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农村建设中人居环境的营造

2022-09-13

近年来,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农村经济和社会得到了迅猛发展, 而城乡发展中“重城市、轻乡村”思维方式的存在, 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比较多, 出现了农村人口外流、占用耕地、生态环境恶化等现象, 村庄人居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 十九大明确要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全面分析研究新农村建设与人居环境的关系, 提出了新农村人居环境营造的对策和实施路径, 促进村庄可持续发展, 是一项迫在眉睫而又意义深远的工作。

1. 人居环境的涵义

吴良镛院士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 将“人居环境”定义为“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 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 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 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人居环境是由人与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 包含五大系统: (1) 自然系统; (2) 人类系统; (3) 社会系统; (4) 居住系统; (5) 支撑系统。人居环境是维持人类生活生产所必需的住房及各种生活设施, 以及自然环境、人类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网络体系。

2. 村庄人居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生态环境恶化

现阶段村庄建设由于缺乏规划的引导和控制, 许多村庄都在盲目的扩张。沿公路建房, 居住点散乱;村庄建设无序, 新老建筑参差不齐;同时部分农村地区出现占用农田耕地、垃圾乱堆乱放、污水随意排放等现象, 村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2.2 市政基础设施落后

乡村建设远落后于城市, 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农村道路密度低, 交通通达性差;基础设施如给水管网、排水系统等落后不完善, 污水直排, 造成村庄沟渠水塘、溪流江河和地下水遭受污染;随着农村产业发展, 生活和生产垃圾、废弃物大量产生却未能得到有效处理, 生活环境质量严重下降。

2.3 公共服务设施缺乏

当前村庄内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齐全, 或者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由于建设年代久远而无法使用, 公共服务质量水平低下, 给村民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同时, 大部分村庄的公共空间严重缺乏, 村民公共活动仅限于自家院落内, 忽视了邻里间交流, 造成村民缺乏归属感。

3. 新农村建设中人居环境营造的重点

3.1 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简单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人居环境质量将急剧下降。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尊重自然, 保护村庄原有的自然生态格局, 保证村庄建设和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让农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居所。

3.2 注重延续村落传统地域文化特色

为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注重延续传统的街巷空间, 体现传统村落的地域特色, 继承村落的文化传统。

处理好传统文化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在保护原有村庄的文化特色及空间格局、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的前提下, 挖掘、整合村庄的地域特色, 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通过规划和管理措施建立起新农村建设和传统地方文化的良好结合, 丰富农民群众文化活动, 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发展。

4. 新农村建设中人居环境营造的对策

4.1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中国美丽村庄

建设美丽村庄, 实现村庄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 传承特色地域文化, 是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要求。

整治村庄环境, 是建设美丽村庄的首要任务, 同时也是村庄人居环境提升的重要手段。以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为出发点, 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不断美化农村生活环境, 形成村容洁净、生态良好、和谐宜居的新农村人居环境。首先, 整治生活垃圾与污水, 建立完善的村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和污水处理体系;其次, 整治农业废弃物, 提高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最后, 加强村容村貌管理, 全面整治乱堆乱放, 清理乱贴乱画等现象。

4.2 完善配套设施, 提升村庄服务水平

从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目标来看, 完善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配套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因此, 加快推进乡村道路、给水排水和电力电信设施、绿化环卫、防灾等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村庄公共管理、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 才能提升村庄的整体服务水平, 营造和谐的村庄人居环境。

4.2.1 市政公用设施

(1) 道路设施

加强村庄与外界的联系, 实现村村通乡村道路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应保证至少有一条村庄对外通道, 道路宽度控制7米以上, 满足双向通行要求。村庄道路内部道路划分为主要干路和宅间道路两级, 村庄主要干路宽度为5-8米, 宅间道路宽度为3-5米。

(2) 给水设施

完善村庄供水系统, 保证村民的饮水安全。村庄的水源选择应保证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卫生标准》的要求, 做好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工作, 保证取水、净水、输配水设施安全。

(3) 排水设施

完善污水处理设施, 逐渐实现雨污分流。距离城市较近的村庄可以敷设污水管, 接入城市市政管网;距离城市较远的村庄, 根据村庄实际建设情况, 近期采用截流式合流制, 远期实现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 通过村庄管网接入村庄污水处理设施, 达标后方可排放。

(4) 环卫设施

村庄内的环卫设施主要为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村庄至少设置一个固定的垃圾收集点, 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市 (县) 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模式。注重村庄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实现污染物的自然净化和利用的最大化, 变废为宝, 实现有机循环。

(5) 防灾设施

完善村庄生命线工程建设, 提高村庄综合抗震能力。充分利用村庄道路、河湖、池塘和沟渠, 保证村庄内消防通道和消防用水;利用村庄晒谷场、菜地和草地等作为避灾场所。

4.2.2 公共服务设施

参考《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3-93) , 结合村庄实际, 合理设置行政管理、教育、医疗、文化娱乐、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

(1) 行政管理

合理设置村民委员会一处, 作为村庄管理的主要机构, 组织实施和监管新农村建设规划。

(2) 教育设施

中心村合理设置小学和幼儿园;在自然村设置幼儿园和托儿所, 村庄规模较小时则应设法与邻村共建共用幼儿园。

(3) 医疗设施

中心村设置卫生所;结合村庄规模, 建议500人以上的村庄建设农村医疗点, 提供日常的医药用品和常见医疗服务, 以缓解正规医疗机构服务范围不够大的压力。

(4) 文化娱乐设施

合理利用村庄内空地, 布置乡村阅览室、户外体育活动场地等文化娱乐设施, 建设村庄篮球场、活动小游园等, 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培养村民的社区意识。

(5) 商业设施

根据村庄的实际需求, 设置小型百货商店、便民饭店、理发店等商业设施, 为村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

4.3 营造公共空间, 构建和谐邻里中心

新农村建设应注重保留原有山水格局, 将绿化、广场、水系等多种空间元素融入村庄公共空间的营造中, 建设丰富多样的村庄公共开敞空间, 满足村民的精神生活要求,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提升村民生活质量。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空间主要包含街巷空间、广场空间和祭祀空间三种类型。

(1) 街巷空间

街巷是农村发展和形成的产物, 是村民生活和交流的纽带。街巷空间既是村庄中基本的交通空间, 又承载了人活动的外部空间场所。村庄街巷空间的建设应注重开合有序, 满足村民通行要求的同时, 提供邻里交流的活动空间。

(2) 广场空间

农村的小型广场作为村庄公共活动场为中心, 通常位于村庄的中心, 结合村庄文化活动中心布置, 一般建设有球场和戏台等村庄建设, 供村民进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如戏曲、民间艺术表演、康体健身等, 为村民提供文化娱乐的集中场所, 加强新农村居民归属感。

(3) 祭祀空间

传统农村基本都有公共的祠堂, 祠堂与村里的民俗活动息息相关, 是村民精神崇拜及祭祀活动的中心, 规划应保留现有祠堂, 同时将祠堂作为传统民俗活动的公共开敞空间, 具有宗教、祭祀、教育等功能, 继承和发扬村庄优良的文化传统。

4.结语

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应当建立地方政府长期管理机制。政府在规划指导、政策扶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应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村庄人居环境的营造应从乡村整体出发, 以人为本, 因地制宜, 充分体现地域特点与文化特色, 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实现村庄从生产到环境, 从文化建设到乡村治理全面振兴。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我国对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视。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这从国家政策层面为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指明了方向, 农村人居直接反应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农村人居环境是重大的民生问题,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为满足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营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 是继承农村传统习俗, 激发村民归属感, 稳定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 对农村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公共空间,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 薛柱.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建筑和环境规划设计[J].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5 (5) :96-97.

[3] 陈祖展李晟方明构建新农村和谐人居环境模式研究[J], 山西建筑, 2011, 37 (11) :1-2

[4] 王延川浅析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J], 山西建筑, 2010, 36 (7) :36-37

[5] 马小英新农村背景下的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 8;396-397

[6] 郭俊华我国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思考[J].当代经济科学, 2007, 29 (4) :57.

[7] 廖乐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推进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7, 24 (1) :61.

[8] 何娟加快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5 (3) :28

[9] 王影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22) :12011–12012

[10] 叶云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现状及建设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12, 21 (5) :17-20

[11] 梁旭辉.西部新农村建设途径的探讨[J].产业经济, 2007 (11) :9-11

[12] 张洪祥新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建设思路及措施[J].农村经济学, 2011 (1) :390-391

[13] 杨细平, 张小金村庄整治过程中公共设施配置的标准与途径[J].规划师, 2007, 10 (23) :74-7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下一篇:应用高频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对小儿腹股沟疝的超声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