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范文

2023-09-15

家庭农场范文第1篇

近年来,联络镇政府着力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挖掘农业优势产业资源,重点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家庭农场创建中,联络镇农场涌现了许多典型,其中叶明海家庭农场就是其中很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叶明海和农业打了三十几年的交道,种植农作物、养鸭、养猪他样样在行。这几年村里的人大部分外出打工,留下了大量土地。叶明海夫妇俩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70亩土地,将其划分成三个部分,一部分进行农业种植,一部分建起了养猪场,一部分作为水塘养鸭,建起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家庭农场。

一、叶明海家庭农场基本情况

(一)类型: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

(二)劳动力情况:家庭劳动力4人,雇佣长工1人,短工4-5人。

(三)土地流转情况:总耕地面积70亩,其中耕地65亩,畜牧养殖面积5亩,土地来源主要是承包(或流转),承包合同期限为15年。

二、生产经营管理情况

(一)种养结合,以种辅养

近年来,叶明海以种养结合的方式,在新华村承包(或流转)了70亩土地,其中55亩用于种植水稻,15亩种植玉米,剩余5亩主要用于养鸭、圈养生猪,但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养鸭的专业户,年产鸭量在12000—15000之间。具体经营方式为:利用鸭的水生属性,把鸭集中在稻田区域范围内,对其进行放养;再根据鸭的杂食性以及活动性特点,不对其进行任何的饲料养殖,主要靠吃田间地头的杂草害虫和农场种植的粗粮为生;这种养殖方式从另一方面也能对稻田土壤起到中耕的作用,刺激水稻生长,同时鸭排出的粪便可作为肥料,在稻田里就能生产出无公害的大米和肉鸭。

(二)依托科学技术和农业专业知识,实现养殖集约化管理

为实现养殖的集约化管理,叶明海全家把应用科学技术和农业专业知识,提高养殖技术和质量当做第一要务,抓住一切机会,利用闲暇时间,多次到区、镇畜牧兽医部门系统学习技术,并通过订阅杂志、购养殖光盘等多渠道搜集养殖信息,学习新知识、了解新市场、引进新成果、不断强化自身技术本领和掌握市信息的能力。他主要是把以下两点作为工作重心:一是防疫灭病。防疫灭病工作是畜牧养殖的重中之重,叶明海养殖上定期对鸭群和猪群进行健康检查,对有异常的鸭以及猪进行及时确诊与治疗,为此控制了疫病的发生并保障了鸭群与猪群的健康。二是优质繁育。在繁殖工作上,对鸭群进行分群饲养,并专门划定区域修建棚舍,棚内有专门的供暖、烘干设备,使其温度常年保持在28℃~32℃之间,湿度常年保持在60%~70%之间,并做好繁殖期的母鸭产蛋前及开产的饲养管理工作,使种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提高繁殖性能打下良好的生产基础;在优质育鸭的同时,也加强了母猪的饲养管理,对空怀母猪及时补饲调好体况利于配种,对仔猪、妊娠猪、瘦弱的母猪进行补给适量的精料用于恢复体质。

三、叶明海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流转困难。一是部分农户对土地存在思想障碍。有的是“土地命根子”思想浓厚,担心失了地、丢了根,不愿流转。二是土地零散和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二)资金支撑困难。农业生产周期较长,比较效益低,回报见效慢,缺乏有效抵押物,叶明海家庭农场想发展扩大规模,贷款融资很困难。

(三)创新意识不强影响发展。叶明海是种养殖大户出身,又是典型土生土长的农民,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抗风险意识不强,同时传统生产方式深根蒂固,生产观念有待更新。

四、叶明海家庭农场的前景

(一)投入产出及其效益情况:

1. 耕地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投入约3万元,产出5.5万元,净收益2.5万元。

2. 猪场投入4万元,产出7万元,净收益3万元。 3. 鸭舍投入6万元,产出12万元,净收益6万元。

(二)家庭农场带动情况:

家庭农场范文第2篇

二是规范土地流转。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加快土地使用权向家庭农场流转。建立和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开展了流转供求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引导土地依法、自愿、有偿、平稳地向家庭农场流转。

三是积极强化人才培养。我县将家庭农场人才培养放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首批人选,通过开展田间课堂、集中培训及组织外出考察等方式,全方位提升家庭农场人员素质,不断开拓眼界,增强生产经营能力,着力培育一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场主。

家庭农场范文第3篇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已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但是,在工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不够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相对落后。农业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大事,而土地制度又是关系农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历史上,土地制度经过多次变革,最终我国人民发现了最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土地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沿用至今。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例如,土地小而分化,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低,现代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运用受到限制等。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制度——家庭农场随之产生。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国家也实施了一定的措施,鼓励家庭农场在全国各省推行实施,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近几年,家庭农场在我国不同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发挥了它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较为显著的作用。文章对我国的家庭农场进行了探究,围绕家庭农场的概念、特征、发展的必要性、发展现状、进一步发展的建议,运用文献参考法、数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对我国家庭农场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家庭农场;土地制度变革;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

1 引 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制度,是我国农村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和缺陷,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程度不相适应。比如,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带有小农经济的性质,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不相符,经营规模小,难以充分实现规模经济;农村土地被分割,分布分散,部分耕地闲置,难以充分利用,同时,利用分散的土地进行农业机械化、运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困难;农民对土地的经营缺乏稳定性,经营行为短期化;农产品存在部分剩余,农民的收入预期可能难以达到[1]。

虽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上述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产生并不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身,而是它与我国发展现状的矛盾。并且,经过我国多年农业制度变革的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它能解决其他制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我国需要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开发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促进我国农业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更优发展[2]。

在这种背景下,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在我国应运而生,党和政府也出台了许多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之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出台了与促进农业发展或家庭农场发展相关的支持性政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3]。

1.2 研究内容

最近几年,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在我国各地农村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我国家庭农场的特征、发展必要性、发展现状及问题,并且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关建议,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更高质量地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我国家庭农场的概念及特征

百度百科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关于家庭农场的内涵,我国的学者持有的观点不尽相同。

屈学书认为,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以土地适度规模化为基础,以企业化方式进行农业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他认为社会化生产方式的家庭经营是家庭农场的本质内涵,而土地的适度规模是家庭农场的外在表现。

郭靖认为,家庭农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继承和发展,是国内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对改变当前国内规模小、分散化、组织程度不高的农业经营格局,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强、刘同山、孔祥智认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农业,家庭农场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融合科技、信息、农业机械、金融等现代生产因素和现代经营理念,实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和规模化经营的新型微观经济组织。它可以将传统农民转型升级为职业化、专业化的法人农民,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织形式。

朱启臻、胡鹏辉、许汉译认为,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劳动力,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业经营单位。家庭经营的优势并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丧失,而是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性,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组织形式,无论其规模大小和类型如何变化,家庭经营都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这是由家庭经营适应农业特点的特性所决定的。而家庭农场的出现,为家庭经营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彰显了农业家庭经营的无限生命力。

2.1 我国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的新型经营农业模式

家庭农场的主要劳动力是家庭成员,家庭成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共同的目标努力,能发挥全体成员的主观能动性,降低监督的内部管理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4];同时,所有者、生产者、经营者是一致的,能更好地根据需要安排生产经营活动,更高效地安排農业劳动活动[5]。

2.2 我国家庭农场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家庭农场的合理经营需要具备一定的规模,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充分地调动各种生产要素,运用一定的农业技术,实现既定的生产目标。同时,过大的生产规模不一定能带来更高的收入,经营规模应适宜。

2.3 我国家庭农场是市场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家庭农场从事活动之一就是以盈利为目的,进行商品化生产和经营,它从市场上获得生产资料,向市场输入劳动产品。这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化经营活动。

2.4 我国家庭农场是具有企业化经营特征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家庭农场成立的重要条件之一是通过工商注册,它是合格的法人。它作为一种企业形式存在。并且,家庭农场进行社会化生产,具备现代企业的特征[6]。

3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必要性

3.1 我国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土地利用率、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要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的运用带来了土地被分割、分布分散等土地问题,许多土地未被充分利用,导致土地利用率不高,资源闲置。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促进土地流转,农民可通过承包土地,进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收益[7]。

3.2 我国发展家庭农场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要求

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推进土地进行合理的流转,供经营者经营的土地规模扩大,能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管理科学化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运用程度,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8]。

3.3 我国发展家庭农场是推进农民转型的要求

家庭农场具有企业化的特征,与传统的小农经营形式相比,需要更高的生产经营水平,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推进生产,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更高。同时,这种经营模式也要求更高的管理水平,有助于传统的农民向新型的农民转型,由体力劳动型向综合素质型发展,成为综合素质更高的劳动者。

3.4 我国发展家庭农场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要求

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应用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同时,家庭农场的规模经营要求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它能吸纳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9]。

4 我国家庭农场产生的背景

4.1 近代背景

在我国的近现代历史上,土地制度经过了多次变革。在近代,在太平天国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我国的土地制度分别进行了两次变革。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它提出了“均贫富”“等贵贱”“均田免赋”等思想,将土地按等级划分为九等,按人口平均分配。《天朝田畝制度》表达了农民对自由公平地使用土地的渴望,但其内容过于绝对平均化,落后的封建制度虽然遭到冲击,但是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其中民生主义的重要原则是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主要土地方案是“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主要内容:“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孙中山希望方案防止垄断,促进社会进步。但是,他没有提出明确的土地革命纲领,其设想未能完全实现。

4.2 现代背景

在我国的现代历史上,土地制度变革经历了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农业合作社运动。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我国人民进行打土豪、分田地运动,广大农民推翻了旧的生产关系,得到了土地。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在各个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将取得抗战胜利的目标与土地问题联系起来,把地主和普通农民团结起来,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量。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我国的土地政策也发生了改变。1947年中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的土地,平分给农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0年,我国各地区推行土地改革,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进行按劳分配。土地改革的进行,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广大人民翻身做主人。1953年,我国开始了三大改造运动,包括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农民土地所有制调整为集体所有制,进行平均分配。1958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展大规模的集体所有制,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成立了农业互助组,并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10]。

我国土地制度变革历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运用和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发包方、以家庭为承包主、以承包合同为纽带而组成的有机整体。土地归国家所有,但将其分配给农民,农民有权自主选择土地使用和经营的用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充分调动了我国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为这些优势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我国农村重要的经营制度[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和缺陷。比如,经营规模小,难以充分实现规模经济;农村土地被分割,难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产品存在部分剩余,农民的收入预期可能难以达到[1]。所以,我国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了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家庭农场,促进我国农业更优发展[2] 。

5 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5.1 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均

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已有87.7万个符合农业部调查条件的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200.2亩,48.42万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小于50亩,占总数的55.2%;18.98万的规模在50~100亩,占21.6%;17.07万的规模在100~500亩,占19.5%;3.23万的规模大于500亩,占3.7%。可以看出,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差异较大,发展程度不一[12]。

5.2 土地流转方面存在的问题

家庭农场需要一定的土地流转作为存在条件。我国某些地区土地流转与村委会等乡镇组织相关,由于组织的变动影响土地流转有困难,影响家庭农场的正常经营[13]。部分地区还存在着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流转流程烦琐等问题,都影响家庭农场的发展。

5.3 存在经营风险

家庭农场经营中一些问题导致了经营风险。比如,农村的融资体系相对不够健全,存在资金不足的风险;家庭农场经营的保障体制不够完善,农民部分权益得不到保障;农业产业自身具有风险性[14]。

5.4 劳动力的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家庭农场的劳动力主要以家庭成员和雇工为主,有的地区的农场主能较好地运用管理技能,能系统地管理家庭农场。但是部分地区农场主仍以传统生产方式进行劳动生产,更重视劳动而不是经营管理,需要提高企业化管理水平。

6 我国家庭农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6.1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明确土地的产权,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约束家庭农场经营者的行为,保障土地在不同主体間进行规范合理的流转,为家庭农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15]。

6.2 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劳动力素质

各高校可以增加农业农科类相关课程的开设,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更有针对性地发展家庭农场。此外,对于已经从事农业劳动活动多年的传统农民,各乡镇组织可以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提升他们农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其管理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6.3 建立、完善家庭农场相关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

为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政府可建立相关配套服务体系,为家庭农场设立相关扶持政策,提供相关补贴,建立相关机构为经营者提供相关信息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相关人员解答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6.4 家庭农场在提供传统农产品的基础上,发展其他有特色的产品或服务

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发展状况、自身经营特点等多个影响因素,在提供传统农产品的基础上,创新其特色发展模式,例如探索经营农家乐、农业休闲旅游产业等[16]。

参考文献:

[1]汪洁洋.现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16,10(27):96-97.

[2]朱沁瑶,黄嬿.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探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0(1):37-41.

[3]肖娥芳. 家庭农场发展: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路径趋势[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7.

[4]高强,刘同山,孔祥智.家庭农场的制度解析:特征、发生机制与效应[J].经济学家,2013(6):48-56.

[5]朱启臻,胡鹏辉,许汉泽.论家庭农场:优势、条件与规模[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7):11-17,110.

[6]赵海.家庭农场的制度特征与政策供给[J].农村金融研究,2013(12):5-9.

[7]郭靖.发展家庭农场的必要性及其合作发展模式的探析[J].黑龙江粮食,2015(5):21-22.

[8]王玲,王洋.浅析家庭农场出现的必要性及发展优势[J]. 当代畜牧,2013(26).

[9]赵博言. 家庭农场成为现代农业创新力量[N]. 黑龙江经济报,2018-04-09(003版).

[10]丁声俊.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研读笔记——我国历代土地制度的变革和变迁[J].黑龙江粮食,2017(10):6-8.

[11]屈学书.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12]王建华,李俏.我国家庭农场发育的动力与困境及其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5):552-555.

[13]宫建华,高露华.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现状[EB/OL].[2018-05-23].https://doi.org/10.13989/j.cnki.0517-6611.2018.13.039.

[14]岳正华,杨建利.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现状和问题及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4):420-424.

[15]李都. 我市家庭农场探索发展新模式[N]. 南京日报,2018-04-12(A03版).

[16]薛亮,杨永坤.家庭农场发展实践及其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5,36(2):4-8,110.

家庭农场范文第4篇

创新模式:家庭休闲农场

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旅游地产开发运营顾问

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官方网站:旅游运营网http://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

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两会聚焦】旅游引导的家庭农场创新模式:家庭休

闲农场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家庭休闲农场是家庭农场发展的主流方向,是推动特色乡镇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作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该如何开发运营?

家庭休闲农场是一种旅游引导的家庭农场创新模式,是一种以当地特色大农业资源为基础,通过向城市居民提供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和满足都市人群对品质乡村生活方式的参与体验式消费需求,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现代农业创新经营体制。绿维创景从专业角度,为您解读家庭休闲农场的发展模式及开发运营技术路线。

一、家庭休闲农场发展模式

(一)单个“家庭休闲农场”的发展类型

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旅游地产开发运营顾问

生产基地型(区):通过农产品的“点对点”供应模式,在为都市中高端家庭提供安全健康农产品的同时,满足其对高品质乡村生活方式的参与体验式消费需求。另外,也可以开展各种生态农业科普教育活动。

设施园艺型(区):以室内为基地,运用科技静心培育农艺与园艺作物,同时辅以种苗生产过程参观、参与活动。

农业景观型(区):是以乡村农业风光为主题,利用独一无二的景观特点,融入地方特色和农耕文化元素,主要开展软性休闲活动。农业体验型(区):最受欢迎也是最易成功的一种休闲农场类型。通过不同的创意将农耕文化和农趣活动深度包装,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季节设计不同的农业活动和产品。

主题创意型(区):不仅需要农业资源作为基础,还要投入和建设相应的主题设施,通常需要与专业的创意公司进行合作管理。休憩休闲型(区):为压力大、需要放松但又不愿意运动的人群,提供一个休憩的地方,运营重点是要保障私密性和品质感。

养生基地型(区):利用特有的资源(温泉、森林、药材等)结合中医或少数民族的独特医术进行健康保健,提供延年益寿的膳食、理疗、环境和服务。

(二)区域化发展的“家庭休闲农场”聚集区

一个个单体的“家庭休闲农场”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配套不全、品质不高、产品单一等问题。区域化发展的“家庭休闲农场”聚集区必将走上历史舞台,其区域化发展的聚集效应的形成,主要有两种途径:

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旅游地产开发运营顾问

一种是由市场需求引导的自发性聚集;另一种是由政府引导,有组织(企业、合作社、协会)的科学规划开发,“家庭农场主”参与的聚集方式。

二、“家庭休闲农场”的开发运营技术路线

家庭休闲农场的开发运营技术路线涉及从前期策划、规划、设计,到中期筹备、建设、开发,再到后期运营、管理、营销的全过程统筹体系。

(一)全案策划

主要解决“做什么”(产品设计)、“怎么做”(模式梳理)和“为什么”(基础分析和评价判断)等三大核心问题 。对农业环境资源作有效的评估与选择,结合休闲产业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做最佳的预防与控制,提供有效的应变对策。

家庭休闲农场的策划坚持五化一体(开发运营生态化、产业结构集成化、产品设计多元化、利益分配公平化、营销策划主题化),并以“产品设计”的理念启动项目。

(二)整体规划

规划是经营管理的前提,通过“一张总平图”、“一组经济指标”和“一套文字说明”,分别从视觉、逻辑等角度,对家庭休闲农场的空间功能布局、平面位置关系、主要经济数据等主要内容进行说明。

(三)乡村景观设计

乡村景观区别于其它旅游景观的关键在于是由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大地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景观和田园生活景观构成的复合景观。在设计乡村景观时要根据乡村景观的内在特点和

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旅游地产开发运营顾问

功能定位,在尊重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配置。

要达到舒适环境的标准:实用性、体验性、景观性、美观性、生态循环性、美物性、地域性、场合性、时代性、原风景性、乡土性。

(四)生态空间设计

本着“用建筑点缀环境”的理念,充分利用优美的乡村田园自然景观,倡导室内与户外的协调统一,把项目策划中由农业、旅游、文化等诸多元素有机形成的核心设计理念,通过“生态空间设计”的方法加以体现。

(五)开发运营模式设计

1、商业开发模式

重资源整合、重软性产品开发、先做样板、滚动开发、与专业机构合作,通过系统创意策划、规划设计、项目研发,实现轻资产、重资本的家庭休闲农场开发运营模式。

2、市场营销模式

家庭休闲农场的营销模式为三卖,一卖生态环境,将家庭休闲农场的大门向大众打开收取门票;二卖乡村生活,邀请消费者共享农家生活乐趣;三卖农业生产,当消费者要离开时再购买些家庭休闲农场的农产品。

无论哪种贩卖,都需要在高度、深度和细节上进行包装和策划。

3、运营管理模式

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旅游地产开发运营顾问

从市场营销、业务管理、职能监督、后勤保障等4个方面,通过对项目运营目标、组织架构、人员编制、职责说明、业务流程等内容和标准的系统梳理,总结出一套全面合理、持续发展的有目标、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反馈、有考核、有激励的运营管理方法体系和闭环循环过程。

(以上内容知识产权属于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其他平台发布请注明来源)

(有关休闲农业、家庭农场相关的更多研究,详见)

家庭农场范文第5篇

务实创新 促进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

——淮北市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组织,有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和提高劳动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农民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全国各地家庭农场得以迅速发展。根据市政府安排,市政府研究室会同市农委、市工商局深入县区,对我市家庭农场发展现状、成效以及存在突出问题开展实地调研,并作以深入探讨与思考,对推动我市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我市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

(一)基本现状

我市家庭农场2013年5月份开始工商注册登记,目前全市有家庭农场200个。其中,种植养殖类132个,其它类68个。濉溪县家庭农场160个,烈山区30个,杜集区6个,相山区4个。市工商局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工商职能鼓励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濉溪县出台实施了《濉溪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建设的意见》、《濉溪县示范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和《濉

溪县示范家庭农场认定标准》。

(二)成效及特点

1、发展速度快。从总量上看,截止10月15日共有200个,月均增加30余个。从自身发展看,建设周期短、速度快,当年建成,第二年见效。如铁佛镇兴农家庭农场,2012年兴建,流转土地980亩,种植常规作物,一年纯收益20多万元。古饶镇赛博家庭农场,2012年兴建,今年已流转土地1600亩,种植花生、辣椒、西瓜等作物,一年纯收益70多万元。

2、扶持发展力度大。从调查情况来看,各县区家庭农场发展不平衡,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濉溪县、烈山区发展情况较好。濉溪县率先出台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和配套的管理办法,列支1000万元扶持示范性家庭农场发展,重视对家庭农场的指导服务,定期组织开展调研活动。烈山区明确每个家庭农场帮扶责任人,蹲点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市工商局思想解放、创新服务,放宽家庭农场登记名称、住所、经营范围和出资条件等,且办理登记全程零收费。

3、特色较为鲜明。我市土壤类型多样,黑土、淤土、夹沙淤、两合土地均有分布,区位条件和耕作条件差异大。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从经营类型看,主要涵盖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等领域。从布局分布看,濉溪县以种植常规作物为主,占到80%以上。三区以种植、果蔬、林、渔等经济作物为主,烈山区特色最为突出,相山区、杜集区发展质量较- 23

文件(农银皖规章„2013‟97号),规定家庭农场抵押物除与一般商业贷款相同外,还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和农房抵押应优先”,但实施中农民同样拿不出三者合法的权证和手续,致使管理办法无法取得实际效果。

(二)农业风险大。一是农业生产能力低。一般家庭农场缺少耕、种、收和田间管理的全程系列机械及配套设施。二是农田基本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新建资金缺口大,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我市地处淮北平原,干旱少雨,属严重缺水地区,旱灾排在各类自然灾害的首位。今年濉溪县部分家庭农场,受水利设施不足和旱灾的影响较大。三是农业保险赔付标准不合理。目前执行的《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理赔起点为30%,即承保的农作物因保险事故造成损失率达到30%(含30%)以上至80%时,按该作物生长阶段保险金额和损失率计算赔款,并实行10%的绝对免赔率[理赔计算公式为:赔偿金额=各生长期保险金额×(损失率-10%);损失率达到80%以上(含80%)时,按该作物生长期保险金额全额赔付。从我市农业生产历史情况看,一般欠收年份损失率也很难达到30%,农业保险实际上很难起到保险作用。同时一旦绝产,按照现在各险种每亩赔付标准,水稻330元、玉米250元、棉花340元、大豆170元、小麦270元、油菜270元,流转土地的费用都很难保障。四是农业生产潜在风险。一方面是市场风险,种植经济作物的家庭农场,农产品受市

场价格波动影响大。如古饶镇一家近千亩的中药材种植大户,去年损失严重。另一方面是规模风险,家庭农场规模越大,风险越大,同时各级政府层层下达土地流转任务,基层政府被动推动规模流转,这样以来,流转主体经营一旦失败,基层政府将承担较大的风险和压力。我市有个别乡镇出现这样的例子。

(三)缺乏设施用地。一般规模的家庭农场,需要配套建设晒场、仓储、机库及简易办公设施等,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调研中普遍反映,家庭农场设施用地不具备合法性,造成有“农”无“场”,影响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

(四)服务功能弱。随着我市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目前对其发展提供的管理、人才、技术、产品深加工、市场信息、人员培训等服务较少,大部分家庭农场的发展还是依靠个人经验和判断,主观风险较大。

(五)缺乏规范性。家庭农场作为企业法人,应该建立基本的财务、用工、生产标准、管理规章制度,以及采购、供货关系档案等。对照示范性家庭农场的要求,我市普遍存在较大差距。

四、关于家庭农场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农业发展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起到保证食品安全和生态系统协调平衡的功能。农业作为弱质产业,不能仅仅拿产出效益来衡量,无论农业发展到何种阶段,都应该得到扶持。纵观西方国家农业的发展,如果没有政府补贴,生存也非常困难,尤其是面临大的自然灾害和疫情时,没有政府- 67

农场自身生产能力是制定惠农政策的关键之一。

五、促进我市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家庭农场发展到现阶段,遵从家庭农场发展规律,着力做好创新、扶持、规范、服务工作,成为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大胆创新,积极实践。一是创新家庭农场的认定条件。首先,农业部对家庭农场提出的认定条件之一,就是“家庭农场经营者应具有农村户籍”,排除了非农户籍人员经营家庭农场的资格。从调查情况看,现阶段家庭农场经营者的身份是多元的。建议我市在家庭农场发展初期,不宜设臵户籍资格限制。其次,另一认定条件,就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 从调查情况看,绝大多数家庭农场都在雇工,包括常年雇工和季节性雇工。从我市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看,经营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依靠家庭成员很难满足需要。建议不要把是否雇工或者雇工多少作为家庭农场的评判标准。二是创新农业保险制度。一方面,提高投保保费和赔付标准,使农业保险真正起到保险作用,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有效地降低农业风险;另一方面,增加农业保险品种,针对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家庭农场,设计多种类型、具有个性化的保险险种,可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提高家庭农场投保的积极性,有效地降低其风险。三是创新开展协会授信贷款。郎溪县“家庭农场协会”,借助自身良好的信誉,与当地村镇银行合作,每年可获得14亿的授信贷款额度。建议我市学习借鉴这种模式,

解决家庭农场发展资金不足问题。四是土地确权创新。建议我市选择条件成熟的村或村组,进行土地确权登记到户试点,一定层级赋予农民相应的“物权”,探寻“三农”发展的“突破口”。

(二)加强扶持,落实政策。一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在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农机补贴等项目安排上向有规模、规范的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家庭农场倾斜,提高农场生产能力。二是设立家庭农场发展专项资金。利用资金一方面提高农业保险标准;另一方面用于扶持示范性家庭农场的发展,鼓励先进。有条件的县区可组建家庭农场融资平台。三是制定设施用地标准。我国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已于2010年出台了《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55号文件,规定了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标准。对进行工厂化栽培、规模化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方面设施用地制订了标准。建议我市按照国家文件精神,尽快制定我市农业设施用地标准。

上一篇:制造业数控技术下一篇:湿地农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