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优化范文

2023-09-22

固定资产优化范文第1篇

一、烟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

1. 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据调查研究发现, 在烟草企业的固定资产的管理中, 往往就由几个人或者是一个人进行财务决策, 在决策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财务制度执行不严格, 监控不严, 使会计信息失真。部分企业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使财务管理上存在很多的漏洞, 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效益。

2. 部分财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发挥财务管理工作应有的作用, 有的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工作重视性不够, 认为做好账就可以了, 对经费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还有财务人员不够重视新业务的学习,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决策质量比较低, 不能够及时对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分析, 业务素质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部分财务人员不能专心于本职工作, 工作的责任心不强, 导致企业资金的流失。

3. 部分烟草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没有明确固定

资产的管理流程, 例如对实物资产的增加、变动、处置等没有明确规定, 对于固定资产的清理和采购等问题责任不明确, 导致固定资产的管理混乱, 责任不明。在对实物资产中的财务管理中出现的过错导致的责任事故没有一定的处罚, 缺乏明确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后期的责任追究。对于固定资产的处置随意性比较大, 造成了企业资金的浪费, 对企业的资产损失缺乏追究制度。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责任不能有效落实, 对烟草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严格合理的评价体系。

二、提高烟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1. 在烟草企业内部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

通过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可以使企业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 对企业不同部门的沟通也有重要促进作用。烟草企业要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 应当建立畅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要建立可以涵盖企业所有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的财务信息, 包含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经营及管理方面的信息等, 并且使相关的信息能够及时传达到企业内部的成员中, 可以通过利用互联网新技术, 实现企业固定资产财务管理信息的最大化的共享。

2. 烟草企业还应加强企业内外的监督, 提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

加强烟草企业内部的固定资产审计, 控制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 通过“控制—自我评价”的方法, 及时发现企业在固定资产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 以便进行及时的纠正, 还可以考虑建立岗位责任制等。在烟草企业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中对管理的效率进行监督, 针对企业固定资产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提高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水平,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企业也可以考虑聘用企业外部的财务管理专业人员进行固定资产的方面的评估。在监督过程中, 要对内部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评审, 将其当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现财务管理方面的漏洞和缺陷, 应该及时向领导层汇报, 并且采取措施解决漏洞。随着计算机信息化的发展, 加强企业内部的监督, 是企业实现固定资产财务管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从企业管理方面来说, 要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水平, 加强企业在固定资产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监督可以发挥企业网络化信息的作用, 坚持员工对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舆论监督, 可以使企业管理部门及时地掌握和了解反馈的信息, 改正不完善的地方。

3. 加强烟草企业固定资产中的经费的管理。

经费管理问题是固定资产中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 要加强对经费源头的控制, 做好经费的预算管理, 编制企业的年度预算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提高严格控制经费的源头, 防止出现资金的浪费的现象。加强对经费使用的控制, 经费问题不是支出就完事了, 要考察经费的使用效果, 对标准经费的要做到专款专用, 压缩不必要的财务开支, 例如招待费用、会议费用, 以及购车费用等比较大的财务开支, 使经费能够用在烟草企业的正常发展和运行上。要进行严格的控制采购渠道, 对于一些物资的市场价格波动比较大的情况, 可以在一些比较规范的市场或者专门的服务社进行物资采购。对于内部的实物的发放, 要及时进行计价核算, 完成财务管理的过程。做好经费的报销管理, 对于经费报销要进行审核报销手续, 并且登记入账。实物要和发票一致, 定人定责, 才能进行报销。

结语

总之, 为了有效提高烟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就要重视和加强在固定资产方面的财务管理工作, 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烟草企业资金有效利用率, 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 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烟草企业的发展。

摘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企业财务管理通过对企业资金的有效地掌控, 确保企业能够正常的发展, 对企业的经营策略决定提供参考。对于我国的烟草企业来说, 随着市场的不断改革, 烟草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因此加强和改进烟草企业的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烟草企业,财务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杨梦潇, 杨筝, 刘虹雨.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国际化趋势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2)

固定资产优化范文第2篇

一、医院经营性固定资产概述

(一) 医院经营性固定资产基本内涵

固定资产是指医院在医疗保健服务活动过程中, 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 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 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其实物形态的资产。根据医院固定资产的实物形态, 可以将固定资产分类为房屋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按照固定资产的经济用途又可以将医院固定资产分类为经营性固定资产和非经营性固定资产, 其中经营性固定资产是指作为医院日常经营或直接服务于日常经营过程的房屋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

结合上述固定资产分类可以看出, 医院经营性固定资产中房屋建筑物具有固定性、长期性、不可替换性, 是医院固定资产中较为稳定的部分;而一般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具有可替换性的特征, 在更新、更换时对医院日常经营不会产生较大影响;而作为体现医院专业特征的专业设备, 主要是指医院医疗设备资产, 它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决定着医院经营发展、医疗技术、医疗服务质量, 必然成为医院内部控制的重点与核心。

(二) 医院经营性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实施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等规定, 医院在内部控制管理中, 已经制定了医疗设备购置预算管理、医学装备管理、医疗设备购置论证审批、医疗设备巡检保养维修、医疗设备安全与风险管理、医疗设备应急管理、医疗设备应用分析与绩效评价等内部控制制度和措施。医院通过医疗设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内控组织机构的健全、内控工作流程规范, 能够有效指导医疗设备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 医疗设备内部控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 医院经营管理中, 医疗设备的内部控制措施缺乏有效的一体化衔接机制, 医疗设备的计划制定、采购、验收、评价、维保、清理等全过程内部控制联动机制未能建立, 医疗设备的关键节点控制施落实不到位, 突出地表现为购置计划执行不严格、采购项目库传导作用不强、医疗设备绩效评价分析不深入等问题, 需要在内部控制实施中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二、医院经营性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一) 事前内部控制措施落实不到位

一是医疗设备购置预算刚性约束不足。制定的医疗设备预算管理办法中, 存在预算指标层次复杂、说明性文字缺少等问题, 不便于设备申请科室编制预算, 存在主观编制预算情况;预算分配依据中未考虑设备的开机率、投资回收期、年度诊疗人次等已有资产使用效益情况, 可能出现重复购置、设备闲置的问题。

二是医疗设备项目库约束性较差。目前, 医疗设备经过医院装备委员会审批后, 将计划采购的设备纳入年度医疗设备项目库管理。但是, 因无配置许可证、转换方式获得、变更年度计划、人为替换干预等原因, 纳入采购项目库的医疗设备总体执行率较低, 严重制约了医疗设备项目库、总额预算的控制作用。

三是医疗设备可行性分析未严格执行。医疗设备购置可行性分析中, 存在购置申请填写内容不完整、签批手续不全、效益分析缺失等问题。特别是医疗设备效益分析中, 预期收费项目、使用材料试剂、预期使用效率等关键性指标缺少, 医疗设备主管部门在审核环节履职尽责不到位, 出现了审核流于形式、复核把关不严等问题, 导致低效医疗设备入库。

(二) 精细化内部控制措施跟进不及时

一是内部控制模式仍以经验控制为主。随着群众对更高层次医疗技术的需求增长, 医院医疗设备资产的规模出现了级数增长。在实施内部控制中, 医院仍然依靠人力控制为主, 未能建立信息化、大数据的现代医学设备管理信息系统, 严重制约了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和作用。

二是控制措施滞后于资产结构变化。在医疗设备采购数量、金额大规模增加的情况下, 医疗设备资产的结构已经过度为量多、价低、小型、多样的新型结构, 单位资产价值出现了降低, 在实施内部控制中仅将大型设备作为控制重点的思维, 难以适应医疗设备资产的结构变化。

三是医疗设备维保费用大幅上升。医院在采购医疗设备, 特别是大型医疗设备中, 未能统筹考虑医疗设备的后续支出, 导致低价采购设备, 高价购买后续服务的情况发生, 出现了费用支出率与设备成新率同向变动趋势, 费用支出有过快上涨趋势。

四是医疗设备实物资产控制不严。存量医疗设备管理中, 使用科室存在“谁占有、谁拥有”的错误认识, 医疗设备不能实现内部调配、优化配置, 有时还存在闲置浪费的情况。资产盘点中, 也有报废设备未及时处理、实物与记录名称不符、迁移设备转账不及时、实物资产缺失等问题。

(三) 设备绩效跟踪评价需要继续深化

一是职能科室日常效益评价流于形式。按照医院要求, 设备管理部门需要每半年对甲类和乙类设备进行效益分析与评价, 并将评价作为设备购置参考依据并反馈科室总结改进。但是, 执行中存在跟踪数据不准确、未提供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未使用等情况。

二是医疗设备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在对医疗设备进行绩效评价中, 主要侧重于经济效益的考核, 关注投资还本期、投资收益率、年均现金流量等指标, 忽视了设备的技术效益、社会效益, 未能将医疗设备的外部性效应纳入考核指标。

三是医疗设备绩效评价结果不能有效应用。医疗设备考核中, 存在部门重复购买、投入后未使用、使用后未发挥效益等问题, 发现问题后问题的整改较差, 未整改问题的责任追究制度尚未建立。

三、医院经营性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优化建议

(一) 提高预算刚性约束, 落实事前控制措施

一是提高医疗设备预算总额刚性约束机制。优化预算指标体系, 对预算编制进行必要的说明和指导, 要将预算压实打牢, 着重提高预算指标的可量化、可操作性。建立资产配置的定额分配制度, 将医疗设备预算与科室有关收入、工作量、效益等指标进行关联, 确保优势学科获得更好发展。采购中利用同类设备打包购买、寻求更多供应商、引入新进服务商、后期材料维保内容整合等途径, 提高医院整体议价能力, 提高医疗设备预算资金使用效率。

二是严格医疗设备入库遴选、执行。继续发挥医疗设备项目库在设备总额预算中的控制、筛选作用, 计划执行中要明确管理控制方式、取消依据、临床信息变动沟通等程序化流程, 建立采购计划动态管理的模式, 及时修正采购实施方向。

三是保证可行性分析有效落实。探索可行性分析工作的集中业务指导, 按照既定程序落实审批流程, 通过可行性分析的先期控制, 提高设备采购的针对性、有效性、效益性。进一步优化改进可行性分析报告内容, 修正并完善分析指标因素, 提高分析指标的可理解性、可执行性。

(二) 实施精细化控制措施, 适应医疗设备结构变化

一是向信息化内部控制模式转变。医疗设备内控控制中, 通过建立预算项目库、存量设备库、使用效益库等措施, 将设备论证、采购、实施、考核等各个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 在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医院各类信息系统的联动, 实现自动化控制。

二是实施“抓大控小”的全覆盖分类控制。积极分析设备采购结构变动, 实施大、中、小医疗设备的针对性分类控制措施, 在重点设备管理的基础上, 更加精细的管理小型常用设备, 促进设备投入资金效益最优。

三是有效管控设备后续支出规模。医疗设备招标采购中要统筹考虑, 做到设备购买价款与后续支出“双关注”, 尽量获取设备的后续免费服务, 降低设备后续支出金额, 针对性解决后续费用支出与医院资产新旧结构不合理现象;必要时, 整合医疗设备维保外包的内容范围, 确定年度外包资金总量, 真正形成维保费用整体外包的规模效应。

四是加强存量医疗设备调配与控制。做好医用设备功能清单的建立, 根据科室需要、使用效率等合理调配存量设备。严格执行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措施, 积极利用更新改造等技术方法延长设备经济寿命。日常管理中, 做好设备动态管理, 落实盘点制度, 及时对资产管理中的问题进行修正。

(三) 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实施联动考核追责制度

一是建立联动绩效评价机制。设备管理部门要严格履行已定职责, 切实做好在用设备的跟踪问效;财务部门要及时将问效情况纳入预算考核;审计部门应进行专项绩效实施评价, 重点关注绩效评价内控措施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通过搭建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衔接通道, 及时分析绩效评价制度的不足, 延伸制度条款和管理链条, 形成常态、有用、精准、联动的效益评价机制。

二是构建全面绩效评价体系。医用设备绩效考核不仅要重视经济效益, 也要兼顾社会效益、技术效益, 才能体现医院的公益性特征。绩效评价中应考虑使用关键指标分析法、平衡计分法等先进的绩效评价方法, 在综合考虑群众满意度、职工技能发挥、医疗服务能力均衡、社会技术效益等方面的基础上, 得出科学有效的评价结果。

三是确保绩效评价结果整改。绩效评价中各方面效益均不高的医疗设备, 要运用“多维分析法”, 找到限制医疗设备效益的关键卡点, 对重点、重要、困难的整改问题, 可以由各部门成立“整改小组”, 提高问题导向下的多部门整改协同合力, 对整改不积极、整改不力、整改敷衍等行为, 要与绩效收入挂钩, 实施必要奖惩, 对特别严重的不整改行为, 应实施责任追究制度, 从严、从重对直接责任人进行处理。

四、结语

医疗设备作为医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医院在内部控制过程中, 需要通过构建设备年度预算控制、可行性分析、需求动态调整、采购管理、验收管理、使用效益分析、实物管理、清理处置、维保维修、更新改造、重新购买的全闭环设备管理模式, 重点搭建使用效益分析数据、维修维保成本、更新改造支出、经济寿命评估、重新购置分析等多环节决策管理平台, 才能优化现有设备结构、提升医疗技术效益、压缩设备资产规模, 为实现医院轻资产、高效益运营模式奠定基础。

摘要:医疗设备资产作为公立医院重要的经营性固定资产, 影响并决定着医院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水平, 是医院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合理配置、有效使用医疗设备资产, 公立医院已经建立了医疗设备资产的内部控制体系, 实现了内部控制的预期效果。但是在内部控制实施上, 医院仍然存在事前控制措施、过程精细化管理、产出绩效评价等方面的不足, 需要进一步优化改进内部控制的实施, 提高医院综合管理水平, 实现医院持续良性经营的目标。

关键词:医院,医疗设备,内部控制,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 程燕玲, 吴继萍.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重构[J].会计之友, 2017 (20) .

[2] 唐大鹏, 任少波.内控视角下国有资产配置与预算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财政, 2017 (16) .

[3] 程平, 尹赤, 张红梅.基于财务云平台的收支管理内部控制优化研究-以重庆海事局为例[J].会计之友, 2017 (18) .

[4] 朱宇, 尚高岭.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 2011 (2) .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Z].2012-11-29.

固定资产优化范文第3篇

资产重组主要是指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对资产主体合理优化配置的过程, 通过这种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帮助企业发展获得更多效益, 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重要支持。有效的资产重组能够实现对各项资源的有效整合管理, 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流动资金, 促进企业低成本扩张。但是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 一些企业在开展资产重组的过程中忽视了财务管理工作,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资产重组发展成效。为此, 文章结合实际情况就企业资产重组财务管理优化问题展开探究。

2 企业资产重组概述

2.1 内涵

企业资产重组主要是指企业对所拥有资产、负债、所有权等关系问题的优化组合, 通过这种重新组合能够实现对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 提升企业发展成效,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下, 资产重组作为一种重要的资产经营活动, 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接受和采用。狭义的资产重组是企业法律结构、经济结构发生的重大交易变化, 具体包含企业债务重组、企业股权收购、企业资产收购、企业合并等。广义的资产重组在狭义的资产重组基础上还包含业务重组、机构重组和人员重组。

2.2 方式

第, 财务型重组。企业资产重组中的财务重组在目标和过程实现上具有短期性的特点。通过这种资产重组方式能够帮助企业摆脱短期发展奉献, 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质量, 降低企业发展的财务奉献。第二, 战略型重组。企业战略型资产重组是优化企业产业结构和经营发展目标的关键,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对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 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质量。

2.3 意义

通过有效的资产重组管理能够降低企业发展财务风险。资产重组可以给企业的经济结构带来很大变化。进行企业资产重组能够使得企业的产权得到高度集中, 不断扩大企业的发展规模, 使得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降低因为资金流周转不顺畅带来的经营管理风险。另外, 通过企业资产重组能够改变企业财务主体和目标发展, 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发展信誉。通过有效的资产重组能够带动企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 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共同关注和参与企业经济发展变化, 提升企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

3 企业资产重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资产重组动机不科学

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企业在实施资产重组的时候缺乏科学的动机和目标, 资产重组管理效率不高, 没有充分发挥出资产重组在深化企业发展的作用。企业资产重组动机不科学突出表现为企业资产重组仅仅关注重组发展本身, 没有关注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另外, 一些企业对资产重组缺乏科学的认识, 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充分把握资产重组管理的精髓。

3.2 企业资产重组权责关系不明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完善下, 投资者的身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即从原来的经营者向雇佣者发展转变, 在具体资产重组管理中都是由雇员来完成相应的工作, 投资者没有完全参与到企业资产重组管理中, 由此使得企业投资者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掌握企业发展重大决策权, 导致企业资产重组全责关系不明确问题的发生。

3.3 缺乏资产重组评估

企业资产重组评估需要聘请具备一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委托具有能力的中介机构来对重组企业的现存资产开展评估, 从而确定企业的资产价值量。但是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 一些企业预期开始资产重组时所聘用的会计师人员会在工作中篡改企业的财务报表, 隐匿或者修改企业发展财务信息, 不利于投资者和重组管理人员的工作, 降低了企业资产重组有效性。

3.4 资产重组政策法规不完善

现阶段, 一些企业的资产重组政策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突出表现为相关的融资体系没有建立、资产重组缺乏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必要的资产重组双方权益保护措施。制度的不完善制约了企业管理发展。

4 企业资产重组财务管理优化策略

4.1 明确资产重组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资产重组财务管理目标要从企业整体发展目标出发, 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情况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企业财务管理方针。结合社会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的要求,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所涵盖的内容要超过传统意义上会计目标。在企业重组管理之后需要进一步明确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职能, 实现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的有效利用。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打造树状管理层次, 结合企业资产重组之后经营范围的扩大来完善相应的公司财务。

4.2 明确资产重组过程中的权利和责任

在企业资产重组管理过程中需要认识到投资者是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的重要决策者, 也是企业资本获取的重要来源。在企业资产重组管理过程中, 投资者只有在掌握了企业资产重组的重要决策权, 才能够有效把控和积极处理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财务问题, 明确投资者在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的权责管理, 提升企业资产重组管理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为企业长远、稳定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4.3 打造有效的财务运行机制

企业资产重组的基础是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重组发展战略, 在明确企业重组战略的情况下制定科学合理的重组价格、融资方式、支付方式, 从而实现对各类资产的有效整合, 提升企业管理发展成效。在有效财务运行机制的规范下能够进一步激发企业内部各项资源使用的互补能力, 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大的战略优势。

4.4 打造完善的企业资产重组法律制度

企业在进行资产重组的时候要得到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 政府部门在企业资产重组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能够为企业资产重组提供重要方法和方向的支持。为此, 可以通过政府部门不断完善企业资产重组管理制度, 提升企业资产重组发展成效。首先,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来协调资产重组过程中的各方利益, 为企业资产重组打造良好环境支持。其次, 政府部门需要通过立法手段来为企业资产重组提供重要金融政策、资金管理政策的支持。再次, 政府部门需要打造科学的货币市场和资产市场, 为企业资产重组发展明确方向。最后, 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不合法资产重组管理行为的打击力度, 对财务管理信息失真问题要予以严惩。

5 结语

综上所述, 企业的资产重组就是企业的产权的变更、流动和转让过程。有效的资产重组能够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对企业各类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但是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 企业资产重组的财务管理仍然存在一些发展问题。为此, 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企业资产重组财务管理的重视, 树立科学的资产重组财务管理理念、打造有效的资产重组财务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制定合理的财务重组经营战略, 旨在能够进一步发挥出资产重组财务管理在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发展完善下,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资产重组管理的重要性, 即有效的资产重组财务管理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为此, 文章在阐述企业资产重组内涵、方式及其对企业发展影响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企业资产重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为如何优化企业资产重组财务管理进行策略分析, 旨在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关键词:现在企业,资产重组,财务管理,问题,优化

参考文献

[1] 张丽.山西SJ集团企业重组财务风险防控研究[D].河北大学, 2016.

[2] 许建英.浅论企业资产重组后的财务管理[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6 (3) .

[3] 高权生.企业资产重组中的财务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 2015 (32) .

[4] 熊媛媛.金健米业资产重组财务问题及改进研究[D].湖南大学, 2016.

固定资产优化范文第4篇

当前, 在机关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重投资、轻管理, 管理意识不强。一直以来, 机关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 只知道要钱购买、只关心谁来使用, 不知道谁来管、怎么管, 更不存在考核, 由于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责任意识不强, 导致了单位资产普遍存在资产浪费和资源闲置的现象。

(2) 老套路、方法少, 管理机制不科学。目前, 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普遍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做法, 老套路、老方法, 固定资产的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 缺少有效的管理约束机制, 存在固定资产不知去哪里了、固定资产在财务账上没有反映、固定资产已经报废却还登记在册。甚至有些单位对固定资产有多少一概不知, 就是多次盘查摸底, 最后也是糊里糊涂。

(3) 跟踪少、流失多, 管理信息不准确。调查发现, 许多单位的固定资产损害了, 没有人过问及时维修, 也没有人做好保管工作, 一些单位购买固定资产不进行登记管理, 对已购置的资产后只知道使用, 不知道维护。用坏了, 就不闻不问, 也不履行报废手续, 即使履行报废手续也很随意, 等等, 这些情况普遍存在。尽管现在很多单位都实行电脑管理, 但是仍处于初级阶段, 还是有很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登记信息不准确、不连续、不及时, 也不到位。

二、造成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单位领导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机关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都是由单位打报告申请, 同级财政资金拨款购买。因此机关事业单位对资产的统计管理, 同正常的公司企业体制上的运行管理本质不一样。许多领导对这一块, 认为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反正也不要单位出钱, 没有了、坏了, 打个报告申请就行了, 不需要计算本钱, 导致许多机关事业单位领导不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没有明确具体分管领导, 没有明确具体责任人, 即使检查了, 也是应付应付。即使文件规定下来了, 也只是按照上级的要求, 被动开展管理工作。单位领导层面的不重视, 导致具体工作人员上行下效, 对固定资产的浪费和闲置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看而不管。

(二) 政府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对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要定期清查, 做到家底清楚, 账账相符, 账卡相符、账实相符, 防止资产流失。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机关事业单位只以流水账形式登记, 没有分门别类按资产性质、类别进行明细登记。比如拿电脑来说, 这些资产具有很大流动性, 如果不是对每台电脑建账、设卡, 并定期盘点、核对的话, 就无法正确反映其购入、使用、处置及其他变动情况。机关事业单位也就没有建立起常规的固定资产盘点清查制度, 导致部分单位在处置时没有办理报批手续, 存在随意出售、转让, 随意核销现象。再加上, 固定资产验资手续, 程序不规范和严谨, 导致资产管理工作混乱。

(三) 单位对固定资产配备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既要与一套制度相匹配, 同时也要有高素质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工作人员。从目前机关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来看, 普遍还存在没有配备专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 很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是由会计工作人员兼任。而这部分管理人员, 由于是兼职管理, 工作兼顾不到。有空就问问, 没空就不问。再加上有的兼职管理人员, 由于整体素质不高、能力不强, 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概念不清晰, 管理下的资产数目不清, 缺乏专业的固定资产管理知识, 导致管理上存在很多漏洞。

三、几点对策与建议

思想重视, 责任到人,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职责。单位领导、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 要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要树立对国有资产高度负责的管理意识, 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 做到台账清晰, 计算准确、账簿完整, 同时要确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归口管理、人物分离、互相牵制、责任到人”的原则, 进行合理分工, 明确部门职责。

完善制度, 落实责任, 加快固定资产管理的机制建设。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保障。因此, 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 首先是要完善资产管理的相关管理制度。通过一整套科学的运行制度, 以确保固定资产在使用、流转、报废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监管。其次, 在进行资产管理过程中, 还要注意需要明确分管负责人的主体监管责任, 制定相关责任人的监督管理制度、资产管理的相关责任落实制度。三是要明确“单位的一把手是资产管理的主要责任人, 分管领导是具体责任人, 使用人员是直接责任人的”管理责任落实制度。只有这样, 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 将监管的责任落实到个人, 切实的强化起责权利统一对等管理机制, 才能切实履行好固定资产的监管工作。

严明程序, 规范操作, 加紧建立固定资产的系统性整体性管理。机关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科学而细致的工作, 需要协调单位内部之间的紧密合作, 规划操作, 需要用系统化的方法来进行完善的信息化管理。要把信息化手段应用到资产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 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的资产管理形式, 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摘要:固定资产是机关事业单位运行的一个重要保障, 管理质效直接影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质量。本文着重谈谈如何强化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监督和管理, 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 更好地促进机关事业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固定资产优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本质特征及其审计的作用和意义

固定资产投资是和固定资产再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其本质就是固定资产再生产。它的范围包括基本建设、技术改造、车船飞机购置和其它固定资产投资,也就是通过新建、扩建、改建、恢复和更新改造等形式来实现的一切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是挤照自己的活动规律来实现其固定资产增殖的,与工农业生产比较,它有许多特殊性。

1.固定资产再生产的质和量是生产力发展的时代特征,它是实现社会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和水平。正因为如此,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它的一举一动不仅会涉及到国计民生,同时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每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现,并且与宏观经济直接相联系,其投入产出直接影响宏观经济效益。

2.固定资产投资是一种周期长、消耗大、并且有很强综合性的经济活动。固定资产役资项目一般说来构造都比较复杂,形体也校为庞大,建设周期少则二、三年,多则七、八年,一些特大型项目需要的建设时间则更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常需要由国民经济许多部门提供产品和服务才能最后完成。有的项目在建成以后还需要大量的配套基础设施和辅助项目才能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因此、进行固定资产投资要有计划有秩序地连续加以综合组织,任何形式的混乱和中断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和浪费。

二、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分为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两个层次

1.总体审计策略

总体审计策略是用来确定审计范围、审计时间和审计方向,并指导制定具体审计计划的。

审计范围。审计人员应当确定审计业务的特征,包括采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特定行业的报告要求以及被审计单位组成部分的分布等,以确定审计范围报告目标、时间安排及所需沟通。为了计划审计业务的报告目标、审计的时间安排和所需沟通的性质,审计人员需要考虑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时间表、于管理层和治理层就审计工作的性质、范围和时间所举行的会议和组织工作、讨论预期签发报告和其他沟通文件的类型及提交时间、通过审计工作进展及审计结果的方式、项目组成员之间预期沟通的性质和时间安排、是否需要跟第三方沟通等事项。

2.具体审计计划内容

总体审计策略与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过程紧密联系,总体审计策略是制定具体审计计划的指导,而制定具体审计计划反过来又会影响总体审计策略。具体审计计划比总体审计策略更加详细,其内容主要是为获取、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以接受的低水平,项目组成员拟实施的审计程序、时间和氛围。具体包括风险评估程序、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和其他审计程序。

三、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审计的内容:

1.审计前期决策程序的合规性(完整,前后呼应,符合建设要求,与建设程序一致)

2.审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与审批单位的资质和级别的合规性(审批合法营业执照和资格证书,甲级:全国范围内大中型,乙级:地方或行业范围内中小型)

3.审计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的完整性和编制深度的到位程度(技术、经济、生产布局可行)

4.审计投资决策文件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财务评价是否可行(财务赢利能力,清偿能力,财务外汇平衡能力)

四、建设项目质量管理审计要点:

1.审查施工单位工程活动是否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应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

2.审查施工单位是否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是否将建设工程肢解发包

3.审查施工单位是否依法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进行招标

4.审查施工单位工程项目是否是按规定实行建立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是否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监理单位进行监理

5.审查施工单位在领取施工许可证或开工报告前,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

6.审查施工单位采购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是否符合合同约定,建设单位应当保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符合设计文件和合同要求

7.审查施工单位在涉及建筑主主体和承重结构变动的装修工程施工前,是否委托原设计单位或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提出设计方案;没有设计方案的,不得施工

8.审查施工单位收到建设工程竣工报告后,是否组织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

五、完成审计工作

审计人员在完成各财务报表项目的审计测试和一些特殊项目的审计工作后,应进行更具综合性的审计工作,包括: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和试算平衡表,执行分析程序,撰写审计总结以及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等。在此基础上,应评价审计结果,在与被审计单位双方沟通以后,确定应出具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和措辞,进而编制并致送审计报告,终结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廖 洪: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现状和对策.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5.

[2]杨争媛:企业审计案例与分析,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年.

固定资产优化范文第6篇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都能在较长时期内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但二者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方式不同。固定资产是通过实物价值的磨损和转移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而无形资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所具有的技术等优势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在实务中,判断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主要依据与该固定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到了企业。而无形资产在创造经济利益方面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在实务中,要确定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应当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寿命内可能存在的各种经济因素作出合理稳健的估计,并且应当有明确证据支持(如合同或协议、经营收入指标等)。在进行这种判断时,需要考虑企业内部因素(如有形资产)对无形资产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的配合情况,也要特别关注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变化、同行业竞争等)。此外,无形资产的取得成本与其能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之间并无内在联系,很难对其未来的获利能力作出合理的估计,这也与固定资产有所不同。

二、外购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比较

外购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会计核算是相似的。新会计准则在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中引入了现值计量属性。购买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当在在付款期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摊销金额满足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的,应当计入资产的成本;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各年财务费用。这样处理,客观反映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没有高估资产价值,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三、自行建造固定资产与自行研究开发取得无形资产的比较

企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应按照建造该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入账价值。购入工程物资所支付的增值税额,不应计入工程成本,应作为进项税额单独列示,从销项税额中抵扣。一个成熟和有竞争力的企业,每年都应在研究开发上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通过研究和开发活动取得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以保持和取得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从理论上讲,企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研究与开发的费用以及成功以后依法申请专利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当前国际上争论焦点是研究与开发费用是否应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我国新会计准则考虑到研究阶段计划性和探索性的特点,是否会形成无形资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该阶段支出发生时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有针对性、形成成果的可能性较大,形成一项新产品或技术的基本条件已具备。因此在该阶段首先确定有关支出资本化的条件。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时点至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总和计入无形资产成本,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达到资本化条件之前已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的支出不再调整。开发费用资本化,而不是采用旧会计准则中研究开发费用全部费用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热情,体现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这也加大了会计人员专业判断难度。而研究阶段支出费用化、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费用的费用化相对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而言则体现了针对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的稳健性。企业为核算自行研究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研发支出而设置的“研发支出”科目类似于自行建造固定资产设置的“在建工程”科目。

四、固定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的比较

一是折旧和摊销的对象。会计准则规定对已提足折旧仍然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不提折旧。无法预见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期限的,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才存在价值的摊销问题,而使用寿命不能确定的无形资产,其价值不能进行摊销的,应进行减值测试。二是使用寿命的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有形损耗决定固定资产的最长使用年限,即物质使用年限;无形损耗决定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年限,即经济使用年限,它通常短于物质使用年限。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往往采用预计经济使用年限,而无形资产代表的未来经济利益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对其使用寿命要作出合理稳健的估计。在确定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时,不存在有形损耗的,更多考虑合同或法律期限和无形损耗的影响。三是残值的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是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实务上一般通过固定资产在报废清理时预计残值收入扣除预计清理费用后的净额来确定。而对没有实物形态的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残值应当视为零。除非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该无形资产,或者可根据活跃市场得到残值信息,且该活跃市场在无形资产寿命结束时很可能存在,才对无形资产残值加以预计。四是折旧和摊销方法的选择。企业应根据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和摊销方法。企业在选择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时,对受技术陈旧因素影响较大的的专利权和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可采用类似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进行摊销;对有特定产量限制的特许经营权或专利权,应采用产量法进行摊销。无法可靠确定预期未来经济利益实现方式的无形资产,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五是折旧和摊销金额的列支去向。在会计实务中,企业一般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而无形资产当月增加当月开始摊销,当月减少当月不再摊销。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应根据固定资产的受益对象分配计入有关的成本或费用中。现行会计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一般应确认为当期损益,计入管理费用。六是折旧和摊销过程中涉及的会计估计。企业应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和摊销方法的复核采取了类似固定资产的做法。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还应当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

五、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减值的比较

一是资产减值测试的频率。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只有在有确凿证据表明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情况下,才需要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但对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因其在后续计量中不再进行摊销,考虑到这些资产的价值和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及时确认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减值损失,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这些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企业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另外,对于尚未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无形资产,也应进行减值测试。二是资产可回收金额的估计。当企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企业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并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回收金额。将销售价格更改为公允价值,从而更加合理的确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三是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流动资产、债权以外的非流动资产规定,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在以后期间价值回升时,不得转回。这一规定与国际惯例不同,国际惯例对价值恢复,减值准备转回不设限,当然这是在活跃的市场下,公允价值能够随时取得的前提下。从道理来说,长期资产形成减值需要较长的时间,减值的反向转回很难在短期内出现。就无形资产而言,由于没有实物承担者,减值是否恢复更是很难判断。不允许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堵住了利用减值准备作为“秘密准备”调节各期利润的漏洞,虽然可能弱化合理性,但对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有利,也一定程度上显得更稳健,避免资产价值高估和费用低估。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上的一些异同。它们的很多会计核算包括科目的设置类似,但由于无形资产价值和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其会计核算更稳健和谨慎。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项目编号SWU090963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编辑代 娟)

上一篇:抗疫第一课范文下一篇:校园好人好事事迹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