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范文

2023-09-22

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范文第1篇

卧龙岗上卧龙起,旷世奇才一布衣。巧借东风烧赤壁,尤凭妙策解重围。三分天下终如愿,六出祁山竟不归。长恨鞠躬空尽瘁,中原未换帝王旗。

———题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诸葛亮于博望坡一战成名,从此,诸葛亮在帮刘备一统天下的道路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东汉末年,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在这时,南蛮孟获举兵犯蜀,于是诸葛亮带兵踏上讨伐南蛮之路。为使孟获服输、不再为敌,孔明七擒七纵,使得孟获发誓:以后绝不再反。孔明见他已心悦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等听后不禁深受感动。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

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阴平,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

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但在最后一次北伐中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

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范文第2篇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胜过自己,几番设计陷害,终被诸葛亮一一化解,周瑜最终被气死,弥留之际大喊:既生瑜,何生亮?这就是小说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所说的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 其实,周瑜除了英年早逝是个遗憾外,终其一生,是幸运的一生。且不与其他人比较,就与他视为对手的诸葛亮相比吧!他大可不必对诸葛亮心生妒忌之心,就才艺和谋略来说,他和诸葛亮是各有所长。周瑜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别人弹错琴,他立马能听出,时人谓之:曲有误,周郎顾。诸葛亮精于政治,军事才能并不胜于周瑜。下面就从婚姻和事业方面把俩人作一比较。

周瑜之妻小乔乃名士乔玄之女,乔玄的两个女儿是名满天下的大美女,曹操听闻她们的艳名不禁心猿意马,欲造铜雀台锁之,想让二乔服侍自己, 周瑜娶妻如此,真是羡煞天下男人,而诸葛亮之妻黄氏虽有贤名,可惜相貌丑陋。再着重比较他们一生的事业吧,毕竟事业才是一个男人最重要的。周瑜得遇明主,诚如他对同学蒋干所言: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 他和孙权名为君臣,实似兄弟。人生至此,夫复何求?所以,作为赤壁之战的主要指挥者,他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才智,毫无羁绊,成就了千古英名。反观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时,要地盘没地盘,谋士没谋士,手下只有关张赵三人,此时,曹操和孙权已成气候,刘备被曹操赶得东奔西躲,空有忠义之名。司马徽对此叹曰:孔明虽得其主,未得其时也。谋臣和君主年龄最好能同步,否则旧主死去易被新主所弃,诸葛亮二十六七岁出山,其时刘备已四十好几了,俩人合作时间内不可能完成统一大业,不幸一也;刘备急于在有生之年统一天下,借报关张之仇为名,改变诸葛亮联吴抗曹政策,矢志灭吴,轻视了吴国的力量,终有夷陵之败,蜀元气大伤,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留个烂摊子,不幸二也;刘备中年得子,事业未竟,儿子未能好好培养,无才无德,无智无谋,全靠诸葛亮苦苦支撑,不幸三也;诸葛亮在他的下半生遇到了他最厉害的对手司马懿,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谋略并不亚于诸葛亮,且司马懿所仕的魏国兵多将广,诸葛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终被司马懿拖死,不幸四也,恐怕也是他人生最大的不幸了。

在笔者看来,周瑜生命虽然短暂,却是历史星空中一颗明亮的流星,诸葛亮 一生仕途幽暗,虽然打了一些小胜仗,败了全局,就俩人一生,周瑜远比诸葛亮幸运。

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范文第3篇

有关于动物的简短故事1

在一片白菜地里,有一条蚯蚓。它每天都在辛勤的耕耘,把土翻了一遍又一遍,不知疲倦,不知劳累。田里的白菜长势兴旺,可有一颗白菜却经常嘲笑蚯蚓,蚯蚓听了不以为然,依旧在默默地耕耘。 有一天,蚯蚓又碰到了白菜,白菜说:“喂,‘土巴佬’,你又在干什么?”

“我在帮你松土呢!”

“什么?帮我松土?笑话?瞧你那副黑不溜秋的样子,只能躲在泥土里。瞧瞧我,苗条的身材,再配上绿油油的衣服,多漂亮,还用得上你?”

“你别说大话,没有我,土就会僵硬,你就吸收不到地下的养料。” “哼!没有你,我照样能活下去!你在我身旁,反而玷污了我的美丽!从现在起你就滚吧,别再回来了。”

蚯蚓听了,摇摇头叹了口气走了。过了些日子,久旱无雨,土僵硬了。白菜吸收不到地下的养料,叶子渐渐变黄,这是白菜菜感叹道:“我不应该骄傲自满,瞧不起蚯蚓。”可惜为时已晚,白菜最后枯死了。

有关于动物的简短故事2

在一个繁华的城市。有一家宠物店,老板自己养了一只年老但忠心的狗,和一只娇小可爱的母猫;可是,老板娘却不喜欢动物。这个情况维持了许久,一直到有一天,一通电话改变了动物们的命运。

“喂,房地产中介吗?嗯,对,我们大概多久可以搬过去呢?一星期?喔,嗯,谢谢!”

卡!电话被重重的挂上了,妻子高兴地把搬新家的事告诉丈夫。但新家只能养猫,不能养狗,所以妻子要丈夫把狗丢了!

午后阳光明媚的日子,狗和猫正在做日光浴;由于它们一起生活好久了,爱的种子已在它们心里萌发,但它们却不知道,命运中的坎坷即将来临。狗:“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都要在一起。”猫:“嗯。”

第二天,晨间新闻播报着放生动物的消息。记者:“在XX市有一名男子非法捕捉动物,目前,该动物已回归栖息地……”妻子看到了,便借题发挥,她开始吵闹丈夫,希望不要再开宠物店了,把动物放走。眼看搬家的日子一天天接近,丈夫不得已只好答应。

搬家的前两天,丈夫把动物全送给了一个同行。但老猫老狗对方不收,妻子便动起了歪脑筋,她对丈夫说:“前几天的新闻你还记得吧?干脆把狗和猫都丢了,当作放生!”丈夫于心不忍,但为了不使家庭破碎,他还是把两只老动物丢了。

但是不管他把动物丢到哪里,一回到家总是又看见动物们回来。于是妻子发狂了,把丈夫臭骂了一顿后,叫他再去丢一次。丈夫因为不忍,而且对妻子已产生不满,在这情绪五味杂陈的情况下。竟失去了理智,当车子停止,动物丢下后,他开着车子,继续向远方驶去了。

当动物再回到家时,门已上了锁,但它们心想,拥有彼此就是最幸福的了,于是它们在门前依偎了几天,终于有个老妇人将它们收养走了。

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范文第4篇

陈景润刻苦学习的故事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童弟周刻苦学习的故事. 在开始成绩很差的情况下,学校不允许在教室里看书,他躲在路灯下看,外国人说他实验不行,就经过多次试验,获得了成功.获得了教授的好评. 华罗庚刻苦学习的故事. 华罗庚又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数学系主任。不久,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百倍珍惜党和国家为科学研究提供的大好时光。他白天拄着拐杖到学校讲课,晚上以案板当书桌,在灯下从事数学研究,常常写作到深夜。有时,为了求证一个问题,他常常深夜从床上爬起,顺手拿起床头的报纸,在四周的空白处进行演算和论证。在他的屋里,桌上、床上、地上,到处都堆满了演算稿纸。他用毅力与勤奋,编织出成功和荣誉。 巴金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毛主席怎样读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书、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讯,五真正十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不动笔墨不看书

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范文第5篇

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他的父亲是个农民,母亲曾是一位乡村老师。

小爱迪生好奇善问,什么事都想亲自试一试。5岁的时候,有一天早饭以后,父母发现他不见了,直到傍晚,才在场院边的草棚里找到了他。此时,他正全神贯注地蹲在鸡窝里。

“你钻在这个脏地方干什么?”父亲问。 “我在孵小鸡。”爱迪生回答说。

“你怎么能孵出鸡来呢?”父亲哭笑不得。

“不,能孵出来!”爱迪生争辩说,“母鸡就是这样孵小鸡的。”

“你是母鸡吗?”父亲硬把他拉出了鸡窝。“为什么母鸡能孵出小鸡,我就不能呢?” 12岁时,爱迪生成了列车上的报童。他喜欢做化学实验,便用卖报赚的钱买了实验用的瓶瓶罐罐,还把它们搬到了火车的行李车里。有一次,他在做试验时,蹿起的火苗将行李车里的东西都烧光了。列车长得知事故是由爱迪生引起的,就抡起胳膊给了他一耳光,爱迪生顿时感到一阵揪心裂肺的疼痛,从此他的耳朵再也听不见声音了。

1877~1879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实验并改进了白炽灯泡和电话,以后又制成了照明系统。1883年他发现“爱迪生效应”,并在电影、有轨电车、矿业、建筑以及兵器等方面,有许多著名的发明创造。

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长大后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

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猢狲读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见: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使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捉这些学生处罚了。“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的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50,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牛顿的故事

三百多年前的一天晚上,一位青年坐在花园里观赏月亮。他仰望那镶着点点繁星的苍穹,思索着为什么月亮会绕着地球运转而不会掉落下来。忽然,有个东西打在了他的头上,这并不很重的一击,把他从沉思中惊醒。他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熟透的大苹果从树上掉落下来。他捡起苹果,又一次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苹果不落向两旁,不飞向天空,而是垂直落向地面?这一定是地球有某种引力,把所有的东西都引向地球。青年眼睛一亮:苹果是这样,月亮也是如此,月亮一定是在地球引力的吸引下做高速运转。因为有引力,使它不能远离地球;因为有速度,使它不会像苹果一样掉落下来……夜渐渐地深了,青年手中拿着苹果,开心地笑了。他就是发现万有引力的英国科学家牛顿。这一年,他才24岁。

牛顿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个月爸爸就去世了。两岁时,妈妈又改嫁到邻村。牛顿只好与外婆相依为命。他从不乱花钱,唯一的爱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艺,把零用钱聚起来,买了锯子、钉锤等一类工具,一放学就躲在房子里敲敲打打。

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范文第6篇

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高祖乘着酒意,夜里抄小路通过沼泽地,让一个在前边先走。

走在前边的人回来报告说:“前边有条大蛇挡在路上,还是回去罢。”

高祖已醉,说:“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可怕的!”

于是赶到前面,拔剑去斩大蛇。大蛇被斩成两截,道路打开了,继续往前走了几里,醉得厉害了,就躺倒在地上,后边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有一老妇在暗夜中哭泣。

有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妇人说:“有人杀了我的孩子,我在哭他。”

有人问:“你的孩子为什么被杀呢?”

老妇说:“我的孩子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如今被赤帝之子杀了,我就是为这个哭啊。”

众人以为老妇人是在说谎,正要打她,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后面的人赶上了高祖,高祖醒了。

上一篇:爱你有多深范文下一篇:教师节颁奖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