的质量不佳。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完善的制度可以有效地降低工程进度中的风险,同时对勘测队伍的管理也要做到时刻监督工作完成情况,在勘测过程中,必须要走完相对应的流程,包括采样在内的资料阅读、样品采集、样品化验等方面,都要具有极高的专业性和基础性,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一个良好的工程地质勘测[6]。

2.详细了解水文资料

水文资料通常由当地的水文局进行统一妥善地保管,在数年前甚至是十数年前,我国对于水文资料的重视程度并不如其他地质勘测那样高,导致很多的水文工作没有进展到位,因此在工程地质勘测对水文资料的查阅上就遇到很多的困难,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不管有没有详尽的水文资料和地下水开发档案,工程勘测都必须保持一颗敬业的心理,不能因为资料的缺失就高兴,不能因为工作量的减少就不作为。在资料缺失的情况下,工程地质勘测队应当对缺少的水文资料进行调查,通过实地勘测对土地及底下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通过和当地的水文局进行联动的方式合力对当地地区进行地质勘测活动。在节省时间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当地水文局获取一手的水文资料,同时由于自身的参与,可以让工程地质勘测人员对地下水的情况有一个更丰富的认知,从而更加了解当地的基本情况,对工程建设设计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

3.专业化程度要提升

在以前的工程勘测的队伍中,大致存在着专业人员带着几个打下手的工作人员进行勘测工作,这样的方式很难将效率提升,并且一个人或是两三个专业人员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的判断,又因为专业人员的缺失,导致不能进行讨论和研究,同样也会促使勘测结果的不准确和对数据的认识不完全。

大多数情况下,施工单位会培养专业化的勘测队伍,陪伴施工队前往全国各地进行工程开展,但对于专业人员的培养仍不够精准,一些施工队里面的勘测队伍十分懒散,甚至对于基本的水文资料也是充耳不闻,只顾着埋头混日子。这样的情况会给具体施工造成巨大的麻烦,也会给公司带来很大的损失。对于地下水的开发和发现,必须存在一个清醒的认知,在绝对精准的程度上分析工程建筑的可能性和安全性。只有个方面达到标准化和专业化,才能对施工产生重要的影响与判断[7]。

四、地下水危害及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评价与分析

通过分析地下水在水文地质对工程地质勘测的危害分析,从而得出评价

1.地表和地下水情况

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勘测中,对地表和地下水情况的了解都是极其必要的,同时作为地址评估报告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地表基本情况的判断和检验也可以推测出地下水的含有量情况,对公路、稻田、土地、河流、建筑物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测,通过对相关地区土壤含水量进行记录,并根据所排查的地区画出三维立体的效果图,在效果图上标注数个勘测的地点,将勘测点进行结合和链接,由此的出一套区域内的地址地表地形图。

同时由于地下水会对所处的岩石层造成影响,所以在发现或是疑似有地下水的时候需要及时的向上级领导进行汇报和报备,并在相关资料上标注清楚,由此来避免因标注不及时导致的地下河上方开始施工。

对于地下水来说,大量的降雨会导致水位上升,因此在勘测过程中,同样需要对全年内的降水量进行分析,通过寻找降水量最高的时间段,观察地表渗水的情况,判断地下水的位置和地下水水位的情况。

2.地下水承压层的问题

地下水一般存在于地下岩石层的夹缝中,因此在夹缝上方的岩石层就具有一个类似承重墙的作用,而承重墙受到了反复的挤压则会发生变形,这也就会导致承重墙向上凸起,致使地面也会产生突起。如果在这样的地貌环境之上建造建筑,则会产生非常大的危险。

另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地下水喷涌的情况没很有可能造成整个工程进度的暂停,严重的情况还会导致需要进行向地底灌输水泥浆以封住地下水溶洞的情况发生。因此在工程设计之初,必须要对象对应的基本情况做完善的了解,避免后期事故的发生,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地下水管涌或喷发的情况不仅会导致经济损失,更是对整个工程进度的暂停,严重时甚至还会造成工人的生命安全危险。因此,工程勘測不仅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任,还要想着自己的数据是否精准直接的影响到了施工人员的安全。

3.其他细节地质情况的标注

其他地质细节指的是在工程地质勘测中发现的一些特殊现象,例如发现建筑体地上预审渗透情况并不良好,这可能是地下岩土层过厚而泥土层过于薄弱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会导致雨后的排水效果差,因此应当将这类情况上报给上级部门进行报备,在对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加强防水设施的组建,地基使用的水泥和钢筋也要换成耐腐蚀的高强度材料。同时,如果发现地表泥土非常柔软,这可能是泥土层存在沙土化的结果,也需要向上级进行报备。通过之后需要对地基进行加深处理,目的是为了防止泥土过于柔软导致的地基不稳定,后期可能会有建筑倾斜甚至是塌陷的危险[8]。

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开展之前,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是必须的也是必须要的,通过对当地水文资料的了解和阅读,对施工地点附近的地下水资源开发情况有一个完善的了解,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为不了解地质情况而盲目的施工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工程建筑完成后,详细的地质勘测可以保证建筑在使用年限之内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使用体验。

在其他的方面施工方应当完善自己的地址勘测队伍,对队伍的专业程度进行分析和提高,引进专业性人才进行专业化的工作开展,在保证工作进程的科学性之后也能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弓足总人员需要对周边的地理、土壤甚至是天气情况都要有一个完善的了解,对工程设计进一步的提出自己的意见,为可能发生的事情打下预防针,尽最大可能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和使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成文.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内容和方法[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00246-00246.

[2] 李修民[1]. 基础工程建设的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参数测定及其评价[J]. 建筑技术研究, 2018, 001(005):P.52-53.

[3] 修民 李. 基础工程建设的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参数测定及其评价[J]. 建筑技术研究, 2018, 1(5).

[4] 王延芳. 山东省聊城市地质环境监测与评价报告:1996-2000年[R].山东省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2001).

[5] 李修民. 基础工程建设的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参数测定及其评价[J]. 建筑技术研究, 2018, 1(5):2.

[6] 王宁. 关于工程地质勘察中存在的危害探讨--水文地质问题[J]. 地球, 2015, 000(007):183-183.

[7] 张傲妲, 高福中. 试论地下水对地质工程和地质勘察的作用及其影响[J]. 中国科技博览, 2012(34):1.

[8] 唐宗鑫. 水文地质勘察在工程地质中的地位及意义研究[J]. 建材与装饰, 2016(36):2.

上一篇:植入式广告论文范文下一篇:地质类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