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2024-01-02

混龄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一、关于幼儿混龄教育

不同研究者对混龄教育的定义各不相同。一般认为, 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在同一班级中, 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 共同学习和生活。混龄教育模式具有三个共同要素: (1) 不管能力如何, 将不同年龄的儿童编在同一年级中。 (2) 强调儿童发展的需要和如何最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 (3) 坚信发展适宜性方案和整体发展观, 即发展不仅包括学业成绩, 也包括儿童的社会性、心理和身体健康。

不同年龄的幼儿一起学习、生活、游戏, 他们相互挑战, 形成认知冲突, 产生“最近发展区”, 从而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特别是社会理解能力的发展。在混龄教育活动中, 年长幼儿用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向年幼幼儿解释或表现, 年幼幼儿用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向年长幼儿模仿或询问, 他们超越了自己的原有水平, 又反映出力所能及的最高水平。这就是异龄之间的社会建构。每个幼儿的经验和能力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实和提高, 混龄教育使不同年龄、经验和发展水平的幼儿之间有了多元互动的机会。

混龄教育为幼儿提供了大量仿效不同发展水平同伴的机会, 幼儿先通过模仿学习成人和其他幼儿的语言, 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重新组合或改变语言材料, 从而促使语言能力的提高。年幼幼儿通过观察年长幼儿操作游戏材料, 学会了如何搭建楼房, 如何玩拼图等, 促进了动作技能的发展。幼儿之间通过模仿逐步学会了与他人交往的技能等。

二、实施混龄教育符合我国国情

现阶段, 我国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缺乏与兄弟姐妹的交流, 因而没有互相帮助、互相模仿的经历, 而我国实行的同龄编班更加剧了幼儿缺乏与异龄儿童交往的可能性。人类学家梅尔文·科恩特指出, 幼儿有一种天生的与非同龄人交往的可能性。因此, 国际知名幼儿教育家柯蒂斯女士在2000年访问中国时, 对中国的独生子女教育提出建议:“如果能够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混合在一起开展活动, 孩子们就能够互相帮助, 使孩子在情感上和社会交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混龄教育作为同龄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 可以为幼儿提供与异龄儿童交往的机会, 同时, 在幼儿园实际教育组织中, 同龄交往和异龄交往也应该是共生共存的, 两者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年龄混合的情况下, 与自己年长或年幼者的友谊并不会取代同龄人间的友谊, 反而是以一种有益的方式补充同龄人间的交往。”我们成人不是也有所谓的“忘年交”吗?

(一) 符合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目前, 幼儿园为了追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不仅按年龄将幼儿严格分班, 而且大部分时间把幼儿限制在活动室里, 即使平行班的幼儿也较少往来, 更别说和异龄班幼儿来往了。

混龄教育更接近人类生活的真实环境。人的社会性发展说到底是在“大小长幼”这样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展开的。人在这个生态环境中习得了各种生活技能。混龄教育使儿童有机会在同一情境中扮演不同角色, 从而获得不同的角色意识。在这种非常自然的教育生态环境中, 不同年龄儿童之间的交往和社会建构是复杂而多向的。每个儿童都能在其间找到自己的交往和发展空间, 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从而不断超越原有的水平, 向着自己力所能及的最高水平发展。

(二) 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需要

在幼儿园混龄教育中, 为幼儿营造了一种类似于兄弟姐妹聚集在一起的家庭气氛, 可以弥补独生子女与不同年龄幼儿交往的不足, 更多地满足幼儿的交往需要。幼儿在交流中相互学习, 了解一些信息和知识, 对其交往能力的发展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儿童通常喜欢选择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伙伴一起玩, 尤其是在游戏中。同时, 他们也非常渴望有异龄玩伴。在一份对102名幼儿调查中发现, 当问及“你喜欢和小哥哥、小姐姐 (或小弟弟、小妹妹) 玩吗?”这个问题时, 分别有90.6%和90.3%的幼儿回答“喜欢”;在回答“如果把你和小哥哥、小姐姐, 还有小弟弟、小妹妹编在一个班里一起活动, 你高兴吗?”这个问题时, 88.2%的幼儿表示高兴, 年长幼儿说:“弟弟妹妹和我玩, 我很开心。”“他们很乖巧, 但是我知道的比他们多。”“小弟弟喜欢我。”而年幼儿童则说:“可以学很多本领。”“很开心。”“因为哥哥姐姐和我好。”“因为他们不打人。”

(三) 促进幼儿情感的丰富

在混龄教育中, 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玩耍, 增加了群体互动的复杂性和层次性, 与异龄同伴交往带来的角色心理体验和沟通方式的变化对幼儿提出了新的人际挑战。同时,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 幼儿个体的角色也在不断变化, 在这里是弟弟妹妹, 在那里可能就是哥哥姐姐。这种变化促使他们不断适应和接受新的角色。混龄教育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动态的小型“社会环境”, 为幼儿情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混龄教育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的机会, 有效地扩展了幼儿情感体验的范围, 增强了幼儿对积极情感的敏锐性和对消极情感的承受能力, 锻炼了幼儿的情感控制能力。年长幼儿的积极行为为年幼幼儿提供了良好的榜样, 并由于年龄的相近更具感染力。因而年幼幼儿通过与年长幼儿的交流可能逐步克服自己的消极情绪 (如胆小、任性等) , 年长幼儿也因为榜样的自我心理暗示, 愿意与年幼幼儿交往过程中自觉展现谦让等积极情感, 克服任性、霸道等消极情感。同时, 教师也需要积极引导, 帮助幼儿克服消极的情感体验, 加强幼儿对积极情感的认同和渴望。

摘要: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在同一班级中, 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 共同学习和生活。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扩大我国独生子女因从小缺乏兄弟姐妹而导致的异龄交往不足。

关键词:混龄教育,异龄交往

参考文献

[1] 李玉峰.国外儿童混龄教育及其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 2009 (7)

[2] 王晓芬, 刘晶波.论幼儿混龄教育的必要性[J].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 , 2007 (11)

混龄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温州五幼中小班

陈跃南

董美灵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各玩沙工具,手眼协调地挖沙坑。

2、初步体验将沙和水有利结合,使玩沙活动更富情趣。

3、培养幼儿分工合作,以大带小的团体协作精神,感受接近大自然所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一次性台布六条、水桶四个、废品制作的洒水壶若干个;各种塑料玩具(小鸭、小鱼、乌龟、螃蟹、青蛙等);活动前收集(小草、落叶、枝条若干);大场地沙池一块。

2、布置场地:将“小鸭、小鱼、乌龟、螃蟹、青蛙等”塑料玩具散放于沙池的各个地方。

活动过程:

(一)活动前的“热身运动”

1、教师将幼儿带到沙池边,观看沙池。引导幼儿谈话:“哇!今天我们的沙池里来了好多的小客人,他们是谁呀?”幼儿答:“小鸭、小鱼、乌龟、螃蟹、青蛙。”师:“我们下去和他们一起玩好吗?”(调起幼儿的积极性后)教师请幼儿做好进入沙池的准备。(脱鞋袜、卷袖口与裤口)

2、进入沙池,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学学沙池里的小动物:我学小鸭摇摇摆、我学小鱼游呀游、我学青蛙跳跳跳、我学螃蟹横着走、我学乌龟爬呀爬,爬呀爬,爬呀爬,爬到妈妈身边来(请小朋友爬到老师身边集中)。

(二)引题让幼儿产生兴趣

1、师:“今天小动物们和你们玩得可开心啦!可是它们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们知道他们是住在哪里的吗?请小朋友们动动脑筋想一想?”(幼儿开始自由讨论)。

2、小结:哦,原来它们的家在水里,那我们今天就在沙池里,给它们安一个家吧!来进行“挖池塘”好吗?

(三)教师讲解活动玩法和要求

玩法:先请幼儿在沙池里挖一个大坑作池塘,接着将挖好后将一次性台布铺在池塘底部(防止水很快渗入沙里);再把“池塘”灌满水,然后将各种玩具放进“池塘”,最后在完成的作品加上一些装饰。

(四)幼儿活动,教师指导

1、两位老师协商以大带小原则,分别将中班小班幼儿分成六组。

2、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的情况,指导他们进行分工合作活动,中小班幼儿一起合作挖沙坑;中班幼儿进行铺池塘、运水灌水;小班幼儿进行找、送小动物进池塘等。

3、活动时,提醒幼儿不要将沙弄到眼睛或鼻子等五官部位,要注意他人的

安全和卫生,懂得照顾小班幼儿。

4、教师点评活动情况,让幼儿相互欣赏各种各样的“池塘”作品。

活动结束:

1、师幼一起整理玩沙工具和玩沙场地的卫生。

混龄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一、幼儿园组织开展混龄游戏教育是幼儿科学发展的需要

2000年,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柯蒂斯主席访问中国时,对中国的独生子女教育提出建议:“如果能够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混合在一起开展活动,孩子们就能够互相帮助,使孩子在情感上和社会交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可见,开展混龄游戏教育适用于我国国情,对我国独生子女教育有着独特意义:一是能弥补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的不足,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二是能提供异龄观摩的学习机会,促进幼儿智力和语言的发展;三是能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促使幼儿的个性充分发展。好群是人的一种本能,幼儿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其生长离不开人与人交往的环境。在心理上,幼儿需要成人或年长儿童协助他们进入社会,需要与有权威的人一起学习、成长。儿童生活的世界越宽广,接触到的异质物和刺激越多,他们获得交流、学习的机会就越多,社会性得到发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将单龄幼儿群体与整个儿童群体割裂开,必将影响单龄群体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儿童群体的发展。

社会由不同年龄的人组成,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与他人进行着这样那样的交往。马克思认为,交往是人类历史的必然伴侣,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和日常接触的必然伴侣。从社会群体角度来看,人成长的自然生态就是“大小长幼”之间的交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只有在与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和发展自我。在一定程度上,与异龄同伴交往是个体发展乃至生存所必需的。

幼儿也是如此。交往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日常生活环境本身就具有混龄特征。在街头巷尾,孩子们常常与至少相差1岁的同伴做游戏;在学校的操场上,幼儿自己组织的混龄游戏也很常见。社会生活的魅力在于一个人可以遇到不同类型的人,按年龄实行隔离是一种人为的隔离,它打破了社会的契约,剥夺了生活对幼儿的滋养,会阻碍幼儿社会意识的发展。 幼儿天生有一种与非同龄人交往的倾向。这种先天倾向由于社会过分强调年龄差异而受到抑制。尽管这种区分年龄的做法在现代社会非常盛行,并且被看作是“自然”的,但在人类学家看来,对孩子们的人际交往作这样的区分是不正常的。

二、幼儿异龄互动的益处

1、对幼儿发展的益处

1997年哈特普曾比较了学前儿童与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社会交往。研究证实,在与异龄伙伴的交往中,年幼儿童与年长儿童都能在跨年龄情景中调整自我行为,两者交往策略均与同龄伙伴交往情景不同。我国研究者认为,异龄同伴之间的交往是一种“非对称相倚型”的关系。在这种交往中,年长儿童相对于年幼儿童有更大的权利和更高的社会地位,但这种非对称型关系可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社会性能力。这一交往类型不仅在一般意义上对幼儿的社会认知、情感能力及亲社会行为有发展性作用,而且还对交往不足或交往过度的幼儿有显著的补偿矫正功能。

2、对体能发展的益处

在一项异龄互动的研究中,研究者记录了196个自然状态下发生的青少年—年幼儿童的互动事件。通过对事件的分析,研究者发现在两者互动时,青少年会调整活动规则,使得这些活动可以挑战每个年幼儿童的体能,不会太超出年幼儿童的能力。同时,青少年还能修正规则、调整目标,使得这些活动具有挑战性,变得有意义。通过这样的互动,青少年不仅增强了自己的体能,同时也增强了与他们一起活动的年幼儿童的体能。

尽管这项研究不完全针对异龄幼儿的互动,但研究结果仍给我们以启示。我国的研究者也发现,在混龄幼儿的户外运动中,模仿行为成为年幼者的主要行为,他们在模仿中挑战自己的动作,挑战自己的意志。所以,在户外混龄运动中,我们看到年幼儿童的运动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得多。

3、对认知发展的益处

在接触不同年龄、经验、个性和发展水平的同伴时,幼儿会发生认知冲突。由于互动双方年龄相差不大,认知冲突往往发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因此这种冲突促进了互动双方认知的发展。

年长幼儿作出的榜样、展现出的更高的技能、教授的新游戏玩法、提供的解决问题的线索或策略等,对年幼幼儿的认知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年长幼儿在与年幼幼儿互动的过程中,例如在提出建议、教授方法的同时,自然也巩固了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使之更加明朗、清晰。此外,年幼幼儿通过鼓励年长幼儿参与建构性和艺术性的活动(如积木拼插游戏),以一种轻松的、相对无竞争的方式促进了年长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4、对社会性发展的益处

混龄环境为年长儿童提供了一个帮助他人和包容低能力年幼同伴的机会。这给了他们一些成为养育者的早期经验。此外,年幼幼儿还为性格孤僻、社会性不成熟的年长幼儿提供发展社交技能的机会。也就是说,与异龄同伴的互动对康复、矫正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失常具有潜在作用。在与年幼儿童玩耍时,年长儿童还练习了微妙的管理艺术,并通过维护规则、维持秩序和保障安全等活动增强了团体责任感和自控能力。

年长儿童可帮助年幼儿童强化规则意识,为解决问题和冲突提出建议,在年幼儿童的活动变得具有破坏性或发生危险时及时介入,为年幼儿童创造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年幼儿童社会性和道德的发展。在混龄群体中,年幼儿童的社会性参与程度提高了。与此同时,年长儿童还为年幼儿童作出了助人、宽容的榜样。当那些得到鼓励、安慰和教导的年幼儿童渐渐成长时,他们也能通过模仿最终产生这些亲社会行为。

蒙台梭利指出,儿童需要同伴间的友谊,否则他们会感到痛苦。不同年龄的儿童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心理“渗透”,他们因各自不同的价值倾向而产生一种互补的情感,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对同伴产生同情心,并渐渐在同伴群体中形成互相保护和羡慕的氛围,由挚爱凝结成一个以高尚情感为基础的整体。

三、混龄游戏教育弥补了独生子女成长中同伴群体缺失问题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将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视为一个层层嵌套的层级化多元系统。这个呈柱状同心结构的系统从里到外分别是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对于幼儿来说,环境的每一层次都对他们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交往中重要的微观系统,幼儿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同伴和同伴群体。但是,幼儿同伴群体正面临着缺失的危机。在我国,独特的国情和生育政策带来的同伴群体缺失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1979年6月,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奖励只生一个孩子”。随后,“独生子女”作为一种基本国策在全国推广。这标志着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诞生,随之而来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马卡连柯指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互相模仿、共同努力的经历,这不利于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可能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相关研究也发现,由于多种因素,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失误,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存在交往缺失,进而导致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异常,如任性、依赖性强、胆小、自私及孤僻等。

我国幼儿园通常按年龄编班,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大一统的学校教育体系是相一致的。尽管同龄班级中的幼儿也有交往和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幼儿与同伴交往的需要,发挥了同伴群体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但与自然同伴群体相比,同龄同伴群体的交往显得过于单薄,同伴群体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因此,采取合适的措施重建幼儿的自然同伴群体,利用幼儿园教育环境弥补独生子女成长中的同伴缺失是当今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园可利用园内不同年龄幼儿共同生活这一特点和优势编制混龄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混龄活动,为解决独生子女同伴群体缺失问题作出积极的努力。

上一篇:生物技术创新论文范文下一篇:教育督导探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