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范文

2023-09-22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范文第1篇

改革开放以来,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恢复到巩固、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 大致经历了探索发展、补充发展和成熟发展三个阶段。

(一) 第一阶段:探索发展

1978年4月, 教育部宣布了高职马列主义理论课的开设, 主要设立了政治经济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课和中国共产党史共四门课程。1982年, 教育部正式宣布开设高职思想品德课,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恢复。1987年10月, 伴随西方文化的冲击,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成为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 思政理论课框架正式形成。1992年, 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和思想道德被并称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的“两课”。1994年, 思政理论课由简单、粗糙变为了有明确纲领、培养目标、发展方向, 有体系的样子。

(二) 第二阶段:补充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 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概念, 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以党为领导的课程体系。大学生思政教育课进入新阶段, 加深了对马列内容的学习, 并且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三) 第三阶段:完善发展

2016年后, 伴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动荡, 我们开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进一步探究, 课程体系转变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 以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领, 兼容并包, 取得较大突破。纵观整个40年,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坚持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知行合一, 不断创新, 时代化、系统化, 学科逐渐完整, 最终形成大学生思政理论与时俱进的特征。

二、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基本特征

自1978年以来, 高职思政理论课经历了恢复, 调整和改革, 对课程的大纲、体系、教师团队等进行了完善, 使高职思政理论课改革发展体现出鲜明特征。

(一) 时代性

时代的需要造就了指导思想的变化。在历史进程中, 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通过实践与中国国情完美契合, 进一步指导了高职思政理论课的发展。

(二) 实践性

马克思说过,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具有实践性的。思政理论课具有鲜明政治导向和时代性, 需要结合当代理论发展。在发展过程中, 高职思政理论课由理论向实践不断过渡, 教学经历了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到再认识的过程。

(三) 主导性

高职思政理论课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导, 根据国际形势对课程体系做出调整以求与时俱进。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大学生有限的认识能力, 思政理论课以帮助当代大学生乡村正确“三观”为宗旨, 认识当前国家未来发展方向, 树立鲜明的政治旗帜和坚定的政治方向。

(四) 创新性

发展的前提之一便在于创新。自1978年以来, 高职思政理论课, 在课程体系上, 理论、方法、载体等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在教学方法上, 从主动灌输到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变化。在考核方式上, 从死板的理论到注重运用上的改变。在载体上, 从书本、报纸、电话到多媒体等丰富媒体。

三、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背景探究

(一) 实践中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完整框架后, 在课堂中进入了实践。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以下三个现象:

1. 在授课效果上, 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上课不专心、态度不端正, 授课效果不明显。

2.在教学方式上, 教学内容让学生难以理解。对理论的传授上照本宣科, 学生听不懂, 老师照样讲。语言平淡没有起伏, 最终教学效果也不是太好。

3.在学习方法上,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性质不同, 学生的学习方法会出现以下几点:全盘接受, 批判接受, 完全排斥。还有小部分同学会主动思考并质疑一部分问题。

(二)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背景

究其原因, 在于我国经历了经济变化和国际环境的多重冲击, 由此带来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次改革和调整。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

1978年到1994年, 经济的快速发展, 思想解放, 催生了思政课的需求。此后十年, 由于改革开放深化,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党中央提出了改革高职思政理论课的重要论断, 进一步优化了思政教育理论课体系。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

2016年, 党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进一步改进, 党中央提出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以改进大学生思政理论课体系。

3. 大学生成才的需要

党中央确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核心思想, 坚持兼容并包的态度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做进一步完善。

(三) 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课程体系发展不够成熟, 将众多潜在问题加快催熟。观察近些年德育发展, 由于学校招收人数增多、片面重视就业率, 形成人才培养上的“滑铁卢”, 人才德育开始走下坡路。

四、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成绩、问题

(一) 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成绩

改革开放后, 高职思政理论课在05方案中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课。2004年后, “两课”被改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便马克思理论的传播。在此期间, 国家已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定为了高职教育必修课。伴随法制体系和道德体系的逐渐完善,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也被融入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中, 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

(二) 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问题

1978-1994年间, 高职思政理论课程刚恢复, 课程体系和内容上处于初级水平, 教学内容与中学政治、历史课存在许多重复部分。由于初次尝试课程理论和实践结合, 教学时长被缩短, 教学质量降低, 教学上照本宣科, 学生全盘接受, 有可能打击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五、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经验路向、要求

(一) 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经验

1. 坚持对教学内容、方法、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做革新和改进。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养,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以正确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为己任,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2. 课程分门别类, 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作用。

教学内容专业化, 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学语言通俗易懂, 富有启发性, 有感染力, 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 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要求

1.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实现了中国化, 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表现形式不同,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2. 发展和传播马克思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了整体的概括。作为高职教育必修课, 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理论、观点、方法,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理解和吸收。

3. 创新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发掘并整合成相应的知识点, 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将知识点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社会, 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4. 加强教师专业素养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让教师做出自己的发展规划, 明确发展目标, 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要求, 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青年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节汇报课提高教学基本功。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引导教师积极读书, 实践, 反思, 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摘要:自1978年以来,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做了三次重大调整, 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均有所改进, 并形成了一个初步体系。它的改革发展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 历经探索、补充和成熟三个发展阶段。经过恢复、调整和改革,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充满了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本文以历史进程为逻辑出发点, 对高职政治理论发展过程做了一个整体概括、分析和梳理。望以此增进认识, 推动我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 以期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改革开放,高职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

参考文献

[1] 周琪.研究现状·时空境遇·创新内涵——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三十年研究综述[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4 (6) :113-116.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范文第2篇

摘 要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同时也影响着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论述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科学的理论作为前提和指导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应做出相应的创新性研究以及当今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为本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 以人为本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不仅在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上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且在教育上的改革也是有目共睹。从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至今,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加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给中国带来了有利的一面但随之而来的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跨国公司进驻中国后,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利益,然而也带来了许多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和文化并影响着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的和文化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的理论研究更应该着眼于当今时代,注重本国的现实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在当今时代应该围绕着上述的问题去展开研究。

一、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科学的理论作为前提和指导方向。

党的正确思想理论及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后盾和强有力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理论体系中才能发挥其根本作用。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科学的理论作为前提和指导方向。只有这样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才能走正确的道路,不会偏离自己的方向。

我党在创立初期以及在大革命时期,就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党在组织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和党在黄埔军校和北伐期间就特别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在此期间总结出不少经验。尤其是在建国初期,面临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共产党在这复杂的环境下,通过轰轰烈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领导全国人民开展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伟大斗争和各项社会改革运动,以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和共产国际主义运动。共产党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对自身党风建设上防止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保持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而进行的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是以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和3月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以为标志的,同时这也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分界点。党在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向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并围绕党的工作大局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的的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起着正确的政治立场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更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指导性的纲领。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中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江泽民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证党始终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加强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集中起来,就要全面贯彻、认真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在推进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过程中,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2]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一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为此服务;二是使全民族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进一步提高,形成健康的社会氛围和精神状态;三是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思政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作为当今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要战略思想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人们的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都有这重要的意义,并指导着我们前进的脚步。在新世纪的今天面对着各方面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思想、人物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改变,因此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发展观有机的结合起来,认真学习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基本经验,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发展,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思想武装人民的头脑,完成时代所赋予的光荣使命。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应做出相应的创新性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它植根于当今中国的深厚土壤,并基于这种独特的实践而形成的特殊的学科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中国立场。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一样,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在拓展国际视野、增强世界眼光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崇洋媚外”“盲目借鉴”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对西方相关理论的过于盲目的迷信与依附。在积极吸收国外学者先进思想理论成果的同时,我们有些学者往往未能科学的辨别国外学者思想中的得与失,未能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些国外领域的思想理论成果与当今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传统、本质属性及现实要求之间的距离,吸取其中的精华剔除糟粕。而是简单盲目的根据这些思想理论中的某些论点、某些主张来指责、评论当今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依此理论治理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主张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要和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接轨,走国际化的道路。主张学习借鉴国外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概念从而使中国走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道路。这种把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对比从而找出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和缺陷的做法,显然是不对的。尤其是想从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来寻求到解决和推进中国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对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推进以及中国所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必须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等因素构成的系统教育,是教育者运用教育的力量,促使由于教育对象(指受教育者)的思想现实与教育目标的差异而引起的矛盾.不断朝着社会所期望的目标转化,使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逐步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的过程”。从这个概念上我们可以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教育者等这几个方面着手创新。

教育内容的创新,是指思想政治内容应该是与时俱进的,教育者所传达给受教育者的内容必须是符合我国新时期的先进的内容,在当今时代必须保持和党的大政方针是一致的,积极宣传有利于国家发展并且必须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但是要谨记内容的创新并不是对内容的彻底改变和否定,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创新。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经济还不够发达,因此应该把创新的内容建立在以经济基础为中心上,全面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增长。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纲领,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才不会偏移方向。

教育手段的创新,是指教育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和灵活性的,在当今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支干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焦点大都体现在教育手段上。教育手段是否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关注,则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创新性。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教育方法要正确,要紧紧结合新的形势。结合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以及他们自身要求来进行”。

教育者的创新,是指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在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方式上的创新。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进过专门的训练可以有效的对受教育者实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的受教育者教育的程度。此外教育者的个人魅力也对教育者和教育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教育这要时刻保持着对思想政治的高度热情,时刻关注党和国家的领导方针政策,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做事的标准,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以经济建设为重心,也要时刻把握好思想政治的路线,把经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

三、当今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自从人类出现阶级以来就存在的必然现象,也是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一种客观事实存在。因此,从实际的人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纵观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两者在本质上还是现实的人的关系,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关系,归根到底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还是以人为核心的,人的主体性地位应该值得弘扬和培植,是人真正成为自由活动的主体,也是在当今时代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更加验证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学科。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就是不仅要从社会发展方面来考察强调客观社会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原点,在主观方面也要从主体人的角度来看待,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特点。人的主观能动性成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前提,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与行、被动性与主动性、社会性与主体性就可以辩证地统一起来。

因此立足于人的角度考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满足于把人的需要作为主体,人的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高层次需要。所以先满足于人的基本需要,从关心人这个角度着手。思想政治教育应本着“人”和 尊重人、满足人的不同的需要着手,这才是最关键的。人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要也有精神方面的需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并不排斥人对物质方面的需要。因此对人的关怀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人需要各种的物质和精神关怀,尤其是人作为一种特殊的主体更需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关怀。物质需要是人得以延续自己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需要。思想政治的人文关怀应当充分尊重和理解人对其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大力发展生产力来满足于人的需要。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不断改善人的物质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切实维护好、发展好人的各方面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人们在满足于自身的需求之外要追求更好的精神需求,从而使人们的思想达到崇高、真诚、友善的境界。

本文立足于当今时代背景下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外来思想和文化的冲击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并且阐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观点。但并不表明我们的研究可以忽略研究视野的开阔性、开放性或者世界性。当今世界是一个高度一体互动的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当然也应当放眼于世界。我们应该站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去研究他们的存在形式,总结经验和把握规律,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江泽民. 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01-12-19(1).

[2]袁贵仁.加强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N].光明日报,2002—3-26(BI).

[3]刘建军.实现科学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历史使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2).

[4]杨国欣,江鸿.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

[5]江泽民论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水屯镇陈楼小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范文第3篇

摘要:红色影视资源蕴含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具有独特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资源价值。在阐述红色影视资源定义及特点的基础上,从思想性、政治性、艺术性三个方面分析了红色影视资源融入“基础”课程的可行性,认为可在课堂导入、扩展和总结三个环节引入红色影视资源,在应用时要明确目标性、突出资源的典型性和时代性,要注意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思,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红色影视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教学效果

红色影视资源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较高的历史价值和一定的艺术价值,形象直观地展现我们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的史实,在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发扬革命传统中体现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所蕴含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大公无私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将红色影视资源引入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堂,对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红色影视资源概述

(一)红色影视资源的定义

红色影视资源是指以电影及电视节目形态,反映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历史,体现革命精神和优秀革命传统的影视艺术资源。红色影视资源作为展现党的历史、精神和传统的载体,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思想价值以及政治价值,在展现和弘扬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红色影视资源的特点

一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和浓厚的政治色彩。红色影视资源是一种书本、课堂之外的党史、国史、国情教育资源,主要展现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体现党捍卫国家主权、民族独立,为人民谋幸福等方面的主题思想,其弘扬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体现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二是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殊的美学力量。红色影视资源以电影电视的形态,集合了文学、绘画、摄影、戏剧、建筑、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其表现的时空非常广阔,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十分丰富,能够综合、全面和形象地展现历史人物、事件和主题思想。建国以来,我国艺术家创作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经典红色电影、电视剧,如《铁道游击队》(赵明,1956)、《亮剑》(张前、陈健,2006)、《密查》(王兵,2019)等,这些红色影视作品艺术地再现历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崇高的美学力量。

三是主体内容与思想体现着典型性与先进性。红色影视资源不同作品的精神内涵侧重点存在差异,但其人物、情节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典型性。无论是反映革命时期的英雄人物张嘎《小兵张嘎》(崔嵬,1963),还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典型人物石光荣《激情燃烧的岁月》(康洪雷,2001),都体现着人物的典型性、先进性,反映着不同时期民族精神的内涵,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能够给受众带来感染和启迪。

二、红色影视资源融入“基础”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红色影视资源的思想性决定了其教学价值

“基础”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为培养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的高素质人才服务。红色影视作品在弘扬中國精神、坚定民族认同、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其思想性赋予红色影视资源一定的教学价值。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任何教育都要强化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只有将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实际与教育的内容联系起来,才能打破封闭、僵化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内在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鲜活、形象的红色影视资源引入“基础”课程,能够丰富教学的手段和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发挥积极的影响。

(二)红色影视资源的政治性决定了其政治教育价值

由于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没有停止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取得了辉煌的革命战争胜利和丰硕的经济建设成果。红色影视作品表现的有血与火的战争,也有汗水与智慧交融的砥砺前进征途,体现着鲜明的政治导向和坚定的立场,蕴含着深厚的政治价值。将红色影视资源融入“基础”课程,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培养他们对党和人民的感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红色影视作品中蕴含的公仆意识、民主观念以及牺牲精神等的传播,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对党的性质宗旨、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理解,这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红色影视资源的艺术形式契合当代大学生的诉求

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复杂、价值取向多元,认知方式偏重直观化、个体意识趋于强化,对“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红色影视作品作为政治与艺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通过画面、音响、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表现形式展现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英雄(典型)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具有形象性、丰富性、审美性、思想性等特性,是抽象思想与具体形象之间的“桥梁”。引入优秀的红色影视作品能使“基础”课程教学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的跨越,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大学生乐于接受课程的内容,从而达到内心认同,对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基础”课应用红色影视资源的要点及具体措施

(一)要点

红色影视资源的来源主要有:蕴含思想政治信息的新闻联播等电视栏目(如纪录片栏目、军事专栏、历史专栏)、影视剧频道播放的红色题材电影、电视剧,腾讯、爱奇艺等视频类网站,国家主流媒体拍摄的红色题材微视频,等等。“基础”课程授课教师遵循教学需求和一定的原则进行遴选,建立红色影视资源素材库,应注意把握以下要点。

一是明确应用的目标性。红色影视资源进入课堂不仅仅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要发挥其工具作用,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一堂课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如何采用红色影视资源,要解决什么现实问题,预期目标是哪些(创设情境、提供佐证,化抽象为具体,抑或其他等)。围绕这些问题,甄选出符合要求的红色影视资源,再进行“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只有这样,红色影视资源的价值才能充分发挥。

二是突出资源的典型性。“基础”课程一般是大课教学,学生人数众多,授课时间有限,红色影视资源的丰富性与授课的约束条件形成了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关注资源的典型性。教师在甄选红色影视资源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最具代表性、与课堂内容联系最为紧密的影视片段。在必要的时候,可对多个影视资源进行拼接组合,以集中反映问题,从而实现红色影视资源的最大化效用。

三是注意资源的时代性。红色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不同的时代其创作也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要充分发挥红色影视作品对学生的感染力,就要遵循时代性这一特点。教师在甄选红色影视资源素材的时候,要根据本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以及高校学生的特点,选择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联系最紧密的红色影视资源,以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代入感和感染力。

(二)具体措施

一是应用于课堂导入。利用红色影视资源进行课堂导入,对于快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迅速进入饱满热情的学习状态,激发对课堂内容的好奇和思考,具有显著优势。在导入环节,教师首先要对红色影视片段的背景等进行概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看懂影视片段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反映的思想,顺理成章地进入授课的情境中。比如,在《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学的课堂导入,可以播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西方敌对势力阻挠、“一带一路”特辑的微视频《共同命运》,引导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的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特性进行思考,这有助于学生结合教材深刻理解爱国主义,在时代召唤下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二是应用于课堂扩展。将红色影视资源引入“基础”课堂,其本身就是对教材内容的扩展。如何通过应用红色影视资源,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化对思想政治和法律知识的理解,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要充分发挥红色影视作品艺术化抽象思想为具体表现的优势,增强“基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帮助学生加深对新授知识的理解。比如,应用中央媒体推出的《大国崛起》《身边的感动》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影视作品,加强学生理性思辨能力和爱国情操的培养,提升高校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有助于高校构筑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家园。

三是应用于课堂总结。课堂总结能够帮助高校学生梳理归纳授课要点,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基础”课程总结阶段播放串联本节课主题思想和能够引发课后思考的影视片段,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授课内容,并进行思考。比如组织观看《永不磨灭的番号》《我的兄弟叫顺溜》《走向共和》等优秀影视片段,以感性来激发情感、触动心灵,唤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判断,对其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产生正面影响。

四、红色影视资源应用于“基础”课教学的实效与反思

(一)教学实效

一是丰富“基础”课程的教育资源。红色影视资源具有其他教学资源所没有的隐性教育功能,通过运用红色影视资源有助于大学生在还原历史情境中理解其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通过引入红色影视资源,“基础”课程的教育资源得到极大的丰富,这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党带领全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深刻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这为提高教师授课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增强“基础”课程的教育实效。传统的灌输式的大学思想修养课程教育模式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需求。运用红色影视资源能再现当年的历史环境和历史人物,以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并有效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创新的教学环境下投入“基础”课程的学习,增强“基础”课程的的吸引力、感染力,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以提高、情感心灵得到触动,这对于提高他们的精神品质是大有裨益的。

三是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在“基础”课程中運用红色影视资源,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有助于他们全面继承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内涵高度和理想信念的坚定程度。在“基础”课程中运用红色影视资源,能够帮助大学生明确大是大非,强化道德意识,防止陷入拜金主义等低俗思想和消极文化的陷阱,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辨力。红色影视资源通过艺术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使他们明确自己在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担当,从而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二)几点反思

一是要正确处理红色影视资源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对于“基础”课程而言,红色影视资源只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要正确处理红色影视资源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不能毫无根据毫无原则的滥用,而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践经验等,有选择地使用红色影视资源,促进教学活动高效有序进行。需要强调的是,红色影视资源只是教学的资源工具,并不能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此,“基础”课程中的红色影视资源引用要适时适度,不能过度依赖或者本末倒置,务求最佳教学效果。

二是要通过师生的良性互动来充分实现资源效用。教学是师生配合的双边活动,时代的变化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烙下深刻的时代印记,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具有鲜明的特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良性互动实现红色影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转化。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结合红色影视资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地进行有序引导,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尽可能多的学习、思考、探究,从而实现思想和认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霞.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王元元,邵源春,肖洪磊.“红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1).

[3]苑晓杰,易丹丹.红色资源视域下高校党建的四个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

[4]梅雪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9(1).

[5]王玲,陈昱霖.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

[6]梅岚,陈高华.红色经典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J].广西社会科学,2018(2).

[7]黄鑫.浅谈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8.

[8]崔士祥.论影视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传播[J].电影评介,2018(4).

作者简介:黄春有,单位为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姚明敏,单位为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责任编辑:王宝林)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范文第4篇

一、“大医精诚”的思想内涵

“大医精诚”思想主要从“精”和“诚”两个方面对医者提出了要求, 对从医者的价值追求和品质导向做了论述。

(一) 医者应有精湛技术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粗至浅之思, 其不殆哉”、“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从医者必须要先有精湛的技艺才能胜任医生这个职业, 才能配得上医生这个称号, 精湛的技艺是前提, 是作为医者的必备条件。而且作为医者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而不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 对于学习的途径, 孙思邈也给出了具体方法, 那就是不断的去寻找问题的根源, 去钻研, 而不是道听途说。

(二) 医者应有高尚的品德修养

高尚的品德和医者的仁爱之心才是解决患者病痛的关键。“凡大医治病, 必先安神定志, 无欲无求, 先发大慈恻隐之心”“不得问其贵贱贫富”“不得瞻前顾后, 自虑凶吉”这些语句都显示出了“大医精诚”思想里面的对于医者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作为医者, 遇到患者首先要有同情之心、恻隐之心, 不能问患者的贵贱贫富, 不能根据贵贱贫富区别对待患者。在救治过程中不能瞻前顾后, 首先考虑自己的安危。对待患者要有同情心, 看到别人的痛苦就如同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 全心全意的对患者进行救治, 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的医者, 如果做不到, 那就如同贼寇。医生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要求医者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宽广仁爱的心胸, 孙思邈对于医者职业道德的要求对我们现在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习价值。

二、“大医精诚”思想的当代价值

孙思邈生活的时代虽远在一千多年前, 但其医学理论影响深远, 在我国医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提出的关于医者职业道德的理论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值得我们研究学习。作为我国优秀的医学传统文化, 在当代应该被传承和学习。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各种思潮不断涌现, 人们的价值观在不断地受到冲击和影响, 不同国家文化和制度交流频繁, 在道德层面涌现出了不少问题, 这对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建设也被广泛关注。随着社会上不断出现的医患纠纷等问题, 作为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 传统的医学道德在今天是否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 诞生了无数值得现代人学习的思想观点, 我们优秀的传统医学道德在今日依然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值得我们去发扬和传承。“大医精诚”的思想回答了当今社会面临的很多医患纠纷问题, 为我们指明了解决问题的道路。虽然价值多元化了, 但是对于医者该坚守的道德是明确不变的, 唯有此, 才能使患者安心, 使社会安定。“大医精诚”虽只有四字而已, 但是里面的内涵博大精深, 是作为医者的价值指向, 在医学院校的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也为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建设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法和路径。在面对具体医患问题的价值判断上指明了方向, 那就是“见彼苦恼, 若已有之”的仁爱的之心和以已达人的高尚情怀。

三、“大医精诚”思想对学校惠世医学人文精神建设的启示

泉州医高专校训是“精诚惠世”, 学校办学自至今有近百年历史, 精诚惠世的校训是一代代人的铭记在心的记忆, 也是当代泉州医高专学生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目标。“大医精诚”与“精诚惠世”具有同样的理论旨趣, 是我们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的目标。“大医精诚”思想作为优秀的传统医学人文精神在指导我们开展惠世医学人文精神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医学生的价值追求, 更为我们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路径方面指明了方向。

(一) 惠世医学人文精神的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医学文化

新事物的产生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是批判的继承, 不是全盘否定, 在传统医学文化中有大量优秀的文化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 有很多优秀的品德修养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学校在建设惠世医学人文精神时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充分挖掘我们传统医学文化中的魅力。在新课程改革的同时融入传统医学文化, 设置一些相关的传统医学文化的课程供广大师生选择。

(二) 惠世医学人文精神的建设要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

作为一名医学生, 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和扎实的本领才能走向社会, 面对患者。学校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和专业素养放在同样的位置, 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 拓宽医学生学习知识的道路, 让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中学到知识, 还能有在课后不断学习的源泉和动力, 始终不移把抓好专业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激励同学们永攀医学事业的高峰, 为解决人类病痛而立志。

(三) 惠世医学人文精神的建设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品德情操

自司马光《资治通鉴》中指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德胜才谓之君子, 才胜德谓之小人。可见德行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和对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大医精诚”的思想已经告诉我们作为医者要对患者不加区别的对待, 要有高尚的道德和舍身救人的高尚品格, 方可成为医者。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操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注重学生的心理成长和思想发展。加强整个学校的德育建设, 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宣扬优秀的民族品格, 激发学生立志成才的欲望。

(四) 以多样化的校园活动促进惠世医学人文精神建设

大学校园是开放包容的,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多样化的主题鲜明的校园活动不仅能让同学们有广阔的胸襟, 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生感受到积极上进的校园文化氛围,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的兴趣, 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把精诚惠世的校训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进行宣传更有助于广泛的接纳和认可, 并由此形成正面的价值观。广泛开展相关主题的活动, 让同学们通过参与来了解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内涵和惠世医学人文精神的价值, 使同学的人格得以健全发展, 身心得以全面成长。

(五) 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惠世医学人文精神建设的始终

当代大学是培养国家栋梁的重要基地, 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 高校必须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育始终,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能担大任, 志存高远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医学院校培养的是能除病痛、能解人忧的医者, 我们在培养学生时不仅要注意学生个人品德的提升, 也要“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 把个人梦想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 立志为人类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四、结语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传统医学文化, 值得我们去挖掘和研究其价值, 根植于传统的优秀医学文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财富, 是我们理解社会的思想根基, 为我们开展教育的提供重要历史资料。“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 紧密结合起来, 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继承。”“大医精诚”思想作为优秀的传统医学文化在当代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对学校开展惠世医学人文精神的建设和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摘要:“大医精诚”作为传统医学文化的重要思想, 包含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价值, 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内涵和价值有助于我们学校开展理解惠世医学人文精神, 并找到适合泉州医高专特色的医学人文培育体系。

关键词:大医精诚,医学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 http://www.360doc.com/conte nt/15/0303/18/15585030_452280268.shtml (上网时间:2018年12月25日) .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范文第5篇

摘 要: 考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考试方式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课程考核效果的优劣。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近年来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考核形成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对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美国通识教育 考试改革

自“05方案”实施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围绕“考试改革”做了诸多有益的探讨和尝试,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至今依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政课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并多次就这一问题进行专门部署。根据思政课自身的课程特点和教学规律,结合中央系列相关文件精神,对思政课考试考核改革做积极的探索,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国大学通识课程考核的特点

第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并以此为目标,通过对学生进行文字书写、口语表达、数理统计与分析及综合推理等方面的考核,培养学生的超越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第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的考核内容丰富,不仅突出表达能力,特别是写作方面能力,而且将学生的社会实践纳入其中,并重视发挥通识课程考核的反馈功能。

第三,美国大学通识课程的考核形式以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宗旨,采用多种考试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第四,美国大学通识课程成绩评定侧重于考查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的情况,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绝大部分,且逐渐改变以往按数字和等级评分的计分方式,计分方式越来越合理[1]。

二、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立德树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聚焦立德树人不够”。

其二,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在“教”,而在“学”。因此,学生没有学习就没有教育。当前,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落后,“满堂灌”是不变风景,这一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其三,当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数理论与实践教学依旧局限于对学生进行低阶能力的培养。

三、美國大学通识课程考核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启示

首先,我们强调要让教学“生动”起来,主张采取多种不同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实现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真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起来,进而使主流的价值观念入脑、入心。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仅把道理讲透——“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而且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吸引学生关注此类问题:如思政课各门课程可根据自身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生活热门话题,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进行多次专题讨论。每次讨论,教师都全程对论题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积极的情感和良好品德。这种教师引导下的小组协作讨论活动,可谓是一个“精神助产”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思维、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

其次,以考核方式改革反推教学方法改革,通过过程考核加强学生的平时学习,主张采取多种考核形式以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尤其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思维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教学改革最核心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问题恰恰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这一立场出发,我们以考核方式创新反推教学方法改革,通过过程考核加强学生的平时学习。比如,我们要求学生记“笔记”,通过“记”笔记很好地留下思维的“印迹”,强调在“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期末我们对学生课堂笔记的“个性化”和完整性加以评定。

再次,实现教学改革的主导原则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转变。不断增强和体现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过程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将所遇到的问题放到“文化”层面上思考,形成文化自觉。我们主张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转变,倡导对话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深化过程性考核。如《概论》课可以做体验式教学的“激情大课堂”,“唱、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学生根据主题,以小组为单位课后搜集素材,进行自主创作。老师根据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作品的完成程度,给出相应成绩,实现过程性的“平时”实践考核。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突出手、脑并用,有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同时,这一活动增强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原理》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经典阅读,撰写读书心得;《纲要》课组织学生代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在班内开展宣讲活动;通过多元考核方式,整体提高学生素质。为了实现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向主动探寻转换,安排学生利用假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并形成严谨、完整的调查报告,教师根据调查报告的规范性、研究内容的系统性、社科性等予以评定。这种深入社会现实的调查活动,凸显了“过程考核”的主旨,突出了研究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信息时代,可以开辟网络教育考核“第二课堂”,以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微博、微信群等为载体发布教学任务,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多媒体手段围绕目标任务进行诠释和表达,老师对作业完成情况予以考核评定。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要有大数据意识,对每届学生历次的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监测,同时还将历届学生的考核表现放入监控系统中进行纵向对比,发现规律性,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霞.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反思[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4bszx032、L15wsz023)、辽宁省高校党建课题(GXDJ2014-C077)、2014年大连海事大学校级教改立项资助项目(2014Y31)的阶段性成果。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3132016102,3132016103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范文第6篇

摘 要: 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在进步。当前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学习、生产等方方面面,推动了它们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也受互联网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围绕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方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重点从高校思政教育在互联网视域下所面临的挑战、积极改进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策略这两个层面进行探讨,旨在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 高校;互联网;思政教育;策略

互联网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渠道获取外界信息和知识。然而,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让教育更具便捷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意识薄弱的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1.高校思政教育在互联网视域下所面临的挑战

1.1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教育信息来源多样化

科学技术在进步,互联网技术也不断发展进步,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自己所需的教学知识的技能也在不断提高,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变得多样化,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视野的拓宽,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中,教师的信息优势不再凸显,在互联网视域下所进行的高校教育,必然对传统的教师地位造成一种冲击,作为学生将一定程度失去对教师的依赖。

1.2互联网视域下教育方法需要创新

互联网技术对高校传统思政教育必然会造成巨大的冲击,但是这种冲击毕竟不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所以,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着传统的教育模式,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依旧按部就班,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鉴于此,为了适应互联网技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该积极地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2.积极改进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策略

2.1調动学生对思政进行学习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原本思想政治学科就是一门理论性强,比较枯燥的学科,原本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不是很高,高校教师在进行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教学中,如果在教学方式上仍采取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鉴于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想尽一切办法,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跟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关联。故而可以一边教学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一边充分地同学生身边的一些现实的问题进行连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继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给予丰富

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其目的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提高。但是,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仅仅依赖于高校思政教育的课堂和课本这一手段,其目标的实现存在着巨大的难度。鉴于此,作为高校的执教者,有必要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地联系现实时事进行补充,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这样一来,则可以突破单一的教材内容所形成的局限性,让学生在这丰富的资源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比如,在进行“邓小平理论”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教师完全可以有目的指导学生充分里利用互联网这一途径,学习邓小平提出理论的历史背景,这样学生的学习难度就降低了,学习效果也就更佳。

2.3对高校思政教育路径进一步拓宽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开了一条新通道,作为教育者有必要对自己的教育思维进行革新,将自己的思政教育路径进一步拓宽。为此,作为教育者,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在充分地考虑到自身状况以及学生的实际后,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他人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思维进行搜集,参考借鉴一些优秀的教育模式。第二,作为执教者,应当同学校紧密地联系,积极建构出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平台,将自己优秀的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上传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便于学生在线下进行自主的学习。这样可以便于在课堂上还没有透彻掌握知识的学生进行再一次进行学习。这样则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技术,有效地突破课堂教育的束缚。

3.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受到了新挑战,一是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教育信息来源多样化,二是互联网视域下教育方法需要创新。为此,积极改进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势在必行,调动学生对思政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给予丰富、对高校思政教育路径进一步拓宽,是重要的策略。相信这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狄静涛,邱净.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7(23):439.

[2]何韬.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J].人力资源管理,2017(08):310-311.

[3]朱慧芸.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改进路径[J].亚太教育,2016(25):138.

上一篇:数学教师个人学习计划范文下一篇:特警公务员待遇怎么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