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水源范文

2023-12-11

珍惜水源范文第1篇

的要求,结合我乡实际,使保护区饮用水安全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特制订本方案。

一、成立饮用水源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乡长)

副组长:****(副乡长)

****(副乡长)

成员:****(宣传文化中心主任)

****(农业服务中心主任)

****(水厂厂长)

领导小组负责饮用水保护工作的统一指挥,宣传保护饮用水的政策和法规,宣传保护饮用水的知识,处理危害安全饮用水的人或事件,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安全饮用水保护的执行情况。

二、饮用水源保护区域

确立*****至****为****乡饮用水源保护区。

三、保护措施

1、禁止向保护区投放、倾倒垃圾。

2、禁止在保护区内放牧。

3、禁止向保护区投放动物死尸。

4、禁止向保护区排放生活污水、医疗废水。

5、禁止在保护区内喷撒有毒物质。

四、具体责任人

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由**水厂厂长***具体负责,定期检查水源保护情况和向水质检查部门提供水样监测,并及时上报情况。

五、保障措施

1、饮用水源保护人员,必须服从领导,认真负责,经常检查水域的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即刻报告到领导小组或政府。

2、对危害水域的人和事要现场制止,或者报告处理,以杜绝危害饮用水安全的事发生,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3、若发现保护区内野生动物不正常死亡时,要立即停止供水,并报告卫生防疫部门检验。

珍惜水源范文第2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在自己预料之中的事件,为了降低事故后果,可能需要提前进行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编制应急预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饮用水源应急预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饮用水源应急预案范文1

根据沐川县环境保护局《关于转发(进一步加强我省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沐环函12号)的文件要求,为有效防止和应对我镇突发饮用水水源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黄丹镇刑行政区内发生的涉及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

二、组织机构和职责

在县环保局和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黄丹镇突发饮用水水源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周显平;

副组长:曾建宏、陈一友、吴良锐;

成员:张群芳、吴林芳、何卫、高佳、罗勇。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党政办、由吴林芳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由党政办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一)镇应急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按照相关规定及时上报辖区内发生的较大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2、贯彻执行国家环境应急工作的方针、政策,落实上级环保部门的及镇政府关于应急工作的指示要求。

3、组织制定与修改应急预案

4、负责应急工作的决策、指挥与协调各部门合作。

5、部署辖区内应急工作的公共宣传和教育,统一发布应急工作信息

(二)办公室职责

1、根据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信息,根据领导小组的指示,将重大事件的发生情况上报镇政府和县环保局。

2、负责将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得情况及时向镇有关部门通报,并协助领导小组做好与镇有关部门之间的联运工作。

3、负责在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处理期间本镇内部各部门的组织、协调及后勤工作。

三、应急工作程序

(一)迅速报告

(二)快速出动

(三)现场控制

(四)现场调查

(五)情况上报

(六)污染警戒区域的划定及消息的发布

(七)污染跟踪

(八)调查取证

四、终止应急

(一)终止应急的的条件

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达到下列情形之一时,即可终止应急程序:

1、本次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产生的条件已经完全消除,污染情况得到完全控制,发生污染事件的水系水质得到恢复。

2、采取了有效应急措施和防护措施,保证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水平。

3、本次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供水系统的影响已消除,供水系统已全面恢复正常。

(二)应急终止程序

确认具备应急终止条件后,请领导小组批准后宣布应急终止,必要时,由镇政府向社会发布应急终止公告。

本预案至印发之日起实施。饮用水源应急预案范文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提高应对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对饮用水源构成威胁或造成污染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减轻事故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本预案所称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是指在辖区内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其周边突然发生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水污染事件、严重影响城镇居民饮水安全和对本地区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

第三条任何公民和单位都有义务通过各种途径向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涉及饮用水源的突发环境事件。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成立小河区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领导小组,指挥长由区人民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副指挥长由区环保局主要领导担任,成员由区内有关部门和单位有关领导担任。

第五条各成员单位职责

区饮用水源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区环保局,主要负责区饮用水源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负责联系并协调联络区饮用水源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日常工作;受理饮用水源环境污染投诉;信息收集汇总等工作;遇到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时,及时了解情况,向区饮用水源应急指挥部报告并提出处理建议;按照区饮用水源应急指挥部下达的命令和指示,组织协调、落实全区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

区公安局负责对区内重、特大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涉嫌刑事犯罪的侦查,应急救援的交通管制,危险区域实施治安警戒,维护社会治安,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和群众疏散工作;区消防部门负责应对饮用水源突发事件中的抢险处置工作。

区财政局根据有关规定安排应急工作所必需的通讯和信息化设备、监测仪器、防护用具、应急交通工具等经费,确保重、特大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预防、监测、处置等工作的正常进行,并监督资金的使用。

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或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

区城管局负责配合相关部门完成涉及饮用水源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相关工作。

区交通局负责保障便捷畅通的应急交通运输渠道,确保应急人员和物资迅速到达。

区水利局负责配合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做好涉及地表水和生活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工作,确保生活用水水源安全。

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重、特大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协调和配合开展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确保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期间的食品、药品安全。

第六条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队伍主要由环境监察、环境监测、水利部门、卫生防疫部门、区消防部门组成。

第三章预测预报

第七条小河区饮用水源应急指挥部及办公室要会同有关成员单位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对发生在辖区境外和辖区内有可能对我区饮用水源造成环境影响事件信息的收集与上报。

第四章应急响应

第八条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及时上报相关领导部门,以争取市级相关部门根据情况给予协调支援。

第九条小河区饮用水源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保持良好状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指定联络员、值班电话,并报市饮用水源应急指挥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手机要24小时开机,保证能随时联系。

第十条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信息要按照分级负责、条块结合、逐级上报的要求报送,并抄送同级有关部门。

第十二条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预警等级划分标准

(一)Ⅰ级(特大):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贮运中发生泄漏或补给水源严重污染,导致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100人以上的污染事故;

因环境突发事件使城区主要饮用水源地取水中断,严重影响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和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污染事故。

(二)Ⅱ级(重大):因环境突发事件造成饮用水源污染,导致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污染事故;

因重要河流、水库大面积污染使主要城镇饮用水源地取水中断,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的污染事故。

(三)Ⅲ级(较大):因饮用水源污染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50人以下,使主要乡镇饮用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四)Ⅳ级(一般):因饮用水源污染造成3人以下死亡,使村镇饮用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第十三条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已经发生,达到Ⅳ级预警标准时,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发布预警公告;达到Ⅲ级预警标准时,由区人民政府负责发布预警公告;达到Ⅱ级预警标准时,由省人民政府负责发布预警公告;达到Ⅰ级预警标准时,由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授权负责发布预警公告。

第十四条按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应急响应分为特大(Ⅰ级响应)、重大(Ⅱ级响应)、较大(Ⅲ级响应)、一般(Ⅳ级响应)四级。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应及时请求上一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Ⅰ级应急响应由省应急指挥部请求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启动国家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第十五条应急响应程序

各级饮用水源应急指挥部得到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后,应初步确定事件性质、级别,提出启动应急预案、启动预案级别的建议,逐级上报,并请示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决定启动后,各级饮用水源应急指挥部要尽快组织实施,并成立由饮用水源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和区人民政府领导参加的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指挥、协调应急行动。

(一)应急准备工作

开通区饮用水源应急指挥部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相关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通信联系,及时向小河区政府应急办和区应急指挥办公室报告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基本情况和应急救援的进展情况,同时上报省环保局;成立相关专家组分析研究情况,为现场指挥部提供技术支持;组织相关应急救援力量随时待命;派出相关应急救援力量和专家赶赴现场参加、指导现场应急救援。

(二)应急救援工作

各级饮用水源应急指挥部接到事件信息通报后,应立即派出有关人员和队伍赶赴事发现场,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预案和处置规程,相互协同,密切配合,共同实施应急和紧急处置行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前,各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必须在当地政府和事发单位的协调指挥下坚决、迅速地实施先期处置,果断控制或切断污染源,全力控制事件态势,严防事件扩大。

应急状态时,专家组应迅速对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和建议,并根据事件污染程度、危害范围、事件等级、发展趋势和形势动态,作出科学预测,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为应急领导机构的决策和指挥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应急队伍进行应急处理与处置;指导环境应急工作的评价和事件中长期环境影响评估。

(三)应急终止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

1、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得到控制,污染已经消除;

2、污染源的泄露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所造成的危害已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

3、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四)应急终止的程序

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的终止程序,执行《小河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应急终止程序。

第十六条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一)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各级饮用水源应急指挥部要指导有关部门及时查找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原因,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

(二)有关专业主管部门于15天内负责编制特大、重大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总结报告,并按程序上报相关部门。

(三)应急过程评价。

涉及饮用水源一般环境事件由区环保局组织有关专家、各成员单位组织实施。涉及较大环境事件由省环保局组织有关专家,会同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涉及饮用水源特大、重大环境事件按程序上报。

第五章后期处置

第十七条区人民政府组织有关专家对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范围进行科学评估,提出生态环境恢复的建议。

第十八条发生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后,对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阻碍他人报告,或未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援和调查处理,或对调查工作不负责任,致使调查工作有重大疏漏,应急决策、应急指挥失当,索贿受贿、包庇事件责任者等将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十九条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第二十条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速报制度执行《小河区集中饮用水源地突发污染事故应急预案》速报制度。饮用水源应急预案范文3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确保全县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障全县居民饮用水安全卫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提高政府应对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河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豫政〔20xx〕66号)和《洛阳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编制。

1.3适用范国

本预案所称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是指在全县辖区内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及其周边突然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造成重大水污染事件,严重影响县城及各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居民饮水安全和对本地区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有重大社会影响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本预案所称饮用水水源地,暂指由本次报请省政府和市政府批复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若省政府和市政府批复后,以省政府和市政府批复的饮用水水源地为准。

1.4事件分级

依据事件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可控性,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环境事件分为一般(IV级)、较大(III级)、重大(II级)和特别重大(I级)四级,预警分级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

(1)特别重大事件(I级):指因危险化学品贮运过程中发生泄漏或者补给水源严重污染,导致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中毒的污染事件;因环境突发事件造成城区主要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严重影响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和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污染事件。

(2)重大事件(II级):指因环境突发事件造成饮用水源污染,导致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的污染事件,因重要河流、水库大面积污染使主要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的污染事件。

(3)较大事件(III级):指因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污染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下、10人以上中毒,使主要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件。

(4)一般事件(IV级):因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中毒,使村镇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件。

上述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1.5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降低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造成的危害。

(2)坚持预防为先的原则。把应对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各项工作落实在日常管理之中,加强预防措施,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增强预警分析,做好预警演练。

(3)坚持科学处置的原则。实行条块结合、属地为主、专业处置。建立应急指挥机构,形成分级负责、分类指挥、综合协调的科学应急体系。

(4)坚持依法管理的原则。加强有关法律宣传,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5)坚持依靠科技优先原则。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调度等技术措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

(6)坚持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原则。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应急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2组织机构和职责

2.1组织机构

县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在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的统一指挥下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县辖区内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指挥长由县政府分管环保工作副县长担任,成员由环保、公安、安监、交通、水务、卫生、气象、农业、财政等有关部门领导担任。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具体承担饮用水水源地应急指挥事务,通过有效整合相关部门的力量和资源,做好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处置工作。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县环保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主要职责是:

(1)执行指挥部的决定和指示。

(2)负责全县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综合协调及相关组织管理。

(3)建立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接受、汇总、分析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区域水文、水质、气象等有关重要环境信息,向县应急指挥委员会提出处理建议。

(4)协调各成员单位履行本预案中的职责。

(5)承担组织评估、修订本预案的具体工作。

(6)加强与毗邻地区的联系,建立健全应急工作协作机制。

(7)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组建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应急处置专家组。

2.2职责分工

县环保局:负责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控制污染源对水质的影响,并在新闻媒体定期发布水质报告;对由于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提出事件性质,等级和危害的意见,会同相关部门分析原因,确定污染源和污染物,提出处理意见,防止污染扩大;负责对污染事故调查取证,依法对污染事故责任单位作出处罚;负责跟踪污染动态情况,对建立和解除污染警报的时间、区域提出建议;负责对环境恢复、生态修复提出建议措施。

县水务局:负责公共供水行业监督管理工作,组织规划后备水源地必要的取水和应急供水能力建设,督促自来水企业采用特殊的自来水处理措施,如减压供水,改路供水、停水等,确保饮用水安全;会商有关部门制定应急供水水量削减方案,督促区域供水达到水质标准;出现饮用水水源地水污染危机时,督促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必须的供水量和出厂水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

县公安局:负责指导、协调、组织重、特大涉及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发生地对事件涉嫌刑事犯罪的侦查;负责维护事件现场治安秩序,参与事件现场处置调查、群众疏散,保障区域社会治安的稳定和交通道路的通畅。

县安监局:负责危险化学品在生产、使用、贮存、经营等活动中导致危险化学品泄漏所引发的突发事故;协助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负责加强对全市各类工矿商贸、重点高危行业的安全监管,督促企业采取措施,实现限水、停水期间的安全生产。

县药监局:负责组织协调和配合开展由饮用水源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重大应急救援工作。

县气象局:负责做好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发生地气象资料的监测,采集,及时提供天气实况;根据需要制作发布天气预报和气象要素预报服务产品;根据需要和天气条件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县发改委:负责协调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事件处置物资的调拨和紧急供应,协助组织工业企业地下水源井的应急供水能力恢复和取水设施的储备和维护。

县卫生局:负责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提出可能产生的疫情和防治信息。

县农业局:参与饮用水水源地水域的善后处置和生态恢复。

县林业局:参与饮用水水源地水域的善后处置和生态恢复。

县财政局:负责预警和应急所需经费的审核、划拨及其监督管理。

县交通局:负责饮用水水源地相关饮用水源地的交通秩序维护和管理,加强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并协助做好饮用水源地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县电业局:负责保障应急处置、指挥、通讯和信息传输所需要的电力供应。

县电信局:负责保证应急通讯系统的正常运行,确保通信和信息传输的畅通。

县委宣传部:负责把握全县的舆论导向,指导各新闻单位做好相关报道工作;协调、监督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的预报、预警以及公众信息的引导、传播工作。

事件发生单位:负责疏散人员,关停设施,启动单位应急预案,组织技术人员研究应急措施,并配合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处置工作。

3预警

3.1信息监测和报告

(1)环保、水务、气象等部门应建立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预警信息监测网络,实施信息监测与报告制度。各网络成员单位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开展对水文、水质、气象和环境质量等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风险评估工作,包括对发生在境外可能对我市水环境造成影响的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与报告。

(2)环保、水务、气象等部门监测机构的预警信息,应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有关主管部门要及时对预警信息进行接收和评估,并视情上报办公室。

(3)办公室接到有关预警信息后,利用科学的预测手段,进行信息评估,根据不同等级,立即将预警信息报告给指挥部,由指挥部进行确认后,做出与预警信息相应等级的处置决定。

3.2预防工作

预防工作应当坚持着眼于应对当前、考虑长远的原则,通过强化预警监测能力建设,加快实施对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的有效控制和生态修复,改善饮用水水源地取水口水质。主要采取的措施为:

(1)把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的各项工作落实在日常管理之中,环保部门应着手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护规划研究,住建部门应组织开展饮用水供给保障研究,并加强基础工作和完善网络建设,提高防范意识,做好应对可能产生的危机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2)各相关部门联合组建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预警信息监测网络,通过现代化的监测、监控手段开展相关水文、水质和气象等各类参数的日常监测工作,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表征手段切实做好信息监测与报告工作。

(3)摸清饮用水水源地水资源供给条件、水污染和环境状况以及管理保护措施等现状,查明原因,制定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

(4)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假设、分析和风险评估工作,完善各类相关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5)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的工业企业、污水处理厂的监督检查,必要时应采取轮产、限产、停产等手段,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查实的违法行为从严从重处理。

(6)严格控制饮用水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的各种污染活动,治理可能导致保护区内水体污染的排污行为。

(7)建立战略备用水源地,做好地下水合理利用规划,必要时按规定程序实施地下水补充措施,保证饮用水安全。

3.3事件信息发布

按照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的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突发安全事件的预警分为四级,预警级别由高到低依次为I级(特别重大,红色)、II级(重大,橙色)、III级(较大,黄色)和IV级(一般,蓝色)。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级别可以升高、降低或解除。

预警信息由指挥部统一发布。

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报警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3.4预警措施

在发布预警公告,进入预警状态后,有关单位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2)组织对饮用水水源地的加密监测,密切注意水文、水质和气象条件的变化对水源地水质的影响。

(3)指令各应急处置队伍进入应急状态。

(4)指令启动工程预警调度体系,控制或关闭可能受污染的河道的水利涵闸、泵站,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通知自来水公司做好水源和清水储备工作;发动群众储备饮用水。

(5)调集应急处置所需物资和设备,做好应急处置的保障工作。

4应急处置

根据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发生的等级,针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等,相关机构应当采取相应措施:

4.1迅速报告

在接到事故报警后,值班人员必须详细做好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其状况,同时予以核实。立即向办公室报告。对较大级以上突发事件,由办公室向指挥部和上级机关报告,同时通知下游相关各镇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便于及时减小受害范围。县环保、水务等部门分别启动各自的应急预案。

4.2快速出击

接到报告后,办公室立即通知各成员部门,携带污染事故专用应急监察、监测设备,在最短时间内赶赴现场。

4.3现场控制

现场由公安和消防部门负责控制,相关部门提出意见建议,参与现场控制和处理,尽可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防止污染物扩散,并根据现场勘验情况,配合划定警戒线范围,禁止无关人员靠近。

4.4现场调查

现场调查根据事件的类别、性质作具体处理。总体步骤如下:

(1)到达现场后,卫生部门应首先组织人员救治伤病员。

(2)环保部门应进一步了解事件的情况,包括污染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和可能原因、污染来源及可能污染物、污染途径及波及范围、污染暴露人群数量及分布、当地饮用水源类型及人口分布、疾病的分布以及发生后当地处理情况。

(3)根据以下几种污染特点,确定污染种类:

①化学性污染:工业为主的污染如造纸、化工企业等集中排污,冶炼废渣浸泡后突发排放;农业污染为主的如突发农药沉船造成的河水污染,农田施农药后经暴雨冲洗入河道污染。化学性污染健康危害多为急性化学性中毒。

②生物性污染:生活污染为主的污染和医院污水排污污染,其健康危害多为急性肠道传染病;

③化学性与生物性混合污染:健康危害同时包括急性中毒和急性的传染病等。

(4)开展现场调查工作。全面掌握健康危害特点及有关因素,如有病例,尤其要对首发病例进行详细调查;开展横断面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寻求因果关系;根据水源水系寻找、排查污染源,根据原料、生产工艺和排污成份寻找可疑污染物,并估算排污量;开展环境监察。现场监察人员要测量水流速度,估算污染物转移、扩散速率。联合当地环境监察人员对事故发生地周围环境(居民住宅区、农田保护区、流域、地形)做初步调查;照相、摄像、录音,做好监督文书有关记录。

(5)开展环境应急监测。采集水(包括污染水体和出厂水、末梢水等)、底质、土,必要时采集蔬菜样品等进行可疑污染物成份的检测,并根据毒物量、水流速度、河流段面、水深(截面积)计算可能污染的范围,在污染源下游和饮用水源附近设点,同时在上游设对照点进行监测;生物材料监测,对病人和正常人的血、尿、发等进行有关可疑污染物监测;有关微生物和可疑致病菌的检测;必要的急性毒性试验。同时调查饮水、饮食情况,采集直接饮用的缸水、开水、食物等相关样品进行检测。

(6)根据现场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并参考专家意见,提出调查分析结论。调查分析结论应包括:该事故的污染源、污染物、污染途径、波及范围、污染暴露人群、健康危害特点、发病人数,该事故的原因、经过、性质及教训等。向现场指挥部提出科学的污染处置方案,对事故影响范围内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以减少污染。

4.5情况上报

现场调处人员将调查情况及拟采取措施报告指挥部,6小时速报,24小时确报。指挥部负责报告上级部门。根据事故影响范围大小,指挥部决定是否增调有关专家、人员、设备、物资前往现场增援。

4.6应急救援

(1)及时救治病人,如有必要进行隔离。

(2)采取控制措施。县水务部门按照其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停水、减压供水、改路供水,通知沿途居民停止取水、用水,启用备用水源;交通管制、疏散人群、保护高危人群等措施,保护公众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环保部门按照其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污染源,如污染企业停产、减产、限产,停止污染物排放,打捞、吸附污染物等。供水部门按照其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污染物浓度和影响程度,开关相应闸口,将受污染水体疏导排放至安全区域,从上游紧急调用水源,稀释污染,必要时通知下游水厂停水或采取保护措施,如加入药水中和、净化污染,加大处理工艺,提高污染处理能力,如水厂加大或减少投氯量和净水剂用量,用活性炭处理过高的有机污染物等。

(3)加强监测。包括增加监测指标和加密监测频次,降低仪器检出限,提高检测精度,掌握污染动态。

(4)加强水源保护。

(5)观察水生动植物和农作物死亡情况。

4.7污染警戒区域划定和消息发布

根据污染监测数据和现场调查,提出现场划定污染警戒区域(划定禁止取水区域)的建议,向指挥部报告后发布警报决定。指挥部要召开事故处理分析会,确定对外宣传统一口径,指派专人对新闻媒体发布污染事故消息。

4.8污染跟踪

相关部门对污染状况进行跟踪调查,根据监测数据和其他有关数据编制分析图表,预测污染迁移强度、速度和影响范围,及时调整对策。每24小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一次污染事故处理动态和下一步对策(续报),直至事故污染消失警报解除。

4.9调查取证

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实地取证,确定事故责任人。对涉案人员做调查询问笔录,立案查处。

4.10行政处罚

环保、卫生等行政执法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对突发事件进行立案、调查取证,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罚。

5应急的终止

5.1应急终止的条件

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状况达到下列情形之一的,即可终止应急程序:

(1)本次集中式饮用本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产生的条件已经消除,污染情况得到完全控制,发生水污染事件的水系水质基本得到恢复。

(2)采取了有效的应急措施和防护措施,保证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水平。

(3)本次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造成的对供水系统的影响已经消除,供水系统全面恢复正常。

5.2应急终止的程序

根据应急监测、监控快报,确认事件己具备应急终止条件后,由办公室报请指挥部批准后宣布应急终止;必要时,由指挥部向社会发布应急终止的公告。

6后期处置

6.1善后处置

应急终止后,各级人民政府应做好受灾人员的安置工作;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继续组织有关专业机构进行监测、监控、处置和评价工作,直至本次事件的影响完全消除为止;组织专业队伍对事件发生地现场清理及污染物进行处理,防止次生、衍生和耦合事件发生。组织有关专家对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范围进行科学评估,提出生态环境恢复建议,并组织实施。

6.2后评估

应急援工作结束后,各级饮用水源应急指挥部要指导相关部门及时查找事件原因,进行应急处置行动的后评价,编制应急处置评价报告,存档备案,并上报有关部门。

7应急保障

7.1应急装备和物资贮备

根据全县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应急处置的需要,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

(1)配置技术先进的预警监测、监控设备。通过自动监测系统、远距离视频监控系统对饮用水水源地的水文、水质、气象及其变化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控。

(2)建立快速反应的信息沟通和指挥平台,保证预警信息畅通。

(3)贮备足够的应急处置所需物品,做好自来水深度处理的物质准备工作。

7.2应急队伍建设

组建一支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预警和应急队伍。成员由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和专家组成。

通过讲课、操作演练和模拟演习等培训,提高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应急处置专门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应急处置的能力。培训内容主要为有关法律、法规;各类相关应急预案;应急处置程序及其运行;应急处置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应急处置报告的编制和上报程序等。

7.3通讯与信息保障

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公共信息网络,建立完善的信息处理系统、信息传输系统和指挥协调系统。

7.4资金保障

用于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预警系统建设、运行和应急调度、处置,按规定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由财政部门对其使用情况进行监管。

7.5宣传与演练

相关部门要通过各种媒体、各种途径向社会公众进行广泛的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提高公众预防和应对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的能力。

县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各成员单位进行联合演练,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的应急预案做好本部门的应急演习,以确保本预案能有效发挥作用。

8预案的制定、管理和更新

县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本预案日常工作的管理和协调,并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水环境的动态,及时组织修订、更新,报县人民政府批准施行。

9预案施行时间

珍惜水源范文第3篇

摘 要:保障灾区饮水的安全是抢险救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灾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文章将会对灾区饮水安全保障及应急措施进行分析研究,以为灾区饮水安全保障措施的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灾区饮水;饮水安全;保障措施

文献标识码:A

在严重的自然灾害下,建筑物及周围环境会遭到大范围的破坏,对生活饮用水造成污染,使得生活饮用水水质得不到保证,人们在就近取用雨水、坑水、池塘水、河水、游泳池的水饮用后,可能会造成居民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因此,自然灾害发生后,如果不能尽快地选择出符合卫生要求的临时供水水源,又缺少运水工具和足够的净水消毒剂,就无法供应卫生安全的生活饮用水,灾区就会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的安全。因此,保障灾区饮水安全就成了抗灾的重要环节之一。

1 对现场水资源进行快速检测

为了保证灾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的安全,相关部分必须在第一时间对水资源进行控制和检测,以保证灾区饮用水的安全。一般来说,水资源的快速检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验室快速检测,二是现场快速检测。进行实验室快速检测耗时会长一些,而一般来说,灾区的情况往往比较危及,时间就是生命。因此,采用检测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少,对仪器设备等条件的要求不高,而且能够携带到现场(或在线)实施检测的现场检测,就成了灾区饮用水安全防治首先要考虑采取的检测方式。在对水源进行初步的检测后,把受到严重污染的水资源隔离开来,然后再采取其他的检测方式,进一步确定水资源的安全性,最大限度的保证灾区饮用水的安全使用。随着科技和医疗技术条件的不断发展,现代卫生检测的技术已经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无论是灵敏度、准确性、还是有效性都得到了提高,而且现场快速检测在现代通讯技术下,基本实现了在线化、自动化,现场快速检测的时效性更强了,在灾区饮用水的安全保障工作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现场快速对饮用水水质进行检测对灾后现场应急检测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在灾区进行饮用水的现场快检测首先必须保证检测方法的科学性,不能为了“速度而速度”而是要以“质量”为速度的基础。其次,就是讲求速度与安全。在紧急情况下,速度对饮用水的安全保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卫生检测人员必须要有强烈的时间概念,在保证使用者和环境安全的情况下,真正实现检测的高速度。

同时,在受灾范围广,卫生技术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卫生技术人员可以向灾区群众讲解最简单、最基本的快速判断水质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看、嗅、尝。看:干净水应该无色、无异物、无漂浮死亡的动物尸体等,否则可能对健康有害;嗅:干净的水没有异味,否则不宜饮用;尝:干净的水没有味道,如果发现有酸、涩、苦、麻、辣、甜等味道则不能饮用。通过对灾区群众进行简单的水质判断方法的介绍与传授,可以适当的减少群众因不了解水质判断的方法而饮用不安全水源而造成严重后果的现象。

2 及时进行水源的卫生防护

在对灾区水资源特别是饮用水资源进行检测,得出具体结论后,有关部门应该及时的对饮用水资源进行防护,防止可以安全饮用的水源被污染。因为,灾区的情况往往是比较复杂的,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气候环境都是多变的,很容易对安全水源造成不利的影响。如汶川大地震中,灾区地处山区,地质情况复杂,而且天气恶劣,水资源很容易被污染。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水资源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具体措施如下:

选择安全的水源。对水源进行防护和治理的前提是正确的判断安全水源。对还可以供应自来水的地区,应尽可能利用自来水。当然,前提是自来水未受到污染;而对远离城市,需自备水源的地区而言,则以地下水源为首选,然后是流量大、稀释能力强、水质良好的江、河水源或水库水;如选用普通浅井水、人口稠密的开阔水源、不流动的池塘水,以及居民区、工矿企业下游的小河水都应该做好水的清洁消毒处理。总之,对安全水源的选择必须以质量为前提,必须用检水检毒箱检验合格后方能取用。

卫生部门要对集中式给水水源进行防护和治理。集中式给水涉及面广,影响大,因此,在灾区进行饮用水安全防护时,首先要对该区水资源周围的生畜尸体进行清除,并及时的进行消毒,防止病菌的产生和传播。卫生部门要组织专门的小组,对区域内的环境及卫生进行评估,对集中式给水水源进行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预测,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防护和治理的更细致更渗入的应对措施。

对分散式给水水源进行防护和治理。根据分散式给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应对分其周围30~50m的范围之内进行跟踪检测,根据检测的结果,进行彻底的清理与消毒。防止不安全用水的在局部范围内的流动和生存,并严格地对局部环境进行漂白粉消毒处理,用砂滤或碳末、明矾混凝过滤、吸附等,去除水中的尸碱和细菌毒素,保证饮用水的安全。

建立水源防护专项小组,对水源进行防护和治理。卫生部门除了派发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技术和专家小组,对,水源的状况进行全天候跟踪和检测,制定各种防护和治理方案,相关领导部门必须对对灾区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工作进行积极有效的领导,为专项小组提供必要的人力和物力外,还应该积极的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水源的防护和治理中来。号召当地居民组成卫生管理小组,由卫生技术专家或者技术人员负责指导,对水源周边环境卫生进行监督管理。

3 实施集中式应急供水方案

对灾区饮用水的安全性而言,实施实施集中式应急供水方案更有优势,更能保证整个灾区饮用水的安全和健康。为此,在对水源进行检测和确定后,卫生部门就应该与水电部门相互合作,积极探索实施集中式应急供水的方案,实现灾区饮用水的系统化和统一化,提升饮用水的安全范围和安全度。

首先,对已经初步确定的水源的对水质进行更渗入、更彻底的综合性化验检测,然后根据所有的检测情况进行分项研究分析,对具体问题进行特殊处理,保证整体与细部水源的安全。而对灾情继续恶化,援助人员和卫生技术人员援助行动受阻,无法及时进行综合检测的地方,则应该对供水采取氯化消毒处理,余氯量应按水源水的要求进行。一般井水消毒的加氯量可按15~2.0mg/L(按有效氯计),加氯半小时后,水中余氯应为0.5~1.0mg/L。而对污染更严重的地面水的加氯量可按3.0~6.0mg计算。在这一过程中,消毒剂的投放可以集中进行,也可以分区或分片进行。

其次,进一步检测集中供水网管修复后的供水。根据以往的水质检测经验,由于受灾地区的供水网管长期处于大面积遭破坏、停用的状态中,即使在修复后,初期的水源污染仍十分严重。因此,水电部门在对灾区的供水管网修复后,在供水前,必须先清洗管线、加大消毒剂量,还

必须使消毒剂在管线中有充分的接触时间,待余氯量达标以后,才能去除消毒液、冲洗管线,再进行蓄水与供水。

4 净化饮用水

水源水特别是地面水水中粒径较大的悬浮物,可因自身的重力作用,在水流缓慢或静止时,逐步下沉,即为自然沉淀。但自然沉淀耗时长、净化效果差;为使水质符合饮用水卫生要求,须对水进行净化处理,使水脱色、澄清,同时去除部分微生物及异臭、异味。饮用水的净化包括混凝沉淀和过滤。

混凝沉淀。水浑浊的主要根源,是天然水中的细小悬浮物,特别是胶体微粒。因为它们体积细微,用自然沉淀的方法是很难清除的。所以需加混凝剂进行混凝沉淀。

首先,要正确处理影响混凝沉淀的不利因素,对水温、水的PH值、水的浑浊度;水中重碳酸盐含量及水中悬浮物的性质;混凝剂的种类和用量、投加方式、搅拌强度及反应时间等因素进行科学的控制和处理。其次,正确设计沉淀池。在沉淀池的设计上,一般以平流式沉淀池、斜板和斜管沉淀池这三种为主。但无论是采用那一种,都要注意把握流速,不能过慢,也不应过快,尽量保持水流平稳而均匀,可以有足够的沉淀时间,能及时而有效地排泥,出水独度一般不大于10度。

过滤。所谓过滤就是指使水通过滤料,去除水中悬浮物和微生物等的净水过程。为了使滤后水的浊度达到水质标准的要求,滤池的位置应该设在沉淀池或澄清池之后。经过滤后的水,可以把残留的细菌、病毒的悬浮物去掉,使其失去保护,以便为过滤后消毒创造条件。因此,在以地面水为水源的饮用水净化中,有时水源情况较好,可省去沉淀或澄清,但是过滤却是必不可缺少一道工序。

常用的滤池型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快滤池。即以平面为方形或圆形,过滤时进水由分配渠流入排水糟,然后均匀地分布于过滤池表面,再通过滤料层和承托层,最后由滤管系统收集后经清水管排出,而在洗砂时清水通过滤管系统由下向上反冲洗,使砂层膨胀浮起,沙粒相会摩擦,洗下污泥净化水质,而污水则由配水、排水槽排到分配渠,再由洗池污水渠排出;二是双层和三层滤科温池,就是指在石英砂层出面再加一层较径较大比重较小的无烟煤滤料。因无烟煤,层的孔隙大,故截泥能力较快。

5 结语

总之,水是生命之源,对灾区群众而言,饮水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要重视灾区饮水安全保障及应急措施的组织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快速有效的建立起一整套保证饮水安全的措施和政策,确实保证灾区人民用水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杨 元.杨晓松地震灾区饮水安全应急检测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6).

[2]鞠茂森.农村饮水安全论文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3]朱党生.中国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方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珍惜水源范文第4篇

1 周记是学生放飞心灵的翅膀

周记, 不像命题作文那样规定文体、限制要求、范围字数, 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写。这种自由奔放的形式要求, 学生可以写几十字的片断, 也可洋洋洒洒上千言;可写亲眼目睹校园故事, 也可身处其中成为主人公;可写自己对某事物的认识、看法或感触, 也可通过周记告诉老师鲜为人知的秘密;可写成借物言志的抒情小文, 也可呤咏为妙声悦耳的一首小诗……总之, 它不拘一格, 可以让学生任意挥洒, 无限驰骋, 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天空, 也可让学生把浓浓的情感诉诸笔端。我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多年, 总感觉周记的总体水平比单元命题作文水平高得多。无论是感情的抒发, 还是文字的色彩, 特别是学生内心思想的抒写, 字里行间显得那么真切而富有生活味。评阅学生周记, 有时会让你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你会与他们同喜同乐、同悲同怜;你会真正感到他们内心的激荡, 心灵的跳跃。班主任可以利用“周记”这个窗口, 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并及时发现和排解他们心中的情感困惑, 解答他们在学习生活上产生的疑问和难题, 或分享他们在取得成功后的喜悦与欢乐。这样, 一方面使得学生的情感得以抒发并得到积极的回应, 排解了紧张学习的各种压力;另一方面, 班主任在管理上可以因势利导, 有的放矢地排除在班级工作中的隐性困难因素。

2 周记是师生两心对话的桥梁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平等的朋友关系, 而非古代所谓的片面的师徒关系。班主任或语文老师可充分利用周记这一书面媒介, 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 互通感情, 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亲切的学习生活氛围。

班中有位姓刘的学生因父母经常吵架导致家庭关系不和, 在校表现较为冷漠。这种局面造成她性格内向, 同学之间交流甚少, 学习情绪低落, 但她内心世界极为丰富, 情感的矛盾也比较激烈。她常把内心的想法倾注于笔端, 与我进行思想交流, 她说:“每次的周记我都会写上满满的三四页, 我把自己所有的不快乐、不开心之事全都告诉您, 因为您不仅仅是我的老师, 更是我最信赖的朋友。“信赖, 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冯骥才语。后来我通过家访, 从教育孩子的角度出发, 与其父母进行了几次交谈和劝导, 家庭关系逐渐变得和睦了, 孩子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改变。这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随之高涨了起来。

情感交流是师生关系趋于和谐的主要方式。班主任可充分发挥周记评语的功能, 沟通师生情感, 并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评语去鼓励、带动学生。这种方式便于老师最深程度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学生也通过老师的评语了解老师对他们的看法, 也乐于接受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真情回报老师, 这使周记俨然成了学生与教师间心与心对话的桥梁。作为班主任, 心中时时装着学生那一份份或沉重或欢快的情感。对优等生进行正面表扬, 让他们在班里树立起榜样的示范作用, 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对于后进生则进行侧面鼓励, 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自信的风帆, 通过榜样引领, 积极去发现同学的闪光之处, 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动力。

3 周记是激发创作的动力源

周记的体裁不拘一格, 内容随心所欲, 篇幅不作规定。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方式和途径抒写真情, 追求个性的舒展, 性情的张扬。这种宽泛的要求, 即是平常写作平平的学生也会时时出现“惊人之作”。此时教师决不能让这“惊人之作”被埋没, 应以积极的态度去“评点”。或宣读他们的作品, 表扬其优点和长处;或办优秀周记展, 教师附上鼓励性的评语;或定期评出优秀周记 (可以是情感篇、美文篇、新异篇等) 给予一定的奖品。久而久之, 就会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 激发大面积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4 周记是班级管理的好参谋

在评阅周记的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的周记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令人不可轻视。由于碍于学生自己的面子和同学关系问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不愿意直接向班主任反映班级状况, 而乐意通过周记的形式间接地为班级集体建设和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或反映班级中新近发生的事情。作为班主任, 也可以利用周记这一媒介与学生共同探讨治理班级的人性化的“政策”, 充分肯定学生的正确意见或建议, 并鼓励他们付诸于实际行动。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的班级主人翁意识, 又起到了了解学生、加强对班级的管理作用。如班里的一位女同学在周记中反映新转来的一男生课间调戏女同学, 并经常影响好几个女同学学习的事。这位女同学当面羞涩难以启齿, 通过周记的形式向我反映。他及时的反映得到了我的高度重视, 随后便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认真分析了这位男同学的各种表现, 并通过侧面调查和核实后, 采取了刚柔相济的方法, 使这个问题得到了彻底的根治。班上的好多同学在周记中为班级管理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 我在评语中肯定了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符合班级建设的工作思路, 赞成并支持他们协助班干部搞好班级管理工作, 同时也经常采用同学们在班级管理方面的建议和意见。这种集体智慧和力量的彰显与发挥, 使班级工作有声有色, 井井有条, 整个班级呈现出齐心协力、团结向上和勤奋好学的良好局面。

周记是班主任班级工作的好参谋, 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敞开心扉, 流露真情的话吧, 是教育工作者搞好教育教学的活水源, 让我们都去开发和利用吧!

摘要:周记作为一种传统的学生练笔形式, 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想、所感、所睹和所历的东西记录下来形成语言片断或文章。教师通过周记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对事物的看法, 同时可以通过周记的练笔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通过对周记作业的再度开发, 使周记成为学生抒发情感、与教师倾心交流以及锻炼学生管理才干的平台, 赋予了新的功能和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周记,自由,情感,创作,参谋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七年级下册)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6.

珍惜水源范文第5篇

摘要: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已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湿地生态为载体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从而系统全面地保护区域生态安全是目前探索湿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内蒙古巴林左旗位于大兴安岭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西辽河一级支流乌力吉沐沦河贯穿全境,这里是松辽平原的重要生态涵养地,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上京遗址所在地。针对巴林左旗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以乌力吉沐沦河为核心,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形式,并结合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形成“一山一河”的保护内容,明确生态保护红线,以此为骨架形成全域生态保护体系,对保護我国重要的辽文化遗存、保障西辽河生态安全、推动地方生态转型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全域生态保护;国家湿地公园;多规协同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8.06.004?

The Construction of Glob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LYU Xuejing, MA Xiaolin, GUO Ling

引言

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国家“十三五”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年规划,并设专篇布局,提出全面保护、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人类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迈进的重大决策。湿地作为“地球之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构成要素,具有蓄水防洪、调节城市小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2]。

近年来,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国际重要湿地、湿地保护区、湿地保护小区和国家湿地公园为主的湿地保护体系,其中国家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有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836处[3],其中河流型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内陆湿地公园中最常见的一种。河流型湿地公园是以河流型湿地为湿地主体,以河流水系(或以河流水系形成的库塘)为主要水系的湿地公园[4]。本文以内蒙古辽上京国家湿地公园这一河流型湿地公园为载体,探索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如何通过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从而达到全域生态保护的目的。

1 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的时代背景

1.1?“全域”语境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国家要求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多次出现,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要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坚定了我们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让我们树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5]。

1.2?“全域”语境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学术探索

近年来,随着全域旅游、全域医疗、全域文明城市等概念的提出,“全域”成为社会发展中的新语境。“全域”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导向和路径,其意义在于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统筹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强调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生態系统各项功能,使其向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意义的系统工程。全域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全民共同参与、各行业积极融入、各部门齐抓共管,从而真正实现绿色共享。“全域”语境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代表了一种统筹的思想,体现了大局观念。其核心在于对全部有利于生态文明发展的资源进行整合评估,将能够利用的优势、能够培育的产业要素整合在一起,在空间上形成不同特色的生态业态集群,盘活全域生态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综合效益,最终形成全域生态建设的格局[6]。

1.3?“全域”语境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地方实践

自2012年以来,山东省招远市按照“全域行动、整体规划,示范带动、分类实施”的原则,编制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财政资源向农村倾斜,农村环境向城市看齐,将全市724个行政村全部纳入蓝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目前,招远全市90%以上的村庄人居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跻身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全覆盖示范市”的行列。2017年9月,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开展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以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为突破口,以整治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预防和整治并重,深入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并出台了《凉州区全面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落实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只重视生态建设,而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的广泛性;只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而忽略生态管理,导致治标不治本;只将生态行政区(生态省、市、县等)的创建作为工作重点,而没有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7]。

2 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的基本逻辑

2.1?基本思路

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是以“保护”为纲,立足各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划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生态功能区,构建生态保护格局。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既是落实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之一,又是建立底线思维、推动“多规合一”空间规划的有效途径。

2.2?地域范围

近年来,在流域尺度上开展生态保护工作逐渐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关注。流域指的是在一定地形界限范围内收集雨水或有一条河流、水系灌溉的区域。流域可以体现一定区域内水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的特征,它是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水土流失、发展当地社会经济、建设良好生态秩序和提高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基本单元[8]。在流域尺度上建设全域生态保护体系,就是要以流域生态学为基础,从全流域的视角对环境保护和区域资源利用进行规划建设;就是要改善和协调区域内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落实流域一体、设施一体和要素一体。

2.3?体系架构

湿地是依托流域存在的生态系统,在保障流域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文调节和循环功能,在净化水质、蓄洪抗旱、抵御洪水和减轻径流等方面起着十分独特的作用,是流域生态功能得以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9]。本文主要探讨的便是依托湿地生态系统,在流域尺度上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的过程。这是一个自下而上、以点带面的过程,其要点包括:以整体保护为纲,选取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载体(国际重要湿地、湿地保护区、湿地保护小区和国家湿地公园等),划定流域一体化的保护范围,形成以流域为纽带的保护地网络,进而全面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见图1)。通过“点—线—面”层层递进,最终形成完整的流域生态保护体系[10]。

3 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的实证研究

本文以内蒙古辽上京国家湿地公园为例,研究探讨依托湿地生态系统,在流域层面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的过程。

3.1?湿地公园概况

内蒙古辽上京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境内。巴林左旗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生态区位,其境内的主要河流乌力吉沐沦河属于西辽河上游,其生态系统对我国东北西辽河流域的水源涵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近年来过度放牧、森林砍伐等导致了河流断流、土地沙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环境日益恶化。为抢救性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巴林左旗先后申请了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锅山国家级地质公园和辽上京国家湿地公园(见图2)。

3.2?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的路径

3.2.1?划定流域一体化的规划范围

本次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边界的划定,在遵循 “生态系统相对完整、管理可行、用地无争议”原则的基础之上,从流域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形成了以山脊线、道路、堤坝、用地边界、行政边界组成的规划范围(见图3)。

规划范围内包含了两条主要的河流及一座水库。其中乌力吉沐沦河是巴林左旗第一大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经该旗全境;沙里河属于乌力吉沐沦河的支流、巴林左旗第二大河流;沙那水库是巴林左旗境内唯一的水库。两条河几乎流经了旗内所有乡镇,是该旗人民生产生活的唯一水源。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保护优先,保护两条河流生态系统,对维护巴林左旗人民的水源安全、完善整个巴林左旗水生态安全网络、发展国民经济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规划将沙那水库、沙里河及乌力吉沐沦河的大部分区域划入湿地公园的规划范围,并分五段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分别为沙那水库上游段、沙那水库段、乌力吉沐沦河段、沙里河城区段和沙里河上游段(见图4)。

流域一体化规划范围的划定,是做好以乌力吉沐沦河流域湿地为主的湿地公园保护工作的基础。有利于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保护半干旱地区稀缺的湿地资源,进而完善西辽河流域的湿地保护网络,达到全域生态保护的目的。

3.2.2?规划范围内的多规协同

辽上京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范围呈窄长形,涉及巴林左旗境内的三山乡、富河镇、碧流台镇、十三敖包镇、林东镇、查干哈达苏木等6乡镇(苏木),辽代皇城所在地—辽上京遗址部分区域也属于规划范围。此外,湿地公园两公里范围内涉及了巴林左旗境内的96个村庄(嘎查)。辽上京国家湿地公园因此成为一个集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城镇生态系统等几个生态系统于一体的复合体,与“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形成了巴林左旗“一山一河”的全域生态保护格局。因此在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中要从全域的角度出发,践行多规协同,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协调发展,系统性地解决目前区域面临的问题和矛盾。

落实“多规协同”的关键是要做好湿地公园内土地利用的协调。综合湿地公园涉及到的农林、国土、水利、环保、规划等相关部门的意见,确保湿地公园内土地权属无争议。同时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重点。将裸地全部变为林地,以更好地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减少水土流失,最大限度改善湿地公园的生境;对分布在保育区的林地进行严格的封育保护,严禁与湿地保护无关的其他任何活动;沙那水库以南的部分永久性河流四周土地调整为洪泛平原湿地,增加动植物栖息地面积。

3.2.3?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

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是完善湿地保护网络、进而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的基础性工作。规划采用以生态技术为主要特点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方式。

在生态保护方面,分别从水系与水质保护、水岸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保护等方面入手,践行流域生态保护[11]。(1)水系与水质保护:从巴林左旗全域的角度,对水资源进行协调规划;对直接影响规划区水生态安全的区域,通过封禁的方式进行保护,以保证良性的自我修复和生态循环;杜绝无序的引水活动,合理营造水岸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12]。(2)水岸保护:对现状良好的水岸生态系统进行严格保护,维护其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因地制宜地进行结构完善的水岸生态系统的重建、恢复和修复。水岸生态系统保护建设应该以乡土植被为主,严格限制外来物种的引入。(3)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保护:分别对鸟类、鱼类、两栖、爬行和哺乳类动物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进行野生动植物档案管理建设。同时为加强湿地公园内湿地资源的实时监管。

在生态恢复方面,从山体植被修复、水岸修复、栖息地恢复等几个方面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1)山体植被修复工程:对直接影响水质的第一山脊线内的山坡进行植被修复,达到固定泥沙、减缓水土流失的目的(见图5)。(2)水岸修复工程:采用生态驳岸,对河道冲刷严重的可在驳岸近水部分采用叠石护岸,使规划区的水岸既满足防洪要求,又满足基本的生态要求。(3)栖息地恢复工程:对沿河因生产生活引起明显面源污染的区域进行生境修复(见图6)。避免出现由于人为活动挤压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抢占野生动物的生存资源的现象,实施生态移民,清理人为干扰、修复生境,为野生动物提供最佳的栖息生境。

3.3?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的作用

辽上京国家湿地公园是西辽河上游重要的河流型湿地生态系统,现状生态系统相对完整稳定,具有很强的自然性、典型性和代表性;但脆弱性也十分明显,通过在河流主干道建立湿地公园的方式,在流域层面开展全域生态保护,对整个巴林左旗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3.1?以生态保护推动产業转型

依托辽上京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是巴林左旗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加强以湿地为重点的生态红线保护,增加生态产品供给;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做好巴林左旗“生态+”的文章,逐渐走出一条生产、生活、生态良好互动并进的绿色发展新路[13]。

3.3.2?以生态保护推行新型城镇化

以流域湿地生态为载体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可以形成生态、生产、生活有机互动的新型城镇化方式[14]。通过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补偿方式实现农民生活与生态可持续,以生态旅游的发展转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增收途径等。

3.3.3?通过生态共建实现效益共享

以全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良好循环为目标,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将生态保护的效益在全域共享。通过全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和景观打造工程提升区域环境质量;通过国家湿地公园的开放和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设置,带动提升区域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增加村民就业机会,带动全民参与。这种方式克服了人为的行政区域边界障碍、进行全流域经济和环境一体化规划布局,是探索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新要求[15]。

4 结语

建立内蒙古辽上京国家湿地公园,是巴林左旗依托境内的乌兰达坝山和乌力吉沐沦河这“一山一河”打造全旗域生态保护格局的重要举措,同时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屏障功能完善和国家文物遗址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6]。

从体系的视角出发,依据湿地公园所处流域生态系统的特点,划定流域一体化的湿地公园规划范围、遵循多规协同的规划思路、运用流域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手段等,多管齐下,致力于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来保护和恢复流域生态环境。规划按照流域生态系统的系统性、整体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全面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为生态文明背景下,逐步实施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进而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提供一种思路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2017-10-27).[2017-12-28].http://www.xinhuanet. 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王学雷,蔡述名,曾艳红.湖北省湿地的保护与利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5):437-441.

[3]国家级湿地公园名录[G/OL].(2017-06-15)[2017-12-28]. http://www.shidi.org/lib-reserves-park-list.html.

[4]胡可涛.“全域化”战略思维下的徐州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淮海文汇,2016,6(6):41-49.

[5]李晓江.生态文明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4(12):14-15.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4.12.001.

[6]邓小明.河流型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区规划方法探析[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5,11(1):4-6.

[7]邓毛颖.统筹城乡推进全区域公园化战略——增城市绿道规划建设与效益分析[J].小城镇建设,2010(10):22-25.doi:10.3969/ j.issn.1002-8439.2010.10.001.

[8]王学雷,许厚泽,蔡述明.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与流域生态管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5):564-568.

[9]李孟颖,袁琳.天津蓟县公乐亭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设计[J].小城鎮建设,2010(3):24-29.doi:10.3969/j.issn.1002-8439. 2010.03.004.

[10]杨海乐.构建新疆阿尔泰两河流域生态保护体系:特殊性、重要性与已建保护地的空间格局[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5):260-264.

[11]王灵艳.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7(20):42-46.

[12]向颖,戴彦.西南山地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初探——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3(11):86-91.doi:10.3969/ j.issn.1002-8439.2013.11.012.

[13]赵杰.浅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J].决策与信息旬刊,2012(8):130-132.

[14]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Z].2014(6):32-48.

[15]刘玉龙.生态补偿与流域生态共建共享[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16]吕慧芬,杜明凯,刘珊珊.低碳理念下内蒙古小城镇总体规划探索——以多伦诺尔镇城市总体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12):33-37.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6.12.008.

珍惜水源范文第6篇

摘要:水利工程是保障农田产量的重要工程,本文主要对我国水利工程灌溉施工技术的要点和质量控制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水利工程;灌溉技术;质量控制

水利工程最主要的作用是防洪和灌溉,在很多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农业和工业生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非常突出。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灌溉施工技术也得到飞速的发展。

1水利工程灌溉施工技术的研究意义

水利工程的建成,连带着各项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对人们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要想让水利工程的作用和效益最大化,就要不断对水利工程灌溉施工技术进行研究,提升水利工程灌溉施工质量。

2水利工程灌溉技术要点分析

2.1水源井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水源井工程实际上是在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钻井,染后建设渠道引水灌溉,在水源井工程的开展中手下要完善水源井建设,然后完善井房的建设。在水源井工程建设中,要对地质构造、施工地点和水源条件进行重点分析,充分了解当地的地质情况和水资源条件。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时,可以借助河流、湖泊水资源进行施工;在水资源相对匮乏地区,可以采取钻井开采地下水进行施工。值得注意的是,在建设井房时,要根据具体的地理位置和设计要求进行综合分析,采用钢筋加固的方式进行加固,保证井房的强度和耐久度。

2.2灌溉地下网络施工技术要点

在地下管网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设计要求进行,灌溉工程在施工时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地理地貌和地质特征,确定合理的宽度和深度,及时清除管道内的杂物,保证管道的通畅性,防止堵塞。在施工中如果出现了管件弯曲变形的现象,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对弯曲变形原因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采取补救措施。除此之外,还要对所用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所有材料必须符合规定,防止因为材料质量问题导致整个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引发安全事故。在安装止水圈时,要做到对止水阀松紧程度把控合理,既不能过紧也不能过松,太紧会对管道摩擦严重,太松又不能起到有效的止水作用。

2.3喷灌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在喷灌时采用符合规定的压力表和逆止阀,阀门与阀门之间拧紧,保证每个地方衔接的紧密性。同时要对管路布置进行分析,在安装喷头时确保管路安装合理紧密。

3水利工程灌溉施工质量控制对策

3.1完善灌溉工程设计

完善的施工设计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施工前,要做好現场情况的详细勘查和施工设计,结合材料性质、地理位置、水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为水利工程灌溉施工打下良好基础。

3.2制定统一的规范操作

严格按照施工标准和设计进行施工,不能随意更换材料和设计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最优化。而且灌溉工程相比其他工程更复杂,施工时必须从多个方面考虑,包括施工现场选择、施工材料质量、施工材料运输、施工操作规范化、施工技术等,这样才能使整个工程高效运转,也能提升工程质量。

3.3强化人员管理

水利工程施工面积大、施工任务重、工期紧张,施工中一般采取多支施工队进行施工。所以,在人员管理方面,要强化对现场施工员的管理工作,合理配备人力资源,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施工进度。

3.4完善工程资金管理

工程资金管理对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的影响非常大,所以,要加强工程资金管理工作。杜绝不合格产品的使用,督促施工队的所有施工项目都合格才验收付款,这样才能从本质上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

上一篇:用心坚持范文下一篇:政研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