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设计论文范文

2023-09-16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建筑类工程设计人才的艺术创新才能培养研究,编号:12JDGC016,2012江苏省重点专业建设项目

摘要:联合国第57届大会已将2005~2014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可持续设计教育融入艺术设计课程是必然的趋势。本文以艺术设计基础课构成为切入点,探讨可持续教育融入的可行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构成教学内容与方法整合与创新的思考。

关键词:可持续设计教育;构成课;整体观念;生命周期法;互动教学

2011年10月27日举办的“持续之道: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艺术设计战略研讨会”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三届清华国际艺术·设计学术月”中的重要内容,持续三天的会议中特邀演讲嘉宾及论文作者围绕如下分论题展开探讨和交流:可持续设计教育;全球化背景下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与对策;文化与可持续设计;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商业与可持续设计;可持续人居环境设计。大会涵盖了可持续设计的各个方面,可持续作为一个人类必须面对但又尚不明确具体方向的问题需要学术界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通过各种思想的交锋才能不停地摸索推进,本次大会给学术界和业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作为教育第一线的一名高校教师,职业的敏感性让笔者对国内外可持续设计教育现状的探讨比较感兴趣,并由此引发了可持续教育如何与现有课程整合并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

1可持续教育的全球化背景

自2002年12月,联合国第57届大会通过了第254号决议,将2005~2014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这一决议表明了世界各国已经对如何解决可持续问题达成了共识,既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自身,因为从本质上来讲,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理性目标,而是一个基于合作的道德基础和行为规范的、人类良好的愿望和信念[2]。因此可持续发展应该是规则导向而不是目的导向的,是基于合作模式而不是竞争模式,将人类好的道德模式与文化方式内化为全人类共有的习惯似乎才是真正解决可持续问题的关键。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对人的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设计教育一直在提出“提高教育质量”这样的口号,但是在方向尚不清楚的情况下,改进教学质量的各种努力和措施似乎都只是南辕北辙,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依然是以工业文明技术体系为依据进行构建的,强调的更多地是“人”以外的因素,专业之间的壁垒很明确,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此次大会上许多学者专家也介绍了可持续教育在国外发展现状,相比较而言,国外的可持续教育发展的较快,“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的毕业生品质规定,工程教育计划只有建立在学生‘理解可持续设计和发展’的基础上,才能通过认证达标。”[3]而一些学校已经出现了专门的可持续设计课程,比如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就将可持续设计课程列为本科二年级的必修课以及研究生的选修课[4],虽然说培养学生的可持续观念并不是靠一两门课的设置就能完成的,但是一门单列出来课程,足以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设计的重要性。

2可持续设计教育在低年级引入的必要性

可持续设计教育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可持续设计的本质是什么?它与历史上出现的任何一种设计思潮或风格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可持续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人类对自己和自然关系的再一次批判性思考,因为经过了数百年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发展后,自然资源行将耗尽,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类在地球上是否能永续生存成为了一个疑问。因此,可持续设计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设计观,但它决不是一种风格、流派或者技术上的创新,而是一种设计思想和伦理上的革命。[5]因此,可持续设计教育的关键问题是要让设计者意识到可持续设计并不仅仅是某一种方法或观念,培养设计者能够将各种看似矛盾的方法或观念统和在一种思想系统下的能力,只要这些方法和观念是不会对生存环境造成破坏的。如果将可持续设计再次归为某种风格或者方法,那无疑是一种过于简化的做法,不管设计作品最后以何种风格或流派作为外在形式呈现,它的“诞生——使用——废弃——再生成”过程都不应该对环境造成伤害。因此,可持续设计教育更多地作为一种对设计者的道德或者伦理教育,它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和所有的思想教育类似,教育成果的体现是长期而多维的,因此可持续教育在现有设计教育体系中的引入应该是越早越好,尽早地将可持续观念值入学生的心中,才有可能在后续的设计实践课程中不断的强化学生们的可持续设计思想,培养出真正具有环境观念的设计师。

因此可持续设计理念教育在低年级引入十分的必要,但是引入的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单列出来或者与现有基础课程进行整合?国外的一些可持续设计教育实践验证了可持续设计教育如果和设计实践结合在一起会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美国一些设计院校曾对可持续设计如何与设计实践课结合做过研究,以室内设计课程为例,问卷调查表明课程有47%的学生觉得可持续设计教育对室内设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43%的学生觉得重要,没有觉得不重要或不那么重要的;有45%的学生认为课程对激发了他们环境责任感是极其重要的,31%的学生认为很重要,没有学生觉得不重要(图1)。[6]

(来源:Explorations in Teaching Sustainable Design: A Studio Experience in Interior Design/Architec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Volume 29,Issue 2, June 2010,Pages:184199.)

高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要素关系上:即普通课程、专业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等。在复杂范式看来,高校课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整体性、关系性、动态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7]。因此,在已有课程体系中添加新的课程不是简单的做加法,而应该充分考虑课程置入现有体系后与前后衔接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可持续设计课程单列之前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教学试验是科学的也是必要的。可持续设计如果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应该设置为跨学科课程、理论性课程,但与现有课程体系如何结合,在第几学年插入,前后课程衔接关系如何,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与实践。因此,笔者思考的是可持续设计理念教育是否可以采取这样的一种方式?选择带有设计实践内容的基础课程尝试性地将可持续设计的内容融入其中。这样的方式有如下的优点:(1)设计实践保证可持续设计理念教育不会落入空中楼阁式的虚无境地;(2)改良式的教学探索能够兼顾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关系性、动态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循序渐进的方式更有利于课程体系的完善;(3)与现有课程融合,可以以最小的教学成本论证可持续设计与哪些课程前后衔接最为合理,最终能够为可持续设计成为一门独立课程提供科学依据与可行的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在构成课中进行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教育是较好的一个选择,目前中国大部分设计院校的基础课大部分可分为以下三类:美术基础课、设计基础课、理论基础课。按照“带有设计实践内容的基础课程”的标准进行筛选,在设计基础课中选择是最合适的,目前国内很多院校尝试将设计基础课中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进行综合,一些院校将三门课合并为一门构成课,这样的改变合理之处在于三部分内容由一位老师或一个团队负责授课,保证了内容之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目前国内大多数设计院校各专业壁垒较为明显的情况下,构成课的整合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基础课的过渡与衔接作用。

3可持续设计教育融入构成课的方式与教学设计

可持续教育与构成课的整合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内容和目标上,在教学方式与考核评估方式上也有所体现。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说,需要在课堂上引入可持续观念,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思想;从形而中的角度来说,教学体系的设计上应该注意平构、色构、立构之间的整体性,作业主题之间的相续性;从形而下的角度来说,作业完成所需工具材料的选择上要注重环保健康。

3.1互动式授课模式与可持续观念的导入

构成课的教学内容一般由理论讲授和设计实践组成,传统教学模式常常是理论讲授采用“一言堂”的灌输模式,实践课程的方案审定以教师的个人评判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不能很好的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设计课程中的实践课程得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形成互相之间的信息反馈,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推进设计的深入。

课程作业选题与理论讲授是实现可持续设计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教师在理论讲授时要将可持续观念导入授课内容中,另一方面,构成课的作业并不像设计专业课程一样功能性明确,作业更多强调一种观念的表达和思维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做更多地尝试,比如立体构成的材料选择可以限定为废弃物;在讲解构成原理的时候将构成规律的获得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或者将综合作业的主题限定为与可持续设计相关的内容,不过所有这一切教学目的要得以实现,首先需要知识传授者建立起对可持续设计的认识。

3.2课程内容的相续性与整体观念的培养

惯常的授课方式是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分成三个独立的教学部分,每个部分由不同的教师独立授课,各部分的授课内容常有交叉与重复,比如构成的基本定义、形式美法则等内容会反复讲授;而各部分课程作业之间的关联性较弱,学生很难建立整体观念,无法将各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构成的本意是指以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将繁杂的造型关系分解还原成造型要素(点、线、面等抽象形态),但是最终目标依然是对各元素的组织和再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者之间的划分并不是太科学,三者可以作为整个课程中的单项练习用来加强对构成元素的理解,但要完成对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以及创造思维的开发,还是要通过对各元素进行综合训练的课程单元得到检验与实现。

建立整体观是正确理解“生态系统”概念的前提,而观念的确立需要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与灌输,因此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强调整体思维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构成课的内容调整和整合为一个主题的不同形态表现提供了基础,笔者曾经进行过相关的教学实验,在平面构成阶段即确定设计的主题,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均在平面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形成系列作品。

3.3作业评估的科学性与生命周期法的应用

传统教学模式中作业评估的“黑箱操作法”和“权威评判”不能够有效的起到教学双方的信息互动与交换,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信息的泛滥使正确信息的传达成为问题,因为验证的过程变得异常复杂。当下的知识传授,即使是面授,也必须营造传授方与接受方在环境体验中的互动状态,互动的频率越高,信息的可达性越强,因此作业的评估在实现可持续设计教育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此外,可持续理念也使得审美标准产生了变化,对作品的评判标准更多的是对其内涵的判定,即从创作理念、材料选定、创作手段和作品消逝的全过程来评判它的审美性和可持续性,也就是所谓的“生命周期法”评定原则。因此,对学生创作全过程的交流与了解,教师一方面能够保证对作品的客观评价,另一方面利用指导过程帮助学生确立可持续观念比直接的理论灌输更行之有效。

4结语

可持续设计是研究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永久问题,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通过理论知识的总结、设计实践的强化,来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念,给学生以启发,使他们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饯行可持续设计原则。可持续设计内涵与外延的多向度性常常让人感觉只是虚无缥缈的理论和概念,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构成课为切入点,为可持续设计教育的实践提供一些实际经验。当然,可持续设计教育的真正实现还是需要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调整上作进一步的实验,笔者认为可持续设计课程的单列是一种趋势也是有必要的,但是可持续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如何创新将是本专业教师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郑曙旸.“可持续设计教育的中国战略‘持续之道’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艺术设计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中国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2.

[2] 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M].商务印书馆,2004(6):46.

[3] Llewellyn Mann, Joachim Walther, David Radcliffe.Sustainable Design Practitioners:Why they must be at the Centre of Discussions on Sustainable Design Edu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ASEE/AaeE 4th Global Colloquium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ustralasian Association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5.

[4] 任康丽.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可持续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探讨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可持续设计教学启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35.

[5] 周浩明.可持续设计是一种风格或流派吗[J].美术观察,2010(11):28.

[6] Meltem.Gürel, Explorations in Teaching Sustainable Design:A Studio Experience in Interior Design/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2010(6):184199.

[7] 杜惠平,王桂林.“复杂范式”视野下的高校课程体系优化[J].福州:教育评论,2008(4):59.

[8] 周浩明,拜卡·高勒文玛,刘新.持续之道: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艺术设计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9] 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简介:华亦雄(1979—),江苏无锡人,艺术学博士生,苏州科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可持续艺术设计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文剑钢(1958—),建筑学硕士,苏州科技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建筑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及其理论研究。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设计;毕业设计;评价体系

引言

近几年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有下滑的趋势。主要是因为艺术专业具有创造性和大众性,在传统教学中评价标准以教师个体为主,导致“千人千面”情况。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往往因为没有量化的的评价标准,而失去设计方向和创造性。这样的模式对学生的成绩评定,还带有片面性,缺少规范的质量监控。因此没有办法像其他学科那样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但是艺术专业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结合时代特色、课程特点、成果表现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还是能够探索出艺术专业特色的质量评价模式。

1.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毕业设计改革背景

1.1背景

2012年8月,国家工信部等11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环艺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环境设计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业,促进环境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由此可见,这要求环境设计教学由传统的单一的设计转向了设计到服务的更高阶段。自此各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开始新的改革。这其中就包括毕业设计的教学。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考查的是学生对某一具体项目或者设计理念的自我表现,从设计开始到效果呈现的过程展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2意义与目的

现阶段的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主要重点在于质量体系的建立。传统的毕业设计教学以“导师制”为主,学生被分配到不同的导师下进行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教学中往往是没有量化的评价标准,导致学生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因此,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改革首先需要建立一套有效且完善的评价体系的。该体系包括教学指导思想、设计范围、设计要求以及评价标准等。形成“科学评价、有效转型”的教学理念与目标,并对其内涵进行具体解析,提出了“校企联合、项目真做、全面调研、专题探索”的特色教学内容,把设计的个方面直接融入到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和探索提供有益的借鉴。

2.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毕业设计评价体系的探索

在数字信息化发展的当下,单纯以展示设计技能和渲染效果的表现型设计为主导的传统的大众化毕业设计教学已无法适应社会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因此环艺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必须发展新的方法和途径,在大众化教育的基础上发展新的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特别是培养未来设计产业引领和开拓的核心力量的领军设计应用型人才。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次评价。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前期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完成的主题构思和创作。其过程包括选题设计、前期调研分析、设计过程和设计表达。这同时要求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量化毕业设计过程并且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调研与分析。

3.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毕业设计评价体系的实践

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通常涉及到社会建设相关的建筑、景观和室内等方面,毕业设计容易出现过大过空的情况,很难深入问题实质,往往使设计空洞不实。例如,一个学生选择了《新农村规划与景观设计》这个选题,连续酝酿了很长时间,但由于论题偏大,使得设计无从立意,结构层次不清晰,内容庞杂而零乱。之后经过实际调研及老师指导改为《基于山水人文理念下的乡村旅游景观设计》,论题下降两个层次,即从所有的新农村综述下降到针对新农村旅游景观的设计。由于论题的范围被缩小和明确,加上调研深入具体,毕业设计得以迅速的展开。同时,指导学生设计结合设计或者文创比赛的评价展开设计过程,完成调研分析、方案策划、模型或者视频表现,制作精美的展板获得了好评。

3.1制定毕业设计的指导思想与前期调研任务

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是考察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选题不能脱离学生生活。因此毕业设计评价体系的建立首先要根据市场和专业的发展确定总体思想,例如结合当代疫情对全球的影响,毕业设计总体思想可定位“治愈、交流、共建”。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一个更为具体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毕业选题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在选题方向上,既要充分重视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又不要忽视对各学科中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的研究,选择有科学价值的题目;二是在選题的条件上,既要考虑自己的专业特长,又要考虑到客观条件,选择有能力完成的题目。其次,加强学生对前期调研成果的展开。毕业设计考查的不仅仅是技巧的表现,重要的是检验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如何自我表达对设计的理解,基于全面实际的调研分析才是解决设计问题的根本。调研内容的策划包括:政策理念、环境现状、区域分析、人群调研、问题与策略分析等,同时将调研成果转化成丰富且易懂的视觉图像。

3.2.量化毕业选题的质量评价

首先在毕业设计中毕业选题是基础,明确了选题方向才能有效的完成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选题的质量评价中应将开题前学生对选题方向的确定以及理解程度,选题中的主要表达思想内涵,此外还应关注选题是否与当前的科技前沿密切相关。题目的难度也是一个非常重的指标和标准。不同的学生在知识储备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经验等方面是不同的,因此选题的指导思想建立阶段性的指导标准,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另外在预期的教学目标中应对选题工作量有量化的标准,比如选题的适应度,调研内容的展开,图纸的表现等等,使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设计。通过制定毕业选题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合理有效的做好选题工作。其次,毕业设计教学中结合竞赛或者文创来展开。目前专业内的设计比赛较多,对设计由全面而具体的要求,借助竞赛任务书能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对选题内容、图纸的内容以及数量都有详细的要求,根据任务书展开毕业设计设计是指导毕业设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3.建立符合环境设计专业特点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评价与其他学科不同在于没有书面化的考试以及唯一的答案。质量评价更关注学生的综合技术能力的表达。针对这一特点,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应结合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分阶段的评价,评价内容从毕业选题的可行性、前期调研成果、设计方案、表现内容、技法展示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另外可以申请企业导师联合教学,将毕业设计变成工作实践的一部分,使之与社会前沿结合并让学生的毕业设计具有更大的实践意义。

4.总结

毕业设计是相对设计周期较长的课程,学生与教师的联系深度以及自己的研究能力决定其质量。在毕业设计的开始学生需要明确设计的方向和预期到达的目标,避免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进而保证教学质量。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根据体系量化评价教学的每一个过程,从而实现设计的具体化。

参考文献

[1]胡琼.《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报刊荟萃(上).

[2]丁旭.《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作品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科学与财富.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我国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而乡村是传统文化的主要承载地。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更有利于传承当地文化、打造特色乡村品牌。通过阐述本土材料的内涵、类型和优势,分析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现状、问题及其应用的意义,明确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式,为特色新农村环境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本土材料;乡村环境设计;特色乡村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领域专项项目“可持续人文性乡村建筑的环境营建方法研究”(2020ZDZX1017)研究成果。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1]。之后,“美丽乡村”的宏伟设想应运而生。保护乡村环境,不仅仅是让乡村富起来,更要让乡村美起来。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乡村建设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随之产生了乡村环境设计千篇一律,雷同现象严重的问题,不利于传统地域文化传承。现代化乡村建设应思考如何“做自己”,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乡村本土材料具有多样化的独特地域性特点,在打造可持续人文性特色乡村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延续传统文化。因此,有必要分析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一、本土材料的内涵、类型和优势

(一)本土材料的内涵

本土材料指的是源于本区域(本地)的材料,具有较低的消耗性能,可以循环利用,具有较强的再生性能、价格低廉和环保的特性,不像生化材料存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此外,本土材料具有一定的人文地理属性,呈现出一定的地域自然特征[2-3]。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乡村环境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对原来的村落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重建,尽可能保留乡村独特文化特征,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微改造。

(二)本土材料的类型

本土材料按照其用途和性质可分为本土植物、本土建材和本土废弃物等[4]。不同区域由于其地理环境差异,本土材料不尽相同,其功能和性质同样存在差异。本土植物指的是长期在本区域生长,适应了本区域的气候、土壤等地理因素的植物,其生长适应性和抗逆境的能力较强。本土建材来源较为广泛,土壤、树木、竹子、砂石等均可作为建材。将树木作为本土建材应用到建筑中,既能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又能展现本土文化和自然生态属性。砂石等呈现出形态各异的样貌,应用于乡村建设,能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景观。将本土废弃物作为建材是对当地农业和其他加工产业等产生的废弃物的再次使用,地域性强,更是践行环保理念的实际行动,是乡村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三)本土材料的优势

本土材料多取自大自然,具有绿色天然的属性,这样的材料几乎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且在自然环境中容易分解,具有无毒无害的特性。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的大系统中应用,具有如下优势:一是本土材料具有经济适用性。本土材料从距离最短的地方选择和获取,而不是花费较高的代价从远处获得,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资源,節本增效。二是具有生态低耗性。本土材料大多是绿色无污染的材料,可以循环利用,而且本土材料具备节能低耗效果,降低自然界能量的消耗,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三是技术操作方面简便易行。部分本土材料的施工甚至是由当地村民指导施工工人进行。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本土材料可对部分传统营造工艺进行传承,进而营造出人文特性。

二、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现状和问题

(一)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现状

就目前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现状来看,现阶段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水平较低,处于起步阶段,在建材使用方面,应用相对广泛的是砂石、红砖、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它们普遍地应用于群落房屋建设以及公共活动广场建设等[5-6]。乡村景观设计中大多数植物是远距离运输来的外地植被。被改造的外地植被在绿化工程建设中便于管护,生长状况良好,但是未能突出村落地域特色,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乡村本土废弃物的再生应用也因一些技术方面和资源整合方面的脱节未能大力推广。

(二)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问题

人们对本土材料的偏见是限制本土材料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一大因素。对于本土材料,不少人认为其代表着低级和贫穷。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人口往城市迁移,年轻人进城务工,在不少人的观念中,高楼大厦和钢筋水泥成为高级建筑的评价标准。城市的建设风格在乡村中的应用导致乡村的原始风貌遭到破坏,原有的乡土文化逐步遗失,民俗地域特色逐渐消亡,艺术文化和传统工艺的传承随之中断。因此,将本土材料应用在乡村建设和乡村环境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环境正在逐步失去其原有的特色,出现了千篇一律的风格,文化属性和功能性也部分缺失。这就导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协调,不利于构建特色乡村。因此,乡村环境设计应在传统乡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将传统文化和当代人文精神相结合,考虑使用更多本土材料,以实现人与自然乡村的和谐相处和对地域文化的尊重。

(一)本土材料的应用是顺应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现代化的永恒主题。当前,我国乡村发展和乡村的环境设计面临着较多的问题。乡村本来是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但是随着发展不均衡、开发不合理等问题的凸显,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导致乡村环境恶化。现有乡村环境建设中的大量建设装饰材料的应用都是以资源和环境的牺牲为代价的。为此,在现代乡村环境设计中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障乡村环境在资源和时空层面持续发展。在乡村环境建设中大量采用本土材料是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入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本土材料的应用有利于构建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关系

城市和乡村在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互补的,二者不是相互矛盾的关系。乡村有着大面积的土地,多样的农产品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优势是城市所不具备的。现今农村和城市的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而相比之下,农村的发展就相对落后。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农村的发展潜力巨大,自身的资源优势也明显优于城市。在未来的乡村环境设计中,需要统筹考虑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发展。在乡村环境建设中融入本土材料,是保留地域特色,打造具有创意文化的特色品牌乡村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吸引部分年轻人回归农村,建設农村,缓解城市的压力。

(三)本土材料的应用有助于本地资源的整合和再利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乡村的环境设计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注重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更要注重整合资源,发展新兴业态的产业集群。本土材料的推广应用,有利于促进本土植物、建材及废弃物等方面资源的整合利用,有利于产业升级、特色品牌的打造,增加当地就业率,实现乡村发展和振兴。

四、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本土材料不同于人工合成材料,大多是当地的自然产物,在乡村环境建设中应用能助力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对本地村民来说是一种人文关怀,更符合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本土材料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本土材料在新农村道路建设方面的应用。乡村道路的修缮是乡村环境设计的重点内容,不少乡村以往的道路多是泥土路,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乡村道路交通网基本通畅,道路以水泥路居多,造价和维护成本高。在特色乡村建设过程中可考虑就地取材和废物利用,将本地石材或工业陶瓷等废料粉碎,二次加工后使之成为铺装材料,实现资源整合再利用。

二是本土材料在乡村景观方面的应用。乡村景观在乡村环境设计和新农村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过去乡村道路绿化及村民活动休闲景观规划较少,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村景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景观建设中为体现乡村特色文化,可种植本地树种和植被,避免采用大量外地植被带来的雷同效果。景观小品的设计可以运用当地池塘、廊桥、石头、木材、竹子、青砖、农耕文化等元素,考虑因地制宜,变废为宝。

三是本土材料在乡村建筑中的应用。建筑是村落的主体,在特色村落建筑设计中可将本土材料作为基础性的材料或装饰面。比如乡村最朴素的黄泥土可以用来装饰外墙,而结合竹子可再次加固墙体,提升抗震性能;还有岭南特色的蚝壳墙,就是将吃完肉的生蚝壳作为建筑外墙装饰,将生蚝壳一层层堆砌起来,不仅具有隔音效果,而且隔热保温效果优良;景德镇和其他一些产瓷村镇,将陶瓷废品作为建筑外立面装饰和屋顶造型彩塑等。

本土材料虽然质朴,但设计师可以灵活采取构造方式,运用形式美法则将材料媒介进行加工,使其形成丰富新颖的视觉效果,助力特色乡村建设。

五、结语

乡村是乡愁情感的承载体。当代乡村环境设计要在对本土现状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审视当代乡村的前进方向。重视乡村发展的多元化,强调构建可持续发展道路,强调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关系以及本土资源的整合和再利用,从而实现维护本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将地方传统文化和本土材料元素相结合,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想得起”的特色乡村。

参考文献:

[1]张环宙,沈旭炜,李寒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浙江实践与转化路径[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1(1):120-125.

[2]周寅桥,周建东.“本土文化景观”的设计与表达:以溧阳市城东大道为例[J].中外建筑,2020(10):176-178.

[3]王亚鑫.传统营造在当代乡村环境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9.

[4]赵丁丁.基于美丽乡村建设下可持续设计在农村住宅空间环境设计的应用研究[J].艺术品鉴,2019(12):223-224.

[5]孙雅洁.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土元素的应用及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9.

[6]易振铭.乡村建筑中本土材料的应用与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

广东白云学院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以商品花卉专业《花艺环境设计》课程建设实践为例,从职业资格研究、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课程实施与学业评价等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

关键词:高职;花艺环境设计;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为一体的课程,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与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和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笔者拟以高职院校商品花卉专业《花艺环境设计》课程开发与建设为例,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建设进行理论与实践探讨。

职业资格研究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必须将职业资格研究、个人生涯发展目标设计、课程设计与教学分析以及教学设计结合在一起。课程开发流程包括两大部分: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设计包括五大步骤,分别是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其中,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统称为“职业资格研究”。

在前期调研和充分分析了嘉兴市以及国内商品花卉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我校商品花卉专业建设指导专家委员会和专业教师共同将商品花卉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具备生态城市建设、观光旅游农业、花卉生产等行业的基本职业素质,能够从事现代花卉园艺生产技术管理、花艺环境设计与实施、花卉贸易等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这就明确了我校商品花卉专业所涉及的三个典型工作任务,即花卉生产、花艺设计和花卉贸易。《花艺环境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花艺设计工作能力的专业主干课程。

花艺环境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在花艺设计岗位上,遵照客户提交的设计要求,结合现场勘测结果,依据插花员和花艺环境设计师的职业标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特定场所的花艺环境设计方案并组织现场施工或花艺作品的制作。接受设计项目任务后,组建项目设计团队,任命项目经理,勘察测量现场环境,综合现场勘测数据、客户意见和资材成本等因素,完成花艺设计方案和项目报价。与客户沟通确认后,组织人员采购相关资材,携带有关工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现场施工或花艺制作,清理现场杂物,完美呈现花艺设计作品。

花艺环境设计的学习目标 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指导下借助工作手册、行业标准等有关设计资料,以教师拟定的花艺场景为设计对象,按照设计要求,遵循花艺行业有关标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特定的花艺环境设计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价,得到最佳设计方案并予以实施。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使用工具、材料、设备等要符合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规定,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行记录、存档和评价反馈。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当能够从事与花艺设计相关的工作,包括室内外庭院花艺环境的设计与施工以及婚礼、会场、庆典现场、商业场所花艺环境的设计与制作。

花艺环境设计的工作和学习内容 (1)工作对象。花艺环境设计的工作对象是:花艺环境设计项目经理部的组建,项目任务书的制定,项目现场有关数据的勘测,与客户的有效沟通,方案的设计与完善,相关资材、工具、设备的准备,项目现场的施工和监督,项目现场花艺作品的后期养护,已完成项目的记录、存档和评价反馈。(2)工具和工作方法。花艺环境设计所运用到的工具主要有:钢尺、卷尺等相关测量工具,彩笔、纸张、尺子等相关绘图工具,安装有绘图软件的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设备,剪刀、修枝剪、老虎钳、小刀、去刺器等修剪工具,剑山、花泥(鲜花泥、干花泥)、花托、金属网等固定工具,铁丝、绿胶带、订书机、喷壶、包装纸、彩带、胶棒、胶枪、塑料绳等辅助工具,行业标准和操作指导手册。花艺环境设计所运用到的主要工作方法如下:场地的测量方法,图纸的绘制方法,方案的综合优化方法,施工成本的控制方法,施工质量的控制方法,施工进度的控制方法。(3)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花艺环境设计劳动组织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经理在项目组成员间进行设计任务的分工,项目组成员之间进行设计方案的对比优化分析并选择最佳设计方案,项目经理组织并分配施工任务,项目经理和客户共同进行现场验收、客户签字确认等。针对花艺环境设计的工作要求主要有:能进行有效的客户和内部成员工作沟通,能勘察测量现场的各种尺寸指标,能绘制平面图、效果图等设计图纸,能制定并完成项目整体设计方案,能陈述花艺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技巧,能熟练使用各种专业工具和设备,满足客户对设计和施工方面的修改意见,遵守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遵守行业标准,能真实、客观进行自我评价,详细、规范、及时地填写项目完工自评、互评并存档等。

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

学习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由教师设计用于学习的“情形”和“环境”,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见表1)。

课程实施与评价

课程实施场所 课程实施场所如表2所示。

课程师资要求 《花艺环境设计》课程教学应优先选择具有“双师型”背景的教师,即既具有教师资格,又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且有花店从业或实践经验的教师担当校内主讲教师,校内兼职教师要求每年至少保证两个月的花店实践经历。校外兼职教师应优先从本地知名花店中选取,要求至少具有3年以上的花店业从业经验且主持或参与过多项花艺设计和施工项目。

教材编写及选用 编写教材必须依据本课程的标准。教材的编写要充分体现项目课程设计思想,充分体现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项目选取要科学、符合课程的工作逻辑并能形成系列,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能力。同时要考虑可操作性。教材内容要紧跟国内外花艺设计的最新趋势,建议与知名花店合作开发教材,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花艺师作为主要参编人员参与教材编写。选用教材一定要符合高职高专教学的要求,且为项目型教材,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教材内容,有助于提升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及教材等的编写,应该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理念,注重实践,融工作于学习之中。课程职场化教学场所应最大限度模拟花店真实工作情景,如工作台、工具箱、资材柜、鲜花保鲜柜、题板、多媒体设备等。要建成并完善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包括授课录像、参考图片、专业参考网址、课程课件、交流互动区等内容,重点建设完善“课程交流互动区”,努力实现师生在线交流、在线信息发布、在线回复、在线点评等功能。

课程考核与学业评价 课程总成绩=平时测评成绩(占30%)+期末测评成绩(占70%)。平时测评成绩是已实施教学的各项目学业评价卡成绩的平均数,期末测评成绩=理论考核成绩(占50%)+技能考核成绩(占50%)。总之,本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程规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以婚礼花艺设计与制作为例,学业评价卡如表3所示。

师资力量明显加强 经过近两年的不断实践探索,《花艺环境设计》课程建设团队专业和年龄结构已趋合理,具备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达到60%,中青年教师比例达到8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课程建设负责人为上海市插花花艺协会会员。校外兼职教师为嘉兴市知名花店高级花艺师,具有丰富的花艺设计与施工经验,团队教师主持并主要参与了浙江省花卉工初、中、高级以及插花员高级工和插花技师的考试大纲以及题库的开发建设工作。《花艺环境设计》课程被列为学院2009年度重点建设课程,《花艺环境设计》教材被立项为2010年度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项目。

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校内已经建成“花艺环境设计实训室”一间,面积达200平方米,内有鲜花保鲜柜、婚庆拱门、婚庆路引、婚庆舞台背景、插花专业工具、多媒体教学等设施和设备,能够同时满足50名学生校内实践教学的设施要求。同时为初、中、高级插花员及插花技师的职业技能鉴定和考评创造了良好条件。《花艺环境设计》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建成了包括课程公告、作业、讨论、答疑、师生互动等在内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实现了教师布置网络作业、学生在线提交作业、教师网络批改作业、师生网络互动交流等课外教学功能。

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明显提升 商品花卉专业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包括婚礼花艺方案编制、婚礼花艺作品设计与施工工作在内的多项花艺设计项目。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认同感强烈,部分学生已经被知名花店录用,从事花艺设计相关工作,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8%,专业对口率达到60%,用人单位普遍反馈良好。在校学生先后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农业职业技能大赛艺术插花项目二等奖、“勿忘农”杯浙江省高职院校农业职业技能大赛艺术插花项目二等奖、第四届中国月季花展艺术插花比赛三等奖等奖项。已毕业的学生创业热情高涨,部分学生已在各自家乡创办了属于自己的花店或婚庆礼仪公司,迈出了创业自强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1-6.

[3]谢利娟.融工作、学习于一体的“插花与花艺设计”实境式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2):65-67.

作者简介:

张金锋(1977—),男,河南洛阳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生物与环境分院讲师,高级插花员,研究方向为插花与花艺设计、观赏植物栽培与应用。(本栏责任编辑:尚传梅)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作者简介:陈宏伟(1982—),男,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艺美术。

解冰(1989—),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摘要: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环境资源的消耗是呈正比例关系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的人流、物流及各领域的运作效率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却逐步减弱。特别是在房屋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设计行业的发展对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影响逐年增长,一些现代化设计方案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过大并且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加剧,这无疑对我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带来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人们开始意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并且积极地将绿色设计理念引入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本文将分析绿色设计理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旨在为促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健康发展和绿色发展、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绿色设计理念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隨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新技术逐渐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背景之下,环境艺术设计的模式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战。面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问题,将绿色设计理念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能够实现设计模式的整体优化、增强设计的绿色水平、提升设计的整体质量,使其能够满足现代化设计的基本需求,充分发挥出绿色设计理念的优势和价值[1]。

1  绿色设计理念

绿色设计理念也可以称之为生态设计理念或是环保设计理念,其主要是指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将“绿色发展”的相关理念和技术贯穿到各个设计环节中去,对整个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比选和优化,用最佳的方案解决设计中的矛盾及问题,使得环境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与和谐发展。在现代化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使用绿色设计理念是实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其能够更好地对资源和能源进行充分利用,在达到良好设计效果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态效益。因此,将绿色设计理念应用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2-3]。

2  绿色设计理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绿色设计理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够充分发挥出该理念的优势,其主要包括自然真实原则、资源节约原则、安全舒适原则及人性化原则等。

2.1  自然真实原则

任何事物的长远、健康发展都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因此,在绿色设计理念应用于现代化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也应当要注重自然真实原则,强调以保护自然为基本目标,在确保生态环境完整性的同时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展开相应的设计,保证所设计的环境艺术作品能够与周边的生态环境、当地的气候特点、民俗习惯等融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在不影响上述因素的基础之上体现出更多的环保和生态效果[4]。

2.2  资源节约原则

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往往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并且存在着一定的浪费问题,在后期养护和管理的过程中,也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资源浪费的情况较为严重[5]。在绿色设计理念下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展开,则需要遵循资源节约原则,强调的是对资源进行有效节约和保护,在整个设计方案中,更多地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加强废弃物质的回收再利用,禁止资源的过度浪费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3  安全舒适原则

在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展开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安全舒适原则。人们对于居住环境以、及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安全和舒适是人们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要求。以往的环境艺术设计更加注重整体规划而忽视了居住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因此,在现代化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安全舒适性原则,一切设计方案均要围绕安全和舒适等方向来展开。例如,使用环保材料减少对人体的伤害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保证环境的安全和舒适程度。

2.4  人性化原则

在现代化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提高艺术的实用性,应当要遵循人性化原则,迎合大众的需求,让整个设计作品更具生命力和使用价值,为人们带来休闲娱乐与幸福感。环境艺术设计作品虽然是静态物体,但是可以通过绿色设计理念的导向来进行精雕细琢,赋予整个作品更多的情感价值,通过作品自身的情感价值为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促使人们的精神能够回归自然。

2  绿色设计理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在遵循绿色设计理念应用的基本原则之上,应当要从多个方面将绿色设计理念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中去,充分凸显出绿色设计理念的价值,带动整个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向着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

2.1  结构和形式的优化

绿色设计理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从结构和形式的优化等方面展开相关工作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以建筑为例,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建筑结构和形式等方面也得到了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支撑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得益于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建筑结构和形式的设计也开始向着能源和资源节约、环境污染减少等方向发展。例如,钢结构的应用将室内及室外空间连接到一起;外墙结构可以当做环境的过滤器,通过竖向垂直绿化设计、空中庭院设计及屋顶花园的设计等方式调节了室内外的小气候。例如,日本现存的超生态楼就利用了绿色设计理念,其特别之处是在外墙上使用了阶梯式绿化带,通过这种特殊的绿化方式在都市中形成了一座“生态小山”,调节了室内外的环境,让室内的温度变得稳定且自然,人们可以在其中舒适的居住和生活,在节约能源和资源的同时也达到了良好的艺术设计效果。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从结构及形式上对整个作品进行优化设计,将节能环保型结构、绿色生态的结构形式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进一步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绿色生态效果[6]。

2.2  空间的合理应用

空间的合理设计是绿色设计理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的主要体现之一,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中心环节。因此,在进行室内外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要在绿色理念的支持之下,创造出一个绿色的空间,从设计的地面、肌理、色彩及材料等来进行空间的合理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要崇尚自然,能够将地域文化与空间设计和创造有机结合,在保留原本风格的基础之上,进行空间的优化,同时要保证整个空间具有良好的通风、采光、保温、隔热等效果,将绿色生态理念有效融合到空间的设计中[7]。例如,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设计的风格是较为多变的,在众多的设计风格之中,田园风格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喜爱。田园风格最大的设计优点是能够将庭院、绿化等有机结合到一起,充分体现出绿色设计理念,达到良好的生态环保效果。在设计的过程中,自然元素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整体设计效果。例如,山、石、水、植物等自然元素的应用,甚至还有一些设计人员将古代园林中的自然元素融合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加强了室内与室外空间环境的融合。除此之外,在营造绿色空间的过程中可以对室内空间的绿化进行合理应用,这也是一种提高环境艺术设计效果的有效途径,如利用插画、绿色盆栽、水景等来将室内外的空间进行合理衔接。

2.3  环保材料的应用

将绿色设计理念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要注重材料方面的合理应用,一方面要就地取材,实现物尽其用;另一方面,要注重绿色环保材料的进一步应用。

2.3.1  就地取材,物尽其用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的材料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样也就会使得其环境艺术设计的效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要想让环境艺术设计更具地域性,就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出地域性优势,实现就地取材,物尽其用。设计人员需要优先考虑当地的资源优势,在设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当地的特色植物、古树、名木、传统建筑、山水等有效融合到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去,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美感及人文精神和价值,实现空间环境的有序衔接,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8-9]。

2.3.2  对绿色环保材料加以应用

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材料的应用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污染,因此,加强绿色环保材料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设计人员在选择环保材料的过程中,应当要重视选用可回收、可再生的材料,这样能够有效减少废弃物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与此同时,还要对市场上的绿色环保材料进行筛选,选择适合环境艺术设计的材料,在节省资源消耗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满足绿色设计理念的基本需求。

2.4  重视人文环境的营造

在绿色设计理念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要重视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合理应用之外,还应当要重视人文环境的营造。人文环境的营造主要考虑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及民俗风俗等方面的融入。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涉及了具有一定历史风貌的环境,那么在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将历史文化及景观特色的保护考虑到其中,在保存传统的同时也能够通过现代化技术让历史与现代进行有机衔接与合理过渡。例如,对古建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保护和利用,将这些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结合到一起,利用新的设计方式延续文化,保存鲜活的人文因素,这种注重人文环境营造的方式也是绿色设计理念的重要组成,其不仅能够让整个设计更具特色,同时对传承和弘扬我国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契合当下时代发展的主题,应当要注重将绿色设计理念有效融入其中。在使用绿色设计理念的过程中,应当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并且在此基础上加强绿色设计理念在各个设计环节中的进一步融入,凸显出整个设计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效果提供有效支持。

参考文獻

[1]申明哲.绿色设计理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4):282.

[2]文勃.绿色设计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居舍,2019(11):101.

[3]赵良防.浅谈绿色设计理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8(6):127.

[4]王清豪.绿色设计理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实践探索[J].科技风,2018(32):135.

[5]张琴.绿色设计理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渗透和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18(20):192-193.

[6]姜懿桐.绿色设计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科技风,2020(23):108.

[7]王越,李颖.绿色设计理念下的平面设计探究[J].参花,2021(12):103-104.

[8]张慧.开放式创新设计战略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的应用[D].无锡:江南大学,2020.

[9]池沫菲.基于生态修复理念下的矿区景观重塑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0.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本校环境设计专业开办于2001年,最初为高职高专的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在2012年升本后,环境设计专业得到较大发展,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在制定的过程中,吸取了专科教学经验,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目标,在大一学习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设计、思维训练的基础上,在第三学期开设了《建筑设计初步》这门课程,并将其作为专业设计学习的第一门课程。

课程教学定位的思考

本校环境设计专业并不偏重建筑方向,而是以室内设计为主、景观设计为辅的人才培养思路,但是在刚接触专业设计课程的开始给学生开设本课程,意义亦很重要。如同学习服装设计的同学需要了解人体结构样,学习室内外空间设计的同学一样要了解室内外空间的依存的基础一建筑。同时建筑的风格、流派演变往往也是室内外空间设计潮流发展的领头兵,了解建筑是从事室内外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也是设计师的基本素养之一。

但是在环境设计专业开始本课程与建筑学专业的课程有较多的不同,它更侧重于对建筑基本知识的理论学习、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不强调对建筑表现的过多训练。更由于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强调在学生学习设计之始,就要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树立对环境设计行业正确的价值认同,除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设计方法的掌握和设计思维的训练之外,更加强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关注设计、关注生活。

课程框架设计的研究

由于本专业学习重点为室内设计方向,且在学时整体压缩的情况下,本课程仅有32课时,要在这短短32课时中,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设计的大门,引导学生前进并激发学生兴趣,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从培养的目标、能力人手,在参考国内多所院校的课程教学基础之上,制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框架。

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现状,将庞杂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形成五个模块化,每个模块解决一个问题,并且模块呈现逐层进阶,符合认知学习规律。

1.建筑基础知识

在本章节中了解建筑的发展、特征,与社会、民族、地区等关系,理解建筑基本构成要素,理解中西方古代建筑基本特征及不同,了解现代建筑基本类型风格。本模块重点是理论学习,拓展专业知识,为后期的学习做丰富的积累,打下创意基础。

2.建筑表现技法

主要介绍建筑制图基本知识,建筑测量和绘制技法,为后期方案表现打下基础。本章节在传统建筑设计初步中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建筑绘制技法。但在本课程中其重要性有较大下降,

是因为非建筑类专业,对建筑表现技法训练过多会有偏颇,二是后续有《表现技法》课程。同时因为本门课程同时并行上《CAD与室内设计制图》,故本章節的建筑制图基本知识就侧重于较为简单的建筑识图与制图,与室内设计制图进行区分和衔接。

3.名家建筑分析

本模块通过对名家建筑的深入分析,加强学生对建筑空间、形式与材料等的深入了解,学习优秀,吸取经验,并培养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开展设计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大师的作品的学习会有效提高学生对设计的认识,故在学习基本理论和初步掌握表现技法的基础上,开展对名家、大师作品的分析将非常重要。

很多学生初步开展设计学习时,都感觉非常困难,不知道如何下手,其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设计学习来说也是一个必经的途径。但是如何去阅读,如何去分析,如何有效的从大师的作品中学习到经验,提取到对自己有帮助的设计元素,这却是很多学生困惑的地方。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先介绍一下设计基本原理,再举例讲解下设计大师的作品,如年代、风格,观看下图片就完了,学生真正动手做设计的时候还是糊涂,如何把大师的作品转化为自己设计的养分?

在本章节中除了以名家建筑为例介绍了如何进行作品分析,并对学生开展训练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通过名家建筑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当下设计的发展,了解并分析中国社会中城市、建筑、设计等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思潮,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4.立体空间升起

本章节重点是通过实体模型的制作训练,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塑造能力。作为学习室内外空间设计的同学,对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空间的转变,甚至是四维空间的感受都对今后的专业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故对立体空间形态塑造的训练是本门课程的重点篇章,也是难点之一。在本章中先从平面图形的塑造开始训练,到立体空间形态的训练,从外在形态到内部空间,从实一虚空间的塑造转化到内部流线的设计,训练学生对空间的掌握和运用。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于空间的感受和空间塑造的把握都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5.小建筑设计

本章是本课程最重要的一个篇章,也是最终教学成果的体现。通过前面理论的学习、制图训练、案例分析以及空间造型训练,最终达到设计前期基础的夯实,为完成最后个设计目标而服务。通过讲解建筑设计程序、设计方法、平面组合设计、空间组合方式、造型艺术处理手法等让学生掌握相关设计流程、设计思路及方法。

如同学会了如何驾驶车辆的理论却依然不会开车一样,“从无到有”“灵感一现”的设计过程在尚未入门的初学者面前显得是那么玄妙和不可琢磨。故本章节也以教师现场直接以自己的设计案例进行讲解演示来展现设计的流程、设计构思的发展、以及设计表现的方法,以此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真切的认知,把整个过程剖析、展示一遍,学生方能真正了解“设计是这样做的啊!”才能开展模仿性设计,并通过一个小建筑设计的综合训练,实践课程全部学习成果,完成设计方案并将作品进行展示。

6.模型制作

实践周的课程设置即是希望在学期末对学生本学期所学习的重要课程进行一个回顾、提高和深化,结合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在前期建筑方案设计基础上,对图纸进行深入设计,并小组合作完成模型制作。时隔半学期后,再次审视方案,学生可以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方案中的优缺点,并在小组内部进行激烈的研讨,对其进行修改,通过各种材质及工具的使用,完成建筑模型及周边环境的搭建。这种模型制作的过程也对学生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较好的训练。

总结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继续坚持以兴趣激励为引导思想,以后期课程需要、工作需求为启发,强调调研分析、空间训练、小组合作,推进学生课后自学与课堂研讨的深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审美能力和分析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宁波大红鹰学院“翻转课堂”试点教学改革专题项目“《建筑设计与初步》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岚,女,副教授,宁波大红鹰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空间设计及设计教育。

上一篇:数学核心素养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国历史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