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论文范文

2024-02-02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从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入手,谈一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关键词:青年教师 师德教育

师德是教师重要的人格特征,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教师的灵魂。简而言之。教师的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作为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是教师道德意识 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教师的职业具有以人格培养人格 以灵魂塑造灵魂的特点,所以师德是教育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因素。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志、行为等各方面施加影响。因而,古往今来的思想家、教育家,在肯定教师崇高社会地位的同时,比其它任何职业更加关注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捷克著名教育家垮美纽斯曾说:“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因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有其重要性的。

1.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的变化

1.1人生价值观

高校青年教师的个性意识明显增强,进取心和功利心日趋强烈,越来越重视个人价值、个人欲望、个人利 益和个人感情。 他们中一些人改变了以献身于社会公共事业、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光明前途而奋 斗的传统人生价值标准,向世俗的利益、世俗的快乐、个人的追求倾斜。他们对于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 些新的价值观念,如合理的利己主义,奉献与索取的一致性,利人与利己的相互承认,义与利相结合的原则等 等,均予以认同,甚至奉为至理。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 传统观念已难于引起他们的心理共鸣。

1.2 道德价值观

传统的道德规范与准则,对高校部分青年教师的约束在逐渐淡化。和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高等院校的青年教师相比,今天的 青年教师不少人已从传统的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向合理的利己主义偏移,以个人利益作为出发点,已成为许多人处理人际关际的原则[1]。 他们较为重视勇敢、顽强、自信、勤劳、热情、不甘落后等进取性的品质,对传统性的忠、孝、节、义、 团结、互助、平等、博爱、遵守公共秩序、保持公共卫生等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与稳定社会秩序的品德,则较 为淡漠。他们认为,个性与进取精神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基础,他期望加快改革的步伐,渴望发挥自己的才能 ,实现自己的抱负。对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优胜劣败的竞争,有些人对此存在惧怕的心理,对于新出台的改革措施,如聘任 制、教师挂牌上课等,感到压力大、包袱重、心理难于平衡。

1.3 政治价值观

高校青年教师对政治和政治现象的评价,也有新的特点,如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日趋强烈,要求社会政治 生活公开化和民主化等。他们认为,民意应成为国家政治事务决策的基础,要保证民意的表达渠道通畅,他们 称赞忧国忧民敢于直言的各级领导和人民代表。 越来越多人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相信自己的判断,不再毫不犹豫地接受长辈、领导人向他们的灌输。如 對党团员身份的追求,对党团员形象的崇拜,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高校青年教师相比,变化就很大。他们认 为,入团入党对于自己的成长进步、成就事业并非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即使那些以事业为第一位、决心为社会 和人类作贡献的人,也不是全部将入党入团视为首要的选择。这些变化,反映了高校部分青年教师对政治的淡 漠才对党团组织在政治生活中的实际作用的认识的变化。

1.4职业价值观

在经济体制改革浪潮和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知识与人才日益受到重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 步确立,人们的经济收入也拉开了档次,社会上出现了大腕大款人物,脑体倒挂、地位“颠倒”等反常现象, 使高校青年教师心态失衡,教师的职业不再耀眼和令人羡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再“时髦”,他们的理想 与现实之间产生激烈的冲突,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变得不那么稳定,有的甚至弃教从商 。

2.加强教师师德教育途径

2.1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

注重高校师德的制度建设,增强师德规范的可操作性。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规范既要有理想性,又要有现实性,主要体现在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范三个层面。教师职业的崇高性是师德规范追求的目标,而不应该成为师德规范制定的出发点,师德规范的实施要基于法律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基础。

师的行为奠定了基础。高校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细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更为具体的要求,通过规章细则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如果他违背了职业道德规范,不仅涉及到道德问题,而且涉及到法律问题,进而养成在法律的意义上强化自己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2.2拓宽高校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渠道,把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和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随着科学 --技术--生产周期日益缩短,高校与社会融成一体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高校与外单位合作,建立教学、科研、生产的联合体,进行科学研究和开发;成人继续教育的进程加快,大批成年人进入高校进行知识更新; 有的教师还下厂下乡,参与地方成人高校办学活动。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路子越走越宽 青年教师从参加社会的科研、教学等活动中,接触了群众,了解了群众,并从群众中吸取了营养,不仅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对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也将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2.3实现教师由\"勤奋型\"向\"创新型\"转变

对于一个教师来讲,最大的幸福就是得到学生的信任。我体会到做一个深受学生敬佩的教师,不在区别其担任的是主课与副课,关键是看你自己是否树立强烈的素质观念和开拓意识,是否做到为人师表,德高望重;是否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否在教学上创一流水平。有的教师总认为只要辛勤工作,就是好教师、优秀教师;只要作业批得多,批得精细,给学生勤补课,就是辛勤的好园丁了。我在教学中认识到辛勤的教师固然重要,但素质教育 的教师更重要。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的工作,我认为是应当由\"勤型\"向\"素质型\"、\"创新型\"、\"科学型\"的方向发展。因素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要造就高素质的学生就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创新型的教师。

综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情况下,面对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面对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严峻挑战,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多维互动教学的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实现全方位的信息沟通,教学中的各种要素通过多元的、动态的方式交互影响。这种教学有利于发挥青年教师的个人智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青年教师在入职初期存在着各种不适应的问题,尤其在教学方面最为突出。深刻理解并贯彻多维互动教学,有利于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较快适应教学工作。

关键词:多位互动;教学;职业适应力

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生力军,也是高校实施教学改革的中流砥柱。从入职到完全适应高校各方面的工作,青年教师往往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才能真正实现角色上的转变,而这种适应的首要问题是对教学工作的适应,是对课堂内外各种因素的协调和掌控。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全新理念,它体现了教学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深刻理解并贯彻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有利于青年教师快速适应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能力,进而为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开启良好的开端。

一、多维互动教学的内涵

多维互动教学的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实现全方位的信息沟通。即把教学活动放在一个开放的教育环境中进行,无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人、事、物都可以通过多元的、动态的方式交互影响,最终实现以学生为本,发挥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生动、开放、灵活,在理论问题上有了更多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并能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加以验证,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课内外结合[1]。可以说多维互动教学就是教与学的相互统一、交互影响,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它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活动都能产生不同于传统的作用。

具体来说多维互动教学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传统的大学教学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的一方,听课、记笔记是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提问、讨论相对较少。而多维互动教学则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负责提供典型案例、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则围绕一个主旨问题或案例展开一系列的主体性活动。因而学生的参与意识是比较高的,愿意置身其中发表个人见解、作出总结等。第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传统教学中无论新老教师几乎采取同样的教学模式,即课本加粉笔,满堂讲授,教师占据了课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在长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按部就班,教学内容陈旧,方法手段单一。而在多维互动教学中,教师需要与学生拉近距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设置教学情境、选取适宜内容、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开展教学,这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教学技能,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第三,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的大学课堂主要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课外实践少之又少,理论与实践脱离严重。多维互动教学要求课内生动学习,课外加强实践,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去,实现课堂内外的互动、学校与社会的互动,这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相联系相对比,从而发现并解决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二、多维互动教学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适应力的影响

(一)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

职业适应力是人们入职后,在思想、情感、道德、能力等方面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一种能力。高校青年教师在职前经过漫长的职业准备期,入职后就面临着适应所从事职业的问题,即进入了职业适应期。适应能力强的人则工作上手快,人际交往好,职业发展顺;适应能力弱的人则挫败感多于成就感,人际关系紧张,职业发展前景黯淡。根据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从高校毕业到入职再到职业适应一般需要四年左右的时间[2]。可见职业适应力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在高校教学改革背景下,提高青年教师职业适应力,尤其对教学活动的适应力是刻不容缓的。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适应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

1.顺其自然,被动适应

从高校毕业又进入高校担任教师,许多青年教师在角色转换方面没有太多心理准备,也没有经验可谈,高校在职前以及入职后所采取的培训措施非常有限,有的高校会组织短期培训,有的甚至没有任何培训,可以说青年教师“想当然”的就从一个角色进入了另一个角色,对新角色的适应完全呈现出顺其自然、被动适应的状态。在教学方面模仿老教师的教学行为,或从记忆中提取自己老师上课时的行为方式加以模仿,这些模仿有些是可行的、适宜的,有些则完全是生搬硬套,教学效果一般。而这种靠“自我意识”自然适应的状态要维持很长时间,这完全是一种被动适应,没有主动性可言,也没有实现个人能力的全面挖掘和发挥,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教师的发展。

2.适应周期长,工作上手慢

从新手教师到成熟教师是青年教师入职后的必然发展轨迹,由于是一种自然适应的方式,因此这个周期一般在四年左右,时间相对较长。在这段时间中,青年教师一切都是从头学起,在摸索中前行。例如,课要怎么备,教案怎么写,语言表达欠佳怎么办,板书怎样才能更规范,师生互动效果差,多媒体应用不熟练等等。这些问题有些是熟能生巧的,有些则需要有意识地加以学习和改进。总之,在没有培训、无人指点的情况下要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是比较难的,因此在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对工作的不适应感,工作上手慢,容易出现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师生互动欠佳,其他工作任务疲于应付等情况。

3.人际圈不稳定,挫败感强

进入新的工作环境,人际交往是青年教师职业适应的一部分,包括与领导交往、与同事交往、与学生交往,这几方面对青年教师的职业适应都很重要。例如,在课堂内外都要与学生打交道,怎样保持师德礼仪,又不高高在上,既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又不失教师风范,这个度是很多青年教师难以把握的——不及则影响教学效果,过之则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很好地拿捏师生人际交往的尺度。此外,与领导、同事之间从陌生到熟络,再到形成稳定的人际交往圈,从而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这是青年教师心理适应的关键,这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由于青年教师社会经验相对不足,人际意识薄弱,很多青年教师入职后都觉得与领导、同事之间没有形成稳定的交往关系,除了工作上有限的联系,其他交往少之又少,因而会影响青年教师的心理适应能力,增强其在入职后的挫败感[3]。

(二)多维互动教学对青年教师职业适应力的影响

青年教师职业适应体现在多方面,如教学、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其中对教学工作的适应是重中之重,这是青年教师获得认可与成就感的源泉,一旦很好地完成了教学活动,那么青年教师自身会体验到满满的成就感,同时又会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对其人际交往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青年教师应走在教学改革的前列,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尽快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应是青年教师在职业适应期自始至终的追求。多维互动教学对青年教师职业适应力的影响恰好体现了这种积极意义。

1.有利于发挥个人才智,展现个人才华,提升认可度

在传统教学中,青年教师缺乏优势,表现在经验不及老教师,年轻学生不太认可,社会经验欠缺,不能将理论讲得生动灵活等。因此按照传统讲授方式教学时青年教师的课堂往往是枯燥的、生硬的、缺乏活力的。而多维互动教学则完全不同。例如,在案例教学时,教师可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两则案例,教师生动阐述案例后,抛出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分析、生动学习,课后安排社会实践、见习、参观等活动,与学生深入实地考察,与社会团体沟通,从而获得知识上的领悟与升华。在这一过程中,青年教师较少地受到自身经验的局限,可以将青年人所特有的敏锐眼光与社会热点时事、理论知识等相结合,生动灵活地组织教与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展现个人魅力与才华,获得领导、同事、学生的认可。一旦教学工作完全适应,那青年教师的职业适应能力便大大提升了。

2.有利于增强沟通能力,扩大人际交往圈

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是青年教师入职后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每天面对学生,用什么样的态度、语言、方式跟学生互动是青年教师的必修课。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人际意识强,做好了与他们的互动对青年教师人际交往圈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在多维互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比较放松、随意,青年教师可以与学生建立起深入的信任感,长时间的充满信任的沟通可以提高青年教师日常的人际沟通能力。此外,在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中,需要与社会中的人与机构进行协商、讨论、交流,这对新入职人际交往圈狭小、社会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来说,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在这些课堂以外的各项活动中,无疑可以进一步增强青年教师的沟通能力,扩大其人际交往圈。

3.有利于深入教育情境,获得积极的职业情感体验

适应一项工作,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积极的职业情感体验,才能将工作视为事业,将疲于应付的心态转变为甘愿为之奉献的精神。达到这种境界时不仅适应了工作,而且会进入所谓的职业生涯“稳定期”,这将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和最佳阶段。因此积极的职业情感体验是适应一项工作的关键。高校青年教师如果在教学、人际交往、日常生活中缺乏成就感、归属感、得不到认可,则精神压力大,挫败感强;如果成功机会多并被他人接纳和认可,则心态平和,精神愉悦。在多维互动教学中青年教师可以更多地深入教育情境,更好地发挥个人才智,更广泛地与他人交往,教学效果也容易得到学生和领导、同事的认可,那么他的职业情感体验就是积极的,其职业适应能力随之提高,也就能较快地适应自己的职业了。

三、多维互动背景下青年教师职业适应力提升的策略

青年教师在高校担任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他们的成长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有助于青年教师更快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应利用教学改革的契机,将多维互动教学在青年教师中加以推广,建立完善的教改机制,形成教学促发展、发展带教学的氛围。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 开展职前多维互动教学培训

切实有效的职前培训能够提高职业适应力。对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培训是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本职工作的必要举措。应改变以往形式化的职前培训,把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传递给青年教师。虽然青年教师对新的教改内容有一定的接触,但缺乏系统了解,尤其在操作方法上比较欠缺。高校应聘请在多维互动教学中表现突出的老教师为培训师,从多维互动教学的内涵、意义、方法、手段等方面开展系统培训,把实际应用放在首位,让青年教师从一入职就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多维互动教学的优势,尽快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可指导青年教师建立一个“案例库”,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大学英语教育案例,对它们进行分类整理,按教学内容贴标签分类存放,在教学中只要依据相关内容从案例库搜索适宜案例,然后制定教学方案,进而在课堂上开展生动灵活的“案例教学”即可[4]。这将对青年教师适应教学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发挥出积极作用。

(二) 引导青年教师与校内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多维互动教学并不局限于课堂之内,它要求教师与学生在课外开展大量的实践性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走出课堂,与校内外各种相关机构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而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人际关系圈尚不完善,无法利用人际关系带领学生深入各种社会机构开展活动,这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多维互动教学的效果。因此由学校牵头,组织青年教师深入各个合作单位和机构进行参观、访问、座谈,把看到的事物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与其相关人员保持联络,进而在适当的时候由青年教师自己根据教学要求联络实践活动地点,带领学生开展课堂以外的学习活动。久而久之青年教师会在短期内建立起自己的社会关系圈,这将会带动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可见校方在一开始的合作中应发挥主动作用,积极帮助和引导青年教师将课堂内外与校园内外的人、事、物联系起来,扩大视野,拓展教学范围,提升职业适应能力。

(三) 将多维互动理念引入日常管理工作,优化职业环境

高校内部也存在着教学、职称、评优等方面的竞争,青年教师在这种竞争中往往不具备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青年教师的职业适应带来负面影响。许多青年教师反映自己备课、教学压力大,科研工作难以维系,人际关系紧张等。高校应将多维互动理念引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多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鼓励师生共同参与,起到放松心情、联络感情的作用。应进一步优化职业环境,引导教师之间在教学、科研方面互通有无,互相弥补,共同进步,形成良性竞争局面,营造积极的精神氛围,让广大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能发挥个人才智,在科研上占有一席之地,从而获得成就感,并能体验到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氛围,从而较快地适应本职工作。

(四) 搭建青年教师教学交流平台,加强团队建设

由于高校特殊的管理模式,使得教师之间缺乏互动交流的机会与平台,很多教师难以在工作、生活上与别人沟通。因此高校应针对广大青年教师搭建一些交流平台,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活动,互相表达自己在教学中的收获与不足,尤其在教学改革中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时所采用的内容、方法、手段等。这种沟通交流平台在青年教师中是非常必要的,能够起到促进职业适应的作用,同时有助于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个人爱好、特长方面形成稳定的团队,以团队形式开展活动,从而丰富青年教师的业余生活,促进人际交流。加强交流平台及团队建设是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举措,不仅有助于青年教师更好地开展多维互动教学,同时也符合多维互动教学所倡导的全方位沟通的理念,是一种很好的职业体验与适应方式。[5]

总之,多维互动教学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不仅体现在教学上的快速适应和成效,也反映在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青年教师重在领悟多维互动教学的理念和精神,进而在自己的职业适应期充分发挥,促使自己在教学、科研、生活方面较快地适应高校工作。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多维互动”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以德育课教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9):127-129.

[2]王吉春.谈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适应能力的培育[J].教育探索,2012(12):108-110.

[3]金正帅.提高现代教育形式下的教师职业适应能力[J].继续教育研究,2007(6):126-127.

[4]高青梅,周宁.高校德育课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2(8):50.

[5]徐华莉, 李培培. 基于网络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互动模式——“后访学时代”的专业发展途径[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3):140-144.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从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要求出发,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要求,阐述了目前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相应措施,对新形势下完善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作者简介:赵金秀(1980-),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学院土木工程系,讲师。(河北 唐山 063000)

高等学校不只担负着培育人才、研究科学和服务社会的责任,还应担负着发展学术、建设道德的重任。在新型世界经济形势下,不断提高高等院校教师的师德建设,不断发扬教师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与不断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青年教师是高校的师资队伍的生力军,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直接影响着高等院校的发展与兴旺。所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要求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从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总书记在近几年教师节讲话精神(见表1),可分析出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全国教师应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积极自觉地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要让自己的理想、本职的工作和国家的发展、全民的幸福紧紧结合在一起,设立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情操,做一名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受学生爱戴、使民众满意的好教师。如果作为一名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敏捷的思维,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献身的精神,是不可能受学生欢迎的。从根本上提高一代新人的素质,培养他们创造的能力,使他们长大以后成为具有真才实学的忠诚于祖国和人们的开拓型人才是教师的天职。而要想塑造优秀的灵魂,首先自己应该具备这样的灵魂。

面临科教兴国的新世纪和科学发展的新形势,当今的教育是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素质高度融合的教育。作为青年教师在信息科技高度发展,新知识日益俱增的形势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必然成为其师德规范的重要内容。青年教师应努力做到毅然站立于三尺讲台,坚定地履行自己的天职和使命,加强师德建设,无怨无悔为教育事业努力奋斗。

二、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

一些青年教师看待教育事业,仅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奉献精神,而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兼职或商业性活动上。对教育工作敷衍塞责,上课时照本宣科;面对学生关心的热、难点问题和知识,有些青年教师采取回避的态度,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教学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2.教书育人观念淡薄

一些青年教师教师不能清楚地认识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在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上认识不足,缺乏远大理想,缺少对职业的执著追求,没有足够的热爱教育事业和奉献敬业的精神;还有一些青年教师对教书育人的含义理解片面,认为只要教好书本知识就是完成了教书育人的工作。

3.欠缺为人师表的作风

一些青年教师从教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遵守师德规范和行为标准,不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起不到为人师表的作用。不仅如此,有些青年教师在经济潮流的猛烈冲击下,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了偏差;个人的思想理念有了动摇,品质道德出现了下滑,价值取向失去了平衡;对物质利益的获取看得过重,心不在焉地对待本职工作,热衷于兼职工作;青年教师中存在轻教学、重科研、学术浮躁、急功近利的现象。教师犹如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每一个言谈举止都将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留给他们一生的烙印。所以教师欠缺的为人师表作风严重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严重威胁高等教育事业。

三、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相应措施

1.积极加强师德培训工作,重视青年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高校应从“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充分认识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将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放在高校全局发展的高度上,常抓不懈。高校负责人事管理的部门和负责师资管理的部门要把师德培训工作纳入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建立健全师德培训档案,加强师德培训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详细研究分析在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摸索出适合自身院校师德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

2.积极营建师德建设良好氛围,促进青年教师发展

各高校应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以优秀、先进的榜樣和模范典型来带动与提升全院的师风学风。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同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举办老、中、青三代师德高尚教师的现身说法活动,以教育和影响青年教师去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使整个高校充满创优争先的良好师德建设氛围。

3.设立完善的师德奖惩评价机制

有效的考评机制是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师德水平的有效方法。在高校师德建设中,不仅要有重要的思想工作,更离不开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因此,设立一套完善的具有激励性和约束性的评价机制对充分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上进心及正确树立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评价机制中,要将教师自评、教师互评、领导考评和学生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每一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师德状况作出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并且把评价结果予以反馈,从而对教师的进步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同时,做到评价结果与职务聘任、职称晋升、行政奖励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且在教师考核中加大教师师德表现的权重分值;对于违反师德情节严重的教师要坚持一票否决制,踢出师资队伍中的害群之马。

4.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与成长,使师德建设稳步提高

要在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做好“传、帮、带”的工作,促进相互沟通和情感交流,切实做到对青年教师的发展和成长予以关心、关注。对青年教师切实做到解决实际和思想问题的有机结合,切实做到热心服务和细心教育有机结合,切实做到工作留人和情感留人有机结合,从而给青年教师提供有利的成长条件和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以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高校要为青年教师创造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的各种机会,以发挥青年教师的的积极作用,增强青年教师在高校建设中主人翁意识,为青年教师提供优越的舞台,从而更好地发挥青年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所以,各高校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促进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让青年教师成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持久开展下去的生力军,从而使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持续稳定地进展下去。

四、结语

在科技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高校教师不仅推动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更指引着品德教育的提升。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主力军,其师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时期,国家和社会更需要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而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工作者,肩负着重要和艰巨的任务,教书育人工作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师德的内涵也在不断完善。所以,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树立全员意识,需要各级领导齐抓共管,更要采取细致而长期的教育宣传和合理而完善的措施,切实发挥师德建设运行机制的充分效率,积极开拓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范东翠.论以德治教与高校师德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1).

[2]龙宝新.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人本观[J].高校教育管理,2010,(5).

[3]庞贺峰.论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策略及意义[J].学理论,2011,(15).

(责任编辑:王祝萍)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论文范文第4篇

【内容提要】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是学校改革、建设、发展的生力军,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做好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既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的要求,也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笔者通过对几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归纳总结出当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大环境、民办高校办学体制以及基层党支部建设三个方面探究了原因,并从认识到位、教育到位、建设到位、党政合力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力求促使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 民办高校 青年教师 党员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湖北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2013-2014年度党建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陈梅,武昌理工学院非专业素质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李超峰,武昌理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自200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来,民办教育进入了快车道,民办高校发展迅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各种软硬件条件快速更新,已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决定了师资队伍结构的独特性,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了较大比重,他们伴随着学校的发展逐渐成长,是学校改革、建设、发展的生力军,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做好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既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的必然要求,也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这有利于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发挥党的战斗堡垒作用,促进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以武汉几所民办高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为调研样本(我们所说的青年教师是指35岁以下的专任教师,专职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老师),采用调查问卷和座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研。

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随着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青年教师的比例越来越大,以武汉某民办高校统计为例,专任教师730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就达到365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50%。而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党员人数为108人,占教师总人数的14.7%。该校专任教师党员总数为304人,青年教师党员人数占全校教师党员人数的35%。而这些青年教师进入民办高校后申请入党并得到发展的状况并不乐观,2011年到2013年仅发展了6人。在我们调查的非党员青年教师中,只有13.78%的青年教师表示“有机会想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这些有入党意愿的青年教师中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屈指可数,表示“最近两年递交过入党申请”的仅占4.43%。

统计数据表明,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党员数量与其较大的青年教师总量相比则较少,比例是偏低的,特别是民办高校非党员教师中递交入党申请的青年教师人数很少,这说明在民办高校中缺乏一支相当规模的青年教师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大部分青年教师入党的积极性不高,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在民办高校严重滞后,每年新发展的党员数目过少,这势必影响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当前情况下着力落实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刻不容缓。

二、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发展滞后的成因分析

本调研组通过向武汉几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含党员和非党员)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有效回收教师答卷410份,其中有效率为82%。调查内容包含青年教师基本信息、教师思想状况、工作与生活状况以及党组织生活的开展状况。其滞后原因归纳如下:

1.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我们所说的青年专任教师基本是80后,处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迅速发展的变革时期的他们,思维活跃,特立独行,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而且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基本都是硕士及以上学分,这个比例占青年教师的80%。同时受资产阶级自由化和价值多元化的影响,缺少对党的理想、信念的认识和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兴趣不高。青年教师普遍地认为谈政治是虚的,对政治学习冷淡,对入党缺乏应有的热情。而党内不正之风的盛行也直接损害了党的形象,使青年教师对党组织缺乏信任,入党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2. 受民办高校办学体制影响

民办高校的办学体制与公办高校的办学体制存在差异,没有国家财政的拨款,主要由国家机构认可的社会组织或个人自筹资金办学,自负盈亏,生存与发展的压力较大。国家为了规范民办高校的发展,保证办学质量,开展了各种类型的评估。如专业抽检、本科评估、学位授予权的审核和转设的审批等,对于这类赢得社会认可、争取更多更好生源的事情学校都会当做头等大事来抓,但这类评估指标对硬件考核多、软件要求少,对教师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缺少实质性的评估。这类引导影响到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和培养方向,导致重学历业务、轻政治思想的行为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教师向党组织靠拢的热情。如在评优评先、职称职务晋升、培养骨干教师等青年关心的问题上,没有严格的政治条件要求,这就使一些青年教师认为教学、科研等业务的提升才是首要考虑的,入不入党对自己的成长发展影响不大,持这种观念的青年教师比例占到了78.8%。

民办高校的教师一般实行合同聘任制的用工制度,不同于公办高校的事业编制,且工资待遇不高,稳定性不强,这导致一些青年教师存在打工意识,并不安心于目前的单位,而是“骑驴找马”,利用高校自由安排时间相对较多等特点,备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以期获得收入好、社会地位高的稳定工作。正是这种打工思想使有些青年教师党员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转不转组织关系不要紧,过不过组织生活无所谓。我们在进行数据调查时发现,不少青年教师甚至没有将档案和组织关系转入民办高校。

3. 受基层教工党支部建设不到位的影响

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近年来我省民办高校逐步建立起相对健全的党组织体系,调研的几所民办院校都成立了党委,各院系成立了教工党总支或党支部,实现了两级建制或三级建制的管理模式。但党支部建设不到位,教师基层党支部的作用发挥也不够。

在民办高校,考虑到办学成本,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一般由行政负责人或教师兼任,专职党建机构人员没有或较少。而这些兼职党务工作者大多缺少党务工作经验,较少关注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和政治需求。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些民办高校教工党支部组织内部人员因流失而经常变动,这也是发展工作开展缓慢的一个因素。此外,有些民办高校上级党组织对基层教工党组织发展青年教师党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指标考核,基层党组织对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缺乏认识,思想上不重视,党组织生活流于形式。我们调查发现,多数民办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单调枯燥,多是采用开会、听报告、念文件、写心得等形式,存在着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的问题。

三、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的对策

1. 重视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党员的发展

学校董事会要充分认识到做好青年教师党员的发展,将优秀的青年教师吸引到党组织里来的重要意义。这既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的必然要求,也是为了促进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党员的发展有利于优化民办高校党员队伍结构,不断提高党员的知识层次,保持党的先进性,有利于保证正确的办学方向,有利于完成民办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学校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到团结、引导、培养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对加强党对民办高校的领导,发挥党对民办高校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意义。

2. 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激发青年教师的政治热情

我们要看到,尽管青年教师存在思想意识和行为方面的问题,但这个队伍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我们要根据青年教师信仰还未完全定型、有较强可塑性的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错误的认识加以引导和教育,逐步提升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党的认同,自觉向党组织靠拢。

组织青年教师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使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觉抵御非无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能力,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充分发挥党校的主渠道作用,逐步完善二级党校培训教育制度,对入党积极分子或非党员青年教师进行较系统的党的基础知识培训和党性教育,并聘请党建研究专家介绍党的历史和改革开放的成绩,邀请时事政治专家结合时政谈党的决策领导,结合目前大力开展的党风廉政建设谈党从严治党的决心,加强青年教师对党的支持和认同,激发青年教师的政治热情。

3.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党员发展工作的执行主要是在基层党组织,所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关键。首先要认真选派业务素质好、政治觉悟高的优秀党员来担任支部书记,并在工资待遇和经费保障方面给予落实。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培训,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其次对基层支部要实行目标管理,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使发展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各基层党支部应主动积极找青年教师谈话,指定党员教师联系人,建立“青年教师党员导师制”,及时了解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关心青年教师存在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愿意向组织靠拢。

最后是加大对党建工作的资金投入,创新组织生活的形式,吸引青年教师加入党组织。在我们的调查中,80.4%的青年党员希望组织外出参观红色资源,75.5%的青年党员希望多开展兄弟院校的学习交流,70%的青年党员希望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先进人物来校做政治报告,72.5%的青年党员希望组织外出进修考察的活动,这说明青年教师党员对实践教育活动的需求。

4. 党政合力,做好青年教师的党员发展工作

首先,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实行教代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党代会制度、合理化建议制度等,畅通教师表达民主权利和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权利,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整个党委系统要致力于了解和帮助教师解决问题,以实际行动扭转青年教师对民办高校的偏见,安心于民办高校教育事业,增强民办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

其次,在教师普遍关心的人事考评上要注重对政治素质的考评。在人事招聘上,既考察教师的专业能力,也要关注其政治素养。对青年教师除提出业务上的目标要求,还应有政治上的目标要求,启发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在组织设置上,在教研室基础上建支部,使党务工作有了载体,要求把党建工作渗透到教研室业务中,把党员发展与教学、科研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职务升迁中,优先考虑政治思想好的青年教师。

总之,民办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到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找准问题症结,采取有效措施,壮大青年教师中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培养一支优秀的青年教师党员队伍,推动民办高校稳定持续的改革、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宏伟,何鹏.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发展现状分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7,29(03).

[2] 胡滨.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9(04).

[3] 杨烁.关于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党员教育工作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4,(02).

责任编辑:刘芳玲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论文范文第5篇

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全社会尊重教师,广大教师更应该自尊自励,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术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这话指明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方向。确实,在高等教育中,教师的师德素养关系着高校生存和发展的走向,关系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决定着未来的国民素质。

一、高等教育师德建设的主体——高校教师

一般来说,大学生无论是在文化知识技能还是思想道德品质方面,都还不够成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仍处于形成过程中,因此,在教育活动中,高校教师显然处于较高的指导性的地位。每一节课知识传授的方式和程度,备课的深度和广度,课堂组织的导向及进程,作业批改的认真程度,对每一个学生的耐心和关怀程度,为学生排忧解难的态度等等,主要是通过教师工作的自觉自主而体现的。高校教师的劳动在时间上富有特殊的弹性。只有理论课、实训课、辅导答疑课的时间是限定的,而大量的劳动时间由个体自由支配。在劳动空间上,高校教师不“坐班”,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甚至家中,都可以成为劳动场所,这一空间自由就使得教师内在动力的培植特别重要。良好师德的形成,受许多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如:教师的个人因素、学生因素、高等院校的教师评价机制、社会环境因素等。尽管影响师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总体上看,教师本人的学识水平、道德水准、责任感、价值观、身心修养、团队精神、人生价值的定位等内在的反应才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凸现师德建设中教师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示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自觉地提升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责任、端正职业态度、提高职业技能、端正职业作风,才能充分体现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高校师德建设应当以高校教师为本,弘扬高校教师的主体地位。在强调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强调奉献精神的同时,凸现师德建设对教师个人和教师群体的意义和价值,满足教师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让每一个高校教师都明白:师生之间是互相映衬的,教师在创造性的教学科研活动中,获得职业的成就感,获得人生的意义,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让每一个高校教师都能自觉地积极地完善师德修养,保持师德建设永不衰竭的动力。

二、高等教育师德建设的关键——师生关系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趋于稳定,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增强,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也已逐步趋于抽象化,因此,他们对教师已不再仅仅是感情上的依恋,而是从品德、学识、兴趣、能力等方面去要求和期望。如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没有良好的职业形象,学生的期待就会落空,这样就限制了师生的交往;即使有交往,也是“貌合神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就会受到影响。教师要经常研究学生,体验他们的感受,不仅听懂他们的语言,而且理解他们的思想,体会他们利用语言所传达的感情。

大学实行的是一种相对松散的管理模式,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创性,所以高校教师更应该注重与学生的心灵交流,而不仅是在课堂上完成我说你听的教学过程。

在有关院校组织学生评价自己“心目中最好的老师”的工作环节中,学生普遍选择和蔼可亲、脾气好;能够听取学生的意见、信任鼓励学生;宽容,能够理解与关心学生;幽默风趣,有人格魅力;认真负责的教师。这表现出学生渴望与教师建立平等信任、关心理解、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亦师亦友”关系。

高校师生关系在情感和角色期待上具有互动性。高校师生关系是一种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双方的情感都具有一定的成熟度,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态度和情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教师对学生付之以热忱、关怀、负责,学生就会报之以尊重、感谢、认真,反之,如果对学生冷漠、敷衍、鄙视,学生会同样表现出轻视、厌恶和马虎。情感的互动将会对教与学的效果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理解能力,在接收到教师的关爱、尊重和期待后,其中的绝大部分会调动一切潜能,克服困难向期待目标奋进。同样,学生对教师的良好配合也会对教师的工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应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严格教育和全面要求学生,尽力构建和谐的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三、高等教育师德建设的主要途径——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是高校育人的主要途径,教师对待教育教学的态度既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又关系到高校人才的质量。因此,教师必须确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的主体对象是人,只有把人的教育作为教学主体,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发挥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和出众的创造力,实现知识向能力的发展。从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形成学习信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书育人是老师的根本职责,教师要出色地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努力学习,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熟练出色的专业技能,是为师者最起码的条件,也是高校教师赢得学生和社会尊重的奥秘。

教育的组织能力是由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这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一般性能力和特殊性能力,如职业性的语言表达能力、处理教材内容能力、观察和研究学生的能力、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操作教学流程的能力等,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既要克服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方法体系,建立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目的,以师生共同活动为途径的新的教学方法体系,又要重视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把学科知识和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

四、高校教师必备的伦理素养——关爱学生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立志向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大、模仿力强,极易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大学生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既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又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在建设过程中要多层次地把师德建设与教书育人的实际结合起来,把关爱学生当成自己必备的伦理素养,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

关爱学生是教师最高贵的职业情感。西方现代教育家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是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当高校教师真正地把关爱大学生当成自己全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出发点的时候,教师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生成有效的教育。

不论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多么精湛,如果缺乏对学生的关爱和体贴,如果学生没有将学习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那教师的“教”就只是单向意义的灌输。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关爱,才能使学生产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形成强烈的进取心,在成长过程中取得较快的进步。能让学生感受到师爱的高尚和美好,感受到人格的真、善、美所在,从而懂得真诚与合作的价值,并能够用同样的情感去对待自己的老师、同学、亲人、朋友和他人。

老师态度和蔼可亲,善于鼓励和引导,实际言行经常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能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这样学生就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爱的双向交流,也会使师生感情融洽、关系和谐。

著名教育家刘佛年提出:“所谓师德,或者说是教师修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但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就是对事业的态度,这是修养中最重要的内容。”将对待学生的态度与对待事业的态度提升到同样的高度,这是高尚师德的体现,是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无比热爱的表现。有了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就会有丰富的灵感和活力,就能够真正从自己的工作中体验到人生的最高价值和最大乐趣。

参考文献:

张鼎如 张国荣:《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高校师德建设》,《莆田学院学报》2008年2月。

黄少强《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重点的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张敏《尊重关爱学生——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5月。

高静,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中文副教授;罗双燕,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讲师。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为掌握高校教师基本师德现状,对南京市三所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校师德建设总体情况较好,但还存在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滑坡、价值取向偏差等问题。课题组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塑造现代大学精神、完善考评激励机制、以人为本。

关键词:高校师德;职业道德;大学精神;发展性建设

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了解我国师德建设现状,厘清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新途径,课题组针对教师和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分别制作了《高校师德建设调查问卷(教师卷)》和《高校师德建设调查问卷(学生卷)》,在南京市3所\"211工程”高校(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内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能深入了解师德建设的现状,并为高校构建科学的师德建设体系提供依据。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200份教师问卷、300份学生问卷),回收率100%。两份调查问卷均为自编问卷。第一部分是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对高校师德现状的调查。课题组采用定性分析和复杂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

接受调查的教师男性62.9%,女性37.1%;从事教育工作5年以下和5—10年的均占22.9%,从事教育工作10年以上的占54.2%;中级及中级以下职称者48.6%,副高及以上职称者51.4%。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男生33.3%,女生66.7%;本科一二年级学生67.1%、本科三四年级学生lO.3%,硕士研究生11.5%,博士研究生11.1%。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当前高校师德建设总体情况较好调查问卷对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表现进行调研,得出以下结论:

1.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所在学校教师整体素质较高,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比较满意。83%的教师和66%的学生认为所在院校教师整体素质较好,77%的教师和75%的学生对所在院校教师的整体道德素质比较满意。

2.大多数教师能做到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调查显示,97%的教师能够遵守学校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93%的教师能认真组织教学、80%的教师对学生有学习以外的困难时愿意伸出援手、86%的教师能课后答疑指导学生学习、86%的教师愿意向学生公开自己的电话、97%的教师能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课堂、77%的教师关心学生全面发展、60%的教师关心学生心理健康。

3.多数师生能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不少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建议措施,排名前三位的建议是:把师德作为评价指标列入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定(74%)、抓好教学科研环境建设(83%)、引入教师上岗竞争机制(86%)。

总结调查结果,当前高校教师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关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仍占主导地位,大多数教师能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二)高校师德建设中出现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滑坡、价值取向偏差等问题

1.部分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不够,职业忠诚度不高。74.3%的被调查者热爱高校教师职业,其中62%以上具有副高职称,选择热爱本职业的主要理由是教师职业社会评价较高(50%)、工作稳定并有带薪寒暑假(69%)、喜欢和年轻学生相处(62%)、有机会学习更多知识(46%)。25.7%的被调查者对自己高校教师的身份缺乏认同感,其中80%具有中级及以下职称,缺乏认同感的原因主要是待遇差而且工资低(56%)、工作任务繁重并且压力大(44%)、社会地位不高(22%)。

2.部分教师急功近利,过于看重经济利益。一项对教师从事第二职业态度的调查显示,48.6%的教师认为教职工从事第二职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持赞成态度;37.1%的人认为教职工从事第二职业会分散教学和科研精力,持反对态度。

3.部分教师师德状况滑坡。主要表现在对校、院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不关心(68.6%)、对国内外重要时事不关心(37.2%)、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违纪行为不管或不及时处理(22.9%)、不约束个人作风(14.3%)等方面。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市场经济,对高校教师的师德形成冲击。调查显示,最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象的三个现象分别是“谋取私利”(62.9%)、“学术造假”(60%)和“工作敷衍”(28.6%)。在当前社会上逐利思潮的影响下,部分教师丧失了基本的师德,把追逐经济利益、谋取个人私利当成了主要追求,出现价值取向偏差、政治信仰不坚定等问题,个别教师甚至公然在课堂向学生散布不良言论。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导引下,有的高校教师把挣钱当作第一要务,热衷第二职业,不安心本职工作,有的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在职称评定和学术研究中弄虚作假。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公信力。

2.高校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形成的对教师的引入和评价考核机制对高校师德整体滑坡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调查显示,在职称评定系统中越难以胜出的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度越低。高校扩招导致教师队伍的迅速壮大,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3年),高校教师队伍中45岁以下和3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75.6%和45%,其中绝大部分教师是非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往往缺乏对师德的深刻认识。即使许多高校及时注意到师德建设滑坡的倾向,要求将“德才兼备”作为教师选拔和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来加以纠正,但是由于“师德”作为思想道德范畴的内容之一,很难量化,因此实际上,师德在教师的引入和评价体系中还是长期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政策的导向作用既导致教师自身忽视师德建设,也导致管理部门难以建立起对高校师德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3.高校师德建设过程中人文关怀缺失,高校师德建设发展性模式尚未建立。在调查中,有85.7%的教师认为教师的个人作风也是师德建设的范畴,教师应加强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平;91%的学生认为教师应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这说明,教育活动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比一般公民道德更高更全面的道德水准和行为要求。强调高校师德建设,不能忽视教师的物质需要和个人发展的要求。但是,传统的师德建设往往过于强调教师应弘扬奉献和牺牲精神,对教师作为自然人的需求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新途径

(一)通过塑造现代大学精神来强化高校师德建设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1)明确规定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应遵循的六个基本规范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施教者,除了应遵循这些基本规范,还应具有大学教师特有的师德风尚。本课题组研究认为,这种特有的大学师德师风,即是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现代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追求、理想和信念,是为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现代大学精神的核心包括学术自由、独立自治、科学人文精神、开拓创新和理性批判等。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师德共契共通。一方面,大学精神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要靠大学师生共同努力,但高校教师在大学工作和生活的时间更长,因此,高校教师是比学生更稳定的大学精神建设的主体,是大学精神的建设者、践行者、承载者和直接体现者。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大学精神的形成与否。另一方面,大学精神对高校教师的师德形成和发扬具有良好的定向与规范、激励与感染作用。通过塑造充满科学和人文精神、开拓创新、理性批判的现代大学精神,能够使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责任观、学术自由观、社会责任观和崇高的学术追求与独立的学者人格。承载着大学精神的学者的学术追求与思想、治学态度与精神面貌、坚持真理的执着于超越、睿智的言行与洒脱的举止等,无不对学生产生良好的示范和表率作用,这种渗透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但其作用效果却是深远而持久的。

(二)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建立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

1.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聘用制度,重视教师职后教育。严把教师人口关,把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保证教师队伍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比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重视教师入职后的岗位培训工作,加大对高校新进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新教师岗前培训绝不能仅限于组织新教师参加一场考试获得合格证书而已,应当通过入职考试、老教师现身说法、课堂观摩、案例讨论和研讨交流等手段切实提高新教师的师德水平。强化学术和学风规范教育,对辅导员、班主任等德育工作者要进行德育教育专题培训。

2.不断建立健全各类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工作评估制度,将高校教师师德评估结果引人教师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建立正确导向,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高校应制定具体的师德规范,实施教师综合素质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的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评模等的重要依据,师德师风实行“一票否决”制。

3.建立劝诫奖惩制度,对师德不佳的教师及时劝诫,经劝诫不改正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对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一律撤销其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对师德高尚、业绩卓著的德育先进集体、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和班主任大力进行表彰,并将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结合起来,以达到弘扬正气、鼓舞斗志的作用。

4.坚持长期教育。在当前的师德建设模式中,常见“师德教育一阵风”的倾向。其实,良好师德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并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高校师德建设要有计划,从小处着手,从具体处起步,使师德建设真正落在实处,富有实效。

(三)以人为本,探索高校师德发展性建设模式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对教师有很高的道德期望,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的表率,还要是社会的楷模。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承载者和传播者,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工作和道德的压力都比较大。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不能无视教师的个人发展,应该充分发挥人文关怀精神,探索高校师德的发展性建设模式。

1.把教师工作摆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更为良好的校园环境。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从制度上确立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这是增强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提高师德建设自觉性的重要保证。

2.转变观念,重塑教师精神。长期以来,人们侧重于鼓吹和赞颂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却忽视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应遵循现代人文关怀精神,鼓励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双赢”,即通过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成人成才,另一方面教师也能获得个人价值的实现。这就需要全社会和高校在教师的职称晋升、在职进修和科学研究方面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教师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3.与时俱进,积极应对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师德提出的新要求,改善和提高高校教师素质。受全球化冲击和知识经济浪潮的影响,现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素质教育的实现需要靠一支具有一定素质条件的教师队伍支持,因此,高校教师除了要具有传统意义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如丰富的专业知识、适当的教育技巧和关心学生,还要努力拥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的道德意识,如有效的沟通能力、和谐的师生和同事关系、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动力、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获取满足感和成就感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专任教师年龄情况[EB/OL].[2014~03-1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255/201303/149882.html.

[2]教育部,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Z].教人[2011]11.

[3]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J].未来与发展,2000(6):62-65.

[4]郭大成,孙刚成.大学精神是大学素质教育之魂[J].教育研究,2013(10):52-56.

[5]蒋伟.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现状及改革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3):73-76.

上一篇:烟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论文范文下一篇:区域品牌发展策略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