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本科毕业企业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24

乡镇本科毕业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连年增长,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愈来愈受到关注。本研究运用高校本科毕业生调查数据,从不同学科专业本科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的匹配度、不同层次的高校本科毕业生专业与工作的匹配度、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中的适用程度、毕业生对学科专业设置的看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就优化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本科;专业设置;就业;匹配度;调查

一、 问题的提出

文革之后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校招生一直稳步增长,直到1998年,年均增加8.5%左右。自1999年起,全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160万人,比扩招前的1998年(108万人)猛增48%。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后第一个毕业生就业高峰年到来,毕业生为212万,比2002的145万增长46%。5年之后,2008年毕业生为559万,比2002年增长286%。10年之后,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约为700万人,比2002年增加555万人,增长383%,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

一方面是高校的规模发生了量的飞跃,另一方面,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经济原因,也有高校专业设置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为了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特别是对口就业率,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高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度。赵婷婷等通过网上问卷调查,对大学本科学科专业设置与就业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1]刘扬运用大学毕业生调查数据, 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大学毕业生专业与工作匹配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工资效应等。[2]王默忠通过对近三年海南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具体研究海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其与专业设置的相关性。[3]

本文借鉴赵婷婷等人的研究,对在广东省就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进一步探究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对应专业之间的关系。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本科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对所学专业与就业关系的认识;对所学专业培养情况的基本评价;对本科学科专业设置的看法与优化建议等。目的是让本科毕业生现身说法,了解他们对当前本科专业设置的真实看法,找出本科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并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开展本科专业设置优化提供真实、丰富、有效的信息。

二、本科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岗位匹配度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一)样本描述

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1973-1988年出生并在广东就业的高校本科毕业生。样本覆盖了全部12个学科门类,男女比例大致相当,大约为48∶52。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807份,回收率为80.7%。有效问卷792份,有效率达98.1%。

(二)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分析

1.不同学科专业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的匹配度

(1)不同学科专业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的匹配度差异比较

由于本次调查采取五分变量,毕业生选择“1”表示完全对口,选择“5”表示完全不对口,1到5依次递减。所以,均值低的对口率高,而均值高的对口率低。

由表1可知:医学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最高(均值为1.76),教育学、哲学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也较高(均值分别为2.06和2.14)。而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最低(均值为3.11),医学专业与历史学专业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12个学科对口就业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医学、教育学、哲学、艺术学、农学、文学、经济学、工学、理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

(2)部分毕业生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匹配度不高的原因分析

问卷设计中,将毕业生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匹配度不高的原因列出五项,让受访者选择(不超过三项)。结果显示,目前本科毕业生专业完全对口和比较对口就业的占调查总人数的54.54%;基本不对口和完全不对口就业的占21.47%;对口程度一般的占23.99%。笔者按照毕业生选择比例将导致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对口率不高的原因由高到低进行了排序,依次是“所学专业工作条件、待遇、发展机会不好” (占53.03%)、“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主动转行”(占45.71%)、“课程不适合社会需要,就业针对性差”(占42.3%)。大学办学水平和教师素质的因素对毕业生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的匹配度影响并不突出,分别为19.57%和17.05%。这说明: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的匹配度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息息相关的。如果所学专业的工作条件不好,待遇较低,发展的空间不大,势必会导致大学毕业生转行进入别的工作岗位,这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不高的最重要原因。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生快乐的源泉。有些大学生由于高考分数不高,又想上层次较高的大学,只好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但就业时最终还是选择了转行,这在大学生对口就业率不高的原因中高居第2位。除了所学专业工作条件、待遇等客观因素,以及毕业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主观因素之外,从大学内部来讲,“课程不适合社会需要,就业针对性差”就是主要的原因。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忽视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培养,基本上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教育教学成为我国高校一个明显的特点。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企业在实际应用中急需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没能在部分高校开设的课程和人才培养中反映出来,而开设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际工作中却早已过时。这就造成了社会急需的拥有新知识新技能的专业毕业生供应不足,需求较少甚至不再需要的专业毕业生大量供应,出现象牙塔与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产生结构性失业现象。事实表明:本科高校必须优化专业设置, 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才能做好象牙塔与人才市场的对接,提升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

2.不同层次的本科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的匹配度比较

对调查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最对口的是“985”或“211”院校,其次是省重点院校。对口情况最差的是一般本科院校。详细情况见表2和图1(均值高的对口程度低)。

表2不同层次高校的毕业生所学专业与现在实际从事的工作匹配情况

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显示(见表3):P值为0.004,小于0.01,这说明在0.01的显著水平上,不同学校之间的匹配度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表明,专业对口的比率总体上与学校的层次有正向关系。也就是说,从公办学校来看,学校层次越高,工作与专业对口的可能性就越大;学校层次越低,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的可能性就越大。值得注意的是,民办院校(含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工作的匹配度比公办一般本科院校更高,即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比公办一般本科院校的对口就业率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与民办院校的办学体制、机制更加灵活,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优化课程的意识更强,毕业生更适应社会需求有关。

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显示(见表4):F值为4.632,显著性0.000。这说明不同学科之间方差有差异,即12个学科对口情况是显著不同的,具体情况见图2。

3.本科毕业生对所学专业与工作匹配度的观点与客观现实

问卷对此进行了三方面调查:一是调查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与工作对口的重要性的观点”;二是了解毕业生“现在实际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情况”;三是调查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的对口,对职业发展是否有帮助”。

关于第一个问题,近半数(49.12%)的本科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对口”这一点重要或非常重要,只有14.64%的毕业生认为不太重要或者很不重要,持中间态度的人数占36.24%。

对于第二个问题,被调查的本科毕业生实际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完全对口和比较对口的占总人数的54.54%,超过一半;基本不对口和完全不对口的占21.47%;一般的占23.99%。

关于第三个问题,认为所学专业与工作对口,对职业发展很有帮助和较有帮助的高达73.74%;而认为基本没帮助和完全没帮助的仅占4.29%;认为帮助程度一般的占21.97%。

由此可见,本科毕业生专业与工作对口对职业发展非常重要,这是实现“个人梦”,即实现个人职业理想和职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基础。毕业生希望“学有所用”, 希望学习的专业与从事的工作对口,这一现象不论是从毕业生的主观意识还是客观实际中都被屡屡证明。大部分的毕业生希望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以便能发挥专业优势;而大部分招工单位希望招聘到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以便缩短培训时间,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让毕业生更快上手,从而促进企业加快发展。相反,如果“学非所用”,大量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专业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相匹配的工作岗位,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甚至会阻碍企业的发展乃至社会的进步。

4.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在工作中的适用情况

(1)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见图3):仅有7%多一点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完全适用”于工作;有近32%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大部分适用”于工作;43%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技能“部分适用”于工作。而认为小部分适用和完全不适用的毕业生分别为15.27%和2.52%,二者合计近20%。

图3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适用情况

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显示:不同学校之间的均值没有显著差异,均值在2.7左右,与“部分适用”的等级值“3”最接近。这说明:不管是“985”或“211”院校,还是省重点院校、一般本科高校,抑或是民办高校,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在工作中的适用情况大约都在中间偏下(见表5、表6),也就是说,适用性都不强。

(2)工作中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技能不能完全适用的原因

图4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技能不能完全适用于工作的原因

在工作中,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技能为什么不能完全适用呢?在毕业生看来,原因主要有(见图4):“课程缺少实践性”(53.41%);“专业的理论性太强,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38.01%);“专业内容陈旧”(37.63%);“所从事工作与专业无关”(28.41%);“有用的课程较少”(27.9%)。其中,高居第一位的是“课程缺少实践性”。因此,增加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习的机会,是专业设置应该追求的目标。

5.就本科所学专业,毕业生认为九种能力对就业很重要

在毕业生认为哪些能力对就业很重要的调查中,问卷提供了十一种能力供毕业生选择。结果显示,有9种能力被认为很重要,其中排在前三位的获选均超过半数,分别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66.16%)、“沟通与交往能力”(64.27%)、.“学习能力”(57.58%)。另外六种能力获选比例也相当高,均在40%-49%之间,分别是:“实践能力”(48.99%)、“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48.74%)、“文字表达能力”(46.21%)、“逻辑思维能力”(46.09%)、“自我管理能力”(45.2%);“创新能力”(40.91%)。其余的两种能力也被认为“较重要”,分别是“形象思维能力”(44.95%)、“领导能力”(40.53%)。

高校本科毕业生从自己的工作的亲身经历,得出了“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交往能力”、“学习能力”是就业最重要的三种能力,而对其他的六种能力也不可偏废。但他们同时认为,“形象思维能力”和“领导能力”相对来说排在第三梯队,其原因也许是因为刚刚工作,企业更需要他们尽快上手解决工作实际问题,而不是强化形象思维,更不可能刚刚参加工作就培养其领导能力。

6.就本科所学专业,毕业生认为五种素养对就业很重要

在提供给毕业生选择的七种素养中,有五种素养被认为“很重要”,其中三种素养超过半数,高居第一位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64.65%),第二、第三位分别是“职业道德”(55.43%)和“团队协作意识”(52.65%)。 “社会责任感”(42.42%)排在第四位。另外,“开拓创新意识”也被认为“很重要”,占42.05%。其他的两种素养也被认为“较重要”,分别是“人文素养”(40.53%)、“服务意识”(43.31%)。

由此可见,本科毕业生就业首先要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百折不挠。在工作岗位上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团结协作,协同创新,合作共赢。而社会责任和开拓创新是个人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形象和生存发展的重要环节,举足轻重。

(三)毕业生对本科专业设置的看法与优化建议

1.对本科教育状况的看法

问卷调查了毕业生对所提供的11个有关本科教育状况的看法。结果表明,毕业生觉得“一般”的比例最高的是:“所学课程的设置”,高达50.63%,应该引起重视。其他也觉得“一般”的有“所在学校的教学方式方法”(46.59%)、“所在的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44.57%)、“所在学校的办学经费”(41.29%)、“所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情况”(40.15%)。这些方面都是在优化本科专业设置中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其他选项毕业生大多选择“非常好”和“比较好”,而选择“不太好”和“非常差”的比例较低。这说明,我们的本科高校还是得到了大多数毕业生的认可的。

2.关于本科最需要加强的课程

毕业生认为最需要加强的三项是“实践课程”,高达74.37%;“专业必修课”(46.09%)和“通识课程”(37.75%)。这说明:加强实践课程是优化本科专业设置要重点考虑的工作。

3.关于大学教育中最需要加强的能力和素养

这是一个多项选择题(答案不超过三项)。毕业生的选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人际交往和组织协作能力”(66.16%)、“学习方法和研究能力”(51.26%)。其他的选择很不集中。

4.关于本科专业设置的最好方法

这个问题毕业生比较集中的意见是“在规定修满学分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确定专业方向”(48.48%)。另有19.69%的毕业生认为应“在修满学分的基础上拓宽专业面”;有12.62%的毕业生认为应该“增加辅修专业、第二学位”。

5.毕业生对优化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建议

这是一道七项排序题,总的来看,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在设置专业时处理好扩大办学规模与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的关系”,占42.55%。另有31.19%的毕业生认为,应该“根据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28.16%的毕业生认为,应该“坚持高校自主发展与政府宏观管理相结合”;27.4%的毕业生认为,应该“深化专业内涵建设,突出专业特色”。

三、结论与建议

(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匹配度的基本认识

1.不同学科专业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的匹配度差异显著。职业技能性强的工作,如医学专业等匹配度高,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高。而一些供大于求的专业,如历史学、法学等,对口就业率低。法学专业甚至被列为2013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

2.不同层次的本科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的匹配度差异显著。从公办高校来看,学校的层次越高,毕业生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对口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学校的层次越低,毕业生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对口的可能性就越小。但是,由于民办院校的办学体制、办学机制更加灵活,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优化课程,其层次虽然比不上一般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但其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反而比一般公办本科高校高。

3.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适用程度不高。这点在不同层次学校之间的均值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不论是哪种层次的高校,毕业生均觉得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适用性不高,表明本科高校专业内容陈旧,与社会需要脱节,特别是缺少实践性。研究数据显示,有43%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只有“部分适用”于工作,18%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技能仅有“小部分适用”和“完全不适用”, 仅有39%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完全适用”或“大部分适用”于工作,这就是明证。

4.高校本科教育应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这是大部分毕业生在进入社会摸爬滚打数年后所发出的呐喊。它不但包括能力方面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而且包括素养方面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职业道德、团队协作意识、社会责任感、开拓创新意识、人文素养、服务意识等等。毕业生很希望本科高校能在关注学科专业的同时,把注意力和工作重点也放到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素养上来。

5.高校在扩大办学规模时,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没能同步跟上。没能根据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专业特色不明显。

(二)加强本科高校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匹配度的建议

1.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招生部门应根据就业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教务部门提出的相关意见,对相关专业的招生计划等作出调整,对于那些社会需求量大、毕业生满意、用人单位欢迎的专业,适当扩大招生。对连续两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应减少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2.增强本科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建议本科高校把毕业生就业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更新教学内容,想方设法提高本科生的对口就业率。

3.培养学生兴趣,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专业学习产生兴趣,就会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激发起无尽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而学校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开展辅修专业、第二学位等,为学生的兴趣圆梦。要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4.进一步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养的提高融入大学本科教育,创新课堂教学,构建网络平台,发挥社团作用,从各个方面全方位提高毕业生的能力和素养。

5.深化内涵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在大幅扩招的同时,高校要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办出学科专业特色,打响品牌,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攻读。

参考文献:

[1]赵婷婷,吴蕾蕾,樊文强.大学本科学科专业设置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

[2]刘扬.大学专业与工作匹配研究:基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实证分析.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2).

[3] 王默忠.海南大学本科生就业现状与专业设置的调查分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责任编辑于小艳)

乡镇本科毕业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论述了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应采取的措施。关键词: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

文献标识码:A

作者:韦巧燕 刘昭明

乡镇本科毕业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论述了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应采取的措施。关键词: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

文献标识码:A

作者:韦巧燕 刘昭明

乡镇本科毕业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2、高等院校行政管理的问题与改革

3、方法的价值与实现行政管理本科生科研训练方案设计

4、“双高院校”行政管理创新与实践路径探究

5、国外中小企业行政管理与服务体系比较与启示

6、论乡镇行政管理与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7、浅析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8、高校行政管理的策略与建议

9、新形势下企业行政管理的定位与思考

10、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11、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与管理

12、浅析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与互动

13、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行政管理的结合点

14、浅析网络售餐行政监督管理的理念与途径

15、浅议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与改革创新

16、行政管理专业中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开展与创新探讨

17、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

18、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核算与管理方法探究

19、城市行政生态位与城市行政管理

20、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辨析

21、民办本科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与改革趋势

22、浅谈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行政管理创新的关系

23、高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关系的协调

24、浅论“四个自信”与“行政管理”课程的融合

25、对普通高中教学班与行政班管理的思考

2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管理

27、独立学院行政管理的现存问题与管理改进的探索

28、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29、浅谈如何实现行政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

30、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策略

31、浅谈交通部门行政费用管理问题与对策

32、新形势下煤炭化工行政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

33、行政化与去行政化:我国社区管理主体的变迁

34、独立学院系级行政与教学管理探讨与实践

35、谈在学校教育中如何面对行政管理与班级管理

36、新形势下的电力企业 行政管理效率与创新思考

37、分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38、医院行政总值班的建设与管理

39、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

40、大学“去行政化”与行政管理队伍的专业化

41、文艺团体行政管理的发展与效率提升对策

42、档案执法与档案行政管理研究期刊文献资料分析

43、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与教学服务创新

44、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与提升路径

45、党建与行政管理创新相结合走出新路子

46、刍议水利施工企业人事行政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性

47、论行政管理与提高政府公信力

48、电子化政府的建设与行政科学管理研究

49、浅谈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现状与改革创新

乡镇本科毕业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新工科建設要求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纳入改革范畴,这对船舶与海洋工程这类传统工科专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从选题、指导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分析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选题的新颖性与实践性、加强指导教师能力提升、强化毕业设计过程监督三方面探析教学改革方法,以期提升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为下一步教学改革实践做铺垫。

[关    键   词]  新工科;船舶与海洋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

一、引言

为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新工科建设计划应运而生。按照新工科建设计划的要求,传统工科专业需以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为基础进行升级改造。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属于传统的工科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该专业已成为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重庆市高等学校“一流专业”建设专业、重庆市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专业、重庆市高等学校船舶工程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核心专业,同时也是我校综合改革的计划专业。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检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的全面检验[1]。因此,结合新工科建设加强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改革研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方面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分为设计类和论文类两类,大多来自指导教师的自拟课题。设计类题目常出现一组学生共同完成某一艘船舶总体设计的情况,即采用母型改造法进行新船的设计,几位学生共同采用一条母型船的数据资料,设计船的主要要素相同,设计方法完全一样。由于同组内要完成的“共性”内容较多,部分不自觉的学生存在抄袭的现象。同时,这类设计题目比较陈旧、设计过程有模式可循、缺乏创新性及实用性,学生很容易“借鉴”往年的毕业设计,将母型船的图纸进行缩放并做简单修改就变成设计船的CAD图纸,并没有加入自己的设计思想。本来两个多月要完成的任务,某些学生往往“偷工减料”一周就完成,因此,答辩时经常出现一组学生的设计船型线图、总布置图完全一样的情况,毕业设计的质量难以保证。

而论文类题目大多数来自青年教师的博士研究内容[2],难度往往不好掌控,受实验条件等因素制约,学生写起来较困难。例如通过计算机建模分析类型的毕业论文题目,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常出现软件不会装、自学软件时间长、模型建立困难、数据分析错误等问题。因此,临近答辩某些学生还未完成,需要指导教师及同学给予帮助方可基本完成任务。指导教师也表示指导压力较大,如降低难度,那么毕业论文工作量就难以保证,而工作量有保障了,学生实施起来又非常困难。

另外,大多数学生把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当作选教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了解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内容,缺乏对自己能力的合理评估。[3]

(二)指导教师方面

目前,平均每位教师要指导8~9名学生,有的时候更多。鉴于某些教师要教学、科研两手抓,某些教师要从事行政管理等工作,精力有限,用于指导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较少。同时还有个别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态度不够端正,对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在思想上就不够重视,对学生监督不力,甚至让其指导的研究生对本科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另外,教师队伍教学科研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科研能力不足,缺乏在智能船舶、水下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工程实践经验较少,指导学生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学生方面

首先,部分学生态度上不够重视毕业设计(论文)这一教学环节。他们从已毕业的学长处获悉,所有毕业设计都能通过毕业答辩,因此,学生多抱有“随便应付就能过”的心态。由于没有指定专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室或实验室,所以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在寝室完成,少部分自律性强的学生会到图书馆或教室进行,虽然有对其进行分组,但都流于形式,同组之间缺乏讨论、沟通及监督,团队协作意识较差。并且多数在寝室的学生打游戏、看电视等,自由散漫。其次,部分学生毕业设计、找工作、考研复试同时进行,其重心放在了后两项任务上,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不够。最后,部分学生抱有“走捷径”的心理,过分依赖指导教师与同组学生的指导,待某位学生做完,随即“参考”设计成果,主观能动性及创新思维较差。

三、新工科背景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方法探析

针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提出以下改革方法。

(一)提高选题的新颖性与实践性

根据实际情况将现有指导教师分为两组,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一组,设置传统的进行船舶设计的毕业设计题目,坚持一人一题原则,取消多人采用同一艘母型船数据资料的形式,采取一人设计一艘船的题目,并且该设计船应为学生所熟知的常见的船舶类型,让学生独立体验整艘船舶设计的过程,避免学生之间的相互抄袭。另一组则由青年教师组成,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及研究方向,增加智能船舶、无人船、水下机器人等方面的毕业设计题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并关注国际前沿研究技术。同时,聘用校外船舶企业或船舶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作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设置在造或在研的具有工程背景的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可到船厂或者船舶研究所进行毕业设计,真实体验船舶设计过程及船舶建造流程,开展校企联动,提高学生利用所学船舶设计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强化工程意识和工程经验。

(二)加强指导教师能力提升

目前,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虽然他们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缺乏船舶企业或船舶研究所的工程实践经验。为满足新工科建设的要求,可让这部分教师进船舶研究所或者船厂实践数月,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同时也可派遣到有船舶专业的高校进修,进入一流的研究团队,学习最前沿的研究方法,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再则系里组织开展毕业设计专题讨论教研活动,请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分享毕业设计指导经验,强化教师的責任担当意识,规范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流程。鼓励教师多与学校其他专业或其他高校教师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交流,取长补短,逐步提升本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三)强化毕业设计过程监督

我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实行指导教师责任制,指导教师应对整个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活动全面负责[4]。整个毕业设计包括指导教师拟题、题目审核、学生选题、下达任务书、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及外文翻译、开题答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指导评阅及交叉评阅、答辩审核、答辩等环节。每一环节指导教师都要严格掌控质量,系、学院、学校都参与监督,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顺利进行。学生选题前,可召开一次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介绍会,由每个指导教师介绍题目内容及研究方向,方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帮助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避免出现学生选题盲目跟风的情况。同时学生也可向指导教师介绍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自拟题目,指导教师给出意见,方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实现高质量的“双选”。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前,指导教师可向学院、学校申请专门教室,指定每组的负责人,实行每天打卡制,要求学生必须在指定教室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可将指导时间、每周完成任务、出现的问题等内容提前发布,定期开展组内讨论、学生汇报、教师指导等活动。严厉打击抄袭行为,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并提出指导意见。同时指导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腾讯会议”“QQ”“学习通”等工具,丰富指导形式,实现线上线下指导,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四、结语

为适应新工科建设,本文从选题、指导教师、学生三方面分析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选题的新颖性与实践性、加强指导教师能力提升、强化毕业设计过程监督三方面探析教学改革方法,以期提升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为下一步的教学改革实践做铺垫。

参考文献:

[1]袁海宽.“新工科”建设下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探索[J].山东化工,2019(48):212.

[2]王文虎,韩冰.新工科背景下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9(5):25.

[3]郭嫱,黄先北,仇宝云,等.能源动力类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析[J].大学教育,2019(7):65.

[4]卜赫男,李磊.面向“新工科”的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94):52.

编辑 赵瑞峰

乡镇本科毕业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2、工商管理专业《创新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①

3、创新创业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4、新经济环境下提升企业工商管理水平的对策

5、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变革对策

6、新时期如何提高企业工商管理水平

7、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趋势与管理模式研究

8、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下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对策研究

9、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0、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1、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2、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概述

13、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与管理模式研究

14、浅析工商管理创新对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15、工商管理培训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作用研究

16、论企业管理工作中工商管理的实践意义及重要性

17、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工商管理创新路径分析

18、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19、以就业为导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新时代工商管理如何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21、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22、市场经济下工商管理的实际措施

23、企业工商管理效能发挥困境及解决策略

24、新时期企业工商管理职能探索

25、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 ??

26、工商管理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作用

27、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加强工商管理的策略研究

28、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模式分析

29、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及管理模式探索研究探讨

30、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探讨

31、混合式教学在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的创新应用

32、电子商务对工商管理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33、工商管理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作用探讨

34、分析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具有的重要性

35、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关系的思考

36、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对策探讨

37、新时代事业单位工商管理工作方法创新

38、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39、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0、现代企业会计和工商管理模式应用分析

41、浅谈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

42、企业发挥工商管理效能现状分析 ?

43、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44、网络经济对工商管理影响

45、创新企业工商管理路径探究

46、网络经济时代工商管理发展研究

47、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48、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9、新商科视角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一流专业课程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上一篇:人员报备说明范文下一篇:高效课堂下的生物教学论文范文