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教育改革论文范文

2024-05-07

技工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职业教育最终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道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回望百年,职业教育法制建设逐步完善,实现了依法办教;学科地位逐步确立,职业教育学走向成熟;从初创到系统,逐步构建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展望未来,需要继续推进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内外兼攻巩固职业教育学学科合法性地位、融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使职业教育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职业教育法制建设;职业教育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杨慷慨(1972- ),男,湖北恩施人,重庆文理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讲师,博士。(重庆  40216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項目“区块链技术视域下的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SKGH163)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发轫于内忧外患之时,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的萌芽以及近代科学与工业的初步发展而催生。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长期被视作低人一等的教育,经过多年的曲折发展才逐步回归于正规教育的行列。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回顾其发展职业教育的百年征程,总结其取得的历史成就,对于指引今后的职业教育发展意义重大。

一、名称嬗变下的职业教育本体坚守

教育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传承性,因而对中国共产党发展职业教育的考察必然要追溯到其成立之前,在内容上以职业教育概念本身的出现为分析原点,在时间上以近代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出现为逻辑起点。

“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应用的混乱也是概念的混乱。”①由于本身是一个舶来品,“职业教育”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这些争议使其发展充满不确定性。自被引入中国后,职业教育的概念在发展中经历了三次大的名称之争。

第一次是职业教育与实业教育之争。在“职业教育”这一名称正式出现之前,中国曾有过实学、农工商学、艺学等多种名称。1904年,“癸卯学制”拉开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幕。同年,山西农林学堂总办姚文栋在《添聘普通教习文》中有“论教育原理,与国民最有关系者,一为普通教育,一为职业教育……”之说,“职业教育”一词首现学界。自此,“职业教育”便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的一个重要名词,也为职业教育史上第一次名称之争埋下了伏笔。1917年,黄炎培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教育”成为教育界多数人接受的通用名称。然而,职业教育这一为救国而由部分志士引进的舶来品并没有实现他们“教育救国”的梦想,其作为批判实业教育的思潮在历经近30年的曲折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职业教育的称谓已在国人的思想中生根,并在有“合适的土壤”时再次发芽。

第二次是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之争。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李立三、黄炎培等建议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写入发展职业教育的内容,但招致教条主义者以职业教育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为由的激烈反对而作罢,结果仅只在正规教育之外写入注重“技术教育”,技术教育这一名称取代了职业教育。1966年后,职业中学被扣上资产阶级双轨制的帽子而遭到猛烈批判,自此职业教育的称谓销声匿迹。不同于与实业教育的名称之争,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名称之争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曲解了。

第三次是职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出现了历时弥久的名称派别之争,北派赞同“职业教育”,南派赞同“职业技术教育”。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把普通高等教育以外培养“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的机构统称为“职业技术教育”,然而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却最终采用了“职业教育”的名称。《职业教育法》虽然对这场争论做了法律上的裁决,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官方地位,但南派与北派的争论在学术界并没有因此而休止。由此可见,破除教条,实事求是,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是多么艰难。

职教发展史上的三次名称之争反映了人们对职业教育本体认识的模糊,是一个如何将外来名称本土化的问题。“职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论争虽然随着《职业教育法》的颁布而中止,但并没有结束在职业教育名称使用上的尴尬局面,在学术交流与探讨中仍然是职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混合使用。一些专业机构仍采用“职业技术教育”这一名称,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把“各类职业学校统一规范为‘??职业技术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逐步统一规范为‘??职业技术学院’”。二者出现的频率差不多,而且在同一文本中经常交替出现。尽管“职业教育”的名称更迭频繁,但其作为一种“历史事实”从被引入中国起并未因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中断过。

对于职业教育的争论,除名称之争外,还有层次之争,比如高等职业教育的归属问题,从高职院校归口教育部职成司管辖而不是高教司管辖即可见一斑。但这种争论随着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的颁布而结束。“职教20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为职业教育的层次之争画上了句号。其实,不管是名称之争还是层次之争,职业教育的核心内涵并没有变化,始终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关心人民的发展,把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放在重要位置,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教育领域的生动实践。

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历史成就

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职业教育的百年历史长河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法制建设、学科发展、体系完善三个方面:

(一)法制建设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有法可依

教育领域立法能够规范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而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服务。知史爱国,知史担当,回顾职业教育立法史,可以推进职业教育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为职业教育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法律基础、提供有力保障。

职业教育立法肇始于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的颁布。职业教育法制是一个没有历史根基的舶来品,在建立之初主要是借鉴外国的经验,但并不是完全照搬,而是有所创新。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颁布,限于当时的条件,职教法制建设在形式上已经可以说是有所突破。1915年开始,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直接推动下,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教育思想进入“百家争鸣”时期,一些仁人志士从不同方面对学制提出了本土化见解,同时更加注重教育中的“实用精神”,促进了早期的职业教育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由于成员数量少、组织不健全,并未掌握国家政权,对职业教育的探索主要是从1927年开辟根据地、建立革命政权之后开始的。无论是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还是在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都重视专门教育和人才培养,并为此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条文。例如,1933年,中央苏区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1号训令指出,“当前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发展俱乐部、识字运动、夜校、小学;供给文化教育材料;供给好的领导干部”;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暂行办法》,为边区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1946年,中共东北局颁布《东北各省市(特别市)民主政府共同施政纲领》,做出了“加强职业教育、师范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规定。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职业教育探索,是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环境使然,在保证工農大众受教育权利的大前提下,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教育为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服务,为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法制建设在总结以前根据地和解放区做法的基础上,主要是借鉴苏联的模式和经验。1950年和1951年先后颁布《专科学校暂行规程》和《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为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然而,1958年,随着中苏关系破裂,教育法制建设依赖的基石不复存在,中国职业教育法制建设开始逐渐崩塌。从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经过17年的曲折发展,职业教育法制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中等技术教育立法为主体、专科学校教育和工农业余教育立法为补充的法律体系”②。但是,在接下来的1966—1977年,教育泛职业化,学校职业教育遭到毁灭性破坏,职业教育法制建设彻底崩塌,人才支撑作用大大削弱,直接造成改革开放初期无人才可用的尴尬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业教育法制建设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技工学校工作条例(试行)》等一系列职业教育法规先后出台。其中,《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开启了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纪元。

1996年《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施行为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自此职业教育法制建设进入完善期。随着经济发展加速及产业结构逐渐转型升级,社会对人才的规格与能力需求发生变化,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中外合作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办学管理办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为中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和《职业教育法》的修订指明了方向。2019年“职教20条”在第一部分就提出要“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突出了职业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2021年3月,国务院通过《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就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业成果融通互认等一系列问题做了规定,职业教育法制建设走上了一条成熟的规范化发展道路。

(二)学科地位逐步确立,职业教育学走向成熟

学科发展体现为学科知识的积累过程和人们对学科的确认过程,其内在标准是对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独特性要求,构成学科赖以成立的内部合法性;外在标准是对队伍、机构、出版物和社会实际需要的要求,构成一门学科的外部合法性。职业教育从引入中国到逐步本土化,经过一大批研究者的不断探索,最终建成了职业教育学科体系。

职业教育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问题一直是见仁见智的,这与学者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邹恩润主张职业教育学应为职业教育实践服务。1917年之后,中华职业教育社、江苏省教育会附设职业教育研究会、中华教育改进社等先后成立,以及《教育与职业》杂志创刊,这些事件使职业教育学科得到了社会的外部确认,标志着职业教育学学科取得了外部合法性。1917年至1923年,学界先后引进和编译了多本国外相关论著,与此同时本土职业教育学相关著作也大量涌现,客观上为职业教育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但还不能从制度上确立独立学科地位。1941年,何清儒所著《职业教育学》一书成为20世纪上半叶我国职业教育学学科研究的标志性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事业几经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教条主义的束缚和认识上的失误,职业教育在实践发展方面受到很大挫折,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在相当长时间内被中断。新中国成立之初,即对之前的学校进行了全面接收和改造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早期职业教育学学科的建设成果却未得到有效承接。“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个教育体系几乎陷入停顿状态,职业教育学学科发展的连续性被中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确定体现了中国学者的学术自主性。然而,“职业教育学研究”与“职业教育研究”这两个不同的范畴常被混为一谈。两者的差异其实是很大的:前者以基本理论探讨为主,服务于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积累学科的学术合法性;后者以问题研究为主,服务于职业教育实践,积累学科的实践合法性。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外在建制基本确立,终于获得了行政上的合法性。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设立了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学硕士点,并于2001年首招职业教育学方向博士生。与此同时,大批翻译引介外国职业教育学的专著出版,对我国职业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但还未能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后,职业教育研究的著作和教材大量涌现,职业教育研究的理论性逐渐增强。1990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成立后,每年都发布职教研究课题。随着职业教育研究著作与教材的大量涌现和相关课题的开展,职业教育学逐步成为一门完整的学科,标志着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系统工程开始起步。

进入21世纪后,职业教育学的整体研究水平持续提升,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逐步成熟。2007年,第一个职业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在华东师范大学设立,职业教育学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基本确立。自2004年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年会制度。这些都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学学科逐渐走向成熟。

(三)从初创到系统,逐步构建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直在缓慢推进。“壬寅学制”的颁布使得实业教育第一次以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形态出现,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起步。“壬子—癸丑学制”对实业教育体系在层次上、形式上和学校类型上都做了明确规定,“壬戌学制”在层次上分为初、中两等,分别与同级别普通教育对应。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在此后一段时间里,基本均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发展具有战时特殊性,既面向战时,又考虑教育的未来发展,除专门的职业学校外,还以其他形式开展职业教育。例如,在陕甘宁边区,小学师生参加征粮、募寒衣、放哨等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教育体系紧密结合战时需要,培养急需的特种技术专门人才和大批干部。职业教育层次一般是初级,类别不固定,根据战情随时调整。教育形式以短期培训为主,各根据地依据实岗情况灵活变通。1939年,陕甘宁边区成立培养农业技术干部的延安农业学校;1942年,胶东成立旨在培养养蚕制种技术干部的胶东蚕丝学校;1945年,盐阜区分别将高小和初中改为初级和中级干部学校。这些学校均具有职业教育性质,是当时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具体实践。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经济建设急需技术人才。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借助老解放区和苏联教育的经验来建设中国教育。1951年,新中国开始了成立后的第一次职业教育体系调整。由于职业教育在苏联的教育系统中被视为资本主义的东西,因而只设置了技工学校,后来又将高级职业学校改为中等职业学校。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此号召下人们也希望“多快好省”地发展职业教育。同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教育要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各类职业学校激增,但由于过于激进,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出现了各种问题。1961—1963年进行了持续3年的调整,各类职业学校和学生人数都进行了大幅度压缩。1963年5月,教育部和劳动部联合召开城市职教座谈会,第一次提出要逐步地建立起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1966—1976年,职业教育体系遭到了极大破坏。例如,1976年,中等教育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数仅为适龄人口的5.7%,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只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1.16%,国民教育体系结构极其单一。整体而言,从新中国成立至1977年,几次大的历史事件使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经历了重大转变,中等技术教育成为主体,在类别上比新中国成立前大幅增加,同时城乡二元结构也比较明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发展校正了航向,也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拉开了新的序幕。由于前一阶段的严重破坏,经济建设所需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因此急需对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整。1980年,《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提出普通高中增设职教课程,发展技工学校并努力办好中专,这对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大推動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批准建立金陵职业大学、合肥联合大学等13所职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重新进入大众视野。这一时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社会对人才的规格和层次需求都发生了变化,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必然趋势。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起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形成全社会兴办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的目标。这些文件从不同层面观照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与未来趋势,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施行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体系进入法制化轨道上的创新发展期。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形成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系列文件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了政策保障,而体系的创新发展使职业教育愈发彰显在现代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活力。

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展望

回望百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面向未来,为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职业教育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同时还需要利用好各类政策工具,为职业教育的持续稳步发展保驾护航。

(一)与时俱进推进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法制建设既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更要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因时因地而变。只有客观反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才能更符合时代潮流,职业教育法制发展才能更加完善。

中国职业教育法制的变革“是一个政治法律观念革新问题”③。尽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但传统的“重道轻艺”观念仍在潜性地制约着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法制建设的进程。因此,搭建职普融通的“立交桥”,建立职普并行发展的双轨学制,既满足国人获得学历学位的传统需求,又以培养新时代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为旨归,是现代职业教育稳步发展的制胜法宝。

经过长时间的建设,中国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本土化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职业教育立法研究应主动回应社会现实的价值诉求,充分反映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发展目标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本理念。中国学习型社会、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目标赋予职业教育更深刻的社会内涵,未来的职业教育法制建设必然要观照这一社会诉求。从立法路径来看,未来的职业教育法制建设要在坚持自上而下的模式前提下继续推陈出新,与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自下而上方式良性互动。

进入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在形式上与普通教育各占“半壁江山”,但如何克服现实中利益相关者对职业教育态度的差异性,形成同向同行的职业教育发展合力,仍然是中国职业教育法制建设面临的难点问题。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在推动力是观念的更新,要通过职业教育立法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简政放权,让职业院校真正在市场的大潮中栉风沐雨。政府不再管理学校的具体办学行为,而是更严格地执法,依法对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进行合法性评估,以更完善的法制建设引领和保障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内外兼攻巩固职业教育学学科合法性地位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性质定位确立时间并不长,职业教育学学科的理论体系也还不成熟,尽管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其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学术合法性”危机。未来职业教育学的发展必须巩固其内部合法性和外部合法性,并以自身的逻辑为线索,创建与其学科地位相适应的理论体系。

就职业教育学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学科制度化还缺乏理论体系的建构。未来职业教育学科制度化需要深层次思考适应具有新的社会特征的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等一系列问题。“教育研究的真谛在于解决问题,即解决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需要解决的各种理论的、政策的和现实的问题。”④职业教育学的学科理论研究如何与实践问题相结合,这是职业教育学未来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基于职业教育的经济性和社会性特征,可以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市场竞争以及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产生诸如职业教育经济学、职业教育社会学等学科。管理学为研究职业教育的系统结构、运行机制、办学模式等提供了理论支撑及科学基础,相应地,也可通过研究衍生职业教育管理学等学科。

从学科的发展过程来看,一门学科的成熟通常分两步走:先是在研究对象、方法等内在建制方面发力,待其成熟后再建立学科的外在建制。而我国职业教育学的建立,走的恰恰是一条完全相反的路线。因此,立足本土,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学科,是我国职业教育理论未来发展的根基所在。未来职业教育学科理论的发展要在坚持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的基础上直面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为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一门学科社会影响力的大小,还与其是否关照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相关。职业教育的经济特征和区域性特征决定了未来职业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必须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只有中央与地方联动,高层与底层同时推进,才能更好地汇聚资源,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走向“顶天立地”之路。

(三)融合推进现代職业教育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直是政府主导、学校主力。鉴于我国因幅员辽阔而衍生的不同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未来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以地方探索创新为前提,充分释放地方的创新活力,以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双向驱动的组织方式推进。

目前,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经基本搭建起来,基本满足了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内在诉求。然而,从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状况来看,体系建设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突出表现为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尚未形成全国性的统一制度安排,职普融通还缺乏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障。“职教20条”已经指明了建立职教高考制度的改革方向,未来要迈稳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步伐,必须从法律法规、财政投入、考试机制等各方面系统化设计职教高考制度,建立起职普高考“双轨”沟通机制。由于不同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在落实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时宜采取分散试点、逐步推进的策略,统筹兼顾相关利益主体的现实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未来职业教育发展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建设,必须做强中职,做优高职,“促进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沟通与衔接,畅通内部人才成长渠道,真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⑤。

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职业教育的百年历史中道路曲折、过程艰辛,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当前,中国职业教育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不断探索,持续提升现代职业教育的治理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未来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职业教育要与时俱进,真正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注释]

①金岳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

②张玉改.中国职业教育立法的历程与反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4):147.

③陈久奎.中国职业教育立法的百年历程及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4(10):67.

④王伟廉.从实践的视角看高等教育研究应如何创新[J].教育研究,2003(3):19.

⑤周明星,隋梦园.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经验[J].职教通讯,2018(23):16.

[参考文献]

[1]翟海魂.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初探——一个历史的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102-109.

[2]孟景舟.关于职业教育名称的百年之争[J].职教论坛,2011(16):8-10.

[3]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六)[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4]辛浚.需要尽快规范职业教育的名称[J].教育与职业,1994(4):5-6.

[5]孟广平.当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6]王明达,杨金土,刘来泉,等.职业教育基本问题访谈录(I)职业教育是什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4):8-14.

[7]刘金録.中央苏区、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的职业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14(8):178-180.

[8]黄新斌.学科评判标准发展的逻辑进路——从以内统外、范式翻转到视域融合[J].重庆高教研究,2021(1):100-110.

[9]鄒恩润.职业教育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10]宫雪.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原理”专著述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7):29-34.

[11]何清儒.职业教育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1.

[12]马君.中国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反思[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8):28-32+52.

[13]米靖.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14]祁占勇,范鹏丽.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践探索与基本特征[J].当代教师教育,2021(2):1-8.

[15]白汉刚,苏敏.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演化历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8):60-66.

[16]尤莉,钱丽明,王晓梅.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工具分类及优化路径——基于2010—2019年国家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21(3):99-110.

[17]刘小强.高等教育学学科分析:学科学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7(7):72-77.

[18]朱德全,石献记.从层次到类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百年[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3-117+228.

[19]徐国庆.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关键制度的职业教育高考[J].教育研究,2020(4):95-106.

技工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要求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和改进。在此背景下,笔者提出,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不仅要坚持有针对性、以人为本和继承发展的原则,更要在工作中创新理念、方法和内容,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技工院校    德育教育    以人为本

技工院校毕业生是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来源,其综合素质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技工院校要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把学生培养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技能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技工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德育教育,而德育水平的提升要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理念来实现。优秀的道德品质是学生成才的关键,而德育教育的创新是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培育目标的重要法宝。

一、技工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创新应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有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德育教育工作创新最基本的原则。德育教育工作必须要有目的性,才能达到工作创新的目标。工作创新的目的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陈出新,创新技工院校德育教育方法,改变落后的传统教育方法,运用先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德育教育方法。二是审时度势,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要,根据技工院校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变化,结合其思维模式、思想动态发生改变而出现的新情况,有目的地改进和创新德育教育方法,进而更好地解决冲突与矛盾。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德育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技工院校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随着时代的更替、发展与变化,成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技工院校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对人与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技工院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还处于青春期,认知还不成熟,思想容易出现偏差,情绪不够稳定,很容易出现偏激行为。青少年的性格、行为处于成熟与发展的阶段,常会有自卑、矛盾、敏感、易怒等心理表现。这些会直接影响德育教育的效果。这就需要德育教育工作者从学生自身发展实际出发,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有效地与其进行情感沟通、交流互动,引导其思想意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总之,坚持“以学生为本”是技工院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

(三)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

技工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一个继承与不断创新的过程。除了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外,技工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更依赖于教育者自身发展经验的积累和对传统的扬弃;同时,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与其他大中专院校、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又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经验,彼此有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机会。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历史条件的变化,技工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是在继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发展的,要继承好的、优秀的、有利于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及时发展和创新德育教育方法。

二、技工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创新的具体体现

(一)德育教育观念与理念的创新

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在观念与理念上必须不断更新与变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观念与理念的创新是技工院校德育教育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转变旧观念,树立新理念。

1.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要以就业为导向

受历史原因的影响,人们对技工教育一直存在很大的认识偏差。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殊性与局限性,决定了其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学生素质、政策倾斜程度等各方面不同于其他院校,在德育教育方面也有其特点。技工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向各个行业、企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

2.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重在企业文化

对于技能人才的思想教育,包括德育和企业文化方面的内容。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流向企业,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管理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形象,以及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现代企业要求员工有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同时很看重员工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要求员工既会做人又会做事。技工教育不仅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传授的职责,更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入职加分。

(二)德育教育方式与方法的创新

当今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网络时代,加之社会条件的变化,导致德育教育工作的方式与方法也随之变化。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在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因此,技工院校也在探索创新适应德育教育未来发展需要的方式与方法。

1.人文关怀的教育方法

技工院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为全体师生和员工营造一个和谐、尊重、信任、心情舒畅的人际环境。情感是连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情感传递和熏陶是很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特別针对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活跃、矛盾自卑、自制力欠缺的性格特点来说,体现人文关怀的情感教育法更能使教育者与学生之间产生共鸣,在情感上对学生有催化和推动的作用,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使学生自觉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发挥自身的潜能,进而使德育教育工作达到理想的效果。

2.一体化学分制的教育方法

技工院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学管理都和德育教育息息相关,可采取一体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方式,以一体化教学和日常操行考核为基础,探讨将专业课、基础课和德育学分对接,制定各课程的一体化学分制考核评分标准。德育学分包括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活动、锻炼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如果德育学分合格,学生也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学分。这样就从教学和学分的高度,间接对学生的德育进行了约束,提高了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

(三)德育教育内容的创新

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不仅在观念与方法上要坚持创新,在内容上也要不断更新。

1.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

技工院校德育教育还处于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阶段,其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保障、监督、评价机制还需要不断创新。为了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制定具有人文关怀的德育管理制度,规范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保证制度的严谨性、规范性、合理性,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有章可循,使德育教育在人性化的、公平的条件下进行,给学生营造一个公正、积极向上、和谐宽松的文化氛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德育素质,提高了思想境界。

2.积极开展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教育

技工院校德育教育离不开弘扬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美德,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信心,督促其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在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师生参加劳动节、青年节、党的生日、建军节、国庆以及抗战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等纪念活动,及时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开展“爱国教育”征文、入党入团宣誓等活动。

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德育教育也将迎接新的挑战。因而,德育教育工作的创新势在必行,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创新德育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剧晓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

[2]林倬生.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化[J].中国培训,2010(7).

[3]赵蕾,李伟英.浅谈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J].职业,2014(9).

[4]梁译匀.技工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途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

(作者单位:安达市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在新媒体环境下,技工院校法制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本文通过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技工院校法制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提出如下建议:充实法制教育师资队伍,提高教师新媒体素养;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占领法制教育的制高点;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各类学科,贯穿教育始终。

关键词: 新媒体 技工院校 法制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推进依法治教,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开展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师生的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随着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技工院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及日常行为受其影响越来越大。

一、新媒体时代的概述

对于新媒体时代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它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新媒体时代已经慢慢向我们推进,很多信息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传播,充分表现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及优势。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传播信息的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包括学生在内的社会各阶层在网络平台上能够平等对话、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人们更容易接触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和观点,自主地进行辨别和筛选,形成具有群体特色的言论和意识。如今,新媒体已成为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信息源。以青年为主体的网民深度搜索欲望和能力强,使得“关联性”话题更是层出不穷,新媒体时代俨然成了“大众麦克风”的时代。

二、新媒体环境下技工院校開展法制教育面对的困境

(一)新媒体环境对技工院校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丰富了我们的教育形式、方便了我们的沟通方式、拓展了我们的教育思路,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技工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些特点,使其更容易受到负面观念的影响。

首先,理解能力较弱,辨别能力较弱。技工院校学生往往学习基础较差,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加之缺少社会经历,对于信息缺乏正确的认知。面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观点和言论,他们无法合理地筛选,容易轻信不实的言论或信息,往往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者或别有用心的“阴谋论”者的帮凶。其次,好奇心较重,自控能力较弱。相较于对学习缺乏兴趣,技工院校学生对于新生事物的热情显然要高得多。新媒体对于信息的呈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满足技工院校学生猎奇的心理,他们接触的信息量越大,受到负面信息影响的概率就越大。此外,心理问题也会催化负面影响。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普遍叛逆心理较重,对于非主流的价值观有着特殊的偏爱,新媒体的发展给了他们更多交流渠道,他们通过“倾诉”找到同类,得到认同,形成群体,使“情绪”得到扩大,从而获取自我满足感,削弱教师正面教育的影响力。

(二)学校法制教育缺乏吸引力,效果不佳。

技工院校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教育,如思想品德、德育等学科。相较于新媒体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法制教育依托的教材更新较慢,知识的新鲜度和热度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如果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对课程便会失去兴趣,无法达到教育效果。此外,虽然专题讲座、图片展览等形式作为辅助教育手段出现,但往往流于形式,对于效果的反馈较少,同样无法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教育目的。

(三)教育者本身法律意识不够完善,教育缺乏说服力。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首先要明其道,方可传之、授之。如果教育者本身对法律知之甚少,那谈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各类网络诈骗和电信诈骗中,教师作为受害者不在少数。技工院校教师工作繁忙,除了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多的要关注学生的行为规范,处理层出不穷的“意外情况”,可谓千头万绪。但即使如此,作为学生的指引者,我们仍要抽出时间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研究相关的具体案例,及时地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信息,守好学校这一条防线。

三、新媒体环境下技工院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建议

(一)充实法制教育师资队伍,提高教师新媒体素养。

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充实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积极鼓励引进具有法律实践经验的律师、法官、检察官等进校园为学生授课,以具体的案例引出学习要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通过多种途径对在校教师进行法制教育培训,提高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的新媒体应用能力,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在法制教育上的作用,以知识竞赛、学习交流、素质拓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法律的正能量。

(二)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占领法制教育的制高点。

面对当前新媒体的发展形势和舆论传播形势,教师应该主动适应,积极共享,在负面影响扩大之前,提前在学生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同时,积极接受并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要善用新媒体的影响,组建法制教育的网络阵地,正确引导网上舆论,传播正能量,占领法制教育的制高点。如创建学校、班级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拍摄微电影,引发微讨论,将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以更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传播,把握引导舆论的主动权。

(三)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各类学科,贯穿教育始终。

从新生踏入校园起,就应该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教师要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各类学科中,结合生活实际,逐步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同时,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将不同阶段的法制教育通过不同形式展现,多层面地大力传播法制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

开展技工院校法制教育,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点,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其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掌握主动权,占领制高点,使法制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让法治精神根植于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胡军卫.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5(20).

[2]何秀兰.加强法制安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浅谈如何提高技工院校法制教育的成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7).

[3]任荣.谈技工院校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J].职业,2016(18).

[4]李德有.浅谈我国技工院校的法律地位[J].中国培训,2016(17).

技工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由于技工学校学生的特殊性,技工学校班主任在工作中尤其需要重视情感教育及其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本文探讨了在技工学校班主任的工作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应对未来班主任工作策略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技工学校 班主任 情感教育

由于技工学校的学生往往是由于中考或者高考未能如愿而进入技工学校,因此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和认知容易出现偏差,并伴有消极面对学习和生活的问题。因此在技工学校的班主任工作中,需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效的疏导,而情感教育就是进行心理疏导的一种有效策略。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管理实践经验,与同仁分享如何在班主任的工作中进行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现实意义

1、情感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有很大影响。教育实践表明,情感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这里所讲的情感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如一个经常受到教师真诚的爱的学生,他就会从教师的爱中感受到社会对他的关心与肯定,由此获得心里上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诱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使他对人生感到有意义,因而情绪经常是愉快乐观的。同时,他又从自己所感受到的关心、爱护中,陶冶了良好的情感,学会了如何以高尚的情感去对待别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关心他人,对人友爱,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等优良的个性品质。相反,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学生,而是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极易使学生形成多疑、对人怀有敌意、感情冷漠、自暴自弃等不良个性特征。马克思曾经指出,人就其本质来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对集体、他人、社会的情感等,往往同他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的人际关系方面的人情冷暖密切相关。当前,有极个别的高年级学生,他们对人生感到彷徨、苦闷、对他人冷漠,对社会感到不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也正是由于他们不能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实际地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其中自然也包括教师的关心、爱护。可见,师爱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性能否健康发展,而且还影响到学生对整个现实体系的感情和态度。

2、情感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途径。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需要把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所灌输的思想转化成为学生本身的要求和思想。而实现这种转化,正需要借助于师爱这种情感的触动和催化。也就是说,教师的某一种要求和意见,只有被学生认作为是出于真正的关怀和爱护时,学生才会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才会对教师的意见和要求产生肯定的倾向而愉快地接受。相反,同样的要求和意见,如果被学生认作是教师故意的非难、恶意的打击,学生就会引起抵触情绪和行动上的抗拒。

3、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情感关系是师生之间心理关系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在教育过程中,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或“母爱”,它是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和稳定性特征的普遍的爱,因而在教育中起巨大的相互调节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倘若教师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心里,师生间就会有心心相印的体验。师生情感上的一致性,会引起双方心息的“共鸣”和“共振”。心理学研究成果也已表明:在师生情感的“共鸣”、“共振”期所给的教育,学生的可接受性最强,教育效果亦最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动之以情”,才能收到“晓之以理”的效果的道理。

二、技工学校学生情感教育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技工学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大多自尊心较强,但又缺乏自信,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得到认可;部分同学在处理人际关系矛盾时,遇事冲动不够冷静,打架往往是他们解决事情的第一选择;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学习自觉性差,学习兴趣不大,学习目标不明确。分析导致这样状况的原因,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这几个因素。这些学生,有些是来自单亲家庭,也有一些来自父母知识文化水平和性格修养有限的家庭,这些家长有些是对孩子不闻不问,置之不理的,有些是不知道如何与子女进行有效地沟通,关爱孩子,在孩子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或溺爱或训斥,家庭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性格成长起到决定性因素。

其次技校学生大多数是初中落榜生,学习能力较弱,而进入技工学校后,从原来的应试教育变成技能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学习方法,对他们来说有了很大不同,专业性突出,使得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因为学不好而不想学,因不想学而学不好,从而产生恶性循环。再者,当今社会仍把高考当成是学生唯一出路,把读技校当成迫不得已的选择,所以在社会对技工教育还存在一定偏见的情况下,一些技工学校学生认为自己与同龄人比较,未来似乎更渺茫,因此具有一定的自卑感。

三、技工学校班主任开展情感教育的途径

1.首先,关爱学生。技工学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作为技工学校的班主任,更需要关爱学生,为学生倾注情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如同母亲一般的温暖。首先,班主任需要能够能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同时能够予以及时的表扬和赏识,让学生能够逐渐建立起自信心,从而重拾对生活与学习的热爱,逐步摒弃陋习与不良行为。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教师如何去爱学生,也只有班主任在工作中对学生倾注情感,以关爱来感化学生,认真负责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状态,发现学生的优点,才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效率。而关爱学生,不能因为学生的学习与行为区别对待,需要关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更需要关爱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关爱生活行为好的学生,更需要关爱生活行为差的学生,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从而让学生们能够真正的信赖班主任,即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

2.其次,在技工学校班主任工作中,除了关爱学生,还需要尊重学生。尊重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也是相互的,只有班主任充分尊重理解学生,学生才会信赖、尊敬班主任。尊重学生,并不意味着迁就和姑息,更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班主任需要在把握教育要求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生活,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世界,能够换位思考。技工学校的学生有各种不良行为,班主任首先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有效的策略来改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具体而言,班主任需要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穿插改正不良行为的要求,并且需要能够看到学生的进步,同时予以鼓励和支持。并不是一次性让学生改掉所有的不良行为习惯,这也不符合客观规律,班主任要让学生在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上逐渐进步,逐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逐渐改正不良行为。

四、小结

目前,情感教育培养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在技工学校中,更是才刚开始应用,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因此,开展情感教育需要有更多的关注与支持,班主任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从而为技工学校的学生的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常小琴. 浅谈技工学校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5(4).

[2]刘小平, 丁章蕴. 论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让学生心灵之花盛开[J]. 青春歲月, 2014(6).

技工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现在技校的学生,大部分整体素质不高,对学习又缺乏兴趣。作为一名技工学校班主任,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技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笔者结合技校学生素质普遍较低的实际特点,使用赏识教育手段和方法来管理班级,经过实践证明,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赏识教育 技工学校 班级管理

现在的技工学校,大部分都采用封闭式管理的模式,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分班,以班级作为管理单元,每个班级都会配备专职的班主任进行管理。一个班集体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需要班主任想方设法,充分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力,共同营造和谐的学习和管理氛围。而赏识教育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并予以重视、赞扬,带动学生全面向健康发展。再加上现在进入技校的学生,他们在进校时因成绩不理想,往往存在自卑感,缺点多,优点少,因此,在技工学校班级管理中更需要赏识教育。

一 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

赏识教育是世界较著名的六种教育方式之一,所谓赏识教育就是学校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同时注意抓住人的情感因素,通过表扬或赞扬,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使教育更加有效。

二 赏识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赏识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并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可以培养学生乐观的心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

1.班主任的赏识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和保证。每个学生各有优点和缺点,班主任赏识学生身上的优点,能让学生觉得班主任信任自己,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心情,从而有战胜困难的决心、有追求成功的自信心,更乐意接受班主任管理,也更愿意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

2.班主任的赏识能使后进生转化,使学生优势互补

由于赏识教育是不怕失败的教育,敢于放手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得到磨炼,给予其经验、鼓励,使其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而使后进生转化。同时学生的个性有差异,学生的优点也不相同,班主任对学生优点的赏识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由于技校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似,他们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逐渐形成优势互补。

三 技工学校班级管理中实施赏识教育的方法

如何实施赏识教育是技工学校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离不开信任、尊重、理解及激励、包容、提醒。

1.班主任要和学生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实施赏识教育,使后进生顺利转化

目前进入技工学校的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在一个班级中后进生占了较大比重。后进生大多数在学习、纪律和行为习惯等各方面都表现不佳,随时都会影响班级的班风与学风建设,班主任必须时刻关注这部分学生,尽早使他们优化,才能使班级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身为班主任,应积极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星星之火可以形成燎原之势。坚持与家长(特别是后进生家长)沟通,互相交流后进生的校内外学习生活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班主任和家长同时对后进生实施赏识教育,效果会更加明显。

2005级药剂四班王同学,入学时经常有迟到、早退,旷课,有时甚至夜不歸宿,科任老师也经常反映她上课睡觉,不做作业,是个学习、纪律和行为习惯都成问题的后进生。笔者通过多次和该同学进行交流,并注意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到她初二时曾在区里组织的作文竞赛中获二等奖,并且她本人在绘画方面也有特长。于是及时召开班委会议,商量让她加入到班级宣传队伍,具体负责黑板报审稿和绘画,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她对工作特别重视,也很负责任,在以后的几个学期,班级的黑板报工作都由她全权负责,她本人也因为在班级工作中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各方面的缺点都慢慢改正了,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学生,而且每个学期都被评为宣传积极分子。利用她的特长作为对她进行赏识教育的切入点,并且让她觉得教师对她的赏识是自发中产生的,同时在此基础上营造出一个你真行,你真棒的环境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她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面转化。

2.对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良好的学生实施赏识教育,使其各方面更加优秀

在技工学校中,品学兼优的学生真是凤毛麟角,他们当中多数是学生干部,以及学习、表现和工作积极向上的同学,他们也需班主任、教师和家长的赏识。

2009级药剂三班的纪律委员,开始对违反纪律的同学欠缺大胆管理的勇气。他发现班中的不良行为能通过不同的形式及时向班主任反映,具有很强的正义感,这就是他的优点(闪光点),于是在班会上多次表扬他工作认真负责。从此之后,他能对班级中违纪的同学及时进行劝阻,并当面交流,讲明道理,从而使全班纪律逐步好转,赢得班主任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3.对在校表现中等的同学加强赏识教育,使他们向优秀的学生看齐

在技工学校中,大多数班级中等生也占有较大分量,他们平时成绩和表现一般,很容易成为班级中被遗忘的群体。如果中等生长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很容易转化为后进生。因而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班主任应做有心人,勿忘赏识这部分学生,多和他们交流,多让他们参与班级活动和管理,对他们在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在心里感觉到班主任很重视他们。用赏识教育关注这股“中流”砥柱,能使他们向更优秀的学生看齐,对优秀班级的创建定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 技工学校班级管理过程中实施赏识教育应注意的技巧

1.对个别智力方面确实太“后进”的同学进行赏识教育技巧

担任技校班主任的过程中,发现有极个别学生无论采用什么教育手段,几乎无动于衷。对这部分所谓智力方面确实太“后进”的同学进行赏识教育的时候,注意切忌不要急躁粗暴、急于求成,而应持之以恒,保持耐心和宽容的心态,付出更多的关爱,时刻不忘寻找其闪光点,进而赏识,最终会收到赏识教育的应有效果。

2.对个性明显,软硬不受的学生的赏识教育技巧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也会遇到个别同学比较粗暴,软硬不受。班主任此时此刻更应保持冷静,有时甚至要放下班主任的架子,和学生打成一片,真正走到学生中间,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他们,相信赏识教育能使顽固的后进生优化。

五 实施赏识教育的两点思考

1.过分夸大赏识教育的功能

有的班主任认为采取赏识教育就能解决班级中的一切问题,以至于班级中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都一味地采用赏识教育,一旦效果不理想,便会失去信心。其实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是相对的,要因人、因时而异,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班级管理工作得心应手。

2.认为赏识教育中不要批评

在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更好地与批评相结合,针对有些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以及经常出现的错误,作为班主任就应给学生及时指出,有的时候还要提出批评,同时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从心理上接受,从中体会到班主任对他们的关心和爱。赏识源于发自内心地对学生的钟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这样才能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喜悦。

六 结束语

担任技工学校班主任多年,用赏识教育进行班级管理,大多时候会取得成功。但也会遇到个性特别的学生,班主任应从实际出发,看准学生的优点或长处,有针对性地实施赏识教育。有的时候应该多从班主任自身查找问题,而不要一味地责怪学生,必要时也要学会换位思考,使用其他教育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进步,使班级管理趋于良性循环,达到最理想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弘.周弘老师教你赏识孩子(赏识教育实操方法)[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2]纪学青.论赏识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下),2013(12)

〔责任编辑:林劲〕

技工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目前我国针对技工学校提出了有关支持政策,进而有效地保证了技工学校的教学效率,真正地使技工学校有着可持续的发展。作为技工学校,本身应当不断地优化教学管理的工作内容,并以此基础展开各项校内工作,真正地达到优化学生的目的。此外,技工学校还应当以“学本”观念为主,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真正地帮助学生在环境中有着良好的发展,并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下文就技工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策略进行阐述。

1目前技工学校学生管理中的问题

1.1学生来源较为混乱

对于技工院校来说,入学的门槛往往过低。这时,不管是正常升学或辍学的学生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到学校中重新学习。又因为学生在入校前往往經历不同,而且其自主学习能力、思想品格上会有许多差别,最终使技工院校的学生教学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此外,许多技工学校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往往会将自己身上的不良风气、习惯带入学校,进而难以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较低。这时,技工学校的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就十分困难,并出现学生难管教的现象。

1.2教师的管理力较弱

对于技工院校的教师来说,仍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地位。不过,技工院校的教师往往工资较低,会出现对自身现状不满的情况。其中一部分教师为了今后的发展,往往会不断学习,并进一步深造。这时,一些技工学校的教师往往过于关注自己今后的发展,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自己的管理工作。同时,大部分技工院校的学生仍然在素质上有着很大差别,还有很多还处在青春期。这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也很难提高管理效率。

1.3家长对学生教育的忽视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技校中许多学生都是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并且从小缺少家长的关怀。同时,一些技工院校往往是寄宿制的学校,其中许多学生往往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才可以回一次家。这样一来,技工学校的家长很难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认识和了解,并且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的感受。学生在遇到一些问题时,也会选择自己解决,并不会求助于教师。但是,技工学校的学生往往普遍年龄较小,缺少足够的社会阅历,便会在很多事情上,缺少客观的认识和理解,难以全面地认识、思考问题。例如:网上经常出现技工学校的学生借高利贷等,这些学生为了还债,便会误入歧途。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正是由于家长对学生教育的忽略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确实等。其中还会有一些恶劣的案件,不光会对学生心理造成影响,还会进一步对学校的声誉产生危害。

2技工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策略

2.1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工作

其实思想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是重点内容之一。作为技工学校的学生,要想真正地成为社会的栋梁,就要培养自身的道德素养,并有着良好的思想道德观,进而成为社会的四有青年。对于技工学校的教师来说,需要积极地开展各种有关思想教育的论坛、讲座以及教育活动等,应当帮助学生树立自身良好的人生目标,真正地使学生有着思想道德观念,赋予学生更大的精神动力等,有助于学生摆脱自卑等心理。作为技工学校的教师还要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教育为主,要本着“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地转变以往惩罚式的教学模式,真正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还要接受教师的关爱。技工学校的教师应当使学生具备学习的信心,更好地明确自身学习的方向,并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多的兴趣。对此,技工学校的教师需要应当建立好的沟通环境,进而让学生处在平等、良好的氛围中,与学生展开交流与沟通,在心灵上帮助学生度过叛逆期,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

2.2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对于技工院校的教师来说,需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进而在提高自己教学水准的过程中,有着积极、良好的态度,并以热情的心态来完成工作,全身心地完成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同时,院校要想真正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就要拓展教学平台,并与教师进行交流,在沟通经验的过程中,完成教育管理工作。此外,技工院校还需要定期地邀请技工方面的教育专家来开展教育座谈会,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向技工教师传达自身的想法等。技工学校的教师更要运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比如:技工学校需要运用“情境创设、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真正地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等。对于技工学校来说,应当有着人性化的管理教学观念,并从学生的职业着手,力求教学内容和学生职业相联系,最终提高教学的效率。作为技工学校的教师来说,就要不断地树立教学理念,有着优先的教育观念,并以说教为中心,真正地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技校学生还需要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真正地帮助学生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理念。

2.3高效开展自我管理模式

对于技工学校来说,学生就要有着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效果,并以班委、学生的形式来完成各项工作。技工学校要有着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要运用较为便节、方便的形式,展开各项管理工作。技工学校教师就要认清自我管理中的内容和步骤等,要联系着学生的情况,最终构建适合学生情况的管理模式。技工学校还要构建班委会、学生会的模式,要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管理者。教师还应当推选思想良好、具有责任心并乐于助人的学生作为学生会的干部,要以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为主,完成监督管理工作,并使学生在管理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有着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3结束语

综合上文,其实技工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应当本着尊重的态度,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循循善诱的方法,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同时,技工学校的管理人员应当了解到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并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与模式,以自我管理为主,最终提高教育工作管理者的效率,促进学校未来的发展。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烟草企业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医疗保险改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