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经营管理范文

2023-09-18

产业园经营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艺术文化;管理法则

文化产业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充满活力的人文学科。由于它的“新”,很多人常常对这门学科产生感性上的认识错误,比如在此学科的原始概念上,即便在文化和艺术的讨论上,很多人往往就混淆不清。谈及文化产业,就不得不涉及到文化艺术。有人常常把文化与艺术混为一谈。因此,首先区别一下文化和艺术的概念是至为重要的。文化艺术或者艺术文化,两者是相通的。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他把文化定义为了一种抽象的形态概念,然而我们东方人理解上总有些空洞,其实我们祖先在《周易》书中,对文化早有精辟的阐释,“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来自人文又面对人文,作用是化成天下,“化”字的用的非常巧妙,把文化艺术的巨大无形的精神力量,妙不可言的渲染出来了。也完完全全的展现了国人的艺术思维,艺术是一种游戏的精神,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艺术思维,我们才能走进艺术的内部,发挥她的潜力,进而完成她拓展主体、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的根本宗旨。

在明确了文化的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讨论下一个问题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在自发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阶段,必然形成产业而且需要引导,需要从管理的概念上,总体上把握它的事态。说到管理是一个成熟的概念,在知识百科中,管理定义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文化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在市场经济的流通的过程,必定是以商品的形式,通过流通、消费实现最终的价值的。艺术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纯粹的商业行为,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需要来自行政体制、道德约束上的监管,在此基础之上诞生了文化产业管理的概念。进入商业运作过程的艺术品和艺术服务,它们可能是从一开始创造就带有商業动机或意图的,也可能是在以后被投入艺术市场才带上商业性,流通的终端是为顾客服务,获取报酬的商业性行为。那么,所谓文化产业,即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企业行为和活动,包括演出业、影视业、出版业、报业、网络业、娱乐业、广告业、咨询业、策划业等行业,而文化产业管理,简单的讲是以一种适应工业化社会大生产的理念形成的管理模式,把现代企业经济的管理理念植入到文化经济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核心的三个元素:艺术生产(艺术创造)、艺术市场、文化管理。

我们都知道文化体制改革在国内推行了很多年,有成功,有失败,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我们还是看到一些成功的例子。中国木偶艺术剧团经营管理案例就比较典型,这个北京市文化局所属的艺术表演团体,在尝试着实行剧团总经理负责制的改革中,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在市场定位上分析木偶剧的受众人群,锁定在儿童群体。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的观剧需求,充分挖掘木偶艺术资源。国内开发专门为低幼儿演出的“小星星剧场” ,创作《春天的童话》、《美人鱼》、《七彩湖》、《太空动物园》、《亨特·格蕾特》、《天鹅湖》等一批大型新剧目。还到市内及郊区县举办的游园活动和庙会上去演出,为农村儿童演出。创建国外演出基地,抓住国外对传统艺术的好奇,倡导国际交流,走出去扩展国外市场。从2000年起,该团就同韩国演出商建立了合作关系,选送大型木偶剧到韩国巡演,组织演员按照翻译成韩语的台词录音对口型排戏。“韩本”的《木偶奇遇记》等剧目先后在韩国50多个城市与小观众见面,像在国内一样受到热烈的欢迎。这种坚持在艺术创作、生产和艺术生产的延伸上挖掘潜力,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改革,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剧团的演出收入从改革前的2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0多万元,每年演出场次达到1000场上下。2002年,中国木偶剧院经营收入达500万元以上,剧团与剧院共创收700余万元。所以说,文化管理与企业管理、行政管理还是有所差异的,它是在艺术生产过程中依据自身规律和发展的特征按照现代管理理论和模式而进行的,它要对艺术生产、艺术供求,艺术销售等原理、原则和方法进行研究。

文化产业管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复杂的,一方面是成熟的文化产业观念,一方面是科学的管理理念,然而把这两则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学问,成为一种具有实效性的管理理念,又不是那么的容易。要想把这两则结合起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把文化艺术的思维与管理法则融合到一起。

恩格斯曾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 都凝结着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晶。 思维已成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主观能源。《辞海》教育分册对思维作了这样的解释:“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理性认识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人借助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 它既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感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直接的、具体的,思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则是间接的、概括的。然而事实上,文化艺术思维同样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这两种特性,我们只要掌控的文化艺术思维的特性,才能够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避免走向僵化和保守的藩篱。

首先我们看看文化艺术思维的间接性,是通过媒介作用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思维的间接性, 主要表现于以已知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的属性。简单地说就是由此及彼。例如,清早起床,凭窗眺望,只见满地湿淋淋的(这是直接反映),凭已有的经验,我们就知道昨夜下雨了。虽然我们并没有直接感知到昨夜下雨,所以“昨夜下雨”这一反映,是一种间接的感之过程。当然,如果作家要搞创作,诗人要写诗,其间接认识会更深一层,即在普通人简单的间接认识基础上,产生一种更为繁复的间接认识,从而调动更多的经验积累,把昨夜下雨这一反映推向诗的境界。

所谓概括性,则是指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抽象,把事物的个别性上升到一般性,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它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属性和各种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如,“人是能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有感性的高级动物”,“水往低处流”等。作家的思维,也有这种概括性的特征,然而他们与普通人的思维相比较,也有自身的特殊之处,如果说,小说创作中的典型化原则,是作家们思维概括性的具体表现。

无论是文化艺术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终归到底都是建立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的基础之上的。文化艺术创作的整个思维活动,都是在想象和幻想之中进行的,离开了艺术的想象活动,艺术形象就无从存在。黑格尔曾经说过:“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家本领就是想象”。 艺术的想象和幻想,目的在于创造艺术真实,审美地反映真实的人生,即使采用变形的艺术形式,或者远离现实的荒诞形式,仍然是主体的现实精神的折射,其立足点主要是现实。

拥有了艺术的思维,在去从事具体的文化管理工作,才不会摸不到头脑,抓不到要害。所谓文化产业管理无非就是要对艺术行业的人、财、物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就是要求管理者通过艺术家所不具备的营销知识、公关知识及法律知识等来实现其作品利润的最大化。文化产业管理是为艺术家提供良好的创作项目。并且为艺术作品寻找一个好的销售渠道,为了使艺术家付出的精神和物质代价得到及时或更大的回报,这是文化产业管理的目的。

那么如何实施文化产业管理呢?我想首当其冲的仍然是从提高管理者的艺术文化素养,善于用艺术思维与管理观念结合的方法,从事具体的文化产业管理工作。文化产业管理主要的就是对艺术行业的人、财、物进行规划、组织、协调。要做好艺术的管理工作就要从艺术的本身出发。让艺术有艺术存在。第一,从艺术文化的自身特点出发,尊重艺术的创造性。艺术本身就是一门由物质到感知再到理性的过程。其中创造性是其中最重要的。如果艺术,没有创造性,只是一味的沿袭模仿,那么艺术就失去了生命力,走向了僵化,僵化的艺术必然走向消亡。因而,鼓励艺术工作者去大胆的创造,尊重其差异。第二,对于艺术文化的发展采取非模式化要求。正是由于艺术有非模式化的存在,才使得艺术形式的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正是由这点才有第一点创造性的存在,倘若模式化,就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有创造性。第三,鼓励个性化艺术创作的尝试。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不能复制的,是强烈风格化特征的写照,正是那些优秀艺术家大胆的,不落俗套的创新才让艺术的家园,丰富多彩,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艺术局面鼓励个性化的创作。

其次,培育生命创新力的文化土壤,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马克思认为事物要成功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制约,主观和客观。主观主导方向,客观是保障基础。搞好文化管理的“環境”不容忽视。第一、首先要从人才入手,通过各种手段引领、培养各方面的艺术人才。第二,制定、完善相应的方针政策,促进文化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营造和谐的艺术氛围,完善艺术领域的预报、引导、奖惩、调控、监督、保障、应对机制。第三,鼓励各种资本为艺术服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管理的发展同样需要资本的投入带活市场经济。要学会拓展融资渠道,支持、引导和鼓励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吸收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逐步形成财政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贷款、文化基金、证券融资、民间捐助、境外资金等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争取把文化产业管理的周边环境做好。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管理的建设是一向长期艰巨的工程,是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密不可分的,文化的和谐,必然呼唤管理上的科学高效。艺术文化思维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也就需要我们形成一种学习型的观念,在学习中进取,在实践中开拓文化管理的新思维、新理念,把文化产业管理推向一个更新的高度。

产业园经营管理范文第2篇

摘要: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产品物流存在着诸多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农产品共同物流运作模式、加强农产品共同物流服务特别是物流增值服务得到有效解决,发展农产品共同物流的具体对策就是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培育和壮大共同物流主体企业、建立共同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物流设施和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以及加强现代物流的教育和宣传。

关键词:新农村;农产品;共同物流

一、对新农村建设中农产品物流相关研究的分析

农业物流是指从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农业生产的组织到农产品加工、储运、分销等,实现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流动。农产品物流是指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它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等活动的全过程。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物流问题成为研究重点,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研究了农产品物流的基本特点和作用。农产品具有物流量大、农产品物流的运作具有相对独立性、农产品物流点多面广、加工增值是农产品物流的重要内容:发展农产品物流不仅能使农民生产的任何产品都实现其价值与使用价值。也可以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增值,还能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

2,研究了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我国农产品物流存在成本过高、物流设施与技术落后、农产品集贸与批发市场物流系统规划不完善、农产品信息体系不健全、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较低、地方保护主义的体制束缚等问题。

3,着重从行业和区域的角度对农产品物流进行了深入研究。有的提出农业行业物流管理应通过农资连锁经营配送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和农产品物流管理来开展:有的将供应链管理理论应用到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有的是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研究农产品物流问题。

4,研究了新农村建设的农产品物流对策。提出发展农产品物流应该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培育与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整合资源,加快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增强现代物流意识、建立农产品物流的绿色通道:要加强国家政策扶持,加强宏观调控、合理规划建立农产品物流基地。

5,研究了农业物流和农村物流的基本模式。认为我国有四类农业物流运作模式:即农资企业的连锁经营模式、订单农业模式、产业化生产模式、农产品批发模式;而现行农村物流有四个基本模式:即加工性公司+农户物流模式;流通性企业+农产品生产者物流组织模式:批发商+批发市场+零售物流组织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产品共同物流服务的主要内容

一般认为,共同物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组织,为实现物品流通的相关作业能共同执行,共同达到高效率的物流管理,它常是通过企业间结合组成的物流体系,或利用物流业者的专业能力,以解决个别企业在物流方面的低效率问题。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新阶段,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农产品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中农产品共同物流服务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农村建设中农产品共同物流的基本服务内容:(1)农产品供应链的一体化物流服务。首先,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保障信息在各个流通环节中准确和及时传递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降低了农户的经营风险。其次,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拥有完善的物流设施和先进的物流技术,保障了鲜活农产品的新鲜度、降低了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率。最后,由于初级鲜活农产品的价值较低,需要通过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来达到增值的目的,从而使供应链上利益主体都得到价值增值方面的好处。(2)农产品包装服务。好的农特产品还需要靠包装,农特产品经过包装就有可能身价倍增,农民收入自然增加。(3)农产品配送服务。通过建立优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开设优质农产品专卖店等形式,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农副产品,有效推动了农产品进城市、进超市。(4)农产品仓储与管理服务。农产品的仓储服务与管理服务的提供能为农产品特别是特种农产品创造良好的短暂停留、保鲜环境,为保鲜工程提供了巨大的货源市场。

2,新农村建设中农产品共同物流的主要增值服务内容。(1)农产品流通加工服务。由于农产品在总量和结构上都有可能出现区域性供过于求,需要流通转移和加工转化,提高农产品的价值与附加值,但是我国现在的农产品流通加工都很落后,末能适应农产品增长的要求。(2)农产品共同冷冻链物流服务。通过冷冻链物流大大降低运输途中损耗、大大延长保鲜期。能极大程度的带动保鲜要求高的农产品销售,甚至能非常顺畅的把我国的果蔬卖到国外去,使更多的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3)农产品分销服务。农产品“生产容易,销售难”的问题到现在仍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农产品共同物流服务商可以利用其遍及各地的网点为农产品提供分销渠道,打通销售瓶颈。(4)农产品信息服务。通过建立快速反应、效率化的农产品信息平台,不仅可以进行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等,更重要的是使农产品的生产者能洞悉市场需求,从而能调整其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产品共同物流基本模式

农产品共同物流模式就是围绕新农村建设中全部农产品物流服务的需要,运用供应链系统集成或区域集成工程技术,协调物流服务资源与服务能力,构建物流绩效最优化的基本组织体系和运行方式。构建农产品共同物流模式应以系统观点,科学地分析、规划和设计,建成一个行之有效、完善合理的共同物流体系。

构建农产品共同物流模式应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共同物流的对象。实施共同物流必须明确合作对象具备的条件,如农产品生产者的地点、农产品配送终端的地点或者最终需求者的地点;农产品集货区域的范围、配送的密度;客户所要求的服务水准或者是农产品所要求的特定服务水平;配送车辆的特性;农产品的包装、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特性;物流设施状况、物流系统的独立性等等。

2,确定共同物流的组织。共同物流服务的参与者(不论是农产品的生产者、需求者还是共同物流服务的提供者)在共同物流价值基础上,必须要在物流决策的统一性上有高度的认识,以保证在商品集中、储存、配送、流通加工、包装等物流活动上的相互协调与统一运作。

3,进行共同物流的系统设计。共同物流系统设计就是要规划一种能削减成本、维持和提高顾客服务、扩大销售额的物流共同化系统。这一般由具有丰富运作经验的共同物流服务提供商来设计或者是其委托的第四方物流服务提供商来设计。

4,农产品共同物流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根据共同物流模式运行要求,采取科学方式来实现共同物流系统的组建和运营,并建立相应的机构和管理程序,确保共同物流活动顺畅进行。

四、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产品共同物流对策

农产品共同物流的发展,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促进和发展农产品共同物流可采取的对策是:

1,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政策支持,完善农产品共同物流发展的市场环境。建立深加工企业,把农产品种植、加工和最终产品销售联结成“一条龙”的畅通渠道,使农业产业化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促进农产品增效和农民增收,进入良性循环。

2,要培育和壮大从事农产品共同物流的主体企业。培育农产品共同物流的主体企业是改善农产品物流的关键。一是对传统农产品流通组织进行创新:二是培育农业产业化企业;三是要在新农村鼓励发展专门为农业产业化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民协会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四是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引导城市优秀物流企业走向农村,成为农产品共同物流体系中的核心企业。

3,建立农产品共同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建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信息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技术人员、批发市场、农村供销合作社、营销大户、经纪人、各种行业协会和服务主体拓宽信息渠道。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现代化农产品共同物流信息平台,优化信息资源,确保物流信息的准确及时。切实把握农产品生产、库存、需求、运输、到货等信息,形成一个良好通畅的农产品物流服务协调与沟通机制,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的协同管理,各级政府和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必须抓住全球信息化带来的历史机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不断提高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水平和组织化水平。

4,提高乡村物流基础设施与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强化系统的起点物流集散能力。乡村作为农产品物流系统的始点,其物流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后续流通过程的物流效率与效益,同时,乡村也是农产品物流系统改善的最终受益者,是农产品物流系统优化的目的所在。

产业园经营管理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尝试探析“文化传媒产业”的概念内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尽可能全面展示我国赣南地区文化传媒产业的面貌,具体分析赣南地区文化传媒的问题,尝试在赣南地区发展文化传媒改革与创新上以新的探索。

关键词:赣南;传媒;企业

在中國加入WTO以后,伴随着国外媒体不断的向国内进行文化渗透,中国的传媒业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自从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外的社会学等领域对文化传媒及产业做了较为详尽的研究。而在我国,直到近几年,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传媒才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中国传媒业尤其是赣南地区的传媒业要又好又快发展,除了运作方式上与国外接轨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适合国情、适合现代市场竞争的企业文化。要想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传媒必须具备应对的有利武器,培育自己的竞争优势。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它最初出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汉语意思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文化产业的概念涵盖比较广泛,包括了媒体、出版、音乐、文学等门类。[1]

2、传媒和文化传媒产业

传媒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额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194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战后公共图书馆的准则》一书中首次使用作为术语。现在已成为各种传播工具的总称。文化传媒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

3、产业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是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具体来说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产业竞争优势。因此,文化传媒产业的竞争力的实质是文化产业的比较生产力。

二、赣南文化传媒产业的问题

我国传媒建构传媒企业文化的整体现状不是很乐观,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第一,目前国内大部分传媒企业文化缺乏差异性,较多媒体对其他成功的媒体单位的企业文化采取的是模仿或完全抄袭的方式。媒体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不仅有地域的风土人情、人文习惯差异,还有领域上的差异,这都是充分加以考虑的。以赣州成功的例子为素材,可见赣南客家文化成功的发展,是要以客家文化为基础,注入时代元素,融入产品与服务中,把文化创意、高新技术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赣南新媒体、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其他产业转型升级。对此,我有三点建议:

1、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列入赣南地区创新规划。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两大引擎,它理应成为赣南地区创新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文清路演化为步行街,钓鱼带演化为小吃街,还有赣州客家文化风情园、娱乐城、体育中心等特色街区,都是文化创意的杰作。

2、营造宽松宽容的文化氛围,鼓励各类文化创意产业非盈利组织的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门以内容为主的产业,如果没有大量优秀的原创作品作支撑,没有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从业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化创造,就等于没有灵魂。为此建议尽快成立全市创意产业协会,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协助政府推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定期举办节事活动,设立文化创意大奖。

3、制定促进赣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建立跨部门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机构,建立协调机制,制定相关产业政策。

第二,开放度较弱壁垒多。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日前发布的最新修订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显示,原本有限开放的影视制作、发行业务改为禁止外贸进入,同时新增禁止外商投资新闻网站、互联网内容供应与服务经营业内容,这显示中国对文化传媒业开放仍持谨慎态度。

比较新旧两个版本的知道目录,不难发现,此次修订在“禁止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新增了新闻网站、网络视听节目服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互联网文化经营一项,与若干意见第四条有关禁止外商投资互联网的规定一脉相承。

第三,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较弱。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传媒产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都比较都比较晚。发达国家已经用经验证明任何涉及民众和大众消费的产业都能通过市场化、产业化运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甚至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可是纵观我国的文化传媒产业,显然由于受到政治手段的干预,给该行业外资、民间资本的进入设置了过多的障碍。同时政策上的壁垒,也使得一些国外资本望而却步。

三、赣南文化传媒未来发展的突破

综上所述,在技术上、竞争手段上、外部和内部环境上需要作出改变和操作层面上的方法。笔者建议如下:

1、体制与融资

政府要更多地营造更有效率的文化市场、从政策层面上打造一个更好的文化传媒环境必然打破行业壁垒,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按照一定的法律框架,优化内部结构、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全面构建一个新型的运营体制。

2、尝试打造“传媒特区”

媒体最重要、最核心的因素是内容,“以内容为主,以创意为王”才是发展之道。目前我国传媒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一方面传媒竞争日趋激烈,而在内容服务和营销手段上又越来越“大同小异”。报纸“千人一面”,电视节目特色模糊,克隆成风。

结合当前的国情,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建立“传媒特区”。

3、从传媒经营转向经营媒体

传媒作为内容产业,具有高创意性、高竞争性、高附加值等特性,伴随着微利时代的到来,传媒过去那种粗放的经营模式已经行不通了。文化传媒业的资源纷繁复杂,但是最核心的主要有两类,其一是内容资源,其二是渠道资源。对于文化传媒资源的整合方面,首先,不同类别的文化传媒应该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经营新模式,努力拓展营销市场,延伸产业链条。从对资产的管理转向对资本的管理,从对传媒的经营转向对媒体的经营。

现今的世界传媒业是“大传媒”产业,纵观时代华纳等媒体巨头的发展,正是通过以传媒产品为核心的产业链条的纵向和横向整合,逐渐形成实力雄厚的综合传媒集团。他们的运作方式是以传媒产品为核心,包括跨媒介合作,衍生出其他种类的产品,如书籍、玩具、影碟等来吸引受众,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中国要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大传媒”产业,必须构建传媒产业的商业运营模式,重视塑造品牌及品牌之后的产业链。

参考文献:

[1]董天策.消费时代的中国传媒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6.

[2]王侯.浅谈文化传媒产业现状与未来[J].广告人,2010,05:189-191.

[3]谢闽.文化传媒业投融资模式创新的基本逻辑[J].上海金融,2010,08:26-29.

[4]周宪.传媒文化:做什么与怎么做[J].学术月刊,2010,03:5-10.

[5]刘文辉.传媒的“文化力”——关于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媒发展的文化学考察[J].东南学术,2010,04:91-97.

[6]蒋晓丽,李建华.文化软实力与传媒软实力——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发展的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101-105.

课题:2014年江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沁园社文化传媒公司》阶段性成果。

产业园经营管理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社会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传统的传媒产业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当前无论是报纸、期刊还是广播电视都在迎着一波又一波的新媒体浪潮寻求突破。文章认为互联网技术引发的新特性促使传统媒体纷纷向数字新媒体融合与转型,传统传媒产业模式受到重构。在此背景下传统传媒产业应该如何发展以应对机遇与挑战?如何打造和促进传媒产业营收的新增长点?文章以《新国际主义者》传媒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现象进行相关探讨,提出《新国际主义者》开放式编辑部的实践探索或许能对我国传媒产业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大数据;共享;创新;传统传媒产业

近年来,大数据技术不断更新,新媒体不断涌现,由于网络新媒体本身的移动传播与碎片化阅读的优势更符合当前用户的习惯,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也因此受到冲击。传统的新闻媒体纷纷成立传媒集团,在日常的运行当中更突出了“企业”管理模式,更加融入市场。报纸、期刊已经不再以线下发行量和订阅量取胜,广播、电视的广告经营也被互联网抢占一杯羹,媒介经营市场竞争激烈。

在此背景下,成立于1773年的《新国际主义者》杂志曾尝试过不同的商业模式运作,2018年9月之后,该杂志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除了杂志社原有的员工,该杂志还有 3467 名杂志的共同拥有者,《新国际主义者》也成了世界上较大的合作社制的媒体公司之一。该商业模式体现出当代传媒事业应该是相融于数字互联网技术的,传媒产业的经营与发展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与互联网相连接。并且,传媒与用户应该是维持着共享与合作、帮助用户进行信息生产的关系,才能保住自己的未来。

因此,开放式编辑部的传媒产业模式是与读者共享媒体,让读者参与经营和信息生产,兼具了传统传媒产业模式的优势,并且结合了新的商业运作,不失为未来传媒产业运作的可行方式之一。本文尝试对互联网引发的传媒产业模式转变背景以及共享经济等加速传媒产业方式的重构进行分析,以期探寻未来适合我国传媒产业转型发展的模式。

一、大数据引发传媒产业模式转变

(一)大数据技术对传统观念的改变

当前,传媒商业模式发生转变,不得不说要归结于当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拥抱“互联网+”。大数据是互联网、数字技术等多项技术的融合发展,云计算、人工智能是该项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式,具有非常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人类感官延展性能。并且在5G技术的结合发展下,实现了数字化移动传播以及场景化和可视化的用户体验,未来时代是万物互联、人机合一的全面融合。新技术的发展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媒介使用方式,特别是年轻人,更习惯于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阅读,并且互联网技术也促进了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受众变成了用户,自身也可以发布信息,互联网已形成一个用户关系平台。

用户思想上的改变,促进了媒体的创新。早在2012年英国《卫报》就提出了“开放式新闻”商业模式,在传媒产业模式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一时间对整个传媒行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张煜麟认为,“开放式新闻”商业模式的出现主要是受到四种思维的影响,分别是组织管理学中的“开放式”创新管理模式、新媒体研究中提出的“使用者创造内容”模式、“社群模式”以及“知识公共用地”。可见,互联网已经在促使着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产生行为上的改变。互联网连接着信息的传播和反馈,使得传播更多元、便捷、有效。《新国际主义者》开放式编辑部的创新行为,正是基于互联网大环境下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而发展的。

(二)大数据时代传媒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不断更新的互联网技术促进了媒介技术的全新升级,在功能、服务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也不断推动着传媒产业的创新发展。互联网技术融入社会各个行业,信息消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在获取信息上,还拓展到了信息的生产上,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创造出新的媒介服务业态。此外,传媒产业的创新也打通了各行各业的产业连接,例如在线教育、互联网金融等与传媒产业的相互连接,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定制符合自己个性化需求的新闻产品,且富有创意。《新国际主义者》当前的共同拥有者通过互联网便可以达到日常的运作,甚至并不要求同在一个地域,就可以实现创意化的媒体营销,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召集到更多的杂志合作者。

同时,在这个网络时代,用户可以通过开放的互联网环境随时随地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的全过程。在网络空间里信息都是零散与开放的,可供用户长时间搜索、查看与更新。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信息生产、传播”流程被打破,利用各种方式整合资源再进行生产是新的合作形式,并且所用的成本相对于传统信息生产方式更低,还可以重复利用。在互联网时代,传媒经济呈现出一种“社群”式的营销,通过建立用户与社区之间的黏性,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群”提供信息和服务,而不仅仅是信息。在此情况下,社区拥有自己的“粉丝”,从而实现某种盈利。此时,媒介在市场中已经不仅仅是以出售内容和销量达到经济增收,而是转型升级,通过对“粉丝”服务和对内容的深度加工后生产出信息产品。因此,如何抢占“粉丝”和注意力、如何服务用户成为传媒市场竞争的焦点,媒介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三)大数据技术促进传媒管理模式转变

大数据时代,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创新,媒介经营方式已经不仅仅是在技术方面的创新,而是从理念上延伸到多产业的跨界融合。从国家层面已经规划了传媒行业的发展。大数据经济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促进政府、企业组织和用户多方协作。大数据时代的管理模式更加高效,不仅能够促进政府管理角色转变,还能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从而激发个人传播活力,极大地促进管理模式的升级。

在这一种创新的开放式管理过程中,大数据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的构建成为重要的一环,由于数据是可以共享的,如何既加大开放促进外部交流,又保护数据不受到侵犯是值得注意的。《新国际主义者》如今作为一个员工拥有制的企业,股东人数众多,人人都有话语权,他们在内容管理上是有一定優势的,既可以集思广益出更多用户接受和满意的信息作品,又可以通过原本活跃的订户意见,整合生产出更多优质的内容。但是从管理上是存在一定突出风险的,对于媒体经营而言并不是人越多越好,因此需要探索共享经济模式下一种新的管理方式。

二、共享经济加速传统传媒产业模式重构

当前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则进一步影响了互联网媒介上的信息共享行为,乃至影响了更广范围的整个传媒产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

(一)重构媒体产业的商业模式

共享经济是在大数据技术日益成熟下逐渐发展而来的,该业务模式正在重构着原有的商业模式,包括传媒经济。《新国际主义者》尝试读者拥有制的这一媒介经营模式,实际上也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方式。读者共享杂志,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所有者可以运用新技术和新媒体分享期刊内容创意、信息、数据甚至更多的服务,在此基础上使得文化产业产生了巨大变化。对于传媒产业而言,共享经济不单是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而是对于媒介产業链上的所有环节都进行了一个颠覆性的改变,例如信息生产、信息内容收集、传递、创意的呈现等方面。例如当前所出现的UGC、众筹电影、粉丝电影等,新的媒介运营模式正在不断兴起。

对于传媒产业的转型,使得人人都能生产内容,因此加入了很多并非传媒专业的“外来者”,他们甚至比历练了很久的传统媒体人更具有创新意识,并带来新的传媒商业运作模式。《新国际主义者》的共同拥有者亦是如此,由杂志的读者、作家以及支持者共同加入,通过共享的方式获得新的生机。共享经济如今已经在交通、购物等产业获得一定成效,也给了传媒产业一个成功的商业范式。改变过去的产业经营模式,已经成为传统媒体首要面对的课题。报纸、广播、电视如今正面临着广告收入逐年下滑的困境,就连互联网的一些门户网站都存在着点击量减少、用户流失的危机。例如,曾经的人人网在初代的社交媒体中风光无限,而在近两年由于盲目拓展经营业务,没有找准定位,都是浅尝辄止,而自身的社交平台也渐渐淡忘在公共视野当中,甚至走向消失。这都是因为用户停留在一个社交平台上的时间往往很短,并且由于智能手机功能的日渐强大,各种应用软件给用户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服务和娱乐。共享经济正是建立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信息节点上,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即在共享平台通过人人参与的商业模式分享闲置的资源,这一模式也为传媒产业带来了新的启发。发现传媒产业中的闲置资源,由媒介建立一个共享的平台,促使人人参与进来,激发媒介的无限产能,这将成为传媒产业模式重构的关键要素。

(二)重塑传媒产业市场格局与产业生态

传统的传媒产业生态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正在不断得到重塑。传媒产业正慢慢融入建立共享平台,引导人人参与,进入分享闲置资源的共享经济规则当中。可以看到,共享经济的产生是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而共享经济给传媒产业造成的影响大大超出了互联网中的信息共享方式,并且给传媒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传媒产业中存在的闲置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令“外行人”也可以作为传媒产业的共享者,而他们并不需要提供专业技能,而只是为传媒贡献自己资源范围内的资金、创意、创作等,以期实现媒介更大的可能性。并且,对于媒介而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得到了最大的支持。这些都是共享经济对传媒产业所掀起的改革。

在共享经济的影响下,个人的职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工作,分享型员工也随之出现,他们往往还拥有多种身份,“斜杠青年”则是共享经济下的一种新的职业身份,很多年轻人拥有多种职业,也有很多身份,收入也更加多元化。他们还可以体验到多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主要还是基于共享平台的大数据筛选和匹配功能,使得员工和企业能够更加匹配。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媒介产业创意的制作、加工以及分发,与共享经济下人们的职业相匹配,这也表示人人都能成为共享平台的合作者,并通过场景的建构成为媒介创意内容最适配的制作者、分发者以及消费者。

就像《新国际主义者》的创新商业模式下,杂志集体的拥有者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员工,也不是传统媒体当中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而是一种与杂志实现共享、主动管理的合作者,他们不再被单一的职业所束缚,充分运用自身闲置的资源、知识以及创造力,与杂志的其他拥有者进行共享。与此同时,一些杂志的员工仍然还是承担着通过出版传递使命的任务,记者、编辑的角色仍然存在,但另外的一部分拥有者在为《新国际主义者》工作的同时,还身兼着数家杂志的工作,这种共享型多职业的身份或许更容易吸引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例如,滴滴专车以及盒马超市提出的“共享员工”模式,使得人们能更充分地通过自己的特长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在共享经济下,在群体中的每个个体只要发挥自己小小的“余热”,通过将“余热”聚拢起来就能创造出巨大的力量。这种共享经济模式也为传媒组织聚集人才和资源提供了全新的借鉴。但是,人人共享对传媒产业的重塑,以及随着更多的自由职业者加入传媒产业甚至替换原有专业的媒介从业者所带来的产业生态的影响,如何更好地规范和整合,也成为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三、未来传媒产业创新发展模式构建的启示

传媒产业想要在数字时代生存,必须提高竞争力,最重要的是改变传统的产业思维,单纯的广告收入已经难以维持媒介的运作与发展,应该探寻多种媒介产业经营模式,增加多元收入以缓解逐年广告量减少的困境。比如通过创新发展和重构传统的传媒产业模式来获得未来长期的发展机遇。传媒产业的创新,主要可以在几个方面着力——深耕内容、人才培养、提高服务。

(一)厘清媒体与内容、用户和产品的关系

在大数据时代,传者与受者关系发生改变,由媒介生产内容的传统媒体时代已经过去,如今人人都是内容的生产者。信息获取的成本越来越低,传统媒体单纯地提供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用户,也留不住用户,传媒服务升级已经成为趋势。在这一趋势下,媒介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拓展多种副业的同时,也要厘清自身与内容提供、用户和产品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内容方面,为用户接收信息提供更快速、更便捷的方式,使用户达到一种使用与满足的平衡,同时要以内容为载体,将其延伸成一种产品,例如智库以及知识付费的方式,拓展其内容的价值,从而获得新的收益。另外,还可以对服务产品进行创新,打通线上线下的服务,从而提高用户与平台的黏性。要分析用户的需求,可以通过大数据对用户进行数据匹配、制作以及分发更适合用户的内容产品,以此吸引用户,获取“注意力”。总之,在互联网时代,传媒要想拓展产业发展就必须运用互联网思维厘清多方关系,理解用户、明白用户,才能更好地服务用户,对自身的内容和产品营销起到促进作用。

(二)激发传媒人才综合创新力

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整个传媒的生态,同时也加大了传媒领域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新媒体时代所需要的媒体人才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记者和编辑,而是在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人才优势的同时,通过新的机制去激发新闻人才的创造力,从而培养媒体人才的综合创新能力。简而言之,新闻媒体人才不仅仅要会高效地写稿,还要能运用新技术对内容进行处理和分发,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服务用户、拓展媒介经营,成为实现创收的复合型人才。运用共享经济的理念,发挥出闲置资源和知识的效益和作用。例如,教育培训频道有擅长教育教学培训的人才,可以激励他们组建团队进行线下的教育培训服务,充分利用其专业技能和优势,同时配合媒体的宣传,拓展业务,增加创收。又如,报纸、杂志的设计人才可以成立设计工作室,在完成日常设计工作的同时对外承接设计业务等。在此情况下,新闻人才已经不仅仅是单一员工身份,而是多重身份的复合型媒体人。

(三)激活开放式的传媒商业模式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首要改变的就是原有传媒产业过于单一和闭塞的问题,实践开放式商业模式。其实,媒介开放式的产业商业模式已经陆续出现,例如《卫报》的“开放式新闻”也给开放的传媒产业以很好的借鉴。通过众包新闻向用户发起新闻征集“任务”,将原本订阅的用户转变成自身平台原创内容的发布者,合理调用了内容生产者的资源,与此同时也促进了与用户的互动以及强化了用户对平台的忠诚度。另外,通过开放网站评论聚拢一批数量庞大的观点和话题,又将观点和话题不断生成新的讨论焦点,以此产生源源不断的议题,吸引粉丝和会员。因此,《卫报》的内容付费收入比广告收入还高,就是通过开放式的会员运营模式,用心经营会员,这样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在探寻开放式传媒产业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量各类因素,例如我国在2012年开始出现众筹出版的热潮,也有成功案例,《社交红利》通过众筹的方式募集到了出版的费用,原本预售3300本,结果在一个月内连续加印了3次,成为众筹出版的成功案例。但是,随后受到国家对金融市场规范整顿的外部政策影响以及众筹方式难以复制等原因,众筹出版市场热度逐渐冷却。

(四)增加传统媒体创新投入资本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媒介产业结构不断被解构,并且还在不断的转型当中。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日渐式微,甚至仅仅成为网络媒体的内容供应商。因此,传统的大众媒体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发挥专业人才以及政策环境的支持,提高传统媒体发展新兴媒体产业的创新思维。当前,互联网广告以及互联网游戏是传媒产业收入较大也是较快的板块,传统媒体可以增加对这一部分的创新投入资本,在此基础上探索一些细分的市场潜力,如网络综艺制作、手机APP软件开发、长尾市场拓展等,通过资本投入实现传统媒体更多的创收,推动传统媒体融合发展。

四、结语

2019年,《新国际主义者》杂志在新媒体不断冲击以及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另辟蹊径,对杂志经营进行新尝试,进行了一次开放式编辑部媒体融资模式的试验,经过多年的发展,通过大数据、共享与创新的思维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经营的局限。这给传媒产业的发展做了一次示范,未来的传媒产业正是需要在不断“破”与“立”中寻求发展,厘清媒体与内容、用户和产品之间的关系,激发传媒人才的综合创新能力,激活开放式的传媒商业模式,不断进行创新,方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珊,黄升民.5G时代中国传媒产业的解构与重构[J].现代传播,2020(5):1-6.

[2]胡泳,周凌宇.5G:互联网的又一个转折点——兼论移动通信技术迭代对文化传媒产业的影响[J].中国编辑,2020(2):10-15.

[3]刘英杰,刘静薇.探析众筹出版 +“新文创”模式——以摩点网为例[J].出版科学,2020(6):52-56.

[4]丁和根.我国传媒产业关联及其演化趋势分析——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11):57.

[5]林欣,甘俊佳.价值创造视角下国外众筹出版的运营经验及其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2020(11):32-37.

[6]李子杰.新媒体形势下广播电视传媒的经营模式分析[J].传媒论坛,2020(6):53.

[7]刘阳.信息社会建设与传媒产业的互动效应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0(9):53.

[8]段艳文,张晓斌,卓宏勇,等.2017—2018年中国期刊业发展报告(摘编)[J].中国出版,2019(10):14-18.

[9]杭敏.传媒生态变革与创新的思考[J].传媒,2019(8):17-18.

[10]金韶,廖卫华.“互联网 +”推动下传媒产业创新的机遇、策略和趋势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8(7):73-76.

[11]于舸.传媒产业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6):83.

[12]喻国明,赵 睿.从“下半场”到“集成经济模式”:中国传媒产业的新趋势——2017我国媒体融合最新发展之年终盘点[J].新闻与写作,2017(12):11.

[13]张春朗,迟铭.传媒產业:激荡变革与创新重构[J].中国新闻年鉴,2017(11):49.

[14]刘庆振.共享经济时代媒介产业转型的模式创新[J].教育传媒研究,2017(4):7-9.

[15]侯燕.文化传媒产业盈利模式的选择与构建[J].新闻爱好者,2017(4):94-96.

[16]刘思彤.新媒体环境下广西传媒产业报网融合发展路径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7):120-123.

[17]刘庆振.智能传播:工业 4.0 时代传媒产业转型的新思维与新模式[J].教育传媒研究,2017(6):11-14.

[18]李涛,高良谋.“大数据”时代下开放式创新发展趋势[J].科研管理,2016(7):2-7.

[19]陶喜红,丁兰兰.中国传媒产业共生模式的建构[J].当代传播,2017(3):58.

[20]陈端,2015—2016中国传媒投资内在逻辑剖析与方向研判[J].传媒,2016(11):15.

[21]张远高.互联网逻辑下传媒产业转型模式研究[J].中国报业,2016(10):68-69.

[22]李东.我国传媒产业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模式[J].中国出版,2016(11):31-32.

[23]刘畅.我国传媒集团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西部广播电视,2015(12).

[24]袁桂清.我国科技期刊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6):939-940.

(责任编辑:黄康温)

产业园经营管理范文第5篇

[摘 要]新中国建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选择横向融合与纵向配置以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当前我国对文化产业采用的是分业横向管理,随着文化产业融合的逐步深入,这一规制体制已不能很好的支撑、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产业升级的阻碍。本文分析了当前文化产业政府规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文化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政府规制重构的思路,希望对政府规制的调整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文化产业;融合;政府规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4.177

1 当前文化产业政府规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文化产业政府规制体制不顺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文化产业实行分业横向管理,即在文化产业所涉及的每一个行业都设立相应的政府管理机构,且各行业的管理机关属于平等关系,互不影响,互不干涉。这一管理办法在计划经济时期有效地保护了文化产业发展萌芽,促进了各行业的齐头并进。但是,随着文化产业融合的发展,尤其是文化产业之间融合的逐步深化,继续实行原有的横向管理办法则容易导致规制权划分不清、政出多门等问题,给文化产业发展造成阻碍。随着全面改革开放局面的打开,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但当前的管理体制未能作出及时的调整,管理僵硬、政企不分的问题时有发生。再有,我国文化产业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政府机构在管理,且各政府机构之间互不监督,互不干涉,导致各机构在管理过程中缺乏沟通,管理模式之间不免产生互相制约发展的策略。这种互相制约发展策略的制定在新兴文化产业更为严重。

1.2 经济性规制过严而社会性规制缺失

目前,我国尚未在法律上明文规定在经济上应当如何管理文化产业,可以管理到哪种程度,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着规制过严的问题。此外,不明晰的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公平问题的发生,政府在限制新兴产业数量的同时,对于国家控股和非国家控股的文化企业并没有一视同仁,这使得非国家控股的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很难发展起来。在社会性规制方面,由于发展时间长,管理体制较为完善,但是政府对经济性规制的倾向,使得社会性规制未能充分发挥其管理作用。

1.3 文化产业法规不健全

法律是一国执行某项措施最强力的手段,也是维持市场秩序的准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法律法规也被引入到对文化产业的监管中。就目前而言,我国已针对著作权、专利、广告等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范。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文化产业的规制还是以行政手段为主,很少以法律法规作为第一选项。另外,对于文化产业下属的电视业、电影业、出版业、新闻业、印刷业等,尚未有成型法律出台,在实践中还是依照地方政府颁布的管理政策对其进行监管,而这种管理政策很容易沦为“人治”的工具。

2 文化产业融合进程中政府规制重构思路

2.1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2.1.1 加快文化产业转企改制

加快国有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树立文化市场的主体,成为文化机制改革的重点。在我国文化产业中,出版业、影视业等大部分都是实行国家经营的政策,因而转企改制政策要从这些企业开始实行。针对出版集团向企业转型的改制,应当尽快实施集团资产评估,完成企业向股份制的改造;针对影视制作集团的改革,应当加快集团股份制的改造推进,进行优势整合,资源整合,积极引进合作伙伴,打造核心竞争力强、实力雄厚的影视帝国;针对演艺集团的整合,应当合理运用市场运营手段,合理安排集团的演艺资源,推进省直接领导的艺术院团向企业制度的改制,激励普通文艺院团保持先进性。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还要着重管理好党报党刊的体制改革以及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放分离的改革,推动电视剧、报刊的制作机构融入市场,推进其企业化转型。

2.1.2 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升级

目前,国内的文化领域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正处在初级阶段,各地方政府的管理方式各不相同。在我国某些发展速度较快的市政单位对其管辖的文化产业实行由政府出资来成立经营文化企业的单位,扮演着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文化单位的出资人职责,同时也享有出资人权益,有监管所属国有的文化资产、审定重大的融投资计划项目、调控文化企业投资方向、考核目标完成情况的责任。我国经济中心上海则实行由上海的宣传部、发改委、财政局、国资委等关乎发展的政府部门来共同成立一个管理文化产业的领导班子,并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对上海市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监督,主要是对上海市文化产业的商业性也就是其承担的创造价值的角色进行监督和管理。从上海市、重庆市和深圳市实行的政策来看,要保证文化产业能健康且快速实现其经济价值,必须保证国家对文化产业实行的管理政策有好的方向。首先,根据文化事业的类别及属性,政府对国内文化资产实行分离处理,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种国有资产分别归入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管理体系中,规划出相应的文化管理体制。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种管理体系彻底分清,对其实行政治经济分开管理的方法,构建政府—企业—资产三级管理的机制。其次,政府设置代理机构,用来代表政府处理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的工作,对资产的运用进行监控和审查。如代理机构对重要的文化企业的分立、合并,资产的使用方向、产权的变更,重大项目的实施效果都有审查的义务和权利。再次,为完善管理体制应当设置具有出资人功能的机构,不仅可以使用出资人的权利,也同时承担着对资产的监管等责任,来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增长。对于我国文化产业下的各企业的管理人员,其工资水平可以由上述具有出资人功能的机构来决定,包括该企业的各种考核制度等都由上述机构来制定。最后,明确企业经营中的责任,采取文化企业责任制,赋予国有文化企业的负责人资产代表经营权,同时也要承担国有资产的运营、保值、增长等具体责任。

2.2 放松经济性规制

2.2.1 促进文化资产产权代理制度发展

首先,要推进文化产业规制的法制化进程。近年来,针对原有政府管理中的普遍存在的“越权”和“缺位”问题,逐步发展形成了一种分类管理的文化行政管理方式,即根据外部性的不同,将文化资产分为可经营性的和不可经营性的资产。在实践进程中,由于缺少法律制度的支撑,这种新型管理模式在进行渐进性的改革的过程中存在不彻底性,导致其执行效果不佳,尤其在经营性的文化资产的管理中仍然透露出原有的行政管理的阴影。针对这样的现象,一方面要通过设置文化国资委机构,以确保分离出规制机构中的非规制职能,使规制机构独立出来;另一方面要为规制行为提供法制保障,尤其是要尽快出台《出版法》、《广播电视法》等法律来代替政府部门的规章制度,避免由于法律缺失、政策泛滥,而导致政府规制行为的失效。规制要提高透明度、预见性和稳定性,法律规制要经过法定程序来确立,及时向社会公示,提高政策在制定与执行时的透明度,使文化产业的规制的确立提到法制化的进程。

其次,将公共管理职能与出资人职能分开。地方政府设立的文化国资委等机构普遍具有定位不清的问题,它不仅是文化资产的监查者同时也是出资方,既是公共管理者又是产权监管者。根据国内外文化资产管理经验,在调整国有文化事业管理时,应当把资产的管理与公共管理分离,才能为促进国有资产的经济效益增长打好基础。文化国资委应定位为管理部门,并向出资方、管理方的方向转型:一方面,文化国资委不能被当作政府宣传部的管理工具,也不能被当成贯彻执行政府的政策指令的“漏斗”,应当给予文化国资委独立的经济管理和处理文化资产的权利;另一方面,文化国资委应使出资人与所管理企业各司其职、界定明确,合理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管理,避免行政干涉,从而实现出资人与公共管理职能分开,实现行政与文化企业、文化资产分离。

再次,完善产权管理制度。文化事业改革需要逐步改善国有文化产业的产权管理制度,完善产权的委托代理制度,尤其是市场化委托代理管理制度应当建立在市场契约制度的基础上,而不能依靠组织规范和行政干涉。文化国资委作为监察人和出资者,可委任或委托符合条件的特定的自然人成为出资者代表行使文化企业的股东权利,特定自然人参与企业内部管理活动,代表出资人施行经营、监察职责。对于那些国有控股即国有资产占总资产的大部分的企业,我们则实行董事对原领导班子进行制衡的方式来管理,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应用文化出资者的职能没有特殊性,但在国际文化的安全和文化的意识形态等重大问题上拥有一票否决的权利。通过合理有效的产权代理管理制度,可以使政府的导向和规制得到实现,不得用行政手法和组织规范进行干预。

2.2.2 开拓多元化的文化投融资渠道

放宽规制、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投资融资渠道,根本上是要调整文化所有制结构。第一,开展国有文化财产公有制,开拓多样化形式。文化产业不同于物质产业,具有意识形态的特征,我们可以抓住其这个特点,在遵守国家法规的前提下,来制定出更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公益性非经营性的文化单位应探索新的经营方式、不断尝试新的管理方法,坚持单位的公益服务性,使其适应经济大环境;小型公益性文化企业可以以产业探索为主,尝试将文化的“受益人”转变成“投入者”。对于可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则应采用混合经营的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其管理效率,实现其经济效益。第二,支持并鼓励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实现多元所有制结构,进而改变单一的国家专权文化管理模式,同意并支持营利性文化生产产业为代表的企业多种形式所有制的发展,逐步构建一个公有制占主要地位,政府协同社会和个人一同构成的多样经济成分、多元经营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种文化体制并驾齐驱的新格局。第三,公有制仍是文化单位的主体,这里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指在数量上占据优势,而应表现在质量上的领袖作用。公有制文化企业特别是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企业,需通过改善自身品质,加强自身控制力、经济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以更好地稳固自身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2.3 强化社会性规制

2.3.1 加大对中外文化产业融合的监管力度

文化产业融合的背景下自然会发生中外文化互动,一方面,我国文化企业、事业单位可以学习外国文化运营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国文化市场的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部分专权、强权的西方国家利用其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的优势,强制销售其文化产品,侵蚀着我国的民族文化,因此,文化企业在融合吸收的过程中要提高警惕,吸收其长处,转化成自身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明晰审查标准,加大监管力度,把好文化引入的第一关;地方政府的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则应做好对管辖地区文化企业引导与教育的工作,充分发挥社会性规制的作用,引导和限制文化产业的内容,鼓励企业巧妙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文化产品的创新性。当文化产业出现侵权问题时,要综合运用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打击盗版行为,净化文化市场,使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2.3.2 制定内容管理流程

对文化产品在内容管理上,可采取事前审查、事后追惩和备案相结合的管理流程,以确保内容合法性。首先,事前审查。事前审查是指文化产品在出品前,应由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对其内容进行管理审批。如对电影影片的发行,对其制作时的摄影制作、发行、影院中放映、外籍影片的进口、国内影片的出口均需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电影审查审批机构申报,使其对电影内容是否合格进行审核批准。例如,我们想播放外国电视台的电视节目,播放机构必须向我国广电总局提出申请,由其对该节目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顺利播放,不通过则不能播放。其次,事后追惩。事后追惩指的是文化产品在出品前,未能通过政府设立的管理部门对其内容的审查,作品的内容涉及法律、法规命令禁止出现的内容,文化产品出现以上情况时,依照法律对当事人追究刑事或行政责任。采取这种方式进行管理的文化行业主要有:出版业、印刷业、艺术表演团体等。出版单位(包括音像制品的出版单位)采取编辑责任制,避免出版物或音像制品的内容违反国家法律规范的规定。最后,做好备案。备案就是要求当事人在进行文化产品制作的准备工作前,要做好相关计划,把计划和所需题材向政府设立的行政部门备案。

2.4 完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体系

2.4.1 健全文化产业法规体系

在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要不断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这对于我国文化产业来说是一个建立完善对应法规的一个机遇,通过不断地完善文化法律体系、规范执法行为和增设法律监察,有助于理顺政府在文化企事业单位中的权利义务,使文化工作者能更积极地工作和创新,为文化产业的繁荣昌盛提供良性的发展环境。根据发达国家的文化法律体系及内容规制,以及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和趋势,可以推断出构建文化法律体系的最重要的目标是内容规制的完善。即以《新闻法》《广播电视法》《出版法》等具体针对性法规为中心,用《报纸管理暂行规定》《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等作为行政法规的支撑,将地方行政法规、部门行政规章作为法规体系的内容补充。加快《新闻法》《广播电视法》等专业法律的制定进度和执行力度,为文化内容规制的完善打好基础。

2.4.2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首先,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价值重视程度。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的垄断利润,进而鼓励创新。文化企业在通过对创意的表现过程中改造文化资源,因而可以极大地增加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其次,要明确文化创意与文化资源的分别。文化资源很难体现出显著的资源稀缺性,它虽然有产权归属,但产权归属不能代表完全的文化资源。以好莱坞的动画片《功夫熊猫》为例,功夫和熊猫作为文化资源来讲,其产权归属是属于中国的,但这种产权归属不能构成法律上的知识产权。在文化产业中,一个创造性的理念如果不能转换成知识产权,也就不能使创新理念向产业化飞跃。再次,从宏观角度进行立法保护。知识产权的维护必须由国家设立法律、加强执法力度,保护原创作品。根据适度原则,原创作品在一定阶段后可以让其进步成果由社会共享。最后,企业自身始终保持先进性。一方面文化企业应积极开拓进取,通过创新的方法来整合文化资源、文化要素,研究新的作品,申请知识产权;而另一方面企业更应该主动向专利申报部门注册登记相关文化商品的商标、专利,主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以避免被对手抢先注册。

3 结 论

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关乎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文化市场的主体行为更为复杂,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要理顺管理体制,综合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规制体系,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凤,杨慧.规制经济学沿革的内在逻辑及发展方向[J].中国社会科学,2011(6):56-66.

[2]肖兴志,陈长石.规制经济学理论研究前沿[J].经济学动态,2009(1):95-100.

[3]李姝,赵佳佳.文化产业融合与公共财政支持[J].财政研究,2014(1):22-24.

[4]Anonymous.Analysis on Conception to Culture Industry Legislation in China[J].学术界,2012(2):276-278.

[5]肖赞军.产业融合进程中传媒产业的市场结构——从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的演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138-141.

[6]冯果,辛易龙.论我国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的时代调和[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48-53.

[7]左艳提.构建文化产业统计管理体系的路径[J].中国市场,2015(22).

[8]冯晓棠.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述评[J].中国市场,2014(4).

[9]张云飞,张晓欢.试论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3(20).

产业园经营管理范文第6篇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国路径

英国是首个对创意产业进行定义的国家,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创意产业脱胎于文化产业,又不同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高形态,也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与主流方向。

随着国内对文化产业的关注点由概念转向内容,“创意产业”一词越来越频繁地为人们所使用,并大有一统媒体与观众眼球的趋势。

2005年,中国内地的创意产业开始萌芽。2006年则是中国创意产业的元年,也是创意产业广泛普及并开始为更多人所关注的第一年。到了2007年,创意产业的“产业集聚”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产业走向集聚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创意产业持续升温,产业发展获得新环境,呈现新特点,面临新问题,也有了新思路,并在党的十七大指导下,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态势。

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认为,随着中国经济跨上新的台阶,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推进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的进一步繁荣,中国的创意产业发展整体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全民关注、多方参与的新态势。政府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创意产业在全民中的认知度也越来越高,创意产业正在成为中国最热门的“新闻词汇”之一。创意个人和创意企业正在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个人的创造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随着金融机构和媒体网络的介入,创意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和视野盲点正在逐步解决中。

二、创意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创意产业管理的困境

创意产品,具体说来,是一种源于个人或团队的创意、技能和才干,以脑力劳动为主,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自觉创造出的具有象征价值、社会意义和特定文化内涵的产品或服务。不同于其他产品,创意产品从需求和供给方面都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正是这些独有的特点,使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出现了困境。

(一)创意产品需求的特点

创意产品的需求是指创意产品的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种创意产品的数量。创意产品的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生活性需求和生产性需求。生活性需求主要是满足人们消费的需求,即主要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具有创意特色的服务;生产性需求主要是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而创意产品的这两方面需求都具有不确定性。在创意产品投入生产之前,无法预测消费者如何评价和对待新的创意产品,很难根据以往经济发展形势来加以判断。

1.生活性需求的不确定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基本的物质层次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生存质量。此时,产品中生活消费型的创意资本的含量成为决定产品竞争能力的关键。创意性产品的特性、基调、风格独立于购买者对产品质量评估之外,当存在横向区别的产品以同样的价格出售时, 人们的偏爱程度是不同的。

创意产品的消费弹性极高,消费者个人的经济水平和喜爱偏好都会导致对创意产品需求的不稳定性,他们的消费是高度主观的,他们很难有统一标准和能够预测类型,这是创意产业面临的最普遍风险。消费者需求与竞争行为和社会文化趋势共同存在于环境层面,这种需求的不可预测性将会使产业参与者和观察者困惑。

2.生产性需求的不确定性

由于创意已经从相关产业中分离、独立出来,其本身成为其他产业的投入要素。这里对创意产品有生产性需求的产业主要是指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它们对创意产业的需求主要是体现在将创意文化内容结合到实际生产过程中,为提高生产的实际效率服务。在都市农业中,由于现代旅游创意产业的融入,农业的种植功能逐渐淡化,而观光、旅游、生态功能逐渐增强。文化创意通过对产业、企业乃至产品的全面渗透,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差别化程度,而且因其成为产品价值和生产流程的组成部分而显著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生产能力。以工业设计为例,过去,在每个企业内都有产品设计,是以技术为主的,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对观念价值的需求越来越大,工业设计不断加入文化内容,一些设计从原来产业中独立出来,变为第三方服务,不仅丰富了原创,而且作用更加广泛。服务业包含的范围更广,很多行业中都加入了“创意”的元素,并成为其获得超额收益的来源。可见,目前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都与创意产业相融合。这一“融合”的时机以及“融合”的程度都是由相关产业自身的特点及生命周期所决定的。产业的生命周期是处于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还是衰退期,时期不同对创意产业的需求就不确定。

(二)创意产品供给的特点

创意产品的供给是指创意产品的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创意产品的数量。由于创意产业更多地具有文化艺术的特性,因而其风格、基调、艺术特色更多地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

1.创意者自身的不确定性。由于创意产业的核心能力是创意者的天赋、灵感以及艺术才能,创意活动也是自发的,无预期性、没有严格的规则可遵循。但是,创意产品的价值要由市场需求来决定。所以一般的情况是,创意者既要创造新点子,又要把握市场需求,进行自我管理,实现艺术商业融合。融资和艺术天赋的组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创意者对市场情况没有很好的把握,就会导致创意产品失败。创意人才的数量和素质都影响着创意产品的供给。

2.创意团体资金实力的不稳定性。上海创意产业中心对75 家创意产业集聚区的110 家入驻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共81家,占总数的73.64%。而民营企业大部分都属于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一个至今国际学术界都无法克服的问题。中小民营企业之所以融资困难,原因有很多,有外界的原因,譬如金融体系的缺陷,政府部门监管失当等;也有他们自身的原因,譬如规模小,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部分所有者信用意识淡薄等。这些都使中小民营企业难以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资本市场的青睐。因此,创意团体的资金实力的不稳定性就会对创意产品的供给带来影响,导致供给的不确定性。能力和知识以及组织过程、公司属性、信息、资金等都被看做是企业的资源,不确定性来自于对资源的依赖。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困境的解决策略

(一)制定创意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

基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水平,有选择地将创意产业发展逐步纳入各城市的发展日程,然后依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和优势确定该地区重点扶持发展的具体创意产业行业和领域,并制订一套未来若干年内创意产业的发展计划。

(二)健全完善管理体制

中国的创意产业还不成熟,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几个大城市,一些城市正在制定相关的政策以引导创意产业的合理架构和布局。但各城市间还缺乏信息沟通和相互间的协调。可以通过鼓励有条件发展创意产业的地区建立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一行使创意产业的管理权,以解决条块分割、体制不顺的问题。

(三)重视对创意产业人才的开发,为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一,发掘人才。如通过举办各种创意设计大赛,让民间潜在的创意人才脱颖而出;也可以设立创立人才中介,专门负责创意人才的发掘工作。

第二,培养人才。首先,加快创意产业相关学科的建设,在有条件的重点高校设置相应专业。其次,加强高等院校与创意企业的联系,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创造条件。此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视野,以培养高素质、综合性创意人才。最后,加强创意人才的后续储备工作,在中小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意性活动,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培育未来的创意人才奠定基础。

第三,引进人才。要加快科技、文化、教育及相关领域的改革步伐,打破行政壁垒,促进人才等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加大对创意社群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特别要加快对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知识型和技术型创意设计人才。

(四)健全对创意产业融资配套服务

目前的创意产业大部分以中小企业为主,对中小企业的投资一般具有很大风险,所以创意企业融资比较困难。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条措施。

1.加强对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政策协调,根据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加强对创意产业的动态分析、监测,及时向社会公布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投资重点、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政府要加大对中介机构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原则,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创业辅导、筹资融资、市场开发、认证认可、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3.可以采取资产证券化这一新型金融工具进行融资。资产证券化能够有效回避创意企业风险大,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的矛盾。采用资产证券化融资,由于进行了破产隔离以及信用增级处理,融资风险得到较好的控制,额外风险补偿就会减少,总体融资成本就会降低。实行资产证券化融资有利于保护商业秘密。在资产证券化融资中,原始权益人只需要提供用于证券化资产的相关信息,而不需要向投资者提供有关企业本身的财务信息,这有利于保护商业秘密,有利于与其他企业竞争。这对创意产业尤为重要,因为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意,一旦泄漏商业机密,就很容易丧失竞争力。

(五)加大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力度

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一书中将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可见知识产权对于创意产业的重要性。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严重挑战。

当社会形成尊重和承认个人创造力价值的时候,将形成对产品原创性的承认和保护的良好社会环境,政府必须将保护知识产权上升到战略高度,在社会中形成保护和尊重个人作品和个人创造力的氛围,所以要尽快制定、公布和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对创意产品无形资产的评估体系,加大对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保护创意企业的创作价值和合法利益,营造规范、健康、有序的商业和法律环境。同时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力度,培养创意企业和民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六)促进和完善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

目前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以地理为基础的团体不仅是狭义上的创意工人的靠山,也是创造力在其中产生和起作用的社会再生产的阵地。它们能吸引其他地方的能人为了追求职业生涯的完美而移居到这些中心。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集群内不同类型企业共生互补,不断向产业链的两头延伸,往产业链上的价值高端攀越是创意产业集群的共同现象。所以创意产业大多以集聚的形式发展。聚集在一定的集聚区能够减少交易伙伴及环境的不确定性。第一,集聚区的固定性和长期性便于集聚区交易者相互之间进行了解和行为预期,从而增加交易伙伴及环境的确定性。第二,集聚区能方便地提供中介服务,交易者通过中介可以更快地了解交易伙伴和由此更快地减少交易伙伴及环境的不确定性。第三,集聚区公示的制度、规范和园区文化等可以增强交易者对集聚区环境的了解,即增加集聚区环境的确定性。第四,集聚区的园区品牌也起到降低不确定性的作用,因为园区品牌一旦树立就成为对集聚区创意者交易行为的一种资产担保,交易者可以根据园区品牌的含金量判断与集聚交易的前景。也就是说,降低了与集聚区交易的不确定性。

(湖南师范大学)

上一篇:工程施工情况汇报材料范文下一篇:宣委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