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反思范文

2023-10-04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创设材料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情境教学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材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广东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从版面设计、内容体系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看,它一改往昔那种严肃的说教式面孔,取而代之的是活泼有趣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语言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要使思想品德课活起来,创设与教材相融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所以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设法找到相应的情境材料,比如注意收集现实生活材料,到图书馆找报刊杂志、网上、广播和电视中找相关的情境材料,然后对情境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典型的合乎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开启了他们的智慧,开拓了他们的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应在问题上下功夫,培养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勇气和毅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活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并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做到精心设计,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之入境。如在《自立自强》教学中,首先设疑激趣:你是否有过依赖的时候,当时是怎么想的,有没有想自立自强?从实际入手,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对事例的阅读和自身实际的反思,以小组讨论、研究的方式来解决,学生可以有不同见解,只要有道理,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能解决自身问题就可以。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这个问题的设置加强了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自主探究、认知,同时让学生在情感、思想、价值观上有所收获。但要注意的是,在设立问题情境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

1 原则来合理地设置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看书找答案上;在组织教学程序时,要及时针对学生的发现活动作出适当的引导,使他们运用正确的思维规律,这样才能较好地发挥问题情境的积极作用。

三、创设活动情境,运用情境导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明理是基础,导行是关键。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信念的过程中,必须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知道怎样按道德规范去行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情境导行,可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中学生童心未泯,对直观、生动、形象的东西感兴趣,对感兴趣的东西非常关注。在导行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开展活动情境表演,让他们进入角色,在道德行为里加入学生自己的形象,促使学生把行为与道德规范相对照,鞭策自己去努力实践道德规范。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如:在广东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文明交往》一课中,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文明交往方面的图片或照片,同时播放歌曲:《找朋友》。(这首幼儿时代就耳熟能详的歌曲,告诉我们了什么道理?文明交往有何意义?)。 然后,通过小品《买书》的表演,虽是一件很小的事,却使学生知道文明交往就是要懂得尊重人,学会礼貌待人,还要掌握交往的艺术;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从而提高交往能力。这样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运用情境导行,让学生在看中、做中、玩中、演中知情明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加强其良好品德的养成。

四、创设爱心情境,铺垫情感基调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哈姆柴克认为:只有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和谐、充满爱的教育氛围,才能使学生心理感到安全,才能坦然接受学习。古人也曾说过:亲其师,信其道。可见,与学生情感交流得当,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惯性。与学生情感的接近,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在这一感情基奠下,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会主动、自觉,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所以在情感的情境中学生感到的是人格的尊重、自身价值的存在和智慧的展示以及爱心的温暖,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主观所需,成为他们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以诚心、耐心、爱心、热心来建构教学的情境,不用“教鞭治学”;更不做体罚、变相体罚的“形象大使”,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使学生在情感交流中实现自主学习。

五、优设评价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优设评价情境,可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活求知热情,提高学习效果。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对学生的最终判决,而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促进和提高。所以,注重营造良好的评价情境非常重要。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发展,实现个体价值。这一情境要教师去精心的营造学生学习、发言中,一个满意的眼神,一个奖励的微笑,一个好的手势,一段鼓励性的话语,都是在无形中建构评价情境。另外,对于那些对学习有畏难情绪的学生,用最大的耐心、关心和尊重去对待,及时发现、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让他们在这种情境中体验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敢于迎接各种挑战。还有,应将单独的教师评价情境转化为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情境,这种多主体、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情境更容易深入学生的内心,促进他们自主去探究,全面地认识自己。

六、运用媒体,创设视听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中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广东版八年思想政治中《维护人身权力》一节中,选取我国著名小品演员赵丽蓉和巩汉林表演的小品《打工奇遇》,通过多媒体把影像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在愉悦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像力,又进行了美的陶冶和教育,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视听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新课程的思品教育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品德教育。它要避免的是纯学科化的德育和生硬的说教。新课程基于“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的理念,要求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有一天,我来到一年级教室对同学们说到:“这节课我们进行思品考试。由于天气太冷,首先请四个组的同学陆续到操场上去跑一圈再回到教室来。”我一边说着,一边故意将一把扫帚碰倒在教室门口的地上。第一组的同学先出去,其他组的同学自由复习(便于我更清楚地作记录)。当他们跨过扫帚跳的时候,有一名学生绊倒了扫帚,只见扫帚弹跳着换了一个位置。可那孩子只回头看了一下,接着往操场跑去。正当我有些失望时,一位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走到扫帚前,稍愣了一下(觉得奇怪),弯下腰,捡起了扫帚,轻轻地放到门后面,然后高高兴兴地往操场跑去!我又一次“不经意”地将扫帚带到地上,第二组的同学向操场跑去„„我紧张并装着漫不经心地关注着这一切,偷偷地记录着:有三位同学两次捡起扫帚(进出各一次);六位同学捡一次;两位同学差点被扫帚绊倒,但没有捡起扫帚;其余同学或视而不见,或绕道而行„„。等同学们都回到了教室,我宣布:“同学们,思品考试已经结束了!”孩子们都惊叫起来:“考试?没看到试卷呀!”我笑着宣布了刚才几位有特殊举动的学生的成绩,几个机灵的小家伙马上明白了刚才考试的内容。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一个个感慨万千。有的说:“以后我一定把眼睛放亮一点,看见扫帚就捡起来。”有的说:“我以后不管看见什么东西在地上都要捡起来。”„„我说:“同学们,一个思想品德好的学生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想一想,还应该做到哪些呢?”我让他们经过讨论后再回答。孩子们回答得非常精彩。有的说,以后要关心集体,爱护公物。有的说,以后要遵守纪律,值日不逃跑„„。我高兴地进行了总结,并说:“今天的考试只占总成绩的一部分,老师还要访问你们的班主任、其他的任课老师及家长,并结合我平时的观察,对每一位同学进行综合考评。”孩子们很兴奋,都说不做试卷的考试真好!并表示:以后一定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品质高尚的人。

我认为,新课程的标准就是基于“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的理念,要求品德教育回归生活。那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评价也应该“回归生活”,也应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表现中去寻找答案,而不是一张简单的试卷所能评价得了的。只有坚持这样做,才能真正“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来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摘要:十九大强调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青少年是中坚力量,小学阶段又属于起始阶段,对小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小学法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品德类教科书,基于此,对小学品德类教科书中的法治教育内容进行研究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本研究以人教版为主要研究对象,将整个小学阶段的12册课本统称为品德教科书,以期通过研究为小学法治教育内容的优化发展提供借鉴和进一步的思考研究。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法治教学

前言:法治教育是国家法治化、建设法治社会、创建法治校园、培养全面和谐发展学生的重要诉求,小学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而小学法治教育内容的优化发展无论是基于现阶段国家、社会、学校、学生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程改革对法治教育课程起到同样的促进作用。小学法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法治思维、树立学生的法治意识,主要对学生进行法治启蒙教育。因此对于在法治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应及时改变,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相比知识的传授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法治知识的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法治知识的态度,以及在学习法治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法治教育必须从青少年抓起。

1.治教育内容编写主体多元化

素质教育的呼声此起披伏,应试教育仍然发挥其重要作用,这在根源上还是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虽然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但我们不能因为它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就拒绝继续前行。我们深知,法治道德类知识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较为关键的,甚于其他通识知识,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够良好,法治意识不足够,其他所有知识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一个人要先做个好人,再者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好人。因此,法治教育内容的编写优化就更为迫切和必要。首先,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三级课程,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进行的有关课程,目前在很多学校予以运用也起到较好的效果。基于学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学校与诸如检察院、法院等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共同开发研修法治校本课程,将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2.法治教育内容选择提高契合度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根据地,而学校整个法治氛围、法治环境的营造也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更容易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必须基于自身独特且重要的位置做好本职工作。而教科书编写中,其内容的选择则更为重要。一方面,品德类课程在小学阶段要进行相关的课程融合,比如与语文课程的融合,或者在学生日常学习中列为考核科目等加以强化。

3.法治教育内容编写注重科学化

教科书作为法治教育的主要呈现载体,小学生法治意识的渗透、法治知识的学习、法治内涵的强化等都需要在教科书本身中得到学习,因此教科书编写亟待予以改进和强化,以便促使学生学习的有效进行。就目前改版的“道德与法治”而言,其以一个明主题、暗逻辑的线索进行,相比于以往的教科书而言,法治意识的渗透与强化更为明显和突出,并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强调绘本式、故事式教学对学生的积极作用。首先,教科书在编写中,要注重平衡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目前教科书明显存在着权利与义务联系不紧密的问题,而权利与义务两者本身是共为一体的,享有权利的同时必定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应从小帮助学生树立权利义务的意识,现阶段某些小学生在身为“班长”或“队长”等有一定权利的角色时,对同学进行“收钱”“收零食”等不良行为以换取相应的进队资格或其他违规违纪次数等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学生对义务的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明确,因此,教科书编写中,相关编写专家要注重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革新教科书中较為老旧的案例,多添加和运用与目前小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事件,以便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理解。其次,注重与学生自我保护有关的法治内容的编写,目前校园欺凌、校园暴力、虐童性侵等事件频发,而教科书中又没有过多涉及相关法治教育,因此教科书编写中要注重增加相关方面的法律,引导和教育学生在遇到此类事件时更有效的保护自己。

4.法治教育内容呈现突出趣味性

首先,编写中值得注意的是要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不可存在过多的文字讲解和法律条文等内容,这对于学生而言难以理解也起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相反,在法治校本中多采取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案例、身边发生的实际案例,以小漫画、小故事的形式予以呈现对学生而言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也会随之内化而成法治素养。本研究认为不应单单局限于品德类教师进行,可以融入其他学科教师、班主任等共同探讨,因为法治教育的教学本身也不是只从品德类课程中进行教授,它是一个体系化、多方融合的过程,各科教师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予以相关法治教育,只有在整个教学中都予以贯穿,学生在其中的影响便更为深刻,其法治意识、法治素养的养成也更为科学,因此在研究探讨中对如何更有效的体现内容的趣味性要有更为可行的思考。最后,学校要制定具体的法治活动章程,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偏爱活动、游戏等体验式教学,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在规定时间定期开展相关的法治小游戏、小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在其中也学习相关的法治知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5. 结束语

对小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并不是单个阶段单一主体或为完成某一任务目标的事情,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全面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为法治教育的更为高效更为积极实施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许玲,刘玲.自媒体时代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微——兼谈思想品德课法治教育[J].中小学德育,2017(2):32-34.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本学期我担负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七年级104班的思想品德教学。忙忙碌碌中,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回顾这几个月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颇有感触,现总结如下:

一、常规教学方面

1. 学期初,在教研学科组的指导下,统一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同时为了备好课,我认真钻研教材与《课程标准》,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内容及重点、难点,从网上观看别人的教学设计,博采众长,遵循“思品课回归生活”和“备课生活化”的理念,了解学生的特点、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在备课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诱使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教材,自主与同伴合作交流。实践证明,这种做法确实很有效。如:在学习《学会认识自我》一节时,我设计了“要亮现自己,首先应该认识自己”的教学片段:

1、出示不能正视自己的生活片段并组织讨论,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来认识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给我们所带来的危害。

2、填写和我小档案:如姓名、身高、体重、性格、兴趣爱好、我的优点、我的不足、我的潜力等,让学生现实版感知如何认识自我。

3、通过阅读教材归纳出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正确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反思和自我检查来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通过回顾以前的经历、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

验教训来进行自我评价;通过与同龄伙伴进行比较来进行自我评价。由此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层面的操作到内化为个人的能力形成,整个教学过程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主学生不知不觉获得了知识,增长了能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本学期共备课30多课时,备课前做到了充分准备,不仅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还认真研究分析本班的学情,不仅备教材,备学生,也备了教法。通过一期的教学实践,我自认为对这个年级的教学还是比较胜任的,也是做到尽职尽责了的。

3. 因学科特点的关系,本学期组织集体考试次数不多,但为了及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反馈教学信息,我把每节课变成一个小测验。一边分析作业,一边检测学习成果。 “堂堂清节节清”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让学生学习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从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习惯的好坏。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从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做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也把自己从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针对学生资质的差异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难易不同的要求,尊重学生差异,使学生好学、乐学。

二、教育教学研究方面

1. 能主动积极参加组里的各项活动,一学期听课达20多节。

2. 能自觉向专业水平比较高的向继勇等政治课教师学习,有时候请教教学内容,有时候请教知识点,有时候请教教学设计,通过不

断请教,我学到了许多关于政治课教学的经验,自己的教学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之中。

3. 反思是教学行为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本学期,对每周教学的成败我都在认真进行反思,反思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效果、反思学生的学习状况……反思是深邃的眼睛,赋予我灵感和智慧,推动我的课堂教学更上新台阶。

当然,在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如语言有待进一步提炼,驾驭开放课堂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规范还不够到位,对学生不够严厉等,我会在以后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提升自己的驾驭开放课堂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摘 要】作为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教育学生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行为,具备放眼世界的远大眼光、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敏锐的政治目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单纯的理论教育并不适合初中生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地把时事资源与思想品德教学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时事材料,教师可以采用辩论、讨论、实话实说、找准结合点等方式实现时事材料与教材内容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时事资源;教材;有效整合

一、前言

思想品德教学作为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选择与课程知识、课程涉及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与学生生活、兴趣密切相关的时事资源,设置各种情景和相关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这样不仅便于学生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认识社会问题、过健康生活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时事资源与教材有效整合的特征和优势

(1)特征。初中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可以同国内外的各种政治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在编写教学计划时要围绕时政事件来开展相关教学内容准备,才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把握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要点。例如在讲解“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内容时,可以将2008北京奥运、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等有机联系起来。通过这类重大国内国际事件来引导学生加深对祖国的认同感,还可以借机鼓励他们积极向上,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

(2)优势。时事政治与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不少学生在课堂上都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每当教师提及到关于这方面的国际新闻和评论时,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时政好奇心强的特点,在讲解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用一些时政新闻融入到课堂讲解内容之中。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讲解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口味,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效果。这不仅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了课程知识,也培育了他们关注国家大事的兴趣,可谓一举二得。例如教师在将讲解“和平与发展”这一章节时,可以以当前最新发生的中越南沙岛、中日钓鱼岛和朝美核武问题等作为示例。上述问题由于具有广泛关注性,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巧妙的根据新闻事件本质引导学生将其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选择时事材料的标准

(1)选择积极的材料。首先,要尽量选择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时政材料,摒弃那些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的新闻事件,减少对学生注意力的干扰。其次,初中是重塑学生人格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必须要尽量采用正面时政新闻来作为分析材料,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

(2)选择真实的材料。教师用来作为课堂讲解例子的时政新闻,必须要有合法的出处,避免不实新闻产生的误导性。政治新闻是十分严肃的新闻事件,必须要保证其真实性、客观性。

(3)选择典型的材料。由于每堂课只有45分钟时间,教师要保证时事新闻占用的时间保持在合理范围内。要注意选择有代表性,而不能使用数量过多的新闻例子,避免挤占教材讲解时间。毕竟教材内容是学生最终的学习目的,时政新闻只是辅助学习工具而已,要防止本末倒置。

(4)选择近距离的材料。在讲解“小康社会”时,为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突出成果”的理解,教师可以以香港、澳门回归事件作为引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可以将最近几年国家最新科技成果如神州载人飞船、“辽宁号”航空母舰入列等结合起来讲解,由于大多学生熟知这类新闻事件,因此课堂氛围会立即活跃起来。

四、有效整合时事资源与教材的方式

(1)找准时事与教材的结合点。国内国际发生的事件,具有偶然性、时效性,而教材中的概念、原理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代表性。如何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让时事资源为教学服务呢?通过不断的探讨实践,有效的方法是教会学生找准时政新闻与教材的结合点。每一个时政新闻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来联系不同的教材内容。首先,教师在选择时政新闻时,要把握好其与教材的联系性,在整体上对其进行综合把握。其次,要做到主次分明,防止本末倒置。教材是主导,时事资源是辅助。再次,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结合时政新闻来思考教学内容,教会他们善于将现实生活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讲解自然资源、环境、人口问题时,可以设置这样的课堂问题:①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②广东省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何现实意义?对于这类问题的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现实新闻事件来展开联想,找出正确的答案。

(2)实话实说,时事与教材相互渗透。相对来说,绝大多数初中生思想都是比较纯洁质朴的,教师要帮助他们养成追求真理的品质。在讲解“社会主义祖国”一章时,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我们的祖国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根本原因是什么?教师在最后总结时,要引导学生形成这样一个观念:祖国的强大,与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的不懈奋斗,就会换来更加强盛的祖国。在回答前面的问题时,大多学生都会给出比较满意的答案。大多学生的答案会涉及经济、科技、国防等方面,也有的学生会举出教师不曾关注的科技成果,教师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认可。对于部分同学提到的一些负面社会现象,例如“腐败问题严重”“房价上涨过快”“校园犯罪频繁”等,教师首先要对他们的发言给予认可,表扬他们关心社会事件。同时,要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既要看到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也要学会正确对待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负面问题。

(3)采用讨论或辩论方式,实现时事与教材的高效整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提供一些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例如,可以借助“小康”这一概念的讲解,发动学生举出自己身边生活水平提高的事例。例如衣服款式的变化、饮食变化等,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效提高他们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中学生大多年纪在12~15岁之间,但是他们对各种社会知识和新闻的涉猎都比较广泛。许多学生都具有很强的主见和个性,大人对此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例如在讲解初三课程“开放世界”内容时,针对互联网的发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互联网的利与弊”开展辩论。为了保证教学时间,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自习时间组织辩论会。学生通过参与辩论赛,可以深刻的认识到互联网的利与弊,同时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学会利用网络来获取正确的时事信息,丰富自己的媒介素养。

五、结语

不断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政治觉悟,教会他们学会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眼光看待新闻事件,这对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帮助学生从繁杂的课本知识学习任务中解放出来,为他们提供关注国家大事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学会关心国家大事。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最终教学目的,就是要实现这一基本教育目的,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时政新闻,学会利用政治教材的知识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是帮助学生塑造符合社会主义人才观的思想品质,为国家输送更多的栋梁之才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可佳.因时说事,相机行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时事教与学[J].中國农村教育,2012(04)

[2]李炳海.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2(8)

[3]陈纪芳.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主观题的解题能力[J].学周刊,2012(5)

上一篇: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下一篇:经济法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