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公园景观设计范文

2024-04-01

城市绿地公园景观设计范文第1篇

摘 要:保護和利用好城市山体自然遗存、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多山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以凯里市主城区2018年9月遥感影像图为基本数据源,在ARCGIS10.2及FRAGSTATS4.2软件支持下,结合实地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凯里市现有公园绿地的体系组成、空间布局、基地背景与服务能力、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凯里市主城区现有公园绿地体系较为全面,但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不明显;公园绿地整体上呈明显的聚集分布,各社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指标不均衡;公园绿地斑块规模差异巨大,离城市居民生活最近的社区公园和游园数量最多,平均面积最小,公园绿地统计指标的主要贡献来源是遗存于城市之中的自然山体,但其基于游憩休闲的环境友性低,公园可进入性差,游人容量低;公园绿地中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很少,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能力弱。为充分保护和利用传承好得天独厚的城市山体自然遗存生态资源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形成独具特色少数民族多山城市,从更新观念、增量联网、扩容提质、传承文化和保护山体5个方面提出凯里市公园绿地优化策略。

关键词:多山城市;民族文化;公园绿地;景观格局;优化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Landscape Pattern of Park Green Space in Ethnic Minority Hilly Cities: A Case Study of Kaili City

XING Long1,WANG Zhi-tai1,2*,BAO Yu1,TU Yan-ru1

(1.College of Forestry,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2.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Center,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

Key words:hilly cities;minority culture;park green space;landscape pattern;optimization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对可供休闲游憩的公园绿地空间的需求越来越高[1]。同时,城市增长带来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表现为生态空间减少、破碎化、人工化和分布不均等等问题[2],由此给城市带来生物多样性降低、暴雨洪涝、城市热岛等一系列严重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城市安全,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也为城市韧性的构建和人类福祉的提升带来极大挑战[3]。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中社会、生态以及经济等综合服务功能最全面的绿地类型。因此,在我国城市由增量发展向存量发展转变、粗放向精明转变的时代背景下[4],基于以人为本,满足城市居民美好生活环境需求的新时代发展理念,运用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对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进行准确分析,多目标多效益耦合探索其空间格局优化策略,为当前城市双修及今后城市高质量发展思想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基础参考。

目前,3S技术及FRAGSTATS软件已广泛运用于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定量化研究,在景观格局分析[5]、动态演变[6]及优化策略[7-9]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研究大多集中于平原地区发展较好的大城市,针对山地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分析与优化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贵州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境内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10],城市最早以聚落的形式在山间谷地和平地间形成,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扩张过程中周边峰丛基部被城市建设用地侵占、包围,最终形成镶嵌于城市基质的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的山体自然遗存,与其他山地城市最大的区别在于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城山互嵌型多山城市,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多山城市公园主要依山而建。黔东南地区是以苗、侗族为主多民族杂聚的苗族侗族自治州,也是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最明显、保存较好的区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保存与传承所带来的冲击前所未有。公园绿地作为城市中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关系城市居民福祉的城市绿色空间,其数量、规模、布局等都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生态安全,更关系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11-12],其次公园绿地作为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和文化活动的载体[13],还非常关键地起着保护和传承城市文脉的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突出。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市民户外休闲空间需求多元化、多样化以及均好性的背景下,如何更科学地利用山体自然遗存资源,合理布局多山城市各类公园绿地,使之既能更好、更人性化地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又能与其它各类绿地构成良好的山地城市生态网络,能更高效地发挥多山城市的资源优势,促进公园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同时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多山城市。基于此,本文采用高分辨率航拍影像(空间分辨率0.2 m),基于ArcGIS平台,运用空间信息分析技术,对贵州省凯里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探讨多山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特征与主要问题,通过与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以及园林绿化管理部门人员访谈,结合实地观察,多目标导向解析其公园绿地的空间布局优化策略,为本地区多山型城市空间规划积累基础依据,促进城市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选取及概况

1.1.1 选取原则

选择以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大的多山城市——凯里市为研究对象。

1.1.2 研究区概况

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部,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贵州省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处云贵高原向中部丘陵过渡地带的苗岭山麓,清水江畔,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环境适宜,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本文研究区为凯里市主城区,用地面积为8663.81 hm2,居住人口数为38.4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8.04%,其中苗族占总人口的63%,是以苗、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城市,是全国少数民族比重最大的城市之一。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贵州省后发赶超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下,凯里市城市扩展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各种矛盾集中体现,在生态文明理念下,依托现有山水脉络、让城市融入大自然,发展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传承民族文化的美丽城镇,是凯里市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风貌和区域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也是城市生态网络维持和构建的重要生态斑块,因此选择凯里市为对象,研究其公园绿地景观格局,为多山型民族城市高质量发展积累基础研究。其中区位示意见图1,社区区划见图2,城市路网与山水格局见图3。

1.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2.1 数据源与相关资料

(1)数据源获取与处理:采用无人机搭载尼康D810相机,于2018年6月5日对凯里市主城区进行空中三角测量,对获取的原始航片,经DEM编辑与生成、DOM镶嵌与匀色等一系列技术处理过程,最终形成地面分辨率不小于0.2 m、接边误差不大于2个像元数字正射影像图,做为本研究的基本数据源。整张影像色调均匀,反差及亮度适中,纹理清楚,层次丰富,影像无扭曲、拉花等问题。

(2)相关资料:本文研究所需《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凯里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8-2030)》、凱里市土地利地现状图以及凯里市经济社会和人口等资料由凯里市园林绿化管理处提供。

1.2.2 研究方法

景观分类:参照《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14],将凯里市公园绿地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和游园(含绿化占地比例≥65%的广场用地)等4种景观类型。构建基本数据库:在ArcMap10.2平台对正射影像进行矢量化处理,通过航拍影像解译、结合现场地实调查,提取现有公园绿地信息,按照4种景观类型分别进行赋值,然后依据《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凯里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8-2030)》中关于城市绿地规划相关内容与图件,对凯里市现有公园绿地名称、类型进行确认和归纳,建立其公园绿地空间数据库(包括公园名称、位置、面积、周长、景观类型等信息)。

公园绿地斑块空间分布:

依据当前关于公园500 m服务半径的相关规定,结合公园实际分布情况,设定1500 m×1500 m移动窗口,按照1500 m步长纵横移动,统计每个移动窗口内公园绿地斑块个数(x),采用I指数法(扩散系数)和C指数法,其中:

I指数以s2/x是否大于1作为种群聚集度的量度。其统计量为:I=s2x,式中:x为网格内公园绿地斑块数均值;S2为方差。若I=1,属于随机分布:I<1,属于均匀分布;I>1,属于集群分布。需要采用t检验来确定指数的实测值与理论预测值1差异的显著程度。

C指数法以统计量为:C=s2-xx2,若C=0,属于随机分布;C>0,属于集群分布;若C<0,属于均匀分布。为了检验空间分布格局偏离泊松分布(随机分布)的显著性,可进行t检验。

对各公园以边界为基准向外设置100 m、200 m、300 m和500 m缓冲区,统计各公园不同距离梯度范围内的居住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

按照斑块面积大小进行分类,并统计各斑块临近距离及相接绿色廊道数。

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掌握现有公园绿地的基地背景、景观设施与日常活动等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公园绿地现状特征

2.1.1 公园绿地组成

公园绿地的组成体系与类型组合,关系着其提供户外休闲功能的多样性。由图1可知,凯里市现有公园绿地88处,按照《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14]中的分类标准,4个种类全有,其中综合性公园5处,社区公园14处;专类公园21处,在专类公园的小类中只有2种类型,即游乐公园(G135)和其他专类(G139);数量最多的是游园。从各类公园的面积占比来看,专类公园最高,达公园绿地总面积的52.02%,专类

公园主要山体和滨水湿地为主;综合性公园为26.91%,游园虽然数量众多,但占公园绿地总面积百分比较低。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公园有两个,一个是属于社区公园的“仰阿莎广场”,一个是属于专类公园的“铜鼓文化主题公园”。以上说明,凯里市公园绿地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各种户外公共休闲空间的类型需求。

2.1.2 公园绿地斑块特征

公园绿地的斑块面积、基地地形特征和景观类型是决定其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的重要因素,也制约着其生态功能的发挥[15-16]。表1及图5显示,各类公园的平均面积基本符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14]和《公园设计规范(GB 51192-2016)》[17]对各类公园规模的相关规定,综合性公园平均面积13.816 hm2,最小面积也达到规范要求的5 hm2以上;社区公园和游园是为城市居民公园提供日常休闲需求的公园绿地类型,一般在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山地城市,多以见缝插绿的方式以小斑块建设为主,凯里市游园平均面积最小,为0.680 hm2,其中最小的游园仅0.04 hm2,且其总体数量最多。专类公园是公园绿地中占比最大的公园绿地类型,其斑块平均面积也较大;各类公园绿地斑块面积差异较大,其中差异最大的是专类公园,其面积标准差达9.097 hm2。公园的总面积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园的游人容量和游憩服务能力,绿地率在一定范围内与公园游人容量呈互为消长的关系,各类公园的平均绿地率均大于70%,最高的为专类公园(91.28%)。

多山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紧张,因此对镶嵌于城市基质中的自然山体公园化利用是解决公园绿地建设用地需求的常用途径,凯里市88个公园绿地中,利用自然山体建设的公园有17个,虽然在数量上仅占总数的19.32%,但17个依托山体建设的公园面积却占公园绿地总面积的51.23%。山林地是中国传统造园最理想的用地,所谓“园地惟山林最胜”,因地制宜,随形就势,省地形改造之工,节园林绿化之材,得起伏变化之景,然而山林地建园最适于郊野,且有一定之规模满足人们登山赏景之游。至于城市地建园更注重市民日常休闲、游憩、社交之需,更多强调功能性、出入便捷性等等,要求城市内公园绿地有一定的游人容量。而贵州多山城镇的大多数山体以孤峰形式存在,由于建设用地紧张,山体周边全为建设用地,山体自身的可进入性和游人容量非常低,公园满足市民游憩休闲的社会服务绩效极低。因此公园绿地中依托山体所建公园占比越高,市民真正可进入的公园绿地占比则越低。

2.2 公园绿地空间格局分析

2.2.1 公园绿地空间分布

运用移动窗口法对建成区现有88处公园绿地斑块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计算,共得到66个窗口,I指数法统计结果为3.12,t检验值为11.78;C指数值为1.53,t检验值为8.50,两种指数的t检验值远大于0.01可信度上的t值2.654,说明88个公园绿地斑块在建成区内呈极显著的聚集分布状态(图6-7)。从公园绿地向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等社会服务功能角度讲,所有公园绿地斑块的空间布局决定城市居民空间福利的普惠性、均好性和公平性;从公园绿地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角度来看,中型以上斑块的空间布局决定了城市生态网络构建的重要性、合理性。

2.2.2 基于游憩服务的空间分布分析

在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住建部提出按照城市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加快各类公园绿地建设,不断提高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因此以500米为半径的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是目前考察各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将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结合凯里市各社区居住用地和人口进行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凯里市建成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为64.23%,还未达到贵州省级园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80%的要求。由表2及图8~9可知,各社区间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存在显明的差别,老城区的3个社区相对较高,达到80%公园绿地服务半径服务率的社区有城西社区、西门社区和大十字社区,最高的西门社区89.14%,其余6个社区不足65%,最低是开怀社区,服务半径覆盖率仅为25.76%。说明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作为公益事业的城市园林绿化,尤其是关系城市居民公共服务的公园绿地严重滞后。然而仅凭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还无法准确了解城市居民实际享有公园绿地社会服务的水平,結合各社区人口再次对各社区人均公园绿地指标进行测算,得出各社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级图,由图10可见,人均公园绿地空间分布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达到9 m2/人的社区只有城西和广场两个社区,甚至在老城区公园分布较集中的西门社区和大十字社区人均公园绿地也未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这种社区之间的差异除了人口分布的不同以外,由于各类公园规模差异太大,老城区主要以小斑块的游园形式存在,数量上的优势被规模面积的劣势完全消减。同时也可以看出,单靠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并不能真正反应公园绿地服务能力和范围,通过城市最小行政单元的社区人均公园绿地指标虽然可以更精细化地了解公园绿地的服务范围水平,但还是不能够完全准确地核算其向广大市民提供的普惠性和均好性的社会服务,必须考虑各公园的游人容量才能准确核算各社区居民享有公园绿地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对于依山而建的公园绿地,虽然在总体规模和人均面积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但其实际游人可能是同规模常规地貌公园的10%。

2.2.3 基于生态网络连通性的空间格局分析

参照国内对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研究及其划分标准[8],结合凯里市公园绿地的实际规模,将其公园绿地斑块按面积划分为4个等级:≤1 hm2为小型斑块;1~5 hm2为中型斑块;5~15 hm2为大中型斑块;≥15 hm2为大型斑块。凯里市现有公园绿地斑块数量上占比最大的小型斑块面积却占比最小;大型斑块数量占比仅为6.82%,面积占比却最大,明显存在不同尺度斑块的数量与面积分配极度不均衡的问题(图11)。此外本文运用FRAGSTATS4.2测算了88个公园绿地斑块的欧式最邻近距离(Euclidean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ENN),各斑块间平均ENN值为524.56 m,大于1 hm2以上的小型公园绿地斑块间平均ENN值为1280.16 m,大中型(5 hm2以上)公园绿地斑块间平均ENN值为3205.42 m;说明公园绿地斑块越大其空间距离越大,相互隔离程度越高;通过统计1hm2以上公园绿地相接的各类绿色廊道数(包括道路绿地),总共有83条廊道,其中自然山体生境廊道19条,水体自然生境廊道8条,其余均为城市道路绿化廊道相联,平均每个公园斑块有2.13条,廊道数最多的是下司铜鼓文化专类园和龙头河桥头公园各有4条绿色廊道,有5个公园绿地斑块完全被不透水建设用地所包围,无任何绿色廊道联系,呈孤岛状态(图12)。可见凯里市公园绿地生态网络不健全,公园绿地斑块(尤其是山体公园)存在系统衰退风险。

2.3 少数民族文化对公园绿地的需求分析

快速城市化在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存环境的同时,因为居住格局的改变,文化传承的空间也发生了改变,严重影响着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8]。在近10年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少数民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快捷便利的现代化生活严重稀释和冲淡进城的少数民族城市居民的民族文化特质。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居民集体户外休闲游憩娱乐的公共场所,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凯里市的88个公园绿地斑块中只有仰阿莎广场和铜鼓文化主题公园两个具有民族文化主题的公园,且这两个公园只是具有一些小品等具有民族文化符号的景观组成元素,但两处公园并没有日常或民族节庆日的相关活动。其余公园均为常态化的公园,规模较大的公园主要是可进入性不高、游人常量较低的山体公园绿地。通过调查及与当地居民访谈中了解到城市居民中的少数民族很少在公园中开展日常的或节庆日的活动。究其原因是城市化改变了其民族的原生态特质,即其社会组织、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等等各方面的改变,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进城的第一代少数民族居民内心深处保留着对民族文化的眷恋,有着强烈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他们通过在节假日返回乡下村寨参与相关民俗、节庆活动沿续着民族文化活动,然而随着代际增加,在城市中出生和成长的少数民族后代,已经淡化了民族意识。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利用城市公园绿地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和表达民族文化,丰富城市公园活动内容,形成民族城市的特色是当前需要研究的紧迫问题。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走访调查,梳理了凯里市主要的少数民族的节庆及其文化活动内容见表3。由表3可见,以苗族为主的主要少数民族节庆非常丰富,基本上贯穿了全年,其中三月三、吃新节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而歌舞基本上是少数民族的日常活动,当地谚语“会说话时就会唱歌,会走路时就会跳舞”形象地反映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习惯,虽然城市化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但这种文化惯性仍将在进入城市中的少数民族居住中延续,只是他们在快节奏、现代化的城市中需要具有归属感和领域性的空间场所与氛围。少数民族人口占绝对优势的城市中,城市公园绿地无疑是同质化现代城市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民族文化保护岛,城市的经营者和公园的设计者有责任、有义务在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中引导本市少数民族居民的民族文化活动和生活,保护和传承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必将使民族地区城市独具特色。

3 凯里市公园绿地优化策略

公园绿地已成为现代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城市形象的重要考核指标,多年来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加之对公园绿地多功能综合效益的认识不足,在短期经济效益和土地经济思想指导下,在快速城市化主导下的城市扩展和建设过程中总是处于从属地位,多以见缝插绿的方式解决其有无的问题。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凯里市公园绿地总体上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科学、民族文化传承不够等问题,公园绿地的建设依赖自然山体建园现象突出。针对这一现状问题提出如下优化策略:(1)更新理念。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园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中功能最多绿地类型,是新时代城市精明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关系城市居民福祉的民生工程,是协调新时代城市居民美好生活需求与城市生态环境不健全、不平衡与不充分矛盾的主要途径,城市管理者和经营者必须摒弃对城市园林绿地“有投入无产出”的落后认识,以人民为本和生态优先的理念,根据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联通性和稳定性的需要,和公园绿地服务功能最大化的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2)增量联网,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以现人口计城市总休水平还需要新建89.05 hm2公园绿地,才达到9.0 m2/人;为突出公园绿地服务功能的公平性与普惠性,按各社区人均公园绿地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还需要153.76 hm2;总体新增204.31 hm2才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12 m2/人的水平;根据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和各社区人均公园绿地不均衡的现状,综合分析公园绿地在城市生态网络构建中的节点需求,结合城市更新和棚户区改造,对新增公园绿地进行科学选址,既要有利于公园绿地社会服务功能最大化,又要有利于城市生态网络构建;(3)提质扩容。凯里市近来年逐渐重视和加强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新建了一批公园,基本上解决了“有”的问题,但公园的服务能力相对较低,品质不高,尤其是一些依托城市中的自然山体建设的公园,公园空间类型单一,可进入性差,环境友好性和景观亲和度都较弱,公园游人容量低,因此在城市更新提升过程中,应针对每一类型公园环境特征,对公园的各种服务功能进行合理统筹配置,通过加强户外休闲空间慢生活方式的设计,增加公园游憩服务设施与支持,扩大公园实际游人容量,将人均公园绿地指标切实落到城市居民的真实体验获得上;(4)传承文化。城市化导致区域特色和地方文化的消失,城市同质化已成为全球的普遍问题[20]。黔东南州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其原有的文化资源,然而城市化的发展已经严重威胁着少数民族文化的保存与传承,大量的民族文化已经成为濒临灭绝的遗产,凯里市作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大的城市之一,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将城市化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作为紧迫的课题进行研究,结合社区文化建设,将城市公园绿地做为“砧木”,將千百年来在山间村寨的民族文化“嫁接”到现代城市之中。通过对各类公园绿地的空间进行分级分类,构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空间体系,组织和引导城市居民中的少数民族同胞,重新构建城市少数民族社会组织形式,才能通过少数民族本身传承其文化;(5)保护山体。由于水热条件良好,镶嵌于贵州多山城市中的自然山体其自身植被大部分良好,虽然制约了城市的扩张,但从其发挥的生态功能服务来讲,这些遗存于城市之中的自然山体又是非常难得的生态资源,又因其凸起于地面的三维特征增加了城市立体绿量,丰富了城市天际线。因此,多山城市应以生态优先的思想与原则,摒弃“向山要地”的思想,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城市空间规划,科学分析自然山体遗存生态功能与游憩服务功能之间的平衡关系,以自然山体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使其综合效应更大化,杜绝盲目、不切实际、只为节地而公园化利用;充分利用好多山城市的空间特征,就近以楔形绿地方式构建生态廊道,将周边自然生境与城市内部自然山体遗存进行网络化联接,形成“灰绿交融、蓝绿交织、多彩文化”的独具少数民族多山城市特征。

参 考 文 献:

[1] 杜乐山,刘海燕,徐 靖,等.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双向影响综述[J].生态科学,2017,36(06):233-240.

[2] 宋世雄,刘志锋,何春阳,等.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影响评价的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8,33(10):1094-1104.

[3] 王云才,申佳可,彭震伟,等.适应城市增长的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优化[J].中国园林,2018,34(10):45-49.

[4] 邹 兵.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型:理论解析与实践应对[J].城市规划学刊,2015(05):12-19.

[5] 任 梅,包 玉,何立影.喀斯特山地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研究——以安顺市为例[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8,37(06):54-62.

[6] 郭 佳,謝军飞,崔国发.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公园景观格局指数动态变化评价[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15):4204-4209.

[7] 赵 兵,李露露,曹 林.基于GIS的城市公园绿地服务范围分析及布局优化研究——以花桥国际商务城为例[J].中国园林,2015,31(06):95-99.

[8] 魏绪英,蔡军火,叶英聪,等.基于GIS的南昌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分析与优化设计[J].应用生态学报,2018,29(09):2852-2860.

[9] 陆砚池,方世明.均衡和效率双重视角下武汉市主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28(01):68-79.

[10] 黄光宇.山地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1] 王香春,蔡文婷.公园城市,具象的美丽中国魅力家园[J].中国园林,2018,34(10):22-25.

[12] 陈明坤,张清彦,朱梅安.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目标下的风景园林实践策略探索[J].中国园林,2018,34(10):34-38.

[13] 赵宝林.日本东京城市公园绿地的发展及文化分析与我国城市公园绿地的比较研究[A].北京园林学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2017北京园林绿化建设与发展[C].北京园林学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北京园林学会,2018:8.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建部.CJJ/T85—2017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15] Natalia Sirina,Anthony Hua,Julie Gobert.What factors influence the value of an urban park within a medium-sized French conurbation?[J].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17,24(21):45-54.

[16] 陈永生,李莹莹,张前进.基于GIS的合肥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功能综合评价[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24(03):137-145.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建部GB 51192—2016 公园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18] 马伟华.冲击与整合:城市化进程中民族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基于民族文化、民族关系、民族权益三个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5(06):16-21.

[19] 李 越.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的文化地域性格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8.

[20] 赵 波.挑战与突破: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06):51-54.

城市绿地公园景观设计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城市发展的需求,城市河流的功能不再单纯的作为资源通道、交通环境的作用而发生转变。如今,健康、舒适、自然的人居环境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城市滨河绿地空间的开发和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结合滨河绿地改造项目较成熟的案例,从滨河绿地对城市景观设计的作用、规划设计的方法、规划设计的原则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滨河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引言:城市滨河绿地是构成一个城市文化载体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滨河绿地直接的反映了一个城市对滨河景观的保护程度和人居住的环境条件,间接的体现了城市发展建设的水平。滨河绿地景观的设计是城市特色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去为数稀少的地标性建筑和商业区,滨河绿地直接向人们展示城市现有的面貌。

1.滨河绿地对城市景观设计的作用

目前,城市水域空间规划与改造成为国内外城市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的热点,其中滨河绿地的功能与景观规划设计是河道综合规划的重点。

与其他类型的城市绿地相比,滨河绿地空间具有较好的景观基底。相对于较多的相对独立的城市绿地,滨河绿地更具有连续性和生态性。动态的水体教人工打造的水体,更具有活力。由于人们的亲水性,滨河绿地对于人类有着一种内在的、与生俱来的持久吸引力,注定了滨河绿地发展的潜力。滨河绿地可以为城市提供相当大的休闲空间,人流的汇集必然带来更多的商机。滨河区成为城市亮丽风景线的同时,也成为拉动城市建设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提升滨河绿地的功能定位对促进周边区域经济也有帮助。本文以秦皇岛市汤河公园与浙江黄岩永宁公园为案例进行探讨。

2. 滨河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2.1总体定位

如果从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上划分,作为有保护意义的生态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这条河流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所流经的区域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滨河绿地邻接用地的功能都会对滨河绿地的性质产生影响。

对于开放性的滨河绿地空间,除了它自身的生态基础条件和历史文化积淀外,也需要结合临近用地的功能及建设情况考虑功能定位,利用城市的总规或详规解决这方面的内容。通常这种开敞的滨河绿地不同于一些主题公园,临近绿地的城市用地性质直接对绿地内部的设计内容产生影响。

2.2植物配置

植物是滨河绿地中重要的景观要素,也是营造绿地空间的最佳材料。植物配置不仅讲究绿地形态,讲究植物质感与色彩的配置,还讲究植物群落的生态合理性。通过合理的配置手法,植物可以形成宽阔、拥挤、有序、通透等各种空间形式。

从空间上,以平面和立面两种形式来营造丰富的绿地空间,平面上分割绿地本身,立面上分割人的线野,通过两者的组合,达到空间营造的目的。从层次上,植物群落为基本单位,进行单独的或组合的,小面积的或大面积的层次配置,构造出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小森林、树丛、疏林灌木、小灌木丛或纯草坪等多种植物空间形式。从物种上,实行乔、灌、藤、草、地被植物及水生相互配置,并且选择针叶、阔叶,旱生、湿生、水生的等,以及不同高度、颜色季相变化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构成一个稳定的、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

2.3河岸线的设置

河岸线因具有高低起伏不平的地形,常遇到一些台地、斜坡、壕沟,可结合地形将车行道与滨河游玩的路别设在不同的高度上,在台地或坡地上设置滨水路,常分为上下两条,一条临近干线人行道,高度与交通干线一致;另一条设在常年水位线以上,滨水路宽度依地形的变化程度确定,在斜坡度较小时用绿地化斜坡相连,坡度较大时,用坡道或石阶相互贯通。在在码头或小型广场地段,通常在石阶道进出口的中央或两侧设置,并在适当的位置留出行人驻足远眺的平台,面积可大可小。一些突出河湖岸线的半岛地带是滨河最具有风景表现力和吸引游人的地方,可以根据面积大小和需要布置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物和广场。

3.城市滨河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3.1布局的合理性原则

在规划设计时,首先是以城市空间形态为背景,从城市的角度出发,使之成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完善和延伸,形成完整的滨河城市形态。滨河绿地的植被与生态环境等方面要与城市主体协调一致,运用有效的手段,加强滨河绿地与城市、滨河各区开放空间之间紧密的联系,避免将其孤立的规划形成一个独立体。如,秦皇岛汤河公园公园的设计,最大限度地保留场地原有的乡土植被和生境,在此绿色基地上设计了一条绵延500多米的红色飘带,整合了多种城市功能,它与木栈道相结合,可以作为座椅;与灯光结合,而成为照明设施;与种植台结合,而成为植物标本展示廊;与解说系统结合,而成为科普展示廊;与标识系统相结合,而成为一条指示线。

3.2自然生态原则

在不破坏原有环境的基础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滨河景观的生态化。

秦皇岛汤河公园在城市化和城市扩张过程中,以单一防洪为目标的自然河道的渠化和硬化工程在中国大小城市中方兴未艾,大江南北大小河流都面临被硬化和渠化的厄运,这将对国土生态安全带来严重的破坏,同时,治理工程往往耗资巨大。秦皇岛汤河公园案例說明我们完全可以有更明智的城市绿地与河流廊道的改造和利用方式,在城市化进程中保留自然河流的绿色与蓝色基底,维护其生态服务功能,用节约型城市和可持续环境的理念,用最少量人工干预、最少的设计和工程,满足现代城市人的最大需要,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与人文空间。

3.3以城市需求为本、多样化原则

1)秦皇岛市汤河绿地公园它由玻璃钢构成,曲折蜿蜒,因地形和树木的存在而发生宽度和线型的变化;中国红的色彩,点亮幽暗的河谷林地。沿红飘带,分布四个节点,分别以四种乡土野草为主题。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如“云”的天棚。网架上局部遮挡,有虚实变化,具有遮荫、挡雨的功能。夜间整个棚架发出点点星光,创造出一种温馨的童话氛围;斜柱如林木;地上铺装呼应天棚的投影;在这天与地之间是人的活动和休息空间和乡土植物的展示空间,符合了多样性的原则。

2)浙江黄岩永宁公园公园河岸有大量的乡土植物、树木和竹子,这不仅构建公园植被,还促进了设计与周边生态系统的连续性。以城市需求为主,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自然基底之上的人文层,成方块状种树阵种植的乡土树种——水杉,在公园绿色基底上布置了由 8 个景观盒构成的点阵体系统,每个景观盒 5 米见方,用以传达地域特色和文化精神,8个盒子被赋予8个主题,它们是分别被称为:山水间、石之容、稻之孚、橘之方、渔之纲、道之羽、武之林、金之坊。石之容景观盒中陈列着一块当地的岩石——黄岩石,为台州黄岩地名的来源。盒子作为框架,使当地极为普通岩石被作为特殊的材料来对待,凸显了乡土景观元素。

因此,在建设的过程当中必然要统筹兼顾、整体协调,以系统工程意识为指导,合理分区,提供多样化的景观结构,有计划的精心布置观赏浏览路线,以满足现代城市多样化的需求,保证滨河绿地的生机和活力。

4.总结:

总之,滨河绿地既是城市重要的湿地系统和生态走廊,具有生态效益和美化功能。滨河绿地应有机地纳入城市绿地系统,充分利用水体和临水道路,点缀园林小品,成为诱人的休息、娱乐、观光场所。人们对它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应该给予更大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美)斯坦纳著;周年兴等译.—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文化建园/北京市园林局编.-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1.9。

城市绿地公园景观设计范文第3篇

[摘要]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合理准确的城市定位,科学的规划布局和环境保护是良好人居环境的保证。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则是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文章对公园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园林城市的定位、以人为本营造宜人的人居环境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园林城市;人居环境;会园绿地

[作者简介]李朝晖,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建筑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广西 南宁,530000

(文献标识码]A

一、园林城市的历史沿革

 “园林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

在欧洲,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Owen177l~1858)提出的。在经历了英、美两国的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后,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花园城市”的模式图是一个由核心、六条放射线和几个圈层组合的放射状同心圆结构,每个圈层由中心向外分别是绿地、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住区和外围绿化带,然后在一定的距离内配置工业区。整个城区被绿带网分割成不同的城市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人口容量限制(约3万人左右)。新增人口再沿着放射线向外面新城扩展。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伦敦附近的莱斯奇沃思花园城、韦林花园城和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等一系列花园新村、花园新区、花园城市的规划建设,“花园城市”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在中国,城市苑囿的出现可以上溯到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在渭水之南修造上林苑,到汉武帝时,修复并增扩了上林苑。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平面规划中,著名的城市园林就有南城芙蓉苑,东南隅的曲江池。明清时期,中国城市园林发展到一个繁荣时期。皇家园林以颐和园、圆明园为代表。私家园林遍布全国,以南京、苏州、杭州的私家园林最为著名。苏州园林中的寄畅园、留园、拙政园、网狮园,更是名扬海内外、传承至今,成为现代苏州园林城市建设中的灿烂明珠。

“园林城市”从理想走向实践是世界政治与经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交流,彼此借鉴、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伟大积淀。

二、公园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公园绿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改善环境的社会需求。早在19世纪,人们为消除工业革命带来的诸多近代城市弊病而寻找改革的良方,最终发现营建公园、绿地乃是最好的措施之一,并从此使公园绿地的建设开始得到迅速发展。上世纪50年代,为重建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遭受破坏的城市,欧洲许多国家都开始将绿地系统引入到城市的总体规划之中,由此改变了工业革命初期的那种拥挤、杂乱、污染的所谓“近代城市”形象。从西方公园绿地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自其出现以来,尤其是二战之后它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在进入近代社会后各地的城市虽然都有所发展,但总体变化并不太大。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在基本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后,改善环境、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和审美享受逐渐成了一种普遍需求。而日益密切的对外交流,使人们认识到我国在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和环境意识上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因此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重新受到重视。但由于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是在为改善因长期积欠而造成居民居住条件低下和城市基础设施不全而努力,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及长期以来对绿地意义理解的偏颇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公园绿地的建设依然存在着建设水平普遍偏低,盲目模仿外国或国内发展较好的城市作品的问题。

与建筑一样,公园绿地同样存在物理功能和精神功能两方面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精神功能的意义更大些。“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功能,反对装饰的原因是基于当时西方有着普遍而迫切的对房屋的需求和社会经济尚不十分发达的社会背景,因此采用新材料、以工业化生产预制构件,以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人在建筑中的活动要求,将造型与结构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应运而生。但到上世纪60年代以后,单调生硬的“现代主义建筑”已为人厌倦。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要求建筑形象多样化,因此演化出强调造型、追求地域文化传承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公园绿地固然在近现代城市中承担着减轻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但更有满足市民日常的散步休闲、锻炼游憩、舒缓压力的精神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作节奏的加快,对后者需求会变得越来越大,因此将城市难以利用的隙地予以绿化种植以提高绿化覆盖率。在国民经济水平较为低下的年代具有合理的一面,而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再持这样的观念进行园林城市建设就会显得与时代不符。

在城市主要地段进行大规模、高质量的公园绿地建设会与经济开发在用地上产生矛盾,从而使人产生对经济效益的担心。因为有人以为,同样的地块若用于公园绿地虽然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但由于这是一项公益事业,不仅在之后得不到任何回报,而且还需投入资金进行建设和养护。正是出于这样的忧虑,故常有不是对公园绿地建设缺乏热情,就是用低质量的种植来降低成本的情况出现。其实这种担忧实属多余。英国公园运动的兴起最初就是为筹建城市改造资金。当时为改造日趋恶化的贫民区环境,决定在其间兴建公园。由于经费不足,采取收购更大的地块,其中心规划造园,将周边土地开发住宅分片高价出售,以此筹建经费。从技术上看,当时中产阶级虽有改善自己居住环境的愿望,但无力在郊外购置乡间别墅,而公园的建造改善了周边的环境,所以环公园一带的居住区就成了这部分人置业的选择,从而引起地块的升值,这就有效地解决了资金匮乏的问题。在今天我国也有不少类似的例子。如上海浦东开发之初,陆家嘴中心绿地的建设改善了环境,使周边的土地得到大幅度的增值。相反,在一些居住区的开发中,有人片面认为增加建筑密度就能获得更多的收益,于是不顾应有的建筑间隔及环境质量以求得到最大面积指标,但事与愿违,最后往往失去了本应有的竞争力。由此可见,在公园绿地的建设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并无矛盾和冲突,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园绿地的建设甚至还能优化城市的整体环境,促进投资,从而取得更佳的经济回报。

三、园林城市的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园林城市的建设,需要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地理条件、发展方向相谐调,公园绿地作为改善城市

环境的重要举措,需要与城市的已有氛围相适应。人们在城市中引入自然,这种自然必须是和人工相和谐、相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如果不顾城市本身的已有条件盲目追求“高、大、洋”的形象工程.过分强调满足物质需求,就可能会制约自身的发展甚至影响生存,造成人为的资源破坏和浪费。

因此,准确的园林城市定位、科学的规划和合理布局,是园林城市建设的首要条件。在这方面,中外城市都有成功范例。

2004年12月26日,广东中山市通过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主持的《中山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专家论证。在园林城市定位方面,中山市已明确提出了建设“两个适宜”城市的口号,即“生态示范,人居典范”。通过打造“伟人名城、生态城市、精品城市”的形象,充分利用中山市伟人故里的良好基础,塑造现代化名人城市形象,与创建国家生态城市结合,全面提升中山的城市品位。进一步通过规划建设城市品牌把城市的综合实力整合起来发掘、构筑具有中山特色的比较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文化的更大突破。同时,围绕追求“现代人、现代生活、现代城市”培育中山的城市文化。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发挥中山历史名人、名仕多的优势,突出岭南文化、商业文化、华侨文化和名人故里的特色,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满足人文素质提升需求,提高中山市的生活品位,将中山打造成生活高品位的现代名人城市,以此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来中山投资,吸引游人来中山作客。大力发展园林绿化,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园林绿化是整个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在具体操作中,坚持上数量、求质量,大力兴建公园,市首座工业化主题公园——岐江公园,在2002年度的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会上获得最高奖项——荣誉设计奖。公园的建设,为市民提供了大量的休闲活动空间,成为城市的“绿肺”;积极发展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坚持道路绿化、街头绿地与市政基础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验收。道路修筑到哪里,绿化就延伸到哪里,形成开阔优美、层次丰富的道路景观。不断增强绿化的艺术性,做到平面布置合理美观,竖向安排有形有序,人工与自然交融,绿化与美化并举。

新加坡位于北纬1°,国土面积为646平方公里,人口为320万,相当于中国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和中国许多热带城市有着相似的气候条件,是亚洲最著名的“花园城市”之一。

1965年新加坡建立了独立的共和国,城市大规模的重建正是从那时开始的,建设花园城市的思想也同时形成。从最早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的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新加坡为提高花园城市的建设水平,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新的目标提出。60年代提出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加强环境绿化中的彩色植物的应用,强调特殊空间(灯柱、人行过街天桥、挡土墙等)的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的区域植树造林,进行停车场绿化;80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的休闲设施,制定长期的战略规划,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引进更多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植物种类。90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的公园,发展更多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引入刺激性强的娱乐设施,建设连接各公园的廊道系统,加强人行道的遮荫树的种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由于新加坡政府较早地认识到城市环境的重要性,园林不仅仅能创造“使房地产增值”的经济效益,更是国民综合素质和精神面貌的体现,从而使建设“花园城市”的运动深入人心,与广大民众达成共识。这一切都给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建设注入了活力。景观资源相对匮乏的新加坡通过花园城市、旅游设施和卫生、环保、法制管理的一体化形成了自己城市的特色。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良好的绿化环境,这已成为其重要的旅游吸引力之一。但这不是自然的巧合,而是精心规划的结果。其城市规划中专门有一章“绿色和蓝色规划”,相当于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该规划为确保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条件下,新加坡仍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充分利用水体和绿地提高新加坡人的生活质量。在规划和建设中特别注意到建设更多的公园和开放空间;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充分利用海岸线并使岛内的水系适合休闲的需求。80年代,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在规划指导下飞速发展,政府部门在着眼于未来的同时,意识到保护好宝贵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于是划定了需要保护的建筑和相关的区域,成立了国家保护局专门负责这方面工作。在这个蓬勃发展的城市是植物创造了凉爽遮荫的环境,弱化了钢筋混凝土构架和玻璃幕墙僵硬的线条,增加了城市的色彩。新加坡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让人们在走出办公室、家或学校时,感到自己身处于一个花园式的城市之中。为此新加坡达到了如下指标:在公寓型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建筑用地应低于总用地的40%;在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的镇区中应有一个10公顷的公园;在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的楼房居住区,500米范围内应有一个15公顷的公园;在房地产项目中每千人应有0.4公顷的开放空间。

新加坡通过花园城市的建设,很好地处理了城市与自然相结合的问题,从而提高了新加坡的知名度,为其发展旅游业,广泛吸引外资,增加对外开放的实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向世人展示了其热带城市的风采,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格,为居住在那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健康的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四、以人为本,营造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通常意义上的人性化、园林城市“以人为本”就是说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针对人类的各种需要展开的。这些需要不仅仅是物质生活需要,更包含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是园林城市本源的回归。所谓园林空间人性化设计,就是如何通过构成园林城市空间的诸要素、表现特征、美学意义等几个层面体现人类的内在生活、精神需求问题。我们只有弄清楚最终的目的,才有可能赋予我们生存的城市以生命和情感,使其更贴近普通城市居民潜意识中的某种精神需求,心理、行为、文化应该是园林城市人性化设计研究的核心问题,人性化设计反映了“为人而设计”的本质特征。对园林城市人居环境人性化设计内涵的理解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理层次的关怀。这是园林城市人居环境人性化设计内涵的基石。公园绿地在考虑到景观、遮阳、文化等因素,使场所在保持人们心理、生理上的舒适的同时,还应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人们的复杂活动需求。人们的良好生活不只是住宅,便捷的交通和适当的工作位置,还需要方便的服务,喜欢人群聚居和进行人际交往,因而园林城市应注意开辟公园绿地,构筑小区休息园地,精心布置广场、铺地,以及花木、喷泉、雕塑、座椅与各类建筑小品,形成供人休息、交往的高品质环境。同时还要设置儿童游戏场、沙地和草坪上布置制作别出心裁的玩具,使其成为儿童游玩嬉戏的小天地。

第二方面,是心理层次的关怀。园林空间如果仅仅追求一种功能至上的原则,想以此向人性化靠拢,是行不通的。一旦理性压倒人的个性,也就偏离了人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物理层次关怀的同时,也关心人的心理、关怀人的情感。通过公园绿地、建筑、构筑物的适度围合,形成积极空间,增强使用者的安全感、领域感,从而使公园绿地增强场所感、领域感而对人们具有吸引力。可见,注重心理关怀的人性化设计反映了公园绿地“为人而设计”的本质特征。

第三方面,是社会层次的关怀,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怀。园林城市景观,包括自然风景、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憩空间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园林城市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研究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改善人类的聚居环境。加强策划与规划,从城市整体结构方面做好园林城市规划,使资源、能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尽可能少地消耗一切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达到自然、社会、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

城市绿地公园景观设计范文第4篇

1、现代城市绿地设计市场多元化的美学体现

1.1 发展脉络

现代人们普遍认为现代美学是由多个流派组成的, 具体包括感觉美学 (重视人类的内省分析) 、形式美学 (随美的形式逐渐发展而来) 以及象征美学 (以环境符号自我认同是主要的体现) 等, 由此可见现代美学已经将传统相对规范的构图形式所打破, 在美学设计过程中审美主体本身所具备的创作能力和主观认知逐渐被肯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日渐加快, 在这其中现场城市绿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是促进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得以获得显著提升的关键结构, “美的形式”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已经渐渐被打破, 设计者在积极进行探索、总结以及挖掘的过程中, 希望能够通过美学设计理念的多元化和城市绿地景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多元化美学理念的形成所经历的发展时间十分漫长, 英国风景式园林在得到快速发展以后, 在文艺复兴时期所兴起的透视理念与黄金分割逐渐被应用到绿地景观的传统设计当中;现如今设计师逐渐改变了对城市绿地景观形式的看法, 逐渐将其看作是“生产线”上的产品, 认为其所有的形式、功能和质感都是固定的, 然而随着现代主义风尚的日渐流行, 怪异的符号、扭曲的线条以及不确定的空间构图也逐渐被大量的融入进去, 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表明具备人工和自然形式的美学标准渐趋融合, 在设计城市绿地景观的实际过程中, 人工和自然美学设计逐渐实现了完美结合。

1.2 具体体现

设计师在设计城市绿地的过程中, 一般会严格遵循各个方面的基本规律, 如自然生态、社会秩序以及园林文化, 在主观观察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会系统的把握对现代艺术所具备的全球化特点与传统园林的艺术风格, 在人工和自然美学的帮助下通过不断的创造将美进一步体现出来。在实际设计绿地的过程中, 设计师可以利用人工美学结合自然美学的方式, 通过两种形式来体现:

第一, 设计师将园林地域的空间结构与植物所具备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 在此基础上完成美学创作, 确保园林绿地在将城市功能所具备的独立空间充分有效的体现出来的过程中, 使其能够更好的润膏和周围城市的环境。如卡贺罗巴区域公园在设计绿地时, 便通过灵活的运用树木的多重效应, 在树群的帮助下有效界定中央空间, 以此中轴线得以强化, 城市肌理也得到有效延伸;又如静冈县滨名湖博园在设计绿地的过程中, 场地的天然结构被一条运河成功划分, 园林南北结构中分别种植着枫香和中国榆树, 由此园林的主要绿地景观形成, 并且在主轴线的两侧分别交替种植着樟树和花卉, 以此实现了城市和园林景观的有机统一。

第二, 在设计绿地景观的过程中, 将绿地地形的具体形态有机的结合起来, 赋予绿地景观以人类的某种内涵与情感, 确保城市居民在此休息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有穆拉色所设计的波特兰河滨公园, 其主要是为了日裔美籍所建造的纪念广场, 日裔人们当时的生活现状主要借助在谐波地形上散落的巨石所展现出来, 现代生活的象征则是100株樱花, 借助坚硬冷漠的岩石可以将鲜艳且烂漫的鲜花衬托出来, 以此在沉重的历史和美好的现代生活之间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 确保人们在进入到城市绿地景观之后能够更加切身的体会到现代生活的来之不易, 也会更加珍稀, 而这方面感受的体现主要借助人工和自然美学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以此将一定的精神或者是情感赋予给城市绿地景观。

2、从美学角度解析现代城市绿地设计市场的多元化

2.1 现代城市绿地在市场中的需求

当下, 城市绿地景观所具备的功能已经不再据局限于对城市环境的绿化, 促进其生态质量提高等方面,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被细化的绿地市场需求等有很大的关系。现代城市绿地的功能日趋多元化, 在一定程度上与细分市场的要求相适应, 认为园林与绿化的单一市场概念无异的传统观念逐渐被改变。现代城市绿地在市场中的需求可以被分为三种:第一, 在时代发展中将传统和现代人文的并存彰显出来, 如北京北海公园在我国历史上是一座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皇家园林, 但是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发展, 广大设计师逐渐将现代化的设计元素有机的融入进去, 由此将极具现代城市和景区功能的山水公园逐渐打造出来, 园区环境与本身所具备的文化意义相得益彰;第二, 城市功能的不断丰富, 有助于大力建设城市文化和塑造城市形象, 尤其是城市旧城更是对文化名片进行积极的打造, 景观方面的设计往往是先行的代表, 由此城市的街道风貌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变, 地段本身所具备的活力也逐渐被激发出来, 整个旧街区的城市化也逐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如上海新天地项目;第三, 将绿地系统本身所具备的调节生态环境的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促进其环境质量获得显著改善, 从而极大的促进城市的健康和长远发展, 如当下比较热门的海绵城市绿地设计理论, 基于绿地的蓄水功能除了可以对日益下降的城市地下水位进行不断的补充以外, 受城市板结化影响所造成的内涝问题等也同样可以得到有效的避免, 城市热岛现象便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缓解。

2.2 降低城市建设对环境的危害

近年来,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生态环境日渐遭受了十分严重的破坏, 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如何利用生态环境方式来确保城市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不断的降低, 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城市建设所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针对城市在自然环境的弊端, 可以借助人工设计的手段所建设而成的自然景观来进行很好的弥补, 并且这已经成为当下人们促进城市环境问题得以缓解的重要手段。利用人工美学实现对城市自然景观和市场率的有效塑造, 在这其中对这方面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考虑, 以此在绿地景观城市功能的发挥的过程中, 为城市居民的休闲休憩创造良好的环境, 并且这已经成为当代设计师的重要任务之一。由此可见, 对城市绿地进行多元化的美学设计, 与被细化的园林市场相适应, 同时也是建造现代化城市园林的中重要使命。

2.3 城市绿地园林景观的双重属性

城市绿地园林景观具有两种属性, 即自然属性与人工属性, 在体现自然精神的同时人文意旨十分明显。需要强调的是园林所具备的艺术形式离不开自然属性, 人工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园林艺术的母体, 在对艺术进行谈论时坚决不能脱离自然这一重要的先决条件。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尽管在公共绿地中所占的分量十分小, 但是却意义非凡, 如街旁绿地和带状公园将会对居民日常户外活动的环境质量、城市生态廊道等带来最直接的影响, 尤其是绿地被周围建筑所环绕的情况下, 不管是多丰富的地形条件, 最后都会被三通一平, 苛刻的造景条件使得设计师在实际进行园林绿地的设计过程中始终都致力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改造恢复, 希望能够在密集的空间中将一种悠然胜景与咫尺森林的景观效果最大限度的营造出来。

我国现代城市绿地园林景观与传统园林的空间布局和造型手法等均有很大的不同, 现代艺术的主观审美十分强烈, 由此便可以自然而然的重现塑造城市公共敞开空间, 不再是简单的再现城市景观, 而是更加深入的探索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民族园林所具有的范式和理想十分强烈, 也从侧面将设计在人格的灵性非常自然的显现出来, 促使其将“自我”充分表现出来。面对现代社会的嘈杂、浮躁和奢华, 现代城市绿地园林景观将原本都市绿洲所拥有的素雅、清新以及宁静充分展现出来, 置身其中可以让人们劳顿的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 通过创意性的组合传统的构园要素, 除了将园林的新形式有效体现出来以外, 还可以进一步将充满新时代艺术气息的园林意趣自然而言的展现出来, 传统构园要素主要包括:缓坡、青石、草坪、流泉、绿树、鲜花与小径等。

2.4 空间造景的手法与时代艺术潮的发展

空间造景的手法紧跟时代艺术思潮的发展, 极大的促进了多元化市场的形成。在不改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条件下, 城市绿地园林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统一起来, 彼此之间通过学习与借鉴,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对城市街道绿地和绿道园林景观的共同塑造, 以此将城市居民用于日常活动的场所有效的营造出来。另外, 自然美是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所表现的重要艺术风格体现, 所带有的审美理想极具民族地域文化的气息, 在此基础上可以将设计师对于自然和城市根本尺度的把握充分表达出来, 自我表现也可以依赖于园林的形式,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以情动人, 最终有助于实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将极具风格与人格多元化魅力完美的结合起来。

现如今, 城市化进程仍然在加快发展当中, 人们对于城市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已经逐渐认识到进行城市绿地设计的重要性, 在准确把握美学的过程中需要将市场变化有机结合起来, 进而灵活的调整市场的变化,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针对当下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结合传统园林艺术与城市绿地所具备的功能, 站在美学的角度上来设计城市绿地, 由此将有助于促进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从发展脉络和具体体现两方面探究了现代城市绿地设计市场多元化的美学体现, 在此基础上经过深入的思考, 又从降低城市建设对环境的危害、城市绿地园林景观的双重属性、空间造景的手法与时代艺术潮的发展以及现代城市绿地在市场中的需求等方面, 站在美学的角度上对我国现代城市绿地多元化的设计市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从而极大的促进了现代城市的健康长远发展。

摘要: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前有了显著的提高, 现代化城市绿地设计理念应运而生。该理念主要是通过对具体地域、场所和时段的有机结合, 以此将发展的多元化特点最大限度的呈现出来,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多元化的美学现象起到直接的决定作用, 进而生活在不同文化和生活背景下城市居民的不同需求都能够获得极大的满足。现代城市绿地设计市场的多元化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在一定程度上有机结合了传统和现代人文的双重特点, 城市功能逐渐逐渐获得了不断的丰富, 将城市居民的需求与城市建设的布局联系起来, 在这其中渗入现代人所理解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便可以更好的促进设计师主观认知与民族园林审美理念的完美结合, 美学设计理念也能够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市场对城市绿地景观功能的需要当中。

关键词:美学角度,解析,现代城市,绿地设计市场,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陆振强, 王国明.现代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 (05) .

[2] 赵梦蕾.雨水花园在现代城市绿地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 2015, (22) .

[3] 陈佳楠.浅谈现代城市绿地规划设计[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3, (06) .

[4] 徐明菊.现代城市公园绿地设计及改造——以大连市劳动公园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 2010, (03) .

城市绿地公园景观设计范文第5篇

南京市的玄武湖公园全国著名景点,具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位于南京城东北的玄武门外。公园占地472公顷,其水面约368公顷,陆地104公顷,周长约9.5公里,流域面积约14平方公里。是国家级钟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市最的综合性文化娱乐公园。玄武湖三面环山,两面临城。东有紫金山,南有鸡笼山、覆舟山一脉相连,北有幕府山、观音山等作屏障,西、南耸立着雄伟壮丽的古城墙。湖水波光粼粼,湖的环洲、梁洲、翠洲、菱洲、樱洲由堤桥相连,绿树掩映,垂柳婆娑。古人曾影钱塘莫美于西湖,金陵莫美于后湖”的赞语,把南京玄武湖与杭州西湖相媲美。

玄武湖方圆近五里,分作五洲,一为环洲,因洲形屈曲、环抱樱洲而得名。步入环洲,碧波拍浪。细柳依依,微风拂来,宛如烟云舒卷,故有“环洲烟柳”之称。环洲正对玄武门的拐角处有一座假山,假山旁有两块形状奇特的太湖石,一块形似观音,一块形似童子,名为童子拜观音,假山瀑布尽显江南园林之美,尤为壮观。假山后小丘上有郭璞亭,此丘为东晋著名文人郭璞的衣冠冢。拥有国内规模较大、品种较全的大型水景项目的莲花广场也坐落在环洲。

二是樱洲, 因昔日樱桃遍布洲上,曾为宫廷贡品,故而得名。樱洲在环洲怀抱之中,是四面环水的洲中洲。樱洲上有500米长的曲折游廊,廊北有喇嘛庙一座,庙旁有七层宝塔,塔名为“诺那”。此洲广植樱桃树,近年又引种樱花,名种繁多,每年四月洲上一片灿烂,稍遇风雨便落英缤纷,迷人之极。人称“樱洲花海”。洲上樱桃如火如霞,樱花飞舞轻扬,长廊九曲回环,广场碧草如荫;游人信步绿涛花海之中,心旷神怡,飘飘然如入仙境。

三为菱州,环洲向东过菱桥可达菱洲,处于玄武湖中心位置,与翠洲南北遥遥相对。洲上有动物园,园内伺养着大熊猫、长颈鹿等珍稀动物数十种。该洲紧临钟山,钟山宛如游龙气势雄伟,山顶常有紫金色云霞缭绕,从菱洲观赏千变万化的紫金云霞,神秘莫测,故称“菱洲山岚”。从菱洲向南经台菱堤即可从解放门出玄武湖。菱洲,因这里过去多产菱角,故名菱洲,自古有“菱洲山岚”之美名。洲上的飞禽世界堪称“中华鸟类第一园”,“二龙戏珠”系菱洲主景。翠洲,因洲上修竹亭亭、雪松如盖、翠色浮空,故名翠洲。洲上的飞禽世界堪称“中华鸟类第一园”,“二龙戏珠”系菱洲主景。

四为梁洲,由环洲向北过芳桥就是梁洲,梁洲是五洲中开辟最早、风景最佳的所在,又名老洲、美洲。因传说梁昭明太子曾在此建有“梁园”,故称梁洲。洲东北有一座两层方型古建筑,名览胜楼。楼北边有一平台,四周有铁栏杆围护,是古时点将台。楼西有友谊厅、闻鸡亭、湖神庙等建筑。该洲西北角是一个古典园林式花坛,由黄石叠砌而成,坛间有雨花石铺成的曲折小路,闻鸡亭即在花坛边。东南隅是一座色泽淡雅、设计颇具特色的两层建筑--白苑餐厅,每日供应湖中鲜活鱼餐、鱼宴。此洲的特色是菊、桂二美,每至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沁人心脾;菊花争妍,令人目迷,此景称“梁洲秋菊”。

五为翠洲,因洲上修竹亭亭、雪松如盖、翠色浮空,故名翠洲。翠洲是南京市区里的旅游胜地玄武湖内的湖心岛之一,西面通过长堤、翠桥与梁洲相连,从梁洲向东过翠桥即到翠洲,东部有九旭桥与玄武湖东岸相通。洲上松柏竹成林,东北部有万人游泳池,另外还有翠洲舞台、翠虹厅等旅游景点,是玄武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旅游胜地。该2.

3.

4.

5. 洲有露天剧场、翠洲舞台、翠虹厅等建筑。其特色为树多僻静,那巨伞般的雪松,宝塔形的松柏与成片的竹林,十分幽静,是情侣们的乐园,此景称“翠洲云树”。如今在旭桥南面水上仿傣族风情筑起了一座水寨,名“绿漪小榭”。由20余间小竹屋组成,各屋间有竹桥相连,游人坐在屋中或品茗、或进餐、或弈棋、或高歌,如在舟中,情趣独特。水中还养着红鲤鱼供人观赏,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翠洲风光幽静,苍松、翠柏、嫩柳、淡竹,构成了“翠洲云树”的特色,是生态休闲的好去处。翠洲位于玄武湖东,面积6.6公顷,因洲上修竹亭亭、雪松如盖、翠色浮空,故名翠洲。翠洲风光幽静,苍松、翠柏、嫩柳、淡竹共同构成了“翠洲云树”的特色,是赏绿的好去处。 调查的目的

玄武湖作为我国的著名的公园,它景色优美,游人如织。玄武湖公园里面空气质量好,每天早晨都有市民来这里跑步,打拳。这些都与玄武湖公园的植物景观有这密切的联系。通过运用本人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进行实地调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查并分析出玄武湖公园的植物景观是如何布置出来的,为今后的我国公园建设时植物景观的布置提供参考作用, 调查地点的选取

本次调查地点选取的是南京市玄武湖公园的陆地部分,分别在五个洲中每个洲选取一块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实地调查。环洲选风荷苑(800平方米),梁州选择白苑(800平方米),翠洲选择翠洲栈道(800平方米),樱洲选择樱洲长廊(800平方米),菱洲选择台菱花架(800平方米),均是以景区内道路或墙为界选出八百平方米的区域进行调查。 调查所采用的方法

本次调查通过查阅文献、对之前关于玄武湖公园方面相关的理论进行整理以及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方面,对所选定的区域内进行实地调查,仔细辨识玄武湖公园内的植物,,测量并记录植物的名称,数量等一些数据,以便后续的分析之用。 对得到数据的分析

5.1对乔木层植物景观的分析

表1 五个调查地点内乔木层植物统计

调查地点 风荷苑

白苑

翠洲栈道

植物名称 5 水杉 白皮松 水青冈 桂花 银杏 6 玉兰 紫薇 雪松 罗汉松 女贞 桂花 4 三角枫 刺槐

数量/株 31 16 3 4 6 2 25 4 7 2 4 2 6 29 3 6

常绿种类/种数(株数) 4(29) 是 是 是 是 否 4(16) 是 否

是 是 否 是 1(3) 否 否

樱洲长廊

台菱花架

银杏 棕榈 5 柳杉 玉兰 龙柏 玉兰 枫香 4 桂花 紫薇 榉树 朴树 17 3 21 10 4 2 3 2 29 19 4 4 2

否 是 3(17) 是 是 否 是 否 2(23) 是 否 是 否

经过对五个选定区域的实地调查,统计出乔木层植物的情况并绘制成表1。由表可以看出:白苑的乔木层植物种类最多,有六种;翠洲栈道和台菱花架的乔木层植物种类最少,均为4种。通过表1还可以知道: 乔木层植物数量最多的是风荷苑,有31株。乔木层植物最少的是樱洲长廊,有21株。五个选定的调查区域的乔木层的平均植物种类约为5种,乔木层的植物种类不够多,玄武湖公园在今后的养护过程中要增加乔木层植物的种类。五个选定的调查区域的平均植物数量约为27株。水杉、银杏、桂花这三个书中所占比重较大,数量较多,比较常见。在常绿乔木植物方面,种类最多的是风荷苑和白苑这两个区域,均为4种;最少的是翠洲栈道,只有1种。在数量方面,常绿植物最多的区域是风荷苑,有29株;最少的区域是翠洲栈道,只有3株。玄武湖公园的乔木层常绿植物的分布有些过于极端,有的地方很多,有的地方很少只有几株,这样会造成一到冬天有些地方依然绿意盎然,有些地方一片枯黄,非常的不和谐。

莲花广场、闻鸡亭和樱洲长廊这三个区域的乔木层植物中常绿植物种类多于落叶植物的种类,其中莲花广场的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之比为4:1;闻鸡亭的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之比为4:2;樱洲长廊的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之比为3:2。台菱花架的乔木层植物的常绿植物种类和落叶植物种类相等,台菱花架的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之比为2:2。华梓园的乔木层常绿植物的种类少于落叶植物的种类,华梓园的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之比为1:3。总体上看,玄武湖公园乔木层的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种类之比为:14:10,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数量之比为88:47。可以看出:无论是从种类还是从数量上来看,玄武湖公园的乔木层中常绿植物都要多于落叶植物,这样的话在冬天景色不会显得过于单调,一片枯黄。游客在游览玄武湖公园的时候依然可以看到许多绿色的植物,欣赏到依旧美丽的风景。

5.2对灌木层植物景观的分析

表2 五个调查地点内灌木层植物统计

调查地点 植物名称 数量/株

常绿种类/种数(株数) 3(8) 是 是 否 是 3(13) 否 是 是 是 否 3(12) 是 是 是 4(19) 否 是 是 是 否 是 3(15) 否 是 是 是 风荷苑

白苑

翠洲栈道

樱洲长廊

台菱花架

4 南天竹

阔叶十大功劳 石榴

日本五针松 5 梅花 山茶 八角金盘 黄杨 小蜡 3 石楠

阔叶八大功劳 山茶 6 日本晚樱 法国冬青 南天竹 八角金盘 李叶绣线菊 日本五针松 4 羽毛枫 圆柏 黄杨 海桐 11 4 2 3 2 25 10 6 3 4 2 12 4 2 6 39 17 10 4 3 3 2 20 5 5 3 7

通过对五个所选定的区域的灌木层的植物的实地调查,将所记录的情况绘制成了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樱洲长廊的灌木植物种类最多,有6种。翠洲栈道的灌木植物的种类最少,只有三种。通过表2,还可以看出灌木层植物数量最多的区域是樱洲长廊,一共有33株;灌木层植物数量最少的区域是风荷苑,有7株。在五个选定的调查区域中,灌木层植物的平均种类约为4种,最多的6种,最少的3种。玄武湖公园的灌木层植物的种类不够丰富,在今后的养护中应该适当增加灌木层植物的多样性。同时,在五个选定的调查区域中灌木层植物的平均数量约为21株。日本晚樱、梅花、法国冬青和海桐比较常见,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在常绿灌木层植物方面,种类最多的常绿灌木层植物是樱洲长廊区域,一共有4种;其他区域的灌木层常绿植物均为三种。可以看出虽然每个区域的植物种类有多有少,但常绿植物的种类还是差不多的,这样保证了即使到了冬季,玄武湖公园的每个地方依然还会有许多绿色的植物,风景依旧很好。灌木层的常绿植物数量方面,五个所选定的调查区域中,常绿植物数量最多的区域是樱洲长廊,一共有19株;常绿植物最少的区域是莲花广场,只有8株;其余的三个区域的常绿植物均在十株左右。可以看出分布的还是比较平均,每个区域的常绿植物无论是在种类方面还是数量方面都差不多。五个区域的灌木层的常绿植物种类均多于落叶植物的种类。其中莲花广场的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之比为3:1;闻鸡亭的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之比为3:2;樱洲长廊的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之比为3:0;台菱花架的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之比为4:2;华梓园的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之比为3:1。从总体看,灌木层的常绿植物种类与落叶植物的种类之比为16:6;灌木层的常绿植物数量与落叶植物数量之比为:67:40。无论是乔木层还是灌木层的常绿植物都要多于落叶植物,这说明在冬季的时候玄武湖公园也会有许多绿色,玄武湖的景色不会太过单调。而且,有些落叶类的虽然会在冬天落叶,但是等春天一到便会开花,使得玄武湖公园的风景变得更好,让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色。

6. 建议

玄武湖公园在养护的时候,尽量多增加常绿植物的多样性,尽可能地引进新品种的常绿植物,无论是乔木层的常绿植物还是灌木层的常绿植物。对于乔木层还要注意改善一下各个区域的乔木层常绿植物的密度,让各个区域的乔木层常绿植物的密度不要相差太多。

这些年,由于引种比较混乱,玄武湖的许多地方失去了原有的特色。所以,一定要在保持不破坏玄武湖各区域原有特色的情况下才能去引进新品种。同时也要避免各区域的植物景观布置得雷同的现象。在管理养护植物的方面,一定要遵循科学规律,规范化操作,减少因为养护不当造成的损失。

植物景观尽量多以绿化为主,让建筑和环境显得统一而和谐,避免突兀感。 参考文献:

[1]郭萧. 南京滨水区绿化现状及植物景观研究[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5.

[2]陈尚玲. 城市公园植物造景特色之挖掘与探讨:以南京市玄武湖公园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0, 38(18):9861- 9862.

[3]梁会民. 城市公园的生态重塑:以玄武湖公园为例[J]. 林业科技开发,2011, 25(6):117- 120.

[4]宋永昌. 植物生态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方精云,王襄平,沈泽昊,等. 植物群落清查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规范[J]. 生物多样性,2009,17(6):533- 548.

[6]李静,陶务安,张浪,等. 上海公园绿地植物群落调查与景观优 化[J]. 林业科技开发,2007, 21(4):106- 109.

[7]朱广慧,曹春燕,周白华. 苏州居住区人工植物群落配置分析与优化对策[J]. 贵州农业科学,2012,40(12):168- 171.

[8]潘剑彬,李利,郭晶. 造化风景承古意 自在园林有大观:浅谈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营造的历史沿革 [J]. 广东园林,2009 (1):8- 13.

[9]任海,彭少麟. 恢复生态学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城市绿地公园景观设计范文第6篇

城市中的历史遗迹、空间格局、建筑风貌等传承着城市文化,体现着城市地域特色,因此,在城市中新建或改建城市公园,要严格保护历史遗迹,尽量保持城市原有肌理和格局,妥善保留和发扬具有传统地域风貌的建筑。这并非是要求城市发展一成不变,随着历史的推进,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的改变,城市及城市公园必将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据可依的、有史可查的,而非切断历史的盲目建设。

(二)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兼容并蓄的理念

多样性是城市的活力之源,地域性和多样性并不矛盾,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宽松的氛围和对艺术、文化的包容,使得许多城市公园呈现出多元文化并处的格局。当前,我国的城市公园设计应以地域性为本,在沿袭自身文化惯性的同时,吸收外部乃至外国文化中的有益元素,兼容并蓄,以此改变“千园一面”的局面。

(三)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因地制宜的理念

城市公园设计除了要延续城市文脉、兼容并蓄之外,还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自身发展及使用者的需要,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废弃地,因地制宜地在工业遗址上恢复生态环境,重塑衰败工业区形象,一方面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

(四)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

城市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居民和旅游者,因此,以人为本,是城市公园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原则。舒展的草坪,斑驳的森林合理的道路尺度,舒适的服务设施,都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的建设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时代、社会和文化因素以及生活习惯,加强绿色空间的亲和性、开放性与可达性,提高开放空间利用程度,提升交往空间的人本品质,从而营造和谐的城市公园空间。

(五)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凝练精神的理念

上一篇: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开发范文下一篇:初三化学化学用语专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