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下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2024-03-17

家庭环境下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确立了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针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家庭教育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一 家庭教育的涵义

家庭教育乃教育之源,是一个比学校更为复杂和开放的、社会的、生物系统的教育系统。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接受的来自家庭其他成员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作用;狭义的家庭教育则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之前,由父母或其他家庭长者对其所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在这里主要介绍的是狭义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教育之“根”。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 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家庭教育早期教育目标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分清社会是大染缸还是大学。教育的重点是以德行和责任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孩子一生幸福。

二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的特点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剧变的时期。特别进入青春期后,身体的迅速发育使中学生很快出现了成人的体貌特征,但这种生理变化过于突然,使身心上的发展暂时处于一个相对不平衡的状态。这一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既不同于小学儿童,又不同于成人,他们有着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成人意识和独立感显著

中学生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第二次飞跃。认识兴趣已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心目中的“自我”更加清晰、更加丰富、更加稳定,趋向成人。他们很在意自己的仪表,如高矮、胖瘦等。

(二)自我评价的分化

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他们已意识到自己是成人了,渴望独立,摆脱依赖的要求非常强烈,听不进别人的批评和意见,认为别人总是用挑剔的态度对待自己,自己要求独立的做法常常与父母心目中的期待产生矛盾,从而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此时,中学生常常表现为易怒、固执、情感淡漠,甚至负气出走。国外学者称这个时期是“急风暴雨”期,是很有道理的。

(三)自尊心得到高度发展

自尊心在中学阶段高度发展,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对外界的评价特别敏感。受到肯定和赞赏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受到否定和批评时,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自尊心的快速发展往往使他们的思想固执,自尊心强的人常把自己看作是有价值的、令人喜欢的、能干的,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都比不上自己,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样就会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孤芳自赏,自以为是,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

三 家庭教育在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人受教育最初在家庭,第一任教师是家长(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孩子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一般到18岁),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影响着子女(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催化剂)。

(一)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学生自信心和上进心是在家庭中萌芽和发展的,父母通过具体的教养行为及态度, 向学生传达父母对生活的态度、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等。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主要概括为以下类型。

1溺爱型——“巨婴”诞生地

这类教养方式的家庭把学生放到特殊的地位,一切服从、服务于学生,不适当地满足学生生活上的要求和欲望,处处迁就, 事事代劳。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学生往往情绪不稳定,自私自利,自傲或自卑,能力低下,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容易形成依赖、懦弱、自卑的性格。当学生长大后面临迥然不同的社会竞争时, 则会无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而缺乏自信心、上进心和独立性。

2专制型——自卑的源地

这类教养方式的家庭往往强迫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办事,不容许孩子有差错或失误,频繁采用惩罚来强制执行。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3撒手型(放任型)

这类教养方式的家庭对学生采取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由于父母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行为准则和要求,对孩子地行为缺乏约束,使中学生缺乏社会责任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二)家庭关系——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

家庭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经学者研究表明,融洽的家庭气氛能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父母关系的好坏是家庭气氛好坏的核心。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发生冲突、气氛不和的家庭环境,本身就会造成孩子适应障碍。长期不良的家庭生活环境会使学生心情压抑、自卑和害怕人际交往,容易产生焦虑,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家庭的温暖,对自己丧失信心,从而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调查证实,父母关系融洽,家庭气氛和谐,孩子从家庭中感受到自己在家庭的地位,有助于学生在智力发育、体质、学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这对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是有利的影响因素。

(三)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学习力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和学习力通过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对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有间接的影响。经研究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的自我意识水平越高,文化程度高、学习力强的父母更加注重优生优育优教,其本身的高文化素质及修养,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子女,就更重视儿童复杂认知能力的培养,较多采用放手型(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更多的给予子女尊重、理解和鼓励,善于与子女沟通,很少运用粗暴干涉的教育方式,这种家庭的儿童往往了解父母所建立的明确而一致的行为规则,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这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文化程度低、学习力弱的父母更多采用简单粗暴、强迫、封闭等传统的家长制作风,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自我意识有着负面的影响,学生长期受到拒绝、否认、惩罚、易诱发日后的焦虑、偏执、敌对及不能正确的自我认识。毫无疑问,父母缺乏情感温度和理解对学生的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具有负面影响。

中学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良好的教育对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更加完善。希望各位父母注重家庭教育,为了孩子的发展,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下慢慢地成长,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一花一世界,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张玲等著:《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马建生主编:《现代教育制度与思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庞海波编著:《家庭教育心理学》,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

家庭环境下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的必要性

(一) 哲学依据

首先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建设和家庭环境建设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二者密切联系, 不可分割。部分影响整体, 关键部分对整体功能起着决定作用, 要求我们应重视局部的作用, 搞好局部, 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对于优化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具有关键作用。其次联系的观点认为,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具有客观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对人影响不仅在学习、做人、思想, 还有道德等等各个方面, 都将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 有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 有利于社会道德风气的建设, 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二) 政策依据

在2015年的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 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 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2]从这句讲话中, 我们可以看到家庭环境建设对国家、社会、民族的重要性。齐家而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因此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 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 事实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缺失, 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 学生无法正确处理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恶性事件屡见不鲜。从外因来看, 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缺失。但是我们更要看到内部原因, 这是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 是家长教育孩子的失败, 家长应该从自身, 从家庭角度去分析。目前。农村空心化严重。农村空心化指村里留守老人, 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等“三留守”群体增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体因素影响受损, 面对目前的现实问题, 有必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

那么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呢?我们有必要去寻找路径。

二、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 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的认识

意识反作用物质, 有什么样的意识, 就有什么样的行动, 有正确的意识指导才能作出正确明智的选择。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从思想上要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认识的主体不仅包括父母, 还有孩子, 及其学校和国家。只有从思想角度理清该话题的重要性, 才能做到自觉践行。

(二) 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的方法

从父母角度。父母对孩子增加人文关怀。在以前, 中国的孩子是被父母打出来的, 有的是把孩子打成才, 打到了北大, 清华。试问这种教育在当今还能效仿么?打出来的这些孩子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能成才, 但是内心深处那种阴影、悲伤、怨恨、阻碍了个性的发展, 这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所以, 在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方面, 父母更多的要和孩子增进感情交流, 从情感深处走进孩子,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孩子, 做孩子的朋友, 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在和孩子出现矛盾时, 应该及时沟通, 化解矛盾。从国家角度, 国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的力度, 包括办成人学校, 社区教育, 村委会教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必要性, 加强推广及宣传。也可以针对大学生等知识分子, 举办相关方面的学术讲座, 让这些人带动身边的亲戚朋友,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学校角度, 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还是职业技术学院。都有义务和责任, 为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学校可以设置相关的话题, 必须是家庭成员一起保质保量完成, 寒暑假可以设置弹性比较大的话题, 家庭成员都参与其中, 从侧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

(三) 加强父母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培养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夫妻之间的关系,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家庭。”[3]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受三个方面的制约: (1) 父母的经济状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家庭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建设。一个经济富裕的家庭, 在解决日常的温饱基础上, 更注重家庭环境、文化的建设, 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如果经济状况落后, 思想受到局限, 就谈不上去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建设。 (2) 父母的教育程度, 父母接受教育的层次, 水平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 接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 往往有丰富的知识, 开阔的视野, 处理问题的格局, 而且接受到的信息比较多, 因此对于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好。如果父母的教育程度低, 往往在教育孩子的视野上受到局限, 无法及时有效地给予孩子引导。 (3) 父母的婚姻状况。父母婚姻状况成败直接影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质量。倘若, 父母婚姻稳定, 家庭幸福和睦, 在这个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能够快乐成长;如果, 父母婚姻变故, 孩子成了单亲家庭, 在这个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造成一种情感的缺失, 这是一辈子都无法弥补的。因此, 作为父母, 定期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要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同时, 还要处理好自己的婚姻生活。婚姻是组建家庭的基础, 父母要知道, 不仅仅是给予孩子生命, 更多的是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让孩子在一个正确价值观引领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 分别是认识角度, 方法角度、父母素质的培养三个角度, 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的方法, 既然明白了方法怎么做, 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到底有没有它的价值呢?我们将从三个角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带来的意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的价值考量

价值就是客体的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对于那些具有能够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属性的客体, 我们就说它对于主体有价值。一个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越多, 对主体需要满足的程度越高, 其价值也就越大。故思想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 对主体是有利的, 其价值的大小就在于主体去如何考量, 如何去衡量, 去评判。我们这分角度来谈, 从个人, 到国家, 到民族。

(一) 个人角度

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 有利于在正确价值观引领下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三观, 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问题意识, 树立批判性思维, 在面对大是大非时, 做出正确选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 深远持久。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是最基础、最方便、最直接的, 有利于在平常的生活中熏陶、感染。如果一个家庭, 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氛围, 容易产生分裂, 甚至造成矛盾冲突, 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 有利于家庭各成员和睦相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 国家角度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决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 有利于凝聚社会主义核心意识, 有利于从个人梦、家庭梦, 实现国家梦,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家风, 有利于良好国风建设, 如果每一个家庭都能言传身教, 都能有自己家生活的家风, 家教, 何愁国家的整体素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 有利于社会向至善方面发展, 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三) 民族角度

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 有利于民族进步, 每个家庭的文明程度提高, 民族的文明程度必然会提高。每一个人出国, 就代表着一个国家, 从小就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出去的一言一行, 都深深地影响着外国人对本国人的看法。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 有利于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地位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 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摘要:在家庭, 学校, 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由于受社会环境, 自身观念的影响和制约, 往往只看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 忽视了家庭环境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本文重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的必要性, 并寻找路径选择, 从而分析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的价值。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 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5-2-17.

家庭环境下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一次好的家长会不仅能让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校园教育,而且能促进校园教育的完善。因此,班主任必须对家长会进行合理规划,明确家长会的开办主题和目标,积极了解学生家长和家庭的实际情况,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家庭表现,指导家长实施更科学的家庭教育措施,架起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从而增强开办家长会的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开好;家长会

一、前言

随着我国新课标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和深入,初中班主任更注重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这对家长会的策划和开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教育是校园教育的基础,校园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升华,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班主任应该利用家长会构建学校与家庭之间坚实的沟通桥梁,以增加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之间的黏合度,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就针对初中班主任怎样开好家长会展开简单策略分析。

二、确立家长会主题,明确开办目标

家长会是为提高校园教育质量和家庭教育质量服务的,所以班主任在召开家长会之前一定要确立家长会的主题。常见的家长会主题包括情况通报会、沟通交流会、问题分析会、加油鼓劲会等。开办家长会的总体目标就是促进班主任对学生在家庭、家长对学生在校园内的表现的了解,并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家长们也能感受到班主任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进而放心把孩子交到教师手中。例如,在每学期的期末阶段,班主任可以召开一次以“加油鼓劲”为主题的家长会,联合家长为学生加油鼓劲,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期末复习中,从而收获丰硕的阶段性学习成果。

三、建立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渠道,了解学生家长和家庭的实际情况

众所周知,初中生所接受的教育是立体化的,无论是校园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其中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深刻,学生的很多思维品质和人生态度都是在家庭的熏陶中建立的。基于此,班主任在带领学生探索学科知识的同时,应该积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往班主任主要通过家访和与家长的少量碰面两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家访的机会不多,班主任工作繁忙,想要逐一家访是不现实的;少量碰面随机性太强,家庭情况了解也不够全面。家长会不仅可以将整个班级的家长集中起来,而且能实现班主任与家长面对面地直接交流,是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最佳渠道。

在家长会中,班主任应该主要了解学生的四方面家庭情况:第一,学生的家庭成员组成以及家庭经济情况;第二,学生的家庭氛围,比如家庭是否和睦,家风是否良好等;第三,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比如父母长辈对孩子是溺爱偏多,还是严肃粗暴,或者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家庭教育内容和方式是否适宜等;第四,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工作性质、性格和处世态度等。

班主任在家长会上了解学生的家长和家庭情况的形式,可以在面对面的谈话中完成。但是由于一些学生的家庭情况不是很好,考虑到学生自尊和家长的面子问题,班主任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学生的家庭信息,在会后进行细致了解和整理。教师整理的学生家庭信息,可以为教学计划的制订提供详细的参考依据,使教学计划更加有的放矢,实现对症下药的教育目标。

四、明确家长会交流重点,注重学生在家庭和校园的表現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两个主要场所。作为班主任,非常迫切地想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表现;同样,每个家长也关心学生的在校情况。因此,班主任和家长在家长会上相互交流学生的家庭表现和校园表现是家长会的核心内容。班主任作为家长会的主导者和主持人,应该慎重地规划这种互动交流。为了节约时间,也为了提高家长会的开办效率,班主任应该尽量引导家长讲一些班主任最想知道的情况,同时向家长传达一些家长最想了解的情况和班主任想让家长了解的理念。因此,我们总结了四个家长会的交流重点。

第一,班主任在与家长交流过程中,应该让家长感受到班主任对学生的高度重视。在会前,班主任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成绩、能力优势和能力短板等,以及班主任在校园教育中为学生做了哪些有针对性的工作,最好将这些内容归纳到—个提纲中。这样在与家长沟通时,就能使家长感受到班主任对自己孩子的关怀和重视,对班主任产生工作细致、认真负责的良好印象,进—步拉近班主任与家长的距离,增进两者关系,从感情层面来说更有助于互动交流。

第二,班主任在与家长的互动沟通中,应该侧重于增强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信心。信心不是学生的专属品质,家长同样应该具备,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才能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进一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说起对学生信心最低迷的,当属学困生的家长了,这类家长在家长会上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考试成绩,他们面对孩子可怜的分数,经常摇头叹息,表现出失望的情绪,甚至觉得孩子不是学习那块料,丧失对孩子的信心。针对这种不良情况,班主任在会上应该对家长进行积极的思想引导,尽量列举孩子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和闪光点,使家长了解成绩不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唯一标准,力求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同时,班主任还应该向家长展示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使家长看到孩子的提升空间和希望。对于学生的缺点,班主任不能不说,但是要注重采用易于被家长接受的方式方法,尽量不要用“这孩子太笨了了”“我拿他毫无办法”等消极语句,而是采用“这孩子虽然成绩不理想,但是组织能力特别强”“这孩子非常聪明,就是没有合理应用到学习方面”等积极语言,以肯定大于否定的语言设计,婉转地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缺点和提升方向,使家长能够重燃对孩子的信心,进而更加积极地配合班主任的教学工作。

第三,班主任在与家长交流中,应该让家长明白他的意见至关重要。首先,班主任应该以谦虚诚恳的沟通态度,专心倾听家长的意见表达,使家长产生被重视的感觉。其次,班主任应该肯定家长提出的意见,对家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耐心解答,使家长感受到班主任的用心。再次,班主任应该对那些牢骚满腹、充满怨气的学困生家长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和理解,这样就很容易安抚他们的情绪,软化他们的不满心理,从而增强沟通交流的有效性。

第四,班主任和家长是平等的。在家长会上,班主任既不必自轻自贱,也不应该以傲慢的态度面对家长。对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班主任应该虚心听取,而不是盛气凌人,不予理会;班主任在和学困生家长交流情况时,不应该连带家长一起训斥,也不要对家长发泄不满情绪,以免打击家长的沟通积极性,导致家长在心理层面很难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降低家长会的开办实效。

五、帮助家长科学实施家庭教育措施,提高学生教育质量

家庭是第二课堂,所以教育不单单是班主任一个人的工作,每个家长都应该充当班主任的助手。帮助家长科学实施家庭教育措施,是提高学生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班主任在家长会上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强化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

第一,充分开发和利用家校合作的教育优势。班主任应该在全面了解学生家长的家教方式和家教水平的基础上,为家长设计详细的辅导内容。

第二,注意典型引路。在家长会上,班主任可以鼓励3-4名优秀学生家长分享家庭教育经验,这些典型既是最生动的家庭教育活教材,也非常易于被其他家长学习和仿效,进而发挥典型引路作用,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第三,班主任在家长会上应该将学生的心声反馈给家长。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是一个好家长的必备素质,班主任在家长会上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些表达心声的机会,带领家长走进青春期学生的内心,拉近亲子距离,增进亲子关系,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能够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自觉摒弃一些不合理的家教方式。

六、做好会后工作,完善家长会的会后工作

家长会的结束不代表班主任工作的终止,家长会开好的标志就是结束后还应该做好会后工作,使家长会有始有终,发挥其最大的教学效用。因此,班主任在会后应该及时收集家长们的反馈信息,做好一系列的会后工作,以便更好地和家长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首先,班主任应该收集“家长意见单”。家长会心得”等形式的问卷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细致归类整理,然后装订成册以备参考。

其次,班主任对家长反馈回来的信息采取整改措施:关于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学校反映;关于教师和班级方面的意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积极采纳;家长对教师肯定和赞扬的评语,班主任应该把它们转化为自己严谨治学的动力。

再次,對于因故没有参会的家长,班主任应该寻找时间和机会与这些家长取得联系,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及时沟通家长会的主要内容。

七、结语

综上所述,家长会是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最佳契机。因此,班主任应该延展教学思路,合理策划家长会,努力建设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纽带,引导家长在家长会上更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使家长有所收获,有所启示,进而不断优化家庭教育措施,实现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的完美合力,从而助力学生学科素养与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家庭环境下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西方心理学者对这一问题一直都很重视,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与论述也很多。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对儿童人格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 父母的每个行为的转换,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还有就是在家庭中子女比较多的孩子之间的互动等, 一切行为都会对儿童人格方面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他认为, 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对儿童人格发展来说同等重要。阿德勒认为“一个完全不能和母亲 (或代替母亲地位的人) 发生联系的婴儿, 必定会走上灭亡之路, 这种联系非常重要, 影响深远, 他们的母亲会关注到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的一些细节, 从而使他们得自遗传的人格倾向, 都可能因为他们的母亲的修正和教育而得到改变。”在谈到父亲角色对子女的影响时, 父亲和儿童的关系并不是十分密切, 他对子女的影响也较晚发生作用, 如果母亲没有将儿童兴趣扩展到父亲身上, 那样, 就会造成儿童人格缺陷, 这些儿童在社会感觉的发展上可能会受到严重的阻挠。父母婚姻不和谐的情境, 对儿童而言是危险的, 在这种气氛下长大的儿童, 是不可能形成一种和谐的人格特质的。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经研究发现: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的家长, 一般文化水平较高, 儿童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格品质, 而且求知欲和好奇心都比较强, 而且还很有创造性, 而不宽容和限制的家庭中的儿童则表现出相反的人格特质。弗洛伊德学派有个著名俄狄甫斯理论。是关于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的, 这个理论认为, 男孩子有一种爱恋母亲的倾向, 并希望和她结婚, 所以憎恨父亲。这是人格发展中的一种错误, 如果我们了解孩子人格的这一发展规律, 并进行正确的引导, 这种错误就不会发生。梅兰妮·克莱恩反对弗洛伊德学派的俄狄甫斯理论, 她认为家庭环境中母子关系非常重要, 是人格发展的中心, 因为这是其它关系的原型, 她还认为生命的最初5年内的家庭环境中各因素的影响对个体人格发展至关重要, 生命第一年的内心发展预示着儿童今后的人格。克莱恩说, 新生儿已经拥有了能够被知觉到的焦虑的自我, 他最初面对的客体是母亲, 特别是母亲的乳房, 当孩子面对母亲和母亲的乳房时, 既有可能产生满足感, 也有可能感到沮丧和烦扰, 他会通过控制各种矛盾心态试图清除这种内在压力, 这就是人格发展的中心。

1几种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及其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1.1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常见的家庭教养风格有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和民主型

(1) 专制型采用这种方式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的过于支配, 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家庭中孩子对家长的命令要绝对服从, 不得有自己的主张, 父母常常会滥用权力, 对孩子严加管制, 强迫命令, 说一不二。 (2) 放任型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让孩子随心所欲, 无暇顾及子女或不想顾及子女。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持消极态度, 他们力求摆脱孩子, 对子女漠不关心, 不闻不问, 不愿在他们身上花费时间和精力, 对孩子的教育有时会达到失控状态。 (3) 溺爱型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不知怎样掌握爱的分寸, 父母对孩子采取“保护主义”的态度, 对子女的要求是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他们给予孩子的很多, 像在监护这块是非常明显, 有种将孩子每天恨不得捧在手心里面, 而且甚至要包办孩子的一切, 包括工作, 未来的家庭生活等等, 怕他们受到外来环境造成的伤害。 (4) 民主型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 孩子与父母之间人格平等, 可以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意见, 对孩子不成熟或错误的行为, 父母能进行及时的限制和纠正, 并向孩子做出解释。

1.2这几种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

(1) 放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与父母缺少情感沟通, 父母对儿童放任自流, 儿童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及时正确的指点, 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 心理得不到慰藉, 久而久之, 会造成很多心理问题, 容易形成抑郁、敏感、多疑、任性、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和人格上的缺陷。 (2) 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中充斥着命令、斥责和暴力行为, 这种教育方式会产生很多恶劣后果。 (3) 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中, 家长对孩子过多的宠爱与保护, 会使孩子的性格变的更脆弱, 将来无法面对一些挫折, 或者会使孩子形成一种比较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缺少应该有的自信, 也可能会变成好逸恶劳等社会上所不能接受的性格。 (4) 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像比较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是这样的, 他们对孩子的教育采取的是尊重, 但是并不是去忽视放任其自生自灭, 而是去站在孩子的角度对考虑问题, 也就是理解孩子的心理, 从不去溺爱孩子, 让孩子保持自己的个性, 独立的思想, 这样孩子的个性既得到了充份的发挥也能同时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与行为。

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够直接表达其内心的情感并且每个成员都应当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全体家庭成员还应当努力丰富家庭的娱乐生活, 避免家庭矛盾冲突;家庭生活不仅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组织性, 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此外, 家庭成员的成就期望应适度。

摘要:一个人成人成才, 除了学校老师、社会教育外, 家庭教育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家庭成员间不仅有自然的遗传因素, 也有其社会的遗传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在一个家庭中, 父母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意愿教育孩子, 使他们逐渐形成某些人格特质。不同的学派对此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但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认为不同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儿童人格的形成, 使其形成不同的人格。在不良的家教方式下, 其子女的心理、人格发展都可能出现问题。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则对其子女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家长合理调节自己的教育方式, 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

关键词:家庭环境,人格特质

参考文献

[1] 陈艳, 时秋芳, 古桂雄.611名青少年人格特征与家庭环境关系探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7, 18 (5) .

[2] 胡春雁.家庭环境创造与儿童健全人格塑造[D].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 赵红英.论家庭对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影响[J].教育探索, 2005 (5) .

家庭环境下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贯彻真字,真心诚意地教学生学做真人。欲成才先成人是当今社会更应该关注的一个课题,真正做到培养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实际的人才。本文阐述了学校德育管理必须处理好“成人”和“成才”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学校德育管理 成人 成才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即教学生求真知,学真本领,养真道德,说真话,识真才,办真事,追求真理,做真人。尤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更应该贯彻“真”字,真心诚意地教学生学做真人。

一、当前成人观存在的误区

目前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科学形势、中国的特殊国情,依然影响到学校办学的评价标准,分数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小学要质量抽测,初中不仅仅要质量抽测,还要以分数排名次(单科排名、总分排名、班级排名、年级排名),中考不达重点高中分数即进不了,考上大学是许多学生的唯一选择,所以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非常重视分数。

然而,我个人认为素质教育更重要。司马光曰:“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事实上,德与才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德才兼备”。所以一位合格的教师不应因为某个学生的成绩欠佳就抱有歧视看法,而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网上的一项调查显示,如今孩子的弱点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强,表现为自私、贪婪、任性、功利,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很少顾及他人的利益,心理脆弱,生活自理能力及承受挫折能力弱。我认为根源在于家长忽视对孩子做人的培养和教育。反过来看,所有成才者、成大业者,哪一个不是在做人上有其独特的品质和良好的教养。我国目前仍然注重应试教育,我觉得欲成才先成人是当今社会更应该关注的一个课题,真正地做到培养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实际的人才。

二、教育所需树立的成人观分析

(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所在。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我国的未来和希望,如果只有满头脑的死知识,我国何以发展和昌盛?只有让他们先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行,他们才会成为对社会上有用的人。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家都非常看重德育,比如陶行知先生针对学生提出的“每日四问”要求,认为道德应该是做人的根本所在。若是根本损坏,则即使有再大的学问与本事,也是徒劳无用的。甚至一个缺乏道德根本的人,有了大本事还会造成大灾难。因此,我校倡导“用人格魅力来感染身边的一切”,要求每个师生都参与人格魅力建设中。

(二)爱国是做人的基础要求与责任。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清朝初年著名大儒顾炎武就提出这样的爱国真谛,谓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针对个人而言,爱国是一项基础要求与责任。我国作为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爱国主义传统薪火相传,连绵不绝,在历朝历代的各个时期都不乏典型的爱国主义事迹,这些都能够作为当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家与民族的辉煌历史,产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并付诸实践行动,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才是做人的根本所在,同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原动力。

(三)拥有公民意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我校部分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他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在家有保姆伺候,出门有司机恭候,在他们看来,世界上的一切问题都可以用金钱解决。所以,我校要求学生首先要做好公民,教育引导他们遵守法律规章,掌握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强化法制观念;除此之外,还要求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针对全社会而言,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形成凝聚力与向心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社会各个场合当中缺乏公民意识者甚众,这主要是受到社会转型期的影响,导致整体社会风气下行。所以,教育学生拥有公民意识是做人的基本水准就显得尤其重要。

(四)同情和宽容是构成做人的高尚内容。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中,只要不涉及大是大非问题,则宽容与同情应该是优秀的个人品质。在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困难与挫折。当人处于困境当中的时候,如果可以得到他人的同情与关怀,则可以激发战胜困难的信心,产生精神力量。但是在当前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过于宠溺,由此培养一些飞扬跋扈、自私自利、狭隘偏执的“小霸王”,严重缺乏同情心,更谈不上宽容他人。根据这些现象,我校联系了河源市阳光网的自愿者和学生们进行“手拉手”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爱心与同情心,同时是教育他们做人的实践机会。经过这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我校在给灾区人民献爱心的活动中,那些的家庭情况很好的学生,他们自愿把买零食的钱都凑起来,心甘情愿地为灾区出力、奉献诚挚的爱心。

(五)挫折是学会做人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有人说,人类最大的残疾就是心灵的残疾。固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一生平顺,但是挫折却经常会不期而遇。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挫折,我们给学生的教育是:未经历过挫折的人生,不是完满的人生。一个人,只有经历过挫折才会真正走向成熟。所以在人的基本心理品质中应包括耐挫折力,有坚强的意志,可以直面挫折并战争挫折,形成强大的精神内核,并让自己的人格魅力有所升华,进入新的层次。部分学生因为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缺乏面对挫折的能力与信心,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无所适从,这其实就是缺乏耐挫折力的直观表现。

三、树立正确成人观的建议措施

(一)学校应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中发挥出关键作用。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能够在养成学生个人素质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教育学者曾提出:“学校教育特别是现代学校教育,应做到教书与育人相并重……”尤其是在梳理正确成人观方面,学校更是要将育人当成重要教育使命。可以说,一个人在学业方面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终生,但是在人格与道德上的缺陷,却会贻误终生,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所以学校应该把德育置于首要位置,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方面发挥出关键作用。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人格修养,这样才能将个人学到的知识用到正处。若是片面地学习知识,没有学会做人,则会信马由缰,最终走上人生的迷途,渐行渐远。

总体来看,学校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中方面应具备稳定的思想教育内容,具体包括:第一,爱国意识,即将“五爱”教育作为中心,坚持常抓爱国主义教育,研发爱国主义方面的校本课程;第二,公民意识,即引导学生遵守法纪,形成社会责任感;第三,良好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比如文明诚信、勤俭节约、不畏挫折及团结友爱等。

(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家庭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为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各不一样,所以在性格上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特征及道德素质上的不同之处。同时,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家庭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所谓“家长是孩子的最重要的老师”,尤其是在道德素质方面,家庭教育更是不可替代。《家长教育行为规范》提出:“家长应重视子女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子女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家庭教育,重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示范。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这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远远超过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道德教育。所以,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形成良好的家庭风气,引导孩子学会做人。

(三)社会及媒体应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中发挥出引导与环境营造的作用。

随着传媒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网络计算机的应用普及,信息传播呈现出爆炸化发展趋势,从而极大地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现实问题。媒体上的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而处在青少年阶段的学生本身并不具备正确分辨与识别的能力,容易受不良文化及消极信息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优化社会德育环境是社会各界理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要求:“社会组织及个人应为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所以,社会及媒体应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中发挥出引导与环境营造的作用。

综上所述,学校德育管理必须处理好“成人”和“成才”之间的关系。青少年一代是否能够做到“成人”与“成才”,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理应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可以说,做好德育内容设计、提高德育实效,已刻不容缓,更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课题。青少年学会做人,“成人”和“成才”是根本。学校应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深入把握做人的基本内涵与要求,实现将做人的道理与日常行为习惯相联系,为日后走上成才之路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熊顺美.关于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成才之路,2008,10(5):11-12.

[2]曹小辉.“人本”教育之我见——浅析“人本”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1,25(8):33-34.

[3]赵启新.教学生做人与素质教育[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0(3):55-57.

[4]黄小鹏.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关于素质教育的一些思考[J].中国教育论坛,2014,20(3):13-14.

[5]郝冬梅.关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些思考[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4,10(4):16-18.

家庭环境下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一、夫妻平等关系问题

夫妻关系内容主要是夫妻作为独立的男女方的平等问题。首先可以根据法律规范对这一问题进行解读。

关于夫妻间的平等, 在宪法和婚姻法中都有集中的表述, 即在宪法中的表述如下: 宪法第33 条第2 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夫妻双方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当然地具有平等地位; 宪法第48 条第1 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其中妇女和男子也说明了夫妻双方的平等地位, 尤其是指出在各方面。婚姻法中的表述: 婚姻法第2 条第1 款“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这就明确点出婚姻制度中夫妻双方属于男女平等关系; 婚姻法第13 条“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在法律规范层面, 明确地指出男女之间的平等性。

但同时法律也将妇女作为弱势群体进行保护, 如宪法第49 条第4 款“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这就将妇女和老人儿童一起定位于弱势群体。同样的宪法第48 条第2 款“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 实行男女同工同酬, 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这条其实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将妇女置于弱势群体行列。而婚姻法中同样存在这种问题, 即婚姻法第2 条第2 款“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利益”。

可以发现, 夫妻关系中男女的不平等, 但这种不平等又是相对的。关于平等, 多数学者们认为平等就是同样的人应受同样的对待, 其实换句话也就是亚里士多德自然平等论中的格言, 即“平等对待那些平等的, 不平等对待不平等的”, 即徐国栋提及的“虽然你们不同, 但也要同等对待”。①还可以从另一层面理解夫妻的平等, 根据夫妻在家庭生活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按照传统的观点, 女性主要承担的是家庭生育方面的责任, 这也是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所得出的观点。②从社会分工来说, 夫妻双方天然地承担着不同的职责, 如今女性在各种场合中都与男性有平等的地位, 这并不是有些学者认为的增加女性的负担, 而是给女性以更多的选择的权利。

二、父母子女平等问题

目前学界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并不是很多, 多数学者认为平等关系运用不到父母子女之间。但是从宪法文本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一些问题的。

( 一) 宪法中“母亲”表述问题

关于“母亲”一词的使用, 文章主要是通过法律规范进行分析, 主要是“母亲”一词在宪法第49 条存在的不合适。当然不合适并不是指作为国家保护对象的不合适, 而是宪法在表述的过程中将“母亲”放置于此的不合适。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 比较各国宪法中“母亲”的表述

各国宪法中存在“母亲”的表述并不多, 主要是包括俄罗斯联邦宪法第7 条第2 款“在俄罗斯联邦, 认得劳动与健康受到保护, 规定有保障的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 保证国家对家庭、母亲、父亲、儿童、残疾人和老年公民的支持, 发展社会服务系统, 规定国家退休金、补助金和社会保护的其他保障措施”、第38 条第1 款“母亲、父亲和家庭受国家保护”;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第77 条第2 款“国家通过保障产前产后休假, 缩短多子女母亲的工作时间, 妇产医院、托儿所和幼儿园及其不断扩充以及其他各种措施, 特别保护母亲和儿童”、第78 条第1 款“婚姻和家庭受国家保护”等等。纵观各国宪法中关于“母亲”的表述, 仍然会发现一些特点: 第一, 将“母亲”和“父亲”一词均表述出来, 从法律层面以显示平等; 第二, 婚姻与家庭放置一起, 并未将“母亲”放置于此; 第三, 将“母亲”与“儿童”作为特殊主体加以强调。

2. 我国宪法中“母亲”使用

主要依据世界各国对“母亲”使用来说明我国宪法中存在的问题, 宪法第49 条第1 款的表述即“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有瑕疵, 一方面是上述所提到的只有母亲没有父亲; 另一方面该内容在此应为分为两部分分别表述, 这样表述是重叠的, 而且这不能体现本应表达的含义。这里应该分为两部分, 即婚姻、家庭受国家的保护, 这是从整体进行的表述; 下一部分即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 这里是将这两个主体作为弱势群体进行保护的含义。

有学者依据以下两点来阐释母亲受宪法保护的原因, 即一方面基于母亲的性别, 另外一方面是基于母亲对于子女所具有的特殊地位。③但是这个理由是比较单薄的。首先基于第一点的理由, 性别原因, 这在宪法中也有体现, 即对妇女权益的特殊保护, 这个理由并未涉及关键内容。第二点理由, 母亲对于子女的特殊意义, 关于这一点, 当然不能否认母亲对于子女的特殊性, 这里也不想否认这一点, 但是与母亲同等地位的父亲难道不应该也受到国家的保护吗?

当然明确的是否认宪法中“母亲”的表述, 并不是不承认母亲的特殊性, 而是作为法律规范的宪法文本中“母亲”一词在宪法中第49 条的表述不恰当, 不仅是与家庭、婚姻词的表述有差异, 即与这两个词设置于一起不恰当, 而且就其内涵来说也有问题, 即母亲与父亲的内涵体现不出, 同时作为弱势群体已经有了妇女一词的表述。总之, 对于“母亲”一词的表述, 可以有两种表述, 即同俄罗斯联邦宪法似的表述, 将父亲增加进去, 也可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似的, 另外表述。而从“母亲”一词的表述, 引发了作为妇女家庭生活中和男子的地位平等问题。

( 二) 目前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我国目前法律的规定来进行分析一下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 进而探究父母子女平等问题。在宪法相关的法条如下: 《宪法》第34 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不论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该条内容主要说明的是具体的平等权, 即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内容, 但是从反面分析一下, 有两点内容值得注意: 1、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2、后边九项内容。主要说明的是在本条中并未真正的体现平等, 尤其是前半的十八周岁和后半的没有提到年龄成为了一个对比, 这就意味着年龄会存在被区别对待的情况。《宪法》第49 条第三款前半句“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 该规定是宪法中唯一明确提出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条文, 而且该条内容在婚姻法中也有具体的体现, 即《婚姻法》第21 条、第23 条分别说明了抚养教育和保护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内容。从目前的法条中并不能发现父母子女的平等性法条。

从反面论证不平等, 即保护关系。有学者从反面论证, 歧视和保护都是不平等的体现, 尽管两者都是不平等, 但还是有区别的: 歧视基本上是恶性的, 而保护完全是善的。而父母子女关系就是保护关系, 也就是服从的不对称关系。事实上, 父母子女关系是反向不平等关系, 即父母双方义务性规定较多, 而权利性规定少, 而子女享受权利较多, 尽义务少的不对称关系, 这个领域中完全是义务本位性的, 这也如目前宪法和婚姻法的规定吻合。但是值得关注的是, 在这种关系中, 父母享有的也并不是通常的意义上的权利, 而是权威, 即父母可以行使必要的手段, 使子女感受到这种不平等。这样的保护不仅是对父母的不平等, 而且对子女也是不平等的。在我国法律中这种不对称保护主义我国实际采取的家庭政策, 这点可以从宪法中关于夫妻地位平等规定与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宣言中看出来, 而且这点在婚姻法中也是有明确体现的。

( 三) 父母子女平等的体现

通过对宪法条文的简要解读, 也可以发现, 在宪法中并没有从正面提及父母子女的平等。而在宪法第33 条中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更多层面体现在诉讼法中, 在实体法中并不能真正体现其平等的含义。

宪法应从正面提出父母子女的平等, 具体应该将宪法第49 条重新规定, 其中一条可以明确提出父母与子女的平等。由于我国目前不存在宪法司法化, 但是可以从法治理念的深入强化这种思想, 同时可以与道德层面的家庭伦理相结合, 使家庭在平等的基础上更加和谐。

三、小结

上述内容都是从现有学说和现有法律规范进行的简要分析, 实际上提及夫妻平等以及父母子女平等问题主要是为了缓解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 从宪法内容上进行高层次的分析, 希望通过从宪法角度分析以对改变这些不平等作出贡献。

摘要:关于家庭关系的内容有很多, 主要探讨了在夫妻之间和父母子女之间存在的平等问题, 而且主要是对人身关系进行的论述。关于这个内容在学术界有许多的成果, 但是仍然有些不足, 在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 对上述问题进行扼要探究。通过法律规范以及对相关内容的简要解读来分析家庭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平等

参考文献

[1] 张燕玲.家庭权及其宪法保障—以多元社会为视角[J].南京大学学报, 2011 (4) .

[2] 徐国栋.父母与未成年子女关系的法哲学透视—与夫妻关系的比较[J].东方法学, 2010 (3) .

[3] 徐国栋.家庭法哲学两题[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0 (3) .

[4] 王锴.婚姻、家庭的宪法保障—以我国宪法第49条为中心[J].法学评论, 2013 (10) .

[5] 杨遂全.论国家保护婚姻家庭的宪法原则及其施行[J].中国法学, 2001 (1) .

[6] 曾培芳, 王冀.议“家庭”概念的重构—兼论家庭法学体系的完善[J].南京社会科学学报, 2008 (11) .

[7] 姚国建.宪法是如何介入家庭的?—判例法视角下的美国宪法对家庭法的影响及其争拗[J].比较法研究, 2011 (6) .

[8] 陈飞强.女性家庭权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夫妻相对资源的视角[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 (3) .

[9] 刘庚常, 孙奎立, 张俊良.我国家庭关系的变动特点及其影响[J].东岳论丛, 2006 (3) .

[10] 叶文振, 林擎国.我国家庭关系模式演变及其现代化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 1995 (3) .

[11] 赵毅, 徐国栋.新人文主义家庭法哲学的理论先驱和理论追求[J].学术界, 2013 (4) .

[12] 薛宁兰.我国亲子关系立法的体例与构造[J].法学杂志, 2014 (11) .

上一篇: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资本运营与企业投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