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

2024-03-17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曹丽娟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很多优良的道德传统是极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其精华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众所周知,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家庭孝敬”,尤其是对父母的孝敬。道德精神是相通的,把最基础、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孝亲敬长”抓好了,其他各领域的具体道德规范就因“一通百通”、“触类旁通”而有了根基。当前,我国几千万个独生子女家庭中,有不少家庭把独生子女视为“小太阳”,凡事都围着独生子女转,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处于幸福家庭,优越的生活环境,祖辈父辈过多的照顾、宠爱、放任和袒护,致使独生子女从小就以家庭“小皇帝”自居,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加上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对青少年教育中几乎没有触及“孝敬道德”,致使学生产生了父母宠爱自己是天经地义、本该如此的错误认识。鉴如此,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孝心灿烂》创新素质实践行系列活动。我们深知,孝敬教育贵在行动。理论联系实际,“学中做”,“知行合一”,是孝敬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只“知孝”而不“行孝”,或对别人有“劝孝”之言,而于己无“尽孝”之行,就难以达到通过“孝敬教育”实现自我道德修养的目的。由此,我们精心设计和组织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和时代精神的孝敬教育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孝亲敬长的主动性,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在学生中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基本状况。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 1

析和总结,初步设计出了活动实施方案。我们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动员家长积极支持,做活动的指导老师开展了:《今天我当家》、《陪父母上班》、《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三八”为妈妈献上一份孝心——替妈妈梳梳头 、捶捶背 、洗洗脚》等活动,要求学生根据家庭实际情况,设立家庭体验岗位,努力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父母的事抢着做;会做的天天做,不会做的学着做。在实践中锻炼能力,磨练品质,并要求学生和父母一起将每天的情况真实的记载下来,当然,也可将活动中的感受、感悟记下来,以便总结。

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的活动中,学生回家向父母了解自己的成长,从而明白“我”的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我”成长的点点滴滴都凝聚着父母的艰辛。由此焕发孩子孝敬父母的内在激情,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既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要求,又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措施。文章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基本要求,并提出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重要性 基本要求

key word: University student thought moral education Importanc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既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要求,又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要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同时,又要使大学生真正认同这一价值体系,并内化为思想道德素质,外化为自觉行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在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处于指导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直接体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然打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烙印,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支配。这样,需要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一个正确的历史目标定位,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处于指导地位。

(二)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用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积极引导他们自觉按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在观念中,深深扎下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根”, 最终坚定党的领导及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被中国革命证明正确的客观真理,是中国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直接理论依据。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及指导思想。为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让学生识别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

(二)确立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现实目标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诠释。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大学生的能否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从培养国家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应让学生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并在教育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思想与要求指导大学生的理想道德追求,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目标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选择

(一)与时俱进,坚持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思想道德观念是一个与时代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鉴于此,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因此,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与时俱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纳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同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及服务育人相结合,从而实现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全面管理,达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二)营造“和谐环境”,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只有积极营造“和谐环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整合各方资源,发挥环境优势,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做到,一方面,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应其浓厚的文化氛围,影响着每一个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思想品德等。这就要在物质与精神上,从高校积极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以充分发挥其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构建正确的社会舆论环境,使大学生避免因学习、生活问题而导致的精神迷茫、行为反常等。

(三)重在形成合力,引导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在体制、制度上健全运行机制,形成职能部门、党政部门齐抓共管等各种部门互动的工作局面,从而形成合力,将工作落到实处。除此之外,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及用足用好学生社团这支有生力量。

参考文献:

[1]朱宏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

[2]梁金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探讨[J].消费导刊,2010(2)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职校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是完成这些任务的最主要途径。新形势、新情况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创新包括理念、内容、方法、环境、渠道、评价等的创新。

关键词:职校;创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职校教育的快速发展,为职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职校学生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思想道德发展呈现出多元、复杂性,其特点决定了德育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研究职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和创新职业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职校思想道德建设的理念、原则、内容、方法手段与渠道等,培养健康文明的职业学生道德风尚,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加强职校创新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树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创新观念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指导行动,创新思想道德教育首先是教育理念上的创新。要树立以人为本观、开放教育观和终身教育观:要树立德育第一的观念。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对社会个体、各个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均有巨大的作用。新时期的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党的十六大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的全局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动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讲多教育因素中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统领地位,必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创新教育观念的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关键所在。这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传统的德育目标是纠正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偏差,起到教育、规范的作用,而“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是强调学生具有自身的尊严和人格,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来说,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自我需要出发,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意识,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学习、与人相处,促使学生追求自身完善,获得整体全面发展;树立全员共同德育教育观。在职校内,从事德育教育的主要是学生工作者和两课教师,他们是德育教育的骨干力量。一些职员和工人也认为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德育教育是别人的事。这些都是学校德育教育不应有的障碍,也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危险所在;开放教育观。开放式德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为指导,以培养健全人格为宗旨,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一种和谐教育,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开放式德育通过开放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实施、管理和评价,以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解决新形势下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塑造学生的完整人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德育工作收到实效;终身教育观。终身德育是终身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终身性德育应该为生活服务,教人学会选择,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终身德育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必然性。学校在德育教育上要确立终身教育的理念,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帮助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提高教育对象的自我修养能力。

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创新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从初中升入的学生,尤其是在一、二年级阶段,一般年龄比较小,培养他们成人是首要的任务。对这些学生主要进行遵纪守法、安全防范、学习目的、身心健康、公民道德规范等内容的教育。通过教育帮助学生适应职校的学习与管理模式,增强识别力、判断力,从而完成从少年向成年人的转变。当他们进入三年级以后,可以与高中后进校的一年级学生进行相同内容的教育;针对职校学生的思想实际确定教育的内容。根据中央的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对于职校学生来说,理想信念教育格外重要。学校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帮助他们去掉自卑感,鼓舞他们的上进心;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有所侧重。职校学生虽然考进学校时的文化分数比较低,但是他们在动手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比较强,他们毕业后要到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去工作。今后就业的稳定与事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因此,职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理论教学,请名人名家做专题报告,组织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演讲、辩论、征文比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敬业爱岗意识、团队意识、奉献精神、诚实守信的品质。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针对职校生的具体情况,要着重帮助职校生消除自卑心理。可以通过心理教育课、讲座、个别咨询、舆论宣传、他助与自助等方式,努力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学会心理调适,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还采取请事业成功的校友、企业家、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来校做报告、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等方式,帮助学生转变消极心理,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坚定成才的信心。要进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感恩意识教育、磨砺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

三、职校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创新

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基本原则方面,做到灌输与自发教育相结合。教育离不开灌输,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外部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客体因素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采取思想道德教育的灌输方法。十九世纪以来,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毫无例外地根据本国、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的道德要求,向本国、本地区甚至向别国进行“灌输”。只是在社会发展的现代,灌输的具体形式和方法已经在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借助了电影、电视、幻灯、图片等形象化的灌输形式。灌输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它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觉悟,达到最终的不灌输,即实现自我教育。对于教育灌输,一忌“硬灌”,二忌“空灌”,反对注入式,坚持启发式灌输。在教育灌输中,大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启发他们的自我教育是根本。实践中,教育者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化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创新和实践的能力。通过老师、舆论的引导,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更新、自觉践行行为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水平的根本途径;职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职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坚持贴近学生深入学生,注意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真诚关心他们的冷暖疾苦,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了解学生关心的问题并给予直接的回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尽量接近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和接受规律,采用他们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帮助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学习、择业、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要深入学生中调查研究,准确掌握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通过座谈会、报告会、个别交谈等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解除学生的困惑。当前,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完善大学生资助体系,确保让贫困大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学校可通过完善奖学助学工作体系,多渠道筹措奖助学金,多方面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激励学生自立自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勤奋读书、努力成才。其次是促进高职学生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帮助高职学生成才立业,解决高职学生最关心的就业问题。另外要完善高职院校后勤保障体系,改善高职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关爱教育。关爱学生,帮助学生,妥善处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赋予德育教育以爱和人性美。教育是情和爱的事业。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大写的人。关心和爱护学生,是做德育工作的基础;示范性教育。身正为范,展示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率性和示范性,潜藏在教职工言行之中的高尚人格形象,就是一部绝好的教科书。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除了在思想品德、学识水平、仪容仪表等方面作出表率以外,更应该在职业道德方面为学生示范。教育者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无怨无悔地奉献爱心,教育者尽心尽责地实施论理,细致周全地提供服务,其一举手、一投足、一喜一怒、一笑一颦,都是对职业道德的最好诠释,他们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风范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和教化作用。

四、职校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创新

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职校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职校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环境,它由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构成。因此,一方面党、政府与有关主管领导部门要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社会政治环境;另一方面要倡导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以确保社会宏观环境积极因素的增长;微观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最先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的地方,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家庭环境的熏陶,不仅影响子女的个性发展,而且对子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尽管绝大多数已经离开了父母,开始在学校中独立生活,但是家庭对其的影响作用依然不容忽视。父母必须明确意识到自己的表率作用,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主动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对工作充满热情,有社会责任感,以诚实的劳动为社会做贡献,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如果父母为人正直,遵纪守法,积极争取正当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孩子就容易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好公民。父母还要帮助自己的孩子对周围的人和事情明辨是非,做出自己的判断。首先,针对职校学生大多是独生了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以及心理比较脆弱的现实,和在学习、就业等方面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容易遇到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情况,职校应重视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面向高职学生作好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其次,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占领高职院校文化阵地,用先进文化武装学生的头脑。要在职校学生中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爱国主义主题系列教育活动以及“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主题教育活动。特别是要将校园网络建设与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拓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学校环境作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是学生成长的大熔炉。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马克思曾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集体可以使人感到温暖和可靠,使个人心理状态经常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创造出一种有利于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效率的心理情绪和热烈气氛。校园环境体现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建设的成果。因此,要从校园文化入手改善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环境。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操场、教室等硬件设施和环境布置都能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渗透着一定的审美文化意蕴。一幅画、一句名言、一个警句、一条标语,能给学生传递富有教育意义的思想信息,催人奋进,助人自律。

五、职校思想道德教育渠道的创新

思想道德教育重视实践性教育。在具体的教育方法方面,除了传统的说理引导法、熏陶感染法和榜样示范法以外,要更加注重发挥实践锻炼在提高职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作用。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职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要重视实践性。职校在教学方面必须突出实践性环节,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必须重视实践性,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努力使学生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职校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好学生社会实践。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保证必要的学时,提供必要的经费,同时做好组织实施、考核检查、总结表彰工作,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给以指导,绝不能放任不管。要科学地构建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学校应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级、年龄情况的差异,确定不同的内容,从而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社会实践体系,如一年级学生可以组织他们开展专题社会调查、志愿者义务服务、科技发明等实践活动,主要让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培养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责任感。社会调查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社会、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的重要途径,是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社会调查,可以加深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了解,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对二、三年级学生要注重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以实践服务、专业实习、就业创业实践为主要内容,以便让学生充分发挥专业技能优势,在实践服务中接受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作为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特别重视指导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话动。通过这些途径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使学生在实践中达到“服务社会,完善自我”的目的。学校还要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力求做到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机制,使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之中。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将传授专业课知识与道德培养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法治教育除显性课程形式之外,还可以渗入学校课程中的所有学科,可以在计算机课中使用软件时,提醒大学生考虑到版权问题;在科学课中考虑到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和文化遗产保护时,自然环境保护法的作用也就会顺理成章地出现了;在外语教学中,设计阅读理解习作时,可选择与民主法律有关的文章。或者可以在文化传统课上专门讲授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传统价值观,例如节日、礼仪、风俗、家庭观念、奋斗历史,中国古代的神话、音乐、戏曲等,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吸收蕴含在课文中的孝亲、礼让、睦邻、公德心等价值观,树立民族意识。李长春同志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对于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讲,为了更好地提升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感染力、生命力,就必须重视对教学方法的学习,努力做到对不同的教学方法驾轻就熟、灵活运用。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互动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的有机结合。专家们认为,在讲解新的理论知识即当目标是呈现信息的时候,当信息不容易获得的时候、当学习材料需要以特殊的方式进行组织的时候、当学生自己学习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教师对学习材料提供必要的解释和说明的时候,在以上这些情况下,进行讲授法的教学是合适的。但应该承认,讲授法缺乏教学双向互动的过程,很少有相互作用和反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坚持和改进教师讲授法这个基本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要适当采用其他教学方式来弥补教师讲授法的不足。要借助案例教学法和讨论、辩论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思想道德教育运用网络教育。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征。它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拓宽了教育途径,帮助大学生在广阔的环境中学习和积累知识,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发展和形成个性。要积极研究如何将网络载体与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紧密的结合。职校要引导大学生网民对于大量的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增加网络操作“网风”、“网德”教育。在具体操作中,许多高校的做法值得借鉴。首先,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加强对思想道德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领导;其次,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加大经费和设备的投入。很多高校建立了“红色网站”(北京师范大学的“红旗飘飘”网站,南京大学的百合网等),方便、快捷地宣传先进文化和党的政策。一些高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延伸到了网络,开展“两课”辅导与答疑、心理咨询等,提高了教学效果。还有一些高校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特点,通过信箱交流、BBS、QQ聊天等功能,开拓校方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渠道。

六、职校思想道德教育效果评价机制的创新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订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督促学生形成良好道德的有效手段。学校要把学校规章制度的制订与道德规范结合起来。规章制度中要明确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出具体的要求,充分发挥校规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约束作用。同时,要努力维护校规的严肃性,对于违背校规的行为要进行相应的处罚,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让道德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信念,并在实践过程中外化为他们的行动;健全思想道德教育评价机制。思想道德教育评价,就是教师、学生群体(包括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作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教育评价具有导向、诊断、调节和强化功能。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如何界定?长期以来,评价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要依据是其行为表现,而实际上思想观念是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更具有隐蔽性。这都要求我们建立和健全思想道德教育评价机制,制订出科学的学生思想品质评价原则与方法。评价应遵循开放性、动态性、自主性原则。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的教育评价机制。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通过评价获得教育结果,并做到及时强化、及时调节、及时矫正。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论述以儒家优秀文化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用儒家文化中的“礼”“和”“信”思想提升高职学生对协调性道德的认同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用儒家的义利观矫正当下拜金主义给高职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用儒家“三立”的思想激发高职学生的责任担当,用儒家忠孝思想提升高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孝敬父母的赤诚之心。

【关键词】儒家优秀文化  高职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  礼和信 义利观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教育方面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高职教育应当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传统文化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儒家文化,“自孔子以来,直至于今,继续不断的,还是儒家实力最大。自士大夫以至台舆皂隶普遍崇敬的,还是儒家信仰最深”。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当代大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却停留在较浅显的表层,因为在中小学阶段,没有系统讲授过中国儒家文化,而在大学阶段更是缺乏相应的课程。儒家优秀文化进思政课堂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用儒家优秀文化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儒家文化产生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文化起起落落,与其他思想相互影响和融合。封建统治阶级基于统治的需要,对儒家文化进行扭曲和利用,这就使儒家文化变得庞杂起来,其中有精华,亦有糟粕。具体而言,儒家文化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儒家文化重视协调性道德而轻进取性道德,过于注重协调性会导致社会活力不足。二是儒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长期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给儒家文化掺杂进了一些糟粕,如愚忠、愚孝、愚贞等思想,妨碍了个体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容易使社会陷入死气沉沉、因循守旧的氛围。三是儒家文化中繁文缛节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节奏。当今时代,随着生产效率和社会运转速度的加快,儒家文化中的部分礼节、礼数已不能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因此,对于儒家文化,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其不足之处。

一、用儒家文化中的“礼”“和”“信”思想提升高职学生对协调性道德的认同,促进社会的和谐

在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那里,“仁”是一个最核心的概念,孔子的学说归根结底都可以落实到“仁”上来。而要成“仁”,还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礼”“和”“信”。

“礼”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可以从孔子为早期代表的儒家学者对礼的重视程度看出。孔子对“仁”的定义很多,但对后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认为礼的本质是仁爱。如果人们都能依礼行事、非礼不行,那么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提升自己的修养而成为一个“仁者”。即是说,克己复礼是“为仁”。如果是“仁”是以内在的、以质的形式藏于心的话,那么礼则是形于外的、可观可感的。一个人接受教育,尊崇“礼”是很重要的,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言凡是不合乎礼的东西都不要去接触它。孔子还讲:“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就是说要成为君子,除了要广泛学习文献,还要用礼节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在孔子看来,“礼”还是人安身立命所离不开的,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培养良好的礼节礼貌,所以他又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目前,高职院校囿于课时紧张,很少开设“中国文化概括论”“中国思想史”等课程讲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尽管部分学校在就业指导课时会讲到职场的礼仪,但关注的重点通常是外在仪容仪表,所导致的结果就是部分学生表现出“质胜文”的粗野,或者“文胜质”的虚伪,而真正做到文质彬彬的较少。

“和”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核心范畴。所谓“和”,就是多种性质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恰当、合适、和谐。孔子在论述“和”与“礼”的关系时认为:“礼之用,和为贵”,“礼”是手段,“和”是目的。孔子曾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认为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和代表了一种境界和智慧,既不压抑个性和创造性,又能和谐相处,形成凝聚力,这正是我们今天追求的和谐社会的理性状况。孟子曾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把“和”看得很重,欲得人和,则必行仁政,这样才能上下同欲,团结一心。人和才能家和,家和才能国运昌盛。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个性张扬,在人际交往方面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喜欢独来独往,遇事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在家不能体谅父母的艰辛,在校不理解老师的辛苦,不能为同学考虑,一味强调自己的感受和得失,这些缺陷会严重制约他们日后的发展空间。

信,作为“五常”之一,在传统文化中亦占有重要地位。人无信不立,中国传统文化极重视对人诚实守信品德的培养。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否诚实守信是每日都应该多次反省自身的内容,足见其重要性。孔子还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在治理国家时也要信实无欺。即言上到治国,下到做人,守信都是极重要的。孔子的结论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今天,“信”还应包含重视契约精神和职业操守的含义。目前,高职学生的就业方式极为灵活,这给大学生更多的就业选择,便于大学毕业生找到符合自己兴趣和职业发展的工作,但高职学生就业过程中悔约率高、不重视契约精神的现象值得警惕,这不利于自身的发展。部分用人单位不愿接受高职学生,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希望招聘的高职学生能同公司一起成长,但很多学生往往把小公司当跳板,等到自己熟悉业务能独当一面时便选择换工作。这样从微观上讲对大学毕业生自己的成长不利,从宏观上讲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利。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契约精神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现状。

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存在的以上问题,我们应在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中系统地、有意识地加强协调性道德的培养,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在开展职业礼仪教育和诚信教育时,要注重对“礼”“和”“信”的文化内涵的挖掘,把外在礼节礼仪、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要求和内心的道德修养結合起来,做到内外兼修,文质彬彬,重契约精神和职业操守。通过开展一些角色互换的游戏,让高职学生转换身份,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体谅别人。

二、用儒家的义利观矫正当下拜金主义给高职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义利观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儒家并不反对合理地去追求物质利益,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孔子虽然也肯定“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但他同时也强调“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强调追求功名利禄一定要用正常合理的方法,这其实也代表了儒家思想对君子性人格的美好期望。孔子按人们对“义”和“利”的态度把社会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轻利是儒家义利观的基本立场。孔子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中表达了重义轻财的态度,颜回在贫乏的物质生活中寻求精神富足的心态,他更在乎的是道德上的幸福感。孟子在谈到义和利的关系是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追求的是君子型人格,君子型人格的一个突出的表现便是重义轻利,君子要见利思义,而不能见利忘义。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西方的拜金主义侵蚀到了当代大学生,庸俗唯物主义片面地强调物质决定意识也成为唯利是图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哲学依据。这种思想对社会的危害极大,导致社会出现了道德滑坡,庸俗主义流行。很多在校大学生为了追求奢侈生活而放弃基本的做人原则和道德底线,为了虚荣,很多大学生陷入形形色色的“校园贷”,有的甚至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大学生之间的各种攀比,从笔记本电脑到手机,从服装到游戏装备,凡此种种,从根源上讲,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格被拜金主义严重扭曲的表现。要改变这一现状,应加强儒家的义利观教育。儒家的义利观则可以起到矫正拜金主义、肃清庸俗唯物主义价值观流毒的作用。

高职院校应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上加强义利观的教育,引导高职学生在遇到义和利相冲突时,不能见利忘义。可以让学生观看莎士比亚悲剧《威尼斯商人》和曹禺悲剧《雷雨》等戏剧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的同时,对义和利的辩证关系进行思考,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义利观。

三、用儒家“三立”的思想激发高职学生的责任担当

所谓儒家“三立”,即“三不朽”指立德、立功、立言。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人的自然生命是有限的,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但如何能赋予有限的自然生命以永恒的价值,代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的儒家,他们思索的结果就是通过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种方式超越有限的生命。

“三立”思想对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响极为深远。西汉司马迁在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通过撰写《史记》这种立言的方式超越个人荣辱,实现生命价值的永恒。张载在《横渠语录》中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近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称作“横渠四句”,“横渠四句”是儒家“三不朽”思想发展到宋明时期的经典表述。它最能表达一个个体的生命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担当和使命,言简意赅,境界寥廓宏远,可以说是中国人精神上的坐标。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以及此后他本人的宁死不变节的行为,用鲜活的生命对儒家“三不朽”思想作了悲怆的诠释。对生命价值不朽的追求,可以激励人们释放出巨大的生命能量,奋力拼搏,建功立业;而置个人身后名誉于不顾的人,则难免流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甚或沦为暴徒恶棍、独夫民贼。对国家、民族而言,只有人们都追求建功立业,或者立德立言,这样的社会才能充满正能量,才会永不衰落,慷慨前行。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一个得以延续至今的文化,这与儒家文化当中这种健动不已、慷慨激昂的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

当下的年轻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精华较陌生,不少学生追求声色犬马的生活,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部分学生沉迷于生活在狭小的个人圈子,全力追求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自觉做金钱的奴隶,这种思想在当代大学生中流行,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健康。如何激发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如何让他们走出自私狭隘的“小我”,立志在广阔社会的“大我”中建功立业、奋发有为,是今天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儒家传统文化中“三不朽”的思想对我们今天肃清庸俗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流毒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和思政课改革时,应把激发学生的责任和担当融入课堂教学中去,培养高职学生建功立业的志向,弘扬鲁班精神,坚守职业操守,把个人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一起来,走出狭隘的“小我”,成就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大我”。

四、用儒家忠孝思想提升高职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孝敬父母的赤诚之心

忠孝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依据,也是君子所必备的品德。“忠”是子民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维护。《论语·八佾》中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些都是讲臣子对国君必须尽心事奉。在现代,我们可以把忠君思想发展为爱国情怀,因为在古代,君即代表了国,因此忠君和爱国在大多数时候是统一的,如果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侧重于表达君臣的关系的话,那么《春秋左氏传》中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则侧重于表达臣民和国的关系。而曾子则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见“忠”不局限于臣对君的关系,还包含与普通人之间的关系,朱熹在《论语注》中认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为恕”,而冯友兰先生则认为“尽己为人之为忠”,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能坚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忠的表现。在当代我们可以根据对象的不同将“忠”转化为爱国敬业和待人忠诚,不怀二心。

孝是子女对父母和祖宗的尊重和敬顺。《尔雅·释训》中,对“孝”作了如下解释:“善事父母为孝”。这是“孝”字的一般含义。如何才算是“善事父母”呢?《大戴礼记·曾子立孝》認为:“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孝经·纪孝行章》中提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把“敬”列为“孝”首要内容。这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儒家认为,孝本之于人的天性,萌发于人心,而礼则是孝的具体外化,并且在其发展中凝固为程式,整个社会、每个成员都应无条件地遵循实践。

在很多当代大学生的观念中,爱国主义就是运动员赛场上为了国家荣誉奋力拼搏,是军人在战场上视死如归,是仁人志士为了国家而奔走呼号,是少数英雄人物为国家为民族赴汤蹈火,这些都离自己很遥远,但爱国主义教育从来都不应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应该落实为具体的点滴行动。爱国离当代大学生并不遥远,相反它时时处处就体现在寻常的学习生活当中。2018年9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节目连续播出多期台湾间谍利诱策反在校大学生案件,其实在此之前的2016年4月,广东省在国家安全机关组织实施“南粤行动”侦破的一批危害国家安全的间谍案件中就有在校大学生被利诱策反给敌对势力提供重要军事情报的案件。这些事件的出现,一方面说明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不强,但另一方面更说明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仍有待加强,有的学生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置国家的安全于不顾,可见十分缺乏爱国情怀。用传统文化“忠”的思想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容易落地生根,因为传统文化的“修齐平治”思想会把高尚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当中。

传统文化里“忠”的思想还可发展为今天的敬业,如果说爱国是侧重从情感上表述的话,那么敬业就是实际行动,对大多数人而言,爱国就是要通过敬业的工作实际行动来实现报效祖国的志向。当然,传统文化中强调“忠”和“孝”也有其消极方面,如果放弃是非观念而一味强调尽忠尽孝则是愚忠愚孝,愚忠愚孝是不利于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

当今社会有一种“啃老”的社会现象也值得我们深刻反思。部分在校大学生甚至是已经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和物欲,不肯节俭,习惯性伸手向父母要钱,父母不给要么自暴自弃,要么加恨于父母。要钱花时父母便是摇钱树,花父母的钱财时肆意挥霍而无愧意,在心理却又嫌弃自己的父母不是大官大款,甚至把自己的不顺意都归咎于父母,成为家庭甚至社会的寄生虫。

目前,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很大,在对贫困大学生大力资助的同时,也应大力开展感恩教育,除了要强调感恩党和国家的资助政策,还要强调对父母的感恩,对师友情谊的珍惜,把孝亲利群和爱国结合起来。在人际交往中,有意识地加强真诚待人,树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原则。可以在主题班会上,用角色模拟的形式体验为人父母的艰辛,用角色互换的形式体验忠恕之道的必要性。对高职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不必舍近求远,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是最接地气的。

总之,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古为今用,对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要进一步发扬光大,对不合理的东西应予以舍弃。传统文化也需要现代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高职院校加强儒家优秀文化的教育,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其健全人格,使之能适应当下社会,成人、成材,这是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儒家哲学[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106

[2]肖群忠.《礼记》的孝道思想及其泛化[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5(3)

[3]冯友兰选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86

(责编 黎 原)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教学目的: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帮助大学生认识道德的含义,了解古代中国的传统道德规范及今天的道德规范;并分析了当今大学生道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面临这些问题,大学生如何培养道德意识,自觉遵守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道德

二、大学生进行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三、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四、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一、什么是道德?

1、 道德的内涵

“道”的本义是人们所走循之道,引申为规律或规则。“德”的本义和“获得”相通,许慎说:“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这是说,“德”即是以善念存在心中,可使自己的身心得其益,以善施之他人,可使他人各得其益。可见,“德”是对人的一种品质的描述,在“道德”一词中,“德”是指人们依照“道”的要求,规范所表现的各种修养状态。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他认为社会生活中的人,如果都按社会规范去做,就是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由此可知,由“道”,“德”两字合成为“道德”一词时,它的涵义是有词源上带来的双重性,它既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如何对待人际利益关系及自我人生的伦理行为规范,同时也指人们处理人际利益关系及自我人生的行为修养状态。

今天所理解的道德是作为人自我约束和规范人在社会环境与工作生活中的人为标准,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行为准则。

2道德的起源

关于道德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神启论:认为道德来自于神灵的启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规定。

天赋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

动物本能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能。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就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能。道德不是人所独有的,一切群居性动物都有道德感。 情感欲望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本能欲望和天然情感之中。

以上观点是非科学的: 第一,离开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生活、人类的历史发展来思考道德的起源和基础。 第二,把道德说成是外在强加于人的强制性的规约。

第三,把道德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情感要素和心理体验,把道德神秘化。

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论认为,道德是人所特有的。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社会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基础。(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3)劳动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建立起了比较经常而固定的各种社会关系,并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包括道德意识在内的各种意识。(4)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关键条件。

道德评价必须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这个标准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它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二、大学生进行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 中国古代传统的道德规范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从三皇五帝教民育德开始,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礼仪之邦”。

1、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孝道与感恩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孝为“至德要道”。《孝经》开卷即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见《孝经》卷一)又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同上,卷三)把孝抬到了天经地义的高度。因此,“天地之行,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统诸德,成了人伦道德的至上者。

古代讲“以孝治天下”。

(3)宽厚仁爱

在先秦诸子的学说里,有许多关于宽容和解的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生灵涂炭。有识见的思想家便起而倡导宽容和解。道家主张无为,是最符合于宽容和解精神的。老子《道德经》的论述,如:“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上德若谷”、“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等等,都包含着谦退、宽容、和解的精神。

中国文化崇尚“仁者,爱人”。中国人讲究以德服人,以友善态度待人,厌恶暴力,“礼之用,和为贵”,“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这种“和为贵”的思想不论是对于国内社会秩序的建立,还是对于国际社会良好秩序的建立,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4)恪守诚信

关于诚信的内涵。实际上,在古人那里,“诚”与“信”,本来是两个意义相近、可以互相训释的名词概念。

在先秦时期,“诚”就已经是一个很重要的哲学和伦理学范畴,它既代表着物理、事理,也代表着特定的伦理原则和人的品行。

那么“信”又是什么呢?《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如果说“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则主要是从人道而言。从其本意上来讲,“信”原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不欺之语,它在我国最早的一批文献资料中就有记载。

(5)艰苦朴素 勤劳节俭

早在古代,我国劳动人民就有勤俭的美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过着十分朴素的生活;也曾流传下了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类诗句。艰苦朴素一直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当然,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内容丰富,还有见义勇为、廉洁自律、自强不息、舍生取义等等,这里不一一阐述。

2、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

只有正确认识到祖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与劣势,方能以明智的态度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成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力量源泉。

3、大学生应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实现全面发展。

(二)现代的道德规范:四德教育

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应遵循不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理念。今天,“四德”涵盖了道德建设的全部内容,为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强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与家庭美德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大将个人品德置于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其中,加强个人品德建设是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增加了个人品德建设,道德建设由“三德建设”变为“四德建设”。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四德”建设提到事关和谐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为建设和谐文化指明了方向。“四德建设”分别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家庭层面和个体层面提出了相应的道德建设要求,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涵。

四个方面联系比较密切,概括比较全面,但它们之间又是不可取代的关系,所以,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因此,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作为公民应有的品德操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二十个字,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范。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职业道德一方面涉及到每个从业者如何对待职业,如何对待工作,同时也是一个从业人员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表现;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发展的成熟阶段,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职业道德也是一个职业集体,甚至一个行业全体人员的行为表现,如果每个行业,每个职业集体都具备优良的道德,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肯定会发挥重要作用。它是社会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各种职业本身的性质和特点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职业道德主要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家庭美德是调节、约束家庭生活、家庭关系和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准则,是维系家庭和谐、幸福的主要精神支柱,也是社会道德的重要基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家庭美德的主

要内容有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包括家庭伦理与社会转型、论爱情、恋爱中的道德、婚姻关系中的道德、亲子关系中的道德、亲友与邻里关系中的道德、家庭道德教育与家风等方面。

个人品德是指平常人们所说的道德品质。它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和凝结,是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个人品德之所以具有稳定的倾向和特征,是因为它是在长期反复的道德行为中形成的习惯。这种行为习惯一经形成,往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做大的努力,就很难改变。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的道理。试想人们若离开个人品德,那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岂不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吗?

三、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道德意识弱化

2、道德情感冷漠

3、道德信念迷失

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做好青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保护青年人健康成长,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兴衰的大事。但近几年来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熏染,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暴力或溺爱等原因,导致一些青年人在思想道德、价值观上出现了偏差,青年人犯罪率升高;此外,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时期,社会道德价值观日趋多元,不同文化的冲突、价值观的碰撞、道德选择的困惑日趋激烈,这一切使大学生在道德价值方面产生巨大困惑,高校大学生伦理道德现状十分严峻,加强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十分紧迫。

四、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首先是修身,其次是践行。知行统一

(一) 修身——加强道德素养

大学生如何修身呢?根本上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 1勤学: 2 内省。

3 慎独。

(二)践行道德规范

道德的养成是一个内外皆修的过程,不仅要有主观上的自觉自愿的内在修养,而且还要有道德教育的引导和社会环境的塑造,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律性的信念,个体的道德才会形成。

思考题

1试述社会公德的含义、内容与要求 2试述职业道德的含义、内容与要求 3试述职业道德的含义、内容与要求 4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5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表现在哪些方面?弘扬这些优秀道德传统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什么重要意义? 分析题:

2008年7月1日,北京市昌平区法院开庭审理台球冠军李铮涉嫌以办理经济适用房房号为名,诈骗35名被害人250万元一案。曾经的台球界名人,加上经济适用房这些敏感字眼,吸引了数家媒体前去旁听。北京国首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赵宇,出庭为李铮辩护。在庭审的辩论阶段,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赵宇宣读其辩护词,因语焉不详,被法官询问具体辩护意见。“赵宇突然说,李铮不应定为诈骗,而应定比诈骗还要重的罪。话音未落,举座哗然,就连法官和陪审员都忍俊不禁。在那种情况下,法官下意识地追问:“那你认为该定什么罪?”赵宇表示“类似非法集资之类的”。 以北京市律协刑事诉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青松律师为首:“若为事实,„倒戈‟律师应受到严厉处罚,甚至对于他还配不配做刑事辩护律师都应受到质疑。”律师界的震惊可见一斑。社会各界的评论也接踵而至,“辩护律师不能„反戈一击‟”。

“我没有„倒戈‟。我没有违背职业道德。”面对种种质疑,赵宇辩解说,律师的职责不是为犯罪嫌疑人开脱罪责,不是使他逃离法律制裁,而是正确适用法律。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计划

雷州市第八中学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一、 教育目标

计算机互联网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往往起着资源共享、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作用。网络已成为青少年与时俱进、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缺乏足够的鉴别和自控能力,往往容易在网络世界中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在这个世界多极化、思潮多元化、人的发展多向化的时代,学校围墙已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也没有必要去阻隔。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的学校德育应主动迎接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及时更新德育观念,调整德育内容,优化德育环境,创新德育模式,构筑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的学校德育框架,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熏陶学生,用文明、健康、向上的环境引导学生,用新鲜、趣味、生动的方式吸引学生,最终达到网络德育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绩效。

二、网络道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周童

副组长:周航(常务) ***

*** 成

员:*** ***

***

***

*** ***

*** 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德育处负责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家庭网络道德教育以及网络时代的学校德育策略研究;教学处负责学校内部网络建设,网络管理和校园网络设施安全管理;主控信息中心负责全校师生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其他相关科室负责做好配合和落实工作。

三、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工作内容

(一)制作“宣传册”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宣传册负责部门:德育处、教学处) 网络信息中心宣传册内容: ⑴《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⑵校长致辞;

⑶雷州市第八中学学生网络文明倡议书; ⑷雷州市第八中学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计划; ⑸刊载正面宣传案例。

(二) 在校园内开展一些网络知识图片展览,充分利用板报、墙报、标语、广播、校园网等形式,进行宣传活动,形成健康的网络知识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网络德育引导。通过校报、黑板报、组织学生学习讨论《互联网管理条例》和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广泛开展网络文明教育宣传活动。

(三)由校团委、少先队和学生会组织实施,老师加强指导,开展一次网络学习互动活动,以网页制作比赛等形式,教师给予讲评指导,向学生提供一些应用技巧,以及校园网资源的分类、使用、获取。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容易获取到所需的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四)在非毕业班举办网络文明教育系列活动。举办一场“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为题的辩论赛;开展“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和研究”的探究活动,德育处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辩论、调查、研究,达成共识,让学生对上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五)由网络信息中心和团委组织一次以“做文明网民,上健康网络”为专题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辨别是非,正确应用网络进行学习,对组织好的班级进行拍摄留念,将其剪影在文化长廊展示,并进行表彰。

(六)以专题演讲、专家讲座、“远离网吧”宣誓等网络文明教育列入11月份“11·9”安全教育周活动中,对学生文明上网,远离网吧等提出明确要求,组织学生签订《文明上网承诺书》,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网络文明意识和诚信自律意识,每个班进行网络文明宣誓。

(七)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把学校网络资源利用起来,提供学生在校园开展文明上网的场地,校园网在课外活动时间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向学生开放,吸引学生参加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合理机会,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文明、健康上网,更好地为学业服务。

(八)利用校园网开设学生心理咨询热线,关注学生的心灵,让孩子们能够把自己的心思与同龄人沟通,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行目的。

(九)优化网络时代的德育环境

1、优化德育环境是渲染德育教育气氛,感化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而网络文化的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是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环境因素,为此,社会、家庭、学校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文明系统,

2、提高家长的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监护和指导的作用。优化德育环境。我们建议家长: (1)父母应该与孩子一起学习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在与我们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成人不仅便于与我们沟通交流,甚至还会保持青春和童心,这种千载难逢的良机不可错过。

(2)让我们多多体验成功。研究表明,人接触不良信息的反应是不同的,对网络和游戏的迷恋也不相同。在生活中成功的人,受的影响较小,而在生活中失败的人,容易沉溺于虚拟时空。因此,让孩子在生活中获得成功,是抵御不良媒体的关键。

(3)孩子上网前必先立下规矩。可以根据《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执行,还可以具体一些,如:每天使用计算机一般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在与别人交流时,不泄露个人与家庭的秘密,学会选择并欣赏健康网站等等。

(4)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网络之所以容易使孩子过度痴迷,往往与他们的课外生活贫乏有关。因此,培养学生养成广泛的兴趣,尤其是热爱户外运动,是至关重要的。

上一篇:社会治理与思想道德论文范文下一篇:家庭环境下家庭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