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调查报告范文

2023-06-16

教材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自查报告

按照三河市教育局转发《三河市“扫黄打非”领导工作小组关于开展印装行业治理整顿“百日会战”行动的实施方案》的部署及市教育局的安排,我校于3月15日到3月26日,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整治侵权盗版和非法出版发行教材教辅的专项自查行动”,现将自查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宣传,自觉抵制盗版资料。

接到通知以来,我校利用周一上午国旗下讲话,校园宣传栏等,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部分章节,使全校师生懂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它既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制度,又是开展国际间科学技术、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环境和条件之一。中国把保护知识产权作为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七十年代末即着手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同时积极参加相关国际组织的活动,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交往与合作。因而,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设,在初始阶段就显示了面向世界、面向国际保护水平的高起点。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知识产权立法速度之快,也是史无前例的。”因此每一个公民都应自觉遵守法律规定,自觉抵制盗版书籍、音像资料等的购买、使用。

二、开展自查,确保本校师生不使用盗版资料。

3月15日开始,我校教导处、总务处分头进行自查,自查的范围包括:(1)教科书是否按规定要求和渠道订购?(2)、学校图书室是否存在盗版图书?(3)教导处存书是否有盗版的?(4)、电子备课室是否存在盗版音像资料?(5)各班级辅导员老师检查学生中有无使用盗版教辅资料?

通过自查,了解到:学校教学使用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等,均按上级要求征订,主要来自新华书店,并且经过教育局批准的,没有盗版资料。校图书馆盗版书籍没有,采购渠道正常。校电子备课室有没有盗版光盘。学生中的教辅资料和自购课外书有少数是盗版的,已经集中销毁。

三、高度重视,确保今后不购用非法出版物。

教材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自查报告

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材检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的有关要求,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规范教材教辅征订、使用,近期对学校教材、教辅的征订、使用情况进行了认真地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严格目录管理

对国家和自治区教材及教辅材料实行目录管理,严格执行教材教辅材料准入制度。我校学生所使用的教科书、教辅均为上级部门规定并配发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中的教学用书。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等部分学科使用了循环教材。学校或教师不存在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教辅材料的行为。

二、严格渠道管理

教辅材料出版、印刷、发行、订购、均属正规渠道,在我校不存在境外、盗版教辅材料和非法编印教辅材料的行为。经自查给学校提供的教材印刷字迹清晰、配图形象生动,无劣质印刷品,不存在印制或夹带广告等现象。

三、严控教辅资料

除上级部门提供的教材和配套练习外,学校严格控制教材教辅资料,加强学生用书管理,坚决不征订其他各种练习资料和复习用书,同时也不向学生推荐其他学习资料,并严禁教师向学生

推荐练习资料和复习用书,以避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四、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要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加大对教辅材料违规征订使用行为的查处力度,对群众举报的问题,及时处理,做到有报必查,有错必纠。对于违规违纪人员,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

XXXXXXXXX学校

教材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摘  要:《普通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全国商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全国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的出台,为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编写提供了指导和规范。基于《国标》和《考纲》界定的写作知识和能力要求,分析2000年至2018年间我国出版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发现现有教材在编写内容、材料的情境性、互文性和真实性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要想消除现有教材存在的问题,必须坚持以《国标》和《考纲》为指导,明确未来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的编写方向,推动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达到同样的质量标准。

关键词:《国标》;《考纲》;商务英语写作教材;问题;改革

一、《国标》和《考纲》对商务英语写作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2007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201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写作组制订了《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此基础上,2018年,教育部正式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在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国标》规定,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是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应掌握语言知识、商务知识、跨文化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应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2017年,《全国商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和《全国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出台。《考纲》规定,四、八级写作考试都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写作素材来源于真实的商务场景。四级写作要求考生在完成阅读理解后,依据语篇中的具体商务情景、商务知识、商务规则和惯例,或涉及的商务案例,在30分钟内完成一篇约150词的商务写作。这说明四级考试重点考查学生通用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八级写作包含两种阅读材料:图表和文本。图表主要来源于公司报告、手册和商业报刊杂志中常用的柱状图、饼状图、曲线图和表格等,旨在考查考生的数据描述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短文写作要求考生分析并评价中英两方来源的信息,结合背景知识,清晰、客观地论证自身观点。这说明八级考试侧重考查学生专用商务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和各种高端思维能力。

从《国标》和《考纲》可以看出,商务英语写作教学在内容上需涵盖多种商务文本写作知识,不仅要培养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和交互中的商务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多种思维能力,如识别、筛选、归纳、概括和整合等[1]。

二、基于《国标》和《考纲》看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存在的问题

教材是教学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和依据,是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来源,也是实现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重要保证。商务英语写作教材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起步于80年代,成长于90年代,快速成长于2000年以来[2]。然而,教材建设一直是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3]。主要原因是商务英语写作一直缺乏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类纲领性文件,教材编写的理据和支撑长期缺失。商务英语写作教材要么盲目引进或改编国外教材,要么基本凭感觉编写教材[4];学生需掌握哪些知识,达到何种能力,通常由编者自行把握。

笔者搜集了国内七大教育出版社2000年至2018年出版发行的高校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共计64本(不含高职高专类商务类专业写作教材)。其中,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27 本、清华大学出版社 14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7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6 本、高等教育出版社 5 本、浙江大学出版社 4 本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本。对照《国标》和《考纲》要求,可以看出这些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在编写内容、材料的情境性、互文性和真实性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材编写内容情况分析

64本教材主要涵盖了四个方面的内容:贸易流程信函、公司内部信函、商务社交信函和求职任职信函。各种信函涉及教材数量及占比见表1。

与《考纲》中的四、八级考试样卷对比发现,上述内容并不是《考纲》所界定的主要考查对象。专四样卷中的写作任务为:学生先读一篇关于在中国Uber幽灵车的报道。所谓“幽灵车”,指的是乘客叫车后,司机接单,但是并不联系乘客,也不来接乘客,车未到达便迅速开始行程,并且在一分钟时间内就完成行程,强制扣除车费。学生完成阅读后,写一篇100-120字的商务信函。题目要求是:假设你是Uber危机管理部的经理,请向公众发布一封公开信,告知Uber将如何解决上述报道中提到的问题,以减少公众及Uber客户的担忧。该信函属于公司对外宣传与沟通类文本。64本教材中有22本教材出现这类信函,其中涉及公司简介的有7本(11%)、涉及广告文案的有7本(11%)、涉及产品信息及说明书的有5本(8%),涉及媒体发布的有2本(3%),涉及名片的有1本(2%)。这说明这类文本写作不是目前教材的主要内容。

专八样卷中的写作包括两道题。第一题要求学生基于北京和黑龙江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数据,撰写研究报告。学生首先总结图表内容,然后从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方面展开对比,分析就业发展趋势,最后提出自己的评价。该类写作属于商务报告中的行业分析报告,考查学生图表描述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图表描述是市场调查类文本中的一种,该类文本目前在教材中涉及最少,仅发现1篇图表描述、1篇信誉调查、1篇市场调查和2篇问卷调查。行业分析报告目前在教材中未见相关内容。第二题要求学生读四个简短材料:第一个材料是新华网于2011年10月5日发自旧金山的报道,该报道内容包括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对苹果公司的贡献、辭职及其辞世的消息;第二个和第三个材料是国内外著名机构和网站,如BBC、ABC、Sina、新华网和金融投资报,对乔布斯辞职的评价,该评价为文字材料;第四个材料是名为the Daily Dose(网址:www.thedailydose.com)的网站的评价,形式为漫画。学生需要基于上述材料,写一篇250-280字的文章,针对乔布斯辞职事件开展描述、分析和评价。这是商务报告中的评价类文书,目前教材中未见对该类文书的介绍及讲解。

上述分析表明,目前部分写作教材偏离了《国标》和《考纲》界定的范围,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准确,损害了教材的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没有完全体现商务英语知识复合、应用和实践能力导向要求。可能导致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出现知识结构不科学、能力发展不完整等问题,难以成为《国标》提出的国际化、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二)材料的情境性分析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情境下进行学习,才能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有助于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5]。商务活动都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情境略有改变,与他人的合作和互动就会相应改变。因此教材在内容设计上一定要提供商务文本出现的情境。

从情境性看,仅有2本教材在前言里提出编写原则为注重材料的情境性,这说明忽视材料的情境性是目前教材的通病。这体现在三个方面:(1)教材在讲解某一信函时,通常只给孤立的文本,未提供任何与该文本出现情境相关的材料,这导致学生只会把该文本作为模板,机械照搬,不会考虑在不同情境下灵活变更。(2)虽然极少数教材提供了材料的情境,但是并未详细解释如何利用情境进行写作。比如,信函写作者身份不同,使用的语调和措辞等均有显著不同,而这在教材里均未提及。(3)课后练习多是填空、中英互译、排序等语言知识型练习,少有语言使用型练习。即便有,这些语言使用型练习提供的情境信息作用也不大。典型的练习如下:A公司欲与B公司建立贸易关系,请以A公司外贸经理的名义,撰写开发信发给B公司,开发信应包括说明从何处得知对方公司的信息、介绍己方公司及产品、表达合作意向等内容。这个写作任务中,A、B两公司的相关信息,如公司简介、公司产品等均未有具体描述。缺乏这些相关信息,学生不清楚为什么合作、如何开展合作等,写出的文本势必空洞,没有内容。

(三)材料的互文性分析

商务文本情境性决定了商务文本也具有互文性特征。互文性指文本或话语与过去、现在和未来潜在文本的明示或默示之联系[6]。互文性是商务英语文本的一个显著特征。以贸易流程信函中报盘和还盘为例,通常双方会讨价还价几个回合后方能达成一致。因此每一封信函的撰写,均要考虑前一封甚至前几封信函的内容,前信函影响后信函的内容要点甚至格式。再比如写市场调查报告之前,做了哪些深入细致的调查,搜集了哪些资料,这都影响调查报告的写作。

目前注重互文性的教材较少,笔者搜集的64本教材中仅有7本教材以成组的方式呈现商务信函,有2本教材提供了与写作相关的业务单据或文件,但是它们均未详细讲解在写作时如何注重互文。这导致学生在写作时可能仅仅关注当前写作文本,而忽视与前文本的互动,不会考虑如何恰当地回应前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商务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材料的真实性分析

教材应反映学习者将来要使用的语言,能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地使用他们所需要的语言[7],非真实的材料,影响学生今后处理外部世界真实语言的能力[8]。商务英语写作课程尤其如此。只有在真实的语境、情境和交互中,学生才能参照国际商务实践的规则与惯例,结合特定交际任务的语境因素,运用文本知识、国际化素养、国际商务知识以及商务交际情境策略,组织符合职场真实情境的文字,才能培养商务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多种思维能力,才可能成为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商务英语写作中存在的最严重问题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如果在写作教材编写中采用真实材料,是对实践教学不足的一种有效弥补措施。

然而,笔者搜集的64本教材中有84%的教材在内容选材时未交待材料的出处。从材料本身来看,这些材料或来源于教学经验,或从互联网上撷取,教材内容和任务设计与真实商务语境下的活动有很大差距,表现为有些材料表述明显不规范,有些行为明显违反商务规则和惯例,有些任务设计明显脱离商务实践。

三、《国标》和《考纲》指导和规范下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编写方向

针对前述现有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理清思路,明确未来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的编写方向;采取措施,切实提高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的编写质量。

首先,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师应吃透《考纲》,严格按照《国标》和《考纲》要求,确定教材内容及重点。严明等在《全国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测试构念与试卷设计》中明确指出:“写作主题涉及日常商务活动、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国际经贸、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和跨文化商务交际等内容” [9]。教材编写者可咨询《国标》和《考纲》编写者,阅读专家对这些文件的解读,研究考试任务的测试构念。只有正确理解这些纲领性文件,才能保证教材内容编写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其次,贯彻情境性和互文性。对于所有的商务文本,都应提供该文本出现的情境,比如商务评价类和建议类文书,需要提供足够的关于某一事件的信息,并且需详细讲解从哪里搜集这些信息,如何基于这些信息进行评价,给出建议。对于商务信函,建议以成组的方式呈现,比如投诉信一组4封,按照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标明信函的序号,从编排上突出信件间的互文关联性,同时在讲解时,侧重引导学生注意互文。练习设计上,应该设计各种带有情境的任务,任务是合作完成的,属于交际性的,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就会考虑情境和互文。

第三,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应以各种财经类报刊、外企网站、企业内部以及涉外商务活动中的材料、情境、案例等为素材,注重知识性、时效性、多样性、广泛性和真实性,兼顾趣味性。应鼓励教材编写者通过多种渠道接触真实的商务语境,成为既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又有丰富的外贸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同时建议教材编写者与一线外贸人员合作,获取一手材料,共同编写教材。

第四,开发立体化教材。一方面,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内容较多、教材偏厚,易让教师和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然而,就每个主题而言,内容和练习均十分有限,并不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获得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如今国际贸易往来频繁,而纸质课本时效性較差,跟不上快速发展的商业活动。因此,需要开发配套的立体化教材来弥补这两个方面的不足。立体化教材不是基于纸质教材开发电子课件,或设计学习软件系统开展配套练习,而是充分考虑网络的特点,把纸质教材的内容分成两部分。作为主干的纸质教材,主要介绍商务写作的规范、商务知识、商务规则和惯例等。具体案例、文本等,可以向学生提供相关网址,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来学习,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由教师直接下载后存放在学习系统的局域网里。

综上,《国标》和《考纲》的颁布标志着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编写进入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阶段。以这两个纲领性文件为依据,有望解决目前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编写中存在的主观性强、随意性大、规范缺乏等问题,推动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达到同样的质量标准。此外,通过编写符合《国标》和《考纲》要求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可以达到更新教师观念、改变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师资队伍发展的目的,进而带动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立非,许德金.《全国商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试行):构念、要素与规范 [J].中国外语,2017(2):22-27.

[2]莫再树,孙文娟.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建设的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2010(5):81-85.

[3]王興孙.对国际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探讨[J].国际商务研究,1997(1):27-31.

[4]束定芳.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J].外语界,2005(6):2-7.

[5]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J].外国教育资料,1999(1):35-39.

[6]Bazerman, C. Intertextuality: How texts rely on other texts[C]∥ Bazerman, C. & Prior,P. (eds). What writing does and how it does it:Anintroduc-

tion to analyzing texts and textual practices. NJ: Lawrence Erlbaum,2004:83-96.

[7]Cunningsworth, A. Choosing Your Coursebook[M]. Oxford: Macmillan,1995.

[8]Tomlinson, B. Material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CUP,1998.

[9]严明,周文萱,吕晓轩.《全国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试行):测试构念与试卷设计[J].外语学刊,2017(6):77-82.

收稿日期:2020-02-16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80209)。

作者简介:余清萍(1973-),女,湖北宜昌人,浙江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硕导,主要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徐莎莎(1986-),女,浙江天台人,浙江财经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导,主要研究方向:测试学 。

教材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在此, 我以《中国历史》初中一、二年级教学实践为例, 就以下几个方面谈点体会。

一、巧用目录, 建立知识的框架性

每个学科都有一个知识框架, 对历史来说, 它的框架就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线索, 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重要人物的功过等。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材的目录,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 并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结构和内在联系, 做到“心中有谱”。这样, 知识学得再多, 学生心中也自有条理, 知识也不容易混淆。

新教材的目录多用简洁的文字直接切入话题, 每课篇名就是本课历史知识的缩影。教师巧用目录和篇名穿针引线, 就能向学生勾勒出某个历史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征, 突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适应新教材对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要求。

二、善用“引言”, 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新教材每课前都有一段恰当的“引言”。有的是联系旧课, 导入新课;有的是对一段历史进行简要的概括;有的是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精彩的“引言”, 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每课“引言”导入新课,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讲授新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 教师也可以利用“引言”, 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这样, 学生不仅学会了历史知识, 而且, 还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这是适应新教材对历史能力的要求的, 也是与高考注重能力考查相接轨的。

三、妙用图片, 增加课堂的生动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的思维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的图片: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精美的艺术作品等。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及时恰当的指导学生赏析图片, 可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 让课堂趣味横生, 也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记忆。如在讲解“长征”一节内容时, 可以利用书上的插图“大渡河”、“泸定桥”等等, 给学生穿插其中的小故事, 让学生认识到长征的艰辛和不易。

四、选用“引文”,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引文或引语, 是原始史料, 常言说“论从史出”。教材里的引文或引语就是立论的依据, 这些历史典籍、哲人妙语、优秀诗歌、流传民谣等, 不仅具有思想教育意义, 还为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提供了可靠依据。在教学中, 恰当运用它, 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材料、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用的。

如初中历史第二册唐朝历史部分, 引用了唐太宗的两句原话:“舟所以比人君, 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前者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政治意识, 后者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经过教师的仔细讲解, 学生对唐太宗的政治观点有了深刻的认识, 对“贞观之治”的出现也觉得理所当然了。

另外, 有些“引文”或“引语”还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的理想材料。如古今中外贤德人士的名言, 就会对学生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像孔子“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的谦逊;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等等。这些蕴涵丰富哲理的语言一定会让学生受益终生的。

五、选用小字,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需求, 除正文外, 教材还精选了大量的小字阅读材料。有的是对某个历史事件的具体介绍;有的是富有思想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有的是对历史人物的生平简介……这些材料虽然不要求学生掌握, 但阐述具体、富有情趣, 对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加深理解、拓宽思考空间、扩展知识面的作用不可小视。

如讲到唐朝丝织品时, 不妨利用小字幽默一下:一位阿拉伯商人透过五层丝绸衣服看到了唐朝官员胸口的黑痣。虽是笑谈, 却使学生对枯燥的经济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使学生对唐代高超的丝织水平留下了深刻印象。

六、灵活处理课后题,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教材课后练习题以选择、问答、活动建议三种主观性题型为主, 充分体现了知识和能力并重的原则, 其中, 活动建议最具特色:题型灵活、形式新颖。包括编制大事年表、故事交流、调查访问、参观名胜古迹、历史人物评价等,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亲身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 无法保证每次活动都能实施, 因此, 教师要结合本校实际和当地历史、人文环境, 灵活处理课后练习题, 力争每学期组织2-3次活动课, 使学生亲自参与到历史的活动中来, 在活动中培养历史学习的技巧和能力。

教材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对语文教材进行分析是教学的基础,教材分析需要有效的切入视角,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教材中文字的魅力,才能更为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在探究此问题的过程中,笔者接触到言语行为的相关理论,学习了专家同行对通过言语行为分析语文教学的成果,感觉其作为教材分析的切入口,也有着很大的意义与价值。本文试对此进行简要论述。

一、基于言语行为视角分析教材的意义

言语即行为,教材语言首先是编者的言语行为,教材语言就是教材中使用的语言。言语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但通俗点理解,就是教材言语所蕴含的行为教育取向,即教材总是通过自己的语言,去对学生的言语与行为进行教育的。这就是语言学家奥斯汀所说的“句子意义”与“说话用意”,也就是“命题意义”与“言外之力(意)”。基于这样的理解,通过研究部编本教材中的言语行为,对于初中语文教材解析而言,意义在于:

其一,基于言语行为的视角分析教材,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深入文本。

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其实都是“标准化”的,这种标准化来源于考试要求,来源于教参,真正属于教师个体对教材的解读且能够引领学生理解课文的情形很少。而言语行为的切入视角,可以让教师带着明显的意识去解析文本,这对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极具现实价值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对于脱离了标准答案的教师来说,通过言语行为作为切入口,可以更好地形成个体认识。

其二,基于言语行为的视角分析教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读懂课文。

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是获得工具性与人文性认识的必然途径。当教师走出标准化教学思路之后,学生如何在课文阅读中获得认识,很大程度上与学生能否领略课文的“言外之力”密切相关。当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先读懂直接的“句子意义”之后,再去领略“说话用意”,也就实现了言语行为运用的价值。

二、基于言语行为视角分析教材例析

《春》是初中语文的经典散文,统编本语文教材收录在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由此可见其分量。作为一篇散文学习,常常需要学生领略其中的美,这个“美”其实正存在两层含义:一是文字表面的含义;二是文字背后的含义。传统的教学中,常常领略的是文字表面的美,而言语行为视角下的《春》这篇课文的解读,还需要在前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领略后者。

塞尔在解读“言外之力”的时候,是从作者心理状态、言语目的、作者所用词语与(客观)世界状态关系三个角度来进行的,我们解读《春》不妨就如此进行。限于篇幅,这里仅选择其中的一些片段来进行阐述。

《春》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雨是最寻常的……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总体而言,在《春》这篇课文中,这段文字相对于其它文字,略有“特别”。在其他文字的笔触当中,总是跳跃着春的活力与美,而这段写春雨的文字中,“一点点黄晕的光”与“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总给人一种“淡淡的愁情”,从言语动作的角度来看,这对应着作者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呢?作者如此言语的目的又是什么?其是想描述什么样的客观世界的状态?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寻找《春》的写作背景,可以认为当时家庭与生活非常美满、工作春风得意的朱自清,借《春》描写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也描写了内心的真实世界;与此同时,他也在寻找安放“‘颇不宁静’的心”的世界,在寻找的过程中,春雨以及春雨中的一些景致,或许就是对“纷扰的世界”的一种表达。

从言语行为的视角做出这样的分析,然后引导学生去更为全面的解读《春》这篇课文,学生的所思、所想与所得皆有提升。

三、从核心素养角度思考言语行为的价值

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当前学科教学的主题,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注重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仍须为之寻找平衡点。基于此,须在教材分析、教学方式、考试机制等方面进行拓展性研究,以期推动统编本教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断完善与改进,帮助教师自我成长,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通过实践,笔者以为言语行为作为核心素养培育的切入点,既可以有效的对教材进行解析,又可以为核心素养培育寻找到有效的途径:寻找语言的“言外之力”,需要思维的参与,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另外三个要素。对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而言,绝大多数课文的解析,都可以以言语行为为切入口,从效果上来看,简洁而高效。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教材解析与核心素养培育并行不悖,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前者是后者的实现途径。从这个角度讲,言语行为作为解析语文教材的工具,其价值还需要更多的進行挖掘。

★作者通联:江苏如东县实验中学南校区。

上一篇:耳机调查报告下一篇:烧烤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