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误区论文范文

2023-03-03

家庭教育误区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完成。当前个体开展家庭教育已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家庭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和学校通力合作来解决。因此,在学校开展家庭教育责无旁贷,家校合作开展家庭教育成为必然趋势,这也是学校创新德育工作的需要。针对目前的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误区,要以体验式理念开创家校合作的教育新策略,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四有”新人。

关键词:家庭教育现状;家校合作误区;体验式教育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这项系统性工程,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组成,三个方面各有自己独立的教育功能。家庭是孩子教育的出发地,是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主要场所,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教育是由受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承担着个体社会化的重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目的性;社会教育则是通过家庭、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孩子进行的辅助教育。这三个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它们之间互有联系而又难以替代,只有把它们协调一致,才能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相互配合、共同发力,才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在25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其体验式教育理念就贯穿其一生,并周游列国进行讲学。近期对体验式教育理念进行系统研究和实践,较著名的是以李吉林老师为代表的情景体验教学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这与学校学科教育占统治地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学校开展家庭教育这一策略的提出让人倍感惊讶,并引发疑问:家庭教育应该在个体家庭中开展,怎么又和学校教育纠缠在一起呢?应当怎么开展呢?当前我国的受教育人员主要以独生子女为主。独生子女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大氛围,再加上改革开放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引发许多个体家庭教育的失败,学生出现冷漠、抑郁、自残、弑亲、报复等社会不良现象,充分说明利用个体家庭环境开展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家庭教育只靠学生家长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和学校通力合作来解决。因此,在学校开展家庭教育责无旁贷,家校合作开展家庭教育成为必然趋势,这也是学校创新德育工作的需要。

一、现阶段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多数家长期望值高,精英教育思想严重,个体家庭教育效果差

當前,大多数学生家长已接受了初等或中等教育,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比较重视。但由于现代社会发展节奏快,经济转型快,生活成本高,“快餐式”社会大环境和教育功利化氛围的影响,不少家长为孩子的未来焦虑,部分家长鼓励孩子走艺术捷径,在学校教育之外的双休日和假期给学生增加了大量的文化课辅导和艺术教育培训,耳濡目染受到熏陶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和精英教育思想。许多学生在繁忙的学习活动中沦为学习的机器,哪有空闲时间同家人、朋友进行情感交流,更别谈开展家庭教育了。

(二)部分家长文化程度低,个人工作忙碌,家庭教育放任自流

部分学生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低,没有掌握良好的教育方式方法;也有部分学生家长工作繁忙,大多数时间忙于自己的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些家长对孩子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依然采取传统形式的“高压政策”,只是简单粗暴的干涉:不准做这个事,不准做那个事,没有时间陪孩子分析原因和讲明道理,也不会对症下药给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孩子没有相关情感体验,无法理解家长行为,造成孩子和家长的对立并产生逆反心理,个体家庭教育失败。

(三)少数家长文化程度高,尊重育人规律,因势利导

在学生家长群中,有部分家长文化程度高,对教育规律也比较了解,他们关心孩子的成长,与学校教育配合较好,尤其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很到位,从孩子的个人素养入手,能够尊重孩子,注重培养良好的个人情趣和行为习惯,对孩子出现的不良苗头能够及时掌握,并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因势利导,用情感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家庭教育家校合作误区

(一)很多家长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造成个体家庭教育效果差或无从谈起

许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自己只负责孩子的衣食起居就可以了,连自己应该承担的家庭教育责任也完全推给学校。当孩子出现教育问题和不良行为时总怪学校没有教育好孩子,社会大众及个别媒体也喜欢把问题归结并放大到学校教育责任上,使整个社会普遍认为好像学校教育是万能的,学校教育可以解决任何问题,殊不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启蒙教师”。家庭教育要从小抓起,有一个健康、向上、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从小感受到父母的亲情、家庭的温暖、自己的责任,养成良好的个人品性。

(二)家校合作开展家庭教育的沟通渠道不通畅,造成家庭教育的不和谐状态

越来越多的家长了解了现代教育体系中“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结合原则,更加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他们对个体家庭开展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当,与学校倡导的家庭教育理念不相符甚至产生冲突,让学生无所适从,造成家庭教育效果不好。学校教育要求五育并举,带领学生适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义务劳动,但有的家长认为进行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是浪费时间,会耽误学习;他们依然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业成绩,唯分数论英雄,培养出的孩子大多都是高分低能,我行我素,不会与人合作,不会与人交流,更不懂感恩,当走向社会时就变成了问题青少年。

三、家校合作开展体验式家庭教育策略

1.开展学校家庭教育要设立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教育部门建立从上而下指导小组,安排专门开展家庭教育研究的人员定期培训学校家庭教育管理者,从理论指导、案例分析、策略制定、问题反馈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学校家庭教育管理人员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有的放矢地开展学校家庭教育。

目前所有的学校已成立了家长学校及家长委员会,但其职责只停留在处理一些学校教育功能外的具体事务上,虽然扩大了学校办学的透明性和规范性,但并没有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到家长学校的议事日程上,也没有相关的教育培训。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对家长定期进行专业的家庭教育理论培训,用相关案例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合理利用现代媒体进行家校交流沟通,共建家校家庭教育平台,及时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

2.学校德育课要丰富家庭教育内容,协同班主任在学校用体验式教育理念开展家庭教育综合性活动,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学会合作、交流、团结协作,加强学校家庭教育对个体家庭教育的引领作用。

学校是开展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有开展教育的独特优势。针对当前个体家庭开展家庭教育的弊端,学校德育教学中要大力加强家庭教育力度,丰富家庭教育内容,利用教材与生活相结合方式、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原则、课堂与活动相结合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学校合理利用团队日、节假日开展义务劳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活动,在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得到良好教育,并掌握一定的生产生活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有大局意识。

班主任是开展学校家庭的主要责任人,要做好德育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規划设计。班主任要充分利用演讲比赛、义务劳动、师生座谈会、写作指导课、亲子活动日等活动形式开展家庭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和互动中了解家庭在社会的独特作用,正确认识家庭亲情关系。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会劳动生活的乐趣,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感恩父母,珍视生命,在合作交流中积极乐观地学习生活,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用体验式理念助推家庭教育成果,感悟触动心灵,达到情感育人目标。每个孩子生来都是一张白纸,需要一生去描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要做好孩子的第一启蒙教师,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用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感染孩子,学会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自信,有阳光向上的良好心态。每个孩子都将走向社会大熔炉,接受社会的洗礼。所以在学校教育中要引导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用体验式教育理念助推家庭教育成果,不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学会融入社会,感悟生活,明辨是非,珍视亲情,积极乐观。做到出则为民服务,入则为亲尽孝,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在学校教育阵地开展家庭教育是一个新的举措,让学校家庭教育活动引导个体家庭教育走向正常,发挥家庭教育应有的作用。学生能够在学校创设的各种德育活动情境中积极体验,正确认识家庭亲情关系,让家庭教育悄无声息地蕴藏于学校教育活动中,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以达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做新时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文德斌.浅谈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问题[J].教育观察,2017(3).

[2]刘伟.家庭教育主体实践品性的迷失与回归[J].宜宾学院学报,2017(5).

[3]戴继诚.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J].红旗文稿,2018(2).

家庭教育误区论文范文第2篇

课题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的革新,更多的家长认识到对孩子的教育不在只是学校的事情了。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来共同努力完成。

独生子女时代,家长虽然重视对子女的培养,但是由于在观念上,教育方法上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致使家庭教育走入误区。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解决这个问题给出了明确的指示精神:“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人思想道德建設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随着我市教育改革不断纵深发展,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学校教育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家长和其他公众对学校教育的关注和指责越来越多;原有的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家长日益增长的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主体意识是需求;学校封闭的管理模式难以承担起教育未成年人的全部责任;不平等的家校地位,不和谐的家校关系,使得家校之间摩擦不断,偶有冲突。探索学校主动接纳家长深层次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改善家校关系,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协作机制是学校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需要。

课题研究概况:

一、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体现在学生方面

改善亲子关系:到了初中,亲子关系紧张是个普遍问题,家长们束手无策。让班级家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策划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在互相了解和理解的同时,心灵得以碰撞。家长以志愿者货协会成员身份参与班级的教育活动和管理,让学生看到以往不曾了解到的父母的特长,体会父母的价值,看到父母的伟大,并为此感到骄傲,使亲子情感在无形中得以加深。

(二)体现在家长方面

能够正确认识家校合作,能够负责任地行使权力、履行义务。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情,这是很多家长的认识。由于家长的教育理念、工作性质和时间等多方面原因,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尽到责任,也少于学校沟通。改变家长这一错误理念,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

(三)体现在教师方面

让班主任对于家长的参与逐渐呈认可的态势。使其认识到,家长的参与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加深彼此的感情,获得彼此的尊重和理解。良好的师家关系促进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改善。

通过课题的实施,提高全校师生的心理知识水平,加强全校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认识。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校的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研究过程

(一)当代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

(1)家庭教育中的随意性。随意性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大弊端。家庭教育应是一种理性行为,但是很多家长是盲目的。许多家长的家庭教育是被孩子的“问题”牵着走的。(2)家庭教育中的口头说教。许多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说”孩子,把“言教”作为家庭教育的唯一方式或主导方式,这显然是一个误区。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渗透性,即教育渗透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把家庭教育归结为“言教、身教、境教”的结合,三者缺一不可。(3)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问题。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父亲和母亲可能出现不一致,父母和祖辈可能出现不一致,祖辈之间也可能出现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有的反映在教育思想上,有的反映在教育内容上,有的反映在教育途径和方法上。(4)家庭教育中的劳动教育薄弱。这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误区。目前,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就比较薄弱,家庭教育中就更为严重,社会上对劳动教育也不够重视,特别是很多城市的中小学。以往我们大力宣传、提倡的“做普通劳动者”的教育,似乎成了历史,这应引起深刻的反思。(5)家庭教育中的重智轻德、重知轻能。家长重智是应该的,轻德就不对了,问题还在于许多家长把知识与智力完全等同起来,重视知识学习,轻视能力培养。这是当前家庭教育中的重点误区。

(二)家长学校培训内容:

1.学校和老师在促进科学家教方面可以有所作为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需要密切配合,青少年的成长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统一认识、协调影响、责任共担、形成合力,才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氛围。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说明家庭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之大。“知子莫若父,爱子莫若母”说明了父母对孩子的秉性了解之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见,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学校,更重要的是需要家长的配合,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才能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学校老师有义务指导家庭教育

家长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家校合作是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环节,而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家长的家教能力也有高低,孩子的成长走人误区,两者无法形成合力,难以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指出: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教育问题。

3.学校老师要努力提高家教指导能力

A、加强社会学、发展心理学和亲子关系理念的学习和积累,提高理论素养和具体指导能力。

B、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成长观和成才观。

C、提高与家长沟通的能力。

D、在教育学生、子女和联系家长过程中积累家教的实践经验。

4.教师怎样与家长建立有效良好的沟通

教师与家长沟通时,要避免伤害家长的感情,不要使用讽刺、挖苦的语言。通过沟通,使家长真正感受到老师是在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地教育孩子。并适时通过各种途径,比如校讯通、班级小报等方式向家长传递教育的正确方法,以取得家长的配合。

讲求艺术,巧妙应对不同类型家长:待续。

家庭教育误区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从成功观的内涵解读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成功观的误区,诸如把上名牌大学与成功画上了等号;把高学历与成功画起了等号;把权力、金钱与成功画上了等号;把成功与失败完全对立起来等。帮助大学生走出成功观的误区,树立科学的成功观,才能有助于其快乐健康地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成功观;误区;矫治;对策

一、成功、成功观的主要内涵及其解读

成功这一概念,古已有之。成功一词,最早见于孔子《中庸》里的一段话,“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知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在21世纪的今天,成功又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辞海》的解释:成功就是“成就”、“事业上的成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把成功解释为:成功就是获得预期的结果。美国哲学界厄尔·南丁格尔对成功的定义是:成功就是逐渐实现有价值的理想;日本成功学大师田中孝显的定义是:成功就是有步骤地实现有社会价值的目标;而居里夫人的定义是:成功就是把未来变成梦想,然后把梦想变成现实[1]。斯滕伯格在其《成功智力》中,认为成功的定义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个体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人生理想目标的成功;其二,是每个正常的个体都可以发展的成功。斯滕伯格还区分了学校里的成功和生活里的成功,他认为生活里的成功是个体用创造和实践的能力去适应环境、选择环境和塑造环境,并最终获得的期待的结果。也有人讲,衡量成功就是指把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做好。

从以上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结果”还是“理想”,成功均是对某一目标的实现,它涉及个体的自我实现及内在感受,是事业和生活的价值体现,与地位的高低及物质财富的多寡并无必然的联系。成功是个人的内在感受和社会的外在承认的统一,成功的本质是个体生命与社会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和谐发展。“成功是个体心理的不同满足”,“成功是个体价值观的实现”[2]。

成功观就是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具体体现。主要反映人对成功这一概念的体验和认识。

对当代大学生及时进行“成功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成功观,才能有助于其快乐健康地成长成才。

二、当代大学生成功观的主要误区

(一)把上名牌大学与成功画上了等号

进入理想的大学深造是每个学子心中美好的愿望,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曾几何时,许多学生认为,上了名牌大学就是成功,就进入了保险箱。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许多学生坚持一年年复读,非211、985院校不上,非二本以上院校不上。

长期以来,由于对成功认识的过于狭隘,加之我国应试教育的模式、导向及其影响,造成了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渴望进入理想的大学,这才算得上是金榜题名,风光无限。对于许多学生而言,进入二本以下院校实属无奈的选择,甚至无颜面可言。对于参加高考的考生而言,进不了二本以上的院校就等于失败,就没有好的前途;而对于专业选择上,大家都选择就业前景好,较为热门的专业,而对兴趣爱好则考虑较少,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学非所愿,在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领域苦苦地挣扎。

在考研时,许多考生也是更看重学校名气,而对具体专业的实力并不看重。一项全国范围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34所自主划线的全国名牌高校吸引了近七成的“考研者”。而事实上,大多数一线名牌高校都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从全国范围来看,高学历人才一般集中于东部沿海及内地核心城市,考生们往往不愿意报考偏远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的院校,更不愿意毕业后在那里发展[3]。

(二)把高学历与成功画起了等号

当今社会,对于莘莘学子而言,能否取得硕士、博士学位,能否找到高薪工作,能否去北京、上海就业,习惯性地成了衡量成功的重要指标。如果不符合这些标准,就意味着失败。于是乎,考研热一浪高过一浪。过去,人们一直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高考竞争的激烈,而今,考研之竞争激烈程度比高考有过之而无不及。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1997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24.2万人,1999年为31.9万,2011年达到151.1万,2012年高达165.6万人[3]。十多年上升了近七倍。

其实,很多大学生并不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很多学生考研目的过于功利,真正为了钻研学术而考研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都是为了能够有一个所谓成功的未来,找一份满意的工作。为此,他们埋头苦读,死记硬背,通过一次次研究生考试,走向自己所谓的成功,这也是“高分低能”现象更加普遍,学术层次不断下降,学术腐败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更为可悲的是,有些学生因为一次次的考研,使自己陷入人生的痛苦当中无法自拔,甚至酿成悲剧性的后果。如今,大学生自杀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据统计,2008年教育部直属院校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北京、上海各23起。2009年,大学生自杀事件有增无减,仅上半年,北京就有14名大学生自杀身亡。再有,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杨元元之死事件后,有分析指出,是盲目考研杀害了杨元元(她考了四次,最终在27岁考上了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其实,盲目考研只是表象,背后的罪魁祸首之一恰恰是全社会畸形的教育观、成功观。

(三)把权力、金钱与成功画上了等号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经济、社会转型也在急剧进行。受市场经济、西方价值观等因素的冲击和影响,中国社会各种病态心理纷纷呈现。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病态成功观。集中体现为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观念;行为失范、理想失落;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幻想一夜成名、一朝暴富的浮躁心态和功利取向。高校是社会的一角,特别是大学生对成功的迫切渴望,使得许多大学生在谈到成功时,直接把成功与权力、金钱划起了等号。权和钱的标准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对于成功的最直接追求。据一项针对80后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认为在职场上必须“当官”的人群高达3成(权可以换钱)。他们崇尚政治家的权力,羡慕富豪们的奢侈生活。据香港大学岳晓东博士对香港和内地十几个城市大学生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目中最崇拜的人首推政治家,其次是商界精英。这一现象已经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复旦大学校长王玉良教授在第四届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就从当今大学教育的种种怪现象说起,批判了当代大学生错误成功观正在校园蔓延的现象。

近年来,由于对成功的迫切追求,也成就了成功学这门产业。“成功”的概念被置换为“发大财、赚大钱”,“出人头地”,成功人士被塑造为住洋楼、开名车、穿名牌;于是,《厚黑学》大受欢迎,风靡神州;《怎样拍领导的马屁》大受欢迎,火爆畅销,在这种背景之下,社会主流道德和价值处于混乱、缺失的状态,整个社会则处于道德迷失、价值崩溃的病态之中。

当全社会的病态成功观变成狂热风潮,一些所谓的成功上升为绝对真理般的、人人趋之若鹜的主流价值观,成功学就变成了一粒毒药,而许许多多的信奉成功学的80后、90后大学生则沦为牺牲品。正如《新周刊》上有一篇文章叫《有一种毒药叫成功》,说“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成功学……三粒毒药中,以成功学危害最巨——它以教育之名‘毒’化社会气氛,‘毒’化人心,破坏多元价值观之实。”[4]

当社会丧失了多元化的价值观,成功只能用一种评判标准来衡量的时候,也许有人成功了,整个社会却只能充斥着压抑和失败。

(四)把成功与失败完全对立起来

电影《阳光小美女》中爸爸信奉的信条是:“人有两种,成功者和失败者”。这也成了当今时代的普遍价值观。在目前流行的成功学语境中,只存在成功\失败的二元对立,对成功者捧得越高,对还没有成功的人必然会造成巨大的压力;如果所有的人都被置于成功\失败的二元对立的语境下,这样的社会将会对我们的青年一代传导什么样的主流价值观。当所有80后、90后大学生被“榜样”和“导师”教导着踏上漫漫成功路的时候,还有谁会真正按照自己个人的意愿来生活、依循自己独立的标准来选择人生之路?

三、大学生错误成功观的矫治对策

(一)重视成功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走出对成功认识的误区,树立科学的成功观

1.学校教育方面,尽快弥补成功观教育的空白,纠正过去对学生成功教育的误导。多年来,我们只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成功观教育在高校至今仍然是空白。这一问题的缺失甚至误导,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成功观往往陷入误区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成功学的理论和书籍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然而,在这些所谓“成功学”书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把“成功”定义简单化、庸俗化。在这些书籍中,更多的是教给人们怎样走向成功,或者就是成功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更甚者,在有些成功学的逻辑中,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那你就是失败。所有的成功学理论都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成功是什么?怎样才算成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成功观。

首先,从教师入手,充分认识成功观教育的重要性。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有些人自身在成功观问题上就有误区。某大学教授就公然以赚钱多少来衡量学生成功与否,宣称如果学生40岁没有赚到4 000万,就不要去见他。我们的很多教师常常自然而然、有意无意地以某些名人、政治家、商界精英来作为学生的榜样加以宣传。

所以,高校应该重视“成功观”教育,应将其尽早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思考,尤其对于广大大学生来说,只有树立科学的成功观,才能帮助其快乐健康的成长成才。

其次,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让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成功。一是要辩证地看待成功与失败。不能将成功与失败绝对地对立起来。正如人们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失败、挫折从某种意义上也是财富。而很多时候,人生的乐趣就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之中。同时,成功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才可能实现。二是目标的确定要切合实际,不能盲从,更不能好高骛远。三是目标的确立,要体现个人的价值。每个人的兴趣不同,所处的岗位不同,但一定要选择自己适合的目标,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四是成功应该是多元的,不可能千篇一律。成功的目标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成功的道路,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成功观。只有选择了自己喜欢和适合的发展道路,成功的目标才会变成现实。

2.社会大环境方面,应该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们认识科学成功观的内容和意义。以金钱为中心的现代社会,给大学生灌输的成功观念过于单一,其所追求的无外乎赚钱、成名。由于对“成功”的模糊认识甚至歪曲理解,对大学生成长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科学成功观的形成不仅需要个人认识的提高,还需要依靠整个社会的努力。全社会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将成功观的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尽力落到实处。

3.从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该首先树立起科学的成功观,对成功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以平常心来对待孩子的成长成才。文凭(学历)是一个人的招牌,是一个人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但是,拥有高学历、文凭并不等于就一定有才能(高分低能的大有人在);即使学历和才能兼备,还有许多重要的东西,比如品德、胸怀、机遇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人成才、成功的必备条件。生活中,成功人士并不都是高学历者。相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样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正所谓行行出状元。

4.从个人方面来讲,应避免过于看重外在物质标准而忽视内心感受,真正实现社会外在物质肯定与内在心理需要的统一。同时,应注重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成功目标,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过程)中实现成功。

真正的成功绝不意味着单一性的金钱的积累,它更可能是人的存在状况的改善以及生活意义的获得。离开这一点,所谓的成功无非就是一种引诱人们为一个子虚乌有的目标而奉献自己全部心力的但实际却离开人的本性极为遥远的意识形态。这显然不是现代社会所真正追求的,更不是人所真正需要的[5]。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曾经针对大学生要树立正确职业观时指出的:每个人工作岗位不同、职位高低不同,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把工作做到极致;一位社会学者也曾经说过,真正能成功的都是利他主义者。

(二)逐步改变应试教育的导向与模式,确立更利于人才选拔与成长的导向与方式

长期以来,大多数的国人对于成功的理解都是一元的,即小时候看成绩,长大了看名利。“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警句几乎家喻户晓。似乎人生失败与成功的比拼,从孩子刚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这也几乎毁掉了绝大多数孩子的童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和铺天盖地的特长班、补习班将孩子们本该拥有的童年欢乐扼杀在摇篮里,使孩子们成为应试教育体制下的牺牲品。由于分数成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至高的也是唯一的标准,高分数成了成功的代名词,自然就成为学生奋斗的唯一目标。学生也就被迫成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学习机器。这种应试教育的导向与模式,其弊端早已经为人们所认识。它也成为错误成功观产生的原因之一。

所以,改变应试教育的导向与模式,确立更利于人才选拔与成长的导向与方式,就成为当今时代的当务之急。

(三)规范社会秩序,完善道德体系

转型时期,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市场交易规则、道德、法规建设、执行上滞后或不力,致使经济主体从个体和企业所处的立场和利益出发,唯利是从、不讲诚信、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盛行。社会领域,传统社会道德价值体系已经遭到破坏而崩溃,新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造成信仰缺失、价值冲突、道德迷失的真空或者混乱状态。人们在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诱导下追逐金钱,抛弃了原有的合理的价值规范、伦理规范,一味强调物质利益,并将其视为判断一切事物价值的标准。这也是错误成功观蔓延的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是当代世界的共识。法制的健全和完善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因此,要加快规范社会秩序,建立和完善法律、道德体系。按照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的要求,建立日益完善的道德体系,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努力发展先进文化,创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在中国社会,“学而优则仕”、“出人头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的国民,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只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要克服传统文化思想对人们造成的影响,引导大学生走出成功观的误区,一定要发展先进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文化环境和氛围;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参考文献:

[1]英怀定.一克的保证[M].北京:中日友谊出版社,2006.

[2]淑曼.成功心理与人才发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

[3]秦臻,蔡佳辰.考研热现象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8,(5).

[4]常桦.有一种毒药叫成功[J].新周刊,2007-08-13.

[5]赵旭东.当前社会成功教育的问题及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

家庭教育误区论文范文第4篇

对于这种误区, 我一直认为解题的钥匙应当与孩子的自信心有关。大文豪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战胜者。”正因有这样的信心, 他才能留下不朽的传世之作。可见, 自信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有所成就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心理品质。而自信心培养的主渠道在家庭教育中, 下面, 从家庭的角度, 我谈几点看法。

1 父母的言行——孩子自信的摇篮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影响, 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 都是在教育孩子, 都是对孩子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家庭中, 孩子受到了好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情绪和理想的熏陶, 这些慢慢养成的习惯和行为准则, 会带孩子走向成功的人生。在孩子刚会看图、说话时, 家长要和孩子一起饶有兴趣地看画报、听故事、看动画等, 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 互相交流。孩子上大班时, 老师要求把在幼儿园听的故事或看图讲述带回家讲给父母听, 然后由家长记录下来再反馈给老师看, 每当这时, 孩子兴趣很高, 但由于幼儿的记忆力具有暂时性、片断性等特点, 往往不能很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 因此家长应该先熟悉这个故事的内容, 回家后再给予诱导, 采取启发问答式等方法, 鼓励孩子大胆讲述其故事梗概, 知道故事的名称、角色以及故事中的几个关键词, 并以十分赏识的眼光肯定孩子的每一点成绩。

随着孩子的成长, 家庭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家里”。正如《纲要》第三部分第八条里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 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随着孩子语言的发展, 初步具备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对数的概念也有了萌芽意识。因此在孩子四、五岁时, 家长应该经常鼓励孩子自己去附近商店买一些简单的东西。通过去商店买东西、找钱等实践活动, 既锻炼了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 还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增强了对数的理解。

2 尊重——孩子自信的沃壤

在生活中, 家长难免与孩子有一些思想或行为上的冲突, 问题是当事情来临的时候, 你是怒不可遏, 还是保持冷静?是动手还是动脑?孩子尽管小, 但他 (她) 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 是一个有思想、有头脑、四肢健全的人,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 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权利, 不强迫孩子, 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自信心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尊重孩子体现在生活中, 要尊重孩子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要让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去参加团体活动, 共同遵守集体规则, 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家庭的一些设施如灯线、桌椅等, 尽可能地为孩子考虑;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利, 对待孩子不正当的要求也不要吹胡子瞪眼, 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加强引导, 父母要放下家长的架子, 把孩子看作是你的知心朋友, 以平等、民主、自由的氛围去与孩子交往, 了解孩子内心的发展及需求, 对孩子及孩子的活动表现出真实的兴趣, 不仅帮助孩子提高语言、行为技能, 而且可以向孩子提供行动上、物质上和精神上强大支持, 让孩子生活得快乐而真实。

3 赏识——孩子自信的源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关键之所在。只有用平视的视角去看待孩子, 欣赏孩子, 理解孩子, 才能真正走近孩子, 与孩子建立起一种合作探究式的共同体, 并在这种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促成家长和幼儿的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纲要》中提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始终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制订一个又一个“跳一跳, 够得着”的目标, 充分挖掘其潜能。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爱好选择, 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参加过多种课外活动;家长要成为孩子忠实的学习合作伙伴, 如:春天大自然中的追逐、夏天河水里的嬉戏、秋天郊游里画板上的留连、冬天打雪仗时的欢笑……这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为孩子提供了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使孩子的各项潜能都得到了极好的发展, 自信心大为增强。

4 尝试——孩子自信的路径

在家庭教育上, 我们家长普遍对孩子灌输太多, 灌输作为一种教育方式, 对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的束缚作用, 东方国家特有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个性的发展, 如美国的孩子普遍喜欢玩滑板的游戏, 在几尺高的台子上滑上滑下, 让人不禁为他们捏把汗, 而中国家长总是把危险放在第一位, 这种身体的过度保护带来的是性格上的胆怯, 能力上的懦弱。外伤会很快痊愈, 而性格上的软弱却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很多时候, 家长并无心去思考孩子的意见, 迫使孩子接受家长的观点, 这大大打击了孩子的主动探索世界奥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间去成长, 去检验自己的能力, 学会如何应对危险的局面, 家长应该想方设法为孩子提供这种环境和条件, 让孩子自己选择决定及行动。家长不妨坚持这个原则, 当孩子想努力做某种尝试时, 只要不是过分危险的和损害别人利益的家长应该进行鼓励, 并且要提供足够的环境和条件, 让孩子去大胆尝试。

孩子自信心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尤其要从刚出生的婴儿做起, 重视与不重视孩子教育, 与孩子今后的成功与否密切相关, 其成败都在乎父母的一念之差, 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 要想给予孩子一杯水, 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奉劝为人父母的您:重视您的家庭教育吧!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为孩子的成长奠定基础。

摘要:当前, 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成为每个家长迫切关注的问题, 但大多数家长往往缺乏科学的教子方法, 这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 以致走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笔者认为:解开误区的钥匙应当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分不开, 家长只有用自己的言行, 以平视的视角去尊重孩子, 赏识孩子, 理解孩子, 想方设法为孩子提供尝试的环境和条件, 让孩子自己选择决定及行动, 让孩子去大胆尝试, 让家长真正走近孩子, 与孩子建立起一种合作探究式的共同体,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教育误区论文范文第5篇

一、“优质教育”的认识误区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优质的教育”这一概念, 是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是为了我们教育者自己的需要?还是为了孩子的幸福成长?我们应警惕“办优质教育”成为一些学校掐尖的堂皇借口。一些现在升学率较高的学校自认为就是实施优质教育的学校。我们不可否定现在升学率较高的学校部分实施了优质教育, 但如果让“优质教育”成为掐尖教育、精英教育, 教育将越来越远离本来的轨道。

长期以来, 由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 优质教育资源一般集中在一些名牌中小学中。因此“优质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和“名校”常常被人们看做是可以互相替代的概念。

长期以来, 社会往往以中考、高考升学的绝对人数和状元、高分为标准来评价学校绩效。众多学校孜孜以求经济效益、优质生源, 这样的“优质教育”偏离了教育本来的方向。

长期以来, 追求大规模、高条件的外延式发展, 忽视起点、忽视过程、放大结果的片面评价, 重绝对总量而轻发展过程, 缺乏对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比较, 只偏重于结果的鉴定和筛选功能, 而不注重教育评价的激励改进作用。这种评价导致的负面后果, 就是校方不惜一切代价争抢生源。一所高质量的学校应该是“能够使学生实际的学习进步高于根据其起点水平所可能取得的进步”。这才是我们学校效能评价、教育绩效评价回归到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根本要求, 从回归教育原点来看, 这是一个亟需回归的常识。

二、“优质教育”应有之意

优质教育与优质教育资源是两个有差异的概念, “优质教育资源”是指学校所拥有的涵盖了文化、制度、管理、师资、特色、物质等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的总称, 还包括学校的地位、声誉、知名度等学校内在品质以及学校的学风、办学理念、办学的精神, 具备了实现办学质量最优化, 孩子能在其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基本条件。“优质教育”是充分发挥了在文化、制度、管理、师资、特色、物质等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等方面具有优势条件, 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和精神, 实现办学质量最优化, 孩子能在其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的教育。

因此, 学校拥有优质教育资源并不一定实施了优质教育。真正优质教育:应该是帮助孩子获得幸福得到发展的教育。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支撑, 先进的文化熏陶, 帮助孩子获得现实和将来的幸福的教育, 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优质教育”

让教育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间, 毕竟还有理想, 最可怕的是教育没有了理想。理想中的优质教育与现实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异, 其实有着教育人的无奈。但是, 我们毕竟是教育专业人士, 应该守住教育的底线与良心, 理性看待优质教育, 让教育有着理想色彩, 让孩子都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

1、正确对待来自家庭社会的升学压力, 找到学校教育和家长希望的交集, 让教育回到应有轨道。

优质教育标准不是亘古不变的, 它随着各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因素、教育内部评价标准的发展而改变, 优质教育具有时代性, 我们必须与时代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思考。既着眼时代发展的长远需要, 又考虑现实需要。只着眼长远需要, 忽视现实需要的教育无法生存;只着眼现实需要, 忽视长远需要的教育行而不远。

现在的学校承受了来自各方的压力, 最主要的是升学压力。但我们认为升学压力和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之间并不是根本对立的, 只要处理得好, 是可以统一的。学校教育和家长的希望有共同点:都希望为孩子打好做人和成才的基础, 都希望能在孩子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好的发展, 都希望孩子通过在学校的学习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或基础。教育专业人士要主导教育评价, 不断地向家长和社会宣传正确的办学思想, 积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并用自己的办学实践证明,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优质教育, 什么样的学校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流的学校。

2、“优质教育”是相对的稀缺的, 人人可以享有更好的教育, 但绝不会人人可以享有绝对的“优质教育”。

优质教育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它不能满足所有受教育者的需求, 只有少部分群体能够享有它。优中劣教育资源分布总体上是呈正态的, 即优质和劣质教育资源占少数, 一般教育资源占大多数。加之前文所述, 拥有优质教育资源, 并不一定就是在实施优质教育。虽然政府一直加大教育投入创建了更多的教育资源, 并通过适当政策鼓励发展优质教育资源, 但是, 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上, 我们只能缩小优质教育和一般教育的差距, 而不能消除这种差距。

据以上看法, 追求教育均衡发展, 人人可以享有优质教育, 实现教育公平, 是一个相对理想的目标。

3、“优质教育”具有非独立性和长时性, 应该积极营造催生优质教育的理性环境。

一个地区要办优质教育, 一所普通学校要发展成为优质学校, 必须依赖于所在区域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等, 没有政府的财政投入, 缺乏优秀教师的支撑, 一个地区教育难以优质, 一所学校难以成为优质学校。

上一篇:家庭教育问题论文下一篇:教育与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