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护理教育论文范文

2023-11-15

脑卒中患者护理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的80例中风患者, 经CT和CMR确诊, 男59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60.25岁;脑梗死46例, 脑出血34例, 住院天数18~45d并伴有不同程度便秘的患者。

1.2 原因

(1) 由于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功能受损, 使正常的排便反射被破坏; (2) 偏瘫早期, 因抗脑水肿治疗, 脱水引起便秘; (3) 长期卧床, 胃肠道蠕动减弱, 食量减少或经常只食用细软食物, 容易形成便秘; (4) 腹肌、膈肌和盆腔肌的肌力减弱, 排便动力不足而引起便秘; (5) 生物钟的破坏, 由于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长期下去可形成习惯性便秘[2]; (6) 心理因素等。

1.3 护理措施

(1) 饮食护理:向患者及家属宣传营养知识, 让他们明白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建立合理食谱, 不要长期食用产气多的食物;多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同时保证足够的进水量;无禁忌者可每日晨起空腹喝一杯淡盐水或蜂蜜水[3]。鼻饲和吞咽障碍者可将食物打成糊状或汁从胃管注入。禁食辛辣刺激产气性食物, 吃饭定时定量, 细嚼慢咽, 并注意保持口腔卫生。 (2) 如病情允许, 应作与排便相关肌肉的锻炼, 即有意识地做缩肛动作, 即交替收缩和放松肛门的动作, 每次5下, 每天3~5次, 以锻炼盆底肌和肛门括约肌;进行适度的屏气和腹式呼吸训练, 以练习、增加腹压来配合排便。 (3) 生活护理: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 如姿势、次数、间隔天数等, 然后指导患者选择适当的排便时间。排便时, 不要看书报, 不宜谈话思考其他问题, 更不要用力排便。卧床患者排便的环境如在病房, 应选择光线较充足的房间, 关上房门, 护士及家属尽量回避。 (4) 心理护理:研究表明, 肠的活动与患者的心理状况有很大关系。因此耐心细致地向他们说明不良情绪对排便的影响以及便秘对疾病的危害性尤为重要。以便使患者保持良好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排便期间应放松心情, 不要有恐惧心理, 想着排便, 一般坚持3~5min, 有排便更好, 无排便就结束, 但需每日坚持。 (5) 按摩护理:患者应多进水, 每日进水量应在1550~1650m L左右, 每晚睡前视白天进水量情况应饮水300~500m L, 然后指导患者或家属用手由右腹部以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4], 时间15~20min, 同时增加腹压, 以增加肠蠕动, 帮助排便。如果患者在清醒和体力允许的情况下, 鼓励自我按摩, 效果更好。 (6) 药物[5]、针灸等治疗:对于便秘者, 除了训练外, 在早期短时间配合药物应用, 待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后应及时停用。可供选择的药物类型有:膨松剂 (容积性缓泻剂) 、渗透性缓泻剂、润滑剂/粪便软化剂、刺激性泻剂、促动力药、中药、益生菌和肛门用制剂。较常用的药有:药用氧化镁粉剂、聚乙二醇4000、乳果糖、中成药等;排便灌肠也是常用方法, 一般用生理盐水或肥皂水做清洁灌肠。此外, 针灸[6]对脑卒中后便秘也有一定疗效。

2 护理效果

以上患者进行便秘康复护理训练后, 排便功能大部分良好, 其中68例都能定时排便, 基本能够自我控制, 8例患者经训练后有便意, 3例因经济问题提前出院, 1例效果欠佳。34例脑出血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无再出血发生, 营养饮食状况良好, 生活自理能力大大提高, 情绪稳定。

3 讨论

脑卒中后便秘发生率很高, 通过早期的康复护理及指导, 促进排便功能的恢复, 可预防和减轻便秘的发生, 从而减轻患者的生理、心理负担, 恢复机体正常功能。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减少脑卒中的复发率和病情加重。脑中风的早期康复锻炼及护理, 在整个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 需要护士和患者家属的密切配合, 从生活、心理、功能锻炼等各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精心的照料, 帮助患者减轻因疾病导致的身心创伤。

摘要:脑卒中也称脑中风, 是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 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便秘为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 造成患者异常痛苦, 影响病情恢复, 同时也增加了脑出血再出血的风险[1]。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便秘,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 梁运莲.脑血管病患者便秘的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2 (10) :2969.

[2] 林征.对慢性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训练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4) :263.

[3] 蔡文智, 李亚洁.脑卒中的康复护理[J].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 11.

[4] 余立军, 李艳娟, 王青平.运用穴位按摩护理习惯性便秘病人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 2003, 17 (2A) :146.

[5] 宋霞, 陈玉秋, 陈瑛.小剂量甘露醇溶液治疗便秘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 2004, 18 (6B) :1103.

脑卒中患者护理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科收治的清醒脑卒中重症监护室患者120例, 男66例, 女54例, 年龄36~74岁, 睡眠障碍者98例 (81.67%) 。其中:失眠52例 (43.3%) , 表现为入睡困难, 睡眠时间过少, 24h总睡眠时间不足5h;睡眠间断14例 (11.67%) , 表现为熟睡困难且易醒, 每夜醒来4次以上, 但睡眠时间无减少;睡眠颠倒26例 (21.67%) , 表现为睡眠规律改变, 白天睡眠过多, 晚间睡眠少;睡眠过度6例 (5%) , 表现为睡眠时间超过12h, 睡眠较深, 唤醒困难。

1.2 方法

在常规治疗脑卒中的同时, 对于确定为清醒脑卒中重症监护室睡眠障碍的患者 (全天嗜睡者除外) , 睡前服用阿普唑仑片4~8mg, 无效者肌肉注射地西泮针5~10mg, 同时配合心理治疗, 2周后评定疗效。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夜间睡眠>6h, 白天睡眠<2h;好转:夜间睡眠4~6h, 白天睡眠<6h;无效:夜间睡眠<4h, 白天睡眠>8h[3]。

2 结果

患者治疗2周后睡眠状况, 见表1。

3 讨论

睡眠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问题, 睡眠减少, 可造成部分免疫球蛋白、补体和T细胞亚群有下降的趋势[4], 故而影响疾病康复。美国护理专家Henderson指出, 满足患者休息和睡眠是护理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责。在临床工作中, 护士应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 实施整体护理, 采用综合方法, 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3.1 做好入院宣教

入院前向患者介绍脑卒中重症监护室环境, 简单介绍可能使用的仪器, 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和可能引起睡眠困难的因素;并告诉患者24h均有护士在病人身边守护, 任何细微的病情变化护士都会及时发现并处理。

3.2 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要保持病房适宜的温、湿度, 每天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清新;床铺要清洁、干燥、平整, 枕头高度要适中, 让患者感到舒适;病房保持安静, 合理安排治疗、护理活动, 医护人员要做到“四轻”;定期检修医疗仪器, 尤其是报警装置;夜间关大灯, 开壁灯, 避免灯光刺激;要固定好各种导管, 整理好医疗仪器上的各种导线。对患者周围

3.3 确保患者舒适度

应帮助患者在入睡前进行个人卫生处置;要协助患者取舒适的卧位;保持患肢的功能位, 防止肢体受压或下垂;对头痛患者要指导其缓慢深呼吸, 或通过听轻音乐、有节律的按摩等方法来转移其注意力;指导患者临睡前喝杯热牛奶, 用温水泡脚。

3.4 合理应用药物

将患者睡眠障碍情况告知主管医生, 以便医生正确地选择镇静催眠药物;正确应用镇静催眠药物, 即最小剂量、间断、短期用药、规律停药;对伴有抑郁的患者除给予心理支持外, 还可配合应用抗抑郁药物, 以改善入睡困难, 增强睡眠稳定性。

3.5 心理护理

给患者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 介绍一些成功病例,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正确对待疾病, 保持乐观情绪, 从而改善睡眠情况;要纠正患者在睡眠认识上的偏差, 指导患者养成有利于睡眠的良好习惯。

摘要:目的 分析清醒脑卒中重症监护室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 采取对应的护理措施, 改善睡眠质量,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 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 实施整体护理。结果 采用综合方法, 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结论 应积极治疗脑卒中, 并选择适当药物, 进行良好的心理辅助治疗, 是治疗清醒脑卒中重症监护室患者睡眠障碍的关键。

关键词:脑卒中,重症监护,睡眠

参考文献

[1] 周际.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脑血管疾病杂志, 2005, 2 (4) :173.

[2] 游国雄.脑血管病与失眠和睡眠呼吸障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3, 5:426.

[3] 赵爱云, 杨勇.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 15 (17) :2703-2704.

脑卒中患者护理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患有脑卒中合并糖尿病的60例患者临床相关资料,所有患者根据头CT或核磁共振影像检查结果被确诊,与《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关于糖尿病的有关诊断标准相符。其中有42例男患者,18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42~85岁,平均年龄(61.5±1.6)岁。脑卒中病史2~15年,糖尿病史2~17年。有34例患者为脑梗死,11例患者为脑出血,8例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患者为混合型脑卒中。

1.2护理方法

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护理方法:一是常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应将医院环境向患者及其家人进行详细介绍,以免患者对住院环境不熟悉而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便于医患之间加深了解,护理人员应积极向患者宣教脑卒中合并糖尿病的有关医学知识,客观评估患者的临床护理风险,采取安全有效的措施对患者予以防范。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进而使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 。

二是心理护理方法。因脑卒中患者发病具有突发性,通常因受到疾病困扰、不熟悉医院环境等因素,还存在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容易在患者内心产生焦虑、紧张及抑郁等不良情绪,所以,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采取心理护理方法,安慰鼓励患者。主要任务是将患者的不良情绪解除,提高战胜疾病的自信息,使患者及其家人提高对疾病重要性的认识,了解正常排便对患者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避免患者受到不良情况的影响,积极配合患者的整个临床诊治过程。针对不同患者具有的不同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使患者心理状态和行为得到明显改变,对其早日痊愈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是生活护理方法。每日护理人员应进行两次病房检查,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实际及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协助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并使其养成良好习惯。对早晚护理严格落实,如为患者早晚打开水,为病房在早晨开窗通风,患者夜间休息时拉上病房窗帘,把大灯关闭等,为患者积极创造舒适温馨的环境,使其感到家庭般的温暖。协助患者定时排便,积极引导患者安排与排便适合的时间,在早餐后是通常最好的时机,由于餐后对大肠运动具有一定的刺激而产生排便反应。在排便时指导患者放松精神,不能在此过程中玩手机等。患者应养成蹲姿或坐姿的正常排便习惯,但部分患者由于病情影响必须在床上进行排便,不能继续采取原有排便姿势,而且不适应床上排便,易产生便秘症状,因此,排便时患者应尽可能将日常查房、治疗及护理时间避开,将排便的隐蔽环境和充足时间单独留给患者,诸如门窗关闭、将窗帘拉上,还可播放轻音乐,便后对病房通风,使病房内空气保持清新。偏瘫患者因减少活动,肠胃减慢蠕动,在患者病情能够承受范围,可指导患者开展比较简单且运动量不大的的肢体活动,使患者增加对盆底肌肉和腹肌的运动量,进而使患者肠道提高蠕动,肌肉提高张力,有效控制便秘症状的产生[3] 。

四是饮食护理方法。这对患者而言比较重要,因病后患者食欲不振,而且不能摄入足够的食物和水分,不可对肠道正常蠕动产生刺激作用,所以,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要求进行饮食,与饮食配合进行治疗。最适合食用低脂、低盐、高纤维素及糖尿病饮食,多食用菠菜、油菜、芹菜等绿色新鲜蔬菜及燕麦、玉米及荞麦等粗粮,控制血糖指标比较理想的患者,可在两餐之间食用适量的新鲜水果,每天吃的水果最多不超过200 g,使肠道对排泄物水分的吸收减少,进而提高大便松软度利于其排出。并适当增加摄入的水量,将肠道内容物液化利于其从肠道通过。在患者不存在特殊禁忌的病情时,鼓励患者清晨睡醒后饮温白开水200~300 m L,也可在三餐前喝一些柠檬汁、温白开水等热饮对于促进患者肠蠕动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4] 。

五是腹部按摩方法。该护理方法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是利用手掌,改变肠管形状,加快肠管蠕动及力量,对于患者胃肠内容物具有十分明显的排泄效果。间接作用是由护理人员采用按摩手法的刺激作用,利用患者神经、经络所具有的传导反射作用,提高患者胃肠蠕动性及分泌消化液。对于患者排便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方法是:患者将膀胱内尿液彻底予以排空后采取仰卧姿势,双腿保持屈曲自然的状态,将其腹部放松并将掌心置于腹部上,遵循顺时针方向每日对腹部进行按摩1~2次,持续1~2 min/次,使患者腹腔内不断增大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肠道有关部位的蠕动次数具有比较明显的刺激作用,使形成于结肠内排泄物逐渐发生相应的移动,从而保证患者每日畅通排便的次数[5] 。

六是用药护理。对于临床护理过程中,超过3 d没有进行一次大便的患者,应及时向医生汇报,按照医嘱进行严格服药。若医生要求每日服用三餐后用温开水送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次,可对肠道内菌群进行有效调节,并对于肠道平滑肌收缩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促进患者排出大便。结合患者病情发展严格按照医生处方应用番泻叶、大黄、酚酞片及蓖麻油等口服药物。对大便干硬具有便意患者,采用开塞露塞入患者肛门使肠壁润滑、对粪便软化、对肠蠕动产生一定的刺激以利于患者排便,通常控制在15~30 min有效。药物应用过程中,患者用药后护理人员应对其随时观察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并认真做好相应记录。如果这些方法都没有效果时,可按照医生要求采用灌肠治疗方法,灌肠液应保持在39~41℃,若患者在灌肠时具有便意或腹胀症状,应叮嘱患者保持深呼吸,使其不适症状减轻,尽可能保持5~10 min后再排便。将40 m L开塞露加入250 m 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具有良好的灌肠效果,灌肠操作过程中应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密切关注,以保证患者安全,并及时做好相应记录[6] 。

2结果

采取以上综合护理方法,60例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有44例患者顺利排便(占73.3%),11例患者采用灌肠方法通便(占18.4%),5例患者采用人工掏粪方法(占8.3%)。

3讨论

目前,脑血管病和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多发的常见病,两种疾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相互产生影响。在脑卒中患者中便秘并发症比较常见,发病率在30—60%左右,因患者需对血糖、饮食等进行严格控制,更易产生便秘症状。不只是增加患者痛苦,还容易因排便用力,增高患者血压及颅内压,加重患者临床症状表现,甚至造成患者预后不佳等不利后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使患者增加经济和心理负担。

通过对收集的60例例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方法,患者都能顺利排便。充分表明护理方法明显提高患者顺利排便程度,还能对患者疾病康复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患者可有效避免因患有各种疾病而发生便秘,进而减轻便秘引发的各种痛苦与危害,患者产生各类并发症的可能性有效降低,患者预后有效提高,进而使其痛苦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护理质量也显著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采用综合护理可使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排便更加通畅,有利于患者康复,以防因疾病引发便秘,使患者提高护理质量及预后效果。

摘要:目的 针对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便秘的护理效果进行较深入地探讨。方法 对患者分别采取常规、心理、生活、饮食等多种护理方法,研究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60例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后,有44例患者顺利排便(占73.3%),11例患者采用灌肠方法通便(占18.4%),5例患者采用人工掏粪方法 (占8.3%)。结论 采用综合护理可使患者排便更加通畅,有利于患者康复,以防因疾引发便秘,使患者提高护理质量及预后效果。

关键词:脑卒中,糖尿病,便秘护理

参考文献

[1] 罗才贵,刘明军.实用中医推拿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62-275.

[2] 李利平.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5(10):69-72.

[3] 王艳华.脑卒中患者便秘训练方法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7(13):89-92.

[4] 唐伟新主编.实用临床护理三基理论篇[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137-140.

[5] 林莹,梅嫦颖.脑卒中患者便秘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J].现代实用医学,2015,4(6):55-58.

脑卒中患者护理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文对我科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 (均为头部CT或头部核磁检查明确诊断) 并有明显吞咽功能障碍的36例患者, 年龄68~82岁。

1.2 方法

吞咽障碍护理的评价方法应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根据吞咽能力的不同给予相应的分数, 分数越大吞咽能力越好。吞咽康复疗效的判断按照康复治疗10d为1个疗程, 根据患者吞咽能力得分情况判断康复疗效。

吞咽困难程度评定标准参照大西幸子[2]评价:患者端坐, 饮温开水30m L, 观察所需时间和呛咳情况, 1级:1~5s内饮完, 无呛咳;

2 级:分2次以上饮完, 无呛咳;3级:一次饮完, 有呛咳;4级:5~10s,

2 次以上饮完, 有呛咳;5级:频繁呛咳, 10s内不能饮完。

2 护理

2.1 基础训练

(1) 增加面部肌群的运动、舌体运动和下颌的张合运动:让患者鼓腮、吹气、空咀嚼、微笑、闭眼、皱眉、张颌、闭颌运动, 伸舌做左右、前后、舌背抬高运动或阻力运动[3]。 (2) 咽部冷刺激:每日3餐前使用冰冻的裹有湿纱布的筷子轻刺软腭、舌根、咽后壁, 然后让患者做空吞咽动作, 寒冷刺激能有效地强化吞咽反射, 反复训练可诱发吞咽和吞咽能力, 提高口腔黏膜的感受性[4]。 (3) 吮吸训练:患者食指戴上胶套放入口中, 模仿吮吸动作, 体验吮吸的感觉, 每次吮吸20次, 每日2~3次。 (4) 喉抬高训练:患者把手指放于训练者的甲状软骨的上缘, 在训练者吞咽时, 感觉它向上运动。然后让患者照镜子将自己的手指置于甲状软骨上, 模仿上述动作20次, 每日2~3次, (5) 咳嗽训练:努力咳嗽建立排除气管异物的防御反射。以上训练进行2周后, 患者的吞咽功能有明显好转, 再进行进食训练。

2.2 进食训练

(1) 选择体位, 可取半卧位, 即让患者躯干上抬30°仰卧位, 头部前屈, 亦可取坐位进食, 这样易引起吞咽反射。 (2) 选择食物形态, 容易吞咽的食物特征为密度均一、有适当的黏性、不易松散、通过咽及食管时容易变形、不在黏膜上残留。此外, 还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及温度等。 (3) 最适于吞咽的每次摄食入口量, 正常人约20m L。一般先进少量 (3~4m L) , 后酌情增加。还要注意餐具的选择, 开始以薄而小的勺子为宜。 (4) 交互吞咽训练, 每次进食吞咽后, 应反复做几次空吞咽, 使食物全部咽下, 然后再进下一勺。每次进食吞咽后饮少量的水 (1~2m L) , 有利于刺激诱发吞咽反射, 除去咽部残留食物。 (5) 训练时间的选择, 每日三餐前根据上述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每次训练20~30min。另外, 患者情绪常不稳定, 烦躁、易怒、不合作, 要向患者讲清病情、治疗过程、训练时间与转归等, 积极疏导, 尽可能争取密切配合。

2.3 吞咽理疗仪治疗

(1) 吞咽理疗仪通过低颅脉冲电流刺激, 使神经肌肉接头或运动终板处产生外周运动神经的去极化, 肌肉群受刺激后产生收缩, 以重建吞咽反射的大脑皮层控制功能, 同时, 可促进组织血液循环改善, 提高咽部肌肉的灵活性, 防止咽部肌肉萎缩, 明显改善和恢复咽部功能。

(2) 方法:使头部处于中立位, 放置电极:通道1:紧位于舌骨上方, 水平排列电极, 通道2:沿正中线水平排列电极, 最上面的电极放置于甲状上切迹上方, 最下方的电极放置于甲状上切迹下方。必要时用绷带或胶带把电极固定, 确保粘附恰当。开机后, 设定参数, 以患者刺激部位出现“抓握”、“挤压”、“拽”、“电极被剥去”感为适宜, 治疗30min, 治疗次数为10~14次。

2.4 心理护理

脑梗死多数有肢体功能障碍和言语障碍, 生活不能自理, 对康复失去信心, 出现焦虑、抑郁、自弃等情绪, 康复护理计划的顺利实施取决于患者对训练的合作态度。因此, 做好心理护理很有必要, 应当让患者知道经过治疗和康复训练后, 各种功能障碍可得到最大的改善, 大部分患者生活能自理, 从而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

3 结果

基本痊愈 (1级) 33例;基本好转 (2级) 3例;总有效率为100%。因此, 及时有效地采用吞咽理疗仪和吞咽功能训练相结合治疗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 明显减少脱水, 营养不良, 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等并发症, 改善生活质。吞咽理疗仪治疗吞咽障碍患者无痛苦无不良反应, 患者易接受和缩短住院时间, 为患者提供一个全新的治疗手段。

摘要: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吞咽治疗仪和常规康复护理合用, 吞咽障碍的恢复率明显提高。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吞咽治疗仪

参考文献

[1] 王茂斌.脑卒中的康复医疗[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 (1) :367.

[2] 大西幸子, 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7, 12 (3) :141.

[3] 郑佩君.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 11 (5) :147~148.

脑卒中患者护理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来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45例, 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40例, 女性105例;年龄4~79岁, 平均年龄68.9岁。其中脑出血95例, 脑梗死150例, 右侧偏瘫130例, 左侧偏瘫115例。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245例脑卒中患者依据康复进行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125例, 常规组120例。

1.2.2 康复治疗及护理

(1) 心理护理:急性脑卒中患者对突发的生理功能障碍引起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消失难以接受, 康复护理中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 给予精神安慰, 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保持良肢位摆放:为了预防将会出现的上肢屈曲和下肢伸展性痉挛, 无论是仰卧还是侧卧位, 都应该取其拮抗位;平卧位时, 头上枕枕头, 不要过伸、过屈和侧屈。患肩垫起, 防止肩后缩, 患侧上胺伸展稍外展, 前臂旋后, 拇指指向外方。 (3) 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对昏迷或完全偏瘫的病人, 应进行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 以利于防治关节挛缩和畸形。 (4) 指导患者床上自我训练:上肢双手十指交叉, 患手拇指位于健手拇指上, 并稍外展, 以健手带动患肢作肩关节前屈、内收、外展、肘关节屈伸、腕关节背屈、掌屈、尺屈、桡屈等动作。下肢搭桥训练:仰卧位、双下肢屈曲, 双足平放在床面, 双手交叉上举。肩关节屈曲90°, 肘关节伸展, 或者双手交叉放于头下, 给予辅助骨盆, 启示患者将臀部抬起, 缓解躯干、下肢痉挛, 提高床上自理能力的目的[2]。 (5) 坐位平衡及坐起训练:患者先侧移至床边, 用健腿将患腿移至床边外, 患膝自然屈曲, 然后头向上抬, 躯干向患侧旋转, 健手横过身体, 在患侧用手推床, 把自己推至坐位, 同时摆动健腿下床。

1.2.3 临床效果评定

2组病例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评定采用Barthel (指数BI) 评分法评定。

1.2.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

2 结果

2 组病例依据临床效果评定内容对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并进行比较, 具体见表1。

3 结语

康复治疗及护理目的在于预防脑血管病继发障碍的发生和发展, 促进脑血管病功能障碍的恢复, 继发障碍即肌萎缩、关节挛缩和变形、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足内翻等的预防。运动系统若制动超过3d, 肌原纤维就开始缩短, 并开始萎缩, 当超过2周时, 关节周围的致密结缔组织增加使关节萎缩, 早期康复非常重要。

中枢神经损伤后病变的周围部分在结构和功能上对其有一定的代偿性, 当这种代偿性出现后通过训练和学习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出现已丧失的功能, 早期康复的介入治疗, 能加速了脑侧支循环的建立, 促进了病灶组织或健侧脑组织的重组或代偿, 极大的发挥了脑的“可塑性”, 康复训练本身在这方面则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科学的康复治疗不仅因肌肉和关节的运动向中枢神经系统提供大量的本体感觉神经输入, 使病灶内尚未坏死的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 使肌力改善, 促进恢复正常功能, 而且还有效地防止了废用综合征的产生, 避免肢体痉挛及非麻痹侧的肌萎缩。

总之, 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及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可以明显改善肢体功能, 降低残废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注:经统计学分析, 2组评价内容治疗前比较, P>0.05, 无显著差异性;2组评价内容治疗治疗后比较, P<0.01, 有显著差异性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及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45例依据康复进行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125例, 常规组120例;2组病例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评定采用Barthel (指数BI) 评分法评定。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 2组评价内容治疗前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性。2组评价内容治疗治疗后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及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可以明显改善肢体功能, 降低残废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早期,康复治疗及护理,脑卒中,肢体功能,影响

参考文献

[1] 缪鸿石, 卓大宏, 南登崑, 等.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 (上册) [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8:60~61.

脑卒中患者护理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目的:分析中老年脑卒中护理中三合一心理干预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抽选本院在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中老年脑卒中患者共计85例,按照计算机乱序的方式进行分组,将所有被选定为研究对象的中老年脑卒中患者分成两组,即实验A组和实验B组。其中,实验A组共计42例,实验B组共计43例。传统护理应用于实验A组,三合一心理干预护理应用于实验B组,观察和对比两组中老年脑卒中患者疗养期间的不良情绪出现状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实验A组相比,实验B组患者疗养期间的不良情绪出现状况明显较良好,且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与传统护理相比,三合一心理干预护理能够有效帮助中老年脑卒中患者减少不良情绪,维持患者就医期间的身心健康,并提高护理满意度,可推广。

关键词:中老年脑卒中;三合一心理干预;应用效果

脑卒中是临床上一种多发于中老年群体的身心疾病,病情较危重,且治疗风险较高,死亡率不斷攀升。随着中老年年岁不断增长,其身体素质降低,生理功能衰退,以致身心发生较大变化,而不良情绪会诱发脑卒中,进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为能够维持患者就医期间的身心健康,提升治疗效果。因此,我院特选取在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中老年脑卒中患者共计85例,进行差异化护理实验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近两年收治的中老年脑卒中患者共计85例,按照计算机乱序分组的方式将其划分为实验A组与实验B组,其中实验A组42例,包括男23例,女19例,实验B组43例,包括男18例,女25例。实验A组患者的年龄跨度为46-75岁,均龄为(70.32±3.23)岁,应用传统护理。实验B组患者的年龄跨度为46-76岁,均龄为(70.52±3.13)岁,应用三合一心理干预护理。将实验A组以及实验B组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进行对比,P>0.05。

1.2方法

按照规定流程对所有被选取为研究对象的患者进行了常规体检以及对症治疗后,对实验A组的患者实施应用传统的护理方式,具体内容为:①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相关病症知识、治疗方式、护理措施等。②时刻监测患者病情变化,予以相关的护理[2]。③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保持稳健平和的就医心态,注意相关事项并监督患者严格遵照医嘱进行疗养。

对实验B组的患者实施应用三合一心理干预护理,其具体内容为:①认知干预护理:由于患者对自身病症治疗、护理措施等相关知识较为匮乏,因此患者容易产生过度的忧虑、紧张以及烦郁等负性情绪,能够对患者就医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造成较大危害,进一步影响患者治疗和护理效果。护理人员须引领患者及其陪护家属浏览熟悉病区内部以及周围的各项设施与整体环境,可以在此期间以正常聊天沟通的形式向患者介绍其自身的病症情况、发病机制以及疗养注意事项,避免患者对陌生环境以及治疗方案产生排斥与抗拒,及时疏导患者情绪,帮助患者构建稳健食的就医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以使患者病情尽快恢复[3]。②行为干预护理:由于患者心理素质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所以在疗养期间会过度依赖护理人员和家属,这不利于患者的身心恢复。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日常行为训练,如穿衣、刷牙、进食等日常行为,适时用言语鼓励患者,增加其对抗病情的信心和决心,不断强化患者行为能力,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③人本主义干预护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护理人员需具备同理心,站在患者角度考虑问题,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尽量满足其生活需求,帮助患者增强信心,不断调整自我情绪,使其以积极良好的心态来面对病情变化[4]。

1.3统计学方法

SPSS19.0软件处理,X2值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养期间的不良情绪状况对比

根据研究数据可知,护理后实验B组患者疗养期间的不良情绪的频率相较于实验A组患者来说明显更良好,P<0.05,具体数据如表2-1所示: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根据实验研究数据可知,实验B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相较于实验A组来说明显更高,P<0.05,具体数据如表2-2所示:

3.结论

脑卒中对中老年群体患者的危害性较大,尤其影响中老年的心理健康,患者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康复进度。为了维持患者疗养期间的身心健康,提高治疗效果,护理人员需选择科学合理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临床上常用传统护理,虽然能够缓解患者病情,但不能安全满足患者就医期间的护理需求,而三合一心理干预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效果显著[5]。由本次实验可以看出,与传统护理相比,三合一心理干预护理能够有效帮助中老年脑卒中患者减少不良情绪,维持患者就医期间的身心健康,并提高护理满意度,可推广。

参考文献:

[1]许应娇.中老年脑卒中护理中三合一心理干预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4):170+172.

[2]杨晓晴,靳晓燕.中老年脑卒中护理中应用三合一心理干预护理的效果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20):138.

[3]刘丽玲.中老年脑卒中护理中三合一心理干预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09):165-166.

[4]郭艳霞.三合一心理干预模式对中老年脑卒中后护理效果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30):74-75.

[5]陈艳.三合一心理干预护理模式在老年脑卒中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8,28(01):97-99.

上一篇:产业转型与产业结构论文范文下一篇:信用卡业务风险控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