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与产业结构论文范文

2023-11-15

产业转型与产业结构论文范文第1篇

一、当前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转型升级动力不足。

一是传统产业的企业在成立、发展过程中已投入了较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如果进行转型升级, 之前的很多投入就会销毁, 不再产生收益, 对企业而言损失巨大, 而放弃转型升级, 维持原有的生产模式, 依然可以产生收益。二是由于传统产业的多数企业位于中小城市和乡镇, 对现代市场信息、宏观经济环境、先进科技的了解相对较少, 对企业的科学决策和新技术创新认识足。三是由于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无成熟经验可循, 企业可能会出现转型升级失败的情况。因此, 大多数传统企业还在观望, 转型升级意愿不强烈, 行动不积极。

(二) 转型升级质量不高。

由于转型升级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资源用于创新技术, 创新出新技术以后为收回前期的研发投入, 必然要以相对较高的价格销售新产品。但当前我国一定程度存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的问题, 个别企业以各种手段窃取新技术, 生产销售新产品, 损害了创新技术企业的利益, 打击了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导致转型升级的质量不高。

(三) 转型升级成效不明显。

由于我国现阶段在传统产业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 转型往往需要整体协调推进, 一些企业忽视了升级带来的连锁反应,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就出现了资金、政策配套等方面的问题, 导致转型失败;另外, 还有一些转型成功的企业, 由于配套产品的市场不完善, 产品配套成本高, 产品收益率低。所以, 目前转型升级还没有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

二、原因分析

(一) 部分企业管理者经营理念相对落后。

传统产业的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学历层次不高, 对先进科技和企业文化的接受度较低, 经营理念落后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对当前传统产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和转型升级压力认识不足, 过度追求眼前利益, 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 对企业转型升级不积极, 不愿在转型升级上投入时间、金钱和精力, 导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

(二) 企业员工难以适应转型升级的需要。

由于传统产业的多数企业位于中小城市和乡镇, 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较弱, 企业内的多数员工主要从事简单重复劳动, 技能水平较低, 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同时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培训需要投入资金、耽误工作, 而且在短期内难以见到直接效果, 所以不愿对员工开展培训, 导致员工技能水平提升缓慢。

(三) 转型升级所需资金不足。

一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 多数传统产业已经发展为完全竞争行业或者接近完全竞争行业, 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 竞争激烈, 利润较低, 而且部分传统产业属于产能过剩行业, 行业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需求量, 导致了产品价格偏低, 企业盈利困难;二是近几年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市场运行中风险点增加, 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三是企业负担较重,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直接或间接承担了大量的税费和制度性交易成本, 生产经营压力大。以上因素共同导致了传统产业的很多企业缺少足够资金用于转型升级。

(四) 政策支持相对不足。

政府在企业转型升级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很多地区对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持仍停留在文件层面, 只是笼统地提到要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并未细化举措, 将政策真正落地落实。

(五) 企业自身技术实力薄弱。

目前多数企业仍是“重生产、轻研发”, 把主要的人力、物力、财产投入到生产上, 忽视了产品的开发创新, 导致企业技术实力不足, 甚至缺失技术研发部门。

三、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高度重视, 建议政府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 加强宣传引导。

一是通过电视、网络、会议、先进事迹评选等宣传方式, 使传统产业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充分认识当前的市场竞争形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使他们意识到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引导他们投入更多的资源到转型升级中。二是打造典型标兵形成示范效应。通过公开比选等方式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传统产业的企业, 优先指导、扶持它们开展转型升级, 塑造成转型升级的榜样, 为其他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样本、树立信心。

(二) 协助传统产业的企业搞好人才保障。

一是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 政府通过带领本地传统产业的企业到大城市组团参加招聘会、在本地开设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会、对到传统产业的企业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给予补贴等方式, 帮助传统产业的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 提升员工队伍整体水平。二是鼓励社会举办各类培训机构, 为员工参加培训提供便利条件;三是通过设立培训奖励、资金补助等方式引导和支持企业对员工开展培训, 提升员工技能水平, 为转型升级奠定人才基础。

(三) 加大对转型升级企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一是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 对转型升级的企业根据具体投入按比例给予支持, 由于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风险较大, 如果完全由企业承担, 企业必然不愿主动进行转型升级, 所以必须加大财政资金扶持;二是将当前支持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细化, 确保政策具有可操作性、可执行性, 真正发挥政策的支持作用;三是通过实地调研, 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 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提高企业营利能力;四是引导银行加大对传统产业的企业融资支持力度, 确保企业资金链充足, 避免因转型升级短期内大量投入资金而导致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引发企业破产倒闭。

(四)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优化营商环境, 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避免寻租事件的发生, 清理规范各项涉企规章制度, 优化办事流程,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大力开展减税降费, 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侵权行为, 维护创新企业的权益, 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使企业真正愿意投入资源用于创新;二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很多企业营利能力也在同步下降的情况下, 政府要努力实现经济稳增长, 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三是大力开展去产能工作, 避免因产品供过于求导致企业间恶性竞争, 损害企业利益, 影响正常运营;四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借助网络、平面广告、电视等方式使社会了解关注支持企业转型升级, 为企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 引导企业进行自我提升。

一是通过带领企业实地参观、挂职锻炼、经验介绍等方式, 使企业管理者和技术骨干了解已转型升级成功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市场竞争形势和宏观经济情况, 为自身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借鉴, 树立信心和找准方向;二是鼓励传统产业的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高校开展技术合作, 联合开展项目研究, 为转型升级奠定技术基础。

传统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尽快实现转型升级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

摘要:随着我国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不断攀升, 传统产业所依赖的低成本生产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如果不尽快完成转型升级, 未来势必难以与生产成本更为低廉的南亚、东南亚等地区进行竞争, 因此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 包括:转型动力不足、转型质量不高、成效不明显等, 并立足政府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刘勇.新时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动力、路径与政策[J].学习与探索, 2018 (11) :102-109.

[2] 吴言动、彭凯平.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驱动机制与保障策略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18 (3) :40-43.

[3] 黄磊.吉林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13.

[4] 王新军.济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5 (10) :24-28.

产业转型与产业结构论文范文第2篇

一、雄安新区产业现状

雄县主打塑料包装产业, 目前已形成了以塑料包装为主, 电线电缆、压制沿革及乳胶制品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容城则主打服装制造业, 目前已形成以服装制造为主, 食品加工、毛绒玩具、汽车灯具以及箱包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安新则有“北方鞋都”的称号, 目前已形成了以鞋类加工制造为主, 羽绒制品、有色金属以及旅游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如表1所示, 2016年雄安三县地区总产值218.3亿元, 其中雄县占到将近一半。

二、制约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障碍

(一) 领军企业:转型升级障碍多

首先, 当地领军企业普遍面临管理混乱问题。由于缺乏从雄安新区整体着眼的产业系统规划, 使得新区产业形态及分布均表现出混乱无序的状态。

其次, “低投入、高污染、高耗能”是目前河北经济发展的现状, 同时也是以塑料加工、服装制造、乳胶制造以及制鞋产业为主的部分领军企业所共同面对的问题。这一现状与雄安新区“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目标还存在明显差距。

最后, 雄安新区主要支柱产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存在着财富贡献率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其低端的产业定位与雄安新区新的发展规划格格不入。

(二) 中小微企业:生存压力大

首先, 新区内很多中小微企业难以通过新的产业及环境遴选标准。其次, 当地中小微企业普遍以家庭小作坊生产的模式为主, 上有政策管控、大企业垄断的压力, 下游市场占有量小、附加值不高的限制, 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资金量小、产业链短、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此外, 对于可能的厂房拆迁问题, 中小微企业面临两难选择, 如果重租厂房, 则成本过高, 如果放弃产业, 就会失业。

(三) 劳动力问题

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必然与人息息相关。比如, 雄县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各类中小企业中工作。大部分中小企业可能很难通过新区严格的产业及环境筛选标准, 意味着数十万计的雄县工人将面临失业。而这些从业者大部分在某一特定行业从事多年工作, 职业技能有限, 很难进入其他行业。

三、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 发展高新产业及服务业

首先要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及相关目标, 在新区现有产业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升级, 重点发展符合当今社会需要并有利于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及服务业。发挥“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乘数效应, 引进国内外创新项目及企业, 促进本地发展。响应国家有关战略的号召, 借助政策红利,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转移, 尤其是有利于新区发展的科研、教育、医疗等高端产业的转移。不断明确雄安新区的战略定位, 将节能环保、“大智移云”及科研教育等作为新区高端高新产业的培养方向。

(二) 提高现有产业科技含量及附加值

支持新区各类企业建立研发部门, 同时吸引各类企业总部及研发机构的迁入, 推进引进企业的本土化融合, 鼓励新区产学研结合创新。引导新区加工制造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设计、专利、标准、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等高附加值方向转移。提升新区产业科技含量及附加值, 提高竞争力。

(三) 淘汰落后产能

研究并建立新区企业的综合评价指标管理体系, 根据环保、质量、技术、安全、水耗、能耗等手段, 对新区企业进行逐一评估。对于技术严重落后、完全不符合新区评价标准的企业要坚决关停取缔。对于治理有望的企业要强调运用新标准、新方法进行改造升级。运用新技术改造生产流程, 实行智能化及个性化定制。同时强调生产全过程的环保性和低碳化, 使持续发展理念贯穿改造升级全过程。将迁移企业纳入信息库及绩效评价机制, 实行动态管理, 避免污染企业“异地搬家”。

(四) 推动加工制造环节的逆向外包或整体外迁

由于加工制造产业科技含量低, 专业化水平不高, 与新区标准不符, 因此要选择合理的区域来承接和消化新区过剩的产能, 实现新区加工制造环节的整体外迁, 形成产业集群, 降低转移成本, 使得不符合新区评价标准但治理有望的企业不仅能留得住还能发展的好。发挥地区优势, 探索多种产业对接模式即区域共享机制, 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五) 完善政策配套保障

明确考核目标, 进行目标分解, 确保责任到人。研究制定符合新区特点的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及配套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每年至少拨付10亿元资金用于支持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政策奖励、无息贷款、补助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进行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转型升级。设立政府引导基金, 通过市场化运作, 撬动社会资本, 支持新区产业转型升级。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按照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调整信贷资金的投向, 提供多种政策优惠支持新区企业上市融资, 支持金融机构结合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开发新型金融服务产品。建立股权、产权交易市场, 为企业筹融资提供全方位服务。

摘要:雄安新区主要以服装、塑料等加工制造业为主, 与新区高端产业定位不符, 亟需转型和升级。但是在产业转型和升级过程中, 无论是领军企业、中小微企业还是当地工人都面临着巨大压力。对此, 第一, 应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及附加值;第二, 引导加工制造环节整体外迁;第三, 应淘汰落后产能;第四, 应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第五, 应完善政策配套保障。

关键词:雄安新区,产业转型,产业升级,路径

参考文献

[1] 田学斌, 柳天恩.创新驱动雄安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 第43卷 (4) :70-75

[2] 范周.雄安新区研究的新理论增长点———基于文化、产业、民生的现实维度[J].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5) :1-14

产业转型与产业结构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章首先剖析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诱因及校企协同创新的内涵,揭示了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阻力与动力,并从技术协同、人才协同、制度协同等角度给出完善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协同创新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产业转型升级 协同创新

[作者简介]曹丽曼(1965- ),女,新疆巴州人,新疆职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及检测技术。(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3)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宏观和微观经济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地方经济也迫切需要加速产业转型升级。这要求地方企业积极引入高职院校力量,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及产业技术与管理升级,加速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攻目标是力促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但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第一,世界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际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各项指标显著恶化,冲击我国实体经济,致使我国传统优势项目的出口贸易顺差迅速缩减。第二,金融危机暴露出我国经济的若干深层次矛盾:一是产业层级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协同能力差;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升级多依赖外源性核心技术的引进;三是产业能耗值较高,单位产出的高能耗值给区域经济的资源与环境承载力造成较大压力。这些深层次问题都有待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来解决。

协同创新是化解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的可行选项。德国学者Haken认为,协同是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其结果是导致协同效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协同理念指导下的高校与产业协同合作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的协同创新是指高职院校内部各系部之间、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企业及科研院所之间围绕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重大项目展开合作,通过集中各方资源与能力,协同化解阻碍行业发展的若干关键性理论与技术问题和生产实践中重大问题的一种创新活动。鉴于产业升级的本质是通过激发产业内部生产要素的活力,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方式,优化产业间及产业内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故协同创新有助于借助外部资源激发企业内生性创新能力,提升地方企业实现产业转型的成功率。当前,阻碍地方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首要障碍是创新资源的匮乏与资源错配问题,急需通过整合地方政务、产业、科研、人才、金融等多方资源来化解阻碍地方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深层次矛盾,强化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在学科建设与科研立项等方面的协同力度,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动性。

一、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阻力

我国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阻力主要来自既有产业格局下的既得利益群体。在现有利益格局下,各利益主体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意愿强弱取决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结果。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阻力表现如下:

(一)价值理念层面

从价值理念层面而言,高职院校与地方产业界在协同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问题上缺乏基本的价值理念共识,缺乏对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和协同创新路径的统一认知结构。传统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更重视教学工作。就高职院校的内部协同创新而言,教师热衷于做好本学科工作,错误地将从事跨系部及跨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者定位为“不务正业”,对于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师的正激励不足,从而压制了校内协同创新力的爆发;就高职院校的外部协同创新而言,高职院校要求教师治学严谨和本分守纪,对教师的纪律性要求胜过对其协同力和创新性的要求,对教师从事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制度性约束过强,从而弱化了高职院校与地方产业协同创新的能力。

(二)利益分配层面

从利益分配层面而言,高职院校与地方产业界之间对协同创新成果的利益分配方式缺乏制度性规范。由于实业界把握协同创新成果的生产资源,是协同创新成果的市场实现价值的直接控制者,因此在协同创新成果进入生产与市场投放阶段后,实业界具有更强的谈判实力,有着借助自身实力攫取更多利润的强烈冲动。但是,高职院校直接掌控创新知识本身,在协同创新的初期具有更强的谈判实力。如果实业界不愿意让渡令高职教师满意的利益,且不能设计一套良好的制度来确保将利益顺利转移给技术持有者,则技术持有者将没有意愿积极参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推高实业界的转型风险。本质上,决定高职院校与地方产业界之间协同创新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设计一套令各方满意的风险与收益匹配制度,以确保技术创新及产业转型升级风险分担比例与最终利益分配的合理配置比例二者的一致性。

二、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动力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有两个来源:外部动力重点解决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问题;内部动力则解决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对各利益攸关方的利益增进能力问题。

(一)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外部动力

第一,市场导向下的新技术革命是推动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首要外因。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以信息化为先锋的第五次新技术革命的潮头。纵览历次技术革命的发展脉络可清晰地发现,虽然每次技术革命的技术研发内容不尽相同,但都遵循着类似的商业规律,新技术革命迫切需要新商业模式革命的配合,从而推动历次技术革命从纯粹的新技术突破层面跃升为提升现实生产力的商业模式创新层面,并以此促进企业的现代化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新技术革命具有系统性特征,强调通过社会生态系统诸环节的协同努力来达成其变革目标。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在企业的技术实践能力与高职院校的知识与理论创新能力的交集处得以实现。故企业界迫切需要与高职院校联袂,从高职院校所代表的知识创新源泉汲取支持企业产业转型和升级所需的新理念、新方法,有效弥补企业界在实践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产业转型与升级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理论性不足问题。

第二,市场竞争压力是推动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展开合作以推动其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高等教育产业化有效满足了国民对于学历教育的旺盛需求,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在教育产业市场化压力下的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依然沿袭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作模式,与市场经济模式相冲突。为提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办学能力,高职院校应尊重市场经济在高等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以地方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为指引来制定办学方针。同时,政府应当重视张扬高职教育市场的长期效益,避免高职人才培养的短视行为。政府可以对企业向高职院校转移支付的资金给予税收优惠,降低校企融合的制度成本和财税成本。

(二)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内部动力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内部动力根源在于高职院校和实业界可以从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提升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水平,降低组织运营的单位成本,并获取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利润率。高职院校与企业展开在毕业生人力资源、教师科研资源及高校信息资源等领域的合作,有助于降低组织创新风险,提升双方的协同创新效能。

第一,高职院校可为地方产业转型提供充沛的毕业生人力资源支持。地方高职院校对当地社会与经济的现实状态与发展趋势有着较为深刻的把握,可以通过调整办学方针、优化专业设置、实施课程改革等手段来快速响应“十二五”规划下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层次技能型及工程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当深入掌握地区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最新动向,并及时调整学科及专业设置来快速响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需求类型的变化,通过优化知识型人才供给的方式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障。以浙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作为一所地方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院校,该校自创立伊始就倡导“把专业办在市场需求的热点上,办在企业的兴奋点上”,该校的鞋革制造专业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立足所处中国鞋都的产业优势,先后引进金仕达企业和康泰企业,合作成立产学研究中心,进行新产品研发,使学生直接在生产一线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学校与温州鞋革工业协会所属企业共同出资打造的制鞋工艺与鞋机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满足了教学需要,而且还成为鞋革行业新技术工艺和新产品的展示窗口。

第二,地方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中集聚大批地方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智力高地。高职院校教师可以通过直接参与地方企业横向课题或开展针对地方产业转型与升级的纵向课题的方式,重点突破制约地方产业转型与升级的若干关键技术和管理问题。在地方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战略实施过程中,高职教师的功用具有伴生性特点,急需地方政府给予恰当的政策引导,为其参与地方产业转型与升级提供制度保障和资金保障,方可有效促进高职教师充分施展科研能力为地方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助力。当前阻滞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障碍在于,企业关于产业转型升级所需技术的研发人员力量不足,研发资金投放能力有限,自主研发周期长,风险高;而高职院校的科研力量却受制于研发资金不足及研发成果与市场对接难度大等问题。校企双方就产业转型升级所需技术的研发资源存在较高的互补性。校企双方有必要以各自资源优势为合作基础,通过产学研知识共享的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例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上级主管部门浙江省供销社的行业优势,在市场营销示范专业建设中彰显服务三农特色,着力打造了服务“三农”的培训、研究、直销三大平台,积极助推农业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第三,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的充沛产业信息资源及信息处理能力,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提供高端产业服务。高职院校作为教育及科研信息系统的成员,掌握丰富的科研技术信息资源,能有效组织专业技术人才从事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的信息挖掘及分析处理工作。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引导功用,健全产业转型升级的信息化推进制度体系,提升地区产业信息化的层级;高职院校还应当积极展开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的政策规划及制度研究,强化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在制度与管理技术层面的信息交流与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将其在制度与管理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拿来与企业共享,并从企业获得市场最新的动态信息,反促高校办学理念及专业设置等领域的战略调整,实现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框架下的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互惠式信息交流。

三、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协同创新路径探析

(一)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协同机制

在协同技术研发方向和研发内容的决策问题上,高职院校与实业界的决策者应适当考虑技术研发的超前性和技术研发与地方产业发展水平的适应性问题。

第一,高职院校应当建构新型技术科研绩效考评体系,为高职教师与地方实业界展开直接技术合作扫清制度障碍。高职院校的传统科研工作任务服务对象是政府各部门,科研经费获取路径是面向政府及其事业部门的课题申报。这一传统的课题申报模式的本质是政府通过科研经费分配方案来引导高职教师从事政府认为重大或急迫的科研项目。由于政府所认定的重大科研项目的全部信息来自实业界,政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仅承担科研供需信息的“二传手”功能。随着信息工程的发展,高职院校与实业界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多元化和畅通性水平提升,地方政府若仍然坚持在高职院校与实业界之间充当居间人角色,将导致信息传递环节增多,信息失真水平增加。因此,政府有必要退出对产学协同的直接干预,转而重视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与实业界就产业转型升级事项展开直接的信息沟通,增加技术协同供需信息的透明性,强化高职教师对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信息的反应灵敏性,提升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领域的技术创新协同能力。

第二,强化适合企业需求特点的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的建设。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是制约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水平提升的关键。首先,高职院校可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共建公共技术平台、科研成果孵化中心,充分发挥企业和地方政府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作用,促进社会资金与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相结合。其次,高职院校可在科研成果转化管理中引入市场力量,搭建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市场运行机制。为强化高职院校对企业科研需求信息的认知水平,高职院校可在地方重点企业内招募技术转让专员,强化技术市场需求信息的收集工作,通过社会需求信息收集,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发现并开拓市场,实现技术创新的二次开发及售后跟踪服务。高职院校可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联合设立高校产业技术创新孵化园。高校技术创新孵化园可以依照市场经济规则和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来运作,实现高职院校技术与人才资源的优化重构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顺利转化。再次,地方政府应强化对高职院校科研项目转化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支持科研成果转化的财政专项基金,以缓解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环节的资金不足性问题。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财政专项基金专门扶持列入地方重点产业目录的技术,特别针对有助于地方产业转型及升级的关键实用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为降低科研成果转化资金运用的风险,专项基金应当面向技术需求方的企业募集资金,以确保基金管理方能够及时、充分获知企业对高职院校技术研发及转化工作的意见反馈。最后,高职院校还应当加强科研成果的信息交互机制建设,建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管理方、社会资金供给方与技术需求方企业的多向信息交互机制,以信息流为基础搭建资金流与知识流之间的有效沟通平台。作为高职院校技术需求方的企事业单位,应建立对高职院校技术创新项目的监控机制,并逐步完善对高职院校技术创新的产业价值鉴定和可行性评估机制,以促进其及时发现并购买适合本企业需要的新技术成果。

(二)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协同机制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应当与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联合培养战略相契合,将企业的运营理念和实践经验融入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环节与产业运营环节的无缝链接。

第一,高职院校应当与地方企业界就人才培养具体方案问题展开切实合作,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人才评价标准,促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才的技术需求特点的接轨,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掌握企业所需技术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高职院校应当就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教学内容与地方实业界展开协同。地方实业界将其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所需人才特点注入高职教学内容中,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与新产业所需知识与技能的对接。高职院校在引导企业界积极参与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规划制定工作的同时,也应当适度控制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控制基础性知识教学和功利性知识教学的比例,避免在教学内容改革过程中因过度强调教学内容的功利化,而导致高职毕业生未来职场生存能力的弱化。

第三,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建构高职院校与企业界在协同人才培养领域的制度化建设。依据人才培养订单协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高职院校与学生三方之间表现为合作共赢的关系。高职院校从学生管理者身份转向服务企业和学生的身份,通过制订符合企业人才需求订单及职业岗位要求的教学计划,以及全方位、深层次地为学生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有效发展平台的方式,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并提升学生的职业生存能力。

(三)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制度协同机制

在地方产业转型与升级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当从如下方面优化制度环境,建构有助于高职院校参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事业的制度体系:

第一,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制度环境。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制度障碍在于行政力量主导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的资源分配,资源错配损害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的效率。政府应深化项目审批制度的改革力度,规避直接干预市场机制运行的传统管理模式,转而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建立并维护公正、公平的市场准入制度与市场竞争制度的方式,为高校及企业协同创新提供有效的制度环境,激励校企双方积极参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实现双方合作的制度化。

第二,健全产业促进政策体系,落实政府对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的政策优惠,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推力。校企协同创新的困难在于创新初期的资金短缺导致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夭折。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制定适合地方特色的产业转型升级指导目录,对淘汰落后产能、低碳环保等产业转型与技术升级型项目给予政策支持与税收优惠,有效化解处于初创阶段的校企协同创新项目的资金链短缺问题。

第三,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政府应当充分运用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积极主导校企协同创新过程中各方利益分配机制的建设。具体而言,政府应当促进中介机构的建设,由中介机构来撮合校企创新协同,并为之提供完善的项目运营、项目结算支付及项目法律服务等增值服务,逐步摆脱政府对产业转型升级事业的大包大揽型干预模式,建立以社会化组织为主导的常态化市场运营模式。政府还应当强化校企协同创新的制度建设,增加合作各方信息的透明度,降低协同双方因信息不对称而遭受的损失,将协同创新双方的隐蔽型利益博弈活动转变为以公开信息为基础的阳光型制度博弈活动,为校企协同创新共同推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利益分配制度平台。

[参考文献]

[1]李晓明.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本科教育发展——以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高职本科为选择[J]. 教育发展研究,2012(3).

[2]王爱民.依托产业转型升级平台的浙江高职产学研模式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1).

产业转型与产业结构论文范文第4篇

一、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院校专业调整所遇到问题

(一) 企业和学校相互隔离

现阶段, 影响产品转型升级和高职院校专业调整的重要问题是企业和学校相互隔离的问题。这样就会导致, 企业对产品进行转型升级了, 而高职院校的专业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 这就使得在高职院校中的相关专业是与企业的相关技术完全不对等的, 学生在高职院校所学习到的知识相对于社会来说是落后的, 甚至是被淘汰的, 这样的情况是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的。除此之外,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其也有可能根据最新的技术来对专业进行调整, 在调整后的专业中, 学生会学习新的技术。这是非常不错的一件事。说明学校的技术是跟得上时代的脚步的。但是, 对于企业来说, 不能频繁的对产品进行转型和更新, 这是因为, 一旦对产品进行了更新就有可能导致产品出现不稳定的情况。由此可见, 如果高职院校和企业相互隔离, 缺少了必要的沟通, 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以及高职院校的培养人才的方针。

(二) 高职院校的专业知识与社会脱轨

在高职院校中, 专业知识与社会企业的相关技术是脱轨的。这样的情况会很大程度上影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 因为, 专业知识与社会企业脱轨, 就导致学生在高职院校中所学的知识对于社会企业而言是过时的。专业知识的落后,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产品转型发展, 因为技术水平跟不上, 就没办法对产品进行转型升级。

二、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院校专业调整的意义

(一) 提高企业的效益

产品转型升级和高职院校专业调整是必须要进行的, 是时代发展下必须要经历的。而其主要意义是提高企业的效益。因为产品转型升级是可以让产品更加适应于时代, 跟上时代的发展, 并且能够使产品更加稳定, 让产品更好的被人们所接受。一旦产品转型升级成功, 企业就会发展的很好, 提高了企业效益的同时, 也让企业的产品得到了更好的推广。而想要对产品进行转型升级就需要技术完美的支持, 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专业进行调整, 对专业进行调整后, 学生所学的知识就会和社会企业所接轨, 因此, 就会对企业的产品进行更加稳定的转型升级。

(二) 促进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

产品转型升级和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对于促进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有这非常重要的的意义。正是由于企业和高职院校没有很好的合作关系, 才会导致产品转型升级时会受到技术方面的影响。而高职院校的专业与社会脱轨严重也是因为企业和高职院校没有合作所导致的。因此, 产品转型升级和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对于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的意义非常大, 企业和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后, 一些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企业的发展更加稳定, 高职院校也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三) 促进技术研发

产品转型升级所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技术问题, 如果没有完善的技术支持, 那么就很难对产品进行转型升级, 甚至会出现产品崩溃的现象。而对于高职院校专业而言, 技术问题同样非常重要, 专业里的技术如果是过时的, 那么, 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因此, 产品转型升级和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对于技术研发也有这很重要的意义, 产品转型升级就需要对技术进行研发, 这样才能够让产品更加稳定, 对于高职院校专业调整而言, 是必须要对技术进行研发的, 只有对技术进行了研发, 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掌握。因此, 产品转型升级和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对于技术研发是有促进意义的。

三、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院校专业调整的机制

(一) 消除企业与高职院校间的隔离

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的隔离对于产品转型升级和高职院校专业调整有着很大的影响, 企业需要技术型人才来对产品进行转型升级, 而高职院校希望通过专业课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但是, 企业和高职院校沟通不足就会导致企业无法从高职院校中找到技术型人才, 这样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转型升级, 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没有与企业进行及时的沟通就会导致高职院校中专业课是与社会脱轨的, 向学生所传授的知识是落后的, 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还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 就有必要消除企业和高职院校间的隔离, 加强企业和高职院校的沟通, 让企业能够从高职院校中招聘到技术型人才, 并对其进行培养, 这样对保证产品转型升级的质量。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和企业进行沟通会让高职院校了解社会企业所应用的技术, 再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课进行调整, 保证学生能够学到符合时代的技术。

(二) 提升高职院校知识学习效率

对于学习效率一词不仅代表着高职院校教师讲解给学生知识学生理解程度的效率, 还包括学生对于整个知识体系的时代性进行学习, 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进行转型, 对于整个教育教学得到提升作用。学生的学习通过专业更加向企业靠拢, 提升了现代化专业能力的提升, 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知识的学习效率。

(三) 提高产品转型升级技术

想要做到产品转型升级, 就需要提高产品转型升级技术, 在企业中, 技术的不完善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转型升级, 甚至有可能造成产品质量下降等情况。因此, 对于提高产品转型升级技术就是非常重要的了。而企业的主要劳动力是从高职院校中走出来的学生, 因此, 如果高职院校的学生技术水平过硬, 那么在企业中就会很好的完成任务, 实现对产品的转型升级。由此可见, 产品转型升级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去通过高职院校专业调整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提升, 这样一来, 产品转型升级技术就能够提升了。

(四) 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和社会接轨

高职院校专业与社会脱轨问题是影响产品转型升级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是高职院校专业调整的原因之一。高职院校专业与社会脱轨就会导致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是不适应于社会的。这样的后果就是学生所学的知识在社会中很少被应用到, 几乎被淘汰了, 这样一来, 企业的产品转型升级就不能够很顺利的开展, 技术型人才的缺失是企业产品转型升级中很严重的问题。因此就有必要让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和社会进行接轨,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学生的知识在社会上是有用处的, 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相互合作, 高职院校从企业中获取相关技术以及定期的去对企业进行考察, 是让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和社会接轨的重要因素。这样才能够让高职院校顺利的进行专业调整。

(五) 提高劳动力质量

在产品转型升级中, 对于劳动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如果劳动力水平很低, 就会导致在产品转型升级中受到一定的影响, 比如产品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技术是非常难的, 劳动力无法去进行掌握。这样在产品转型升级时遇到点问题就会很多, 产品也会受到影响。对于高职院校专业调整而言, 劳动力相当于教师, 如果教师水平不高, 或者向学生所传授的知识是时代已经淘汰的知识, 那么这样的知识对学生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 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对于产品转型升级和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劳动力水平提高了, 就可以保证产品在转型升级中的一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并且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 对于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教师的水平提高了, 对学生传授的知识也是适应时代的, 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综合上文, 通过上述所知, 产品转型升级与高职院校专业调整所遇到问题, 产品转型升级与高职院校专业调整的意义, 以及产品转型升级与高职院校专业调整的机制。由此可以看出, 当前阶段, 在产品转型升级和高职院校专业调整过程中, 存在着很多问题, 比如, 技术水平不高以及企业和高职院校中没有很好的进行沟通等问题。产品转型升级是需要完善的技术支持的, 如果没有完善的技术很有可能会导致产品转型升级失败, 而在高职院校专业中, 向学生所传授的技术如果是过时的, 就不会很好的为社会提供人才。因此, 就需要对产品转型升级和高职院校专业调整进行整理, 提高技术水平和提高劳动力质量以及促进企业和高职院校的沟通都是对产品转型升级和高职院校专业调整非常重要的, 是能够促进产品转型升级和高职院校专业调整的有效手段。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企业的一些经营方式跟传统的企业经营有了很大的不同, 其产业的结构更加高级化, 在现阶段, 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在实行产业转型升级。而相应的, 高职院校专业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专业调整都是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对于企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文就对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院校专业调整的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雯静.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耦合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2018 (5) :30-32+44.

[2] 刘海燕.产业转型升级期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路径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 (16) :276-277.

[3] 陈琦.产业转型升级下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原则、内容及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 2018 (23) :18-22.

[4] 郭达.产业演进趋势下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17.

[5] 刘松林.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院校专业调整的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7 (4) :103-106.

产业转型与产业结构论文范文第5篇

1 探索与实践

1.1 发展历程

一是设施不断提升。1982年引进试种, 采用的是露地种植模式种植, 这样的草莓容易受到污染;1987年就发展为毛竹大棚种植, 但还是难以抵抗自然灾害的影响;2007年以后更是发展为现代化的钢架大棚、连栋大棚种植, 这样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提升。二是技术不断进步。技术的进步, 也是不断创新的历程, 现在的种植技术可以让市民大开眼界。采用的立体栽培技术, 让采摘者不用弯腰就可以采到草莓;运用物联网技术, 种植大棚内的光照度、温度、湿度等信息, 可实时监测、自动控制。三是品种不断改良。现在建德主打的草莓品种叫“红颊”, 它上市早、果实大、果形好、甜度高、口感好、耐储运, 广受莓农和消费者欢迎。该品种曾经获得第六届全国草莓大会擂台赛的一等奖, 建德也是目前全国“红颊”草莓种苗的繁育基地和供应基地。

1.2 异地种植

一是范围广。建德莓农足迹已遍及广东、湖北、北京、四川等19个省市区, 而且已经将建德草莓种到了香港, 今年甚至已经有莓农跨出国门, 到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种植草莓, 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建德莓农到国外种植草莓。二是效益好。建德莓农在香港种植草莓7hm2, 当地市场价每0.5kg达到100港元, 效益最好的一年个人年收益达到120万港元。三是带动强。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 建德草莓大军异地种植的3.7千hm2草莓, 667m2均产值达4万元左右, 促进了当地就业, 带动了三产发展;在建德莓农自身增收的同时, 也有效带动了当地草莓产业的发展, 促进了当地休闲观光旅游产业的提升, 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1.3 人才培养

一是技术培训。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农民素质培训工程, 紧紧围绕草莓等优势主导产业, 加强对草莓种植等农业技术培训, 十多年来每年参加培训人数都在1万人以上, 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农业专业技能与水平。二是人才选拔。草莓土专家吴东良先后被评为杭州市杰出人才、全国优秀农村实用人才, 还光荣当选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这充分表明了各级领导对建德草莓的认可。三是师傅培养。“草莓师傅证”既是草莓专业技术的认证, 也是建德草莓在全国草莓行业中的一张“金名片”。目前, 全市拥有该证的人员已达到7 034人。

2 现状与问题

2.1 成效

一是种植规模最大。草莓种植面积达4 466.66hm2, 草莓产业总产值达到25.2亿元。全市草莓种植面积占浙江省大棚草莓面积的1/3、占杭州市草莓面积的1/2。同时, 推广草莓脱毒苗应用技术, 建立千亩草莓育苗基地, 面积高达533hm2, 草莓育苗产值超亿元, 实现了草莓育苗原产地供应。二是从业人员最多。目前, 全市有9 500多户近2万人从事草莓产业, 其中1.5万余人赴广东等19省及吉尔吉斯坦、61个县 (市、地) 种植草莓。三是草莓品牌最响。一直享有“浙江草莓在建德”的美誉, “建德草莓”通过国家工商总局证明商标注册, 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农产品品牌之一, “建德新安江中国草莓节”被位列中国最具影响力农事节庆百强。

2.2 启示

一是政策扶持。通过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在一个又一个如“草莓过江”战略的实施、草莓等主导优势产业的扶持、异地发展借地生财的草莓走出去战略、“建德果蔬乐园”品牌的打造、放心草莓工程的实施、草莓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草莓小镇”建设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引导下, 莓农依托自身的技术优势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使得建德草莓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并走上了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之路。二是科技创新。通过强化科研合作, 加强与省市农科院、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 借助外来智力资源充实草莓科技研究创新力量。重点研究草莓产业智慧化提升, 包括拓展“智慧草莓”种植观光采摘示范点、挖掘建德草莓文化、发展草莓深加工产业、建设草莓良种繁育基地等。引进一批草莓智慧农业、草莓良种繁育等综合技术。三是安全保障。通过建立标准化模式, 在生产区域内, 遵循国际草莓生产GAP准则, 严格按照《无公害草莓》[1]、建德草莓地方标准组织生产销售。在包装、流通、销售等环节规范相关操作规程, 严格按照草莓产品标准化执行。建立信息平台, 强化技术指导,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3 问题

一是草莓产业转型发展面临困难。农户分散种植规模小, 莓农老龄化程度突出, 新品种新技术应用面积难以形成较大规模, 草莓生产成本增加、效益受到影响, 草莓新区技术薄弱, 草莓交易市场滞后, 制约着草莓产业的发展。二是草莓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凸显。由于景观风貌、基础设施、产业融合等问题, 草莓产业核心区域内的莓农就近种植、就近鲜销, 前来采摘的游客日趋增多与农业功能十分单一的矛盾突出, 仅局限于“一来就摘、一摘就走”的粗放型采摘模式, 农业的文化教育、科技研发展示带动、农产品的深加工增值、田园风光旅游、乡土文化宣传体验、休闲养生等诸多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三是“草莓小镇”项目建设进展缓慢。以杨村桥镇为核心的“草莓小镇”建设, 由于规划滞后、时间紧任务重、项目承接单位或实施单位缺乏等种种原因, 致使“草莓小镇”建设进度不快、底气不足、工作被动, 措施有待加强。

3 对策与建议

3.1 多措并举促发展

一要做大草莓产业。继续做大草莓产业, 就要进一步落实草莓产业扶持政策, 鼓励连片新种草莓、拓展草莓销售、建立草莓种苗繁育基地等予以扶持;此外, 还要加快推进海峡两岸草莓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二要提升草莓产业。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 深化与台湾地区等草莓产业主导区交流, 加大科研投入, 大力开展工厂化、智能化草莓生产基地建设, 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节本增效明显、效益提升显著的优新技术, 繁育一批抗逆性强、产量高、口感好的优良品种。要完善草莓生产标准, 随着草莓种植技术的提升、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以及绿色生产技术的发展, 及时对《建德草莓生产地方标准》进行修订完善, 创新推行“蜂果共生系统”, 等等。三要融合草莓产业。以“农业6.0”的经营理念、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 加快推进草莓产业与二产、三产的融合互促发展。加快推进草莓深加工, 鼓励扶持开发草莓酒、草莓酱、草莓面包、草莓布丁等产品, 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以草莓“果蔬乐园”, 结合草莓文化, 打造草莓主题民宿。

3.2 强化监管保安全

一是环境要生态化。进一步巩固提升环境整治成果、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统一划定草莓种植保护区, 在保护区内严禁污染企业进入, 对于污染物、污染源等坚决说不。要积极推广肥药双控等技术, 通过施用有机肥实现莓园清洁化绿色生产, 确保草莓种植的土壤安全。二是销售要品牌化。在坚持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 实施品牌化销售, 要求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果蔬乐园、家庭农场以及草莓大户等, 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化进行草莓生产, 统一纳入品牌化管理, 对销售的草莓统一使用“建德草莓”商标, 确保“建德草莓”安全优质优价。三是监管要全程化。从草莓育苗到果品销售实行全程化监管, 要大力开展草莓生产投入品专项整治行动, 严厉查处经营和使用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要建立“草莓农资专柜”, 向莓农推荐使用优质农业投入品, 实行草莓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要加强全市范围内上市前草莓的监督抽检, 让权威机构检测, 确保草莓质量真正让人放心。

3.3 突出重点抓建设

一要彰显优势, 明确定位。要依托产业优势, 突出交通优势, 以草莓为“媒”, 集聚各类资源优势, 精心打造“草莓小镇”, 立足于区域内独特的绿水青山风光和人文资源, 以草莓产业为基础、以草莓文化为口号、以建德草莓为品牌、以草莓休闲旅游为方向, 将“草莓小镇”打造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长三角生态休闲度假小镇和创意农业主题公园;把“草莓小镇”建设成集品牌农业生产、休闲观光旅游、综合旅游服务、有机生活体验、山水生态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小镇。二要立足实际, 搞好规划。“草莓小镇”立足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其产业结构为“草莓产业服务+草莓示范生产+休闲度假产业”, 打造杭黄高便捷服务核心区, 建设草莓产业示范生产发展区、草莓产业深加工发展区, 拓展健康养生产业区、草莓休闲产业区要、运动休闲产业区, 最终形成三产联动、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三要合力推进, 加快建设。加快建设33.33hm2草莓提升示范区, 扩大招商范围, 提升招商平台, 充分利用杨村桥镇交通区位优势, 倡导实力雄厚的浙商回乡投资, 建设草莓科技示范园, 打造全国领先的技术研发平台和示范基地。要营造氛围抓宣传。广泛宣传“草莓小镇”建设目的和重要性, 营造建设“草莓小镇”的浓厚氛围, 进一步引导莓农转变观念, 积极参与“草莓小镇”建设。加大“草莓小镇”对外宣传和营销力度, 让更多群众了解建德市“草莓小镇”, 吸引周边县市和省市消费者到“草莓小镇”进行休闲旅游。

摘要:草莓是建德市的农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之一, 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获得了“中国大棚草莓之乡”的美誉。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草莓产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严峻考验。通过现状分析和问题剖析, 从多措并举促发展、强化监管保安全、突出重点抓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草莓产业转型升级对策与举措。

关键词:草莓产业,转型升级,实践思考

参考文献

产业转型与产业结构论文范文第6篇

1 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原则

对于环境经济在当前有两种观点:循环经济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 就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通过相应的经济、技术、资源、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互补, 从而形成相应的生态活动圈。在这个范围内进行资源共享、互惠共生、良性循环发展, 只有这样, 才能将循环发展理念进行最大优化, 从而保证经济不断发展。在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中, 人们的发展理念都是比较落后陈旧的, 人们的目标就是追求经济, 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 人们的素质就会提升, 社会就会相应的进步。

孝义市作为一个资源大省, 矿产资源丰富, 主要有煤、铝、石膏、铁等。这也就决定了孝义单一的资源经济发展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一直都是以煤炭采掘业为主要工业结构。其市所开展的煤炭采掘业以及洗选业, 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成为了孝义市的主导产业。在后续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孝义市机焦产能达到1 600万t, 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冶金焦生产基地。这种单一经济的发展, 使得孝义市经济快速发展, 成为全国百强县市。而这种单一产业发展的背后往往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是极大的。从其产业结构上来分析, 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模式, 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导致资源大量浪费、当地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使孝义市的经济持续发展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

因此,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果一直处于持续高强度开采和低效率的资源消耗, 而不是废物回收利用, 就会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影响我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为了更好的生存, 也为了我们的下一代, 循环经济应用而生, 它的发展理念就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一种流程。这种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开发低、投入低、排放低、利用率高。在这个过程中, 以不污染环境为首要前提, 对于资源和环境都要做到合理的利用, 不浪费、不铺张, 尽量做到物尽其用。只有这样, 才能消除经济与环境的矛盾,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此外, 孝义市水资源和原煤资源在经历多年的开采之后, 已经开始呈现出短缺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孝义市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些焦化企业已经陷入了发展困境。

在实施的过程中, 一定要遵循“3R原则”。什么是“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 再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只有把握好这三个原则, 经济才能更好的发展。

2 以循环经济模式指导产业结构转型的原则

循环经济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彻底扫除“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陈旧理念, 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为我们发展城市经济提供了理论指导。以孝义市来说, 想要对孝义市进行转型升级, 我们就得利用循环经济理论的观点和方法, 对资源利用方式进行优化, 将发展重心放在产业园区,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从而不断延伸煤焦化、煤电铝、煤铁钢、建筑建材四大产业链条,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 逐步形成资源综合利用。基本原则如下:

2.1 循环再生, 不断延伸产业链的原则

循环经济就是一种将资源进行再利用的模式, 它的主推理念就是资源的多次利用, 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对资源进行二次甚至是多次利用, 努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将逐步改变孝义目前的发展模式, 改变高投入, 高消耗, 高污染的生产方式, 使经济再度回到高速运行的轨道上来。并且对孝义市的煤、铁、铝等资源的开发进行统筹规划, 政府介入共同开采, 保证资源的回采率和综合利用率。最后, 大力支持能源和原材料企业出产向更深阶段提升。充分利用清洁能源进行发展, 在进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

2.2 主导产业更替, 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型技术也在不断的进行更替, 想要完成产业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必将取代原有产业, 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为了使新型产业能在孝义市站稳脚跟, 就需要不断适应城市的模式。为此,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 孝义市坚持调整产业结构, 培育新型支柱企业, 积极引进高新技术, 形成多元化的发展结构。在“十三五”发展规划期间, 坚持“精准扶贫”, 一村一镇发展特色产业, 如孝义南阳乡积极引进俄罗斯的特色沙棘, 发展特色产业, 既能保护环境, 又可以提高当地的人们收入。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孝义市的很多产业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引进, 让这些企业尽快成长, 支撑庞大的经济系统, 顺利实现主导产业的更替。

2.3 增强规模经济效应, 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原则

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就是规模经济, 这也是构建产业竞争力主要因素之一。煤炭采选业、炼焦业、钢铁业、煤化工等行业都是具有大规模发展的企业, 想要对这些企业进行产业升级, 需要投入大量的新兴技术, 需要不断的节约生产成本,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规模经济的发展。在工业化过程中, 孝义市已经发展起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龙头企业。“三金”金晖、金岩、金达, 成为孝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领头羊。利用这些龙头企业带动其他企业, 可以促进发展, 形成先富带动后富的效应, 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2.4 坚持自主创新与招商引资、扩大开放相结合的原则

培育扶持一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 鼓励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全面提升该市的创新能力。鼓励和促进投资世界500强和全球500强企业, 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北京、天津、胶东、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作为主要经济发展区, 将招商目光聚集在这里, 让这些企业互相搭话, 互相寻求合作与交流机会。

3 以循环经济模式指导产业结构转型的基本策略

3.1 大力延伸产业链条, 推动循环经济进程

当前, 孝义市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行业发展规模较小、技术支持不到位, 政府经济跟不上, 导致企业发展规模停滞不前。进入二十一世纪, 孝义市年焦炭生产能力达到1 600万t, 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冶金焦生产基地。但是落后产能堆积严重, 资源利用率低, 形成了头重脚轻的发展模式, 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面对这样的局面, 孝义市政府执行“去产能”的方案, 坚决淘汰那些即落后又产能过剩的企业。焦化行业利用十多年的时间淘汰掉九百万吨的落后产能, 截止到目前孝义市焦化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60%, 并计划再用几年时间提升至80%以上。同时, 孝义市对于不达标的企业进行停业整顿, 确保企业的环保达标。此外, 政府倡导加快延伸产业链条, 以大规模的产业建设为主导产业, 全市围绕“醇、苯、油”三条发展主线, 通过产业链向纵横延伸, 形成横向成群、纵向成链的煤化工产业集群。

3.2 发展铝深加工产业链, 做大做强铝深加工工业

孝义市最为突出的资源之一就是铝土矿, 铝矿资源的可供开采量为2.4亿t。依靠这个资源, 该城市可以构建高铝质耐材基地,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从而更好地促进城市发展。

根据资料显示, 孝义市的铝资源优越, 所处的地理位置便于开采, 孝义市的铝资源占全省的40%, 在全国也占到16%左右。近些年来, 利用矿产资源优势, 孝义市不断进行铝加工产业链延伸, 在下游工业引进铝材的深加工, 不断提升铝产品的附加值。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 孝义市兴起了很多耐火材料和氧化铝等铝加工企业。在这些铝加工企业中, 以孝义兴安化工为首, 逐步提高铝加工产业的技术水平, 以年产600万t的生产量带领着一大片铝加工企业朝着更深层次发展。

3.3 用新技术改造煤铁钢产业链, 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相比于其他产业的发展, 孝义市钢铁业发展还是相对比较薄弱。改造之前, 孝义市仅有四家钢铁企业, 分别位于该市的工业园区之内, 工业总产值88 000万元, 钢铁产能达到80万t, 并正在加紧建设160万t钢铁二期项目。为此, 孝义市通过大量引进外来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对目前的钢铁产业链进行改造, 并且在焦化产业发展上, 重点提升焦炉工艺技术, 扩大产业规模, 促进焦煤产业上下游结合, 在不增加物耗的情况下实现效益增长。利用新技术改造煤铁钢产业链将为孝义市带去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逐步强化孝义市钢铁产业, 努力实现规模化的经济效应。

3.4 发展多样化建筑产品, 提升建材业档次

除了以上的工业, 孝义市的建材业发展势头也比较好, 建材工业发展以“利废”为宗旨, 以现有企业作为依托, 充分利用煤炭、电力、冶炼等行业产生的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等固体排放物, 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产品, 提高资源重复利用率。孝义市的发展重点就是:采用全燃煤矸石一次锻烧硬塑挤出成型工艺, 生产煤矸石烧结砖, 利用新型技术和设备, 提升产品生产的自动化、成套化、系列化等, 以生产出高掺量、高孔调率、高强度、高保温性能的产品作为目标。

采纳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度渣在水泥生产中“双掺”及分别粉磨等工艺技术, 生产复合硅配盐水泥。目前, 孝义市的新型建材企业比重较小, 政府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前的发展情况, 鼓励企业使用新型环保建材, 最大限度地消化工业固体废渣, 增加新型建材生产量。随着干法回转窑水泥、矸石水泥、粉煤灰混凝土砌块、矸石空心砖、硅砖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建筑行业也将成为孝义市的支柱型产业之一。

3.5 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项目, 培育战略产业

城市对内发展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和策划一批新的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以及节能环保项目。政府要全力配合, 加大生产力度和经济投入。目孝义市政府提出, 要积极引进新技术、新项目, 加大科学研究力度, 提炼各地产业发展科技需求, 改变技术结构偏低的现状。2017年4月孝义市成功引进亚洲五百强企业王老吉, 建立王老吉紫晨大健康产业园, 一期投资8.98亿元, 46款产品更是全国首发, 一来便锁定了10亿元以上的订单。该项目投产后, 会大量消化孝义市及周围地区的红枣、核桃等原材料, 同时为当地解决两千多个就业岗位, 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企业。

3.6 大力发展旅游业

“二十年文明看深圳, 二百年文明看上海, 五百年文明看北京, 二千年文明看陕西,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孝义市的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 有中阳楼、临黄塔、三皇庙等文物古迹, 也有下堡村邓小平路居纪念馆、石像村报国亭等红色资源, 以及金龙山、玉泉山、曹溪河等自然资源。然而受过去单一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这些资源未加以开发利用。近年来, 孝义市把发展当地旅游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产业。全市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基础设施及配套功能逐步完善, 旅游资源不断丰富。同时, 政府还加大对胜溪湖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三皇庙、邓小平陆居地、金龙山、玉泉山等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积极建造华北地区最大的室内主题游乐场—孝义梦幻海水上乐园。目前, 孝义市已拥有胜溪湖森林公园、孝河国家湿地公园、三皇庙景区、金龙山文化旅游景区4个国家4A级景区, 以及曹溪河森林公园、梦幻海室内温泉主题乐园2处优质景区。旅游景区不断提档升级, 旅游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使孝义市旅游业呈现良性发展。另外, 孝义市还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如皮影戏、碗碗腔、剪纸等, 在2017年春节期间, 举办了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 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认同度, 从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2017年“五一”小长假期间, 孝义市各大旅游景区共接待来自晋中、太原等地区的旅游团队68个, 个人游10万余人次, 游客总量近11万人次, 景区直接门票收入实现243万元。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孝义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了绿色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结合。

结束语

随着人类的过度开采, 无节制的使用自然资源, 孝义市的自然资源已经严重匮乏。因此, 尽快实现孝义市的产业转型已是当务之急。结合孝义市当地的实际情况, 要想实现当地经济的循环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从多方面进行加快改进, 尤其是在运营模式上, 必须彻底改变旧的单一资源发展模式, 探索出适用于孝义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模式, 建立多元化的产业链条, 推动孝义市经济再度高速发展。

摘要:随着资源导向型工业问题的不断深化, 孝义市开始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并明确了“延伸煤焦化、煤电铝、煤铁钢三大产业链条, 建设焦化、耐材、钢铁、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基地”的发展策略。在此过程中, 孝义市努力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努力让经济重新回到高水平轨道之上。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孝义市在进行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孝义市为例, 针对循环经济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进行分析, 并阐述了如何开展经济发展周期, 如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进而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转型城市,转型方法

参考文献

[1] 谢青玉.谈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J].河南农业, 2011, (04) :58-59.

[2] 傅静.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12:10.

[3] 赵述颢, 唐晔.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跨越—孝义市经济在转型跨越中驶入可持续发展快车道[J].前进, 2011, (07) :41-43.

[4] 陈宁峰, 沈小春, 蒋怀志.转型“转”出了“百强”—山西省孝义市转型发展的启示[J].广西经济, 2011, (10) :44-45.

[5] 靳昕.山西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转型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 2015.

[6] 顾晓媛.探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以山西省孝义市为例[J].中国商论, 2016, (20) :5-6.

上一篇:IC卡技术护理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脑卒中患者护理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