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教法范文

2023-09-21

教材教法范文第1篇

一、坚持每日值日生报告,充分提高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 1 -

教师可利用每堂课前的3—5分钟时间,让学生每天轮流上台演讲,形式不限,内容多样,可以讲述幽默或笑话类型的故事,也可以表演对话。虽然占用时间不多,但由于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他们又可以自主选择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因此,该活动总能给他们带来学习的乐趣。学生在值日生报告中较多运用已学或即将学到的语言,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一位值日生在八年级(上)UNIT5前作了“SPORTS AND PLAYERS”的报告,谈及他所了解的有关体育项目及体育运动员的知识,既运用了新单词,也开拓了其他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想象。利用报告之后学生之间的问答活动,教师也自然地完成了该课导入与新授两大教学步骤。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录音,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目前,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听力训练,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已受到广大中学教师的重视。Go for it教材中的对话和课文均有配套录音磁带,它语速适中,语言地道,发音清晰,符合训练初中各年级学生听力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根据教材中每个单元的特点和内容,灵活构思语言和背景介绍,巧妙设计听前任务,恰当选择听力检查的方式和及时进行听力题的讲评。听录音时,教师应培养学生边听

边思、边听边记和边听边练的习惯,如采取视听结合、听写结合的方法,效果会更好。视听结合就是根据对话和课文的不同特点,运用简笔画、实物、卡通画、图片,借助幻灯等直观手段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语篇大意,句子要点和段落重点,例如八年级上册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Section A 1a教师应在放课文录音前,呈现挂图。通过画面上各个人物及各种运动的展示,对所讲内容进行体现。

三、开展情景教学,走出语法教学的误区

Go for it教材在语法教学上的真正目的在于让学生用正确的语言形式进行交流,换句话说,语法教学所关注的并不只是语言形式或语法知识本身,而是人们在特定的场合及情景中如何运用语言形式达到交际的目的。语法教学并不是需要整节课讲解的课程,因为这种令人乏味的缺乏实际语境的讲解很容易演变成泛论语言。教师应将语法教学与精读、泛读、听力、口语、写作等课程充分融和起来,让语法内容自然的渗透其中。

四、充分利用新教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Go for it教材的阅读训练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丰富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训练他们的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采取的具体做法是:通过限时阅读,提高学生阅读速度;通过每周开设一堂阅读课,增强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精读、泛读相结合,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通过开展课外读物的学习,形成学生学习语言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五、开展综合型教学任务设计,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依照所学过的题材或话题,利用所给的范例写简单的书信、便条和通知,能为图片提供简单的文字说明,并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经过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写作训练,到九年级时已基本熟悉了应用文的题材,此时的教学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巩固、提高和运用已初步掌握的写作技能。教师应针对综合写作,拟定出较好的题材,进行具体的任务设计,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以“A snowy winter”为题材,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画和关键词写一段话,进一步掌握和巩固电话留言、请假条、信件和日记等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具体设计如下:

教师先呈现孩子们玩雪、滑冰的挂图,给出关键词,并且教师引导学生续写故事,如一个男孩子滑倒了,其他几个孩子马上过去扶他,但他伤得很重,必须立即送医院,然后续写男孩子被送到医院后,躺在医院里,他母亲正在给老师打电话,这时就要求学生写出电话留言;随着故事情景的不断推进,要求学生写请假条,因为受伤的男孩儿无法上学;其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写信,那是因为受伤的男孩儿在家休息期间收到了同学们的来信,他需要给同学回信;最后的写作任务是要求写日记,可以设想出这是在受伤男孩儿返校后,他把这次经历写成了日记。这种综合型连贯式写作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教材教法范文第2篇

面对各种各样的装置和零件, 学生们首先应该知道它是什么, 它属于哪一类, 亦即不仅要从内涵上把握它的本质属性, 而且要从外延上把握它的确定范围。教学中, 要使学生掌握分类, 关键的不是记忆而是理解, 亦即理解那个以特定属性作为分类标准的根据。只有深刻领会分类的根据才能谈得上对分类的把握。以下就教材中比较常见的分类根据总结如下:

以工作原理为根据。如机械传动可分为摩擦传动和啮合传动。其根据是传力方式的不同, 这一在传动原理上的不同之处, 正是两类传动本质区别。一个是依靠传动件接触处的直接推力 (或拉力) 传动。一个是依靠传动件接触处的摩擦力传动。结合实例, 认真细致地讲解这两种传力方式的区别, 不仅可以认识个别对象的工作原理, 而且可以对同类对象的工作原理有一个统一的理解。无疑, 这可以为以后的原理讲解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以载荷形式为根据。如将轴分为心轴、转轴和传动轴, 把轴承分为向心、推力和向心推力轴承等。它们或以载荷作用方式或以作用方向不同作为根据。在讲解中, 结合轴和轴承支承零件这一功用, 通过受力分析讲清本质区别, 无疑对掌握分类是十分重要的。

以用途功用为根据。如螺纹分为传动螺纹和联接螺纹, 基本回路分为方向、压力、速度、顺序动作回路, 以及轴系零件分为联接零件和支承零件等。在讲解中, 如能根据对象的相同或相近的功用, 层层解剖, 对比理解, 既能把握分类, 又能对功用加以深刻的理解。

以结构组成为根据。如凸轮分为盘形、板状和圆柱凸轮, 离合器分为摩擦、侧齿离合器, 平键分A、B、C三种, 液压泵分齿轮、叶片、柱塞泵等。这种分类对机械装置来说最为常见。讲解时, 应注意从结构组成的不同上来把握有相同功用的装置或零件。但对较复杂的结构, 就应该认真剖析, 详细讲解, 以使学生理解同类对象为何在原理、性能以及应用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除以上比较重要和常见的根据以外, 教材中还有许多由实践需要决定的根据。总之, 教学一定要重视及其根据的讲解, 使学生掌握对象之间的种属关系, 培养学生从个别见一般, 以一般见个别的思考方法, 从而达到互相联系, 对比理解, 全面掌握的目的。

2 认清本质, 理解功用

机器中的装置和零件都有特定的功用, 只有理解了对象的功用, 才能解决好如何用和怎么用的问题。讲解功用时, 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结合实例, 详解功用概念。教材中比较重要的功用有:传动、联接、定位、支承、控制流量、方向、压力等。讲解时, 应结合实例, 把功用的表现和结果解释清楚。使学生们加深对功用的理解, 并通过相同的功用来把握不同的装置。

把功用相同或相近的对象放在一起对比理解。例如机械传动、液压传动和常用结构, 为什么相同的功用却用三种不同的装置来完成呢?这是因为因为它们用于传动的中介及原理不一样。通过对其区别的理解, 学生将会对一类对象的功用及其区别产生较深刻的认识。

3 分清产生原因, 掌握工作原理

要使学生做到“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就要讲好工作原理。

归结于物理学原理。例如摩擦传动, 可以用摩擦力定律加以解释, 流量控制阀可以用薄壁小孔量来解释, 尤其象液压传动原理, 液压元件的工作原理, 更需要流体力学的原理加以解释。比如静压传递原理, 液流连续性原理等, 始终贯穿着液压传动的原理解释, 其次比较重要的是以受力分析, 以及运动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工作原理。

归结到几何学的基本原理。比如齿轮保持恒定的传动比, 啮合特性, 齿轮的根切、变位, 齿轮的间歇原理等。用几何原理推导出工作原理, 使学生通过逻辑的推论, 理解其工作原理以及产生的原因。

在讲解原理及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时, 要注意分清其物理、化学以及几何方面的原因, 只有这样有的放矢, 才能使学生把握其工作原理。

4 详解参数性质, 把握参数意义

所谓参数, 是表明现象、机构、装置的某一种性质的数量值。它具有可度量, 可比较的性质, 对于理解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讲解参数时应注意参数在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对理解工作原理的意义。比如凸轮的压力角, 它表明了凸轮与从动杆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分布情况, 压力角增大, 意味着有害分力的增大, 从动杆会出现卡死现象。尤其是压力和流量这两个参数, 是贯穿整个液压传动当中的基本参数, 对理解液压传动原理及元件工作原理,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几何尺寸组成上的意义。如模数这一参数, 虽然只是齿距与π的简单比值, 但它却是齿轮每个几何尺寸中不可缺少的量。讲解时, 只有讲清模数的本质特征, 才能把握齿轮几何尺寸的本质联系, 做到全面完整地理解尺寸的意义。

总之, 以全局的整体的观点把握教材内容, 对其知识要点有更科学更准确的认识, 抓住本质, 掌握规律, 使学生做到对知识的全面完整的理解、巩固和应用。

摘要:机械基础课以机器为研究对象, 目的是向学生讲解机器中的常用装置以及常用轴系零件的基本知识。针对教材知识要点的本质特征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谈一点看法, 以求教于大家。

关键词:教材,教法

参考文献

[1] 葛中民.机械设计基础[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教材教法范文第3篇

体育教学中的“精讲多练”相比其它学科显得更为重要。如何把精讲多练践行于教学之中?教师就得悉心钻研教材, 即对教材技术结构、技能技巧进行精辟的形象生动的总结概括, 用浅显易懂的语言, 让学生对所学的教材内容有一个明确而形象的概念。这样才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让学生明确在体育教学中, 不但是身体参与教学活动, 而且还要动脑去认识它、理解它。教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分解技术要领并指导学生练习, 有利于活跃课堂,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反之, 如教师哆嗦拉杂地说一通, 学生既对这一项目感到模糊不清, 心理上也易产生厌烦情绪。如只凭教师的几次示范, 粗略或不得要领的讲解, 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会理想。一堂课就显得呆板, 犹如一堂死水。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 需要的是一个“活”字, 一但学生厌烦了, 就要采用一些转移性或趣味性的动作练习, 再继续技术性教学。这样一堂课就活了, 教学效果也明显了, 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运动量, 学生累而不厌。在教学过程中,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先分解技术动作较难的动作, 再进行有机的组合。这就是体育教学的特点——即以技术动作形式表现于课堂。下面我就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对田径、篮球、排球的有关技术在教学中具体运用及对教材技术研习总结体会简谈于后。

如短跑的教学, 短跑的技术结构主要由起跑, 起跑后的加速跑 (疾跑) , 途中跑, 终点冲刺和撞线等四部分组成。首先是蹲踞式起跑, 在教学中, 把预备姿势归纳为“一脚”、“一拳”、“一腿”。“一脚”, 前脚尖离起跑线一脚远。“一拳”, 两脚间相距约一拳头远 (与肩同宽) ;“一腿”, 后脚支撑腿从前脚弓后伸一小腿。当“预备”口令下达后, 即“提膝缓升臂, 比肩宽十分”。听到起跑口令 (或枪声) 后, 要求“稳提膝, 猛蹬地, 快摆臂”;在进入疾跑阶段, 要求学生做到四个“渐”, 即上体渐抬起, 步频渐加快, 步幅渐加大, 身体重心渐到一条投影线上;进入途中跑后 (途中跑是短跑中的技术重点和难点、关键) , 要求学生做到“跑中莫迟疑, 向前尽全速”;终点冲刺和撞线, 要求学生做到“未到终线更加速, 挺胸抬头撞线疾”;分步完成上述教学环节后, 对短跑技术提出总要求, 即“起跑如闪电, 途中似火箭, 转眼即到终点线”。

又如急行跳远教学, 急行跳远的技术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构成。在教学中, 教师做几次示范后, 根据其技术要求特点, 把它归纳为“加速积极助跑;主动用力起跳;腾空向上跃起, 落地忌后前倒”。经进一步说明, 在学生的大脑中, 初步形成这项运动技术概念, 并用此体会要求来指导练习实践, 这对提高学生练习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再如实心球的教学, 按持球、站立姿势、挥臂预摆、最后用力和出手等技术结构, 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概括为“前后开立丁字站, 重心在后举头上 (即双手平行持球举于头顶后方) , 身体仰如反弓般, 蹬地收腹臂似鞭”。这样简洁的四句话, 概括了从站立姿势至最重用力出手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其用意后, 再反复强调纠正“两度”, 即出手的“角度、速度”。采用这种简洁准确的讲解, 学生易懂易记, 让学生在课堂练习中, 并把教师所讲的技术要点, 用以指导平时的身体锻炼, 在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再以排球的双手上手传球和双手下手垫球为例:把双手上手传球动作概括为“两手张开半球形, 额前接球主动迎, 手指手腕弹击球, 蹬地伸臂用力均。”把双手下手垫球归纳为“快速移动插球下, 两膝弯曲臂紧夹, 小臂前面接触球, 蹬地抬肩向前压。”以此方法来指导学生练习, 学生往往能够很快掌握这一技术要领。

有的技术要领还可用单个字概括归纳, 如在篮球原地单手投篮教学中, 我把它归纳为:“蹲”、“伸”、“屈”、“拨”。“蹲”即“双膝微下蹲”;“伸”即伸体伸臂;“屈”即屈腕;“拨”即球出手时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下拨出手。大拇指、小拇指尽量张开, 用以控制最后用力和出手方向, 这样可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提升投篮的准度, 并逐渐起对篮球的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 教与学是对立而统一的, 所谓对立, 首先得看教师怎样教, 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没有, 学生愿不愿意学你老师所授的课堂教学内容, 这样更涉及到老师怎样来调动, 怎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不是靠作为老师的威严就能实现的, 而是要求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生动而风趣的讲解, 优美的技术动作示范,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等来调动实现的。所以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们去认真学习钻研教材、拓展教材教法的纵深, 研习所授教材的技术结构, 吃透教材技术特点, 既要不违背和远离教材又要科学地给予生动形象的归纳总结。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 干这一行, 就得钻这一行, 在教材教法这一领域去悉心研究, 不断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我虽是体育教学战线上的一名老兵, 但上述论述还很不完善, 还不十分科学合理, 只是一点粗浅的体会, 是在几十年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反复运用的点滴经验总结, 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更希望热心体育教育事业的同仁们不断探究, 为使中小学体育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作出更大贡献。

教材教法范文第4篇

1 中职生应用文写作现状分析

应用文写作是中职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 在教学中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中职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 文字功底差, 对应用文的重要性缺乏起码的认识, 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尚未涉足社会, 对未来缺乏充分的认识, 看不到应用文与其未来岗位工作的密切联系, 因而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写作效果很差。

2) 教师教学手段陈旧单一。讲课的方式方法单调, 与学生交流少, 让学生动手的少, 只注重具体知识点的讲述, 忽略了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师生的互动, 课堂气氛沉闷, 不能适合学生的口味。而在大力推广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过程中, 部分教师多媒体教学模式只停留在公开课的阶段。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仍然是广大中职教师赖以生计的教学工具, 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得学生越学越有畏难情绪, 教学效果较差。

3) 教材安排脱离学生实际。中职应用文内容庞杂、偏深、偏理论化, 所举例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甚远, 文种和知识点的设置脱离专业和行业企业需求实际, 没有系统地应用性课本, 也造成了学习的不连续性、学习的选择性局限等问题。

2 提高中职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措施

2.1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及生活实际, 有目的地选择教材内容

职业性是中职教育的显著特点, 中职学校进行应用文教学, 是为学生将来有效解决特定的工作问题服务的, 这就决定了在应用文文类的选择上不可能随意, 必须服务于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所学专业各不相同, 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那些将要经常接触和用到的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文。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中, 内容面面俱到、蜻蜓点水, 没能根据专业特点编写教学内容。因此, 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结合不同版本教材, 从专业特点出发, 删除与教学实际和专业特点不相符或与学生生活脱节的章节, 选定相应的教学范围, 并结合当地企业信息, 融进本土文化, 自编一套具有专业特性的校本教材。

2.2 联系实际,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只有教学形式多样化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 才能避免教学流于形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从教学方法的改革角度做了一些研究与思考。

1) 故事导入法。

应用文写作体现的是实用性和有效性, 要想中职学生从应用文写作或者阅读中获得娱乐和趣味, 这种可能性很小。所以要增加应用文写作课堂的趣味性, 不妨寻找和设计一些故事, 用故事导人的方式, 来引发兴趣, 活跃气氛, 点燃激情。比如教写职场应用文时, 可以引人一些学长们成功的求职信、简历以及求职经历的故事, 让学生明白写好职场应用文, 在求职过程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若能用一个个小故事来导人常识的学习, 必然会使一向沉闷的应用文写作课堂增添不少生气,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 案例教学法。

教材中的案例往往比较刻板, 缺乏时代气息, 学生兴趣不浓。教师不妨与时俱进, 从校园宣传栏等处收集学生写作的请假条、通知、启事、表扬信等常见应用文写作的问题案例, 并用相机记录下来。也可以从报纸、网络上收集案例, 这些时代感强, 贴近生活的案例, 教师将之引入课堂, 并配以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亲身体验, 诊断病例, 分析解决问题所在, 学生能直观地从教师的现场演示中掌握相关应用文体的写作技巧, 巩固所学的内容, 必然兴致高涨。这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

3) 情境教学法。

创设生活情境, 力求再现某种职业情境, 将应用文写作需要掌握的知识, 渗透在模拟情境中, 让写作训练为用而写, 给学生真正“应用”的感觉。比如, 将本地的特产拿到课堂上, 让学生写一份产品说明书;竞选学生会的某个职位, 写一份演讲稿;结合学生制作的服装、夏布绣等作品, 指导学生写广告词。教学中从实际问题出发, 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写作, 如生病或突发事件需要请假、申请加入社团、前往其他科室领取物品、不小心遗失物品时向其他同学求助等, 授课时将这些问题改编成教学情景, 通过实物呈现、角色扮演、工作参与等途径, 让学生身处其中或心随境舞, 既能完成应用文写作的任务, 而又不觉得枯燥乏味。通过这种自我体验, 充分发掘出自身的潜质潜能, 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克服学生的畏惧情绪, 实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

4) 项目教学法。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应该大胆打破传统教学的壁垒, 摒弃“概念引入—文种特点—写作要领—例文参照”的陈旧教学模式, 运用项目教学法, 以现实工作中的某个项目任务作为引领, 巧妙设置相关的模拟工作情境, 将工作所需要的相关应用文渗透在项目任务的实施过程当中。也就是说, 当学生完成一个项目教学活动时, 他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了相关应用文的写作技能。

例如, 我们可以以公司创业开张作为一个项目去开展相关的应用文写作教学。项目的情境设计是学生熟悉的背景材料:一名中职生从学校毕业后, 找不到工作, 想到在学校读的是计算机专业, 也在一家电脑公司实习了半年, 看到现在工作难找, 也不想看别人的脸色, 考虑家里经济条件还不错, 自己也有一定的技能, 就打算自主创业, 成立一家电脑公司。为此, 他要在整个公司开张过程中完成以下具体任务及相关的应用文写作:

由此可见, 通过创业开张的项目教学活动, 学生一方面了解了自主创业的基本流程, 另一方面也掌握了开业申请书、开业启事、邀请书等相关的应用文写作技能。在应用文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 大胆地打破了以文体分类的传统应用文教学方式, 以模拟真实工作情境为依托, 以分阶段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 大大地激发了中职生应用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 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设备的完善, 教师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制作教学课件, 利用多媒体手段来投影应用文范文, 修改病例, 指出写作情景中的得失, 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资源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并进一步构建应用文写作校园网络课程资料库。

6) 多元评价法。

摒弃传统应用文写作考试一张卷子定成绩的做法。因为对中职学生而言, 可能在一次考试中很难及格, 简单的评价也无法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应用文写作综合素养。因此对学生的成绩评价, 应是对每个学生做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同时, 应用文写作试卷的内容应该从单一的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客观题占很大比重的试卷模式变成内容丰富而又有趣的试卷类型, 让学生在情境写作、案例分析判断中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如考试中要求学生写一份求职信、个人简历等, 用这些文体的写作成绩以及平时的课堂表现、练习情况等来综合评定一个学生的学期成绩, 不要用一纸试卷框定住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上好应用文写作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否对路, 只有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提高学生的兴趣, 走出认知误区, 结合实际专业, 加强写作训练, 才能真正提高应用文教学的质量。

摘要:本文对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 认为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脱离专业、脱离岗位需求、脱离生活实际, 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教学手段、方法的陈旧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兴趣不高。因此, 笔者根据应用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从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变革、学习兴趣激发等方面, 就提高中职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中职学生,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管曙光.快速提高学生应用写作能力初探[J].应用写作, 1995.

[2] 张金英.应用文写作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教材教法范文第5篇

1、奥尔夫声势教学:

女高——捻指,女中——拍手,男高——拍腿,男低——跺脚

2、奥尔夫乐器的划分(重点)

一、打击乐:

金属类:指釵、撞钟、三角铁

木质类:单响筒、双响筒、螺旋单响筒、螺旋双响筒、方木梆子、打棒、蛙鸣筒、响板

皮革类:鼓类

散响类:棒铃、握铃、沙锤、沙蛋

音效类:发出特殊音响效果的乐器、海鼓、多音筒、摇杆

二、音条类乐器:低音木琴、中音木琴、高音木琴、钢片琴(铝板琴)、钟琴、音块

三、笛子:竖笛

四、弦乐器:(吉他)、提琴

3、奥尔夫音乐作品形成的特点

答:从“基石”开始,逐渐增加难度,从简到繁,从易到简,一层一层加入,不断扩大发展,成为一个集音乐、动作、舞蹈、语言、演唱等等的一个大的综合体。

4、柯达伊唱名教学顺序:sol-mi,la,do,re,la(低音)sol(高音),do(高音),最后学fa和ti柯达伊在教学方面先五声音阶再到七声音阶(五声音阶从二声音阶开始)

5、柯达伊的歌唱教学方法

1)正反两方向唱,2)卡农唱(正反)(3)加入数字低音唱(4)加入固定节奏型,(5)加入打击乐、跳舞

6、柯尔文手势的作用

(1)可以帮助我们唱得更准。

(2)可以帮助我们训练二声部。

(3)内心听觉的训练。

(4)帮助我们进行转调练习。

7、学习音乐的最佳年龄:0岁到9岁

8、如何通过祖国语言教学法进行小提琴教学?

(1)接触:给孩子最好的聆听环境,听最好的演奏家演奏的质量最好的小提琴作品。

(2)模仿:老师给出正确的示范,让学生模仿演奏。

(3)鼓励:教师和家长应尽量鼓励儿童在家要自觉而愉快地进行正确的练习。

(4)重复:在练琴过程中要有变化的重复,重复不能是枯燥无味的。

(5)增加:复习旧曲,增加新曲。

(6)改进和完善:铃木认为:“出现问题要马上停下来,经过5000次犯下的错误,6000次也改不回来。”所以教学过程中一次只指出一个问题,待解决好再进行下一项纠正。

9、如何培养高潮的演奏技能技巧?

增加:复习旧曲增加新曲。从这方面来进行论述。

10、体态律动的训练与目的?

答:体态律动是一种音乐教学的方法,又称和乐而动,要求学生把身体的各个部分作为乐队中的各个乐器声部一般,通过身体来体验体验音乐节奏的速度、力度、时值变化,从而激发想象力、创造力,把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核心是听觉训练。

目的:(1)培养训练音乐的节奏感和听觉能力。(2)让学生全身心的感受音乐。(3)锻炼学生思想集中,反应灵敏,大脑与身体运动更加协调。

11、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形成的根源?

答:在他教学生涯的早期,他便意识到音乐学院的学生及其缺乏音乐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书面符号与 1

实际音响相隔离;技术与艺术相割裂;音乐的学习成为一种公式化的概念的抽象的学习。

经过教学观察试验:得到“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能力,只要加以诱发和培养”理论

提出体态律动学:用身体动作去表现音乐各种要素

教学法最终形成:体态律动与视唱练耳,即兴课程的完美组合,构志着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最终形成。

12、四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共性是什么?

答:奥尔夫教学法:德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目标为“培养学生情感”、“美化人的生活”,强调音乐教育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把音乐融入个人的生活世界中,使音乐成为个性的表达方法。对世界音乐教育有着广泛影响的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柯达伊教学法:匈牙利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深受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其重要的教育理念。柯达伊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他指出,对音乐的学习应淡化和抛弃那种功利性的目的,“如果不把音乐当成谋生的手段,那么生活将更加美好”即是其著名的音乐教育箴言。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音乐教育体系:瑞士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音乐教育体系也认为,人类的每一个成员都先天具有一种音乐创造力量和发展潜质,对音乐的感悟、体验与理解,是人类生存与成长的基本方式之

一。因此,音乐教育应该达及人的感觉,影响人的精神,使人的情感世界充实和丰富,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情趣,终生喜爱音乐。

铃木教学法:日本的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义色彩。他说:“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降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铃木镇一的教育方法虽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内容,但其音乐教育思想对日本学校音乐教育具有相当的影响。在日本最新颁布的“学校音乐课程框架”中,“领略音乐之美,培养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使学生养成通过音乐体验充实日常生活的习惯和态度”等人本主义目标被明确地列入到学习目的之中。

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铃木教学法。这四大音乐体都对音乐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都是十分经典的音乐体系,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这四大音乐体系有着十分多的共同点:

1、都十分重音乐的早期教育,认为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有着巨大作用;

2、都认为每个人都具备音乐的潜能,所以音乐教育要面对所有的人,有教无类。

3、都认为学会一首曲子或一样乐曲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13、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应用教材来教学还是教教材?

答:像优秀的老师一样,选择优秀的教材在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市面上,各种版本的教材应运而生,令人目不暇接,面对众多教材,我们一定要独具慧眼,选择最优的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功效。

教材教法范文第6篇

1 英语教学与培养创新能力间的关系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的工具, 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人们学习它、掌握它、运用它的过程无不体现出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1.1 英语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英语自产生之初至今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变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 人们不断地丰富着它的内涵, 使其成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语的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增多, 目前已发展至上千万个, 其语法结构、语音也在发生着变化。目前人们已几乎无法听懂中世纪地道的伦敦英语了。

1.2 英语如同其他语言一样, 都是人类创新文化的载体

人类历史的无数次创新都被包括英语在内的各民族语言所记录, 在其语言结构和优秀作品中都凝聚着人类不断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和高超智慧。达尔文用英语写下了《物种起源》、爱因斯坦用英语写下了《相对论》、还有无数的英文作家写下了无数的传世佳作。人类用英语和其他各民族语言创造出了人类文明。

1.3 英语是我们学习国外先进思想和文化的有效工具

我们在用英语与世界各国的人们进行交流的同时, 可以从中学得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手段。我国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正是我们向西方先进思想和先进技术学习的运动。当时, 许多人出国留学, 借助所学得的英语、日语、法语等外语来学习先进思想和技术, 他们之中涌现了一大批象严复、詹天佑等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而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更有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促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文化的不断进步。

2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敢于“say No”, 从而让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比如《Directions and Signs》这个单元, 可通过师生交流来确立学习目标。老师可打开一张城市地图, 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让学生对本单元内容有个初步了解, 如“Look at the street map,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church?”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 看哪个组可以找到最近的路到达目的地, 然后选一名代表用英语表达出来。

老师也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写有英文的交通标志图片, 让大家猜测它们的含意并试着用英文来解释。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 学生很快就对学习本单元有了明确的目标, 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2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

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对于学生的成绩、优点以及思维中的合理因素要及时鼓励。在《Making phone calls》单元中。

首先介始一些如何接电话, 打电话, 电话留言的英文表达式。然后再学习两个样本对话, 学生更加了解在不同话境下电话句型的使用。接着把班上学生分为几组, 每组设置一个语境, 要求学生根据不同语境编对话。然后每组派几个代表表演。使学生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 把学会的句子真正会使用。每单元的Talking face to face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真正的学会用英语。所以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值得注意是, 由于学生们不敢开口说英语。要多鼓励学生。并在任务布置上要简单, 话题能吸引学生们兴趣。并要恰当的给出点评。

2.3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言

讲解课文时, 不仅要讲解课本上的语言点, 还必须旁征博引, 讲述与这一主题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使他们通过非语言知识更好地理解课文, 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 第一册课文Unit 7passage one Thanksgiving day and Christmas day提到了圣诞节、感恩节, 这些节日是西方比较重要的节日, 学生很想了解, 教师可以把这些节日的来历、意义、民俗等告诉学生, 也可以布置成课外作业, 让学生们课下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开阔眼界。

在讲解枯燥的课文时, 应该有选择性的精讲。试想一个老师如果什么东西都讲什么内容都教, 那么学生就没有思维, 从而成为了一个被动的学习机器。因此我在处理比较简单的课文时, 不再通讲全文, 而是采取让同学提问的方式, 比如我给学生一定时间浏览全文并找出问题, 让其他同学讨论并解答, 学生们就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自信和乐趣, 如果全班同学都不知所答, 我在这个时候给学生讲解疑难, 学生们很容易接受而且印象深刻。只有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找出问题, 学生们才具备了基本的自学能力, 它是我们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的基础, 而这种能力的掌握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加于培养。

2.4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创新型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 具有直观性、交互性、生动性等特点, 有利于适时拓展教学内容, 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创意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时也常常将自己的创造力融于其中, 从而以教师的教学创新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创新。讲授《Directions and Signs》这个单元, 可通过师生交流来确立学习目标。老师可打开一张城市地图, 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让学生对本单元内容有个初步了解, 如“Look at the street map,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church?”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 看哪个组可以找到最近的路到达目的地, 然后选一名代表用英语表达出来。老师也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写有英文的交通标志图片, 让大家猜测它们的含意并试着用英文来解释。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 学生很快就对学习本单元有了明确的目标, 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3 通过生动有趣、富于启发的英语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现有水平开展各种创造活动, 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创造的愉悦。要使英语课堂生动有趣。老师要做大量的工作来优化课堂。一方面, 采取措施使课堂生动有趣, 让学生乐于上英语课, 使学生感到时间过得很快。例如, 夏天的下午的五六节同学们都很想睡觉。可以在上课前给同学们讲个笑话, 玩个游戏之类的让同学打起精神。另一方面, 运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播放一些英语经典电影片段以及内容健康的最新英语大片。这需要学校给我们老师创造条件。本人在组织学校English Corner (英语角) 时同学生一起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和场景来学习英语。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已从在活动中单纯学习英语知识转化为在活动中用语言进行交际、用英语进行创造。

长久以来, 我们在教学中由于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而一味地让学生在大堆大堆地题海中“磨练”应试技巧, 导致许多学生“死读书”、怕交际。作为教师, 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无疑会给他们的终身发展带来后患。我们英语教师要将创新教育理论与本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将英语教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活动, 积极探索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新途径。

摘要:创新能力是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 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未来的世纪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 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 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是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创新,素质教育,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王宗炎.语言问题探索[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 王宗炎.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舒白梅, 陈佑林.外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5] 吴道存.怎样教好英语——英语专家论英语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二月二龙抬头范文下一篇:学困生帮扶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