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访视护理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影响

2023-03-04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很高发病率和复发率, 是导致脑卒中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1]。目前, 脑卒中急性期的治疗已得到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的广泛重视, 往往放松了急性期后的管理, 即二级预防;因而, 不少病人甚至1年之内反复多次住院。我院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行定期家庭访视及护理干预,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6月收治的首次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1例, 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排除标准: (1) 出血性脑血管病; (2) 心源性脑栓塞或其他原因不明的脑梗死 (存在动脉狭窄或闭塞, 但患者年龄≤40岁, 且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嗜酒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 (3) 复发的缺血性脑卒中; (4) 瘤卒中; (5) 伴严重的心、肝、肾疾病。随机分为2组, 其中对照组58例, 男34例, 女24例, 年龄47~90岁, 平均67.28岁;实验组63例, 男38例, 女25例, 年龄48~92岁, 平均68.79岁。2组患者出院时皆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 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 制定家庭访视时间。由管床医生及护士组成访视小组, 对实验组患者于出院后每月1次, 6个月进行定期预约主动上门服务,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出院指导, 嘱定期复诊。 (2) 建立患者个人档案。每次家庭访视后都有详细记录, 并将资料存档保存。 (3) 家庭访视内容: (1) 全面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和健康需求, 包括家庭环境、家庭成员情况、患者的饮食、治疗、排泄、自理能力、心理状态、有无其他躯体疾病及并发症, 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测定患者对家庭访视护理的需求程度;跟踪患者原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改善, 并现场评估有无新的问题出现。 (2) 强化遵医行为。与患者家属沟通, 了解患者及家属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危险因素及自我护理技能的情况, 不良生活方式的改进情况, 了解患者的遵医行为, 予以纠正和指导, 直至掌握为止。 (3) 特别提醒。针对个体以存在的危险因素加强干预, 如吸烟这必须戒烟, 酗酒者必须解酒, 以及调控血压、血脂等的治疗。 (4) 病友及家属联谊会。每半年举行1次病友及家属联谊会, 集中讲解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内容及重要性及新进展。病友交流, 护患交流, 个测量血压、心率、血糖, 个别交流、心理辅导, 发放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健康小册子。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1.3 评价指标

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主动参与功能锻炼情况、护理满意度等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1年后, 评价2组患者的结果。

(1) 2组患者调整行为危险因素遵医行为比较, 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1。

(2) 2组患者控制血管危险因素遵医行为及复发率、死亡率比较, 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家庭访视是进行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有效方法。对于病死率和复发率都很高的缺血性脑卒中, 重视并加强预防工作的意义不言而喻[2~3]。任何疾病的医治都离不开医患双方的努力, 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尤其如此。患者出院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 对医嘱逐渐淡忘, 遵医行为及预防意识下降, 家庭访视可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二级预防, 做到有的放矢。家庭访视制度既强调控制血管危险因素的药物治疗又重视行为危险因素的调整的非药物治疗, 同时还调动家属的积极性, 参与督促, 多管齐下, 效果明显。

本文结果表明, 2组脑卒中患者在干预1年时间内, 在药物应用、饮食调整、戒烟限酒、适度运动、控制体重等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二级预防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遵医行为。通过对脑卒中的再发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 很好地控制再发的危险因素, 增加对脑卒中特定知识的认识,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复发率及死亡率降低。为管理脑卒中患者提供了一种最有效、最经济、最可行的方法, 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家庭访视护理对促进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121例脑卒中患者按住院时间随机分为实验组63例和对照组58例。实验组在患者出院之日起至1年内, 管床医生和护士定期预约主动上门服务及家庭现场健康知识指导, 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指导, 嘱患者定期随诊。结果 干预后2组患者在药、应用、饮食调整、戒烟限酒、适度运动、控制体重、复发率及死亡率等方面差异明显。结论 家庭访视及护理干预是提高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家庭访视,脑卒中,二级预防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 谭铭勋, 郭玉璞, 等.脑血管疾病[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4~16.

[2] 李焰生.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的二级预防指南的新认识[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6, 14:321~324.

[3] 王拥军.缩小脑血管病预防中循证医学与实践的距离[J].中华预防杂志, 2003, 37:79~8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石油管道工程冻土环保技术的若干思考下一篇:基于多维教育目标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